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_no
stringlengths 6
350
| title
stringlengths 4
90
⌀ | related_laws
stringlengths 2
149
⌀ | authors
stringclasses 74
values | published_date
stringlengths 10
10
⌀ | content
stringlengths 1.18k
23.5k
⌀ | doc_url
stringlengths 90
91
⌀ |
---|---|---|---|---|---|---|
R02145 | 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管理相關法制之研析 | 停車場法 | 楊盛旺 | 2023-07-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45
議題研析
一、題目: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管理相關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停車場法
三、背景說明
(一)根據報載
,隨著民眾持有電動汽車數量增加,已衍生許多停車亂象,過去曾發生電動汽車充電專用車位長時間被占用之情形,造成有需要充電之車主卻無電可充;近期某市試辦充電車位納入收費,竟也出現有民眾將電動汽車停放於一般免付費車位,再以延長線接上鄰近充電專用車位之充電設施充電,變成「不用付停車費」,還能「免費充電」之離譜情況。
(二)該市政府回應表示
,民眾利用延長線規避充電專用車位收費,目前無法可管,將建議中央修法,以利裁罰;該市府交通局未來也將研議結合AI影像辨識技術,電動汽車倘未停放於充電專用車位,將無法啟動其充電設施進行充電。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於停車場法增訂充電專用車位及其充電設施之使用及處罰規定
按《停車場法》(以下稱本法)增訂第27之1條、修正第32條條文修正草案,前經本院2022年11月15日三讀通過,其中修正重點略為
:一、增訂公共停車場應設置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及其充電設施;充電專用停車位設置比例、充電設施設置標準、推動輔導、補助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二、明定依法設置之充電專用停車位,未符合規定之車輛不得停放,如遭占用,停車場經營業應通報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前開增修條文同年月30日公布後,對於違規占用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之車輛,依本法第40條之1第2項規定,就該違規車輛之駕駛人可處新臺幣600元以上1,200元以下罰鍰。
目前各地方公共停車場已有設置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及其充電設施,前開報載所提有民眾利用延長線規避充電專用停車位收費,尚無明確裁罰依據,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目標2040年所有新售小客車均為電動車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運具電動化政策,國內電動汽車掛牌數量已漸成長(截至2023年5月底,國內電動汽車近4.5萬輛
,依我國電動汽車成長率推估,2025年電動汽車約10萬輛
),實務上已衍生許多停車亂象,按本法現行規定尚無就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及其充電設施之使用規範及違反該規定之處罰定有明文,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5條第2款規定,涉及人民權利義務者,應以法律定之,爰建議主管機關宜研議於本法增訂充電專用車位及其充電設施之使用及處罰規定。
(二)研議將業者未依所定期限設置充電專用車位之處罰規定納入本法規範
《停車場法》第27條之1第1項「公共停車場應設置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及其充電設施。」;第2項「前項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設置比例、充電設施設置標準、推動輔導、補助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交通部爰依本法第27條之1第2項規定,刻正辦理「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及其充電設施設置管理辦法草案」之法制作業中,並預計今年發布施行
。
按前開交通部所擬之草案
,該部就公有及民營路外公共停車場擬定充電專用車位之設置比例、設置期限、業者未依所定期限設置充電專用車位之處罰等規定納入規範。惟針對前開草案中有關民營路外公共停車場經營業者未依所定期限設置充電專用車位之處罰規定,因涉及人民權利義務,應以法律定之,爰建議主管機關宜研議將業者未依所定期限設置充電專用車位之處罰規定納入本法規範。
撰稿人:楊盛旺
� 陳秋雲,台中充電車格亂象 車主用延長線偷電 議員指應落實使用者付費 交通局表示無法可管 將建議中央修法,聯合報,2023年6月26日,第B201版。
� 同註1。
� 立法院法律系統,停車場法異動條文及理由,新舊條文對照表,網址: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814E02B8F1000000000000000005A00000000C00FFFFFD00^02034111111500^0003200100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7月7日)。
�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國家發展委員會,網址: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DEE68AAD8B38BD76(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7月10日)。
� 楊文琪,給補助,加速運輸淨零,經濟日報,2023年6月24日,第A4版。
� 「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及其充電設施設置管理辦法」草案,行政院公報,第29卷,第97期,交通建設篇,2023年5月26日。
� 汪淑芬,充電停車位 公有路外停車場2%、民營1%以上,中央社,2023年5月25日,國內交通。
� 同註6。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0147/File_19786184.doc |
R02144 | 緩撞車安全防護之法制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 | 陳淑敏 | 2023-07-14 | 編號:2144
議題研析
一、題目:緩撞車安全防護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
三、背景說明
(一)國道三號日前發生一輛聯結車疑似因疲勞駕駛撞上停放於路肩的工程緩撞車,導致2名工作人員死亡;國道警方發現當時緩撞車依規定停置,但聯結車車體龐大,撞擊力道大,致緩撞車難以發揮效果,國道警方將向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以下簡稱高公局)反映,盼修正緩撞車停置距離相關法規
。
(二)高公局指出,為維持國道安全及品質,需要經常性執行道路養護作業,而針對路容清潔、植栽修剪等維護作業,多數採移動性施工方式進行,依據高公局「施工之交通管制守則」規定,工作車後方須配置標誌車以警示後方來車,同時配置移動性緩撞設施,以加強防護工作區域人員及機具安全
。
(三)惟車輛在國道追撞工程緩撞車事故頻傳,依高公局統計,國道施工及事故處理緩撞車遭撞交通事故件數,110年79件
,111年114件
,112年1至3月28日已發生29件
。
四、探討研析
(一)移動性緩撞設施(緩撞車)相關守則規範宜提升至法規位階
高公局「施工之交通管制守則」參、交通管制設施之類別及設置要點第15點移動性緩撞設施規定,於國道上施工時因多為短暫性施工,依規定須在工程車輛後方10至100公尺停置緩撞車;且移動性或者短暫性施工區域上游300至500公尺處路肩需要設置標誌車提醒用路人
。緩撞設施可減緩撞擊力道,故近年來緩撞設備普及,內政部警政署表示,國道員警在執行交通事故現場勤務時,因國道車速快,常險象環生,也發生許多員警、民眾遭追撞的意外,鑑於國道員警執勤發生多起交通傷亡事故,行政院自108年起動用第二預備金租用9輛緩撞車供國道警察局協勤後,減少事故現場傷亡成效佳,故於111年10月起擴及快速道路使用。111年所需經費再獲行政院核撥第二預備金2,000萬元支應
。
綜上,已凸顯移動性緩撞設施(緩撞車)為日後國道及快速道路減少事故之必要設施,且需求量應會更加普及,但近年緩撞車被撞事故頻率越來越高,鑑於其相關規定目前僅規定於高公局「施工之交通管制守則」中,依法律保留原則,建議應列入《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使該規定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3條
第6項作為授權依據,以資更加明確。
(二)宜全面盤點交通法規以保障移動性緩撞設施(緩撞車)作業安全
經統計106年〜110 年國道交通事故前10大肇因,肇事原因:未保持行車安全距離(41.5%)、未注意車前狀態 (18.2%)及變換車道或方向不當(12.4%)等駕駛人因素為國道交通事故前3大肇因
。本文前述背景說明(一)該事故國道警方表示,經調閱監視器影像後,當時工作車與緩撞車距離約15公尺雖符合規定,但緩撞車仍難以發揮效果,盼修正拉長緩撞車之停置距離。
然因高速公路車速快,駕駛人所需之應變視距較長,駕駛途中應隨時注意與前車保持適當安全距離,才能在緊急狀況下安全地煞停,若僅修正緩撞車停置距離規定是否能達到預期防護效果﹖又緩撞車之停置距離究該如何規範才是最佳安全防護﹖況且國道交通事故之肇因除「未保持行車安全距離」外,尚包括10大肇因如「未注意車前狀態」等其他肇因,應全面檢視其他須配合修正之交通相關法規為宜。
(三)研擬各類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相關規範
依國道公路警察局統計,搭載各類ADAS的車輛日漸普遍,但屢次發生駕駛未注意前方車況,致追撞施工中的工程車或緩撞車事故。高公局表示,目前市面上配備駕駛輔助系統的車輛多屬Level 2等級,並非可完全自動駕駛,且有其適用範圍和條件限制
。亦即,Level 2等級係指車輛具備主動式車距調節巡航系統(ACC)、自動緊急煞車系統(AEB)與車道維持輔助系統(或稱車道追隨系統),一旦進入特定道路開啟系統後,便能由系統維持住車輛前進,只是車輛無法自動判斷前方路況變換車道,且遇到彎度較大的路線仍需由駕駛人接手;Level 2等級僅能稱為「半自動駕駛」,如果放任系統自動開車而未注意路況,反而會增加事故發生率
。
然自駕車為潮流趨勢,國際間相關法制規範不斷在調整,如歐盟已頒布命令,2022年起,所有新款車輛、箱型車、卡車與巴士,都須搭載至少15種現代安全功能,從已強制要求的安全氣囊與電子穩定控制系統(ESC),到全新智慧型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如自動緊急煞車、車道維持輔助與駕駛認知監控系統等,都包含在內
。雖然我國目前並未開放不須駕駛人操控方向盤就可自動變換車道和行駛之「全自駕功能」,並未核可駕駛人可放手離開方向盤,惟目前使用ADAS並無相關規定與罰則,倘有所違規,如追撞若確認有危險駕駛行為,僅能以《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3條第1項第1款:「在道路上蛇行,或以其他危險方式駕車。」予以處罰。建議應儘速與時俱進訂定新的自駕準則,於《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增訂有關自動駕駛之違規行為態樣與罰則。
撰稿人:陳淑敏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 蔡政珉,緩撞車無法承受聯結車撞擊 國道警盼修法規,自由時報,112年6月20日,第A10版。
� 丁奕,開車要看路!國道緩撞車一年遭撞100多次,自由時報,112年4月7日,� HYPERLINK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263574,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3"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263574,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3�日。
� 110年度國道事故檢討分析報告提要,交通部高速公路局,111年8月1日,第52頁。
� 配合國道施工交維,行車注意保平安,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新聞稿,112年4月7日,� HYPERLINK "https://www.freeway.gov.tw/Publish.aspx?cnid=195&p=32085,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11" �https://www.freeway.gov.tw/Publish.aspx?cnid=195&p=32085,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11�日。
� 吳仁捷,國道頻傳自動駕駛肇禍!3個月撞毀29輛緩撞、施工車,自由時報,112年3月30日,� HYPERLINK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425581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11"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425581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11�日。
� 施工之交通管制守則,交通部高速公路局,112年1月修訂,肆、圖例及交通管制設施布設例,第64-71頁。
� 邱俊福,租緩撞車助國道警協勤減少事故 本月起擴及快速道路使用,自由時報,111年10月8日,� HYPERLINK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408322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5"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408322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5�日。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3條:「汽車行駛於高速公路、快速公路,不遵使用限制、禁止、行車管制及管理事項之管制規則而有下列行為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
一、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
二、未保持安全距離。
三、未依規定行駛車道。
四、未依規定變換車道。
五、站立乘客。
六、不依規定使用燈光。
七、違規超車或跨行車道。
八、違規減速、臨時停車或停車。
九、未依規定使用路肩。
十、未依施工之安全設施指示行駛。
十一、裝置貨物未依規定覆蓋、捆紮。
十二、未依標誌、標線、號誌指示行車。
十三、進入或行駛禁止通行之路段。
十四、連續密集按鳴喇叭、變換燈光或其他方式迫使前車讓道。
十五、行駛中向車外丟棄物品或廢棄物。
十六、輪胎胎紋深度不符規定。
前項道路內車道應為超車道,超車後,如有安全距離未駛回原車道,致堵塞超車道行車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一萬二千元以下罰鍰。
除前二項外,其他違反管制規定之行為,處駕駛人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不得行駛或進入第一項道路之人員、車輛或動力機械,而行駛或進入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
前四項之行為,本條例有較重之處罰規定者,適用該規定。
第一項之管制規則,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 同註3,第19頁。
� 林欣漢,緩撞車屢遭自動駕駛車輛撞擊 政院同意動用第二預備金2千萬租用,自由時報,112年4月2日,� HYPERLINK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258883,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5"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258883,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5�日。
� 謝明翰,Level 2系統為何應稱「半自動駕駛」?四點分析駕駛無「放手」權利,地球黃金線,111 年 7 月 7 日,� HYPERLINK "https://cars.tvbs.com.tw/car-news/62415,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11" �https://cars.tvbs.com.tw/car-news/62415,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11�日。
� Chet Babla(安謀Arm),每年130萬人死於交通意外!歐盟強制汽車加裝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未來城市,109年8月11日,� HYPERLINK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159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10"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159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10�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0145/File_19786182.doc |
R02143 | 學校閒置空間活化問題之研析 |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 | 盧延根 | 2023-07-1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4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學校閒置空間活化問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
三、背景說明
近年來,各級學校均有招生不足而減招或停辦現象。經查111學年度國中小學生數 50 人[footnoteRef:1]以下的國中有60所、國小有508所[footnoteRef:2];國小少於29人的校數達193所,少於20人的校數達68所[footnoteRef:3],當少子化持續嚴峻導致學校人數減少,甚至產生廢校的問題[footnoteRef:4],學校經營困難,除了面臨退場的壓力,也造成校產閒置問題。就經濟學而言,所關注的是投入資源與產出執行成果,而當校地、校舍荒廢或剩餘空間閒置,就是執行效能與效益偏低,也是投資浪費;況且校地、校舍閒置,極易衍生校園安全的管理問題,也必須編列養護與維修等費用,造成財政支出再度虛耗。監察院曾針對此問題提出專案調查研究報告[footnoteRef:5],但目前相關問題依舊存在。 [1: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年頒布「小型學校合併處理原則」學生在50人以下。] [2: 教育部,統計表快速查詢/電子書,111 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校小規模校數統計,表3-9,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48EBDB3B9D51F2B8&sms=F78B10654B1FDBB5&s=C0D2B286EA66BBD5(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6日)。] [3: 許若茵,少子化衝擊校園!恐掀國小廢校大海嘯 家長教育聯盟3點呼籲,2023年6月17日,NOWnews 今日新聞,https://www.nownews.com/news/6172753(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6日)。] [4: 何國豐,善用小校師資和空間 活化成產業振興訓練中心,更生日報,2023年6月17日,第4版。] [5: 監察院,101教調0055,「國中小學廢併校後之閒置校舍活化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2012年12月13日。]
四、探討研析
(一)
研議學校閒置校舍作為結合社區發展特色以達到資源充分運用之目的
學校與社區是生命共同體,尤其國中小的學生來自學區內的社區,平日在不影響學校正常運作時,更應開放校園供社區民眾活動使用,因為學校空間對社區而言也是重要資源,事實上學校係屬公共財,也是社區的一環[footnoteRef:6]。 [6: 盧延根,校園開放與校園安全之探究,北縣教育,44,2002年12月,頁51。]
研議校園閒置空間如何再利用時,決策過程允宜考量到學校所在之地區特色與發展需求。依《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第13條規定:「地方主管機關得以偏遠地區學校為中心,於學校既有空間、人員及資源外,結合該地區其他自治行政、教育、文化、衛生、環保、社政、農政、原住民、災害防救之單位或機關(構)、非營利組織之空間、人員及資源,相互支援與集中運用,以充分發揮學校之教育、文化及社會功能。」考量社區發展團體既非屬政府單位,且「社區」是政府施政推動之單元,係由下而上由主管機關輔導社區居民設立社區組織[footnoteRef:7],雖以公共服務為使命,但非慈善、宗教或環保等民間性正式組織[footnoteRef:8]。惟目前偏遠地區學校閒置校舍仍以該地區政府機關或非營利組織團體需求作為支援運用之場地,尚未將社區發展團體明確納入合作對象,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將社區發展團體組織納入相互支援與集中運用之適用對象,俾利學校閒置校舍可以結合地方社區發展特色,以充分發揮學校之教育、文化及社會功能。 [7: 衛生福利部,社區發展,衛生福利e寶箱,更新時間:2023年5月18日,https://www.mohw.gov.tw/cp-88-229-1-39.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7月7日)。] [8: 林家五、胡宛仙,非營利組織之組織認定歸類模式:利益關係者理論觀點,臺大管理論叢,第22卷第1期,2011年12月,頁100。引自行政院研考會,2001年12月出版《國內非營利組織管理法規之研究》,將 NPO 定義為:「以公共服務為使命之民間性正式組織,其自主且獨立運作,不以營利為目的,享有合法的免稅地位,且捐贈者亦享有稅法上之優惠,其必須在政府法律所規範的權利下運作,運用所獲取的資源,以遞送符合組織宗旨之服務」。]
(二) 具有豐富生態與優美景觀的偏遠地區學校,研議整合為特色遊學中心提供都會區學校學生交流場域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從農業、基礎勞動技術及專業技術人力等階段演進為工業化的社會[footnoteRef:9],成為人口聚集的都市化現象。然而,都市化也促使城鄉差距擴大,偏遠地區外移人口增加[footnoteRef:10]。偏遠地區學校生源嚴重不足,面臨退場危機且在投入之資源應有效運用的原則下,可依地區既有之環境優勢,研議作為特色遊學中心,以發揮自然資源教學的優勢環境。 [9: 盧延根,經濟發展與人力培育政策之析論,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議題趨勢,五南,2021年12月,頁84。] [10: 盧延根,從政策法制面析論偏遠地區學校與弱勢學生之扶助,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永續發展,五南,2023年2月,頁68。]
偏遠地區學校若具有豐富生態,可能有較大的「滯洪池」或周邊自然的優勢,有利運用既有資源,發展創造成為特色教學及學校本位課程,經由多元化、本土化與適性化的三化取向遊學課程,可讓學生由體驗學習中認識地區景觀之美,例如海岸濕地、最老的布庄、鹽田風華或活化石-鱟等人文自然生態。因此,主管機關允宜針對偏遠地區學校既有之豐富生態與優美景觀,研議納入鼓勵並補助偏遠地區學校辦理整合成為特色遊學中心,爰建議《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第17條[footnoteRef:11]修正第2款規定,結合當地特色及資源,豐富課程內容或設立特色遊學中心,讓都會區學校的學生透過交流遊學活動,學習自然生態保育與生命教育的課程內涵,有助於城鄉學生經驗交流及充分發揮偏遠學校之教育資源功能。 [11: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第17條:「中央主管機關應鼓勵並補助偏遠地區學校辦理下列事項;辦理成效卓著者,應予以獎勵,並推廣其成果:一、實施混齡編班、混齡教學或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提升教學品質。二、結合當地特色及資源,豐富課程內容。三、提供戶外教育,增進學生見聞。四、提供自主多元學習資源,增進學生自信。五、依據學生個別差異實施教學,確保學生學習成效。」]
撰稿人:盧延根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0086/File_19786147.docx |
R02142 | 技職生升學比例上升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技術及職業教育法 | 趙俊祥 | 2023-07-1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42
議題研析
一、題目:技職生升學比例上升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所涉法規
技術及職業教育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教育部統計,101至110學年度高中生人數從35萬減至29萬,少了6萬人;高職生從46萬跌至26萬,減少近20萬人。高職生人數接近減半,甚且人數已低於高中生,出現少子化趨勢正在大幅縮減技職人才的嚴重警訊[footnoteRef:1]。當技職學生銳減,就會出現技術人才斷層,影響產業發展,未來家裡馬桶、瓦斯壞掉,恐將找不到人修繕[footnoteRef:2]。 [1: 黃偌晴,〈 少子化衝擊!高職生10年少20萬,科大招生等無人?〉,《遠見雜誌》,112年2月8日,https://www.gvm.com.tw/article/9946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9日)。] [2: 王薏絜,〈未來恐沒人修水電 10年少近20萬高職生〉,《TVBS新聞網》,112年2月10日,https://news.tvbs.com.tw/life/203933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9日)。]
(二)教育部公布110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應屆畢業生有85.9%繼續升學,其中普通科(高中)為96.7%,專業群科(高職)為81.8%。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的比例,自106至110學年度,分別為79.4%、79.5%、80.6%、82.4%及81.8%,有逐年上升趨勢。學者認為,絕大多數高職畢業生選擇繼續升學,與技職教育主張的「學生習得一技之長後投入產業界」的精神相違背,也造成產業缺基層勞工[footnoteRef:3]。 [3: 林志成 ,〈逾8成高職生升學 學者:愈來愈難找到水電工〉,《中時新聞網》,112年6月25日,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625003486-260405?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9日)。]
四、探討研析
(一)青年儲蓄帳戶補助相關事項與規範應於《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增訂授權規定以利政策穩定持續
學者認為,高職生畢業後先進入職場,如果覺得有所不足,再回到學校進修,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直接升學,未來從科技大學畢業後,除非對專業技術具有興趣,否則不太會去做基層勞工的工作,如此將影響產業運作[footnoteRef:4]。 [4: 林志成 ,前揭註3。]
為鼓勵高中職畢業生探索自我,確立人生規劃方向,教育部自106年起推動「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同年並訂定《教育部青年儲蓄帳戶補助要點》,提供高中職畢業生新選擇。即畢業後不一定急著升學,可先透過職場、學習及國際體驗,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經社會歷練更清楚自己未來方向與目標後,再決定繼續就學、就業或創業[footnoteRef:5]。 [5: 行政院,〈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為青年儲蓄未來〉,110年5月5日,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15414d61-f6c9-45c2-9779-265bc96c6725(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9日)。]
該方案106年至110年參與人數,依序為744人、791人、1,521人、1,301人及1,847人,共6,204人,其中高職畢業生5,487人占88.44%。方案推行迄今已邁入第7年,已漸漸展露成效。然鑑於《教育部青年儲蓄帳戶補助要點》並無法源依據,為求政策穩定持續推動與法制化,爰建議將青年儲蓄帳戶之補助相關事項與規範,於《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增訂授權規定。
(二)對推動職業證照法制化宜進行審慎評估,以落實證照切合職能及學校教育符合產業需求之技職教育目標
德國實行證照制,使藍領階級獲得社會的尊敬與高收入薪資,為德國打下強大的競爭力。其證照制度是經由立法或公會授權,如手工業規章中規定除具備師傅資格者不得開業,故社會大眾也將職業證照視為職業能力的保證。英國電子、機械、建築、運輸等業別,亦規定從業人員需取得執照始能就業和開業[footnoteRef:6]。而國內亦迭有職業證照法制化之呼聲。 [6: 李隆盛、李信達、陳淑貞,〈技職教育證照制度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93期,2010年4月,頁48。]
「證照法制化」是以法律強制規定,業者必須聘請一定比例有相關證照的人執業。如此一來,持有證照的青年,身價就會提升,也能引導教育單位重視技能培養,鼓勵學生多考證照。然而證照法制化的前提是證照必須切合職能,學校教育也要符合產業需求。惟實務上,部分乙級證照的門檻偏低、過於氾濫,導致證照的價值貶值[footnoteRef:7]。且大部分技能檢定之技術士證變調成為高職生多元升學的工具,更間接促成證照補習班的興起[footnoteRef:8]。鑑於國內對職業證照的認同度不足,倘貿然實施證照法制化恐無法收到成效,也有妨害人民工作權之虞[footnoteRef:9]。爰對於是否推動職業證照法制化,建議進行全面整體性的審慎周延評估,以落實證照切合職能,及學校教育符合產業需求之技職教育目標。 [7: 陳至中,〈技職危機 證照法制化刻不容緩〉,《中央社》,2013年5月25日,國內文教版。] [8: 譚仰光,〈證照法制化是空議題!技術士證有存在的必要?〉,《技職3.0》,2016年1月14日,https://www.tvet3.info/is-certificate-legalization-necessary/(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30日)。] [9: 李隆盛、李信達、陳淑貞,前揭註6,頁48。]
撰稿人:趙俊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0068/File_19786145.docx |
R02140 | 身心障礙學生課後照顧量能提升問題淺析 | 特殊教育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郭憲鐘 | 2023-07-1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40
議題研析
1、
題目:身心障礙學生課後照顧量能提升問題淺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特殊教育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3、
背景說明
(一)媒體報導某縣政府為國中小中度以上身心障礙學生開辦平日課後照顧服務專班,僅15校實施,暑假也只開辦1個月,寒假則未開班。未受到身心障礙照顧專班服務的學生家長日前聯合向民意代表陳情。該縣府表示,考量寒暑假期間學校有相關行政事務需要處理,且寒假僅有3週時間,所以沒有開辦課後照顧服務專班,無法涵蓋的部分,將由社會處提供臨時短托服務,以因應家長需求[footnoteRef:1]。 [1: 羅欣貞,屏縣身心障生課後照顧、家長陳情,112年6月7日,自由時報,第A13B版,屏東台東焦點。]
(二)據教育部112年5月發布111學年「各級學校特殊教育身心障礙類學生人數(不含幼兒園),總計117,185人;其中大專校院16,781人、高級中等學校24,380人,國中小76,024人[footnoteRef:2]。依「特殊教育法」第3條規定,身心障礙係指因生理或心理之障礙,經專業評估及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須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之協助者,包含智能、視覺、聽覺等13類。另「其他障礙」則依「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第14條規定,係指在學習與生活有顯著困難,且其障礙類別無法歸類者,其鑑定應由醫師診斷並開具證明。而為數不少且種類不同的身心障礙學生課業學習活動有賴學校及社會資源共同投入,才能提升對其特殊需求的量能。 [2: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https://ssur.cc/xQ5Qg94,參閱日期:112年6月15日。 ]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放寬社區型特殊教育須達重度障礙以上程度始得核算補助之限制
依「特殊教育法」第9條第3項規定:「中央政府為均衡地方身心障礙教育之發展,應補助地方辦理身心障礙教育之人事及業務經費;其補助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後定之。」;教育部爰訂定「教育部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身心障礙教育人事及業務經費辦法(下稱本辦法)」及「教育部補助直轄市與縣(市)政府辦理身心障礙教育經費實施要點」以作為補助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身心障礙教育之經費補助項目、核定基準及核算之準據。
審視本辦法第2條第1款(人事經費)及第2款(業務經費)各目之補助項目及核算基準,除第2款第9目後段規定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社區型須達「重度」障礙以上集中式特殊教育班經費,始得核算補助經費基準外,其餘各目並無相關限制規範。依「特殊教育法」第12條第1項規定,為因應特殊教育學生之教育需求,其教育階段、年級安排、教育場所及實施方式,應保持彈性。現行特殊教育班的安置型態採融合教育方式,所安置學生以持有身心障礙手冊輕、中度或發展遲緩為主,中重度以上學生大多就讀社會機構採集中式教學。本辦法第2條第2款第9目後段規範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社區型集中式特殊教育班經費,除依班級數及平衡城鄉差距因素核算外,尚須符合身心障礙手冊之重度障礙程度者始得補助,對於中度障礙學生或來自特殊弱勢家庭之身心障礙學生而言,並無法滿足其學習之需求。爰為提供身心障礙學生適性之教育環境並同享各種教育資源,主管機關允宜評估放寬社區型特殊教育須達重度障礙以上程度,始得核算補助之限制,適度調整可參加集中式特殊教育班之適用對象範圍,以期提升身心障礙學生接受正規課程及課後照顧之量能,並減少其家庭之經濟負擔。
(二)允宜檢討現行課後照顧服務法規,納入國中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課後照顧服務補助經費
據教育部112年發布111學年度各級學校特殊教育身心障礙類學生人數(不含幼兒園),總計117,185人,相較於110學年約增加0.5萬人(約占4.3%)。且由於國內雙薪家庭日見增多趨勢下,身心障礙學生如同普通班學生一樣,課後照顧量能不足問題日趨嚴重,研議擴大辦理身心障礙學生課後照顧服務範圍及增加補助對象已是必然趨勢。
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授權由教育部訂定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以下稱兒少權益法),對兒童課後照顧主要分為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兩種方式,並僅限於招收國民小學階段包括身心障礙之兒童,其招收對象範圍並未將「國民教育法」第3條規定之6歲至15歲國中小學生均納入。爰基於國家照顧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教育政策一貫性,前開補助規範允宜檢討逐次納入國中階段身心障礙學生為課後照顧服務補助對象,建議修正兒少權益法相關規範,以促進國中小學生均能健康成長、支持身心障礙學生之家長安心就業。
撰稿人:郭憲鐘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0042/File_19786143.docx |
R02141 | 綠能發展區位劃設原則探討 | 國土計畫法 | 吳淑青 | 2023-07-1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41
議題研析
1、
題目:綠能發展區位劃設原則探討
2、
議題所涉法規
國土計畫法
三、背景說明
(一)為達到2025年太陽光電20GW目標,經濟部欲劃設綠能發展區,學界擔憂破壞農地、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80名學者專家連署聲明,呼籲政府「建立明確的綠能發展區位劃設原則與總量管理」、「以科學證據為本,計畫引導綠能發展區劃設」、「訂定光電案場設計與營運管理規範」及「落實既有光電案場社會與環境責任及資訊揭露」
。
(二)內政部2018年公告「全國國土計畫」中「部門空間發展策略」一章提及將太陽能光電等再生能源設施納入空間發展策略之一,「2025年規劃太陽光電設置目標20GW,其中屋頂型目標3GW、需屋頂面積3,000公頃,地面型目標為17GW,需規劃光電設備及併連線路土地約 2.5萬公頃。屋頂型以推動民宅、工廠、農業設施、中央公有建築等設置為主;地面型利用地層下陷、不利農業經營土地、受污染土地、鹽業用地、水域空間、中央與直轄市、縣(市)政府盤點之土地、光電與農業經營結合之農牧用地或養殖用地、特定光電專區用地等設置,並以地面型專區方式推動」。
(三)依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2023年5月的再生能源總發電量達25(GWh),占整體發電量約10.3%,其中太陽光電的發電量占總發電量6.9%
。顯示太陽光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重不高,然地面型光電發電設備卻需約2.5萬公頃土地,此一規劃是否合宜,因此引發質疑
。
(四)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30日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中,大幅提高再生能源的發電占比,2050年的目標將從2025年的20%增加到60%。但為了2025年的目標,地面型光電的選址已經對環境生態或農漁業造成衝擊,對於越來越多的再生能源用地需求,應該如何在能源轉型與國土規劃中找到平衡,成為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
四、探討研析
(一) 綠能發展區位宜先訂定劃設原則,並納入國土計畫予以規範
《國土計畫法》於2015年12月18日制定,目標在10年內分3階段擬定全國國土計畫、縣市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圖與管制使用規則,重新思考國土空間的永續利用。第1階段的「全國國土計畫」內政部已於2018年4月30日公告實施;第2階段的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亦於2021年4月30日公告實施;第3階段的國土功能分區圖應於2025年4月30日前公告,取代《區域計畫法》,對於非都市土地進行新的規劃與管制。由於早期非都市土地主要按現況編定並實施管制,產業開發建設屬個案審查,缺乏實質空間計畫來指認發展區位,導致土地使用的不確定性與投資風險
。《國土計畫法》之實施即為避免目前非都市土地管制之亂象,對於綠能發展區位宜先訂定劃設原則,並納入國土計畫管制,以避免不適合的土地個案申請,讓在地居民、開發業者與地方政府有規則可循,加速政策推動。
(二) 宜先確認各區域的用地需求總量,納入縣市國土計畫
依據《電業登記規則》第3條第1項第1款第6目之 6規定「太陽光電發電廠:其設置屬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第28條所定設施中水產養殖設施結合綠能型態、廠址位於該辦法第29條規定之漁業經營結合綠能之區位範圍或位於已取得養殖漁業登記證之土地者,應檢附養殖戶同意證明文件;屬該辦法第29條規定之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者,並應檢附太陽光電環境與社會檢核相關證明文件。」個案式的審查,只能討論特定基地進行光電開發時是否顧及周邊環境發展,無法檢討較高層面的區位選擇或開發內容是否「適地適性」,區域的累積效應不在考慮範疇
。由於目前沒有上位的指導原則,欠缺區域總量管制,以致綠能發展在各區域間發展出現失衡的現象,爰宜先確認各區域的用地需求總量,訂定劃設原則納入「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以資遵循。
撰稿人:吳淑青
� 林良齊、游念育、王玉樹,憂光電蔓生毀環境 80學者連署 反對強推農地種電 全台綠能發展區面積恐達雙北土地總和 經濟部稱中大型案場以漁電共生為主,中國時報,全台要聞,2023年6月21日,第A8版。
� 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專區,能源統計月報,3-01電力供需概況,2023年5月,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sist.org.tw/publication/monthly_detail?Id=12618ab72d" �https://www.esist.org.tw/publication/monthly_detail?Id=12618ab72d�,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7月4日。
� 陳曉芬,國有非公用土地利用法制之研究—以提供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之設置為中心,財稅研究,第51卷第2期,2021年7月,頁182。
� 行政院,重要政策,全國國土計畫—確立國土新秩序,2018年5月18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90200f69-7dd0-428f-accc-d17934caf86d,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7月6日。
� 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需求4倍增,台灣去哪找地裝光電板?2022年5月2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pge.pthg.gov.tw/archives/3881" �https://pge.pthg.gov.tw/archives/388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7月6日。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0044/File_19786139.doc |
R02139 | 雇主對性騷事件糾正補救措施內涵之探討 | 性別工作平等法 | 陳建欉 | 2023-07-0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39
議題研析
一、題目:雇主對性騷事件糾正補救措施內涵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性別工作平等法
三、背景說明
(一)依《性別工作平等法》(下稱《性工法》)第13條規定:「(第1項)雇主應防治性騷擾行為之發生。其僱用受僱者三十人以上者,應訂定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並在工作場所公開揭示。(第2項)雇主於知悉[footnoteRef:1]前條性騷擾之情形時,應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 。」該條第1項前段旨在課予雇主性騷擾「事前防治」義務;第2項則為「事後補救」義務。如雇主違反前開規定,依同法第38條之1第2項規定,可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職場性騷擾,受害者向雇主提出申訴,並無期間限制。惟雇主違反職場性騷擾防治義務,主管機關進行行政裁罰,依《行政罰法》第27條規定,裁處權有3年時效之限制[footnoteRef:2]。 [1: 參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9年3月11日勞動3字第 0990064489號書函、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10 年度訴字第 247 號判決。所稱「知悉」應包含雇主「可得知悉」之情形在內,並不以申訴人須向雇主提出性騷擾申訴為限。因為雇主本來就應該建立友善工作職場,並不以員工提出性騷擾申訴為必要。受僱者遭受性騷擾的消息來源,不論是當雇主收受外部申訴機制的來函、轉達或訪談時知悉、或由被害人配偶告知雇主、或由被害人家屬告知雇主,均為知悉而負有立即採取有效糾正補救措施之義務。] [2: 陳業鑫,實習生離職10年後投訴「曾被主管熊抱」,公司仍須處理?職場性騷擾申訴有時效限制?律師一次解答,今周刊,112年6月20日,網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4/post/202306200019/(最後瀏覽日:112年6月30日)。被害人若要追究雇主未盡法定義務的民事損害賠償責任,依性別工作平等法第30條規定,自被害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2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有性騷擾行為或違反各該規定之行為時起,逾10年者,亦同。]
(二)法院對「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實務見解
1.立即有效
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指雇主於知悉性騷擾行為發生時,應有「立即」且「有效」之作為,該作為足以糾正及補救性騷擾之情形,此自應包括雇主知悉時即啟動調查機制,以釐清確認性騷擾事件始末。如未能立即、完善調查,則性騷擾之樣態無法確認,即難期其後續得進行積極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自不得由雇主逕行認定申訴內容非屬性騷擾事件,而恣意決定不啟動調查機制,至該性騷擾事件經調查後是否成立,尚非所問[footnoteRef:3] 。 [3: 參見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上字第594號判決。]
2. 糾正及補救措施
實務運作上,立即有效「糾正及補救措施」之作為應包括,雇主知悉性騷擾行為發生時,應設身處地考量申訴人感受,採取滾動式的具體措施,主動介入調查以確認事件之始末。調查完成後,採取適當必要之措施,防止性騷擾之再發生、給予受害者完善之保障,以免被性騷擾者處於具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作環境,方與其立法目的相符[footnoteRef:4]。 [4: 參見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9 年度訴字第 1484 號判決。]
(三)英國《平等法》(Equality Act 2010),對於職場中騷擾行為之防治責任歸於雇主,該法規定所有事業單位雇主,均有義務對性騷擾事件,作出合理之調整(reasonable adjustments),且在履行性騷擾防治「全部合理措施」後,始可免除損害賠償責任[footnoteRef:5]。德國《工作場所性騷擾受僱人保護法》第2條第2項規定,受僱人認為受侵害時,可向服務之企業或主管機關提起申訴。被騷擾之受僱人提出申訴後,雇主未採取必要措施,或無法阻止再度受性騷擾,受僱人可以暫時性拒絕履行契約義務(停止工作),但仍享有工資請求權[footnoteRef:6]。日本《男女僱用機會均等法》第11條第1項規定,事業主為防止勞動者,因遭受職場上性的言論行為,所為之應對,導致受不利益勞動條件之待遇,或就業環境因而受不利影響,必須回應該勞工之諮商,並採取必要體制之準備及其他僱用管理上之措施。韓國《男女僱用平等及工作家庭併存支援法》(下稱《僱平法》)第14條明定,事業主在處理性騷擾各階段之義務內容,該規定有助於提高勞工權益保障密度[footnoteRef:7]。 [5: 焦興鎧、傅柏翔、侯岳宏、黃鼎佑、賴怡欣、顏雅婷、黃韋翔,各國職場性騷擾相關法制之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112年6月,頁25-27。英國之立即糾正補救內容,稱為「全部合理措施」,包括制定有效的反騷擾政策、讓員工參與並知悉通報申訴規定、評估並採取措施以降低職場風險、回報事件之管道、相關訓練、申訴之處理、處理第三方之性騷擾行為等7項指標作綜合判斷。] [6: 俞慧君,各國對工作場所性騷擾之法律規範,法學叢刊,第47卷第2期,91年4月,頁80-83。] [7: 同註5,頁38、53。韓國立即糾正補救措施之內涵,包括事實調查、事實確定前之暫時措施、事實確定後適當措施、不利益處分禁止及秘密保持等義務。]
四、探討研析
(一)宜審酌性騷擾類型,採取更細緻的糾正補救措施與裁罰
依《性工法》第12條第1項規定,性騷擾包含敵意環境及交換利益性騷擾[footnoteRef:8]。有論者認為應將性騷擾再細分為,性(sex)的騷擾與性別騷擾(gender harassment),前者涉及性慾望類型,屬於非法的惡行;後者屬於文化偏見或敵意的展現。「性的騷擾」應強調立即中斷損害;「性別騷擾」涉及文化認知,應強調對話和教育,不宜一律採取同樣處理方式[footnoteRef:9]。職場性騷擾行為橫跨多元光譜,不同性騷擾類型,責難程度應有不同,為避免責任輕重失衡,宜進行類型區別,採取更細緻的糾正補救措施與裁罰,較為妥適。 [8: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2條第1項規定「本法所稱性騷擾,謂下列二款情形之一:一、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其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作環境,致侵犯或干擾其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二、雇主對受僱者或求職者為明示或暗示之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作為勞務契約成立、存續、變更或分發、配置、報酬、考績、陞遷、降調、獎懲等之交換條件。」,本項第1款屬敵意環境性騷擾,第2款屬交換利益性騷擾。] [9: 同註5,頁14-15。]
(二)所有企業納入性騷擾防治體系,並對中小企業提供協助方案
依《性工法》第13條第1項規定,有關企業規模適用性騷擾防治機制之規定,要求僱用30人以上之雇主,應訂定並公開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但「30人以上企業」在占全國企業比例不到1成[footnoteRef:10],致使許多中小企業或微型企業皆未受前揭法律規範。為避免對中小企業勞工保障不足,宜修法要求所有企業均應建立友善職場基本義務,並訂定公開防治機制[footnoteRef:11]。考量規模較小事業單位人力與經營成本限制,難以啟動調查機制並做出客觀公正調查,建議由政府編列預算,委由第三方專業團體協助處理性騷擾防治工作。 [10: 行政院主計總處,工業及服務業普查主題-105年普查結果統計表,網址:https://www.stat.gov.tw/lp.asp?ctNode=543&CtUnit=379&BaseDSD=7&mp=4(最後瀏覽日:112年7月4日)。105年臺灣僱用人數在30人以下之企業單位占全體企業單位之97.7%,其中5人以下之企業單位亦高達78.7%。] [11: 單蔓婷,政壇「Me too」延燒!職場性騷擾7成黑數不敢求助 雇主「球員兼裁判」申訴難,菱傳媒,112年6月5日,網址: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9356&utm_source=OwlNew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multi-perspective&utm_content=news(最後瀏覽日:112年7月1日)。]
(三)明文規定「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之內涵
《性工法》第13條第2項規定之「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屬「不確定法律概念」。為期明確,避免實務上對「立即有效糾正及補救措施」之內涵認定產生歧異,致判斷標準不一致[footnoteRef:12],爰參酌英國《平等法》之「全部合理措施」、韓國《僱平法》賦予雇主性騷擾各階段防治義務內容及我國實務判決見解,建議修法明文規定「立即糾正及補救措施」之內涵,建立更為明確且細緻之規範,俾利判斷雇主採取之糾正及補救措施是否合於法律規定。 [12: 有關「立即有效糾正及補救措施」之內涵,依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裁字第2802號裁定意旨,雇主應以審慎態度視之,即時設身處地主動關懷,並採取適當解決之措施。依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9年度訴字第1484號判決意旨,在調查期間亦應設身處地考量申訴人之感受、採取滾動式之具體措施,使申訴人得以免於有在該段期間於職場環境上遭遇不友善之眼光及待遇之虞。依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訴字第248號判決意旨,雇主知悉時即啟動調查機制,以釐清確認性騷擾事件始末。]
撰稿人:陳建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985/File_19785950.docx |
R02138 | 大型重型機車停車問題法制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停車場法;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林鈺琪 | 2023-07-0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3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大型重型機車停車問題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停車場法、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大型重型機車(下簡稱大型重機)因車型介於一般機車與汽車,常為了找車位傷腦筋,有些停車場甚至禁止停放大型重機。機車團體表示,有些停車場設置是一格汽車位停兩台大型重機,造成大型重機駕駛與汽車駕駛間的衝突,大型重機義務比照汽車,權利卻不如汽車。近日民間為凸顯法規的不完備,發起「重機停車大富翁」活動,號召大型重機一車一格、停好停滿,並指出大型重機比照汽車停車的政策浪費空間、排擠其他車輛的停放,全臺各地停車管理單位仍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簡稱道交條例),強制大型重機比照汽車停放,而後雖然修法規定多台大型重機可停放一格車位,卻每台都收一格的費用,且進出停車場常遇辨識車牌問題,讓騎士卡在門口動彈不得[footnoteRef:1]。 [1: 蔡亞樺、蔡思培,《專用格少、限制多 重機族怨難停車》,自由時報,2023年6月17日,第A11版。]
四、探討研析
(一)
大型重機停車規範宜以法律明定
道交條例第92條第6項規定,大型重機除另有規定外,「比照」小型汽車適用其行駛及處罰規定。停車場法第13條亦規定,地方主管機關應於路邊停車場開放使用前,將相關規定事項公告週知,變更及廢止時亦同。因路邊停車攸關道路交通管理,故明定路邊停車場開放使用或變更、廢止時應行公告週知事項,俾利遵循。是以,法律未明定大型重機規定者,係比照小型汽車之規定。
為解決大型重機停車問題,2018年12月24日修正發布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下簡稱道安規則)第112條規定,增訂第1項第14款,1個小型車停車格位得停放1輛以上之大型重機。同條項第15款亦規定,停車時間、位置、方式及車種,如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有特別規定時,應依其規定。惟,以法規命令方式規範大型重機停車規定似有不妥,為避免停車紛爭,並維護大型重機停車權益,宜以法律明定較為周妥。
(二)因應重機數量增加,宜檢討法規之實效性
臺灣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才在「公平貿易」的前提下,於該年7月1日重新開放150c.c.以上的大型重機進口與領牌[footnoteRef:2]。依交通部「機動車輛登記數」[footnoteRef:3]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12月統計,大型重機計1,882輛,小型車計4,989,336輛,大型重機約占小型車0.00038;惟至2023年5月統計,大型重機計239,205輛,小型車計7,259,158輛,大型重機已約占小型車0.033。20多年間,大型重機車輛數約增加127倍,小型車車輛數約增加1.45倍,而大型重機與小型車之占比增加87倍多。 [2: 張慶輝,《臺灣重機開放20年「賣出新車數曝光」!近50萬人先考駕照圓追風夢》,ETtoday新聞雲,2021年12月23日,網址:https://speed.ettoday.net/news/2152526,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9日。] [3: 機動車輛登記數,交通部統計查詢網,網址:https://stat.motc.gov.tw/mocdb/stmain.jsp?sys=100&funid=b330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9日。]
鑑於大型重機數量日漸增加,主管機關宜檢討評估現行有關大型重機相關法規內容是否合理、有效、可行,訂定符合大型重機停車相關規定,以符實效性原則。
(三)
法規規定應符合衡平原則
雖然依道交條例第92條第6項及道安規則第112條第1項第14款規定,大型重機比照小型汽車適用其行駛及處罰規定,1個小型車停車格位得停放1輛以上之大型重機,然而人口密集都會區域,對小型汽車來說,停車位本就一位難求,在未設有大型重機專屬停車格情形下,經常發生大型重機與小型汽車之停車糾紛[footnoteRef:4]。此外,進出停車場若遇車牌辨識系統時,大型重機騎士需要採「倒退嚕」方式,藉此進行車牌辨識,才得以順利進出停車場[footnoteRef:5]。此等均在在顯示現行對大型重機停車之不友善環境,畢竟大型重機與小型汽車仍有區別,若依規定大型重機之行駛及處罰須比照小型汽車規定,恐有失衡平。依停車場法第13條及道安規則第112條第1項第15款規定,相關主管機關或可研擬更符合大型重機停車之車格、方式等相關規定,以完善大型重機停車問題。 [4: 李依璇,《紅牌重機停汽車停車格挨轟「自私缺德不要臉」 警說話了!》,三立新聞網,2023年3月3日,網址: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259550,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30日。] [5: 東森新聞,《獨/無奈又好笑 重機停車遇車牌辨識只能倒退嚕》,yahoo!新聞,2022年4月12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news/%E7%8D%A8-%E7%84%A1%E5%A5%88%E5%8F%88%E5%A5%BD%E7%AC%91-%E9%87%8D%E6%A9%9F%E5%81%9C%E8%BB%8A%E9%81%87%E8%BB%8A%E7%89%8C%E8%BE%A8%E8%AD%98%E5%8F%AA%E8%83%BD%E5%80%92%E9%80%80%E5%9A%95-05480091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30日。]
撰稿人:林鈺琪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982/File_19785948.docx |
R02137 | 搜索律師事務所規定修法方向之研析 | 刑事訴訟法 | 陳世超 | 2023-07-0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3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搜索律師事務所規定修法方向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事訴訟法
三、背景說明
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認為,刑事訴訟法第122條第2項及第133條第1項[footnoteRef:1]等相關規定未將律師或辯護人與被告、犯罪嫌疑人、潛在犯罪嫌疑人間基於憲法保障秘密自由溝通權行使而生之文件資料,排除於得搜索、扣押之外,與憲法第15條保障律師工作權及憲法第16條保障被告訴訟權之意旨不符,應予檢討修正。 [1: 刑事訴訟法第122條第2項:「對於第三人之身體、物件、電磁紀錄及住宅或其他處所,以有相當理由可信為……應扣押之物或電磁紀錄存在時為限,得搜索之」;第133條第1項:「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
四、探討研析
(一)日本及德國刑事訴訟法已有類似排除扣押規定可供修法參考
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認為,除有事證足認律師或辯護人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情形外,刑事訴訟法未將律師或辯護人與被告、犯罪嫌疑人、潛在犯罪嫌疑人間基於憲法保障秘密自由溝通權行使之溝通紀錄及因此而生之文件資料排除於得搜索、扣押之外,與憲法保障律師工作權及被告訴訟權之意旨不符,應於2年內依判決意旨修正刑事訴訟法。
