research_no
stringlengths 6
350
| title
stringlengths 4
90
⌀ | related_laws
stringlengths 2
149
⌀ | authors
stringclasses 74
values | published_date
stringlengths 10
10
⌀ | content
stringlengths 1.18k
23.5k
⌀ | doc_url
stringlengths 90
91
⌀ |
---|---|---|---|---|---|---|
R02044 | 海岸廢棄物相關問題研析 | 廢棄物清理法;漁港法 | 黃兆儀 | 2023-04-2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44
議題研析
一、題目:海岸廢棄物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廢棄物清理法、漁港法
三、背景說明
(1) 報載為響應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Coastal民間Cleanup,ICC),民間公司號召員工前往福隆淨灘,降低排碳與減少環境污染,累計清出154.4公斤的海岸廢棄物[footnoteRef:1]。 [1: 吳家豪,神基號召員工淨灘清出154.4公斤海岸廢棄物,中央社,2023年3月27日。]
(2) 聯合國1972年制定「防止傾倒廢物等物質污染海洋公約」,通稱「倫敦公約」,以管制世界各國傾棄廢棄物於海洋;之後進一步於1996年訂定「倫敦公約1996年議定書」,自2006年3月24日生效施行。因應倫敦公約1996年議定書生效,及國際上嚴格規範海拋物質之趨勢,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告修訂海拋廢棄物分類規定,將7項許可海拋物質正面表列於海洋棄置物質分類中,並自2006年11月2日起生效施行[footnoteRef:2]。 [2: 因應倫敦公約環保署修訂海拋廢棄物分類規定,環境資訊中心,2006年11月2日,https://e-info.org.tw/node/1600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3日。]
(3) 為瞭解海岸廢棄物組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自2018年起,參照美國海洋保育協會(OceanConservancy)訂定ICC訂(InternationalCoastalCleanup)於全國19個臨海縣(市)試辦海岸廢棄物特性調查。依據調查結果顯示,以「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垃圾件數最多,約占70%~90%之間,其次為「漁業與休閒釣魚」垃圾件數,約占8%~23%之間。自2019年起推動限塑政策後,生活遊憩類別的廢棄物相對有減少趨勢,而漁業廢棄物的問題依然為未來清理重點之一[footnoteRef:3]。 [3: 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21年4月。
https://www.epa.gov.tw/Page/31DC730362DAC6A7/65442eb9-7bd8-4513-b237-e87c3a6b37f5,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6日。
]
四、探討研析
海岸廢棄物包括沿海地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漁業廢棄物、海上漂流垃圾、沉積物等,若不適當處理,不僅會影響海洋生態環境,更會威脅人類健康和安全。
(1) 明確界定海岸清潔維護統籌單位
廢棄物清理法第11條規定「土地或建築物與公共衛生有關者,由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清除」。然國有財產法規定,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權管國有非公用土地,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常未經洽其同意或依法撥用,即逕於國有非公用土地設置相關設施(如海堤、港口等),致時有權責不清爭議,需逐案協調耗時費力,影響清理效率。另未登記土地清理權責問題亦未明確劃分,部分由地方政府逕行清理,部分則由相關機關協調清理範圍。海岸廢棄物之清理欠缺分工準則,難以達成有效率的清理模式。
(2) 研議修法明定漁船產生之廢棄物處理規範
漁港法對於漁港及其周邊海域的管理及監督雖有相應之規定,然而就漁船所產生之廢棄物處理卻無相關規範,建議就漁船廢棄物之分類、收集和處理方式研議增訂條文予以規範,以推動漁船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提高漁民對環境保護之認識和意識,共同維護海洋生態環境。
撰稿人:黃兆儀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279/File_19797845.docx |
R02045 | 引水人領航前施以酒測之立法研析 | 引水法 | 林鈺琪 | 2023-04-2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4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引水人領航前施以酒測之立法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引水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現代東京輪(HYUNDAI TOKYO)貨櫃船日前停靠高雄港碼頭時,因負責引導的引水人酒後上工,造成船頭直撞碼頭的毀損情形發生。因為引水人非實際駕船者,所以目前僅能依引水法第38條規定,當地航政主管機關對違反規定之引水人予以警告處分;情節重大者,得報請交通部收回其執業證書3個月至2年。為防範引水人酒後上工情形再次發生,交通部已要求所有引水人領航前都要酒測,並準備修法將領航前酒測列入法規規範[footnoteRef:1]。 [1: 陳祐誠,引水人喝茫害貨船撞碼頭 即起上崗要酒測,中國時報, 2023年3月23日,第A7版。]
四、探討研析
(一)現行大眾運輸從業人員酒測相關規定
現行有關執行職務前須施以酒測之相關規定,有鐵路行車規則第8條[footnoteRef:2]規定,鐵路行車人員執行勤務前,應實施酒精濃度檢測;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19條第5項[footnoteRef:3]規定,營業大客車駕駛人行車前,應對其從事酒精濃度測試;航空器飛航作業管理規則第199條[footnoteRef:4]規定,對飛航作業人員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實施麻醉藥物及酒精檢測等。 [2: 鐵路行車規則第8條:「(第1項)鐵路機構於行車人員執行勤務前,應實施酒精濃度檢測,並由當值人員作成紀錄,備供交通部鐵道局查核。(第2項) 前項酒精濃度檢測結果,行車人員呼氣所含酒精濃度超過每公升零毫克者,鐵路機構應停止其當日勤務。」] [3: 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19條第5項:「營業大客車業者於駕駛人行車前,應對其從事酒精濃度測試,檢測不合格者,應禁止其駕駛;遊覽車駕駛人得由承租人或旅行業者實施酒精檢測,檢測不合格者,亦同。」] [4: 航空器飛航作業管理規則第199條:「(第1項) 航空器使用人應確保其飛航組員、客艙組員、簽派員及維護人員等相關飛航作業人員於執勤期間無受麻醉藥物或酒精作用而影響飛安之情形,並訂定相關之麻醉藥物及酒精測試規定,報請民航局備查後執行抽檢,檢測紀錄應存檔備查。(第2項) 民航局得以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對前項飛航作業人員實施麻醉藥物及酒精檢測。(第3項) 麻醉藥物及酒精檢測檢查標準如下:一、麻醉藥物檢測:尿液樣本反應呈陰性。二、酒精濃度檢測:血液中酒精濃度不得超過百分之零點零二或吐氣中酒精濃度不得超過每公升零點一毫克。(第4項) 第一項或第二項之檢測有不合格或吐氣中酒精濃度超過每公升零毫克而未超過規定標準者,不得從事相關飛航作業,拒絕檢測者,亦同。……」]
(二)引水人領航前酒測之必要性
引水法第32條規定,引水人應招登船執行領航業務時,仍須尊重船長之指揮權,換言之,引水人僅具航行指揮建議權,指揮控制權仍在船長[footnoteRef:5]。引水人並非實際駕駛船舶之人,而是協助引導船舶航行之人,其工作為維護國家港口、航道的安全[footnoteRef:6],其執行領航業務,仍屬執行業務者。雖然引水人並非實際駕駛船舶之人,性質上有別於實際駕駛人,惟其引導船舶航行之結果,將直接影響船舶駕駛人之航行準確性。基此,為維護航行安全,確保船舶航行準確性,引水人領航前不宜有飲酒情形。依交通部所述,要求所有引水人領航前都要酒測,表示引水人於「執行領航業務前」,即必須進行酒測。 [5: 饒瑞正,海商法論,三民書局,2018年,頁320。] [6: 引水人監理業務概述,交通部航港局,2023年3月1日,網址:https://www.motcmpb.gov.tw/Article?siteId=1&nodeId=498,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3日。]
(三)修法建議
人身自由乃人民行使其憲法上各項自由權利所不可或缺之前提,應享有充分之保障。限制人身自由之措施,除須有法律明確之依據,並符合憲法比例原則之要求外,更須踐行必要之司法程序或正當法律程序,始得為之(司法院釋字第384號、第588號、第708號、第710號及第737號解釋參照)。是以,引水人酒測相關規範,宜以法律明定較為妥適。
為符合憲法保障人民自由權利及工作權之意旨,爰參酌民用航空法第99條之5[footnoteRef:7]規定之立法體例於法律明定酒精濃度檢測值及禁止行為。另前述鐵路行車規則、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航空器飛航作業管理規則等行政命令有關酒精濃度檢測值及禁止行為,亦建議於其母法鐵路法、公路法、民用航空法中明定,以符法律保留原則。 [7: 民用航空法第99條之5:「(第1項)超輕型載具操作人應以目視飛航操作超輕型載具,並不得有下列行為:一、於劃定空域外從事飛航活動。但緊急情況時,不在此限。二、血液中酒精濃度超過百分之零點零二或吐氣中酒精濃度超過每公升零點一毫克仍操作超輕型載具。三、於日落後至日出前之時間飛航。四、於未核定之活動場地從事飛航活動。……」]
撰稿人:林鈺琪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363/File_19783362.docx |
R02043 | 校園霸凌事件處理程序法制問題研析 | 教育基本法;教師法;教師法施行細則;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 | 李淑瓊 | 2023-04-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43
議題研析
一、題目:校園霸凌事件處理程序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教育基本法、教師法、教師法施行細則、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
三、背景說明
根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至2022年通報老師對學生霸凌事件計有649件,且近3年來通報件數逐年增加[footnoteRef:1],近日更發生臺中市一名高中男學生,疑遭學校7名師長霸凌,指控其抽菸、吸毒及偷錢,遭強制搜身及威脅送少年法庭,致因不堪壓力選擇輕生,引發社會關注[footnoteRef:2]。 [1: 林曉雲、吳亮儀、蔡淑媛、張瑞楨,老師霸凌學生 近3年通報649件,自由時報,2023年3月26日,第A07版,生活新聞,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574081 (最後瀏覽日:2023年4月10日)] [2: 趙宥寧,高中7師疑霸凌學生案將採最嚴厲處置 潘文忠曝最重懲處,聯合新聞網/文教/文教新訊,2023年4月10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087628(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0日)]
四、探討研析
(一)校園霸凌、體罰與不當管教之定義不夠具體明確,易發生混淆及辨別困難之情況
依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第3條第1項規定,「校園霸凌」係指相同或不同學校校長及教師、職員、工友、學生對學生,於校園內、外所發生之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故意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環境,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進行。
「體罰」依教師法施行細則第8條第1項規定,教師法所稱體罰,指教師於教育過程中,基於處罰之目的,親自、責令學生自己或責令第三者對學生身體施加強制力,或責令學生採取特定身體動作,使學生身體客觀上受到痛苦或身心受到侵害之行為。
而「不當管教」依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以下稱注意事項)第4點第2款規定,「管教」指教師基於輔導與管教學生之目的,對學生須強化或導正之行為,所實施之各種有利或不利之集體或個別處置;同注意事項第10點至第14點規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之目的、原則、應審酌之情狀與基本考量。未符合上開規定之管教行為,經判定有客觀事實者,即為「不當管教」。
前述相關定義規定實不夠具體明確,若單從文字敘述觀之,體罰及不當管教之案件,依其情節,亦有可能構成校園霸凌,或三者之間可能相互涵攝,易發生混淆及辨別困難之情況。
(二)建議重新檢討校園霸凌、體罰與不當管教之定義及研議釐清相關規定
由於處理「校園霸凌」、「體罰」與「不當管教」事件之法規不同,處理程序、法律效果與救濟程序亦不相同,是以,有明確區隔三者範圍之必要。舉例言之,學校接獲檢舉某教師有疑似霸凌或體罰行為,若認屬校園霸凌事件,應依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將案件送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處理,申請人或行為人對調查及處理結果不服者,得向學校申復,對申復決定不服,得依教師法、各級學校學生申訴或相關規定提起申訴;若認屬體罰事件,則應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將案件送校園事件處理會議處理,而對該會議審議之決議不服,檢舉人或行為人,並無申復管道[footnoteRef:3]。 [3: 各地方政府依國民教育法第20條之1第3項規定,雖可訂定建立學生申訴制度之相關規定,惟以「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及再申訴案件處理辦法」為例,該辦法第3條第1項規定:「學生對學校有關其個人之管教措施,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益者,得於其法定代理人知悉管教措施作成或以書面方式送達之次日起30日內,由其法定代理人以書面代為向學校提出申訴。但自管教措施作成後,已逾1年者,不得提出。」申訴之標的為「學生對學校有關其個人之管教措施」,依同辦法第2條第3款規定,「管教措施」係指「學校或教師對學生所實施之各種教育處置」而校園事件處理會議之審議決議是否為「管教措施」不無疑義,從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第4點第2款規定,「管教」指教師基於輔導與管教學生之目的,對學生須強化或導正之行為,所實施之各種有利或不利之集體或個別處置觀之,校園事件處理會議之審議決議似不屬「管教措施」之範圍。]
其次,由於「不當管教」與「體罰」事件之法律定義不同,故論處教師行為之法律及其效果亦不相同。依注意事項第42點第1項規定,教師有「不當管教」或違法處罰學生之行為者,學校應按情節輕重,依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或相關規定,予以適當之懲處。同點第2項規定,教師違反教育基本法第8條第2項規定,以「體罰」或其他方式違法處罰學生,造成其身心侵害者,學校應按情節輕重,依教師法、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或相關規定處理。是以,具體個案若經認屬「不當管教」,自始即無以教師法及不適任教師相關規定論處(解聘、停聘)之可能。
由於「校園霸凌」、「體罰」與「不當管教」之定義不夠明確亦無具體之區別標準,導致實務上經常發生案件性質辨識困難的情形,而使案件在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與校園事件處理會議兩者間,移送過來移送過去,發生案件一再重新調查的情況,造成學校相關處理人員時間、精力及程序的耗費。另實務上「體罰」事件常被學校以教師之主觀目的(「處罰之目的」或「基於輔導與管教學生之目的」),而非案件之客觀事實做為判斷基準,而被認定為「不當管教」事件,導致無須經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依教師法審議論處的情形。
為明確區別「校園霸凌」、「體罰」與「不當管教」事件,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重新檢討校園霸凌、體罰與不當管教之定義及有無修正相關規定之必要,明確三者之區別,以使個案發生時,有具體明確之辨別基準,而能依事件之性質選擇適當之處理程序。
撰稿人:李淑瓊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226/File_19782987.docx |
R02042 | 行人與車輛駕駛人路權衡平之法制研析─以行人過馬路滑手機為例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陳淑敏 | 2023-04-17 | 編號:2042
議題研析
一、題目:行人與車輛駕駛人路權衡平之法制研析─以行人 過馬路滑手機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
(一)報導指出,開車10多年的駕駛直言,禮讓行人政策立意良好,然發覺有些行人過馬路邊走邊滑手機,龜速慢慢通行,雖然駕駛人要禮讓行人,但行人通行也該尊重駕駛,不要低頭滑手機,安全快速通行
。更有駕駛指出,有些行人低頭滑手機「慢慢走」,等著等著就變紅燈了,不禁想問為什麼「每次都是檢討汽(機)車,行人呢?」
(二)「行人路權優先」雖是公認之準則,汽(機)車禮讓行人,大都以保障行人用路安全為原則,惟行人本身亦須注意交通安全;我國對於行人邊滑手機慢速通過路口,尚未有明確之行為定義與罰則。僅汽(機)車駕駛人於行駛道路時,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以下簡稱道交條例)第31之1條規定,以手持方式使用行動電話、電腦或其他相類功能裝置進行撥接、通話、數據通訊或其他有礙駕駛安全之行為者,分別處以新臺幣3,000元及1,000罰鍰。
(三)本院委員針對行人過馬路使用手機之處罰,曾於2014年4月30日
及2015年12月9日
分別擬具「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8條條文修正草案」,2014年之提案審查決議:「有礙行進安全之行為」,在執法上有相當大的彈性,故不予增訂
。2015年之提案雖多位委員認同立意良善,但條文定義不夠明確且不符比例原則,若開罰恐缺乏法律構成要件明確性,審查決議:另定期繼續審查
,而未於屆期前完成立法。
四、探討研析
(一)酌參他國實施禁止行人過馬路滑手機之規定
依報導,約6成之肇事主因為汽(機)車未禮讓行人,另外 4 成則為行人本身之原因,雖然法令已明定路權優先順序供用路人遵行,惟行人穿越馬路時亦須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規則,因行人也應有安全和責任意識。國外已有立法禁止行人過馬路時使用手機之規定:
1.美國:2017年7月檀香山市通過「禁止行人穿越馬路時使用智慧型手機」之法令,2017年10月生效,罰款從15美金開始,多次違規可連續開罰至99美元,成為首個在人行道上禁止手機使用的美國大城市
。蒙克雷市於2018年8月1日實施過馬路使用手機處以罰款,違反1次處以100美元罰款;如果在12個月內再次出現違規行為,罰款金額將變為200美元,再犯每次要罰500美元
。
2.立陶宛:2018年10月3日公布新規定,自2018年11月起禁止行人過馬路時使用手機,違者將被處以20至40歐元罰款(約新臺幣711元至1,422元)
。
3.菲律賓:碧瑤市於2019年通過法案《反分心行走條例》 (Anti-Distracted Walking Ordinance)對過馬路仍在使用手機的行人開罰,初犯口頭警告,第2次處以1,000比索(約新臺幣606元)罰款,第3次則是2,000比索(約新臺幣1,212元)罰款和10天社區服務,第4次就處以2,500比索(約新臺幣1,515元)罰款及11至30天社區服務
,碧瑤市是菲律賓第1個制定懲罰行人法案的城市。
4.
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2020年6月29日頒布《防止邊走邊玩智能手機條例》(大和市歩きスマホの防止に関する条例),並自同年7月1日起施行,沒有明定罰則,創下日本首例。截至目前已生效有東京都2020年《足立區智能手機防止條例》、2021 年《在荒川區使用智能手機等的安全防止妨礙行為條例》、2022 年《墨田區走路時使用智能手機引起事故的對策推廣條例》;2021 年大阪府池田市《池田市禁止使用智能手機條例》;2023年愛知縣甲南市《江南市走路時禁止使用智能手機條例》
。
立法禁止行人過馬路滑手機雖立意良善,然嗣後執法、取證恐將面臨困難,即該如何界定行為。惟我國《道交條例》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仍未有行人過馬路使用行動電話規定,或可參酌日本立法警示但未處罰作法,於《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 134 條行人穿越道路,增訂「注意義務」予以規範。
(二)應加強交通安全教育
參考國外對於交通安全教育多是透過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多種不同之管道各方面配合實行,方能真正落實在生活中。概述如下
:
1.美國:自幼兒起至大學,隨著不同的年級增長實施一整套有計畫的交通安全教育課程,令學生瞭解交通安全規則和交通事故的緊急處理等。
2.日本:由財團法人全日本交通安全協會主辦1年兩次的「全國交通安全週」,配合民間團體在各級學校舉行交通安全宣導及體驗活動,指導正確的交通規則,培養安全的用路習慣。
3.新加坡:設立許多交通公園提供交通模擬狀況,讓學生能實地演練;並且派駐警察在交通公園內宣導交通安全規則及灌輸交通安全知識。
4.英國:英國皇家事故預防協會(The 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Accidents, ROSPA)長年宣導交通安全活動,地方政府設有道路交通安全官制度,會指派1名富有交通安全專業知識與經驗人員擔任,定期巡迴轄區學校和社區,辦理各項交通安全活動;民間有各式團體協助政府推動交通安全。
5.韓國:交通教育也是從小教起,全民交通安全教育施行已久,其《道路交通法》第49條即明定交通安全教育,明確入法。
撰稿人:陳淑敏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 林佩均,行人正義大執法 駕駛最氣滑手機龜速…行人也有話說,聯合新聞網by聯合報,2023年3月22日,� HYPERLINK "https://udn.com/news/story/7320/7048322,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6" �https://udn.com/news/story/7320/7048322,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6�日。
� 立法院第8屆第5會期第8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756號委員提案第16318號,《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8條條文修正草案對照表,2014年4月30日印發。新增第78條第1項第5款:「行進於斑馬線上時以手持方式使用行動電話、電腦或其他相類功能裝置進行數據通訊或其他有礙行進安全之行為。」處新臺幣300元罰鍰。
� 立法院第8屆第8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756號委員提案第18178號,《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8條條文修正草案對照表,2015年12月9日印發。新增第78條第1項第5款:「穿越馬路時,未盡注意義務低頭凝視行動電話、電腦或其他相類功能裝置,致妨礙公眾及車輛通行者。」處新臺幣300元罰鍰。
� 立法院第8屆第6會期交通委員會第9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103卷第80期委員會紀錄,2014年11月12日,第424頁。
� 立法院第9屆第3會期交通委員會第13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106卷第61期委員會紀錄,2017年5月18日,第286頁。
� 康健網站編輯,邊走邊發簡訊,該罰!康健網站,2017年8月23日,� HYPERLINK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562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2"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562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2�日。
� 美國蒙克雷市法規正式實施 過馬路玩手機將被罰款,2018年8月3日,該法規規定:「行人在穿越街道、公路時不得打電話、觀看移動電子設備,不能兩隻耳朵同時接入個人音頻設備。」� HYPERLINK "https://read01.com/7DmQOza.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4" �https://read01.com/7DmQOza.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4�日。
� 潘維庭,立陶宛新規:過馬路行人禁用手機 最高罰款40歐元,中時新聞網by旺報,2018年10月4日,� HYPERLINK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004001561-260408?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0"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004001561-260408?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0�日。
� 邱柏玟,行人過馬路玩手機 這城市要開罰,中時新聞網,2019年7月3日,� HYPERLINK "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190703004262-260804?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0" �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190703004262-260804?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0�日。
� RILG 一般財團法人地方自治研究機構,歩きスマホ防止に関する条例,� HYPERLINK "http://www.rilg.or.jp/htdocs/img/reiki/049_taching_smartphone_on_walking.htm,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3" �http://www.rilg.or.jp/htdocs/img/reiki/049_taching_smartphone_on_walking.htm,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3�日。
� 李克聰、李俊勇、黃珮瑄,臺灣地區行人安全問題分析與因應對策,中央警察大學交通學系2019年研討會論文集,2019 年 9 月 26 日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發布日期:2019年9月20日,第349頁,https://ts.cpu.edu.tw/var/file/20/1020/attach/14/pta_30666_9687684_46339.pdf,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0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181/File_19782912.doc |
R02040 | 家庭照顧者就業法制問題淺析 | 就業服務法;長期照顧服務法;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 陳秋芬 | 2023-04-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4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家庭照顧者就業法制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就業服務法、長期照顧服務法、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
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發會)去年(111年)8月公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估生育率0.85~0.91人,創歷年最低,老化速度將因此加快[footnoteRef:1]。另依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統計,臺灣約76萬名失能、失智及身心障礙者,逾5成仰賴家庭獨力照顧[footnoteRef:2],依其調查長照支出所為估算,照顧1位臥床長輩,每月支出大約3萬元到7萬元不等費用[footnoteRef:3],等同於一個人薪水[footnoteRef:4],甚或薪水也不夠支付每月照顧費用。再依勞動部先前推估,每年有17.8萬名勞工因照顧減少工時或換工作,13.3萬人因家庭照顧需求而離職[footnoteRef:5]。往往家庭照顧者隨照顧時間越長,對職涯焦慮感也會越重,如何回歸職場與社會[footnoteRef:6],看似屬家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自身家庭問題。但長照花費高昂,因而被迫離職回家照顧之家庭照顧者越來越多,其後續重返社會就業及再就業問題,實須予以重視。 [1: 于國欽,國發會: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恐加快,工商時報,2022年8月23日,網址:https://ctee.com.tw/news/policy/702701.html ,瀏覽日期:2023年3月31日。另111年生育率為0.87,該數據係內政部依生母各年齡別出生數之初步估計數資料計算,詳見國發會人口推估系統網址:https://pop-proj.ndc.gov.tw/dataSearch2.aspx?r=2&uid=2104&pid=59 ,瀏覽日期:2023年4月13日。] [2: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首頁/認識家總,網址:https://www.familycare.org.tw/about ,瀏覽日期:2023年3月31日。] [3: 梁玉芳,我命換你命 兩代同垮 長照無力,聯合報,2017年8月13日,網址: https://udn.com/upf/newmedia/2017_data/long-termcare/vision/ ,瀏覽日期:2023年3月31日。] [4: 依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111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4,417元,每月總薪資平均為57,718元。詳主計總處網頁https://www.dgbas.gov.tw/News_Content.aspx?n=3602&s=230860 ,張貼日期:2023年2月17日,瀏覽日期:2023年4月12日。] [5: 我國勞動部從2010衛福部「國民長期照顧需要調查」所作推估,截至2015年(經洽勞動部及衛福部表示,目前無最新推估數據,本報告爰以先前推估數據為說明),台灣全國就業人口數約1153萬人,因照顧受到影響者占五分之一約231萬人,每年約17.8萬人「因照顧減少工時、請假或彈性調整比率」,每年約13.3萬人「因照顧離職」。詳趙于婷,每年約13.3萬人因照顧離職 專家:掌握長照123原則, ETtoday新聞雲,2017年9月6日,網址: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005478 ,瀏覽日期:2023年3月31日;相同說明亦可見註2。 ] [6: 據家總調查,家庭照顧者最感沮喪包括「失去自己的生活(28.3%)」、「工作與照顧難以兼顧(21.5%)」及「經濟困難(20.3%)」等,同註2。另參閱新聞案例主角小晴畢業後即因媽媽一通電話,希望她回家照顧失智外婆,因此放棄理想工作,同儕中有人碩士畢業、出國工作,甚或晉升小主管,但她因照顧外婆時常請假,一再換工作,被老闆資遣那刻,甚至覺得自己被社會淘汰,也擔心從此找不到理想工作,詳見周妤靜,看見年輕照顧者/年輕照顧者的自白:記得贖回自己,聯合新聞網,2023年3月2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046444 ,瀏覽日期:2023年3月31日。]
四、探討研析
(一) 家庭照顧者就業性支持服務規範宜立法保障
按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分四種面向,包含減輕勞務支持服務、心理性支持服務、經濟性支持服務、就業性支持服務[footnoteRef:7],惟參酌現行法規有規範家庭照顧者之長期照顧服務法[footnoteRef:8]、老人福利法[footnoteRef:9]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footnoteRef:10]等3法律中,其規範重點均著眼於長照知識、喘息服務、情緒支持及團體服務轉介等關於照顧當下之勞務、心理等支持服務類型,對就業性支持服務均無著墨規範。 [7: 同註2。] [8: 長期照顧服務法第13條規定:「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提供之項目如下:一、有關資訊之提供及轉介。二、長照知識、技能訓練。三、喘息服務。四、情緒支持及團體服務之轉介。五、其他有助於提升家庭照顧者能力及其生活品質之服務。前項支持服務之申請、評估、提供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9: 老人福利法第31條規定:「為協助失能老人之家庭照顧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提供下列服務:一、臨時或短期喘息照顧服務。二、照顧者訓練及研習。三、照顧者個人諮商及支援團體。四、資訊提供及協助照顧者獲得服務。五、其他有助於提升家庭照顧者能力及其生活品質之服務。」] [10: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1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需求評估結果辦理下列服務,以提高身心障礙者家庭生活品質:一、臨時及短期照顧。二、照顧者支持。三、照顧者訓練及研習。四、家庭關懷訪視及服務。五、其他有助於提昇家庭照顧者能力及其生活品質之服務。前條及前項之服務措施,中央主管機關及中央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必要時,應就其內容、實施方式、服務人員之資格、訓練及管理規範等事項,訂定辦法管理之。」]
再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1條第2項所訂定之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服務辦法,對就業性支持服務規定付之闕如。又參酌長期照顧服務法第13條第2項所訂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原則,除宣示維護家庭照顧者就業權利[footnoteRef:11]外,亦無針對就業權利有更進一步規範,家庭照顧者就業性支持服務,實待立法予以保障。 [11: 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原則肆、支持原則第三點規定:「維護家庭照顧者……就業等權利。」]
(二)宜於就業服務法第24條及第26條增訂家庭照顧者,以落實家庭照顧者就業性支持服務
另參酌就業服務法第24條規定,明定主管機關對二度就業婦女等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復依同法第26條規定,主管機關為輔導獨力負擔家計者就業,或因育兒而離職婦女再就業,應視實際需要,辦理職業訓練。惟家庭照顧者為照顧家庭失能者及身心障礙者等親屬或家人而離職狀況,其情形實與因育兒而離職婦女再就業相似,實應比照規範。建請主管機關研議修正[footnoteRef:12]就業服務法第24條及第26條規定為「主管機關對下列自願就業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必要時,得發給相關津貼或補助金:……十、長期照顧服務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老人福利法所稱家庭照顧者(以下簡稱家庭照顧者)。十一、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者。……」「主管機關為輔導獨力負擔家計者就業,或家庭照顧者就業或再就業,或因妊娠、分娩或育兒而離職之婦女再就業,應視實際需要,辦理職業訓練。」以充分落實家庭照顧者後續就業性支持服務,協助其進入勞動市場,減輕職涯焦慮並促進順利就業。長照課題下家庭照顧者就業性支持服務,實為邁入高齡社會與低薪化臺灣,主管機關無法迴避之問題。 [12: 有關家庭照顧者前有多名委員提案增訂於就業服務法第24條規定,經時任勞動部陳雄文部長回應:「……考量本條文宗旨係為協助弱勢者就業,且家庭照顧者非均為就業弱勢者,部分照顧家屬被迫放棄或中斷就業,在有就業意願及重返職場需求時,面臨長期脫離職場與重返職場之嚴峻考驗,家庭照顧者之身分得適用現行條文之中高齡者、獨力負擔家計者、長期失業者或以二度就業婦女等特定對象身分,接受政府專業訓練及就業服務……。」參酌立法院第8屆第7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537號,委員提案第16353號之1等12案,案由:本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報告併案審查蘇清泉等18人、委員江惠貞等18人分別擬具「就業服務法第6條條文修正草案」等12案,104年5月20日印發。惟第24條規範重點應在於致力促其就業,當其因照顧家中失能及身心障礙者而長期脫離職場,須返回職場工作,就算原非屬就業弱勢,長時間離開職場照顧家庭失能者也會轉變成就業弱勢,且依勞動部推估,每年約有13.3萬人因家庭照顧需求而離職,其人數亦非少屬,其狀況與種類實應將其獨列一種類型,由主管機關專門針對家庭照顧者訂定就業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並應視實際需要,辦理職業訓練為宜。]
撰稿人:陳秋芬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179/File_19782910.docx |
R02036 | 身心障礙者個人助理服務相關法制探討 |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 蔡琮浩 | 2023-04-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36
議題研析
一、題目:身心障礙者個人助理服務相關法制探討
二、所涉法規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
(一)肌肉萎縮症重度障礙者「玉姐」3年前向地方政府社會局申請全天候個人助理服務遭社會局核定為每月60小時,經玉姐以不足支應生活為由提起行政訴訟,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以下簡稱北高行)近日判決地方政府敗訴,可上訴[footnoteRef:1]。 [1: 林孟潔、江婉儀,「蟑螂從身上爬過去,也毫無力氣處理」 想活得像人 肌萎患者爭服務勝訴,聯合報,112年3月17日,第A7版。]
(二)北高行認為,地方政府社會局的「補助辦理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計畫」,逕自規定個人助理服務上限,不依身心障礙者(以下簡稱障礙者)具體需求評估結果,已牴觸母法規定。不過,地方政府社會局對判決結果則表示,若服務無時數上限將難以評估預算、人力,以及不同障別的服務,亦將造成財政排擠效應,若不訂定時數上限,會有執行上的困難[footnoteRef:2]。 [2: 黃旭昇,重障個人助理若服務無上限 新北:執行有困難,中央社,112年3月16日。]
(三)依據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以下簡稱CRPD)第19條,締約國體認所有身心障礙者享有於社區中生活之平等權 利以及與其他人同等之選擇,並應採取有效及適當之措施,以 促進身心障礙者充分享有該等權利以及充分融合及參與社區,因此障礙者享有近用各種居家、住所及其他社區支持服務, 包括必要之個人協助,以支持於社區生活及融合社區,避免 孤立或隔離於社區之外。亦即,個人協助(personal assistance,PA)是障礙者自立生活與社區融入重要條件,個人助理(personal assistant)則是針對障礙者提供個人協助,支持/協助障礙者自立生活與社區融入[footnoteRef:3]。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本法)則於第50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需求評估結果辦理下列服務,提供身心障礙者獲得所需之個人支持及照顧,促進其生活品質、社會參與及自立生活:……」,作為提供障礙者相關服務之依據。 [3: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個人助理服務:障礙者自立生活與身權公約實踐,108年3月15日,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139&pid=8309,最後瀏覽日:112年4月6日。]
(四)有關提供障礙者個人助理服務,係規定於本法第50條第9款之「自立生活支持服務」,再由各地方主管機關訂定相關作業規定,作為執行之依據,爰有各地標準不一且易有模糊空間。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宜於本法明定個人助理服務之相關執行事項
CRPD第19條確認所有身心障礙者享有自立生活與融合社區的平等權利,可自由選擇及掌控自己的生活。條款的基礎是核心人權原則,即在尊嚴及權利上,人人生而平等,而且所有生命價值平等。換言之,身心障礙者是權利主體,且是權利擁有者,該條更被視為是全面實施CRPD最重要的一個條文[footnoteRef:4]。 [4: 參見CRPD第5號一般性意見導言第6點。]
根據CRPD第5號一般性意見,個人協助是指提供給障礙者的支持服務,是一種個人/使用者為主的服務方式,包括經費需以個別障礙者的需求為主。服務必須由障礙者掌控,是一對一的關係,需要個人助理協助的障礙者可以依據自己的生活狀況與偏好,自由決定與控制所需要服務。是以,提供障礙者個人助理服務涉及諸多執行面向,更涉及相關權利義務之配合,宜以明確之法律定之。
依據本法第50條規定,自立生活支持應以障礙者具體需求評估結果為依據,而非規定每月提供若干小時服務為上限。若以預算規模核定補助個人助理服務時數,非以障礙者之需求為評估準據,恐有討論空間。為免相關執行產生爭議,爰建議宜於本法明定個人助理服務之相關執行事項,包括預算編列、適用對象、適用範圍、給付方式、時數核定考量等事項,俾為依據。
(二)建議中央主管機關應依本法規定明定執行面之全國一致性規範
查本法100年1月10日修正通過之立法理由,當時本法第50條第8款之自立生活支持服務包含自立生活規劃、個人助理、同儕諮詢、無障礙住宅資訊提供、權益倡導等;另本條所列之服務多為創新的服務模式,應由中央主管機關及中央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明定管理辦法,以利各種服務之推動。顯見制定本條款時,即已考慮相關服務之複雜性與獨特性,要求明定相關管理辦法以為依循。按現行條文第51條第2項規定:「前條及前項之服務措施,中央主管機關及中央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必要時,應就其內容、實施方式、服務人員之資格、訓練及管理規範等事項,訂定辦法管理之。」,已授權主管機關訂定相關辦法,其亦訂有「身心障礙者個人照顧服務辦法」第9章以為依循,惟目前由各地方主管機關訂定之相關作業規定,仍有各地標準不一且有模糊空間之現象,爰建議中央主管機關應依本法規定,針對執行面之統一標準項目明定全國一致性規範,俾為依據。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126/File_19782827.docx |
R02041 | 兒童托育問題之探討 |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孫晉英 | 2023-04-14 | 編號:204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兒童托育問題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
臺中市太平區一對父母因工作和家庭因素,將女童托同區曾姓保母24小時全天照顧,白天在霧峰區幼兒園就讀。某天女童由保母送至附幼兒園,該園老師幫3歲女童換尿布時,發現女童頭和手腳受傷,受虐情事始被揭發,女童家長事後才知道曾女無保母執照
。
四、探討研析
(一)完備對無資格托育服務提供者之罰則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下稱本法)第26條第1項與第2
項規定:「(第1項)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應向直轄市、縣(市)
主管機關辦理登記。(第2項)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應為成年,並具
備下列資格之一:一、取得保母人員技術士證。二、高級中等以上學
校幼兒保育、家政、護理相關學程、科、系、所畢業。三、修畢托育
人員專業訓練課程,並領有結業證書。」,其中第2項係規定托育服
務提供者之資格。本法第90條第1項規定:「違反第26條第1項規
定未辦理居家式托育服務登記者,處……。」,此規定僅針對未辦理
居家式托育服務登記者,處以罰緩。建議本法第90條第1項增訂違
反第26條第2項未具備資格之處罰,以期完備相關罰則規定。
(二)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之人,應確實負起確認合法托育之責任
本法第99條規定:「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違反第51條規定者,處新臺幣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其中第51條
規定「……或由不適當之人代為照顧。」,本案例中之保母是否即為本條之「不適當之人」?於此,建議就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之人,在幫忙尋找托育時,亦要負起確認保母合法性的責任,例如,本法中應明定雙方除應訂定書面契約外,亦須於主管機關網站登錄,以供主管機關確實掌握兒童托育的資訊。如此,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之人才會知道相關法規與其應負之責任。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登記及管理辦法第4條
與第16條
中雖有明定托育人員應與收托兒童之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之人訂定書面契約,惟單由受托育者一方報請主管機關備查,似有不足。
(三)托育服務提供者之消極資格條件應再明確
本法第26條之1第1項明定不得擔任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之資格條件,其中第3款規定:「三、有第四十九條各款所定行為之一,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經查第49條
僅第1項規範不得對兒童及少年所為之各種行為態樣,第2項則屬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裁罰資料並提供查詢之行政規範,應與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之消極資格無涉,可見前述第26條之1第1項第3款之條文,援引指涉之項次不夠精確,建議修正為「第四十九條第一項各款」。
撰稿人:孫晉英 112.4.1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孫義方,無照保母偕夫施暴 女童被打到難走路,台灣時報,2023年3月15日,第11版。林欣儀、馮惠宜,惡劣!無照保母夫妻檔凌虐3歲童,中國時報,2023年3月15日,第B21AA9版。
�第51條規定:「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不得使六歲以下兒童或需要特別看護之兒童及少年獨處或由不適當之人代為照顧。」
�第4條規定:「托育人員應遵守下列事項:……二、與收托兒童之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之人訂定書面契約。」
�第16條明定托育人員應於開始及結束收托每一兒童之日起7日內,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備查;兒童之收托方式及時間異動時,亦同。
�第49條規定:「(第1項)任何人對於兒童及少年不得有下列行為:一、遺棄。二、身心虐待。三、利用兒童及少年從事有害健康等危害性活動或欺騙之行為。四、利用身心障礙或特殊形體兒童及少年供人參觀。五、利用兒童及少年行乞。六、剝奪或妨礙兒童及少年接受國民教育之機會。七、強迫兒童及少年婚嫁。八、拐騙、綁架、買賣、質押兒童及少年。九、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猥褻行為或性交。十、供應兒童及少年刀械、槍砲、彈藥或其他危險物品。十一、利用兒童及少年拍攝或錄製暴力、血腥、色情、猥褻、性交或其他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之出版品、圖畫、錄影節目帶、影片、光碟、磁片、電子訊號、遊戲軟體、網際網路內容或其他物品。十二、迫使或誘使兒童及少年處於對其生命、身體易發生立即危險或傷害之環境。十三、帶領或誘使兒童及少年進入有礙其身心健康之場所。十四、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自殺行為。十五、其他對兒童及少年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為不正當之行為。(第2項)前項行為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第九十七條規定裁罰者,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裁罰資料,供政府機關(構)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同意之機構、法人或團體查詢。」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160/File_19782861.doc |
R02039 | 從食農教育之推動探討相關法制研析 | 食農教育法;學校衛生法 | 趙俊祥 | 2023-04-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3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從食農教育之推動探討相關法制研析
二、所涉法規
食農教育法、學校衛生法
三、背景說明
(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2017年起推動食農教育推廣計畫,2022年補助145個單位推動食農教育課程、教案及體驗活動(包含學校、農漁會、農村社區、農場等),較2021年成長45%[footnoteRef:1]。 [1: 劉婉君,〈推廣食農教育 全民共同參與〉,《農政與農情》,第368期,2023年2月,頁11。]
(二)新北市林口有機村青農與林口興福國小合作,於今(2023)年3月舉辦「種瓜得瓜」食農教育活動。帶領學生完整體驗農夫種植西瓜的辛勞,培養學生對食物、生產者和環境的尊重與感恩。採收後送往「新北希望市集」銷售,將銷售所得捐助至弱勢團體。透過食農教育體驗感受土地生命力,也帶給學生社會服務的愛心思維,發揮從環境友善到社會友善[footnoteRef:2]。 [2: 吳瀛洲,〈林口有機村 青農推食農教育 邀小朋友種百株西瓜苗回饋社會〉,《中華日報》,2023年3月30日, 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773597(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6日)。]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食農教育法修法以明確地產地消之法源依據,俾利推動地產地消活動
目前全球皆面臨食物浪費與營養過剩問題,而食物的運輸及加工使碳排放量增加,導致溫室效應更為嚴重。低碳飲食強調食用當季、在地食材,儘量降低食物的碳排放量,在飲食的同時,傳遞愛土地的概念[footnoteRef:3]。近年來食品安全的問題在全世界廣受重視,而農業地產地消其主要精神除縮短食物里程外,更重要的就是注重食物生長的過程、對環境的照顧與強化食農教育之精神,進而增加消費者對於國內生產者的信任[footnoteRef:4]。將當地生產之農產品供應給當地學校學童食用,亦屬農業地產地消之一環[footnoteRef:5]。 [3: 林佩嬋,〈低碳飲食的內涵及其對國民小學實施飲食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論壇》,第6卷第2期,2015年9月,頁23、25。] [4: 張大川,〈104年度農業地產地消國際研討會成果〉,《農政與農情》,第274期,2015年4月,頁78。] [5: 莊金谷、徐惠瑩,〈推動農糧產品地產地消之新思維與成果〉,《農政與農情》,第274期,2015年4月,頁8。]
《食農教育法》第3條第2款雖然對「地產地消」加以定義:指優先消費當地當令生產之農產品。惟綜觀整部法律,「地產地消」名詞,僅出現在第4條第1項第6款「地產地消永續農業」之定義[footnoteRef:6],並未於其他條文中出現。爰建議《食農教育法》第11條、第12條第1項第3款、第14條、第15條等具有地產地消相關概念之條文,增訂「宣導地產地消觀念」等相關文字,以周延完整條文之文義,即第11條修正為「政府機關(構)、公營事業機構、行政法人、學校、幼兒園及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應
推動地產地消,優先採用在地生產之農產品或以其為主要原料之食品。」;第12條第1項第3款修正為「三、
推動地產地消,實踐在地農產品消費、減少食物浪費、食材減量及減少剩食。」;第14條增訂第3款「三、宣導地產地消觀念。」原第3款遞延,第15條第2款修正為:「鼓勵學校、幼兒園透過課程、膳食供應及
地產地消觀念等相關宣導,……。」以明確地產地消法源依據,俾利機關學校據以推動辦理。 [6: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結合農產品、農產加工品之生產、加工與交易等過程,有益於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整體經濟發展及促進就業,強化農產品生產安全之管理,增加農漁村就業機會,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二)為強化食農教育推動成效,建議學校衛生法修正以協助學校活化校園空地為農園
食農教育最常操作形式為校園農園經營,能有效創造學習環境,在學生於內部進行作物栽培的同時,影響學生食用在地食材的意識,使學生認知到自身生活與農業的連結,為持續理解關心農業的動力[footnoteRef:7]。世界許多國家皆推行小學食農教育,例如烹飪課程及學校菜園種植,以促進學童與食物、環境及社區的連結。例如美國非政府組織於1995年推動「食用校園計畫」,獲得各州迴響;1999年柏克萊市的教育委員會更表決通過,每所市立學校都要設置學生菜園[footnoteRef:8]。我國亦有學校營造校園菜園,例如花蓮縣有某國小自2012年起在校內建置一塊菜園,推動以野菜為主的食農教育,種過的作物有紅莧、刺莧、山萵苣、玉米、莢豆、紅藜、地瓜葉、木鱉果、花生……等。校內菜園的開發,讓野菜課程在校園蓬勃起來[footnoteRef:9]。 [7: 徐嘉偉、張志雄、王義善、林素華,〈十二年國教課程學習內容與食農教育議題整合之探討〉,《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40期,2019年12月,頁51。] [8: 康以琳、張瑋琦,〈人與食物的距離—鄉村小學食農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第29卷第1期,2016年6月,頁7。] [9: 張志維、 徐嘉偉,〈化仁國小食農教育〉,《師友雙月刊》,第616期,2019年10月,頁79。]
配合《食農教育法》第15條規定:「主管機關與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協助各級學校及幼兒園推行下列事項:……二、鼓勵學校、幼兒園透過課程、膳食供應及相關宣導,進行食農教育相關之學習體驗及實作活動,落實健康飲食生活實踐,並培養學生飲食相關知能,提升對於飲食及農業之理解,強化對在地農業之支持。……」經查《學校衛生法》第16條第3項係規定學校健康課程中應增進環境保護意識及加深對食材來源的了解等內容,但針對食農教育之學習體驗及實作活動等規定尚未納入,允宜將理論與實務併同納入規範,以提升食農教育之成效。建議《學校衛生法》第16條增訂第4項規定:「中央農業主管機關應協助學校活化空地營造學校農園,進行食農教育相關之學習體驗及實作活動。」原第4項項次遞延為第5項,以協助學校活化校園空地為學校農園。
撰稿人:趙俊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158/File_19782859.docx |
R02038 | 新住民婚姻歧視問題淺析 | 國籍法;入出國及移民法 | 王珮瑛 | 2023-04-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3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新住民婚姻歧視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籍法、入出國及移民法
三、背景說明
(一)每年的3月21日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移民署為推廣「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精神及發揮新住民及其子女多元文化特色,於112年3月21日首度舉辦「多元文化樂活創新行動方案競賽計畫」。移民署長表示,希望透過此活動,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多元文化,進而消除種族歧視,創造多元種族、族群共榮的社會[footnoteRef:1]。 [1: 記者黃麗芸報導,消除種族歧視日 移民署首辦多元文化方案競賽,中央社,112年3月21日,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03210105.aspx,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10日。]
(二)根據「新住民發展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新住民係指:臺灣地區人民之配偶為外國人、無國籍人、大陸地區人民及香港、澳門居民。早期國人多以「外籍新娘」、「大陸新娘」等帶有歧視意涵的名稱稱呼這些婚姻移民在臺居留之外籍配偶,現為免標籤化,已改以「新住民」稱之。而依內政部資料顯示,截至112年2月底,外籍配偶的人數達579,861人(含大陸及港、澳地區)[footnoteRef:2],其中又以女性占絕大多數。這些新住民雖已躋身全國五大族群之一[footnoteRef:3],且為臺灣帶來了多元的文化樣貌,然在婚姻與歸化入籍的過程中,仍面臨著一些困境與歧視。 [2: 自76年1月統計至112年2月,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sdate=199101&edate=20221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10日。] [3: 全國五大族群包含: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與新住民。參見:記者劉安婕、鄭亦真、張雅筑,新住民歧視仍在?學者籲制度與權益平等,110年12月27日,http://shuj.shu.edu.tw/blog/2021/12/27/%E6%96%B0%E4%BD%8F%E6%B0%91%E6%AD%A7%E8%A6%96%E4%BB%8D%E5%9C%A8%EF%BC%9F%E5%AD%B8%E8%80%85%E7%B1%B2%E5%88%B6%E5%BA%A6%E8%88%87%E6%AC%8A%E7%9B%8A%E5%B9%B3%E7%AD%89/,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10日。]
四、探討研析
(一)境外面談制度隱含歧視,宜研議取消之可行性
外交部自104年起,實施對特定國家之境外面談制度,當結婚一方屬清單國家國民者,雙方需先完成結婚登記,並向我駐外使館申請面談,通過面談後,確認雙方有結婚事實,外籍配偶始能取得簽證來臺[footnoteRef:4]。目前需進行境外面談之國家由最初之21國減為18國。外交部雖表示境外面談制度的實施,是為維護國境安全、防制人口販運並杜絕假結婚,然僅針對特定國家進行,對該等國家申請依親之外籍配偶極度不公,並耗費當事人時間及金錢成本。「外交部及駐外館處辦理外國人與我國國民結婚申請來臺面談作業要點」雖指出面談人員有保密義務,惟詢問內容仍涉及夫妻高度隱私,縱使未對外公開,亦會造成當事人之難堪或損其尊嚴,更隱含歧視。且准駁之決定,並無明確之審查依據,恐令當事人無所適從,影響其權益,亦無法真正達到杜絕假結婚之目的。故為消弭此不公平之歧視現象,實有必要研議全面取消境外面談機制。 [4: 蔡佩珈,綠委盼全面取消外籍配偶境外面談 肉政部:研議改善,中時新聞網,111年11月1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1101002010-260407?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10日。]
(二)相關法規的不友善造成新住民之困擾,有統整並檢討之必要
依國籍法與入出國及移民法(以下稱移民法)之規定,新住民從結婚、來臺居留至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之過程,常因相關規定過於嚴苛而造成極大困擾。如先前之國籍法要求申請歸化者需具備相當之財產或專業技能,此對本就可能較屬經濟弱勢之新住民家庭無異為一大負擔;另要求在申請歸化時,需先放棄原國籍,造成申請者如未獲歸化許可,即陷入無國籍之困境。所幸在一些新住民與人權團體的爭取與努力,加以政府相關部門之檢討修正下,過去一些不甚合理之規定已陸續取消或修正。
然現行法令仍有部分暗藏歧視或不友善之處。最為人詬病者當屬申請永久居留時,除需居住超過一定期限外,尚須符合:18歲以上、品行端正、有相當之財產或技能,足以自立以及符合我國國家利益等條件(移民法第25條),如此不明確的定義條件,恐給予行政機關過大的裁量空間。再者依現行法令,離婚新住民若想繼續留在臺灣,除非取得未成年子女之監護權[footnoteRef:5]或因遭受家暴經判決離婚,且有設籍臺灣之未成年子女(移民法第31條)。然若未生育子女之外籍配偶一旦離婚,即無法續留臺灣,他們有些是被迫離婚,更有些則為能入籍,長期忍耐而留在不幸福的婚姻中而不敢離婚。除此之外,新住民需在臺居留滿6個月才能加入健保,此亦為另一不友善之處。現行國民健康署雖對未納保之懷孕新住民提供產檢補助,但對未懷孕之新住民以及懷孕新住民產檢以外之醫療行為,均無法享有健保。反觀移工則在來臺後可立即加入健保,此差別待遇引來不少新住民之抱怨。綜上觀之,實有必要就新住民之移民政策及相關法律做一統整檢討,以友善而不帶歧視之態度,讓為臺灣社會帶來多元文化之新住民能安心而快樂的在此定居。 [5: 對此行政院已提出修法,只要外國人於離婚後 對在臺灣地區已設有戶籍未成年子女有撫育事實、行使負擔權利義務或會面交往,准予繼續居留。該修正案刻正於本院內政委員會審議中。]
撰稿人:王珮瑛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138/File_19782842.docx |
R02035 | 深化循環經濟低碳燃料之簡析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 曾耀民 | 2023-04-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35
議題研析
一、題目:深化循環經濟低碳燃料之簡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為因應碳費徵收明(2024)年上路,有業者設置全臺最大高效能生質熱電系統將在今(2023)年上半年完工,每年擴大應用1.4萬噸固體回收燃料(Solid Recovered Fuel, SRF),以低碳循環燃料年產電1.267億度,約當3.52萬家庭用電;另在后里廠增設120噸生質能鍋爐,投資新臺幣(以下同)30億元,預計2026年完工後每年減低碳排8萬噸[footnoteRef:1]。造紙是重投資產業,因應減低碳排需求,建置一組生質能鍋爐需30億~40億元[footnoteRef:2]。 [1: 邱莉玲,正隆加碼投資台越逾百億,工商時報,2023年3月22日,第A4版。] [2: 同註1。]
(二)臺灣工業用紙業近來關注碳費徵收,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最快在明年針對287家排放大戶徵收,其中紙廠約15家,業者為積極轉型成亞洲低碳綠能新紙業,除了年使用157萬噸再生紙、減碳910萬公噸,也發展再生能源、深化循環經濟低碳燃料[footnoteRef:3]。 [3: 同註1。]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將廢棄物再製為燃料納入獎勵補助範疇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民眾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與節能減碳的重要。除了致力於減少廢棄物產生外,更提倡使廢棄物再利用成為替代燃料,其中固體回收燃料便是其中一種[footnoteRef:4]。 [4: 目前歐盟已研擬出一套SRF之品質標準,針對經濟面、技術面及環境面。將熱值(經濟面)、氯含量(技術面)與汞含量(環境面)共分為5個品質等級,其中熱值越高而氯及汞含量越低者,SRF品質較佳。當產置的廢棄物衍生燃料能符合此品質標準者,才可稱為SRF,所以使用符合標準之SRF可以降低對於環境空污及安全等相關疑慮。詳見「經濟部工業局-生質能暨環保產業資訊網」,2018年6月26日,https://eris.utrust.com.tw/environet/EINEWS/EINEWSA/4975359839,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5日。]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以下稱本條例)第13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再生能源熱利用之合理成本及利潤,依其能源貢獻度效益,訂定熱利用獎勵補助辦法;惟僅明文列舉太陽能熱能利用、生質能燃料及其他具發展潛力之再生能源熱利用技術。本院委員2022年分別提出本條例第13條條文相關修正草案,相關提案[footnoteRef:5]指出,歐盟2018年起,就針對家庭、商業或工業之廢塑料、紙張、紙板、紡織和木材等不容易再利用之一般廢棄物,積極推動將廢棄物轉製為固體回收燃料,依據歐盟統計,歐盟國家將一般廢棄物轉製為固體回收燃料比例約為23~50%,且歐盟每年固體回收燃料最大使用量為200萬公噸。因此,宜將固態廢棄物衍生燃料或固體回收燃料列為獎勵補助範圍,以促進生活垃圾、一般事業廢棄物、農業廢棄物等廢棄物再利用及去化。為推動循環經濟,提升廢棄物再利用能源化,爰建議第13條第1項增訂第3款為:「三、一般廢棄物、事業廢棄物或農業廢棄物,經處理後再製為符合相關標準之燃料。」,並將原第3款移列為第4款。 [5: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798號,委員提案第28844號,2022年5月27日印發;立法院第10屆第6會期第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798號,委員提案第29200號,2022年10月26日印發;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798號,委員提案第28757號,2022年5月18日印發。]
(二)政府宜強化政策誘因鼓勵用電大戶自行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
為創造經濟與環保雙贏並接軌國際,政府宣示「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並將其列為「5+2」產業創新政策[footnoteRef:6]。前述業者擬增設120噸生質能鍋爐,預期可年減碳排8萬噸,也是用電大戶利用生質能發電發展再生能源之範例。 [6: 推動循環經濟—創造經濟與環保雙贏,行政院網站,2018年3月2日,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12c0a2b8-485d-49d7-ba9e-a9a10b82828e,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6日。]
本條例第12條第3項規定用電大戶的再生能源義務之履行方式[footnoteRef:7],除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尚有設置儲能設備、購買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繳納代金等4種。因此,可能造成用電大戶不自行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而去購買離岸風電或其他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最後對增加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之裝置容量沒有助益。所以,政府宜強化政策誘因鼓勵用電大戶自行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對其他再生能源義務之履行方式宜適度設限,較能有效促使用電大戶自行設置太陽能、風能、生質能或其他類別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更積極提升再生能源發電配比,以有效配合加強推動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之國家政策。 [7: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12條第3項:「電力用戶所簽訂之用電契約,其契約容量在一定容量以上者,應於用電場所或適當場所,自行或提供場所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儲能設備或購買一定額度之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未依前開規定辦理者,應向主管機關繳納代金,專作再生能源發展之用。」]
撰稿人:曾耀民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136/File_19782840.docx |
R02037 | 住宅租賃押金託管與租金保證制度淺析 | 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住宅法 | 陳宏明 | 2023-04-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37
議題研析
一、題目:住宅租賃押金託管與租金保證制度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住宅法
三、背景說明
(一)本院委員日前針對租屋市場管理議題質詢時指出,據統計租屋糾紛最多起因於押金返還問題,目前市場上大多是由承租人提供2個月房租為押金由出租人保管,日後出租人若不願退還或任意苛扣,容易引起爭議。英國近幾年開始實施公正第三方押金管理制度,租約解除或終止時若有糾紛,由公正第三方決定是否退還或如何退還押金,建議政府朝此方向規劃,以完善租屋市場[footnoteRef:1]。 [1: 范正祥臺北報導,吳怡玎立委建議租屋押金第三方管理 內政部:改革研議中,中央通訊社,2023年3月21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03210221.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30日。]
(二)主管機關回應表示,第三方押金保管是提供減少租約糾紛的多元管道之一,也是信託業的商機,租賃雙方可協調找信託業等公正第三方出面保管押金,未來有爭議時可解決紛爭;但這些都是額外成本,要視租賃雙方是否願意,很難強制。另外,日本也有租金保險的機制[footnoteRef:2]。 [2: 李青縈、呂雪彗臺北報導,林右昌:推第3方押金保管機制,工商時報,2023年3月22日,網址:https://ctee.com.tw/news/policy/829605.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30日。]
(三)租屋公益團體代表指出,大方向上可以支持,但在技術面上仍有待克服解決,關鍵問題是房東不願意曝光,且押金無論是交由銀行、信託業或租賃公會集中保管,都會是很重的負荷,需要政府高度支持、補貼[footnoteRef:3]。 [3: 陳俊華臺北報導,拜訪社宅推動聯盟 林右昌:政策不能只是打高空,中央通訊社,2023年3月22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03220098.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30日。]
四、探討研析
(一)英國租賃押金保護方案
依據英國2004年《住房法》(Housing Act 2004)[footnoteRef:4]規定,政府應規劃並提供租賃押金計畫,以保障與短期租賃有關之押金,並促進糾紛解決。該規定自2007年4月6日起生效,此後簽訂的短期租賃住宅契約,出租人必須於收到押金後30日內將其存入政府核准的租賃押金保護(Tenancy deposit protection,TDP)第三方託管機構。租期屆滿時,該機構將於租賃雙方就返還金額達成共識後的10日內返還押金;如租賃雙方發生爭執,該機構將邀請租賃雙方使用該計畫免費提供的替代爭議解決程序[footnoteRef:5],以促進雙方形成共識。 [4: Housing Act 2004,Chapter 4 Tenancy deposit schemes,Legislation.gov.uk,2022年12月1日,網址: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4/34/part/6/chapter/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31日。] [5: Tenancy deposit protection,GOV.UK,網址:https://www.gov.uk/tenancy-deposit-protection,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31日。]
經查,英國政府核准的第三方託管機構提供「託管保護」及「保險保護」兩種方案,其中託管方案是免費的,出租人收到押金後可透過網路匯款或電話付款方式將該筆押金存入銀行託管帳戶中,以確保雙方權益。出租人也可選擇須付費的保險方案,由出租人自行保管押金,但必須繳納保險費,以確保出租人因故無法返還押金時,由保險公司代為返還承租人。所需保險費,託管押金在499.99英鎊以下(約新臺幣1萬9千元)者,為18.5英鎊(約新臺幣7百元);達500英鎊以上者,為25.5英鎊(約新臺幣970元)[footnoteRef:6]。 [6: Tds Insured,The Dispute Service Limited,網址:https://www.tenancydepositscheme.com/join/join-landlord/,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31日。]
(二)日本房租債務保證制度
考量低收入戶、受災戶、高齡者、身心障礙者及養育兒童家庭等族群之住宅需求,2017年日本制定《促進對於住宅確保需被照顧者租賃住宅供給法》(簡稱住宅安全網法)[footnoteRef:7],除促進各地方政府增加出租住宅之供給外,並針對前述族群推行使其順利入住的住宅租賃業務,其中即包括房租債務保證制度。 [7: 詳見《住宅確保要配慮者に対する賃貸住宅の供給の促進に関する法律》(略称法令名:住宅セーフティネット法)第19條及第20條,e-Gov,網址: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419AC1000000112,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31日。]
以往簽訂住宅租賃契約時,出租人通常要求由承租人的親友擔任保證人,但在超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日本社會,要請親友擔任租約之連帶保證人,已非易事。為確保出租人能按時收取租金,同時解決承租人覓保困難的問題,日本民間自2001年起開始出現房租債務保證業,承租人與保證業者簽訂房租債務保證委託契約後,由該業者擔任承租人之連帶保證人,於承租人因故無力支付租金時,代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2017年日本政府將該制度導入前開法律中,明定由獨立行政法人住宅金融支援機構提供「房租債務保證保險契約」,要求房租債務保證業者須經政府登記在案且須投保該保險,始得從事是項業務[footnoteRef:8]。 [8: 住宅金融支援機構,家賃債務保証保険事業の概要,網址:https://www.jhf.go.jp/financial/yachinhoken/outline.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6日。]
查目前房租債務保證業者提供的方案,承租人於簽約時須全額支付保證費用,該費用係依據房租金額計算,保證期間為2年時,保證費用為月租金的35%;保證費用未達1萬日圓者,概以1萬日圓(約新臺幣2,325元)為最低額。承租人因故未能支付房租時,該契約對於滯納租金(包括公共區域費及管理費)之保證額度,為相當於12個月的租金;對於回復原狀費用(包括清除遺留物品及訴訟費用)之保證額度,為相當於9個月租金[footnoteRef:9]。保證業者代為支付前開費用後,會向承租人求償並加計利息,拖欠過久將對個人信用紀錄造成影響。 [9: 一般財団法人高齢者住宅財団,家賃債務保証,網址:https://www.koujuuzai.or.jp/service/rent_guarantees/,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6日。]
(三)建議立法方向
依據《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3條第13款規定,押金係指承租人為擔保租賃住宅之損害賠償行為及處理遺留物責任,預為支付之金錢。押金之金額,不得逾2個月之租金總額。出租人應於租賃契約消滅,承租人返還租賃住宅及清償租賃契約所生之債務時,返還押金或抵充債務後之賸餘押金。點交後尚有遺留物,除租賃當事人另有約定外,經出租人定相當期限催告仍不取回時,……,其所需處理費用,得由押金扣除,……。然而,實務上由出租人保管之押金,後續因該不動產移轉第三人、遭不當挪用或出租人財產受強制執行,致生返還押金之相關爭執,屢見不鮮。為保障租賃雙方當事人權益,除主管機關應依據《住宅法》規定針對租賃押金保管制度研議執行方案並提供相關服務之外,立法上亦得參照前述英國立法例,於《住宅法》或《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中增訂:「為保障租賃當事人權益,主管機關應提供租賃押金保管措施及其糾紛協調處理相關服務。」之條文。另外,在收費上亦應儘量避免造成租賃雙方過重負擔[footnoteRef:10],以利後續政策順利推行。 [10: 拙見認為英國所採由第三方託管機構免費提供之「託管保護」,似較符我國國情,並可免去租賃雙方之經濟負擔。政策方向上似可研議由公股銀行試辦由租賃當事人開立雙方聯名之保管專戶,俟租期屆滿或爭議獲得解決後,再依雙方合意出具之書面證明發還押金。]
撰稿人:陳宏明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128/File_19782829.docx |
R02034 | 疫後傳染病防治法修法之研析 | 傳染病防治法 | 李郁強 | 2023-04-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34
議題研析
一、題目:疫後傳染病防治法修法之研析
二、所涉法規
傳染病防治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今(2023)年6月底施行屆滿,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以下簡稱疾管署)正研擬修正《傳染病防治法》,將防疫經驗入法,以利下次傳染病大流行時作業更順暢。修法將分兩階段:第一階段,例如調整開立隔離通知書形式,過去要求書面紙本,但此次疫情面對大量確診者,已放寬電子文件適用,因此納入修正;疫苗採購規定也將更詳盡,以往都要先經過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專家討論,但COVID-19疫苗完全是賣方市場,且沒有藥證,只有緊急使用授權,甚至有些未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前就要搶訂,買方很難有評估成本效應等空間,進而強化緊急採購需求的彈性[footnoteRef:1]。以下針對第一階段修法,調整開立隔離通知書形式及疫苗緊急採購規定分別進行探討。 [1: 林惠琴,〈傳染病防治法2階段修法涉隱私 挑戰大〉,《自由時報》,2023年3月20日,第A02版。]
四、探討研析
(一)行政處分書及送達證明文件以書面紙本為原則,例外經相對人同意後得以電子文件及電子簽章為之
疾管署表示,「隔離通知書過去要求書面紙本,但此次疫情面對大量確診者,已放寬電子文件適用」,公告之修正草案[footnoteRef:2]增訂第13條之1:「依本法所為之行政處分書及送達證明文件,得以電子文件及電子簽章為之,毋須經相對人同意。」說明謂以:「考量行政處分書及送達證明文件,利用電子文件技術作成並送達,有助於傳染病防治之時效,爰依電子簽章法第4條第3項規定,增訂本條。」 [2: 衛生福利部公告,預告修正「傳染病防治法」部分條文,中華民國111年12月29日,衛授疾字第1110101642號,https://www.cdc.gov.tw/Uploads/archives/b4415256-5222-4fb9-b98e-bff2f26f289d.pdf(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6日)。]
經查《電子簽章法》第4條規定:「經相對人同意者,得以電子文件為表示方法。(第1項)依法令規定應以書面為之者,如其內容可完整呈現,並可於日後取出供查驗者,經相對人同意,得以電子文件為之。(第2項)前二項規定得依法令或行政機關之公告,排除其適用或就其應用技術與程序另為規定。但就應用技術與程序所為之規定,應公平、合理,並不得為無正當理由之差別待遇。(第3項)」從第1項規定可知,以電子文件作為表意方式時,必須可資證明業已獲得「相對人同意」,方可發生其應有之法律效力[footnoteRef:3]。 [3: 郭戎晉,〈論民法使用文字之必要與書面要式概念於數位環境下之適用問題〉,《國立中正大學法學叢刊》,第70期,2021年1月,頁178。]
公告草案13條之1「毋須經相對人同意」,雖謂屬《電子簽章法》第4條第3項「另為規定」,然草案13條之1僅說明「利用電子文件技術作成並送達,有助於傳染病防治之時效」未敘明排除「經相對人同意」之理由。鑑於「毋須經相對人同意」之規定,恐嚴重影響相對人權益,爰建議刪除之,並增訂「經相對人同意」等相關文字。
(二)因應疫情突發狀況之例外採購疫苗方式,其要件宜予敘明
疫苗採購以往都要先經過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討論,但面對新興病毒,其疫苗買方很難有評估成本效應等空間。公告之修正草案增訂第27條之4:「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經指揮官指示採購疫苗時,中央主管機關依政府採購法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三款或第一百零五條規定辦理者,不受第二十七條之一及第二十七條之二規定之限制。」說明謂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中央主管機關經指揮官指示採購疫苗,並依政府採購法第22條第1項第3款或第105條規定辦理之情形,係因應緊急疫情突發狀況,具不可預見性,……,且緊急疫苗採購具急迫性及必要性,……」。
經查《政府採購法》第22條第1項第3款規定,遇有不可預見之緊急事故,致無法以公開或選擇性招標程序適時辦理,且確有必要者,得採限制性招標。第10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人民之生命、身體、健康、財產遭遇緊急危難,需緊急處置之採購事項,得不適用《政府採購法》招標、決標之規定。均強調「不可預見」、「緊急」等前提要件。
公告草案第27條之4僅敘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經指揮官指示採購疫苗」尚有不足,建議將說明欄所述「疫情突發狀況具不可預見性」、「疫苗採購具急迫性、必要性」等要件予以明定。
撰稿人:李郁強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124/File_19782823.docx |
R02033 | 貧窮線相關問題研析 | 社會救助法 | 黃兆儀 | 2023-04-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33
議題研析
一、題目:貧窮線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社會救助法
三、背景說明
(一)報載日本、韓國的貧窮人口約占總人口15%,而;臺灣的低收入戶卻只占總人口的1.3%,反映臺灣的法定貧窮人口遠低於實際人數,多個民間團體代表舉行記者會,公布民間版社會救助法修正草案,明定調整貧窮認定,並將基本生活扶助字眼改為保障適足生活[footnoteRef:1]。 [1: 郭建伸,替弱勢請命 立委促修社會救助法調整貧窮認定,中央社,2023年3月21日。]
(二)依社會救助法通過資產調查列冊之低收入戶,可以獲得生活扶助、醫療補助等災害救助,其子女並享有教育補助;而收入僅多出貧窮線標準一點之家戶,則無法接受任何補助。
(三)貧窮的意涵難有確切的解釋,我國社會救助法係以「最低生活費」的概念將之定為貧窮線,低於此線者即為貧窮人口(低收入戶)。
四、探討研析
(一) 貧窮線的國際定義與各國認定標準[footnoteRef:2] [2: 簡錫堦,從貧窮定義檢討政策排除,法扶報報,2022年6月23日,https://www.laf.org.tw/index.php?action=LAFBaoBao-detail&tag=691&id=308,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6日。]
世界銀行1990年訂定全球極端貧窮線為「1天1美元生活費」的貧窮線標準,2010年聯合國針對貧窮線定義「1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即是生活赤貧狀態」,2015年因通膨,聯合國的貧窮線定義向上調增為1.9美元。歐盟的貧窮定義是,不能滿足收入低於全國人均收入60%者、不能支付日常必需者或工作時間低於其可工作時間的20%者之任1項,即屬貧困人口。美國貧窮線定為最低食物營養開支的3倍,並按通膨每年更新1次,非依生活水準變化而調整。英國採多元方式界定貧窮線,收入低於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的60%者為相對貧窮;收入低於按物價調整後的2010至2011年收入水平線者為絕對貧窮;過去4年,收入至少有3年低於生活所必需者為持續貧窮。韓國採以基本需要之食物、住屋及醫療界定絕對最低生活水平,作為貧窮線。第三世界國家大多採用「最低生活支出」來定義貧窮。我國貧窮的定義是依「最低生活費」來界定,所得低於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者即為貧窮。
(二)釐清貧窮線的定義
貧窮線的定義包括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社會排除指數等多項因素。不同的國家和組織可能基於不同的指標和因素進行定義,因此需要詳細討論貧窮線的定義,貧窮線的定義和認定可以參考多種指標和方法,如相對貧困率、絕對貧困率、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這些指標和方法可以綜合考慮不同因素,從而更全面地評估貧困狀況,以達成共識。
(三)建立監測機制及社會共識
不同的群體可能面臨不同的貧困風險,貧困狀況隨時變化,因此需要建立定期調查、定期訪視等監測機制,定期評估貧困狀況和貧窮線的認定標準是否符合實際情況,社會救助法第13條及第14條宜明定將調查、訪視等程序或相關注意事項,授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以達其成效。貧困問題關係到社會公平和穩定,因此需要建立社會共識,形成全社會對貧困問題的認識和共同努力,從而化解貧窮線的爭論。
撰稿人:黃兆儀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122/File_19782821.docx |
R02032 | 父母懲戒權存廢與範圍之修正方向研析 | 民法 | 方華香 | 2023-04-1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32
議題研析
一、題目:父母懲戒權存廢與範圍之修正方向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
三、背景說明
(一)我國民法第1085條規定:「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此條係民國19年時之立法,明文賦予父母懲戒子女權利,惟因應兒童權利公約第19條第1項要求:「締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之立法、行政、社會與教育措施,保護兒童於受其父母、法定監護人或其他照顧兒童之人照顧時,不受到任何形式之身心暴力、傷害或虐待、疏忽或疏失、不當對待或剝削,包括性虐待。」而有修正之議。經查法務部預告之修正草案[footnoteRef:1],擬修正為:「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應考量子女之年齡及發展程度,尊重子女之人格,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刻正徵詢各界意見中。 [1: 法務部主管法規資料庫/草案預告: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f7c6f0a7-c3c1-49c0-9f09-f9fdc7e673b7(最後瀏覽日期:112年3月27日)。]
(二)贊成修法者認為,尊重兒童為獨立個體,家長應增加親職能力,用更多元且正面的方式教育孩子,將過去「懲戒」的觀點優化成「權益保障」[footnoteRef:2],民法懲戒權修法目的,並非限制家長管教孩子,而是去除「懲戒」觀念,防止暴力成為管教方式,期待修法減少假管教之名的兒童虐待行為;反對修法者認為,懲戒不必然是身心暴力行為,父母管束子女的懲戒,包括假日禁足、約制在公共場所的脫序行為、扣減零用錢、約制看電視時間、不准使用手機等等,反而是規範及扶正不當行為的手段,懲戒權與禁止父母對子女有身心暴力行為,並無衝突,不必刪除民法第1085條懲戒權,只要在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內,增訂禁止父母對子女有身心暴力行為的規定即可[footnoteRef:3]。 [2: 王千豪,支持民法修正「父母懲戒權」!立委籲政府增加家長親職能力,自由時報,112年4月4日(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260419);李琦瑋,法務部擬修《民法》父母懲戒權 家長、兒少團體意見兩極,今日新聞NOWnews,112年3月29日(https://www.nownews.com/news/6096429)(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6日)] [3: 高源流,父母懲戒權不可刪,中國時報,112年3月25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0325000400-260109?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6日)]
(三)各國立法例[footnoteRef:4]略以: [4: 引自前述法務部預告草案之總說明。]
1.日本2022年[footnoteRef:5]12月10日修正民法第821條規定:「行使親權者,依前條規定提供監護、教育時,應尊重兒童之人格,並考慮兒童之年齡及發育程度,不得體罰或做任何其他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事情。」; [5: 為求全文一致性,引述涉及年代部分,除外國資訊以西元表示外,其他均以民國表示。]
2.韓國2021年1月8日刪除民法第915條父母懲戒權之規定;
3.法國2019年7月12日修正相關規定,明定「親權之行使不得訴諸身體或心理暴力」;
4.德國2000年11月8日修正民法第1631條,明文規定「子女有要求無暴力教養之權利,不得對其施加體罰、精神傷害和其他侮辱性之措施」。
(四)依家庭暴力防治法第2條規定,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構成家庭暴力行為,而據司法實務之實證研究[footnoteRef:6]指出,不當管教為父母施虐最主要原因。 [6: 劉雅涵、黃詩淳,父母懲戒權範圍之法實證研究,月旦裁判時報,第119期,111年5月,頁90-91。]
四、探討研析
(1)
民法刪除「懲戒」乙語,固屬可行,惟禁止行為類型似應予以例示,以利人民瞭解遵循
懲戒乙語(教育部國語辭典釋義:責罰以示警戒),目前多存在於專門職業人員相關法制中,例如律師懲戒、會計師懲戒、法官懲戒等。而上述民法第1085條規定之「懲戒」,係民國19年時之舊有用語,立法當時偏向負面意義,具有家族威權概念,鑑於兒童權利保障意識日漸深化,於民法中刪除「懲戒」乙語,應屬可行方向。
另現行民法第1085條規定之「必要範圍」屬不確定法律概念,致使父母行使懲戒權與家庭暴力行為之界線,時有模糊空間,人民亦無所適從。本次法務部預告草案之條文雖明定「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仍會產生例如罰站、告誡、減食等行為類型是否屬於身心暴力行為之解釋上爭議(曾有司法實務見解認為上述行為於必要範圍內可予採用[footnoteRef:7])。 [7: 參照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92 年度易字第 115 號刑事判決;另有司法實務見解(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字第 1513 號刑事判決)認定,父母因擔心小孩多次離家不回,且學業可能因此中斷,才把門鎖上,不讓他繼續離家出走,希望爭取時間與孩子當面溝通問題,並無私行拘禁之犯意。]
為使人民便於瞭解法義,建議採取先例示,再概括之立法模式,於立法中,適度舉出一些身心暴力行為之類型,以供審酌判斷。例如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33條第1項規定:「教保服務人員,
不得對幼兒有身心虐待、體罰、霸凌、性騷擾、不當管教,
或其他對幼兒之
身心暴力或不當對待之
行為。」之立法模式,即可供參酌。
(2)
其他涉及管教權之相關法律有一併檢視之必要
經查現行其他法律仍承認法定代理人、監護人、教師之管教權(義務)存在,例如: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條第2項、第9條第2項及第10條、少年事件處理法第29條第1項第2款、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3條之2第2項第2款、教師法第 32 條第1項第4款等;另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33條第1項亦有禁止「不當管教」之明文,似亦隱喻承認「適當」管教,僅禁止「不當」管教。
兒童權利公約第8號一般性意見第31段[footnoteRef:8]指出:「委員會在審查報告時注意到,許多國家在刑法和(或)民法(家庭法)中列有明確法律條款,為家長和其他照管人在『管教』兒童時採用某種程度暴力提供了辯護或理由。例如,『合法』、『合理』或『輕微』懲戒或管教行動,……委員會強調,《公約》要求廢除(在法規或普通案例法中)在家庭/家中,或在任何其他情況下,任何允許對兒童採用某種(例如,『合理』或『輕微』懲罰或『糾正』)程度暴力的規定。」基於同一理由,若民法第1085條予以修正,則現行其他涉及管教權之相關法律亦應有一併檢討修正之必要。 [8: 引自前述法務部預告草案之總說明。]
撰稿人:方華香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919/File_19782625.docx |
R02031 | 運動選手服補充兵役之法制研析 | 兵役法;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 | 王幼萍 | 2023-04-0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31
議題研析
一、題目:運動選手服補充兵役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兵役法、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依《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第3條
、第4條
、第6條
及《補充兵役役男軍事訓練及檢定作業要點》第6點
規定略以,應受常備兵役徵集之役齡男子(以下簡稱役男),經核定為國家隊且無緩徵原因者,得向體育署申請服12天之補充兵役。又經核定服補充兵役男,自核定之日起5年內,應接受體育署之列管,列管期間內,應依體育署指定參加集訓或比賽。亦即政府允許國家代表隊服補充兵役之運動選手,在國外聯盟爭取大紙合約,但當國家需要渠等打國際賽為國爭光時,球員不得拒絕。
(二)第5屆世界棒球經典賽(WBC)於2023年3月8日至3月15日期間分別在3個國家進行初賽,其中A組初賽在臺灣舉行。本次比賽中華隊選手張○○雖然表現亮眼,但據報導張○○在2019年亞錦賽後取得12天補充兵資格,並在2020年服完補充兵後,成為體育署「列管球員」,依規定接連5年必須配合國際賽集訓和比賽,惟2022年底卻一度傳出其有意婉拒中華隊徵召
。因此,有關運動選手列管球員的兵役問題也受到關切。
四、探討研析
(1)
明定國家代表隊運動選手補充兵役之期間,俾有明確之規定可資依循
鑒於義務役役期於明(2024)年起恢復為1年,不再開放專長、研發替代役申請,對不少運動選手生涯將會形成衝擊。運動選手恐會面臨當兵1年無法接觸專長項目訓練的困境。教育部體育署表示,94年次役男適用兵役延長為1年,目前尚無專長役別(含體育替代役別),體育署將適時為運動員訓練及參賽表達意見
。
《兵役法》第17條規定
略以,補充兵役以適合服常備兵現役,經教育部、勞動部核定之國家代表隊者,由國防部依軍事需要,施以2個月以內之軍事訓練,合格後列管、運用。又補充兵服役之訓練、列管、運用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由國防部定之。另依《補充兵役役男軍事訓練及檢定作業要點》第6點規定略以,補充兵施以12天軍事訓練。依此,經核定為國家代表隊運動選手服補充兵役者,應施以12天之軍事訓練。惟待明年實施1年義務役後,若無體育替代役別規定之辦理依據,恐使國家代表隊運動選手中斷訓練進而影響其比賽成績,允宜儘速檢討相關規定,俾利運動選手積極代表國家隊參與國際運動賽事。
檢視現行規定補充兵軍事訓練期間的《補充兵役役男軍事訓練及檢定作業要點》係屬行政規則性質,其法律效力或有不足,允宜提升至法律位階或於法律中授權訂定辦法以規範之,俾使國家代表隊運動選手於服兵役期間維持訓練之制度更臻周延。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於《兵役法》第17條第2項中增訂國家代表隊運動選手服補充兵役之「期間」,俾有明確法律依據可資遵循。
(2)
將《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之名稱及條文中之「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修正為「國家代表隊」
《兵役法》第17條第2項後段規定:「…
國家代表隊服補充兵之資格、申請、核准、程序、廢止、撤銷、應履行之義務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勞動部分別定之。」其使用名稱為「國家代表隊」,而《
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係依據《兵役法》第17條第2項規定訂定之。然而該辦法之法規名稱及第3條條文中(…由行政院核定為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均使用「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由於《兵役法》為《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之母法,子法與母法對於同一概念之名稱用語允宜一致,以維法律用語一致性及避免適用上產生疑慮。因此,《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所使用之名稱用語應與《兵役法》一致。爰建議將其法規名稱及條文中之「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修正為「國家代表隊」。另服補充兵役者係「代表隊選手」個人,非「代表隊」,兵役法及上述辦法亦宜檢討修正。
撰稿人:王幼萍
� 《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第3條第1項規定:「凡屬田徑、游泳、舉重、自由車、射擊、射箭、體操、划船、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武術、桌球、羽球、網球、棒球、排球、籃球、足球、橄欖球、手球、軟式網球、保齡球及高爾夫運動種類之選手,經全國性體育運動團體公開選拔,代表國家參加最近一屆下列比賽者,由行政院核定為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以下簡稱國家隊):一、奧運會。二、亞運會。三、奧運會資格賽。四、世界大學運動會。五、東亞運動會。六、世界正式錦標賽。七、世界正式錦標賽資格賽。八、亞洲正式錦標賽。」
� 《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第4條規定:「應受常備兵役徵集之役齡男子(以下簡稱役男),經依前條規定核定為國家隊且無緩徵原因者,得填具申請書並檢附戶籍資料證明文件,向體育署申請服補充兵役。」
� 《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第6條第1項規定:「核定服補充兵役男,依下列規定管理:一、自核定之日起五年內,應接受體育署之列管。二、列管期間內,應依體育署指定參加集訓或比賽。」
� 《補充兵役役男軍事訓練及檢定作業要點》第6點第1項規定:「應受補充兵軍事訓練者,依徵集程序徵集入營施以十二天軍事訓練,訓練期間逢例假、國定、特定假日均照常實施訓練。」
� 林縉明,「列管球員」制 立委促檢討,聯合新聞網,2023年3月19日,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E5%88%97%E7%AE%A1%E7%90%83%E5%93%A1-%E5%88%B6-%E7%AB%8B%E5%A7%94%E4%BF%83%E6%AA%A2%E8%A8%8E-183720349.html,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3月27日。
� 林縉明、許維寧,役期恢復為1年衝擊運動員 政府無配套,聯合新聞網,2023年3月19日,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7041097,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3月27日。
� 《兵役法》第17條規定:「補充兵役以適合服常備兵現役,因家庭因素,或經教育部、勞動部核定之國家代表隊者,或替代役體位未服替代役者服之,由國防部依軍事需要,施以二個月以內之軍事訓練,合格後列管、運用(第1項)。前項因家庭因素與替代役體位服補充兵之資格、申請、核准、程序及廢止等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國家代表隊服補充兵之資格、申請、核准、程序、廢止、撤銷、應履行之義務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勞動部分別定之(第2項)。第一項補充兵服役之訓練、列管、運用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由國防部定之(第3項)。」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904/File_19782577.doc |
R02030 | 網路廣告不實案件處理規範之法制研析 | 公平交易法;消費者保護法 | 彭文暉 | 2023-04-0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30
議題研析
一、題目:網路廣告不實案件處理規範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平交易法、消費者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
(一)網路時代不少人靠著網路平台Facebook、Instagram累積名氣,網紅、直播主在網路平台推廣銷售或代銷商品情形日益普遍,然代銷或代言內容即便誇大不實也不致受罰,衍生諸多消費爭議。公平交易委員會(下稱公平會)為將新興廣告型態納入規範,近日修正「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網路廣告案件之處理原則」(下稱網路廣告處理原則),將網紅、直播主等社群網站用戶納入規範,若其涉有廣告不實,依法可處新臺幣5萬至2,500萬元罰鍰[footnoteRef:1]。 [1: 陳素玲、黃有容,「網紅直播主廣告不實 最重罰2,500萬 針對網路撰文、影音推銷 不論是賣家或薦證 者 公平會修法納管」,聯合報,2023年3月9日,第A1版。]
(二)根據報載,多數網紅支持公平會所訂規範,然因未就「網紅」有所定義,某網紅質疑法規認定「網紅」之依據標準為何,以及須否經相關單位認證。學者則認為若未界定具體之執法範疇,恐徒增執法成本,並可能「空有法規卻不能執法」;另「知情與否」之判斷倘無法釐清,相關裁罰案亦會產生爭議[footnoteRef:2]。 [2: 林怡秀、黃有容,「公平會修法 帶貨不實要罰 網紅多樂觀其成 學者建議 盡速定義執法範圍 與 「知情與否」判斷標準」,聯合報,2023年3月9日,第A6版。]
(三)公平會則表示,「網路廣告」係指事業為銷售商品或服務,以網際網路為媒介,提供商品或服務相關資訊,以招徠交易機會之傳播行為,包含事業自身網站廣告、購物網站廣告、網路商店廣告、社群網站廣告、電子郵件廣告及網際傳真廣告等。公平交易法(下稱公平法)第21條明定,廣告主不得為不實廣告,網紅、直播主在網路上,不論係銷售自身商品或服務,或由廠商將商品或服務提供其對外刊播銷售,皆屬賣家,其內容若涉有不實,將被依公平法裁罰;若僅係幫廠商代言,其影音廣告中描述廠商之商品或服務值得推薦或親身體驗結果有效,仍屬薦證者,應與廠商同負民事連帶賠償責任。至「網紅」如何定義,未來將統整國際案例或依個案審酌[footnoteRef:3]。 [3: 黃皓宸,「廣告不實納管網紅 最重罰2500萬」,自由時報,2023年3月9日,第A02版。]
四、探討研析
(一) 「網路廣告」所涉一般法律規範
消費者保護法第22條、第23條規定:「企業經營者應確保廣告內容之真實,其對消費者所負之義務不得低於廣告之內容。企業經營者之商品或服務廣告內容,於契約成立後,應確實履行。」;「刊登或報導廣告之媒體經營者明知或可得而知廣告內容與事實不符者,就消費者因信賴該廣告所受之損害與企業經營者負連帶責任。」查實務上認為利用電腦或其他方式作為提供刊登廣告之媒介,使不特定多數人知悉該廣告之內容且為經常業務者,即屬媒體經營者;若僅屬廣告代言人,倘未就廣告商品之性質、效能、成分為相當瞭解及參與檢驗,係未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而有過失,須與業者依民法第185條規定負共同侵權行為責任[footnoteRef:4]。 [4: 參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2007年10月3日消保法字第0960009076號函;2006年5月10日消保法字第 0950006508A 號函。]
公平法第21條規定:「事業不得在商品或廣告上,或以其他使公眾得知之方法,對於與商品、服務相關而足以影響交易決定之事項,為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或表徵。……廣告媒體業在明知或可得而知其所傳播或刊載之廣告有引人錯誤之虞,仍予傳播或刊載,亦與廣告主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廣告薦證者明知或可得而知其所從事之薦證有引人錯誤之虞,而仍為薦證者,與廣告主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查實務上認為廣告主並不以廣告製作者為限,倘就廣告內容之提供、製作、刊載、廣告商品(服務)交易流程有所參與,並以招徠消費者及增加交易機會而獲利為目的,即可謂為廣告主[footnoteRef:5]。 [5: 廖義男,公平交易法,元照出版公司,2022年7月,初版二刷,頁545-546。]
(二)公平會對「廣告不實」案件之處理規範
為有效執行公平法第21條規定及處理相關案件,除網路廣告處理原則外,公平會針對「廣告不實」另訂定「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二十一條案件之處理原則」、「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令為刊登更正廣告案件之處理原則」、「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薦證廣告之規範說明」(下稱薦證廣告規範說明)、「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不動產廣告案件之處理原則」、「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瘦身美容案件之處理原則」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比較廣告案件之處理原則」等有關規範[footnoteRef:6]。 [6: 公平會,https://www.ftc.gov.tw/internet/main/doc/docList.aspx?uid=165&mid=37(瀏覽日期:2023年3月27日)]
按上開處理原則或規範說明之性質,參諸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48號解釋意旨,應屬該會本於公平法第21條規定所為之解釋性行政規則。依行政程序法第159條規定,係「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或長官對屬官,依其權限或職權為規範機關內部秩序及運作,所為非直接對外發生法規範效力之一般、抽象之規定。」惟若經反覆適用,基於平等原則,將因「行政自我拘束」而發生間接法效性或實質對外效力。
查前開薦證廣告規範說明第3點(五)及第5點第1項規定「薦證者與廣告主間具有非一般大眾可合理預期之利益關係者,應於廣告中充分揭露」,惟上開利益關係之「揭露義務」並未於公平法中明定,則上開規定似係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恐有違反法律保留原則之疑慮[footnoteRef:7]。若執法上確有納入規範之必要,允宜研修公平法或另以法規命令定之,俾符法制。 [7: 魏杏芳,論公平交易委員會訂頒之處理原則,法令月刊,68卷7期,2017年7月,頁89-90。]
另依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32號解釋意旨,法律規定內容須「意義非難以理解」、「為受規範者所得預見」及「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始符「法律明確性」原則之要求[footnoteRef:8]。按主管機關基於執法職權,固得以不確定法律概念訂定必要之解釋性行政規則,然考量其仍可間接對外發生拘束效力,是上開網路廣告處理原則規範對象(網紅)之界定,仍宜訂有具體標準,避免依個案審酌認定,以符「法律明確性」原則要求。 [8: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公司,2020年1月,第8版,頁126-127。]
撰稿人:彭文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883/File_19782524.docx |
R02029 | 公共化教保服務機構延長照顧服務之問題淺析 |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 郭憲鐘 | 2023-03-3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29
議題研析
1、
題目:公共化教保服務機構延長照顧服務之問題淺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3、
背景說明
(一)依媒體報導高雄市宣布全市215家公立幼兒園本(112)年7月起全面開辦延長托育照顧,提供學期間課後及寒暑假不同時段的延長照顧服務,解決家長工作時間的托育需求。學期間課後延長照顧收費每月不超過2200元,寒暑假期間每小時不超過50元,低收、中低收入戶等經濟弱勢家庭享減免,其餘經費差額由市府負擔,1人即開班,以減輕學齡前家庭育兒負擔[footnoteRef:1]。 [1: 徐如宜,高雄公幼延長照顧1人即開班,112年2月21日,聯合報,第B205版。 ]
(二)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最新「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2至2070年)」報告指出,臺灣整體人口數111年7月較6月增加3786人,迎來睽違2年半的人口正成長,但人口少子高齡化趨勢仍然嚴峻[footnoteRef:2]。行政院為營造友善教保環境,爰核定「持續精進少子女化對策計畫」自111年8月起,提供0歲至6歲幼兒之育兒津貼、就學補助、就讀公共化托育機構及公立幼兒園等公私托育機構的補助費用;並自112年1月起,0至未滿5歲育兒津貼、0至未滿2歲托育補助取消排富規定[footnoteRef:3]。 [2: 最新人口推估(2022至2070年),國家發展委員會,111年8月23日,參閱網址:https://ssur.cc/tsRvzVE ,參閱日期:112年3月11日。] [3: 持續精進少子女化對策計畫、蘇揆:明年1月育兒津貼及托育補助取消排富、幼教服務人員加薪,並提供保母及托嬰設備優化補助,行政院新聞傳播處,111年10月27日,參閱網址:https://ssur.cc/6R9Cejm,參閱日期:112年3月13日。 ]
四、探討研析
(一)依家庭經濟條件補助幼兒托育照顧費用之規範對象,允宜由相關部會協調一致俾利資源整合運用
依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1條第1項規定:「為保障幼兒接受適當教育及照顧之權利,確立幼兒教育及照顧方針,健全幼兒教育及照顧體系,以促進其身心健全發展,特制定本法。」教育部為協助經濟弱勢家庭且有必要辦理延長照顧服務之幼兒,凡符合該部所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公共化教保服務機構辦理延長照顧服務作業要點」第3點第1款補助對象資格之一者[footnoteRef:4],其幼兒延長照顧服務之費用,由政府補助。補助期間,從幼兒完成註冊至結業離園止。 [4: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公共化教保服務機構辦理延長照顧服務作業要點第3點第1款「1.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家庭及其他經濟情況特殊者(經濟情況特殊者指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專案核准,屬經濟弱勢且有必要協助之家庭之幼兒)。2.家戶年所得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之五足歲幼兒。但不包括家戶擁有第三筆以上不動產且其公告現值合計逾新臺幣六百五十萬元,或年利息所得逾新臺幣十萬元者。」]
另衛生福利部為對於未滿2歲之幼兒有(含日間、夜間、全日) 托育需求之委託人(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之人),符合該部所訂「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未滿二歲兒童托育公共化及準公共服務作業要點」第12點第1項第1款規定,經稅捐稽徵機關核定之最近1年之綜合所得總額合計未達申報標準或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者,或經直轄市、縣(市)政府依社會救助法審核認定為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或弱勢家庭,得向直轄市、縣(市)政府提出協助支付服務費用之申報。
由於前揭兩部,含所訂補助經濟弱勢家庭的作業要點規定,其保障幼兒接受適當教育及照顧之目標一致,但接受補助對象之資格條件則不一致,有必要檢討其適用對象、條件內容與補助款項,相關部會允宜會商檢討各該主管法規中有關依家庭經濟條件補助幼兒托育照顧費用之對象的定義與資格等規定之合宜性,以一致性的條件受理申請,並協調直轄市及縣(市)政府依實際需求編制預算以充分整合運用資源。
(二)為激勵教保人員士氣,辦理延長照顧身心障礙幼兒,允宜適度調整增置人員鐘點費之補助規範
依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18條第1項規定:「教保服務人員之培育、資格、權益、管理、申訴及爭議處理等事項,依教保服務人員條例之規定辦理。」鑒於現行公共化教保服務擴展時程及供應量尚無法快速滿足家長期待下,教育部近年乃致力推動準公共化教保服務政策,並訂定「教育部推動及補助地方政府與私立教保服務機構合作提供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簡稱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據以建置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與符合教保要件之私立教保服務機構之合作機制[footnoteRef:5],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計畫,以提供家長平價、優質、近便、普及並可兼顧職場與教養子女的托育場域之多元選擇。 [5: 所稱私立教保服務機構(視同準公共化幼兒園),指下列各類型幼兒園及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1)非屬財團法人之私立幼兒園。(2)財團法人私立幼兒園。(3)法人附設私立幼兒園。(4)團體附設私立幼兒園。(5)私立學校附屬私立幼兒園。(6)依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9條規定設立,且其營運成本全部由家長自行負擔之非營利幼兒園。(7)依職場互助式教保服務實施辦法第4條第1項第2款,由私營公司及非政府組織設立之教保中心。 ]
另為減輕弱勢家長經濟負擔,爰對須延長照顧且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弱勢之幼兒,開辦延長托育照顧,並提供學期間課後及寒暑假不同時段的延長照顧服務,以解決家長工作時間的托育需求。爰此,為兼顧課後留園服務品質,並激勵教保人員之士氣,前揭依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第15點第1項所定附表二(四)教師助理員鐘點費,允宜增訂延長照顧服務身心障礙幼兒補助增置人員鐘點費之規範。
撰稿人:郭憲鐘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880/File_19782520.docx |
R02028 | 海底電纜毀損責任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電信管理法 | 安怡芸 | 2023-03-3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2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海底電纜毀損責任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電信管理法
三、背景說明
(一)從1867年[footnoteRef:1]成功建立第一條越洋海底電纜[footnoteRef:2](以下簡稱海纜)路線至今,人類已使用海纜逾130年。在現今網路科技飛速進展下,人們透過網路傳取資訊已成常態,隨著對於通訊服務之需求日益增加,承擔傳送訊息的海纜,鋪設面積也逐漸遍及各大洋面[footnoteRef:3]。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指出,目前約有300條海纜乘載著全球99%的網路數據流量[footnoteRef:4]。海纜系統在全球國際頻寬網路傳輸系統中扮演重要的戰略角色,是世界各國傳遞訊息的重要管道,穩固的電信基礎設施,可提供語音通話、影音串流、國際貿易、金融交易等跨國傳輸服務[footnoteRef:5],任何一條海纜受到損害,都將對使用者造成極大的不便。隨著國際上的大型科技業者來臺設立資料中心,再加上美中貿易戰,影響香港亞太訊務交換中心的地位,原本在香港設立據點的國際企業改從臺灣的海纜鏈結其他國際市場[footnoteRef:6],使得臺灣的海纜戰略位置越來越重要[footnoteRef:7]。 [1: 為求全文一致性,引述涉及年代部分,除外國資訊以西元表示外,其他均以民國表示。] [2: 電纜為一種導體,用以提供路徑使電能由一地傳送至他地。電纜內有一個或多個載流導體,外層為隔離電流的絕緣材料包覆。電纜之功能為傳送訊息及電力,本文研析之電纜為傳送訊息之電信用途電纜。] [3: 鄭敦宇,海底電纜之國際法規範,警學叢刊,第32卷第1期,總期第137期,90年7月,頁228。 ] [4: 看不見的功臣:海底電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臉書,109年6月9日,https://m.facebook.com/ncc.gov.tw/posts/2696461600588178/,最後閱覽日:112年3月29日。] [5: 賴于榛,陳菊巡察頭城海纜登陸站 關心海纜建置與國家安全,中央社,111年7月8日。] [6: 林淑惠,國際頻寬需求增 中華電擴海纜投資,工商時報,111年5月16日,第A10版。] [7: 葉佳華,海面下的護國神山—美中對峙讓國際海纜越往臺灣集中,奇摩新聞,110年1月3日, https://tw.news.yahoo.com/%E6%B5%B7%E9%9D%A2%E4%B8%8B%E7%9A%84%E8%AD%B7%E5%9C%8B%E7%A5%9E%E5%B1%B1-%E7%BE%8E%E4%B8%AD%E5%B0%8D%E5%B3%99%E8%AE%93%E5%9C%8B%E9%9A%9B%E6%B5%B7%E7%BA%9C%E8%B6%8A%E5%BE%80%E5%8F%B0%E7%81%A3%E9%9B%86%E4%B8%AD-030230742.html,最後閱覽日:112年3月25日。]
(二)依據中華電信提供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之資料顯示,近10年國內海纜被勾損故障者計有75件[footnoteRef:8],以臺馬海纜為例,110年故障5次,111年故障4次,112年至今故障2次,短短3年就有11次故障紀錄,嚴重影響馬祖地區居民通信服務[footnoteRef:9],使得馬祖幾乎成為數位孤島。毀損海纜依現行電信管理法似無明確處罰規定,僅能依刑法毀損罪論處,然而據報載,迄今未有相關處罰紀錄[footnoteRef:10],因而引發各界對於海纜毀損責任及其安全等相關議題之關注。 [8: 楊絡懸,馬祖斷纜「海纜船還沒來」!中華電信:提前完成臺馬微波系統擴建 增加比率73%,奇摩新聞,112年3月7日,https://tw.stock.yahoo.com/news/chunghwa-telecom-matsu-broken-cable-093013931.html,最後閱覽日:112年3月25日。] [9: 丁奕、鄭瑋奇,臺馬2條海纜 3年已故障11次,自由時報,112年2月17日,第A4版。] [10: 常懷仁,臺馬海纜屢遭斷 立委籲修法嚇阻,大紀元時報,112年3月11日,第A2版。]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明定毀損海纜之罰則
海纜遭到人為破壞,最常見的原因是漁業行為與船隻錨定,故而針對海纜系統的安全維護,中華電信已研發「海纜自動警告系統(Submarine cable Automatic Warning System,SAWS)」,能即時偵測出靠近海纜船隻,主動對其發出警告請其勿在該海域下錨,亦能追蹤並記錄該船的航行軌跡,確實掌握其與海纜之間的相對位置。縱使如此,近年來仍因馬祖周邊海域拖網漁船以及抽砂船數量的大幅增加,海纜不時傳出遭作業拖網漁船或抽砂船破壞,尤以越靠岸際的海纜越容易受損[footnoteRef:11]。海纜維修耗時可能超過一個月,費用亦相當高昂,國際海纜船出航1次至少新臺幣(以下同)千萬元起算,除材料費用等另計外,如遇海象不佳入港避風,費用亦照計[footnoteRef:12],以109年臺馬海纜維修費為例,其金額逾5000萬元[footnoteRef:13]。然查電信管理法第72條規定:「損壞海纜登陸站、國際交換機房或衛星通信中心,致生公共危險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第1項)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6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20萬元以下罰金。(第2項)第1項之未遂犯罰之。(第3項)」亦即只有破壞岸上設施,且導致公共危險者,始能以該法相繩,上開規定顯有不足之處,爰或可研議明定毀損海纜之責任,並提高罰則,以收嚇阻之效。 [11: 社論,海纜是馬祖命脈 落實安全監管才能穩當,馬祖日報,111年5月28日。] [12: 邱筠連,抽砂船導致馬祖通訊斷訊 民眾憂成常態,中央社,109年10月18日。] [13: 葉書宏,馬祖海底電纜又斷 千萬元飛了,中國時報,109年10月13日,第A12版 。]
(二)研議制定海纜專法之可行性
有論者以美國於1888年即已制定「海底電纜法」(Submarine Cable Act);紐西蘭政府也於1996年制定「海纜線路與管路保護法」(Submarine Cables and Pipelines Protection Act)為例,認為我國亦應制定海纜相關專法[footnoteRef:14]。烏俄戰爭爆發後,烏克蘭透過迅速及良好的通訊網路對外傳遞訊息,發揮國際影響力,已充分顯示關鍵通信基礎設施及數位韌性的重要性[footnoteRef:15],臺灣四面環海,海纜系統的安全性更加重要。爰此,或可研議制定海纜專法之可行性,以完善海纜管理與安全維護之法制環境[footnoteRef:16]。 [14: 賴于榛,同註5。] [15: 賴于榛,同註5。] [16: 社論,呼籲推動我國海底電纜法,馬祖日報,112年3月13日。]
撰稿人:安怡芸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877/File_19782516.docx |
R02027 | 對機關組織單位分工及人員編制之立法監督研析 |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 | 賴怡瑩 | 2023-03-3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2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對機關組織單位分工及人員編制之立法監督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
三、背景說明
(一)112年3月16日本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同年3月22日、3月27日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分別與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及內政委員會聯席會議,審查相關行政機關組織法草案時,委員提出「在立法院審查組織法草案時,為了解單位業務與人員之配置,行政機關應否一併提出編制表(草案)」之質詢。
(二)依憲法第61條、中央法規標準第5條規定,機關之組織係以法律定之;嗣因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第3項規定,國家機關之職權,設立程序及總員額,得以法律為準則性之規定,基此,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以下簡稱基準法)及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以下簡稱總員額法)分別於93年6月23日及99年2月3日制定公布,作為中央機關組織設計及人力配置之基準法律。
(三)基準法第4條及第8條第1項規定,一級機關、二級機關及三級機關及獨立機關之組織以法律定之,其餘機關之組織以命令定之。機關組織以法律制定者,其內部單位之分工職掌,以處務規程定之;機關組織以命令定之者,其內部單位之分工職掌,以辦事細則定之。並在同法第7條規定機關組織法規應包括機關首長、副首長、幕僚長之職稱、官職等(及員額)等事項。另總員額法第3條第1項、第4條第1項及第5條規定,匡定五院在內之中央政府機關員額總數最高限為16萬900人,區分五類別[footnoteRef:1],並由各一級機關調整分配。 [1: 總員額法第3條第1項「本法所稱員額,分為下列五類:一、第一類:機關為執行業務所置政務人員,定有職稱、官等職等之文職人員,醫事人員及聘任人員。但不包括第三類至第五類員額、公立學校教職員及公立醫院職員。二、第二類:機關依法令進用之聘僱人員、駐衛警察及工友(含技工、駕駛)。但不包括第三類及第四類員額。三、第三類:司法院及所屬機關職員(含法警)、聘僱人員、駐衛警察及工友(含技工、駕駛)。四、第四類:法務部所屬檢察機關職員(含法警)、聘僱人員、駐衛警察及工友(含技工、駕駛)。五、第五類:警察、消防及海岸巡防機關職(警)員。」]
(三)依上,組織法草案未有規範機關之內部單位分工職掌之條文(另以處務規程規定);在員額配置部分,則僅規範幕僚長以上人員,其餘則明定「本○各職稱之官等職等及員額,另以編制表定之」。本院委員審查組織法草案時,常因組織法草案條文內容過於簡略,未能明瞭內部單位設計及人員配置規模,致有無法周延審議組織法草案之議。
四、探討研析
(一)國會審議機關組織法草案,建議研擬提高監督密度
以行政學領域之觀點,若將行政組織分析至最後,則構成行政組織的基本元素是「職位」(position)與「職員」(officer),亦即「工作」(work)與「工作員」(worker)[footnoteRef:2],如以現行組織設計而言,可解讀為業務職掌及人員配置。 [2: 張潤書,行政學,修訂5版,三民書局,109年5月,頁116。]
組織法草案需明定機關權限及職掌,立法技術上向係本精簡原則規定職掌事項,惟從處務規程規範之內部單位分工職掌則較能呈現機關業務職掌全貌;另各機關員額配置,現行雖依總員額法控管中央政府機關員額總數最高限,惟無法呈現個別機關組織規模。爰此,基準法有關內部單位分工職掌另以處務規程定之,及依總員額法訂定機關編制表,立法委員於審議機關組織法草案時,無法得知組織單位及人員編制全貌,該等授權規定已妨礙立法權之國會監督。
論者有謂,組織法舊體例中頗具重要性的內部單位設置、機關員額數及其所列職務之職稱、官等、職等已無須規定,對此一剝奪立法者權力的規定,無異給行政機關相當大彈性空間,然而此一規定在三級機關組織法律或有其可行性,但一級機關及二級機關內部規定完全空白,只將機關組織之表面加以規定,恐怕立法者難以接受[footnoteRef:3]。為提升立法監督密度,建議各院函送組織法草案請本院審議時,併送處務規程及編制表之規劃說明,亦即基準法增訂第8條第2項「前項處務規程之規劃說明,於機關函送組織法草案請立法院審議時,併送之。」(原第2項調整為第3項);總員額法增訂第6條第3項:「第一項編制表之規劃說明,於機關函送組織法草案請立法院審議時,併送之。」(原第3項調整為第4項)。 [3: 劉昊洲,革新與組織改造,五南,109年10月,頁150-152。]
(二)組織法規有關人員配置規定之研析
依基準法第7條規定,機關組織法規應規定機關首長、副首長、幕僚長之職稱、官職等(及員額),惟類此重要職務之設置具有高度共識,立法監督上鮮有不同意見,以現行組織法立法體例條文大都為6條條文(例如: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組織法)至9條條文(例如:教育部組織法)而言,是否需以2條條文規定幕僚長以上人員之職稱、官職等(及員額),可再予思考。
另「行政院暨所屬各級機關聘用人員注意事項」第1點規定,各機關聘用人員除機關組織法規另有規定者外,其員額以不超過該機關預算總人數5%為原則,亦即組織法規亦可能另外明定1條文規範聘用人員人數。惟依總員額法第3條規定,依法令進用之聘僱人員與公務人員,均受員額總數限制。承上,行政院在組織法規規範上,聘用人員超過該機關預算總人數5%者,應於組織法規明定;而編制內公務人員職稱及員額則採空白授權之「行政保留」方式(以編制表另定之),似難理解員額管理政策之區別考量。
綜上,建議再予檢視組織法規應規範之人員別、職務別及編制表之授權情形,以使立法體例有其一致性。
撰稿人:賴怡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865/File_19782514.docx |
R02025 | 農地工廠關閉拆除後之農地問題研析 | 工廠管理輔導法;平均地權條例;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國土計畫法 | 李基勝 | 2023-03-3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25
議題研析
一、題目:農地工廠關閉拆除後之農地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工廠管理輔導法》、《平均地權條例》、《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及《國土計畫法》
三、背景說明
為解決農地工廠問題, 2019年修正通過《工廠管理輔導法》[footnoteRef:1],以特定工廠登記取代臨時工廠登記,除新增的農地工廠即報即拆,2016年5月19日以前的既存農地工廠,屬低污染未登記工廠應於 2 年內申請納管,3 年內提出工廠改善計畫,完成改善後,可取得特定工廠登記,並應於20年內,完成土地、建物的合法化。因此,該等工廠應於今年3月20日以前提出改善計畫,否則將予斷水、斷電,並拆除。但環團發現,許多在審核階段的工廠有新增建、疑似從事中高污染行業,甚至出現「新工廠寄居舊工廠」情況,根本不符合納管資格[footnoteRef:2]。 [1: 《工廠管理輔導法》經立法院於2019年6月27日三讀修正通過,總統於同年7月24日公布,行政院,院臺經字第 1090007168 號(次年3月18日)定自2020年3月20日施行。] [2: 胡瑞玲/台北即時報導,〈農地違章納管螺絲鬆 「新工廠寄居舊工廠」欲矇混過關〉,聯合新聞網,2023年3月14日,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030250,瀏覽日期:2023年3月24日。]
四、探討研析
(一)農地上興建工廠問題,由來已久。最初因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公私部門偏重財經發展而輕忽環保與土地使用區劃,因而人民便宜行事,政府管理量能不足,以致農業用地上出現大量工廠,規模大小不一,且良莠不齊,除形成土地管理困擾外,更有嚴重破壞環境情事,雖經制定《工廠管理輔導法》,憑以管理輔導有年,不但績效不彰,且這類工廠數量只增不減。如今,政府各有關部會協力一致,勇敢面對現實,不再以不切實際的理想為政策目標,乃以特定工廠為務實的過渡程序,而有就地合法之可能[footnoteRef:3]。 [3: 特定工廠群聚地區,得優先採新訂都市計畫或開發產業園區規劃處理,依《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國土計畫法》相關規定辦理土地使用分區變更或使用許可(《工廠管理輔導法》第28條之10第 1 項第 1 款);非群聚者,亦得由業者擬具用地計畫,辦理使用地變更編定(同條項第 2 款)。雖然,基於土地整體規劃之需要,未必得以百分之百就地合法,但不容否認,已然較前相對兼顧實務因素,而相對合理化。]
(二)除非屬低污染之既有未登記工廠,應經輔導轉型、遷廠或關廠外;其餘未依規定於法定期限內申請納管或提出改善計畫之既有未登記工廠,均應依法停止供水、供電、拆除。新工廠寄居舊工廠,明顯違反現行《工廠管理輔導法》第28條之1第1項前段規定,應即停止供水、供電及拆除。
(三)農地工廠既經關廠、遷廠或拆除,其用地如不能依法變更使用編定,自應回復為農業使用。儘管現行法有以下規定:未經許可,私自變更重劃農地之使用,得依《農地重劃條例》第39條規定處以刑罰;意圖變更土地使用編定而故意污染土壤者,得依《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33條規定,處以刑罰[footnoteRef:4]。然而以上規定為我《刑法》未有之特別規定,乃致人民之遵循意識薄弱,甚至部分執法者也輕忽,遂使原屬可種植使用之土地經違規作為建築使用,尤其是建築物基礎坐落之用者,於挖除既有腐植土,並灌入混凝土之後,未必得以回復耕作能力,繼續為種植之用,是為土地開發或使用變更的不可逆性[footnoteRef:5]。一旦落入如此情境,除了處罰之外,似只能閒置不用該等土地,而形成社會資源浪費,至為不妥。 [4: 這類刑罰,很明顯屬於 Mala prohibita,不同於 Mala in se,後者殆皆已納入《刑法》。請參考:Black’s Law Dictionary, 5th ed.] [5: 行政院於2014年函請立法院審議之《海岸法》草案總說明即略謂「海岸地區之土地利用有其全面性與不可逆性」云云(見:院總第310號政府提案第15039號,立法院第8屆第6會期第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政118頁,https://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7cfc9cfcec8ccc5cecec8d2cecccb,瀏覽日期:2023年3月24日),農用土地何獨不然。]
(四)土地資源誠可貴,且其使用具有多樣性,不能作為種植使用者,非不能變更他用。然若遷就土地之使用限制,而得以輕易變更,不免出現《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33條規定之犯罪行為。同理,若得以因農地回復農用(種植)之不可能,而許地主享有土地變更使用利益,縱有刑罰規範也難以遏止不法變更土地使用,勢必難能有效落實土地使用規劃與管制法制。
(五)茲建議:除依現行法制,依循行政與刑事規範責成地主將曾經違法興建工廠之農地回復農用功能外;更應研擬按農用土地價格徵收該等不能回復農用功能土地之法制,俾能建立兼顧土地使用變更及其地利不歸於違法者享有之法制,以解決當前之難題,並避免重蹈覆轍。
(六)儘管舊工廠內寄居之新工廠,不同於2016年5月20日始違法使用農地之工廠,若本於土地難以農用而考量予以寬容,許其得以比照舊工廠,形同昭告法制可以隨時遷就現實退讓,勢必形成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而嚴重瓦解法制。
(七)此外,當前農地興建農舍,著重於建蔽率、占地比、樓高與量體,而輕忽建築材料與技術,以期農舍拆除之後,得以快速回復種植使用功能[footnoteRef:6],亦當併同考量制定相關規範,俾能維護上蒼賜予人類得以農耕使用的天然土地資源。 [6: 李基勝,〈農舍另類思考〉,《自由時報》,2017年12月23日,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62495,瀏覽日期:2023年3月24日。]
撰稿人:李基勝
1/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871/File_19782499.docx |
R02026 | 學校課程納入金融識讀教育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國民教育法;高級中等教育法;藝術教育法;金融消費者保護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組成及運作辦法 | 康世宗 | 2023-03-3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2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學校課程納入金融識讀教育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民教育法、高級中等教育法、藝術教育法、金融消費者保護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組成及運作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媒體報導指出[footnoteRef:1],日本證券業者近來與該國多所國、高中簽署協議,將幫助提供課程,以改善學生的金融識讀能力,配合日本政府在111年將金融教育列為公立高中必修課程的政策。 [1: 經濟日報(112年3月20日),日本 改善學生金融識讀能力 產官學攜手推動相關課程,國際A7版。]
(二)上開媒體先前報導[footnoteRef:2],日本政府在111年4月強制規定高中須教導金融主題,包括投資股票和債券,作為家計經濟學課程的一部分。日本金融業者也提出各種構想及提議,包括:在大學入學考試納入金融考題等。該國國會議員研議提案立法,推廣金融教育,並且希望金融機構在推廣時,能持「中立」態度,而非只為了自身獲利,也建議在日本金融監管當局底下設立一個第三方機構,監督金融教育,相關部會亦須設立規範及確認自己的工作。因此,引發我國學校課程是否納入金融識讀教育相關問題之討論。 [2: 林億帆編譯(111年10月15日),日推金融教育 向高中扎根,經濟日報,彭博資訊。]
四、探討研析
(1)
借鏡外國發展經驗,規劃專責機關(構)辦理金融識讀教育
學者研究指出[footnoteRef:3]「金融危機的發生證實了缺乏理財教育將導致危機的惡化。當今美國、歐盟等國家把理財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付諸實施。美、英兩國在實施理財教育國家策略上……將理財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且均有專責機構負責規劃與執行……建議政府可以進行全國性理財素養調查……主導國家策略業務並提撥財源支持,建議由金管會負責推動。或者可由獨立於金融監管當局的教育組織推動國家策略業務,負責全國理財國家策略的訂定、執行……建立系統化學校理財教育架構,從基礎理財課程,進階、專業理財課程到各種新興金融商品操作一貫課程等……並與國際組織進行跨國合作。」;爰建議借鏡美國、歐盟等外國推動理財教育發展經驗,研議規劃專責機關(構)辦理金融識讀教育,冀藉由專責機關的政策規劃及推動,有效提升金融識讀教育的成效。 [3: 曾永清,美、英及中三國理財教育國家策略發展經驗對臺灣的啟示,北商學報,第35期,108年1月,頁25。]
(二) 結合社會資源規劃金融及風險課程,提升學生金融識讀能力
上開學者研究同時指出[footnoteRef:4]「各國政府發現……理財教育從小學習的重要性,開始發展學齡階段理財課程,編訂教材,讓孩子趁早接觸理財。理財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環,能夠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讓他們正確認識金錢價值及運用金錢的機制……應該是未來學校教育的趨勢」。依國民教育法第8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及其實施之有關規定,作為學校規劃及實施課程之依據;學校規劃課程並得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第1項)。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研究發展及審議,準用高級中等教育法之相關規定(第2項)」。 [4: 同註3,頁28。]
另依高級中等教育法第43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及其實施之有關規定,作為學校規劃及實施課程之依據;學校規劃課程並得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第1項)。前項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之訂定,除由中央主管機關常設課程研究發展機構外,其他教育相關領域之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亦得提出課程綱要草案,併案委由課程審議委員會審議;其提案方式、處理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課程綱要之研究、發展、審議及其實施,應秉持尊重族群多元、性別平等、公開透明、超越黨派之原則(第3項)」。故而,教育主管機關與學校應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在相關課程審議委員會中,納編含括金融方面學者專家之多元成員,並依上揭規定結合社會資源,妥善規劃金融及風險管理等課程,以提升學生金融識讀能力。
(三) 評估將金融課程,納入高中以下學校共同必(選)修之可行性
證諸美國、英國及日本等國發展經驗,政府相關部門是否積極推動及參與,強化由上而下的政策縱深及橫向跨領域之協調合作關係,並具體展現在相關法令規範中,是金融識讀教育能否在學校階段成功扎根的主要關鍵。又歐盟執委會(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曾建議各成員國將理財教育作為各國的義務教育來實施[footnoteRef:5];因此,建議我國相關主管機關(構)評估將金融課程,納入高中以下學校共同必修或選修之可行性。 [5: 同註3,頁39。]
就相關法制體例而言,可參考藝術教育法第16條規定[footnoteRef:6],研議在適當之「作用法」中增訂相關規範,例如: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增訂第8條之1規定:「各級學校應貫徹金融科目之教學,開設有關金融及相關風險管理課程並強化教材教法(第1項)。前項之金融及相關風險管理課程應列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共同必修或選修;並由教育部會同主管機關統一訂定課程標準,使其具一貫性(第2項)」。俾利結合現行國內部會分工,規劃符合我國國情及國際趨勢之課程標準,期建立循序漸進之螺旋式連貫課程,以符高中以下之各級學校金融教育實需。 [6: 藝術教育法第16條規定:「各級學校應貫徹藝術科目之教學,開設有關藝術課程及有關藝術欣賞課程並強化教材教法(第1項)。前項之藝術欣賞課程應列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共同必修;並由教育部統一訂定課程標準,使其具一貫性(第2項)」。]
撰稿人:康世宗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863/File_19782490.docx |
R02020 | 遙控無人機驗證之法制問題研析 | 民用航空法;商品檢驗法;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 | 李淑瓊 | 2023-03-2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20
議題研析
一、題目:遙控無人機驗證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用航空法、商品檢驗法、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
三、背景說明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以下簡稱民航局)近日召開「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修正草案說明會,根據該草案規定,遙控無人機依不同的最大起飛重量,除須取得民航局核發之型式檢驗標識或認可標識外,尚須取得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以下簡稱標準局)核發之檢驗合格證明,及取得由數位發展部認可專業單位所核發符合該部遙控無人機資安標準之檢測合格證明[footnoteRef:1],根據媒體報導,除民航局及標準局之檢驗或認可費用外,資安檢測費高昂,無人機資安聯合驗測實驗室規定初階檢測要新臺幣(下同)15萬元、中階要30萬元,高階則是50萬元[footnoteRef:2],引發業者疑慮。 [1: 參見:民航局,2023年3月7日「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說明會」網頁所附檔案,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總說明及條文對照表,網址:https://www.caa.gov.tw/Article.aspx?a=3941&lang=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20日)] [2: 參見:丁奕,無人機草案說明會火藥味濃 業者狂拋尖銳提問,自由時報,2023年3月7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231550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20日)]
四、探討研析
(一)經主管機關列管之機械、設備或器具,無另依商品檢驗法重複列管之必要
按標準局依商品檢驗法公告應施強制檢驗之商品,其目的主要在促使商品符合安全、衛生、環保及其他技術法規或標準,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經濟正常發展[footnoteRef:3],是以,其檢驗標準側重在安全規範及電磁相容測試等相關項目,為商品進入市場最基本之要求。爰此,若有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將某商品列管,由於其他機關之列管皆有較強之管理目的,其檢驗標準必然會更全面及嚴格,故標準檢驗局向來不會將其重複列管,例如:由衛生福利部依醫療器材管理法所列管之醫療器材、由勞動部依職業安全衛生法所列管之機械、設備或器具、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依電信管理法所列管之電信終端設備等,標準局即不會將其公告為應施強制檢驗之商品。 [3: 商品檢驗法第1條規定參照。]
(二)遙控無人機之檢驗建議統一由民航局依民用航空法列管
民航局於2023年3月7日召開「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說明會」第6條第4項第1款規定,2023年7月1日以後註冊最大起飛重量未達2公斤之遙控無人機,其所有人應確認已取得標準局核發之檢驗合格證明。該規定非以遙控無人機之使用目的區分,而係以最大起飛重量區分,欲將最大起飛重量未達2公斤之遙控無人機之檢驗部分,單獨切割出來於商品檢驗法中列管[footnoteRef:4]。由於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係依民用航空法第99條之17規定所授權訂定,依該法第118條之3規定,違反第99條之17所定規則有關射頻識別、檢驗、認可、維修與檢查、飛航活動之活動許可及內容、製造者與進口者之登錄及責任、飛航安全相關事件之通報等事項規定者,禁止其活動,並處1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並得沒入遙控無人機。惟依商品檢驗法第60條第1項及第2項分別規定「應施檢驗商品之報驗義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2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一、違反第6條第1項或第2項規定,將未符合檢驗規定之商品運出廠場、輸出入或進入市場。……」、「有前項情形且商品經檢驗不符合者,處新臺幣25萬元以上250萬元以下罰鍰。」。 [4: 依草案規定,最大起飛重量未達2公斤之遙控無人機除檢驗部分由標準局檢驗外,其餘部分仍應遵守民用航空法及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等相關管制規定。]
綜觀前述民用航空法及商品檢驗法之罰則規定,可知將遙控無人機於商品檢驗法中重複列管,將造成未依法檢驗時,會同時違反前述2法之規定,而造成重複處罰之情形;其次,由於兩個法規之立法目的不同,故違反檢驗規定時,處罰之對象亦不同,商品檢驗法處罰之對象,係將商品運出廠場、輸出入或進入市場之報驗義務人,而民用航空法處罰之對象係遙控無人機之使用者,未來恐將造成適用疑義。按遙控無人機之管理,首重飛航安全之管理目的,爰此,建議遙控無人機之檢驗統一由民航局依民用航空法列管,以避免前述法律適用疑義並簡化行政管理作業。
(三)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第11條規定違反再授權禁止原則,建議相關規定仍應由交通部訂定
按法律授權主管機關依一定程序訂定法規命令以補充法律規定不足者,該機關即應予以遵守,不得捨法規命令不用,而發布規範行政體系內部事項之行政規則為之替代。倘法律並無轉委任之授權,該機關即不得委由其所屬機關逕行發布相關規章(司法院釋字第524號解釋參照),此即所謂「再授權禁止原則」[footnoteRef:5]。 [5: 參見:法務部,2016年6月30日法律字第 10503504450 號函。]
民用航空法第99條之17規定「遙控無人機之分類、註冊(銷)、射頻識別、檢驗、認可、維修與檢查、試飛、操作人員年齡限制、體格檢查與操作證之發給、飛航活動之申請資格、設備與核准程序、操作限制、活動許可、費用收取、製造者與進口者之登錄及責任、飛航安全相關事件之處理與通報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惟在無民用航空法授權之情形下,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第11條規定,將「最大起飛重量超過一定重量之遙控無人機應具有射頻識別功能,其一定重量」再授權規定「由『民航局』公告之」,顯已不當,前述修正草案第11條,又擴大再授權之範圍,將「遙控無人機射頻識別規範」亦規定由「民航局」公告之,並要求2026年1月1日以後製造之遙控無人機應具備符合前項民航局公告之遙控無人機射頻識別規範[footnoteRef:6],顯已違反前述「再授權禁止原則」。 [6: 同註1。該條草案規定:「最大起飛重量超過一定重量之遙控無人機應具有射頻識別功能,其一定重量及遙控無人機射頻識別規範,由民航局公告之(第1項)。中華民國115年1月1日以後製造之遙控無人機應具備符合前項民航局公告之遙控無人機射頻識別規範。」]
綜上,民用航空法第99條之17規定,將遙控無人機之分類、註冊(銷)、射頻識別、檢驗、認可等事項,授權由「交通部」定之,在無法律明確規定下,基於「再授權禁止原則」,不得將應由法規命令規範的事項,「再授權」由其下級機關民航局以行政規則[footnoteRef:7]來訂定,爰建議前述相關規定仍應由交通部訂定。 [7: 按民航局依法規命令「再授權」所訂定公告之規範,因非基於法律所授權訂定,故性質上不屬法規命令。]
撰稿人:李淑瓊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753/File_19782121.docx |
R02024 | 大學教師待遇之法制研析 | 教師待遇條例;公立學校教師獎金發給辦法及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支給要點;公立大專校院教師學術研究加給表 | 賴怡瑩 | 2023-03-2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2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大學教師待遇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教師待遇條例、公立學校教師獎金發給辦法及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支給要點、公立大專校院教師學術研究加給表
三、背景說明
(一)本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12年3月13日全體委員會議,邀請相關機關官員就「解決高教人才斷層危機,如何塑造合理高教人才退休機制」進行專題報告。與會人員指出大學教師待遇不足以留才、攬才,縱有玉山計畫等彈性薪資制度,惟僅為短期性補助,受益人數有限。報載,國立大學校院協會呼籲政府除提高教授學術研究費、獎金外,也可考慮提高教師薪級表上限,將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薪級數不相同的問題,藉由教授向上增加4級、副教授增加2級等方式,從本薪開始改善[footnoteRef:1]。 [1: 趙宥寧,「高教界3低」釀人才危機 立委:25歲碩畢進台積電年薪200萬、35歲博畢助理教授領85萬,聯合報,112年3月1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029284?from=udn-catelistnews_ch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3月21日。]
(二)教師法第36條規定,教師之待遇,另以法律定之。教育部爰擬具教師待遇條例草案,並於104年6月10日制定公布,依據該條例第2條、第7條、第13條及第18條規定,教師之待遇,分本薪(年功薪)、加給及獎金。本薪(年功薪)區分36薪級(120薪點至770薪點);加給區分職務加給、學術研究加給、地域加給;獎金部分,依「公立學校教師獎金發給辦法」規定,設有國家講座主持人獎金【獎金新臺幣(下同)150萬元以下,按年度發給,共3年】、國家產學大師獎獎金、學術獎獎金(以上每人1次發給獎金新臺幣90萬元)等10類獎金。除上述待遇外,教育部自107年度推動「玉山學者」、「彈性薪資」、「提高教授學術研究加給10%」等相關措施,以期強化高教教師薪資競爭力[footnoteRef:2]。 [2: 本院第10屆第7會期教育文化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教育部「解決高教人才斷層危機,如何塑造合理高教人才退休機制」專題報告,頁1。]
(三)以未兼行政職務之大學教師為例,以固定薪資:本薪(年功薪)及學術研究費加給合計計算,現行教授待遇:104,210~121,550元,副教授待遇:83,920~103,560元,助理教授待遇73,640~93,990元[footnoteRef:3];變動薪資則包括上述獎金及留才、攬才相關之彈性薪資。本議題僅就固定薪資研析之。 [3: 依「公務人員俸額表」之教育人員薪額及「公立大專校院教師學術研究加給表」(以未實施學術研究加給分級制)標準計算。]
四、探討研析
(一)教師薪級、薪額與公務人員俸級、俸額之法制脈絡及衡平
教師待遇條例第7條第2項規定,教師之「薪級」,依教師薪級表規定。另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支給要點第4點第1項第1款及第2款規定,公務人員俸額,照「公務人員俸額表」所訂數額支給,各級公立學校教職員「薪額」比照「公務人員俸額表」數額支給。亦即教師待遇條例僅規定「薪級」,至於依薪級換算之「薪額」,則比照以行政規則訂定之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支給要點附表二:「公務人員俸額表」規定。
依上述規定及附表比較研析,公教人員俸薪點(對照俸薪額之基數)最高分別為800俸點及770薪點,雖俸薪點不同,惟最高俸薪點換算之俸薪額則為相同(例如○○部常務次長與大學資深教授之俸薪額均為59,250元),亦即行政院之政策立場係認為教師本薪(年功薪)與公務人員本俸(年功俸)之薪(俸)額應衡平考量,爰予一致規範。另就教師薪級數而言,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薪級分別為12級、14級及16級,國立大學校院協會建議調整成薪級數一致部分,亦連動公務人員俸額表之整體衡平。
綜上,教師本薪(年功薪)級數及薪額是否基於公教衡平性考量而維持比照公務人員規定,抑或另於教師待遇條例授權另定「教師薪額表」,建議教育部會同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進一步研議。
(二)研擬改進學術研究加給分級制,並考量差異性待遇之可行性
教師待遇條例第15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大專教師:按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及講師四級支給;學術研究加給之給與條件及支給數額,由教育部擬訂,報行政院核定。依現行行政院函頒「公立大專校院教師學術研究加給表」,依教師不同職稱分別區分「未實施學術研究加給分級制」及「選擇實施學術研究加給分級制」,前者給予定額學術研究加給,後者則就定額學術研究加給數額之上下3成作為分級數額區間,透過教師評鑑(至少3年辧理1次)之結果,調整學術研究加給。
學者指出,我國目前大學教師薪資是採齊頭式,完全不考慮市場價值,建議應適度將學科領域的差異性,納為大學教師薪資調整標準,始得反映市場價值,提高留才誘因[footnoteRef:4]。現行規定之學術研究加給分級制,係採績效待遇理念規劃,惟未有學科領域之差異性待遇考量。建議主管機關評估教師待遇條例及「公立大專校院教師學術研究加給表」相關規定,研擬考量依學科領域設計差異性待遇之可行性,以提升留才、攬才誘因。 [4: 彭錦鵬,我國大學教師薪資待遇制度之評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3卷第8期,103年8月,頁4-10。]
撰稿人:賴怡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798/File_19782168.docx |
R02023 | STEM人才培育與跨領域學習之法制研析 | 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社區大學發展條例;藝術教育法 | 趙俊祥 | 2023-03-2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23
議題研析
一、題目:STEM人才培育與跨領域學習之法制研析
二、所涉法規
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社區大學發展條例、藝術教育法
三、背景說明
(一)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Board, NSB)提出集「科學(S)、數學(M)、工程(E)和技術(T)」的教育建議,當時簡稱為SMET。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提出更明確的政策建議,並將SMET改為STEM。2006年美國總統布希在《美國競爭力計畫》中,提出知識型經濟時代教育目標之一是培養具STEM素質的人,並稱STEM教育為全球化世界中的競爭力之關鍵要素。STEM教育是希望在教育中利用跨領域結合理論和實踐,改變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模式[footnoteRef:1]。 [1: 亞太STEM教育協會,〈STEM教育的起源〉,https://www.asiastem.org/what-is-stem(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21日)。]
(二)近年在美國主導下,半導體供應鏈掀起「去中化」浪潮,各國將晶片產業提升到戰略層面,人才競爭成為核心關鍵。根據中國大陸半官方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大陸半導體業對有經驗人才需求約近80萬名,目前供應人數僅占1/3。而推估我國到2030年,也將出現8.3萬個資通訊相關人才缺口。然而受少子化影響,近10年來全國大學校院學生減少約1成,其中工程和資通訊學門的學生人數降幅超過2成。未來我國STEM人才不但面臨明顯不足問題,更要提防中國大陸搶人才[footnoteRef:2]。 [2: 林曉雲,〈少子化衝擊!我STEM領域學生 10年少8萬/立委提醒防範中國高薪挖角 學者呼籲培育跨領域人才〉,《自由時報》,2023年3月14日,第A02版。]
四、探討研析
(一)STEM人才培育應加強發展跨領域學習,大學各學院與社區大學皆可參與推行
大學現正力推「跨領域」人才培育,除了傳統STEM領域人才,文學院、商學院等人文社會領域學生跨STEM領域學習,已是高教新價值和新趨勢。大學生可透過跨領域學程(如數位、AI等)的修習而成為STEM人才[footnoteRef:3]。在法制上,《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也允許國立大學得設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辦理國家重點領域(目前擇定為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循環經濟及金融領域)之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相關事項[footnoteRef:4]。 [3: 林曉雲,前揭註2。]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國家重點領域、國立大學申請條件及合作企業條件〉,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0217161130F0B192&s=6B5336AA4D4AF52A(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22日)。]
面臨少子化衝擊下,除大學各學院間跨領域學程外,在終身學習上也應併同發展跨領域學習。現行《社區大學發展條例》第10條第2項規定:「社區大學之評鑑,應考量下列要項:一、增進人民現代公民素養及公共事務參與能力之課程實踐與教學成效。二、協助推動地方與社區永續發展及培育地方人才之成效。三、經費規劃及執行成效。四、其他社區大學發展事項成效。」建議第1款增訂「跨領域」等相關文字,即修正為「一、增進人民現代公民素養及公共事務參與能力
等跨領域之課程實踐與教學成效。」藉由終身教育體系的課程設計及推動,提升STEM人才培育的量能。
(二)為彌補STEM教育在創造與想像之不足,應融入藝術教育而成為STEAM教育
未來年輕世代的學習必須具備面對複雜問題的多元解決能力,創造力為「創造可見的新形式」或「不可見的想法」之能力[footnoteRef:5]。從藝術教育觀之,藝術不會給出單一答案,藝術教育中學生有透過決策過程而建構自身學習的機會;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使學生能夠在一個統一單元中,透過可能性的探索而表達自身對於材料的詮釋。所以融合藝術於其中的教育,可作為一種理解的工具,或者作為核心知識內容的一種綜合[footnoteRef:6]。 [5: 洪榮昭,〈創造力與STEAM教育之重要性〉,《中等教育》,第71卷第1期,2020年3月,頁6。] [6: 何佳瑞譯,〈全速前進之STEAM教育:藝術(Arts)融入STEM的效益〉,《教育研究月刊》,第281期,2017年9月,頁114。]
以往STEM教育缺乏「創造」與「想像」元素,近年逐漸催生加入「A」成為STEAM教育。美國國家藝術教育協會(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所出版的《藝術教育》(Art Education)期刊,2016年11月以「STEAM」為題,探討以藝術/美感為統整核心的理念、課程原則與實例等。並再加入「自造」(making)理念,強化藝術與自造者間的連結,讓藝術教育更朝跨領域統整邁進。相較STEM教育,主張STEAM的呼聲中最強烈的觀點為:創意(creativity)是最重要的能力。而藝術是培育創意的重要方法,藝術教育與設計教育被視為提升創意與革新之道。藝術與STEM結合而成的STEAM,係「將藝術與設計之原則、概念和技術融入STEM的教學與學習中」,是以,「創意產品」與「透過藝術創作提升動手自造學習力」至關重要[footnoteRef:7]。 [7: Arts的概念包括人文、語言、舞蹈、戲劇、音樂、視覺藝術、設計與新媒體等。李雅婷、林曉雯,〈藝術融入之後:STEAM課程發展案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第316期,2020年8月,頁74-75。]
故為彌補STEM教育在創造與想像方面之不足,應融入藝術教育而成為STEAM教育。現行《藝術教育法》第16條規定:「各級學校應貫徹藝術科目之教學,開設有關藝術課程及有關藝術欣賞課程並強化教材教法。(第1項)前項之藝術欣賞課程應列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共同必修;並由教育部統一訂定課程標準,使其具一貫性。(第2項)」建議增訂第2項為:「前項之藝術課程應融入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等跨領域教育中。」原第2項遞移為第3項,其「前項」改為「第一項」。
撰稿人:趙俊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796/File_19782166.docx |
R02022 | 涉外同性婚姻登記問題之研析 | 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陳世超 | 2023-03-2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22
議題研析
一、題目:涉外同性婚姻登記問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三、背景說明
內政部日前函釋[footnoteRef:1],為消弭我國國民與內、外國人得否成立同性婚姻關係的不平等待遇,適用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下稱涉民法)第8條規定,排除該當事人不承認同性婚姻之本國法規定,並得依按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下稱施行法)第4條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 [1: 內政部112年1月19日台內戶字第1120240466號函:「……六、準此,應可認『不得否定使相同性別2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業已構成我國公共秩序之一部分。為避免個案認定不一,建立國人與未承認同性婚姻國家人士同性結婚有關涉民法第8條之通案處理機制,及國人與未承認同性婚姻國家人士同性結婚,因涉民法所指定適用之該當事人本國法係不承認同性婚姻之規定,其所適用之結果致妨害我國公序良俗,危及我國一般私法生活之安定,並生當事人在特殊環境下不合理差別待遇,此時自當適用涉民法第8條規定,例外不再適用該當事人不承認同性婚姻之本國法規定,以消弭前述不平等待遇,該當事人間之私法上同婚關係,應認可在我國成立施行法第2條關係,並得依同法第4條規定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
四、探討研析
(一)涉外同性婚姻之法律適用
按施行法第2條規定,相同性別之2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同法第4條規定,成立第2條關係應以書面為之,有2人以上證人之簽名,並應由雙方當事人,依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之意旨及施行法規定,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
又按涉民法第6條、第8條及第46條[footnoteRef:2]規定,涉外民事關於婚姻成立實質要件(例如:自主意思合致、最低年齡、近親禁止、無監護關係、單一配偶、性別異同等)之準據法,應依各該當事人之本國法,但有關結婚之方式(例如:應以書面、證人之簽名或為結婚登記等),依當事人一方之本國法或依舉行地法,即為有效。惟如適用當事人之本國法,且適用之結果有背於我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則排除該外國法之適用。前開所謂「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揆諸該條文之立法意旨不外包含我國立國精神及基本國策之具體表現,及發源於民間之倫理觀念,解釋上自亦應及於憲法、法律及國家政策等整體法律秩序(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9年度訴字第1417號判決參照)。 [2: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6條:「依本法適用當事人本國法時,如依其本國法就該法律關係須依其他法律而定者,應適用該其他法律。但依其本國法或該其他法律應適用中華民國法律者,適用中華民國法律」;第8條:「依本法適用外國法時,如其適用之結果有背於中華民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不適用之」;第46條:「婚姻之成立,依各該當事人之本國法。但結婚之方式依當事人一方之本國法或依舉行地法者,亦為有效」。]
(二)內政部函釋與司法實務及本局111年8月議題研析建議方向一致
以往戶政機關對於我國人民如欲與外國人成立施行法第2條永久結合關係,就其婚姻成立實質要件依涉民法規定而適用非本國籍同性配偶本國法,且該國實質法並未承認同性婚姻者,均逕予以否准結婚登記致生爭議。
惟後續已有多起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3],該外國法不符我國憲法對人民婚姻自由及平等權保障之意旨,且與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及施行法制定施行後已經確立之公共秩序相牴觸,應依涉民法第8條規定排除該外國法之適用。本局前於111年8月議題研析[footnoteRef:4]已建議主管機關宜審酌司法實務見解有關涉民法第8條規定的適用,以符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保障人民婚姻自由及平等權之意旨在案。 [3: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8年度訴字第1805號、109年度訴字第1417號、110年度訴字第1524號判決。] [4: 陳世超,涉外同性婚姻之研析,議題研析編號R01780,111年8月18日。]
類此個案,內政部112年1月終作出通案性函釋,認為得依涉民法第8條排除該外國法適用,並得依施行法第4條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以消弭我國國民與內、外國人得否成立同婚關係的不平等待遇,此與司法實務見解及本局111年8月議題研析意見方向一致,有助於人民婚姻自由及平等權之保障並解決結婚登記實務爭議,亦可避免當事人個案訟爭之勞費,應值肯定。
撰稿人:陳世超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794/File_19782164.docx |
R02021 | 徵收資源循環促進費法制問題研析 | 廢棄物清理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孫晉英 | 2023-03-28 | 編號:202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徵收資源循環促進費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廢棄物清理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三、背景說明
(一)為加強事業廢棄物中可回收再利用資源的處理與循環使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下稱環保署)擬修正廢棄物清理法(下稱廢清法),將對產生廢棄物端之事業開徵資源循環促進費(下稱促進費),並將之補貼給再利用端的事業,以提高事業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價值和必要性。環保署表示國內事業廢棄物再利用已達8成以上,但有少部分廢棄物再利用之產品,因為後端市場規模而缺乏競爭力,導致產品遭棄置
而造成環境污染問題。
(二)鑒於現行事業廢棄物分別由各種廢棄物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管理,為加強廢棄物循環再生利用,行政院計畫把事業廢棄物業務分2年回歸環保署管理
。將原本以廢棄物的觀點進行管理的作法,調整成從資源循環利用的觀點進行管理,促進資源循環利用也是因應氣候變遷重要的減碳措施
。
(三)資源循環利用即是循環經濟的觀點,是政府推動「5+2」產業創新政策之一(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再加上新農業及循環經濟)。歐盟的研究結果指出,循環經濟政策除有助於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外,亦有助於提高工作機會
。
(四)廢清法第15條原即已有規定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具回收再利用價值資源業者之範圍;第16條第1項規定依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之費率,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作為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第17條規定基金之用途。此次修法之重點在取得對末端資源回收再利用廠商之補貼,與逐步將循環再利用之管理回歸環保署的法源依據。
四、探討研析
(一)廢清法對違反「再利用」的處罰恐有不足
廢清法第46條第4款明定,未依第41條第1項
規定領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從事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或未依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內容貯存、清除、處理廢棄物,處1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千5百萬元以下罰金,其中是否包括從事廢棄物清除、處理業務者對「再利用」物質處理,似有疑義,建議應將「再利用」明定於第4款的從事項目中,否則從事廢棄物清除、處理業務者,對於未依規定「再利用」廢棄物,恐無罰則可適用。
(二)避免向同一對象重複徵收費用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28條第1項明定中央主管機關為整治土壤、地下水污染,得對公告之物質,依其產生量及輸入量,向製造者及輸入者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下稱整治費),並成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其中爐渣、汙泥皆為環保署所公告徵收整治費之物質,如未來依廢清法對這類物質公告必須循環再利用而徵收促進費時,則應研議避免上述整治費依據不同法規重複收取之問題。
撰稿人:孫晉英112.3.2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以爐渣回填為例,爐渣可預拌成水泥做成混凝土,但在價格上難以和天然粒料競爭,如能以促進費來補貼最後的再利用端,因其可領取促進費就不會任意棄置,而再生利用的稽核工作也會由第三方單位執行,一來可避免棄置衍生的問題,二來避免過量開採天然資源。李柏澔,《廢清法》即將大修 擬徵資源循環促進費,中國時報,2023年3月2日,第A4版。
�陳姿穎,廢清法翻修 影響水泥鋼鐵業,經濟日報,2022年10月11日,第A12版。
�楊淑閔,環保署擬修法課徵資源循環促進費 增進減碳效益,中央社,2023年2月10日。
�工作機會的增加大多為2次材料加工(如:鋼、鉛、鋅、錫、鋁、貴金屬、木質材料等)之廢棄物處理類;維修、批發/經紀貿易、銷售等服務工作類及研究發展等。而工作機會減少者為原材料開採類(如:金屬礦、煤、原油、天然氣等),是第1次材料產品製造類(如:鐵和鋼鐵合金)及電力之煤炭生產等工作。參見莊麗娟(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研究總監),循環經濟,締造新興工作機會,萬物回收再利用,將促進跨領域人才整合,提升高階人力需求,工商時報,2021年10月31日,第A9版。
�第41條第1項規定:「從事廢棄物清除、處理業務者,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中央主管機關委託之機關申請核發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許可文件後,始得受託清除、處理廢棄物業務。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執行機關依第五條第二項、第六項、第十二條第一項辦理一般廢棄物之回收、清除、處理、再利用。
二、依第八條規定緊急清理廢棄物所指定之設施或設備。
三、依第十四條第二項規定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或核准之方式清除、處理一般廢棄物。
四、依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回收、貯存、清除、處理一般廢棄物。
五、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第二目至第五目、第四款之清除機具、處理設施或設備。
六、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規定自行或輔導設置之處理設施。
七、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五條第一項設置之設施。
八、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755/File_19782115.doc |
R02019 | 海洋保育法立法之研析 | 海洋基本法;海洋保育法草案 | 吳淑青 | 2023-03-2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19
議題研析
1、
題目:海洋保育法立法之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海洋基本法、海洋保育法草案
三、背景說明
(一)綠色和平組織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針對臺灣漁港常見魚類體長進行調查,發現市售的白腹鯖、黑喉、竹筴魚、日本馬頭魚、盤仔及白鯧等六種魚類,有高達七成都未達到成熟體長,其中白腹鯖、黑喉、竹筴魚甚至有超過九成七未達成熟體長就被捕撈販賣,憂心長期下來,恐導致魚愈來愈少且小,呼籲《海洋保育法草案》應儘速送審
。