就此部分,日本刑事訴訟法第105條:「現任或曾任醫師、牙醫、助產師、護理師、律師(含外國法律事務律師)、專利師、公證人、宗教職業之人,就其業務上委託而保管或持有之物,與他人秘密有關者,得拒絕扣押。但經本人承諾之情形,或足認拒絕扣押僅係為被告所為之權利濫用之情形(被告為本人之情形除外)以及其他依法院規則所定事項之情形,不在此限」[footnoteRef:2]及德國刑事訴訟法第97條(對拒絕證言權人之扣押禁止):「(1)下列物件不得扣押:1.被告與依第52條[footnoteRef:3]或第53條[footnoteRef:4]第1項第1句第1款至第3b款有拒絕證言權人間之書面通訊;2.第53條第1項第1句第1款至第3b款所稱之人,就被告對其信賴告知之事項或拒絕證言權所涵蓋之其他情況所作之紀錄;3.第53條第1項第1句第1款至第3b款所稱之人之拒絕證言權所涵蓋的、包括醫師檢查報告之其他物件。(2)以上限制僅適用於物件被拒絕證言權人所保管之情形,但物件是社會法第5章第291a條意義下之電子健康紀錄卡除外。……扣押之限制不適用於下列情形,即當一定之事實構成懷疑,拒絕證言權人參與犯罪或參與資訊贓物罪、包庇犯罪利益、妨礙司法或贓物罪,或者當物件是經由犯罪產生、實施犯罪時使用或計畫使用或者由犯罪所得者。……」[footnoteRef:5],均有類似排除扣押規定可供修法之參考。 [2: 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所附「陳運財教授專家諮詢意見書」,頁3。] [3: 被告親屬之拒絕證言權。] [4: 應守職業秘密者之拒絕證言權,包括律師、專利師、公證人、醫師、神職人員等。] [5: 連孟琦譯,德國刑事訴訟法—附德國法院組織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05年9月,頁67。]
(二)對於符合法定要件而有搜索律師事務所必要時,是否宜有特別程序規定,似得於修法時併同衡酌
雖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主文基於法官得對搜索律師事務所之聲請予以審查,且對搜索之裁定及執行已設有監督及救濟機制[footnoteRef:6],而對刑事訴訟法未對律師事務所搜索設有特別程序規定部分,採取合憲性解釋。 [6: 刑事訴訟法第128條第3項:「搜索票,由法官簽名。法官並得於搜索票上,對執行人員為適當之指示」;第132條之1:「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於聲請核發之搜索票執行後,應將執行結果陳報核發搜索票之法院,如未能執行者,應敘明其事由」;第142條第1項:「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其係贓物而無第三人主張權利者,應發還被害人」;第416條第1項:「對於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或檢察官所為下列處分有不服者,受處分人得聲請所屬法院撤銷或變更之。處分已執行終結,受處分人亦得聲請,法院不得以已執行終結而無實益為由駁回:一、關於羈押、具保、責付、限制住居、限制出境、限制出海、搜索、扣押或扣押物發還、變價、擔保金、因鑑定將被告送入醫院或其他處所之處分、身體檢查、通訊監察及第105條第3項、第4項所為之禁止或扣押之處分。……」;第416條第2項:「前項之搜索、扣押經撤銷者,審判時法院得宣告所扣得之物,不得作為證據」。]
惟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理由亦強調,律師事務所作為律師執行業務之所在,儲存保留其眾多委任人委託案件之檔案資料,國家機關就律師事務所執行搜索、扣押時,欲就特定文書、電磁紀錄加以扣押,必經篩選搜索,瀏覽範圍勢必及於非本案應扣押標的之其他委任人所屬應受秘密自由溝通權保障之文件資料。因此,對律師事務所進行搜索,在發動條件、程序及救濟上自應特予審慎考量,始符合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要求。
論者亦認[footnoteRef:7],在涉及文件等書面類型證據的搜索時,為了確認是否為得扣押的客體,偵查機關無可避免地必須要瀏覽遠遠超過令狀所特定範圍的資料。一旦偵查機關察看到這些受有秘密自由溝通權保障的資料,就會知悉相對人與律師間不應被他人所探知的事項,其所造成的侵害是無從回復的。且對於律師事務所的搜索,除了會影響律師既有當事人的權益外,還會使得尚未諮詢律師意見的人們卻步,不敢向律師尋求專業上的協助,形成寒蟬效應。 [7: 李榮耕,律師事務所的搜索,臺灣法律人,第22期,112年4月,頁80。]
因而有論者認[footnoteRef:8],倘若相關法律未建立機制以避免偵查機關在搜索過程中接觸到受有秘密自由溝通權保障的資料內容,僅是在搜索到資料後才禁止扣押、審判使用或課以相關人員保密義務等措施,都不足以保障搜索律師事務所牽動的律師與其委任人間秘密自由溝通權利。 [8: 李佳玟,律師事務所搜索扣押之規範違憲審查,臺灣法律人,第23期,112年5月,頁112-113。]
因此,論者多認[footnoteRef:9],得參考加州「特別執行官」制度[footnoteRef:10],其規定法院在符合法定要件而有搜索律師事務所必要時,應同時指派特別執行官(自該州聲譽良好之律師中選任,對於執行搜索所知悉事項,除回答法官詢問外,有保守秘密之義務[footnoteRef:11])。特別執行官執行搜索時,應告知受搜索人搜索票記載所欲扣押之物品,使受搜索人有自行提出之機會,如受搜索人未提出欲扣押之物品時,特別執行官得進行搜索。如受搜索人主張某文件涉及秘密而不應揭露時,特別執行官應將該文件緘封,送交法院審查。 [9: 王兆鵬,搜索律師事務所之合憲性,月旦法學,第227期,103年4月,頁14-15;李榮耕,同註7,頁86;李佳玟,同註8,頁113。] [10: California Penal Code §1524(c):「Notwithstanding subdivision (a) or (b), a search warrant shall not be issued for any documentary evidence in the possession or under the control of any person who is a lawyer as defined in Section 950 of the Evidence Code, ……and who is not reasonably suspected of engaging or having engaged in criminal activity related to the documentary evidence for which a warrant is requested unless the following procedure has been complied with:(1) At the time of the issuance of the warrant, the court shall appoint a special master in accordance with subdivision (d) to accompany the person who will serve the warrant. Upon service of the warrant, the special master shall inform the party served of the specific items being sought and that the party sha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rovide the items requested. If the party, in the judgment of the special master, fails to provide the items requested, the special master shall conduct a search for the items in the areas indicated in the search warrant. (2) (A) If the party who has been served states that an item or items should not be disclosed, they shall be sealed by the special master and taken to court for a hearing. ……」,https://leginfo.legislature.ca.gov/faces/codes_displayText.xhtml?lawCode=PEN&division=
&title=12.&part=2.&chapter=3.&article=,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8日。] [11: California Penal Code §1524(d):「(1) As used in this section, a “special master” is an attorney who is a member in good standing of the California State Bar and who has been selected from a list of qualified attorneys that is maintained by the State Bar particularly for the purposes of conducting the searches described in this section. ……Information obtained by the special master shall be confidential and may not be divulged except in direct response to inquiry by the court. ……」,https://leginfo.legislature.ca.gov/faces/codes_display
Text.xhtml?lawCode=PEN&division=&title=12.&part=2.&chapter=3.&article=,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8日。]
是以,未來修法時,是否參酌前開論者意見及外國立法例建立相關機制,以平衡國家偵查犯罪發見真實需要並保障律師與其委任人間秘密自由溝通權利,尚待各界討論形成共識。
撰稿人:陳世超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980/File_19785946.docx |
R02136 | 海外藏僧來臺弘法入境簽證問題研析 | 外國護照簽證條例施行細則;就業服務法 | 王珮瑛 | 2023-07-0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36
議題研析
一、題目:海外藏僧來臺弘法入境簽證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外國護照簽證條例施行細則、就業服務法
三、背景說明
(一)鑑於海外藏僧申請來臺簽證長期以來規定過於嚴苛且繁瑣,超過120個臺灣藏傳佛教佛學中心發起共同連署,並於112年6月6日於立法院中興大樓召開記者會,發表連署聲明。記者會主題為「最遙遠的距離,最難到的臺灣,取消限制,放寬延長,半年合理,居留許可」[footnoteRef:1]。聲明中除提及藏傳僧侶在辦理加簽或新申請入境時,只能拿到2個月不可延長入境簽證的不公平對待,並提出3點訴求:1.取消每2個月必須出境的規定,應採無差別待遇,給予半年簽證,無不良紀錄者,應考慮第2次入境延展為1年;2.要求比照其他宗教,一體適用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6款,得以宗教工作取得居留簽證;3.針對來自印度或尼泊爾護照不易辨識真偽,有社會及國安疑慮者,在不阻礙良善宗教交流原則下,政府可設立適當防火牆,但不要帶著有色眼光及預設立場[footnoteRef:2]。列席之外交部代表則表示,外交部已在檢討過去多年來規定的合理性,在維護國境管理、兼顧社會治安下,會朝放寬的方向規劃,但恐不能一步到位。 [1: 項家麟,藏傳僧侶簽證嚴苛!逾百佛學中心連署聲明:給予半年簽證,經濟日報,112年6月6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5/7216404,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6日。] [2: 藏傳佛教佛學中心聯合簽署聲明 尊重和保障宗教的平等地位,藏傳僧侶在辦理加簽或新申請入境需放寬,喇嘛網,112年6月9日,網址:https://www.lama.com.tw/content/news/index.aspx?id=451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6日。]
(二)據蒙藏文化中心資料統計,自100年至108年(近3年受疫情影響人數明顯減少),每年來臺弘法海外藏僧均超過1500人次[footnoteRef:3]而各地佛學中心的數量亦呈成長趨勢。惟在經濟誘因下,也產生不少弊端,有部分藏僧以交易賺錢為目的,非為傳法;甚至有藏胞偽作喇嘛為人修法、占卜、療病等引發詐騙事端[footnoteRef:4]。加以部分藏傳佛教喇嘛透過不法途徑取得尼泊爾護照申請來臺簽證[footnoteRef:5],種種現象致使外交部對藏傳佛教僧侶入境採取限縮及嚴格之特殊化處理。 [3: 100年為1,589人次、104年達1,967,106年略降為1,575,至108年則高達2,014,參見海外藏僧來臺弘法人次統計表,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網站,網址:https://mtcc.moc.gov.tw/home/zh-tw/statistics/96663?mark==,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7日。] [4: 姚麗香,藏傳佛教在臺灣發展的初步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5期,2000年7月,頁336。] [5: 外交部宣布尼泊爾籍喇嘛來臺簽證審核原則,外交部新聞稿,95年6月20日,網址: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96&s=68933,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7日。]
四、探討研析
(一)宜適時檢討海外藏僧來臺弘法入境簽證相關規定與限制
依現行規定,必須具備阿闍黎證書[footnoteRef:6]同時必須是住持才能申請90天可延簽證,一般藏僧申請入境時,長期以來都只能拿到2個月不可延長之入境簽證[footnoteRef:7]。若係隨同一定位階之住持來臺協助弘法人員(以1人為原則),符合連續5年來臺弘法至少15次以上,或連續10年來臺弘法至少30次以上,才可酌予核發較長停留期限或可延期停留簽證[footnoteRef:8]。加以申請流程繁複,較之其他宗教人士來臺之相關規定明顯嚴苛。此不僅造成各佛學中心沈重之經濟及行政負擔,阻礙法務推動,就宗教平等角度觀之,亦有欠公允。監察院曾就此提出調查報告指出:外交部對於知名藏僧或知名寺院住持,或過去曾來臺、無逾期停留或不良紀錄,真正從事弘法之藏傳佛教僧侶,允宜給予分類分級之便利待遇,並應研擬相關配套措施加以落實,以維宗教信仰之自由[footnoteRef:9]。另監察院亦指出:藏僧申請來臺所持護照效期需在1年以上,印度旅行證之效期須3年以上,惟其他宗教人士所持護照效期僅需6個月以上,有失公允,亦有違外國護照簽證條例施行細則規定[footnoteRef:10],外交部允宜切實檢討改進[footnoteRef:11]。 [6: 顯教中,阿闍黎意即「軌範師」,又稱「導師」;在密教,阿闍黎為受戒之師,即一般所稱之上師、金剛上師。取得阿闍黎資格需聽聞並修持佛法、接受灌頂,並領受阿闍黎證書,有了阿闍黎證書,即成為「教授師」,可教授密法。參見全國宗教知識網,網址: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407;真佛宗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s://www.tbsn.org/means/detail/176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5日。] [7: 同註2。] [8: 藏傳佛教外籍僧侶(藏僧)來臺弘法補充注意事項,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網站,網址:https://www.boca.gov.tw/cp-36-192-55163-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9日。] [9: 監察院調查報告,案號:098外0004,98年4月22日審議,105年2月17日結案,110年4月27日公告,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199,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9日。] [10: 外國護照簽證條例施行細則第5條第2項:前項所定有效外國護照,其所餘效期應六個月以上。但條約或協定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11: 同註9。]
然外交部多年來除對持印度旅行證之藏僧申請簽證所持護照效期由3年放寬為1年外[footnoteRef:12],其他就藏僧申請來臺簽證較其他宗教人士規定嚴苛之處並未有所調整。雖然簽證業務須考量國境安全與社會安寧,但在外交部無法就藏僧來臺違法情事提出有力證據和統計證明,且違法數字相當少[footnoteRef:13]之情況下,實有必要重新檢討相關規定之合理性,以平撫藏傳佛教各佛學中心與信眾多年來認受不公對待之不滿情緒,並消弭宗教不平等之疑慮。 [12: 外交部自97年9月起放寬印度旅行證之效期在1年以上者,即可申請我國簽證。參見:監察院外交及僑政委員會調查報告結案情形一覽表,同註9。] [13: 同註1。]
(二)研議開放藏僧可比照其他宗教人士以宗教工作取得居留簽證之可行性
據西藏宗教基金會表示:藏僧至今仍無法以宗教工作為由取得居留簽證,當局一般而言均會核發工作居留簽證予其他宗教工作者,但一直以來均拒發居留簽證給藏僧[footnoteRef:14]。依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6款,雇主可聘僱外國人在中華民國境內從事宗教、藝術及演藝工作,但長期以來藏僧均無法以宗教工作取得居留簽證,除須頻繁出境外,在臺期間亦無法享有健保,若來臺弘法之藏僧有醫療需求,恐造成佛學中心另一財務負擔。基於平等原則,宜比照其他宗教人士,開放海外藏僧得一體適用就業服務法,以宗教工作取得居留簽證。 [14: 2022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臺灣部分,美國在臺協會,112年6月7日,網址:https://www.ait.org.tw/zhtw/zhtw-2022-report-on-international-religious-freedom-taiwan/,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9日。]
撰稿人:王珮瑛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975/File_19785934.docx |
R02135 | 美國對外簽訂國際書面協定權限分配之法制簡介 | 憲法 | 方華香 | 2023-07-0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35
議題研析
一、題目:美國對外簽訂國際書面協定權限分配之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憲法
三、背景說明[footnoteRef:1] [1: 本段相關內容係整理自劉秉森,論國會對租稅協定之監督權限—臺灣與美國相關法制之比較,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22年7月,頁50-101;Stephen P. Mulligan,International Law and Agreements:Their Effect upon U.S. Law,P2-12,CRS Report RL32528,September 19, 2018(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L/RL32528)(最後瀏覽日:2023年6月30日);王瑋,美國條約行為的模式,美國研究,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2011年(http://www.mgyj.com/american_studies/2011/third/third10.htm)(最後瀏覽日:2023年6月30日)。]
(一)美國對外簽訂國際書面協定,傳統上可分為下列類型:1.條約(Treaty);2.國會行政協定(congressional-executive agreement);3.單純行政協定(sole executive agreement)等。形式上觀之,單純行政協定是美國總統在其憲法職權內簽訂之國際書面協定,無須國會審議或同意,屬行政權範疇,未涉立法權與行政權之權限分配問題。爰此,此處僅對條約及國會行政協定中,行政權與立法權之互動為美國法制之簡介。
(二)條約:
1.依據:美國憲法第2條第2項規定:「……總統經參議院之諮詢及同意,並得該院出席議員2/3贊成時,有締結條約之權。……」
2.說明:
(1)按美國制憲者之原始設計,締約權由總統與參議院共享。參議院之諮詢及同意(advice and consent)為兩個程序,諮詢指在協商條約之任何階段,總統應與參議院持續溝通,但鑑於頻繁的諮詢毫無效率與章法,自華盛頓總統第二個任期後,後續總統均不再向參議院履行憲法之「諮詢」程序[footnoteRef:2]。自此,參議院全方位之諮詢與事後同意程序,縮減至事後同意。 [2: Stephen P. Mulligan,同前註。
]
(2)制度演變:美國制憲者之所以將締約同意權劃歸參議院,係因為制憲當時,相對於眾議院,參議員任期6年,由各州議會指派2名,較為專業穩定而小型,利於條約之諮商、保密,也保障小州利益。然而,今日參議員已轉變為與眾議員相同之直選制度,人數也有百人,不復當初制憲者所想像之專業、小型,而2/3的高門檻,使得小州利益得以凌駕於國家利益,以1/3+1票否決對國家有利之條約,且以州為單位,其民主代表性不如以人口為計算基礎。因而,有修憲納入眾議院一同決策之呼聲。
(三)國會行政協定:
1.依據:鑑於條約程序之繁複及制度缺失,在條約程序外,美國發展出,以兩院簡單多數決取代參議院2/3絕對多數決而締結之國際書面協定,其權源係來自國內現有或隨後頒布之法律之授權,而透過兩院決議通過之國會行政協定,亦被認為較具民主性。。一般承認國會行政協定之合憲性,係本於美國憲法第1條第8項所列舉國會權限中,第18款明定「為執行以上各項權力,或為執行本憲法授予美國政府或政府中任何機關或官員之權力,國會得制定一切必要而適當之法律。」以貿易協定為例,同條項第3款規定國會有權「制定法律」以規範與外國之貿易。也因此,國會行政協定之簽署,以憲法第1條所列舉之國會權限事項為限。
2.說明:
(1)國會行政協定分為事前授權(ex ante congressional-executive agreement)或事後審議(ex post congressional-executive agreement)而有不同程序。事前授權指的是國會事先立法將談判簽署權限授權予總統,若該授權之法律無落日條款,則接續繼任之總統可一直沿用該授權。此種授權之立法並無一定方式,可能廣泛授權給總統認為必要之行為,亦可能僅嚴密授權總統為特定領域、特定目的之協定。事後審議則是,總統或其代表完成與外國協定之談判後,分別送交參議院與眾議院以普通立法程序(普通多數決)審議,與普通立法程序略有不同是該國會行政協定係平行分別由兩院審議。一旦兩院有調整該約款之決議,總統必須重啟談判,並重送新的協定條文給兩院審議。也因此,事後審議程序有可能會比國內法立法程序更加繁瑣。
(2)事前授權類型之國會行政協定之商榷:透過立法授權總統對外談判簽署協定之立法方式並無一定,授權範圍不一,甚至無落日條款,影響到國會後續的監督強度。
四、探討研析
(1)
美國憲政實務上運用條約之數量遠低於國會行政協定(以事前授權為大宗)
根據統計,美國締結條約占其國際書面協定之比例最多僅10%,其餘絕大多數為國會行政協定,且以事前授權為大宗[footnoteRef:3]。但條約比國會行政協定有較長之存續期間,且在特定領域,例如:引渡、環境、租稅、武器控制等,仍係以條約為主要國際書面之工具,故條約與國會行政協定仍可併存[footnoteRef:4]。 [3: 劉秉森,同註1,頁69-70、88;王瑋,同註1。] [4: 劉秉森,同註1,頁70-71;王瑋,同註1。]
研究指出,協定數目激增,一方面是行政部門追求效率,更主要的是為了繞開立法部門而做出的選擇[footnoteRef:5]。 [5: 王瑋,同註1。]
(2)
對於是否屬於條約、國會行政協定、單純行政協定,美國國會與行政部門產生歧見之例
基於權力分立原則,對國際書面協定性質認定,影響及於國會對該書面協定之監督(參與)權限大小。因此,在美國憲政史上,亦不乏國會與行政部門認定不同調的案例。
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就曾引發是否啟動條約批准程序之爭論,但最終仍是以國會行政協定形式獲得國會通過,這使得參議院2/3多數同意逐步讓位於兩院的簡單多數同意[footnoteRef:6];2023年3月28日,美國與日本簽署之美日關於加強關鍵礦產供應鏈協議(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Japan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Strengthening Critical Minerals Supply Chains(Japan-U.S. Critical Minerals Agreement (CMA)) ,行政部門採取單純行政協定形式而未送國會批准,美國國會對此形式表達關切(concern)[footnoteRef:7]。 [6: 王瑋,同註1。2020年7月1日起,新版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生效,已取代NAFTA。] [7: Timothy J. Keeler、 Duane W. Layton、 Warren S. Payne、 Jennifer L. Parry,Sole Executive Agreements and Their Role in US Law,April 12,2023(https://www.mayerbrown.com/en/perspectives-events/publications/2023/04/sole-executive-agreements-and-their-role-in-us-law)(最後瀏覽日:2023年6月30日)]
(3)
美國國會採取之制衡手段
1.條約部分:
美國簽署條約後不批准之現象甚為常見,參議院可能利用內部規則拖延表決程序,此種程序延宕取代了直接否決[footnoteRef:8];或在審議條約時,可以保留條款或以附加條件為同意條件,這些條件可能會修改美國在該條約下的權利義務。參議院還可以提議修改條約本身的文本,條約的其他締約國必須同意這些修改才能生效[footnoteRef:9]。 [8: 王瑋,同註1。] [9: Stephen P. Mulligan,同註1,P4。]
2.國會行政協定:
(1)可透過立法對授權範圍、條件、期限等加以限制或收回授權
以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TPA) laws(貿易促進授權法案)為例,國會授權總統簽訂某些國際貿易協定,在有限的授權範圍、條件且總統履行法定義務(例如:通知、諮商國會與向國會報告(Notification, Consultation, and Reporting))等要件下,該國會行政協定適用快速立法程序(fast-tract,國會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審議,且僅能進行全有全無之表決)。TPA有落日條款,總統必須定期向國會申請延長授權,國會可透過重新授權使用 TPA 之權力,重新修改貿易談判目標、協商機制和要求總統通知國會之義務[footnoteRef:10]。 [10: Fergusson, Ian F.,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TPA) and the Role of Congress in Trade Policy,CRS report RL33743,June 15, 2015(https://ecommons.cornell.edu/bitstream/handle/1813/79266/CRS_Trade_Promotion_Authority_0615.pdf?sequence=1&isAllowed=y)(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3日);Christopher A. Casey,Cathleen D. Cimino-Isaacs,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TPA),CRS report IF10038,December 6, 2022(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IF/IF10038)(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3日)。]
(2)後法優於前法,以國內法排除國際協定於國內之適用
美國追求國內法至上,如協定與聯邦法律相牴觸,則以後生效者為準,即後法優於前法(later acts override)。國會本其職權,得在總統簽署行政協定後,透過立法(兩院多數決),藉由後法優先前法之法理,排除國際協定適用於國內[footnoteRef:11]。 [11: 劉秉森,同註1,頁92;王瑋,同註1。]
撰稿人:方華香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972/File_19785932.docx |
R02134 | 兒童乘坐機車安全之法制問題研析 |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標準法;商品檢驗法 | 李淑瓊 | 2023-07-0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34
議題研析
一、題目: 兒童乘坐機車安全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標準法、商品檢驗法
三、背景說明
依據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於2019年分析近十年來衛生福利部提供的國人死因結果,事故傷害[footnoteRef:1]為未滿18歲兒童非自然死亡首要原因,約占7成以上。而運輸事故占事故傷害半數以上,其中又以機動車交通事故占運輸事故9成以上,每年約造成83~290位兒童死亡,是兒童死因第一位[footnoteRef:2]。有民間團體提出,坊間機車「兒童安全座椅」及「兒童安全帽」為兩大致命問題,亟需積極管理[footnoteRef:3]。 [1: 事故傷害分為運輸事故、因暴露與接觸有毒物質所致的意外中毒、跌倒(落)、暴露於煙霧、火災與火燄、意外溺死或淹沒及其他。參見:衛生福利部補助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辦理,「2030兒童醫療與健康政策建言書」,2019年5月,第546頁。] [2: 出處同前註。] [3: 邱宜君、李樹人,兒童車禍死傷15年增2成 兒盟:「機車安全座椅、兒童安全帽」兩大致命問題,聯合報,2023年6月12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22854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6日)]
四、探討研析
(一)市售兒童機車安全帽或安全座椅皆未經檢驗合格
「騎乘機車用防護頭盔」(俗稱「安全帽」,貨品分類號列:65061090907A)為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所公告應施檢驗商品,檢驗標準為CNS 2396。依該檢驗標準,最小分級之防護頭盔,頭圍尺寸為50公分[footnoteRef:4],亦即,市售頭圍尺寸未滿50公分之防護頭盔(兒童安全帽),皆不可能經該局檢驗合格。 [4: 參見: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 2396號(騎乘機車用防護頭盔)。目前國內合格的兒童安全帽,頭圍最小是50公分,換算應為5歲左右兒童配戴。]
其次,兒童機車安全座椅,因非屬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所公告之應施檢驗商品,且交通安全之相關法規,亦未設有兒童機車安全座椅應經檢定合格之規定,故目前市售之兒童機車安全座椅,亦皆未經檢驗合格。
(二)機車宜否附載兒童,現行法規存在扞格,且見解分歧
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88條規定,小型輕型機車不得附載人員,重型及普通輕型機車在駕駛人後設有固定座位者,得附載1人,附載的人員並應配戴經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檢驗合格,並於帽體貼有商品檢驗標識之安全帽,且安全帽應適合頭形,穩固戴在頭上,不致上下左右晃動,不可遮蔽視線。違者,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1條第6項規定「機車駕駛人或附載座人未依規定戴安全帽者,處駕駛人新臺幣500元罰鍰」。
前述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規定中之「1人」,未設有年齡限制,且交通部於2023年6月14日發布之新聞稿略以:「交通部也再提醒家長特別注意,騎乘機車附載兒童時一定要放慢車速,並隨時注意兒童乘坐狀況,以維護附載行車之安全。」[footnoteRef:5],似未禁止以機車附載兒童。惟依前述商品檢驗之相關規定,因市售頭圍尺寸未滿50公分之兒童安全帽,皆不可能經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檢驗合格,是以,若附載頭圍未滿50公分之兒童,即會因為無法購買到「帽體貼有商品檢驗標識」及「應適合頭形,穩固戴在頭上,不致上下左右晃動,且不可遮蔽視線」之安全帽,而違反前述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88條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1條第6項規定,發生不同規定間之扞格問題。 [5: 參見:交通部路政司,「交長王國材指示研議兒童安全帽頭圍級距下修可行性及檢討制訂機車兒童座椅檢測標準」交通新聞稿,2023年6月14日,網址:https://www.motc.gov.tw/ch/app/news_list/view?module=news&id=14&serno=86184b4b-0cc7-43b7-b4f9-bbf44f53addc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6日)]
此外,有醫師指出成年人騎機車載幼兒,一旦發生車禍,兒童頭頸部受創嚴重性遠高於成人,主因為兒童頭部占身體的比率較大,可能占身長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小朋友頸部肌肉發育尚未成熟,支撐力較弱,車禍撞擊時,頭部劇烈甩動,以致腦部、頸椎受創,有更高機率導致死亡或終生癱瘓失能,而「強烈建議學齡前兒童不要乘坐機車。」[footnoteRef:6]另亦有報告指出,機車發生車禍時,安全座椅可讓孩子不被拋出去,但也可能更危險,幼童被迫與機車「共存亡」,跟機車一起被捲進車底[footnoteRef:7]。 [6: 同註3,參見該則報導中有關臺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之見解。] [7: 同註3。]
(三)兒童乘坐機車安全之法制建議
由於各界關心以機車附載兒童時使用兒童安全帽及兒童安全座椅之相關安全議題,交通部曾邀集相關機關及單位討論[footnoteRef:8],會議結論針對機車兒童安全帽尺寸部分,交通部將於3個月內研商下修國家標準之尺寸規格;另外針對機車兒童座椅部分,將於今(2023)年底前會同國內各單位和業者,完成訂定國內特有必要且妥適之檢測標準及配套規範[footnoteRef:9]。惟如前所述,由於欠缺檢驗標準,故市售之兒童機車安全帽或安全座椅皆未經過檢驗合格,且社會上就機車是否適合附載兒童,存在不同意見,故前揭納管方向及檢驗標準之訂定,宜審慎為之。 [8: 同註5。] [9: 參見:林冠妤,「兒童安全帽、機車安全座椅」將納管!交通部:年底訂定配套規範,Newtalk新聞,2023年6月14日,網址: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3-06-14/875722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6日)]
有關機車附載兒童時使用兒童安全帽及兒童安全座椅之安全議題,建議應先釐清相關法規是否准許機車附載兒童,若不准許,應檢討修正目前不同法規間相互扞格之處;若准許,應考量是否設置分級規定,且應將兒童乘坐機車相關防護用具之配置及檢驗,列為強制規定,並應訂定相應之檢驗標準。又因兒童安全帽之檢驗,並無國際標準可供參採[footnoteRef:10],兒童安全座椅則非應施檢驗商品,若欲訂定我國「特有」之檢驗標準,因相關標準涉及兒童乘坐機車之安全,應有嚴謹及可信賴之測試報告作為訂定標準之依據,宜先邀集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研擬相關之測試規範,以完善兒童乘坐機車安全之法制問題。 [10: 參見:林海、周彥妤,標檢局:兒童小安全帽、機車安全椅 都不合格,聯合新聞網,2023年6月12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228556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6日)]
撰稿人:李淑瓊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943/File_19785823.docx |
R02133 | 涉案或涉有違失行為公務人員退休管制之法制研析 | 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及其施行細則;公務員懲戒法;公務人員考績法 | 賴怡瑩 | 2023-07-0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33
議題研析
一、題目:涉案或涉有違失行為公務人員退休管制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及其施行細則、公務員懲戒法、公務人員考績法
三、背景說明
(一)報載,今(112)年4月某直轄市政府消防局主管被控性騷擾下屬,該主管即提出申請,預訂今年7月退休;另起108年舊案的被控主管也在案發後提退休申請,今年6月退休。該市政府首長表示,不管當事人是否申請提早退休,證據調查出來如涉不法,「我們會追究他的責任,並不會因為他申請退休有任何的影響」[footnoteRef:1] 。 [1: 徐白櫻,公職性騷加害人用「退休」解套 陳其邁喊追究但難度高,聯合新聞網,112年6月8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3537/7221503,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6日。]
(二)依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以下簡稱退撫法)第24條第1項規定,公務人員如有「停職」、「休職」、「涉嫌貪污治罪條例或刑法瀆職罪章之罪,且經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因案經依法移送懲戒或送請監察院審查中,或已依法為懲戒判決但尚未生效」或「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等不得辦理退休之情事者,應不受理其申請退休或資遣案。另依公務員懲戒法(以下簡稱懲戒法)第8條規定,公務人員因案在懲戒法院審理中、在監察院審查中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依規定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亦即涉及懲戒處分課責部分,已有管制申請退休或資遣之機制。
四、探討研析
(一)一次記二大過之行政懲處,改移送由司法機關依懲戒法進行課責
依退撫法施行細則第44條第1項規定,各機關受理涉案或涉有違失行為之所屬公務人員退休或資遣案時,應召開考績委員會,就其涉案或違失情節,確實檢討其行政責任並詳慎審酌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定,移送懲戒或送請監察院審查,及應否依相關法律核予停職或免職;經召開考績委員會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申請退休或資遣時,應於彙送審定機關之函內,敘明理由並檢同相關審查資料,以明責任。亦即未有退撫法第24條第1項所定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情形,依規定須受理其退休申請或資遣案。
我國公務員行政責任係由公務人員考績法(以下簡稱考績法)及懲戒法所分別規範行政懲處及司法懲戒併行之制度,公務人員考績法第12條規定之懲處措施,計有平時考核之申誡、記過、記大過及專案考績之一次記二大過免職等4種類型,公務員懲戒法第9條第1項則設有免職、撤職、剝奪或減少退休金、休職、降級、減俸、罰款、記過、申誡等9種懲戒處分。是以,除記大過外,申誡、記過及免職之「懲處」措施與「懲戒」措施已有高度重疊[footnoteRef:2]。惟在現行法制脈絡下,公務人員涉有重大違失情形時,機關亦得選擇僅以「懲處」處分課責,則同一重大違失事件會因課責途徑不同而有不同之管制受理退休(資遣)案之密度,當事人實存有在懲處之「免職」處分未確定前,儘速辦理退休(或資遣)之空間[footnoteRef:3](另按,退撫法第25條第5項第1款規定,依法被撤職、免職或免除職務不得辦理退休)。 [2: 吳欣宜,行政懲處與司法懲戒競合之法制研析,立法院法制局議題研析R01997,112年3月,網址: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227338,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9日。] [3: 公務人員考績法第18條,年終辦理之考績結果,應自次年一月起執行;一次記二大功專案考績及非於年終辦理之另予考績,自主管機關核定之日起執行。但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應先行停職。]
論者指出公務員之懲戒乃國家對其違法、失職行為的制裁,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對公務人員所為之免職懲處處分,應具實質懲戒性質[footnoteRef:4] 。基於司法上免職懲戒及行政上一次記二大過免職懲處,實存在處罰事由、案件性質不易區分之特性,爰建議刪除公務人員考績法第12條有關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之相關規定,改移送由司法機關依懲戒法進行課責。 [4: 李英毅,司法該扮演行政的一線管理者或行政的事後審查者?—談免職處分的救濟程序與實務,國家人力資源論壇,17期,111年4月,網址:https://www.exam.gov.tw/NHRF/default.aspx?type=FB76F1E6517A12DC,最後瀏覽日期:111年7月13日。]
(二)以法律明定人員退(離)後始有獎懲處分之法律效果
公務人員退(離)後,依照銓敘部函釋[footnoteRef:5],其在職期間如有獎懲事由,仍依規定辦理獎懲,除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功人員退離後仍依考績法第12條第1項第2款第1目規定予以獎勵外,其餘僅由服務機關人事單位登錄獎懲令(或送銓敘部登記)。 [5: 銓敘部 95年6月9日部法二字第0952643846號令。]
在職期間之獎懲依考績法第12條及第13條規定,係年度考績評定分數之重要依據,惟退(離)後之獎懲,僅一次記二大功人員有實質獎勵效果,其餘未有實質獎懲效果;另外,退(離)後始受記過、申誡之懲戒處分者,亦無實質處罰效果。
為期獎懲分明,避免造成以退(離)規避行政懲處及司法懲戒課責,建議研擬於考績法及懲戒法明定,人員退離後始有上述獎懲處分之情形,其應有之實質獎懲效果。
撰稿人:賴怡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916/File_19785800.docx |
R02132 | 法庭公開播送之法制研析 | 法院組織法 | 吳欣宜 | 2023-06-3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32
議題研析
1、
題目:法庭公開播送之法制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法院組織法
3、
背景說明
2017年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之分組會議以「公開透明的司法」為題,決議司法院應針對地方法院、高等法院以及高等行政法院、智慧財產法院第一、二審案件,在權衡確保人民知的權利、訴訟當事人公平審判權、訴訟參與者的人格權與實現公開透明的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下,研議法庭直播之範圍與條件[footnoteRef:1]。 [1: 司法改革進度追踪資訊平台:https://judicialreform.gov.tw/Resolutions/Lists/?ResolutionsGroup=4&ResolutionsIssues=17,瀏覽日期:112年6月26日。]
法庭直播即係將法庭活動公開播送,其結果無異於開放媒體以影音方式採訪報導法庭活動。法院組織法第90條第3項[footnoteRef:2]雖以許可制方式管理法庭錄音錄影行為,然除2017年間最高法院全程網路直播台東布農族獵人王光祿非常上訴案之言詞辯論外,實務運作上均是一概否定,顯見司法實務對於法庭錄音錄影行為仍持保守態度。 [2: 法院組織法第90條:「法庭開庭時,應保持肅靜,不得有大聲交談、鼓掌、攝影、吸煙、飲食物品及其他類似之行為(第1項)。法庭開庭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予錄音。必要時,得予錄影(第2項)。在庭之人非經審判長許可,不得自行錄音、錄影;未經許可錄音、錄影者,審判長得命其消除該錄音、錄影內容(第3項)。前項處分,不得聲明不服(第4項)。」]
4、
探討研析
(1)
審判公開之法理基礎兼具法治國原則及民主國原則
按審判公開之目的,旨在開放不特定多數人進入法庭內旁聽審判過程,確保司法運作之公正性。另一方面,藉由開放人民參與審判過程,以獲得人民對司法之信任與支持,審判公開成為司法課責機制之一環[footnoteRef:3]。從而,審判公開之法理依據,不僅是確保審判公正之法治國原則,亦包含公眾參與之民主國原則。隨著科技進步,人民獲取資訊之來源愈加倚重影音傳播,審判公開之方式自有與時俱進之必要,司法政策實不宜再侷限於「法庭內」旁聽之直接公開,應更進一步積極採取間接公開方式,透過大眾傳播手段,例如以錄音、錄影或電視、網路之公開播送方式,將審理實況以同步或非同步傳播至「法庭外」,供不特定人旁聽[footnoteRef:4]。 [3: 姜世明,法院組織法,新學林,修訂6版,2019年3月,頁121-122。] [4: 法院公開審判之方式,理論上可區分為直接公開與間接公開,前者係指人民得親自至「法庭內」旁聽,至後者則是透過大眾傳播手段,將審理實況傳送至「法庭外」供不特定人旁聽。]
(2)
開放法律審採行間接公開
現行司法院依法院組織法等授權訂定之法庭旁聽規則[footnoteRef:5],內容均係以直接公開為規範,雖然法釋義學上無法得出司法應採取間接公開之憲法義務,然間接公開具有憲法法理基礎已如前述。審諸法律審採行間接公開,不若事實審易有影響審判公正及訴訟參與者人格權之虞,是以制度設計上可參照憲法訴訟法第27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6],修正法院組織法第84條第1項規定,明定最高法院及最高行政法院審理案件之言詞辯論及裁判宣示,原則上亦應以適當方式實施公開播送[footnoteRef:7]。 [5: 法庭旁聽規則第1條:「本規則依法院組織法第84條第5項、行政法院組織法第45條、懲戒法院組織法第26條、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組織法第29條第2項、少年及家事法院組織法第37條第2項規定訂定之。」] [6: 憲法訴訟法第27條第1項:「言詞辯論應於公開法庭行之,並應以適當方式實施公開播送。但有妨害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善良風俗,或造成個人生命、身體、隱私或營業秘密重大損害之虞者,得不予公開或播送。」] [7: 林志潔,法庭播送與我國,台灣法學雜誌,第323期,2017年7月,頁79-80。張明偉,新聞自由與審判中被告權利之衝突,台灣法學雜誌,第323期,2017年7月,頁84。連孟琦,以德國法經驗作為我國應否發展法庭公開播送之參考,台灣法學雜誌,第323期,2017年7月,頁94。]
(3)
法院組織法之疑慮
考量網路時代資訊傳播迅速,事後較難以回復原狀,而審判公正作為訴訟權保障之核心,不容侵害,從而法院組織法第90條第3項容許法院具體權衡個別案件中所涉法益,就法庭錄音錄影行為採事前許可制,應屬妥適。然而,同條第4項規定,對於法院否准錄音錄影聲請或命消除錄音錄影內容之處分,均不得聲明不服,基於有權利斯有救濟之訴訟權保障,似有不妥。再者,法院組織法第90條之4第1項[footnoteRef:8]一律禁止法庭錄音錄影內容之公開播送,完全不論影音內容之傳播效果是否確實影響審判之公正性或訴訟參與者之人格權,亦有過度限制之虞。從而,上開不得聲明不服及一律不得公開播送之規定,學者建議應酌予修正[footnoteRef:9]。 [8: 法院組織法第90條之4第1項:「持有法庭錄音、錄影內容之人,就所取得之錄音、錄影內容,不得散布、公開播送,或為非正當目的之使用。」] [9: 林孟楠,論法庭影音採訪行為之憲法基礎及司法政策,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19期,2021年9月,頁65-68。]
撰稿人:吳欣宜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914/File_19785796.docx |
R02131 | 學生水域運動安全之研析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專科學校五年制前三年體育實施辦法 | 王幼萍 | 2023-06-3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3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學生水域運動安全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專科學校五年制前三年體育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
由於臺灣氣候炎熱,因此游泳成為多數學生夏季運動的首選,但游泳等水域運動環境同時也潛藏著許多溺水危機。根據教育部校安通報統計,2005年到2021年(截至10月)累計溺水事故造成668名學生喪命,以國小237人最多,其次為國中176人、高中職154人、大專院校101
人。顯見學生水域運動安全的措施及訓練宣導必需高度重視。
四、探討研析
(1)
建議明確規定學生每學期游泳、水中自救及水域安全知識課程基本時數,提升學生完整之水域運動安全能力
為強化學生游泳及水中自救能力,教育部體育署配合12年國教課綱,2021年9月函頒修正《全國中、小學學生游泳與自救能力基本指標》,從國小到高中訂定各階段的游泳及自救能力
,希望能夠幫助學生遭遇水中危難時,發揮自助脫困的功能。
前揭指標共分為5級,內容包括水中自救4招:「拍打水面」、「運用漂浮物」、「水母漂」、「仰漂」等。另外加入意外落水的「著衣游泳」、「著衣解脫」的自救技能,以及「岸上救援」的救生方法。體育署表示,如果是有泳池的學校,會要求至少上8小時(8堂課)的時間,如果學校沒有泳池的話,也會要求他們去運動中心或者商借別的學校泳池來上課
,以符合學生水上自救訓練的基本目標。惟前開游泳及水中自救課程並未包含防溺救溺之水域安全知識課程,且未明訂於相關規範提供學校據以落實執行。
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專科學校五年制前三年體育實施辦法》第10條第4款規定:「應充分利用體育設備實施體育教學;設有游泳池者,應教授游泳課程,未設有游泳池者,宜安排校外游泳教學。」由於前揭規定僅規定學校視有無游泳池設施彈性進行游泳教學,未如《全國中、小學學生游泳與自救能力基本指標》明文規定各校每學期實施游泳或水中自救課程之時數,恐致各級學校在游泳池等設施不足時未依規定時數實施教學,導致學生無法接受游泳及自救訓練,且前開規定注重於游泳及水中自救之技術面教學,卻未將防溺救溺等水域運動安全教育基本理論知識完整納入。爰建議修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專科學校五年制前三年體育實施辦法》第10條第4款,規定各級學校應充分利用體育設備實施體育教學;設有游泳池者,每學期應實施至少8小時游泳、水中自救及水域運動安全知識課程,未設有游泳池者,每學期亦應安排至校外運動場館實施至少8小時游泳、水中自救及水域運動安全知識課程。
(2)
建議「全國中小學生游泳與自救能力基本指標」增列水域安全知能類別,俾利各級學校依指標進行教學及評核
WHO為達有效防溺目標,於2017年公布防溺策略執行計畫(Preventing drowning: an implementation guide),指明10個水域防溺執行重點,建議各國依循此重點制定適合各國的防溺作法。國際救生總會(ILS)亦在近年發布防治水域溺水策略文件,提供溺水防治作法及預防計畫給各國參考,引導各國重視並實施水域防溺計畫
。
國內學者亦指出國內水域運動安全與防溺救生仍欠缺深入研究,有待訂定國家層級之水域安全相關策略與計畫,除建議政府主管機關積極籌設水域安全與防溺資源中心,並應針對水域運動安全教育與防溺政策進行研究與推動,才能符合國際發展趨勢
。
教育部為提升學生游泳能力所訂定的「全國中小學生游泳與自救能力基本指標」,其主要分類為「游泳能力」與「自救能力」2類,另檢視「12年國教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綱」中的游泳課教學內容,除明列基礎游泳技能外,還列入游泳池安全與衛生常識、戶外戲水安全知識、水中自救方法、岸邊救生步驟、安全活動水域的辨識、水上安全、意外落水自救等水域安全知能,惟水域安全知能並未列入現行「全國中小學生游泳與自救能力基本指標」的5級分級指標中
。且教育部體育署雖訂有校園水域安全宣導計畫,然學校或因行政作業或主要課程時間排擠體育課程等因素,常無法落實學生對於水域運動安全知能的教育宣導,且尚無水域運動安全知能的學習評量作為。爰建議「全國中小學生游泳與自救能力基本指標」增列「水域安全知能」為指標類別,俾利各級中小學依指標內容進行教學及評核,以周延學生水域運動安全的知識。
撰稿人:王幼萍
� 教育部,戲水意外數據公布教你防溺+救溺,學生水域運動安全網,2021年11月19日,https://watersafety.sa.gov.tw/%E6%88%B2%E6%B0%B4%E6%84%8F%E5%A4%96%E6%95%B8%E6%93%9A%E5%85%AC%E5%B8%83-%E6%95%99%E4%BD%A0%E9%98%B2%E6%BA%BA%E6%95%91%E6%BA%BA,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6月17日。
� 教育部,體育署力推「水中自救4招式」強化水安宣導,2023年6月8日,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51AA49C2C4F9885,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6月17日。
� 黎建忠,水中自救4招 強化學生夏季戲水安全宣導,中央通訊社,2023年6月8日,https://news.cts.com.tw/cna/sports/202306/202306082188337.html,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6月17日。
� 陳伯儀,〈水域安全策略之國際趨勢與作為〉,《國民體育季刊》,第48卷第2期,2019年6月15日,頁32。
� 同前註,頁35。
� 莊鑫裕、李大麟,〈強化我國學生水域安全知能之措施與策略〉,《國民體育季刊》,第48卷第2期,2019年6月15日,頁48。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905/File_19785770.doc |
R02130 | 建立高齡長者全人醫療福利之法制研析 | 老人福利法 | 蔡琮浩 | 2023-06-2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3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建立高齡長者全人醫療福利之法制研析
二、所涉法規
老人福利法
三、背景說明
(一)根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我國65歲以上高齡長者近9成有1種慢性病,約6成合併有2種以上之慢性病[footnoteRef:1],超過5成有3種以上的慢性病。因高齡長者往往罹患多種慢性病,但各疾病之間不見得相關,於是構成多重就醫、多重用藥的情形[footnoteRef:2]。因此有媒體也曾經指出,老人不是愛逛醫院,而是需要整合性醫療服務[footnoteRef:3]。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醫院醫療服務升級 建立長者友善照護模式 以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 降低失能發生,109年11月24日,https://www.mohw.gov.tw/cp-4625-56890-1.html,最後瀏覽日:112年6月19日。] [2: 陳亮恭,關注共病問題 多病共患更需全人醫療,聯合報,112年6月12日,第D4版。] [3: 陸子初,老人愛逛醫院?長者需要的其實是整合性醫療服務,民報,112年2月28日,https://tw.news.yahoo.com/%E8%80%81%E4%BA%BA%E6%84%9B%E9%80%9B%E9%86%AB%E9%99%A2-%E9%95%B7%E8%80%85%E9%9C%80%E8%A6%81%E7%9A%84%E5%85%B6%E5%AF%A6%E6%98 %AF%E6%95%B4%E5%90%88%E6%80%A7%E9%86%AB%E7%99%82%E6%9C%8D%E5%8B%99-000000 246.html,最後瀏覽日:112年6月20日。]
(二)由於高齡長者常患有多重慢性病的共病現象,而易有不同器官的多種疾病,醫療機構宜提供兼顧各方面的整體方案,才是針對高齡長者的最適福利措施。所謂「多病共患」[footnoteRef:4]的全人醫療(Holistic Approach)指的是將患者的各種需求視為整體,並以人為中心架構思考,將患者的就醫需求和健康照護優先事項,配合整體醫療負擔,列為設定照護目標的依據,而非僅以疾病管理作為切入點;故提出政府應關注高齡長者多病共患的全人醫療方案,以改善照護品質與醫療體系。 [4: 「多病共患(multimorbidity)」一詞是描述患有多重慢性病的患者。見陳亮恭,同註2。]
(三)基此,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因此於醫院急診、住院及門診之場域,推動「以病人為中心」的醫院優化服務流程。不過,對於醫療院所針對高齡長者成立的老年醫學部門(或高齡醫學中心),多存在於醫學中心等級[footnoteRef:5],僅少部分擴及區域醫院或地區醫院,顯見對於衛生醫療體系之老人福利問題,有待更積極推廣。 [5: 醫學中心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老年醫學部、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齡醫學科、國泰醫院老人醫學科、國立成功大學老人醫學門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齡醫學科等;地區醫院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高齡長青整合門診。]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增訂主管機關應推動醫療機構辦理全人醫療之就醫需求和健康照護事項
聯合國對「超高齡社會」定義已修正為65歲以上人口占全體人口比率21%,我國老人人口推估在115年底將逾20.8%進入超高齡社會[footnoteRef:6],現行專科醫師以單一疾病為導向的醫療模式,將不符合超高齡社會的需求且不具成本效益。因此,兼顧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上需求的全人醫療模式,從老人福利措施的觀點而言,值得加以推廣。 [6: 行政院,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112-115 年),111年11月10日,頁1。]
依據老人福利法(以下簡稱本法)第16條第1項規定:「老人照顧服務應依全人照顧、在地老化、健康促進、延緩失能、社會參與及多元連續服務原則規劃辦理。」。同條第2項則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前項原則,並針對老人需求,提供居家式、社區式或機構式服務,並建構妥善照顧管理機制辦理之。」,其條文僅有原則性規範且針對老人照顧服務,並無明確要求主管機關推動醫療機構辦理全人醫療之就醫需求和健康照護事項,鑑於醫療照顧為老人福利之重要事項及全人醫療模式對老人福利服務措施之重要性,爰建議於本法增訂主管機關應整合醫療資源,推動醫療機構辦理全人醫療之就醫需求和健康照護事項,以增進老人之醫療福利措施。
(二)研議明定提供老人高品質醫療福利措施並得予獎助
根據統計,我國每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平均看診27.7次、每年平均看5.2個科別[footnoteRef:7],顯見老人看診頻繁,醫療機構應以功能為導向來訂定醫療與照護目標,並積極辦理整合性醫療服務。 [7: 陳慶餘、黃國晉主編,醫療體系在高齡化社會的因應策略(一),106年11月,苗栗縣竹南鎮: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頁16-17。]
本法第16條第1項雖提出老人照顧服務應以全人照顧、在地老化、健康促進、延緩失能、社會參與及多元連續服務等原則,惟有待各層面之積極落實。老人醫療照護常牽涉多科別及狀況,也需由各種專科及領域專家組成團隊共同整合照護,因此需以人為主體為考量加上整合性評估、處置,方能提供老人高品質之醫療服務。準此,本法宜明定政府應提供老人高品質醫療服務之福利措施,並對配合辦理之醫療機構得予獎助,以利要求主管機關加強推動。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900/File_19785766.docx |
R02129 | 我國護病比相關議題之研析 | 醫療法;護理人員法;醫療機構設置標準 | 李郁強 | 2023-06-2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29
議題研析
一、題目:我國護病比相關議題之研析
二、所涉法規
醫療法、護理人員法、醫療機構設置標準
三、背景說明
(一)今(2023)年5、6月全國各醫院、急診塞爆,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表示,此屬反常現象。醫勞盟臉書分享一張急診患者躺在地上,護理師蹲在地上協助治療的照片,顯見醫院急診壅塞情形十分嚴重[footnoteRef:1]。 [1: 沈能元,〈醫院急診塞爆病人躺地救治 醫勞盟一張照片引不捨〉,《聯合新聞網》,2023年6月11日,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22796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6日)。]
(二)醫勞盟理事長表示,護理師人力短缺,造成醫院雖有病房,但受限於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對於護病比的要求而無法開床。詳言之,醫院評鑑時,護病床比例須符合標準,不符標準時,必須關閉床位。以往各醫院於不同年份評鑑,遂各醫院輪流關床,近年因疫情關係,前兩年暫停醫院評鑑,各醫院於今年同年評鑑同時關床,所以床位不夠,造成急診、病房壅塞,導致醫療品質下降[footnoteRef:2]。 [2: 沈能元,前揭註1。]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訂定「三班護病比」以保障護病雙方權益
護理人力短缺,並不在於護理人員培育人數不足,而是在於護理人員的就業率和長期留任的意願偏低所致[footnoteRef:3]。實際執業人數占領證人數不到6成,且執業人員中實際從事臨床護理工作者不到5成。人力缺乏導致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增加,衍生過勞問題,如此惡性循環,醫療品質與醫療安全更是堪慮[footnoteRef:4]。 [3: 彭麗蓉,〈醫院評鑑制度與護理人力規劃〉,《領導護理》,第19卷,第4期,2018年12月,頁11。] [4: 2012年衛福部針對本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如何改善護理人員執業環境、解決護士荒及維護病人安全」提出書面報告,統計我國領有護理證照人數與實際執業人數,結果實際執業人數占領證人數不到6成,且執業人員中實際從事臨床護理工作者占不到5成,流失率超過50%。而國外大型研究資料顯示,每增加1位照護病人,護理人員就會增加疲勞度23%、對工作不滿意度15%,也會增加病人死亡率7%、急救失敗率7%。李詩應,〈醫療糾紛處理之醫事人員心力交瘁的問題與對策(三)護理過勞問題〉,《月旦醫事法報告》,第7 期,2017年5月,頁132、133。]
為改善臨床護理人力負荷,提升護理人員留任率,2019年全日平均護病比已納入《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第12條之1[footnoteRef:5],醫院如未符規定依限改善,依《醫療法》第102 條規定,最重可處停業處分。全日平均護病比(每名護理人員照顧病人數),分別為醫學中心1:9、區域醫院1:12、地區醫院1:15。由於不同班別工作量有異,護理界一再呼籲依白班、小夜班、大夜班訂定三班護病比。針對此訴求,衛福部表示,正蒐集更多實際資料,研議調整為三班護病比。 [5: 《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第12條之1第1項:「第三條醫院及第五條精神科醫院,應依住院病人人數,配置適當之護產人員;其急性一般病床之全日平均配置比例(以下簡稱護病比),按每一護產人員照護之病人人數,規定如下:一、醫學中心:九人以下。二、區域醫院及精神科教學醫院:十二人以下。三、地區醫院及精神科醫院:十五人以下。」]