(二)《海洋基本法》第13條規定:「政府應本生態系統為基礎之方法,優先保護自然海岸、景觀、重要海洋生物棲息地、特殊與瀕危物種、脆弱敏感區域、水下文化資產等,保全海洋生物多樣性,訂定相關保存、保育、保護政策與計畫,採取衝擊減輕措施、生態補償或其他開發替代方案,劃設海洋保護區,致力復原海洋生態系統及自然關聯脈絡,並保障原有海域使用者權益。」據此,海洋委員會應制定《海洋保育法》加以落實。
(三) 海洋委員會於109年7月首次將《海洋保育法草案》陳報行政院審查,不過由於現行海洋環境與資源保育法規分屬內政部、農業委員會等不同主管機關,行政院要求,草案必須再次檢討各部會相關規範,避免法規疊床架屋的現象。100年12月海洋委員會再次將草案送行政院
,惟迄今仍未送本院審議。
四、探討研析
(一) 目前海洋保育權責分散,宜制定專法以完備海洋保育法制
目前海洋保育工作零星散落在各法規,如《漁業法》、《國家公園法》、《野生動物保育法》、《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資產保存法》、《濕地保育法》、《海岸管理法》、《國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發展觀光條例》等,各權責機關依其主管法規劃設不同類型海洋保護區,且各有其不同保護標的、管理目的及保育方式
。
海洋委員會於107年4月28日成立,掌理海洋保育等相關事務,希望為臺灣周遭海域生物留下健康的棲地,並維護及增加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據此,宜制定專法以完備海洋保育法制,以因應海洋保育之迫切需求,並收政策統合及事務協調之效。
(二) 現有海洋保護區保育成效有限,缺乏完整的保護措施與機制
我國截至110年共設立46處海洋保護區,包含4處國家公園、6處海洋野生動物保護區(含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30處漁業資源保育區、2處國家風景區及4處自然保留及自然紀念物
。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於100年檢視22處海洋保護區與3處潛在保育熱點(因缺少生態調查報告未納入評分)的管理成效,評估架構包含目標、生態、社會經濟及管理等4大面向。分成「偏離目標」、「尚無起色」、「些許進展」、「可望達標」及「達成目標」等5等第評比,評比結果,尚無保護區評為「達成目標」
。顯示目前的海洋保護區未符合《海洋基本法》第13條的劃設目標,缺乏完整的保護措施與機制,應儘速擬定相關配套措施並推動專法之立法程序加以落實。
(三) 《海洋基本法》明定應制(修)定相關法令,應積極推動立(修)法
《海洋基本法》於108年11月20日公布施行,依該法第4條第2項、第8條、第9條及第13條規定,海洋委員會應擬定《海域管理法草案》、《海洋污染防治法修正草案》、《海洋產業發展條例草案》及《海洋保育法草案》,目前僅《海洋產業發展條例草案》於112年2月2日函請本院審議,為了漁業資源的永續發展與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行政院應積極擬具相關法律案並儘速函送本院審議。
撰稿人:吳淑青
� 彭宣雅,搶救幼魚 環團促速審海保法,聯合報,生活,112年3月10日,第A6版。
� 〔海好有你〕海洋保育法立法倡議大聯盟,搶救臺灣海洋生態!要求行政院於2022年核准《海洋保育法草案》函請立法院審議,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111年5月2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a804dd6d-4470-4470-b025-1b2dd19643e7"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a804dd6d-4470-4470-b025-1b2dd19643e7�,最後瀏覽日期:112年3月21日。
� 海洋委員會,第三屆國家海洋日線上特展,成果展示,海洋保育署,健康棲地,,111年10月28日,網址:http://www.nationaloceanday3th.oac.gov.tw/p-3-2.html,最後瀏覽日期:112年3月21日。
� 同前註。
� 張懿、張水鍇,「海洋保護區經營管理成效評估及輔導計畫」成果報告書,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110年4月至12月,頁II。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751/File_19782112.doc |
R02018 | 公私立大學合併後師生權益保障問題研析 | 大學法;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大學研究人員聘任辦法 | 盧延根 | 2023-03-2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1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公私立大學合併後師生權益保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大學法、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大學研究人員聘任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依內政部統計目前臺灣人口總數2,330餘萬人,教育部統計111學年度共有158所公私立大學校院[footnoteRef:1],每14.7萬人便有1所大學。以往為呼應教改紓解升學壓力而廣設的大學,受到近年來少子化影響,高等教育學生人數逐年減少,政府正視到大學高等教育資源排擠效應已影響到國家競爭力,自1995年起陸續促成了數所大學校院合併的案例,但在大學合併推動過程中,大學的定位、大小、強弱及學校體制等等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footnoteRef:2]。 [1: 教育部,111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校數,2022年10月15日,https://ulist.moe.gov.tw/Browse/UniversityList(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4日)。] [2: 顏國樑、楊慧琪,國立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合併成功的策略與困境研究,教育政策論壇,第25卷第3期,2022年8月,頁36。]
(二)目前國立大學合併案共有8件;私立大學合併案則有2件,共計10件。公私立大學合併受限於法規,迄今尚無成功案例[footnoteRef:3]。故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私立華夏科技大學重啟併校協商,有望成為大學「公私併」首例,教育團體樂觀其成[footnoteRef:4]。但公私立大學合併主要問題仍在於合併的適用法規、運用的策略及如何確保合併後的師生權益不受影響。 [3: 趙宥寧、王昭月,中山大學、高雄大學合併 重協商,聯合報,2023年2月16,https://udn.com/news/story/6928/6973981日(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4日)。] [4: 趙宥寧,私大教師如何轉入公校 公私併首例 難題引熱議,聯合報,2023年3月7日,第A6版。]
四、探討研析
(一) 研議修正公私立大學合併之法源依據
面對少子化日趨嚴峻,各級學校生源均出現不足情形;1994年教改訴求—「廣設高中大學」,政府提出「一縣一大學」,大專校院快速增加,衍生教育資源稀釋,不利高等教育發展與執行效益;基於提升教育品質與促進教育競爭力,未來有必要因應高教環境變化,透過計畫性作為以適度調整學校經營規模,方能有助於教育資源整合運用。
依現行《大學法》第7條[footnoteRef:5]有關大學合併之相關規定,公私立大學均得擬訂合併計畫經核定後執行,惟依《大學法》第7條第3項授權訂定之《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僅限於國立大學之合併;檢視《大學法》第7條第1項明確規範公、私立大學均可辦理合併(私立大學經董事會同意,報教育部核定後執行),為使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公私併」具有更明確之法源依據,爰建議《大學法》第7條第2項及第3項條文刪除「國立」文字,並將該法授權訂定之《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名稱修正為《大學合併推動辦法》及配合修正辦法之相關條文,俾利公私立大學合併推動具有明確法源依據,以保障教師學生權益。 [5: 《大學法》第7條:「大學得擬訂合併計畫,國立大學經校務會議同意,直轄市立、縣(市)立大學經所屬地方政府同意,私立大學經董事會同意,報教育部核定後執行。」(第1項);「教育部得衡酌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教育資源分布、學校地緣位置等條件,並輔以經費補助及行政協助方式,擬訂國立大學合併計畫報行政院核定後,由各該國立大學執行。」(第2項)……]
(二)公私立大學合併後之教師就業與學生學習權益應予保障
公私立大學合併過程中除了法規適用上要有法源依據據以辦理,也要運用符合合併學校體制的策略,以保障合併後的兩校師生權益不受影響。因此,兩校允宜透過合併推動委員會擬訂合併計畫的前置作業,參採國內合併成功相關案例[footnoteRef:6]之經驗,並審酌學校文化與性質作為合併策略進行之參考。 [6: 同註2。]
合併的策略運用方面,依《大學法》第7條規定,大學得擬訂合併計畫,國立大學經校務會議同意,私立大學經董事會同意,報教育部核定後執行。因此,兩校允宜審酌各自學校文化與性質,經由以下作為與策略進行相關程序:推動的前提,在於兩校行政團隊都具有堅定意志,並建立協商機制;運用召開公聽會、說明會等模式蒐集教職員工生的意見,藉由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有利於凝聚共識與順利推動;訂定緩衝期的機制,行政運作應全力支持學校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建立共同願景,整合兩校相關資源,作為學校合併後轉型創新再出發之利基;主管機關積極支持,針對經費挹注及師生權益保障的承諾等,都會是兩校合併成功的關鍵因素。
師生權益的保障方面,依《教師法》第31條第1項第2款[footnoteRef:7]規定,教師接受聘任後,享有相關之權益及保障。由於學校係以教學為主,故學校合併允宜優先保障師生權益。學校合併師生面臨之問題與處置允宜有如下作為:尊重與包容兩校教職員工生的問題與意願,並進行確保教師就業與學生為核心學習權益的規劃方案;規劃整合系所與選課系統,方便學生選課及教師進行教學;確保在學學生在原校繼續學習至畢業;妥善處理教師歸屬與保障其工作權益。 [7: 《教師法》第31條第1項第2款:「教師接受聘任後,依有關法令及學校章則之規定,享有下列權利:…二、享有待遇、福利、退休、撫卹、資遣、保險等權益及保障。……」]
撰稿人:盧延根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749/File_19782110.docx |
R02017 | 彈性多元育嬰假相關議題之研析 | 性別工作平等法;就業保險法;育嬰留職停薪實施辦法 | 盧焜鑫 | 2023-03-2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1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彈性多元育嬰假相關議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性別工作平等法、就業保險法、育嬰留職停薪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
我國111年出生人口再創新低,僅剩13.9萬名新生兒,想要改善趨緩這樣的趨勢,政府祭出不少育兒補助,但幾年下來發現光靠錢,似乎難見成效。專家認為,應該讓家長有更多機會,兼顧職場和照顧小孩,才是解決低生育率的問題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表示,在已開發國家中,女性就業率與生育率呈正相關,因此,呼籲支持女性就業以提高生育率;而91年制定性別工作平等法納入育嬰留職停薪規定,98年於就業保險法中增加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後,至今多年育嬰留職停薪制度未有進一步改革,應儘快修法增加彈性育嬰假,推動可按日或小時申請的「親職假」(彈性育嬰假)修法,並放寬至子女8歲前皆可申請,以實踐職場和家庭內的性別平等
。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修法縮短育嬰假之請假單位並延長請假期間之可行性
考量多數受僱者有親自養育幼兒之需求,為保障父母之工作權益,使其得以同時兼顧工作與照顧家庭,性別工作平等法訂有育嬰留職停薪
相關規定。就業保險法第19條之2所定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係以被保險人育嬰留職停薪之當月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0%計算,在被保險人育嬰留職停薪期間,以按月發給津貼之方式,惟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6條定有育嬰留停門檻,於每一子女滿3歲前,始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惟現行育嬰假制度所定塊狀請假方式對勞資雙方均不友善,勞方擔心留停復職後工作銜接、個人及小孩適應問題;資方則憂心員工留停須重尋人力替代可否勝任問題。
觀之國際趨勢,根據2019年歐盟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指令,要求會員國利用3年時間,達到「讓家長能更彈性安排工作,以利照顧8歲之前的幼童」,且育兒不只嬰幼兒時期,當孩子送托保母、就讀幼兒園、國小低年級上半天班的各階段,仍有照顧需求,因此國內相關學者專家建議現行育嬰假的名稱與概念也應翻轉,對應實際需求,改名為「育兒假」或「親職假」,請假方式應縮小請假單位,讓家長可以選擇「小時」、「半日」、「日」或「月」,並因育兒需求時間零碎且多變,應完整照顧到子女滿8歲
;但亦有團體認為此舉企業必須預備人力或由其他勞工配合加班因應,造成人力調度與經營負擔,故表達不同立場,認應有充足公共托育服務,搭配彈性親職假才能有效改善
。考量國小階段子女非全天候上課,幼兒常因生病必須父母請假照顧,建議主管機關研議將育嬰假請假單位縮小,並延長彈性育嬰假(親職假)請假期間至子女滿8歲前之可行性,以使勞方兼顧家庭及工作外,亦可分散其集中請假而影響企業經營,共創勞資雙贏,並符國際趨勢。
(二) 仿傚德國「Kur」制度,兼顧家長身心健康
德國為照顧精疲力竭的父母,實施「Kur」制度。所謂「Kur」是一種由醫生開立之3星期健康休養處方(health retreat),大部分可由保險支付,療程內容包含餐食、身心治療及協助照顧孩童等,健康休養處方依個人需求量身定做,其活動及計劃包含如談話療法、身體鍛練等,當父母進行治療時,孩子們可得到充分照顧及支持,膳食及清潔亦有工作人員負責,每日下午則安排親子時間,每4年可申請1次。此健康療程並不僅具事後治療功能,更具事前預防效用。根據德國研究顯示,於「Kur」制度中,事前預防效果更優於事後治療。因為家庭壓力會造成疲憊的(burn out)父母,而疲憊的父母不僅使其自身感到痛苦,還會讓子女懼於親近父母,增加兒童產生暴力行爲之風險,而父母抑鬱亦會增加子女患上抑鬱症的可能性
。友善育兒環境,以提升出生人口,為當前世界各國努力之方向,除前開建議研議彈性之塊狀請假方式,縮短育嬰留職停薪請假單位可以小時、半日、日或月等可行性外,政府對父母身心健康之支持亦同為重要,似可參採德國健康休養處方,提供育有8歲以下孩童之家長使用,並由健保給付相關費用。
撰稿人:盧焜鑫
�蔡佩吟、葉宜琳、梁家銘,友善育嬰下一步、推動職場彈性育嬰假,大愛電視,112年3月15日,網址:https://www.daai.tv/search?q=%E8%82%B2%E5%AC%B0%E5%81%87&target=News&dstart=&dend,瀏覽日期:112年3月16日。
�林良齊,托盟籲增彈性育嬰假勞動部:將蒐集意見,中時新聞網,112年3月9日 ,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0309000500-260114?chdtv,瀏覽日期:112年3月16日。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6條第1項規定:「受僱者任職滿六個月後,於每一子女滿三歲前,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期間至該子女滿三歲止,但不得逾二年。同時撫育子女二人以上者,其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應合併計算,最長以最幼子女受撫育二年為限。」另育嬰留職停薪實施辦法2條第3項規定:「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每次以不少於六個月為原則。但受僱者有少於六個月之需求者,得以不低於三十日之期間,向雇主提出申請,並以二次為限。」
�黃喬鈴,育嬰假為什麼不能以「小時」請?育兒需求零碎且多變,應完整照顧到子女滿八歲 ,關鍵評論,110年11月12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8437,瀏覽日期:112年3月16日。
�譚時珍,育嬰假申請放寬 工總說NO,工商時報,111年5月15日 ,網址 :https://ctee.com.tw/news/policy/643284.html,瀏覽日期:112年3月23日。
�Sophie Hardach,The German clinics for burnt-out parents,BBC,112年3月8日,網址: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30228-the-german-clinics-for-burnt-out-parents,瀏覽日期:112年3月20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747/File_19782108.doc |
R02016 | 新聞媒體與數位平臺強制議價之立法方向 | 著作權法 | 楊蕙如 | 2023-03-2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16
議題研析
1、 題目:新聞媒體與數位平臺強制議價之立法方向
2、 議題所涉法規:
著作權法
3、 背景說明
數位廣告市場因Google、Meta(Facebook)等數位平臺壟斷,歐美各國早以「新聞有價」共識進行立法程序,澳洲更已完成專法。本院委員為健全臺灣新聞產製環境,維護新聞對民主與社會的貢獻,應有專法促使數位平臺和新聞媒體雙邊對話合理分潤,經整合產、學各方意見,希能透過專法建立新聞媒體要求平臺因使用新聞內容應付費的法律依據,並具體建議數位發展部為主管機關[footnoteRef:1]。本文謹先予蒐整各方意見、國外作法及立法例,俾供委員審議之參考。 [1: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第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 10032144 號,2023年3月15日印發,委177。
]
4、 探討研析
(1) 強制議價(或新聞分潤)之理由及各國作法
以各國經驗來看,澳洲、歐盟及紐西蘭等國都曾透過立法或政府介入支持新聞分潤,藉此活化新聞產業量能,簡述如下:
1、
澳洲:
循競爭法精神及「強制仲裁」程序,率先成功立法
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以下簡稱ACCC)於2017年起調查數位平臺對媒體和廣告市場的影響,依其2019年所發布之調查報告,ACCC認為Google和Facebook對於新聞媒體推播服務和議價能力具有「顯著市場影響力」。澳洲政府在2021年2月25日通過《新聞媒體和數位平臺強制性議價法案》(News Media and Digital Platforms Mandatory Bargaining Code,以下簡稱NMBC),並於同年3月2日正式施行。該法案授權澳洲政府,得指定適用於該法之數位平臺業者或數位平臺服務,要求其與新聞媒體達成內容付費協議,倘雙方無法就費用達成協議,則政府將採行強制性仲裁程序[footnoteRef:2],藉以解決僵局。 [2: 鄭雅心,澳洲《新聞媒體和數位平台強制性議價法案》施行現況與面臨挑戰,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4卷第11期,2021年11月,頁55-56。]
2、歐盟:「著作權」規範模式保護新聞內容之轉載及使用
歐盟在2019年4月通過《著作權指令》(Copyright Directive)中的鄰接權(Neighboring Right)用以保護作品的傳播權利。商業性的公開數位平臺非經新聞媒體同意授權,不得轉載該媒體產製的新聞報導內容。要求歐盟成員國在每篇新聞報導發行後2年內賦予上述著作鄰接權[footnoteRef:3],目標是確保歐洲地區的出版商都能得到報酬。因此,包括Facebook或Google等大型數位平臺使用新聞內容必須付費給出版商。於是需要一個強制守門人付費的解決方案,再加上仲裁機制,以保障出版商與守門人之間達成公平協議[footnoteRef:4]。 [3: 王立達,數位時代的新聞生機:媒體與平台議價協商之法制模式評估與選擇,台灣法律人,第 15 期,頁55,2022年9月。] [4: 陳曉莉,向澳洲看齊!歐洲媒體組織與微軟聯手推動歐洲版的媒體議價法令,iThome,2021年2月23日,檢自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2875,查詢日期:2023年3月22日。]
3、紐西蘭:「
聯合行為例外許可」以利媒體向平臺集體議價
紐西蘭並未像澳洲先立法,而是由其媒體協會於2021年12月,直接向其競爭法機關申請「聯合行為例外許可」,旨在媒體協會跟Google和Facebook就新聞內容連結付費一事集體議價可能形成之聯合行為,申請例外許可。紐西蘭的競爭法機關經過審查後在2022年同意媒體協會「聯合行為例外許可」之申請[footnoteRef:5]。 [5: 洪財隆,新聞有價公平議價 澳洲經驗和紐西蘭模式的神髓何在?,自由時報,2022年12月4日,第A13版《自由共和國》。]
4、加拿大:
設立特種「基金」補助媒體,支持高品質新聞報導
自2010年以來加拿大已有約3分之1的新聞媒體業者結束營運,加上近幾年來加拿大人民獲取新聞的來源主要來自數位平臺,導致80% 線上廣告收益均集中於少數的數位平臺[footnoteRef:6]。加拿大透過設立「加拿大期刊基金」(Canada Periodical Fund)自2022年起連續3年挹注4,000萬加幣(約新臺幣9.34億元)[footnoteRef:7]補助媒體業者,並制定《線上新聞法》(Online News Act)等多管齊下方式,支持高品質新聞報導。 [6: 林紹鈞,探討新聞業者與數位平臺間分潤之關係──以歐盟與澳洲之立法為例,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86卷,2022年10月。] [7: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加拿大政府提撥預算,促進地方新聞產業及媒體多元發展,國際通傳產業動態觀測,2022年10月20日,檢自https://intlfocus.ncc.gov.tw/xcdoc/cont?xsmsid=0J210565885111070723&sid=0M325380734337791531&sq=,檢索日期:2023年3月23日。]
(2) 反對強制議價之意見及理由
1、Facebook:轉貼分享係新聞業者亦同獲利之「自發性」行為
Facebook認為ACCC所通過之NMBC「從根本上誤解」其與新聞媒體的關係,並聲稱Facebook News Feed是由用戶或新聞業者自行轉貼分享,屬「自發性」行為,且Facebook News Feed中的新聞貼文占比少,約僅有4%,並非如外界所稱為Facebook主要收入來源。此外,Facebook亦指出其服務對於當地新聞媒體的貢獻,因為有Facebook News Feed的分享與轉貼,使澳洲新聞業者獲得51億次免費的點擊觀看次數,約等於4億歐元之經濟價值[footnoteRef:8]。 [8: 鄭雅心,同註2,頁59。]
2、Google:強制議價有違「資訊自由流通」價值
由於ACCC發布NMBC,Google在2021年曾表示考慮在當地停止搜尋引擎服務。Google辯稱,倘若其公司必須為網站連結和搜尋結果付費,將從根本上損害商業模式,因該法案內容與網路資訊的自由流通價值,以及網路運作方式互不相容。此外,新聞內容實際上僅占澳洲Google搜尋服務的12.5%,亦非其主要收入來源[footnoteRef:9]。 [9: 鄭雅心,同前註,頁59。]
另有類似觀點以為,數位平臺的存在確實改變了新聞的傳播方式,允許其一定程度免費使用新聞內容,更能加速新聞資訊的流通,而促進公共議題的討論及產業發展,而非減損其價值。
3、強制議價恐使大型平臺選擇直接退出該國市場,衝擊更甚
雖然新聞出版鄰接權得以抑制小型數位平臺濫用新聞內容的現象,但未必能成功規範大型數位平臺。例如,德國立法上採取彈性付費模式,造成出版商迫於流量而仍與Google簽訂「免費」授權協議,無法使Google平臺為新聞付費;而西班牙雖採取「強制」付費授權模式,原本政府希望透過強制方式要求Google與出版商簽訂付費協議,但Google新聞選擇直接退出西班牙市場,造成當地新聞出版商流量下滑的狀況[footnoteRef:10]。 [10: 陳韻婷,數位平台失靈時代,誰該為新聞付費?以德國及西班牙的新聞出版鄰接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系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頁,2018年,檢自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12YWG2/search?s=id=%22106NTU05383015%22.&searchmode=basic,檢索日期:2023年3月22日。]
(3) 支持強制議價之意見及理由
1、澳洲成功立法為新聞業注入資金活水,提升新聞質量
澳洲在2021年首開先河立法實行新聞分潤,該法執行1年多後,已有2億澳幣(約新臺幣41億元)資金活水注入新聞業[footnoteRef:11],媒體業者得以增聘優質記者,從而提升新聞之質量。 [11: 蔡曉卉,澳洲立法禁Google、臉書「白吃」 1年注41億活水入新聞業,壹蘋新聞網,財經地產,2022年11月17日,檢自https://tw.nextapple.com/finance/20221117/86E6F858D3D3090171433DEC01A49550,檢索日期:2023年3月22日。]
2、現行著作權法無法促成合理之新聞分潤,危及媒體生存
依我國著作權法第9條第1項第4款規定,「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footnoteRef:12]。另依同法第52條規定:「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因此,在資訊自由流通等諸般規定下,數位平臺如以超連結(hyperlink[footnoteRef:13])方式轉載此類新聞報導,並不違反著作權法之規定。因此數位平臺依現行法律有理由回絕媒體對於簡短轉載的付費請求[footnoteRef:14],媒體難以藉此獲得合理之新聞分潤。而Facebook及Google等數位平台已占數位廣告中7至8成之廣告收益[footnoteRef:15],恐危及媒體生存。 [12: 著作權法第 9 條:「下列各款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一、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
二、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前款著作作成之翻譯物或編輯物。
三、標語及通用之符號、名詞、公式、數表、表格、簿冊或時曆。
四、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
五、依法令舉行之各類考試試題及其備用試題。
前項第一款所稱公文,包括公務員於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其他文書。」] [13: 著作權法第 64條第1項:「……利用他人著作者,應明示其出處」,目前數位平台慣常以超連結(hyperlink)等方式,讓使用者得以追溯原始報導之來源網頁,應已符合對於明示出處的要求。] [14: 王立達,同註3,頁54。] [15: 黃晶琳,數位平台和新聞媒體議價公聽會 Google、Meta缺席,聯合新聞網-經濟日報,2023年2月15日,檢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972351?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檢索日期:2023年3月23日。]
3、新聞具「公共財」性質,須賴強制議價以保障第四權角色
由於新聞具公共財(public good)之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特徵,當新聞開始散播,除了內容生產者外,更可能由其他人散播,生產者難以禁止未付費的人使用。而新聞生產者承擔了製作新聞的成本,卻因新聞容易被複製分享,無法從中獲得全部收益。從國外經驗得知,媒體必須要有法律依據,才有可能和跨國平臺公司平等協商,爰須透過另立強制性法律,建立媒體獲得合理的有償機制,有助於保障其監督政府之「第四權」角色,維護民主價值。
撰稿人:楊蕙如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731/File_19782006.docx |
R02015 | 各國有關未禮讓行人交通規範之比較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 陳淑敏 | 2023-03-24 | 編號:2015
議題研析
1、
題目:各國有關未禮讓行人交通規範之比較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報導指出,一名老婦人推著嬰兒車過馬路,卻沒有一輛轉彎車停讓,最後眼睜睜看著13輛汽機車呼嘯而過,婦人只好退回原點,等待下次綠燈再走。警方表示,汽機車轉彎沒停讓行人,最高罰新臺幣3,600元,將在路口加強取締
。
(二)針對行人安全,包含臺灣交通安全協會等民間道安團體,以及學界早已多有所討論,皆呼籲政府應對全臺路口進行總體檢,清查路口的號誌標線及工程上存在安全疑慮,儘速更改。更應比照美、日、星等國制定「道路構造」專法,建立道路工程的標準化,統一全國道路工程及標線號誌的劃設,徹底去除各地各自為政的狀況,以保障行人安全
。
(三)2022年12月22日本院交通委員會審查「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等70案,修正第44條第2項未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者,提高為新臺幣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並增訂第4項,汽車駕駛人有第2項或第3項規定之情形因而肇事致人受傷或死亡者,加重罰鍰處新臺幣7,200元以上36,000元以下罰鍰,並吊扣或吊銷其駕駛執照
。2022 年 12 月 29 日黨團協商會議紀錄:「交由院會處理,並建請院長召集協商
。」
四、探討研析
(一)參酌他國交通罰鍰及取締規定
參酌現行各國未暫停讓行人之相關罰鍰額度,例如法國處約新臺幣4,739元;韓國處約新臺幣5,523元;美國紐澤西州處約新臺幣6,174元;日本處約新臺幣13,689元
。上述國家對未禮讓行人之罰鍰皆高於我國現行規定,有輿論認為罰責過輕難收遏阻之效,故加重未禮讓行人罰責應有警示作用。
學者指出,日本的交通違規記點累記時間為3年,一般違規大多記2點,嚴重違規記點從無保險駕駛記6點,到肇事傷害記45至62點,超過6點就停照1個月,累計12點停照3個月,達15點則吊銷駕照並禁考1年,累計記點達45點吊銷駕照且禁考駕照5年,吊銷駕照後需重新考照,再取得駕照才能上路
。在韓國駕駛若遭取締,違規2至3次將提高汽車強制責任險保單金額5%;違規4次以上,將提高保單金額10%,不思悔過累犯者,將處以更高額保險金支付。在「保護區內」違規者,將提高強制險金額10%,並處以罰款;若發生事故,將處以5年以下徒刑或罰金
。
另,香港駕駛人如在2年內被記滿15分或以上,法庭可以取消持有或領取駕駛執照資格,首次被取消資格,為期 3 個月,如有再犯,則會被取消資格 6 個月
。交通部表示,因記違規點數須配合交通政策推動即時調整,有其時效性,爰於「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第92條第4項授權規範之法規命令中滾動檢討
。惟訂定子法時應通盤檢討違規記點制度,並借鏡他國作法,如擴大違規記點項目且提高未禮讓行人者記點之規定,以達有效導正違規行為。
(二)借鏡國外禮讓行人之交通措施
1.日本:1960年,《道路交通取締法》廢止,另制定《道路交通法》;1971年,《道路交通法》修法,提高違反交通規則罰款。該法對於無設置紅綠燈之道路,規定車輛須禮讓行人優先
,其第38條
為人行橫道等之行人優先權,是保護行人過街的交通方式。
2.英國:行人過馬路時車輛不能拐彎,並於2022年1月29日開始實行新的《公路法規》(The Highway Code),新規定包含許多加強自行車和行人安全的條款,讓駕車者承擔更多責任
,更新規則8、19、151、170及195等,強化為在斑馬線等待過馬路或正在斑馬線上的行人讓路
。
3.法國:《公路法》(Code de la Route)規定,駕駛必須禮讓正在穿越馬路的行人,若駕駛人不尊重行人優先權,得處以第4級罰款(最高達750歐元,約新臺幣2萬4千多元),凍結駕照3年以上、扣駕照點數4點。自2011年起,法國政府又明定車輛不禮讓行人的罰款均為135歐元(約新臺幣4,700元);但,真正有效讓法國車輛禮讓行人的關鍵,還是在於處理交通事故的原則。在法國,只要車輛撞到行人,肇事責任絕對歸屬於車輛一方,駕駛人必須負起賠償責任,可能還會因未妥善控制車輛而遭起訴
。
4.韓國:《道路交通法》第11條為關於盲人、兒童保護,第12條為通行劃分,其(二)規定:車輛和馬匹在人行道前須暫時停止,不得妨礙步行者通行。推行「行人中心制度」,自2022年起,只要有行人準備要過馬路時,車輛就必須停下,且不得往前逼近。推行設置「行人優先道路」,並在市區劃分「兒童保護區」,規定駕駛須禮讓行人
。
綜上所述,為加強禮讓行人可參酌提高違反交通規則罰 責、讓駕車者承擔更多責任、肇事責任歸屬、設置行人優先道路及兒童保護區等,可為修法參考。
撰稿人:陳淑敏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 許家程、蔡枘埏,過馬路好難!嬤推孫過斑馬線 13車全不讓,民視新聞網,2023年3月2日,� HYPERLINK "https://reurl.cc/4QX36v,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0" �https://reurl.cc/4QX36v,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0�日。
� 外媒批台灣交通是「行人地獄」,民團呼籲全台路口總體檢,比照美日星等國制定「道路構造」專法,關鍵評論THE NEWS LENS,2023年1月8日,� HYPERLINK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9377,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9377,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4�日。
� 本院2022年12月22日審查《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審查會通過之條文對照表,第44條說明,第103頁。
� 立法院第10屆第6會期黨團協商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112卷第18期黨團協商紀錄,第133頁。
�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756號政府提案第17872號,行政院函請審議「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案,修正條文第44條之說明,第政104頁,2022年5月4日印發。
� 交通違規罰太輕 道路安全教育宣導借鏡國際,交通安全入口網,2021年10月16日, � HYPERLINK "https://reurl.cc/klrLOq,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4" �https://reurl.cc/klrLOq,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4�日。
� 李浩宇,交通事故低於臺灣一半,曾經的「行人地獄」 如今卻狠甩臺灣…韓國的交通改革做對什麼?今周刊,2023年3月1日,� HYPERLINK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5/post/202303010079/?utm_source=businesstoday&utm_medium=search&utm_campaign=article,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5"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5/post/202303010079/?utm_source=businesstoday&utm_medium=search&utm_campaign=article,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5�日。
� 道路使用者守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2020年6月19日起生效,第5章所有駕駛人須知,第48頁。
� 同註3,第63條說明,第128頁。
� 邱秉瑜,臺灣行人欲斷魂:借鏡日本的「交通戰爭」與道路交通法,鳴人堂,2019年3月5日,� HYPERLINK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885/3676850,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4"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885/3676850,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4�日。
� 維基百科,道路交通法,� HYPERLINK "https://reurl.cc/LN4jGX,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4" �https://reurl.cc/LN4jGX,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4�日。
� 英國新公路法規:機動車要更加禮讓自行車,BBCNEWS中文,2022年1月27日,� HYPERLINK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60139430,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5"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60139430,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5�日。
� 英國政府高速公路法規,2022年1月29日更新,� HYPERLINK "https://www.gov.uk/guidance/the-highway-code/updates,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5" �https://www.gov.uk/guidance/the-highway-code/updates,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5�日。
� 邱秉瑜,為什麼台灣車不讓人?看法國如何建立禮讓行人文化,關鍵評論THE NEWS LENS,2017年1月7日,� HYPERLINK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811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20"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811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20�日。
� 李浩宇,同註7。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708/File_19781932.doc |
R02014 | 出售配偶贈與房產之課稅問題研析 | 所得稅法 | 莊弘伃 | 2023-03-2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14
議題研析
1、 題目:出售配偶贈與房產之課稅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所得稅法
3、 背景說明
報載[footnoteRef:1]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表示,夫妻間不動產贈與雖不須課徵贈與稅,但應留意未來出售時,仍要依規定課徵房地合一稅,申報時留意兩大眉角,包含取得時間及取得成本兩項課稅依據,取得成本則視配偶贈與之房產之取得方式是花錢購入抑或繼承或受贈取得而有不同。然查,所得稅法第14條之4第1項本文規定:個人房屋、土地其為繼承或受贈取得者,以交易時之成交價額減除繼承或受贈時之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按政府發布之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後之價值,與因取得、改良及移轉而支付之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並無明定配偶贈與有例外規定,亦未區別配偶贈與之房產係花錢購入,或自第三人手中繼承或受贈取得,而異其規定。爰有關出售配偶贈與房產之課稅問題,容有進一步釐清及檢討之必要。 [1: 陳姿穎,出售配偶贈與房產 兩眉角 國稅局提醒 須依不動產取得時間、成本兩項依據 申報房地合一稅,經濟日報,2023年3月1日,第A13版。 ]
4、 探討研析
(1) 出售繼承或受贈房產稅額計算之疑義
依所得稅法第14條之4第1項上開規定,即房屋、土地為繼承或受贈取得者,以繼承或受贈時之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按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後之價值為取得成本。然因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總額,大多仍與實際房地市場價值有落差,以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計算繼承或受贈房地之取得成本,明顯過低,恐有懲罰繼承或受贈之嫌。房地合一稅制係採實價課稅,卻又充斥著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之參與,尤其繼承或受贈取得房地,以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為取得成本,課稅計算並不合理,造成房地交易所得高估,對繼承或受贈取得房地者,顯有不公。
(2) 財政部106年3月2日台財稅字第10504632520號令
財政部106年3月2日台財稅字第10504632520號令,核釋個人出售因配偶贈與而取得之房屋、土地,其財產交易損益計算規定,略以:個人取得配偶贈與之房屋、土地,新制房屋土地交易損益之計算,應以交易時房屋及土地成交總額,分別依下列規定減除成本或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與個人及配偶持有期間因取得、改良及移轉該房屋所支付之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1、配偶原自第三人出價取得者:依所得稅法第14條之4第1項前段規定,得減除配偶間第1次相互贈與前之原始取得成本。2、配偶原自第三人繼承或受贈者:依所得稅法第14條之4第1項後段規定,得減除繼承時或配偶原自第三人受贈時之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按政府發布之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後之價值。財政部此解釋令,雖對於納稅人有利;然查,所得稅法第4條之4、第14條之4或其他條文,是否有授權財政部對於夫妻贈與有例外規定或授權條款?又財政部解釋令僅限為夫妻贈與始有適用,因此,若為父(母)子贈與,或其他人贈與,或繼承取得等,皆無法適用放寬之解釋令,其中不同之差別待遇,是否可以通過平等原則之檢驗,不無疑義。
(3) 以解釋函令做為課稅依據恐有違反租稅法律主義
憲法第19條規定,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係指國家課人民以繳納稅捐之義務或給予人民減免稅捐之優惠時,應就租稅主體、租稅客體、稅基、稅率、納稅方法、納稅期間等租稅構成要件及租稅稽徵程序,以法律定之(釋字第640號解釋理由書參照)。主管機關所發布之行政規則及解釋函令,僅得解釋法律原意、規範執行法律所必要之技術性、細節性事項,不得增加法律所未明定之納稅義務或減免稅捐(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3條第3項規定)。上開財政部之解釋令,雖放寬出售配偶贈與房產之成本計算規定,對於納稅人有利;然所得稅法並無明定或授權財政部對於配偶贈與有放寬適用之例外規定或授權條款,顯與租稅法律主義有違。房地合一之稅基係以實價為基礎,如仍拘泥於不合實價之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不合理之現象自然產生,如再以解釋函令權宜措施處理,則離經濟實質與公平原則愈遠。故有關出售繼承或受贈取得房產之課稅問題,宜再通盤考量修法明定,方為正辦。
撰稿人:莊弘伃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706/File_19781930.docx |
R02013 | 兒童醫療權益保障之研析-以法定代理人拒絕常規預防接種為例 | 民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傳染病防治法 | 林鈺琪 | 2023-03-2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1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兒童醫療權益保障之研析-以法定代理人拒絕常規預防接種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傳染病防治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桃園周姓夫妻多年前因爭吵推擠,導致周妻抱在懷裡的3個月大長子休克死亡,兩人擔心東窗事發牽連2歲大長女被安置,遂私下將其長子打包拋屍,直到2022年底良心不安才自首。雖然衛生單位有定期關心幼童預防接種情況,但由於夫妻簽下拒絕預防接種聲明書,導致衛生人員無從知悉其長子情況。辦案人員亦指出,若不是周妻良心不安自首,真相恐須等到長子滿6歲須接受義務教育時才可能浮現[footnoteRef:1]。 [1: 陳俊智,夫妻害死長子棄屍凌虐次子重傷 簽切結書拒絕接種疫苗 害衛生人員不知情 她自首才曝光 2人被起訴,聯合報, 2023年3月8日,第B1版。]
四、探討研析
(一)代理決定須符合兒童之最佳利益
我國並未有預防接種專法,有關預防接種規範係分散於各部法律中,如傳染病防治法、藥害救濟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下稱兒少保障法)、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學校衛生法等。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7條第5項規定,兒童之「法定代理人」,應使兒童按期接受常規預防接種,並於兒童入學時提出該紀錄;學校衛生法第14條第2項規定,國民小學1年級新生,應完成入學前之預防接種;入學前未完成預防接種者,「學校」應通知衛生機關補行接種。顯見,入學前,未成年人預防接種之責任,落在其法定代理人身上。
依民法第1086條第1項規定,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代理人。父母對子女有保障及教養的權利與義務(親權),必須使子女的身體不受到傷害,獲得健全發展。對未成年人為醫療行為時,得適度類推適用民法法定代理人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代理行使同意權,而該代理同意權之行使,仍須符合未成年人之利益始得為之[footnoteRef:2]。 [2: 楊玉隆,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定權限之探討,臺灣醫界雜誌,第62卷,第10期,2019年10月,頁26、28,網址:https://www.tma.tw/ltk/108621006.pdf,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3日。]
基於民法規定,代理同意權之行使須符合未成年人之利益,若非有不適宜預防接種之情況,父母是否得以代理未成年人簽署拒絕接種疫苗同意書?原則上應尊重父母基於親權所為的醫療選擇[footnoteRef:3]。尤其是學齡前兒童,因欠缺意思能力,無法行使同意,須由父母代為意思表示,且應基於對孩童最佳利益為其決定。因此,依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條第1項[footnoteRef:4]規定,父母之代理不可恣意濫用,應衡量各種選擇的利益及負擔後,選擇對未成年人淨利益最高之決定[footnoteRef:5]。 [3: 小林貴典,未成年子女之父母拒絕醫療同意時的法律因應,月旦醫事法報告,第21期,2018年7月,頁171。] [4: 兒童權利公約第3條第1項:「In all actions concerning children, whether undertaken by public or private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courts of law,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or legislative bodies,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shall be a primary consideration.」] [5: 范嘉紋,淺談未成年醫療及身體自主權,司法新聲,第133期,2020年3月,頁74、80。]
(二)完善社會安全網機制
依兒少保障法第54條第1項、第2項前段及第54條之1第2項規定,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警察、司法人員、移民業務人員、戶政人員、村(里)幹事、村(里)長、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員及其他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人員,於執行業務時知悉6歲以下兒童未依規定預防接種,致兒童及少年有未獲適當照顧之虞,應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接獲通報後,應對其家庭進行訪視評估。而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檢察官、法院如知悉兒童有未依規定預防接種之情事者,亦應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我國法律已明定,若知悉有兒童未依規定預防接種,相關人員應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並應對其家庭進行訪視評估。因此,為避免再發生類似前述之憾事,同時保障兒童醫療權益,宜確實執行法律,強化社會安全網機制。有論者建議,應針對拒絕幼兒預防接種的家庭造冊,進行追蹤;或是借鏡德國,建立雙重查核機制,若以健康理由拒絕幼童預防接種時,須具備醫生證明,若是以宗教或其他理由拒絕時,也須有社工訪視確認[footnoteRef:6]。在法制規範上,建議增訂雙重查核機制之規定,修正傳染病防治法第27條第5項:「兒童之法定代理人,應使兒童按期接受常規預防接種,並於兒童入學時提出該紀錄。
因醫療特殊理由拒絕兒童預防接種者,且須提出醫師證明文件。」並增訂同條第6項:「
地方主管機關須定期派員訪視未按期接受常規預防接種之兒童。」現行第6項則移列為第7項。 [6: 陳俊智,學前兒保有漏洞 雙重查核機制補救,聯合報,2023年3月8日,第B1版。]
撰稿人:林鈺琪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685/File_19781892.docx |
R02012 | 改善上市櫃公司薪酬差距問題簡析 | 證券交易法 | 曾耀民 | 2023-03-2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12
議題研析
一、題目:改善上市櫃公司薪酬差距問題簡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證券交易法
三、背景說明
(一)2010年《證券交易法》修正,強制上市櫃公司必須設置薪資報酬委員會,2011年董事薪酬最高的3家上市公司,每位董事平均領取新臺幣(以下同)2,485萬元、2,373萬元及2,306萬元薪酬。2021年前3名的上市公司,每位董事平均薪酬增加到9,195萬元、7,354萬元及5,073萬元。約10年間,董事薪酬呈倍數成長,但員工薪資卻增加有限。事實上,臺灣家戶所得最高和最低的差距,2010年是93.8倍,到2020年已擴大到148.6倍[footnoteRef:1]。 [1: 賴英照,務實處理低薪問題,經濟日報,2023年3月1日,第A4版。]
(二)有些公司用心調整公司盈餘分配,使董事酬勞和員工薪資,差距不致過大,但有些公司則相差懸殊。例如有上市公司1年賺300多億元,每位董事1年平均拿1億1千多萬元薪酬,但員工平均薪資只有75萬元,也有上市公司董事一年的薪酬超過2,900萬元,員工平均薪資不到87萬元。面對這種情形,格外值得深思。《憲法》以「發展國民經濟」為基本國策,明定經濟發展應致力謀求「國計民生之均足」。《證券交易法》秉承憲法的意旨,在第1條明白宣示,以「發展國民經濟」為立法首要目的。主事者應採取更務實有效的方法,實現憲法及法律的誡命[footnoteRef:2]。 [2: 同註1。]
四、探討研析
薪資報酬差距大可能導致低薪問題並衍生其他諸多問題,例如社會治安惡化、少子化、高齡化、年輕人外流、缺人才、缺勞工、外籍人士不願來臺就學、就業,甚至影響未來國防安全,政府應優先解決低薪問題[footnoteRef:3],以緩解上述情況。本院委員、黨團亦針對此問題提出相關法律修正草案[footnoteRef:4],茲針對修改證券交易法相關規定試研析如下: [3: 醒報編輯部〈社論〉,低薪、高工時,台灣要解決的勞動環境,臺灣醒報,2023年3月14。https://www.anntw.com/articles/20230314-4eEf] [4: 周毓翔、劉宗龍,低薪問題嚴重蔡政府不作為 國民黨團提修法三箭,中時新聞網,2023年3月13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313002631-260407?chdtv。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10032208號(2023年3月15日印發)、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10032209號(2023年3月15日印發)、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10032210號(2023年3月15日印發)。]
(一)上市上櫃公司薪資報酬宜更公開透明
《證券交易法》第14條第5項規定,上市櫃公司依規定編製年度財務報告時,應該「另依主管機關規定揭露公司薪資報酬政策、全體員工平均薪資及調整情形、董事及監察人之酬金等相關資訊」。政府期望藉此抑制肥貓及改善低薪,但事實顯示,這措施沒有發揮預期的效果[footnoteRef:5]。 [5: 同註1。]
揭露公司薪資報酬政策之目的,係為促使公司訂定合理之董事、監察人及員工薪資報酬,要求上市櫃公司公開透明薪資資訊,應包括高階管理層薪資,故宜納入經理人。此外,亦宜包括員工平均薪資及薪資中位數等資訊,以便投資者及員工都能清楚地瞭解公司之實質平均薪資分配情況,以利改善薪資差距問題。
此外,《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6第2項所規定的薪資報酬,不僅包括董事、監察人,還包括經理人之薪資(以及股票選擇權與其他具有實質獎勵之措施),因為有些上市上櫃公司的經理人,尤其是高階經理人,其薪資報酬亦遠高於其他一般員工,故宜納入揭露資訊之範圍。
綜上,建議修正證券交易法第14條第5項規定為:「股票已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於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上櫃買賣之公司,依第二項規定編製年度財務報告時,應另依主管機關規定揭露公司薪資報酬政策、全體員工
薪資平均數、中位數及調整情形、董事、監察人
及經理人之薪資報酬等相關資訊。」
(二)薪資報酬委員會應達成其設置之目的
依《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6第1項規定,股票已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公司應設置薪資報酬委員會;其成員專業資格、所定職權之行使及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另外,依據「股票上市或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公司薪資報酬委員會設置及行使職權辦法」第7條規定,薪資報酬委員會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忠實履行職權:一、訂定並定期檢討董事、監察人及經理人績效評估與薪資報酬之政策、制度、標準與結構。二、定期評估並訂定董事、監察人及經理人之薪資報酬。
其實,上述相關法規規定薪資報酬委員會的成員之專業資格及職權固然重要,然而,更加重要的可能是上市櫃公司的薪資報酬委員會應達成其設置之目的。
薪資報酬委員會應負責制定及審核公司的薪資報酬政策,提升薪資報酬的透明度及公平性,對公司高層的薪資報酬進行審查與適度限制,以避免薪酬差距過大。因此,建議修正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6,增訂第3項規定如下:「薪資報酬委員會應每年公布薪資差距報告,包括公司員工薪資平均數、中位數與經理人薪資之比率,提升薪資報酬之透明度及公平性。」
撰稿人:曾耀民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668/File_19781852.docx |
R02011 | 勞工週休制度相關問題之研析 | 勞動基準法 | 傅朝文 | 2023-03-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11
議題研析
1、
題目:勞工週休制度相關問題之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勞動基準法
3、
背景說明
全球一週工作4日(4 Day Week Global)組織近年來結合企業與研究人員,分別在不同國家進行為期6個月的週休3日實驗,測試能否在員工薪資條件不變、工作效能不受影響的情況下週休3日(每週工時降為原工時之8成)。該實驗於2023年2月間公布結果,以英國為例,有61家公司、約2,900名員工參與實驗,實驗期間與往年同期相比,平均收益增加三成五,有七成一員工感覺倦怠程度下降、三成九的員工認為壓力獲緩解,離職比率也減少了五成七,還有超過四成的人發現睡眠、疲勞問題減輕了。且參與的公司高達九成二願意繼續實施週休3日,其中18家公司更確定將永久實施[footnoteRef:1]。但也有部分產業員工認為工作日減少是弊大於利,因為要被迫把5天工作量,擠進4天完成[footnoteRef:2]。 [1: 葉冠妤,仿歐美週休3日?勞團促補助試辦 2成企業仍7休1 恐須先落實週休2日 學者:台灣需更多工時自主,聯合報,112年3月5日,第A6版。] [2: 梁采蘩,週休3日 試過沒想像美好,聯合報,112年3月3日,第A13版。]
4、
探討研析
(一)研議訂定週休3日試辦規定
根據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資料,臺灣2021年之勞工年平均總工時約2000小時,在40個國家當中,排名第4,超過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footnoteRef:3]。顯示我國勞工工時過長,勞工過勞之問題值得重視。 [3: 勞動部網頁,國際勞動統計,表 6-2 就業者平均每年工時,https://www.mol.gov.tw/1607/2458/2464/2470/statisticalReportList;上網日:112年3月14日。]
支持週休3日者認為週休3日可以增進工作績效,留住人才,降低員工流動率,並減少通勤的時間與費用。由於員工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增加,還可以吸引更多的已婚婦女勞動力及鼓勵高齡勞動人口延遲退休。反對者認為週休3日增進工作績效不代表一個大規模的長期結果。因為其績效的提升,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公司能留住有經驗和優秀的勞工。如果週休3日制大規模實施,其他公司也會爭相取得優秀人力資源,從而使得原公司其績效提升的優勢喪失。況且1週工作4天可能使勞工1天需工作9到10小時,反而對勞工之健康產生不良影響[footnoteRef:4]。 [4: 林尚能,週休3日制度提升員工幸福指數及員工工作績效,105年7月,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頁4-6。]
英國於2022年展開的「週休3日」試驗計畫,結果顯示有前揭員工離職率減少,健康得到改善等好處。至於我國是否可能實行週休3日,勞動部回應指出,依現行法規可以透過2週或4週的「彈性工時」調整,以達到週休3日的結果。但會拉長一天的上班時間,勞工不一定都能接受[footnoteRef:5]。依勞動基準法(以下簡稱勞基法)第30條第1項與第36條第1項規定,勞工正常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8小時,每週不得超過40小時。每7日中應有2日之休息,其中1日為例假,1日為休息日。簡言之,我國原則上採取週休2日制度,但因應各行各業不同之營運型態,另外訂有常稱為「彈性工時」(或稱「變形工時)的2週(第30條第2項)、8週(第30條第3項)及4週(第30條之1)彈性工時規定。 [5: 呂欣芷,「週休3日」有望實施?每天工時恐拉長 建議企業這樣做,112年3月7日,TVBS新聞網,https://news.tvbs.com.tw/life/2061296;上網日:112年3月14日。]
按「彈性工時」的設立旨在讓特定產業別能更彈性調配員工的工作時間,允許雇主將工作時間分配至其他工作日,常見於工作須集中在旺季或特定繁忙時段的產業[footnoteRef:6]。而學者指出英國試行之週休3日制度係將每週工時從40小時降至32小時[footnoteRef:7]。換言之,週休3日之主要精神不僅限於工作時間的彈性調整,更在於員工薪資、工作效能不變情形下縮減每週工時。因此,週休3日與彈性工時有間,具有減少工時,改善勞動條件之實益,學者認為可以在我國試行,並由公正第三方參與並評估成效[footnoteRef:8]。為鼓勵企業參與,西班牙政府甚至在2022年12月宣布提供1000萬歐元(約新臺幣3.2億元)補助中小企業進行週休3日之試驗,獲補助的條件是企業要開發出能增加生產力的方法,而不能只是增加人手[footnoteRef:9]。為了解週休3日是否確能達成勞雇雙贏的成效,鼓勵合適的企業進行試辦有其必要,爰建議主管機關參考國外試辦計畫與成效,並依我國產業環境與勞動力性質,研議訂定週休3日試辦規定,規範參與資格、補助條件、成效評估、試辦期間等相關事項。 [6: 104職場力網頁,「變形工時」怎麼算?所有產業都適用嗎?老闆可以要求先上10小時班、之後變6小時嗎?112年1月31日,https://blog.104.com.tw/what-is-flexible-working-hours/;上網日:112年3月14日。] [7: 同註1。] [8: 成之約,何妨試行周休三日方案,經濟日報,111年8月26日,第A4版。] [9: 田習如,冰島帶頭實驗週休3日 歐洲國家掀工時革命風潮,112年1月21日,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01210015.aspx;上網日:112年3月14日。]
(二)研究就勞基法得調整例假之各種特殊情形採嚴格解釋原則以落實週休2日
我國工時過長,久為人批評,學者認為除試行週休3日外,較務實的做法應為督促主管機關落實週休2日的規定[footnoteRef:10]。蓋我國目前仍有若干企業未能實施週休2日,論者指出其主要原因在於許多產業別被公告適用勞基法第36條第4項得調整例假之例外[footnoteRef:11]。對此,勞動部曾指出公告指定適用勞基法第36條第4項例外規定之行業,仍然必須於所公告允許之「時間特殊」、「地點特殊」、「性質特殊」及「狀況特殊」等特定情形下,始可於當週內調整例假,並非「全面放寬所指定之行業,可以無限制調整例假[footnoteRef:12]。」惟勞基法第9條已明定臨時性、短期性、季節性及特定性工作得為定期契約,為了特定期日的加班趕貨,業者可以臨時增聘定期契約工以解決人力問題。是否確有必要放寬得調整例假之行業別,自應謹慎為之[footnoteRef:13]。為避免勞工過勞,保障勞工權益,爰建議主管機關研究就前揭得調整例假之各種特殊情形採嚴格解釋原則,以落實週休2日。另為完善法制作業,主管機關既然認為並非一經指定適用勞基法第36條第4項例外規定之行業員工即得調整例假,仍須具備前揭「時間特殊」等特定情形。建議修正勞基法第36條第4項規定:「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且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行業,
於特殊情形下,雇主得將第一項、第二項第一款及第二款所定之例假,於每七日之週期內調整之。」 [10: 成之約,增修國定假日應多方考量,經濟日報,112年3月10日,第A4版。] [11: 同註1。] [12: 勞動部網頁,【澄清稿】「例假七休一」例外規定之行業,僅限於公告之特定情形,且須完備法定程序,始得適用例假調整之例外規定。「媒體報導300萬名勞工都可能面臨連上12天班,政府毫無把關」,純屬誤解。110年11月3日,https://www.mol.gov.tw/1607/1632/2660/20862/post;上網日:112年3月14日。] [13: 林佳瑋,2015-2018從砍七天國定假日到工時制度彈性化,臺灣人權學刊4卷3期,107年6月,頁134。]
撰稿人:傅朝文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537/File_19781789.docx |
R02010 | 指示用藥退出健保相關問題之研析 | 藥事法;全民健康保險法;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 | 盧焜鑫 | 2023-03-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10
議題研析
一、題目:指示用藥退出健保相關問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藥事法、全民健康保險法、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
三、背景說明
近期國內爆出缺藥潮,有藥師認為無需醫生處方即可購得之「指示用藥」應回歸市場機制,脫離健保給付,以增加藥廠生產意願
。其認為健保開辦時,健保法即已明定,依規定指示用藥不予給付,然而,全民健保實施迄今已逾28年,指示藥品仍然在給付範圍之內,每年均因健保給付之核刪,使指示藥品的價格越來越低。指示藥品於健保每年編列之預算高達新臺幣20億元,倘指示藥品全面退出健保,此項經費即可挹注於其他藥品。藥師們並提出「指示藥退出健保、健保財務不會倒」、「指示藥退出健保、民眾用藥才會好」、「指示藥退出健保、用藥不缺免困擾」、「指示藥退出健保、用藥不缺國人好」等4大訴求,建議政府應考慮讓指示藥品退出健保給付,儘速化解缺藥的危機,也可讓指示藥品之生產藥廠回復合理生產成本,願意全力生產供藥,使指示藥品回到自由市場機制
。
四、探討研析
(一)儘速落實全民健康保險法指示用藥健保給付之原則,以符合法制
依據藥事法第8條定義,製劑係指以原料藥經加工調製,製成一定劑型及劑量之藥品。製劑分為醫師處方藥品、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成藥及固有成方製劑4類,醫師處方藥品依藥事法第50條規定,非經醫師處方,不得調劑供應。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藥性較溫和,安全性也較處方藥品高,民眾可於一般社區藥局購買,並在醫師、藥師或藥劑生之指示下使用
。
就指示用藥部分,全民健康保險法第51條第4款已明定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不列入健保給付範圍,惟因考量患者用藥習慣及需求,又於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11條第1項第2款規定「醫師指示用藥依法不在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範圍,原前公、勞保核准使用之指示用藥,經醫師處方暫予支付。但保險人應逐步檢討並縮小該類品項之給付範圍。」健保上路後已實施近30年,指示用藥仍有健保給付之情形,雖逐年檢討刪除給付項目,惟恐有違反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1條命令不得牴觸法律之疑慮,建議應儘速回歸母法規定,以符法制。
(二) 建議刪除兒童掛號費,避免家長自購成藥
指示藥品若回歸健保法規範,脫離健保給付,論者有謂首當其衝便是兒童用藥問題。臺灣受少子化影響,1年新生兒約13萬人,兒童藥品用量不高,如藥廠生產止咳藥之產線一次生產30萬顆,但國內1年需求僅8,000顆,造成許多藥廠不願意生產,讓兒童藥品深陷缺藥危機,相關醫學會建議,取消指示藥品健保給付作業中,對於12歲以下兒童之指示用藥,仍須經醫師診斷開立並維持健保給付,避免家長未經醫師專業診治而自行購藥,並認為倘將兒童指示用藥排除健保給付,家長恐自行購買藥物餵食小孩
。而亦認為此波缺藥問題,更顯示常用兒童指示藥品,不應排除健保給付,且大人與小孩用藥及劑量不同,必須經過兒童專科醫師按年紀及體重處方,如果誤用,恐延誤病情或導致嚴重後果
。為避免家長為節省費用,於指示用藥退出健保給付後,自行購買成藥予兒童,或可研議運用指示用藥排除健保給付節餘經費,全面刪除12歲以下兒童之掛號費,以增加其願意帶領兒童至診所就診誘因。
撰稿人:盧焜鑫
�黃仁杰,健保排除指示用藥?薛瑞元揭影響,NOWnews今日新聞,112年3月2日, 網址: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0MOo2Zl,瀏覽日期:112年3月12日。
�王俊忠,國內爆缺藥風波 台南藥師團籲:指示藥退出健保 健全財務,自由時報,112年3月2日, 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226455,瀏覽日期:112年3月12日。
�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 網址:https://www.cde.org.tw/drugs/med_explain?id=30,瀏覽日期:112年3月12日。
�沈能元,憂兒童指示藥退健保 兒科醫學會籲成立兒童用藥國家隊,聯合報,112年3月4日, 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7008796?from=edn_related_storybottom,瀏覽日期:112年3月12日。
�蔡淑媛,缺藥問題延燒 兒科醫籲:兒童用藥應維持健保給付,自由時報, 112年3月4日, 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228630,瀏覽日期:112年3月12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535/File_19781787.doc |
R02006 | 勞保投保薪資申報相關法制問題之探討 | 勞工保險條例 | 陳建欉 | 2023-03-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0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勞保投保薪資申報相關法制問題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工保險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我國勞工保險係採團體保險方法辦理,符合《勞工保險條例》(下稱《勞保條例》)第6條、第8條規定之勞工,應以其雇主或所屬團體或所屬機構為投保單位參加勞工保險(下稱勞保)。勞保投保申報之薪資,為保險費及保險給付[footnoteRef:1]之計算基礎。由於「年金給付」及「老年一次金」,係按被保險人加保期間最高60個月之月投保薪資予以平均計算,因此,坊間流傳「A勞保」(即低薪高報),在退休前5年將投保薪資調高至最高級距,領取給付可大幅增加。投保薪資申報不實,不僅損及勞保制度之健全,並可能構成刑法第215條、第216條行使業務上登載不實文書罪、第339條第2項詐欺得利罪[footnoteRef:2]。 [1: 依《勞保條例》第2條規定:「勞工保險之分類及其給付種類如下:一、普通事故保險:分生育、傷病、失能、老年及死亡五種給付。二、職業災害保險:分傷病、醫療、失能及死亡四種給付。」] [2: 王順泉,「A勞保」每月多領3千6 關鍵在這項計算方式 法界人士:小心2種罪責,中時新聞網,2023年3月1日,網址:https://wantrich.chinatimes.com/news/20230301900466-420501(最後瀏覽日:2023年3月14日)。]
(二)勞保投保薪資,應按員工月薪資總額計算[footnoteRef:3]。勞動部近日公布去(2022)年勞保薪資稽查結果,發現7,505件查核案件中,高達2,809件申報不實,違規率37.4%,顯見違法申報情形之普遍與嚴重性[footnoteRef:4]。勞保投保薪資申報不實存在「高薪低報」與「低薪高報」2種類型。「高薪低報」主因是為了減少勞、健保費[footnoteRef:5]或稅務成本支出[footnoteRef:6];「低薪高報」主因是拉高短期投保薪資即可獲得較高年金給付。 [3: 投保單位按勞工之月薪資總額,依薪資分級表規定,向保險人(勞工保險局)覈實辦理,薪資總額範圍包含工資、薪金及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的經常性給與,如加班費、職務津貼、全勤獎金、特休未休工資、績效獎金、業績獎金等,都應計入。] [4: 李宗莉,37%勞工被吃豆腐!你也是其一?又見勞保高薪低報 2招擊潰慣老闆,中時新聞網,2023年2月25日,網址:https://wantrich.chinatimes.com/news/20230225900403-420501(最後瀏覽日:2023年3月14日)。] [5: 勞保由公司加保,其保費由勞工負擔20%、政府負擔10%、公司負擔70%。] [6: 1111人力銀行,勞資爭議案例(1)雇主虛報員工薪資相關法律問題,2021年10月7日,網址:Https://www.1111.com.tw/dayoff/discussTopic.asp?cat=vacationQuestion&id=304710(最後瀏覽日:2023年3月14日)。]
(三)有關社會保險給付計算基礎,美國社會安全制度以35年為上限計算平均工資,德國則以整個工作期間平均薪資作為計算基礎[footnoteRef:7]。其他主要國家計算年金給付標準,亦逐漸由退休前薪資改採投保期間平均薪資計算[footnoteRef:8]。此外,日本厚生年金保險制度,為降低雇主違法未辦理加保及高薪低報之情形,現已導入定期主動通知勞工確認投保資料,及年金紀錄更正程序[footnoteRef:9]。我國勞雇雙方未依法投保,與投保薪資申報制度設計關係甚鉅,容有探討之空間。 [7: 羅紀琼,勞工保險老年給付之投保薪資誘因探討,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 43卷 第2期,2013年3月,頁20。] [8: 徐振文,以世代公平及永續性觀點看我國公務人員年金改革,財稅研究,第47卷第5期,2018年9月,頁173。] [9: 陳瑞元,受僱勞工更正勞保投保薪資之權利?-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度簡字第78號行政訴訟判決為契機,月旦法學,第320期,2022年1月, 頁160。]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修法逐年延長平均投保薪資採計期間
我國勞保以退休前5年平均月投保薪資為老年給付計算基礎之作法,使被保險人在退休前衝高投保薪資,以便獲得較高老年給付。為建立勞保財務之永續年金制度並避免勞工繳納較低保險費卻領取較高給付之不合理現象,影響制度之公平性。爰參酌主要國家作法,建議修法適度延長平均投保薪資,消除制度設計之誘因及投機行為。
(二)勞保局應定期通知勞工檢視並核對投保薪資內容
為確保勞工發生事故可得到適足的保險給付,雇主應於每年2月及8月底前,覈實申報調整後投保薪資,以善盡雇主責任並維護員工權益[footnoteRef:10]。為避免投保單位申報不實及勞工疏於不察,爰參酌日本之作法,建議勞工保險局應定期通知勞工投保薪資資料並導入更正程序,以減少申報不實之情形。 [10: 邱琮皓,投保薪資定期檢視調整 勞工給付權益保障完整,工商時報,2023年2月24日,網址:https://ctee.com.tw/livenews/aj/ctee/B03004002023022416464406(最後瀏覽日:2023年3月14日)。]
(三)研議勞保投保薪資調整機制
依《勞保條例》第14條第3項規定,投保薪資分級表由主管機關擬定,報請行政院核定之。惟現行主管機關並未訂定前揭分級表之調整參考基準且無定期檢討之機制[footnoteRef:11]。2022年國人每月總薪資平均為60,954元[footnoteRef:12],而投保薪資分級表最高一級,仍停留在45,800元,無法反映當前薪資水準。爰建議研議訂定調整參考基準及檢討修正機制。 [11: 楊通軒,勞工保險法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2022年7月,頁201。] [12: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2年 12 月暨全年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結果,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新聞稿,2023年2月17日,網址:https://www.dgbas.gov.tw/News_Content.aspx?n=3602&s=230860(最後瀏覽日:2023年3月14日)。]
(四)主管機關應加強查核並提高申報不實罰則
依《勞保條例》第72條第1項、第3項規定,就投保單位「未投保」、「申報不實」,得處保險費金額4倍罰鍰,惟該罰則過輕,無嚇阻效果,且缺乏後續追蹤改善機制,致使漏未申報或違法申報案件仍層出不窮[footnoteRef:13]。爰建議主管機關應落實勾稽報稅資料制度,將勞工報稅所得與投保薪資作比對分析,加強查核高風險投保單位,並修法提高相關罰則,以杜絕雇主申報不實之投機心理。 [13: 簡聖哲、 王宏文,臺灣勞工保險「高薪低報」行為對勞保財務之影響,行政暨政策學報 ,第70期, 2020 年 6 月 1日,頁92。]
撰稿人:陳建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517/File_19781644.docx |
R02009 | 對弱勢者食物補助之法制探討 | 社會救助法 | 蔡琮浩 | 2023-03-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0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對弱勢者食物補助之法制探討
二、所涉法規
社會救助法
三、背景說明
(一)根據媒體報導:疫情衝擊民生,疫情期間吃「待用餐」人數約增加一倍多,其中三分之二是老面孔的街友和身心障礙、弱勢者[footnoteRef:1]。待用餐(suspend meal)起源於義大利的待用咖啡,指善心人士提前支付了一份餐點或飲品的價錢,以讓貧困或其他有需要者可以享用餐點的一種慈善行動和文化[footnoteRef:2]。 [1: 翁聿煌,《新北》匯聚善款 待用餐愈做愈起勁,自由時報,112年2月26日,第A12_S版。] [2: 維基百科,條目:待用餐,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BE%85%E7%94%A8%E9%A4% 90,最後瀏覽日:112年3月8日。]
(二)依據社會救助法(以下簡稱本法)第1條規定,本法之立法目的為照顧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及救助遭受急難或災害者,並協助其自立。其適用對象多與待用餐之協助對象重複,惟現行待用餐之扶助方式並非本法法定之生活扶助方式。
(三)另本法第17條則針對遊民之安置及輔導,要求地方政府建立遊民安置輔導體系;不願接受安置者,則予以列冊並提供社會福利相關資訊。亦即,針對遊民之生活扶助,係以安置為主要立法政策,欠缺對其生活扶助之直接實物協助。
(四)至於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及救助遭受急難或災害者之生活扶助,則依本法第11條第1項規定:「生活扶助以現金給付為原則……」,對本法適用對象之實物給付則為補充式服務之輔助形式。因此,民間慈善團體或善心人士常針對社會弱勢發起如待用餐、食物銀行等措施,期以提供食物協助的方式,對弱勢者提供最直接的基本生活條件幫助。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修法刪除生活扶助以現金給付為原則之規定
按本法之立法目的,除提供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及救助遭受急難或災害者生活扶助、醫療補助、急難及災害救助外,尚有協助其自立之積極目的在內。是以,依本法第11條第1項規定以現金給付為生活扶助之原則,雖有行政上便利之優點,但對於弱勢者而言,現金給付是否為達成本法立法目的之最佳解決途徑,容有討論空間。
以組成異質性高的遊民為例,其成因包括年齡、疾病、失業、去機構化、家庭壓力、多重債務、酒精藥品依賴症狀者等,因此其有就業輔導不易、抗拒輔導、生活管理、惡習難以根除等收容挑戰[footnoteRef:3]。故若僅給與現金補助,有時難以處理其生活習性而容易失敗。排除社會救助機構或社會福利機構安置輔導之方式,若能穩定提供其溫飽之基本生活需求,再輔以其他處遇,應更可達成協助其回歸正常社會生活之目標。基於本法之立法目的,對弱勢者及本法之適用對象,宜以適合且多元處遇之方式協助,爰建議本法第11條第1項規定以現金給付為生活扶助之原則,可予刪除,俾要求主管機關以多元處遇方式協助本法之適用對象。 [3: 陳燕禎,遊民問題與管理之探討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134期,100年6月,頁445。]
(二)建議增訂「膳食補助」款目作為多元扶助之依據
以美國為例,美國各州政府針對符合資格的低收入家庭,提供食物券計畫(food stamp program;現為營養補充援助計畫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SNAP),透過資產審查(mean test)來設定領取資格門檻,合法提供弱勢者領取食物券換取食物[footnoteRef:4]。顯見,對貧窮或弱勢者而言,生活扶助最重要在每日之膳食提供,可避免現金給付較容易造成低收入家庭濫用之缺點,亦較能增加所得重分配效果和刺激較多食品消費、幫助貧困孩童健康等優點,且可整合願意提供食物的商業機構、私人團體就近供給弱勢者食物,達成公私協力之效果。 [4: 黃芳誼,美國食物券政策發展與川普政府之變革,臺灣新社會智庫,108年9月18日,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E6%94%BF%E7%AD%96%E5%A0%B1%E5%91%8A/%E5%85%A9%E5%B2%B8%E5%9C%8B%E9%9A%9B/8590-%E7%BE%8E%E5%9C%8B%E9%A3%9F%E7%89%A9%E5% 8D%B7%E6%94%BF%E7%AD%96%E7%99%BC%E5%B1%95%E8%88%87%E5%B7%9D%E6%99%AE%E6%94%BF%E5%BA%9C%E4%B9%8B%E8%AE%8A%E9%9D%A9%EF%BC%88the-development-ofthe-supplemental-nutrition-assistance-program-and-trump-administration%E2%80%99s-reform%EF%BC%89,最後瀏覽日:112年3月9日。]
相較於美國,我國食物救助則任由地方政府自行發展,而呈現不同面貌;亦有國家應保障之食物權義務由民間團體承擔之爭議[footnoteRef:5]。參酌本法之現行規定,僅有第26條第1項第2款[footnoteRef:6]地方主管機關視災情需要,得提供受災戶膳食口糧;同法第16條第1項僅針對已設籍之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提供特殊項目救助及服務[footnoteRef:7],爰有對膳食補助立法並課予國家給付義務之必要,建議於本法第16條第1項增訂「膳食補助」款目,以為依據。 [5: 鄭淳晉,食物權保障之研究—以美國食物券計畫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111年5月,頁83、108。] [6: 本法第26條第1項規定:「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應視災情需要,依下列方式辦理災害救助:一、協助搶救及善後處理。二、提供受災戶膳食口糧。三、給與傷、亡或失蹤濟助。四、輔導修建房舍。五、設立臨時災害收容場所。六、其他必要之救助。」] [7: 本法第16條第1項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及財力,對設籍於該地之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提供下列特殊項目救助及服務:一、產婦及嬰兒營養補助。二、托兒補助。三、教育補助。四、喪葬補助。五、居家服務。六、生育補助。七、其他必要之救助及服務。」]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510/File_19781636.docx |
R02008 | 學校課程結合兵役役期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兵役法;徵兵規則;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選訓服役實施辦法 | 康世宗 | 2023-03-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0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學校課程結合兵役役期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兵役法、徵兵規則、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選訓服役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媒體報導指出[footnoteRef:1],義務役役期恢復為1年將自113年元旦上路,為使大學生有機會在大學4年內服完兵役,教育部近日與國防部、內政部研議採「專案梯次入伍」方式服役,教育部規劃以「彈性放寬每學期修課學分上限」及「利用寒暑假時間修課」等方式,使就學役男3年修完應修習的學分、1年服完兵役。但因涉及學生學習權益、修課選擇及生涯規劃,且須兼顧大學校務和教學運作,需評估選課學分上限放寬、提前畢業條件及收費方式等,預計112年8月開學前會提出配套措施,預留給學校作業時間。 [1: 林曉雲、張維真(112年3月1日),兵役恢復1年 教部規劃「專案梯次入伍」,自由時報,A4版。]
(二)針對教育部規劃方案,各大學校長之正反意見都有,另據相關青年團體表示,若能讓大學生「畢業即入伍」或讓休學生趕快先當兵,多數學生會樂見其成,並期望國防部與教育部務必妥善規劃、細緻溝通,才能讓專案梯次入伍不會出現行政落差。因此,引發學校課程是否能與兵役役期互相搭配或結合相關問題之討論。
四、探討研析
(1)
尊重學生選課(服)意願,多元彈性規劃課程之相關內容及時段
無論教育部是規劃以「彈性放寬每學期修課學分上限」或「利用寒、暑假時間修課」等方式,使就學役男3年修完應修習的學分、1年服完兵役。均應充分尊重學生選課意願,同時兼顧大學校務和教學運作,多元彈性規劃課程之相關內容及時段,例如:除傳統之軍訓課程外,可強化「國防工業」或「軍事科技」等現代軍事裝備或設施相關之認識(知)課程,深化「科技建軍」之理念或思維;相關大專院校亦可研議設計「7至9年一貫」(高中3年+大學4到6年)特定軍事主題系列之「微課程」,提供高中至大學階段之青年學子選修,並得依法折算或折減役期,以增加青年學子選服(修)相關軍事訓練或課程之誘因,並建立「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
此外,亦可在充分尊重學生選服(修)意願前提下,研議規劃在高中進入大學前恢復實施大專集訓或參考現行常備兵役軍事訓練、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相關作法,評估在大學入學前及寒、暑假期間實施相關軍事訓練之可行性,依兵役法第35條第2項規定略以:「……男子志願於專科以上學校在學寒、暑假期間接受常備兵役軍事訓練時,仍受徵集」、徵兵規則第26條第2項規定:「就讀專科以上學校男子,得依其志願,於每年十一月十五日以前向戶籍地鄉(鎮、市、區)公所申請連續二年暑假,分階段接受常備兵役軍事訓練;申請人數逾訓練員額時,以抽籤決定之。」以及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選訓服役實施辦法第8條第1項第3款亦訂有「寒假、暑假軍事訓練」之相關規定,可資參考實施。
(2)
評估放寬兵役法有關軍訓等課程得折減役期上限規定之可行性
依兵役法第16條第2項至第4項規定略以:「前項第一款所定役期,於高級中等以上學校修習且成績合格之軍訓課程或全民國防教育軍事訓練課程,得以八堂課折算一日折減之(第2項)。第一項第二款所定常備兵役之軍事訓練期間,於高級中等以上學校修習且成績合格之全民國防教育軍事訓練課程,得折減之(第3項)。前二項得折減之現役役期及常備兵役軍事訓練之時數,分別不得逾三十日及十五日;前項得折減軍事訓練期間之全民國防教育軍事訓練課程內容、課目、時數與前二項課程之實施、管理、作業、考核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會同國防部、內政部定之(第4項)」。
上揭條文第4項前段規定之現役「1年」役期與「4個月以內」軍事訓練之折減時數,分別為不得逾「30日」及「15日」,是否符合相對合理之比例?因涉及軍訓課程或全民國防教育軍事訓練課程之實施成效,是否確能達成原來「鼓勵國民於就學受教育時,修習軍事訓練課程,從而增進國土防衛決心及習得軍事基本技能」之立法目的,並兼顧軍事實務及滿足作戰任務需要,仍有必要依當前國防情勢配合檢討。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放寬兵役法有關得折減現役役期「30日」上限規定之合理性,並會商教育部及內政部等相關機關意見修正折減時數之辦法,俾利提升實施成效。
撰稿人:康世宗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508/File_19781632.docx |
R02007 | 自辦市地重劃問題之法制問題研析 | 平均地權條例;市地重劃實施辦法;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 | 李基勝 | 2023-03-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07
議題研析
一、題目:自辦市地重劃問題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平均地權條例》、《市地重劃實施辦法》及《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
三、背景說明
茲有社運人士呼籲,為反對掠奪人民財產,自辦市地重劃應有百分百同意,因為民間自辦市地重劃,只要重劃會取得過半數地主同意,且同意者持有土地面積過半,多數決門檻過低,代表性不足,且衍生建商灌人頭衝票數,多數居民不知情等爭議,甚至侵害人民財產權與居住自由[footnoteRef:1]。 [1: 立法委員陳椒華國會辦公室,〈反對掠奪人民財產 自辦市地重劃應有百分百同意〉,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23年2月15日,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116531;吳容璟,〈自辦市地重劃半數決惹議 各地自救會懇求:應全數地主同意〉,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23年2月21日,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116626,瀏覽日期:2023年3月10日。]
四、探討研析
(一)關於市地重劃之門檻,民間自辦者以私有土地所有權人過半數,其所有土地面積過半數,即可為之(《平均地權條例》第58條第3項),的確有過低之嫌。但全體同意是否允當?亦有可議之處。蓋若非經全體同意不可,不免產生釘子戶,一人否決自辦市地重劃,以致只能循公辦途徑。屆時,是否反而滋生政府為特定人士之權益而霸凌少數人之訾議?不無疑慮[footnoteRef:2]。其實辦理市地重劃之根本問題不在決定實施之門檻,而是重劃分配結果之影響,是否侵害土地所有權人之權益。 [2: 《平均地權條例》第57條規定:「適當地區內之私有⼟地所有權⼈半數以上,⽽其所有⼟地⾯積超過區內私有⼟地總⾯積半數者之同意,得申請該管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核准後優先實施市地重劃。」]
(二)《平均地權條例》第60條之1第1項但書及第2項規定,應分配土地之一部或全部因未達最小分配面積標準,不能分配土地者,得以現金補償之。實際分配之土地面積多於應分配之面積者,應繳納差額地價;實際分配面積少於應分配之面積者,應發給差額地價。從地價角度論,難謂不當。惟若從土地所有權人之生活安置,則不免出現兩難問題。原所有權人取得最小分配面積應繳之差價,遠遠超出其負擔能力,而打破其既有的生活品質;甚至縱使取得補償地價,也難以重置其既有的居住或營生空間。尤其,經濟、社會弱勢者之處境更為艱難而無助。
(三)同為土地重劃,《農地重劃條例》第4條第1項規定,除區域性排水工程由政府興辦並負擔費用外,其餘農路、水路及有關工程所需工程費用由政府與土地所有權人分擔。顯然,農地重劃區內土地所有權人無庸為毗鄰地區負擔公共設施。而《平均地權條例》第60條第1項規定,重劃區內供公共使用之道路、溝渠、
兒童遊樂場、鄰里公園、
廣場、綠地、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停車場、零售市場等10項用地,除以原公有道路、溝渠、河川及未登記地等4項土地抵充外,其不足土地及工程費用、重劃費用與貸款利息,由參加重劃土地所有權人按其土地受益比例共同負擔。顯然不問該等公共設施之服務範圍是否超出該重劃區?換言之,當該重劃區提供毗鄰地區公共設施用地,卻未能獲得其回饋,也難怪重劃區內所有權人有被掠奪財產之負面感覺。尤其,當重劃區內涵蓋多種都市計畫公共設施,而毗鄰地區卻無道路、溝渠以外的公共設施時,重劃區內土地所有權人的被剝奪感更為強烈。
(四)再者,《平均地權條例》第60條第2項僅規定:「重劃區內未列為前項共同負擔之其他公共設施用地,於土地交換分配時,應以該重劃地區之公有土地優先指配。」即非同條第1項應共同負擔之10項設施用地(如捷運站),以公有土地優先指配後,如有不足,顯應(1)仍由該重劃區內土地所有權人共同分擔,或(2)嗣後循土地徵收程序徵收該設施用地範圍內之私有土地,以補足其所需面積。更明顯加重重劃區內土地所有權人之負擔,而且可能比毗鄰地區負擔更多的公共設施用地。
(五)儘管《平均地權條例》第60條第3項規定:「依第一項規定折價抵付共同負擔之土地,其合計面積以不超過各該重劃區總面積百分之四十五為限。」看似用以保障土地所有權人之權益,但實未必然。蓋當公有土地,用以指配第1項規定之各項設施以外的其他用地後,縱然無庸再由私有土地分擔,然其第1項規定之公共設施仍應由私有土地所有權人全數負擔,只要私有土地之公共設施負擔不超過45%,縱然該負擔顯已超出毗鄰地區之私有土地負擔,均係「合法」。實務上稍有不慎,該負擔比例之規定,反而成為重劃區內人民難以排除私有財產被剝奪的夢魘。
(六)公辦市地重劃,或得以都市計畫各項公共設施之服務範圍為重劃區,而令該區域內之土地所有權人共同合理負擔各項公共設施。主管機關若對於自辦市地重劃之准駁,只問同意門檻,而不問最適規模之大小,恐將致使有心人利用自辦市地重劃手段,以重劃區之公共設施拉抬其毗鄰地區之價值,而無庸分擔該等公共設施用地(重劃費用)。
(七)綜上所見,重新檢討《平均地權條例》、《市地重劃實施辦法》及《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有關市地重劃區之劃定規範,及其區內公共設施負擔,應如何適度由區外土地所有權人共同分擔之機制,才是有效落實地利共享(也是都市建設成本共同負擔),踐行「平均地權」之道。
(八)此外,如何比照都市更新,對於經濟、社會弱勢者於重劃後的生活重建,予以妥適安置,亦屬必要深思的立法課題。
撰稿人:李基勝
1/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506/File_19781630.docx |
R02005 | 預付型交易履約保證法制問題淺析 | 消費者保護法;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 陳秋芬 | 2023-03-1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05
議題研析
一、題目:預付型交易履約保證法制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消費者保護法、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下稱消基會)召開記者會表示,去年有新北市樹林預售案驚爆爛尾樓事件,今年則有外語補習班無預警歇業。檢視預付型交易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條款規定,履約保證計有6項類型[footnoteRef:1]。然銀行履約保證及履約保證保險,因會增加業者負擔,目前均無業者採用;而提撥專款入信託帳戶是目前最獲業者採用履約擔保方式,只是主管機關沒有詳細監管制度,於業者倒閉時,消費者仍可能落入無法受償窘境。消基會呼籲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下稱消保會)應聯合縣市政府主管機關,定期針對應提供履約保證之企業查核並發布查核結果[footnoteRef:2]。 [1: 該6種類型分別為銀行履約保證、提撥專款入信託帳戶、同業互保、公會連保、履約保證保險、由主管機關許可之履約保證方式。詳見楊淑閔,爛尾樓、補教倒 消基會籲政府查履約保證實況,中央社,2023年2月24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6993918 ,瀏覽日期:2023年3月6日。] [2: 楊淑閔,同前註。]
四、探討研析
(一)通盤檢視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履約保證約款
按消費者保護法(下稱消保法)第17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促進定型化契約公平,得選擇特定行業,擬訂其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之。參閱消保會網站所公告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不得記載事項,有關預付型交易[footnoteRef:3]類型並非均採用該6項履約保證(有稱履約保證,亦有稱履約擔保,下均以履約保證稱之),有僅規範1項履約保證,亦有6項履約保證均提供給業者選擇[footnoteRef:4],可知所訂履約保證數量及種類並非無法調整,中央主管機關仍得視個別契約性質審酌修正。 [3: 預付型交易,係指先付錢,再分期、分次享受商品或服務的交易。近幾年來,各行各業如百貨公司、大賣場、餐飲業及各種休閒服務業(健身中心、塑身美容)常以發行「禮券」、「提貨券」、「儲值卡」的方式來促銷商品或服務,並以多買多送的方式,讓消費者以為撿到便宜,卻忽略了必須承擔服務品質縮水及業者經營不善倒閉的風險。詳見消保會網站https://cpc.ey.gov.tw/Page/FE2F7F61A29F5B41/3d04666d-f317-4f73-88c2-0d16e869e03d,瀏覽日期:2023年3月6日。] [4: 消保會所公告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不得記載事項,提供企業經營者為履約保證選擇者,有單純以履約保證保險為單一履約保證,如海外旅遊學習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亦有如電子支付機構業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以銀行履約保證及全額信託保證方式等2種履約保證供企業經營者選擇;即時通訊軟體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則提供3種履約保證類型;另關於健身中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及健身教練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則提供4種履約保證類型供企業經營者為選擇;而預售屋及短期補習班類型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則提供5種履約保證供企業經營者選擇;最後則以瘦身美容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提供6種履約保證方式居冠。詳見消保會網站https://www.ey.gov.tw/Page/2285E9A14973DE75/ 請依各該契約點選參酌,瀏覽日期:2023年3月6日。]
值得注意的是,因履約保證機制選擇權係屬業者,其自會趨吉避凶採對其最有利之履約保證方式,如報載目前最多業者係以提撥專款入信託帳戶,惟其倒閉時,債權人亦得就此信託帳戶聲請強制執行,消費者將落入無法受償窘境[footnoteRef:5],使履約保證形同虛設,失去履約保證實益。建議各該中央主管機關應通盤檢視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中履約保證約款是否確能達到保證履約意旨,如否,則應予調整或刪除[footnoteRef:6]。 [5: 楊淑閔,同前註1。另相同論述,有謂預售屋交易制度源於建商籌措資金的需要,價金信託與價金返還保證,均為建商興建資金的來源,價金信託一旦建商倒閉,消費者畢生積蓄可能只換得一張空的受益權憑證。詳見現代地政雜誌社社論,預售屋履約保證可以通過經濟不景氣的試煉嗎?現代地政,第361期,第5頁,出刊日期:2017年1月。亦可參閱李基勝,購買預售屋之履約擔保問題研析,議題研析(編號:R01858),立法院法制局,111年11月7日,網址: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225238 ,最後瀏覽日期:112年3月7日。] [6: 有論者建議有關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中應刪除價金信託機制,參閱現代地政雜誌社社論,同前註5,頁5。亦有論者認,於該類契約中履約保證類型應只能採行價金返還之保證,以保障消費者,參閱李基勝,同前註5,頁3。]
(二)建立定期審查機制
另參酌消保法第17條第6項規定:「企業經營者使用定型化契約者,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查核。」考量定型化契約及履約保證約款等內容影響消費者權益至關重大,建立定期查核機制刻不容緩,且查核結果亦屬消費資訊一環,實需讓消費者充分知悉。建議參酌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第72條第3項[footnoteRef:7]規定,將消保法第17條第6項修正為:「企業經營者使用定型化契約者,主管機關應隨時或定期派員查核,並將查核結果於網站公開之。」以充分保障消費者權益。 [7: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第72條第3項:「中央主管機關對於職災預防及重建中心之業務與財務運作狀況,應定期實施查核,查核結果應於網站公開之。」]
撰稿人:陳秋芬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463/File_19781611.docx |
R02004 | 清運機具違法濫倒事業廢棄物法制問題研析 | 廢棄物清理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 孫晉英 | 2023-03-16 | 編號:2004
議題研析
一、題目:清運機具違法濫倒事業廢棄物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廢棄物清理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近年來全國非法棄置廢棄物案件,破壞環境生態,屢見不鮮。單
就新北市從2019年至今已查獲環保犯罪200餘件,移送法辦400
餘人
,並於判刑確定後函請交通主管機關吊銷駕駛人駕照;這
些重大廢棄污染案行為人,經常是累犯且遭法院判處有期徒刑
。
(二)北部建築廢土屢見外流污染環境,以上萬車次南運違法濫倒,甚
至改變了偏鄉地貌,凸顯法令與管理漏洞,且不法業者違法手法日新月異,成員集團化,以合法掩護非法、棄置或濫倒事業廢棄物的弊端,除了偽造文書、申報不實等諸多情形外,甚至有被要求依法安裝GPS之運載車輛(清運機具),出現繞空車之欺騙行為,環保團體呼籲應修法加重罰則
。
(三)廢棄物清理法(下稱廢清法)中對於事業廢棄物之清運機具僅有
第31條第1項第3款規定,針對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之事業
廢棄物清運機具,應依中央主管機關所定之規格,裝置即時追蹤
系統並維持正常運作。
(四)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61條第1項: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一、利用汽車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以上之刑確定。……」,與
第4項:「第一項第一款情形,在判決確定前,得視情形暫扣其
駕駛執照,禁止其駕駛。」,即使如此,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依道交條例第61條第1項第1款規定必須經判決有期徒刑以
上之刑確定者方予適用,然法院判決往往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期
間,造成違法駕駛人有法律空窗期繼續犯行,對此,地方主管
機關表示曾有訴願案當事人明白表示寧可以罰緩來代替吊扣
駕照
,足見吊扣駕照的處罰,具有一定程度的遏止效果。
2.主管機關亦曾考慮過以第4項的規定函請交通主管機關暫扣
行為人之駕駛執照,但因本項「得視情形…」的規定並不明確,
易導致日後行為人如未被判有期徒刑以上之刑確定者,會向主
管機關申請國賠
。
3.道交條例係適用予所有的車輛,非僅適用於違法濫倒廢棄物的
清運機具。
四、探討研析
鑒於廢棄物清運機具於全國違法濫倒的情形頗為嚴重,對環境造成破壞,茲建議於廢清法中增修相關申報責任與罰則:
(一)清運行為人事先亦應以網路申報
第31條第5項中只規定清除、處理第一項指定公告之事業所產生之事業廢棄物者,應依第1項第2款
規定辦理申報,似有不足。建議明定清運行為人於清運前應事先申報,其目的一則是讓主管機關能事先掌握清運行為人的清運動向,二則是讓清運行為人知曉應確實遵守法令規定的要求,而不敢違法濫倒。
(二)研議依違法程度增訂吊扣違法清運行為人駕照管理辦法之可行
性
為有效對於清運機具駕駛人加以管理,如有違法濫倒事業廢棄物的事實,無須等判決確定,即可依其違法破壞環境的程度,研議授權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交通部訂定暫扣其駕駛執照相關辦法,作為執法之依據,建立全國統一的執行標準,以收遏止之效。
撰稿人:孫晉英112.3.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陳慰慈,亂丟廢棄物被判刑 新北吊銷駕照142件,中國時報,2023年2月21日,第B19AA9版。
�施協源,你違法破壞環境 就斷你生路 新北環保局放大絕…,TVBS新聞網,網址:https://www.msn.com/zh-tw/news/national/%E4%BD%A0%E9%81%95%E6%B3%95%E7%A0%B4%E5%A3%9E%E7%92%B0%E5%A2%83-%E5%B0%B1%E6%96%B7%E4%BD%A0%E7%94%9F%E8%B7%AF-%E6%96%B0%E5%8C%97%E7%92%B0%E4%BF%9D%E5%B1%80%E6%94%BE%E5%A4%A7%E7%B5%95/ar-AA17Ju6w?ocid=msedgntp&cvid=3e324b3dc38b480db1f05dd0182805e2,瀏覽日期:2023年2月21日。
�吳敏菁、洪榮志、洪浩軒,北部上萬車廢棄物南倒 偏鄉地貌變調 彰化縣環保局長江培根籲建構統一地磅平台 環團施月英要求修法加重罰則,中國時報,2023年2月13日,第A8版。
�2023年3月8日以電話向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稽查科詢問情形。
�同註4。
�第1項第2款:「依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格式、項目、內容、頻率,以網路傳輸方式,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報其廢棄物之產出、貯存、清除、處理、再利用、輸出、輸入、過境或轉口情形。但中央主管機關另有規定以書面申報者,不在此限。」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453/File_19781579.doc |
R02003 | 長照人員資格認證與繼續教育相關問題研析 | 長期照顧服務法;長期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認證繼續教育及登錄辦法 | 王珮瑛 | 2023-03-1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03
議題研析
一、題目:長照人員資格認證與繼續教育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長期照顧服務法、長期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認證繼續教育及登錄辦法
三、背景說明
(1) 衛生福利部(以下稱衛福部)長照司於112年2月6日發出公文,要求長照醫事人員需在8月底前完成Level 2及Level 3之課程,9月後未完成者,後續執行專業服務不得支領費用,且不認可110年2月25日前開設之Level 3課程[footnoteRef:1];而此前開辦之「8+4」課程[footnoteRef:2]亦不予採認,此引起一線人員之強烈反彈。本院委員特為此召開協調會,並做出2項結論:衛福部應將完訓期限延長至113年1月8日;並應採認110年前已完訓長照Level 3課程者之完訓資格[footnoteRef:3]。衛福部代表則表示,完訓時間延長1年會再函文相關團體;至於採認110年2月25日前完成Level 3課程部分,仍需再研議。 [1: 記者許政榆報導,長照資格認證課程 期限延為1年,聯合報,112年2月19日,第A6版。] [2: 衛福部為快速增加長照人力,於4年前開辦「8+4」方案,只要完成8小時復能實務基礎訓練線上課程及4小時個案研討實體課程,即可提供服務。參見許政榆,認證課程突改制 6千長照人員氣炸 衛福部限8月前完成精進課程、聯合報,112年2月17日,第A6版。] [3: 記者許政榆報導,長照課程認證爆爭議 吳玉琴召開協調會2結果出爐,聯合新聞網,112年2月18日,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979366?from=udn-referralnews_ch1010artbottom,最後瀏覽日期112年3月7日。]
(2) 依長期照顧服務法(以下稱長服法)第3條第4款,長照服務人員(以下稱長照人員)係指經本法所定之訓練、認證,領有證明得提供長照服務之人員。第18條第3項復規定:長照人員應接受一定積分之繼續教育、在職訓練。衛福部乃依長服法第18條第4項、第19條第4項及第61條第2項之授權,於106年6月3日發布「長期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認證繼續教育及登錄辦法」(以下稱登錄辦法),並於111年9月2日修正施行。登錄辦法除規範長照人員訓練、認證相關規定與應附文件外(第3條至第8條),並明定長照人員應自認證生效日起,每6年接受合計120點之繼續教育課程(第9條);另規定長照人員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登錄始得提供服務(第17條);且登錄之長照服務單位以一處為限(第18條)。
(3) 長照2.0實施以來,長照之照護人力已由105年的2萬餘人成長至目前達9萬5千多人;服務人數也由105年的9萬人大幅成長至目前已超過44萬人,服務涵蓋率亦已近七成[footnoteRef:4]。然依衛福部「長照2.0核定本」推估,長照需求人數至115年將達100萬3,043人[footnoteRef:5],因此有待補足長照人力缺口,以支應日益成長之長照需求。 [4: 行政院院長陳建仁,針對推動長期照顧、薪資狀況、勞保財務及能源政策補充書面報告,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第1次會議,112年2月24日。] [5: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106~115年)(核定本),105年12月。]
四、探討研析
(一)主管機關應儘速就110年2月25日前之課程採認問題做出公告,以維護完訓者之權益
如前所述,衛福部於年初的公告中提及,長照醫事人員於110年2月25日前所完成之課程將不被認可,對此雖經召開會議協調,但衛福部僅表示將再研議,理由為部分醫事人員雖很久以前已完訓,但並未執業,因此將再行搜集資料,於後續再做公告修正。然此恐將造成相關人員之恐慌與疑慮且無所適從,會否依規定完成上課時數,之後又可能不被採認,大大打擊長照人員士氣,更可能導致專業人才流失,對長照人力已明顯不足之困境無異雪上加霜。衛福部應儘速就此做出公告,於完訓後仍持續從事相關長照工作者,其課程時數應予採認;至於久未從事相關工作者,亦可透過繼續教育方式補充其專業職能,以安定人心並維護已完訓者之權益。
(二)宜明確規範長照人員不予登錄之消極資格,以及撤銷或廢止資格之事由
現行對長照人員執業之管理,係採取「登錄」制度,而登錄辦法亦依據長服法之授權[footnoteRef:6],就登錄之程序、限制、臨時支援及核定等明定相關規範,然對於長照人員是否有不予登錄之情形,則未見於長服法或登錄辦法。鑒於登錄與否攸關長照人員得否執業,故有必要將不宜提供服務之情形納入規範,例如受監護或輔助宣告者,或曾犯與業務執行或專業領域相關之犯罪遭判刑確定等,於長服法或登錄辦法中明定不予登錄之消極資格要件。另考量廢止與撤銷資格影響長照人員權益甚鉅,故對於資格「撤銷」之具體事由,或廢止資格「情節重大」[footnoteRef:7]之判斷,也宜加以更明確之規範[footnoteRef:8]。 [6: 長服法第19條第4項規定:第一項之登錄,其要件、程序、處所、服務內容、資格之撤銷與廢止、臨時支援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7: 長服法第56條規定:長照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得併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情節重大者,並得廢止其證明:
執行業務時,為不實之記載。
將長照人員證明租借他人使用。
違反第四十四條規定。] [8: 參見陸敏清,從日本法制探討台灣長照人員之管理規範,台日法政研究第3期,2020年6月,頁57-113。]
(三)應強化對繼續教育辦理機構之監督機制並公開缺失單位名單
現行關於長照人員繼續教育辦理機構之相關規定係見於登錄辦法第11條、第12條,但僅規範了辦理單位以及申請流程,對辦理機構之評鑑、查核等監督機制則盡付闕如[footnoteRef:9]。按辦理機構之品質良莠,直接影響繼續教育之成效,甚或因辦理機構之缺失致使長照人員花費時間、金錢上課後,積分卻不被採認,影響其權益。因此實有必要於登錄辦法中明定主管機關應定期對辦理機構進行查核與評鑑,並應將評鑑結果及辦訓缺失機構名單公布於官方網站,供所有長照人員查詢。 [9: 依登錄辦法第12條,機構辦理繼續教育前,應向認可法人提出申請,經審查通過後始得為之;同辦法第16條則規範了認可法人遭撤銷或廢止認可,以及停止辦理課程認定及積分採認之情形及相關規定。並未對辦理機構之監督及查核等有相關規範。]
撰稿人:王珮瑛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449/File_19781577.docx |
R02002 | 公務員懲戒逾時移送之法制研析 | 公務員懲戒法 | 吳欣宜 | 2023-03-1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02
議題研析
1、
題目:公務員懲戒逾時移送之法制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公務員懲戒法
3、
背景說明
按懲戒,係對公務員之違法失職行為,依公務員懲戒法所為之制裁。隨著政治經濟及社會結構之變遷,國人對於公務員懲戒之實際效用有較高期待,針對公務員之懲戒制度,大法官亦做出許多號解釋。其中,93年司法院釋字第583號解釋指出公務員懲戒法概以10年為懲戒權行使期間,未分別對公務員違法失職行為及其懲戒處分種類之不同,而設合理之規定,與比例原則未盡相符。
嗣104年公務員懲戒法進行修正,於第20條關於公務員懲戒權之行使期間,分別依應受懲戒處分之種類,訂定不同之行使期間。其中,免除職務、撤職及剝奪退休(職、伍)金之懲戒處分,未設期間限制;休職之懲戒處分,仍維持10年之行使期間;減少退休(職、伍)金、降級、減俸、罰款、記過及申誡之懲戒處分,其行使期間則為5年。
然前開修正自105年5月2日施行迄今,據查詢司法院裁判書系統[footnoteRef:1]之資料,計有59人之懲戒案因逾越時效而被判決免議,引發寬縱公務員違失行為之質疑,凸顯相關法制有進一步檢討之必要。 [1: 司法院裁判書系統: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efault_AD.aspx。]
4、
探討研析
(1)
依刑懲併罰原則,權責機關不待刑事偵審結果,即得自行移送懲戒
按公務員有應受懲戒之行為者,得經由監察院提出彈劾並移送懲戒法院審理(公務員懲戒法第23條);或由主管機關移送監察院審查成立後,移送懲戒法院審理,但對於所屬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於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之公務員,得逕送懲戒法院審理(公務員懲戒法第24條第1項)。公務員懲戒法固然未規範權責機關移付懲戒之期限,然該法第23條及第24條第1項已明定,認為公務員有第2條所定懲戒事由者,即應移送懲戒法院審理或送請監察院審查。
或有論者謂在公務員涉犯刑事犯罪時,至少規範權責機關應於一定期限內移送懲戒,以符時效[footnoteRef:2]。惟按公務員懲戒法第22條第2項係採刑懲併罰之立法例,刑事訴訟程序與懲戒程序可同時進行(刑懲並行原則)[footnoteRef:3],以刑事訴訟程序之調查、審理常歷時經年,如規範應於刑事偵查或判決結果後一定期限內進行懲戒,反而容易使權責機關輕忽而延誤事證蒐集及懲戒時效。準此,權責機關如認為公務員涉有違失,不待刑事偵查或是判決結果,即應依照自行調查結果,移送懲戒法院審理,以維公務員懲戒之制裁作用與意義。 [2: 吳政峰,法律未訂移付時程 產生搞鬼空間/懲戒貪官 法界:應修法、管考,自由時報,112年3月1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569602,瀏覽日期:112年3月8日。] [3: 陳敏,行政法總論,9版,自版,105年9月,頁1142。]
(2)
權責機關公務員未及時移送他人懲戒案,屬失職行為,亦得予以懲戒或懲處
按公務員有應受懲戒之行為者,得經由監察院彈劾或主管機關移送懲戒法院審理。如因其等權責機關公務員之故意或過失行為,造成未及時將應受懲戒之公務員移送懲戒者,本身亦是怠於執行職務或是失職行為,即應依公務員服務法、公務員懲戒法、公務人員考績法或其他相關法規予以懲戒或懲處,俾敦促權責機關公務員儘速辦理懲戒業務。又為督促監察院或主管機關切實移送懲戒或送請審查,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第20條增訂第4項:「監察院或主管機關對於應受懲戒行為,應即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第一項辦理移送懲戒或送請審查,不得無故拖延。」,以發揮懲儆實效。
(3)
應受懲戒公務員之故意行為造成逾時移送者,建議增訂排除懲戒處分行使期間之限制
基於司法自制之不告不理原則,公務員懲戒程序之發動,依公務員懲戒法第23條及第24條規定,係由監察院或公務員所屬服務機關移送。惟實務上可能發生應受懲戒公務員與移送機關公務員合謀,藉由拖延移送懲戒,致懲戒權逾越行使期間,讓應受懲戒公務員得以脫免懲戒責任。為杜絕此等不當利用懲戒權行使期間限制之情事,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第20條增訂第5項:「第一項及第二項懲戒權行使期間之限制,於應受懲戒公務員之故意行為造成所屬服務機關或監察院無法及時移送者,不適用之。」,以強化公務員懲戒之實效。
撰稿人:吳欣宜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447/File_19781572.docx |
R02001 | 運動選手參賽行為規範之法制研析 | 國民體育法 | 王幼萍 | 2023-03-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01
議題研析
一、題目:運動選手參賽行為規範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民體育法
三、背景說明
臺灣職籃T1聯盟台啤英熊和桃園雲豹兩隊球員近日在運動競賽中爆發嚴重肢體衝突,包括台啤助理教練和兩隊多名隊職員都衝進場內打群架,結果兩隊總共12人遭到驅逐出場
。T1聯盟對於衝突事件造成社會負面影響深表歉意,後經重大決策委員會決議,兩隊共8人遭到罰款及禁賽懲處。為了防止相關衝突事件再次發生,聯盟將修改規章,針對場上衝突、鬥毆等相關罰則做出更明確且嚴格規範,盼球團與球員共同遵守
。
四、探討研析
(1)
訂定運動選手之行為準則,俾提供所有運動選手遵守
T1聯盟成立不久,首次面臨場上嚴重鬥毆事件,懲罰違規失序的標準更引起廣泛討論,除了參與鬥毆球員懲處輕重如何判斷,對於球員及職員的角色也未加深究,例如衝突事件發生時,當時在場上比賽的球員,與衝進場內參與鬥毆的場外球員職員,其懲處標準竟然一樣
,且原遭聯盟重罰之球隊提出申訴後,鬥毆球員的罰款、禁賽都予以減輕,導致各界對此事件的高度關切。
本次球員、教練及職員的衝突事件,T1聯盟重大事件決策委員會係依據T1 LEAGUE 規則暨裁判規章第3條第10點第2款,裁定本次事件相關教練及球員後續懲處罰則
。經檢視T1 LEAGUE競賽規章第16條第3點與T1 LEAGUE規則暨裁判規章第3條第10點第2款,均對球員職員鬥毆行為等不當行為訂有罰款及記點禁賽規定,惟兩規章對相同行為卻有不同處罰標準,在適用上恐衍生爭議。參考《國民體育法》第24條規定:「各級主管機關及體育團體應維護運動選手健康及促進運動競賽之公平,加強運動禁藥管制;其禁藥管制之教育、宣導、輔導、防治、檢測、違規之處理、救濟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之立法體例,各級主管機關及體育團體允宜檢討現行規章有無不符時宜,研議增訂運動選手參與賽事基本行為規範,以確立發生不當或違法行為時之處理標準,爰建議《國民體育法》增訂各級主管機關及體育團體為維護運動競賽之健全發展,建立公平競爭規則及防範失序行為,應建立運動賽事基本行為規範;其基本行為規範之教育、宣導、輔導、違規之處理、救濟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2)
實施法治教育及運動倫理課程,提升運動員正面形象
國內各種職業運動發展迅速,比賽規則亦應配合環境需求檢討及完善,以本次球賽爆發大亂鬥事件,不僅重創球隊及球員形象,亦引發美國媒體等外媒關注及轉發大亂鬥影片,事後更有網友依事發鬥毆影片向警方告發球員鬥毆涉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
。
運動選手於運動競賽過程中發生鬥毆事件,究其近因為場內競爭激烈導致情緒失控,檢視《國民體育法》第30條訂有特定體育團體應加強推動建立運動規則、提供正確運動資訊及宣導運動禁藥管制政策等各款規定,但對運動選手或教練之運動法治教育及倫理規範之規定則尚未納入,為期運動選手培養不論競賽輸贏都應遵守法治及運動倫理的觀念,避免情緒管理不佳引起衝突甚至造成傷害身體等違法行為,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於《國民體育法》第30條增訂為強化運動選手、教練及工作人員參與運動比賽之守法守紀觀念,特定運動團體應定期舉辦法治教育及倫理規範宣導活動,以提升運動員社會正面形象。
撰稿人:王幼萍
� 鄭惟仁 鍾建剛,雲豹與英熊爆衝突 霍華德等12人遭逐出場,公視新聞網,2023年2月20日,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23603,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3月5日。
� 林岳甫,雲豹3球員減罰 老董加重禁20場,自由電子報,2023年2月25日,https://sports.ltn.com.tw/news/paper/1569038,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3月5日。
� 同前註。
� 倪芝蓉,雲豹申訴成功 3球員改為只禁賽1場,TSNA,2023年2月24日,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E9%9B%B2%E8%B1%B9%E7%94%B3%E8%A8%B4%E6%88%90%E5%8A%9F-3%E7%90%83%E5%93%A1%E6%94%B9%E7%82%BA%E5%8F%AA%E7%A6%81%E8%B3%BD1%E5%A0%B4-033855468.html,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3月5日。
� 黃麗芸,T1職籃球員鬥毆8人到案 警方近期將裁處,中央社,2023年3月8日,� HYPERLINK "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303070349.aspx" �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303070349.aspx�,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3月8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439/File_19781545.doc |
R02000 | 外匯管制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中央銀行法;管理外匯條例 | 安怡芸 | 2023-03-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0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外匯管制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央銀行法、管理外匯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為解決國內通貨膨脹日趨嚴重的問題,2022年[footnoteRef:1]間採取大幅調升利息的貨幣政策,致使美元大幅升值,非美元貨幣大幅下跌,引發全球股匯市動盪,新臺幣對美元之匯兌價格也在1年之內由27元貶至32元,全年貶值9.83%,創25年最大貶幅,同時外資匯出也創新高[footnoteRef:2],進而引發各界對於中央銀行(以下簡稱央行)在面對外匯市場劇烈變動之情況下,是否會採取更嚴格外匯管制措施之關注[footnoteRef:3]。 [1: 為求全文一致性,引述涉及年代部分,除外國資訊以西元表示外,其他均以民國表示。] [2: 陳梅英,外資出走央行去年拋匯130億美元穩臺幣,自由時報,112年2月25日,第A6版。] [3: 巫其倫,匯銀很震驚:不利台灣投資 日韓僅進行匯率干預,聯合報,111年9月28日,第A2版。]
(二)為達平衡國際收支及穩定金融匯率以抑制通膨等目的,各國政府針對外匯均定有相關管理制度,然而外匯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係針對外匯市場交易或任何貨幣的跨境移轉,採行各種形式之嚴格進出限制措施,例如必須將外匯全部以官方匯率出售給央行等,與外匯自由進出下的一般性結匯申報等管理措施並不相同。實行外匯管制會造成扭曲匯率,影響自由市場發展等負面影響,故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Agre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第14條僅允許開發中國家實行外匯管制[footnoteRef:4]。目前實行外匯管制國家為中國大陸、委內瑞拉、伊朗、緬甸及越南等國[footnoteRef:5]。 [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https://www.imf.org/external/chinese/pubs/ft/aa/index.pdf,最後閱覽日:112年3月2日。] [5: 巫其倫,穩匯大刀副作用猛 外匯管制央行上回提到是1997亞洲金融風暴「潘朵拉盒子」若打開資金恐外逃,聯合報,111年9月28日,第A2版。]
四、探討研析
(一)無須實行嚴格外匯管制即可因應外匯市場大幅波動
外匯管制如同金融市場的「戒嚴令」[footnoteRef:6],並非央行甚至行政院所可獨斷獨行,依據管理外匯條例(以下簡稱外匯條例)第19條之1第1項及第3項規定,行政院於該決定後10日內,應送請立法院追認,如立法院不同意時,該決定應即失效,其程序已幾乎等同於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下簡稱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為避免國家或人民遭遇緊急危難或應付財政經濟上重大變故所定之緊急命令發布方式。經查,我國自76年間解除外匯管制以來,縱使遭遇84年臺海飛彈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8年至2012年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兩岸及國際各項重大事件,央行亦僅透過貨幣政策及外匯管理措施,達到穩定市場之目的,並未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措施。依據央行資料,我國外匯存底截至111年6月底為5,490億美元,外幣流動性更達6,914億美元,國際收支健全,對外貿易均呈順差且外債極低,再加上目前外匯市場運作順暢穩定,即便美國再升息造成外資大量流出,央行表示,透過外匯管理措施,即足可因應外匯市場大幅波動,並維持金融市場穩定[footnoteRef:7]。 [6: 黃琮淵,外匯管理?管制?一字之差驚動敏感神經,中國時報,111年9月30,第A6版。] [7: 關於媒體報導本行將採外匯管制之說明,中央銀行新聞稿,111年9月28日,https://www.cbc.gov.tw,最後閱覽日:112年3月2日。]
(二)研議刪除外匯條例第19條之1之可行性
外匯條例制定於民國30年代,其名稱雖為「管理」,實則包含對於外匯市場之「管制」。76年間雖解除外匯管制,然而並未大幅修正外匯條例,僅透過行政院會議決議停止若干條文之適用[footnoteRef:8]。84年間增訂之第19條之1更規定,在國內或國外經濟失調,有危及本國經濟穩定之虞,及本國國際收支發生嚴重逆差之情事下,行政院得決定並公告於一定期間內,採取關閉外匯市場、停止或限制全部或部分外匯之支付、命令將全部或部分外匯結售或存入指定銀行等措施,因而被外界稱為霸王條款[footnoteRef:9],或許如此,每遇重大國內外事件時,政府是否將實行外匯管制即成為焦點。依外匯條例第3條至第5條規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雖為管理外匯之行政主管機關,然央行為掌理外匯業務機關,負責外匯調度及收支計畫之擬訂,以及調節外匯供需,維持外匯市場秩序等事項[footnoteRef:10];中央銀行法第2條及第35條亦規定,外匯調度及管理等業務,以及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為央行之法定職掌,故而如有未盡周延之處,自可修正或增訂相關規範以為因應,縱使遭遇財政經濟上重大變故非實行「外匯管制」不足以應付,亦得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發布緊急命令。爰此,或可研議刪除外匯條例第19條之1之可行性,以免不時引發外界誤解。 [8: 行政院76年7月15日臺財字第15767號函。] [9: 社論,「管理外匯條例」該改弦易轍了,經濟日報,111年10月7日,第A2版。] [10: 管理外匯條例第3條:「管理外匯之行政主管機關為財政部,掌理外匯業務機關為中央銀行。」第5條:「掌理外匯業務機關辦理左列事項:一、外匯調度及收支計畫之擬訂。二、指定銀行辦理外匯業務,並督導之。三、調節外匯供需,以維持有秩序之外匯市場。四、民間對外匯出、匯入款項之審核。五、民營事業國外借款經指定銀行之保證、管理及清償稽、催之監督。六、外國貨幣、票據及有價證券之買賣。七、外匯收支之核算、統計、分析及報告。八、其他有關外匯業務事項。」另依101年6月25日行政院院臺規字第1010134960號公告,財政部之權責事項改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管轄。]
撰稿人:安怡芸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386/File_19781530.docx |
R01999 | 大型車警示音相關法制之探討 | 噪音管制法;機動車輛噪音管制標準;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 | 楊蕙如 | 2023-03-1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9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大型車警示音相關法制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噪音管制法、機動車輛噪音管制標準、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大型車倒車或轉彎時,會響起的語音警示「車輛左轉彎」、「車輛右轉彎」、「倒車中請注意」恐違法。交通部公路總局近日在臉書「公路總局:公路人」提醒車主不能自行加裝「大聲公」,否則驗車不會過
!。並表示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所訂定「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係調和國際標準,沒有使用語音式廣播是因考量各國語言不同,將產生車輛製造複雜度。依現行規定,合格的轉彎及倒車警報裝置聲響音量須介於75至95分貝;聲響應為間歇式、間歇頻率同方向燈
。
前述貼文一出,數日內湧進1千多則反對意見之留言,批評規定「與現實脫節」,多數網友表示大聲公有較佳的提醒效果;然亦有部分民眾認為,大聲公語音音量過大、甚為擾人。面對輿論反饋,交通部回應,大型車的警示語音若能更安全保護用路人,在符合噪音管制規定下,將朝此方向研議
。
四、探討研析
(一)保障用路人安全之法規,係基於「公共利益」之上位概念
公共利益是各種法律中經常出現的法律概念,在行政法體系中尤為明顯,其為行政法的適用、解釋和權衡的普遍原則。公共利益具有優先保障性、非營利性,它存在大多數的、不確定的受益人,並由社會所共享。依據去(2022)年6月在瑞士日內瓦所召開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之下的「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the World Forum for Harmonization of Vehicle Regulations,WP.29
)對於倒車警告的敘述:“Audible reverse warning device” which is to aid sufficient safety of vulnerable road users,言明「倒車聲音警告裝置」係針對易受傷的、弱勢的用路人提供足夠的安全保障。因此,警示音裝置設立之目的及規定係以「公共利益」為上位概念保障用路人之安全,此對年長者、視障者、兒童或行動不便之族群尤為重要。
(二)國際標準及日本做法:在足以識別之警告聲音和噪音滋擾間取得平衡
前揭聯合國之論壇通過了一項關於倒車警告的新國際標準
。該草案由來自產、官界的專家在日本的發起下起草,並自今(2023)年起生效。與會各方在警示音量於45至95分貝之間達成共識,並在確保於足以識別的警告聲音和避免對環境造成不當噪音滋擾間取得平衡,包括具有「固定音量」的傳統倒車警告裝置,以及「根據環境噪音自動選擇適當音量」的可調裝置的規定。此外,當通過其他安全裝置(例如,倒車影像監控系統安裝並開啟狀態)可以確保同等安全標準時,倒車警告音可暫時停止,以避免聲音擾民
。
觀諸國外做法,日本目前常見之倒車警示音有蜂鳴器的「嗶—嗶—嗶—」、「語音廣播警示」以及結合以上兩者之「嗶—嗶—嗶—+語音廣播警示」
等多種播放形式。由於日本為右駕,部分廠牌之警報器甚至細緻區分左轉彎警示音量較大(因駕駛人較無法掌握左側路況);而對於右側因視野所及較能掌握,右轉彎警示音量小,期在提醒用路人的同時,儘量減少噪音。部分夜班司機亦會在入夜至清晨時段設定調降警示音的音量。
(三)建議在國際標準分貝上限範圍內,增列更具識別效果之語音警示
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39條第27款規定,裝載砂石、土方之傾卸框式大貨車及半拖車、總聯結重量及總重量12公噸以上大貨車、總聯結重量3.5公噸以上拖車及總重量5公噸以上大客車,應裝設合於規定之轉彎及倒車警報裝置
。同規則第89條並規定應裝設轉彎、倒車警報裝置之車輛,未依規定裝設時,不得行駛
。
噪音管制法第11條規定:「機動車輛、民用航空器所發出之聲音,不得超過機動車輛、民用航空器噪音管制標準……機動車輛供國內使用者,應符合前項噪音管制標準,始得進口、製造及使用。……
」,然我國物流集貨地及大賣場、市場附近住戶對於大聲公之警報音在夜間及凌晨播放常有抱怨。依現行「機動車輛噪音管制標準」之汽車噪音管制標準值,依車重或引擎功率級別,對機動車輛之「行駛噪音」、「加速噪音」、「原地噪音」設立噪音管制標準,然車輛如因僅10餘秒之「暫時性」倒車或轉彎警報音量擾鄰,似難有噪音管制相關規範之適用。
我國非聯合國會員,主動調和國際規範之精神雖值得肯定,惟各國之人口密度、駕駛習慣、交通擁塞程度及噪音暴露情形等均不同,調和國際法規制定國內法允應因地制宜。例如50分貝相當於空調外機、60-70分貝約為交通路口噪音、90分貝相當於狗叫聲或人的怒吼大吵聲
,如為顧及社區安寧,或可調整「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在寧靜的夜間時段酌降警示音之分貝上限(例如白天上限為95分貝,23:00-5:00之上限降為80分貝),並符聯合國「根據環境噪音自動選擇適當音量」之精神;另警示音應允採用「嗶—嗶—嗶—」加上「語音廣播警示(倒車中請注意…)」之綜合形式,兼顧對本國人及外國人之注意提醒,擴大保障用路人安全及公共利益。
撰稿人:楊蕙如
�「監理大聲公」,交通部公路總局臉書「公路總局:公路人」,發布日期:2023年2月15日下午3:00, https://www.facebook.com/thbroad,檢索日期:2023年2月24 日。
� 詳見「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之「附件十一、轉彎及倒車警報裝置安裝規定」之3.檢測標準3.2:轉彎警報裝置示功能要求,及3.3:倒車警報裝置示功能要求。
� 交通部新聞稿, 交通部研究更臻提醒效果的大型車輛轉彎及倒車警報裝置安裝規定,發布日期:2023年2月21 日,檢索日期:2023年2月24 日。� HYPERLINK "https://www.motc.gov.tw/ch/app/news_list/view?module=news&id=14&serno=94186e03-1c00-4553-8e3b-bab39d9ecb61" �https://www.motc.gov.tw/ch/app/news_list/view?module=news&id=14&serno=94186e03-1c00-4553-8e3b-bab39d9ecb61�,檢索日期:2023年2月24 日。
� 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是 UNECE(歐洲經濟委員會)內的一個工作組。它管理三個關於車輛的全球協議:1958 年協議(聯合國條例);1998 年協議(聯合國全球技術法規);和 1997 年協議(聯合國定期技術檢查規則)。任何聯合國會員國都可以參加世界論壇的活動並加入協議。
� UNECE(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網站,ECE/TRANS/WP.29/2022/88 - (GRBP) Proposal for a new UN Regulation on Reverse Warning ,發布日期:2022年6月21 日,� HYPERLINK "https://unece.org/transport/documents/2022/04/working-documents/grbp-proposal-new-un-regulation-reverse-warning" �https://unece.org/transport/documents/2022/04/working-documents/grbp-proposal-new-un-regulation-reverse-warning� ,檢索日期:2023年3月8日。
� UNECE(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網站,New UN Regulation harmonizes reverse warning sound of vehicles,發布日期:2022年6月21 日,https://unece.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press/new-un-regulation-harmonizes-reverse-warning-sound-vehicles,檢索日期:2023年2月24 日。
� 參見:トラックドライバー鉄オタMrギャランドゥ,「トラック、バス 「左へ曲がります、ご注意下さ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62HJ-LW4A,及久米島育ちのサトウキビ,「JET 響 バックメロディー 」,� HYPERLI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sDtFV81O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sDtFV81O4�,檢索日期:2023年2月24 日。
�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 39 條規範汽車申請牌照檢驗之項目及基準,依下列規定:「……二十七、裝載砂石、土方之傾卸框式大貨車及半拖車,自中華民國九十年七月一日起新登檢領照,應裝設合於規定之轉彎及倒車警報裝置。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一月一日起總聯結重量及總重量十二公噸以上大貨車、總聯結重量三點五公噸以上拖車及總重量五公噸以上大客車,亦同。……」。
�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89條:「行車前應注意之事項,依下列規定:一、方向盤、煞車、……及依規定應裝設之行車紀錄器、載重計、轉彎及倒車警報裝置、行車視野輔助系統等須詳細檢查確實有效。……第一項第一款應裝設載重計或轉彎、倒車警報裝置之車輛,未依規定裝設或經檢查未能正確運作或載重計其鉛封破損不完整時,不得行駛。」。
� 噪音管制法第 11 條:
「機動車輛、民用航空器所發出之聲音,不得超過機動車輛、民用航空器噪音管制標準;其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交通部定之。
機動車輛供國內使用者,應符合前項噪音管制標準,始得進口、製造及使用。
使用中機動車輛、民用航空器噪音管制項目、程序、限制、檢驗人員之資格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交通部定之。」。
� 有關環境噪音之分級,另有:樹林風吹:20~40分貝、擴音設備:70~90分貝、民俗噪音:70~110分貝、營建工地:80~110分貝、飛機起降:110~130分貝。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363/File_19781445.doc |
R01998 | 運用科技輔助學生學習之相關問題淺析 | 教師法;國民教育法 | 郭憲鐘 | 2023-03-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98
議題研析
1、
題目:運用科技輔助學生學習之相關問題淺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教師法、國民教育法
3、
背景說明
(一)依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112年實施計畫,將透過培訓以提升教師數位教學能力,並預估112年底82%的編制教師完成培訓,113年達到100%,114年時將有超過5成課後扶助班級都能運用科技方式輔助學生學習[footnoteRef:1]。依前開方案規劃「數位內容充實」、「行動載具與網路提升」及「教育大數據分析」3項計畫[footnoteRef:2]。 [1: 張小菁,生生用平板、明年所有教師完成培訓,更生日報,112年1月30日,第4版。 ] [2: 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參閱網址: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9F7133D453CC16F2,參閱日期:112年2月15日。 ]
(二)教育部表示,因應疫情發展,學校教學基礎模式及型態,需要透過更多教師投入數位教學增能,並落實「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學習模式。因此,鼓勵全國教師踴躍參與數位學習增能工作坊。據該部資料顯示,已參與培訓之教師迄111年4月止,累計約5萬4,000名,占全國國中小學教師人數比率約27%[footnoteRef:3]。另為期善用數位學習以降低城鄉差距,該部結合公務預算[footnoteRef:4]及前瞻基礎建設第4期特別預算賡續推動執行數位學習整體推動方案[footnoteRef:5],內容涵蓋教師培力、硬體與網路、數位內容與平臺及推廣學校實施等整體配套措施。 [3: 教育部鼓勵教師參與數位增能工作坊,提升數位教學能力,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參閱網址: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927E582BF66913FA,參閱日期:112年2月18日。 ] [4: 中華民國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教育部單位預算,預算總說明-貳、本(教育)部112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前瞻多元的數位科技教育),頁5。] [5: 行政院,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案(中華民國112年度至113年度),教育部數位建設(基礎建設環境、縮短5G偏鄉數位落差),頁40-41。]
四、探討研析
(一)為鼓勵教師參與數位學習增能培訓,允宜增訂獎勵規定以提升應用新科技之教學能力
依教師法第33條第3項規定:「為提升教育品質,鼓勵各級學校教師進修、研究,中央主管機關應規劃多元之教師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制度,其方式、獎勵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復依教師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辦法第15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其主管機關應參考終身學習的教師圖像及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並因應課程改革,規劃及辦理教師增能研習、工作坊。」
早期教育部於學校推動「生生用終端」的課堂應用中,總結經驗是「新科技、新教法」的教師專業成長必須跟上。目前「
生生用平板」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師教學行為也必須隨著改變[footnoteRef:6]。爰為鼓勵教師踴躍參與增能研習,以呼應國際數位學習趨勢,並縮減城鄉教育落差,以達公平教育的目標,主管機關允宜依教師法第33條第3項規定之意旨,得考量專業發展效益 [6: 在職教師增能支持系統,參閱網址(Team Model醍摩豆):https://www.habook.com/zh-tw/academic.php?act=view&id=63#系統,參閱日期:112年2月19日。]
,研議於教師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辦法第13條增訂教師參加數位學習增能課程予以獎勵之規定,以提升教師應用新科技之教學能力。
(二)為支援學生數位化學習及教師適性教學,主管機關允宜研議國民小學教育階段妥適規劃適性之科技領域課程
依國民教育法第8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及其實施之有關規定,作為學校規劃及實施課程之依據;學校規劃課程並得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
教育部為充實素養導向與互動式數位教材,完善符合12年國教課綱的數位教材,以支援學生個人化學習及教師適性教學。預計至114年完善12年國教課綱主要領域/科目數位教材2,355組:新增新科技(如:VR/AR)教材950組。惟審視現行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科技領域」課程,僅於「國民中學」及「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兩教育階段實施。按12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之願景旨在透過營造適性與友善的學習環境,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具備基本的科技素養。爰為支援學生數位化學習及教師適性教學,並配合「
生生用平板」政策之推動,主管機關允宜審慎評估將現行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科技領域」課程,往下延伸至國民小學階段,適性規劃課程應用於「國民小學」教育階段實施,以期數位遠距教學的模式能完整的納入所有學習歷程。
撰稿人:郭憲鐘.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347/File_19781387.docx |
R01997 | 行政懲處與司法懲戒競合之法制研析 | 公務人員考績法;公務員懲戒法 | 吳欣宜 | 2023-03-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97
議題研析
1、
題目:行政懲處與司法懲戒競合之法制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公務人員考績法、公務員懲戒法
3、
背景說明
早自訓政時期開始,我國即建構「行政懲處」和「司法懲戒」併行之公務員行政責任制度。其間,公務員之行政懲處制度雖一再受到合憲性之質疑,但在司法院釋字第243號、第298號、第491號及第583號解釋之一貫見解下,均予肯認我國常年以來行政懲處與司法懲戒之雙軌併行,與憲法第77條「公務員懲戒由司法院掌理」之規定尚無牴觸。
然此並非當然意味雙軌併行之公務員行政責任制度,在立法政策或規範體系上已臻完善、毫無檢討或精進之空間。事實上,現行由公務人員考績法及公務員懲戒法所建構行政懲處及司法懲戒併行之公務員行政責任制度,由於二者皆在對違法失職之公務員施以制裁,加上部分制裁手段重疊,致使二者在實務運行上履生爭議。其中,在近期警察風紀懲處案中,除可見行政懲處權之行使期間因法無明文所生爭議[footnoteRef:1]外,背後隱含的是雙軌制度之相互競合,以及相對於懲戒法院開啟懲戒程序之被動性,行政機關長官主動對公務員行政責任之追究則有選擇裁量權。 [1: 游毓蘭,88會館涉案員警懲處卡在尷尬時間點,中時新聞網,2023年2月19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219000636-260407?chdtv,瀏覽日期:2023年2月20日。]
4、
探討研析
(1)
公務員懲處權之行使期間允宜明文規範
有別於公務員懲戒法第20條針對懲戒權之行使期間定有明文,公務人員考績法對於懲處權行使期間之規範卻付之闕如,目前實務上關於懲處權行使期間之運作,均係仰賴銓敘部之解釋。據銓敘部109年6月18日部法二字第1094946775號令,依公務人員考績法第12條第1項第2款規定所為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處分免職之懲處處分,無懲處權行使期間之限制,然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之懲處處分既經大法官指為「實質懲戒處分」(司法院釋字第491號及第583號解釋參照),復參諸司法院釋字第583號解釋「懲戒權於經過相當期間不行使者,即不應再予追究」之意旨[footnoteRef:2],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之懲處處分,其懲處權行使期間宜有限制。惟鑑於時效制度之目的在於維持法律之安定性,避免法律關係長期處於不確定狀態,是以懲處權之行使期間,應不問懲處種類,允宜由法律明定,俾符憲法第23條法律保留原則之意旨。 [2: 司法院釋字第583號解釋理由書:「……國家對公務員違法失職行固應予懲罰,惟為避免對涉有違失之公務員應否予以懲戒,長期處於不確定狀態,實不利於維持法秩序之安定,亦不易獲致公平之結果,故懲戒權於經過相當期間不行使者,即不應再予追究,以維護公務員之權益及法秩序之安定。……」]
(2)
刪除公務員懲戒法之記過、申誡
由於司法院歷來解釋均肯認行政懲處與司法懲戒之二元規範體系,且從行政領導統御需求而言,司法院釋字第298號及第491號解釋亦揭明得視懲戒處分之性質,於「合理範圍」內以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長官為之,惟大法官未進一步說明「合理範圍」之判準。對此,比較法上或可參考德國聯邦公務員懲戒法之分權模式,將較重之懲戒手段交由司法機關,較輕之懲戒手段交由行政機關長官,藉以兼顧權力分立。在我國現行法制下,公務人員考績法第12條規定之懲處措施,計有平時考核之申誡、記過、記大過及專案考績之一次記二過免職等4種類型,公務員懲戒法第9條第1項則設有免職、撤職、剝奪或減少退休金、休職、降級、減俸、罰款、記過、申誡等9種懲戒處分。是以,除記大過外,申誡、記過及免職之懲處措施已與懲戒措施已有高度重疊(有關專案考績免職處分之修正建議部分將於後述)。鑑於申誡及記過之法律效果較為輕微,爰建議得自公務員懲戒法移出,專責交行政機關長官依公務人員考績法行使,俾使行政懲處與司法懲戒有明確界限可資遵循,以避免或減少用人機關恣意選擇程序及受懲處公務員之雙重程序負擔。
(3)
刪除公務人員考績法之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處分
有關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之懲處事由,審諸公務人員考績法第12條第3項所定8款構成要件[footnoteRef:3],均係違法失職行為之「具體化」情節,與公務員懲戒法第2條之懲戒事由[footnoteRef:4]幾無二致,亦均係對單一事件之處理,無怪乎司法院釋字第491號解釋將其定位為「實質懲戒處分」。固然,司法院釋字第298號及第491號解釋已指出為維持行政機關長官監督權所必要,自得視懲戒處分之性質,於「合理範圍」內以法律規定由其長官為之,所謂「合理範圍」固有解釋空間,惟若涉及顯已改變公務員身分之專案考績免職處分亦在解釋範疇,則「合理範圍」一詞將失其意義。準此,論者多建議公務人員考績法中之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之懲處處分應予刪除[footnoteRef:5],有關公務人員考績法第12條第3項所列特定嚴重違失行為之處罰,應改移送由司法機關依公務員懲戒法進行審查與非難,方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及訴訟權之意旨,並兼顧權力分立原則。 [3: 公務人員考績法第12條第3項:「非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為一次記二大過處分:一、圖謀背叛國家,有確實證據者。二、執行國家政策不力,或怠忽職責,或洩漏職務上之機密,致政府遭受重大損害,有確實證據者。三、違抗政府重大政令,或嚴重傷害政府信譽,有確實證據者。四、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證據者。五、圖謀不法利益或言行不檢,致嚴重損害政府或公務人員聲譽,有確實證據者。六、脅迫、公然侮辱或誣告長官,情節重大,有確實證據者。七、挑撥離間或破壞紀律,情節重大,有確實證據者。八、曠職繼續達4日,或一年累積達10日者。」] [4: 公務員懲戒法第2條:「公務員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有懲戒之必要者,應受懲戒:一、違法執行職務、怠於執行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二、非執行職務之違法行為,致嚴重損害政府之信譽。」] [5: 參見董前大法官翔飛於司法院釋字第491號解釋提出之不同意見書、劉前大法官鐵錚於司法院釋字第491號解釋提出之不同意見書、許大法官宗力於司法院釋字第583號解釋提出之部分不同意見書、林明鏘於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提出之專家諮詢意見書、詹鎮榮於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提出之專家諮詢意見書、林三欽於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提出之專家諮詢意見書。]
撰稿人:吳欣宜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338/File_19781370.docx |
R01996 | 公司內部人持股轉讓變動相關規範之研析 | 證券交易法 | 彭文暉 | 2023-03-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9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公司內部人持股轉讓變動相關規範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證券交易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某總裁於公司股票跌價時鼓勵員工休假,「公開資訊觀測站」內部人設質解質公告該總裁質押公司股票,引發資本市場熱議。逾20日後,內部人持股異動事後申報表揭露該總裁購入該公司股票,投資大眾方解除疑惑[footnoteRef:1];某企業股價波動劇烈,投資人在社群媒體上組織自救會,該企業回應表示,內部員工依法申報轉讓持股,並於申報後3日轉讓股票,並無違法[footnoteRef:2]。 [1: 駱秉寬,「《觀念平台》從總裁買股 看內部人持股資訊揭露」,工商時報,2023年2月16日,第A6版。] [2: 邱莉玲,「套房股民搶自救,星宇籲理性購入」,工商時報,2023年2月23日,第A3版。]
(二)證券交易法(下稱證交法)第1條明定:「為發展國民經濟,並保障投資,特制定本法。」按「發展經濟」係依憲法第142條「以謀國計民生之均足」基本國策,藉由證券市場機制使全民共享企業利潤及經濟發展成果;「保障投資」係因我國證券市場多為缺乏自保能力之散戶投資人,爰以保障投資人作為證券市場健全發展之基礎。考量投資人保護及證券市場維護,皆須消弭公司內外之資訊不對稱,以及確保市場資訊之公平與透明,現行證交法乃以「貫徹公開原則」為主要規範方式,透過要求發行人及證券市場參與者提供財務、業務、人事、組織等重要資料,讓投資大眾獲取充分資訊以資合理判斷,並促進金融監理及金融體系適當運作[footnoteRef:3],證交法第22條之2及第25條爰就公司內部人(董監事及經理人)之持股變動定有資訊揭露規範。 [3: 吳重玖、林志潔,證券市場資訊之公平與透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64期,2022年10月,頁158、163。]
四、探討研析
(一)持股轉讓之申報規範
為加強公司內部人股權管理,1988年證交法修正增訂第22條之2規定[footnoteRef:4],其立法理由略係「目前證券交易中最為人所詬病者,不外發行公司董事、監察人或大股東參與股票之買賣,與藉上市轉讓股權,不但影響公司經營,損害投資人權益,並破壞市場穩定,為健全證券市場發展,維持市場秩序,對發行公司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持有公司股份超過股份總額百分之十之股東股票之轉讓,有必要嚴加管理[footnoteRef:5]。」 [4: 證交法第22條之2:「已依本法發行股票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持有公司股份超過股份總額百分之十之股東,其股票之轉讓,應依左列方式之一為之:一、經主管機關核准或自申報主管機關生效日後,向非特定人為之。二、依主管機關所定持有期間及每一交易日得轉讓數量比例,於向主管機關申報之日起三日後,在集中交易市場或證券商營業處所為之。但每一交易日轉讓股數未超過一萬股者,免予申報。三、於向主管機關申報之日起三日內,向符合主管機關所定條件之特定人為之。經由前項第三款受讓之股票,受讓人在一年內欲轉讓其股票,仍須依前項各款所列方式之一為之。第一項之人持有之股票,包括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及利用他人名義持有者。」] [5: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912A796B2E000000000000000005A00000000CFFFFFD^01542077011200^00034001001(瀏覽日期:2023年3月2日)]
就前開立法目的分析,一般立論認為公司內部人持股可加強與公司利害關係之連結,促進公司之經營績效。然董監事持股比例規定[footnoteRef:6]實與「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原則相悖,實證研究也發現公司內部人持股多寡與公司經營績效並無明顯關聯,且資本市場對於經營績效不佳之公司亦屬重要外部監督角色,內部人持股轉讓縱「影響公司經營」,仍有其正面價值。又公司內部人雖容易取得公司重要業(財)務資料,投資大眾亦多相信其可能擁有內部之非公開資訊。然公司內部人轉讓股票,亦可能基於流動性、投資組合或租稅等無涉公司內部資訊之考量;若為遏阻藉由轉讓持股進行不當投機交易之「損害投資人權益」行為,證交法第155條(操縱行為禁止)、第157條(短線交易禁止)及第157條之1(內線交易禁止)已定有相關規範。另查公司內部人實務上仍可透過拍賣、標購或鉅額交易等迂迴方式,將持股大量移轉予特定人,現行限制其轉讓對象(是否特定人)及方式(公開交易市場)之規定,除有悖「股份轉讓自由原則」,亦提高相關交易成本及耗費社會經濟資源,未必有助「健全證券市場發展」之實現。 [6: 證交法第26條:「凡依本法公開募集及發行有價證券之公司,其全體董事及監察人二者所持有記名股票之股份總額,各不得少於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一定之成數。前項董事、監察人股權成數及查核實施規則,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綜上,證交法第22條之2第1項似可參酌學者建議[footnoteRef:7]修正定明公司內部人應於其股票實際轉讓之日3日前向主管機關申報即足,並刪除第2項,以免相關規範疊床架屋,徒增困擾。 [7: 張心悌,公司內部人股權轉讓限制規定之研究─ 以證券交易法第二十二條之二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79期,2004年6月,頁232-236、245。 ]
(二)持股變動之申報規範
為使內部人持股變動情形透明化,證交法第25條於1968年制定時即規定公開發行股票公司應將其董監事及經理人之持股資訊,向主管機關申報並公告;每月15日以前並應向主管機關申報其內部人持股數變動情形。1988年該條文再經修正增訂公司內部人應於每月5日以前向公司申報其持有股數變動情形[footnoteRef:8],其修正理由略係「對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大股東等股權變動情形之申報,現行第2項僅規定由公司辦理,惟當事人買賣公司股票,若未向公司申報,公司並不知情,不無影響股權申報之績效,爰予以修正[footnoteRef:9]。」 [8: 證交法第25條:「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於登記後,應即將其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持有股份超過股份總額百分之十之股東,所持有之本公司股票種類及股數,向主管機關申報並公告之。前項股票持有人,應於每月五日以前將上月份持有股數變動之情形,向公司申報,公司應於每月十五日以前,彙總向主管機關申報。必要時,主管機關得命令其公告之。第二十二條之二第三項之規定,於計算前二項持有股數準用之。第一項之股票經設定質權者,出質人應即通知公司;公司應於其質權設定後五日內,將其出質情形,向主管機關申報並公告之。」] [9: 同註5。]
按前開規定旨在貫徹資訊即時公開原則,俾使投資大眾及主管機關知悉公司內部人持股異動狀況,以防免其從事不法交易,並達股權管理、健全證券市場機能及保障投資人權益之目標。經查其第1項僅規定公開發行股票公司應將其內部人持股種類及股數向主管機關申報並公告,未如第2項明定公司內部人亦有向公司申報之義務。考量公司內部人持股尚須加計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及利用他人名義持有之股票,故似可於第1項研修增訂公司內部人應向公司申報持股資料之明文,俾確保公司提供完整正確之重要資訊[footnoteRef:10]。 [10: 參王志誠,公司或內部人違反持股資訊揭露義務之責任-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四年度判字第一二六九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23期,2013年10月,頁41。]
另依前開條文第2項規定,公司內部人應於每月5日以前將上月份持股變動情形向公司申報,公司應於每月15日以前彙總向主管機關申報。相較香港證券法規要求公司內部人出售股票後3個工作日內即須辦理申報及公告,我國證交法所定申報期限似嫌寬鬆,恐不具即時性,上開期限似可參酌研修,俾使投資大眾能及時獲悉相關資訊,避免不必要之紛爭與猜測[footnoteRef:11]。 [11: 駱秉寬,同註1。]
(三)違反申報義務之裁罰規範
按公司內部人之持股轉讓或變動申報,違反證交法第22條之2或第25條所定「公開原則」者,依同法第17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款規定,處新臺幣(以下同)24萬元以上480萬元以下罰緩,並得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footnoteRef:12]。惟查近年來公司內部人違反上開證交法2規定之裁罰案,主管機關課處之罰鍰絕大多數為法定最低額24萬元;相對每年數萬則之資訊揭露公告,其裁罰件數亦屬偏低,論者爰認對於行為人及發布資訊之公司缺乏嚇阻效果[footnoteRef:13]。由是,主管機關似宜檢討相關裁罰金額之妥適性,以督促申報義務人履行法定義務,俾落實持股資訊公開透明之要求。 [12: 劉連煜,內部人持股未揭露屬資訊不實的刑事責任?或僅係行政責任?台灣法學雜誌,第225期,2013年6月,頁158-159。] [13: 王惠津、黃劭彥,淺談證期局違反內部人股權異動申報裁罰案,財稅法令半月刊,第42卷第19期,2019年10月,頁28;吳重玖、林志潔,同註3,頁181。]
撰稿人:彭文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311/File_19781366.docx |
R01995 | 死亡證明相關法律問題研析 | 醫療法;醫師法;殯葬管理條例 | 陳宏明 | 2023-03-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95
議題研析
一、題目:死亡證明相關法律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醫療法、醫師法、殯葬管理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有民眾向地方民代陳情,其女友為新住民,在我國居住多年並已領有國民身分證,與其交往同居10年。日前女友病故,因無任何法定親屬,而該民眾在法律上又非其配偶或3親等內親屬,雖然在女友生病過程中,他一路相伴,自願成為醫療代理人且負擔百萬醫藥費,院方卻告知其不得領取女友遺體,只能以「無親人亡者」辦理聯合公祭,骨灰也無法處理,不禁沉痛表示「這種傷痛是言語無法形容的!」[footnoteRef:1] [1: 記者何玉華報導,受限三親等 男無法處理女友後事,自由電子報,2023年2月18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567718,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日。]
(二)地方主管機關表示,死亡證明須由具繼承權的死者配偶及3親等內親屬才能申請,申請殯儀館、火化場場地時無法提出死亡證明文件(如醫療院所出具死亡證明書、檢察機關相驗屍體證明書等),將無法受理申請,僅得以無主屍方式,由警察機關公告25日後,再由殯葬管理處依聯合奠祭相關方式辦理告別式、火化後安奉入塔。如無死亡證明,縱以遺囑指定特定人,仍無法受理[footnoteRef:2]。 [2: 記者陳柔瑜報導,相愛不能相送1/愛戀10年也沒用 少了這東西竟不能替女友辦後事,CTWANT,2023年2月17日,網址: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39306,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日。]
(三)受理陳情的地方民代表示,當今社會有愈來愈多的新住民、單身人士或子女在海外的獨居高齡者、即使是無婚姻關係的同居伴侶,在人生最後階段都有可能面臨類似情況,呼籲政府重視多元社會下的伴侶關係,相關法規應與時俱進,在協助往生者的後事處理上有更彈性的認定空間[footnoteRef:3]。 [3: 同前註。]
四、探討研析
(一)死亡證明之開立流程
醫師開立死亡證明書,係以病死或自然死為範圍,凡疑為非病死或非自然死亡之個案,應轉請檢察機關相驗,依情形區分如下:
1. 一般情形:醫院、診所對其診治之病人死亡者,應掣給死亡證明書。如病人在就診或轉診途中死亡,則應參考原診治醫院、診所之病歷記載內容,於檢驗屍體後掣給之[footnoteRef:4]。 [4: 醫療法施行細則第53條第1項、第2項。]
2. 行政相驗:不屬於在醫院、診所診治期間或在就診、轉診途中死亡者,由所在地衛生所或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醫療機構檢驗屍體後掣給死亡證明書[footnoteRef:5]。警察機關受理人民報請檢驗病死屍體,應協助其申請當地衛生所為行政相驗。如在偏僻、交通不便地區或當地衛生所無醫師者,應協助其向衛生機關所指定之開業醫師請求檢驗屍體,發給死亡證明書[footnoteRef:6]。 [5: 醫療法施行細則第53條第3項。] [6: 「檢察機關與司法警察機關勘驗屍傷應行注意事項」第17點。]
3. 司法相驗:非病死或可疑為非病死者(如車禍、自殺、凶殺、死因不明或家屬對死因有疑義),應報請檢察機關依法相驗。檢察官得命檢察事務官會同法醫師、醫師或檢驗員進行相驗;檢察官認顯無犯罪嫌疑者,得調度司法警察官會同法醫師、醫師或檢驗員進行[footnoteRef:7]。屍體檢驗或解剖後,應由執行之檢察官、檢察事務官或司法警察官出具相驗屍體證明書,交付其配偶或親屬收領殯葬;其無配偶或親屬者,交由地方衛生自治或慈善機關殯葬之[footnoteRef:8]。 [7: 刑事訴訟法第218條第1項、第2項。] [8: 「檢察機關與司法警察機關勘驗屍傷應行注意事項」第19點第1項]
(二)死亡證明書申請資格應予明定
殯葬管理條例第25條第2項規定,申請埋葬、火化許可證明者,應檢具死亡證明文件,向直轄市、市或鄉(鎮、市)主管機關或其委託之機關申請核發。前開案例即因與死者未具親屬關係無法申領死亡證明文件而不符申請規定。除此之外,諸如殯葬設施使用、戶政事務所辦理死亡登記、保險理賠申領及銀行存戶終止等,均要求檢附死亡證明書。關於死亡證明書之開立及交付,醫療法第76條及醫師法第11條之1、第17條[footnoteRef:9]分別定有明文,至於交付對象為何人?或與死者間須具備何種關係始足當之?則付之闕如。實務上,參諸各大區域醫療機構網站,各大醫院對於申請資格之規定不一[footnoteRef:10],大多僅限配偶及具繼承權之直系親屬申請,惟其限制理由及依據為何?不無疑義。 [9: 醫療法第76條規定:「醫院、診所如無法令規定之理由,對其診治之病人,不得拒絕開給出生證明書、診斷書、死亡證明書或死產證明書。開給各項診斷書時,應力求慎重,尤其是有關死亡之原因。前項診斷書如係病人為申請保險理賠之用者,應以中文記載,所記病名如與保險契約病名不一致,另以加註方式為之。醫院、診所對於非病死或可疑為非病死者,應報請檢察機關依法相驗。」
醫師法第11條之1規定:「醫師非親自檢驗屍體,不得交付死亡證明書或死產證明書。」第17條:「醫師如無法令規定之理由,不得拒絕診斷書、出生證明書、死亡證明書或死產證明書之交付。」] [10: 例如臺大醫院規定由「直系親屬或具繼承權者申請。」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規定「具其繼承權之親屬,均可申請。惟須提供病患之戶籍謄本、戶口名簿或身分證明文件。」馬偕醫院規定由「直系親屬直接至住院中心申辦,需出示證件。」長庚醫院僅規定「需核對往生者身分證件。」]
有鑑於醫療法、醫師法對於死亡證明書之交付對象及其申請資格之規範似有不足,致生各醫療機構規定不一之現況,為免爭議,建議應於前開法律或其施行細則中加以明定。另為因應現代社會及家庭型態轉變,申請人似不宜僅以死者之配偶及直系親屬為限,尚可衡酌包括家屬[footnoteRef:11]及同居伴侶在內,以資明確並與時俱進。 [11: 民法第1123條規定:「家置家長。同家之人,除家長外,均為家屬。雖非親屬,而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者,視為家屬。」]
(三)明定尊重死者生前意願之具體措施
為宣導國人超越死亡禁忌,於生前即勇敢主張未來死亡後之殯葬事宜,殯葬管理條例明定成年人且有行為能力者,得於生前就其死亡後之殯葬事宜,預立遺囑或以填具意願書之形式表示之。死者生前曾為遺囑或意願書者,其家屬或承辦其殯葬事宜者應予尊重[footnoteRef:12]。然就前開案例觀之,該條文似仍未落實於具體行政措施中,宜請相關機關訂定地方自治法規及公營造物使用規則時,將死者生前遺囑或意願書納為足供證明文件之一,尊重死者生前意願,以免徒留遺憾。 [12: 殯葬管理條例第61條。]
撰稿人:陳宏明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308/File_19781364.docx |
R01994 | 人工智慧在文化藝術領域之挑戰與因應 | 著作權法;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 傅朝文 | 2023-03-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94
議題研析
1、
題目:人工智慧在文化藝術領域之挑戰與因應
2、
議題所涉法規
著作權法、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3、
背景說明
2016年DeepMind公司所開發的Alpha Go,在世界圍棋賽中擊敗人類棋王後,開啟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應用於文化藝術領域之種種研究。例如微軟公司開發的聊天機器人於2017年出版了首本人工智慧詩集「陽光失去了玻璃窗」,日本的人工智慧所製成的小說,甚至通過文學獎初審。2019年OpenAI公司開發之人工智慧可以製作長度4分鐘之音樂創作。2020年日本一名設計者所開發的「AI畫伯」可以將人類的大頭照改成西方油畫名家畫風的肖像畫[footnoteRef:1]。最近OpenAI公司於2022年11月底上線的CHATGPT聊天機器人使用GPT3.5的生成模型分析數據,不僅可以和人類交談聊天,也可撰寫論文、小說、劇本,還能協助程式碼的除錯,整體功能更加強大。上線兩個月達到1億用戶,使得有關AI的服務應用再度成為群眾關注的熱門議題[footnoteRef:2]。 [1: 林利芝,著作權決戰AI畫作,中原財經法學,第46期,110年6月,頁46-47。] [2: 洪瑞浩,如何因應AI的影響與挑戰,工商時報,112年2月14日,第A6版。]
4、
探討研析
(一)研議人工智慧生成創作之著作權適格,並配套增訂著作權法人工智慧專章或專節
隨著人工智慧創作日漸普及,甚至賣出高價[footnoteRef:3],著作權法應如何處理相關課題,誠屬重要之挑戰。首先應探究人工智慧創作之著作權適格(得否為著作權法上之著作)問題。否定論者主張,人工智慧不具人類的思想情感或個性表達,且機器不需要經濟上的激勵,所以人工智慧創作不應認定為著作權法上之著作。肯定論者主張,人工智慧創作不可重複、不可預測,且為獨立運作,所以具有原創性。且是否為著作,應當從人類讀者角度,看是否產生審美的精神效果,而非由創作來源於人類與否作為判斷標準。 [3: 2018年10月,人工智慧所繪製的《貝拉米畫像》在紐約拍賣會上以43.2萬美元成交。]
況人工智慧創作如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將降低對開發者的激勵作用[footnoteRef:4]。1988年英國制定「著作權、設計及專利法」(Copyright, Designs and Patents Act 1988)[footnoteRef:5],該法將電腦生成的創作定義為「電腦在無人類作者介入下所生成之作品」[footnoteRef:6],並明定電腦創造的文學、戲劇、音樂及藝術作品為著作權保護標的,且著作人為對生成之作品為必要安排之人[footnoteRef:7]。但不得享有著作人格權[footnoteRef:8]。 [4: 徐龍,論人工智慧創作之法律屬性與保護,東吳法學報,33卷1期,110年7月,頁149-150。] [5: 英國公共部門信息網站(GOV.UK),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opyright-acts-and-related-laws;上網日:112年2月22日。] [6: Copyright, Designs and Patents Act 1988, §178] [7: Copyright, Designs and Patents Act 1988, §9(3)] [8: Copyright, Designs and Patents Act 1988, §79(2)]
我國實務上認為,非自然人創作的著作,如動物或人工智慧,因不具備法人格,其所創作的著作物也無法產生著作權[footnoteRef:9]。依我國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2款及第10條規定,著作人指創作著作之人,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換言之,著作必須係以自然人或法人為權利義務主體的情形下,由自然人所為的創作,方可能受到著作權的保護。有關人工智慧的創作,大致上可分為兩種:(一)第一種是「以人工智慧為工具的創作」,也就是人類有實際的創意投入,只是把人工智慧(例如:繪圖軟體)當作輔助工具來使用,在這種情形依輔助工具投入創作者的創意而完成的創作成果仍可以受著作權保護,著作權則由該投入創意的自然人享有。(二)第二種是「人工智慧獨立創作」,也就是人類並無實際的創意投入,完全是由人工智慧的演算功能獨立進行完成創作,此時由於人工智慧並非自然人,沒有人類精神文明的投入,其創作完成成果自然不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著作,原則上無法享有著作權[footnoteRef:10]。 [9: 智慧財產法院 107 年度民公訴字第 4 號民事判決。] [10: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111年10月31日電子郵件字第 1111031 號。]
惟法律是否保護人工智慧之創作,應考量其有無保護實益。學者認為既然其已具備相當經濟價值,應研議是否享有著作權保護[footnoteRef:11]。依上揭著作權法現行規定,人工智慧非自然人固無從成為著作人並享有著作權,但人工智慧之創作得否成為「著作」與其創作權利歸屬係屬不同層次之問題,人工智慧不得成為「著作人」乙節,文義解釋上是否只能推論出人工智慧之創作也不得成為著作權法上之「著作」,似仍有為不同解釋餘地。再者,從讀者等受眾角度觀察,人工智慧所繪製之梵谷風格畫作,亦有可能產生類似觀賞梵谷真跡所產生精神上之感動,同樣具有文化藝術上價值。綜上,為促進人工智慧之發展,建議主管機關或可參照英國立法例,研議承認人工智慧創作之著作權適格之可行性,並配套增訂著作權法人工智慧專章或專節,規範人工智慧創作之定義、權利歸屬、有無著作人格權或權利存續期間等相關事項。 [11: 同註1,頁73。]
(二)研議提供文化藝術工作者有關人工智慧等文化科技之職業訓練協助措施
2022年8月間,來自美國的遊戲設計師傑森.艾倫(Jason M. Allen)向科羅拉多州博覽會提交一件名為《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的畫作,並成功獲得數位藝術組冠軍。艾倫在賽後承認自己的畫作是人工智慧的產物,但被批評為「只是一個在藝術展上作弊的人。」[footnoteRef:12]此類事件產生若干問題,諸如人工智慧生成的作品算是文化藝術作品嗎?使用此種人工智慧的普通人算是藝術家嗎?隨著數位科技之高速發展,普通人藉人工智慧所生成之文化藝術作品,可能更勝藝術家。且人工智慧透過大量學習可以快速且大量生成各類文學、繪畫或音樂作品,可能取代藝術家的工作,國家在文化藝術政策上應如何面對人工智慧所帶來的衝擊。 [12: 關鍵評論網,AI圖像生成工具打造作品獲科羅拉多州博覽會數位藝術首獎,什麼是藝術引熱議,111年9月2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2691;上網日:112年2月22日。]
依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文獎條例)第3條第1項規定,文化藝術指多元社會群體特有之生活形式、價值體系及創作表現。第2項第2款與第10款規定,文化藝術之範圍,包括數位藝術之創作、展演與推廣及文化科技之創新發展。據此,人工智慧生成之作品似可歸入文化藝術之範圍。簡言之,科技的進步難以阻擋,重點應在於如何加以因應。依文獎條例第4條規定:「為促進文化藝術事務之創作、發展及推廣,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對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予以獎勵或補助,並提供相關協助措施。」為因應人工智慧之發展,避免文化藝術工作者因缺乏科技技能而影響其工作權益,建議主管機關研議提供文化藝術工作者有關人工智慧等文化科技之職業訓練協助措施,並研議透過獎勵或補助規範以協助其因應人工智慧之發展趨勢。
撰稿人:傅朝文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287/File_19781353.docx |
R01993 | 緩起訴負擔條件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中華民國刑法,陸海空軍刑法;刑事訴訟法 | 康世宗 | 2023-03-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93
議題研析