(二)建議於《護理人員法》增訂護理佐理員及其培訓制度,以利推動住院整合照護
家人生病住院,家屬必須入院陪伴照顧,這是我國特有的陪病文化。近年來高齡化、少子化、老人照顧老人等社會現況日益嚴重。2003年國內發生SARS疫情,鑑於當時家屬在醫院流動易造成院內感染之經驗,行政院衛生署(2013年改制為衛福部)遂於2006年開始試辦「全責照護計畫」,以照顧服務員(以下簡稱照服員)「1對多」的照顧模式(即所謂「住院照顧共聘」),與護理人員共同照護住院患者;2020年復推出「多對多」的照顧模式(即照顧項目共聘,稱為「住院整合照護」),並推動將之納入健保[footnoteRef:6]。 [6: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住院友善照顧共聘—強化醫院感染控制機制、永續醫院照護人力〉,《醫療品質雜誌》,第15卷,第4期,2021年7月,頁60、61。]
上述《醫療機構設置標準》規定之護病比,護理產業工會曾主張應參考國外護病比規定(如日本為1:7、美國及澳洲為1:5)。對此,學者指出美、日、澳這些國家都有護理佐理員(簡稱護佐)或照服員與護理人員一起工作。爰建議應該聘用足夠的護佐,實施「全責護理」(Total nursing care)制度,既可減少家屬負擔,也可減少護理人員的過勞,提升護理品質[footnoteRef:7]。 [7: 周照芳,〈護病比1:9入並非倒退走〉,《健康世界》,第498期,2018年6月,頁45、46。]
目前國內病人住院有照服員需求時,醫院只提供聯絡電話,這樣對照服員及病人雙方都容易衍生許多問題。照服員的訓練來自職訓局、民間代訓機構或勞動部,未來倘由醫院統籌其訓練及管理將會更好[footnoteRef:8]。為突破現行住院陪病與照護人力短缺之困境,建議將護理佐理員及其培訓制度於《護理人員法》增訂之,以利提升病人住院整合照護之品質,並紓解護理人員人力不足之窘境。 [8: 吳立萍,〈從全責護理到住院整合照護〉,《健康世界》,第542期,2022年2月,頁28、33。]
撰稿人:李郁強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896/File_19785758.docx |
R02128 | 大學校院教學資源整合共享之問題研析 | 大學法;大學系統組織及運作辦法 | 盧延根 | 2023-06-2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2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大學校院教學資源整合共享之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大學法、大學系統組織及運作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受到少子化的衝擊影響,造成我國高教體系部分學校招生困難,面臨科系縮減規模、裁併或退場的狀況。公立大學也因數量供過於求,導致教育資源分散、經費稀釋的問題[footnoteRef:1]。因此,中南部11所國立大學[footnoteRef:2]於2022年11月8日成立「臺灣國立大學系統」,並於2023年6月6日簽署協議,期藉由校際資源共享,豐富學生學習經驗[footnoteRef:3],以期讓學生擁有跨域的專業能力、提升生涯規劃與就業競爭力。 [1: 臺灣國立大學系統,緣起,https://nust.edu.tw/about.php(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2: 臺灣國立大學系統成員學校,包含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聯合大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及國立高雄大學等11所大學。] [3: 余采瀅,「臺灣國立大學系統」簽協議 112學年度起實施 11所國立大學 可跨校選課、交換生,聯合報,2023年6月7日,第B201版。]
(二)為有效整合大學資源,國內各大學陸續成立「臺灣聯合大學系統」、「臺灣綜合大學系統」、「臺灣教育大學系統」、「臺北聯合大學系統」、「臺灣國立大學系統」及「國立臺灣大學系統」等[footnoteRef:4]數個大學系統,各校在保有系統學校之自主性與原有權責下,整合系統內學校之資源,進行跨校學術及教學等整合事項[footnoteRef:5]。然而監察院[footnoteRef:6]曾調查發現,大學系統推行多年成果難辨,並提案糾正教育部,惟教育部迄未提出具體改善措施,允宜針對已存在問題,提出相對解決策略,俾使各大學系統之組成、運作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有基本共同遵循之標準。 [4: 張慶勳,臺灣大學系統的運作與特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1卷第1期,2022年1月,頁26-27。] [5: 教育部,大學系統總校長聘任程序及系統經費運用說明,即時新聞,2015年2月2日,https://depart.moe.edu.tw/ed2200/News_Content.aspx?n=90774906111B0527&sms=F0EAFEB716DE7FFA&s=66116304226A54A9(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6: 監察院,大學系統政策推行多年 成果難辨 監察院糾正教育部,監察院歷史新聞稿,2015年9月10日, 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213&s=7428(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四、探討研析
(一) 大學系統應統籌監督系統各大學財務管理、學術發展及師資交流等事務,以落實資源整合及達成教育願景
大學系統係依《大學法》第 6 條第 1項及第2 項規定[footnoteRef:7]:「大學得跨校組成大學系統或成立研究中心。前項大學系統之組織及運作等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及該條第2 項授權訂定之《大學系統組織及運作辦法》據以辦理。惟大學系統實施成效,有賴整合各校既有資源及進行跨校學術及教學面向的合作,其執行成果備受社會關切重視,也攸關系統內各大學的招生及發展方向。 [7: 立法院,立法院公報,第 94 卷 第76 期, 院會紀錄,2005年12月13日,頁245。]
有關大學系統實施成果尚難呈現預期目標的問題,主要係因政策目標明確性不足,且因功能任務與法律地位不明,致使大學系統推行多年成果難辨,惟教育部仍陸續同意大學系統成立,招致各界詬病。依《大學系統組織及運作辦法》第3條規定略以,組成大學系統之各學校,保有自主性與原有權責…。大學系統組成之初期,各學校需要經過磨合階段,允宜擁有其原本之自主性,似無不妥;但系統組成一定時間後,各大學若只是進行橫向合作,只限於學生有更多跨校選課機會,則其成效似有不足,也造成外界質疑大學系統之組成只為了分搶經費、增加曝光率、徒具形式運作之流言。故為有效整合大學系統資源與提升競爭力,允宜規定大學系統任務應具體包含:監督系統各大學財務管理、學術發展及師資交流等事務,雖然大學系統設系統委員會之任務,在該辦法第7條第1款規定:「系統重要政策之審定。」但似不盡明確,爰建議研議於該辦法第7條增訂大學系統應統籌監督系統各大學財務配置、發展方向及師資交流等任務,以落實大學系統教育資源整合與有效運用,並建立擁有共同信念、願景與使命的領導團隊,確保大學系統未來發展方向及效能之實現。
(二) 執行大學系統績效評估機制,以落實績效責任
「績效責任」係指能為其政策的發展與執行,或業務與資源的管理,經過一段時期,證明不僅適當(propriety)且經濟(economic)、有效能(effective)及有效率(efficient)而負責[footnoteRef:8]。為了達成大學系統的績效責任,英國政府就依此提出三E概念:經濟、效能及效率,要求大學及技術學院分別對大學及技術學院基金委員會(The Universities Funding Council; The Polytechnic and Colleges Funding Councils)負責,並透過這兩個基金會以三E的角度向教育科學部、財政部及國會申請「值得撥給」的經費[footnoteRef:9]。因此,績效責任是在追求目標與達成成果間的關係,並關注於「成本效益分析」與「成果評鑑」,就以教育體系而言,當教育資源投入與運用後,經過績效評估機制證明所產生的效益與成果。 [8: 陳漢強,績效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2000年12月,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B8%BE%E6%95%88%E8%B2%AC%E4%BB%BB(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9: 同前註,陳漢強。]
為了提升各大學教學品質及研究水準,並透過績效責任制度加以落實,依《大學系統組織及運作辦法》第9條之1第1項:「大學系統應依大學系統計畫所定績效評估機制,作成年度績效報告書,經系統委員會通過後,於每年二月底前,將前一年度大學系統績效報告書報教育部或其所屬地方政府備查。」由於「備查」,僅係一種觀念通知,並未產生任何公法上法律效果,例如《地方制度法》第2條第5款規定備查係指下級政府或機關間就其得全權處理之業務,依法完成法定效力後,陳報上級政府或主管機關知悉之謂。而主管機關亦無否准其備查之權限,此有最高行政法院89年度裁字第1325號裁定及最高行政法院105年1月份第1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可資參照[footnoteRef:10]。顯然,備查之目的僅係提報主管或權責機關知悉已經過之事實,不必另有其他作為,故大學系統將績效報告書報教育部或其所屬地方政府「備查」,顯有不足。至於「核定」,係指上級機關或主管事務之機關,對於所陳報之事項必須加以審查,並作成決定,俾完成法定效力,且對所核定事項,有其當然之效力[footnoteRef:11]。爰建議該辦法第9條之1第1項修正為:「大學系統應依大學系統計畫所定績效評估機制,作成年度績效報告書,經系統委員會通過後,於每年二月底前,將前一年度大學系統績效報告書報教育部或其所屬地方政府
核定。」明定教育部或其所屬地方政府於大學系統績效報告書須經審查並作成決定,並對所核定事項賦予效力,以落實計畫執行之績效責任。 [10: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108 年度 清 字第 13330 號公懲判決,2019年12月4日。] [11: 羅傳賢,立法學實用辭典,五南,2014年9月,頁668。]
撰稿人:盧延根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845/File_19785742.docx |
R02127 | 預防勞工熱危害之修法研析 | 職業安全衛生法 | 黃兆儀 | 2023-06-2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27
議題研析
一、題目:預防勞工熱危害之修法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職業安全衛生法
三、背景說明
(一)為避免勞工因高氣溫作業而發生職業災害,勞動部今(2023)年特別採取二大措施,第一,擴大熱危害預防專案檢查;第二,修正「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以下簡稱「熱危害預防指引」),重點包括雇主應就危害預防及管理措施,訂定熱危害預防管理計畫、視作業現場條件加強作業時間調整、強化健康管理等,協助雇主妥善規劃[footnoteRef:1]。 [1: 江睿智,勞部熱危害檢查 盯營造業,經濟日報,2023年6月7日,第A14版。]
(二)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每年溫度較高的夏季多為熱疾病患送至急診的高峰期,勞工在戶外工作因高氣溫導致之熱疾病包括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熱中暑,經常在戶外作業直接曝曬於艷陽下的營造業、電線電纜維修及道路作業勞工,若沒有提供適當的防護措施,容易引發熱疾病,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災害發生[footnoteRef:2],預防勞工熱危害亦成為值得關注之議題。 [2: 楊方銓,我國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及工具使用,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http://www.isha.org.tw/Newsletter/Newsletter/220302.htm,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3日。]
四、探討研析
(一)「熱危害預防指引」僅為行政指導,不具法律強制力
勞動部於2019年1月訂定「熱危害預防指引」,並於今(2023)年6月修正[footnoteRef:3]。「熱危害預防指引」第1點明定該指引之性質為行政指導,依行政程序法規定,行政指導係行政機關為實現一定之行政目的,以輔導、協助、勸告、建議或其他不具法律上強制力之方法,促請特定人為一定作為或不作為之行為[footnoteRef:4]。惟行政指導雖具有彈性之優點,但迭受學者批評其與依法行政理論有所扞格,缺乏安定性、可能造成行政機關之恣意行政、刻意迴避法律之適用、行政責任不明確而事後追究不易等弊端[footnoteRef:5]。 [3: 參見2019年 1 月 28 日勞職授字第 10802000051 號函、2023 年 6 月 1 日勞職授字第 1120202733 號函。] [4: 行政程序法第6章規定「行政指導」,自第165條至第167條。] [5: 林明侖,行政指導與法律保留原則:兼論行政指導之類型化,法學新論,第30期,2011年6月,頁107-130;戴凡芹,回顧日本行政指導之發展脈絡:兼論疫情之緊急事態宣言,萬國法律,第244期,2022年8月,頁85-106。]
(二)熱危害預防相關事項宜修法取得法源依據
我國為防止職業災害,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已制定職業安全衛生法。按行政指導僅屬為達成行政目的之補充性手段,該指引所訂為防範高氣溫環境引起之熱疾病,保障從事戶外作業勞工健康,雇主應訂定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計畫,雇主並應採取危害預防及管理措施等事項,依司法院釋字第443號解釋理由書所闡述之層級化法律保留體系,若涉及人民自由權利之限制者,應由法律規定,或至少由法律授權主管機關發布命令之方式為之。「熱危害預防指引」既要求雇主應採取預防及管理措施等熱危害預防相關事項,為利於雇主遵循並便於事後追究之明確性要求,或可研議修法取得法源依據。
撰稿人:黃兆儀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837/File_19785705.docx |
R02126 | 公益彩券借牌經營問題之法制研析 |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公益彩券管理辦法;運動彩券管理辦法 | 彭文暉 | 2023-06-2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2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公益彩券借牌經營問題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公益彩券管理辦法、運動彩券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公益彩券發行25年,但「借牌經營」亂象層出不窮。投注站業者表示,借牌經營已是公開秘密,早期由社會弱勢者經營比率達七、八成,現在僅約五成左右。然而借牌經營有其風險,若遭查獲從事非法地下六合彩賭博,出借經銷牌照的弱勢者不僅會被撤照,也可能涉有刑責;倘經營業績良好尚須繳納營業所得稅,亦可能導致原享有之低收入社福補助資格遭取消[footnoteRef:1]。 [1: 王慧瑛、蔡容喬、林保光,「租牌金不穩定 還恐撤照、吃官司」,聯合報,2023年5月28日,第A5版。]
(二)彩券業者認為電腦型彩券借牌經營可提升競爭力及參與度;社會弱勢者亦可賺取借牌費,創造雙贏[footnoteRef:2]。惟論者指出,公益彩券係為提供弱勢族群就業機會,出借牌照將成為他人利用工具;非法借牌經營者挾其優勢經濟能力搶奪銷售業績,等同壓縮弱勢者經營績效,將危害弱勢族群權益,建議應修法遏止[footnoteRef:3]。 [2: 王慧瑛、蔡容喬、林保光,「良民證申請暴增 曝彩券商借牌亂象 經銷商月底抽籤 業者稱大戶動員參加 台彩:查獲可撤照」,聯合報,2023年5月28日,第A5版。] [3: 王慧瑛、林媛玲,「對人頭戶開罰 法案仍躺立院」,聯合報,2023年5月28日,第A5版。]
四、探討研析
(一)
公益彩券之監督管理機制
參諸刑法規定[footnoteRef:4],彩券之發行應屬國家保留事項,即國家掌有彩券發行之專屬權。惟彩券經營本質上殆屬人民營業活動之一種,基於合憲性解釋,彩券發行由國家獨占須有公益性,其目的至少應為增進社會福利,如對於身心障礙者或社會弱勢者之照顧[footnoteRef:5]。 [4: 刑法第269條第1項:「意圖營利,辦理有獎儲蓄或未經政府允准而發行彩票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9萬元以下罰金。經營前項有獎儲蓄或為買賣前項彩票之媒介者,處6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3萬元以下罰金。」] [5: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第1條:「為健全公益彩券發行、管理及盈餘運用之監督,以增進社會福利,特制定本條例。」]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下稱彩券條例)第4條第1項規定:「公益彩券之發行,由主管機關指定銀行(以下簡稱發行機構)辦理之,其發行、銷售、促銷、開兌獎作業、管理及其他相關事宜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按國家發行彩券之行為,本質上具有公法性質;國家專屬之彩券發行權若委託私人行使,該委託行為應亦具公法屬性[footnoteRef:6]。學者並認公益彩券委由銀行發行,乃主管機關透過行政處分,指定發行機構辦理該特許業務[footnoteRef:7]。 [6: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訴字第1754號判決。] [7: 詹鎮榮,論運動彩券發行機構甄選文件之法拘束力-行政爭訟相關實務見解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 229 期,2014年6月,頁169;李建良,析論運動彩券發行之法律關係-以臺北富邦銀行發行運動彩券為例,臺灣法學雜誌,第203期,2012年7月,頁13。]
鑒於公益彩券之發行規範涉屬人民職業選擇之客觀要件限制,學者指出應具有特別重要之公共利益,始具憲法上之正當性[footnoteRef:8]。惟查現行依前開彩券條例授權訂定之「公益彩券管理辦法」(下稱彩券辦法)第4條規定:「發行機構為遴選及管理經銷商,應訂定公益彩券經銷商遴選及管理要點,並報主管機關備查。」由是,受託辦理公益彩券發行業務之銀行雖應針對彩券經銷商之遴選及管理訂定有關規範,惟尚無須報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恐難確保其履踐照顧身心障礙等社會弱勢族群之公益目的。爰建議參照依運動彩券發行條例授權訂定之「運動彩券管理辦法」第19條規定[footnoteRef:9],修正上開彩券辦法所定內容,明定公益彩券經銷商之遴選及管理規範應報主管機關核定,俾強化公益彩券發行之監督管理。 [8: 詹鎮榮,公益彩券發行權授予之法律關係初探,臺灣法學雜誌,第219期,2013年3月,頁12。] [9: 運動彩券管理辦法第19條:「發行機構應就下列事項,擬訂作業規定,報主管機關核定:一、運動彩券經銷商遴選及管理。……」]
(二) 公益彩券借牌經營之防制規範
彩券條例第8條規定[footnoteRef:10],公益彩券經銷商之遴選應以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及低收入單親家庭等社會弱勢族群為優先;彩券辦法第17條並規定[footnoteRef:11],發行機構發行傳統型彩券及立即型彩券,其經銷商應為身心障礙者、原住民或低收入單親家庭。惟查近年來非法販售公益彩券之情形日益嚴重,據臺灣彩券股份有限公司統計,2017年至2021年,立即型彩券經銷商遭查核取消其經銷資格者計3,645人,其中屬非本人親自銷售者計3,048人,占違規總件數83.6%[footnoteRef:12]。 [10: 彩券條例第8條:「公益彩券經銷商之遴選,應以具工作能力之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及低收入單親家庭為優先;經銷商僱用五人以上者,應至少進用具有工作能力之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及低收入單親家庭一人。」] [11: 彩券辦法第17條:「發行機構發行傳統型彩券及立即型彩券時,受委託銷售機構應為金融機構,且經銷商應全部為身心障礙者、原住民或低收入單親家庭。」] [12: 參本院委員蘇巧慧、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沈發惠、黃秀芳、吳琪銘等21人擬具「公益彩券發行條例增訂第4條之1及第18條之1條文草案」總說明,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586號,委員提案第28408號(2022年4月20日印發)。]
按彩券辦法第11條規定:「除發行機構、受委託銷售機構或經銷商外,不得銷售彩券。」同辦法第27條第2項亦規定:「經銷證不得轉讓、設質或出借予他人使用。」準此,公益彩券之銷售應僅限具合法經銷資格者為之。違者,依彩券條例第17條第1項第6款及第18條規定,除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通知限期改正;無正當理由屆期未改正者,加處1倍至5倍罰鍰,並得視情節輕重「限制經銷商之銷售期數、銷售張數或取銷經銷商資格。」
惟查彩券辦法所定內容殆係公益彩券之發行、銷售、促銷、開兌獎作業及管理相關事宜,規範對象亦以發行機構、受委託機構及彩券經銷商為主。由是,借牌經營彩券銷售之非法業者,因並未與彩券發行機構及受委託機構簽訂經銷合約,似尚難逕受該辦法之規制。為強化有關規範之效力,主管機關允宜研議修法,除於彩券條例中明定非發行機構、受委託銷售機構或經銷商,不得銷售彩券;彩券經銷證不得轉讓、設質、出(租)借或以合作經營、共同出資等方式將經銷權利讓予他人使用[footnoteRef:13]外,並針對上開違法銷售彩券行為增訂適當罰則,俾有效防制借牌經營亂象,落實政府發行公益彩券照顧弱勢族群之公益目的。 [13: 參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公告「第五屆公益彩券經銷商遴選及管理要點」(2023年2月13日訂定 )第12點:「經銷商應親自銷售彩券,並不得以轉讓、設質、出(租)借或以合作經營、共同出資等名義將經銷商權利轉讓予他人使用。」]
撰稿人:彭文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824/File_19785694.docx |
R02125 | 員工侵害他人營業秘密之雇主免責要件相關法 制問題研析 | 營業秘密法 | 安怡芸 | 2023-06-2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25
議題研析
1、
題目:員工侵害他人營業秘密之雇主免責要件相關法
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營業秘密法
三、背景說明
(一)營業秘密是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無形資產,各家企業為維護其商業利益,確保技術領先地位不受影響,對於智慧財產的爭奪,已從過往的商標、專利,逐漸發展為針對研發機密的爭奪[footnoteRef:1]。國內企業雖已逐漸重視營業秘密的保護,然而近年來仍不時傳出侵害營業秘密案件,據法務部調查局統計資料顯示,自102年2月起至111年7月偵辦之侵害營業秘密案件即有173件[footnoteRef:2]。 [1: 林志潔,【名家觀點】營業秘密保護的兩個注意,經濟日報,109年9月30日,第A4版。] [2: 本局偵辦侵害營業秘密案件統計資料,法務部調查局網站,https://www.mjib.gov.tw/EditPage/?PageID=f1ceb275-c17c-44d0-9d61-00a26b2326c2,最後閱覽日:112年6月12日。]
(二)企業針對營業秘密之保護,不僅要防制他人竊取自己的營業秘密,也防止自己企業內的員工侵害其他企業的營業秘密[footnoteRef:3],尤其在人才流動頻繁的高科技產業,為防止離職員工帶走營業秘密影響競爭優勢,普遍會在員工離職時與其簽訂競業禁止契約,要求在離職後的一定期間、區域內不得受僱或經營與在原公司相同或類似業務之工作[footnoteRef:4]。然而聘僱新員工亦有可能因其侵害原公司營業秘密而使新公司擔負法律責任[footnoteRef:5]。 [3: 林志潔,同註1。] [4: 何宗霖,《專家傳真》無遠弗屆的競業禁止約款?工商時報,111年7月22日,第A6版。] [5: 邵瓊慧、歐陽漢菁,《專家傳真》高科技產業人才流動下的營業秘密風險管控 ,工商時報,109年9月11日,第A6版 。]
四、探討研析
(一)員工侵害他人之營業秘密時,公司除能舉證已盡力為防止行為外,否則亦將一併受罰
依營業秘密法第13條之4規定:「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雇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犯第十三條之一、第十三條之二之罪者,除依該條規定處罰其行為人外,對該法人或自然人亦科該條之罰金。但法人之代表人或自然人對於犯罪之發生,已盡力為防止行為者,不在此限。」亦即公司僱用之員工,如在工作過程中使用他人營業秘密,除該員工受有刑責外,公司本身也將一併受罰,例外於公司已「盡力為防止行為」時方可免責[footnoteRef:6],因此為免日後該員工與前公司發生侵害營業秘密訴訟時遭到牽連,普遍作法係在進用新員工時,於聘僱契約中明文規範不得侵害其他公司智慧財產權及營業秘密,希望日後如有訴訟時得藉以免責[footnoteRef:7],然而司法實務上對於此種僅採取一般性、抽象性之注意、警告措施之方式,似認為尚有不足,而須有積極、具體、有效之違法防止措施[footnoteRef:8]。 [6: 郭維翰,《專家傳真》新員工違反營業秘密法 公司需負連帶責任?工商時報,110年4月26日,第A6版。] [7: 邵瓊慧、歐陽漢菁,同註5。] [8: 詳見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11年1月27日109年度刑智上重訴字第4號判決;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9年6月12日106年度智訴字第11號判決。]
(二)企業應建立營業秘密管理制度並監督執行
經查營業秘密法第13條之4之立法說明,認為本條對於企業之處罰具從屬性,其受罰係因其監督不力,但書之規定可予企業事先盡力防止犯罪發生之獎勵,而有預防犯罪之功能[footnoteRef:9]。我國司法實務上之見解似亦認為企業有監督並防止其員工不法侵害他人營業秘密的責任。再者,公司治理強調企業必須進行風險管理,而違反營業秘密法之風險亦應屬風險管理制度之一環[footnoteRef:10]。綜上,員工違反營業秘密法時,雇主能否免責之判斷或應從制度面著手加強,即企業必須提出有效的法令遵循與維護措施[footnoteRef:11],方足謂已善盡督導及防止員工不法侵害他人營業秘密的義務[footnoteRef:12]。爰此,或可研議修法明文規範企業應建立營業秘密管理制度[footnoteRef:13]之可行性,並參酌韓國不正競爭防止及保護營業秘密法第19條規定[footnoteRef:14],明確規範企業有具體監督之責,須舉證已盡相當之注意義務未有監督疏失方得免責,以加強法令遵循之明確性,避免企業誤認告知或警告員工即可謂已盡力防止違法而無積極監督措施,進而減少違法行為發生之風險。 [9: 立法院第8屆第2會期第8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618號,政府提案第13424號,101年11月7日,政18。] [10: 黃國銘,《法律觀點》原來應徵員工也有可能違反營業秘密法,工商時報,112年6月6日,第A6版。] [11: 劉世怡,蔡清祥:企業應提措施 阻員工侵害他人營業秘密,中央社,110年10月6日。] [12: 林志潔,同註1;郭維翰,同註6。] [13: 企業對於新到職員工必須建立防止帶槍投靠等內部法令遵循機制並落實;就職期間必須教育訓練及確實稽核管理,評估風險變化及改善內部控制機制等;於犯罪發生後則應啟動內部調查及採取彌補措施,必要時配合政府部門調查,確實澈底追查應負責任之人,並再次進行風險評估及改善內部管理機制。詳見劉怡君、林志潔,從美國起訴聯電案比較經濟間諜行為之防制:從域外管轄到組織體責任,月旦法學,第297期,109年2月,頁64-65。 ] [14: 韓國不正競爭防止及保護營業秘密法第19條:「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僱人或其他從業人員,關於法人或自然人之業務,為違反第18條第1項至第4項行為者,除處罰其行為人外,對該法人或自然人亦科以該條之罰金。但法人或自然人為防止違反行為之發生,關於該業務未怠於盡相當注意及監督者,不在此限。」詳見羅秀培,臺日韓視角下的營業秘密法之法人併罰免責規定,全國律師,第25卷第6期,110年6月,頁47。]
撰稿人:安怡芸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822/File_19785692.docx |
R02124 | 國中小學生拒學問題之探討 | 強迫入學條例;學生輔導法;國民教育法;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 | 孫晉英 | 2023-06-20 | 編號:212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中小學生拒學問題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強迫入學條例、學生輔導法、國民教育法、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
三、背景說明
據媒體報導
,因國中、國小中途輟學學生(下稱中輟生)
通報系統
等制度上的問題,讓學校輔導工作倍感挫折。有關「拒學」一詞,鑒於相關法規中並無定義,惟於「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下稱本辦法)」第2條第1項規定未到校天數3天以上者稱為中輟生。為利於本文探討,擬將國中、小學生無故未到校,有拒絕學習傾向者,以「拒學生」稱之,合先敘明。
有關拒學生重返學校學習之困境,即便強迫入學條例(下稱本條例)規定,國中、小學生無故未到校,可處家長1日新臺幣1百元以下罰鍰,然缺乏促使其到校上課之強制力
,輔導老師也無法強迫窩居的拒學生走出家門。加上輔導人力編制不足,以致成效無法彰顯。
當學校輔導拒學生需要支援時,卻遇到依規定於系統通報後未獲支援的情形,論者指出許多案例中的支援單位只是電話確認輔導老師的處理方式後即無下文,認為若資源沒有整合,再多人員介入,也無助於解決個案面臨的問題。
四、探討研析
(一)發現跡象及早介入輔導
每個拒學生之成因與複雜的程度不同。例如身體問題,亞斯伯格症、注意力不集中症和妥瑞氏症,在校園內經歷學校不諒解、同儕排擠,亦可能是課業成績不理想,被處罰、冷落、欺負、霸凌、升學壓力、學習方式僵化等等,致身心受傷害,產生畏懼,而抗拒上學
。然在這結果產生前,亦都有蛛絲馬跡之預警訊息,從上課睡覺、作業遲交,轉變成上學遲到、病假變多,對上學失去興趣與動機,最後無故未到校。
依學生輔導法(下稱輔導法)第7條之規定,學校校長、教師及專業輔導人員,均負學生輔導之責任。建議對於有上述跡象的學生,班導師應及早協調輔導室介入。另依輔導法第6條
第1項規定,學校應視學生身心狀況及需求,提供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或處遇性輔導之3級輔導,建議應視其專業性,劃分教師、專業輔導人員與校長如何分工。輔導工作需要學校各處室和更多系統內的資源支持,拒學生與家長都需要直轄市或縣(市)學輔中心的社工師或心理師介入協助,才能有效編出完整拒學防護網
。
(二)落實通報並擴大對象
一般拒學生與中輟生的差異,在於連續3天以上不上學的界線,而本條例與本辦法之適用對象也只適用於中輟生,但學校因中輟生的通報數過多,恐會影響學校的績效,因此就會有應變的處理方式,能避免通報就不通報
,如此,除會影響學生的受教權外,亦致使錯失輔導學生的黃金時機。本條例與本辦法的目的,都是要拒學生能回校學習,然因本條例與本辦法能使用之系統支援資源的規定,未若輔導法的完整,對此,擬建議如下:
1.於本辦法中增訂拒學生的規定,並將通報對象擴大至有拒學傾向,但經學校之輔導體系輔導後,無明顯改善之情形時,應通報請由系統資源(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家庭教育中心等資源)支援。同時,教育部與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應鼓勵國中、小學校依本辦法第3條之通報系統確實積極通報。
2.有關前述媒體報導所提系統支援單位在向學校詢問輔導案例後即無下文一節,因本條例與本辦法中對於拒學生之系統資源中,只有家庭教育中心資源可供支援
,餘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與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等資源,並無規定可供支援。是否也因為輔導法與本條例之立法目的不同,致支援單位於向學校詢問輔導案例後即無下文。爰建議在本辦法中仿輔導法第7條第4項
規定,增訂學校於輔導拒學工作時,得通報請由其他相關機關(構)協助,被請求之機關(構)應予配合,並明確回報學校有關被請求支援案件之處理情形,以利學校做後續追踪。
(三)補救機制
1.拒學轉自學,需要更多資源與支持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之施行,提供學校型態之外的其他教育方式及內容,讓臺灣高、中、小學生有更多學習新選擇。惟該條例雖給了拒學生一線希望,但由於未被廣泛的宣導,以致許多家長與學生對其頗感生疏,國小到國中雖是短短的9年,卻是人生學習的黃金時期,宜思考以包含自學等任何可行的方式來滿足學子們對學習的權利。
自學做為學習新趨勢,拒學生和其家長目前仍需要許多支持才能走得順暢。但拒學生家長經常是走投無路才讓小孩申請自學,對教學、未來沒想法,無助感重,自學路會走得較辛苦。例如國中、小家長在協助孩子申請自學以前,應盤點資源能否支撐自學的負擔,例如,親子間的學習目標是否一致、學習資源是否充足、是否了解孩子能力所及等,其中一環沒有對焦,就難發揮預期學習成效。對多數學校輔導體系與拒學生及家長來說,拒學轉自學仍是很陌生的路,建議教育主管機關開設自學資源專區,並多宣導,甚至讓家長可以找到經其認證的自學團體資源,協助拒學生重返學習之路
。
2.澳洲的借鏡
澳洲在1990年代即興起自學風潮,近年來更是快速增長,形式也愈趨多元。家長想讓孩子在家自學須先提出申請,並繳交符合國家課綱規範的學習計畫,說明各科目課程如何進行、上課時間和地點如何安排、如何評估孩子學習成效等;開始上課一段時間後,還得定期向所在地教育部門報告孩子學習進度及成果。不少家長因為對主流教育和校園霸凌不滿,是在家自學的決定性因素,也有家庭因孩子有特殊學習需要,卻未獲學校適切協助而離校。
遠端教育正為澳洲拒學生與自學生與家長開啟另一扇門。澳洲遠端教育制度發展許久,由於幅員遼闊、偏遠地區就學不易,如今所有州和領地都有公立遠端教育學校,權限和價格因地而異。和自學不同之處在於,遠端教育類似疫情期間的遠距教學,學習計畫由學校和教師負責制定,課程均在線上進行,讓無法適應學校環境的學生也能安心學習。此外,部分學校也調整上課時間、給予更多彈性,並推行部分到校(part-time schooling),讓學生既可以到學校,也可以在家中學習。家長現已可與學校透過協商,分配在校和在家的時間
。未來或可借鏡並評估以上這些自學方式的可行性後,儘速制(訂)定相關規範,以提供多元學習環境。
撰稿人:孫晉英 112.6.1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游昊耘,輔導師難為 缺家長支持 缺強制力 缺通報 拒學生重返學習 挑戰大,聯合報,2023年5月30日,第A6版。
�依國民教育法(下稱國教法)第2條第1項規定,6歲至15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育,故其對象即為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故依據國教法第2條第2項授權訂定之強迫入學條例所適用對象是國中或國小的學生。復依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第2條第2項規定不包括於少年矯正學校及少年輔育院接受矯正教育之學生。
�指依強迫入學條例第8條之1授權訂定之「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第3條所建置之通報系統。
�強迫入學條例第11條對所處罰鍰有移送法院強制執行之規定,但未有強制家長必須將學生送回學校上課之規定。第11條規定:「依本條例規定所處罰鍰,逾期不繳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游昊耘、許珮絨,退學率連年上升 拒學風暴席捲校園 升學壓力、體制僵化、自學風潮 高中職年逾2.2萬人離校,聯合報,2023年5月29日,第A1版。
�學生輔導法第6條規定:「(第1項)學校應視學生身心狀況及需求,提供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或處遇性輔導之三級輔導。(第2項)前項所定三級輔導之內容如下:一、發展性輔導: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及適性發展,針對全校學生,訂定學校輔導工作計畫,實施生活輔導、學習輔導及生涯輔導相關措施。二、介入性輔導:針對經前款發展性輔導仍無法有效滿足其需求,或適應欠佳、重複發生問題行為,或遭受重大創傷經驗等學生,依其個別化需求訂定輔導方案或計畫,提供諮詢、個別諮商及小團體輔導等措施,並提供評估轉介機制,進行個案管理及輔導。三、處遇性輔導:針對經前款介入性輔導仍無法有效協助,或嚴重適應困難、行為偏差,或重大違規行為等學生,配合其特殊需求,結合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家庭輔導、職能治療、法律服務、精神醫療等各類專業服務。」
�同註1。
�游昊耘,不通報 救不到中輟黑數 數字被壓低 地方政府施壓 部分學校隱瞞,聯合報,2023年5月29日,第A6版。
�強迫入學條例第9條第1項規定,對於中途輟學或長期缺課者,學校應報請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派員作家庭訪問;其因家庭清寒或家庭變故而中途輟學或長期缺課者,報請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依社會福利法規或以特別救助方式協助解決其困難。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第4條規定:「學生因家庭清寒、發生重大變故或親職功能不彰致不能到校上課或未向轉入學校報到者,學校除依前條規定辦理外,並應檢具該生及其家庭相關資料,報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提供必要之救助或福利服務,並得請家庭教育中心提供親職教育之諮詢服務。」
�輔導法第7條第3、4項:「(第3項)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之專責單位或專責人員遇有中途輟學、長期缺課、中途離校、身心障礙、特殊境遇、文化或經濟弱勢及其他明顯有輔導需求之學生,應主動提供輔導資源。(第4項)學校執行學生輔導工作,必要時,得結合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家庭教育中心等資源,並得請求其他相關機關(構)協助,被請求之機關(構)應予配合。」
�游昊耘,自學風潮 學校和學習可以脫鉤 簡立峰:離開體制的學生 可能是改變世界的人,聯合報,2023年5月31日,第A7版。
�許珮絨,澳洲自學風 調整上課時間 推行部分到校 遠端教育 為拒學開扇門,聯合報,2023年5月31日,第A7版。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783/File_19785650.doc |
R02122 | 深化國防產業國際合作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國防產業發展條例;國防法 | 康世宗 | 2023-06-2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22
議題研析
一、題目:深化國防產業國際合作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防產業發展條例、國防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媒體報導指出[footnoteRef:1],近期美國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公布2024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草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草案中提到美臺聯合生產武器的可能性,以即時增強臺灣補充自身軍備庫存能力。至於在協助臺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方面,美國國會支持臺灣透過對外軍售(Foreign Military Sales)、直接商業銷售(Direct Commercial Sale)、產業合作等方式獲得國防物品與服務,以維持不對稱戰略能力。 [1: 江今葉,美眾院國防授權法草案 提美台聯合武器生產可能,中央社,2023年6月13日,國外政治(專電)。]
(二)另據上開報導指稱,草案中提及臺灣目前面臨美國軍售交貨期延長的問題。促進美臺在該區域的聯合生產武器可以減輕美國國防工業基地壓力,加快達到初始作戰能力時間,並建立臺灣在危機中補充自身庫存的能力。上開軍事委員會並要求美國國防部長最遲在2024年3月1日前,向其提交報告,說明與臺灣聯合生產武器彈藥的好處與挑戰。引發深化國防產業國際合作交流等相關問題之討論。
四、探討研析
(1)
強化國防產業國際合作相關規範,提升研發能量及落實技術轉 移,達成國防自主之目標
依國防法第22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應依國防政策,結合民間力量,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獲得武器裝備,以自製為優先,向外採購時,應落實技術轉移,達成獨立自主之國防建設(第1項)。國防部得與國內、外之公、私法人團體合作或相互委託,實施國防科技工業相關之研發、產製、維修及銷售(第2項)」。簡言之,我國發展國防產業,以自製為優先,在進行外購(含「軍購」及「商購」等)或以產業合作方式籌獲相關武器裝備時,則強調應落實技術轉移,以達成國防自主之目標。
參考上開媒體報導,美國支持臺灣透過對外軍售、直接商業銷售、產業合作等方式獲得國防相關武器裝備,並提到美臺聯合生產武器的可能性。是以,透過國際合作聯合生產武器等方式,建立更多元化的軍備研發或生產模式,除可滿足我國防衛需求外,同時可深化與國際合作交流累積經驗,進一步提升自我國防產業研發能量及落實技術轉移,以接軌國際供應鏈,已然成為各國發展國防產業重要策略手段之一。例如:韓美曾合作生產的T-50金鷹式高級教練機[footnoteRef:2](T-50 Golden Eagle),為超音速高級教練機,主承包商是韓國航空宇宙產業(Korea Aerospace Industries,KAI)研發計畫,並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提供技術協助,奠定了日後韓國國防產業得以自製戰機之重要基礎。 [2: T-50金鷹式高級教練機,為超音速高級教練機,整體構型以洛克希德·馬丁F-16戰隼(Fighting Falcon)式戰鬥機為基礎,但重量和尺寸分別為後者的70%和80%。詳見維基百科,T-50金鷹式高級教練機,2023年6月14日最後修訂,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T-50%E9%87%91%E9%B7%B9%E5%BC%8F%E9%AB%98%E7%B4%9A%E6%95%99%E7%B7%B4%E6%A9%9F,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7日。]
綜上,我國發展國防產業,除對外採購武器裝備時,應落實技術轉移外,在進行國際合作研發、產製或維修相關武器裝備時,亦應強調落實技術轉移,以達成國防自主之目標。爰建議評估將現行國防法第22條第1項有關「向外採購時,應落實技術轉移」之規定,增訂修正為「向外採購
或進行國際合作時,應落實技術轉移」,以臻明確,並符實需。
(2)
透過國際合作及投資,改善產業環境,並爭取原廠認證,擴大市場規模,以與國際接軌
依國防產業發展條例第9條規定:「主管機關及經濟部應以推動符合國外原廠認證之國內認證制度為目標,在未達成目標前,應協助合格廠商取得國外原廠認證(第1項)。主管機關及經濟部應輔導合格廠商拓展軍品之海外銷售市場,並協助其依規定申請辦理推廣貿易業務補助(第2項)」。復依同條例第10條規定:「主管機關及經濟部應鼓勵外國廠商與合格廠商進行產業合作與相互投資(第1項)。主管機關得媒合政府、民間基金或創業投資事業共同投資具研發、發展潛力之合格廠商(第2項)」。
參考上開媒體報導,臺灣目前面臨美國軍售交貨期延長的問題,促進臺美聯合生產武器可加速建立臺灣在危機中補充自身庫存的能力。惟臺美聯合生產武器裝備之目的,除使相關零組件能在臺灣生產製造,以即時滿足臺灣本身之防衛需求外,似應有更具建設性之深層意涵,依上揭國防產業發展條例等相關規定,應同時積極爭取獲得原廠認證,並透過國際合作及投資等方式,落實移轉研發或產製等關鍵技術,以改善臺灣國防產業環境,俾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有利與國際軍需供應鏈接軌。綜上,建議評估將國防產業發展條例第10條第1項規定修正為:「主管機關及經濟部應鼓勵外國廠商與合格廠商進行產業合作與相互投資
,並落實技術轉移。」,以資周延。
撰稿人:康世宗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778/File_19785624.docx |
R02123 | 民用航空機場客運汽車載客服務相關法制之初探 | 公路法;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民用航空機場客運汽車管理辦法 | 楊盛旺 | 2023-06-2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23
議題研析
一、題目:民用航空機場客運汽車載客服務相關法制之初探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路法、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民用航空機場客運汽車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根據報載
,松山機場原擬於今(112)年4月試辦多元化計程車
接機載客,試辦計畫卻傳出暫緩,引起業者不滿,400多輛計程車、多元化計程車於6月6日包圍交通部陳抗。
(二)前開發動抗爭之數位平台預約接送從業人員產業工會指出,世界各國機場都開放網路叫車,目前國內各機場,只允許黃色車身之排班計程車和租賃車,進入機場特定區域接返國客人,國內多元化計程車目前只能送不能接,該工會才提案要求交通部先在松山機場試辦,卻突然暫緩實施,犧牲2萬多輛多元化計程車權益
。
(二)交通部回應表示
,多元化計程車僅能接受預約載客至機場,空車接受預約進入機場載客,未符「民用航空機場客運汽車管理辦法」有關松山機場計程車營運方式規定。對工會訴求,交通部將請民航局持續與業者溝通。
四、探討研析
(一)主管機關宜審慎評估多元化計程車機場載客服務之必要性
為維護機場交通秩序,確保旅客行車安全,交通部依《公路法》第56條之1
第2項授權規定訂定「民用航空機場客運汽車管理辦法」。該辦法第10條、第11條、第27條明定,領有機場排班登記證之排班計程車應依規定於指定處依序停車等候載客;未領有機場排班登記證之巡迴計程車載客駛進機場下客後,得至指定上客處順道載客,不得停留候客或於其他處所任意攬客搭載。
按多元化計程車接受消費者提出之乘車需求以預約載客為限,不得巡迴攬客或於計程車招呼站排班候客,其經營型態與前開辦法規範計程車客運業於機場營運方式顯有不同。多元化計程車依規定僅能以預約載客方式送機,尚無法以空車接受預約方式進入機場等候接機。
交通部105年10月間修正發布「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部分條文,提供多元化計程車相關營業規範,正式開放國內多元化計程車客運服務。為因應近來預約叫車消費行為興起,考量多元化計程車提供機場計程車客運服務之實際需要,針對工會前揭訴求,在維護機場交通秩序、確保旅客行車安全原則下,建議主管機關宜審慎評估多元化計程車機場載客服務之必要性,若有其必要,再行研議修正「民用航空機場客運汽車管理辦法」相關規定。
(二)研議將小客車租賃業與資訊平臺合作提供附駕載客服務之營運型態納入規範,以符明確性原則
另針對工會訴求
要求召開公聽會制定網約車專法部分,查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108年2月間曾有民眾提議立網約車專法
,交通部同年6月間對此回應表示,國內對於透過網際網路平臺,整合供需訊息,提供預約載客之服務,「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2條第4項等已有多元化計程車客運服務相關規定;另該規則第103條之1,針對小客車租賃業與資訊平臺業者合作提供附駕載客服務者以專條明確規範,無須再另訂網約車專法。查前開所提該規則第103條之1,係因106年、107年間小客車租賃業與平臺業者(Uber)合作提供即時派遣服務,且多以短程載客為主,與計程車客運業市場重疊
,為落實租賃車與計程車之分業管理,保障各業權益,交通部爰於108年6月間新增該條規定。
按「民用航空機場客運汽車管理辦法」第10條、第11條、第26條係規範有關小客車租賃業進入機場營運之條件限制,然就前開規則第103條之1新增小客車租賃業利用行動裝置透過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同時提供車輛租用及駕駛人代為駕駛服務之營運型態,若經主管機關評估有提供機場載客服務之必要性與可行性,建議宜研議納入前開辦法條文中規範,以符明確性原則。
撰稿人:楊盛旺
� 林紫馨,多元小黃松機載客喊卡 百車包圍交部,大紀元時報,112年6月7日,第A7版。
� 交通部105年10月間修正發布「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部分條文,公告開放多元化計程車,車身外觀比照自用車,且不得為一般計程車的黃色,採網路平台或手機APP等方式預約叫車,不能路邊巡迴攬客,事先預估車資並透過電子支付。按「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2條第4項規定,多元化計程車客運服務,指以網際網路平臺,整合供需訊息,提供預約載客之計程車服務;第91條第4項規定,多元化計程車接受消費者提出之乘車需求以預約載客為限,不得巡迴攬客或於計程車招呼站排班候客;第91條第1項第4款、第5項規定,多元化計程車車身顏色不得使用黃色、可申請車輛免裝設計費表。
� 陳立峰 張梓嘉 林志堅 薛宜家,松機多元計程車接機喊卡 王國材:反對聲音多,公視新聞網,112年6月6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40351(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3日)。
� 簡立欣,傳官商餐敘影響政策 引爆不滿 松山機場試辦接機突喊卡 計程車運將今包圍交通部,中國時報,112年6月6日,第A5版。
� 《公路法》第56條之1第1項「為維護民用航空機場交通秩序,確保旅客行車安全,各類客運汽車進入民用航空機場,應具備一定資格條件,並依規定取得民用航空機場主管機關核發之相關證件,始得營運」;第2項「前項之一定資格條件、申請程序、營運監督、營運應遵守事項、適用機場、各類證件核發、計程車之限額、保留比例、加收停留服務費、績優駕駛選拔獎勵、接送親屬與對各類客運汽車進入民用航空機場營運之限制、禁止事項與其違反之吊扣車輛牌照、吊扣、吊銷或停止領用相關證件及定期禁止進入民用航空機場營運之條件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 鄭瑋奇、陳心瑜,松機試辦載客突喊卡,400輛多元化計程車上街抗議,自由時報,112年6月7日,第A9版。
� 提議立網約車專法,保護租賃業與代僱駕駛的就業權利,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國家發展委員會,108年2月28日提案,網址:https://join.gov.tw/idea/detail/35980390-9f59-4856-8f4a-98e88fbcd05e(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5日)。
� 小客車租賃業者與資訊平臺業者(Uber)合作透過網際網路同時提供合於規定之駕駛人代為駕駛服務之型態,與傳統小客車租賃業以實體店面經營型態有所不同,並於實務上已與計程車客運業間產生業態區隔模糊、市場重疊之情形,為加強消費者保護與強化分業管理及避免市場競合問題,爰檢討修正「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新增第103條之1,參照「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103條之1修正總說明。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780/File_19785646.doc |
R02121 | 高中職生休退學率上升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學生輔導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高級中等學校中途離校學生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實施要點 | 趙俊祥 | 2023-06-2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21
議題研析
一、題目:高中職生休退學率上升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所涉法規
學生輔導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高級中等學校中途離校學生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實施要點
三、背景說明
(一)我國學生正面臨日益嚴重的拒學問題,不只休退學人數連年增加,拒學成因也愈趨複雜。據教育部統計,高級中等學校休退學人數在109學年度達到2.2萬人,退學率從100學年度1.39%上升至109學年度2.53%,增加1,967人;休學率也從100學年度的1.54%增至109學年度1.86%,增加1,634人。其中「志趣不合」是休學主要原因,占休學生人數近5成[footnoteRef:1]。 [1: 游昊耘,〈2.2萬高中職生休退學、國中輟學藏黑數 拒學風暴正席捲臺灣〉,《聯合報》,112年5月28日,https://vip.udn.com/vip/story/122865/7176552?utm_source=landing_page&utm_medium=guide&utm_campaign=school_refusal%2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2日)。]
(二)過去常見中輟生[footnoteRef:2]、中離生[footnoteRef:3]在校外遊蕩,輔導老師通常只需向外尋求少年警察隊介入協尋。但現在新型態的拒學生許多是因心理因素,包括對人際恐懼、關係霸凌、課業遭受打擊、對學習沒興趣、無法適應老師帶班風格等,成因複雜。由於這些學生認為繭居在家更輕鬆安全,需要更多學校或社會心輔資源介入,才有辦法協助到孩子[footnoteRef:4]。 [2: 依據《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第2條第1項規定:「….二、中途輟學學生(以下簡稱中輟生):指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未經請假、請假未獲准或不明原因未到校上課連續達三日以上。(二)轉學生因不明原因,自轉出之日起三日內未向轉入學校完成報到手續。….」] [3: 依據《高級中等學校中途離校學生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實施要點》第2點規定:「….(一)中途離校學生:指有下列情形之一之學校學生:1.未經請假或不明原因未到校上課連續達3日以上,包括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學籍管理辦法)第17條第2項視為休學之學生。2.學籍管理辦法第17條第1項之休學學生。….」] [4: 游昊耘,前揭註1。]
四、探討研析
(一)中離生輔導機制欠缺明確授權依據,建議於《學生輔導法》增訂之
教育部於111年7月22日修正發布之《高級中等學校中途離校學生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實施要點》第1點[footnoteRef:5]雖已敘明該要點之法源依據為《學生輔導法》第7條第3項及第4項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之專責單位或專責人員遇有中途輟學、長期缺課、中途離校、身心障礙、特殊境遇、文化或經濟弱勢及其他明顯有輔導需求之學生,應主動提供輔導資源。(第3項)學校執行學生輔導工作,必要時,得結合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家庭教育中心等資源,並得請求其他相關機關(構)協助,被請求之機關(構)應予配合。(第4項)」。惟此兩項規定均未授權訂定該要點,欠缺明確授權之依據。爰建議將該要點改為辦法,於《學生輔導法》第7條中增訂明確授權之規定。 [5: 《高級中等學校中途離校學生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實施要點》第1點規定:「教育部(以下簡稱本部)為維護學生就學權益,協助直轄市、縣(市)政府、高級中等學校(以下簡稱學校)依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第4條、學生輔導法(以下簡稱本法)第7條第3項及第4項規定,辦理中途離校學生之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事項,特訂定本要點。」]
(二)對於無就學意願的中離生,應提供個別化就業服務措施或相關職業訓練
學者指出,政府面對高中職的中離生,仍「強調上課的傳統教育思維」,只是設法希望把學生找回學校上課,卻不願務實面對並提供有助於中離生改善經濟所得的就業扶助措施,使其基本的經濟生活都受到威脅。此種依據中產階級價值所規劃的政策,現實上反而犧牲了底層少年的需求[footnoteRef:6]。爰建議教育部應針對中離生規劃多元輔導措施與轉銜機制,輔導目標除了穩定就學之外,若學生無就學意願,應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34條規定:「少年年滿十五歲或國民中學畢業,有進修或就業意願者,教育、勞工主管機關應視其性向及志願,輔導其進修、接受職業訓練或就業。(第1項)教育主管機關應依前項規定辦理並督導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職涯教育、勞動權益及職業安全教育。(第2項)勞工主管機關應依第一項規定提供職業訓練、就業準備、職場體驗、就業媒合、支持性就業安置及其他就業服務措施。(第3項)」及第36 條規定:「勞工主管機關對於缺乏技術及學歷,而有就業需求之少年,應整合教育及社政主管機關,提供個別化就業服務措施。」亦即由勞政主管機關整合教育及社政相關主管機關並連結相關民間團體資源,調查中離生之現況並依其意願,提供就業訓練機會及轉介相關就業服務措施。 [6: 林伯儀,〈正視底層少年面臨的系統性排除〉,《人本教育札記》,第355期,108年1月,頁107。]
撰稿人:趙俊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768/File_19785606.docx |
R02120 | 交通安全基本法之立法淺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 陳淑敏 | 2023-06-17 | 編號:2120
議題研析
一、題目:交通安全基本法之立法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統計,111年交通事故總計37萬5,632件,造成3,085人死亡,死亡人數創102年以來新高
,交通死亡人口持續增加,已不單是交通問題,亦是社會問題。本院委員指出,臺灣現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規仍有許多缺失,但書例外或因地制宜等,皆與法規面相關
,卻未系統化。
(二)曾有審理交通事件10餘年經驗的法官認為交通法規不健全,尤其是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以下簡稱道交條例)之體系不清、內容不完整,致交通事件爭議叢生,應為通盤性檢討。主管機關則回應說明,因道交條例為呼應社會需要及民眾需求,修法頻繁、倉促,致有未盡完善處
;且為因應大量之違反道交條例事件制度上如何作立法規劃,應予以全盤檢視與探討。
(三)本院已有委員游毓蘭等23人擬具「交通安全基本法草案」、台灣民眾黨黨團擬具「交通安全基本法草案」、「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草案」、委員羅致政、莊瑞雄等25人擬具「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草案」、委員陳歐珀、許智傑等22人擬具「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草案」及委員陳椒華等18人擬具「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草案」
,截至112年5月底止,上述草案均已交付本院交通委員會審查。
四、探討研析
(一)參酌國外交通安全基本法制之成效
政府要能有效地施政,完備之法律與健全之組織缺一不可;而交通事故的預防與處理,通常是跨部門的工作,其牽涉到交通工程、交通教育、交通執法、車輛安全設備、道路環境等因素,故必須經由相關部門之協調與共同努力始能達成任務
。惟我國甚至沒有一套交通安全基本法令,無上位之安全基本法予以督導,結構性問題亟需改革,但主管機關對推動交通安全之立法卻顯進度緩慢,爰此,本院委員指出解決交通問題須有上位法從工程、教育、執法三面向進行
。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各國已透過法令規範交通安全,如日本於1960年制定《道路交通法》,取代原本之《道路交通取締法》,並於1970年制定《交通安全對策基本法》,已大幅降低交通死傷人數;新加坡之《交通安全法》、德國之《道路交通法》,皆是透過上位法令,達到規範與重視交通安全的目標。包含英國、瑞典、美國等國家,不乏以行動願景為前提,為完善道路工程環境與標準的實績;瑞典政府在1997年通過之「交通零死亡願景」,2021年交通死亡事故人數首次降到200以下,僅197人,確實達到成效
,可供參酌。
交通部表示,將借鏡日本《交通安全對策基本法》經驗及我國相關規定,推動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立法程序,明定推動組織、經費及計畫等重要事項,加速改善道路交通安全
,並預計於本院第10屆第8會期將草案送請本院審議
。
(二)研擬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明定道路工程設計、安全稽核機制
美國馬里蘭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指出,臺灣處理交通事故,只處理結果,卻未探討真正原因,道路問題的改善,不僅工程設計要嚴謹,標準也應適時更新
。公民幫推協會理事長建議,短期須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法,保障行人路權為基本權利,長期須制(訂)定「國家級道路設計規範」,相關道路設計的規定不能只有行政指導,須納入法律;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表示,過去都要求執法以改善交通,但輿論普遍忽略道路設計重要性,希望能整合行人與車輛使用需求,改善道路設計
,以上為各界對我國道路工程之建議。
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系教授建議設立「道路交通安全審核機制」與「人行道評估系統」
。另有不具名交通運輸學者分析,現今許多國家重視「道路安全稽核」,我國卻沒有在設計與完工後執行稽核,甚至既有舊道路因周邊建築發展,亦無重新檢核;並指出近10年來交通事故責任都針對駕駛管理與處罰,卻未強化最基本之道路幾何設計、交通工程繪製,該名學者表示,交通基本法立法後,應可改善這些問題
。
綜上,建議於研擬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時,宜納入學者專家重視之道路工程設計規範及安全稽核機制,期使法規更為完備且符合實需。
撰稿人:陳淑敏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 交通事故統計快覽-道安資訊查詢網-全國歷年死亡人數,� HYPERLINK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05515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8" �https://roadsafety.tw/Dashboard/Custom?type=%E7%B5%B1%E8%A8%88%E5%BF%AB%E8%A6%BD%E5%9C%96%E8%A1%A8,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8�日。
� 賴淑敏、蔣龍祥,去年交通事故死亡創8年新高 在野籲速審交通安全基本法,公視新聞網,112年5月29日,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38979,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8日。
� 司法周刊,最高行政法院研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之法制與實務,第1725期第1版,103 年 12 月 5 日。
� 立法院第10屆交通委員會待審議案一覽表112年5月26日,第9頁。 � HYPERLINK "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4" �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4�日。
� 蔡中志,為交通安全加油-建立可長可久的制度,車禍防治聯盟,引自台灣法律網,112年5月20日更新, � HYPERLINK "https://reurl.cc/QXWo1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2" �https://reurl.cc/QXWo1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2�日。
� 楊丞彧,改善行人安全淪「老生常談」 賴香伶嘆:哪個地方政府真的重視?自由時報,112年 5月30日,� HYPERLINK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vXnnY6E,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6" �https://news.ltn.com.tw/news/Taipei/breakingnews/4317645,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6�日。
� 楊竣傑,交安基本法/落後日本50年 臺灣交通改革急需借鏡國外經驗,聯合報,111年12月16日,� HYPERLINK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942/6843068,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8"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942/6843068,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8�日。
� 李姿慧,終結行人地獄惡名!交部推動「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草案4月出爐,ETtoday新聞雲,112年2月23日,� HYPERLINK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30223/2446843.htm,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2"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30223/2446843.htm,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2�日。
� 周彥妤,交通安全基本法 下會期送立院,聯合報,112年5月15日,� HYPERLINK "https://udn.com/news/story/123509/7165007,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3" �https://udn.com/news/story/123509/7165007,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3�日。
� 汪淑芬,臺灣交通死亡升 學者:只處理結果卻未探討原因,yahoo新聞by中央通訊社,111年12月13日,� HYPERLINK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942/6857283,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4" � https://reurl.cc/2LW9aX,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4�日。
� 呂翔禾,應立法保障行人路權 改善道路工程,聯合新聞網by台灣醒報,112年3月23日,� HYPERLINK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05182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4"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05182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4�日。
� 呂翔禾,同前註。
� 楊竣傑,交安基本法/立草案改善道路安全 「行人地獄」能得到解藥嗎?聯合報,111年12月15日,� HYPERLINK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942/684023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4"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942/684023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14�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751/File_19785537.doc |
R02119 | 人工智慧時代的法制挑戰與立法原則 | 人工智慧科研發展指引 | 李淑瓊 | 2023-06-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19
議題研析
一、題目: 人工智慧時代的法制挑戰與立法原則
二、議題所涉法規
人工智慧科研發展指引
三、背景說明
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時代的來臨,人類與機器的關係充滿了許多未知的可能,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企業經營及產業的發展,惟在人工智慧應用發展的同時,許多潛在的問題與風險也跟隨而來,近日即有媒體報導美軍模擬試驗,AI操控無人機「竟把操作員殺了」[footnoteRef:1]之爭議事件,人工智慧的發展所衍生法律與倫理的衝擊與爭議,已讓社會各界日趨重視及關注[footnoteRef:2]。 [1: 參見:吳美依,美軍模擬試驗!AI操控無人機「竟把操作員殺了」官員示警,ETtoday新聞雲,2023年6月2日,網址: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30602/2511752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9日)] [2: 參見:賴俊明,科技法制變革論壇今登場 聚焦人工智慧治理趨勢,經濟日報,2023年5月29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5/7198871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9日)]
四、探討研析
(一)人工智慧時代的法制挑戰
由於人工智慧應用日漸發展及普及,新興科技與舊有的規範的衝突及挑戰亦日漸浮現,例如:人工智慧的著作權及專利權爭議、是否應該賦予AI人格能力?當AI犯錯,應由誰負責任?及隨著AI科技應用發展所伴隨而來的風險等問題,不斷的在挑戰舊有的法律規範。而人工智慧的治理趨勢、風險管理、倫理道德與監理架構等面向,更是政府在推動科技發展政策時要考量的法律議題[footnoteRef:3]。 [3: 同前註,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副執行秘書楊佳玲致詞內容。]
(二)外國之規範
1.聯合國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2021年11月25日宣布,193個成員國一致通過一項人工智慧倫理全球協議「人工智慧倫理建議書」(The Recommendation on The 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該建議書旨在實現人工智慧給社會帶來的優勢並降低其帶來的風險,確保數位化轉型能尊重、保護和促進人權,解決透明度、問責機制和隱私方面的問題,並指出人工智慧正在加劇原已分裂和不平等的世界,應該加以控制[footnoteRef:4]。 [4: 參見: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新聞稿,UNESCO member states adopt the first ever global agreement on the 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1年11月25日,網址:https://www.unesco.org/en/articles/unesco-member-states-adopt-first-ever-global-agreement-ethics-artificial-intelligence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3日),建議書全文請見: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網頁,網址: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3434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3日)]
2.美國
美國白宮於2020年11月17日發布「人工智慧應用監管指引」(Guidance for Regul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為聯邦機構就人工智慧的監管提供指引,以保持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地位[footnoteRef:5]。另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於2023年1月26日公布「人工智慧風險管理框架1.0」(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AI RMF 1.0),該框架為自願性,提供相關資源以協助組織與個人管理人工智慧風險,並促進可信賴的人工智慧(Trustworthy AI)之設計、開發與使用[footnoteRef:6]。 [5: 該指引全文請參見:白宮網頁,網址: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0/11/M-21-06.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3日)] [6: 參見:陳箴,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公布人工智慧風險管理框架(AI RMF 1.0),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2023年2月,網址: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tp=1&d=8974&no=64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3.歐盟
歐盟議會於2019年4月9日發布「可信賴人工智慧倫理準則」(Ethics Guidelines for Trustworthy AI),要求人工智慧須遵守行善(do good)、不作惡(do no harm)、保護人類(preserve human Agency)、公平(be fair)與公開透明(operate transparency)等倫理原則[footnoteRef:7]。歐盟執委會復在2021年4月21日,提出「人工智慧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草案,管制AI系統所產生的風險或危害,因此只要AI系統本身在歐盟上市或被使用、AI系統產生之結果在歐盟被使用,不管供應商是在歐盟或第三國設立登記,都必須要受到歐盟的人工智慧法的管制。使用者若在歐盟,亦同[footnoteRef:8](該法案經歐洲議會於2023年6月14日表決通過,惟尚須與歐洲理事會進行協商)。2022年9月28日,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也發布了「AI責任指令草案」(AI Liability Directive),探討AI系統侵害人們權利時,該如何分配法律責任[footnoteRef:9],並同時發布了「產品責任指令修正草案」[footnoteRef:10],把AI系統納入產品責任與消費者保護相關規範中[footnoteRef:11]。 [7: 參見:蔡宜臻,歐盟議會發布《可信賴人工智慧倫理準則》,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2019年6月,網址: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8248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8: 參見:陳錫平,歐盟人工智慧規則草案之初探——以市場、風險、價值及信賴為核心的管制架構,臺灣人工智慧行動網,2022年3月4日,網址:https://ai.iias.sinica.edu.tw/eu-ai-regulation-draft-minutes/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該法案全文請參見:歐盟網頁,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52021PC0206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9: 該指令全文請參見:歐盟網頁,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52022PC0496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10: 該指令全文請參見:歐盟網頁,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52022PC0495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11: 參見:劉元序,AI機器出事誰負責?相關法律夠不夠?來看歐盟《AI責任指令草案》說什麼,天下雜誌獨立評論,2023年2月9日,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53/article/13272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4.日本
日本內閣於2019年3月29日發布人工智慧戰略,其中的倫理面向為「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社會原則」,希冀藉有效安全的活用AI,推動「AI-Ready社會」,以實現兼顧經濟發展與解決社會課題的「Society5.0」為最終目標。AI社會原則主張應尊重之價值理念有:尊重人類尊嚴的社會、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社會及永續性的社會。其核心內容為:以人為本、AI知識教育、保護隱私、安全確保、公平競爭確保、公平性、說明責任及透明性與創新[footnoteRef:12]。 [12: 參見:蔡宛君,日本發布以人為本AI社會原則,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2019年6月21日,網址: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8264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該原則全文請見:https://www8.cao.go.jp/cstp/aigensoku.pdf?fbclid=IwAR2y_AAfaSC68VCjvAp41OlMlybc-4QKPoZuLWJKDIoWZeWOE3yHzqjfrB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三)人工智慧法制的立法原則
我國政府為掌握AI發展的契機,繼宣示2017年為台灣AI元年後,續於同年8月推出「AI科研戰略」,並於2018年1月18日起推動4年期的「台灣AI行動計畫」(2018年至2021年),全面啟動產業AI化[footnoteRef:13]。科技部並於2019年9月訂定「人工智慧科研發展指引」(AI Technology R&D Guidelines),強調「以人為本」、「永續發展」及「多元包容」三大核心價值,並衍生構築8大指引,包括「共榮共利」、「公平性與非歧視性」、「自主權與控制權」、「安全性」、「個人隱私與數據治理」、「透明性與可追溯性」、「可解釋性」及「問責與溝通」等[footnoteRef:14]。惟隨著科技的進步,前述指引已無法應付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為了更能具體落實透明、可控制性及隱私保護等原則,各界不斷有制定「人工智慧基本法」之倡議[footnoteRef:15]。 [13: 參見:行政院網頁,台灣AI行動計畫—掌握契機,全面啟動產業AI化,2019年8月7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a8ec407c-6154-4c14-8f1e-d494ec2dbf23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14: 參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網頁,科技部(已改制)訂定「人工智慧科研發展指引」 完善我國AI科研發展環境,2019年9月23日,網址:https://www.nstc.gov.tw/folksonomy/detail/dbf8da09-22be-4ef1-8294-8832fc6e8a26?l=ch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15: 徐子苓,「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初稿出爐 盼數位部為主管機關,自由時報,2023年3月25日,網址: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251156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4日)]
從前述之聯合國、美國、歐盟及日本等有關人工智慧相關規範可知,國際組織或個別國家側重之處,略有差異,建議相關主管機關廣泛參考國際組織及各國之相關規範,引為我國人工智慧立法原則之參考,研擬符合我國國情及產業發展之「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並檢討是否應修正相關配套規範。
撰稿人:李淑瓊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749/File_19785535.docx |
R02118 |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修法方向之研析 | 所得稅法 | 莊弘伃 | 2023-06-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18
議題研析
1、 題目:幼兒學前特別扣除修法方向之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所得稅法
3、
背景說明
有鑑於少子女化已成國安問題,影響我國未來各層面發展甚鉅,為落實「0到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行政院提出「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冀望透過全面的改善生育、養育、教育環境,提升國人生育意願,每年預計投入新臺幣(以下同)300餘億元。然而所得稅法有關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適用範圍僅為0至5歲,且定有排富條款,不但未符政策精神,且恐有違租稅公平。立法院多位委員爰提案修正所得稅法(以下稱本法)第17條條文,將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適用對象擴大為0至6歲,並取消幼兒學前特別扣除之排富規定[footnoteRef:1]。 [1: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25號, 委員提案第 29441 號,111年12月7日印發、院總第225號,委員提案第 29458 號,111年12月7日印發、院總第225號, 委員提案第28929 號,111年10月5日印發、院總第225號,委員 提案第 28619 號,111年5月4日印發、院總第225號,委員提案第 28375 號,111年4月20日印發、院總第225號,委員 提案第28107號,111年3月23日印發、院總第225號,委員提案第 27856 號,111年2月23日印發、院總第225號 ,委員提案第 26940 號,110年9月29日印發、院總第225號,委員提案第 26675 號,110年5月19日印發、院總第225號,委員提案第 26173 號,110年4月6日印發、院總第225號,委員提案第 26016 號,110年3月17日印發、院總第225號, 委員提案第 24340 號,109年4月15日印發、院總第225號,委員提案第 23933 號,109年2月27日印發。 ]
4、 探討研析
(1)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概述
近年來我國婦女生育率逐年下降,少子女化現象非常嚴峻,少子女化現象對未來人口結構、教育資源利用、勞動力獲得等均將產生衝擊,如不設法改善,將加重國家長期財政負擔,故少子女化問題已於民國(以下同)99年定位為國安議題。為補足人口政策缺口,符合租稅公平,照顧經濟弱勢,減輕中低所得者養育幼兒之負擔,增加渠等可支配所得,俾鼓勵生育,我國於100年11月9日公布增訂本法第17條第1項第2款第3目之6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納稅義務人育有5歲以下子女,每人每年扣除25,000元,並排除適用稅率20%以上、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按28%稅率分開計算應納稅額或基本所得額超過扣除金額之家庭(排富條款)[footnoteRef:2]。107年2月7日再度修法提高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為12萬元。 [2: 所得稅法第17條第3項規定:「納稅義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適用第1項第2款第3目之6幼兒學前特別扣除及之7長期照顧特別扣除之規定:一、經減除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及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後,納稅義務人或其配偶依第15條第2項規定計算之稅額適用稅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二、納稅義務人依第15條第5項規定選擇就其申報戶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按百分之二十八稅率分開計算應納稅額。三、納稅義務人依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第12條規定計算之基本所得額超過同條例第13條規定之扣除金額。」]
(2) 學前幼兒之定義
為紓解我國少子女化的國安問題,政府積極研定「0-6歲育兒政策」,並於107年7月起推動「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第1期(106-109年)計畫以「擴展平價教保」及「減輕家長負擔」為2大重點,第2期(110-113年)則落實「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自110年8月起推動「平價教保續擴大」、「育兒津貼達加倍」及「就學費用再降低」等3大策略,進一步減輕家庭育兒負擔[footnoteRef:3]。又按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3條規定,幼兒係指2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之人;復依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第8條規定,學齡兒童入學年齡之計算,以入學當年度9月1日滿6歲者,故學前幼兒應指進入國家正式學制就讀前之6歲前幼兒。但上開本法中,幼兒學前特別扣除對象只有涵蓋「5歲以下之子女」,是否足以達成政策目的,允宜檢討。 [3: 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107年-113年),教育部、衛生福利部、勞動部、內政部、財政部、經濟部、科技部、交通部、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國家發展委員會,110年1月,file:///D:/users/ly20716/Downloads/%E6%88%91%E5%9C%8B%E5%B0%91%E5%AD%90%E5%A5%B3%E5%8C%96%E5%B0%8D%E7%AD%96%E8%A8%88%E7%95%AB_107_113%E5%B9%B4_.pdf,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8日。]
(3) 排富條款之爭議
本法第17條第1項第2款第1目之標準扣除額,與第2目之列舉扣除額,係由納稅義務人自申報所得稅之稅基中擇一加以減除,之後再減除第3目之特別扣除額,故相對於「特別扣除額」,前兩者可合稱為「一般扣除額」,所謂之一般扣除額,即屬生存權中「最低限度的健康及文化生活」或「符合人性尊嚴的生活」的反映。至於特別扣除額之項目,常為國家提供稅捐上的誘因,藉以鼓勵納稅義務人從事特定的行為[footnoteRef:4]。準此,「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之立法目的若為補足人口政策缺口,減輕中低所得者養育幼兒之負擔,俾鼓勵生育,是否要訂定排富條款,即為立法形成自由。 [4: 柯格鐘,子女列報扶養親屬免稅額的減除-評大法官釋字第692號解釋,臺灣法學雜誌,第194期,101年2月,頁182-183。]
(4)
生存最低需求之省思
惟若從「生存最低需求」(Existenzminimum)觀之,本法第17條第1項第1款,有關納稅義務人申報所得稅時,得主張減除個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之免稅額規定,即屬維繫個人衣食之溫飽等生理層次最低需求的反映,亦即學說所謂「生存最低需求」。蓋個人維繫自己生存需求之額度,係屬納稅義務人無法自由支配的所得,故應自所得稅之稅基中減除。換言之,在生存權之保障下國家應使國民得以維持生存最低的需求,而用以支出此等生存最低程度之所得,乃是不具有租稅負擔能力的,故而,並未具有「可稅性」[footnoteRef:5]。準此,現行僅規定年滿70歲者,免稅額增加50%,然若以平等原則之角度觀察,就生活費用之增加而言,若年滿70歲以上者其生活費用將增加,乃因其自我照顧之能力較低,則同樣之理亦應適用於年幼之人,故現行「幼兒學前特別扣除」規定,是否宜改定於免稅額中規範,實有討論空間。 [5: 蔡孟彥,從憲法保障檢討扣免額(下),稅務旬刊,第2061期,97年12月,頁9。]
撰稿人:莊弘伃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747/File_19785532.docx |
R02117 | 身分證記載欄位法制問題淺析 | 戶籍法;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格式內容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 | 陳秋芬 | 2023-06-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17
議題研析
一、題目:身分證記載欄位法制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戶籍法、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格式內容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內政部曾於2022年6月說明,戶籍法(下稱本法)第52條授權訂定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格式內容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下稱本辦法),依本辦法第8條規定身分證應記載14項項目,而相片因特殊情形經戶政事務所核准者,得免予列印。身分證是相當重要的身分證明,具有高度公信力,若任由民眾選擇刊印欄位,恐會造成資料判讀混淆、影響其公信力外,也無法效用及於全國[footnoteRef:1]。 [1: 林依榕,未來身分證不記載配偶及父母姓名?「時空背景確實已不同」 要換證?內政部回應,今周刊,2023年6月3日,網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0/post/202306030010/ ,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考量先前有民眾換發身分證請求不刊出配偶及父母姓名,經法官判准[footnoteRef:2]。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議112年度中央總預算時提出決議,指出現行身分證尚記載父姓名、母姓名、配偶姓名及役別,但該特定資訊與個人辨識並無關聯,無登載必要,爰要求內政部應評估換發部分欄位遮隱的國民身分證之可行性,並提出書面報告,藉以保障民眾隱私權[footnoteRef:3]。 [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1年6月2日110年度訴字第696號判決,依法源法律網撰寫之判決要旨謂:「國民身分證之父、母及配偶姓名項目,固然屬可供辨識個人身分之資訊,惟此與個人身分資料較屬於間接辨識資訊,且造成資訊隱私權之妨害,難認有其必要,已違反比例原則;而役別之記載與國民身分證在於辨識個人身分之效用絲毫無涉。至於出生日期、性別、出生地及戶籍地址項目,均堪認尚不致違反比例原則,當得加以適用。」又參酌該判決指出,該辦法第8條第1項第7款至第10款關於父姓名、母姓名、配偶姓名及役別均一律列載,不得免列之規定,已逾越戶籍法第51條第1項之授權意旨,且對個人資訊隱私權有過度妨害而違反比例原則之情,爰不予適用云云。此判決於主文認定臺北市文山區戶政事務所就原告110年1月21日之申請案,應作成准予換發不含原告父姓名、母姓名、配偶姓名、役別記載事項國民身分證之行政處分。詳參酌法源法律網及司法院裁判書系統,網址: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 ,瀏覽日期:112年6月12日。] [3: 賴于榛,身分證隱蔽配偶父母?內政部:現階段應維持,2023年6月3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06030136.aspx ,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經內政部提出書面報告[footnoteRef:4]表示,身分證所記載項目係於94年全面換證時,廣徵各界民意綜合考量獲致之結果,並明定於本辦法第8條規定。因應時空背景不同,可再為檢討,但各界意見不一,如何兼顧隱私權保障及民眾使用便利性,仍須凝聚各界共識[footnoteRef:5],但在改版前仍須依現行法規[footnoteRef:6]辦理。 [4: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第1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31號,政府提案第10035148號,案由:內政部函,為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決議,檢送評估換發部分遮隱之國民身分證可行性書面報告,請查照案,112年5月17日印發。] [5: 同註3。] [6: 同註1,現行法規即該辦法第8條規定:「國民身分證記載項目如下:一、姓名。二、統一編號及其條碼。三、出生日期。四、相片。五、發證日期(含發證直轄市、縣(市)別及初領、補領或換領註記)。六、性別。七、父姓名。八、母姓名。九、配偶姓名。十、役別。十一、出生地。十二、戶籍地址。十三、空白證編號。十四、膠膜號。前項第四款之相片,因特殊情形經戶政事務所核准者,得免予列印。」]
四、探討研析
(一)建請依戶籍法及行政程序法審慎評估身分證應記載項目
按行政程序法第150條[footnoteRef:7]第2項規定,明白揭示法規命令不得逾越法律授權範圍與立法精神。又按本法第52條第2項固有授權訂定本辦法第8條及第9條等規定,針對應記載項目範圍所為規制,尚可認屬細節性、技術性等事項。惟該記載項目仍應限於達成本法第51條第1項所定目的之必要個人資訊,且不違比例原則[footnoteRef:8],方可認在授權範圍內,且不致構成對個人資訊隱私權過度侵害[footnoteRef:9]。是以非可推論凡屬個人資料[footnoteRef:10]範疇,均屬本法授權範圍而為得登載項目,仍應視該項目於登載後是否有違行政法原理原則(如比例原則)以決。主管機關於評估身分證記載項目時,除持續蒐集廣納各界意見外,更應於本法第51條第1項規定授權範圍內,納入行政程序法所定之一般原理原則為更審慎評估與審查,如本辦法第8條有修正必要時,並應將評估審查之標準及增刪理由載明於立法理由中,以避免流於恣意並利於後續查考及適用。 [7: 行政程序法第150條規定:「本法所稱法規命令,係指行政機關基於法律授權,對多數不特定人民就一般事項所作抽象之對外發生法律效果之規定。法規命令之內容應明列其法律授權之依據,並不得逾越法律授權之範圍與立法精神。」] [8: 按參酌行政程序法第2條第1項、第4條及第7條規定,行政機關訂定法規命令屬行政程序之一環,自應受法律及一般法律原理原則拘束。是訂定法規命令除應符合行政程序法第150條規定符合法律授權範圍及立法精神外,其條文內容亦須符合比例原則等相關行政法原理原則檢驗。] [9: 同註2法院判決。] [10: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條:「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一、個人資料: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特徵、指紋、婚姻、家庭、教育、職業、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犯罪前科、聯絡方式、財務情況、社會活動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
(二)身分證記載父母及配偶姓名是否必要可再為斟酌
查本法第51條第1項規定所載,身分證立法目的係用以辨識個人身分,復查本法授權訂定之本辦法第8條第1項規定,其記載項目業已包含姓名(第1款)、統一編號及條碼(第2款)、出生日期(第3款)、相片(第4款)、性別(第6款)、出生地(第11款)及戶籍地址(第12款)等內容,縱無記載父與母及配偶姓名等間接識別之個人資料,仍可達到辨識個人身分之目的。則記載父與母及配偶姓名之必要性為何?似可再酌。或有論者認一般人習慣看身分證了解交往對象是否已婚,如未來配偶欄空白,恐讓愛情騙子有機可趁,縱容渣男渣女[footnoteRef:11]云云,惟此推論似有倒果為因之嫌,且配偶欄記載與否並非用於證明或保護情感交往之任何一方。該欄位是否須為記載,仍應回歸本法授權立法目的之探討為宜。 [11: 林偉信、林縉明、周毓翔,民憂縱容劈腿 藍委挺內政部上訴,2022年6月9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6%B0%91%E6%86%82%E7%B8%B1%E5%AE%B9%E5%8A%88%E8%85%BF-%E8%97%8D%E5%A7%94%E6%8C%BA%E5%85%A7%E6%94%BF%E9%83%A8%E4%B8%8A%E8%A8%B4-201000273.html ,瀏覽日期:2023年6月13日。]
復依本法規定,身分證及戶口名簿係分別為規定,依體系解釋觀之,亦屬立法者有意區別該兩類型之目的與用途,身分證係以辨識個人身分為主要目的,已如前述;而戶口名簿則偏向表彰戶籍資料中戶內各成員間之關係,復參酌本辦法第28條規定,戶口名簿記載項目亦有針對父與母及配偶姓名及其統一編號為登載,則作為辨識個人身分為目的之身分證是否仍有重複登載必要?即可再為斟酌。
撰稿人:陳秋芬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741/File_19785524.docx |
R02116 | 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之法制研析-以TikTok為例 |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林鈺琪 | 2023-06-1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16
議題研析
一、題目: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之法制研析-以TikTok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
(一) 據報載,因為TikTok透過演算法向青少年傳播黑暗飲食、不良身體形象和自殺等有害訊息,促使全球禁止TikTok的呼聲更加高漲。英國非營利組織反數位仇恨中心(Center for Countering Digital Hate,CCDH)於2022年針對TikTok如何影響青少年進行研究,顯示TikTok在2.6分鐘內,向研究之帳號推薦自殺相關內容;8分鐘內提供了與飲食失調相關的內容。而且,每隔39秒就會向這些帳號推薦身體形象和心理健康的相關影片。針對青少年社群媒體的使用,美國心理學會在2023年提出建議,希望父母要適當管控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並留意社群媒體是否推薦不當內容,避免青少年身受其害[footnoteRef:1]。 [1: 吳瑞昌,《全球呼籲禁TikTok 毒害青少年是主因》,大紀元時報,2023年5月27日,第B4版。]
(二) TikTok已成為青少年和兒童每天使用時間最長的社群媒體,使用時長甚至超越了YouTube。根據一份針對全球青少年孩童 App使用習慣的調查,自2020年6月以來,年齡落在4至18歲間的用戶,平均每天在TikTok上花費的時間超過YouTube,且數字持續成長中。在2020年6月,兒童平均每日TikTok使用時間為82分鐘,已高於YouTube的75分鐘。到了2022年,兒童TikTok平均每日使用時間增加到107分鐘,在YouTube上則每日花費67分鐘,TikTok使用時間較YouTube高出60%[footnoteRef:2]。 [2: 《小孩才做選擇!TikTok 再成最受全球兒童歡迎 App,Meta 欲將元宇宙開放給青少年》,INSIDE,2023年2月8日,網址: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30669-tiktok-became-most-popular-social-app-among-children,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日。]
四、探討研析
(一)
我國目前僅限制公部門使用TikTok
目前,除了印度從2020年起,一律禁止全國手機安裝中國APP之外,像美國、加拿大、德國、捷克、瑞典,以及歐盟三大機構,都禁止公務電腦和手機安裝TikTok[footnoteRef:3]。我國數位發展部於2022年12月5日表示,TikTok是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已限制公部門資通設備及所屬場域使用。也就是說,公部門配有的手機、平板及電腦,都不能下載使用TikTok。至於是否應進一步限制業者提供民眾下載及使用,因涉及適法性與可行性等影響因素評估,數位發展部將與相關部會進一步蒐集參考研究其他國家類似做法[footnoteRef:4]。基於資通安全考量,我國目前僅限制公部門使用TikTok,然而,在全球熱議TikTok可能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並限制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情形下,政府部門宜積極研議相關保護措施,以維護青少年身心健全發展。 [3: 《全球掀起TikTok禁用潮,「中國製造」無孔不入,科技滲透擋得住嗎?》,關鍵評論,2023年3月14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2355/fullpage,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日。] [4: 徐子苓,《公部門禁用抖音!數位部:列入「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自由時報,2022年12月5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145686,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日。]
(二)美國猶他州禁止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
2023年3月23日美國猶他州成為全美第一個禁止未成年人在未經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下,使用任何社群媒體的州[footnoteRef:5]。依據猶他州長Spencer Cox簽署的2項法案,其中S.B.152號法案[footnoteRef:6],規定18歲以下未成年創建社群媒體帳號時,必須取得家長同意,也允許家長瀏覽青少年所有的訊息紀錄。同時也規範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時間,每天晚上10點30分到翌日早上6點30分要實施社群媒體的「宵禁」(Curfew),青少年用戶不能於該段期間使用平臺。除此之外,社群媒體公司對青少年用戶的資料蒐集也有限制,許多廣告和內容將不會觸及青少年用戶,藉此控制青少年接觸到的資訊。另一項H.B.311號法案[footnoteRef:7],則是要求社群媒體公司在推送的功能上,不能置入容易讓青少年和兒童「上癮」的設計,違者處以25萬美元罰款,甚至違規使用這類功能的兒童和青少年也會被處2,500美元罰款,等同處罰沒有注意孩子使用社群媒體的家長。而該2項法案的新限制措施,將於2024年3月1日生效[footnoteRef:8]。 [5: 《美國猶他州新禁令! 未成年人用IG、TikTok「需取得父母同意」》,自由時報,2023年3月24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249808,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6: 《S.B. 152 Social Media Regulation Amendments》,UTAH STATE LEGISLATURE,網址:https://le.utah.gov/~2023/bills/static/SB0152.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7: 《H.B. 311 Social Media Usage Amendments》,UTAH STATE LEGISLATURE,網址:https://le.utah.gov/~2023/bills/static/HB031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2日。] [8: 唐光楠,《玩真的!猶他州將對青少年實施「社群宵禁」,辦社交帳號還要父母同意?》,換日線,2023年4月20日,網址: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754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日。]
(三)參酌國外立法例,研擬訂定青少年使用TikTok相關保護規定
美國猶他州約70%的居民都是摩門教徒,作為美國最保守的州之一,會有禁止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之「創舉」,並不讓人意外[footnoteRef:9]。然而,鑒於青少年使用TikTok的時間日趨增加,再加上其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目前美國多個州、澳洲、加拿大和英國等紛紛透過立法,讓TikTok遠離校園[footnoteRef:10]。 [9: 同前註。] [10: 同註1。]
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6條及第46條之1[footnoteRef:11],雖已針對網際網路平臺規範相關防護機制,以防止兒童及少年接觸有害其身心發展之網際網路內容,惟面對日新月異的社群媒體發展,仍有不足之處。為維護青少年身心健全發展,遠離TikTok負面影響,法制上或可參酌國外做法,強化父母或監護人對青少年保護之責任,規範青少年使用TikTok時間,要求社群媒體針對青少年提供安全及隱私設定。 [11: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6條:「(第1項)為防止兒童及少年接觸有害其身心發展之網際網路內容,由通訊傳播主管機關召集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委託民間團體成立內容防護機構,並辦理下列事項:一、兒童及少年使用網際網路行為觀察。二、申訴機制之建立及執行。三、內容分級制度之推動及檢討。四、過濾軟體之建立及推動。五、兒童及少年上網安全教育宣導。六、推動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建立自律機制。七、其他防護機制之建立及推動。(第2項) 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應依前項防護機制,訂定自律規範採取明確可行防護措施;未訂定自律規範者,應依相關公(協)會所定自律規範採取必要措施。(第3項) 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告知網際網路內容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或違反前項規定未採取明確可行防護措施者,應為限制兒童及少年接取、瀏覽之措施,或先行移除。……」第46條之1:「任何人不得於網際網路散布或傳送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之內容,未採取明確可行之防護措施,或未配合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之防護機制,使兒童及少年得以接取或瀏覽。」]
撰稿人:林鈺琪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721/File_19785488.docx |
R02114 | 兒童噪音擾鄰相關問題研析 | 社會秩序維護法;噪音管制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 傅朝文 | 2023-06-1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14
議題研析
1、
題目:兒童噪音擾鄰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社會秩序維護法、噪音管制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3、
背景說明
近日某藝人遭鄰居投訴她的小孩製造噪音。但在德國,兒童嬉戲聲不一定被當作是噪音。2008、2009年時德國柏林、漢堡各有一所幼兒園因噪音問題被居民告上法院。法院認為,位於住宅區的設施不該破壞社區安寧。幼兒園上訴失敗,被迫搬遷。判決出爐後輿論激烈反對,德國遂於2011年修正「聯邦排放控制法」,兒童的嬉戲聲得以豁免有關噪音管制法規的限制。最近,日本也有修法提議讓兒童嬉戲聲從噪音管制規定排除[footnoteRef:1]。 [1: 雷光涵,孩子嬉鬧聲 德修法不列噪音,聯合報,112年5月30日,第A11版。]
4、
探討研析
(一)研議於噪音管制法或其他相關法規中,訂定兒童製造噪音在一定條件下之豁免處罰例外規定
有關兒童製造的噪音(嬉戲聲等),我國行政法規並無特別規定,而係依一般噪音管制規定處理。依「噪音管制法」第6條規定:「製造不具持續性或不易量測而足以妨害他人生活安寧之聲音者,由警察機關依有關法規處理之。」「社會秩序維護法」第72條規定:「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6000元以下罰鍰:……三、製造噪音或深夜喧嘩,妨害公眾安寧者。」由於兒童製造的噪音,多不具持續性或不易量測,依前揭規定,係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相關規定處理。如行為人屬公寓大廈之住戶,另有「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之適用[footnoteRef:2]。但德國對兒童製造的噪音則訂有特別豁免規定,依德國「聯邦排放控制法」(Bundes-Immissionsschutzgesetz - BImSchG)第22條第1a款規定:「兒童在日間托育中心、兒童遊樂場和類似設施(如球類遊樂場)中造成的噪音,通常不應構成對環境的有害影響。在評估噪音影響時,不適用噪音管制的排放規定[footnoteRef:3]。」該規定係保障6歲以下兒童在特定場所盡情遊戲之權利,社會應予容忍,以保障兒童的健康成長[footnoteRef:4]。 [2: 例如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第1項:「住戶不得任意棄置垃圾、排放各種污染物、惡臭物質或發生喧囂、振動及其他與此相類之行為。」第5項:「住戶違反前四項規定時,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應予制止或按規約處理,經制止而不遵從者,得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理。」] [3: 德國聯邦司法部網站,Gesetz zum Schutz vor schädlichen Umwelteinwirkungen durch Luftverunreinigungen, Geräusche, Erschütterungen und ähnliche Vorgänge (Bundes-Immissionsschutzgesetz - BImSchG),https://www.gesetze-im-internet.de/bimschg/BJNR007210974.html#BJNR007210974BJNG011004360;最後上網日:112年6月5日。] [4: 陳真亮,德國噪聲污染防治的最新法律進展及啟示,世界環境網,2015年9月17日,http://www.ceec.cn/zyzx/sjhjzz/zzlm/tszs/201509/t20150917_536342.shtml;最後上網日:112年6月5日。]
依兒童權利公約第3條第1項規定:「所有關係兒童之事務,無論是由公私社會福利機構、法院、行政機關或立法機關作為,均應以兒童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第31條第1項規定:「締約國承認兒童享有休息及休閒之權利;有從事適合其年齡之遊戲與娛樂活動之權利,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與藝術活動之權利。」103年6月4日公布之「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第2條規定:「公約所揭示保障及促進兒童及少年權利之規定,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及第4條:「各級政府機關行使職權,應符合公約有關兒童及少年權利保障之規定,避免兒童及少年權利受到不法侵害,並積極促進兒童及少年權利之實現。」簡言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保障兒童有從事適合其年齡之遊戲與娛樂活動之權利,並課予各級政府機關應積極促其實現之義務。由於兒童其心智發展尚未成熟,要求其遊戲時控制音量,有事實上困難。主管機關或可依不同年齡層兒童之身心發展需求,研議於「噪音管制法」或其他相關法規中,課予鄰里居民相當容忍義務,訂定兒童噪音在合理的時間範圍內或一定條件下之豁免處罰例外規定,以保障兒童之遊戲權。
(二)研議於「公寓大廈規約範本」增訂兒童噪音與其他居家生活噪音擾鄰之具體處理規定
城市化的發展下,我國許多民眾係居住於公寓大廈中。由於公寓大廈之構造限制,居家生活之聲響容易侵入鄰里住戶,影響其居住安寧之人格法益。此種兒童或其他家人居家生活所發出之噪音,致影響其他住戶之情形實務上時有所聞。為衡平雙方權益,避免鄰里紛爭,宜以協商方式形成住戶間之共識,訴諸公權力應屬不得已之最後手段。
依照「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3條規定,有關公寓大廈、基地或附屬設施之管理使用及其他住戶間相互關係,得以規約定之。同法第60條規定,主管機關有訂定規約範本之義務。惟有關家庭噪音之處理,主管機關所訂之「公寓大廈規約範本」規定甚為簡略,僅於該範本第22條第6款規定:「住戶不得任意棄置垃圾、排放各種污染物、惡臭物質或發生喧囂、振動及其他與此相類之行為。」未針對兒童權益為特別之規範。基此,建議主管機關於「公寓大廈規約範本」中增訂有關兒童噪音與其他居家生活噪音擾鄰之具體處理規定,以供住戶參考辦理。
撰稿人:傅朝文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708/File_19785445.docx |
R02115 | 儲能產業相關法制之研析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電業法;能源管理法 | 曾耀民 | 2023-06-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1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儲能產業相關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電業法、能源管理法
三、背景說明
根據近期調查研究資訊,除了AI相關領域、IC設計、半導體及相關零組件持續看好,另一個值得關注長期趨勢者為電力相關族群,臺灣電力改革是長期必然趨勢,台電強化電網韌性計畫預計10年內花費預算高達新臺幣5,645億元,過去易被忽略的重電相關族群如電線電纜、離岸風力發電、儲能等產業,前景持續看好[footnoteRef:1]。 [1: 葉穎娟(野村平衡基金經理人),就市論勢/電線電纜、儲能 吸睛,經濟日報,2023年5月26日,第C2版。]
四、探討研析
(一)再生能源宜納入能源供應事業並依規定設置儲能設備
政府為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以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20%為目標,並於2017年修正電業法(第8條第1項)規定,輸配電業應負責執行電力調度業務,於確保電力系統安全穩定下,應優先併網、調度再生能源。2019年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11條第1項)規定,對於具發展潛力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及
儲能設備,於技術發展初期階段,中央主管機關得基於示範之目的,於一定期間內,給予相關獎勵。同條例(第12條第3項)規定,電力用戶所簽訂之用電契約,其契約容量在一定容量以上者,應於用電場所或適當場所,自行或提供場所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
儲能設備或購買一定額度之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政府期望透過儲能設備的研發與示範,促進儲能設備的設置,使再生能源成為可靠穩定的電力來源,達成國家能源轉型之目標[footnoteRef:2]。 [2: 財團法人中技社,儲能產業在能源轉型趨勢下的機會與挑戰,2019年12月,https://www.ctci.org.tw/media/8200/2019-10%E5%B0%88%E9%A1%8C%E5%A0%B1%E5%91%8A-%E8%83%BD%E6%BA%90%E8%BD%89%E5%9E%8B%E5%B8%B6%E4%BE%86%E7%9A%84%E5%84%B2%E8%83%BD%E7%99%BC%E5%B1%95%E8%B6%A8%E5%8B%A2%E8%88%87%E5%A5%91%E6%A9%9F.pdf,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6日。]
能源政策所涉法規除前述電業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還有能源管理法。有科技法律學者指出,能源管理法(第7條第1項)規定,能源供應事業經營能源業務,達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數量者,應依照中央主管機關之規定,設置能源儲存設備。然而,該法1980年制定時所謂儲存設備應屬儲油槽、煤倉及天然氣儲氣槽等初級能源之設備,當時發電技術僅限於燃氣、燃煤及燃油機組尚無再生能源,所以不包括再生能源發電之相關儲存設備[footnoteRef:3]。考量現行能源尚包括再生能源,為配合能源多元化,爰建議能源管理法第7條第1項第2款可酌作文字修正為「設置能源儲存(能)設備」,以符能源現況並利政策推動。 [3: 林素惠,能源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評估報告,立法院法制局法案評估報告編號:B01329,2018年5月。]
(二)未來宜制定儲能設備專章以發展儲能產業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頃於112年5月29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本次修法條次最多者,係為地熱發電增訂相關規範,例如讓水權與電廠營運年限匹配,降低開發不確定性,中央會同地方等相關部會建立聯審機制,加速行政程序。
由於光電、風電等再生能源有間歇性,發電時間與用電時間無法完全搭配,大量再生能源發電之電能併網後,有賴儲能系統促使發電與用電達成供需平衡,而且分散式儲能可提高光電、風電占比,並加強電力品質,所以儲能系統之重要性不可言喻。因此,將來可考量於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以增訂相關規範或於相關子法將其規範納入,以鼓勵儲能系統之開發及使用,促進儲能產業發展。
(三)發展儲能系統宜建立安全性之國家標準
儲能系統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為安全性,常見於電力系統的儲能電池包含鉛酸電池、鋰電池、液流電池、鈉硫電池、超級電容、飛輪、超導磁能、氫氣儲能與抽蓄水力等。目前使用最多的儲能電池以鋰電池占大宗,因為鋰電池產業運用最廣,其上中下游整個產業鏈很完整,但是目前最大問題即為其安全性,以韓國為例,自2017年8月在全北高敞風力發電廠連接用1.46MWh儲能系統發生火災開始,到2020年5月間,共有34起儲能場域火災事故[footnoteRef:4]。 [4: 李春生,臺廠搶攻2千億商機 儲能成能源轉型關鍵,工商時報理財周刊,2023年5月6日。]
推廣儲能系統應重視安全性之要求,當前美國、加拿大、德國都有儲能系統安全的國家標準,要進入這些國家的市場勢必要通過安全驗證。在儲能系統的關鍵零組件方面,臺灣對於電池系統缺乏國家標準[footnoteRef:5]。惟為配合儲能政策,經濟部希望儲能系統安全檢測試驗室可提前至2024 年完工,2025 年進行儲能系統安全檢測[footnoteRef:6]。若能透過推動能源轉型工作來扶植儲能產業,培養儲能廠商實際運作之經驗,將有助於未來訂定相關子法或行政法規,以建立儲能產業之國家標準。 [5: 同註2。] [6: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綠能標準檢測驗證計畫」(計畫全程:2021 年1 月至2025 年8 月),2022 年8 月,https://www.moea.gov.tw/MNS/CORD/content/wHandMenuFile.ashx?file_id=23990,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7日。]
撰稿人:曾耀民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700/File_19785443.docx |
R02113 | 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公益信託之法制研析 | 信託法;遺產及贈與稅法;所得稅法;環境保護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 | 吳淑青 | 2023-06-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13
議題研析
1、
題目: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公益信託之法制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信託法、遺產及贈與稅法、所得稅法、環境保護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農業部的升格,改變數十年來山林水土整合於環境資源部的主張,將生態保育仍留在農業部主管,強調農業與生態保護的緊密關聯性。那麼,以環境信託做為生態保育手段的農業法人基金會,必然也大大有益於農業發展
。
(二)《信託法》第8章公益信託,第69條明定其定義為「稱公益信託者,謂以慈善、文化、學術、技藝、宗教、祭祀或其他以公共利益為目的之信託。」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雖未明列於公益信託之態樣,但仍符合「其他以公共利益為目的之信託」。信託法第 70 條第 1 項規定「公益信託之設立及其受託人,應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許可。」另依《信託法》第85條規定「公益信託之許可及監督辦法,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至於公益信託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則視其公益性質而定。
(三)《信託法》於84年制定時,並未將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明列於公益信託,《環境保護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直到92年5月14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才發布,但生態保育的主管機關農委業委員會始終未訂定,故國內第一起環境公益信託「環境保護公益信託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是向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申請。
四、探討研析
(一) 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之公益信託,宜於信託法分別列明
環境部與農業部組織法已分別於112年5月9日及16日三讀通過,環境部主責氣候變遷、資源循環等工作,農業部辦理全國農業、漁業、林業及畜牧業行政業務。因應行政院組織調整,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之業務已分屬環境部與農業部主管,為明確主管機關之權責,《信託法》第69條關於公益信託之類型宜分列,以資明確。