一、題目:緩起訴負擔條件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華民國刑法(下稱刑法),陸海空軍刑法、刑事訴訟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媒體報導指出[footnoteRef:1],曾任海軍雷達站長的楊姓少校任職期間於111年6月至7月3度未依時收假返站,導致站內無戰備主官留守,經偵查後認定他觸犯陸海空軍刑法第42條第1項,刑期1年以上7年以下的長官擅離部屬罪。 [1: 沈如峰(112年2月13日),海軍雷達站長3度逾假遭法辦 付公庫10萬元緩起訴,中央社,國內社會。]
(二)媒體報導進一步指出,據檢方調查,楊姓少校擔任職務為具有統帥部隊權責的長官,擔任戰備留守主官期間必須嚴守工作崗位,未獲奉准不可擅離值勤所在地,卻在111年3度未依時收假返站,並准許副站長先離站,造成雷達站無戰備主管與值日官留守。檢方認為,楊姓少校坦承犯行,也未導致雷達站實質危害,審酌當事人無前科,因一時失慮犯法,他任職的海軍海洋監偵指揮部同意給予緩起訴,全案偵結,但必須向公庫支付10萬元,緩起訴時間1年,引發緩起訴負擔條件是否妥適相關之討論。
四、探討研析
(1)
緩起訴負擔條件宜多元彈性運用,俾符矯治復歸之預防目的
依刑事訴訟法第253條之1及第253條之2規定略以:「被告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檢察官參酌刑法第57條所列事項及公共利益之維護,認以緩起訴為適當者,得定1年以上3年以下之緩起訴期間為緩起訴處分」,並「得命被告於一定期間內遵守或履行特定事項」。綜整其立法理由略以:參考日本起訴猶豫制度及德國附條件及履行期間之暫不提起公訴制度,增訂緩起訴相關規定。同時基於個別預防、鼓勵被告自新及復歸社會之目的,賦予檢察官為緩起訴處分時,得命被告遵守或負擔一定條件之權力。
關於緩起訴負擔條件之內容,據學者[footnoteRef:2]研究指出,該負擔條件共分為3種類型:有以支付金錢以回復犯罪之損害,包括對被害人之損害賠償及對公庫支付一定數額金錢;有以社區服務為負擔條件;還有指示被告完成戒癮治療、精神治療等保護觀察型的負擔處分;其中「向公庫支付一定金額」與罰金刑之差異,更是難以區分,大多數看法都同意此乃一制裁。金錢給付類的負擔條件使得緩起訴制度常招致「有錢人就無罪」的批評,對此學者[footnoteRef:3]有謂「……對於既有緩起訴處分之類型範圍內,賦予檢察官實踐轉向裁量權之多元化、個別化及合目的性措施,以因應特定類型之犯罪行為人之矯正或復歸為目的,並在具備足夠之監督配套措施下,使檢察官運用更具彈性、更多元之處遇條件及處遇措施,實踐上述理念及目的,而達到去機構化而社區矯正之柔性司法」。故緩起訴負擔條件宜多元彈性運用,並依特定類型犯罪行為人之情形,可另施以法治、軍紀教育或命其提供一定之義務勞動或勤務等措施,而不以金錢給付類的負擔作為單一條件,俾使其達到該特定類型犯罪行為人矯治復歸之預防目的。 [2: 許絲捷,緩起訴負擔條件之刑罰性探討,東吳法律學報,第27卷第4期,105年4月,頁49、58。] [3: 溫祖德,從起訴裁量論起訴政策及轉向計畫之訂定,檢察新論,第 26 期,108年 8 月,頁15。]
(2)
評估人民參與追訴權決定可能性,落實刑事司法民主化
配合112年上路的國民法官法,在引進人民參與刑事審判的同時,也應硏議評估人民參與追訴權決定的可能性,以表彰檢察機關的權力是源自於人民的付託,所以對於其權力的行使,也需有人民參與監督之真義,學者[footnoteRef:4]研究指出,對於不起訴的監督,建議可先以下述二種類型案件,優先適用:1.宜受國民監督之不起訴案件,例如對於公務員瀆職或濫用職權罪名等之不起訴處分;2.與上述相同有反映社會通念必要之案件之不起訴,例如妨害名譽、妨害秘密、公然猥褻及妨害投票罪等之不起訴處分,可考慮朝此等案件類型,篩選適於人民參與監督檢察官所為之不起訴處分的審查機制。 [4: 陳運財,如何建構人民信賴的司法體系-追求權責相符的刑事審判制度,檢察新論,第21 期,106年1月,頁8-9。]
依陸海空軍刑法第42條第1項之長官擅離部屬罪,屬同法第三章「違反長官職責罪」,本質上帶有瀆職或濫用職權罪名之色彩,參考上開學者研究建議之優先適用類型,允宜研議評估適用於人民參與監督檢察官所為之不(緩)起訴處分的審查機制,以落實刑事司法之民主化。
撰稿人:康世宗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285/File_19781351.docx |
R01992 | 空中藥房相關問題研析 | 健康食品管理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藥事法 | 黃兆儀 | 2023-03-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92
議題研析
一、題目:空中藥房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健康食品管理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藥事法
三、背景說明
(一)報載民眾熱衷聽電台賣藥節目,或是與鄰居相偕到社區活動中心聽健康食品講座,買了一堆通血路或緩解筋絡痠痛的藥或健康食品[footnoteRef:1]。 [1: 楊璧華,氣到捶心肝 詐騙事件簿 父母聽賣藥節目 買一堆健康食品,聯合報,2023年2月17日,第 D4版。]
(二)1993年之後,政府陸續開放廣播電臺成立,在不到20年內,廣播電臺從33家擴增到174家,個別電臺為彌補營運財務所需,漸以藥品節目來開源。而這些藥品節目又以老人為最大的收聽族群,賣的藥自然以老化問題為最主要訴求藥品或保養食品;其次是針對青壯年訴求生活壓力與疲勞、萎靡不振的保健食品。藥品販賣廣播節目為人所詬病的,莫過於對國民健康之負面影響,即便學者、醫師們戮力推動之國民健康宣導,其效果遠遠不如貼近庶民的廣播藥商集團。
四、探討研析
(一) 加強行政監管,提高罰則
藥事法第65條至第70條就有關「藥物」的廣告為嚴格規定,其中包括哪些藥品始得為廣告之資格、核准條件、可利用之方式及禁止行為等及違法效果。另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第1項規定,「食品、食品添加物或食品用洗潔劑」所為之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的情形,例如販賣保健食品的廣告不得宣稱其食品具有醫療上的療效。不論是藥事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或健康食品管理法,對於營養食品和藥品之製造、輸入、貯存、銷售、使用、廣告等行為皆予嚴格規定,建議相關主管機關宜針對市場進行監管,以確保市場上銷售之產品符合法律規定之外,容或可以針對以下幾點配套管理:
1.提高罰則:對於販售假冒藥品和營養品之犯行,可以運用增加罰鍰及刑事處罰等手段,提高違法成本,減少不法犯罪。
2.加強行政監管:對藥品和營養品的行政監管,可以思考以增加檢查頻率、加強市場監管、提高檢驗品質水準等方式,保障市場的公平競爭和消費者之權益。
(二)宣導教育消費者,以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識和辨別能力
依據健康食品管理法第14條第2項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第2項分別規定,健康食品及一般食品不得為醫療效能之標示、宣傳或廣告。因此,健康食品或是坊間宣稱保健的一般食品,若稱具有療效即違反食品衛生相關法令規定,相關機關應積極宣導與教育,以提高消費者之食品安全意識和辨別能力,避免其被虛假廣告所影響,並設置檢舉專線,鼓勵民眾申訴或檢舉。
撰稿人:黃兆儀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283/File_19781349.docx |
R01991 | 「健康飲食教育」之內涵與法制研析 | 學校衛生法 | 趙俊祥 | 2023-03-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9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健康飲食教育」之內涵與法制研析
二、所涉法規
學校衛生法
三、背景說明
最近蛋價創新高,導致外界關注雞蛋入菜情況,力求學生午餐營養均衡[footnoteRef:1]。由於學校午餐之營養議題,涉及學校健康飲食教育,而《學校衛生法》歷經多次修正,其中2015年修法將「營養教育」、「健康教育」修正為「健康飲食教育」。如此修法卻有可能對「營養教育」內涵產生誤認,以及曲解「健康教育」之立法原意,導致目前大眾對「健康飲食教育」、「營養教育」、「健康教育」相關概念用語產生混淆,實有必要釐清並在法制上重新檢討修正。 [1: 蘇孟娟,〈蛋價聲聲漲!台中市國中小午餐每人每週仍可吃1.5顆〉,《自由時報》,2023年2月15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212672(2023年3月1日)。]
四、探討研析
(一)「營養教育」內涵包括「健康飲食教育」應予釐清並修正條文
2015年修正《學校衛生法》第16條第3項及第23條之1第2項第3款,將「營養教育」修正為「健康飲食教育」,理由如下:「……過去所稱『營養教育』一詞無法涵括健康飲食教育所欲建立正確飲食習慣、傳遞生命教育、環境教育、飲食文化之豐富內涵,『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原國民營養法)草案亦將『營養教育』擴充為『健康飲食教育』,為統一法律用語,爰修改第三項文字。」
事實上,營養教育一詞本身即包含了健康飲食教育之概念。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U.S.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在其「美國學校的營養教育」(Nutrition Education in US Schools)一文中提到「營養教育」定義:「營養教育是健康教育計畫的一部分,透過提升知識及技能,讓孩童具備選擇健康食物和飲品的能力。」故健康飲食選擇本是營養教育的一部分。另外,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在其「為所有人推廣營養充足的飲食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主要目標」(Promoting nutritionally adequate diets for all people is a major aim of FAO)一文中,提到營養教育在國家層次的4個目標,其中健康飲食亦僅是營養教育中的一項子目標。學者Contento對「營養教育」之定義,包括文化態度與偏好以及社會規範,皆是飲食選擇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營養教育」也包括「飲食文化」[footnoteRef:2]。 [2: 李銘杰,〈學校衛生法修法之芻議:以健康飲食教育與基因改造食品議題為中心〉,《台灣衛誌》,第41卷第3期,2022年6月,頁252-253。]
綜上,2015年《學校衛生法》第16條第3項及第23條之1第2項第3款之修法,不僅未擴充原條文內涵,反而將「營養教育」較廣泛的功能與教育目標,限縮至「健康飲食教育」,恐與國際組織或各先進國家對於「營養教育」一詞的認知與內涵有所不同,實有必要進行釐清檢討以明確其定義。
(二)「健康教育」涵蓋所有健康可能涉及之議題,亦建議法條文字再予修正
2015年修正《學校衛生法》第20條,將「健康教育」亦修正為「健康飲食教育」,修法理由如下:「本條文原意在於規定中小學結合家庭、社區之人力與設備,辦理健康飲食教育活動,如傳染病管制、營養教育、緊急救護……等。今營養教育已擴充為健康飲食教育,爰修正原條文文字。」然此修法理由是否符合健康環境需求有待商榷,因「健康飲食教育」活動並不包括傳染病管制、緊急救護等個人生命健康方面的作為,而本來條文用詞為「健康教育」而非「營養教育」,修正後反而無法將學生健康環境之促進作為納入。
經查第20條立法之初(2002年)立法理由如下:「維護與增進學生之健康,應由學生、家長、社區、學校共同努力,營造良好之健康環境,才能達到目標。學校為現代教育之主要場所,本條規定中小學應結合家庭、社區之人力與設備,辦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傳染病管制、營養教育、緊急救護……等,應具積極之意義。」由此可知「健康教育」範圍更廣,包含常見的傳染病管制、營養教育、緊急救護……等所有健康可能涉及之議題,非「健康飲食教育」所能含括。2015年將「健康教育」修正為「健康飲食教育」,除曲解原條文立法原意外,更進一步限縮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於社區場域所應負擔之健康促進義務[footnoteRef:3]。為恢復高中以下學校於社區應負之辦理傳染病管制、緊急救護……等所有涉及健康議題之活動,爰建議《學校衛生法》第20條「健康飲食教育」修正為「健康教育」,以符促進學生健康環境之意旨。 [3: 李銘杰,前揭註2,頁254。]
撰稿人:趙俊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281/File_19781347.docx |
R01990 | 駕駛人隱私權研析-以因病限制取(換)駕照為例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個人資料保護法;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林鈺琪 | 2023-03-0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90
議題研析
一、題目:駕駛人隱私權研析-以因病限制取(換)駕照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個人資料保護法、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
(一)報載,汽車駕駛疑似癲癇發作衝撞行人發生嚴重車禍,對此,交通部表示,癲癇患者未發作時與常人無異,易有患者隱瞞病史違規考領駕照情況,已與衛生福利部、身障團體溝通,初步規劃要介接癲癇、失智症、視覺障礙等3種情形資料,當資料介接發現駕駛人有這3種情形時,將主動通知應做檢測才能繼續駕車[footnoteRef:1]。 [1: 鄭瑋奇,癲癇駕駛出「撞」況 擬修法檢討,自由時報, 2023年2月11日,第A09版。]
(二) 2020年9月4日修正發布道路交通安全規則在第64條第1項第1款第6目之1新增但書規定,患癲癇者,最近2年以上未發作而領有醫療院所醫師診斷證明書,就可以報考駕駛執照,並依同規則第52條之3,發照後應每滿2年定期檢具證明書換照,或於原領駕駛執照以加註方式延長有效期間。若未定期換照或有癲癇發作的情形,則應依同規則第76條第1項第8款規定繳回駕照;繳回後,經治療及觀察,如最近2年以上未癲癇發作,就能再申請換發新照[footnoteRef:2]。 [2: 開放2年以上未發作癲癇患者考駕照 交通部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法源法律網,2020年9月11日,網址:https://www.lawbank.com.tw/news/NewsContent.aspx?NID=171390,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20日。]
(三)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第6條第1項規定,有關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及犯罪前科之個人資料,不得蒐集、處理或利用。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1.法律明文規定。2.公務機關執行法定職務或非公務機關履行法定義務必要範圍內,且事前或事後有適當安全維護措施。3.當事人自行公開或其他已合法公開之個人資料。4.公務機關或學術研究機構基於醫療、衛生或犯罪預防之目的,為統計或學術研究而有必要,且資料經過提供者處理後或經蒐集者依其揭露方式無從識別特定之當事人。5.為協助公務機關執行法定職務或非公務機關履行法定義務必要範圍內,且事前或事後有適當安全維護措施。6.經當事人書面同意。但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或其他法律另有限制不得僅依當事人書面同意蒐集、處理或利用,或其同意違反其意願者,不在此限。
四、探討研析
(一)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應符合大法官解釋意旨
司法院釋字第603號解釋揭示憲法保障「個人自主控制個人資料之資訊隱私權」,無論一般或特種個人資料,個人資料當事人同意權本屬憲法所保障之基本權。若完全摒除經當事人同意之情形,恐不符憲法第23條之比例原則,故於個資法第6條第1項第6款明定「經當事人書面同意」,則可蒐集、處理或利用特種個人資料;且相對於一般個人資料,特種個人資料之性質更具敏感性,故規定當事人對於其特種個人資料蒐集、處理及利用之同意,須以書面為之,以求慎重[footnoteRef:3]。 [3: 立法院第8屆第2會期第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570號 政府提案第13359號,行政院函請審議「個人資料保護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案,第6條說明三,2012年9月15日印發。]
面對外界擔心癲癇患者未發作時與常人無異,若持有駕照開車,恐會成為路上的不定時炸彈,交通部表示,現正研擬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法,初步希望介接與行車安全關聯性較大的疾病,主動進行相關管理[footnoteRef:4]。基於法益權衡原則,面對大眾交通安全之社會法益,保障隱私權之個人法益宜有所退讓,惟其退讓亦應有所限度。參酌司法院釋字第603號解釋理由書意旨[footnoteRef:5],國家取得必要之個人資料,須有法律明確規定,並要考量對資訊隱私主體所構成之侵害;對於蒐集個人資訊其性質是否為私密敏感事項等,亦要採取不同密度之審查。因醫療資訊涉及個人私密敏感事項,交通部研擬修法介接與行車安全關聯性較大的醫療資訊時,應與個人一般資訊有所區別,採取不同密度規範,方符大法官解釋意旨。 [4: 同註1。] [5: 司法院釋字第603號解釋理由書略以:「國家基於公益之必要,自得於不違反憲法第23條之範圍內,以法律明確規定強制取得所必要之個人資訊。至該法律是否符合憲法第23條之規定,則應就國家蒐集、利用、揭露個人資訊所能獲得之公益與對資訊隱私之主體所構成之侵害,通盤衡酌考量。並就所蒐集個人資訊之性質是否涉及私密敏感事項、或雖非私密敏感但易與其他資料結合為詳細之個人檔案,於具體個案中,採取不同密度之審查。」]
(二)參酌國外立法例,完備我國法制
HIPAA(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為美國第一套有系統地保護個人醫療隱私權的規範[footnoteRef:6]。就醫療資訊利用或揭露之原則而言,分述如下:1.隱私原則:原則上禁止使用或揭露個人健康醫療資訊,除非有明文規定或醫療資訊經所有人之書面同意,其具體規範內容為:(1)最少必要原則;(2)去識別性資訊;(3)揭露有限資料組。2.安全原則:要求機密、安全及可用性,防範機制為:(1)行政管理安全防護機制;(2)實體之安全保護機制;(3)技術上之安全防護機制。3.資訊保護原則:(1)限制提供給第三者原則;(2)資訊管理權原則;(3)訂定原則;(4)目的原則;(5)直接蒐集原則;(6)事前通知原則;(7)正確性、合目的性、現在性、完全性原則;(8)禁止持有敏感資訊原則;(9)安全保護措施原則[footnoteRef:7]。 [6: 黃維民,開放政府資料下應加強醫療隱私法律規範,軍法專刊,第62卷第6期,2016年12月,頁82。] [7: 呂昭芬,論醫療資訊電子化與隱私權之保護:以美國為借鑑,軍法專刊,第64卷第2期,2018年4月,頁135。]
個資法對於為公共利益而揭露醫療資訊,並未設有相關判斷標準,惟私人隱私權利益在公共利益之前應做適度的退讓,以確保公共安全及全民福祉。以1980年的United States v.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案[footnoteRef:8],法院作出7個判斷標準為例,用以判斷個人醫療資訊應否退讓以及如何退讓:1.紀錄要求的形式,例如全部揭露或一部揭露;2.資訊所包含內容與可能包含的內容;3.不揭露資訊可能造成的潛在危機;4.揭露之資訊倘若被整合連結起來所可能產生的傷害;5.是否具有足夠防範措施來防止其他未授權的揭露;6.需要接近的程度;7.是否有成文法規及公共政策的需求,或其他受認可的公共利益[footnoteRef:9]。 [8: United States v.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638 F.2d 570 (3d Cir. 1980).] [9: 同註6,頁84。]
交通部初步規劃要介接癲癇、失智症、視覺障礙等3種情形資料,當資料介接發現駕駛人罹患有前述情形時,不會直接註銷駕照,但將主動通知應做檢測才能繼續駕車[footnoteRef:10]。依個資法第6條例外規定,對患者個人資料進行蒐集、處理、利用,須法律明文規定,或是須經患者書面同意。我國考汽機車駕照時,沒有強制要揭露病史,或可能於考完照後,才發生罹患疾病的情形,在未經當事人同意前,主管機關若藉由資料介接發現駕駛人罹患疾病,而主動通知應做檢測才能繼續駕車,恐未符司法院釋字第603號解釋要求之意旨。我國對於醫療資訊隱私權之保護仍有不夠完善之處[footnoteRef:11],或可參酌美國作法,基於HIPAA「病歷資料屬於個人所有」的精神[footnoteRef:12]、建立隱私權管理認證機制、納入最少必要使用原則概念、訂定基於公共利益須揭露醫療資訊的判斷標準等,完備醫療資訊使用之法制環境,俾在保障大眾生命安全與駕駛人隱私權之間,取得法益平衡。 [10: 周湘芸,駕駛癲癇釀禍 交部規畫修法,聯合報,2023年2月11日,第A5版。] [11: 同註6,頁84。] [12: 同註7,頁132。]
撰稿人:林鈺琪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253/File_19781274.docx |
R01989 | 電動輔助自行車管理相關法制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陳淑敏 | 2023-03-07 | 編號:1989
議題研析
1、
題目:電動輔助自行車管理相關法制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
報導指出,本(112)年2月間發生國小6年級女童雙載騎乘電動輔助自行車(以下簡稱電輔車),遭小貨車追撞雙亡。交通部表示,電輔車與111年納管的「微型電動二輪車」不同
,要騎乘電輔車載人,仍須符合《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以下簡稱道交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規定
。
四、探討研析
(一)全面檢視電輔車法規合宜性與周延性
我國時速低於25公里之二輪電動車輛,法律上歸類為「慢車」,依車輛類型又分為「電輔車」與「微型電動二輪車」,兩者易讓民眾混淆且備受爭議,其差別在於電輔車係以人力為主、電力為輔,微型電動二輪車則以電力為主,主要區別在有無腳踏板,然兩者最大行駛速率皆同樣在每小時25公里以下。而微型電動二輪車已強制納入監理牌照管理,道交條例有對微型電動二輪車超速罰則之規定
,及對未滿14歲之人駕駛微型電動二輪車或個人行動器具者之罰則
。另,備受矚目之電動滑板車等,亦納管於道交條例第69條第1項第2款第3目之「個人行動器具」
,已有所規範。
學者認為法律有模糊地帶在於只規定「14歲以下」的人士不能騎乘「微型電動二輪車」,但「電輔車」則暫未有規定
。復依105年5月本院交通委員會舉辦「電動自行車如何納入管理」公聽會,曾有委員提出書面意見略以:「……但同為時速25公里的電輔車卻不必掛牌考照,只因電動自行車長得跟機車一樣,即被要求掛牌考照,同樣條件卻有不同結果合理嗎?……
」
如果管制原因是考量車輛在道路行駛之危險性,那與微型電動二輪車同樣速限之電輔車及電動滑板車等,亦有可能造成交通問題,卻無須掛牌、考照、安全帽等措施,法律該怎樣規定才能達成「道路安全」目的,恐怕還需要更詳細的研擬
。且電輔車在電動助力加持之下,時速可達25公里,若經違法改裝速度則會更加快速,恐危及安全,惟政府對電輔車之駕駛年齡限制
及超速行駛卻無明確之罰則規定,基於行車安全,宜評估電輔車於法規面明確規範,並加強配套措施。
(二)嚴格並確實取締電輔車改裝,以確保行車安全
電輔車不須考駕照,致使用者越來越多,因非法改裝及 肇事率提升,事故傷亡數字亦年年攀升。道交條例第72條第2項雖已規定電輔車不得擅自增、減、變更電子控制裝置或原有規格,否則處以罰鍰,並責令改正;且已有限速設計及依《電動輔助自行車安全檢測基準》有超速、故障斷電(3秒鐘斷電)之規定。另依《電動輔助自行車及微型電動二輪車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第2條第1項第3款規定:「型式安全審驗:指電動輔助自行車或微型電動二輪車行駛道路前,對其特定車型之安全及規格符合性所為之審驗。」同條項亦有第7款之「安全檢測」及第8款之「品質一致性審驗」等規定。政府仍應加強取締改裝電輔車,適時實施非法電輔車稽查,以遏止電輔車改裝亂象,未雨綢繆做好安全措施。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自行車業者透露,改裝電輔車、微型電動二輪車為提升速度會加裝電池組提高扭力,但因其原廠出廠時不含電池僅40公斤,且對應動力輸出與速限都有所限制,電源管理系統無法應對升級之後的電池組,容易造成過熱,甚至是火燒車意外
。111年(2022年)美國紐約市消防局表示,由於電單車、電動滑板車大量使用,造成全市相關火災數量不斷增加
,因鋰電池引起之火災增多,消防局於112年(2023年)年2月10日致信聯邦政府機構(全美消費品安全委員會),要求業者只能使用經批准的電池,市議會正立法禁止銷售翻新的鋰電池,要求紐約市銷售的電池和電子設備,必須經過國家測試實驗室之認證,並對鋰電池及充電器加強監管
。電池、充電器是所有電輔車及微型電動二輪車儲存電力之設備,安全性相對重要,政府應引為借鏡,嚴加管制鋰電池,以確保安全。
撰稿人:陳淑敏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9條第1項規定:
「慢車種類及名稱如下:
一、自行車:
(一)腳踏自行車。
(二)電動輔助自行車:指經型式審驗合格,以人力為主、電力為輔,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25公里以下,且車重在40公斤以下之二輪車輛。
(三)微型電動二輪車:指經型式審驗合格,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25公里以下,且車重不含電池在40公斤以下或車重含電池在60公斤以下之二輪車輛。
二、其他慢車:
(一)人力行駛車輛:指客、貨車、手拉(推)貨車等。包含以人力為主、電力為輔,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25公里以下,且行駛於指定路段之慢車。
(二)獸力行駛車輛:指牛車、馬車等。
(三)個人行動器具:指設計承載一人,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25公里以下之自平衡或立式器具。」
� 鄭瑋奇、徐聖倫,電輔車死亡事故逐年增 成年人騎乘才可載幼童,自由時報,112年2月11日,第A10版。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2條之1規定:「微型電動二輪車於道路行駛或使用,行駛速率超過型式審驗合格允許之最大行駛速率每小時25公里者,處駕駛人新臺幣900元以上1,800元以下罰鍰。」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2條之2第1項規定:「 未滿14歲之人,駕駛微型電動二輪車或個人行動器具者,處新臺幣600元以上1,200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車輛移置保管。」
� 指設計承載一人,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25公里以下之自平衡或立式器具。《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9條第4項規定:「第一項第二款第三目個人行動器具,應依直轄市、縣(市)政府所定規格、指定行駛路段、時間、速度限制、安全注意及其他相關管理事項辦法之規定,始得行駛道路。」
� 梁駿樂,【P觀點】修法後14歲以下不能騎!偏鄉國中生怎麼辦?新聞實驗室,109年9月12日,� HYPERLINK "https://reurl.cc/qk5GKy,最後瀏覽日期112年3月1" �https://reurl.cc/qk5GKy,最後瀏覽日期112年3月1�日。
� 本院交通委員會,「電動自行車如何納入管理」公聽會報告,105年5月,第46頁。
� 林厚勳,【臺灣電動車之亂】時速 25 公里以下都要規管,那滑電動滑板車要戴安全帽嗎?TechOrange科技橘報,107年7月31日,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8/07/31/how-should-we-define-law-for-electric-scooter/,最後瀏覽日期112年3月1日。
�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2條第2項規定:「年滿18歲駕駛人使用合格腳踏自行車或電動輔助自行車,並安裝合格兒童座椅之前座椅者,以附載1歲以上4歲以下且重量15公斤以下幼童為限;其屬安裝後座椅者,以附載1歲以上6歲以下且重量22公斤以下幼童為限。」
� 黃詩崴,爆改電動自行車注意!新北啟動聯合稽查阻絕違法改裝,TVBS新聞網,110年8月24日,� HYPERLINK "https://tw.news.yahoo.com/%E7%88%86%E6%94%B9%E9%9B%BB%E5%8B%95%E8%87%AA%E8%A1%8C%E8%BB%8A%E6%B3%A8%E6%84%8F-%E6%96%B0%E5%8C%97%E5%95%9F%E5%8B%95%E8%81%AF%E5%90%88%E7%A8%BD%E6%9F%A5%E9%98%BB%E7%B5%95%E9%81%95%E6%B3%95%E6%94%B9%E8%A3%9D-03133430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1" �https://reurl.cc/o0g8rl,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1�日。
� 電單車電池引火災 紐約市去年翻倍成長 高達78起,Yahoo新聞by世界日報,111年1月10日,� HYPERLINK "https://tw.news.yahoo.com/%E9%9B%BB%E5%96%AE%E8%BB%8A%E9%9B%BB%E6%B1%A0%E5%BC%95%E7%81%AB%E7%81%BD-%E7%B4%90%E7%B4%84%E5%B8%82%E5%8E%BB%E5%B9%B4%E7%BF%BB%E5%80%8D%E6%88%90%E9%95%B7-%E9%AB%98%E9%81%9478%E8%B5%B7-072400913.html,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1" �https://reurl.cc/Dmgqlm,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1�日。
� 林丹,去年鋰電池引發逾兩百宗火災 紐約市消防局長要求加強監管鋰電池,大紀元112年2月21日,大紀元首頁-各地分網-美國-紐約生活網-紐約新聞,� HYPERLINK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2/21/n13934538.htm,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1"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2/21/n13934538.htm,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1�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251/File_19781272.doc |
R01988 | 受控外國企業反避稅條款之適用疑義-以「實質營運活動」之認定為重心 | 所得稅法;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營利事業認列受控外國企業所得適用辦法;個人計算受控外國企業所得適用辦法 | 李淑瓊 | 2023-03-0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8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受控外國企業反避稅條款之適用疑義-以「實質營運活動」之認定為重心
二、議題所涉法規
所得稅法、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營利事業認列受控外國企業所得適用辦法、個人計算受控外國企業所得適用辦法
三、背景說明
因營利事業或個人可藉於低稅負國家或地區成立受控外國公司(Controlled Foreign Company,以下簡稱CFC)保留原應歸屬我國營利事業之利潤或個人之營利所得,以規避我國納稅義務,本院於2016年7月12日增訂所得稅法第43條之3,及於2017年4月21日增訂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第12條之1,建立CFC制度,行政院核定營利事業CFC制度及個人CFC制度分別自2023年度及2023年1月1日施行,以因應前揭問題。
四、探討研析
(一)現行法中就「實質營運活動」之規範及豁免門檻
依所得稅法第43條之3第1項第1款及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第12條之1第1項規定,CFC於所在國家或地區有「實質營運活動」者,營利事業或個人免將該CFC之盈餘計入所得課稅。另依「營利事業認列受控外國企業所得適用辦法」第5條第2項及「個人計算受控外國企業所得適用辦法」第5條第2項規定,實質營運活動之要件如下:
1.CFC在設立登記地有固定營業場所,並僱用員工於當地實際經營業務。
2.CFC當年度投資收益、股利、利息、權利金、租賃收入及出售資產增益(即「消極性所得」)之合計數占營業收入淨額及非營業收入總額合計數低於10%,但:
(1)屬海外分支機構相關收入及所得,不納入分子及分母計算。
(2)CFC將其在設立登記地自行研發無形資產或自行開發、興建、製造有形資產,提供他人使用取得權利金收入、租賃收入及出售該資產增益,不納入分子計算。
3.另針對金融業就消極性所得占比條件,另規定「經中華民國主管機關許可之銀行業、證券業、期貨業及保險業,其控制之各受控外國企業在設立登記地亦以經營銀行、證券、期貨及保險為本業者,本業收入不納入分子計算」[footnoteRef:1] 。 [1: 此係考量該等金融行業在多數國家屬特許行業,其經營通常須經許可且受高度監管,較無規避稅負之情形。]
據上,CFC於所在國家或地區如有從事實質營運活動,且其消極性所得占比低於10%者,即符合CFC之豁免門檻。另為避免藉由成立多家CFC分散盈餘,規避豁免門檻,CFC制度另規範,當年度盈餘或虧損合計為正數且超過新臺幣(以下同)700萬元者,持有的個別CFC當年度盈餘即使在700萬元以下,仍不可豁免[footnoteRef:2]。 [2: 參見:營利事業認列受控外國企業所得適用辦法第5條第3項及個人計算受控外國企業所得適用辦法第5條第3項規定。]
(二)低稅負國家或地區皆未與我國簽署稅務資訊交換協定,恐造成查核困難
有關如何查核CFC於所在國家或地區是否有實質營運活動,稽徵機關之審查重點,將檢視CFC在設立登記地是否有固定營業場所(是否擁有資產、列報租金支出或水電費等)及是否實際經營(檢視財物報表是否列報薪資支出或其他足資證明有實際營運活動之資料);若僅登載郵政信箱或僱用秘書公司或信託業者委派人員擔任行政工作,則會被認定為無實質營運活動[footnoteRef:3],先予敘明。 [3: 參見:宋秀玲(財政部賦稅署署長),受控外國企業(CFC)介紹,「CFC施行對台資企業之衝擊與因應」研討會報告資料,2022年4月12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4OgnmhXnz0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24日)]
依前揭相關CFC辦法就「受控外國企業」之定義,需符合控制要件且在「低稅負國家或地區」,財政部亦公告「受控外國企業制度所稱低稅負國家或地區參考名單」[footnoteRef:4]供各界參考運用,惟自該名單觀之,法定稅率未逾14% (我國稅率之70%)之國家或地區,如:百慕達、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模里西斯、薩摩亞,及僅就境內來源所得課稅之國家或地區,如:香港、馬來西亞、巴拿馬、新加坡,皆未與我國簽署稅務資訊交換協定。未來在實務上,若就CFC在該等國家或地區是否有「實質營運活動」發生爭議時,參照前述之審查重點,恐將造成查核困難的情況。 [4: 參見:財政部,公告受控外國企業制度低稅負國家或地區參考名單之附件「受控外國企業制度所稱低稅負國家或地區參考名單」,網址:https://www.mof.gov.tw/singlehtml/384fb3077bb349ea973e7fc6f13b6974?cntId=966e72b97f2c49e78f33dfeb329cb9cf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日)]
(三)CFC之轉投資事業有實質營運活動,並無豁免門檻之適用
依現行規定及財政部之說明觀之,營利事業之CFC若透過位於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辦公處所實際經營業務,例如:臺灣公司透過CFC間接投資中國大陸之公司,惟CFC營業登記地未有實質營運活動,而係透過位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之辦公處所經營業務,即非屬在CFC當地從事實質營運活動,仍不符合CFC之豁免規定[footnoteRef:5]。又CFC之轉投資事業位在低稅負國家或地區,且有實質營運活動,例如:臺灣公司透過CFC轉投資香港(低稅負低區)之公司,香港公司雖有實質營運活動,但其盈餘仍不能自CFC之投資收益中排除[footnoteRef:6]。前述情形,CFC之轉投資事業皆有實質營運活動,惟皆無豁免門檻之適用,是否合理並符合當初制定CFC制度之立法原意,有待商榷。 [5: 參見:財政部,營利事業CFC制度豁免條款適用之注意事項,網址:https://www.mof.gov.tw/singlehtml/384fb3077bb349ea973e7fc6f13b6974?cntId=49ee0a1eb69d42c592326f8fd21890af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1日)] [6: 范香琴,財政部更新營利事業CFC問答集 納入全球最低稅負制實質稅率概念,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22年8月25日,網址:https://www.pwc.tw/zh/news/press-release/press-20220825.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24日)]
(四)建議適度放寬「實質營運活動」的要件並積極與低稅負國家或地區簽訂稅務資訊交換協定
按CFC制度係為避免營利事業或個人藉由於低稅負國家或地區成立CFC,以規避我國納稅義務,惟於前述CFC透過位於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辦公處所實際經營業務,或CFC之轉投資事業位在低稅負國家或地區,且有實質營運活動,其投資行為可能係基於國際間特殊政經情勢或分散經營風險之考量,皆非以規避我國納稅義務為目的,但卻皆無豁免門檻之適用,顯不合理,建議主管機關檢討修正相關規範,適度放寬「實質營運活動」的要件。
其次,目前各國積極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之「共同申報及盡職審查準則(CRS)」執行金融帳戶資訊自動交換,依防止稅基侵蝕及利潤移轉(BEPS)行動計畫最終報告建議落實相關措施,提升資訊透明標準、維護租稅公平及確保合理稅收,國際組織亦就檢視結果發布稅務不合作名單,採取防禦性措施反制[footnoteRef:7]。然而,我國由於國際地位特殊,CRS始終無法與國際接軌,只能靠個別國家自發提供我國企業位於該國關係企業之相關資訊,或由我國與個別國家簽訂雙邊CRS資訊交換協定以進行稅務資訊交換,但目前與我國簽訂雙邊CRS資訊交換協定的國家僅有日本、澳洲及英國,因此稽徵機關取得境外公司的帳戶資料有極大的困難[footnoteRef:8],加以低稅負國家或地區多非我國之邦交國,且均未與我國簽署CRS資訊交換協定,為避免CFC在該等國家或地區就是否有「實質營運活動」發生爭議時,稽徵機關面臨查核困難之情況,建議主管機關積極與低稅負國家或地區簽訂稅務資訊交換協定,以利查核。 [7: 參見:財政部,因應國際新資訊透明標準完善稅務用途資訊交換機制,網址:https://www.mof.gov.tw/singlehtml/384fb3077bb349ea973e7fc6f13b6974?cntId=dot80484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2日)] [8: 黃健誠,CFC新稅制上路,衝擊多大?海外避稅有解?遠見雜誌,2023年2月10日,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99487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3月2日)]
撰稿人:李淑瓊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249/File_19781270.docx |
R01987 | 既有建築樓地板隔音問題之法制研析 | 建築法;建築技術規則;住宅性能評估實施辦法 | 吳淑青 | 2023-03-0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87
議題研析
1、
題目:既有建築樓地板隔音問題之法制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建築法、建築技術規則、住宅性能評估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某知名人士因噪音問題被樓下鄰居告上法院,交火數日引發社會關注。其實類似狀況非常普遍,甚至於大部分集合住宅居民皆身受其苦,只是多數人會被環境馴服、被迫習慣而已。高層集合住宅是都市化發展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時代產物,是全世界都無法逆轉的趨勢。但建築設計標準追不上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這是問題真正的根源
。
(二)我國《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46條之6住宅分戶樓板衝擊音隔音規定於110年1月1日施行。要求新掛號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隔音效果要達58分貝以下。法規適用範圍為分戶樓板,而屋頂、陽台、露台及浴廁因為易有積水,隔音材容易受潮,因此不受限制。
(三)我國防音法規以要求新建及增建之住宅建築樓板衝擊音之隔音性能基準,既有住宅因空間權屬問題,不易透過衝擊音源頭進行管制要求
,爰明定適用範圍為新建或增建建築物。
四、探討研析
(一) 既有建築樓板衝擊音之隔音性能基準,仍宜統一訂定
國內就建築音環境管理機制之規定,目前透過環保署環保體系之法規管制各地區環境音量
。何為噪音,依《噪音管制法》第3條規定:「指超過管制標準之聲音。」而其標準係參照「噪音管制區劃定作業準則」來判斷有無超標。營建署營建體系之法規則要求建築構造之條件,以確保建築構造是否達到適當之隔音效果
。依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結果顯示,住宅整體音環境滿意度為「尚可」,但集合住宅住戶以樓板衝擊音最為困擾
。
依《噪音管制法》第6條規定:「製造不具持續性或不易量測而足以妨害他人生活安寧之聲音者,由警察機關依有關法規處理之。」近年來,由於高層公寓大廈隨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大量都市化而激增,住戶緊鄰而居比比皆是,彼此日常生活難免相互影響。因生活噪音通常不具持續性、且個人之容忍限度程度不同,若未達公害噪音的程度,在訴訟上較難以被肯認
。
我國對於樓板衝擊音隔音規定雖於110年1月1日施行,但就既有的建物皆未受其規範,為完整音環境管理機制,仍宜就既有建物訂定適合之隔音性能基準,以提升國內居住音環境品質。
(二) 如何改善既有建築樓板衝擊音,宜訂有協助輔導機制
依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規定,住戶發生喧囂時,管理委員會應予制止或按規約處理,經制止而不遵從者,得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理。如果生活噪音係由住戶行為產生,經由行為的約束可以改善,自是理想的狀態。但是如果先天防音效果不佳的樓板,無論後天管理方式再怎麼努力化解,仍然很難擺脫噪音的魔咒。
大樓式的集合住宅普遍存在共振問題,除了上下樓層樓地板聲音,水管與衛浴的排風孔,都是共通管道,如果沒有仔細做好隔音,噪音可能經由共管傳導到房間,管道間的低頻流水聲也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傳出擾人聲響
。「水錘效應」指的是當水在管線中流動,若將閥門快速關閉,水流同一時間因物理慣性持續往前推擠,造成管內壓力瞬間上升,殘存的水壓就會撞擊管壁,發出類似重物落地的聲響。此外,有時候我們以為聲音來自正上方,其實不然,因為聲音會回彈、反射
,因此常有住戶反映樓上發出噪音而與樓上產生誤會。
依《住宅性能評估實施辦法》第3條規定,住宅性能評估包括結構安全、防火安全、無障礙環境、空氣環境、光環境、音環境、節能省水、住宅維護計8種性能類別。同辦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規定,既有住宅屋齡達一定年限申請住宅性能評估者,得視政府財源狀況酌予補助評估費用。惟現行補助著重於住宅耐震安檢,其他項目欠缺協助與誘因。由於既有建物的衝擊音源不易確認,其改善及防制亦非單一住戶的問題,即使公寓大廈有成立管理委員會,通常不具有相關專業。建議主管機關針對音源的確認提供相關補助,並於《建築技術規則》明定其改善方式,以供依循。
撰稿人:吳淑青
� 饒後樂,00真的是惡鄰嗎?樓地板隔音的法令與現實,自由時報,自由廣場,112年2月10日,第A14版。
� 鄭元良、林芳銘,住宅樓板衝擊音隔音技術應用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110年12月,頁38。
� 林芳銘、江哲銘、馮俊豪、沈美惠,建築隔音性能基準及法制化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100年12月,頁1。
� 同前註,頁1-2。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建築防音法規解說指引,106年12月,頁1。
� 陳洸岳,「噪音」之排除與「容忍限度」:士林地院103訴953號判決,臺灣法學雜誌,第366期,頁164。
� 黃健誠,樓上鄰居總是噪音擾人?專家:用「裝修三招」打造寧靜宅,今周刊,109年8月2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92008/post/202008240019/"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92008/post/202008240019/�,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4日。
� 陳弋,深夜天花板神秘噪音 鄰居在搞鬼?三立新聞網,108年5月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gn5ja2"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gn5ja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4日。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247/File_19781268.doc |
R01986 | 期貨交易所得稅負問題研析 | 所得稅法;所得基本稅額條例 | 莊弘伃 | 2023-03-0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86
議題研析
1、 題目:期貨交易所得稅負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所得稅法、所得基本稅額條例
3、 背景說明
報載[footnoteRef:1]臺北國稅局呼籲,目前證券或期貨交易所得雖然是停徵階段,但營利事業仍應依規定正確計算基本所得額,尤其是控股型企業,在實務上常見漏報、未報的情形。按所得稅法第4條之1及第4條之2規定:證券交易所得及期貨交易所得停止課徵所得稅。由於對資本利得免稅,產生社會不公,乃於所得基本稅額條例中,將此免稅所得計入基本所得額;惟營利事業及個人計入基本所得額之範圍並不相同,容有進一步釐清及檢討之必要。 [1: 陳姿穎,證交所得 納基本稅額計算 稅局提醒 公司出售國內股票 應正確計算所得額 以免漏報被罰,經濟日報,2023年2月8日,第A16版。 ]
4、 探討研析
(1) 最低稅負制之立法緣由
為兼顧租稅之公平與效率及政府財政收入需要,我國自2006年度起實施「所得基本稅額條例」(通稱為最低稅負制),最低稅負制實施主要原因是我國稅制優惠太多、稅基侵蝕嚴重,造成租稅負擔過低、貧富差距擴大、明顯稅負不公。此制度之精神乃讓適用租稅減免規定而繳納較低所得稅負甚至免稅之營利事業及個人,至少負擔一定比例之所得稅(基本稅額),建立營利事業及個人所得稅負擔對國家財政之基本貢獻,適度減緩過度適用租稅減免規定造成的不公平,彌補現制之不足,以維護租稅公平,確保國家稅收。
(2) 證券及期貨交易所得計入基本所得額之範圍
營利事業計入基本所得額者,包括依所得稅法第4條之1停止課徵之證券交易所得及第4條之2停止課徵之期貨交易所得。證券,指債券、股票及經主管機關核定之其他有價證券,包括新股權利證書、股款繳納憑證及表明其權利之證書等,且不論上市、上櫃或興櫃股票,公募或私募,其交易所得均應計入基本所得額[footnoteRef:2]。期貨,依期貨交易稅條例,包括股價類期貨契約、利率類期貨契約、選擇權契約或期貨選擇權契約及其他期貨交易契約等[footnoteRef:3],符合此條件之期貨交易所得,均應計入基本所得額。 [2: 余文彬,最低稅負制之證券及期貨交易所得,稅務旬刊,第1976期,2006年8月,頁11。] [3: 期貨交易稅條例第2條第1項規定:「期貨交易稅向買賣雙方交易人各依下列規定課徵之:一、股價類期貨契約:按每次交易之契約金額課徵,稅率最低不得少於百萬分之零點一二五,最高不得超過千分之零點六。二、利率類期貨契約:按每次交易之契約金額課徵,稅率最低不得少於百萬分之零點一二五,最高不得超過百萬分之二點五。三、選擇權契約或期貨選擇權契約:按每次交易之權利金金額課徵,稅率最低不得少於千分之一,最高不得超過千分之六。四、其他期貨交易契約:按每次交易之契約金額課徵,稅率最低不得少於百萬分之零點一二五,最高不得超過千分之零點六。」]
個人計入基本所得額者,指下列有價證券之交易所得:(1)未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未在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公司所發行或私募之股票、新股權利證書、股款繳納憑證及表明其權利之證書。但其發行或私募公司,屬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之國內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且交易時該公司設立未滿5年者,免予計入。(2)私募證券投資信託基金之受益憑證。個人買賣國外證券及期貨交易之所得,則應依海外財產交易所得之規定(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第12條第1項第1款),計入基本所得額;至於個人買賣國內期貨交易之所得,並不計入基本所得額。
(3) 個人國內期貨交易所得未納入最低稅負制是否合宜容值討論
從租稅之公平觀點而言,有所得本應課稅,證券及期貨交易所得亦不例外;然而,自證券及期貨交易所得稅停徵以來,每提及復徵證券及期貨交易所得稅議題,總會引起股市之大震撼,並受到強烈之反對聲浪。我國證券交易所得及期貨交易所得分別自1990年及1998年起停徵所得稅,屢有租稅不公平之檢討聲浪,爰此,我國自2006年度起實施「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營利事業須將證券及期貨交易所得計入基本所得額,個人須將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納入基本所得額,個人買賣國外證券及期貨交易之所得,則應依海外財產交易所得之規定,計入基本所得額,以為配套措施;然而,個人國內期貨交易卻未計入基本所得額,恐有立法疏失之虞。
再者,取得證券及期貨交易所得者,多屬資產、所得較高之企業或個人,停徵證券及期貨交易所得間接造成了社會上貧富差距擴大。是以,暫不論證券及期貨交易所得是否應課徵所得稅之爭議(停徵或復徵),在證券及期貨交易所得稅停徵下,個人國內期貨交易所得宜納入最低稅負課徵範圍以為配套措施,俾維護租稅公平。
撰稿人:莊弘伃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245/File_19781266.docx |
R01982 | 強化輸配電系統之法制簡析 | 電業法 | 曾耀民 | 2023-03-0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8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強化輸配電系統之法制簡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電業法
三、背景說明
審計部發現,台灣電力公司(以下稱台電)2018至2020年,每年平均配電系統線路損失量為新臺幣92.97億餘元。經監察委員(以下稱監委)田秋堇、趙永清立案調查指出,台電過去配電作業未確實登載相別,圖資正確率未達四成,使配電施作隨意配接相別而加劇「三相不平衡」,長期造成電力損失。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日前通過2位監委提案,糾正台電公司。查案監委報告指出,三相不平衡影響電網安全運行,產生低電壓問題,恐降低用戶設備壽命,且三相電流不平衡越大,線損增量也越大。台電未確實掌握三相不平衡的嚴重程度,長期造成我國輸配電系統的電力損失,核有違失[footnoteRef:1]。 [1: 吳書緯、林菁樺,配電圖資失準 年損近93億元電力 台電遭監院糾正,自由時報,2023年2月8日,第A9版財經新聞。]
四、探討研析
(一)
輸配電業應確保電力系統安全穩定
輸配電業指於全國設置電力網,以轉供電能之公用事業[footnoteRef:2]。輸配電業應負責執行電力調度業務,確保電力系統安全穩定[footnoteRef:3]。為確保電力系統之供電安全及穩定,輸配電業應依調度需求及發電業、自用發電設備之申請,提供必要之輔助服務[footnoteRef:4]。 [2: 電業法第2條第4款。] [3: 電業法第8條第1項。] [4: 電業法第9條第1項。]
輸配電業者負責輸配電作業,其中包括輸電、變電、配電。輸電是指電能的輸送,將發電廠產生的電能輸送到遠方需要消費電能地區;變電是指利用一定的設備將電壓由低等級轉變為高等級(升壓),或由高等級轉變為低等級(降壓)的過程(通常是先升壓以利輸電,再降壓以便配電);配電則是消費電能地區內將電力分配至用戶的分配措施,直接為用戶服務。
針對監察院糾正理由,台電配電作業將使換相改善作業事倍功半,並嚴重影響未來智慧電網之推動[footnoteRef:5]。台電說明,用電包括單相、三相,例如一般住家照明是單相電,但運用到馬達、壓縮機等,就是三相電;早期配電圖資系統因以人工紀錄、容易有誤,已購入相別量測等設備,可提升正確率,且配電饋線[footnoteRef:6]將於2025年全面自動化,停電轉供更快速,也會再降低電力損失[footnoteRef:7]。 [5: 監察院糾正案文,提案委員:田秋堇、趙永清,公告日期: 2023年2月6日,字號:112財正0001。] [6: 饋線是配電系統或輸電網絡中的外圍線路,通常指降壓至22kV、11kV以下的配電線路。參閱「台電電力粉絲團」(台灣電力公司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owerCompany/posts/10161559539100062/?locale=zh_CN(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20日)] [7: 同註1。]
(二)電力網地理資訊管理系統應詳實記載正確之相關資料
依電業法第25條第2項規定,輸配電業應建立電力網地理資訊管理系統,記載電力網線路名稱、電壓、分布位置、使用狀況等相關資料,並適時更新。
依前述監察院糾正案文,配電圖資管理系統(DMMS)中有關單相電或三相電等相關資料非常重要,允宜明文規定於電業法第25條第2項「輸配電業應建立電力網地理資訊管理系統,記載電力網線路名稱、電壓、
單相交流電或三相交流電、分布位置、使用狀況等相關資料……」之中,而且電力網相關資料應滾動式檢討,逐年提升其正確率。
(三)智慧電網之建構宜增訂入法,以加速落實
推動智慧電網係行政院之重要政策[footnoteRef:8],智慧電網是先進的輸配電網路,利用資通訊科技調整電力的生產與輸配,調節家戶與企業的用電,以達節約能源、降低損耗,強化輸配電系統之目的[footnoteRef:9]。2022年全球智慧電網市場價值約156.22億美元,到2029年該市場的規模預計將增加到約316.25億美元,同時以10.6%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增長[footnoteRef:10]。國際間智慧電網投資正在擴大,配合電力基礎設施數位化與各國政府政策及法規,提升電力使用效率。 [8: 「推動智慧電網—確保電力穩定供應」,行政院重要政策,行政院網站,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89f3c34d-9c62-4cf2-afdc-e047a72e17da,(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20日)] [9: 參閱美國能源部網站https://www.smartgrid.gov/the_smart_grid/smart_grid.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20日)] [10: Global Smart Grid Networking Market Growth, Share, Size, Trends and Forecast (2023 - 2029),Published Date: January, 2023; Updated Date: February, 2023 https://www.reanin.com/report-store/energy-and-power/power-generation/smart-grid-networking/global-smart-grid-networking-market?gclid=Cj0KCQiAutyfBhCMARIsAMgcRJTifX2wJ9JfiLZL13K4sl4IpIlaeuUGGlY8aWUBUeJIVJfJiYl27LYaArpyEALw_wcB,(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24日)]
全球為因應氣候變遷及能源短缺,刻正邁入能源轉型之關鍵時刻。《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並規定全力發展再生能源,逐年達成非核家園目標[footnoteRef:11]。因此,為強化輸配電系統,保障用戶權益,增進社會福祉,以達國家永續發展,《電業法》亦宜明定智慧電網之建構期程,以加速落實。 [11: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6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之影響,訂定未來二年及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各類別再生能源所占比率及其發展計畫與方案並公告之,另規劃一百十四年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推廣目標總量達二千七百萬瓩以上。」]
撰稿人:曾耀民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177/File_19781079.docx |
R01985 | 大陸地區人民申請國家賠償之法制研析 | 國家賠償法;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方華香 | 2023-03-0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8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大陸地區人民申請國家賠償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家賠償法、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footnoteRef:1],大陸籍錢姓男子來臺騎自行車環島,行經高雄市路竹區遭路燈電擊死亡,家屬跨海打官司,經高雄地方法院和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判決,准予國賠463萬元。 [1: 洪學廣、蔡孟妤,中國籍男子遭路燈電死 法官判定視為國人准國賠,中央社/國內社會,112年2月17日。]
(二)依國家賠償法(下稱國賠法)第2條、第3條及第15條規定,得請求國家賠償者為「中華民國人民」;涉及外國人時,國家賠償責任採「互惠原則」。
(三)鑑於兩岸分治現實,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下稱兩岸條例),即為國家統一前規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處理之特別立法。
(四) 依兩岸條例第2條規定,大陸地區人民,指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之人民。參酌法務部82年8月5日(82)法律決字第 16337 號函釋,該部大陸法規研究委員會研議結論認為所謂「中華民國人民」,參照兩岸條例第2條規定[footnoteRef:2]意旨,大陸地區人民亦為中華民國人民,該條例及國賠法,並無禁止大陸地區人民請求國家賠償之規定[footnoteRef:3],故大陸地區人民如在台灣地區因公務員執行公權力職務遭受不法侵害,或因公有公共設施設置或管理有欠缺致其生命、身體或財產受有損害者,似應有國賠法之適用。爰此,因兩岸條例及國賠法無特別排除規定,似無法禁止大陸地區人民請求國家賠償[footnoteRef:4]。 [2: 其規定為:「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一、臺灣地區: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二、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三、臺灣地區人民:指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之人民。四、大陸地區人民:指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之人民。」] [3: 立法院第10屆第3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049號委員提案第25941號「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條文修正草案」,110年3月10印發,為符合法律明確性原則,本院委員爰提案將「中華民國人」文字修正為「中華民國國民」。] [4: 針對大區地區人民得否請求國賠存有不同見解,詳請參閱黃帝穎,國賠中國人判決違憲,自由時報/自由廣場,112年2月19日;李念祖,請求國家賠償是基本人權,中時/時論廣場,112年2月23日。蕭夙眉,陸男被認「中華民國國民」判國賠 法官遭酸:14億中國人也可領6千元,太報,112年2月24日https://tw.news.yahoo.com/,最後瀏覽日112年2月24日。]
(五)依現行國賠法第15條規定,外國人在臺灣請求國家賠償責任者採「互惠原則」,亦即,中華民國人民在該國享有同等國賠權利者,該國人民在臺灣亦得依法請求國家賠償。此等類似立法例,尚見於:日本國家賠償法第6條:「本法於外國人為被害人時,以有相互保證為限,得適用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40條規定:「外國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的,適用本法(第1項)。外國人、外國企業和組織的所屬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要求該國國家賠償的權利不予保護或者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外國人、外國企業和組織的所屬國實行對等原則(第2項)。」等。
四、探討研析
(1)
基於人權理念及平等原則,國賠法修正草案刪除第15條互惠原則規定,使外國人與本國人一體適用,惟草案仍待審議
查行政院於110年9月3日函請本院審議之國賠法修正草案已刪除現行法第15條,理由為現行互惠原則相關規定,與現代人權保障與平等原則及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精神未盡相符。基於人權立國理念、實踐人道主義,並落實國際人權兩公約,以確保在我國主權所及領域範圍內任何權利被侵害之人受到合理及平等之對待,爰刪除本條(另本院亦有若干相同之委員提案[footnoteRef:5])。如獲通過,即使該外國人之所屬國無互惠原則規定,外國人仍可與本國人一樣請求國家賠償。惟因本案尚待審議,未來修法方向仍未可預料。 [5: 「國家賠償法修正草案」(立法院第10屆第6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049號委員提案第29585號》,111年12月21日印發)、(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049號委員提案第28736號》,111年5月25日印發)]
(2)
憲法增修條文明定法律(立法者)對兩岸地區人民之法律關係可為不同規定,而釋憲者亦多尊重立法機關之決定
依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規定,法律得對大陸地區人民之權利義務關係為特別規定。立法者於個別法律對兩岸地區人民為不同待遇,有否違反平等原則?鑑於兩岸關係事務,涉及政治、經濟與社會等諸多因素之考量與判斷,對於代表多元民意及掌握充分資訊之立法機關所為決定,如非具有明顯之重大瑕疵,職司法律違憲審查之釋憲機關多半予以尊重(司法院釋字第712號解釋)。例如:
1.任公職之限制:兩岸條例第21條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須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10年,始得擔任公務人員部分,乃係基於公務人員經國家任用後,即與國家發生公法上職務關係及忠誠義務,鑒於兩岸目前仍處於分治與對立之狀態,且政治、經濟與社會等體制具有重大之本質差異,為確保臺灣地區安全、民眾福祉暨維護自由民主之憲政秩序,所為之特別規定(司法院釋字第618號解釋);
2.在大陸撤退前各項國庫債務(人民對國家債權),不予處理:兩岸條例第63條第3項規定,政府於民國38年以前在大陸地區發行之國庫債券,係基於當時國家籌措財源需要,且以包括當時大陸地區之稅收及國家資產為清償之擔保,其金額至鉅。嗣因國家發生重大變故,政府遷台,此債券擔保基礎已變更,目前由政府立即清償,勢必造成臺灣地區人民稅負之沈重負擔,顯違公平原則。在大陸撤退前所有各項債務,於國家統一前不予處理,其延緩債權人對國家債權之行使,係因情事變更,權衡國家情勢所為必要之手段,基於公共利益考量及權衡個人私益所受影響,仍為合憲(司法院釋字第475號解釋)。
綜合上述,簡言之,在國家利益(安全、財政……)之公益考量下,對大陸地區人民之基本權利予以限制,應屬本院立法形成空間。
(3)
若欲對大陸地區人民請求國家賠償予以限制或排除,體例上於兩岸條例規範較為妥適
行政院擬具及本院委員相關國賠法修正草案既本於「人權理念」放寬外國人請求國家賠償之限制,若再於草案中「特別限制」大陸地區人民請求國家賠償,是否立法價值上存有互相矛盾之感,尚待本院委員凝聚共識討論議決。惟基於兩岸情勢之特殊性,憲法增修條文授權制定之現行兩岸條例對兩岸人民本已有不同待遇之明文體例(包含公法關係及私法關係),除前述業經釋憲者審查合憲之條文外,例如大陸地區人民申請進入臺灣地區團聚、居留或定居,應接受面談、按捺指紋並建檔管理(第10條之1);大陸地區人民繼承臺灣地區被繼承人遺產,總額每人不得逾新臺幣200萬元,接受臺灣地區人民之遺贈總額不得逾新臺幣200萬元(第67條)等是。爰此,若欲對大陸地區人民請求國家賠償予以限制或排除,體例上或可研議於兩岸條例規範似較為妥適。
撰稿人:方華香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203/File_19781095.docx |
R01984 | 提升公民媒體識讀素養之法制研析 | 終身學習法 | 賴怡瑩 | 2023-03-0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84
議題研析
一、題目:提升公民媒體識讀素養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終身學習法
三、背景說明
(一)為因應數位社群時代所面臨的漫天假訊息,英國西敏寺民主基金會(Westminster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WFD)與中央社新聞學院於112年2月共同舉辦事實查核交流工作坊,與媒體、事實查核工作者分享交流,期能協助社會做好資訊識讀[footnoteRef:1]。另,全球面對假訊息的困擾,各民主國家幾乎都重新重視並強化公民的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footnoteRef:2]教育,以促使公民能自主思辨,提升解讀各種媒體資訊、假訊息之能力[footnoteRef:3]。 [1: 葉冠吟,建立事實查核樞紐 英專家:尋覓共同信任第三方,中央社,112年2月9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02090167.aspx,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1日。] [2: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又稱「媒體識讀能力」,係指個體對各種媒體(尤其是圖像媒體如照片、圖畫、電影、電視等或電腦網路)所承載訊息之解讀與運用能力。參朱則剛,加拿大媒體素養教育探討,94年12月,網址:https://jlis.lis.ntu.edu.tw/html/j25-1.html ,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2日。] [3: 胡元輝,對抗假訊息 全球媒體素養教育總動員,師友雙月刊第618期,109年3月,頁10。]
(二)107年12月13日行政院提出之「防制假訊息危害專案報告」,將假訊息定義為:行為人將自己或他人揑造、扭曲、纂改或虛構全部或部分可證明為不實的訊息,故意甚至是惡意地藉由媒體、網路或以其他使公眾得知之方法,以口語、文字或影音的形式傳播或散布於眾,引人陷入錯誤,甚至因而造成公眾或損害個人,即具有法律問責的必要性。並以「惡(出於惡意)、假(虛偽假造)、害(造成危害)」簡稱之。為防制假訊息危害,行政院規劃四面向之策略與目標,亦即識假面向,為能識別、辨認,應提升公民識讀素養、養成獨立判斷能力;破假面向,為能查核、釐清,應提升澄清機制效率、推廣第三方查核機制;抑假面向,為能抑制、移除,應強化媒體平台協力、有效抑制危害擴散;懲假面向,為能規管、究責,應追究違法責任、公正獨立司法審查[footnoteRef:4]。並認為真正繁重工程會落在識別與破解假訊息,有效落實識假、破假,則抑假、懲假會較容易處理[footnoteRef:5]。茲就強化媒體素養教育以「識假」,落實事實查核以「破假」研析之。 [4: 行政院-政策與計畫-院會議案-防制假訊息危害因應作為,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c38a3843-aaf7-45dd-aa4a-91f913c91559,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1日。] [5: 劉靜怡 ; 羅秉成 ; 林福岳 ; 劉定基 ; 黃銘輝 ; 蘇慧婕 ; 徐彪豪,假訊息之規範途徑及其爭議,月旦法學,292期,108年9月,頁61。]
四、探討研析
(一)學校教育方面,媒體素養教育之外國推動立法例
在歐洲媒體素養指數調查中,芬蘭連續5年奪得第一[footnoteRef:6]。源自於103年(西元2014年)後所制定的一套對抗俄羅斯假訊息的策略,芬蘭中小學教育從105年(西元2016年)開始,將媒體素養導入全國性課程中[footnoteRef:7]。我國則是自108學年度起推動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將「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列為9大核心素養之一,培養學生以至公民能夠瞭解運用媒體及具備媒體識讀能力[footnoteRef:8]。 [6: 芬紛聊天,連5年歐洲居冠!芬蘭重視媒體素養教育、培養積極負責公民,課堂上怎麼教?,翻轉教育,112年1月31日,網址: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8014 ,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3日。] [7: 同註3,頁10~12。] [8: 教育部,緣起.目標.編輯方針,媒體素養教育資源網,網址:https://mlearn.moe.gov.tw/Purpose ,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3日。]
除了各國以行政措施於學校加強媒體素養教育外,近期立法部門亦體察到媒體素養教育的急迫和重要,例如:112年(西元2023年)2月6日,美國華盛頓州議會針對加強學校媒體素養教育和數位公民教育的法案,舉行公開聽證會辯論[footnoteRef:9]。同年2月7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參議員提案要求佛州教育部須對學生指導「社交媒體安全」,對於6至12年級的學生,教學必須關注社交媒體對社交、情感和身體影響[footnoteRef:10]。 [9: Elena Perry,Washington Legislature addresses need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proposed bill,The Spokesman-Review,112年2月6日,網址:https://www.spokesman.com/stories/2023/feb/06/washington-legislature-addresses-need-for-media-li/ ,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3日。] [10: The News Service of Florida,Florida senators back instruction on social media literacy,FOX13News, 112年2月7日,網址:https://www.fox13news.com/news/florida-senators-back-instruction-on-social-media-literacy,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3日。]
全球面對假訊息的威脅及挑戰日益增加,強化媒體素養教育之力道是否須由行政措施層面提升至法律位階,各國之立法推動進程,仍待持續觀察。
(二)社會教育方面,修正終身學習法,強化課程主題推動
學者指出,由政府倡導、學校執行、民間協力推擴的媒體素養教育,則被視為最能夠確保民主制度與人權的假訊息治理手段,可以實現人人具備近用媒體,而且具備鑑別真假訊息可長可久的自我能力[footnoteRef:11]。 [11: 汪子錫,從社會秩序到媒體素養:臺灣社會應對「假新聞」的對策探析,警學叢刊,52卷 2期 總期:258,110年9月,頁13。]
我國為鼓勵終身學習,強化社會教育,提升國民素質,制定終身學習法。該法第14條明定「辦理樂齡(55歲以上)學習活動」之獎勵及補助;第17條規定積極參與終身學習之「媒體」之獎勵及補助;第18條規定公私立團體「建立員工學習制度者」,得予獎勵;第20條規定「不同族群、文化、經濟條件及身心狀況對象」參與課程,給予學費補助。亦即該法係有依終身學習「對象」及推動終身學習之「組織」給予補助及獎勵。
終身學習法第7條第1項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定期召開終身學習推展會議,處理下列事項:一、終身學習政策方向之審議。二、終身學習重大計畫之審查。三、其他相關諮詢事項。」為期強化政府視國家社會發展情形推動特定「課程」主題之需要,建議增訂同條第2項「前項第二款審核通過之計畫及其配合開設之課程,各級主管機關得補助開設課程之公私團體經費。」(原第2項移列為第3項),以強化政府推動重要課程主題之效果。爰此,以藉由終生學習管道,強化公民媒體素養推廣計畫之能量,提升公民防制假訊息的能力。
(三)落實事實查核機制
除涉及公部門之假訊息,政府部門應提升事件澄清機制效率外,面對各式各樣之假訊息,實有賴於事實查核機制。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於107年7月31日正式運作,係民間社會自發性力量成立之非營利組織,於同年11月獲得國際事實查核聯盟認證,是我國第一個簽署該聯盟行為準則的事實查核組織[footnoteRef:12],成立迄今已發布2,200多則事實查核報告[footnoteRef:13],在假訊息查核澄清上扮演重要角色。另外在媒體平台部分,除媒體平台自律外,亦應積極強化事實查核及管制不實資訊與違法內容,共同協力遏止假訊息。 [12: 胡元輝,事實是正確報導的礎石: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經驗與反思,NCC NEWS,第14卷第4期,109年8月,網址:https://nccnews.com.tw/202008/ch2.html,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1日。] [13: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關於我們-年度報告,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bout/annualreport,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21日。]
撰稿人:賴怡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186/File_19781087.docx |
R01983 | 公共空間設置垃圾桶問題之研析 | 廢棄物清理法 | 盧焜鑫 | 2023-03-0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8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公共空間設置垃圾桶問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廢棄物清理法
三、背景說明
(一)「要不要增設公用垃圾桶」近來成為考驗有權力主導者行政魄力的議題
,此議題引發正反意見,有民眾認為增設垃圾桶可解決丟垃圾的便利性,否則多數YouBike前方置物籃都被丟雜物,增加垃圾桶可減少此一亂象,但也有人表示增加垃圾桶只會產生更多垃圾,生活環境只會變得更加髒亂。
(二)臺北市街頭曾設置近3,000個公用垃圾桶,平均每1,073位市民使用一個行人垃圾桶,嗣撤除大量行人垃圾桶,下修至1,800餘座,除了考量市容因素,也是為避免市民將家中垃圾拿到行人專用垃圾桶丟棄,藉以逃避使用付費專用垃圾袋
。事實上,垃圾桶存廢問題,依2020年民意調查,當時有21%受訪者認為垃圾桶應該全面撤除,但有74%的民眾卻認為應繼續設置
。
四、探討研析
(一)將iTrash概念引用至公共空間並採收費制
為減少髒亂美化環境,各縣市政府陸續推動垃圾不落地政策,為使垃圾不落地,民眾勢必須配合垃圾車收集時間,按照各表定項目,攜帶垃圾出門。惟國內雙薪家庭漸成趨勢,追著垃圾車跑成為一大難題,公共空間垃圾桶變成家用垃圾丟置地點。2018年臺北市政府為解決無法配合環保局垃圾收運時間民眾需求,於內湖等地曾試辦智慧垃圾機iTrash,民眾無需使用專用垃圾袋,24小時均可棄置,惟按垃圾重量計算付費
,市民得需額外付費。考量公共空間廣設垃圾桶可為民眾帶來便利,但政府亦憂心垃圾增量,造成清潔人員負擔且破壞市容,如採收費之方式,將iTrash概念運用於公共空間,並依垃圾類型計價,可優化垃圾收集處理問題,達雙贏效果。
(二) 提高罰鍰金額促使民眾不敢亂丟垃圾
於美國亂丟雜物屬三級輕罪(third degree misdemeanor),根據各州法律和城市條例區分,懲罰可從美金300(新臺幣約9,000元)到1,000(新臺幣約30,000元)不等的罰款、入獄或社區服務(最長1年),也可以上述兩種或三種併罰
。新加坡政府對於任何形式亂丟垃圾的初犯者會開罰1,000新幣(新臺幣約22,800元),再犯者則加重罰金為2000新幣(新臺幣約45,600元)
。而我國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27條
及第50條
規定,不在指定地點任意丟棄垃圾,可處新臺幣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經限期改善,屆期仍未完成改善者,並可按日連續處罰。相較前述美國、新加坡,我國處罰輕,較無明顯嚇阻作用,為促使社會大眾維護環境衛生,建議除加強國民守法觀念外,可研議修法適度提高罰鍰金額。
撰稿人:盧焜鑫
�諸葛俊,垃圾桶爭議 考驗行政魄力,聯合報,第A13版,2023年2月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udn.com/news/index,瀏覽日期:2023" �https://udn.com/news/index,瀏覽日期:2023�年2月20日。
�社論,北市垃圾桶之爭 增與不增的辯論,台灣新生報,2023年2月6日,網址:http://www.tssdnews.com.tw/?FID=13&CID=657522,瀏覽日期:2023年2月18日。
�陳思豪,藍、白上演垃圾桶大戰!台灣該學日本還是香港?遠見,2023年2月4日,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99314,瀏覽日期:2023年2月18日。
�目前為一般垃圾0.0~0.2公斤 收費2元;0.2~0.5公斤收費6元;0.5公斤以上,每0.5公斤收費6元。
�李文涵,美國為什麼非常乾淨?希望之聲,2017年6月24日,網址: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234374?lang=b5,瀏覽日期:2023年2月20日。另可參見States with Littering Penalties,NCSL,2022年3月21日,網址:https://www.ncsl.org/environment-and-natural-resources/states-with-littering-penalties,瀏覽日期:2023年2月24日。
�旅遊網誌,新加坡旅遊禁忌:不能不知的旅遊事項,2020年3月1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klook.com/zh-HK/blog/taboo-singapore/" �https://www.klook.com/zh-HK/blog/taboo-singapore/�,瀏覽日期:2023年2月20日。
�廢棄物清理法第27條規定:「在指定清除地區內嚴禁有下列行為:一、隨地吐痰、檳榔汁、檳榔渣,拋棄紙屑、煙蒂、口香糖、瓜果或其皮、核、汁、渣或其他一般廢棄物。二、污染地面、池溏、水溝、牆壁、樑柱、電桿、樹木、道路、橋樑或其他土地定著物。三、於路旁、屋外或屋頂曝晒、堆置有礙衛生整潔之物。四、自廢棄物清除、處理及貯存工具、設備或處所中搜揀經廢棄之物。但搜揀依第五條第六項所定回收項目之一般廢棄物,不在此限。五、拋置熱灰燼、危險化學物品或爆炸性物品於廢棄物貯存設備。六、棄置動物屍體於廢棄物貯存設備以外處所。七、隨地便溺。八、於水溝棄置雜物。九、飼養禽、畜有礙附近環境衛生。十、張貼或噴漆廣告污染定著物。十一、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之污染環境行為。」
�廢棄物清理法第50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經限期改善,屆期仍未完成改善者,按日連續處罰:一、不依第十一條第一款至第七款規定清除一般廢棄物。二、違反第十二條之規定。三、為第二十七條各款行為之一。」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180/File_19781081.doc |
R01981 | 警察職權行使法定位與功能之檢討 | 警察職權行使法 | 吳欣宜 | 2023-03-0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81
議題研析
1、
題目:警察職權行使法定位與功能之檢討
2、
議題所涉法規
警察職權行使法
3、
背景說明
據報載,某音樂老師在上課途中遭員警以行跡可疑為由盤查,因其不願配合,雙方爆發口角,音樂老師被以大外割壓制及妨害公務罪逮捕。事後音樂老師對員警提起妨害自由等罪之告訴,第一審法院以該員警犯公務員假藉職務上機會之強制罪、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4月及6月(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1年度矚訴字第3號刑事判決)[footnoteRef:1]。 [1: 陳漢明,音樂女老師案 警盼警職法合理懷疑明確化,台灣時報,2023年2月3日,第5版。]
事實上,前開音樂老師之遭遇和司法院釋字第535號解釋之個案背景幾乎如出一轍,同樣都係民眾不服無端遭受臨檢盤查,因而與警方發生衝突。司法院釋字第535號解釋於2001年作成時,僅有警察勤務條例作為執行臨檢之行為規範,該號解釋指出臨檢屬對人或物之查驗、干預,影響人民行動自由、財產權及隱私權等甚鉅,實施臨檢之要件、程序及對違法臨檢行為之救濟,均應有法律之明確規範,方符憲法保障人民自由權利之意旨。簡言之,臨檢構成基本權之干預,必須符合法律保留原則。該號解釋除說明警察勤務條例有關臨檢之規定,並無授權警察人員得不顧時間、地點、對象任意臨檢、取締或隨機檢查、盤查之立法意旨外,並更進一步具體闡明臨檢之發動門檻: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警察人員執行場所之臨檢勤務,應限於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處所、交通工具或公共場所為之,其中處所為私人居住之空間者,並應受住宅相同之保障;對人實施之臨檢則須以有相當理由足認其行為已構成或即將發生危害者為限,且均應遵守比例原則,不得逾越必要程度。
該號解釋固肯認警察勤務條例作為臨檢之依據,但仍要求有關機關於解釋公布之日起2年內通盤檢討警察執行職務法規,因而於2003年催生出警察職權行使法。然而,警察職權行使法自施行以來已近20年,其間警民間因臨檢所致之對立與衝突爭議仍時有所聞,此亦顯露該法並未完全發揮其作為警察職權行為基準規範之功能,而有進一步檢討之必要。
4、
探討研析
(1)
明定警察職權行使法之適用屬性為「基準法」
警察職權行使法於立法規劃之初,原被賦予警察職權行使之「基準法」期待[footnoteRef:2],但在該法制定施行之前,已有諸多警察職權行使之作用法存在,例如警察勤務條例、警械使用條例、社會秩序維護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集會遊行法等。其實情係,現行警察職權行使法之立法定位僅為「普通法」,作為補充其他警察職權行使規範之不足,在法律適用順序上會優先適用其他法規,只有當其他法規未規範時方適用警察職權行使法[footnoteRef:3]。是以,為有效統一並全面性建立警察職權行為之基準規範,建議參酌行政執行法第1條[footnoteRef:4]之立法模式,於警察職權行使法第1條增訂第2項:「警察行使職權,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將警察職權行使法界定為「基準法」之性質,期使警察行使職權有一定之原則與準繩,並利該法發揮引導其他警察作用法之模範性功能。 [2: 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第1條第2項:「警察執行職務,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立法院第5屆第2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915號,政府提案第8870號,2002年12月25日,頁29。] [3: 鄭羽軒,警察職權行使法問題研析,全國律師,第20卷第5期,2016年5月,頁59。] [4: 行政執行法第1條:「行政執行,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其白話解釋即是:關於行政執行之事項,應依行政執行法之規定,只有在行政執行法未規定時,方得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由此可見立法者係將行政執行法定位為基準法之性質。]
(2)
通盤檢討警察職權行為類型
警察職權行使法之立法目的,是期藉由明文列舉重要之職權行為,並進一步細緻化其要件及程序,敦促警察依法行政,進而達成保障人民權益之目標(警察職權行使法第1條參照)。然而現行警察職權行使法對於職權行為之列舉並不完整,尤其是警察職權行使之大宗,例如社會秩序維護、交通管制、集會遊行、警械使用等,均欠缺框架性規範[footnoteRef:5]。另一方面,警察職權行使法列舉之職權行為,除單純之行政權限外,尚包括刑事附隨權限,例如第11條一定期間內之觀察及動態掌握、第12及第13條遴選第三人秘密蒐集相關資料以及第15條治安顧慮人口查訪等。準此,警察職權行使法不僅是單純之警察行政法,而係併含有警察刑事法之內容,此一複雜之法規範性質,亦係造成警察職權行使法無法成為統一性基準規範之原因。是以,論者建議警察職權行使法應針對前開所舉重要之警察職權行為,增補其行使要件及程序規範,並進一步刪除與犯罪偵查相關之警察職權行為,使之回歸刑事訴訟法之規範[footnoteRef:6]。 [5: 此一職權列舉不完整之缺失,實與上開警察職權行使法之法律定性互為關聯,正因為警察職權行使法定性為普通法,未對所有警察職權行為作統一性之基準規範,因此部分警察職權行為仍須待其他個別法(特別法)之規範(例如警察勤務條例、警械使用條例、社會秩序維護法、集會遊行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等),始能建立完整之警察職權行為行使要件及法律效果。] [6: 林明鏘,警察行使職權與國家賠償責任—兼評臺北高行98年度訴字第1843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2月,頁28。]
撰稿人:吳欣宜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175/File_19781077.docx |
R01980 | 我國新型詐騙之法制問題研析 | 個人資料保護法;資通安全管理法 | 葉育彰 | 2023-03-0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80
議題研析
一、題目:我國新型詐騙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個人資料保護法》及《資通安全管理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春節期間,某家銀行發生多名卡友,經詐騙集團以釣魚連結誘騙民眾點閱,遂行盜刷;另有以補足國際包裹運費為由的釣魚郵件設局行騙。共計報案廿八件,財損逾百萬元[footnoteRef:1]。 [1: 邱俊福/台北報導,〈釣魚連結盜刷 春節28人受害〉,《自由時報》,2023年2月2日,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564800瀏覽日期:2023年2月10日。]
四、探討研析
(一)前揭詐騙模式,已然不是利用貪便宜的人性,而以「個資」尋找詐騙對象。殆已不單是呼籲民眾莫啟貪念所能遏止。既然個資外洩是點燃詐騙的火苗,防止詐騙已然是全民義務,尤其是政府機關、銀行及保險公司、醫院診所、學校⋯⋯等握有大量個資的公私團體均責無旁貸。
(二)詐騙集團就其詐騙對象的個資蒐集,絕對少不了各方的電子資料庫,甚至以之為主要來源。因此,個資保護與防盜是降低詐騙發生率,乃公私團體與個人的必要工作。是以外界均期許,去年甫成立的「數位發展部」能積極扛起資安教育,並精研防騙對策,並確保其成果不被侵奪與破壞。
(三)當然,徒有數位發展部的努力也是不夠的,全民仍須共同努力。即便只透過媒體大量宣導教育民眾,讓民眾知道詐騙常用的手段、伎倆,或許可以減少許多被詐騙的民眾,甚至白帽駭客 的演練也是不可少!
(四)另就法制論,針對公務機關及非公務機關以外之私法人團體之資訊安全管理,顯應進一步審慎研擬相關規範,以加強其資通安全及資料庫中的個資保護,期免發生資料庫外洩或被不當轉載,乃致成為詐騙集團獵殺的肥羊。畢竟,防止個資外洩要從源頭起杜絕詐騙。惟干預私法人團體之資料庫管理,恐亦有過猶不及的難處,因此政府在個資保護權責下,對私權干預應以最小侵害為原則。
撰稿人:葉育彰
1/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173/File_19781075.docx |
R01977 | 新臺幣數位化之貨幣法制研析 | 中央銀行法;民法;中華民國刑法;勞動基準法;公司法;洗錢防制法;會計法;印花稅法;災害防救法;信託法;政治獻金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等 | 方華香 | 2023-02-2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7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新臺幣數位化之貨幣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央銀行法、民法、中華民國刑法、勞動基準法、公司法、洗錢防制法、會計法、印花稅法、災害防救法、信託法、政治獻金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等
三、背景說明
(一)因應虛擬幣的興起,據報載目前已有114個國家正在研究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我國中央銀行(下稱央行)也在進行相關實驗計畫中[footnoteRef:1]。 [1: 華爾街日報》「央行數位貨幣」時代即將來臨!各國都做好準備了嗎?,風傳媒新新聞,2023年1月18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4700099?mode=whole(最後瀏覽日:2023年2月17日);錢玉紘,高敬原,台灣有機會發行數位貨幣嗎?找5家銀行做實驗,楊金龍揭最新進度,數位時代,2022年6月29日,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0338/tw-cbdc(最後瀏覽日:2023年2月17日)]
(二)CBDC是國家央行發行的法定貨幣之數位版本,其法律基礎可分為二面向:1.央行得以發行數位貨幣之法律基礎;2.數位貨幣在現行其他相關貨幣法令之待遇或法定價值。
(三) 央行發行新臺幣之基礎及其國幣效力,見於中央銀行法第13條規定:「中華民國貨幣,由本行發行之(第1項)。本行發行之貨幣為國幣,對於中華民國境內之一切支付,具有法償效力(第2項)。……」及中央銀行發行新臺幣辦法第2條規定:「中華民國貨幣為新臺幣,除適用中央銀行法關於國幣之規定外,依本辦法之規定。」。上述規定立法當時,所謂「國幣」(具有法償效力)者應只有指實體貨幣(實體新臺幣)而言,倘若如此,則中央銀行法相關規定應予修正,始能承認CBDC之法定貨幣地位(例如:2020年巴哈馬修訂中央銀行法,將原先限於實體貨幣之定義放寬至包含電子錢;大陸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10月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修正人民幣包含實物與數位形式等)[footnoteRef:2]。但亦有學說認為,上開文義並未排除「數位形式」之新臺幣,若採取此種見解,則央行發行數位新臺幣即可以之為法律基礎[footnoteRef:3],而無修正中央銀行法第13條之必要。 [2: 吳依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針對央行數位貨幣之政策研析及路徑建議,科技法律透析,第34卷第10期,2022年10月,頁30-31。] [3: 陳肇鴻,數位新台幣於貨幣法制上的意義—中央銀行數位貨幣對現行法制的影響初探,台灣法律人,第18期,2022年12月,頁54。]
四、探討研析
(1)
通盤檢視現行法令中之「金錢」、「現金」、「貨幣」、「現鈔」、「紙幣」之用語意義是否僅限於實體貨幣而為相對應之修正
目前法令對於「國幣」、「金錢」、「現金」、「貨幣」、「現鈔」、「紙幣」之用語相當多元,內涵不一。例如:刑法第196條第1項行使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罪,其中之「通用貨幣」相對於「紙鈔」而言,實務見解認為指「硬幣」(最高法院63 年台上字第 2194號刑事判例);民法第480條,以「通用貨幣」為借貸者,應以返還時有通用效力之貨幣償還之;勞動基準法第22條第1項,工資之給付,應以「法定通用貨幣」為之;公司法第99條之1,股東出資得以「現金」為之;洗錢防制法第12條第1項,旅客入出境攜帶一定金額以上之「現鈔」應向海關申報;會計法第16條第1項,政府會計應以「國幣」或預算所定之「貨幣」為記帳本位幣;印花稅法第3條,本法規定之金額,以「國幣」為單位。其因事實上之需要而使用中央授權發行之「通用貨幣」者,應依政府規定之比價折算之;災害防救法第 34 條第2項,損失補償,應以「金錢」為之;信託法第24條第1項,信託財產為「金錢」者,得以分別記帳方式為之;政治獻金法第10條第2項,收受「金錢」之政治獻金,應於收受後15日內存入專戶等……。
倘日後央行發行之數位新臺幣,具有國幣之法償效力,在法制作業中,必須通盤審視現行法令規定之用語在哪些情況下仍限於傳統意義的現鈔(實體紙幣),抑或可透過解釋擴及數位新臺幣?如若無法透過法解釋方式去處理現行法,則必須考慮修法納入數位新臺幣之可能性。
(2)
央行與其他金融中介機構及一般民眾就數位新臺幣之往來法律關係,亦須予以規範
為便利人民使用,CBDC發行方式除了以數位貨幣形式為之,亦可能以電子支付、電子錢包形式為之。央行與一般金融機構之任務不同,亦非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第3條所稱之經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許可經營法定業務之電子支付機構。央行若自己本身欲以電子支付方式發行CBDC,就其相關代理收付或儲值業務須否納入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等一般金融法規之規範範圍內?若非自己為之,而欲透過一般商業銀行等中介機構,則貨幣法與金融法間之權限分配或介接應如何處理?公私部門之合作協力模式、責任分擔又如何?以電子支付方式發行國幣,電子支付機構所涉及專業經營、財務、資安、風險控管、消費者保護等議題,在法制上是否已足?此外,隨著各國CBDC之發展,就人民而言,本國數位貨幣與外國數位貨幣之輸出入如何規範?就央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而言,兩國間數位貨幣系統之對接及相容性、兌換性及跨境交易清算機制(平台)如何?[footnoteRef:4] [4: 陳肇鴻,同前註3,頁63-64;林楷芳,論我國發行中央銀行數位貨幣之法律架構與個人資料保護,臺灣銀行季刊,第72卷第4期,2021年12月,頁56-60。]
隨著各國央行研究CBDC可行性之浪潮方興未艾,除了技術問題,上述諸議題所涉新臺幣數位化之法制作業,建議須提早盤點,預作準備,以資因應未來可能日漸普及之虛擬貨幣所需。
撰稿人:方華香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121/File_19780993.docx |
R01979 | 以高齡者為主要照顧者家庭定期訪視法制化探討 | 老人福利法;長期照顧服務法 | 蔡琮浩 | 2023-02-2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79
議題研析
一、題目:以高齡者為主要照顧者家庭定期訪視法制化探討
二、所涉法規
老人福利法、長期照顧服務法
三、背景說明
(一)近日社會傳出一起人倫悲劇,新北市1家4口因久未外出,才被鄰居發現僅剩嚴重失智的85歲父親獨活,其80歲老母及50餘歲兒子均已死亡數月成乾屍[footnoteRef:1],事件發生後,引起社會輿論熱議。 [1: 王揚傑、呂健豪、陳慰慈,4口之家3人成乾屍 失智老父獨活 久未外出鄰居報里長聯絡破門 母與長子疑死亡數月 新北市社會局介入安置,中國時報,112年2月4日,第A6版。]
(二)根據報載,本次案例家中以80歲老母親為主要照顧者,負責照顧精障兒子與失智丈夫。除上述案例外,過年前也發生多起獨居長者在家往生,且非透過通報機制加以通報的情形,引起媒體批評:現有的家庭訪視流於形式,讓弱勢家庭被邊緣化[footnoteRef:2]。 [2: 陳慰慈、呂健豪、王揚傑,訪視流於形式 弱勢家庭被邊緣化,中國時報,112年2月4日,第A6版。]
(三)根據長期照顧服務法(以下簡稱長照法)第13條規定,政府對長期照顧家庭照顧者提供支持服務,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並根據同條第2項訂有「長照服務對象之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初篩指標」,其中「同時須照顧兩位符合長期照顧或身心障礙條件以致生活無法自理的家人」即屬於高負荷家庭,依據「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原則」,需由案家向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經評估後始開案提供喘息服務。至於社會安全網的脆弱家庭通報,則是由兒少高風險家庭通報轉型,並擴大至關注家庭與其他成員,主要法源仍以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為主[footnoteRef:3]。因此,若高負荷家庭或脆弱家庭未提出申請或申請相關服務之評估落差,甚至需長期的介入協助者,都可能造成類似案例發生,而無法有效提供長照或脆弱家庭照顧者之支持服務。 [3: 衛生福利部,請問要如何進行脆弱家庭的通報呢?,社會安全網,111年8月30日,https://topics.mohw.gov.tw/SS/cp-4531-50114-204.html,最後瀏覽日:112年2月15日。]
(四)另依據老人福利法第31條規定[footnoteRef:4],為協助失能老人之家庭照顧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提供服務。而對於老人因無人扶養,致有生命、身體之危難或生活陷於困境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則可依據同法第42條[footnoteRef:5]予以適當安置;並應結合當地村(里)長與村(里)幹事定期主動連絡、掌握老人生活狀況。是以,對本次案例以高齡長者為主要家庭照顧者及獨居老人而言,並無建立定期訪視機制,而易有憾事發生之情形。 [4: 老人福利法第31條規定:「為協助失能老人之家庭照顧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提供下列服務:一、臨時或短期喘息照顧服務。二、照顧者訓練及研習。三、照顧者個人諮商及支援團體。四、資訊提供及協助照顧者獲得服務。五、其他有助於提升家庭照顧者能力及其生活品質之服務。」。] [5: 老人福利法第42條規定:「老人因無人扶養,致有生命、身體之危難或生活陷於困境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老人之申請或依職權,予以適當安置(第1項)。前項主管機關執行時,應結合當地村(里)長與村(里)幹事定期主動連絡、掌握老人生活狀況(第2項)。……」。]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於老人福利法明定以高齡者為家中主要照顧者家庭,應建立定期訪視關懷條文
依老人福利法第17條規定,雖訂有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提供關懷訪視的居家式服務,惟其對象仍為失能之居家老人,顯見依本法之規定,目前僅針對失能老人之家庭照顧者、無人扶養,致有生命、身體之危難或生活陷於困境者,要求地方主管機關應予以相當之協助,對於以高齡者做為家中主要照顧者(包括獨居老人)並無以法律建立定期訪視關懷之機制。
鑑於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以高齡者做為家中主要照顧者(包括獨居老人)之家庭在社會中已非個案,卻常發生日常生活缺乏適時介入關懷、協助之狀況,甚至因此慘死家中仍無人知悉之憾事,爰建議於老人福利法明定以高齡者為家中主要照顧者之家庭,應建立定期訪視關懷之相關條文,俾明確要求主管機關定期訪視之服務。
(二)為免訪視流於形式,主管機關宜充分且有效整合橫向資訊
依據老人福利法第1條規定,本法之立法目的在維護老人尊嚴與健康、延緩老人失能、安定老人生活、保障老人權益及增進老人福利。是以,政府對於老人之服務,不應限於弱勢之失能、中低收入戶之長者,而對任何需協助之高齡對象,均應依老人福利法之立法精神予以協助。是以,對於以高齡者做為家中主要照顧者之家庭,政府亦宜妥適提供服務。
對於高負荷家庭或脆弱家庭對象之協助或服務常涉及多種法令,以本次案例觀之,個案即符合長照法及老人福利法之適用對象,也因此涉及多種機制之整合,有待主管機關充分且有效協調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間之資訊,方能及時因應處理類似個案。爰建議對於相關訪視機制除依法建立外,更有待主管機關積極落實與聯繫整合,以發揮老人福利法強調訪視關懷適用對象之立法目的。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143/File_19781005.docx |
R01978 | 公共場所母乳哺育之法制研析 | 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 | 李郁強 | 2023-02-2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7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公共場所母乳哺育之法制研析
二、所涉法規
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今(2023)年2月一位新手媽媽帶著3個月大女兒搭乘臺鐵,上車不久後,孩子突然餓了,當她將哺乳巾遮擋,準備親自哺乳時,卻有路人阿嬤出聲大罵「傷風敗俗」,令其至廁所哺乳,更表示要叫列車長「趕這種人下車」。列車長到達後請路人阿嬤至另一個車廂,讓新手媽媽繼續哺乳[footnoteRef:1]。實則依據《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以下簡稱本條例)規定,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違者處新臺幣6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鍰(第4條第1項、第8條第1項)。 [1: 潘毅,〈她台鐵餵母乳遭嗆! 列車長舉動被讚〉,《今日新聞》,2023年2月9日,綜合報導。]
(二)為達維護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權利之目的,本條例所採取的手段,一為第4條宣示婦女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時,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一為第5條以下強制某些公共場所應設置哺(集)乳室之相關規定[footnoteRef:2]。以前者言,第4條第1項條文為本條例最重要的條文,關係到真正自由的哺乳空間之建立,配合落實之相關條文,包括該條第2項進一步規定,選擇母乳哺育場所之權利,不因該公共場所已設置哺(集)乳室而受影響;以及第8條規定,對違反第4條第1項規定處罰鍰。然上述兩項手段仍有改進空間,爰以下進一步探討。 [2: 本條例草案送本院審查時,作者與同仁於2010年3月曾撰寫《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草案評估報告》(B00712),同年4月蒙薛凌等19位委員採用提案(委員提案第9629號),同年11月制定公布,其中第5條係依報告意見修正。]
四、探討研析
(一)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涉及人身自由之侵害
婦女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之權利,應屬憲法對人身自由及基本人權之保障範圍,不得任意侵犯或限制。倘若有禁止、驅離或妨礙之情形,其可責內涵應不止於處以行政法之罰鍰,若以強暴、脅迫之手段妨害人行使權利者,實可能構成刑法妨礙自由罪章第304條之強制罪[footnoteRef:3]。為落實本條例之立法目的,保障婦女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權利,對符合刑法第304條規定者,宜進一步將其處罰程序納入本法中,以產生嚇阻作用。爰建議本條例第8條第1項「違反第四條第一項規定,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增訂觸犯刑法第304條規定者之程序,即修正為:「違反第四條第一項規定,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其觸犯刑法第三百零四條規定者,並應移送司法機關辦理。」[footnoteRef:4]。 [3: 中華民國刑法第304條:「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第1項)前項之未遂犯罰之。(第2項)」] [4: 李郁強、趙俊祥,〈從性別觀點看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評「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草案」(上)〉,《全國律師》,第15卷,第2期,2011年2月,頁108。]
(二)哺(集)乳室母乳哺育之隱私權保障
對於個人身處空間是否具有合理的隱私權期待,可以從個人主觀隱私保護行為以及第三人一般目視兩項標準加以判斷。個人主觀的隱私保護行為,除非同意,否則行為人若已有效表明不願公開個人隱私並有相當保護措施,應有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相反地,如果保護不夠周全,或保護隱私行為無效,依一般目視標準,為了維護一般人的行動自由及其他權利,當一般人民用一般正常的手段可以得知的個人資訊,若具有社會生活相當性,無必要特別保護個人隱私。相對地,個人已經採取有效保護隱私權措施,則探知個人隱私之人,如沒有合理的公益理由,且該利益超越一般人或個人所能容許的範圍,極可能成為侵害個人隱私權行為,甚至成為妨害自由等犯罪行為[footnoteRef:5]。 [5: 蔡達智,〈隱私權初探〉,《法學叢刊》,第50卷,第3期,2005年7月,頁82、95。]
緣此,基本上哺乳婦女於公共場所開放空間母乳哺育行為,對一般目視之第三人無主張保障隱私權之理由,但是若哺乳婦女已經找尋較無人之角落或以衣物試圖遮蔽,倘第三人在旁一直盯著看,仍有可能構成侵犯隱私權之虞,更何況是密閉空間。是以,於哺(集)乳室無論直接哺乳或集乳,已經「有效表明不願公開個人隱私並有相當保護措施」,則有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但是本條例雖強調哺(集)乳室之設置與管理,卻對於哺(集)乳室之隱私保障缺乏配套之罰則,可能滋生不周。建議參酌《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3條之規定[footnoteRef:6] ,對有窺視哺(集)乳室之故意與行為,足以妨害隱私者論處行政罰,以加強哺乳婦女權益之保障。爰建議增訂第10條之1:「故意窺視哺(集)乳室,足以妨害哺乳婦女隱私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下罰鍰。」[footnoteRef:7]。 [6: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3條:「有下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下罰鍰:一、故意窺視他人臥室、浴室、廁所、更衣室,足以妨害其隱私者。二、於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任意裸體或為放蕩之姿勢,而有妨害善良風俗,不聽勸阻者。三、以猥褻之言語、舉動或其他方法,調戲他人者。」] [7: 李郁強、趙俊祥,〈從性別觀點看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評「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草案」(下)〉,《全國律師》,第15卷,第3期,2011年3月,頁102。]
撰稿人:李郁強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123/File_19780995.docx |
R01976 | 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專責機關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個人資料保護法 | 安怡芸 | 2023-02-2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76
議題研析
一、題目: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專責機關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個人資料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
(一)近期國內連續發生多起重大個人資料(以下簡稱個資)洩漏事件,不但包括航空公司及多家汽車租賃業等民間企業,甚至戶政、健保資料均有洩漏情事,引發各界關注。行政院於107年間責成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發會)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專案辦公室」,負責個資保護法制之主政機關與跨部會協調工作[footnoteRef:1]。然依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規定,個資法之監督機關係為公務機關或非公務機關所屬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直轄市、縣(市)政府,因而容易產生監督單位權責不清的問題,故而朝野立委均呼籲應儘快成立獨立專責保護機關,以落實個資保護[footnoteRef:2]。 [1: 國家發展委員會,個人資料保護專案辦公室,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726A44EA5D724473,最後閱覽日:112年2月14日。] [2: 楊丞彧、謝武雄、蔡亞樺,個資外洩連環爆 立委促設個資保護機關,自由時報,112年2月11日,第A9版。謝君臨,立委促設個資專責機關 國發會允1個月內提報告,自由時報,112年2月7日, 第A4版 。]
(二)行政院為加強個資保護,擬視情況將個資保護議題納入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討論[footnoteRef:3],具體作法係責成各機關及其主管事業於重大事件發生時立即通報,並由個資行政檢查小組會同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進行行政檢查並擬具報告後,提報專案會議,以利後續處分決策[footnoteRef:4]。為此,民眾對於111年間設立,專責國家資通安全防護相關業務的數位部寄予厚望,甚至希望能由其統籌辦理個資保護[footnoteRef:5]。 [3: 林縉明、陳素玲、馬瑞璿,個資頻外洩 數位部何在 政院擬設新獨立監督機制 能否解決資安破口不明,聯合報,112年2月10日,第A2版。] [4: 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揭牌 鄭副院長盼成為資安政策、產業及相關服務最堅強後盾,行政院新聞稿,112年2月10日,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d7b3af57-0799-45be-8ace-47544d570162,最後閱覽日:112年2月15日。] [5: 林縉明、陳素玲、馬瑞璿,同註3。]
四、探討研析
(一)單一資安部門是否足以勝任個資保護有待深究
在網際網路盛行的數位資訊年代,政府與企業均以電子資料庫保存個資,並大量透過網際網路傳輸,故而外界有由數位部統籌負責個資保護之提議[footnoteRef:6]。然而資安及法律專家認為個資獨立監督機制與資安處理平台分屬不同概念[footnoteRef:7],且個資涉及法律、資安、標準規格、認證、使用以及與產業介接等各層面,需跨領域整合始能周延,單一資安部門是否足以勝任[footnoteRef:8]亦值深究。 [6: 馬瑞璿、蕭白雪,疊床架屋 難解資安困境,聯合報,112年2月10日,第A2版。] [7: 林縉明、陳素玲、馬瑞璿,同註3。] [8: 陳美伶:個資涉及層面廣 需跨領域規管整合,中央社,108年9月14日,國內財經。]
(二)獨立專責機關主管個資保護已為國際潮流
歐洲議會及歐盟理事會於2016[footnoteRef:9]年4月27日通過歐盟規則第2016/679號「歐盟資料保護一般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藉以提升及確保對於歐盟境內資料當事人權利保護之一致性(特別是網路活動)。歐盟視個人資料保護為人權的體現,爰要求個資主管機關必須「獨立」且「專責」[footnoteRef:10],故而於GDPR第51條明文規範各會員國除法院及司法權外應設立至少一個獨立專責公務機關[footnoteRef:11],以監督GDPR之落實。經查,除歐盟國家外,其他國家亦多有設立個資保護獨立專責機關者,如新加坡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Commission Singapore, PDPC)[footnoteRef:12]、日本個人情報保護委員會[footnoteRef:13]、韓國個人資訊保護委員會(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Commission, PIPC)[footnoteRef:14]、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footnoteRef:15]及加拿大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Office of the Privacy Commissioner of Canada, OPC)[footnoteRef:16]等。此外,憲法法庭於111年亦在針對健保資料庫裁判案中明確指出,個資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定,均欠缺獨立監督機制,對個人資訊隱私權保障不足,有違憲之虞,相關機關應自判決宣示之日起3年內,制定或修正相關法律[footnoteRef:17]。爰此,目前以任務編組方式設置之「個人資料保護專案辦公室」對於確保個資安全似有不足,允宜參酌憲法法庭判決意旨,制定或修正相關法律成立獨立專責個資保護機關,以符合國際潮流,落實個資及人權之保護。 [9: 為求全文一致性,引述涉及年代部分,除外國資訊以西元表示外,其他均以民國表示。] [10: 潘姿羽、廖禹揚,個資管理多頭馬車 成立專責機構當務之急,中央社,108年9月14日,國內財經。] [11: 法務部,歐盟資料保護一般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與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之重點比較分析,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92A54D2FBC1D329E,最後閱覽日:112年2月10日。] [12: 新加坡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Commission Singapore, PDPC),https://www.pdpc.gov.sg/,最後閱覽日:112年2月18日。] [13: 日本個人情報保護委員會, https://www.ppc.go.jp/,最後閱覽日:112年2月18日。] [14: 韓國個人資訊保護委員會(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Commission,PIPC),https://www.pipc.go.kr/eng/index.do,最後閱覽日:112年2月18日。] [15: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https://www.pcpd.org.hk/cindex.html,最後閱覽日:112年2月18日。] [16: 加拿大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Office of the Privacy Commissioner of Canada,OPC),https://www.priv.gc.ca/en/,最後閱覽日:112年2月18日。] [17: 詳見憲法法庭111年8月12日111年憲判字第 13 號判決。]
撰稿人:安怡芸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117/File_19780987.docx |
R01973 | 個人或營利事業指定私立學校捐贈之法制研析 | 私立學校法;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 | 王幼萍 | 2023-02-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7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個人或營利事業指定私立學校捐贈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私立學校法、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
三、背景說明
(一)《私立學校法》第62條
及《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79條
規定,個人或營利事業透過興學基金會捐款給私立學校,個人指定捐贈學校時,得於綜合所得總額50%限度內列為列舉扣除額,營利事業則為25%;未指定捐贈學校者,得全數作為列舉扣除額或列為費用或損失。另財政部1976年7月6日臺財稅第34469號函說明,營利事業或個人捐款公立學校設置獎學金或擴建校舍及教學設備,得視為對政府之捐贈,准予適用《所得稅法》第36條
或同法第17條第1項第3款第2目(現行第2款第2目之1
)但書之規定辦理,不受金額限制。
(二)依前揭規定,個人或營利事業捐贈予公立學校可以全額免稅,惟若透過興學基金會捐款給指定之私立學校,個人僅得扣抵綜合所得總額50%,營利事業則為25%。
四、探討研析
(1)
研議提高個人或營利事業對指定捐贈辦學優良之私立學校列舉扣除額度
私立學校最主要的財源收入為學雜費。由於臺灣少子化情形日益嚴峻,政府經費補助極為有限,學雜費又凍漲多年,使得私立學校招生及經營日益困難
。近日私立大學校長進行校長會議,要求政府應比照個人或營利事業對公立學校捐款100%認列扣除額,並呼籲教育部修法
。
為提高個人或營利事業捐贈私立學校意願,改善私校募款困難並提升其教育品質,建議主管機關研議修正《私立學校法》第62條第2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79條第1款第6目規定之可行性,在考量租稅公平原則下,酌予調整個人或營利事業對指定捐贈私立學校之列舉扣除額度,透過指定捐贈的免稅優惠,俾利充實私立學校經費與教學資源,改善私立學校整體教育品質。
另一方面,鑒於私立學校素質良莠不齊,若貿然將指定捐贈學校全數納入個人或營利事業的列舉扣除額度,恐產生部分已面臨退場私立學校藉由外界捐贈進行牟利或濫權吸金疑慮
。為避免個人或營利事業指定捐贈私立學校衍生有圖利或濫權及其他爭議,受贈學校宜限定為依《私立學校法》第57條經評鑑公告為辦學績優學校,以獎勵其辦學績效及鼓勵私立學校持續精進發展;已被教育主管機關依《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公告列為預警學校及專案輔導之私立學校則應予排除者,暫維持現行規定,俾使辦學優良之私立學校獲得更高額度捐贈,並避免經營不善之私立學校藉由捐贈牟取不當利益。
(2)
研議增訂指定捐贈私立學校經費使用及監督管理規範
個人或營利事業對私立學校之指定捐贈可為學校增加財源、挹注活水,惟若無明確使用及公開機制以強化監督,可能成為漏洞,反而喪失政府鼓勵私人捐贈之美意。現行《私立學校法》對於捐贈經費之使用並未有相關規定,恐未臻周延,爰有必要檢視現行法規不足之處進行增修俾利健全制度。
依《私立學校法》第47條規定:「私立學校向學生收取費用之項目、用途、數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學校主管機關定之(第1項)。私立學校每學年度向學生收取費用之項目、用途及數額,應予公開,並應於學校資訊網路公告及於招生簡章載明(第2項)」。為期讓個人或營利事業指定捐贈予特定私立學校之經費能確實用於學校之營運,並將資源運用於學生教學等用途,其經費之運用情形應定期公開以利監督管理,爰建議主管機關參酌《私立學校法》第47條規定,研議修正同法第62條,增訂私立學校接受指定捐贈之項目、用途、數額、公開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學校主管機關定之。
撰稿人:王幼萍
� 《私立學校法》第62條規定:「教育部為促進私立學校發展,得成立財團法人私立學校興學基金會,辦理個人或營利事業對私立學校捐贈有關事宜(第1項)。個人或營利事業透過前項基金會對學校法人或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設立之財團法人私立學校之捐贈,於申報當年度所得稅時,得依下列規定作為列舉扣除額或列為費用或損失:一、個人之捐款,不超過綜合所得總額百分之五十。二、營利事業之捐款,不超過所得總額百分之二十五(第2項)。個人或營利事業透過第一項基金會,未指定捐款予特定之學校法人或學校者,於申報當年度所得稅時,得全數作為列舉扣除額或列為費用或損失(第3項)。第一項基金會之行政經費來源、組織、運作、基金之收支、分配原則、保管、運用、查核及管理辦法,由教育部會同財政部定之(第4項)。」
�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79條規定:「捐贈:一、營利事業之捐贈,得依下列規定,列為當年度費用或損失:…(六)依私立學校法第六十二條規定,透過財團法人私立學校興學基金會,未指定對特定學校法人或私立學校之捐款,得全數列為費用;其指定對特定學校法人或私立學校之捐款,以不超過所得額百分之二十五為限。上述所稱不超過所得額百分之二十五為限,類推適用第二目規定之計算公式計算之。…」
� 《所得稅法》第36條規定:「營利事業之捐贈,得依左列規定,列為當年度費用或損失:一、為協助國防建設、慰勞軍隊、對各級政府之捐贈,以及經財政部專案核准之捐贈,不受金額限制。二、除前款規定之捐贈外,凡對合於第十一條第四項規定之機關、團體之捐贈,以不超過所得額百分之十為限。」
� 《所得稅法》第17條規定:「按第十四條及前二條規定計得之個人綜合所得總額,減除下列免稅額及扣除額後之餘額,為個人之綜合所得淨額:…二、扣除額:(二)列舉扣除額:1.捐贈: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對於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或團體之捐贈總額最高不超過綜合所得總額百分之二十為限。但有關國防、勞軍之捐贈及對政府之捐獻,不受金額之限制。…」
� 王薏絜、謝賢熺,大學生經費僅10萬比私幼都低!貧窮高教投資哪來競爭力,TVBS新聞網,2023年1月31日,https://news.tvbs.com.tw/life/2029922,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2月14日。
� 許維寧,民間捐款私校被扣稅惹議 八成私立大學校長籲修法成「可100%抵稅」,聯合新聞網,2022年12月6日,https://udn.com/news/story/6885/6818753,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2月13日。
� 張宗坤,拒私校成董事會牟利工具,高教工會籲修改私校法,苦勞網,2016年6月17日,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5678,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2月17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069/File_19780933.doc |
R01975 | 人頭帳戶洗錢罪責相關問題研析 | 洗錢防制法 | 楊蕙如 | 2023-02-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75
議題研析
一、題目:人頭帳戶洗錢罪責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洗錢防制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刑事局統計,去(111)年下半年5個月內,各類型詐騙案共12,807件,民眾財損高達新臺幣29億元
,且詐騙案件占所有刑事案近3成比例。詐騙集團為了不讓自己詐欺獲利被司法機關發現,收買他人帳戶供被害人轉帳之用。提供帳戶之人有時是詐騙集團成員之一,有時是成員以外之人販售、被迫或被騙提供自己名義的人頭帳戶予詐騙集團。詐騙集團透過人頭帳戶、新興科技等方式洗錢並製造金流斷點、隱藏資金去向逃避司法追查,達到洗錢目的。由於人頭帳戶提供者輕忽或不知行為之嚴重性,加上疫情期間隔離、孤立、人心恐懼,以及網購、申貸大幅增加,使詐騙及人頭帳戶等問題更形嚴重。
(二)法務部在今(112)年2月1日之記者會指出,詐騙金額逾億元者,影響被害人與金融秩序甚鉅,因此要加重處罰;而日益蓬勃的虛擬資產及第三方支付工具,屬潛在洗錢工具,為具體規範此種犯罪類型,擬增列處罰這類新興洗錢手法。
詐騙集團須透過人頭帳戶收款,目前司法實務對於出賣帳戶民眾,多認定觸犯幫助詐欺或幫助洗錢罪,但如此犯行屬「幫助犯」,必須依附在「正犯」成罪情況下才能判刑,且刑期也可打折,嚇阻力不足,形成執法機關疲於奔命打詐,人頭帳戶依舊氾濫現象
。考量取得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為現今我國洗錢犯罪最為猖獗之犯罪手法。法務部擬增訂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1,處罰人頭帳戶洗錢。
四、探討研析
(一)人頭帳戶提供者是否成立洗錢罪,各方尚有不同見解
依現行洗錢防制法第2條規定
,帳戶提供者是否成立洗錢罪,各方尚有不同見解。否定說者,其理由有二:第一、「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來源」為洗錢罪構成要件之一,惟要掩飾或隱匿犯罪所得,必須以行為時已經存在犯罪所得為前提,如果提供帳戶給詐騙集團時尚無任何犯罪所得,則難以認為提供帳戶的行為能發生「掩飾」或「隱匿」所得之效果。第二,洗錢罪的成立涉及主觀要件,帳戶提供者必須對於該帳戶將用於洗錢有所認識,否則不得逕行認定帳戶提供者構成洗錢罪
。
肯定說者,主張帳戶提供者成立洗錢罪(正犯),因不論犯罪人之前置犯罪是否已完成或尚在進行中,提供帳戶供犯罪人作為取得犯罪所得之人頭帳戶,均會產生掩飾或隱匿該犯罪不法所得真正去向之洗錢效果
。
(二)如擬增訂人頭帳戶洗錢罪,構成要件應符罪刑法定主義
法務部前於110年12月28日預告「洗錢防制法」修正草案,研擬增訂第15條之1「無正當理由交付金融帳戶予他人,從事第二條所列之行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之刑事犯罪。增訂人頭帳戶洗錢罪,似有利於補強目前法規不足以有效遏制人頭帳戶情形,然交付金融帳戶予他人有無「正當理由」,例如為讓人代辦申貸、誤信中獎或期增加中籤機率,或陷網戀騙局等因素而提供帳戶予他人,但最終淪為詐騙集團之人頭帳戶等。人頭帳戶提供者常辯稱自己當時為申貸、資助線上情人或隔離中的親戚並非「無正當理由」,且對於對方為詐騙集團之身分及洗錢行為毫不知情,自己亦是受害者等云。草案條文所稱「無正當理由」為不確定法律概念
,是否符合法律明確性原則、罪刑法定主義,容有討論空間。
由於高價蒐購或租用第三人之帳戶為詐騙集團取得人頭帳戶之重要來源,為減少民眾受高報酬誘惑販售或出租自己帳戶供其使用,建議研擬增訂第15條之1之條文內容,或可評估對於交付金融帳戶予他人者是否有「要求、期約或收受不正利益」
等情形,亦即更細緻地區分不同態樣、處以不同刑責,以減少因不確定法律概念造成量刑之裁量困擾,並符罪刑法定主義。
撰稿人:楊蕙如
� 江孟謙,全台5個月內逾1萬2千件詐騙 財損29億!這5類型占七成,壹蘋新聞網,111年11月20日,� HYPERLINK "https://tw.nextapple.com/local/20221120/0A2BE545C845847C048F6AC3C5ED24A0" �https://tw.nextapple.com/local/20221120/0A2BE545C845847C048F6AC3C5ED24A0�,查閱日期:112年2月10日。
� 吳政峰,修法打擊詐欺洗錢 犯罪所得逾億加重處罰,自由時報,112年2月2日,第A01版,
� 洗錢防制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
一、意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來源,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特定犯罪所得。
二、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
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
� 許恒達,評新修正洗錢犯罪及實務近期動向,臺大法學論叢,第48 卷特刊,2019年11月,頁1448-1449。
� 許恒達,同前註,頁1447,詳見彰化地方法院107年度金簡字第16號刑事判決。
� 法務部,公告周知預告修正「洗錢防制法」修正草案,110年12月28日,檢自� HYPERLINK "https://www.moj.gov.tw/2204/2795/2799/125801/post" �https://www.moj.gov.tw/2204/2795/2799/125801/post� ,查閱日期:112年2月18日。
�黃俊容,「無正當理由」作為裁處要件之適當性研析,111年10月26日,檢自� HYPERLINK "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224257" �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224257� ,查閱日期:112年2月18日。
� 參刑法第121條至第123條及第143條「……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等文字。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073/File_19780937.doc |
R01974 | 促進閒置空屋有效使用之法制研析 | 住宅法 | 李雅村 | 2023-02-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1974
議題研析
一、題目:促進閒置空屋有效使用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住宅法
3、
背景說明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1條第1項規定:「本公約締約國確認人人有權享受其本人及家屬所需之適當生活程度,包括適當之衣食住及不斷改善之生活環境。締約國將採取適當步驟確保此種權利之實現,同時確認在此方面基於自由同意之國際合作極為重要。」中涉及「適當住屋水準及持續改善」之所謂「適當住屋權」(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另住宅法第53條規定:「居住為基本人權,其內涵應參照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委員會與人權事務委員會所作之相關意見與解釋。」如何讓民眾有屋可居住,在政策工具的選擇上,不同的設計,會導致不同的實施結果。
日前,有讀者建議中央政府直接於六都國有地,興建並出售按房屋成本定價的國宅(每年以房屋折舊年限、GDP及物價指數計算房價漲跌幅)供特定族群(弱勢中低收入、新婚無房或生育者)優先承購,並得先租後買,且只能按定價回賣給政府[footnoteRef:1]。看似良策,實容有討論空間。 [1: 徐玉明,自由廣場:民粹打房vs.定價國宅,自由時報,2023年1月9日,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561725,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13日。]
四、探討研析
(1)
購屋者無利可圖即難達政策目的
上述投書所言該類住宅基地仍維持國有,不讓售,其增值利益也不會併同移轉;而房價既按成本定價,又以折舊年限、GDP及物價指數計算房價漲跌幅調整,幾乎不可能賺到買賣差價(房屋增值)。屋主只能冀望「定價」低於市場租金還原價格,即買比租便宜;否則無利可圖。
雖然屋主添購第二房,應賣回舊宅。但第二房如登記成年子女名下,即足以規避前揭賣回規定。當屋主遷出時,若不強制賣回,而任其轉租他人,賺取市場租金,顯然有違政策目的,徒增政府清查管理難度,且不免滋生弊端。再者,若許先租後買這類住宅,社會住宅承租人勢必比照辦理,而影響社會住宅存量,亦非妥當[footnoteRef:2]。 [2: 李雅村,自由廣場:政府定價買賣住宅不可行,自由時報,2023年1月19日,網址:https://talk.ltn.com.tw/amp/article/paper/1563479,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16日。]
(2)
建立提高民間空餘屋使用率之機制與配套措施
買了房子卻寧可空著也不出租,其實不外乎5大原因[footnoteRef:3]:1、等待更好的出售時機;2、為了規避稅賦;3、為了下一代囤房;4、未來靠收房租度日會愈來愈難;5、怕房屋出租麻煩,且可能存在爭端。 [3: 戴鈺純,台灣空屋爆量,為何屋主不賣也不出租?專家分析背後5大原因,難怪房價難下跌,風傳媒(轉自好房網),2022年6月19日,網址: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368607,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13日。]
為提升社會住宅之機制與配套措施,應積極思考建立其他將民間空閒住宅導入租屋市場,俾有效運用民間低度使用之住宅,擴大租屋服務市場量能,落實照顧青年及弱勢安居目標,以維護分配公平與居住正義[footnoteRef:4]。出租住宅之課稅與獎勵,需要修正相關稅法,即對於出租住宅,於出租期間及售出之課稅標準影響所有權人之出租意願,立法提供租稅誘因,引導現有閒置空屋釋出,促使公私閒置空屋投入租賃市場,增加住宅供給量,更為簡便可行,且不限制國有財產之用途。住宅法第22條[footnoteRef:5]對於社會住宅之租稅減免規定,誤認為全部屬於租稅優惠,因此認為應有優惠年度限制,而忽略對於弱勢者之租稅減免[footnoteRef:6],且可能導致長期租賃作為住宅使用之「弱勢者」承租人亦須負擔營業稅,此部分或可研議修正,而毋庸受到優惠年度之限制。目前房屋持有稅率太低,以致寧可閒置不租,囤房情況不少;在房屋稅、地價稅的「自用稅率」與「一般稅率」之外,再增加一類「租賃稅率」優惠,以鼓勵民眾釋出空餘屋提供租用,不失為一種可思考的方向。 [4: 連麗君,健全住宅基金財務 實現多元安居,主計月刊,第799期,2022年7月,第60頁。] [5: 住宅法第22條:「社會住宅於興辦期間,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課徵之地價稅及房屋稅,得予適當減免。前項減免之期限、範圍、基準及程序之自治條例,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並報財政部備查。第一項社會住宅營運期間作為居住、長期照顧服務、身心障礙服務、托育服務、幼兒園使用之租金收入,及依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五款、第六款或第二項第四款收取之租屋服務費用,免徵營業稅。第一項及前項租稅優惠,實施年限為五年,其年限屆期前半年,行政院得視情況延長之。」] [6: 陳清秀,社會住宅之課稅問題探討,植根雜誌,第37卷第9期,2021年9月,第359-360頁。]
撰稿人:李雅村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071/File_19780935.docx |
R01972 | 《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草案對婚姻效力的影響 | 民法;入出國及移民法 | 李基勝 | 2023-02-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7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草案對婚姻效力的影響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入出國及移民法》及其修正案
三、背景說明
茲有律師投書認為,2023年1月行政院通過的《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草案(以下稱草案)第24條第1項第8款增訂「有事實足認其無正當理由而未與依親對象共同居住,或有關婚姻真實性之說詞、證據不符」得為移民署撤銷居留許可的事由,乃國家權力介入外國人的婚姻關係及相處模式之規定;並指謫內政部移民署自2022年起,經常以「未與國人配偶共同經營婚姻家庭生活」的理由,認定外籍配偶不符合「我國國家利益」,而不准外國人取得永久居留[footnoteRef:1]。 [1: 林日春,〈介入他人婚姻的移民署?!〉,《自由時報》, 2023年1月20日,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190465,瀏覽日期:2023年1月30日。]
四、探討研析
(一)婚姻生活方式因人而異,尤其是跨國婚姻更為明顯,不能一概而論,且國家權力無由置喙,乃法治國家之當然。但也不容否認,政府有依法管理外國人入境與居留之權力,是為各國通例。
(二)婚姻效力係屬民事法律問題,跨國婚姻應依我國《民法》親屬編婚姻章及《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45條以下規定決定其效力。內政部移民署當然無權受理,更無權力判定跨國婚姻之效力。但該署既職司外國人入境與居留,自得本於職權調查與審酌當事人之申請理由及其相關資訊,是否相符,而無矛盾可疑之處,以決斷其得否入境或居留。換言之,縱然內政部移民署質疑婚姻之真實性,均不影響該婚姻之效力。
(三)草案規定,移民署以外國人申請「居留原因」與其有關婚姻真實姓之「說詞、證據」是否相符,為得否居留之標準,顯然係為矯正過去移民署經常以「未與國人配偶共同經營婚姻家庭生活」為由,認定外籍配偶不符合「我國國家利益」,而不准其取得永久居留之不當處分,並非確定當事人的婚姻關係存在與否,實難謂係「評價外國人的婚姻關係是否真實,完全不顧新住民的婚姻自由及生活方式」。否則,任由外國人持一紙婚約即入境居留,難免形成漏洞,而有礙國家利益,也有損人民權益之虞。
(四)既然具專業素養的律師就此尚且有所質疑,殆係條文規範不夠明確,或可考慮於《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0章「面談及查察」或第12章「附則」增訂條文以昭示,依據該法所為處分僅止作為入出國及居留之裁量,不具斷定民事關係之效力,俾免一般民眾誤解。
撰稿人:李基勝
1/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051/File_19780898.docx |
R01971 | 裁罰基準限定裁處法定罰鍰最高額之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 | 陳世超 | 2023-02-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71
議題研析
一、題目:裁罰基準限定裁處法定罰鍰最高額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
三、背景說明
交通部表示[footnoteRef:1],為保障行人通行安全,預告修正「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2條附表,若汽車行經行人穿越道不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及轉彎時不暫停讓行人優先通行,將由現行規定小型車處罰鍰新臺幣(下同)2,000元、大型車處罰鍰2,800元,修正為一律裁處法定罰鍰最高額3,600元[footnoteRef:2]。惟此一規定是否妥適,尚有檢討空間。 [1: 交通部首頁/新聞與公開資訊/新聞與公告/交通新聞稿,https://www.motc.gov.tw/ch/app/news_list/view?module=news&id=14&serno=f066a0a6-28ad-4c61-b9ba-6c1c9b0d301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8日。] [2: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4條第2項:「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行經行人穿越道有行人穿越時,不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者,處新臺幣1,200元以上3,600元以下罰鍰」;第48條第2項:「汽車駕駛人轉彎時,除禁止行人穿越路段外,不暫停讓行人優先通行者,處新臺幣1,200元以上3,600元以下罰鍰」。]
四、探討研析
(一)行政機關訂定統一裁罰基準仍不得違反立法授權裁量本旨
按憲法第15條保障人民之財產權,國家對人民財產權之限制應符合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對人民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處以罰鍰,涉及對人民財產權之限制,其處罰應視違規情節之輕重程度為之,俾符合憲法責罰相當原則(司法院釋字第786號解釋參照)。
行政罰法第18條第1項復規定[footnoteRef:3],行政機關為罰鍰處分時,在法定罰鍰金額範圍內,固有其裁量之權限,惟就不同之違法事實為裁處,應按具體個案情節為適當考量而行使裁量權,始符合法律授權裁量之意旨。是以,主管機關對於個案倘無重大違規情節之衡量,逕以法定最高罰鍰予以裁罰,未具體說明審酌應處法定最高額度之理由,可認為不行使法律授與之裁量權,而有裁量怠惰之違法(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3月份第2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交上字第291號判決參照[footnoteRef:4])。 [3: 行政罰法第18條第1項:「裁處罰鍰,應審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及因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所得之利益,並得考量受處罰者之資力」。] [4: 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3月份第2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財政部以98年12月8日台財稅字第09800584140號令修正發布之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係作為下級機關行使裁量權之基準。其中針對98年5月27日修正公布所得稅法第114條第1款前段罰則規定之裁量基準……就應處1倍之罰鍰部分,為法定最高額度。稅捐稽徵機關如據以對應扣未扣稅額超過20萬元之過失行為裁罰,因其較諸故意行為應受責難程度為低,非不得依倍數參考表使用須知第4點,將裁罰倍數予以調低,以示有別,而符合法規授權裁量之意旨。倘逕處1倍之罰鍰,未具體說明審酌應處法定最高額度之情由,可認為不行使法規授與之裁量權,而有裁量怠惰之違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交上字第291號判決:「……按行政罰法第18條第1項規定,裁處罰鍰,應審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及因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所得之利益,並得考量受處罰者之資力。故行政機關為罰鍰處分時,在法定罰鍰金額範圍內,固有其裁量之權限,惟就不同之違法事實為裁處,必須遵守比例原則,應分辨其不同之違法事實為裁處,按具體個案情節為適當考量而行使裁量權,始符合法律授權裁量之意旨。是以,主管機關倘無重大違規情節之衡量,逕以法定最高罰鍰予以裁罰,未具體說明審酌應處法定最高額度之情由,可認為不行使法規授與之裁量權,而有裁量怠惰之違法。……」。]
次按行政機關基於行使裁量權之需要,得根據其行政目的之考量而訂定統一裁罰基準,然此種裁罰基準仍應遵循立法者授權裁量之意旨。故行政機關於訂定裁罰基準時,除作原則性,或一般性裁罰基準之決定外,仍應作例外情形時裁罰基準之決定,始符合立法者授權裁量之意旨,以達具體個案之正義(最高行政法院93年度判字第1127號判決參照[footnoteRef:5])。 [5: 最高行政法院93年度判字第1127號判決:「……行政機關基於行使裁量權之需要得根據其行政目的之考量而訂定裁量基準,此種裁量基準可由行政機關本於職權自行決定無須立法者另行授權,然仍應遵循立法者授權裁量之意旨。故行政機關於訂定裁量基準時,除作原則性,或一般性裁量基準之決定外,仍應作例外情形時裁量基準之決定,始符合立法者授權裁量之意旨,以達具體個案之正義。被上訴人89年6月30日訂定之『電子遊戲場業違規營業罰鍰金額標準』,關於違反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第17條第1項第6款者,……僅分為第1次處罰鍰240萬元,與第2次以上處罰鍰250萬元而已,……與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第31條關於罰鍰部分之法定範圍50萬元以上250萬元以下,相去甚鉅。且由附於原處分卷之該電子遊戲場業違規營業罰鍰金額標準觀之,其僅作原則性,或一般性裁量基準之決定,並無作例外情形時裁量基準之決定,自未能達成具體個案之正義,無異於將法定罰鍰數額下限提高為240萬元,誠難認其符合立法者授權裁量之意旨,此部分之電子遊戲場業違規營業罰鍰金額標準,於法自有未合。……」。]
亦即,此種裁罰基準的訂定既為裁量權的概括行使,則行政機關在訂定時,應依循法規範目的,引導行政機關於作成裁量決定時審酌與本案具有正當合理關連之因素,並儘可能納入各相關因素,避免僅以單一因素作為裁量決定唯一衡酌事由。例如交通違規裁罰應考量該違規行為的嚴重程度、對交通安全的影響等與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立法目的相關因素,裁罰時若忽略這些因素,即可能構成裁量怠惰或裁量濫用之違法疑慮[footnoteRef:6]。 [6: 林三欽,裁量基準與裁量瑕疵—兼評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3月份第2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法令月刊,第67卷,第1期,105年1月,頁32、39、41。]
因此,論者多認[footnoteRef:7],行政機關訂定此種統一裁罰基準,並非漫無限制,仍應受法律授權裁量目的之拘束,不得違反授權目的及裁量權本旨。 [7: 李建良,行政裁量與判斷餘地,月旦法學教室,第98期,99年12月,頁41;蔡震榮,論事實認定與裁量基準之適用—評最高行政法院97年裁字第00446號裁定,法令月刊,第61卷,第12期,99年12月,頁8。]
(二)未區分情節輕重一律裁處法定罰鍰最高額,恐生爭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2條第4項[footnoteRef:8]雖授權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訂定「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俾供執法人員有所依循。 [8: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2條第4項:「本條例之罰鍰基準、舉發或輕微違規勸導、罰鍰繳納、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或裁決之處理程序、分期繳納之申請條件、分期期數、不依限期繳納之處理、分期處理規定及繳納機構等事項之處理細則,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然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4條第2項及第48條第2項既規定裁處汽車駕駛人之法定罰鍰範圍在1,200元以上3,600元以下,主管機關自應在此範圍內適當行使裁量權。
交通部預告修正內容,規定小型車及大型車一律裁處法定最高額罰鍰3,600元,全然無須斟酌違規情節應受責難程度或所生影響(例如,主觀上故意或過失、客觀上車型大小危險程度、有無肇事致人受傷或死亡),似已剝奪受處分人被裁處法定最高罰鍰額度以外任何較低金額可能性,等同將罰鍰下限提高至3,600元,且未訂有例外情形時之裁量規定,此無異於將法條裁量處分自行變更為羈束處分[footnoteRef:9],難認符合具體個案正義,亦有違反授權目的及裁量權本旨之疑慮。 [9: 洪家殷,租稅法中裁罰金額及倍數之探討—以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8期,100年6月,頁27-28。]
(三)建議增訂裁罰機關得例外裁罰至最高或最低裁罰額度,以貫徹行政目的並符合法律授權裁量本旨
立法政策上,為保障行人通行安全,並符合法律授權裁量之本旨,建議參考「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第4點[footnoteRef:10],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增訂裁罰機關得例外於具體個案違規情節與其第2條附表規範裁罰額度顯不相當時,敘明理由加重或減輕至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之最高或最低裁罰額度為止,以貫徹行政目的並符合個案正義。 [10: 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第4點:「參考表訂定之裁罰金額或倍數未達稅法規定之最高限或最低限,而違章情節重大或較輕者,仍得加重或減輕其罰,至稅法規定之最高限或最低限為止,惟應於審查報告敘明其加重或減輕之理由」。]
撰稿人:陳世超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7026/File_19780881.docx |
R01970 | 促進高齡者勞動參與相關法制之探討 |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就業服務法;就業保險法 | 陳建欉 | 2023-02-1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70
議題研析
一、題目:促進高齡者勞動參與相關法制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就業服務法、就業保險法
三、背景說明
(一)依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22年底全臺65歲以上僅有39.3萬人就業,勞動力參與率[footnoteRef:1](下稱勞參率)不及10%。各國隨著少子高齡化來襲,勞動力短缺造成國家競爭力下降,並對政治、經濟、社會各面向發展帶來重大衝擊[footnoteRef:2]。企業如不接受中高齡勞工,未來恐面臨無人可用窘境。如何促進中高齡者及高齡者[footnoteRef:3](下稱(中)高齡者)勞動參與,補足勞動力缺口,並保障其退休後生活水準,以降低高齡化對社會產生的成本,成為各國政府刻不容緩之課題。 [1: 勞動力參與率,是指勞動力占15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率。計算方法:勞參率(%)=勞動力/15歲以上民間人口*100%。] [2: 經濟日報社論,鼓勵高齡就業 應有積極作為,2023年2月7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8/6954328(最後瀏覽日:2023年2月13日)。 ] [3: 依《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第3條規定,中高齡者指年滿45歲至65歲之人;高齡者指逾65歲之人。]
(二)我國2021年高齡者勞參率僅有9.2%,遠低於韓國(36.3%)、新加坡(32.9%)、日本(25.6%)及美國(18.9%)等主要國家[footnoteRef:4]。經歸納整理(中)高齡者就業困境,主要有以下幾點,1.年齡歧視:目前社會對(中)高齡勞工仍存有刻版印象,該族群常被貼上低技術、產能退化、不易溝通、不易管理等負面標籤。2.僱用成本較高:雇主通常須負擔年資較長者較高薪資或龐大退休金。3.事業單位僱用意願低:2020年臺北市政府調查報告指出,僅有3%企業會僱用65歲以上高齡者[footnoteRef:5]。4.產業結構的影響:(中)高齡者常因教育程度較低、技術不足等因素,無法滿足高科技專業人力需求,更易面臨結構性失業[footnoteRef:6]。 [4: 林良齊,45歲以上人口10年增近200萬! 但勞參率不升反降,中時新聞網,2022年7月31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731000314-260114?chdtv(最後瀏覽日:2023年2月13日)。 ] [5: 同註2。] [6: 郝鳳鳴、崔曉倩、藍科正、陳毓雯、徐雅媛、陳冠良,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29卷第2期,2021年6月,頁153。]
(三)為提升高齡者勞動參與,日本2020年修正《高年齡者僱用安定法》,自2021年4月起,要求企業將退休年齡延長至70歲[footnoteRef:7]。新加坡2020年,將退休後在原服務機構接受雇主回聘年齡上限,從67歲提高至70歲;德國規劃2029年時,將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7歲[footnoteRef:8]。我國現行《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下稱《中高齡就業專法》)側重於45歲至64歲之「中高齡勞工」勞權保障,對65歲以上之「高齡勞工」之就業促進措施著墨相對較少,為促進高齡者勞動參與、營造友善多元彈性職場,相關法制修正,容有討論空間。 [7: 洪培英,大缺工時代》活到老做到老!日本推「老人上工」4成日企願續聘70歲以上員工,信傳媒,2023年2月10日,網址: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38525(最後瀏覽日:2023年2月10日)。2020年日本修正《高年齡者僱用安定法》,要求雇主對「延後退休年齡」、「延長僱用」、「廢止退休制度」等措施有擇一執行之義務,以確保受僱者能工作至70歲。] [8: 羅方妤,延後退休其他國家這樣做,聯合新聞網,2020年12月13日,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429/5089540(最後瀏覽日:2023年1月11日)。]
四、探討研析
(一)宜明文歧視類型並增訂雇主差別待遇之舉證責任
現行《就業服務法》(下稱《就服法》)第5條僅規定歧視事由,尚未建立年齡歧視之判定標準與處理機制,以致於實務上對於就業年齡歧視在判斷上產生許多歧異。參酌《中高齡就業專法》第12條第2項、第14條規定,爰建議修正《就服法》,明文規定歧視類型包含直接或間接歧視,並增訂雇主差別待遇之舉證責任。
(二)研議增訂高齡者之就業促進專章或條款
我國高齡者勞參率持續低迷不振,顯示高齡者勞參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現行《中高齡就業專法》之保障對象雖包含(中)高齡者,惟實際運作後,仍不利於65歲以上之「高齡勞工」之就業。爰建議修正《中高齡就業專法》,增訂65歲以上高齡者之就業促進專章或條款,擬定有效對策並適時挹注資源、對不同年齡組距者採取差異化協助措施,以逐年提升高齡勞工之勞參率。
(三)研議高齡者退休再就業時,納入就業保險適用對象
《就業保險法》(下稱《就保法》)第5條規定,該法適用對象年齡為年滿15歲以上、65歲以下之受僱勞工。高齡者發生失業時,因無法投保就業保險,與65歲以下勞工相較,對高齡者重返就業職場彈性安全不足[footnoteRef:9],嚴重影響高齡者的工作與所得安全。爰建議修正《就保法》,將退休再就業之高齡者,納入就業保險適用之對象。 [9: 就業保險所保障範圍包括:失業給付、提早就業獎助津貼、職業訓練生活津貼、失業之被保險人及隨同被保險人辦理加保之眷屬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等補助。]
(四)高齡勞工適用定期契約,應加強彈性安全之保障
《中高齡就業專法》第28條規定,放寬雇主以定期契約僱用65歲以上高齡者,而不受《勞動基準法》第9條定期契約以臨時性、短期性、季節性、特定性工作為限。高齡者定期勞動契約期滿即無條件解僱,未有時間緩衝,易使其陷入經濟困頓。參酌新加坡重新僱用契約所發展出兼具彈性安全之作法,建議修正《中高齡就業專法》以定期契約僱用高齡者之雇主,在高齡勞工健康且資格符合之條件下,負有繼續與高齡勞工成立定期契約之義務,以保障其工作安全。
撰稿人:陳建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943/File_19780820.docx |
R01962 | 定期勞動契約法律性質及適用範圍之探討 | 勞動基準法;民法 | 陳建欉 | 2023-02-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6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定期勞動契約法律性質及適用範圍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動基準法、民法
三、背景說明
(一)依《民法》第488條規定:「僱傭定有期限者,其僱傭關係,於期限屆滿時消滅。僱傭未定期限,亦不能依勞務之性質或目的定其期限者,各當事人得隨時終止契約。…。」,前揭規定並未對勞動契約期限加以限制,而由當事人間合意自行約定。因勞資地位實質不平等,故實務運作不利於勞方權益保障。《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9條規定,勞動契約,分為定期契約及不定期契約;並限縮定期勞動契約(下稱定期契約)適用範圍,以調和勞雇地位不平等狀態。近日媒體報導某特定行業勞工,究竟應適用「定期」或「不定期」契約,引發學界與業界間一連串爭論[footnoteRef:1]。 [1: 陳柏謙,觀點投書:船員聘僱不定期契約是最基本勞動保障,既非毒藥也非萬靈丹,風傳媒,2023年1月24日,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4701162(最後瀏覽日:2023年2月8日)。
吳明光,觀點投書:船員不定期契約是萬靈丹還是毒藥?風傳媒,2023年1月10日,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4683146(最後瀏覽日:2023年2月8日)。
林良榮,從僱用契約爭議檢討船員勞動政策,自由時報,2022年11月19日,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552302(最後瀏覽日:2023年2月8日)。
葉冠妤,長年缺工作保障 船員陳抗促交通部廢除定期契約範本,聯合新聞網,2022年11月11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757638(最後瀏覽日:2023年2月8日)。]
(二)雇主與勞工約定之勞動契約,若為定期契約,依《勞基法》第18條規定,勞工期滿離職不得向雇主請求加發預告期間工資及資遣費。此外,契約期限型態更攸關勞工特別休假、退休年資累計等權益。為促進就業安定性,我國《勞基法》係以不定期契約為原則,定期契約屬非典型僱用型態[footnoteRef:2]。該法第9條第1項規定,臨時性、短期性、季節性及特定性工作始得為定期契約[footnoteRef:3];有繼續性工作應為不定期契約。同條第2項規定,定期契約屆滿後,勞工繼續工作而雇主不即表示反對意思者,或雖經另訂新約,惟其前後勞動契約之工作期間超過90日,前後契約間斷期間未超過30日者,應視為不定期契約。 [2: 依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3項規定,藍領移工只能與雇主簽訂定期勞動契約,即便其所從事之工作具有繼續性,亦不得簽訂不定期勞動契約,此為例外之規定。] [3: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6條規定:「本法第九條第一項所稱臨時性、短期性、季節性及特定性工作,依左列規定認定之:一、臨時性工作:係指無法預期之非繼續性工作,其工作期間在六個月以內者。二、短期性工作:係指可預期於六個月內完成之非繼續性工作。三、季節性工作:係指受季節性原料、材料來源或市場銷售影響之非繼續性工作,其工作期間在九個月以內者。四、特定性工作:係指可在特定期間完成之非繼續性工作。其工作期間超過一年者,應報請主管機關核備。」]
(三)為預防定期契約對勞工之不利益待遇,歐盟建議會員國應訂立客觀事由、最長總僱用期間、契約更新次數等具體規範[footnoteRef:4]。英國立法規定,連續定期契約總期限超過4年,該契約將視為不定期契約。日本《勞働基準法》規定,一般性工作定期契約不得逾3年;特殊性工作不得逾5年。韓國《期間制勞動者保護法》規定,禁止歧視定期契約勞工,其僱用總期限不得逾2年[footnoteRef:5]。定期契約之法律性質及適用範圍,涉及企業經營彈性及勞工就業安全保障之衝突,易衍生相關勞資爭議,容有討論空間。 [4: 楊蕙熒,定期勞動契約之研究-兼論歐盟與英國對定期契約勞工之保障,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7月,頁138。] [5: 簡慧茹、謝棋楠,定期勞動契約相關規範初探,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29卷第4期,2021年12 月,頁134-135。]
四、探討研析
(一)為避免雇主濫用定期契約,宜修法增訂相關配套措施
管理經營實務上,企業常遊走於灰色地帶,以「一年一聘」之定期契約方式僱用員工,以增加人事運用之彈性並降低用人成本,惟此舉可能嚴重侵害勞工之權益。爰參酌英、日、韓等國家之立法例,建議修正《勞基法》,增訂定期契約續簽次數及總年限,達一定次數及年限時,應認定具有繼續性,而視為不定期契約。
(二)宜提升「特定性定期契約逾1年者」法規範效力
「勞基法施行細則」第6條第4款規定:「特定性工作:係指可在特定期間完成之非繼續性工作。其工作期間超過一年者,應報請主管機關核備。」違反前揭規定,其契約之法律效力並無明文,造成實務上雇主常以「特定性工作」名義,連續簽訂定期契約而損及勞工權益[footnoteRef:6]。為提升法規範效力並保障勞工應有之權益,爰建議將「勞基法施行細則」有關「特定性定期契約逾1年應報請主管機關核備」之規定,提升至《勞基法》規範,並由主管機關加以嚴格實質審查。 [6: 廖福正,員工不是免洗筷!雇主能以「期滿」要你離職嗎?為何「一年一聘」不見得合法?經理人轉載自鏡好聽,2022年5月9日,網址: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5030(最後瀏覽日:2023年2月8日)。專案性質工作(如營造公司為特定標案招募人員、因留職停薪之職務代理工作)易被認定是特定性工作,得設定契約期限,不過仍須看實際工作狀況來決定。]
(三)定期契約要件及用詞定義,宜提升至勞動基準法明定之
《勞基法》第9條雖已對定期契約之成立要件予以規範,惟相關規定過於簡略。其中「臨時性」、「短期性」、「季節性」、「特定性」等用詞未明確定義,似有文義重疊、語意不明,而易生混淆及適用疑義。為避免定期契約類型混用、主管機關認定與司法判決產生歧異,爰建議修正《勞基法》將定期契約成立要件及相關用詞明確定義,以符明確性及法律保留原則。
撰稿人:陳建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912/File_19780781.docx |
R01969 | 露營車改裝所涉議題之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彭文暉 | 2023-02-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69
議題研析
一、題目:露營車改裝所涉議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
(一)臺灣露營人口逾200萬,然截至2022年底全臺1,790處露營場中非法(含待清查)營地近9成[footnoteRef:1],熱門露營區經常一位難求。隨著「露友」愈來愈多,露營車改裝生意也應接不瑕,許多民眾買不起昂貴合格的露營車,直接改裝家用貨車或廂型車,打造移動式營地,既省錢又符合野營需求,公路監理機關因而關切露營車違法改裝風潮[footnoteRef:2]。 [1: 周湘芸,「露營場合法化 半年通過率零 全台1790處 近9成非法待查 先輔導微型露營場 僅26家申請」,聯合報,2023年1月20日,第A1版。] [2: 徐白櫻,「改裝露營車夯 監理單位盯上 新車150萬起跳 省錢拼湊廂型車 民眾憂無法過關 學者:修改落後法令」,聯合報,2023年2月1日,第B1版。]
(二)據報載[footnoteRef:3],民眾購買售價新臺幣(以下同)百餘萬元某廠牌廂型車,花費60萬元改裝設置床鋪及置物櫃,車身加開新窗,因公路監理機關近日公告該款車輛「不得割除鐵製蒙皮改裝玻璃窗」,擔憂驗車無法通過。汽車改裝業者表示,公路監理機關僅就少數車款核發「露營車」牌照,然該等車款新車售價高昂,如民眾購買廂型車加裝床鋪、冷氣等簡易車宿設備,花費約10餘萬元即可圓夢。倘不影響車輛結構,為何不比照其他國家開放汽車改裝,甚至可上網購買改裝零件。 [3: 徐白櫻,同前註。]
(三)地方政府交通局表示[footnoteRef:4],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下稱道交規則)規定,變更車身設備須向公路監理機關申請臨時檢驗並辦理變更登記,始得合法上路。新車如經交通部委託車輛專業技術研究機構(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審驗合格核定為「露營車」特殊車種,即可登檢領照;若私自違法加裝電瓶或其他發電設備,得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處罰。 [4: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變更車身應先辦理臨時檢驗並登記 以免受罰」,2018年1月30日,https://www.tbkc.gov.tw/Service/TrafficEvent/abc31?ID=16825d25-9576-4545-ae1a-fdbf7671c2d2(瀏覽日期:2023年2月7日)]
四、探討研析
(一) 露營車改裝所涉道路交通安全法規
道交規則第23條之1明定汽車底盤(方向盤位置、傳動系統、煞車、懸吊、軸距規格)、引擎(機械或渦輪增壓系統、氮氣導入裝置)及車身(車身外附加燈飾、車燈噴色或貼膠紙)不得變更;同規則第23條規定,汽車車身式樣、輪胎、座位、引擎、車架、車身、頭燈等設備或使用性質、顏色等有變更者,應向公路監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並須檢驗合格;第45條第1項第1款規定,汽車或拖車之車身、引擎、底盤、電系或其他重要設備變更、調換,應申請臨時檢驗。汽車所有人不依規定申報登記異動或不申請臨時檢驗而行駛者,依道交條例有關規定處罰[footnoteRef:5]。 [5: 道交條例第16條:「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九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一、各項異動,不依規定申報登記。二、除頭燈外之燈光、雨刮、喇叭、照後鏡、排氣管、消音器設備不全或損壞不予修復,或擅自增、減、變更原有規格致影響行車安全。三……。前項第一款至第四款並應責令改正……。」;第18條:「汽車車身、引擎、底盤、電系等重要設備變更或調換,或因交通事故遭受重大損壞修復後,不申請公路主管機關施行臨時檢驗而行駛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二千四百元以上九千六百元以下罰鍰,並責令其檢驗。汽車所有人在一年內違反前項規定二次以上者,並吊扣牌照三個月;三年內經吊扣牌照二次,再違反前項規定者,吊銷牌照。」]