(二) 明定受託人資格及審查標準,以免具專業之非營利組織被排除
環境保護屬於高度的專業與科技性的領域,而生態保育如特定物種棲息地之復育工作,需要足夠的專業知識與行政資源才能推動。目前《環境保護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並未就受託人設資格或條件限制,亦未就主管機關審查受託人是否確有管理信託財產能力明列應考慮之因素或判斷基準
。此規定對於具有專業能力與管理經驗,但財務狀況或行政經驗較不具規模的非營利組織不利,研議宜於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中明定受託人之資格及審查標準。
(三)
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之公益信託,欠缺免稅誘因
依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之1及《所得稅法》第4條之3規定,公益信託必須符合受託人為《信託業法》所稱之信託業始能符合申請租稅優惠的要件。但非營利組織非信託業者,無免稅之誘因。實務上難以想像信託業(通常是金融業者),有足夠的專業能力與資源從事自然生態保護或是棲息地復育等工作
。我國稅法並未考量特定公益信託之性質,未來仍須透過租稅優惠鼓勵非營利組織及人民參與公益信託,以達到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之目的。
撰稿人:吳淑青
� 潘翰聲,農業部升格 應善用環境信託,自由時報,自由廣場,112年5月25日,第A14版。
� 吳行浩,論環境信託制度之理論與實際:以美國法經驗與對我國之立法借鏡為中心,高大法學論叢,第4期,97年11月,頁102-103。
� 同前註,頁103-10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698/File_19785440.doc |
R02112 | 政府採購法未驗收先行使用規定之研析 | 政府採購法;政府採購法施行細則;工程採購契約範本 | 陳世超 | 2023-06-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12
議題研析
一、題目:政府採購法未驗收先行使用規定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政府採購法、政府採購法施行細則、工程採購契約範本
三、背景說明
機關辦理工程採購通常係於驗收合格後始移交接管單位使用,惟個案如經機關權衡公共利益而認確有需要者,則得先行使用(部分標的尚須符合各該目的事業主管法規[footnoteRef:1])。 [1: 例如,建築物之使用,須依建築法第73條第1項:「建築物非經領得使用執照,不准接水、接電及使用。……」取得使用執照;大眾捷運系統之營運,須依大眾捷運法第15條第2項規定:「路網全部或一部工程完竣,應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履勘;非經核准,不得營運」報請履勘並經核准。]
而為保障廠商權益,政府採購法第71條第1項及其施行細則第99條[footnoteRef:2]規定,機關應先就該部分辦理驗收或分段查驗供驗收之用,並得支付價金及起算保固期[footnoteRef:3]。惟主管機關依政府採購法第63條第1項[footnoteRef:4]訂定之工程採購契約範本第15條第8款[footnoteRef:5],一律排除「分段查驗供驗收之用情形」得支付價金及起算保固期,是否妥適,尚存討論空間。 [2: 政府採購法第71條第1項:「機關辦理工程、財物採購,應限期辦理驗收,並得辦理部分驗收」;同法施行細則第99條:「機關辦理採購,有部分先行使用之必要或已履約之部分有減損滅失之虞者,應先就該部分辦理驗收或分段查驗供驗收之用,並得就該部分支付價金及起算保固期間」。] [3: 88年5月21日政府採購法施行細則總說明及逐條說明,https://lawweb.pcc.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066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4日。] [4: 政府採購法第63條第1項:「各類採購契約以採用主管機關訂定之範本為原則,其要項及內容由主管機關參考國際及國內慣例定之」。] [5: 工程採購契約範本第15條:「……(八)工程部分完工後,有部分先行使用之必要或已履約之部分有減損滅失之虞者,應先就該部分辦理驗收或分段查驗供驗收之用,並就辦理部分驗收者支付價金及起算保固期。……」,相較於99年12月28日修正前工程採購契約範本第15條:「……(八)工程部分完工後,有部分先行使用之必要或已履約之部分有減損滅失之虞者,應先就該部分辦理驗收或分段查驗供驗收之用,並得就該部分支付價金及起算保固期。……」,現行工程採購契約範本係排除「分段查驗供驗收之用」情形得支付價金及起算保固期。]
四、探討研析
(一)機關先行使用後,工作物毀損滅失危險即移轉由機關負擔,機關宜將此一風險納入先行使用決策之評估範圍
民法第508條第1項[footnoteRef:6]關於工作物毀損滅失之危險,於定作人「受領」後移轉由定作人負擔。而所謂「受領」,論者認[footnoteRef:7],係指對於工作物事實上之管領行為,並非限於形式上之驗收行為。因此,於機關先行使用之情形即屬「受領」。 [6: 民法第508條第1項:「工作毀損、滅失之危險,於定作人受領前,由承攬人負擔,如定作人受領遲延者,其危險由定作人負擔」。] [7: 黃立,工程承攬與綜合營造險的關聯,月旦法學,第222期,102年10月,頁49。]
司法實務亦認[footnoteRef:8],於定作人「先行使用尚未完成驗收」情形,應以定作人先行使用時作為危險負擔移轉時點,始符合危險負擔移轉之立法理由及誠信原則。 [8: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0年度建上字第58號民事判決:「……按民法第508條第1項關於工作物毀損滅失之危險,規定於定作人『受領』後轉由定作人負擔。惟於定作人『先行使用卻未辦理驗收』之情形,則應以定作人先行使用時作為危險負擔移轉時點,始符合危險負擔移轉之立法理由及誠信原則……」;臺灣高等法院108年重上字第718號民事判決:「……按工作毀損、滅失之危險,於定作人受領前,由承攬人負擔,如定作人受領遲延者,其危險由定作人負擔,民法第508條第1項定有明文,亦即工作物之危險負擔移轉時點,係以受領為準,而民法所謂『受領』,於工程實務之態樣,應包含工作物之啟用、接管、驗收或先行使用。本件被上訴人於系爭工程完成驗收(含部分驗收)前,既先行使用上訴人已完成之部分工作,依民法第508條,應由被上訴人承擔工作物因天災、失竊等非可歸責於上訴人因素而毀損、滅失之危險……」。]
且機關先行使用後,營造綜合保險效力即為終止[footnoteRef:9],機關須自行承擔因非可歸責廠商事由所致工作物毀損滅失之危險。因此,機關作出先行使用決策前,宜將此一風險納入評估,審慎衡量。 [9: 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營造綜合保險基本條款第3條第1項(保險責任之開始與終止):「本公司之保險責任,於保險期間內,自承保工程開工或工程材料卸置於施工處所後開始,至啟用、接管或驗收,或保險期間屆滿之日終止,並以其先屆至者為準。倘承保工程之一部分經啟用、接管或驗收,本公司對該部分之保險責任即行終止」。]
(二)機關先行使用後,因可歸責機關因素遲未完成驗收程序,是否仍不得請求支付價金及起算保固期,尚存討論空間
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10],工作物經定作人占有使用後,如定作人遲未提出該工作物有何不具約定或通常品質及效用之處,僅以未辦理驗收程序為由拒絕給付工程款,顯然違背誠實信用原則。 [10: 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上字第1004號民事判決:「……上訴人既已於106年12月18日完工後收受使用工作物,且至今並未提出任何事證以證明此後仍有通知被上訴人關於系爭工程尚有何不具約定或通常品質及效用之處,衡情應認上訴人已同意承認及受領工作物,發生形同驗收合格之效果,而上訴人現卻仍以工程未辦理驗收程序為由,拒絕給付工程尾款差額,顯然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是上訴人此部分所辯,礙難採信;……」,並經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760號民事裁定予以維持。]
此外,亦有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11],機關先行使用後,因可歸責於機關因素遲未辦理驗收,應認係以不正當行為阻止保固期起算之停止條件成就,視為停止條件已成就[footnoteRef:12],得自使用日起算保固期。 [11: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570號民事裁定:「……兩造於民國95年8月26日簽訂統包工程採購案契約,由被上訴人施作中正高架橋之上部補強工程,於96年5月25日完工後,上訴人即於次日開放通車而先行使用,被上訴人與監造單位陸續通知其辦理驗收或就通車部分辦理部分驗收,均未獲置理,違反系爭契約第15條第8項約定及政府採購法施行細則第99條規定,係以不正當行為阻止被上訴人就系爭工程完成後起算保固期之停止條件成就,視為停止條件已成就,即自使用日依系爭契約第16條第1項約定起算3年保固期間,被上訴人於99年5月26日起無庸再負保固責任。……」。] [12: 民法第101條第1項:「因條件成就而受不利益之當事人,如以不正當行為阻其條件之成就者,視為條件已成就」。]
因此,論者認[footnoteRef:13],主管機關所訂工程採購契約範本對於「分段查驗供驗收之用情形」一律排除政府採購法施行細則第99條得支付價金及起算保固期之法律效果,並非合理。 [13: 黃立,同註7,頁48。]
(三)綜上,於機關已分段查驗而先行使用,嗣因可歸責機關因素遲未完成驗收程序情形,依主管機關所訂工程採購契約範本規定一律不得支付價金及起算保固期,是否符合政府採購法公平合理原則[footnoteRef:14],似有待衡酌。 [14: 政府採購法第6條第1項:「機關辦理採購,應以維護公共利益及公平合理為原則,對廠商不得為無正當理由之差別待遇」。]
撰稿人:陳世超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696/File_19785438.docx |
R02111 | 性騷擾防治相關爭議之修法方向 | 騷擾防治法 | 陳建欉 | 2023-06-1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11
議題研析
1、 題目:性騷擾防治相關爭議之修法方向
2、 議題所涉法規: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
騷擾防治法
3、
背景說明
性別平權為各國重視之普世價值,我國現行性騷擾防治主要法律為《性別工作平等法》(下稱《性工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下稱《性教法》)、《性騷擾防治法》(下稱《性騷法》)。鑒於近期性騷擾案件頻傳,致使性騷擾範圍界定、雇主為性騷擾行為人之法律漏洞、申訴機制及時效放寬、性平三法整併等修法議題備受輿論及大眾關切[footnoteRef:1]。本文謹先予蒐整各方意見、國外作法及立法例,俾供委員審議之參考。 [1: 鍾麗華,府院下令修性平三法 雇主加害擬加重處罰,自由時報,2023年6月8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326853(最後瀏覽日:2023年6月11日)。]
4、 探討研析
(一)主要國家對職場性騷擾之法律規範簡介
1.美國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性騷擾是一種性別歧視,可區分為交換利益性騷擾及敵意工作環境性騷擾2種。1972年《教育修正法案》第9章,明文禁止對於聯邦補助之教育課程或教育活動為性別歧視;1974年制定之《民權法案》第7章,明文規定禁止雇主對勞工於工作上有性別歧視之行為,嗣後性騷擾之嚴重性獲得重視。從性騷擾法規之發展來看,起初僅將性騷擾定義為一種性別歧視,且限於在工作場所始受法律規範。美國法院自1970年代起即陸續針對工作場所之性騷擾事件作成判決,但對於工作場所以外之性騷擾問題,多年來卻少有法規及判例可循[footnoteRef:2]。 [2: 高鳳仙,性騷擾之立法問題探究,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網址:https://taiwan.yam.org.tw/nwc/nwc4/papers/99nwc_402.htm(最後瀏覽日:2023年6月11日)。]
2.英國
英國1997年通過《騷擾保護法案》,禁止民眾騷擾他人,之後更在2012年通過《自由保護法》,明定跟蹤、監控及監視他人等行為違法。英國國會法律委員會亦擬將構成「公共性騷擾」行為入罪,凡是在大眾運輸工具上故意推擠他人、持續開黃腔、發表帶有性意涵的評論、對他人拋媚眼及吹口哨、在夜店騷擾女性,都會構成犯罪[footnoteRef:3]。 [3: 盧睿鋐,【杜絕街頭騷擾】英國擬立法禁止公共性騷擾 對他人吹口哨、拋媚眼及性意涵評論將入罪,上報,2021年12月5日,網址: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3&SerialNo=131643(最後瀏覽日:2023年6月11日)。]
3.德國
德國《工作場所性騷擾受僱人保護法》第2條第2項規定,工作場所性騷擾係指故意以性方面之特定舉止,侵害工作場所中受僱人之人格。一旦有性騷擾之行為,而受僱人認為受侵害時,可向服務之企業或主管機關提起申訴。被騷擾之受僱人提出申訴後,雇主未採取必要措施,或無法阻止再度受性騷擾,受僱人可停止工作,停止工作期間工資給付不受影響[footnoteRef:4]。 [4: 俞慧君,各國對工作場所性騷擾之法律規範, 法學叢刊,第 47卷第2期,2002年4月,頁80-83。]
4.日本
日本職場性騷擾區分為,含有性意味的言行,致有害於勞工之就業環境之「環境型」性騷擾,與使該勞工受有不利益之勞動條件之「對價型」性騷擾。依《男女僱用機會均等法》規定,課以雇主防治性騷擾等義務,惟該等義務並非私法上履行請求權或損害賠償請求權之直接基礎,當勞工欲向雇主求償時,仍須回歸《民法》之相關規定為之[footnoteRef:5]。法院對於判斷性騷擾是否構成侵權行為之基準,包含當事人之意願、行為反覆持續出現、社會通念不被容許、是否執行職務等[footnoteRef:6]。 [5: 徐婉寧,職場性騷擾之損害賠償責任:臺日比較法研究,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8卷第2期,2019年6月,頁441。] [6: 俞慧君,同註4,頁88-90。]
(二)性騷擾防治相關問題之探討
1.企業適用性騷擾防治機制之檢討
依《性工法》第13條第1項規定,要求僱用30人以上之雇主,應訂定並公開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但「30人以上企業」在全國占比不到1成,其餘中小企業皆未受此規範,民團呼籲,性騷擾防治法規應通盤檢討,所有規模企業均應訂定並公開防治機制[footnoteRef:7]。 [7: 單蔓婷,政壇「Me too」延燒!職場性騷擾7成黑數不敢求助 雇主「球員兼裁判」申訴難,菱傳媒,2023年6月5日,網址: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9356&utm_source=OwlNew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multi-perspective&utm_content=news(最後瀏覽日:2023年6月8日)。]
2.性騷擾行為人為雇主之爭議
依《性工法》第13條第2項規定,雇主於知悉前條性騷擾之情形時,應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此項規定要求雇主作為處理及認定性騷擾的防治義務人。然而,雇主為性騷擾行為人時,若仍由最高負責人組成性騷擾申訴處理委員會,形成「球員兼裁判」,能否中立客觀認定是否成立性騷擾,容有存疑。
3.性騷擾申訴管道
根據勞動部2017年到2021年資料顯示,7成受到職場性騷擾選擇不申訴。由於一般民眾申訴管道分不清楚,加上罰則輕重不一,因此容易造成民眾及執法人員的混淆,延誤申訴進行並造成受害人權益受損[footnoteRef:8]。 [8: 史倩玲,男女老少都可能,性騷擾修法建議多,天秤座法律網(出處來源:台灣醒報),網址:https://www.justlaw.com.tw/News01.php?id=9287(最後瀏覽日:2023年6月8日)。]
4.性平三法之適用競合爭議
有關性騷擾之定義,分別於《性工法》第12條[footnoteRef:9];《性教法》第2條第4款[footnoteRef:10];《性騷法》第2條[footnoteRef:11],予以不同界定。性平三法對於性騷擾防治主管機關、性騷擾態樣、申訴對象、申訴程序及時效、調查機關之組成、救濟管道等均有不同規範。實務上有法院將《性工法》及《性騷法》兩法混用之情形,如其在不爭之事實已確認受害人與雇主具僱傭關係,且在執行職務中,本應適用《性工法》對雇主課責,惟法院在法律上,亦有以《性騷法》為法規援引[footnoteRef:12]。 [9: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2條規定,所稱性騷擾,謂下列2款情形之一:一、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其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作環境,致侵犯或干擾其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二、雇主對受僱者或求職者為明示或暗示之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作為勞務契約成立、存續、變更或分發、配置、報酬、考績、陞遷、降調、獎懲等之交換條件。 ] [10: 性別平等教育法第2條第4款規定,性騷擾: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達性侵害之程度者:1.以明示或暗示之方式,從事不受歡迎且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致影響他人之人格尊嚴、學習、或工作之機會或表現者。2.以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作為自己或他人獲得、喪失或減損其學習或工作有關權益之條件者。] [11: 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規定,所稱性騷擾,係指性侵害犯罪以外,對他人實施違反其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1.以該他人順服或拒絕該行為,作為其獲得、喪失或減損與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有關權益之條件。2.以展示或播送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之方式,或以歧視、侮辱之言行,或以他法,而有損害他人人格尊嚴,或造成使人心生畏怖、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或不當影響其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或正常生活之進行。] [12: 李政霖,雇主於工作場所性騷擾之防治與處理之適用要件探討,中律會訊雜誌,第22卷第4期,2020年4月,頁56。請參見臺北地方法院101年度勞訴字第126號民事判決。]
(三)針對「 性騷擾防治相關爭議」之各界意見
1.行政院宣示,推動修法三方向,第一,建立性騷擾樣態指引;第二,建立一個有效、可靠,而且可信任、可信賴的申訴管道;第三,跨部會修正性平法規[footnoteRef:13]。 [13: 林敬殷,職場最高負責人性騷擾 立委籲儘速修法補法制漏洞,經濟日報,2023年3月17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7039420(最後瀏覽日:2023年6月8日)。]
2.勞動部主張《性工法》未規範雇主性騷擾部分,應回歸由《性騷法》處理[footnoteRef:14]。所有的性騷擾行為,應統一在《性騷法》中處理」。《性工法》強調雇主場域的責任,《性騷法》在於性騷擾之認定及處罰。至於雇主防治義務與性騷擾行為,可分別評價[footnoteRef:15]。 [14: 性騷擾防治法第4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內政部。惟2013年7月19日行政院院臺規字第 1020141353號公告,第4條所列屬「內政部」之權責事項,自2013年7月23日起,改由「衛生福利部」管轄。] [15: 謝自宗,性平三法修法盡快送立院 法界籲加重懲罰,自立晚報,2023年6月10日,網址:https://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aspx?catid=1&catsid=2&catdid=0&artid=20230609andys100004(最後瀏覽日:2023年6月10日)。]
3.衛生福利部指出,《性工法》與《性騷法》對於性騷擾定義不同,救濟程序不同,易產生混亂。《性騷法》是處理公眾場所平等關係的性騷擾,《性工法》則是處理職場中的性騷擾,雇主職場性騷擾由勞動部負責,較能保障被害人的工作權[footnoteRef:16]。 [16: 婦女新知基金會,「最高負責人職場性騷擾之外部獨立調查機制」修法公聽會, 2023年3月17日,網址: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5876(最後瀏覽日:2023年6月8日)。]
4.內政部認為性騷擾防治三法各有其立法目的,保護法益也有所不同,且三法立法背景、時間及主管機關皆異,整合為一有其困難[footnoteRef:17]。 [17: 吳志光、陳宜倩,姚淑文、陳姿伶、周珊如,性騷擾防治三法整合研修建議計畫,內政部委託財團法人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2010年8月24日,頁1。]
5.高雄市婦女新知基金會表示,政府應立刻修法,將《性工法》、《性教法》及《性騷法》三法合一,明定申訴管道及處理辦法,讓被害人不再求助無門;並將《性騷法》第25條強制觸摸罪併入刑法強制猥褻罪[footnoteRef:18]。 [18: 史倩玲,同註8。]
6.《性教法》第30條中規定,性騷擾案件調查小組成員須有「性別平等意識」和「事件調查」之專業,但主要處理「職場性騷擾」的《性工法》,未規定調查成員之專業背景,婦團籲修法完善申訴制度[footnoteRef:19]。 [19: 信傳媒,台灣職場Me Too運動》婦團籲修法完善申訴制度 讓被害人不再沉默,2023年6月5日,網址: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40452(最後瀏覽日:2023年6月8日)。]
(四)本屆委員現有提案就性騷擾防治之修法重點
1.性別工作平等法
(1)性騷擾定義
因部分交換式性騷擾行為人,乃非雇主之主管職人員,爰有委員提案將該種身分納入交換式性騷擾定義[footnoteRef:20]。 [20: 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6044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3月24日。]
(2)強化雇主性騷擾防治責任
《性工法》第13條第2項明定,雇主於知悉性騷擾之情形時,應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委員提案爰明定「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之內容[footnoteRef:21]。亦有委員提案,將性騷擾防治措施明定為勞檢項目,並課責主管機關定期通盤檢討[footnoteRef:22]。 [21: 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4676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5月6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4813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5月27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5260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12月2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6044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3月24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6997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10月6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8100號」議案關係文書,2022年3月23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1865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3月15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4701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5月3日。] [22: 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6044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3月24日。]
(3)職場性騷擾之加害人為雇主之法律漏洞補救
職場性騷擾之加害人為最高負責人時,委員提案明定得向該機關、部隊、學校、機構或僱用人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出申訴[footnoteRef:23]。並新增職場性騷擾之加害人為最高負責人,於認定性騷擾行為成立時,應處罰鍰之行政責任[footnoteRef:24]。亦有主張,依第13條認定性騷擾申訴成立者,以及前述職場最高負責人之性騷擾認定成立者,均處罰鍰,以遏止職場性騷擾之發生[footnoteRef:25]。另增訂職場性騷擾行為人為單位最高負責人或雇主案件之異議處理程序[footnoteRef:26],將雇主違反協助義務納入罰則[footnoteRef:27]。 [23: 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4813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5月27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5260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12月2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6044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3月24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6044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3月24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6997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10月6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8100號」議案關係文書,2022年3月23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1865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3月15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4701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5月3日。] [24: 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4813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5月27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5260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12月2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6044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3月24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6997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10月6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8100號」議案關係文書,2022年3月23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1865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3月15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4701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5月3日。] [25: 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6644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5月14日。] [26: 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4701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5月3日。] [27: 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4701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5月3日。]
(4)申訴及調查機制
有委員提案主張,性別工作平等會之政府機關代表不得逾委員會全體成員三分之一[footnoteRef:28];或地方主管機關之性別工作平等會政府機關代表不得逾全體委員人數三分之一[footnoteRef:29]。亦有委員建議建立獨立於原機構的性平工作平等委員會來調查性騷擾事件,並新增雇主為性騷擾者之罰則[footnoteRef:30]。 [28: 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1865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3月15日。] [29: 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4701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5月3日。] [30: 婦女新知基金會,「最高負責人職場性騷擾之外部獨立調查機制」修法公聽會,2023年3月17日,網址: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5876(最後瀏覽日:2023年6月8日)。]
(5)處罰規定
雇主違反本法應履行之義務,其裁罰時效,自地方主管機關認定其違法時起算[footnoteRef:31]。另有主張,雇主違反本法規定受罰鍰處分者,其裁處權時效,自處分確定之日起算[footnoteRef:32]。 [31: 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4813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5月27日。] [32: 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4701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5月3日。]
於職場性騷擾事件中,常有受僱者礙於勞雇關係之權力不對等,遲至離開職場始提出申訴,爰有委員提案主張本法之裁處期間,自主管機關收受申訴時起算,但裁處權自雇主違反本法規定後5年內不行使而消滅[footnoteRef:33]。 [33: 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4676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5月6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5260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12月2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8100號」議案關係文書,2022年3月23日。]
(6)其他
有關賠償相當之金額,委員提案明定審酌事項,包括應審酌受僱者之精神上不利益之影響、損害及侵害行為之輕重、對被害人工作與生活之影響、行為人再犯之可能性、其雇主義務違反之輕重而定[footnoteRef:34]。 [34: 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4813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5月27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5260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12月2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1865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3月15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4701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5月3日。]
為保障受僱者之工作權益,委員提案明定雇主不得因受僱者提出本法之申訴或協助他人申訴,而有「不利益對待」[footnoteRef:35],或予以解僱、調職或其他不利之處分。或進一步明定,雇主不得因受僱者提出本法之申訴或協助他人申訴,而予以解僱、降調、減薪、損害其依法令、契約或習慣上所應享有之權益,或其他不利人事措施[footnoteRef:36]。另有委員提案主張,中央主管機關應定期公布事業單位辦理之性騷擾防治申訴及處理情形等相關資訊,以達落實雇主防治職場性騷擾之積極責任[footnoteRef:37]。 [35: 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5260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12月2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1865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3月15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4701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5月3日。] [36: 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5109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12月2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5707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12月16日。] [37: 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5574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12月2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6644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5月14日。]
2.性別平等教育法
因《性教法》之立法說明已指明適用對象限於教育部主管之公私立各級學校,不包括內政部主管之警察學校與國防部主管之軍事學校,產生規範之漏洞,而於軍警校院內發生之性別事件,卻無法依本法調查、處理,爰委員提案主張修正納入軍警校院,以求周延[footnoteRef:38]。 [38: 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9036號」議案關係文書,2022年10月5日;立法院,「院總第1542號 委員提案第29572號」議案關係文書,2022年12月21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2410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3月22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2924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3月29日。]
3.性騷擾防治法
(1)申訴管道和防治措施
有委員提案認為,我國性騷擾防治關於申訴管道和防治措施仍有立法疏漏,原規定服務人數須達10人始設立申訴管道、30人以上始設立性騷擾防治措施,將無法保障小型公司行號受僱人之權益;爰增訂組織成員、受僱人或受服務人員人數為10人以下者,應由主管機關授權地方政府設立性騷擾申訴管道[footnoteRef:39]。 [39: 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5774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5月24日。]
(2) 性騷擾事件資料建立與保密
有委員提案強調個資權益,提案規定關於性騷擾事件各項資料之彙整及統計事項,由中央機關建立及管理性騷擾事件電子資料庫,並對其被害人之身分資料予以保密;另性騷擾事件電子資料庫,供學校、教育機構、教育團體指定專人辦理查閱作業部分,僅限包含有性侵害、性騷擾或虐待兒童行為,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者,或行為不檢損害兒童與青少年權益,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者,以及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侵害、性騷擾行為者[footnoteRef:40]。 [40: 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1138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3月1日。]
亦有委員提案,機關、部隊、學校、機構、僱用人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對申訴人身分資料嚴守保密,不得洩漏足以識別其身分之資訊;違反者,除公務員應依法追究刑事與行政責任外,對因此受有損害之當事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footnoteRef:41]。 [41: 立法院,「院總第1774號 委員提案第25960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3月10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1877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3月15日。]
因《性騷法》未明定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軍法機關所製作必須公示之文書,不得揭露被害人之相關資訊,亦未授權法院必要時得使用相關資訊,為保障被害人之隱私,有委員提案主張明定,並授權法院得於必要時使用相關資訊[footnoteRef:42]。 [42: 立法院,「院總第1774號 委員提案第26216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4月7日。]
(3) 性騷擾事件之處罰
委員提案多主張提高性騷擾事件之罰鍰額度[footnoteRef:43],且認為利用權勢或機會為性騷擾者,惡性更為重大,提案將「得」加重科處之「得」字刪除,以達真正嚇阻之效[footnoteRef:44]。亦有主張,對於因特定關係而受監督或照顧之人,利用權勢或機會而為強制觸摸罪,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footnoteRef:45]。另有明定,意圖性騷擾,持續跟追經警察機關書面告誡後,仍持續跟追者,以刑事處罰[footnoteRef:46]。 [43: 立法院,「院總第1774號 委員提案第23975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2月27日;立法院,「院總第1774號 委員提案第26129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3月31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1877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3月15日。] [44: 立法院,「院總第1774號 委員提案第23975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2月27日;立法院,「院總第1774號 委員提案第26129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3月31日。] [45: 立法院,「院總第1774號 委員提案第23975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2月27日。] [46: 立法院,「院總第1774號 委員提案第23931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2月27日;立法院,「院總第1774號 委員提案第24042號」議案關係文書,2020年3月4日。]
(4) 法律規定明確性
《性騷法》第10條之「差別待遇」用字過於模糊,委員爰提案明定不得予以解僱、降調、減薪、損害其依法令、契約或習慣上所應享有之權益,並明定以上處分無效[footnoteRef:47]。亦有委員提案主張,基於法律明確性原則,明確規定《性騷法》第13條所指之「加害人所屬機關」應對加害人有「考核、監督、懲戒或其他相類權限」者[footnoteRef:48]。 [47: 立法院,「院總第1774號 委員提案第25960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3月10日。] [48: 立法院,「院總第1774號 委員提案第25951號」議案關係文書,2021年3月10日;立法院,「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1877號」議案關係文書,2023年3月15日。]
撰稿人:陳建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642/File_19785431.docx |
R02109 | 跟蹤騷擾保護令審理期間之被害人保護法制研析 | 跟蹤騷擾防制法 | 蔡琮浩 | 2023-06-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09
議題研析
一、題目:跟蹤騷擾保護令審理期間之被害人保護法制研析
二、所涉法規
跟蹤騷擾防制法
三、背景說明
(一)跟蹤騷擾防制法(以下簡稱本法)已於111年6月1日施行,根據現代婦女基金會統計警政署資料指出,至112年4月30日為止,全國共受理2,724件跟蹤騷擾案,發出1,812件書面告誡,超過8成以上行為人在收到書面告誡後,會停止或明顯減少跟蹤騷擾行為(以下簡稱跟騷行為)。至於跟蹤騷擾保護令則有審理時效慢的問題,平均34.11天、甚至有耗時3、4個月才核發的案件[footnoteRef:1]。 [1: 陳宛茜、李奕昕,跟騷法1周年 保護令審理時效慢 1天8案 平均34天才發保護令 逾8成收到書面告誡後 會停止或減少跟騷,聯合報,112年5月24日,第A12版。]
(二)依本法第3條規定,跟騷行為指以人員、車輛、工具、設備、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方法,對特定人反覆或持續為違反其意願且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使之心生畏怖,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或社會活動。是以,跟騷行為具有反覆且持續之特性。
(三)另警察機關於受理跟騷行為案件經調查有跟騷行為之犯罪嫌疑者,得依本法第4條第2項規定,依職權或被害人之請求,核發書面告誡予行為人;必要時,並應採取其他保護被害人之適當措施。若行為人經警察機關為書面告誡後2年內,再為跟騷行為者,被害人得向法院聲請保護令;另檢察官或警察機關亦得依職權向法院聲請保護令。違反保護令者,將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30萬元以下罰金。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增訂審理期間警察機關得再核發書面告誡予行為人之法源依據
依本法第5條第1項規定:「行為人經警察機關依前條第二項規定為書面告誡後二年內,再為跟蹤騷擾行為者,被害人得向法院聲請保護令;…」。另依本法第12條規定,經法院審理終結後,認有跟騷行為之事實且有必要者,應核發一款或數款之保護令[footnoteRef:2],得對行為人施以各種強制處分或必要措施。準此,被害人向法院聲請保護令之要件為書面告誡2年內再遇跟騷行為者,惟跟騷行為常具有反覆且持續之特性,爰於法院核發跟騷保護令前之審理期間,恐有行為人持續對被害人施以跟騷行為之情形發生,宜加以防範。 [2: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2條第1項規定:「法院於審理終結後,認有跟蹤騷擾行為之事實且有必要者,應依聲請或依職權核發包括下列一款或數款之保護令:一、禁止相對人為第三條第一項各款行為之一,並得命相對人遠離特定場所一定距離。二、禁止相對人查閱被害人戶籍資料。三、命相對人完成治療性處遇計畫。四、其他為防止相對人再為跟蹤騷擾行為之必要措施。」]
依前開統計顯示,超過8成以上行為人在收到書面告誡後,會停止或明顯減少跟騷行為,顯見警察機關核發書面告誡對跟騷行為具預防威嚇作用,值得加以運用。惟本法第4條僅規定書面告誡之聲請、核發與救濟,並無明確規範書面告誡之時效[footnoteRef:3]與得否因不同情境或反覆發生而得以再請求之相關規定。基於跟騷行為反覆施行之特性與核發保護令或訴訟審理耗時等因素,為避免核發保護令前之審理期間造成被害人保護之落差,建議於本法增訂於核發跟蹤騷擾保護令前之審理期間,警察機關得依職權或被害人之請求,再核發書面告誡予行為人以為約束之法源依據,俾更加完善公權力即時介入之保護機制。 [3: 跟蹤騷擾防制法施行細則第9條第1項規定:「警察機關依本法第四條第二項規定所核發之書面告誡,應記載下列事項:一、行為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或其他身分證明文件字號及住所或居所。二、案由。三、告誡事由。四、違反之法律效果。五、救濟方式。」]
(二)明定警察機關於保護令審理期間應加強被害人保護作為
依本法第21條規定,行為人攜帶凶器或其他危險物品實行跟騷行為或違反第12條第1項第1款至第3款所為之保護令,而有反覆實行之虞者,法院得預防性羈押。爰對於保護令審理終結前之被害人保護,仍以本法第4條第2項規定,由警察機關以書面告誡行為人之任意處分行為或採取其他保護被害人之適當措施。
是以,對於保護令審理期間之被害人保護,有必要責成警察機關除可依職權或被害人之請求再核發書面告誡予行為人以為再次約束外,亦應要求警察機關加強於該期間對被害人之保護措施,爰建議明定警察機關於核發跟蹤騷擾保護令前之審理期間,應加強被害人保護之相關作為,並提供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緊急救援、人身安全保護之協助措施。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626/File_19785364.docx |
R02110 | 基因檢測資料之法制研析 | 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個人資料保護法;國家安全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 | 李郁強 | 2023-06-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1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基因檢測資料之法制研析
二、所涉法規
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個人資料保護法、國家安全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2021年外國媒體報導華大與中國大陸軍方共同研發的「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NIFTY)被用來收集全球數百萬女性基因資料,隨後德國、加拿大、澳洲等國衛生監管機構也加入審查。華大銷售之NIFTY檢測,透過國內多家代理商引進臺灣,依據國內某基因檢測業者官網顯示,2014年起與華大技術合作提供NIFTY服務,並與全臺超過200家婦產科醫療院所合作,包括北市聯醫及部立醫院[footnoteRef:1]。 [1: 陳永吉,〈檢測工具低價進200多家婦幼醫院、診所 台灣基因資訊 恐外洩中國〉,《自由時報》,2023年5月21日,第A01版。]
(二)中研院學者指出,除華大外,總部位於北京的基因定序業者諾禾致源,在英國、新加坡等10餘國設有實驗室或分支機構,也透過代理商進入臺灣。以科研為例,由國內代理商以實驗室名義向各研究中心收取檢體後,送到國外檢測,大部分都送往中國大陸,主因是成本低、便宜、設備多,就算送到東南亞,也是中國大陸子公司。學者警告,這不只造成政府資助的預算外流,更嚴重的是基因資訊恐被中國大陸掌握,影響重大深遠[footnoteRef:2]。 [2: 陳永吉,前揭註1。]
四、探討研析
(一)現行法制尚不足以防範基因檢測資料外洩
衛福部表示,醫療機構及實驗室若要進行《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附表所列7項檢測,須由醫療機構擬定計畫並報衛福部申請核准,實驗室須符合衛福部公告之認證資格,並向地方衛生局登記後才能檢測。以基因檢測項目言,《特管辦法》管理對象是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委託實驗室檢測後,檢測結果及報告只能交該醫療機構,由醫師向病患說明,不得將結果流出(包括遺傳物質在內),實驗室須保存檢驗結果至少7年[footnoteRef:3]。 [3: 吳亮儀,〈中國基因工具侵台》衛福部:特管辦法納基因檢測 紀錄僅供醫療院所〉,《自由時報》,2023年5月21日,第A05版。]
惟上述規定不足以防範基因數據外洩。詳言之,對於檢測機器並無管制(例如應限制何國製造之機器、是否具資料自動傳送境外功能、是否被植入間諜軟體);委外廠商資格亦無管制(例如是否中資涉入)。而基因檢測資料一旦外流,即使對醫療機構再多的懲罰,也不具實益。
(二)應研議由專責單位管制基因檢測資料
基因資料若被他國取得,可藉此分析國人基因與疾病關係,再透過其他大數據比對,掌控政商人士之健康與生活狀況,甚至可針對特定族群製造生物武器。有學者建議,應師法美國[footnoteRef:4],不得任由業者委外定序,更不該由具高地緣政治風險之企業或資金投資涉入[footnoteRef:5]。是以,有關國人基因資料,不能僅視為醫療管理,而應提高至國家安全層級。 [4: 美國參議員於去(2022)年5月提出兩項欲加強美國基因和醫療系統相關法案,解決中國大陸政府採集美國民眾基因數據所構成的威脅,其一為《基因組及強化國家安全法》、另一為《基因組數據安全法》。上述法案禁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金用於支持與中國大陸政府有直接聯繫的實體和研究,亦要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更新其基因組數據庫共享政策,制定適當的行為準則程序,以確保研究機構在數據分享時應對國家安全可能的風險。此兩項法案目前尚未有任何進展。江真,〈華大基因首次進入美國市場 恐引發基因數據安全擔憂〉,《美國之音》,2022年9月3日,https://www.voacantonese.com/a/bgi-china-s-genome-sequencing-company-enters-american-market-with-national-security-concerns-in-congress-20220901/672964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5日)。] [5: 高嘉和,〈中國基因工具侵台 吳金洌:師法美國管制 打造本土檢測鏈〉,自由時報,2023年5月21日,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584106(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7日)。]
《國家安全法》於去(2022)年修正,防止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的營業秘密外洩他國。但目前制度下,欠缺專責機關與完整的評估機制,針對基因檢測資料是否涉及國家重大利益、劃歸國家安全範疇等議題進行統籌認定[footnoteRef:6];此外,《個人資料保護法》[footnoteRef:7]、《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footnoteRef:8]等法之評估制度亦需更加完善,讓基因定序技術能夠安全應用[footnoteRef:9]。 [6: 高嘉和,〈中國基因工具侵台 程仁宏:建立安全法規 防範台版華大〉,《自由時報》,2023年5月21日,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584107(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7日)。] [7: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1條規定,非公務機關(企業、學校、研究單位)所持有的個人資料,進行國際傳輸時,若涉及國家重大利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加以限制。] [8: 《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係規範研究用所設置之生物資料庫,其第12條規定:「採集、處理、儲存或使用生物檢體之人員,不得洩漏因業務而知悉或持有參與者之秘密或其他個人資料、資訊。」第14條第1項規定:「設置者不得將生物資料庫之一部或全部移轉與他人,但經主管機關審查核准者不在此限。」第 15 條規定:「生物資料庫中之生物檢體除其衍生物外,不得輸出至境外。(第1項)生物資料庫中資料之國際傳輸及前項衍生物之輸出,應報經主管機關核准。(第2項)生物資料庫提供第三人使用時,應於其使用合約中載明前二項規定。(第3項)」第20條規定:「生物資料庫之生物檢體、衍生物及相關資料、資訊,不得作為生物醫學研究以外之用途。但經依第五條第三項規定審查通過之醫學研究,不在此限。」第5條第3項規定:「生物資料庫有關資料、資訊之運用,應擬定計畫,經其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再報經主管機關邀集法律專家、社會工作人員、資通安全管理人員及其他社會公正人士等人員審查通過後,始得為之。」。] [9: 邱琮皓,〈守護國人遺傳密碼 立委林岱樺提七大隱憂、籲加速立法〉, 《工商時報》,2023年5月31日,https://ctee.com.tw/livenews/aj/ctee/b03004002023053114074956(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7日)。]
撰稿人:李郁強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624/File_19785361.docx |
R02108 | 長照悲歌下之刑罰困境 | 中華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 | 吳欣宜 | 2023-06-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08
議題研析
1、
題目:長照悲歌下之刑罰困境
2、
議題所涉法規
中華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
3、
背景說明
在平均壽命延長及少子化之趨勢下,我國已於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並預計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長照議題在社會各層面已是政府重要之課題。尤其是近年來迭出現照護者不堪長期照護之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因而殺害被照護者,這些走上極端之路之照護者,有的選擇自戕與被照護者同歸於盡,有的則是留下接受司法制裁,身心飽受煎熬。
按現行刑法第271條第1項之殺人罪,其法定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前述不堪長期負荷而殺害被照護者之案件,因不符刑事訴訟法第253條之1第1項緩起訴處分之要件(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無法予以緩起訴處分。縱使行為人符合刑法第62條自首規定予以減輕其刑,復認其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再依刑法第59條酌量減輕其刑,惟經2次減刑後,其最低刑度仍為2年6月以上,仍不符合刑法第74條第1項宣告緩刑之要件(受2年以下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須入監服刑。對此,立法政策上有提出修正刑事訴訟法規定,以降低緩起訴門檻;或是修正刑法規定,以放寬緩刑標準;抑或在刑法分則中增訂處罰較輕之「長照殺人罪」等3方向[footnoteRef:1],試圖減輕照顧者之刑事法律責任。 [1: 月旦法 學教室編輯部,長照悲歌下的刑事法修法,月旦法 學教室,第246期,2023年4月,頁139。]
4、
探討研析
(1)
降低緩起訴之適用門檻
按緩起訴制度之導入,係考量司法資源之有限性,爰針對侵害法益較輕微之案件類型予以緩起訴處分,俾發揮篩選案件之功能,以有效分配司法資源,提高整體審判效能。惟殺人罪所涉及者乃刑法所保護最高位階之生命法益,且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緩起訴處分屬於檢察官職權[footnoteRef:2],與德國刑事訴訟第153條a第1項規定檢察官為緩起訴者,應經管轄法院同意之程序不同[footnoteRef:3]。是以,降低緩起訴之適用門檻,讓長照殺人案件在前端就排除進到法院審理之可能,是否妥適?尚值再酌。 [2: 司法院釋字第751號解釋理由書:「故緩起訴處分之本質,係法律授權檢察官為終結偵查所為之處分,其作用並非確認刑罰權之存在,反係終止刑罰權實現之程序性處理方式。」] [3: 陳運財,緩起訴制度之研究,台灣本土法學,第35期,2002年6月,頁83。]
(2)
放寬緩刑之適用標準
按刑罰目的並非僅在於報復被告之犯行,尚有教育及預防之功能,期使不慎觸法者能知法及不致有再犯之虞。而緩刑制度之目的,即在藉由刑之執行猶豫,給予被告自新之機會,以利被告能再社會化之目的,並濟短期自由刑之流弊。考量長照殺人案件之被告應無再犯之虞,無特別預防之必要,讓長照殺人案件在經過減刑後得以適用緩刑,以避免不必要刑罰之執行,似無不妥。再者,相較於我國刑法第74條規定緩刑之適用為受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日本刑法第25條規定受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萬日圓以下罰金之宣告,即有適用緩刑之可能,益徵我國緩刑之適用標準有再行檢討之必要。
(3)
單獨增訂處罰較輕之規定
不論是降低緩起訴之適用門檻,或是 放寬緩刑之適用標準,雖可適度緩和長照悲歌案件罪刑失衡之問題,但因一體適用於所有刑事案件,將導致其他案件連帶受惠,此過度外溢之結果,其正當性較易遭受質疑。
審酌現行刑法殺人罪章對於情節較輕微之殺人罪類型,如刑法第273條義憤殺人罪及第274條生母殺嬰罪,均係獨立另設特別寬減刑責之規定,是以在刑法分則中另訂較輕之獨立處罰規定,似亦可行。另一方面,相較於我國刑法第271條單純且直接規範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在比較法上,德國刑法除第212條之一般殺人罪外,尚有第211條之謀殺罪、重度殺人罪等[footnoteRef:4],美國大多數州則是區分為一級謀殺罪、二級謀殺罪,均係在罪責階段依法敵對意識程度之不同,進而區別其法定刑度之高低。尤以侵害法益較為重大如生命法益而有較高之法定刑度時,如何透過概括立法技術細膩區隔其中不同罪責情節,以避免情輕法重,實值我國借鏡參酌。 [4: 何賴傑、林鈺雄審譯,李聖傑、潘怡宏編譯,王士帆等譯,德國刑法典,2版,元照,2019年7月,頁356。]
撰稿人:吳欣宜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622/File_19785359.docx |
R02107 | 政府機關員額管理之法制研析 | 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 | 賴怡瑩 | 2023-06-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0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政府機關員額管理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
三、背景說明
(一)報載,司法院表示,司法機關員額除了要處理本已繁重的各類審判業務及面對激增的詐欺案件外,尚須因應各項司法新政,亟有將現行司法機關員額最高1萬5,000人調增至2萬2,000人之必要,才能適時改善職場環境,提升審判品質[footnoteRef:1] 。 [1: 林長順,司法院:詐欺案負荷重 盼增額提升審判品質,中央社,112年5月22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305220040.aspx,最後瀏覽日期:112年6月2日。]
(二)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以下簡稱總員額法)於99年2月3日制定公布,為中央機關員額管理之基準法律。制定當時該法第3條及第4條規定,司法院及所屬機關職員(含法警)、聘僱人員、駐衛警察及工友(含技工、駕駛)為第三類員額,該類員額最高限為1萬3,900人;嗣因司法院陸續推動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憲法訴訟法、勞動事件法等法案,並推動刑事訴訟新制、羈押抗告制度改革及設置專業法院等重大司法政策,致主要審判人力(法官及司法事務官)工作負擔日益繁重,另與審判相關之人力(如書記官、執達員、錄事、庭務員及法警)工作負擔亦相對沈重,法院現有人力無法因應司法改革及重大新興法案之推展,爰於108年12月31日修正公布總員額法第4條,將第三類人員員額最高限由1萬3,900人調增為1萬5,000人[footnoteRef:2]。本次司法院建議該類員額最高限應再增加7,000人,以因應司法院及所屬機關未來10年所需增加的人力[footnoteRef:3]。 [2: 立法院第9屆第7會期第1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767號 政府提案第16809 號,108年5月,政51-政52頁。] [3: 同註1。]
四、探討研析
(一)司法機關員額控管相對具高度自主性
總員額法設定員額總數最高限為160,900人,並區分5類員額類別及其最高限,其中第一類、第二類及第五類係以跨機關之人員別控管,法務部所屬檢察機關職員工及其以外人員,則分別以第四類及併同第一類、第二類員額最高限控管,僅司法院及所屬機關職員工以同一主管機關為範疇控管員額最高限,且規定員額最高限不得調降[footnoteRef:4]。 [4: 參照總員額法第3條、第4條。]
另在員額分配機制部分,司法院以外各一級機關及所屬各級機關員額配置由行政院在各類人員員額最高限內,徵詢一級機關後定之;嗣由一級機關進行所屬機關之員額分配;司法院及所屬機關配置之員額數,則由該院就第三類員額最高限內定之[footnoteRef:5]。 [5: 參照總員額法第5條。]