道交規則第23條第4項另規定,汽車設備規格之變更應符合附件15之規定。依該「汽車設備規格變更」規定,除第4點所定車身(空力套件、輔助階梯)、設備(排氣管、含視野輔助燈之照後鏡、娛樂性顯示設備)之變更無須辦理登記(仍須檢驗)外,其他有關引擎、車身、底盤及電系之變更,皆須經交通部委託之車輛專業技術研究機構審驗合格,抑或由原車輛製造廠、車輛代理商或車輛修理業等合法業者改(加)裝,並經檢驗合格及辦理變更登記。惟查用於露營之床鋪、冷氣、冰箱、水槽、爐具、置物櫃等設備之改(加)裝,現行道交條例或道交規則均無相關檢驗基準之規範。
(二)先進國家汽車改裝管理制度[footnoteRef:6] [6: 許鴻德,「臺灣汽車改裝產業何去何從?看看歐美日怎麼做」,車訊網,2016年5月29日,https://autos.yahoo.com.tw/news/%E5%8F%B0%E7%81%A3%E6%B1%BD%E8%BB%8A%E6%94%B9%E8%A3%9D%E7%94%A2%E6%A5%AD%E4%BD%95%E5%8E%BB%E4%BD%95%E5%BE%9E-%E7%9C%8B%E7%9C%8B%E6%AD%90%E7%BE%8E%E6%97%A5%E6%80%8E%E9%BA%BC%E5%81%9A-005900257.html(瀏覽日期:112年2月6日)]
1.德國:汽車改裝可區分為「初級改裝」與「高級改裝」,前者如改變車輛外觀、改裝汽車內飾或改進汽車音響;後者如改裝汽車動力系統、供油系統、進(排)氣系統、底盤或輪胎。汽車改裝產品標準由政府與廠商共同制定,汽車改裝產品須通過安全測試機構TUV(獨立之安全性能檢驗認證機構)檢測並取得產品安全證明;汽車改裝技術標準由德國汽車改裝協會(VDAT)制定,從事汽車改裝業務應先經資格審核,並取得相關汽車原廠授權;汽車改裝產品、裝配技術、精裝範圍及服務標準等,亦須經汽車原廠認證及授權,並公開標價。
2.日本:依日本「保安基準」(交通安全標準)規定,單純換裝「指定部品」(即「保安基準」所列無須檢測之改裝零件)之基礎性汽車改裝,重量未逾安全範圍且不妨礙駕駛或危害車輛行駛性能者,無須申報變更登記;涉及車身基本形狀、最大載重或載客人數變更,抑或改裝後汽車尺寸、重量超出法規範圍之汽車改裝,則須申報變更登記;超出「指定部品」之引擎、變速箱、轉向與驅動系統、煞車系統、懸吊系統、供油系統、傳動系統或車身之變更,已屬汽車改造範圍,應由取得整備師證書之專業技師改裝,並須檢測合格,始得向主管機關領牌上路。
(三)露營車改裝產品(服務)之安全檢驗規範
現行交通安全法規固未禁止汽車設備改裝,惟僅限少數變更項目無須辦理登記;露營所用床鋪、冷氣、冰箱、水槽、爐具、置物櫃等設備之改(加)裝,亦乏相關具體規範。鑒於露營風潮興盛,交通部似宜參考先進國家作法,研修道交條例或道交規則有關規範,制(訂)定露營所用之汽車設備改(加)裝檢驗標準,俾使汽車製造廠、代理商及車輛修理業者有所遵循。
另依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規定,從事設計、生產、製造商品或提供服務之企業經營者,於提供商品流通進入市場,或提供服務時,應確保該商品或服務,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違者,對於所致消費者或第三人之損害,應負無過失之連帶賠償責任。考量消費者權益之維護,相關主管機關(交通部、經濟部、環境保護署)亦宜針對供露營用之汽車改(加)裝產品(服務),會商訂定安全(環保)檢測標準與驗證規範,並公告無需申請檢驗之合格改(加)裝產品,俾利民眾安心購買使用。
撰稿人:彭文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932/File_19780801.docx |
R01968 | 校園反詐騙教育之法制問題淺析 | 大學法;教師法 | 郭憲鐘 | 2023-02-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68
議題研析
1、
題目:校園反詐騙教育之法制問題淺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大學法、教師法
3、
背景說明
(一)本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前於召開校園反詐騙與反洗錢教育宣導公聽會中有委員指出,隨著網路及科技的發展,虛擬貨幣的出現形成數位虛擬世界的元宇宙,雖可促進經濟發展,但也同時伴隨發生網路詐騙、洗錢等問題。從立法者的角度來看,校園中的反詐騙很重要,可是目前問題的真正關鍵在於校園反詐騙法規是走在實務之後,因此舉辦公聽會的目的就是希望教育部能儘速完成相關法規建立,並鼓勵各大專校院開設相關課程,以協助學子建立正確的反詐騙觀念[footnoteRef:1]。 [1: 林紫馨,台灣四成年輕人是金融文盲、立委籲金融素養納必修,大紀元,111年12月19日,參閱網址,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12/19/n13887624.htm,參閱日期:112年1月10日。 ]
(二)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111年1月至10月,18歲至23歲的詐騙嫌疑人共計8,207人,占所有年齡層的比例高達21.87%,且比110年同期還增加1,330人,增加率達19.34%[footnoteRef:2];相較之下,這個年齡層的被害人7,442人,竟然還比嫌疑犯的人數還少。有論者謂,18歲至23歲正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發揮長才的階段,卻可能因為年少不懂事,鑄成一生的錯誤,因為網路世界變化多端,為了不被騙,甚至不成為共犯,打詐國家隊應提出相關策略[footnoteRef:3]。 [2: 內政部警政署,警政統計通報(111年第48週),警政署統計室,111年11月30日,參閱網址,https://www.npa.gov.tw/ch/app/data/list?module=wg057&id=2218,參閱日期:112年1月10日。 ] [3: 同註1。 ]
四、探討研析
(一)鼓勵優秀教師投入反詐騙反洗錢通識教育,以協助學子建立正確的反詐騙觀念
依大學法第1條首揭,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復依「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遴選及獎勵要點」第1點規定:「教育部為表彰通識教育教師典範,鼓勵優秀教師投入通識教育,以提昇教師教學績效及提高教學品質,特訂定本要點。」近年來由於國內詐騙問題日益猖獗,行政院為了展現「打擊詐騙、守護治安」的決心,並建立國內「防詐騙、毀工具、擋金流、清集團」之終極目標,爰於111年訂頒「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統合跨部會等機關成立「打詐國家隊」;其中「識詐(教育宣導面)」部分,由教育部配合函請各級教育主管機關及全國各級學校,運用校園防制詐騙懶人包等各式管道加強宣導;並鼓勵大學及技專校院開設虛擬通貨風險控管通識課程,期協助學子建立正確觀念,避免被詐騙。
有論者謂,將虛擬通貨的風險控管列為通識課程,其課程高度整合法律、財務、金融、資訊等多個知識面向,可健全年輕世代正確人工智慧科技之觀念,若教育宣導層面做得好,可以減少很多人受騙[footnoteRef:4]。惟審視全國大學校院及技專校院總計158校[footnoteRef:5],僅有31校院開設相關課程,開設比率為19.62%。由資料顯示,如何深植年輕學子人工智慧科技及風險控管之觀念,仍有許多值得努力的空間。爰此,為建立年輕學子金融法治、新興網路科技、防制洗錢等正確觀念,教育部允宜依前揭之獎勵要點,鼓勵優秀教師投入相關通識課程教育,以落實學子識詐反詐教育之目標。 [4: 立法院公報初稿,第10 屆第6會期第65期(下冊),委413。] [5: 教育部,111 學年度大專校院一覽表,參閱網址,https://ulist.moe.gov.tw/Browse/UniversityList,參閱日期:參閱日期:112年1月11日。]
(二)為落實反詐騙之專業知能,允宜加強教師新興科技之相關增能研習
依教師法第33條第3項規定:「為提升教育品質,鼓勵各級學校教師進修、研究,中央主管機關應規劃多元之教師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制度,其方式、獎勵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復依教師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辦法第15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其主管機關應參考終身學習的教師圖像及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並因應課程改革,規劃及辦理教師增能研習、工作坊。」
隨著各種新興網路科技快速發展,雖可促進經濟發展,但也伴隨網路詐騙事件頻傳,實有必要正視因應相關問題。由於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師生生活較為單純,對於外界出現之虛擬世界的元宇宙等新興科技,顯非校園學習關注的重點議題。為避免虛擬通貨等網路詐騙事件一再發生,主管機關除鼓勵大專校院開設前述金融、網路、數位相關專業及法治教育課程外,另在強化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反詐騙的規範上,亦有必要透過教師在職進修方式增進其人工智慧、虛擬貨幣、數位發展、金融科技、元宇宙等新興科技之專業知能,以落實學生學習為中心之教育知能,爰建議教師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辦法第15條,增加新興科技發展,規劃辦理教師增能及研習、工作坊,透過研習進修方式以強化新興科技之專業素養,進而教授學生具有正確法治觀念及辨識新興詐騙型態的能力。
撰稿人:郭憲鐘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930/File_19780799.docx |
R01967 | 從校廁改建探討相關法制研修 | 藝術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 趙俊祥 | 2023-02-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6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從校廁改建探討相關法制研修
二、所涉法規
藝術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
(一)國中小學廁所陰暗潮濕是許多人童年不愉快的回憶,然近年來改建校園老舊廁所,各校新公廁的設計也有獨具匠心的。例如廁所設計融入學校課程特色,天花板彩繪八大行星,如廁有如上了一堂天文課;原住民國小強調泰雅圖騰色塊與線條,加入泰雅織布、藤編及石臼等元素,提醒學生不忘身為泰雅族人的驕傲與美感[footnoteRef:1]。 [1: 戴永華,〈老校廁變新亮點 宜蘭持續改善〉,《聯合報》,2023年2月1日,第B204版。]
(二)教育部自2015年開始推動「公立國民中小學老舊廁所整修計畫」,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依據2019年發布之《補助國民中小學老舊廁所整修工程作業要點》,補助235所學校翻新老舊廁所。除改善管線漏水、地板濕滑及增加通風外,同時也結合美感教育,鼓勵師生共同討論加入美感元素概念,提升學生美感教育與美學素養,讓廁所搖身一變成為校園中最美的風景[footnoteRef:2]。上述作業要點第4點「補助項目」規定:「…..(3)使用者需求:調整便器比例、改善廁間內空間、改善廁門方向及出入通道設計、新增無障礙廁所等。…..」已關係到性別平等及身障平權,惟此涉及人民權利事項宜規定於法律位階。 [2: 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校園老舊廁所翻新 打造師生舒適安全的如廁環境〉,《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22年11月26日,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B842BC9D9418D67(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3日)。]
四、探討研析
(一)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編列專款支應美化校園環境
前述之教育部補助學校翻新校舍老舊廁所,多年來已漸漸顯露出成果。例如有國小廁所的整修從設計至完工驗收,全校師生皆參與其中,在廁所空間通透的基礎下,將學生陶藝作品作為亮點融入牆面;或有以校門、太武山、太湖為主軸,由學生發想繪製,再以卡點西德面貼玻璃呈現入口意象;也有原住民國中以大地色系與布農族意象作結合,以鐵雕替代窗戶,增加內部空間的通風效果[footnoteRef:3]。 [3: 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前揭註2。]
惟上述老舊廁所整修係由中央補助,未來維修美化宜由各縣市編列專款支應。現行《藝術教育法》第18條第1項規定:「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編列專款支應各級學校辦理一般藝術教育活動。」僅規範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編列專款支應「一般藝術教育活動」仍有不足,爰建議增訂「美化校園環境」,即修正為「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編列專款支應各級學校辦理一般藝術教育活動
及美化校園環境。」以期美化校園環境之整修經費來源納入法規範,俾利各級學校老舊校舍整修時融入當地文化元素及培養師生美感素養。
(二)修法明定性別友善廁所之設置以建立性別平等空間
鑑於以往廁所設計對於不同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者是件不自在的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2015年提出公共場所性別友善廁所規劃建議[footnoteRef:4]。然許多學校的作法是將身障廁所換上性別友善廁所的標誌,反而使得使用空間孤立起來。蓋所謂性別友善,關鍵是要讓每位如廁者均無選擇上的心理壓力。例如有大學的性別友善廁所將多種便器都設置在同一間廁所內,讓使用者進入後能自由選擇喜歡的便器,無需顧慮旁人眼光[footnoteRef:5]。《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2條第1項規定:「學校應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尊重及考量學生與教職員工之不同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並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為強調學校設置性別友善廁所之重要性,爰建議將該條項條文修正為:「學校應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尊重及考量學生與教職員工之不同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並建立
性別平等、安全之校園空間
及設置性別友善廁所。」 [4: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中提供許多性別友善廁所設計之圖示。詳見關於游明國、陳海曙、李東明、顏敏傑,《性別友善廁所設計手冊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2016年12月,頁100-200。] [5: 蕭玗欣,〈大學性別友善廁所 多半做表面〉,《自由時報》,2017年1月23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07334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7日)。]
(三)增訂無障礙廁所之規定加強落實身障平權
校園對於無障礙設施的推動已行之有年,法律也明定學校須依身障學生需要提供無障礙環境。校方在經費、空間的多重考量下,也設置了廁所、坡道、電梯等無障礙設施。但實際使用時才發現未真正考量身障者需求之現象依然處處可見。例如一樓沒有無障礙廁所時必須搭電梯到二樓,廁所大門過窄是輪椅難以通過的寬度,以及門下方雖然不起眼卻造成障礙的門檻等等。這些看似小小的細節,卻讓如廁這個基本需求讓身障者面臨如天邊般遙遠的難題[footnoteRef:6]。 [6: 編輯室,〈「親愛的學校:我想要的無障礙不是這樣的」〉,《礙的萬物論網站》,2019年7月1日,https://ttod.flow.tw/this-is-not-the-accessibility-i-want/(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8日)。
]
是以,關於身障者在學校如廁之權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30條僅規定提供「無障礙校園環境」實過於廣泛而未臻明確,無法彰顯每個人生理必需的廁所須無障礙之重要性。爰建議增訂對無障礙廁所之明確規範,將其修正為「各級教育主管機關辦理身心障礙者教育及入學考試時,應依其障礙類別、程度、學習及生活需要,提供各項必需之專業人員、特殊教材與各種教育輔助器材、無障礙校園環境
及廁所、點字讀物及相關教育資源,以符公平合理接受教育之機會與應考條件。」
撰稿人:趙俊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928/File_19780797.docx |
R01966 | 以藝文消費券促進藝文消費相關問題研析 |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學生觀賞藝文展演補助及藝文體驗券發放辦法 | 傅朝文 | 2023-02-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66
議題研析
1、
題目:以藝文消費券促進藝文消費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學生觀賞藝文展演補助及藝文體驗券發放辦法
3、
背景說明
(一)為鼓勵民眾於疫情趨緩後擴大藝文消費,振興藝文產業發展,文化部於109年間,在行政院振興三倍券外,加碼推出新臺幣(下同)600元「藝FUN券」,以「藝文專用、不限區域使用」為原則,並採電子票券方式發放2百多萬份,持有身分證或居留證之外籍配偶、新住民都可以使用[footnoteRef:1]。隨後文化部為配合行政院振興五倍券,110年間再加碼發放3百多萬份,使用期限至111年4月30日止[footnoteRef:2]。 [1: 行政院網頁,疫後藝文振興-藝FUN券,109年6月11日,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dda04f5b-7ac5-4cee-897f-0d778bdfe1cf] [2: 立法院第10屆第6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案由:文化部函,為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第4次追加預算決議,檢送藝FUN券發放書面報告,請查照案,111年12月7日印發,頁2043。]
(二)文化部為持續刺激藝文消費,計畫將藝FUN券轉型為文化禮金。文化部長表示,文化禮金主要將以電子點數形式流通,將發放給18歲青年的「文化成年禮」1200元[footnoteRef:3]。隨後文化部於111年12月19日訂定「文化部辦理青年文化體驗試辦計畫作業要點」據以辦理發放文化禮金事務。 [3: 李欣恬、黃世麒,刺激藝文消費「藝FUN券將轉型」文化部:主要以點數形式流通,中時新聞網,111年11月16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1116002003-260405?chdtv;最後上網日期:112年2月6日。]
(三)各公私營企業組織依「職工福利金條例」均應提撥職工福利金,辦理職工福利。但用途多數在發放禮券或聚餐,罕見使用在藝文活動。因此有民間企業創辦人建議可由文化部正在推動中的文化禮金補助著手,由文化部規畫預算,給予10至20%的補助,鼓勵企業將職工福利金投入藝文消費[footnoteRef:4]。 [4: 凌美雪,補助員工福利藝文禮券 李永得:將積極研議,自由時報,112年1月13日,第B06版。]
4、
探討研析
(一)研擬藝文教育等配套措施提升藝文消費成效
前揭藝FUN券或文化禮金等皆屬政府為促進藝文消費所發放之消費券。消費券的成效可從替代率高低得知,而所謂替代率係指消費者將消費券使用在平常就會購買的東西或服務上之比例,當替代率愈高表示消費券成效愈不好[footnoteRef:5]。就藝文消費券而言,如何降低其替代率,促使消費者使用消費券從事非日常之藝文消費,應屬重要之課題。以法國推動「Culture Pass」[footnoteRef:6](為18歲青年發給500歐元藝文消費券)為例,其目標之一是為促進青年對其不熟悉的藝文領域引發探索興趣。但試辦初期之調查顯示,近半數青年主要以其購買教師指定之課外書籍為優先,其次則是購買音樂會門票與音樂串流服務[footnoteRef:7]。我國近年來所發放之藝文消費券如藝FUN券,亦有類似的情況。 [5: 林真真、周子敬、林怡君,消費券成效分析與探討–以2009 年台灣消費券為例,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18卷 1期,109年8月,頁29、42。] [6: 法國於2019年2月開始實驗性地在5個相對較貧窮或偏遠的省份發放給年滿18歲青年所謂的文化通行證(Pass culture),亦即500歐元的消費券,以鼓勵他們接受藝術文化薰陶,並促進中下階層家庭子女參加藝文活動。按照法國文化部計畫,數年後將普及至法國全境的大約80萬名青年。] [7: 文化部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網站,法國消息 -法國的文化通行證(Pass culture)施行近1年後,成效不彰,2019年12月3日,https://fr.taiwan.culture.tw/ch/information_93_106854.html;最後上網日期:112年2月6日。]
依據109年藝FUN券使用統計資料,藝FUN券使用金額約15.3億元,使用類型依序為書店及出版業9.3億元(占比約61.3%)、電影院約3.6億元(占比約24.0%)、表演藝術產業約1.1億元(占比約7.4%),其他藝文產業[footnoteRef:8]使用金額占比皆在3%以下[footnoteRef:9]。換言之,109年藝FUN券使用金額中約有85%被用來購買圖書與看電影,其他藝文活動則乏人問津。 [8: 諸如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文化資產保存及社區營造產業、視覺藝術及工藝創作產業等。] [9: 同註2,頁2048。]
如為提升藝文消費券成效,光靠免費政策不易吸引青年參加其不熟悉的藝文活動,須輔以藝文教育來激發其興趣[footnoteRef:10]。法國「Culture Pass」於2022年1月起,將該政策適用對象從18歲青年,擴及15-17歲。其中部分經費對應每所學校之學生人數,並專門用於在教師指導下所從事之集體藝文活動[footnoteRef:11]。換言之,在教師指導之下,較能降低藝文消費券之替代率,使學生從事平常不熟悉的藝文活動,並確保學校內每個學生公平的使用藝文消費券之機會。爰建議主管機關協調教育主管機關研擬配套之藝文教育措施,以鼓勵青年新增額外消費,而非用以替代日常之藝文支出。 [10: 同註7。] [11: 法國行政網,Le pass Culture pour les jeunes de 15 à 17 ans,https://www.service-public.fr/particuliers/actualites/A15312?lang=en;最後上網日期:112年2月7日。]
(二)研究擴大文化禮金之適用對象
依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以下簡稱文創法)第13條規定:「為提升國民美學素養及培養文化創意活動人口,政府應於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提供美學及文化創意欣賞課程,並辦理相關教學活動。」據此,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雖未必滿18歲,但既然正在接受美學及文化創意欣賞課程,相關教學活動似可納入對藝文團體之觀賞等藝文消費活動,為使其學以致用,建議主管機關參考前揭法國「Culture Pass」政策,研究擴大文化禮金之適用對象至15-17歲之青少年。
(三)研議藝文消費券入法並整併藝文體驗券
依文創法第14條規定:「為培養藝文消費習慣,並振興文化創意產業,中央主管機關得編列預算補助學生觀賞藝文展演,並得發放藝文體驗券。前項補助、發放對象與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據此,藝文體驗券適用對象限於「學生」,範圍限於「觀賞藝文展演」,主管機關並依該條規定,於99年間發布「學生觀賞藝文展演補助及藝文體驗券發放辦法」。換言之,有關藝文體驗券之發放對象與實施事項等,法制規範相當完備,可惜因預算有限,多年來並未發放藝文體驗券。反之,本次文化部擬實施之文化禮金,發放對象遍及所有18歲青年,使用範圍除藝文展演外,也包含藝文物品之購買,卻僅訂定行政規則位階之「文化部辦理青年文化體驗試辦計畫作業要點」。換言之,同具藝文消費券性質之藝文體驗券既已由法律加以規範,文化禮金等藝文消費券亦宜入法規範,俾利編列預算及推動為妥。
其次,本次文化禮金預算編列2億餘元,相對有限,仍須納入企業界以職工福利金或其他方式加以贊助,方能擴大規模以達成促進藝文消費之目標。簡言之,文化禮金此類藝文消費券未來如欲常態化實施,所待規範之事項甚為繁多,涉及青年、企業甚至學校,且相關事項屬於重大給付行政事項,依司法院釋字第443號解釋意旨,仍以法律或法律授權之命令為依據較妥適。建議主管機關斟酌未來常態化實施藝文消費券之實需,整併藝文體驗券並將擴大其適用對象與範圍,允宜研議將該條修正為:「為培養藝文消費習慣,並振興文化創意產業,中央主管機關得編列預算補助觀賞藝文展演
或購買藝文物品,並得發放藝文
消費券。前項補助、發放對象與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撰稿人:傅朝文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926/File_19780795.docx |
R01965 | 未合法旅宿相關法制研析 | 發展觀光條例;旅館業管理規則;都市計畫法;建築法 | 陳淑敏 | 2023-02-14 | 編號:1965
議題研析
1、
題目:未合法旅宿相關法制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發展觀光條例》、《旅館業管理規則》、《都市計畫法》、《建築法》
三、背景說明
(一)報導指出,隨疫情趨緩,防疫措施逐漸鬆綁,國民旅遊亦逐漸回溫。為顧及國人旅遊安全,近期某市政府公告違規擴大營業旅宿名單,另公布未合法且仍在營業的旅館及民宿業者名單,凸顯國旅安全問題
。
(二)依各縣市政府111年1-12月旅館業及民宿查報取締績效統計表,旅館現有家數中,合法家數有3,327家,未合法列管家數:旅館366家,日租610家,計976家;罰鍰768次,罰鍰金額8,807.1萬元。民宿現有11,500家數中,合法民宿家數10,841家,未合法列管家數659家;罰鍰392次,罰鍰金額2,000.6萬元
。
四、探討研析
(一)未合法旅宿所涉及之法規
旅宿業品質良窳攸關觀光發展甚鉅,除影響旅客住宿品質外,稍有不慎更可能影響旅客安危。據報導,未合法旅宿業者大多因未依法申請合法旅館或民宿登記證,或違規擴大營業(合法登記業者卻擅自增加客房數,或營業區塊擴大至超出旅宿業登記證核准範圍),不僅有公安隱憂,倘有消費糾紛,消費者權益恐無法獲得保障。旅宿業與衛生、消防、建築、財稅、土地使用等事務皆有相關,主要涉及法規如下:
1、未依法領照部分:《發展觀光條例》第2條第7款至第9款規定,提供旅客住宿處所可分為國際觀光旅館、一般觀光旅館、旅館及民宿,未依規定領取營業執照者,《發展觀光條例》第55條第4項至第6項分別訂有罰鍰並勒令歇業處罰之規定。
2、違規旅宿部分:依《發展觀光條例》第55條第7項規定:「觀光旅館業、旅館業及民宿經營者,擅自擴大營業客房部分者,其擴大部分,觀光旅館業及旅館業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民宿經營者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擴大部分並勒令歇業。」
上述未合法旅宿,依《發展觀光條例》第55條第8項規定,經勒令歇業仍繼續經營者,得按次處罰,主管機關並得移送相關主管機關,採取停止供水、供電、封閉、強制拆除或其他必要可立即結束經營之措施,且其費用由該違反本條例之經營者負擔。
再者,旅宿業擅自擴大營業客房,除《發展觀光條例》外,尚涉及《建築法》等規定:
(1)如係違反《建築法》第73條第2項
本文前段「變更使用類組」未申請變更使用執照者,因屬一行為而同時違反《發展觀光條例》第55條第5項
與《建築法》第91條第1項第1款
規定,應依《行政罰法》第24條第1項
規定,從重處斷。
(2)如係違反《建築法》第73條第2項本文後段「有第9條建造行為以外主要構造、防火區劃、防火避難設施、消防設備、停車空間及其他與原核定使用不合之變更」未申請變更使用執照者,因屬數行為而違反《發展觀光條例》第55條第5項與《建築法》第91條第1項第1款規定,應依《行政罰法》第25條
規定,分別處罰之。
是以,旅宿業擅自擴大營業客房,涉及違反《發展觀光條例》及《建築法》裁罰認定事宜,應視個案具體事實與構成要件分別判斷
。
(二)都市計畫之擬定檢討,應考量旅宿業之發展需求
土地使用及建築管理相關規定,係為確保土地之合理利用及公共安全。民宿之設置,以特定地區為限,並須符合各該相關土地使用管制法令之規定,與《都市計畫法》息息相關。學者研究認為,臺灣目前未合法民宿之原因,主要是建地所有權、土地使用規定、違章建築、經營規模等問題。依《都市計畫法》第41條規定「都市計畫發布實施後,其土地上原有建築物不合土地使用分區規定者,除准修繕外,不得增建或改建。……」然同法第26條第1項規定:「都市計畫經發布實施後,不得隨時任意變更。但擬定計畫之機關每3年內或5年內至少應通盤檢討一次,依據發展情況,並參考人民建議作必要之變更。……。」鑑於國內旅遊持續成長,住宿需求隨之增長,旅宿業數量快速增加,都市計畫於每3〜5年內至少通盤檢討一次時,應考量旅宿業之實際發展特質與需求,依據實際發展趨勢,實屬必要。
(三)因應觀光發展環境與政策,與時俱進檢視修正現行法制
國內觀光產業蓬勃發展,民宿發展愈發快速,交通部爰於106年11月全文修正《民宿管理辦法》。截至111年12月止,合法旅宿以民宿之家數為最多,然未合法仍多達659家,就整體觀光產業之監督管理,民宿之管理制度益顯重要。學者專家認為,過去20年來中央部會與地方縣市政府並未能及時調整既有管制模式與法律規範,建議民宿管理制度應因地制宜,現行由中央制定規則、地方縣市政府只能遵循發照或取締違法業者之模式應加以檢討改善
。
未合法旅宿情形由來已久,顯示政府稽查取締成效不佳,不利保障合法業者及維護旅客住宿權益,監察院於105年即要求政府重視旅宿業管理與稽查,對不合法旅宿加強查緝、輔導並依法裁處
。多年疾呼仍未見有效改善,且於106年及108年《發展觀光條例》及《民宿管理辦法》均已配合修正過,問題依舊存在無法解決,建議應就其違法態樣通盤檢討,研議法規調適事宜,檢視相關法規如《建築法》及《都市計畫法》配合修正之可行性或通案性原則,以因應觀光市場趨勢,期能符合旅宿業實際發展,並確保旅客安全及權益。
撰稿人:陳淑敏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 呂健豪、黃敬文,國旅回溫藏危機 新北39家旅宿未合法 多在金山、萬里、烏來、瑞芳等風景區 業者擅自增加客房數或擴大營業範圍,中國時報,112年1月30日,第A8版。
� 交通部觀光局行政資訊網,觀光業務統計-旅宿業相關統計-各縣市政府旅館業及民宿查報績效統計,民宿最多的第1名至第3名分別為宜蘭縣1,860家、花蓮縣1,858家、臺東縣1,500家;未合法民宿則以屏東縣197家及南投縣的121家居第1名及第2名。異動日期112年1月9日,� HYPERLINK "https://admin.taiwan.net.tw/Handlers/FileHandler.ashx?fid=552d5aaa-0c56-42c3-9088-38733d4ecaee&type=4&no=1日,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6" �https://admin.taiwan.net.tw/Handlers/FileHandler.ashx?fid=552d5aaa-0c56-42c3-9088-38733d4ecaee&type=4&no=1日,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6�日。
� 建築法第73條第2項規定「建築物應依核定之使用類組使用,其有變更使用類組或有第九條建造行為以外主要構造、防火區劃、防火避難設施、消防設備、停車空間及其他與原核定使用不合之變更者,應申請變更使用執照。但建築物在一定規模以下之使用變更,不在此限。」
� 發展觀光條例第55條第5項規定「未依本條例領取登記證而經營旅館業務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勒令歇業。」
� 建築法第91條第1項第1款規定「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二項規定,未經核准變更使用擅自使用建築物者。」
� 行政罰法第24條第1項規定「一行為違反數個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而應處罰鍰者,依法定罰鍰額最高之規定裁處。但裁處之額度,不得低於各該規定之罰鍰最低額。」
� 行政罰法第25條規定「數行為違反同一或不同行政法上義務之規定者,分別處罰之。」
� 內政部105年2月15日內授營建管字第1050801863號函,有關旅館業擅自擴大營業場所,涉及違反發展觀光條例及建築法之裁罰認定1案,最後更新日期:105年10月31日。
� 蔡文宜,民宿管理制度與法規鬆綁之研究:由部落文化體驗與住宿為觀察角度,南臺財經法學第7期,110年8月,第112頁。
� 監察院歷史新聞稿,監察院要求政府重視旅宿業管理與稽查 對不合法旅宿加強查緝、輔導並依法裁處 確保旅客住宿安全及權益,105年4月12日,� HYPERLINK "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213&s=7614,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7" �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213&s=7614,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7�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924/File_19780793.doc |
R01964 | 創客教育推動相關法制研析 | 高級中等教育法;師資培育法 | 盧延根 | 2023-02-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6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創客教育推動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高級中等教育法、師資培育法
三、背景說明
(一)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自2014年起,因應多元選修特色課程,推動「3D列印普及培育計畫」辦理種子教師培訓、自造實驗室工作坊等創客教育相關研習,型塑學校辦學特色[footnoteRef:1]。創客教育是利用學科理論,解決真實世界問題[footnoteRef:2],實踐杜威提出「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學過程,將學科課程融入體驗學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創新人才。 [1: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培育學生創新思考 鼓勵創客教育串連在地文化,即時新聞,2023年1月27日,https://www.k12ea.gov.tw/Tw/News/K12eaNewsDetail?filter=9F92BBB7-0251-4CB7-BF06-82385FD996A0&id=91ad1db6-ca5c-49e9-8abc-b21491382e4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3日;張小菁,國教署推動「3D列印普及培育計畫」各校開發特色課程 花工科技與藝術教育成果展 分享創客動手作,更生日報,2023年1月30日,第4版。] [2: 賓靜蓀,創客運動,重塑台灣教育,親子天下雜誌,第69期,2015年7月1日,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890,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3日。]
(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簡稱課綱)強調素養為主軸的教育,教導學生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footnoteRef:3],透過創客教育結合課綱強調素養之理念,運用創意點子或創新思維提升教育品質的歷程。 [3: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14年 11 月。]
四、探討研析
(一) 創客教育學習成果,允宜研議予以評鑑俾利學校施行與改進
為培育國家社會所需人力,主管機關依實際需要提出教育政策,後續並由計畫落實政策,政策執行成效也應進行檢討與改進,故辦理評鑑以檢討政策誠屬重要。因為經由有效之評鑑,可作為發現教育政策之不足及檢討精進之參考,也具有提升教育品質之功效。
2014年起,政府推動創客教育並擬定「3D列印普及培育計畫」據以辦理。經瞭解[footnoteRef:4]目前除了主管機關定期召開會議共同討論辦理成效及各校成果發表會外,並未辦理評鑑以瞭解問題與待改進事項。然而,學校評鑑乃是將學校視為專業組織,透過評鑑以瞭解學校辦學績效,檢討並改進學校經營缺失,及確保教育品質、促進永續發展[footnoteRef:5]。檢視《高級中等教育法》第11條第2項[footnoteRef:6]規定,主管機關應定期辦理學校評鑑,以作為協助學校調整發展之參考;為期創客教育之推動能促進學校優質化發展,故建議主管機關於《高級中等學校評鑑辦法》第5條將創客教育納入校務評鑑項目。透過評鑑確實瞭解創客教育推動上的問題及實際執行狀況,以利促進創客教育政策之落實及提供學校施行與滾動檢討之參考。 [4: 經於2023年2月3日洽詢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告知:有關辦理創客教育近10年來,教育部均有定期召開會議及成果發表會,尚未辦理評鑑,爰有檢討精進空間。] [5: 吳清山,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回應策略,教師天地,第117期,2002年4月,頁6。] [6: 《高級中等教育法》第11條第2項:「各該主管機關為促進高級中等學校均優質化發展,應定期辦理學校評鑑,並公告其結果,作為協助學校調整及發展之參考;其評鑑辦法,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
(二) 提供師資生修習創客教育知能,經由瞭解與認同理念俾利積極運用於教學場域
政府推動創客教育近10年,主要由現任教師以在職教育方式,陸續安排種子教師培訓或研習以增進相關職能。而師資培育養成教育階段似宜及早規劃及提供創客教育所需教學核心能力、修習教育專業課程的態度與信念。
學校擁有必須之教學設備,並由使用者善用資源才能發揮成效,這需要專業人才諮詢與指導,因此有必要建置相關系統性的師資培訓[footnoteRef:7]。政府推動創客教育不僅是針對現任教師的在職教育或研習,而是師資養成教育就應修習創客教育知能。檢視《師資培育法》第4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8],師資培育應落實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之教育知能、專業精神…及國際視野之涵泳。為達成前項師資培育之目標,主管機關在推動創客教育過程中允宜依同法條第2項[footnoteRef:9]規定授權訂定之《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footnoteRef:10]增訂修習創客教育之專業素養,讓師資培育之大學教導師資生瞭解創客教育發展的理念與實務、規劃適切的課程、教學及多元評量,以建構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利於未來擔任教師時有效配合政策進行創客教育之教學。 [7: 劉明洲,創客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應該被關注的配套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年1月,第5卷第1期,頁158-159。] [8: 《師資培育法》第4條第1項:「師資培育應落實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之教育知能、專業精神及品德陶冶,並加強尊重多元差異、族群文化、社會關懷及國際視野之涵泳。」] [9: 《師資培育法》第4條第2項:「為達成前項師資培育之目標,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及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 [10: 教育部,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2022年 5月。]
撰稿人:盧延根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922/File_19780791.docx |
R01963 | 貪污免刑不得再任公職之法制問題研析 | 公務人員任用法;刑法 | 李淑瓊 | 2023-02-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63
議題研析
一、題目:貪污免刑不得再任公職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務人員任用法、刑法
三、背景說明
公務人員任用法第28條規範公務人員的任用資格,該條第1項規定:「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用為公務人員:……四、曾服公務有貪污行為,經有罪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惟銓敘部透過函釋,依司法院釋字第66號解釋意旨,使犯貪污罪受緩刑宣告期滿且未經撤銷者可再任公職,而犯罪情節較輕微,受免刑判決者,反而不得再任公職,引發是否違反比例原則及平等原則等問題之爭議。
四、探討研析
(一)現行公務人員任用法第28條之立法歷程
公務人員任用法係於民國38年1月1日由總統公布施行[footnoteRef:1],其後歷經19次修正,有關公務人員犯貪污罪之消極任用資格規定部分,歷經8次修正,38年1月1日公布施行之版本係規定於第11條「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不得任用為公務人員:……二、曾服公務有貪污行為經判決確定者。……」;43年1月9日公布施行版本為全文修正,移列至第17條「有左列事情之一者,不得為公務人員:……二、曾服公務有貪污行為經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者。……」現行第28條第1項第4款規定為102年1月23日修正公布之版本[footnoteRef:2]。 [1: 公務人員任用法之制定案在立法院之立法過程,由於年代久遠,期間又經國府遷臺,許多立法資料遺失,目前自立法院國會圖書館及議事暨公報資訊網能查到的立法紀錄,僅有民國37年6月8日於「南京國民大會堂本院議場」召開之立法院第1屆第1會期第8次院會速紀錄,記載「報告事項…...(二)行政、考試兩院咨送各案……六、考試院咨送公務人員任用法草案案……以上第二案至第九案係前立法院交由法制委員會審查報經前立法院末次會議,提出未及討論,茲依議事規則第十九條之規定提出報告(擬交法制委員會審查或逕提六月十一日(星期五)本院第九次會議討論)」。參見:立法院,立法院第1屆第1會期第8次院會速紀錄,第2頁至第4頁,網址:https://ppg.ly.gov.tw/ppg/PublicationLyQuickRecord/download/commrec/010108.pdf。另因為早期立法院之立法過程資料難以查詢,有部分立法過程之三讀日期難以查考,故以下敘及修正日期時,為使體例一致及閱讀順暢,統一使用總統公布日期,併予敘明。] [2: 修正理由略謂:「第1項第3款及第4款中之『判刑確定』均修正為『有罪判決確定』以使法律用語更為明確。」。另考試院72年送本院審議之公務人員任用法草案,因涉及建立公務人員新人事制度,係以制定案之形式送本院審議,本院於75年4月8日三讀通過,併此敘明。]
(二)相關解釋
1.大法官解釋
司法院於45年11月2日公布釋字第66號解釋,解釋文略以:「……及公務人員任用法第17條第2款所列情事,均屬本院釋字第56號解釋所謂他項消極資格,其曾服公務而有貪污行為經判決確定者,雖受緩刑之宣告,仍須俟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並未撤銷時,始得應任何考試或任為公務人員。」
2. 銓敘部函釋
銓敘部106年8月11日部法三字第1064253227號函略以:「公務人員有貪污行為經有罪判決確定,無論受緩刑宣告或免刑判決,二者均屬有罪判決;惟受緩刑宣告者依前開司法院釋字第66號解釋,得俟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並未撤銷,亦即與未曾受刑之宣告相同時,得再任為公務人員。至免刑判決者自始未受刑之宣告,宜否比照受緩刑宣告者,得再任為公務人員一節,因涉及刑法有關緩刑及免刑相關規定,尚須審慎研議。」依此函文意旨,僅受緩刑宣告期滿未經撤銷者得再任公務員,不及於受免刑判決者。
(三)爭議問題
前述解釋,引發解釋意旨與現行法規定不一致的爭議,及前揭解釋、實務案例與現行法所欲維護之價值之爭論。有謂犯貪污罪受免刑判決不得再任公職,然受緩刑宣告卻可再任公職,違反比例原則及平等原則,又對於涉貪公務員不分情節一律免職,恐違反憲法所保障人民服公職的權利[footnoteRef:3]。另有關揭弊者保護問題,有謂公務員雖原有貪污的不法行為,然而其嗣後幡然悔悟而自首揭弊,並自動繳交所得財物,甚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貪污治罪條例第8條特別規定免除其刑以資鼓勵,惟卻因前述公務人員任用法的消極資格限制,而不得再任公務員,缺乏對公務員吹哨者的法律保障,反而不利於清廉官箴形象的建立[footnoteRef:4]。亦有謂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制度是促進文官集團「廉正」的輔助手段,制度建構應以鼓勵、保護正直的知情者揭發為主軸,有貪污犯罪嫌疑的人員自首揭發應為附加價值,切莫為了附加價值毀了文官制度[footnoteRef:5]。 [3: 參見:戴立紳就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5年度訴字第 1075號判決之釋憲聲請書。] [4: 參見:憲法法庭 111 年憲裁字第 254 號裁定不同意見書,謝銘洋大法官提出、蔡烱燉大法官、黃虹霞大法官及詹森林大法官加入,第7頁。] [5: 參見:楊戊龍、謝開平、王獻鋒,公益揭發(揭弊)保護機制定位與公務人員任用消極資格:以戴立紳為楔子,國會季刊,47卷 3期 總期:535,108年9月,第41頁。]
(四)立法政策的選擇
從前述公務人員任用法之立法歷程可知,該法自38年制定以來,雖歷經多達19次制定及修正,然有關公務人員犯貪污罪不得任用為公務人員之消極任用資格之規定意旨,從未變更過,縱司法院作出釋字第66號解釋,及其後銓敘部就該規定作成函釋,立法者並未因之就該規定做出例外規定之修法動作,亦即,立法者在立法上仍一貫維持公務人員曾犯貪污罪經判決有罪確定者,縱獲緩刑宣告,仍不得再任公務人員之立場[footnoteRef:6]。若欲改變立場,僅能透過修法解決。 [6: 此一觀點亦有大法官於憲法法庭裁定之不同意見書提出。參見:憲法法庭 111 年憲裁字第 254 號裁定不同意見書,黃瑞明大法官提出、黃虹霞大法官及詹森林大法官加入,第3頁至第4頁。]
在前述爭論的前提下,立法時需考量者為不同立場所欲維護的價值可否並存?如果不可並存甚至產生價值衝突時,應如何權衡取捨?不同的價值選擇會對應到不同的立法政策,屬立法者之立法形成自由,茲將三種立法政策選擇之修法建議分述如下供參:
1.從保護文官制度的「廉政」核心價值出發
論者有認對文官體系應採取較高的公務倫理標準,對曾服公務有貪污行為,經有罪判決確定者(包括受緩刑之宣告者在內),應將其排除於再任公務人員之門外。但為鼓勵有貪污犯罪嫌疑的公務人員自首揭發,建議檢察體系善用不起訴制度,作為揭弊公務員仍有機會擔任公務人員的緩衝機制[footnoteRef:7]。現行規定即採此旨,惟為免其他機關透過解釋創設法律所未規定事項,爰建議將公務人員任用法第28條第1項第4款修正為:「四、曾服公務有貪污行為,經有罪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受免刑判決或緩刑宣告者,亦同。」 [7: 同註5,第55頁。]
2.從鼓勵曾犯貪污罪情節輕微者改過自新之角度出發
免刑與緩刑雖然都是觸犯刑法或刑事特別法的有罪判決,但卻可使行為人不必入監服刑,這是刑法及其特別法給予一些惡性不重,不小心犯錯的人改過自新的機會,避免進入監獄中染上惡習[footnoteRef:8]。若從鼓勵曾犯貪污罪但情節輕微者改過自新之角度出發,建議將公務人員任用法第28條第1項第4款修正為:「四、曾服公務有貪污行為,經有罪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但受免刑判決或緩刑宣告者,不在此限。」 [8: 葉雪鵬,刑法上的免刑與緩刑,有何不同?,臺灣高等檢察署,法律與廉政網頁,110年1月27日,網址:https://www.tph.moj.gov.tw/4421/4475/4483/844454/(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1日)]
3.從鼓勵公務員勇於揭弊之角度出發
若從鼓勵正犯或共犯中之公務員勇於揭弊,並保障其免職後申請再任公職之權益出發,則建議將公務人員任用法第28條第1項第4款修正為:「四、曾服公務有貪污行為,經有罪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但因具名向有行政或犯罪調查權之機關,對涉嫌貪污之人員或案件提出檢舉,而受免刑判決或緩刑宣告者,不在此限。」[footnoteRef:9] [9: 行政院亦曾經於108年送本院審議之「揭弊者保護法草案」第13條第2項中規定:「機關受理前項經法院判決免除其刑確定之揭弊者申請再任公職案件時,得不受公務人員任用法第28條第1項第4款之限制。」參見:立法院,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336號 政府提案第16766號,行政院函請審議「揭弊者保護法草案」案,108年5月8日印發。本文認為,前揭草案之規定,係有關公務人員消極任用資格之規定,宜於公務人員任用法第28條統一規範。]
撰稿人:李淑瓊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920/File_19780789.docx |
R01961 | 房貸補貼免申請之法制問題淺析 | 行政程序法;訴願法;自建自購住宅貸款利息及租金補貼辦法 | 陳秋芬 | 2023-02-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61
議題研析
一、題目:房貸補貼免申請之法制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行政程序法、訴願法、自建自購住宅貸款利息及租金補貼辦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內政部表示,2022年開始中央銀行連續4次升息,房貸負擔日益增加,因此擬定,針對僅有一屋且貸款中、房屋為自用、一定所得以下、貸款餘額在一定規模以上等4大條件都符合的貸款戶,提供每月房貸定額補貼。且此次房貸定額補貼,民眾無需自行申請,內政部會透過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稱金管會)提供名冊,直接撥款給各家銀行,再由銀行逐月匯入符合資格民眾的戶頭[footnoteRef:1]。 [1: 陳姿穎,房貸定額補貼免申請 符合資格直撥帳戶預計40萬戶受惠,經濟日報,2023年1月15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913199 ,瀏覽日期:2023年2月4日。]
四、探討研析
(一)房貸定額補貼免申請,立意良善但法源依據尚欠明確
依新聞報導指出,四、五月即將上路房貸定額補貼,內政部將透過金管會提供名冊直接撥款至民眾帳戶,民眾無須如其他類補助(貼)案件[footnoteRef:2]須由民眾自行填寫申請表、檢附證明文件資料為遞件申請,再由主管機關就補助資格及核發金額等事項為審核,並於審核通過後將補助金額匯入符合補助資格民眾指定銀行帳戶。換言之,符合房貸定額補貼資格民眾無須透過申請,即可依房貸金額高低核有房貸定額補助而逐月匯入帳戶。行政機關可不用動用過多人力處理雪片般飛來之申請書,就便民與行政簡化角度觀之,似屬雙贏政策。 [2: 如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中之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身心障礙者房屋租金及購屋貸款利息補貼、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住宅租金費用補貼、育兒津貼等均須經過申請,於接獲行政處分後,如有不服,亦得依法提出訴願,維護自身權利。]
然參酌現行關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內政部訂有自建自購住宅貸款利息及租金補貼辦法(下稱該辦法),依該辦法觀之,其需透過民眾提出申請,且申請資格、申請、審查與核發程序及溢領追繳等均於該辦法有明確規定。惟該辦法所定方式,與報載作法大相逕庭,則內政部所擬推出房貸定額補貼免申請之政策,其法源依據為何?尚待釐清。
(二)建議通盤審視兼顧民眾救濟權利
另行政程序法第92條第1項及訴願法第3條第1項規定,行政機關所為准駁補助均屬該2項所稱之行政處分。再依訴願法第1條第1項規定,民眾對主管機關所為之「准駁補助[footnoteRef:3]」或「核准補助金額[footnoteRef:4]」之行政處分,認有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利或利益者,自得依訴願法提起救濟[footnoteRef:5],以保障其權利,尚不待言。 [3: 如屬符合補助資格,行政機關卻未核准其補助,民眾如有不服,可提起訴願。] [4: 如已獲補助,依規定原應補助3,000元,行政機關卻僅補助2,000元。民眾如對補助金額不服,亦可提起訴願。] [5: 現行關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經以「住宅補貼-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為關鍵字,進內政部訴願審議委員會之決定書查詢頁面搜尋,訴願案件計有116件,類此案件可據以提起訴願,尚無疑義。搜尋時間:112年2月6日。]
惟有關房貸定額補貼免申請,內政部是否就總房貸戶數[footnoteRef:6]為個案逐一清查、審核並核發書面行政處分?如否,民眾如何知悉個案准駁理由?如何提起訴願?作成處分及後續受理救濟機關為何?救濟期間如何計算?依報載內容未見對此有所論述,實難知悉主管機關就民眾救濟方式所為規劃。建議主管機關應就房貸定額補貼免申請之法源依據及民眾應如何提起救濟為通盤考量,於便民及行政簡化角度思維下,兼顧民眾依法得提起訴願及訴訟之權。 [6: 參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111年10月底所公布資訊,總房貸戶數共計201萬1,551戶,廖珮君,10月國銀房貸總戶數 幾近零成長,經濟日報,2022年12月26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26/6864903 ,瀏覽日期:2022年2月4日。]
撰稿人:陳秋芬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910/File_19780779.docx |
R01960 | 補教業無預警倒閉致影響師生權益問題研析 | 短期補習班設立及管理準則 | 王幼萍 | 2023-02-1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60
議題研析
一、題目:補教業無預警倒閉致影響師生權益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短期補習班設立及管理準則
三、背景說明
近來補習班惡性倒閉事件頻傳,其中不乏許多知名補習班。2023年1月又有知名連鎖外語補習班無預警倒閉,部分學生繳費後卻上不到三分之一的課程,許多教師、職員也遭欠薪3個月以上,初估師生已有500人受害
。受害師生擔心求助無門因此向警察局提起刑事詐欺告訴。政府單位後續將督促妥善處理學員及教職員工相關權益事宜,包括:針對課程有2套方案,若是用貸款或信用卡繳費者,須俟教育局行文後方得止付,或者由補教業品保協會,轉介到其他補習班繼續上課
。
四、探討研析
(1)
履約保證納入法規範並強化落實,以保障於補習班學習權利
鑒於民眾為了升學、求職及考取證照,參加補習課程的風氣日益盛行,且補習班的收費方式多為一次全部繳納或分期繳納之預付型交易,一旦業者發生惡性倒閉或無預警歇業,將嚴重影響學員權益。根據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統計,在2016、2017年期間因補習消費申訴案件高達6千餘件,為降低消費者風險,教育部爰於2018年修正《短期補習班補習服務契約書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有關規範,明定補習班業者應就開立信託專戶、提供金融機構履約保證、加入補習服務聯合連帶保證或其他經教育部同意之方式,擇一提供相關履約保證。另外,考量補習費採「按月繳納」方式,將可大幅降低補習班學員承受的損失風險,並容許採按月收取補習費的業者,可例外不適用履約保證機制規定
。
依前述規定,補習班業者選擇「補習服務聯合連帶保證」方案作為履約保證機制,當其無法提供補習服務時,補習班學員得在6個月內向加入該聯合連帶保證協定之其他性質相近之補習班換取等值之服務。又按月收取補習費方式亦可在補習班無預警倒閉時,降低學生損失補習費之風險。
依《短期補習班設立及管理準則》第30條
及同準則第35條
規定,補習班應與學生或其法定代理人簽訂書面契約,未與學生訂立書面契約,或契約內容未符合定型化契約及其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視其情節輕重,分別為糾正、限期整頓改善或停止招生之處分。惟前揭糾正、限期整頓改善或停止招生等處分均非立即之處分,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後始得為之,其處罰效果亦無法彌補學生無法繼續補習上課的損失。為確保補習民眾及學生的權益,如以更明確的規定落實補教業的履約保證法制化,透過書面契約明定其履約保證內容,以避免補教業無預警倒閉時,影響學員的補教權益。爰建議主管機關檢討修正《短期補習班設立及管理準則》第30條規定:「補習班應與學生或其法定代理人簽訂書面契約,其契約書之格式、
履約保證等內容,應符合本法第九條第二項所定定型化契約範本及其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以明確履約保證內容納入契約書,並透過補教業的聯合連帶保證方案安排學員繼續上課,減少補習班倒閉後的影響層面。
(2)
增訂評鑑結果缺失項目,請業者限期改善情形時併予以持續追蹤,以保障師生基本權益
近幾年各類補習班惡性倒閉案件頻傳,除了補習班員工及補教老師基本勞動權益受損外,影響更大的是造成已繳費的學員無法上課的損失。這些補教業負責人在事發前多半已將名下財產脫產一空、捲款潛逃,或是在事後以財務周轉不靈等理由企圖規避刑事詐欺罪責,抗辯主張僅為單純民事債務糾紛,且後續類似案件層出不窮
。
依《短期補習班設立及管理準則》第32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自行或委任、委託有關機關(構)、團體,定期對補習班辦理評鑑,作為輔導及獎勵之依據。」又同準則第33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對服務優良、績效卓著之補習班,得予公開表揚或獎勵。」
依前揭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以補習班評鑑結果,作為輔導及獎勵之依據。又對於服務優良、績效卓著之補習班,得予公開表揚或獎勵。惟對於依評鑑結果需輔導的業者卻未有任何處置規定,恐未臻周延。為使補習班之營運合乎規定,對於評鑑結果經核列應予輔導的業者,亦有必要明定其處理規定,爰建議主管機關檢討修正《短期補習班設立及管理準則》第33條,主管機關對於評鑑結果列有缺失之項目,應要求業者限期改善並持續追蹤改善進度,俾及早發現補習班缺失問題,避免師生遭受權益上的損害。
撰稿人:王幼萍
� 翁唯真,英代外語無預警倒閉!受害已達500人 被控詐欺召開協調會,聯合新聞網,2023年1月13日,https://tw.news.yahoo.com/%E8%8B%B1%E4%BB%A3%E5%A4%96%E8%AA%9E%E7%84%A1%E9%A0%90%E8%AD%A6%E5%80%92%E9%96%89-%E5%8F%97%E5%AE%B3%E5%B7%B2%E9%81%94500%E4%BA%BA-%E8%A2%AB%E6%8E%A7%E8%A9%90%E6%AC%BA%E5%8F%AC%E9%96%8B%E5%8D%94%E8%AA%BF%E6%9C%83-051808626.html,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1月27日。
� 吳權原、沈麗容,連鎖補習班遭控惡意倒閉負責人出面道歉,華視新聞網,2013年1月13日,https://news.cts.com.tw/cts/life/202301/202301132131693.html,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1月27日。
� 行政院新聞稿,補習收費須履保,歇業惡倒業者連保!2018年1月26日,https://cpc.ey.gov.tw/Page/6C059838CA9744A8/a75e7d4f-9cd4-45cb-ab7e-f3d96d97064f,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1月30日。
� 《短期補習班設立及管理準則》第30條規定:「補習班應與學生或其法定代理人簽訂書面契約,其契約書之格式、內容,應符合本法第九條第二項所定定型化契約範本及其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
� 《短期補習班設立及管理準則》第35條規定:「補習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視其情節輕重,依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分別為糾正、限期整頓改善或停止招生之處分:…十二、未與學生訂立書面契約,或契約內容未符合定型化契約及其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
� 張思涵,健身中心惡性倒閉,構成詐欺罪,天秤座法律網,2016年7月1日,https://www.chaohsin.com/lists_01.php?id=1241,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1月30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903/File_19780740.doc |
R01959 | 青少年酒害防制研析 |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菸酒管理法;菸酒稅法;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未變性酒精管理辦法 | 林鈺琪 | 2023-02-1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59
議題研析
一、題目:青少年酒害防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菸酒管理法、菸酒稅法、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未變性酒精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酒精是青少年常使用的成癮物質,青少年飲酒已是全球重視的主要公共議題。酒精可嚴重破壞青少年時期發展階段,造成後果包含:飲酒相關死亡(交通事故、自殺或他殺、跌倒、燒傷、溺水)、記憶力及學習力下降、肢體協調障礙、生殖內分泌系統病變、肝臟損傷等。年齡越小開始飲酒,易有多種成癮物質濫用、危險性行為、課業表現差等問題。若在15歲前開始飲酒,未來罹患酒精疾患風險為其他人的4-5倍[footnoteRef:1]。 [1: 徐翠玲,溶解的青春 青少年飲酒高達7成,大紀元時報,第B2版,2023年1月28日。]
(二)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0年度「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指出,國中學生曾經喝酒占49.7%,過去30天內有喝酒者占14.1%,通常取得酒的方式,以爸媽、兄弟姊妹或其他家人提供占最多(64.7%);高中職生曾經喝酒占72.8%,過去30天內有喝酒者占30.6%,通常取得酒的方式,以商店或攤位購買的占最多(40.3%)[footnoteRef:2]。 [2: 110年度「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年8月30日,網址: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57,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7日。]
(三)依菸酒管理法第30條第1項規定,酒之販賣或轉讓,不得以自動販賣機、郵購、電子購物或其他無法辨識購買者或受讓者年齡等方式為之。另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3條第2項、第91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兒童或青年有飲酒行為,處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新臺幣(下同)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販賣、交付或供應酒予兒童及少年者,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
四、探討研析
(一)酒精販售許可制研析
依菸酒管理法第4條及未變性酒精管理辦法第4條規定,酒精販賣業者應檢附公司、商業或其他核准營業之證明文件,於經營業所在地之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登記後,始得營業,可見我國販賣酒精只須營業登記即可。
以美國為例,凡從事酒類製造、進口及批發之業者必須事先取得財政部菸酒稅務暨貿易局(The Alcohol and Tobacco Tax and Trade Bureau,TTB)所核發的基本許可(Basic Permit),酒類零售業者則須經州政府核准,且並非所有的州政府均允許民間從事酒類批發零售業務[footnoteRef:3]。而酒類批發零售之管理方式可分為下列二大類[footnoteRef:4]: [3: 臺中市政府菸酒聯合查緝小組考察美國菸酒管理業務,2018年12月24日,第8-10頁,網址:https://rdnet.taichung.gov.tw/media/519909/00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8日。] [4: Alcoholic Beverage Control Law,網址:https://sla.ny.gov/alcoholic-beverage-control-law,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8日。]
1.管制州(control states):係指州政府對酒類配銷採取部分(或全部)專賣制度,原則上對於酒類產品的批發和零售,僅得由州營的專賣店經營。
2.核照州(licensing states):係指凡取得執照之私部門均可販售酒品,亦即允許獲有特殊許可的民營批發商及零售商從事酒類產品批發及零售業務。
相較於美國,依各州規定,部分州政府是不允許民間販售酒類,部分州政府允許民間販售酒類,但是需要經過申請許可,取得執照後才可以賣酒,而臺灣只要營業登記記載即可,似較為寬鬆。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30兒童醫療與健康政策建言書》指出,12至18歲青少年族群飲酒盛行率在這10年來倍增,從2009年12至14歲及15至17歲的飲酒盛行率分別為5.6%與11.6%,到了2018年卻分別上升到12.9%及28.3%,推估約有將近50萬的未成年人有飲酒的習慣[footnoteRef:5]。顯見近來青少年族群飲酒有日益增加趨勢,再加上酒精傷害對青少年之影響甚鉅,為避免青少年輕易取得酒精飲料,針對酒精之販賣是否改為許可制,有待討論評估。 [5: 2030 兒童醫療與健康政策建言書,衛生福利部補助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辦理,2019年5月,第596頁。]
(二)檢討評估酒類稅額
早在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飲酒危害管制政策報告(WHO Global Status Report:Alcohol Policy,2004),即建議各國可利用課徵酒品稅捐之策略,以降低過度飲酒對公共衛生的危害。WHO指出酒品價格的差異主要來自稅捐額度,依酒精濃度課稅捐有助於消費者轉而使用低酒精濃度或無酒精飲料,而降低飲酒所致危害[footnoteRef:6]。 [6: WHA今年決議通過酒害防制策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5年1月27日,網址: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30&pid=212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4日。]
依2000年3月28日制定菸酒稅法第8條規定,我國酒類課稅方式係依酒品種類、容量及酒精濃度課予不同之稅額。該法第8條歷經2008年4月22日及2009年4月28日兩次修正,其中有關酒類徵收稅額之修正為:料理酒之從量稅額從每公升22元調降為9元;酒精從量稅額從每公升11元調增為15元;將蒸餾酒類改按酒精度課稅,每公升按酒精成分每度徵收2.5元。
成癮防治科醫師表示,提高酒價及酒稅、落實禁止未成年人購酒、降低青少年接觸酒精廣告的機會,可有效改善青少年飲酒的情況[footnoteRef:7]。自2000年以來,至今22多年,釀造酒類、再製酒類、其他酒類之課稅額度均未更動,為改善青少年飲酒情形,菸酒稅法第8條容有檢討空間。 [7: 陳韋彤,未成年飲酒恐「斷送人生」!為什麼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控制不住自己?Heho,2023年1月31日,網址:https://heho.com.tw/archives/260452,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4日。]
(三)完備酒類廣告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9年3月15日通傳內容字第1084800560號公告,依據廣播電視法第26條之1第2項、第32條及衛星廣播電視法第29條第1項規定,指定無線廣播、無線電視及衛星廣播電視之酒類廣告播送時段為每日21時至翌日6時止[footnoteRef:8]。廣告內容規定如下:1.廣告中不得有兒童或青少年參與播音;2.廣告訴求不應以兒童或青少年為對象,並不得於兒童或青少年節目前、中、後播出;3.廣告或促銷時,應明顯標示警語並避免鼓勵或提倡性表現方式[footnoteRef:9]。 [8: 訂定「無線廣播、無線電視及衛星廣播電視之酒類廣告播送時段」,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9年3月15日,網址: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519&sn_f=41172,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6日。] [9: 菸酒管理-36.酒之廣告或促銷規範為何?財政部國庫署,網址:https://www.nta.gov.tw/BOTAAA/singlehtml/296?cntId=nta_75_296,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6日。]
以國外規定為例,就有線電視廣告限制而言,全面禁止酒類廣告的有法國、瑞典、挪威、愛爾蘭、印尼等國;未限制的有瑞士、智利、摩洛哥、摩爾多瓦共和國、越南等國。限制播放時間的有西班牙、荷蘭、芬蘭、韓國等國;限制播放內容的有加拿大、丹麥、匈牙利、阿根廷等國[footnoteRef:10]。而美國酒類廣告播放標準是至少71.6%的觀眾年齡在21歲或以上,媒體業者才可以播放酒類廣告[footnoteRef:11]。是以,為防杜青少年酒品危害,或可參酌國外作法,讓我國酒類廣告規範更為周延。 [10: Advertising restrictions on cable televis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網址:https://www.who.int/data/gho/data/indicators/indicator-details/GHO/advertising-restrictions-on-cable-television,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8日。] [11: Lesley Fair,Alcohol advertising, ad placement, and self-regulation,2014年3月20日,網址: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123110138/https://www.ftc.gov/news-events/blogs/business-blog/2014/03/alcohol-advertising-ad-placement-self-regulation,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2月6日。]
撰稿人:林鈺琪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901/File_19780738.docx |
R01958 | 太陽光電設備所涉職安問題淺析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職業安全衛生法;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勞動檢查法第二十八條所定勞工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認定標準 | 楊蕙如 | 2023-02-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58
議題研析
一、題目:
太陽光電設備所涉職安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職業安全衛生法、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勞動檢查法第二十八條所定勞工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認定標準
三、背景說明
(一)因應氣候變遷及減碳風潮,近年來荷蘭、法國、德國、加拿大、挪威、日本等各國相繼推出能源轉型政策與行動方案。我國太陽光電(Photovoltaic,PV)與風力發電(Wind power)為能源轉型推動重點之一,依經濟部能源局所定期程,114年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發電占比20%目標,太陽光電累積設置容量達20GW,預期年發電量256億度電。能源局資料顯示,去(111)年太陽光電模組設置量達2.5GW,達年度設置目標
。
(二)太陽能發電的原理來自光電效應,臺灣有化石原料廠、精密機械產業及半導體、面板產業,且位處亞熱帶,具太陽能資源豐富之自然條件,發展太陽光電具備相當程度之發展優勢。
為因應當前太陽光電及地熱能發電等之發展趨勢,落實擴大再生能源推動及利用,行政院擬具「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下稱本草案),其中增訂第12條之1規範新建、增建及改建符合一定條件之建築物,應於該建築物屋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本草案於111年12月8日函請立法院審議,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於111年12月29日審查完竣。惟因安全、環境保育等諸多內容未達共識,會議決議條文內容保留,送院會處理,須交由黨團協商。
四、探討研析
(一)高溫環境從事太陽光電設備裝修及維護等作業,宜明定勞作休息時間
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19條第2項規定訂定之「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以下簡稱作息時間標準)」第5條規定,勞工從事「中度工作
」當時量平均綜合溫度熱指數
達29.4度時,勞工每小時作息即須依比例有25%休息搭配75%作業;達31.1度時,休息與作業時間各50%;達32.6度時,休息時間比例調高至75%,勞作降至25%。作息時間標準第2條第1項所定高溫作業,目前規範於鍋爐房、金屬鍛造、燒窯及特定機房等從事之作業
。臺灣夏季氣候悶濕,日間溫度常達攝氏32度以上,太陽能板溫度甚至達攝氏50至65度,太陽光電設備裝修及維護作業人員受陽光曝曬的同時尚接受太陽能板反射之光熱,實有適度休息之必要,爰建議於作息時間標準第2條第1項增訂從事太陽光電設備裝修及維護等作業,以保障從事太陽光電設備裝修維護作業人員於高溫環境工作時得依法休息之權利。
(二)宜訂定太陽光電設備施工作業規範,以減少工安意外
據日媒報導,日本在個人住宅屋頂裝設太陽光電設備案件急速增加的時期,每年有1~2位工人,因裝設設備時摔落而死亡
;荷蘭則是18個月內發生40起太陽光電相關之職災意外
。我國高架作業關於高度2公尺以上之工作場所、屋頂作業、護欄、安全網等防護設施等相關規定,散見於「職業安全衛生法」、「高架作業勞工保護措施標準」、「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及「勞動檢查法第二十八條所定勞工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認定標準」等。
我國太陽光電設備建築之施工現場,現處於電力事業與一般建築法規之間的模糊地帶,相關工安要求尚不明確。且將材質光滑且具特定傾斜角度之太陽光電設備裝置於屋頂、外牆等,又涉高架及高溫作業,尤須加強施工安全。「勞動檢查法第二十八條所定勞工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認定標準」第2條列舉5種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之類型,前2種即為太陽光電設備施工作業常發生之「墜落」及「感電」