在員額評鑑部分,一級機關每兩年應評鑑所屬二級機關員額總數之合理性;二級機關每兩年應評鑑所屬三級機關員額總數之合理性機關;遇有新增業務時,應先就所掌理業務實際需要及消長情形,調整現有人力之配置。司法院及所屬機關員額管理之規劃、調整、監督及員額評鑑等事項,亦係由該院參照前述規定辦理[footnoteRef:6]。 [6: 參照總員額法第8條。]
綜上,司法院未有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在各類人員員額最高限範圍內控管員額之機制,相較其餘各院,在第三類員額最高限範圍內,享有員額分配之高度自主性。
(二)建議以法律明定增加各類員額高限及各機關請增員額基準之規定
《司法院及所屬機關員額管理辦法》第11條第1項規定「本院應本自我管理及專業原則每兩年定期辦理各機關員額評鑑,並由本院代表、遴聘之相關機關推薦代表及學者專家組成評鑑小組為之。但必要時得以本院及所屬機關年度預算員額調整案代之。」《司法院所屬機關員額評鑑實施要點》第4點但書復規定「但必要時得以本院及所屬機關年度預算員額調整案代之,簽核後各機關應先行配合控管員額,俟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完成法定程序後據以執行。」經查《中央政府機關員額管理辦法》第15條至第20條有關員額評鑑部分,未有類此但書規定,上開但書之簡化作業程序規定,是否有落實總員額法規定之員額評鑑,似宜斟酌。
再者,為因應司法改革新政,甫於108年12月31日修正公布總員額法第4條規定,將第三類人員員額最高限由1萬3,900人調增為1萬5,000人,即增加1,100人;本次主張再予大幅調增該類員額高限,允宜審慎評估。經查總員額法未有調增各類員額高限及請增員額基準等規定;該法授權訂定之《中央政府機關員額管理辦法》亦僅有增減員額等規定。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5條第4款「其他重要事項之應以法律定之者」之規定意旨,及因《中央政府機關員額管理辦法》適用對象並未涵括司法院及其所屬機關,爰建議於總員額法明定增加各類員額高限及各機關請增員額基準規定,以期以公平、客觀之方式辦理員額管理。
撰稿人:賴怡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620/File_19785357.docx |
R02106 | 高中本土語言課程規劃問題研析 | 國家語言發展法 | 王幼萍 | 2023-06-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06
議題研析
一、題目:高中本土語言課程規劃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家語言發展法
三、背景說明
《國家語言發展法》第9條第2項
及第18條
規定,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於國民基本教育各階段,將國家語言列為部定課程,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自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開始實施新課綱後3年(即111學年度)施行。國家語言包括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馬祖的閩東語和臺灣手語,111年9月起列為中小學必修課,其中國一、國二列部定必修,每周必修一節課,國三採選修;高中列為部定課程兩學分,學校可再依學生學習需求,於校訂課程中規畫四學分選修
。
四、探討研析
(1)
宜研擬高中本土語言課程實施應注意事項,並尊重學生修習意願,保障學習本土語文權益
111學年9月開學後,本土語言納入國高中成為部定必修課,惟卻面臨諸多困境,包含本土語言師資培育不及、部定課程不足以納入全國各高中本土語言,且因一方面為接軌國際,同時推動雙語政策以提升學生英文程度,另一方面又要求加強學習本土語言課程,增加學生更多課業壓力。
目前本土語言授課老師多由為原校其他科目教師擔任,如在未經本土語言專業訓練情形下,恐無法勝任教導學生本土語言,不易達成教學目的。此外,學生如依其自身族群母語選課,但學校在面臨師資不足、成本過高情形下,只能開設當地主要族群之本土語言,而無法兼顧所有學生之選擇,也可能導致其他少數族群之學生無法學習到自身母語,無法落實本土語言課程政策目標。
本土語言課程之實施有賴師資、課程安排及學生意願等事項妥善規劃,以避免造成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困擾,而且學生已面臨升學壓力過大、負擔過重的課業困擾時,如果再加重其學習本土語言課程的壓力,恐也會對本土語言失去興趣。目前教育部已訂有《國民中小學開設本土語文課程應注意事項》據以規範國民中小學本土語言課程實施相關事項,惟高中本土語言尚未訂定任何規範據以實施,恐未臻周延並致影響實施成效。爰建議教育部就高級中等學校實施現況予以檢討,並參考《國民中小學開設本土語文課程應注意事項》規定,研議高級中等學校實施本土語言相關規範,除加強各族群本土語言教師之培育,並尊重個人之修習意願,保障語言學習課程之選擇權益。
(2)
研議培育本土語文課程師資之獎勵措施
根據《高中以下學校及幼兒園閩南語師資培育及聘用辦法》和《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聘任辦法》,擔任本土語言師資的管道,包括取得本土語文專長教師的合格證書,或是取得本土語能力認證中高級以上的能力證明。
現行高中職以下各級學校的本土語言師資共計1萬3.456人,其中現行教職員占8,557人,又以閩南語師資6,467人為大宗,原住民族語言師資僅151人。依統計全臺共有3,881所國小和國、高中,本土語言師資面臨重大缺口
,有待透過系統性的培訓才足以符合需求。
由於師資培育不足是推動本土語言最嚴重的問題,為提升教師參與本土語言課程成效,教育部宜協助直轄市、縣(市)政府教育主管機關全面檢視調查所轄學校開設本土語文課程所需師資人力之實際需求,並研擬培育本土語言師資之獎勵措施,以期鼓勵各級學校及結合推動本土語言的民間團體共同達成培育質量均足的本土語言師資目標。
撰稿人:王幼萍
� 《國家語言發展法》第9條第2項規定:「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於國民基本教育各階段,將國家語言列為部定課程。」
� 《國家語言發展法》第18條規定:「本法除第九條第二項規定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自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一年級開始實施後三年施行外,自公布日施行。」
� 趙宥寧,高中本土語課 全教產籲改選修,聯合新聞網,2023年5月23日,https://udn.com/news/story/6898/7183172,上網檢視日期:2323年5月29日。
� 廖郁菁,本土語言課程將上路 師資匱乏、高中排課成焦點,信傳媒,2022年2月3日,https://tw.news.yahoo.com/%E6%9C%AC%E5%9C%9F%E8%AA%9E%E8%A8%80%E8%AA%B2%E7%A8%8B%E5%B0%87%E4%B8%8A%E8%B7%AF-%E5%B8%AB%E8%B3%87%E5%8C%B1%E4%B9%8F-%E9%AB%98%E4%B8%AD%E6%8E%92%E8%AA%B2%E6%88%90%E7%84%A6%E9%BB%9E-030047924.html,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5月30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588/File_19785312.doc |
R02105 | 離婚贍養費修法淺析 | 民法 | 陳宏明 | 2023-06-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05
議題研析
一、題目:離婚贍養費修法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
三、背景說明
(一)民法第1057條規定:「夫妻無過失之一方,因判決離婚而陷於生活困難者,他方縱無過失,亦應給與相當之贍養費。」亦即請求權人須符合「無過失之一方」、「判決離婚」及「因離婚而陷於生活困難」3項要件,始得向他方請求給與贍養費。此外,通說認為亦應以「被請求人須有支付能力」為必要。
(二)婦女團體指出,前開規定自1930年親屬編制定公布以來未曾修正,是相當陳舊、過時的條文,條件相當嚴苛。實務上關於「陷於生活困難」之標準,認為應斟酌請求人之身分、年齡及自營生計之能力與生活程度,及被請求人之財力如何而定,以至於法院只要認定請求人有工作能力,一律駁回請求。如此嚴格的標準,不僅讓贍養費制度在實務上形同具文,也讓許多離婚後需要照顧小孩、又要重新找工作的婦女,在剩餘財產分配請求不足的情況下,頓時陷入經濟困頓[footnoteRef:1]。 [1: 婦女新知基金會,權衡婚育貢獻 贍養費要改革!讓母親在離婚後能自給自立,2023年5月11日,網址: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5887,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29日。]
(三)該團體進一步主張,贍養費應重新定義為對婚姻當中因進入家庭、育兒而喪失經濟能力、勞動能力的補償,建議刪除「陷於生活困難」要件,並修正贍養費規定為「夫妻之一方因結婚、懷胎、養育子女或從事家務勞動,於離婚時減損其就業能力,得向他方請求贍養費」,以落實關照離婚後無責或弱勢配偶之生活保障[footnoteRef:2]。 [2: 婦女團體表示,女性離婚後會面對較高的貧窮風險,很容易因懷孕、生子及育兒等因素讓她們「被迫」或「選擇」退出勞動市場,主要原因除勞動市場對家庭照顧者明顯排除與歧視外,也因典型受雇工作普遍工時過長,家庭照顧者為配合育兒的工時安排,只能選擇離開職場或轉往保障與收入都較低的非典型工作,同前註。]
四、探討研析
(一)現行贍養費規定難以適用
現行民法關於贍養費之規定,僅適用於「裁判離婚」情形,兩願離婚(包括經法院調解或法院和解成立者)無該規定之適用,除雙方離婚協議就贍養費給與已有約定外,否則不得請求[footnoteRef:3]。據統計,2022年全國離婚對數計50,803對,其中經法院判決離婚者僅2,892對(5.69%)、兩願離婚者43,197對(85.03%)、法院調解4,016對(7.91%)、法院和解698對(1.37%)[footnoteRef:4],亦即有高達9成以上的離婚事件非現行贍養費規定之適用範圍。另有實證研究指出,我國因判決離婚而請求贍養費者,有9成以上為女性,可見該制度對離婚婦女生活保障之重要性,然因現行規定過於嚴苛,且法院對於「陷於生活困難」認定標準不一,導致贍養費之利用率及勝訴率均偏低[footnoteRef:5],難以保障經濟弱勢配偶離婚後之生活。 [3: 最高法院28年渝上字第487號民事判例:「民法第1057條之規定,限於夫妻無過失之一方,因判決離婚而陷於生活困難者,始得適用,夫妻兩願離婚者,無適用同條之規定,請求他方給付贍養費之餘地。」] [4: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四.歷年全國人口統計資料/結婚與離婚/10.離婚對數按離婚方式分,人口統計資料,2023年1月,網址: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日。] [5: 該研究利用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搜尋2009至2018年間地方法院裁判書,統計請求贍養費事件計95件,其中由女性請求者占90件;前開95件中因判決離婚而請求贍養費者計91件,經法院判決離婚者80件,同時命給付贍養費者21件,勝訴率約26%。詳參宋祖寧,離婚贍養費裁判之法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頁53、67。]
(二)贍養費修法之必要性
早期學者認為,婚姻關係存續中,夫妻互負扶養義務,離婚後婚姻關係消滅,其相互間之扶養義務亦隨之消滅,離婚後當事人之生活扶助,只能委諸有扶養能力之一方,其性質屬夫妻扶養義務之延長[footnoteRef:6],故要求請求人須為無過失之一方,以符公平。然隨著時代變遷,將贍養費請求權與無過失條件連結之觀念已有改變,例如《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之一般性建議即明文要求締約國之離婚制度不得以當事人沒有過錯為取得經濟的條件;修改過錯離婚規定,以便對妻子在婚姻期間對家庭經濟所做的貢獻進行補償;以及消除對夫妻設定的過錯標準差異[footnoteRef:7]。亦有論者認為[footnoteRef:8],立法論上不宜以請求人無過失為要件,但法院得酌減贍養費之金額;另為保護離婚後無生活能力者,被請求人縱無過失,亦有給與贍養費之義務,以落實補償請求人婚姻貢獻之功能,惟該等修正意見均須透過修法始能付諸實現。 [6: 胡長清,中國民法親屬論,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頁211。轉引自黃淨愉,離婚贍養費之研究,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23期,2022年9月,頁95。] [7: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CEDAW第29號一般性建議,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2020年4月10日,網址:https://gec.ey.gov.tw/Page/D704A5B282D840C7/b99bc3b0-800b-4cc5-b3c9-d9b6516bb3ee,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1日。] [8: 同註6,頁97。]
(三)國外相關修法趨勢
我國民法關於贍養費之規定,係參考瑞士民法當時規定[footnoteRef:9]而來,僅1條文,內容簡略,致生解釋與適用困擾。現行瑞士民法關於離婚後之扶養則規定為:離婚配偶之一方無法合理期待自我扶養者,另一方應給與適當的扶養;法院判斷是否給與扶助或確定扶養金額及期限之應考量因素,諸如婚姻存續期間之家務分配、婚姻存續期間、婚姻存續期間夫妻之生活水準、夫妻的年齡及健康狀況、夫妻的收入及財產、照顧子女之程度及期間、離婚配偶之就業能力、職業前景及接受職業培訓之預計支出,以及養老保險、撫恤金及其他各種形式保險金。相對地,請求人如有嚴重違反供養家庭義務、故意自陷於窘迫狀況、對扶養人或其具密切關係之人犯嚴重的刑事犯罪行為等情形,法院得全部或一部否決給與扶養(第125條)。法院得決定支付扶養金之時間、因特殊情形得命一次性支付扶養費及附加支付條件(第126條)。雙方得協議變更定期扶養費之全部或一部(第127條)。依生活成本指數變動,法院得命增加或減少扶養費(第128條)。如離婚配偶一方經濟狀況發生重大或永久性的變更,法院得減少、取消或暫停定期扶養費;義務人如不可預期地增加收入,受扶養人得要求提高往後的定期扶養金;判決離婚時義務人如無力或足額支付定期扶養費,權利人得自離婚起5年內請求給與或增加扶養費(第129條)。權利人或義務人死亡時,扶養義務消滅;除另有約定外,扶養義務因權利人再婚而消滅(第130條) [footnoteRef:10]。 [9: 瑞士舊民法第152條規定:「無責配偶因離婚而陷於非常窮乏者,他方配偶對離婚縱無責,亦得命其按自己之資力給與相當之扶養費。」同註6,頁93。] [10: Schweizerisches Zivilgesetzbuch(2021.1.1),網址:https://www.wipo.int/wipolex/zh/text/581013,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6月2日。翻譯係參考于海涌、趙希璇、唐偉玲,瑞士民法典,初版,元照出版公司,2017年1月,頁52-54。]
德國民法關於離婚後之扶養,揭櫫夫妻離婚後,各自負扶養責任之自我扶養原則(第1569條),僅在離婚配偶之一方符合因照顧或教養共同子女(第1570條)、因年齡關係無法再就業工作(第1571條)、因疾病、身體或精神之衰弱無法再就業工作(第1572條)、離婚後無法從事適當職業或雖已盡力仍無法以其就業收入持續生活者(第1573條)、接受教育、在職進修或轉業培訓期間(第1575條),以及其他重大事由或拒絕扶養顯失公平(第1576條)等情形,得請求他方配偶扶養。此外,對於扶養之需求、標準、期間及因顯失公平而減少、拒絕扶養之事由、雙方財產狀況告知義務(第1577條至第1580條);扶養能力與順位(第1581條至第1584條);給付扶養金之方式、提供擔保義務、扶養之協議(第1585條至第1585條之3);扶養請求權之消滅、回復,扶養義務於義務人死亡後轉由繼承人承擔(第1586條至第1586條之2) [footnoteRef:11],均有詳盡且縝密之規範,足供我國修法時借鑑、參考。 [11: 翻譯係參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德國民法(下):親屬編、繼承編,初版,元照出版公司,2016年10月1日,頁138-154。]
撰稿人:陳宏明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582/File_19785286.docx |
R02104 | 特殊教育心理評量人員專職化之問題淺析 | 特殊教育法 | 郭憲鐘 | 2023-06-0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04
議題研析
1、
題目:特殊教育心理評量人員專職化之問題淺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特殊教育法
3、
背景說明
(一)媒體報導某市國小教師是合併前縣政府認證合格的特殊教育心理評量人員(以下簡稱心評人員),做了20多年的心評工作,近期才發現竟被視為尚未取得初階資格的儲備人員,撰寫心評的稿費比初階人員短少300元,怒批是被屈辱、懲罰[footnoteRef:1]。 [1: 潘虹恩,特教師做心理評量20年驚覺資格不符、原認證不被採認中市僅3成具初階資格、民代要求專職化、教局稱配合中央研議配套,中國時報,112年5月15日,第B21AA9版,中彰投新聞 。]
(二)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112年5月10日)統計資料顯示[footnoteRef:2], 109學年至111學年度由直轄市、縣市政府管轄學校之特教班編列老師分別為13,434人、13,643人、14,134人;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管轄學校之特教班編列老師合計為1,696人、1,700人、1,671人。依教育部訂定「直轄市與縣(市)政府辦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學生心理評量人員培訓及相關作業參考原則」第2點規定略以,地方政府辦理心評人員培訓時,應就學校編制內現職合格特殊教育教師、或具有教育、輔導、心理等專長之教師,或具有輔導、心理及相關專業人員,與具有特殊教育教師資格之代理教師等,有意願參與者進行培訓。 [2: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特殊學生通報追蹤,參閱網址,https://www.set.edu.tw/static/Cmobile_m.asp,參閱日期,112年5月25日。
]
四、探討研析
(一)心評人員培訓權益保障相關規定,允宜由法律授權定之
依特殊教育法第6條第1項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以下簡稱鑑輔會),遴聘學者專家、教育行政人員、學校行政人員、同級教師組織代表、家長代表、專業人員、相關機關(構)及團體代表,辦理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安置、重新安置、輔導等事宜;其實施方法、程序、期程、相關資源配置,與運作方式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復依「教育部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組織及運作辦法」第4條第3款規定:「提供建構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安置與輔導工作資源配置之專業諮詢。」同辦法第5條(前條第3款所定資源配置之專業諮詢,應包括下列事項)第3款規定:「建置心理評量人員。」
前揭規範學校鑑定及安置特殊教育學生時,需經由直轄市、各縣市政府鑑輔會以綜合服務及團隊方式,處理有關鑑定與安置各項工作業務;並利用相關標準化測驗,協助專業人員判斷特殊教育學生的障礙類別或資賦優異的類別;其中相關鑑定標準化測驗,現係由心評人員負責執行。由於心評人員並非通過國家考試任用,而係由直轄市、各縣市政府就符合「直轄市與縣(市)政府辦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學生心理評量人員培訓及相關作業參考原則」第2點規定之人員而有意願參與者進行培訓。其培訓之工作內容以及專業證照資格之條件與程序,直轄市、各縣市都有不同程度的規定。
依大法官釋字443號解釋略以,何種事項應以法律直接規範或得委由命令予以規定,與所謂規範密度有關。倘涉及公共利益之重大事項者,應有法律或法律授權之命令為依據之必要,乃屬當然。由於心評人員資格之採認及其應遵守教師及評量相關專業倫理之規範,涉及教師之權利與義務並攸關其從事心評工作的基本權益保障。爰為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教育部所訂定之「直轄市與縣(市)政府辦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學生心理評量人員培訓及相關作業參考原則」,有關心評人員培訓規定允宜由特殊教育法授權以辦法定之,以落實心評人員專業化目標,並保障其從事心評工作之權益。
(二)心評人員之綜合報告撰稿費,允宜配合專業分級制度適度調整之
依「教育部特殊教育評量工具借用銷售暨管理辦法」第4條第1項序文前段規定:「評量工具施測人員之資格依各測驗之規範辦理,分為下列A、B、C 三級…」前揭明定施測者的分級制度,共分為A、B、C三級,其中A級為最高級,需修習過特殊教育診斷或心理測驗評量3學分課程,並參加管理單位辦理之該項評量工具研習並領有研習證書才可進行相關施測工作
,而最初級的C級施測人員資格不受限制,但須根據指導手冊規定施測。現行部分縣市的心評制度在運作上,也開始採專業分級制度[footnoteRef:3]。 [3: 請參閱「金門縣特殊教育發展計畫(期程:110年1月至114年12月)」,心理評量人員分級制度,頁17,參閱網址:https://spe.km.edu.tw/userfiles/files/1606806872.pdf。
]
審視現行「直轄市與縣(市)政府辦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學生心理評量人員培訓及相關作業參考原則」第13點 (心評撰稿費)規定:「心評人員之費用支給,規定如下:(一)完成個案綜合評估報告後,依中央政府各機關學校出席費及稿費支給要點特別稿件基準支給綜合報告撰稿費,每個案以不低於新臺幣一千元為原則,個案撰稿字數未超過一千字者,按比率核實支給。(二)跨校派案者,核給交通費,並覈實支給相關費用。」;其規範支給心評人員之撰稿費用,顯未因該等人員晉級後而有所調整。爰為鼓勵特教教師積極參與心評人員研習並實際參與心評工作,前揭支給心評人員之綜合報告撰稿費,允宜配合專業分級制度之施行,適度調整之。
撰稿人:郭憲鐘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579/File_19785282.docx |
R02103 | 強化關鍵礦物軍需供應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國防產業發展條例;礦業法 | 康世宗 | 2023-06-0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0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強化關鍵礦物軍需供應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防產業發展條例、礦業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媒體報導指出[footnoteRef:1],近期韓國與加拿大兩國領袖於會議後簽下備忘錄,將加強關鍵礦物(critical minerals)合作,共同對抗北韓核武威脅。由於加國是鋰、石墨、鎳等關鍵礦物生產大國,這些礦物被廣泛應用做為電池原料。近年關鍵礦物的需求爆量,價格也不斷飆漲,因此加國積極協助國內礦場及金屬加工廠,提高產能。對韓國而言,與加國擴大關鍵礦物合作,也有助該國業者拓展上游供應鏈。 [1: 陳穎芃(112年5月19日),促進亞太區域安全 韓、加深化關鍵礦物合作,工商時報,第A02版。]
(二)另外,據相關報導指稱[footnoteRef:2],韓國近來重開首爾東南方180公里的上東礦場,目的就是提煉稀有鎢礦,力阻關鍵礦物被壟斷。鎢在數位時代價值水漲船高,舉凡手機、晶片、電動車和飛彈等技術,都派得上用場。媒體檢視各國曾公布的計畫發現,全球近年間開設或重啟至少30個重要礦場或加工廠,除了韓國上東,還包括澳洲開發鋰礦、美國開發稀土、英國開發鎢礦等。引發強化關鍵礦物軍需供應等相關問題之討論。 [2: 中央社(111年5月9日),力阻關鍵礦物被中國壟斷 韓重啟廢棄30年鎢礦場,國外政治。]
四、探討研析
(1)
周延本土礦物保護管理規範,同時深化與國際合作接軌
為強化本土礦物保護管理規範,行政院前於111年5月19日函請立法院審議之「礦業法修正草案」[footnoteRef:3]其中第6條立法說明第2點略以:「我國蘊藏礦種雖有數十種,惟近年來考量經濟效益、環境保育等因素,實際核准開採之礦種僅為少數,如大理石、石灰石、白雲石、蛇紋石、矽砂、寶石、絹雲母等非金屬礦物及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物為主,因此規劃有一定產量或獨特性等具經濟價值之礦種,作為評估之主要對象」。簡言之,目前我國礦業開發以非金屬礦及能源礦物為大宗,且係以是否「具經濟價值」為主要考量。 [3: 行政院111年5月19 日院臺經字第1110175660號函送立法院審議「礦業法修正草案」,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438號,政府提案第17913號(111年5月27日印發)。]
參考上開媒體報導,為避免關鍵礦物遭到壟斷,各國紛紛開始啟動或更新國家關鍵礦物供應策略,制定廣泛計畫投資於更多元化的供應線,同時深化與國際合作接軌,以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是以,關鍵礦物資源已然成為重要之軍需戰略資產,並非以是否「具經濟價值」為唯一之考量,我國在制定國家關鍵礦物供應策略及修正相關法規時,應具備基於軍事安全與經濟價值等多元戰略高度之思考,除應周延本土礦物保護管理規範外,並應積極拓展與友我國家或地區之原物料戰略夥伴關係,進一步強化與國際合作關係,去化或分散過度依賴單一來源的風險,例如韓國除與加拿大簽署備忘錄,加強關鍵礦物合作外,同時也和澳洲以及印尼等國簽署礦產供應鏈合作協議,以強韌其關鍵礦物供應鏈之穩定性。
另外,隨著各項開發技術之進步及各種新型態關鍵礦物或原料之興起,例如:「玄武岩纖維[footnoteRef:4]」(Basalt fiber)是一種可廣泛運用在消防、建築、電子及航太等產業之原料,通過熔化玄武岩並將熔化物轉化為纖維而製成具有耐熱、隔音及防火等特性之材料。玄武岩礦物部分分布於澎湖群島、臺灣本島及部分外離島也有蘊藏;是以,現行礦業法[footnoteRef:5]第3條第1項第1款金礦至第60款矽砂,能否將其含括在內?如否,建議「適時」予以修正增列或透過同條項第61款「其他經行政院指定之礦」補充納入,以有效強化本土礦物保護管理規範。 [4: 玄武岩纖維(Basalt fiber)是通過熔化玄武岩並將熔化物轉化為纖維,玄武岩是火成岩,玄武岩原料製備纖維的主要能源消耗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生產和使用玄武岩連續纖維、短纖維和超細纖維。玄武岩連續纖維 (BCF) 用於生產增強材料和複合製品、織物和無紡布材料。玄武岩短纖維用於生產隔熱材料。玄武岩超薄纖維 (BSTF) - 用於生產優質隔熱隔音防火材料。詳見維基百科,玄武岩纖維,112年1月26日最後修訂,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alt_fiber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30日。] [5: 行政院111年5月19 日函送立法院審議之「礦業法修正草案」,業於112年5月26 日經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第13次會議三讀通過。]
(2)
軍需關鍵零組件及原料(含礦物)產地來源限制之例外規定,建議評估修正為「由主管機關會商相關機關同意」,以資完備
依國防產業發展條例第19條第1項規定:「列管軍品研發、產製、維修之關鍵零組件及原料,不得來自大陸地區、香港、澳門或其人(居)民、法人、團體、其他機構於第三地區投資之法人、機構或團體。但因特殊需要經主管機關會商其他主辦機關同意者,不在此限。」該項立法說明略以:「為避免影響國家安全、維護國防安全及有效管控列管軍品研發、產製、維修所需之關鍵零組件及原料來源,又考量列管軍品研發、產製、維修個案上有特殊需要時可同意開放之彈性機制,爰於第1項明定……」復依第2條第2項規定:「本條例所稱主辦機關,為國防部、經濟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參考上開媒體報導,為避免軍需關鍵零組件及原料(含礦物)來源遭到壟斷,各國紛紛開始採行更彈性及多元化的供應策略,且國防產業發展條例第19條第1項但書規定「特殊需要」之情形,需會商同意之對象本不限於「其他主辦機關」之業務,例如:「無人機」所需關鍵零組件及原料來源有特殊需要例外考量時,亦涉及交通部主管業務,尚非「其他主辦機關」(即經濟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文義所能含括,建議修正為「相關機關」以應時需;是以,有關上揭產地來源限制之例外規定,建議評估修正為「由主管機關會商相關機關同意」,以資完備。
撰稿人:康世宗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567/File_19785256.docx |
R02102 | 影視產業從業人員職業安全相關問題研析 | 職業安全衛生法;影視業職業災害預防指引 | 傅朝文 | 2023-06-0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02
議題研析
1、
題目:影視產業從業人員職業安全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職業安全衛生法、影視業職業災害預防指引
3、
背景說明
有製作公司於111年3月間為拍攝影集,在苗栗南庄神仙谷取景時,發生攝影師與助理跌落溪谷死亡意外。中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派員前往現場調查後,決定對製作公司以違反「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286條:「雇主應依工作場所之危害性,設置必要之職業災害搶救器材。」規定,依「職業安全衛生法」開罰[footnoteRef:1]。此後,各界呼籲重視影視產業職業災害問題。文化部長並於今(112)年5月11日拜會勞動部,期盼雙方共同合作,一方面強化拍攝現場安全機制,針對感電、高空作業、爆破、特效等高風險工作,加強輔導及檢查;同時,兼顧影視產業現場工作特殊性,洽單一窗口進行溝通協助,加速現場安全檢查工作[footnoteRef:2]。 [1: 魯鋼駿,神仙谷取景「初擁」劇組2死 職安中心將開罰,中央社,111年3月12日。] [2: 葉冠吟,文化部勞動部攜手宣示 建立健全影視職安環境,中央社,112年5月11日。]
4、
探討研析
(一)研議於職業安全衛生法規中明定適合影視產業的職安規範
我國電影或電視劇大部分都是在實地場景進行拍攝,須架設攝影器材、拍攝場景或發電設備,有時還會有街頭追車、爆破、吊鋼絲、水下或高空攝影等特殊需求,可說上天下海各種情況都包含在內。因此,工作場域不固定及欠缺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幾乎是常態性現象。且由於拍攝的需求,影視製作必須由眾多不同職類的工作人員分工合作。現行「職業安全衛生法」雖對工種、機械有所規定,但因拍攝片型及場域之設定,工作人員經常要結合不同工種的技術冒險執行,卻無可應對之工作標準,因此影視產業從業人員之職業災害頻傳[footnoteRef:3]。簡言之,影視作業現場不像一般製造業及服務業有較固定的作業模式,不易推動職業安全工作,為強化影視產業拍攝作業之安全,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與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共同合作,於111年6月間訂定「影視業職業災害預防指引」,其內容包含工作人員安全責任及義務、感電及墜落預防措施、惡劣天氣環境、急救與緊急應變等內容,供影視產業之管理參考[footnoteRef:4]。 [3: 何俊傑、楊芸蘋,電影電視從業人員職業災害預防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109年6月,頁1。] [4: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網站,影視業職業災害預防指引,111年6月9日,https://www.ilosh.gov.tw/90734/90769/90777/133595/post(最後瀏覽日:112年5月29日)]
惟前揭指引雖已提供影視產業職業安全之管理重點,但僅為行政指導性質之指引。由於行政指導不具法律強制力[footnoteRef:5],對影視業者之規範效力有限。目前國內職業安全衛生法規並無針對影視產業訂有專章或專條之規範,有關從業人員之安全與衛生事項係以通用性質之職業安全衛生法規[footnoteRef:6]加以規範。惟資深從業人員指出,影視產業職種和工法複雜,需要適合影視產業的職業安全規範。以高空作業為例,目前係適用有關營造作業之職業安全衛生法規[footnoteRef:7],但此種規定主要規範對象為營造工地常見之施工架(鷹架),未必適合影視產業常用之可快速拆裝的攝影高臺[footnoteRef:8]。基此,建議主管機關考量影視產業作業現場之特性,研議於前揭職業安全衛生法規中增訂影視產業專章或專條,並納入「影視業職業災害預防指引」相關重點,以強化對影視產業職業安全之規範。 [5: 詳行政程序法第165條:「本法所稱行政指導,謂行政機關在其職權或所掌事務範圍內,為實現一定之行政目的,以輔導、協助、勸告、建議或其他不具法律上強制力之方法,促請特定人為一定作為或不作為之行為。」] [6: 例如職業安全衛生法、職業安全衛生法施行細則、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或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辦法等。] [7: 例如「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 [8: 林雨佑、陳德倫,「犧牲兩條生命之後,影視勞動現場能否不再發生憾事?」,報導者網站,111年5月1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film-and-television-workplace-labor-start-to-reform(最後瀏覽日:112年5月30日)]
(二)研議以編制人力進用勞動檢查人員之可行性,以強化從業人員之職業安全
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相關規定,主管機關得針對工作場所防止職業災害之措施,並為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而進行勞動檢查。110年度檢查機構對各事業單位實施職業安全衛生之勞動檢查總計即有16萬4,585場次[footnoteRef:9]。但影視產業過往很少實施勞動檢查,臺北市勞動局局長曾表示,勞檢員人力是個問題,影視產業劇組數量眾多,只能用抽查代替普查;一旦劇組跨縣市拍攝,就需要不同縣市的勞檢員才能合法檢查,這又需要跨縣市合作[footnoteRef:10]。勞動檢查人力長期不足問題由來已久,依監察院110年公告之調查報告意見指出,勞動部及各地方政府勞政機關之勞動條件檢查員,除臺北市編制8人、新北市編制4人外,均係以聘用方式進用,這類計畫聘用之人力其流動率偏高,不利留才,勞動部允宜持續向行政院爭取將勞動條件檢查人力以編制人力進用之可行作法,或加強勞動條件檢查同仁之支持措施,以利留任資深績優人員[footnoteRef:11]。 [9: 勞動部,事業單位經勞動檢查違反勞動基準法及職業安全衛生法移送處分情形,https://statdb.mol.gov.tw/html/year/year10/39020.htm(最後瀏覽日:112年5月30日)] [10: 同前註。] [11: 監察院,監察成果查詢-107財調0040調查報告,110年5月18日,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6217(最後瀏覽日:112年5月30日)。]
影視產業之公司登記絕大多數在臺北市,但其拍攝現場往往在臺北市以外,且影視產業之勞動檢查相較於一般製造業更為複雜,為強化勞動檢查效果,建議研議以編制人力方式進用,以提升勞檢人員的專業素質,並提高對影視產業勞動檢查實施率,保障從業人員之職業安全。
撰稿人:傅朝文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523/File_19785232.docx |
R02101 | 銀行高估押品詐貸之防弊法制研析 | 銀行法;不動產估價師法;中華民國銀行公會會員授信準則 | 楊蕙如 | 2023-06-0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01
議題研析
一、題目:銀行高估押品詐貸之防弊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銀行法、不動產估價師法、中華民國銀行公會會員授信準則
三、背景說明
(一)報載聯貸金額高達新臺幣(下同)數十億之都更案建商,涉嫌於2017年間以不實買賣合約、人頭假簽約等,灌水預售屋成交數等手法,向2家公股銀行詐貸數十億元
。
本院委員質詢,目前公股銀行授信都由內部人自己評估,導致歷年來超貸、詐貸層出不窮,影響金融穩定,要求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及財政部應訂定委外估價標準及制度,並提高一定委外估價比重,建立鑑價的獨立性
。財政部代表在答詢時表示,會遵照金管會的原則處理,希望公股銀行考慮外部專家建議,財政部會找公股行庫討論,讓資產評價能更公正
。
(二)銀行法第37條第1項規定:「借款人所提質物或抵押物之放款值,由銀行根據其時值、折舊率及銷售性,覈實決定。」,中華民國銀行公會會員授信準則第20條第1項更規定:「辦理授信業務應本安全性、流動性、公益性、收益性及成長性等五項基本原則,並依借款戶、資金用途、償還來源、債權保障及授信展望等五項審核原則核貸之。」,銀行業者辦理授信、房貸業務如未循法遵及該等原則,甚或收受利益包庇放水,則銀行業及申貸方涉違反銀行法第125條之2
及125條之3
規定。
四、探討研析
(一)外國貸款授信加入第三方鑑價之情形
銀行牽涉存款大眾的資產安全性,因之,嚴重的詐貸、超貸案件,將引發社會不安甚至金融秩序風暴。為求核貸過程之押品鑑價儘量公正客觀及防弊,各國情形略以:
1.日本
日本有關不動產鑑價最初在銀行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動產鑑定評價業務加入並逐漸移轉至外部評鑑機構,各地之不動產鑑定協會、研究所等機構漸次成立,專門從事有關不動產鑑價業務。例如日本不動產學會的評估團隊甚至細分為:住宅、百貨商辦、工廠、旅宿休閒場所、醫療場所等鑑價專門組別,透過領有國家證照之「不動産鑑定士」組成之獨立的評估會議,對受委託之估價案件進行審查、評價
。法令層面則透過「不動産鑑定評價法」及「不動産鑑定評價基準」之制(修)定,使不動產鑑定評價制度漸趨完善。
2.美國
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發生後,美國聯邦政府基於防範類似弊端再發生,通過「Home Value Code of Conduct」(HVCC)等法案,要求自2009年起,特定機構辦理家庭房貸時,除政府擔保之貸款外,房貸價格須由獨立、客觀、公正的估價機構評估為基礎,鑑價須由來自於完全獨立於銷售或貸款所涉場域,且經適足訓練之人員進行評估
,以強化房屋抵押擔保品品質,避免弊端。
3.加拿大
加拿大「住宅抵押貸款承保實務和程序」(Residential mortgage underwriting practices and procedures)中規定,不動產委由第三方之合格估價師估價,並應確保該第三方的承保標準(包括對借款人的盡職調查、償債範圍、抵押品管理、貸款價值比
等)。
(二)違反程序規定之貸款是否構成「背信罪」實務上尚有不同見解,惟銀行仍承受損害風險
除刑法342條規範背信罪
,特別背信罪在銀行法、金融控股公司法、農業金融法等都有類似規定。以銀行法第125條之2背信罪為例,背信是:「銀行負責人或職員,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銀行之利益,而為違背其職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銀行……」。違反該規定處3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如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達1億元以上,則是有期徒刑7年以上的重罪。
過去雖有法院的判決指出,即使貸款案有一些查核保證人的程序缺失,但只要提供的擔保品已足以確保債權,該貸款案實質上仍有可貸性,並不構成銀行法背信罪。然而「可貸性」之判斷並非易事。實務上曾有案例,承辦人員抗辯雖然有違反其他程序規定,但已提供足額擔保品,銀行並沒有遭受任何風險。法院則實質介入徵審判斷,表示由於市場因素難測,即便借款時擔保品看似足夠,銀行仍有遭受損害的風險
。
(三)研議達「一定金額」以上之貸款,納入第三方鑑價制度
我國雖於2000年通過「不動產估價師法」,惟國內金融機構在房屋抵押貸款擔保品價格評估方面,目前仍以金融機構內部自行訓練之估價人員為主。其中公股銀行與其他本土銀行及外商銀行相較,委外估價比例偏低甚至掛零。有論者擔憂委託第三方鑑價之結果不必然均比銀行自行鑑價更為精準,然財政部亦表示,銀行對重要的貸款案件,如參酌外部專家的意見,得增加評價的參考。
參酌國外經驗,財政部允宜加強銀行鑑價外部的獨立性。除本院委員要求財政部針對公股銀行研議訂定貸款案件之「一定比例」以上加入委外估價外,從近期爆發之都更詐貸案件由於金額龐大、風險等級更高之情形觀之,主管機關或可研議於「銀行法」第37條、「中華民國銀行公會會員授信準則」第20條增訂相關規定,若達「一定金額」以上之貸款案件,須加入第三方鑑價制度共同(非全然「取代」銀行鑑價)評鑑。如鑑價金額差距過大,亦凸顯某評鑑方有失客觀之虞,對可能發生之超貸、詐貸案亦有預防警示之效,期降低超詐貸、違約風險,並避免銀行無法回收本息之情形。
撰稿人:楊蕙如
� 傅沁怡,全台最大自辦都更爆詐貸68億 財政部回應,
工商時報, 2023年5月18日,檢自https://ctee.com.tw/news/policy/865715.html,檢索日期:2023年5月29日。
� 林委員楚茵於2023年5月17日財政委員會第13次會議之質詢,詳立法院公報初稿,第10屆第7會期第66期(下冊),委員會紀錄,2023 年 5 月 17 日,委41-43。
� 同註1。
� 銀行法第125條之2:
「銀行負責人或職員,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銀行之利益,而為違背其職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銀行之財產或其他利益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罰金。其因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千五百萬元以上五億元以下罰金。
銀行負責人或職員,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前項犯罪之行為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三項規定,於外國銀行或經營貨幣市場業務機構之負責人或職員,適用之。」
� 銀行法第125條之3: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銀行將銀行或第三人之財物交付,或以不正方法將虛偽資料或不正指令輸入銀行電腦或其相關設備,製作財產權之得喪、變更紀錄而取得他人財產,其因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罰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日本不動產學會的評估團隊甚至細分為:住宅、百貨商辦(含零售、賣場)、工廠(物流、研發設施)、休閒場所(旅宿、渡假村、遊樂園)、醫療(醫院及養老院)等專門組別,詳見:REI一般財團法人日本不動産研究所-房地產估價,檢自� HYPERLINK "https://www.reinet.or.jp/service/real_estate_appraisal.html" �https://www.reinet.or.jp/service/real_estate_appraisal.html�,檢索日期:2023年5月29日。
�該等法案要求自2009年1月1日起,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等機構要購買獨立家庭房貸時,除政府擔保之貸款外,房貸價格須由獨立、客觀、公正的估價機構評估為基礎。其規定鑑價須由來自於完全獨立於銷售或貸款所涉場域,且經適足訓練之人員進行評估,原文為 Appraisals can only be ordered by an appropriately trained person who works in an area that is wholly independent from sales or loan production ,檢自https://blogs.claconnect.com/residentialmortgage/summary-of-home-value-code-of-conduct/
� 貸款價值比(LTV ratios)又譯作「質押率」指貸款金額和抵押品價值的比例,該段規定之原文為 Purchase of mortgage assets originated by a third party FRFIs that acquire residential mortgage loans that have been originated by a third party should ensure that the underwriting standards of that third party – including due diligence on the borrower, debt service coverage, collateral management, LTV ratios, etc. ,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government of Canada,檢自� HYPERLINK "https://www.osfi-bsif.gc.ca/Eng/fi-if/rg-ro/gdn-ort/gl-ld/Pages/b20_dft.aspx#2.5.2" �https://www.osfi-bsif.gc.ca/Eng/fi-if/rg-ro/gdn-ort/gl-ld/Pages/b20_dft.aspx#2.5.2�,檢索日期:2023年5月29日。
� 刑法第 342 條:
「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本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余明賢,專家傳真-銀行法背信罪-授信與背信的一線之隔,工商時報,2019年1月14日,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114000229-260202?chdtv,檢索日期:2023年5月29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521/File_19785230.doc |
R02100 | 技職教育改進措施之探討 | 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 | 盧延根 | 2023-06-0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100
議題研析
一、題目:技職教育改進措施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近期於「未來技職教育論壇」指出,技職有3缺的問題,過去因社會價值觀認為成績不好的學生才選科大,建議技職多做正面行銷[footnoteRef:1],促成社會肯認多元升學的選擇,並宜以國家發展培育符應社會需求之人才。 [1: 許秩維,技職教育3缺待翻轉 科大校長籲正面行銷助改觀,中央社,2023年5月10日,國內文教。]
(二)技職教育的特色著重於「實作」能力,強調務實致用進行教學。故技職教育應鏈結產業發展,培育技職學生具有實務能力,畢業後進入職場迅即上手工作與好用;因此,面對當前青年失業率偏高趨勢及薪水偏低[footnoteRef:2]的情況下,技職教育允宜配合國家整體人力培育政策,並妥適進行產學合作與正面行銷,裨益於解決技職教育未來的實際問題與發展。 [2: 鄭琪芳,青年失業與低薪問題,自由時報/財經政策,2023年5月17日,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583320(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9日)。]
四、探討研析
(一) 加強宣導技職教育對企業的貢獻與學生未來發展,有利於提升社會觀感
教育促使社會階級流動,讓平民翻轉命運成為可能。但是當高等教育畢業生無法在社會受到重視或充分發揮,卻又出現另一種極端的聲音:「讀書無用論」[footnoteRef:3],因此技職學生配合產學合作的機會,能夠將所學理論結合產業實地操作,造就具有實作技術能力者,進而擁有職場就業競爭力,故實務學習與歷練十分重要。 [3: 司徒達賢,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今周刊,第641期,2009年4月2日,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685/post/20090402001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9日)。]
技職教育重視多元智慧理念,提供學生適性發展,並關注全人教育,讓學生修習一技在身的技能使求職更容易,畢業即能就業;但前提係在家長及社會對技職教育觀念的改變,方能鼓勵更多學生選擇技職體系[footnoteRef:4],創造其在專業領域發揮所長。為期增進學生家長對技職相關職業認識,以協助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爰建議《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9條第2項修正為:「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之課程綱要,應納入職業認識與探索相關內容;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學應安排學生至相關產業參訪
,並視需要辦理學生與家長宣導說明活動。」透過各種產學交流與宣導說明,有助於家長支持學生之技職選擇意向,並藉由技職教育成功案例進行正面行銷,發揮紫牛效應[footnoteRef:5]與加乘效果。 [4: 徐仁全,技職教育翻轉大未來,遠見,2016年3月1日,https://www.gvm.com.tw/article/53118(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9日)。] [5: 紫牛效應:係行銷大師賽斯高汀(Seth Godin)提出的理論。 在平日所見黑白色乳牛,若有一隻紫牛,是否會顯得與眾不同,吸引目光焦點? 紫牛就是卓越非凡(Remarkable)。因為紫牛吸引消費者的好奇、目光與注意力,並從中獲得與消費者溝通的許可證,進而推薦產品的訴求。讓消費者一眼就認出商品的獨特價值,才是最好而有效的行銷方式,因此想要成功,就要與眾不同,但除了爭取消費者的注意與青睞外,更重要的是產品本身成為「紫牛」才能做到。]
(二)
產學合作允宜審慎評估合作之廠商,書面契約並宜增訂學校終止或解除之條件及程序,以落實維護學生安全及權益
「產學合作」必須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學校修習課程相關理論後,透過產業與學校的合作,共同規劃實作課程及現場實務實習,才能幫助學生完成就業前的實務經驗與產業職場進行實習等課程。依據《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第5條[footnoteRef:6]及第6條之1條[footnoteRef:7]規定,學校辦理產學合作或校外實習,應與合作機構簽訂書面契約,定明權益相關事項,且應確認契約內容符合《勞動基準法》等法令規定,以保障學生進行產學合作之勞動權益,避免遭受合作產業不平等對待。 [6: 《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第5條:「學校辦理產學合作,應與合作機構簽訂書面契約,定明下列事項:一、產學合作之標的及交付項目。二、契約當事人應提供之必要經費或其他資源。三、合作機構要求學校擔保其所授權之技術或其他事項未對他人構成侵權者,應定明如有侵權事項發生時,學校應負擔之賠償範圍。四、產學合作獲得研究發展成果者,應定明研究發展成果及其收入之歸屬與運用。五、合作機構須使用學校或其所屬單位之名稱、標章者,應定明其授權方式、使用方法及範圍。六、學校辦理產學合作購置圖書、期刊、儀器或設備者,應定明購置物及賸餘經費等財產管理運用。七、相關人員利益衝突迴避及保密。(第1項)前條第一項第一款學校產學合作推動單位,應就其推動事項,統籌前項契約事宜,確認契約內容與相關法令相符,並督導履約進度,處理爭端,提供學校師生相關諮詢服務。(第2項)」] [7: 《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第6條之1條:「前條校外實習,學校應與合作機構就下列事項,納入第五條第一項之產學合作書面契約後,始得辦理:一、合作機構依學生個別實習計畫提供學生相關實務訓練,並與學校指派之專責輔導教師共同輔導學生。二、合作機構負責學生實習前之安全講習、實習場所安全防護設備之配置及相關安全措施之規劃。三、為實習學生投保相關保險。四、明定實習時間(每日學習時間、請假或例假規定)、合約期限、實習內容、實習獎學金或薪資之給付、膳宿及交通、成績評核基準等項目。五、合作機構與實習學生發生爭議時之協調及處理方式。六、學生實習期滿前終止或解除之條件及程序。(第1項)學生實習期間於合作機構有從事學習訓練以外之勞務提供或工作事實者,所定產學合作書面契約應依勞動基準法規定辦理。實習期間於合作機構有從事學習訓練以外之勞務提供或工作事實者,所定產學合作書面契約應依勞動基準法規定辦理。(第2項)」]
此外,考量在學學生缺乏社會經驗或屬未成年之個體,為維護學生安全及學習效益,專科以上學校與合作產業之廠商產學合作前,學校亦應先對該產業審慎評估其學習工作環境及實習內容,實地進行瞭解,避免學生淪為產業替代勞工或其他可能陷入危險境地的問題;再者,依據《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辦法》第6條之1第1項規定,學校應與校外實習合作機構就相關事項,納入第5條第1項之產學合作書面契約後,始得辦理,其中第6款係規定學校在學生實習期滿前終止或解除之條件及程序,以保障學生實習勞動權益之規定。惟檢視同辦法第5條有關學校辦理產學合作簽訂書面契約定明事項,則尚無規定產學合作契約終止或解除之條件及程序,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第5條亦增訂產學合作機構如有違反法令或契約時,學校終止或解除之條件及程序等規定,俾利確保學校與學生在進行產學合作時的基本權益。
撰稿人:盧延根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519/File_19785228.docx |
R02099 | 獨立董事當然解任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證券交易法;公開發行公司獨立董事設置及應遵循事項辦法 | 安怡芸 | 2023-06-0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99
議題研析
1、
題目:獨立董事當然解任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證券交易法、公開發行公司獨立董事設置及應遵循事項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近來國內某家上市公司發生公司派與市場派經營權爭奪事件,公司派以某位獨立董事(以下簡稱獨董)於執行職務範圍內未能保持獨立性及未盡董事忠實義務為由,認為其已違反證券交易法(以下簡稱證交法)第14條之2當然解任之規定,並逕自透過臺灣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證交所)公開資訊觀測站對外發布重大訊息表示依法當然解任該獨董職務[footnoteRef:1]。然而隨後證交所即表示,該公司所指之事由非屬「公開發行公司獨立董事設置及應遵循事項辦法」(以下簡稱遵循辦法)第3條第1項[footnoteRef:2]各款所列當然解任事項,並發函要求該公司應即更正前述重大訊息[footnoteRef:3],遂引發各界關注。 [1: 韓婷婷,泰山:陳敏薰違反獨立董事獨立性 公告解任,中央社,112年5月9日。公告本公司獨立董事陳敏薰依法當然解任,泰山公司重大訊息,112年5月9日,臺灣證券交易所公開資訊觀測站,https://mops.twse.com.tw/mops/web/t146sb05st01,最後閱覽日:112年5月23日。] [2: 公開發行公司獨立董事設置及應遵循事項辦法第3條第1項:「公開發行公司之獨立董事於執行業務範圍內應保持其獨立性,不得與公司有直接或間接之利害關係,應於選任前二年及任職期間無下列情事之一:一、公司或其關係企業之受僱人。二、公司或其關係企業之董事、監察人。
三、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或以他人名義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一以上或持股前十名之自然人股東。四、第一款之經理人或前二款所列人員之配偶、二親等以內親屬或三親等以內直系血親親屬。五、直接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五以上、持股前五名或依公司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或第二項指派代表人擔任公司董事或監察人之法人股東之董事、監察人或受僱人。六、公司與他公司之董事席次或有表決權之股份超過半數係由同一人控制,他公司之董事、監察人或受僱人。七、公司與他公司或機構之董事長、總經理或相當職務者互為同一人或配偶,他公司或機構之董事(理事)、監察人(監事)或受僱人。八、與公司有財務或業務往來之特定公司或機構之董事(理事)、監察人(監事)、經理人或持股百分之五以上股東。九、為公司或關係企業提供審計或最近二年取得報酬累計金額逾新臺幣五十萬元之商務、法務、財務、會計等相關服務之專業人士、獨資、合夥、公司或機構之企業主、合夥人、董事(理事)、監察人(監事)、經理人及其配偶。但依本法或企業併購法相關法令履行職權之薪資報酬委員會、公開收購審議委員會或併購特別委員會成員,不在此限。」] [3: 潘智義,泰山公告解任獨立董事陳敏薰 證交所要求更正,中央社,112年5月10日。泰山公司重大訊息,112年5月11日,臺灣證券交易所公開資訊觀測站,https://mops.twse.com.tw/mops/web/t146sb05st01,最後閱覽日:112年5月23日。]
(二)經查,近年來亦曾有上市公司在經營權爭奪中,利用「當然解任」制度逕行解任獨董,以此作為打擊敵對派之手段[footnoteRef:4]。有學者即認為,證交法之當然解任制度存有由誰認定有無當然解任事由的法律漏洞,易遭有心人士投機性濫用,以藉此達到打擊異己的目的,並指出銀行法業已修正當然解任規定,證交法亦應儘速修法填補漏洞[footnoteRef:5]。 [4: 張剛瑋,光洋科解任台鋼派獨董,經濟日報,110年11月20日,第B3版。潘智義,友訊聲明取得事證依法解任 獨董嗆拿出證據,中央社,109年5月6日。] [5: 戴銘昇,社會觀察 防堵獨董解任漏洞,中國時報,110年11月30日,第A11版。項程鎮,光洋科內鬥3/獨立董事「當然解任」制度遭濫用 金管會應修法補漏洞,周刊王CTWANT,110年11月30日,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53496?utm_source=yahoo&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153496,最後閱覽日:112年5月30日。 ]
四、探討研析
(一)銀行負責人未具備法定資格條件者係由主管機關為解任處分
按當然解任之法律效果應自構成要件該當時即生解任之效果。經查,銀行法第35條之2亦曾於97年間,增訂銀行負責人未具備法定資格條件者當然解任之規定[footnoteRef:6]。鑒於當然解任涉及人民之工作權,為使法律關係明確並保障人民權益,對於不符合法定資格條件者,由主管機關以行政處分為之較為妥適,且主管機關之判斷結果將直接對人民產生不利益之具體法律效果,應給予人民合理陳述意見及救濟之機會[footnoteRef:7],爰於108年間即將有關不符資格條件之當然解任規定,修正為主管機關應予解任[footnoteRef:8]。 [6: 銀行法第35條之2:「銀行負責人應具備之資格條件、兼職限制及應遵行事項之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第1項)未具備前項準則所定之資格條件者,不得充任銀行負責人;已充任者,當然解任。(第2項)」(立法院97年12月9日三讀通過條文)] [7: 詳見銀行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第35條之2說明欄,立法院第9屆第6會期第1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801號,政府提案第16552號,107年12月5日,政3-4。] [8: 銀行法第35條之2:「銀行負責人應具備之資格條件、兼職限制、利益衝突之禁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第1項)銀行負責人未具備前項準則所定資格條件者,主管機關應予解任;違反兼職限制及利益衝突之禁止者,主管機關得限期命其調整,無正當理由屆期未調整者,應予解任。(第2項)」(立法院108年3月26日三讀通過條文)]
(二)研議是否修正當然解任制度以杜爭議
為健全公司治理與監督公司運作,證交法第14條之2第2項[footnoteRef:9]明定獨董除應具備專業知識外,於執行業務範圍內應保持獨立性,並授權主管機關就其專業資格及獨立性之認定等事項訂定子法。證交法第14條之2第4項[footnoteRef:10]並規定,違反其所定獨董資格者,不得充任獨董,其已充任者,當然解任。然查遵循辦法第3條第1項雖明定公開發行公司之獨董必須符合獨立性與專業性的資格條件,若獨董於任職前2年或任職期間有不符資格條件者,則屬當然解任,但證交法與遵循辦法均未明定由誰認定當事人是否符合當然解任事由,以至於實務上易生爭議。爰此,建議或可參酌銀行法第35條之2規定,研議修正證交法所定之獨董當然解任規定,改由主管機關認定[footnoteRef:11]以儘速明確法律關係,或可減少實務爭議。 [9: 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2第2項:「獨立董事應具備專業知識,其持股及兼職應予限制,且於執行業務範圍內應保持獨立性,不得與公司有直接或間接之利害關係。獨立董事之專業資格、持股與兼職限制、獨立性之認定、提名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10: 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2第4項:「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充任獨立董事,其已充任者,當然解任:一、有公司法第三十條各款情事之一。二、依公司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以政府、法人或其代表人當選。三、違反依第二項所定獨立董事之資格。」] [11: 葉銀華,名人堂/獨董的當然解任 誰來認定?聯合報,109年5月16日,第A13版。]
撰稿人:安怡芸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517/File_19785226.docx |
R02098 | 中小學生課綱與學習時數之變革研析 | 國民教育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趙俊祥 | 2023-06-0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98
議題研析
一、題目:中小學生課綱與學習時數之變革研析
二、所涉法規
國民教育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
(一)近來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週休3日,東吳大學校長表態支持,但家長團體建議先改善現況比較實際。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則表示,中小學學生依課綱規定學習,如改成週休3日,將影響到科目學習時數,可能導致學不到課綱規劃應具備的能力,因此週休3日不適宜在中小學推動;學生本就有寒暑假,如平均分攤在整年,已形同週休3日[footnoteRef:1]。 [1: 許秩維,〈週休3日掀熱議 校長團體:中小學不宜推動〉,《中央社》,112年5月15日,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05150196.aspx(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3日)。]
(二)《國民教育法》第8條第1項:「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及其實施之有關規定,作為學校規劃及實施課程之依據;學校規劃課程並得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1條規定:「為確保兒童及少年之遊戲及休閒權利,促進其身心健康,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每週學習節數,應依中央教育主管機關訂定之課程綱要規定;其課業輔導課程,依各級教育主管機關之法令規定。(第1項)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邀集兒童及少年事務領域之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代表、兒童及少年代表,參與課程綱要之設計與規劃。(第2項)」依據該條文立法說明:「『學習節數』係指教育部103年11月28日發布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所定學校正式課程每週總學習節數……」依「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規定,學習節數每週35節,其中包含必選修課程、團體活動時間及彈性學習時間。
四、探討研析
(一)外國學習時間與課程變革經驗
1.芬蘭
芬蘭於2014年進行第5次課程變革,同年6月發布新課綱「國家基礎教育核心課程」(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2016年8月實施)。為培養21世紀應具備的能力,學校教學時應協助學生發展橫向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footnoteRef:2],換言之,「發展學生橫向能力」為芬蘭2014年課綱之總目標[footnoteRef:3]。 [2: 橫向能力包含:1.思考與學習的能力。2.文化識讀、溝通與表述的能力。3.自我照顧、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4.多元識讀。5.資訊與通信科技能力。6.工作生活能力和創業精神。7.參與、影響及打造永續未來的能力。陳玟樺,〈芬蘭現象為本學習探究的前理解:2014課綱的橫向能力與多學科學習模組〉,《教育研究月刊》,第303期,108年7月,頁102。] [3: 游舒文、鍾伯芬,〈芬蘭新課綱對臺灣十二年國教實施跨領域課程之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8卷第9期,108年9月,頁72。]
依據芬蘭《基礎教育法》規定,在每節45分鐘的教學時間結束,至少要讓學生休息15分鐘,若上課時間更長(如60分鐘或75分鐘),則休息時間也須相應延長。相對於國中生因移動專科教室未受到強制,小學生則被規定須到院子(戶外)玩耍[footnoteRef:4]。芬蘭教育不像許多國家,給學生太多作業、考試,教師將大部分的期中、期末考試,轉而以發想性的作業代替,讓學生們以思考方式取代無意義地背誦。學校上課時數也不多,事實上,芬蘭的小學生用過午餐後,再上一堂課就可以準備回家,沒什麼作業,有不少課餘的時間可以從事其他活動。正因為如此,能有更多時間認識自己,進而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發現屬於自己的天賦[footnoteRef:5] 。 [4: 陳玟樺,前揭註2,頁261-263。] [5: 李政諭,〈芬蘭教育的啟示:上課時間多一點,學生不會更厲害〉,《關鍵評論》,107年2月28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059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4日)。]
2.日本
日本1980年至2016年施行的寬鬆教育政策,肇因於日本的學歷社會和應試地獄,導致學習落後學生產生校園暴力、拒絕上課、自殺等問題。寬鬆教育的新《學習指導要領》規定小學及初中於2002年4月開始實施,高中自2003年4月實施。其重點為實施完全週休2日、削減課程內容及新設「綜合學習時間」。其課程特色,如堅持道德為非學科教育及強調特別活動(班會及社團)的訓練。改變原有之背誦學習,透過自我學習及自我思考等活動培養「生活能力」[footnoteRef:6]。 [6: 楊思偉,〈日本推動新課程改革過程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第52卷第1期,95年3月,頁35。]
寬鬆教育政策實施後,引發日本國內學力低下之爭論。新教育支持者認為,以「生活為主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學習」為中心的「解決問題能力」是新學力,所以沒有「學力下降」的問題[footnoteRef:7]。惟最後反對者取得優勢,2012年度開始實施新教學指導大綱,增加授課時間,並恢復許多之前指導大綱中被刪減的教育內容。2012年4月實施新《學習指導要領》,提出暫緩寬鬆教育政策之主張,並將國中小學各學科上課時數增加約10%。2016年10月文部科學省宣告,不再繼續實施寬鬆教育的政策,回到傳統填鴨式教育,恢復過去上課時數與內容[footnoteRef:8]。可見學習時數增減仍須視課程內容配合檢討。 [7: 這場爭論不僅涉及「基本學力」是什麼?還涉及要向兒童傳達的內容為何?由此可知,「學力」的「定義」和「內涵」會因時代背景產生理解和認知的不同。楊思偉、李宜麟,〈日本現代「學力」意涵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0卷第11期,110年11月,頁51。] [8: 鄭同僚、徐永康,〈日本寬鬆教育對臺灣實驗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第277期,106年5月,頁86。]
(二)我國中小學生學習時數,需要社會上更多討論以尋求共識
我國自103年全面實施12年國教,108課綱也於108年8月上路,以核心素養為課程連貫與統整發展的主軸,強調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讓學生能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與芬蘭新課綱之理念不謀而合。我國12年國教新課綱正是希望培養學生具備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面九項的核心素養,並且作為連貫統整各領域與科目之課程與教學之主軸。然而,日本寬鬆教育政策之失敗經驗,亦值得省思。
是以,中小學生學習時數多寡,需要社會上更多討論以尋求共識。面對社會變遷與教育變革之需要,建議應落實《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1條第2項規定,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邀集兒童及少年事務領域之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代表及兒童及少年代表們,共同參與課程綱要之設計與規劃。以釐清我國未來教育政策所要培養學生具備之能力,進而調整課程綱要與整體規劃學生之學習時數。
撰稿人:趙俊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439/File_19785172.docx |
R02097 | 寄養家庭流失相關問題研析 |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王珮瑛 | 2023-06-0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9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寄養家庭流失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
(一)所謂寄養家庭服務係指:當父母無法提供孩子適當的照顧,經政府單位評估後轉介到寄養家庭,由寄養父母提供暫時照顧,直到原生家庭適合孩子生長時,即可返回原生家庭。而需要提供寄養家庭服務的對象主要為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導致孩子無法在家庭中正常生活;或遭受虐待、疏忽、被父母遺棄的兒童或少年[footnoteRef:1]。目前各縣市均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之授權[footnoteRef:2],就寄養家庭之條件、資格、費用、考核、獎勵等相關規定,定有自治法規或辦法以為遵循。 [1: 認識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服務,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網站,網址: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366&pid=11365,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4日。] [2: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62條第5項:第2項及第56條第5項之家庭寄養,其寄養條件、程序與受寄養家庭之資格、許可、督導、考核及獎勵之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二)受到少子化、高齡化以及經濟壓力等因素之影響,全臺寄養家庭戶數正逐年減少。尤其寄養家庭高齡化之現象日趨嚴重,加以新血招募不易,造成寄養家庭逐漸流失[footnoteRef:3]。另據衛福部統計,110年6月底前,全臺寄養家庭父親平均年齡為56歲,寄養母親則為54歲[footnoteRef:4]。高齡寄養父母的優勢為經驗豐富,但亦有所限制,除體力不堪負荷,讓很多高齡寄養家庭不敢嘗試帶幼兒,使寄養家庭的類型受到侷限[footnoteRef:5]外,在教養認知與方法上,也可能較無法接受新觀念與新知識,出現親職教育脫節之現象。 [3: 依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顯示:105年全臺寄養家庭戶數有1,577戶,106年尚有1,477戶,至111年則僅餘1,348戶。參見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網址:https://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viewplus.asp?ma=SW0114A1A&ti=%A8%E0%B5%A3%A4%CE%A4%D6%A6~%BA%D6%A7Q%AAA%B0%C8-%A6~&path=../PXfile/SocialWelfare/&lang=9&strList=L,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31日。] [4: 黃怡菁,寄養家庭真實心聲:最怕一退休,孫子就沒有家,親子天下媒體中心,111年1月3日,網址: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1619,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4日。] [5: 陳麗婷,【寄養家庭老了】不忍放手又等不到人接手,阿公阿嬤成主力,寄養體系現危機,109年4月16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foster-care-system-aging,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4日。]
四、探討研析
(一)宜放寬寄養家庭資格限制,以緩解寄養家庭之流失
依現今之兒童及少年寄養家庭服務工作指引[footnoteRef:6],將寄養家庭分為單親寄養家庭、雙親寄養家庭與專業寄養家庭三類。其中就單親及雙親寄養家庭之年齡條件為:申請人及申請人之配偶須年滿25歲以上,年滿65歲者,每2年應重新進行資格審查。鑑於現今寄養家庭日益高齡化,且寄養家庭戶數普遍不足,近年來陸續有縣市放寬對寄養家庭申請人之年齡限制。如新北市於108年10月30日修正發布新北市兒童及少年寄養辦法,取消65歲的年齡限制;臺北市政府亦於今(112)年提出臺北市兒童及少年寄養家庭管理自治條例修正草案,送議會審議,如順利通過,預計於8月公布施行。依據草案內容,將寄養家庭父母年齡下修至25歲(現行規定30歲),年滿70歲者應每2年重新提出申請[footnoteRef:7]。就實務觀之,以國人平均壽命逐年提高,加以醫療及生活條件改善,對照顧者的年齡限制恐有放寬之必要,只要有意願,且經評估健康狀況及過去照顧品質優良,應即可經審查合格後,繼續擔任寄養家庭。再輔以社工的追蹤協助與在職訓練課程的補強,期望透過對年齡限制的鬆綁,在寄養服務品質不打折的狀況下,緩解寄養家庭流失之現象。 [6: 為協助地方主管機關及受委託辦理兒童及少年寄養安置服務,中央訂定「兒童及少年寄養家庭服務工作指引」,以作為寄養家庭之招募、篩選、訓練輔導等規範,並訂定寄養家庭相關費用參考標準及支持性協助,供地方主管機關參考研訂。參見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網站,網址: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366&pid=11366,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5日。] [7: 蔡佩珈,70歲也可申請北市寄養家庭 擬8月上路,中時新聞網,112年5月10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amp/realtimenews/20230510002949-260405,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9日。]
此外,除少部分縣市外,許多縣市[footnoteRef:8]就雙親寄養家庭設有「結婚2年」之條件限制。按單親家庭亦可成為寄養家庭,且無論單親或雙親,於申請後,均須經過審查合格且完成相關訓練,經正式授證後始得接受寄養。提供寄養服務期間,亦須配合訪視與評估等程序,似無必要予雙親家庭就「結婚期間」設限。 [8: 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新竹縣、彰化縣、南投縣、宜蘭縣、嘉義市、嘉義縣、雲林縣、花蓮縣、臺東縣、金門縣、連江縣、澎湖縣等多個縣市設有此規定。]
(二)增加多元照顧模式,以因應寄養家庭戶數不足之困境
為呼應兒童權利公約「以家庭為照顧原則」的精神,近年機構安置服務已逐漸朝向「小家庭化」或「類家庭」等彈性服務規劃發展[footnoteRef:9]。新北市自106年起,利用社會住宅開辦「類家庭」的新型安置模式,由政府提供有完善硬體裝備的家庭式成長環境,讓無法在機構或寄養家庭獲得妥適安置的孩子得以有安穩成長的環境[footnoteRef:10]。臺北市亦發展出「團體家庭」此種兼具家庭功能與彈性照顧的安置服務。此外,如能強化提供「親屬安置」支持性協助與資源,讓照顧者有意願及能力投入,也能讓被安置兒少在最接近原生家庭之環境成長,應更符合兒少之最佳利益。在寄養家庭日益流失之困境下,實有必要加速發展多元照顧模式,讓每一名有需求之兒少都能找到最適合他們成長的「家」。 [9: 黃怡菁,寄養家庭缺新血,孩子的下一個家在哪裡,親子天下媒體中心,110年12月28日,網址: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162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9日。] [10: 盧明正,強化社區兒少保護 類家庭構築在地互助關係,芥助網 社區力點線面,網址:https://ms-community.azurewebsites.net/spotlight_2019041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9日。]
撰稿人:王珮瑛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435/File_19785160.docx |
R02096 | 消費者團體訴訟有關規範之研析 | 消費者保護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民事訴訟法 | 彭文暉 | 2023-06-0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96
議題研析
一、題目:消費者團體訴訟有關規範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消費者保護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民事訴訟法
三、背景說明
(一)美式賣場進口莓果爆發A型肝炎病毒食安事件,經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下稱消保處)邀集主管機關、地方政府消保官及業者會商,業者初步同意給付消費者病毒檢測(含掛號)費用,對於A肝確診者,業者亦將負擔一切法律上責任(包括但不限於相關醫療費用)[footnoteRef:1]。 [1: 林良齊、蔡佩珈、林欣儀,「願負擔消費者檢測及確診醫療費用 A肝莓風波 好市多稱會負責」,中國時報,2023年5月17日,第A7版。]
(二)消保處表示,消費者與業者間之消費爭議若無法獲得妥適處理,可依消費者保護法(下稱消保法)向消費者保護團體(下稱消保團體)、各地方政府消費者服務中心(或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網站)提出申訴,或提起團體訴訟[footnoteRef:2]。另據統計,消保處已受理51件消費者申訴,並達團體訴訟20人門檻,消保團體於受讓消費者損害賠償請求權後,即可依消保法提起團體訴訟[footnoteRef:3]。 [2: 「好市多公告冷凍莓果事件慰問措施之處理說明」,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新聞稿,2023年5月16日,https://cpc.ey.gov.tw/Page/6C059838CA9744A8/40824027-779c-4022-b5d8-317dbf6dcbec。] [3: 林良齊、蔡佩珈、林欣儀,同註1。]
四、探討研析
(一)
消費爭議之處理及救濟程序
依消保法第43條、第44條規定,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因商品或服務發生消費爭議,除提出申訴外,亦得向直轄市或縣(市)消費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此外,依消保法第49條、第50條規定,經許可設立2年以上,置消費者保護專門人員且申請行政院評定為優良之消保團體,對於同一之原因事件致使眾多消費者受害時,並得受讓20人以上消費者損害賠償請求權後,以自己名義,委任律師代理提起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
另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第15第1項第3款規定[footnoteRef:4],有毒或含有害人體健康物質之食品,不得輸入、販賣或公開陳列。違者,依同法第56條第1項及第4項規定[footnoteRef:5],消費者得請求食品業者就所受損害負賠償之責;直轄市、縣(市)政府受理同一原因事件致20人以上消費者受有損害之申訴時,並應協助消費者依消保法第50條規定辦理。 [4: 食安法第15第1項:「食品或食品添加物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販賣、輸入、輸出、作為贈品或公開陳列:……三、有毒或含有害人體健康之物質或異物。…… 」] [5: 食安法第56條:「食品業者違反第15條第1項第3款、第7款、第10款或第16條第1款規定,致生損害於消費者時,應負賠償責任。……直轄市、縣(市)政府受理同一原因事件,致20人以上消費者受有損害之申訴時,應協助消費者依消費者保護法第50條之規定辦理。……」]
(二) 消保團體之屬性及協(獎)助規範
消保法第27條明定,消保團體以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為限,並應以保護消費者權益、推行消費者教育為宗旨。同法第31條及第32條另規定,消保團體為商品或服務之調查、檢驗時,得請求政府予以必要之協助;消保團體辦理消費者保護工作成績優良者,主管機關得予以財務上之獎助。
按社團法人可分為以營利為目的或以公益為目的而設立[footnoteRef:6]。查消保團體既以保護消費者權益、推行消費者教育為宗旨,其設立殆以「公益」或「非營利」為目的。由是,消保法第27條第1項所定「社團法人」之屬性,似可參考個人資料保護法(下稱個資法)[footnoteRef:7]或儲蓄互助社法[footnoteRef:8]所定用語酌予修正為「公益社團法人」或「非營利社團法人」,以資明確。 [6: 民法第45條:「以營利為目的之社團,其取得法人資格,依特別法之規定。」;民法第46條:「以公益為目的之社團,於登記前,應得主管機關之許可。」] [7: 個資法第32條:「依本章規定提起訴訟之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應符合下列要件:一、財團法人之登記財產總額達新臺幣1千萬元或社團法人之社員人數達100人。二、保護個人資料事項於其章程所定目的範圍內。三、許可設立3年以上。」] [8: 儲蓄互助社法第2條第2項:「本法所稱儲蓄互助社,係指本法公布施行前已成立或依法新設立,且具共同關係之自然人及非營利法人所組成之非營利社團法人。」]
另消費者團體訴訟所涉消費者人數眾多,所需人力、資金均相當龐大。目前除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外,其餘相關公益團體之財源、人力似皆不足[footnoteRef:9],有賴政府予以協助或補助。惟現行相關規範僅前開食安法明定[footnoteRef:10]設有「食品安全保護基金」,得用於補助消保團體因食安事件提起之消費訴訟。因此,未來或可研議立法設立「消費者保護基金」,以充實、穩定消費者團體訴訟所需財源,強化消費者權益之保護。 [9: 沈冠伶,消費者團體訴訟之再建構:以擴散型損害及集團權利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 44 卷特刊,2015年11月,頁1265、1304。] [10: 食安法第56條之1:「中央主管機關為保障食品安全事件消費者之權益,得設立食品安全保護基金,並得委託其他機關(構)、法人或團體辦理。……第一項基金之用途如下:一、補助消費者保護團體因食品衛生安全事件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提起消費訴訟之律師報酬及訴訟相關費用。……」]
(三)消費者團體訴訟要件之研修
依消保法規定,消保團體對於同一原因事件,致眾多消費者受害時,得受讓20人以上消費者損害賠償請求權後,以自己名義提起訴訟。惟該「受讓消費者損害賠償請求權」,究係受讓被害消費者之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實體法上收取權、訴訟實施權,抑或兼有實體法上「債權之信託讓與」及訴訟法上「任意訴訟擔當」之性質,司法實務與學說之見解不一;消保團體提起上開訴訟後,得否限制其進行訴訟上和解,因缺乏明文規範,亦有疑慮。
經查法院相關判決認前開訴訟並非程序上擔當訴訟,而係訴訟實施權之信託讓與[footnoteRef:11];或認兼具債權信託讓與及任意訴訟擔當[footnoteRef:12]。學者則指出[footnoteRef:13],若認消費者係讓與實體上損害賠償請求權,應屬訴訟信託而非訴訟擔當,消保團體可不受限制而為訴訟上和解;若認係讓與程序上訴訟實施權,則屬訴訟擔當而非訴訟信託,從而得類推適用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footnoteRef:14],以限制消保團體之和解權限。 [11: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現為臺灣新北地方法院)89年度重訴字第65號民事判決。] [12: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0年度重訴字第53號民事判決。] [13: 沈冠伶,同註9,頁1300。] [14: 民事訴訟法第44條第1項:「被選定人有為選定人為一切訴訟行為之權。但選定人得限制其為捨棄、認諾、撤回或和解。」]
綜上,考量訴訟擔當之見解較有助於消費者之權利主張及訴訟遂行,並兼顧實體及程序上之利益,建議或可參酌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footnoteRef:15]及個資法[footnoteRef:16]有關規定,將現行消保法第50條所定「受讓(消費者)損害賠償請求權」之訴訟要件修正為「(消費者)授與訴訟實施權」,以杜爭議。 [15: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第28條第1項:「保護機構為保護公益,於本法及其捐助章程所定目的範圍內,對於造成多數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受損害之同一原因所引起之證券、期貨事件,得由20人以上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授與仲裁或訴訟實施權後,以自己之名義,提付仲裁或起訴。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得於言詞辯論終結前或詢問終結前,撤回仲裁或訴訟實施權之授與,並通知仲裁庭或法院。」] [16: 個資法第34條第1項:「對於同一原因事實造成多數當事人權利受侵害之事件,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經受有損害之當事人20人以上以書面授與訴訟實施權者,得以自己之名義,提起損害賠償訴訟。當事人得於言詞辯論終結前以書面撤回訴訟實施權之授與,並通知法院。」]
撰稿人:彭文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427/File_19785119.docx |
R02095 | 屋盡其用優於打房價之研析 | 平均地權條例;土地法;住宅法;所得稅法 | 李基勝 | 2023-06-0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9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屋盡其用優於打房價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平均地權條例》、《土地法》、《住宅法》及《所得稅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某上市建設公司股東會,鍾姓董事長表示:今(2023)年房市交易量會繼續縮小,但房價要跌不易,頂多微跌,主要是建商都學聰明了,知道順勢而為,時機不好,減少推案或不推案;因為房價由供需決定,現在沒有投資客、央行金融管制、加上《平均地權條例》將在今年7月上路,需求明顯下降,當供給下降,比需求更快更多,房價就不一定會跌[footnoteRef:1]。 [1: 游智文/即時報導,〈房價為何跌不下來?華固鍾榮昌:建商學聰明了〉,《經濟⽇報》,2023年5月24日,https://udn.com/news/story/7241/7186881,瀏覽日期:2023年5月24日。]
四、探討研析
(一)東森房屋研究中心彙整內政部資料發現,截至去年底,全臺人口密度前五大行政區中的臺北市大安區及高雄市新興區房價降幅分別達13.6%、16.5%,且仍呈現下降趨勢;永和區、蘆洲區、板橋區的房價年漲幅在0.4~3.7%不等[footnoteRef:2]。又據591實價登錄統計2023年第1季全臺房價漲最多的社區為桃園市楊梅區的「台北亞熱帶凱撒區」,漲幅36%;其次為新北市淡水區的「巧克力花園」,短短一年增加7萬元,漲幅達35.4%;第三名位於桃園市桃園區的「豐田大郡」,房價更從2字頭跳漲至3字頭[footnoteRef:3]。顯見個別區域的房價,確實取決於當地的供給與需求,升息、打炒房等多重利空未必形成房價全面下跌。 [2: 游智文/即時報導,〈房市警鐘! 人口最擠區房價照跌 這區跌幅達16%〉,《經濟⽇報》,2023年5月22日,https://udn.com/news/story/7241/7181406,瀏覽日期:2023年5月24日。] [3: 朱曼寧/台北即時報導,〈房市利空這10大社區照漲 最高一年房價漲36%〉,《經濟⽇報》,2023年5月23日,https://udn.com/news/story/7241/7183577,瀏覽日期:2023年5月24日。]
(二)既然房價取決於市場供需,有關住房政策不應僅著重於房價的高低,而應併同考慮屋盡其用。因為住者「有」其屋,也可以只取得「使用權」,而不必擁有「所有權」。畢竟,房價再低,也有買不起房的;房價再高,也有人擁有多房。而買不起的,以租代買,也能解決居住問題。所以,只怕住宅供給量,不足以滿足居住需求量,而不在於購買力能否買得所需住宅。換言之,住宅政策應優先關注租金是否過高而讓人租不起,或租貴了以致剝奪生活品質,這才是居住生活的根本問題。
(三)當住房閒置,既不自住,也不出租,不但是私有財產的低度利用,也是社會資源的浪費,因為再好的住房,也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而老化、毀損,然後滅失。只因常見的住房都是耐用財,從完工到滅失,可能歷經數十年,乃至逾百年,而被忽略其存續期間。
(四)內政部利用房屋稅籍住宅類資料與台電用電資料,將每年11、12月平均用電度數小於、等於60度的住宅,界定為低度使用(用電)住宅,2022年上半年這類住宅,高達9.52%。另利用地籍資料、房屋稅籍住宅類資料與台電用電資料,將屋齡5年內、仍維持第 1 次登記且有銷售可能性的住宅,視為新建餘屋(待售)住宅,長期來看,仍維持在7萬~8萬宅之間[footnoteRef:4]。由此可見,社會上的閒置住宅數量甚為可觀。如果閒置住房能投入租賃市場,增加出租供給量,在需求量不變的前提下,租金必然下跌,有助於減少租金的支出,或提升租屋品質,均能改善承租人的生活水準。再者,租金的下滑,也會減少為賺取租金而買房的需求,在供給量不變的前提下,房價也會下滑。 [4: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住宅統計 >政府機關資訊 >低度及待售住宅 > 低度使用(用電)住宅、新建餘屋(待售)住宅,https://pip.moi.gov.tw/V3/E/SCRE0104.aspx,瀏覽日期:2023年5月26日。]
(五)再者,房價的短期下跌,有錢的更容易多買房,以等待下次房價上漲時賺更多的差價。因此,成功打房價,也會嘉惠具有財務優勢的炒房族,不盡是無屋者的福音。
(六)綜上所見,屋盡其用,減少閒置不用也不出租的住房,才是解決住房問題的上策。要讓無屋者有更多出租屋可以選擇,除由政府大量興建社會住宅外,亦應立法促使既存的閒置住房投入租賃市場,以充分活化社會資源,更能有效根治住宅問題。
撰稿人:李基勝
1/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425/File_19785117.docx |
R02094 | 網路借貸平臺之監管問題研析 | 銀行法 | 李淑瓊 | 2023-05-3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94
議題研析
一、題目:網路借貸平臺之監管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銀行法
三、背景說明
由於科技的發展,使得金融服務更加多元、競爭與創新,P2P(peer to peer)網路借貸平臺即應運而生。P2P借貸源於2005年英國的「ZOPA」公司,此種新興的借貸方式,使得借貸出現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也產生新的風險[footnoteRef:1]。我國近日亦爆發P2P網路借貸平臺業者以「高利息假債權」收受民眾款項投資相關產品之詐騙案[footnoteRef:2],引發社會關注。 [1: 蘇怡慈、盧健毅,P2P 借貸監管可能性之初探-兼論法律經濟分析,財金法學研究,第 2 卷第 1 期,2019年3月,第109頁。] [2: 朱漢崙,5千人遭詐!借貸平台imB爆25億詐騙案 金管會向民眾重申四大風險,聯合報,2023年5月2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39/7137497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22日)]
四、探討研析
(一)P2P網路借貸平臺之性質
P2P借貸又稱市場平臺借貸(marketplace lending),係指藉由群眾籌資方式,透過網路將資金提供者的資金聚集起來,貸放給資金需求者的一種小額借貸模式。這種透過線上平臺媒合或競價、兼具貸放與投資之模式,相較於傳統銀行,可使借款人較易取得貸款,投資人獲得更高利率的報酬,從而使兩者皆能從中受益[footnoteRef:3]。由於P2P借貸係透過網路平臺,提供資金給借款方,從形式上觀之,非常類似銀行法第3條規定銀行所經營之放款行為,而須經主管機關特許始可經營該項業務,有論者認為,如果平臺本身不涉及金流,不借款、不放貸,也不接受儲值,應不至於構成銀行法之違法吸收存款行為[footnoteRef:4];惟亦有學者認為,P2P借貸的個別出借者,仍可能因經由P2P借貸網站,反覆實施放款,乃至於構成其日常經營事業之一部分(常業經營放款),此時其本身即可能已違反特許經營放款之規定,而P2P借貸網站則可能成立幫助犯或其他共犯責任[footnoteRef:5]。 [3: 中央銀行,主要國家P2P借貸之發展經驗與借鏡,存款保險資訊季刊,2019年3月,第1頁。] [4: 許杏宜,P2P網路借貸的法律未來,2020年10月13日,網址:https://alicia.twlc.com.tw/articles.php?pa=getItem&news_id=3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9日)] [5: 鄭菀瓊,P2P 網路借貸平台之法律性質-以《銀行法》、《民法》與美國之法規遵循事項為探討核心,臺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網頁,2016年3月,網址:https://www.tfsr.org.tw/Uploads/files/P2P%E5%80%9F%E8%B2%B8%E5%B9%B3%E5%8F%B0_%E9%84%AD%E8%8F%80%E7%93%8A%E6%95%99%E6%8E%88.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22日)]
(二)我國現行規定及作法
我國民法第474條以下定有消費借貸之相關規範,且由於其他法規未見禁止私人間消費借貸行為及其中介媒合行為,是以,若P2P網路借貸平臺僅單純提供平台媒合成立消費借貸契約,似非現行法所不許。目前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亦認定P2P網路借貸屬民間借貸行為,非金管會主管的監理範圍,且由於P2P網路借貸平臺並非銀行等金融機構,故目前P2P網路借貸處於不受政府監管的地帶。
另有關民間融資的監管,行政院曾擬具「融資公司法」草案,並於2007年11月(本院第6屆第6會期)[footnoteRef:6]及2008年2月(本院第7屆第1會期)[footnoteRef:7]兩度送請本院審議,根據該草案規定,係將為經營融資性交易業務而設立之股份有限公司納管,而依據該草案規定「融資性交易」係指「放款、票據貼現與票券及有價證券以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保證」[footnoteRef:8],惟並未完成立法程序。 [6: 參見:立法院第6屆第6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801號 政府提案第10991號,2007年11月14日印發。] [7: 參見: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801號 政府提案第11063號,2008年2月27日印發。] [8: 同註6及註7。]
金管會於2016年曾表示希望將P2P網路借貸納入規範,且正在研擬 P2P網路借貸相關法規[footnoteRef:9],惟依據金管會後續發布之新聞稿表示「現階段擬不立專法予以規範,並初步規劃開放銀行跟P2P業者合作辦理P2P業務。」[footnoteRef:10]、「我國網路借貸平臺(下稱P2P)服務尚在發展初期,於兼顧金融科技創新、消費者保護及風險控管前提下,對於新興業務及產業之發展,可適度保留業務發展空間之彈性。」、「金管會經蒐集國外之發展情形與法令規範相關資訊,並綜合評估我國整體金融市場規模與融資環境後,針對我國網路借貸業務之發展,採取『鼓勵銀行與網路借貸平臺業者合作』模式,並督導銀行公會於尊重市場機制前提下,訂定自律規範」[footnoteRef:11],是以,我國目前並未對P2P網路借貸立法加以監管。 [9: 參見:蔡怡杼,P2P網路借貸 金管會研擬法規納管,中央社,2016年3月28日,網址:https://n.yam.com/Article/20160328628940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9日)] [10: 參見:法源法律網,法律新聞,網路借貸平台擬不立專法規範 銀行與 P2P 業者合作辦理業務,2016年6月29日。] [11: 參見:金管會新聞稿,金管會備查銀行與網路借貸平臺業者合作自律規範,2017年12月7日,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712070001&toolsflag=Y&dtable=News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9日)。]
(三)為兼顧金融科技創新及消費者權益保障,對於P2P網路借貸建議為適度監管
過去由於我國之P2P網路借貸尚不普遍,故並未對借貸平臺進行積極監管,且為使金融科技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之一,金管會於2016年曾提出「金融科技發展推動計畫」,該計畫之十大計畫重點第二點即為「鼓勵銀行與P2P網路借貸平臺合作,共創雙贏:鼓勵平臺業者與銀行共同合作,強化平臺之內部控管機制,適度降低風險,並兼顧國內網路借貸業務之成長及金融科技發展。合作方式包括銀行得以股權投資方式參股合作,或採取策略聯盟方式與業者合作。」[footnoteRef:12]惟近年來融資平台迅速發展,雖然讓資金流通更為方便,但因此產生的詐騙案件已層出不窮,近日爆出的「假債權、真吸金」案件,更凸顯出P2P網路借貸的監理問題,相關主管機關實有積極介入監管之必要。美國、英國、澳洲、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等國,對P2P網路借貸皆訂有相關規範加以監管[footnoteRef:13],為兼顧金融科技創新及消費者權益保障,建議相關機關借鏡外國之作法,對於P2P網路借貸為適度之監管。 [12: 參見:金管會新聞稿,金管會提出「金融科技發展推動計畫」,2016年9月20日,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609200003&toolsflag=Y&dtable=News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23日)] [13: 同註3。]
撰稿人:李淑瓊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349/File_19784985.docx |
R02093 | OECD全球利潤分配稅制推展之研析 | 所得稅法;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 | 莊弘伃 | 2023-05-3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93
議題研析
1、 題目:OECD全球利潤分配稅制推展之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所得稅法、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
3、 背景說明
報載[footnoteRef:1]財政部賦稅署署長表示,我國近年來實施實質課稅、反自有資本稀釋、移轉訂價、境外電商課稅等制度,而CFC(受控外國企業)也於今(2023)年施行,實際上是因應國際反避稅浪潮,我國絕不能置身事外。因此面對OECD的「全球利潤分配稅制」、「全球最低稅負制」2大支柱,我國稅制勢必須妥善因應調整。2021年10月OECD發布包容性框架聲明,希望透過第1與第2支柱方案來因應經濟數位化及全球化所帶來的稅收挑戰,當時雄心勃勃的立下希望在2023年同時開始實施雙支柱的目標。查歐盟成員國已被要求於2023年12月31日前將全球最低稅負制相關規則轉化為國內法令;惟據OECD秘書長Mathias Cormann在2022年5月24日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發表的評論,原先為了解決數位經濟課稅問題之第1支柱解決方案,可能延遲到2024年實施[footnoteRef:2]。 [1: 蔡淑芬,台灣稅制接軌國際 企業因應有方 財政部賦稅署署長宋秀玲從四面向深入淺出分析,KPMG:企業需及早妥擬租稅治理策略,工商時報,2023年5月5日,第A12版。] [2: 丁傳倫、廖月波,BEPS 2.0最新動態:OECD第1支柱,可能延遲實施!KPMG,2022年5月24日,https://kpmg.com/tw/zh/home/media/press-releases/2022/05/the-latest-update-from-beps20.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9日。]
4、 探討研析
(1) OECD全球利潤分配稅制概述
OECD第1支柱(Pillar One)「全球利潤分配稅制」:係課稅權的重新配置(Re-allocation of Taxing Rights),亦稱為「全球數位稅」。是針對全球營收達200億歐元且獲利能力超過10%利潤率的跨國公司,其超過10%門檻的利潤被定義為剩餘利潤,剩餘利潤的25%將依關連性(Nexus)重新分配至消費者所在的市場地國[footnoteRef:3],使市場地國對於企業在該地所創造及產生之價值具有課稅權,無論跨國企業在該市場地國是否設有實體營運處所,以反映跨國企業藉由遠端營運參與市場地國經濟活動所獲得之利潤。據估計,全球約有100家公司將受到影響,尤其是知名科技巨頭亞馬遜(Amazon)、谷歌(Google)和臉書(Facebook)[footnoteRef:4]。換言之,全球剩餘利潤正是突破既有國際租稅規則-即營業利潤之課稅前提須在所得來源國設有常設機構,而承認市場所在地國(通常是線上用戶所在地),對跨國企業營運模式有經濟上之貢獻,同時創造其參與利潤分配之新課稅權[footnoteRef:5]。 [3: Cindy Chan,Q1 2023: Status of OECD’s Two-Pillar Solution for international taxation(BEPS 2.0),Wolters Kluwer,2023年2月23日,https://www.wolterskluwer.com/en-au/expert-insights/status-of-oecd-two-pillar-solution-2023-q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9日。] [4: 魏馬哲著、謝如蘭譯,歐盟數位服務稅最新發展現況,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47期,2021年11月,頁14。] [5: 曾博昇,OECD 稅基侵蝕及利潤移轉規定2.0提案及解析-重寫國際利潤分配規則,月旦財稅實務釋評,第5期,2000年5月,頁55-59;黃士洲,世界重新上線前臺灣數位稅政策布局契機,會計研究月刊,第414期,2020年5月,頁78-79;簡銀瀅、黃士洲,全球數位稅與最低稅負制的立法內容與趨勢-國際與臺商觀點,會計研究月刊,第430期,2021年9月,頁46-51;OECD(2020), Statement by the OECD/G20 Inclusive Framework on BEPS on the Two-Pillar Approach to Address the Tax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the Digitalisation of the Economy – January 2020, OECD/G20 Inclusive Framework on BEPS, OECD,https://www.oecd.org/tax/beps/statement-by-the-oecd-g20-inclusive-framework-on-beps-january-2020.pdf,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9日。]
(2) OECD全球利潤分配稅制推展遲延之影響
OECD推出的第1支柱方案係將全世界最具規模、最賺錢的跨國企業部分利潤的課稅權,重新分配給市場租稅管轄區,原設定於2023年開始實施,且應透過多邊公約(MLC)於2022年夏天進行協商。然因第1支柱的許多細節仍有待商榷,可能延遲到2024年實施。第1支柱的延遲是否會對2021年10月包容性框架聲明中同意停止實施數位服務稅產生任何影響,仍有待觀察,特別是有些國家,例如印度、丹麥、加拿大、紐西蘭、法國等已經表示,如果再進一步延遲,他們可能會推動實施數位服務稅[footnoteRef:6]。2023年2月23日的G20財長會議(印度主辦)前夕,法國財政部長Bruno Le Maire即表示,全球數位稅(第1支柱方案)受到美國、沙烏地阿拉伯與印度表態杯葛,成功推行的機率相當渺茫。先前法國為了要配合OECD的全球數位稅方案,在2021年12月先行暫停了本國的數位稅課稅,該法國版本的數位稅原先預計1年會帶來7億歐元的稅收。但現在看似全球數位稅已儼然觸礁,法國與歐盟各國也開始準備對跨國電商開徵歐盟版本的數位稅[footnoteRef:7]。 [6: 丁傳倫、廖月波,同註2。] [7: 黃士洲,法國財長爆料全球數位稅受到美印杯葛 Pillar1還有機會日出嗎?台灣商貿稅務法令資訊站,2023年3月1日,https://www.taiwanbiztax.info/2023/03/01/pillar-1-global-digital-taxation-possible/,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9日。]
綜觀BEPS 2.0(雙柱方案)這幾個月在OECD、歐盟及美國的進展,以好的方面來看,延後實施期程給了跨國企業,尤其是要遵循第1支柱的跨國企業更多喘息時間來因應準備。然川普政府時代曾以部分歐盟國家,如法國、義大利所開徵的數位稅,涉嫌不當地歧視美國大型電商企業為由,發動301條款的貿易制裁,對法國紅酒與精品課徵懲罰性關稅;直到拜登政府上台才撤回。故若各國開徵各自的數位稅,很有可能衍生數位貿易上的相互摩擦,甚至是彼此的貿易戰[footnoteRef:8]。 [8: 同前註。]
(3) 我國現況及展望
回顧國內,針對數位化經濟課稅之議題,我國現階段並未採取如歐盟針對數位服務開徵新的稅種,而是在現有營業稅與營利事業所得稅體系下,透過修法或頒布解釋函令,擴增對境內銷售數位服務之課稅權。我國以數據、共享、雲端等服務為主的數位經濟規模還在發展中,預期並無企業須將其剩餘利潤分配至其他國家課稅;反之,許多國際大型數位經濟企業將必須分配部分利潤至我國課稅。然因我國未加入OECD包容性架構,與國際主要大型數位經濟企業之美國、中國大陸等亦無租稅協定[footnoteRef:9],面對此全球數位經濟課稅方案,我國應重新審視現行營業稅與營利事業所得稅的數位經濟課稅是否必須調整,並與其他國家建立合作及連結機制,以為因應。 [9: 曾博昇,台資企業應如何因應全球數位課稅方案及最低稅負制?財稅法令半月刊,第44卷第16期,2021年8月,頁30。]
撰稿人:莊弘伃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347/File_19784982.docx |
R02092 | 雇主解僱權限適法性之探討 | 勞動基準法;就業服務法 | 陳建欉 | 2023-05-3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92
議題研析
一、題目:雇主解僱權限適法性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動基準法、就業服務法
三、背景說明
(一)疫情後藥師出現人力斷層,網傳有藥局先祭出高薪搶人,待覓得低薪藥師後,即惡意解僱原高薪藥師,引起相關爭議[footnoteRef:1]。依《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11條、第13條但書及第20條規定,勞雇雙方無法繼續勞動契約,且非可歸責勞工,雇主必須預告終止勞動契約,並付給員工資遣費;雇主之解僱如違反勞動契約或勞工法令,勞工可依同法第14條第1項第6款規定終止勞動契約,或向法院提起確認僱傭關係訴訟。 [1: 蔡佳芸,人力斷層藥師荒 多家藥局遭爆「找到更便宜」惡意解雇藥師!,非凡財經新聞(本文授權自台視新聞),2023年5月13日,網址:https://news.ustv.com.tw/newsdetail/20230513A001005?newsall=true&type=105&(最後瀏覽日:2023年5月24日)。]
(二)解僱係指雇主單方面終止與勞工之勞動契約,我國《勞基法》採取列舉方式,將解僱事由規範於該法第11條(即經濟性解僱、裁員解僱或資遣)及第12條(即懲戒性解僱)[footnoteRef:2]。依《勞基法》第11條第4款規定,因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雇主始得預告終止勞動契約。雇主解僱勞工,因涉及工作權之保障,務使解僱為「終極」、「不得已」、「無法迴避」之最後手段;儘可能採取較解僱輕微之其他措施,包含懲戒處分、契約範圍內之調職、變動勞動條件而繼續僱用等,仍無法改善情況下,雇主始得終止勞動契約,以符「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並踐行憲法第15條工作權保障及《勞基法》第1條立法目的[footnoteRef:3]。 [2: 勞動基準法第11條規定:「非有左列情事之一者,雇主不得預告勞工終止勞動契約:一、歇業或轉讓時。二、虧損或業務緊縮時。三、不可抗力暫停工作在一個月以上時。四、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五、勞工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時」;同法第12條規定:「勞工有左列情形之一者,雇主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一、於訂立勞動契約時為虛偽意思表示,使雇主誤信而有受損害之虞者。二、對於雇主、雇主家屬、雇主代理人或其他共同工作之勞工,實施暴行或有重大侮辱之行為者。三、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而未諭知緩刑或未准易科罰金者。四、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五、故意損耗機器、工具、原料、產品,或其他雇主所有物品,或故意洩漏雇主技術上、營業上之秘密,致雇主受有損害者。六、無正當理由繼續曠工三日,或一個月內曠工達六日者。雇主依前項第一款、第二款及第四款至第六款規定終止契約者,應自知悉其情形之日起,三十日內為之。」。] [3: 王能君、王沛元,解僱, 勞動法文獻研究—理解、分析與重構,元照出版,2018年9月,頁159。]
(三)美國早期勞動關係以任意僱傭原則為基礎,其後透過學說及判決,修正為解僱須有正當事由[footnoteRef:4]。德國1969年制定「勞動契約終止保護法」,否定民法上終止契約自由之原則[footnoteRef:5]。日本勞働契約法第16條[footnoteRef:6]規定,解僱必須符合「客觀合理理由」及「社會相當性」2要件[footnoteRef:7]。學界、主管機關及司法判決實務對於解僱事由認定、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適用範圍,目前仍未有一致的判斷基準,進而產生見解歧異,容有討論空間。 [4: 宋季芸,解僱事由之研究-台灣與美國的比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頁142。任意僱傭原則,即雇主對不定期契約勞工得以任何理由或不具理由而僱傭或解僱。] [5: 彭莉婷,我國勞工解僱保護法制相關法理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49。德國雇主終止勞動契約區分為,一般終止(須具社會正當性理由並經預告)及特別終止(無須預告)。] [6: 日本労働契約法第16条規定,解雇は、客観的に合理的な理由を欠き、社会通念上相当であると認められない場合は、その権利を濫用したものとして、無効とする。] [7: 張釗銘,臺灣與日本解僱法理之比較法研究—論最後手段性原則運用於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1項之問題點,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1月,頁114-115。]
四、探討研析
(一)授權訂定相關標準,將解僱事由予以更細緻化規範
《勞基法》第11條及第12條,採解僱事由法定主義,在實務上適用已趨成熟,惟部分內容如「虧損或業務緊縮時」、「不能勝任工作」、「情節重大者」等,涉及不確定法律概念之闡釋,目前仍缺乏客觀可遵循之具體指標,致法院審查雇主違法解僱時,產生標準寬嚴不一情形[footnoteRef:8]。爰建議修正《勞基法》,授權主管機關訂定相關認定標準,將解僱事由之具體內涵,予以更細緻之規範。 [8: 陳成志,我國解僱相關法制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頁58-63。例如最高法院判斷勞動基準法第12條第4款「情節重大」之程度,即出現9種用詞之判斷基準。早期判斷基準尚屬抽象,嗣雖演進較為具體化,但仍難以認定。]
(二)研議刪除違反「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之規定
有關雇主懲戒解僱權,依《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規定,勞工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雇主得不經預告終止勞動契約。其中「工作規則」係雇主基於企業內部管理,所作定型化契約性質之規範,雖須報請主管機關核備,惟欠缺勞工或工會之參與,該規定使雇主解僱權限制過於寬鬆,對勞工權益保障似嫌不足。爰建議修正《勞基法》,刪除違反「工作規則」,雇主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之規定,以期落實保障勞工之工作權。
(三)宜將「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明文入法
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係司法實務判決所建立之見解,作為檢視解僱適法性之判斷基準,惟該原則法律上並無明文規定。現行僅《勞基法》第11條第4款,業務性質變更時,要求雇主應符合「最後手段性原則」,至於其他雇主單方終止勞動契約之類型,在判決實務上迭有適用之爭議[footnoteRef:9]。爰建議修正《勞基法》,明文規定解僱最後手段性之定義及適用範圍,以解決判決矛盾與歧異,提升裁判可預見性。 [9: 黃思維,相愛容易分手難—淺談裁員解雇,工商時報名家評論,2021年2月25日,網址:https://view.ctee.com.tw/tax/26956.html(最後瀏覽日:2023年5月19日)。早年最高法院尚有見解認為,只有在法律特別規定或契約明定雇主於解僱勞工,必先經勸導、輔導及懲戒等程序時,方有所謂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之適用。晚近最高法院已將最後手段性原則,擴張適用至勞動基準法第11條第2款「虧損或業務緊縮時」,更有部分下級法院判決直接將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認定為資遣的共通要件。]
撰稿人:陳建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345/File_19784978.docx |
R02091 | 取締違反速限之範圍距離相關法制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 陳淑敏 | 2023-05-26 | 編號:209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取締違反速限之範圍距離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曾有民眾開車遭警方持「非固定式雷射測速儀器(即測速槍)」以超速為由開罰1,800元,惟民眾事後發現測速槍拍照位置不在測速警告標誌後方100公尺至300公尺內,向臺中地院提起行政訴訟,不料3所高等行政法院見解不一
。
(二)中央警察大學統計,臺灣駕駛人每年接獲交通罰單比例世界第一,平均每人至少收到1.5張罰單!而取締超速更是警方重點執法項目,然《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以下簡稱道交條例)對於測速照相警告標誌及測速照相機設立位置之法律條文含糊不清,導致民眾被罰心有不甘,經常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
(三)111 年 10 月 24 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111年度交上字第293號,該件目前上訴到最高行政法院審理中)略以:就行為時之《道交條例》第7條之2第3項規定所稱「100公尺至300公尺間」、「300公尺至1,000公尺間」明顯標示之距離應如何計算,甲說:以「測速取締標誌(或警告性質告示牌)設置位置」與「科學儀器所取證違規行為地點(即交通違規行為發生地點)」之距離為計算方式;乙說:以「測速取締標誌(或警告性質告示牌)設置位置」與「執法器材(科學儀器)設置地點」之距離為計算方式。參見《道交條例》第7條之2第3項歷次修法及其立法理由可知,在行車速度管制政策上,立法者重在「維護交通安全」勝於以處罰為唯一的管制目的。是以,道路交通管理事件於一般道路以移動式科學測速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汽車駕駛人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最高速限之違規行為,並逕行舉發而為裁罰處分者,是否有在所設取證之科學測速儀器處所前100公尺至300公尺間明顯標示之,即屬足以影響裁罰處分合法性之事實
。
四、探討研析
(一)法律明確性要求之重要性
法律明確性原則,係指法律規範對象、規範行為及法律效果應該明顯,亦即構成要件應使受規範能預見。因為法律規範生活事實的複雜,立法者藉由概括條款與不確定法律概念來規範,而操作上,只要符合受規範者可理解、可預見,並得由司法審查的要求即與法律明確性要求無違。簡言之,明確性原則的概念包括「意義非難以理解」、「受規範者所能預見」、「可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等3項,於司法院釋字第432號及第545號皆有解釋
。《道交條例》第7條之2第3項
規定所指在一般道路應於100公尺至300公尺前之距離計算方式,原判決所持法律見解,雖與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5年度交上字第215號及107年度交上字第358號判決意旨(即甲說)相同,惟與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交上字第123號、110年度交上字第83號、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09年度交上字第98號判決及108年度交上字第39號等判決之見解(即乙說)歧異
。由多年來同類事件可看出,該法律條文顯然已不符合受規範者可理解、可預見,且實務上行政法院已有不同認知,明顯違反法律明確性要求。
(二)研議修法之可行性
測速照相取締涉及取締標誌設置距離、測速科學儀器設置、相關速限等等問題,依《道交條例》第7條之2第3項規定,並未對測速取締標誌有明確規範,造成執法實務上究竟該如何計算「100公尺至300公尺前」、「300公尺至1,000公尺前」見解分歧,影響後續裁罰之適法性。《道交條例》規定測速須符合「在一般道路應於100公尺至300公尺前,在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應於300公尺至1,000公尺前,設置測速取締標誌」,一般人都認為是「標誌」與「測速器」之距離,惟依交通部103年11月27日交路字第1030036829號函釋的卻是「警示牌設置位置」與「交通違規行為發生地點」之距離。高等行政法院發現全臺各地交通判決對這類距離標準的認定歧異,甚至同法院不同裁判間之見解也有分歧,有確保裁判見解統一之必要,日前將此裁定移送最高行政法院,請求統一見解
。為避免同一類型事件卻有不同裁判之情形層出不窮而造成民怨,主管機關實應全盤檢視該法律,究為「標誌」與「測速器」之距離抑或為「警示牌設置位置」與「交通違規行為發生地點」之距離,研議提出《道交條例》之修法草案,期使法律條文更加明確,方可減少行政訴訟之頻繁發生。
撰稿人:陳淑敏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 項程鎮,罰單殺很大1/測速槍擺哪裡搶錢才合法?最高行政法院將統一見解,周刊王CTWANT,112年5月5日,� HYPERLINK "https://reurl.cc/zAvOe6,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1" �https://reurl.cc/zAvOe6,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1�5日。
� 項程鎮,同註1。
� 司法院裁判書系統,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11 年度交上字第 293 號裁定,111年10月24日,� HYPERLINK "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4" �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4�日。
� lawsWIKI法律維基,法律明確性原則,� HYPERLINK "https://reurl.cc/8qKbQy,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 �https://reurl.cc/8qKbQy,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15日。釋字第432號解釋:法律明確性之要求,非僅指法律文義具體詳盡之體例而言,立法者於立法定制時,仍得衡酌法律所規範生活事實之複雜性及適用於個案之妥當性,從立法上適當運用不確定法律概念或概括條款而為相應之規定。有關專門職業人員行為準則及懲戒之立法使用抽象概念者,茍其意義非難以理解,且為受規範者所得預見,並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即不得謂與前揭原則相違。釋字第545號解釋:法律就前揭違法或不正當行為無從鉅細靡遺悉加規定,因以不確定法律概念予以規範,惟其涵義於個案中並非不能經由適當組成之機構依其專業知識及社會通念加以認定及判斷,並可由司法審查予以確認,則與法律明確性原則尚無不合。
� 《道交條例》第7條之2第3項規定:「對於前項第九款之取締執法路段,在一般道路應於一百公尺至三百公尺前,在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應於三百公尺至一千公尺前,設置測速取締標誌。」
� 司法院裁判書系統,同註3。
� 黃明堂,獨家》測速照相距離判罰標準不同調 罰單罕見請最高行政法院定奪,自由時報,111年1月31日,� HYPERLINK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81813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2"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818132,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22�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323/File_19784891.doc |
R02090 | 緊急危難阻卻交通違規處分之法制研析-以科技執法為例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行政罰法;行政程序法 | 林鈺琪 | 2023-05-2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90
議題研析
一、題目:緊急危難阻卻交通違規處分之法制研析-以科技執法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行政罰法、行政程序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近年來國內許多路口開始實施科技執法,但有民眾抱怨,為禮讓救護車、消防車而紅燈越線,卻遭科技執法監視器拍照開罰。消防局表示,禮讓消防車、救護車是符合緊急危難之行為,民眾只要記住避讓之時間、地點及消防車、救護車車號,於接獲交通罰單即可向警察機關提出申訴,警察機關於向消防機關查證屬實後,即可免罰[footnoteRef:1]。 [1: 林意筑,前方科技執法救護車沒人敢讓? 消防局:免驚啦,中時新聞網,2023年5月4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504004983-260402?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5日。]
四、探討研析
(一)
因緊急危難而不得已之行為,不予處罰