。由於太陽光電設備施工及維護作業除了高架、高溫環境,尚有易踏穿材質,以及感電等電力事業之特性,主管機關允宜訂定太陽光電設備施工作業規範,在推展綠電的同時亦兼顧施作人員之職業安全。
撰稿人:楊蕙如
� 經濟部能源局公告,國際戰事與疫情影響下,國內再生能源設置持續向前行,離岸風電單年度設置量超過1 GW,太陽光電模組配置量達2.5GW,111年12月28日,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1&news_id=29280,查閱日期:112年1月10日。
� 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第4條規定:「本標準所稱輕工作,指僅以坐姿或立姿進行手臂部動作以操縱機器者。所稱中度工作,指於走動中提舉或推動一般重量物體者。所稱重工作,指鏟、掘、推等全身運動之工作者。」。
� 時量平均綜合溫度熱指數之計算方法,區分為有日曬及無日曬之情形,詳見「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第3條。
� 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第 2 條規定:「本標準所定高溫作業,為勞工工作日時量平均綜合溫度熱指數達第五條連續作業規定值以上之下列作業:一、於鍋爐房從事之作業。二、灼熱鋼鐵或其他金屬塊壓軋及鍛造之作業。三、於鑄造間處理熔融鋼鐵或其他金屬之作業。四、鋼鐵或其他金屬類物料加熱或熔煉之作業。五、處理搪瓷、玻璃、電石及熔爐高溫熔料之作業。六、於蒸汽火車、輪船機房從事之作業。七、從事蒸汽操作等作業。八、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高溫作業。前項作業,不包括已採取自動化操作方式且勞工無暴露熱危害之虞者。」。
�宋瑞文,屋頂施工步步當心 太陽光電設備工安問題開始受重視,環境資訊中心,108年8月7日, https://e-info.org.tw/node/219451,查閱日期:112年1月10日。
� Daisy Chuang,屋頂太陽能工安受重視,荷蘭 18 個月發生 40 起意外,科技新報,112 年 1 月 30 日,https://technews.tw/2023/01/30/cwi-pv-installation-accidents/,查閱日期:112年2月7日。
� 「勞動檢查法第二十八條所定勞工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認定標準」第 2 條規定:「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之類型如下:一、墜落。二、感電。三、倒塌、崩塌。四、火災、爆炸。五、中毒、缺氧。」。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895/File_19780696.doc |
R01957 | 智慧醫療相關法制研析 | 醫師法;藥事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 黃兆儀 | 2023-02-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5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智慧醫療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醫師法、藥事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
(一)衛福部擬將視訊診療適用對象擴大至慢性病患、災難受害者、安寧病人等,然目前的人工智慧(AI)仍有限制,無法遠距觸診,視訊診療對象擴大後,恐會衍生醫療糾紛,需由法律專家擬定相關配套因應 [footnoteRef:1]。 [1: 林周義、鄭郁蓁,無法觸診恐生糾紛 專家促擬法配套,中國時報,2023年1月15日,第A4版。]
(二)近年來由於數位科技與網路通訊技術的成長,新創醫療朝向軟硬體整合分析的創新服務模式發展,透過遠距醫療系統、居家照護裝置、雲端網路、數據運算、人工智慧等技術,轉為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智慧醫療模式;然智慧醫療之發展涉及相關法令規範,亟待解決排除。
四、探討研析
(一)研修相關法制配套,以掌握機先控制風險
智慧醫療仰賴數據之蒐集、保存與傳輸,以協助醫療服務者快速取得病患資訊、即時提供醫療服務,然而,有關病歷、醫療、基因、健康檢查等個人資料,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6條第1項之規定,原則不得蒐集、處理或利用。為免遠距照護服務行為觸法,衛生福利部於2014年11月5日訂定遠距照護個人資料安全維護指引。然除了個資安全維護之外,依藥事法第13條之規定,任何用於診斷、治療、減輕、直接預防人類疾病、調節生育,或足以影響人類身體結構及機能,且非以藥理、免疫或代謝方法作用於人體,以達成其主要功能之儀器、器械、用具、物質、軟體、體外試劑及其相關物品,均屬醫療器材須受規範。智慧醫療涉及使用者之生命健康、個人資料安全及醫療器材屬性管理,建議檢視醫師法第11條規範醫師親自診察義務、個人資料保護法第6條第1項及藥事法等相關規範,研議因應配套之法制,以掌握智慧醫療先機,妥善控制風險。
(二)參考外國立法例,確保個人資料安全
德國2015年通過「健康制度安全數位通訊與應用法」 (下稱數位健康法),藉由存儲在數位健康卡(die elektronische Gesundheitskarte)內之醫用緊急資料,迅速提供患者之過敏症或既往病史等重要訊息,免於藥物交互作用之危險發生,卡內亦可輸入電子病歷(如出院摘要等)並得以協助診斷與治療,患者亦可自行決定何種臨床資訊納入卡片儲存,並予提取或授權他人查閱[footnoteRef:2]。 [2: 吳俊穎,後疫情時代人工智慧醫療大數據與法律實證研究的發展,臺灣人工智慧行動網,2022年6月8日,https://ai.iias.sinica.edu.tw/ai-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and-application-minutes/,最後瀏灠日期:2023年2月4日。]
德國數位健康法規範之事項:1.被保險人主資料(Versichertenstammdaten)之測試及更新;2.促進電子病歷(Arztbriefe)之推動;3.遠距x光診斷評估及線上視訊諮詢時段納入醫療給付,以提倡遠距醫療(Telemedizin);4. 2017 年 6 月 30 日前提出互通性指引(Interoperabilitätsverzeichnis),以簡明化衛生部門不同 IT 系統採用之標準,確保各種 IT 系統可以進行溝通,邁向遠端醫療時代;5. 2016 年底前確認被保險人能以智慧手機和其他行動裝置使用健康APP及相關設備,以行使其之醫療資料存取權限及資料相連結之傳輸[footnoteRef:3]。 [3: 洪政緯,德國2015年12月3日通過數位健康法(e-Health Gesetz),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2016年3月25日,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i=40&d=7105,最後瀏灠日期:2023年2月4日。]
病歷、醫療、基因、健康檢查等個人資料有其特殊性,個人資料保護法將之列為特種類型個人資料,規定不得蒐集、處理或利用,然為掌握智慧醫療先機並妥善控制風險,容或可借鏡外國立法例。
撰稿人:黃兆儀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853/File_19780658.docx |
R01956 | 社宅長期使用權問題之研析 | 住宅法;內政部興辦社會住宅出租辦法 | 吳淑青 | 2023-02-0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56
議題研析
1、
題目:社宅長期使用權問題之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住宅法、內政部興辦社會住宅出租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現行社會住宅一般戶最長可承租6年,內政部表示,正在研議「長期使用權」的概念,讓民眾可以更長期租賃政府直接興建的社宅;但相關政策還在研議中,沒有上路時程表
。
(二)依《內政部興辦社會住宅出租辦法》第11條規定,社會住宅之租賃契約期限為3年,而期限屆滿時仍符合承租資格,得再續約一次,其租賃及續租期限合計不得超過6年,但具特殊情形或身分者,得延長為12年。依現行規定,承租人承租社會住宅期滿後,必須另尋租屋處,自是期待其於承租社宅期間能成長,不再過度依賴社會資源,亦可將社會住宅循環利用,提供予其他需要的人。
四、探討研析
(一) 社會住宅長期使用權,應於提升量能後實施較為妥適
依據行政院106年3月6日核定之「社會住宅興辦計畫」,預計於113年達成政府直接興建12萬戶及包租代管8萬戶,合計20萬戶的目標。依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的統計,截至111年12月31日,既有及已完工之社會住宅為24,067戶,興建中及待開工為47,045戶,合計為71,112戶;包租代管計畫的執行情形,截至112年1月31日,共計媒合58,853戶,總計為129,965戶。顯示社會住宅數量的提升需要相當時間才得以完成,而且數量有限。在目前資源有限的前提下,社會住宅應先以循環利用為目標,待量能提升後再納入長期使用權規劃,較為妥適。
(二) 政府興建社宅量能有限,宜加強民間參與融資與補助機制
政府財力資源有限,藉由民間投資興建公共建設,並引進企業經營理念,以改善公共服務品質,已為國際趨勢。因此,《住宅法》第19條第2項規定,民間得依:「一、新建。二、增建、改建、修建、修繕同一宗建築基地之既有建築物。三、購買建築物。四、承租民間住宅並轉租及代為管理。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方式。」等方式興辦社會住宅。但自《住宅法》施行至今,並無民間興辦社會住宅的案例。
由於政府獎勵民間興建社會住宅,其優惠僅包括地價稅及房屋稅減免、營業稅免徵、公有土地或建築物承租優惠等。另融資部分,《住宅法》第24條規定主管機關得協助民間向中長期資金主管機關申請提供中長期資金;補助經費部分,《住宅法》第30條明定主管機關得補貼民間經費,但並無相關子法規範。顯示政府獎勵民間興辦社會住宅政策的誘因不足,宜加強民間參與融資與補助機制,以促進民間興辦社會住宅提升量能。
撰稿人:吳淑青
� 陳俊華、張璦,社宅承租最長6年 內政部研議「長期使用權」,中央社,112年1月1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01170309.aspx"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01170309.aspx�,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月30日。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823/File_19780644.doc |
R01954 | 祭祀公業條例修法問題研析 | 祭祀公業條例 | 陳宏明 | 2023-02-0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54
議題研析
一、題目:祭祀公業條例修法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祭祀公業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憲法法庭2023年元月13日作成112年憲判字第1號判決(下稱本判決),認為祭祀公業條例(下稱本條例)第4條第1項後段規定:「本條例施行前已存在之祭祀公業,……無規約或規約未規定者,派下員為設立人及其男系子孫(含養子)。」暨同條第2項規定:「派下員無男系子孫,其女子未出嫁者,得為派下員。該女子招贅夫或未招贅生有男子或收養男子冠母姓者,該男子亦得為派下員。」未涵蓋設立人其餘女系子孫部分,牴觸憲法第7條保障性別平等之意旨[footnoteRef:1]。 [1: 判決主文一,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1號判決,2023年1月13日,網址: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38&id=309875,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月30日。]
(二)據此,上開祭祀公業設立人之女系子孫(以現存親等近者為先),尚未列為派下員者,均得檢具其為設立人直系血親卑親屬之證明,請求該祭祀公業列為派下員,並自請求之日起,享有為該祭祀公業派下員之權利及負擔其義務,但原派下員已實現之權利義務關係不受影響[footnoteRef:2]。 [2: 判決主文二,同前註。]
(三)司法院相關人員表示,本判決僅單純宣告前開規定違憲,並未宣告失效,相關規定仍作為祭祀公業設立人男系子孫具派下權資格之依據[footnoteRef:3]。婦女團體則籲請有關機關儘速依本判決意旨提出本條例修法草案,檢討修正相關規定俾使女系子孫同等享有派下權,而非坐等女系子孫個別爭取派下員資格,避免祭祀公業訂定規約排除女系子孫,規避本號釋憲結果[footnoteRef:4]。 [3: 引述司法院憲法法庭書記廳許廳長辰舟發言,記者林長順報導,出嫁女兒不能擔任派下員 祭祀公業條例判部分違憲,中央通訊社,2023年1月13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301130177.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月30日。] [4: 記者王宏舜報導,祭祀公業「有規約」就可排除女系繼承 婦團遺憾釋憲留後門,聯合報,2023年1月1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1/6909645,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月30日。]
四、探討研析
(一)參酌本判決意旨通盤檢討修正相關規定
本判決理由結論指出,本條例第4條第1項後段及第2項規定未涵蓋設立人其餘女系子孫,均係以性別作為得否為祭祀公業派下員之標準;第2項前段規定並另以有無結婚,後段則另以是否冠母姓,作為得否為祭祀公業派下員之標準,均已形成差別待遇,且其差別待遇之目的非屬重要公益,手段亦非正當,牴觸憲法第7條保障性別平等之意旨。
本判決多數意見[footnoteRef:5]指出,祭祀公業之設立,最主要目的在祭祀祖先發揚孝道,男系子孫與女系子孫原無本質差異,在少子化之今日及可預見之未來,續強予區分,尤不利祭祀香火之傳承;且女系子孫不論姓氏、結婚與否,就承擔祭祀之意願、能力及維持宗族意識等而言,現已與男系或冠母姓子孫無顯著不同。若繼續任由前開規定,再以曩昔習慣作為拒絕設立人之女系子孫列入為派下員之理由,不但於理未合,且顯然不合時宜。再依憲法第7條[footnoteRef:6]及增修條文第10條第6項[footnoteRef:7]規定之意旨,國家本有義務積極消弭性別歧視,自不應以立法肯認帶有性別歧視之傳統或舊慣。另以2015年司法院釋字第728號解釋曾於理由書末段諭知:對於本條例施行前已存在之祭祀公業,其派下員認定制度之設計,有關機關應與時俱進,於兼顧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6項規定課予國家對女性積極保護義務之意旨及法安定性原則,視社會變遷與祭祀公業功能調整之情形,就包括前開規定在內之相關規定適時檢討修正,俾能更符性別平等原則,與憲法保障人民結社自由、財產權及契約自由之意旨[footnoteRef:8]。 [5: 判決理由書第31段,註1。] [6: 憲法第7條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7: 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6項規定:「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保障婦女之人身安全,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 [8: 判決理由書第25段,註1。]
本判決雖未諭知有關機關修法,然由釋字第728號解釋作成7年後,有關機關未依其諭知內容檢討修正相關規定,致前開規定經憲法法庭宣判違憲情形觀之,針對本條例施行前已存在祭祀公業之派下員資格及其繼承權認定等相關規定,仍有依本判決意旨通盤檢討修正之必要,俾與現今性別平等理念相符[footnoteRef:9]。 [9: 相同見解可參王泰升,從憲法檢視台灣祭祀公業派下法制之流變,臺灣法律人,第18期,2022年12月,頁1-14。]
(二)增訂有無規約之認定時點規定
本條例第4條第1項前段規定:「本條例施行前已存在之祭祀公業,其派下員依規約定之。」前經釋字第728號解釋以「該等規約係設立人及其子孫所為之私法上結社及財產處分行為,基於私法自治,原則上應予尊重,以維護法秩序之安定。」為由宣告不違憲,惟本判決另有多位大法官於其所提之協同意見書或部分不同意見書中表明應一併變更該號解釋之立場[footnoteRef:10],惟因屬少數,故該號解釋現仍為有效見解。 [10: 詳參黃瑞明大法官、詹森林大法官分別提出之協同意見書,以及許志雄大法官、黃昭元大法官分別提出之部分不同意見書,註1。]
在釋字第728號解釋未經憲法法庭變更前,第4條第1項前段規定亦仍有效。惟有論者[footnoteRef:11]指出,本判決宣示後,必須是無規約或規約未規定之祭祀公業,其設立人之女系子孫始得依本判決主文第2項請求該祭祀公業列為派下員。至訂有規約之祭祀公業,其設立人之女系子孫得否列為派下員,仍依規約所定。然有無規約之認定,究應以何時點為準,本判決並未明示,易滋疑義。且恐因祭祀公業派下員現多為男系子孫,在其等主導下訂定或修訂規約,明定排除女系子孫為派下員,藉以遁入第4條第1項前段規定之適用;抑或擔心女系子孫陸續請求列為派下員後,未來財產分配權益將遭稀釋,進而加速處分祭祀公業之財產。有鑑於此,未來修法時似可就前開條項前段規定中之「規約」,增訂認定其訂定時點之規定[footnoteRef:12],以杜爭議。 [11: 相同見解詳參許志雄大法官所提部分不同意見書,頁6-7,註1;黃昭元大法官所提部分不同意見書,頁7,註1。] [12: 許志雄大法官於其所提部分不同意見書中指出:理論上,祭祀公業條例施行之日、本號判決宣示之日及女性子孫請求列為派下員之日,均有可能作為認定之時點。依其所見,認為似以祭祀公業設立之日作為認定時點為宜,以稍減祭祀公業條例第4條第1項前段規定及釋字第728號解釋之弊端。同前註。]
撰稿人:陳宏明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815/File_19780615.docx |
R01955 | 太空發展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太空發展法;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發射場域土地之選址設置營運管理補償及回饋辦法 | 康世宗 | 2023-02-0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5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太空發展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太空發展法、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發射場域土地之選址設置營運管理補償及回饋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媒體報導指出[footnoteRef:1],英國維珍軌道控股公司(Virgin Orbit Holdings),於112年1月9日晚間(臺灣時間同年月10日清晨)展開美國本土以外的首次國際發射任務,在英國以空射火箭將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由於其發射方式具備高度彈性,能讓軍方戰時迅速增加在太空的監視之眼,未來可能成為西方國家進行太空軍事資產部署的新選項,軍事意義重大。 [1: 陳成良(112年1月10日),太空軍事部署 英本土首度發射衛星,自由時報,A05版。]
(二)媒體報導進一步分析,上開空射火箭係1架以波音747-400型客機改裝的載台,機翼下的「發射者1號」(LauncherOne)火箭在約1萬600公尺高空,將一家太空科技新創企業的9顆衛星送上軌道。這項任務是上開公司首次試圖在英國本土進行軌道發射。由於空射火箭可在短時間內將小型衛星送進近地軌道,迅速部署進行軍事通訊、定位等任務,具有民用與軍事的雙重發展潛力。目前這種移動式空射火箭系統,主要是來自各國許多新創太空科技公司的商業酬載,但許多人也認為,這次發射是基於戰術軍事目的,能更快發射有限衛星容量的藍圖。雖然最後據媒體追蹤報導[footnoteRef:2],火箭因未能進入軌道而宣告失敗,仍引發不受陸地發射場域等限制之空射火箭相關討論。 [2: 陳怡均(112年1月11日),英太空首發失利 維珍軌道股崩 10日開盤重挫逾2成,維珍軌道: LAUNCHERONE異常導致未能進入軌道,工商時報,A8版。]
四、探討研析
(1)
前瞻太空產業發展趨勢:「超微、多元、中低軌」
著者觀察先進國家發展太空產業,歸整出以下幾點特色[footnoteRef:3]: [3: 有關資料之整理,係作者基於過去服務於行政院及國防部等公部門之工作經驗,及觀察美、歐、日等國家彙整之研究心得,並曾做為公部門內部訓練課程資料。]
1. 超微衛星陣群:如同資訊產業之發展軌跡一般,由早期動輒汗牛充棟之電子計算機,演變到目前桌上型、掌上型之資訊產品,衛星產業也有逐漸朝向微小化(迷你化)之趨勢,同時透過發射多顆衛星等方式,組成星陣、星群或星鏈,以「群組化」模式發揮更大之效果,例如: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即利用衛星組成的「星鏈」[footnoteRef:4](Starlink)系統,提供網路通訊等服務。 [4: 星鏈(Starlink)是太空服務公司SpaceX計劃推出的一項透過近地軌道衛星群,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互聯網接入服務。截至2022年7月23日,星鏈服務已可在36個國家和地區使用。詳見維基百科,星鏈, 112年1月22日最後修訂,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3日。]
2. 多元發射方式:衛星朝向微小化之趨勢,有助形成「多元化」的發射方式,例如:上開媒體報導,不受陸地發射場域等限制之空射火箭等,當然,也有利用船舶、潛艦等由水面(下)發射之火箭;又「多元化」的發射方式,也包括「多階段」的發射模式,例如:利用飛機或高空設施(如高塔、天梯)等,達到一定高度後再行發射衛星。
3. 中低軌道先行:基於微衛星具有造價較低、經濟實惠、載具多元等特色,但同時也有壽期短、耗損率高等缺點,故採取優先布局在中、低軌道區域的策略,也是觀察的重點之一,如何在短時間內將多顆小型衛星送進近地軌道,迅速完成部署,發揮衛星群聚效應,以進行通訊、監測或定位等任務,並有效率的處理後續屆壽期微衛星之汰舊更新事宜,採「中低軌道先行」之策略,有其務實之經濟或軍事層面考量。
(2)
具備發展太空產業之戰略思維:從「第1島鏈」到「第1星鏈」[footnoteRef:5] [5: 同註3作者之說明。]
如同上開媒體報導,發展太空產業,具有民用與軍事的雙重發展潛力,進一步觀察先進國家發展太空產業過程中,多與來自軍事上之需求休戚與共,故而發展太空產業自應具備戰略思維之高度,除經濟或商業考量外,亦應由整體戰略角度,強化與軍方及相關機關間之協調合作;另從歷史發展軌跡來看,由過去「陸權」、「海權」到「制空權」,21世紀的現在,即將邁入「制太空權」的時代。傳統上,以地理位置角度,將臺灣視為「第1島鏈」[footnoteRef:6]關鍵樞紐之戰略意涵,也應逐步進化調整到「第1星鏈」之新型戰略思維;換言之,臺灣如能具備自主發射微衛星陣群之能力,結合友我國家之主力衛星,形成綿密堅實之太空防護網,除可減輕及分擔地面部隊或海、空軍之追監守衛壓力外,必要時透過高強度之監控、干擾或反制作為,可有效提升戰力,同時有助於軍民通用太空科技的發展,符合「國防與民生合一」之政策,具有重要之整體戰略效益。 [6: 第一島鏈是指東亞的海岸線往東向太平洋島嶼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南接菲律賓、大巽他群島至新西蘭的鏈形島嶼帶之間的廣泛海域。詳見維基百科,第一島鏈, 111年11月27日最後修訂,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最後瀏覽日期:112年2月3日。]
(3)
檢討發展太空產業之相關規定:作用法與組織法同步研修
就作用法來說,因衛星朝向微小化之發展趨勢,衍生「多元化」的發射方式,如同上開媒體報導之空射火箭等,已不再受限於陸地之「發射場域」概念,則現行「太空發展法」、「發射場域土地之選址設置營運管理補償及回饋辦法」等法規中,有關「發射場域」之定義、「發射場域土地」等相關文字用語,實有因應外在情勢發展,適時研議修正有關文字用語或規範內容之必要(例如:將「發射場域」修正為「發射場域或空間」;對於「發射場域土地」之補償,亦應思考是否將「漁業權」或「航行權」等納入),俾能與時俱進。
另外,就組織法層面來說,除「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亦有上揭關於「發射場域」等相關文字用語,宜適時研議修正外;因應現階段工作重點,目前國家太空中心已改制為行政法人,至於未來如涉及公、私部門協調合作、跨領域整合及與國際接軌等問題,有進一步提升組織層級之必要時,有無參考先進國家作法(如參考美國[footnoteRef:7]成立「航空暨太空總署」,簡稱NASA或「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簡稱DARPA),研議成立統合太空發展及先進科技研發等事宜之專責機關或單位,並在未來立法上將相關組織法制化,則宜視有關情勢發展及是否符合我國國情需要而定,尚待各界進一步探討,尋求共識。 [7: 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簡稱NASA)是美國聯邦政府的獨立機構,負責制定執行美國的民用太空計畫及進行航空科學和太空科學研究;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DARPA),是國防部負責研發軍用高科技的行政機構。其總部位於維吉尼亞州阿靈頓郡。 分別詳見維基百科,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111年12月27日最後修訂,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E%8E%E5%9B%BD%E5%9B%BD%E5%AE%B6%E8%88%AA%E7%A9%BA%E8%88%AA%E5%A4%A9%E5%B1%80;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110年10月8日最後修訂,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3%B0%E8%BE%BE%E5%B8%81,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月17日。]
撰稿人:康世宗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819/File_19780642.docx |
R01953 | 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前之國會與民眾參與法制研析 | 條約締結法;條約締結法施行細則;貿易法 | 方華香 | 2023-02-0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53
議題研析
一、題目: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前之國會與民眾參與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條約締結法、條約締結法施行細則、貿易法
三、背景說明
(一)自由貿易協定(下稱自貿協定)係會員國間互相簽訂降低或免除貿易障礙(關稅、非關稅)以促進自由貿易之協定。由於上述協定內容直接涉及關稅財政或經濟利益等國家重要事項,影響人民權利義務且可能涉及法律之變更,雖名為「協定」,仍屬司法院釋字第329號解釋及條約締結法第3條所稱之「條約」。
(二)有關國會對於條約案之監督,憲法、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等國會職權法制,固已有議案審議、質詢、舉行公聽會等一般性規範,可資適用。惟針對涉及國際貿易、國家重大經濟利益等事項之自貿協定,貿易法第8條及條約締結法第6條、條約締結法施行細則第4條,另訂有於簽署協定或獲致協議「前」,行政機關向國會或民眾說明(公開)之特別規範,容值研究。
(三)觀諸條約締結法第6條規定:「主辦機關於條約草案內容獲致協議『前』,『得』就『談判之方針、原則及可能爭議事項』,『適時』向立法院說明並向立法院相關委員會報告。」、條約締結法施行細則第4條第1項規定:「涉及國家經濟利益重要事項之條約草案內容獲致協議『前』,主辦機關『視情形』就『可能爭議、產業影響及民眾關心等事項』,向產業代表或利害關係人說明溝通,宜舉行諮詢座談會或公聽會等方式,聽取利害關係人與學者專家之意見;並應『適時』向立法院說明相關進展。」及貿易法第8條規定:「有關經濟貿易事務與外國談判及簽署協定或協議『前』,主管機關或行政院指定之機關『得視需要』會同立法院及相關部會或機關舉辦公聽會或徵詢學者專家及相關業者之意見。」,上述諸條文均非強制性義務規定,行政機關對國會或民眾說明、溝通(公開)之方式、內容繁簡、時機先後等,本即享有相當彈性,而貿易法第8條內容較諸條約締結法及其施行細則,更顯空泛。
四、探討研析
(1)
貿易法第2條規定之「貿易」定義宜放寬
依貿易法第2條第1項規定,該法所稱貿易,指「貨品」之輸出入行為及有關事項。查82年制定貿易法之立法理由指出「按貿易原有『有形貿易』與『無形貿易』之別,前者指『商品貿易』,後者指『服務業貿易』(如銀行、保險、運輸等)及『國際投資』。本法所指『貿易』從狹義,指貨品輸出入交易行為及有關事項,如貿易推廣活動等事項。」,惟現今跨國貿易型態多元,自貿協定內容廣泛,距今30年前制定之貿易法將「貿易」限於狹義之「商品(貨品)貿易」,而不及於「服務業貿易」及「國際投資」,恐已不合時宜,應考量予以放寬。
(2)
貿易法第8條之國會與民眾參與規範密度宜比條約締結法更高
查貿易法第8條自82年制定以來未曾修正,其後104年制定之條約締結法第6條及其施行細則第4條之內容反而較貿易法更為詳盡。然而,條約締結法係適用於所有類型之條約(例如:司法、人權、環保等),有關經濟貿易事務之條約,依法律適用體系言之,宜優先適用貿易法規定。亦即,貿易法第8條解釋上應係條約締結法之特別規定。
條約締結法施行細則第4條第1項規定對象為「涉及國家經濟利益重要事項之條約草案內容」,與貿易法第8條有高度重疊,然而貿易法第8條所定協定簽署前之國會與民眾參與機制卻更為空泛,誠然係因30年前貿易法制定當時之政經情勢及社會民情所致。然而時移事易,現今民智大開,各種自貿協定攸關國家產業與民生經濟甚鉅,宜於貿易法中強化貿易協定簽署前之國會與民眾參與機制,其規範密度不宜低於條約締結法及其施行細則規範,而有檢討修正必要。
撰稿人:方華香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813/File_19780613.docx |
R01952 | 活體器官捐贈之法制研析 |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 李郁強 | 2023-02-0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52
議題研析
一、題目:活體器官捐贈之法制研析
二、所涉法規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國內肺臟移植長期以來使用屍體器官,雖於2005年7月即核准活體肺葉移植,但多年來未有執行經驗[footnoteRef:1]。去(2022)年10月在台大醫院醫療團隊共同努力下,成功將患者父母的肺葉,移植到女兒身上,成為全國首例。住院7個月後,患者於今(2023)年1月已順利出院[footnoteRef:2]。 [1: 王家瑜,〈台大赴日取經 活體肺葉移植十年磨一劍〉,《中國時報》,2023年1月14日,第A5版。] [2: 王家瑜,〈台大醫療團隊成功完成台灣首例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用爸媽的肺呼吸 廖小妹慶重生〉,《中國時報》,2023年1月14日,第A1版。]
(二)為避免器官買賣,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以下簡稱本條例)第8條於1987年立法之初即對活體器官捐贈對象之親等多所限制,希望透過一定的親屬關係,以防堵金錢交易的道德風險。嗣後,為提高可供活體捐贈的人數,歷經多次修正。2002年將親等限制從3親等放寬至5親等,且基於肝病為國病之特殊國情,放寬成人捐贈肝臟予5親等姻親、滿18歲者得捐贈予5親等內親屬之規定。活體器官移植對捐贈者身體、健康或完整性有害而無益,並非醫療行為而係完全之侵害,須依捐贈者之同意而為阻卻違法性的承諾,故捐贈者的自由意志至關重要,親等限制容有可議之處。上例由父母捐贈肺葉予女兒,捐贈者的意思能力及親等均無疑義,然現行法律仍有改善的空間。
四、探討研析
(一)為保護意思能力欠缺者,應明定器官捐贈者具意思能力
2015年考量活體器官捐贈者心理成熟度,將本條例第8條第1項第1款「成年人」修正為「二十歲以上,且有意思能力」。2020年配合民法成年年齡修正為18歲,第1項第1款維持「捐贈者應為二十歲以上,且有意思能力」,第2項將「成年人或十八歲以上之未成年人已結婚者」修正為「十八歲以上之人」,得捐贈部分肝臟予其5親等以內之親屬。
基於保護意思能力欠缺者,第8條第1項第1款規定「捐贈者應為二十歲以上,且有意思能力」,第2項為第1項之例外規定,然僅規定「十八歲以上之人」,恐有解讀為第1款之「且有意思能力」故意省略之虞,爰建議明定之,即第2項修正為「十八歲以上
且有意思能力之人,得捐贈部分肝臟予其五親等以內之親屬。[footnoteRef:3]」 [3: 李郁強,《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八條及第二十五條條文修正草案評估報告》,立法院法案評估報告,編號B01543,2020年11月,頁13-14。]
(二)限縮配偶範圍違反平等原則宜予刪除
本條例第8條第1項限制活體器官移植之受移植者為捐贈者5親等以內之血親或配偶,第4項對於第1項之「配偶」再進一步限縮為「應與捐贈者生有子女或結婚二年以上」,除非是結婚滿1年後始經醫師診斷須接受移植治療者,方不在此限。
揆諸限縮配偶範圍之理由,是因為擔心利用假結婚以達器官移植之目的,但婚齡的長短無法確保婚姻的真實性,婚姻滿兩年能否杜絕假結婚並無學理上之依據。第4項限縮配偶範圍,有違反憲法所保障之平等權之虞。如認為所規範者非同類之人而為差別待遇,尚須視該差別待遇是否為合理之差別待遇而定。限縮「與捐贈者生有子女」或「結婚二年以上」之配偶,方可活體器官捐贈,此差別待遇與「避免器官買賣」之目的達成不具備一定程度之關連性,因而有違憲之虞,爰建議刪除第4項規定[footnoteRef:4]。 [4: 李郁強,〈論活體器官捐贈之法規範〉,《法令月刊》,第64卷,第12期,2013年12月,頁138-139。]
撰稿人:李郁強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810/File_19780601.docx |
R01951 | 社會救助建立生活扶助訪視機制法制面之探討 | 社會救助法 | 蔡琮浩 | 2023-02-0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51
議題研析
一、題目:社會救助建立生活扶助訪視機制法制面之探討
二、所涉法規
社會救助法
三、背景說明
(一)根據報載[footnoteRef:1],有失業的兒子為詐領低收入戶補助等社會救助金,未替母親辦理死亡、除戶登記,時間長達5年且項目多達7項,直到其家暴經通報查訪後始被發現。雖然最後該男子被依偽造文書、詐欺取財罪等起訴,不過也暴露出現行社會救助金領取制度的法規漏洞。 [1: 臺灣時報,社論:冰母詐財的逆子法理不容,112年1月9日,第2版。]
(二)為照顧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及救助遭受急難或災害者,並協助其自立,爰訂有社會救助法(以下簡稱本法)以為依據。並依本法第4條及第4條之1[footnoteRef:2]規定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之符合標準、最低生活費及審核認定程序。 [2: 本法第4條規定:「本法所稱低收入戶,指經申請戶籍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核認定,符合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每月在最低生活費以下,且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公告之當年度一定金額者(第1項)。前項所稱最低生活費,由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所公布當地區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百分之六十定之,並於新年度計算出之數額較現行最低生活費變動達百分之五以上時調整之。直轄市主管機關並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第2項)。……第一項申請應檢附之文件、審核認定程序等事項之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第5項)。……」。本法第4條之1規定:「本法所稱中低收入戶,指經申請戶籍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核認定,符合下列規定者:一、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每月不超過最低生活費一點五倍,且不得超過前條第三項之所得基準。二、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公告之當年度一定金額(第1項)。前項最低生活費、申請應檢附之文件及審核認定程序等事項之規定,依前條第二項、第三項、第五項及第六項規定(第2項)。第一項第二款所定家庭財產,包括動產及不動產,其金額應分別定之(第3項)。」。]
(三)本法第9條第1項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執行本法所規定之業務,申請人其家戶成員有提供詳實資料之義務。」另同條第2項規定,若有提供不實之資料、隱匿或拒絕提供主管機關所要求之資料或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法取得本法所定之社會救助者,主管機關應停止其社會救助,並得以書面行政處分命其返還所領取之補助。是以,各主管機關為確認受扶助對象之資格、核定程序等事項,均依本法第10條第3項訂有相關作業規定[footnoteRef:3]以為遵循。 [3: 本法第10條第3項規定:「申請生活扶助,應檢附之文件、申請調查及核定程序等事項之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四)至於後續為確認是否為本法受扶助對象狀況之調查機制,則依本法第13條規定,要求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每年應定期辦理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調查。同條第2項並規定:「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調查後,對因收入或資產增加而停止扶助者,應主動評估其需求,協助申請其他相關福利補助或津貼,並得視需要提供或轉介相關就業服務。」是以,若受扶助對象收入或資產增加狀況未發生改變而延續申請,則易流於形式調查而遭忽略,致有實際情況改變多年卻因未發現而遭詐領之漏洞產生。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修法建立定期派員訪視其生活情形並做成紀錄之訪視機制
依本法第14條規定:「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應經常派員訪視、關懷受生活扶助者之生活情形,並提供必要之協助及輔導;其收入或資產增減者,應調整其扶助等級或停止扶助;其生活寬裕與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顯不相當者,或扶養義務人已能履行扶養義務者,亦同。」。經查本條係69年6月14日公布施行之第9條,原立法理由為:「為了解受生活扶助者之生活情形,規定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應經常派員訪問之,以便適時調整扶助等級或停止扶助,俾使有限之救助經費,發揮最佳之效果。」,條文僅要求主管機關應「經常」派員訪視,雖相當程度授予主管機關行政裁量權,惟易有漏洞產生,爰建議本法應明定派員訪視之頻率,並應填寫訪視紀錄之規定。
參酌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第6條第3項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於緊急生活扶助核准後,定期派員訪視其生活情形;…。」,建議於本法明定建立定期派員訪視其生活情形並做成紀錄之訪視機制,俾明確要求主管機關定期訪視之權責。
(二)建議主管機關統一訂定訪視作業規定,明定訪視頻率等相關事項
除建議修法明定建立定期派員訪視其生活情形並做成紀錄之訪視機制外,按社會救助屬於社會福利措施之一環,體現憲法之人民最低生存基礎保障,惟基於社會公平之期待,其訪視責任與作業方式宜明確規定之,較為妥適。再者,對於依本法認定之受扶助對象,主管機關本應主動關懷、協助,俾發揮互助自助的原則以幫助其脫貧,方為本法之立法目的。
經檢視主管機關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調查及生活扶助相關之作業要點,可見因本法並未明定定期訪視之機制,故主管機關多未要求定期訪視[footnoteRef:4],且訪視之權責分工以區公所、里幹事為主,而非具專業能力之社工人員。爰建議應配合本法第10條第3項規定,要求主管機關統一訂定訪視相關作業規定,明確規定訪視頻率、訪視人員、注意事項、作業流程、訪視紀錄撰寫等執行方式,及受扶助對象之配合訪視事項,俾使訪視機制更加完整。 [4: 經查中央主管機關僅辦理5年一次之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並以抽樣調查推估。另以6直轄市政府之相關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調查及生活扶助作業要點為例,僅桃園市政府要求里幹事每2年應訪視案家實際情形,餘僅配合辦理每年度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資格審查或定期調查作業,調查遞件申請之家庭。]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808/File_19780599.docx |
R01950 | 移工留才久用相關法制之初探 | 就業服務法;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 | 楊盛旺 | 2023-02-0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50
議題研析
一、題目:移工留才久用相關法制之初探
二、議題所涉法規
就業服務法、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
三、背景說明
(一)為推動國家重大建設,補足缺工問題,政府開放引進移工,在臺移工已近70萬人,多從事國人不願投入的製造業、營造業及漁業等3K(骯髒、辛苦、危險)產業與失能照顧工作,是我國不可或缺的生產力,其中有許多移工在雇主訓練下,熟練勞動、生產及運用技術,已成為我國所需之中階技術人才。然因受限於法令規定
,移工工作達一定年限就必須離開,為因應我國中階技術人力缺工逐年擴大(如110年缺工逾13萬人),再加上近年鄰近國家爭相延攬並留用優秀外國技術人力,行政院於111年2月17日院會通過勞動部研擬之移工留才久用方案(以下稱本方案),在確保國人就業前提下,開放符合資格之移工、僑外生在臺從事中階技術工作,無工作年限限制,希望藉此留用在臺優秀具熟練技術的外國技術人才補充所需人力
。
(二)本方案之政策目標,預計119年之前留下8萬名移工轉為中階技術人力,平均相當每年留下1萬人,然截至111年底,提出申請僅3,389件,核准2,055件,其中產業移工974件,社福移工1,081件
。勞動部表示成效不如預期,該部近日密集與產業公協會座談,請業者多申請,該部並研議放寬相關申請門檻,以回應業界之需求
。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宜將本方案之中階技術開放類別及工作內容等規定於就業服務法明定,以符法律保留原則
按本方案係在不影響國人就業權益及薪資條件下,勞動部以《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11款規定,「其他因工作性質特殊,國內缺乏該項人才,在業務上確有聘僱外國人從事工作之必要,經中央主管機關專案核定者」,由符合資格之雇主申請聘僱在我國工作達一定年資,且具有熟練技術之外國人及僑外生,在我國從事中階技術工作。
按前揭外國人從事中階技術之開放類別及工作內容雖於「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6條增訂第3款予以明定,惟尚無訂定相關落日規定,倘若以本方案開放外國人補充國內中階技術人力不足係屬國內勞動力長期推動之政策目標,為維護國人就業權益,建議宜將本方案之中階技術開放類別及工作內容等規定於就業服務法明定,以符法律保留原則。
(二)建議主管機關適時評估再行提出專法之必要性
國內少子化與高齡化衝擊日趨明顯,我國工作年齡人口
於104年達到高峰之後開始下降,預估116年工作年齡人口占比將低於66.7%,人口紅利時期
結束。目前政府除推動少子化對策,提升生育率外,亟需延攬、引進國家發展所需海外人才及人力,以改善國內人口結構。爰此,行政院前於107年11月29日院會通過《新經濟移民法》(草案),該草案將外國專業人才、外國中階技術人力、海外國人及投資移民列為適用對象,並放寬、新增適用對象之工作資格、居留、永久居留及依親等規範
。惟該法案已因屆期而不予繼續審議。
我國現行移民法規散見於《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就業服務法》、《入出國及移民法》等法律,亦涉及不同主政機關,其中外國中階技術人力部分,目前係以勞動部提出之本方案作為外國中階技術人力引進及留用等之規定,為提升行政效能與聚焦國內人力政策推動,有否必要統整於一部專法中,並鬆綁、新增各類人才及人力引進之工作資格條件與機制、居留與永久居留、依親等規定,以強化延攬之力道,建議主管機關適時評估再行提出專法之必要性。
撰稿人:楊盛旺
� 《就業服務法》第52條規定略以,聘僱外國人從事第46條第1項之工作,均有聘僱許可期間之規定,且針對前條項部分款之工作,也定有在我國境內累計工作期限之規定。
� 移工留才久用方案,行政院,111 年3月4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bad691ec-b013-4a38-9e35-92d2eff33623 (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月30日)。
� 江睿智,移工變移民 技術門檻擬放寬 勞動部研議 只要通過企業內部逾80小時訓練即可適用 有助解決缺工問題,經濟日報,112年1月9日,第A5版。
� 同註3。
� 工作年齡人口係指所對應年齡層之人口數,即15至64歲人口數,非指實際有工作(就業)之人數。
� 人口紅利時期係指工作年齡人口相對其他年齡層較充沛,對經濟發展較為有利之時期;一般以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大於三分之二(約66.7%)作為衡量標準。
� 立法院第9屆第6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684號政府提案第16604號),107年12月12日印發。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805/File_19780596.doc |
R01949 | 土地登記錯誤損害賠償問題之研析 | 土地法 | 陳世超 | 2023-02-0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4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土地登記錯誤損害賠償問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土地法
三、背景說明
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日前裁定[footnoteRef:1]認為,因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致受損害者,除非該地政機關能證明其原因應歸責於受害人,否則即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不以登記人員有故意或過失為要件。惟地政機關賠償後得否再向應負責任之第三人求償,尚有爭議。 [1: 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上大字第3017號裁定。]
四、探討研析
(一)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裁定有助於實務見解統一
按土地法第68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2],因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致受損害者,由該地政機關負損害賠償責任,但該地政機關證明其原因應歸責於受害人時,不在此限。 [2: 土地法第68條第1項:「因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致受損害者,由該地政機關負損害賠償責任。但該地政機關證明其原因應歸責於受害人時,不在此限」。]
惟該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是否包括第三人之詐術行為所致者,實務存有「限於可歸責於地政機關本身事由之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致受損害[footnoteRef:3]」、「於地政機關明知為不實之事項仍為登記時,方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責任)[footnoteRef:4]」、「於地政機關明知或可得而知登記原因文件為不實仍為登記時,即應負損害賠償責任(過失責任)[footnoteRef:5]」、「除非地政機關能證明其原因應歸責於受害人,否則即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無過失責任)[footnoteRef:6]」等不同見解致生爭議。 [3: 最高法院82年度台上字第3040號判決:「……土地法第6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因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致受損害者,由該地政機關負損害賠償責任』者 ,應係指可歸責於地政機關本身之事由,所為之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致真正權利人受損害時,地政機關始應負賠償責任。因此,如地政機關之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係因第三人之詐術行為所致者,則不在土地法第68條第1項前段之範圍內。……」。] [4: 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369號判決:「……按土地法第68條所規定之登記錯誤或遺漏,係指登記之事項與登記原因證明文件所載之內容不符者,或應登記之事項而漏未登記者而言,土地登記規則第13條定有明文。至登記虛偽,則係指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竟為登記者而言。……」。] [5: 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938號判決:「……按土地法第68條第1項規定:『因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致受損害者,由該地政機關負損害賠償責任』,係就職司土地登記事務之公務員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權利,而由該公務員所屬地政機關負損害賠償責任之規定,核屬國家賠償法之特別規定。上開規定,係為保護不動產真正權利人之權利而設,故於虛偽登記受損害之情形,應係指地政人員明知或可得而知登記原因文件為不實仍為登記,致真正權利人之權利因而受損害者言。……」。] [6: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494號判決:「……按土地法第68條第1項規定……上開條文之立法意旨,在貫徹土地登記之公示性及公信力,使土地權利人不因地政機關就土地登記之錯誤、遺漏或虛偽而受損害。如土地權利人或登記名義人因地政機關就土地登記之錯誤、遺漏或虛偽受損害時,除非該地政機關能證明其原因應歸責於受害人,否則即應負賠償責任。……」。]
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基於貫徹土地登記之公示性及公信力,並保護權利人之權利與維持交易安全,且審酌該規定文義並未明示以登記人員之故意或過失為要件,因而認為凡因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致受損害者,除地政機關能證明其原因應歸責於受害人,否則即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此有助於實務見解統一,且多數論者[footnoteRef:7]亦採相同見解,可資贊同。 [7: 范文清,地籍重測後土地面積縮減之國家賠償責任,月旦法學,第255期,105年8月,頁117;陳明燦,土地法學,自版,104年9月,頁291;陳立夫,土地登記損害賠償制度—土地法第68條、第70條、第71條,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卷,第5期,102年3月,頁157-158。]
(二)地政機關賠償後得否再向應負責任之第三人求償,尚有爭議
土地法第68條第1項所稱「致受損害」,實務多認[footnoteRef:8],因地政機關依上開規定賠償後,並無法再向他人求償,權益受影響者如另有得向第三人主張的權利,應將該項得以請求之財產權扣除。 [8: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1054號判決:「……按因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致受損害者,由該地政機關負損害賠償責任,土地法第68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惟受害人因登記錯誤遺漏所生之損害,基於『有損害斯有賠償』之原理,應以請求人實際所受之損害為準。苟請求人因地政機關登記錯誤遺漏所生之損害,得自他人處獲得財產權之填補時,即應將該項得以填補之財產權扣除,以計算其實際所受之損害。蓋地政機關依上開規定賠償後,並無法再向他人求償,自不能置請求人得自他人取得填補之財產權於不顧,而據以認定請求人實際所受損害之數額,轉使該原應負償還之他人得以免責,而有失其平。……」;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1976號判決:「……按土地法第68條第1項前段規定:因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致受損害者,由該地政機關負損害賠償責任。……受害人因地政機關之登記錯誤所生之損害,基於『有損害斯有賠償』之原理,應以請求人實際所受之損害為準,所謂損害乃指財產法益或其他法益所受之不利益。苟請求人因地政機關之登記錯誤所受之損害,得自他人處獲得財產權之填補時,即應將該項得以填補之財產權扣除,以計算其實際所受之損害。蓋地政機關依上開規定賠償後,並無法再向他人求償,自不能置請求人得自他人取得填補之財產權於不顧,而據以認定請求人實際所受損害之數額,轉使該原應負償還之他人得以免責,而有失其平,並有違土地法第68條規定重在賠償受害人所受之損害,而非在使應對受害人負償還責任之人得以免責之本旨。……」。]
惟論者多認,實務所稱「地政機關依土地法第68條規定賠償後,並無法再向他人求償」恐有斟酌餘地。蓋相較於民法第186條第1項[footnoteRef:9]規定公務員責任為補充性責任,土地法第68條並無類此規定而非補充責任,亦非「受害人無法向他人請求時」才受損害[footnoteRef:10]。即權益受影響者基於同一事由如得同時向第三人主張權利,除法律明文限制外,不因此而妨礙其得直接向地政機關請求損害賠償[footnoteRef:11]。且地政機關是否可能得依讓與請求權(如民法第218條之1[footnoteRef:12])或不真正連帶債務內部求償關係再向他人求償,尚有討論餘地[footnoteRef:13]。 [9: 民法第186條第1項:「公務員因故意違背對於第三人應執行之職務,致第三人受損害者,負賠償責任。其因過失者,以被害人不能依他項方法受賠償時為限,負其責任」。] [10: 黃健彰,地政機關登記賠償責任補充性相關問題的檢討—評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1976號民事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第65期,108年9月,頁142、147。] [11: 詹森林,損害之概念—最高法院所謂「實際損害」之研究,收錄於民事法的學思歷程與革新取徑—吳啟賓前院長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106年12月,頁432-434。轉引自董彥苹,土地登記損害賠償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111年1月,頁121-123。] [12: 民法第218條之1第1項:「關於物或權利之喪失或損害,負賠償責任之人,得向損害賠償請求權人,請求讓與基於其物之所有權或基於其權利對於第三人之請求權」。] [13: 陳忠五,民事類實務導讀,台灣法學雜誌,第268期,104年3月,頁108。]
立法政策上,為貫徹土地登記公示性及公信力並保護權利人權利,且審酌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已採取地政機關應負無過失責任見解,則信賴土地登記而權益受損害者向地政機關求償時,是否仍須扣除得向第三人請求之財產權,抑或得參考國家賠償法第3條第5項規定[footnoteRef:14],於土地法明定地政機關於賠償後,對損害原因有應負責任之第三人有求償權,以有效保障信賴登記之權利人權利,似存有討論空間。 [14: 國家賠償法第3條第5項:「第1項、第2項及前項情形,就損害原因有應負責任之人時,賠償義務機關對之有求償權」。]
撰稿人:陳世超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803/File_19780594.docx |
R01948 | 學生必修學分課程相關法制研析 | 大學法;大學法施行細則 | 盧延根 | 2023-02-0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4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學生必修學分課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大學法、大學法施行細則
三、背景說明
(一)各大專校院歷來均依法實施學年學分制,但部分大學卻自認為教育部1995年有相關函令[footnoteRef:1]辦理「零」學分必修課程,經統計110至111學年計有131校1,050系所開設1萬1,998門「零」學分必修課程[footnoteRef:2],監察院調查報告函請教育部檢討改進[footnoteRef:3]。然而,「零」學分必修課程卻已行之多年。 [1: 經於2023年1月18日洽詢教育部告知:有關媒體報導教育部曾於1995年函頒「零」學分必修課程,因年代久遠,該函令是否正式函頒實施已無可考,爰經監察院函知檢討改進。 ] [2: 邱璽臣,大專零學分必修爭議未解 監院要教育部檢討改進,匯流新聞網,2023年1月12日,https://reurl.cc/vmNoy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月16日。] [3: 監察院,監察院尊重大學自治,惟教育部對於外界質疑大專校院「零」學分必修課之法令依據、目的及爭議長期未解,且近年改採計學分之趨勢顯示有待完備校園溝通程序事項,併同畢業門檻之現況評估等情,監察院函請教育部檢討改進,監察委員新聞稿,2023年1月12日,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125&sms=8912&s=25900,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月16日。]
(二)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footnoteRef:4]對「課程」之釋義:「為達教育目標所規劃與實施的一切教學科目或活動。」因此教師授課應以「課程」為必要條件,學校進行「教」與「學」的過程允宜符應教育本質與實際教學。再者,依最高行政法院2018年判字第488 號判決所指「大學以教學為目的」[footnoteRef:5]之規範,這更彰顯大學教育必須存在教學之意義。 [4: 教育部,課程,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76500&la=0&powerMode=0,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月16日。] [5: 何萬順、林俊儒、林昆翰,從「大學以教學為目的」之憲法意涵論畢業條件的「品字標準」:以最高行政法院107年判字第 488 號政大英檢門檻案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第22卷第4期, 2019 年 11 月,頁3。]
(三)另依《大學法》[footnoteRef:6]及《大學法施行細則》[footnoteRef:7]規定,學士學位畢業應修學分數,於學士學位修業期限為4年者,不得少於128學分。鑒於學分制度規範下,「學分」為量化教學內容與實務管理的核心,故「零」學分課程與畢業條件無關,似已挑戰此一基礎的規範;尤其,現行相關法規亦無「零」學分之依據。 [6: 《大學法》第26條第5項:「第一項學士學位畢業應修學分數及學分之計算,由教育部定之;…」。] [7: 《大學法施行細則》第22條第1項:「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五項所定學士學位畢業應修學分數,於學士學位修業期限為四年者,不得少於一百二十八學分;修業期限非四年者,應依修業期限酌予增減。」]
四、探討研析
(一) 大專校院「零」學分課程於法無據,不宜賡續開設
部分大專校院依據教育部1995年相關函令開設「零」學分必修課程,惟經檢視現行法規並無「零」學分之規範,對於學生的修課進度及畢業條件均引起疑慮,且遭受監察院要求教育部檢討改進。
監察院調查報告[footnoteRef:8]認為,部分學校服務學習相關課程陸續引發外界檢討聲浪、師生反思或質疑,且針對大專校院畢業條件設定依法落實及現況評估等事,未見教育部積極作為。雖然大學於直接涉及教學、研究的學術事項,享有自治權,應受尊重,然而教育部未訂「零」學分的依據,故仍應受適法性監督。為維護學生修課及畢業權益,爰建議教育部現階段允宜先行函知學校不宜賡續開設「零學分」必修課程,以避免學校在於法無據情形下實施「零」學分必修課程,恐有牴觸《大學法》及《大學法施行細則》學年學分制規定之爭議,衍生學生系科必修課程之排擠,也不利於大學彈性課程安排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選擇。 [8: 同註3。]
(二)
研議學校依需要建立共識開設「零」學分課程,允宜法制化俾利學校適法施行
目前部分大專校院長期列為「零」學分必修課程,不外為體育課程、服務學習或英檢門檻等,但遭受外界質疑學校並無法令依據、教學必要性等爭議問題;雖然學校的教育目標、發展特色與核心能力內涵的定位及規劃,攸關教師教學、研究與學生學習等學術事項,係屬大專校院自主事項,但涉及學生畢業學分採計、學分費計算及成績評估制度等學生權益相關事項,其決策過程允宜充分納入師生參與所提意見,以維制度完備可行[footnoteRef:9]。因此,為維護師生權益與消弭後續施行爭議,除經師生參與及妥善溝通機制外,允宜完備學生學分課程的法制作業,爰建議《大學法施行細則》第24條明定,大學畢業應修學分數及學分計算方式應提升層級由校務會議審議,不得以學校行政方式恣意介入或決定,並經學校系院校「三級三審」機制專業審查,以建立基本共識及完備學生修課及學分相關法制規範,除保障學生基本權益,也有利於學校依法施行。 [9: 同註3。]
撰稿人:盧延根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774/File_19780466.docx |
R01947 | 推動金融科技產業發展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組織法;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中心設置要點 | 安怡芸 | 2023-01-3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4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推動金融科技產業發展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組織法、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中心設置要點
三、背景說明
(一)金融科技(FinTech)是金融(Financial)與科技(Technology)的結合,是全方面的結合網路與電子科技進一步發展出新型態的金融商品與服務。金融科技的範圍非常廣泛,舉凡結合電子科技及數位環境運用的金融業務與商品都包括在內[footnoteRef:1]。為因應金融科技發展趨勢,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FCA)於2015年[footnoteRef:2]提出監理沙盒概念,賦予業者在安全空間內,測試其金融創新產品、業務、商業模式及供應機制,且其所從事活動不受一般法規之限制,使其有創新與發展之生機及商機。我國為鼓勵金融科技創新,亦於107年間制定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以下簡稱創新實驗條例),俾利金融科技之創新發展。然而該條例施行迄今,僅進行9件金融科技創新實驗[footnoteRef:3]。 [1: 吳孟道,金融科技創新的趨勢及挑戰,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39卷第1期,105年1月,頁35-36。 ] [2: 為求全文一致性,引述涉及年代部分,除外國資訊以西元表示外,其他均以民國表示。] [3: 詳見金管會創新實驗揭露專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666&parentpath=0,7,478,最後閱覽日:112年1月18日。]
(二)有學者認為,金融科技愈來愈主導全球金融發展,然而臺灣卻呈現「過度銀行化,數位化不足」現象,新創事業難以突破,並建議應採用新金融法規,以強化金融科技[footnoteRef:4]。此外,另有學者引述國外資訊分析公司(Findexable[footnoteRef:5])2021年針對全球金融科技生態系統進行之排名,我國第35名,遠落後於同為亞洲大陸法系國家的日本(第21名)及韓國(第26名);而依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footnoteRef:6]),我國歷年金融科技排名多為第43名或第35名屬中段班,2022年卻大幅退步至第73名[footnoteRef:7],因而對於111年間設立,專責推動及輔導國家數位經濟產業發展的數位發展部寄予厚望,希望能對金融科技產業之發展提供助力[footnoteRef:8]。 [4: 陳碧芬,台灣金融二大盲點 銀行主導、數位不足,工商時報,111年7月9日,第A4版。] [5: Findexable為一家針對金融科技之全球數據和分析的公司,定期發布全球金融科技指數。https://findexable.com/what-we-do/,最後閱覽日:112年1月17日。] [6: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簡稱GFCI)是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競爭力的評價指數,由英國智庫機構Z/Yen和中國深圳的中國發展研究所每年頒布兩次。] [7: 王儷容,推動FinTech 先解決三痛點,經濟日報,112年1月10日,第A4版。] [8: 余弦妙,數位發展部8月掛牌 助攻新創金融科技,經濟日報,111年7月10日,第A4版。]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修法明定主管機關推動金融科技產業之具體執行事項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業已於109年間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footnoteRef:9],並陸續辦理相關活動[footnoteRef:10],希望藉以打造友善創新的金融科技發展生態環境,然而為何外界仍認為國內金融科技業並無明確之主管機關,未能協助業界訂定與討論金融科技產業方向,更使得業者在實務運作上,面臨到法規不完整、監理不明確而難以運用政府資源的困境[footnoteRef:11]。可見政府在推動發展金融科技上,尚有進步空間。再者,創新實驗條例雖名為「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然查該條例僅定有創新實驗之相關規範。該條例第17條第1項雖規定:「創新實驗具有創新性、有效提升金融服務之效率、降低經營及使用成本或提升金融消費者及企業之權益者,主管機關應參酌創新實驗之辦理情形,辦理下列事項:一、檢討研修相關金融法規。二、提供創業或策略合作之協助。三、轉介予相關機關(構)、團體或輔導創業服務之基金。」然而該條例並未明文規定主管機關應負責金融科技產業之擘劃,亦未要求設置推動或管理金融科技產業之專責執行單位。爰此,建議研修創新實驗條例,明定主管機關推動金融科技產業之具體執行事項,俾利執行。 [9: 金管會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以3年提升數位金融服務效率、可及性、使用性及品質,金管會新聞稿,109年8月27日,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008270008&dtable=News,最後閱覽日:112年1月18日。] [10: 有關「金融科技創新實驗」運作情形之說明,金管會新聞稿,111年12月15日,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212150004&dtable=News,最後閱覽日:112年1月18日。] [11: 王儷容,同註7。]
(二)研議由數位發展部共同分工辦理推動金融科技產業發展之可行性
按金融科技是將數位技術運用於金融商品與服務,故而除由金融業者設置之數位技術部門或機構外,金融科技業者本質上仍係為科技業者。再者,金融業屬高度監理之特許行業,主管機關與業者間長期保有頻繁緊密之溝通,因而雙方均較能了解或掌握彼此的想法或需求,相形之下,金管會或與金融科技業者間之協調溝通較為薄弱,也因此業者對於職掌推動數位經濟發展之數位發展部寄予厚望。然查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組織法第2條之掌理事項,僅於第2款規定:「人工智慧、大數據、平台經濟或其他數位經濟相關產業跨領域數位創新之輔導、獎勵。」是否包含金融科技產業,則或有疑問。爰此,建議或可研議修法,由數位發展部與金管會共同分工,以利協助推動金融科技產業之發展。
撰稿人:安怡芸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743/File_19780411.docx |
R01946 | 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認定程序相關問題簡析 | 國家安全法;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組織法;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認定辦法草案 | 曾耀民 | 2023-01-3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194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認定程序相關問題簡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家安全法、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組織法、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認定辦法草案
三、背景說明
為保護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下稱國科會)於2022年12月30日預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子法草案。草案規劃將設置「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審議會」(以下簡稱審議會),邀集產官學研專家共同認定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完成後將由行政院公告生效。外界預期,半導體將會被列為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其營業秘密將受到國家保護[footnoteRef:1]。 [1: 許維寧、江睿智,政府資助逾半 關鍵人才赴陸擬須許可,聯合報,2022年12月31日,第A9版財經要聞。]
四、探討研析
(一)跟進美日韓加強防止關鍵科技外流
美國早在1996年10月即通過「1996商業間諜法案」(The Economic Espionage Act of 1996),簡稱EEA。此法主要目的是以政府之公權力來保障私人企業之智慧財產權。大致來講EEA可以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針對外國政府或其代理人之商業間諜行為;第二部分則是針對一般國內之商業間諜行為[footnoteRef:2]。 [2: 劉博文,美國經濟間諜法簡介(1999年5月27日至6月29日「營業秘密保護說明會」資料),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官網,https://www.tipo.gov.tw/tw/cp-7-207083-e3bb8-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月13日。]
日本於2021年岸田政權成立後,以「經濟安全保障」為政策核心,推動通過「經濟安全保障法」之包裹修法,進一步集中行政資源,在內閣設置「經濟安保大臣」,統合執掌經濟、技術與國安事務[footnoteRef:3]。 [3: 張智程,科技地緣政治時代來臨──也談日本的經濟安全保障政策,上報/評論,2022年10月30日,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57518,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月13日。]
韓國政府意識到在高科技產業競爭環境中培育知識人才,以及保護國家戰略產業發展的重要性。2019年修訂《防止產業技術外流及產業技術保護法》,針對國家核心技術外流及侵害行為加以重罰外;復於2021年12月提出《國際霸權技術競爭下之科技保護策略》,並於2022年2月3日通過《加強保護國家高科技戰略產業競爭力特別措施法》[footnoteRef:4]。 [4: 徐維佑/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韓國2月通過《加強保護國家高科技戰略產業競爭力特別措施法(半導體特別法)》,2022年3月23日,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880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月13日。]
我國相關法制規定雖有營業秘密法保護企業之營業秘密,維持產業公平競爭,但直到2022年5月20日修正國家安全法,始對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有較周延的保護,將屬於企業的利益,提升至國家安全的法益層級,以維護產業競爭力與國家安全。此次政府依據國家安全法訂定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認定辦法草案,預期將可明確定義並規範防止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外流。
(二)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審議會委員之任期限制宜放寬
依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認定辦法草案第2條規定,國科會應設審議會,辦理國家核心關鍵技術項目之認定、變更及其他審議事項。本草案第3條規定,審議會置委員21至27人;審議會委員均為無給職,但得依規定支給出席費、交通費及審查費;委員任期2年,期滿得連任1次。
查審議會委員資格包含具有科學研究技術發展、科技政策、產業分析或其他相關專業學識經驗之專家學者,以及具領導型技術或對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之產業專家,且代表機關(構)出任者,應隨本職進退。依立法說明指出,審議會委員的審議事項,甚至包括協同相關技術主管機關,協助司法案件釐清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情形。由此可見,審議會委員的資格門檻相當高,而且要有服務國家之熱忱始能勝任,似無須加諸期滿得連任1次之限制。
又查本草案第4條規定,國科會得聘請相關專家學者擔任諮詢委員,任期2年,期滿得連任。另本草案第7條規定,機關(構)為提報認定關鍵技術項目,應組成專家審查會;專家審查會置召集人1人,置委員5人至11人,由機關(構)首長遴聘有關機(構)代表、專家學者及產業界人士擔任。上述條文對於諮詢委員、專家審查會委員之任期皆未限制不得連任,因此,對於審議會委員之任期似亦不必明文設限不得連任。
(三)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認定宜增列入國科會明文執掌並有更嚴縝之保密規定
國家安全法第3條第4項將「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認定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以法律授權國科會會商有關機關訂定。未來國科會將增加此項重要職權,建議宜將其列入國科會掌理事項(國科會組織法第2條)較為明確。又各機關召集相關會議認定「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過程,相關企業均須將其掌控之自行研發或他人授權之關鍵技術,送交該會審查,增加洩密之風險。相關保護規定僅有草案第10條參與相關會議之與會人員應簽署保密協議,管制措施似有不足[footnoteRef:5],宜研議更嚴密之防範方式,俾對產業之關鍵技術加以保護,並增加企業配合政府之信心。 [5: 參考章忠信,當營業秘密遇見國家安全時,當代法律第 4 期,2022年4月,80-88 頁。]
撰稿人:曾耀民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6742/File_19780410.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