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簡稱道交條例)第45條第2項[footnoteRef:2]規定,聞消防車、救護車之警號,不立即避讓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3千6百元罰鍰,並吊銷駕駛執照。另依同條例第7條之2第1項第4款[footnoteRef:3]規定,聞消防車、救護車之警號不立即避讓,得逕行舉發。 [2: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5條第2項:「聞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工程救險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事故應變車之警號,不立即避讓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3千6百元罰鍰,並吊銷駕駛執照。」] [3: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條之2第1項:「汽車駕駛人之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當場不能或不宜攔截製單舉發者,得逕行舉發:……四、不服指揮稽查而逃逸,或聞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工程救險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事故應變車之警號不立即避讓。……」]
行政罰法第13條[footnoteRef:4]規定,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予處罰。基此,為禮讓救護車、消防車而紅燈越線行為,屬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原則上不予處罰。 [4: 行政罰法第13條:「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予處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二)科技執法立意良善,惟罰單審核容有改善空間
依道交條例第7條之2第1項第7款規定,經以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其行為違規,得逕行舉發。故使用各種偵測器具如紅外線、攝影機或是麥克風來監測路況,並結合電腦AI辨識各車種行經位置與時間,自動判斷出違規行為與違規路徑,最後再交由員警審查,如有符合告發要件的事實,再行舉發的科技執法方式,係為達到降低警力以及員警臨檢風險和執法成本,並提高執法效率、維護民眾用路安全[footnoteRef:5]。 [5: 科技執法是什麼?利用電腦AI偵測違規的執法方式,網址:https://c.8891.com.tw/feature/2363,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6日;科技執法是什麼?你必須了解的交通AI偵測,避免罰單接不完!2022年12月23日,網址:https://store.px.com.tw/article-tw/traffic-enforcement-by-technology/,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6日。]
雖然為禮讓救護車而紅燈越線不予處罰,但近來在科技執法下,仍發生多起因禮讓救護車越線而被開罰的情形。有論者表示,若因禮讓救護車越線被開罰,還要花錢花時間申訴、跑流程,甚至申訴需要舉證,不但要記得救護車車牌,最好有行車紀錄器加上正確時間[footnoteRef:6],如此將造成困擾及不便。建議執法單位開單前,可以針對異常違規做好二度查核,強調科技執法雖然立意良善,但烏龍罰單實在擾民,恐怕造成駕駛不敢禮讓救護車的情形發生[footnoteRef:7]。 [6: 翁至成、王長鼎,科技執法烏龍!他禮讓救護車「紅燈越線」被開罰氣炸,聯合新聞網,2022年12月28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0/6871066,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6日。] [7: 黃子暘,讓救護車反因科技執法吃罰單 侯友宜要求警局廠商檢討,自由時報,2023年5月12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299949,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5日。]
交通違規罰單係屬裁罰性不利處分[footnoteRef:8],將對違規之人施以財產或其他權益上之限制。為提升科技執法公信力、保障民眾權益,在法已明定「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予處罰」前提下,交通警察在做成行政處分時,應依行政程序法第8條及第9條[footnoteRef:9]規定,採用更為嚴謹方式為之,並確保其正確性,以避免擾民並增進人民對行政行為之信賴。 [8: 警察開罰單之行為,其法律性質為何?聯晟法網,網址:https://www.rclaw.com.tw/post-249-2313,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7日。] [9: 行政程序法第8條:「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之,並應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第9條:「行政機關就該管行政程序,應於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
撰稿人:林鈺琪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315/File_19784881.docx |
R02089 | 租屋族租金補貼法制問題淺析 | 住宅法;自建自購住宅貸款利息及租金補貼辦法;三百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計畫作業規定 | 陳秋芬 | 2023-05-2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89
議題研析
一、題目:租屋族租金補貼法制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住宅法、自建自購住宅貸款利息及租金補貼辦法、三百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計畫作業規定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有租屋族去年申請「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方案」,並成功領取7個月租金補貼,但內政部營建署(下稱營建署)於今年5月通知申請人因其房東未繳交房屋稅,於5月開始不再發放租金補貼,且先前所領租金補貼,亦須全數繳回[footnoteRef:1]、[footnoteRef:2]。對此,
營建署表示,111年度300億元租金補貼之租賃房屋,
為了避免申請人以營業用的店面或非居住使用的房屋申請補貼,採房屋稅籍資料是否以住家用稅率課徵為認定依據,又因是首次由營建署辦理,審查人員初期對作業尚不熟悉,致發生此個案情形,已加強人員訓練。此種情形為機關補貼期間檢核發現之少數個案,雖均已核撥補貼款項,但依現行規定確實未符規定,目前均有稽核機制,不得不追回,會再加強人員專業訓練。後續將正式以書面通知溢領返還金額及匯款帳戶,並依民眾經濟狀況,可協議採分期方式繳還[footnoteRef:3]。 [1: 梁博超,「房東沒繳稅」租屋族竟被追討租金補貼 營建署:類似個案有180件,住展雜誌/住展房屋網,2023年5月17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7172224 ,瀏覽日期:2023年5月22日。] [2: 張志浩,租屋補助出包/全額追回!1類人遇到秒悲劇,今日新聞NOWNEWS,2023年5月18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7%A7%9F%E5%B1%8B%E8%A3%9C%E5%8A%A9%E5%87%BA%E5%8C%85-%E5%85%A8%E9%A1%8D%E8%BF%BD%E5%9B%9E-1%E9%A1%9E%E4%BA%BA%E9%81%87%E5%88%B0%E7%A7%92%E6%82%B2%E5%8A%87-012658689.html ,瀏覽日期:2023年5月22日。依該新聞檢附之照片,撤銷並追繳溢領補貼款之行政處分,依說明所載,係依「三百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計畫作業規定」第5點規定辦理,營建署認租賃房屋非全部或部分按住家用稅率課徵房屋稅,與該規定不符,方為撤銷並追繳溢領之補貼款。經查詢該作業規定,其確切之法規依據應指第5點第1項規定:「申請本專案計畫租金補貼之房屋,應符合下列各款規定:(一)具房屋稅籍且依房屋稅單或稅捐單位證明文件所載全部或部分按住家用稅率課徵房屋稅。……」] [3: 營建署即時新聞,租金補貼被追回營建署:加強人員訓練並協議分期繳還,2023年5月16日,網址:https://www.cpami.gov.tw/%E6%9C%80%E6%96%B0%E6%B6%88%E6%81%AF/%E5%8D%B3%E6%99%82%E6%96%B0%E8%81%9E/89-%E5%9C%8B%E6%B0%91%E4%BD%8F%E5%AE%85%E7%B5%84-1/38184-%E7%A7%9F%E9%87%91%E8%A3%9C%E8%B2%BC%E8%A2%AB%E8%BF%BD%E5%9B%9E-%E7%87%9F%E5%BB%BA%E7%BD%B2%EF%BC%9A%E5%8A%A0%E5%BC%B7%E4%BA%BA%E5%93%A1%E8%A8%93%E7%B7%B4%E4%B8%A6%E5%8D%94%E8%AD%B0%E5%88%86%E6%9C%9F%E7%B9%B3%E9%82%84.html ,瀏覽日期:2023年5月22日。]
四、探討研析
(一)建請釐清自建自購住宅貸款利息及租金補貼辦法與三百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計畫作業規定適用關係
按住宅法第1條規定,明文揭櫫在於保障國民居住權益,健全住宅市場,提升居住品質,使全體國民居住於適宜之住宅且享有尊嚴之居住環境。依該法第2章「住宅補貼」第9條[footnoteRef:4]第1項及第12條[footnoteRef:5]第1項規定,授權主管機關得視財務狀況擬訂辦理補貼承租住宅租金之計畫;且該計畫補貼之申請資格、應檢附文件、申請程序、審查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等,亦授權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復參酌自建自購住宅貸款利息及租金補貼辦法(下稱租金補貼辦法)第1條[footnoteRef:6]規定,該辦法係依住宅法第12條第1項規定授權訂定之法規命令。則主管機關依住宅法第9條規定擬訂辦理承租住宅租金補貼計畫後,有關程序規定及應檢附文件與應遵行事項,自應適用租金補貼辦法。 [4: 住宅法第9條第1項規定:「為協助一定所得及財產以下家庭或個人獲得適居之住宅,主管機關得視財務狀況擬訂計畫,辦理補貼住宅之……租金……;其補貼種類如下:……三、承租住宅租金。……」] [5: 住宅法第12條規定:「第九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補貼之申請資格、應檢附文件、自有一戶住宅之認定、無自有住宅或二年內建購住宅之認定、租金補貼額度採分級補貼之計算方式、評點方式、申請程序、審查程序、住宅面積、期限、利率、補貼繼受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6: 自建自購住宅貸款利息及租金補貼辦法第1條規定:「本辦法依住宅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訂定之。」]
而111年由於物價及租金雙漲,政府為有效減輕租屋族生活負擔,行政院於111年3月31日宣布「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footnoteRef:7],該專案計畫並經行政院111年5月24日院臺建字第1110015879號函核定[footnoteRef:8],營建署為執行該專案計畫,並訂有「三百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計畫作業規定」(下稱該作業規定)之行政規則。 [7: 內政部新聞發布,租金補貼政策大躍進:「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將於7月開放申請,2022年3月31日,網址: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4&s=260145, 瀏覽日期:2023年5月22日。] [8: 有關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計畫,上網日期2022年5月27日,詳營建署網站,網址:https://www.cpami.gov.tw/%E7%87%9F%E5%BB%BA%E7%BD%B2%E5%AE%B6%E6%97%8F/%E7%87%9F%E5%BB%BA%E6%A5%AD%E5%8B%99/41-%E5%9C%8B%E6%B0%91%E4%BD%8F%E5%AE%85%E7%B5%84/37280-300%E5%84%84%E5%85%83%E4%B8%AD%E5%A4%AE%E6%93%B4%E5%A4%A7%E7%A7%9F%E9%87%91%E8%A3%9C%E8%B2%BC%E5%B0%88%E6%A1%88%E8%A8%88%E7%95%AB.html ,瀏覽日期:2023年5月22日。]
惟該專案計畫屬承租住宅之租金補貼類型,似屬住宅法第9條所定主管機關得視財務狀況擬訂辦理補貼承租住宅租金之計畫,其有關程序規定與應檢附文件及應遵行事項,自應依租金補貼辦法處理。然該專案計畫似捨棄現行有效租金補貼辦法[footnoteRef:9]不用,而另訂定該作業規定為執行依據,恐違背住宅法授權訂定之意旨,亦有架空租金補貼辦法之嫌。 [9: 有關自建自購住宅貸款利息及租金補貼辦法全文,詳見營建署法規公告網站,網址:https://www.cpami.gov.tw/%E6%9C%80%E6%96%B0%E6%B6%88%E6%81%AF/%E6%B3%95%E8%A6%8F%E5%85%AC%E5%91%8A/15672-%E8%87%AA%E5%BB%BA%E8%87%AA%E8%B3%BC%E4%BD%8F%E5%AE%85%E8%B2%B8%E6%AC%BE%E5%88%A9%E6%81%AF%E5%8F%8A%E7%A7%9F%E9%87%91%E8%A3%9C%E8%B2%BC%E8%BE%A6%E6%B3%95.html ,瀏覽日期:2023年5月22日。]
另參酌本次撤銷並追繳溢領補貼款之行政處分[footnoteRef:10]所載之法令依據,係依該作業規定第5點第1項第1款規定。依該規定所載,申請租金補貼之房屋,僅限「具房屋稅籍且依房屋稅單或稅捐單位證明文件所載全部或部分按住家用稅率課徵房屋稅」,而該作業規定並無如同租金補貼辦法第18條第3項規定,申請人得檢附文件證明租賃住宅範圍全部僅供居住使用,並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認定者,得不受房屋稅單或稅捐單位證明文件全部按住家用稅率課徵房屋稅之限制。屬行政規則位階之該作業規定與屬法規命令位階之租金補貼辦法[footnoteRef:11],是否有所牴觸,亦非無疑。 [10: 詳註2網址所附行政處分內容。] [11: 有關法源位階表,請參酌行政院法規會編印之行政機關法制作業實務第231頁,法律授權訂定之法規命令位階高於行政規則,參考網址:https://www.ey.gov.tw/File/4F4D2A4A0584E155 ,另有關租金補貼辦法屬法規命令,該作業規定屬行政規則,亦可查詢參酌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 。瀏覽日期:2023年5月22日。]
又參酌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網頁中104年至110年度住宅補貼專區有關租金補貼相關規定,均包含租金補貼辦法[footnoteRef:12],然該專案計畫似無租金補貼辦法適用,其理由為何?建請主管機關通盤審視並釐清該作業規定與租金補貼辦法之適用關係,以確保依住宅法第9條及第12條規定辦理,以保障人民居住權益為宜。 [12: 詳見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網頁關於歷年住宅補貼專區,依不同年份分別點至104年至110年有關租金補貼部分,均可看到其規定係依租金補貼辦法辦理,網址:https://pip.moi.gov.tw/V3/B/SCRB0108.aspx ,瀏覽日期:2023年5月22日。]
(二)建請主管機關建立核發租金補貼之標準作業流程
復依營建署新聞稿[footnoteRef:13]指出,因租金補貼發放,首次由營建署辦理,審查人員初期對作業不熟悉,將加強人員訓練。惟補貼標準之訂定向來屬營建署之業務範疇,不論審查人員或其主管理應對其業務審核事項有更清楚明確之瞭解。建請主管機關建立核發租金補貼標準作業流程(SOP)供內部審查及稽核使用,避免後續又因審查人員流動而造成類此追繳補貼款情事再度發生,並藉由建立標準作業流程確保審查人員審查標準一致,俾使租金補貼美意,不因行政疏失而大打折扣。 [13: 詳註3。]
撰稿人:陳秋芬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309/File_19784868.docx |
R02088 | 高齡生存配偶之居住權保障 | 民法 | 吳欣宜 | 2023-05-2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88
議題研析
1、
題目:高齡生存配偶之居住權保障
2、
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
3、
背景說明
供夫妻婚姻生活居住之房屋,在登記名義配偶死亡後,依法成為遺產之一部,而由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生存配偶即須面臨因遺產分割致須遷離原住居所之問題。另一方面,在少子化之趨勢下,我國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計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20%),維護高齡人口之生活品質與尊嚴刻不容緩。其中,在現今高房價之情形下,加上社會對於出租房屋予高齡獨居者之意願普遍不高,如何確保高齡生存配偶之居住權成為政府重要課題。
4、
探討研析
(1)
生前之財產或遺產規劃均有其法律限制
繼承開始時,生存配偶與其他繼承人係公同共有全部遺產,被繼承人如欲將特定房地保留予生存配偶,只能在生前透過遺贈、死因贈與、指定遺產分割等方式,對財產或遺產事先為預設處分。惟應注意者,被繼承人所為財產或遺產規劃,仍不得違反特留分之規定,然在高房價之下,房屋住宅普遍為全部遺產中價值占比最高者,被繼承人要在不影響其他繼承人特留分之情形下,將特定房地保留予生存配偶,恐有困難。
另一方面,基於遺產分割自由原則,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約定者外,共同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民法第1164條)。準此,為保障生存配偶之居住權,被繼承人得於生前以遺囑禁止遺產之分割,然其禁止之效力僅得以10年為限(民法第1165條第2項)。換言之,以遺囑禁止遺產分割之方式,避免高齡生存配偶須因遺產分割而被迫遷離原來住宅,至多僅能維持10年之現狀。
(2)
遺產分割應准許所有權與用益權分離之分割方法
按遺產分割,係以消滅遺產公同共有關係為目的,依民法第830條第2項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準用關於共有物分割之規定。又共有物之分割,依民法第824條規定,分為協議分割與裁判分割;協議分割不能時,始得訴請法院為裁判分割。而裁判分割方法,依民法第824條第2項規定,僅有原物分割、變價分割及金錢補償3種方式。
按分割共用物之目的,既在消滅物之共有關係,對於同一物形成單一所有權人關係,亦為消滅共有關係之分割。準此,將共有物之分割區分為所有權與用益權,分由不同共有人取得,理論上似無不可。惟應說明者,前開所有權與用益權分離之分割方法,司法實務尚未見其先例,是為確保高齡生存配偶居住權,或可透過立法明文規定將特定房地所有權與用益權分離,由高齡生存配偶取得使用權,所有權歸予其他共同繼承人之遺產分割方法[footnoteRef:1]。 [1: 魏大喨,高齡生存配偶就婚姻住宅法定居住權研議,政大法學評論,第165期,2021年6月,頁43-46。]
(3)
日本保障高齡生存配偶居住權
為因應高齡生存配偶繼續居住於原來住宅之現實需求,日本已於2018年修正民法關於繼承之規定,分別就遺產分割前、後創設法定配偶居住權。有關遺產分割後之配偶居住權,依日本民法第1028條規定,係指透過遺產分割或被繼承人遺贈、死因贈與之方式,使生存配偶對於繼承開始時已實際居住之被繼承人所有建物(以下簡稱居住建物),無償取得全部或一部使用收益之權。另外,依日本民法第1029條規定,法院亦得因共同繼承人遺產分割之合意,或生存配偶之居住意願,裁定使生存配偶對於居住建物,取得一定期間或終身之居住權。至於遺產分割前之配偶居住權,依日本民法第1037條,配偶於繼承開始時已無償居住於被繼承人所有建物者,至該建物因遺產分割確定所有權歸屬之日,或自繼承開始時起算6個月(二者以最後屆至之日為準),無償取得使用之權利。倘該建物所有權歸屬之確定係因遺產分割以外之情形,則自取得該建物所有權之人為居住權消滅聲明之日起6個月內,生存配偶仍得居住之[footnoteRef:2]。 [2: 鄧學仁,高齡生存配偶居住權之保障—以日本配偶居住權為例—,全國律師,第 27 卷 第 3 期,2023年3月,頁111-115。]
撰稿人:吳欣宜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307/File_19784865.docx |
R02087 | 科技偵查立法授權問題淺析 | 刑事訴訟法;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 陳宏明 | 2023-05-2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87
議題研析
一、題目:科技偵查立法授權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事訴訟法、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三、背景說明
(一)2015年間警方出動「M化車」偵破詐騙機房,逮捕4名犯罪嫌疑人,經檢方依恐嚇取財等罪提起公訴。一審法院援引釋字第689號解釋,認為使用M化車係干預人民基本權之處分,並無法律授權,違反法律保留原則,藉其直接取得之證據無證據能力,不得作為證據使用,又因其他證據不足認定有罪,爰宣判4人無罪[footnoteRef:1]。 [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6年度易字第164號刑事判決,2020年5月8日。]
(二)案經檢方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M化車的訊號定位系統只是將警方已知的犯罪地點加以限縮,並不會顯示與隱私有關的內容。警方使用M化車是偵查已經發現的犯罪行為,為保護公共利益,基於公益的合理權衡,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應認M化車的偵查作為,具有證據能力,故改判4人有罪[footnoteRef:2]。 [2: 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上易字第1683號刑事判決,2021年1月27日。]
(三)被告不服上訴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撤銷原判決,發回更審,並於判決指出:M化車取得之手機識別碼及位置資訊,均係可連結辨識與該手機使用者相關個人資料之中介資訊,屬憲法第22條所保障隱私權及資訊自主權之範圍。以M化車精確定位手機位置資訊,係對手機使用者生活私密領域及資訊自主權造成一定程度干預之強制偵查作為。國家基於維護公共利益之目的,雖有使用干預基本權之各種新型態科技實施偵查之實際需要,惟必須以法律或法律授權明確規定之方式為之,始符合法律保留原則[footnoteRef:3]。 [3: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4549號刑事判決,2022年11月17日。]
(四)高等法院更一審判決指出,我國目前尚未制定科技偵查法,致偵查機關不足以因應犯罪者利用現代科技工具,衍生之新型犯罪型態。是關於警方使用「M化車」偵測目標手機位置所取得的直接證據,欠缺法律授權,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規定,違反法定程序,無證據能力。另因其他證據不足證明其等犯罪,基於罪疑惟輕、無罪推定之原則,爰為被告4人無罪之諭知,全案確定[footnoteRef:4]。 [4: 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重上更一字第42號刑事判決,2023年4月19日。]
(五)法務部回應表示,M化車屬於偵查方法,組織犯罪對於社會治安危害甚大,為嚴懲組織犯罪,將研擬於「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增訂M化車條款,讓執法人員得依法定要件及程序使用M化車進行犯罪調查,除可追蹤組織集團成員行蹤溯源追查犯罪組織所在地外,亦可精確定位被害人位置,以迅速營救遭控制或囚禁之被害人。此外,將持續推動科技偵查法制化,積極研修「科技偵查及保障法」草案,賦予執法機關使用科技偵查手段之法律基礎,以保障人民基本權為核心,完善科技偵查法制,兼顧打擊犯罪與人權保障[footnoteRef:5]。 [5: 法務部新聞稿,M化車屬於偵查方法,本部研擬於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增訂法源依據,並持續推動科技偵查法制化,刻正積極研修「科技偵查及保障法」草案,兼顧保障人權!2023年4月20日,網址:https://www.moj.gov.tw/2204/2795/2796/169008/post,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9日。]
四、探討研析
(一)
M化車功能簡介
M化車[footnoteRef:6]全名為「M化偵查網路系統」,係透過虛擬基地臺功能,誘使功率範圍內之手機向其註冊,以截取每支手機獨有之IMEI(序號)、IMSI(國際標準識別碼)等資訊。偵查實務上係將目標手機之IMSI及IMEI等識別資訊輸入系統,由系統於偵蒐範圍內比對過濾找出目標手機並與其連線,再依訊號強度判定手機位置。透過M化車之手機追蹤定位功能,檢警可找出犯罪嫌疑人或失蹤被害人之所在位置,進而逮捕嫌犯及救出被害人,曾因屢破大案而被媒體譽為「破案神器」[footnoteRef:7]。 [6: M化車每輛售價約5千多萬元,主要是向以色列購買,外型跟一般休旅車無異,不易被人察覺的特殊車輛。起初使用於強盜、殺人、擄人勒贖等重大刑案,近幾年詐騙集團犯行猖獗,辦案單位也用以偵查詐騙案。目前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電信偵查大隊、中部犯罪打擊中心、南部犯罪打擊中心、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桃園市政府警局各配備1輛、調查局、海巡署也有。記者邱俊福報導,小檔案「M化車」1台5000萬,自由時報電子報,2023年4月20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578478,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2日。] [7: 林鈺雄,虛晃一招的科技偵查法,蘋果日報,2020年9月21日,第A12版。]
(二)干預人民基本權之科技偵查手段須經立法授權
目前警方使用M化車實施偵查,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雖訂定「執行M化定位勤務作業流程」,惟該流程非屬法律位階之規定,自不得引為偵查證據之法律授權依據。次查,M化車係追查手機位置資訊,已逸脫秘密通訊自由範圍而屬於對資訊自主權之干預,因干預屬性不同,無法求諸於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有關通訊內容(通訊監察書)或通訊附隨資訊(調取票)之授權依據;另遍查我國現行法規,亦無類此偵查方法之特別授權規定。學者據此認為,M化車目前欠缺法律授權依據,屬違反法律保留原則之基本權干預[footnoteRef:8],並指出德國刑事訴訟法(StPO)從定位監視目的之GPS追蹤器、無人機、熱顯像儀,到雲端硬碟搜索、侵入資訊科技系統的來源端通訊監察及秘密線上搜索,均有明確之授權依據[footnoteRef:9],呼籲立法者應全面檢視我國目前科技手段之立法授權問題,制定合宜之科技偵查授權規定,以因應網路科技時代犯罪偵查之需要[footnoteRef:10]。 [8: 林鈺雄,科技偵查概論:干預屬性及授權基礎(上),月旦法學教室220期,2021年2月,頁57。] [9: 同前註,頁47。] [10: 林鈺雄,科技偵查概論:干預屬性及授權基礎(下),月旦法學教室221期,2021年3月,頁52。]
(三)宜制定科技偵查專法,以兼顧人權保障及打擊犯罪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資訊設備、通訊軟體及網路科技推陳出新,隨著犯罪手段不斷進化,偵查犯罪技術亦須與時俱進,始足以抗衡。然國家追訴機關使用科技偵查手段涉及對人民基本權之干預者,依憲法第23條規定,應有法律授權始得為之。2017年間最高法院曾針對海巡署人員使用GPS追蹤器辦案,指其欠缺法律授權基礎,判處該人員妨害秘密罪之刑[footnoteRef:11];而M化車取得之直接證據,亦經前開高等法院更一審判決認定無證據能力,顯見科技偵查之立法授權,已刻不容緩。 [11: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3788號刑事判決,2017年11月30日。]
法務部曾於2020年9月公告「科技偵查法」草案,將全球定位系統、空拍機、設備端通訊監察等納入規範,嗣因引發各界對於侵犯人民隱私權等質疑而暫緩送行政院審查。然為因應犯罪手法不斷更新,賦予執法機關運用科技偵查手段打擊犯罪之法源依據應有其必要性;另一方面,為避免執法人員暗中使用科技偵查,成為只能做不能說的秘密,將該等科技偵查手段納入立法規範,依干預基本權程度高低,訂定不同之發動門檻、相對法官保留適用範圍及相關監督機制等,建立完備之科技偵查法制,方能兼顧打擊犯罪及落實保障人權之雙重需求。
撰稿人:陳宏明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271/File_19784820.docx |
R02086 | 人工智慧生成作品之權利保護法制研析 | 著作權法 | 方華香 | 2023-05-2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86
議題研析
一、題目:人工智慧生成作品之權利保護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著作權法
三、背景說明
(一)科技突飛猛進,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 AI)的運用越來越多元成熟。受限於AI非人類及AI透過參數、指令,演算法及大量學習產出之作品,並非人類投入心智勞動,思想情感之呈現(原創性不足),在現行著作權法制下(著作權法第3條規定參照), AI無法成為著作權法之著作人。
(二)在立法政策上,縱暫時無必要或無急迫性賦予人工智慧生成作品「著作權」,但有否其他專有權之保護方式可供採擇?
四、探討研析
(1)
立法例借鏡—有別於一般著作權之特殊保護方式
AI生成作品無法符合現行著作權制度之保護要件(非人類創作,原創性不足),但其亦是許多人投入大量資金心力所產生。一方面為獎勵投資、激勵研發創新,他方面又受限於狹義著作權保護範圍之封閉性,各國多有發展訂定特殊鄰接權之不同立法體例。
鄰接權,顧名思義,為「與著作權相鄰之權利」,是對著作權制度之補充,側重於未達原創性程度,但相關主體辛勞付出之成果予以有別於一般著作權之特殊保護制度,其內容相對靈活而開放。例如:1996年歐盟資料庫指令(Database Directive)賦予不具原創性之資料庫製作者獨立於著作權外之保護方式,可獨占資料庫之抽取與再利用(複製公開)之權利。詳言之,資料庫製作者可防止他人「未經授權而藉由傳輸、抽取或再利用之方式,將資料庫之全部或相當部分之內容加以移轉或散布之行為」,期間為15年,短於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澳洲著作權法賦予出版者對作品版式及裝幀設計享有25年專有權;義大利著作權法將體育視聽作品、版權停止後首次出版的作品、公共領域的批判與科學著作、戲劇舞台布景、標題、專欄、文章或新聞作品的外觀,及不具原創性之資料庫納入鄰接權保護範圍等[footnoteRef:1]。 [1: 徐龍,論人工智慧創作之法律屬性與保護,東吳法律學報,第33卷第1期,2021年7月,頁161-165;陳龍昇,由日本立法政策探討人工智慧創作成果與智慧財產權,萬國法律,第226期,2019年8月,頁49。]
(2)
我國著作權法中,人生智慧生成作品權利可能歸屬主體之探討
鑑於我國現行法制下,仍無法以AI為AI生成作品之著作人,只能以自然人或法人為其著作人。因此,學說上比較常被探討適用的是:
1.比照著作權法第11條受雇著作與第12條受聘著作之法理,將AI視為受雇者或受聘者,擬制由雇用人或出資人為著作人;
2.參考著作權法第8條,2人以上共同完成之著作,其各人之創作,不能分離利用者,為共同著作之法理,以自然人(程式開發者、系統使用者等)與AI為共同創作,由自然人為共同著作人;
3.視之為電腦程式著作之衍生著作(著作權法第6條第1項),以獨立之著作保護之。
上述3種解釋方式,均受限於AI非人類,而有其先天侷限性。亦即,法制上是否承認受雇者或受聘者、共同著作者之一或衍生著作人可為非人類?其保護方式、期限或範圍,是否等同一般著作權?等等疑義,實難避免。
準此,如立法政策上要賦予AI生成作品著作權(或特殊權利)保護,其權利歸屬對象、範圍、期限等事項,法制上仍以明定為宜。除前述外國立法例可供參考外,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79條第1項對製版人製版利益之保護,因製版權本質上並非著作權,本條其實即為鄰接權之保護[footnoteRef:2],則對AI生成作品另立規定予以有別於一般著作權之保護,在我國現行著作權法之立法框架下,仍屬可行之體例。 [2: 徐龍,同前註,頁164;章忠信,ChatGPT引發的著作權議題,當代法律,第16期,2023年4月,頁82。]
撰稿人:方華香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267/File_19784804.docx |
R02085 | 住宅公共設施項目及比例之研析 | 土地法;土地登記規則;建築法;建築技術規則 | 吳淑青 | 2023-05-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85
議題研析
1、
題目:住宅公共設施項目及比例之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土地法、土地登記規則、建築法、建築技術規則
三、背景說明
(一)近期被熱烈討論的實坪制,遭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批是假議題,政府要限縮公設項目應該要與建築業者討論,建商都是依照政府的規定進行,業者大樓要興建第二個逃生梯也是因為政府對建築法規進行修改,但最後公設比增加至少百分之五至十,現行的權狀包括陽台、雨遮、室內面積等都記載清楚,未來只有一個籠統的室內面積,其他部分都不記載會更好嗎
。
(二)依《民法》第799條第1項規定:「稱區分所有建築物者,謂數人區分一建築物而各專有其一部,就專有部分有單獨所有權,並就該建築物及其附屬物之共同部分共有之建築物。」爰建築物包含專有部分及共有部分,專有部分原則上專有專用,例外可約定共用;而共有部分則供共同使用,例外可約定專用
。
(三)消費者所購買的房屋,建物登記的面積包括主建物面積、附屬建物面積與公共設施面積。故建物所有權狀所載的總面積指的是主建物的面積,也是我們一般常聽到的室內面積;附屬建物面積指的是與主建物相連的設施,且為屋主專屬專用的部分;共有部分指的是公共設施的面積
。
(四)近年除了房價高,公共設施比例也偏高,其中配電室、消防設施、法定防空避難室等,屬於建築配置上或法規上必要性的公共設施,另一部分為非必要的公設,如室內游泳池、健身房、閱覽室等。究竟公設比要多少才合理,由於每個人對於住宅的需求不一,無法一概而論,但應探究的是登記時公共設施分擔的計算方式是否合理,有沒有虛灌坪數的問題。
四、探討研析
(一)
核實檢討免計容積項目,是否符合實際居住需求
依《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162條第1項第2款規定,機電設備空間、安全梯之梯間、緊急昇降機之機道、特別安全梯與緊急昇降機之排煙室及管理委員會使用空間得不計入容積,但面積總和也不得超過該基地容積的15%,目的是鼓勵建商提供住家必要的設施。這些得不計入容積但可登記的公共設施項目,建商都會儘量規劃到法定的上限,以增加銷售坪數,因此導致了平均每戶的公設比負擔變大,爰有關公共設施設計配置之項目及面積宜再核實檢討。
(二) 必要及非必要公共設施項目,宜明確揭露
依《土地登記規則》第81條第2項規定:「區分所有建物共有部分之登記僅建立標示部及加附區分所有建物共有部分附表,其建號、總面積及權利範圍,應於各專有部分之建物所有權狀中記明之,不另發給所有權狀。」另依「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法令補充規定」第12點附表規定,區分所有建築物共有部分之分類包括(一)共同出入空間(二)機電設備空間(三)管理委員會使用空間(四)公共使用空間(五)停車空間(含車道及必要空間)(六)防空避難設備空間等。有關主建物、附屬建物、公共設施的項目內容及面積,雖然在登記簿中均有詳細登載,但共有部分項目僅記載於附表中,建議將前述(四)公共使用空間標示為非法定(非必要)的共有部分,其餘五類標示為法定(必要)的共有部分,於建物標示部及所有權狀分別列明,以利民眾瞭解其所負擔的公共設施項目是否合理,以及與現況是否符合。
(三) 公共設施比例分算方式應予明定
我國現行《土地法》、《土地登記規則》、《建築法》及《建築技術規則》,並未對區分所有建物共同使用部分之持分分配方式或原則作一明確之規定
。關於區分所有建物共用部分之項目及所有權之劃分,內政部表示,應屬各區分所有權人私法上契約關係,宜由當事人依照《民法》規定合意為之
。依《土地登記規則》第81條第1項規定:「區分所有建物所屬共有部分,除法規另有規定外,依區分所有權人按其設置目的及使用性質之約定情形,分別合併,另編建號,單獨登記為各相關區分所有權人共有。」惟在實務上若因故再「合併」成一個建號(公設)登記者,即可能「夾雜或隱藏」不可告人之虛灌坪數在內
。有關公共設施比例如何分算,宜於相關法規中明定,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撰稿人:吳淑青
� 盧繼先,兩大公會痛批花敬群最不適任,臺灣時報,112年5月3日,第A14版。
� 沈瑞芬,幫你解讀買屋實坪?虛坪?,臺北市政府地政局,107年10月2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epaper.land.gov.taipei/Item/Detail/%E5%B9%AB%E4%BD%A0%E8%A7%A3%E8%AE%80%E8%B2%B7%E5%B1%8B%E5%AF%A6%E5%9D%AA_%E8%99%9B%E5%9D%AA_" �https://epaper.land.gov.taipei/Item/Detail/%E5%B9%AB%E4%BD%A0%E8%A7%A3%E8%AE%80%E8%B2%B7%E5%B1%8B%E5%AF%A6%E5%9D%AA_%E8%99%9B%E5%9D%AA_�,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9日。
� 宅品味,什麼是權狀?房屋權狀 土地權狀 建物權狀 怎麼看?4大注意事項告訴你!110年3月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B5ggP0"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B5ggP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10日。
� 黃志偉,建物登記面積與公設比過高(虛坪)問題解析,現代地政,332期,98年10月,頁72。
� 中華民國監察院調查報告,調查案號99內調0110號,99年11月,頁8。
� 王進祥,現行都更開發整合之瓶頸與困境,現代地政,380期,110年10月,頁179。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230/File_19784729.doc |
R02084 | 醫療介入街頭遊民安置輔導之法制研析 | 社會救助法;精神衛生法 | 李郁強 | 2023-05-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84
議題研析
一、題目:醫療介入街頭遊民安置輔導之法制研析
二、所涉法規
社會救助法、精神衛生法
三、背景說明
對待街頭遊民(或稱街友)的方式,是城市進步重要指標。生活在衛生條件惡劣的街頭,傷病往往進一步惡化。許多街友身上長年帶著膿瘡和腐爛的傷口、拖著烏黑腫脹的四肢,渾身上下散發著惡臭,甚至進一步演變成需要截肢或危及生命的風險[footnoteRef:1],亟需醫療協助。此外,相對於外表顯而易見的傷病,社工師與警消等第一線人員接觸街友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無法辨識有無精神疾患、以及需要何種醫療協助的問題。經驗得知以傳統思維幫助街友成效相當不佳,需要街頭精神醫學(Street Psychiatry)[footnoteRef:2]介入,才能幫助更多具有精神疾患的街友早日返家[footnoteRef:3]。 [1: 葉靜倫,〈【無家十年 2015-2018 】街頭的瘋人,與想像中的遊民 〉,《臺灣公民對話協會》,2021年11月30日,https://rightplus.org/2021/11/30/homeless-ten-years-2/(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2日)。] [2: 由精神科醫師到街頭評估街友身心狀況,給予及時、準確的醫療建議,近年在美國越來越受到重視,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將其稱為「街頭精神醫學」(Street Psychiatry)。徐翠玲,〈街頭精神醫學介入 醫:助街友早日返家〉,《大紀元時報》,2023年5月6 日,第B2版。] [3: 徐翠玲,前揭註2。]
四、探討研析
(一)警察機關發現遊民,宜通知社政、衛政機關共同處理
從前述背景說明可知,醫療之於身體傷病的遊民是迫切需要的。是以,在街頭發現無家可歸的遊民時,宜結合警政、社政、衛政等機關共同處理。爰建議《社會救助法》第17條第1項增訂醫療介入之相關規定,即將「警察機關發現無家可歸之遊民,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外,應通知社政機關(單位)共同處理,並查明其身分及協助護送前往社會救助機構或社會福利機構安置輔導;其身分經查明者,立即通知其家屬。不願接受安置者,予以列冊並提供社會福利相關資訊。」修正為「警察機關發現無家可歸之遊民,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外,應通知社政
、衛政機關(單位)共同處理,並查明其身分及協助護送前往社會救助機構或社會福利機構安置輔導
或就醫;其身分經查明者,立即通知其家屬。不願接受安置者,予以列冊並提供社會福利相關資訊。」
(二)賦予特定人員發現疑似精神疾病者通報地方主管機關之義務
依據臺北市社會局統計,街友在中正萬華區確診精神障礙的比例約占總人數的 5%-8%,但「疑似」精神障礙的比例卻高達 25%,因為無病識感、難以確實表達就醫意願的精神失序者太多,更遑論如何讓他們穩定服藥。倘若單看女性街友,其疑似精障比例更高達 60%[footnoteRef:4]。 [4: 葉靜倫,前揭註1。]
去(2022)年修正通過之《精神衛生法》第48條第1項(2024年12月14日施行)規定:「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警察、消防人員、司法人員、移民行政人員、戶政人員、村(里)幹事及其他執行社區支持業務人員於執行職務時,發現疑似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footnoteRef:5]所定狀態之人,得通知地方主管機關提供醫療、關懷或社區支持服務之協助。」本項規定雖非針對遊民,不過遊民亦得適用,惟 「『得通知』地方主管機關提供醫療、關懷或社區支持服務之協助」仍有不足,建議將「得通知」改為「
應通知」。 [5: 《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1項第1款:「精神疾病:指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及其他精神狀態表現異常,致其適應生活之功能發生障礙,需給予醫療及照顧之疾病。但反社會人格違常者,不包括在內。」
]
撰稿人:李郁強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228/File_19784726.docx |
R02083 | 無線多媒體機上盒盜版侵權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電信管理法;著作權法;電信管制射頻器材審驗管理辦法 | 安怡芸 | 2023-05-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83
議題研析
1、
題目:無線多媒體機上盒盜版侵權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電信管理法、著作權法、電信管制射頻器材審驗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以下簡稱USTR)於2023年[footnoteRef:1]4月26日公布評估貿易夥伴保護與執行智慧財產權成效的2023年特別301報告(Special 301 Report),將中國大陸、印度及印尼等7國列入優先觀察名單,臺灣雖未被列入觀察名單,但與香港、印度、新加坡、泰國等同被美方指出非法網路協定電視(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IPTV)[footnoteRef:2]服務項目侵權情況嚴重[footnoteRef:3]。據報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認為USTR所指,應與非法無線多媒體機上盒(以下簡稱機上盒)及其內建之APP應用程式(以下簡稱APP),提供盜版內容之侵權問題有關。 [1: 為求全文一致性,引述涉及年代部分,除外國資訊以西元表示外,其他均以民國表示。] [2: 網路協定電視(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IPTV)是寬頻電視的一種。IPTV是用寬頻網路作為介質傳送電視資訊的一種系統,將廣播節目透過寬頻上的網際協定(Internet Protocol, IP)向訂戶傳遞數位電視服務。] [3: 鍾泓良,美特別301報告 臺遭點名 未列觀察名單 惟非法網路電視服務猖獗 經部:應是媒體機上盒侵權問題 將邀各部會說明改善方式,經濟日報,112年4月28日,第A4版。]
(二)依據臺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指出,網路及機上盒的侵權以每年損失成長率15%估算,已造成國內合法網際網路視聽服務(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以下簡稱OTT)業者營收損失超過約新臺幣500億元[footnoteRef:4]。為因應新興科技衍生的侵權型態,遏止惡性重大的網路侵權問題,本院於108年三讀通過著作權法第87條及第93條條文。針對提供利用機上盒或APP連結侵權網站,得依上開規定處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最高新臺幣50萬元以下罰金,以保障著作財產權人或合法取得授權OTT業者的權益。然而業者仍盼望能透過修法才能更有力的打擊盜版等數位侵權行為[footnoteRef:5]。 [4: 丁奕、廖家寧,盜版侵權 影視業年損500億,自由時報,112年4月30日,第A8版。] [5: 蘇思云,七大影視公協會拜會NCC 盼更有力打擊盜版,中央社,112年2月13日。]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強化機上盒之管理
依電信管理法第66條第1項規定,電信管制射頻器材應符合技術規範,經審驗合格始得販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以下簡稱通傳會)並依該法第66條第5項規定[footnoteRef:6]授權訂定電信管制射頻器材審驗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審驗辦法)。市售機上盒因具備無線射頻功能(Wi-Fi或藍芽)屬電信管制射頻器材,故而目前實務針對從機上盒業者端防範利用機上盒或內建APP連結侵權網站之作法,係由通傳會於設備審驗時請業者簽立切結書,以確保設備及內涵軟體不違反著作權法[footnoteRef:7]。為加強機上盒之管理,通傳會曾於110年擬具上開審驗辦法修正草案,增訂機上盒定義及其審驗證明管理等之相關規定[footnoteRef:8],然查該辦法之現行規定及草案似均未將實務作法明文納入,亦未針對涉及違反著作權者應如何處置有所規範。爰此,或可研議修正正電信管理法及審驗辦法,將目前實務作法予以明文化,並增訂相關規範(例如機上盒業者涉及違反著作權者應撤銷或廢止其審驗證明,並命其回收等),以利業者遵循。 [6: 電信管理法第66條第5項:「電信管制射頻器材之審驗方式、程序、審驗證明之核發、換發、補發與廢止、審驗合格標籤之標貼、印鑄與使用及審驗業務監督管理,通報及處置作業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7: 劉千綾、蘇思云,美點名盜版IPTV猖獗 經部:持續查緝非法機上盒,中央社,112年4月27日;蘇思云,NCC兩路防堵非法機上盒 上市後抽驗違規者廢止證明 ,中央社,110年8月4日。] [8: NCC通過電信管制射頻器材審驗管理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針對無線多媒體機上盒加強審驗管理,新聞稿,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站,110年9月29日,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sn_f=46670。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法規草案預告,通傳資源字第11043028630號公告,110年10月15日,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181&cate=0&keyword=&is_history=1&pages=0&sn_f=46714,最後閱覽日:112年5月9日。]
(二)即時阻斷侵權訊號源始能有效降低合法OTT業者損失
實務上要阻斷非法機上盒提供盜版侵權內容,須待法院判決確定後,始能阻斷侵權訊號源(以下簡稱斷訊)以限制接取、瀏覽或移除侵權內容。然而在此期間合法OTT業者已失去商機,遭受巨大損害,例如運動賽事的即時轉播等[footnoteRef:9],因此即時斷訊阻止盜版內容繼續傳輸,對於降低合法OTT業者損害十分重要。故而建議或可研議修正電信管理法及著作權法,明定OTT業者所提供的內容,應有合法授權證明,方能使用本地的電信網路及雲端伺服器等設備,對於未持有合法授權證明之非法侵權訊號源及內容,主管機關得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平台提供者、應用服務提供者、電信服務提供者及公眾電信網路提供者斷訊,以限制接取、瀏覽或移除侵權內容,進而強化對於合法OTT業者權益之保障[footnoteRef:10]。 [9: 黃晶琳,等法院判決 緩不濟急,經濟日報,111年5月26日,第A5版。] [10: 黃旭昇,涉侵害72家公司著作權 台灣安博負責人等遭起訴,中央社,112年2月4日。]
撰稿人:安怡芸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226/File_19784724.docx |
R02082 |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警詢筆錄證據能力及對質詰問規定之研析 |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刑事訴訟法 | 陳世超 | 2023-05-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82
議題研析
一、題目: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警詢筆錄證據能力及對質詰問規定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刑事訴訟法
三、背景說明
證人於警詢時所為之陳述,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l項規定[footnoteRef:1],係屬被告以外之人為審判外之陳述,不得作為證據,惟如符合同法第159之2、第159條之3及第159條之5等規定[footnoteRef:2],則得作為證據。然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footnoteRef:3]有關警詢筆錄證據能力及對質詰問規定,是否妥適,尚存討論空間。 [1: 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l項:「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或書面陳述,除法律有規定者外,不得作為證據」。] [2: 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被告以外之人於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中所為之陳述,與審判中不符時,其先前之陳述具有較可信之特別情況,且為證明犯罪事實存否所必要者,得為證據」;第159條之3:「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中有下列情形之一,其於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中所為之陳述,經證明具有可信之特別情況,且為證明犯罪事實之存否所必要者,得為證據:一、死亡者。二、身心障礙致記憶喪失或無法陳述者。三、滯留國外或所在不明而無法傳喚或傳喚不到者。四、到庭後無正當理由拒絕陳述者」;第159條之5:「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前4條之規定,而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證據(第1項)。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查證據時,知有第159條第1項不得為證據之情形,而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有前項之同意(第2項)」。] [3: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l項:「關於本條例之罪,證人之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地、職業、身分證字號、住所或居所或其他足資辨別之特徵等資料,應由檢察官或法官另行封存,不得閱卷。訊問證人之筆錄,以在檢察官或法官面前作成,並經踐行刑事訴訟法所定訊問證人之程序者為限,始得採為證據。但有事實足認被害人或證人有受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報復行為之虞者,法院、檢察機關得依被害人或證人之聲請或依職權拒絕被告與之對質、詰問或其選任辯護人檢閱、抄錄、攝影可供指出被害人或證人真實姓名、身分之文書及詰問。法官、檢察官應將作為證據之筆錄或文書向被告告以要旨,訊問其有無意見陳述」。]
四、探討研析
(一)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本文後段規定是否仍有存在必要,尚存不同見解
1.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4],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本文後段規定明文排除被告以外之人於司法警察調查中所為陳述,此為刑事訴訟關於證據能力之特別規定,應優先適用。是在違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案件,證人於警詢時之陳述,即絕對不具證據能力,不適用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第159條之3及第159條之5等規定。 [4: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798號刑事判決:「……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中段規定:『訊問證人之筆錄,以在檢察官或法官面前作成,並經踐行刑事訴訟法所定訊問證人之程序者為限,始得採為證據。』以立法明文排除被告以外之人於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中所為之陳述,得適用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第159條之3及第159條之5等規定。此為刑事訴訟關於證據能力之特別規定,較諸刑事訴訟法證據章有關傳聞法則之規定嚴謹,且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迭經修正,均未修正上開規定,自應優先適用。是在違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案件,證人於警詢時之陳述,即絕對不具證據能力,無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第159條之3及第159條之5等規定適用之餘地,自不得採為判決基礎。……」;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282號刑事判決:「……訊問證人之筆錄,以在檢察官或法官面前作成,並經踐行刑事訴訟法所定訊問證人之程序者為限,始得採為證據。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中段定有明文。旨在保障關於涉嫌本條例之罪被告的正當法律程序及訴訟防禦權,明文排除證人之警詢筆錄(不論是否符合刑事訴訟法所定之傳聞證據例外規定),以及檢察官或法官未經法定調查程序所作成證人筆錄之證據能力。……」。]
2.惟論者認[footnoteRef:5],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本文後段規定可能會造成刑事訴訟適用不同證據法之混亂現象[footnoteRef:6]。且論者認[footnoteRef:7],85年12月11日制定公布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本文後段排除警詢筆錄證據能力之規定,原本只在落實直接審理原則與言詞審理原則,並避免法官在警詢筆錄真實性擔保不足情況下,僅憑證人片面之詞即將被告予以定罪之情形。而在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刑事訴訟法增訂第159之2、第159條之3及第159條之5等相關規範後,已能藉由傳聞法則規定達成其目的,並無再繼續援用之必要,故建議刪除該規定。 [5: 王兆鵬,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評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1期,87年10月,頁192。] [6: 例如,警詢筆錄於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案件不得為證據,惟於法益侵害更嚴重的殺人罪或法益侵害較輕的竊盜罪,均得為證據,僅因被告所犯罪名不同,卻有不同的證據法適用;被告一人犯數罪,在同一法院審理過程中,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之罪,不得採用警詢筆錄為證據,對刑法案件卻得採用警詢筆錄為證據,其結果為同一法院審理同一被告,卻分別採取不同證據法。] [7: 張明偉,組織犯罪案件審判之傳聞法則適用,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5卷,第3期,105年9月,頁1055、1090。]
(二)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但書對於被告對質詰問權之規定,恐存有違憲疑義
1.論者認[footnoteRef:8],依證人保護法第3條及同法第11條第4項規定[footnoteRef:9],縱使是依證人保護法所保護之秘密證人,尚且應依法接受對質及詰問。然依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本文後段規定反面解釋,只要秘密證人在檢察官面前所為陳述,即得採為證據,復依同條項但書規定,甚至可剝奪被告對於秘密證人之詰問權,顯有侵害被告詰問證人之權利而有違憲之虞。 [8: 陳彥志,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於實務上適用之難題—以詐欺集團車手參與犯罪組織為中心,臺灣法學雜誌,第404期,109年11月,頁92。] [9: 證人保護法第3條:「依本法保護之證人,以願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法院審理中到場作證,陳述自己見聞之犯罪或流氓事證,並依法接受對質及詰問之人為限」;第11條第4項:「對依本法有保密身分必要之證人,於偵查或審理中為訊問時,應以蒙面、變聲、變像、視訊傳送或其他適當隔離方式為之。於其依法接受對質或詰問時,亦同」。]
2.且論者認[footnoteRef:10],與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但書規定類似之檢肅流氓條例第12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11],業經司法院釋字第636號解釋[footnoteRef:12]認定違憲,而已於98年1月21日公布廢止。因此,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但書規定,亦恐有剝奪被告對質詰問權而與憲法比例原則相牴觸疑慮[footnoteRef:13]。 [10: 張明偉,同註7,頁1074。] [11: 於98年1月21日公布廢止之檢肅流氓條例第12條第1項:「法院、警察機關為保護本條例之檢舉人、被害人或證人,於必要時得個別不公開傳訊之,並以代號代替其真實姓名、身分,製作筆錄及文書。其有事實足認檢舉人、被害人或證人有受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報復行為之虞者,法院得依檢舉人、被害人或證人之聲請或依職權拒絕被移送裁定人與之對質、詰問或其選任律師檢閱、抄錄、攝影可供指出檢舉人、被害人或證人真實姓名、身分之文書及詰問,並得請求警察機關於法院訊問前或訊問後,採取必要之保護措施。但法官應將作為證據之筆錄或文書向被移送裁定人告以要旨,訊問其有無意見陳述」。] [12: 司法院釋字第636號解釋理由書:「……本條例第12條第1項僅泛稱『有事實足認檢舉人、被害人或證人有受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報復行為之虞』,而未依個案情形,考量採取其他限制較輕微之手段,例如蒙面、變聲、變像、視訊傳送或其他適當隔離方式為對質、詰問(證人保護法第11條第4項參照),是否仍然不足以保護證人之安全或擔保證人出於自由意志陳述意見,即驟然剝奪被移送人對證人之對質、詰問權以及對於卷證之閱覽權,顯已對於被移送人訴訟上之防禦權,造成過度之限制,而與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之意旨不符,有違憲法第8條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及憲法第16條訴訟權之保障。……」。] [13: 王兆鵬,同註5,頁191。]
(三)美國「組織犯罪控制法」及德國「組織犯罪對抗法」並無類似我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規定
1.美國為有效對抗組織犯罪活動,於1970年通過「組織犯罪控制法」,其中第9編「敲詐勒索與腐化組織」(Racketeer Influenced and Corrupt Organizations,簡稱RICO),主要藉由強化蒐集證據及建立新的處罰規定,以達到對抗組織犯罪的效果[footnoteRef:14],惟並無類似我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排除證人警詢筆錄證據能力及剝奪被告對質詰問權規定。 [14: RICO主要於美國聯邦法典第18編增訂第96章,包括第1961條(定義)、第1962條(禁止活動)、第1963條(刑事處罰)、第1964條(民事補償措施)、第1965條(管轄與程序)、第1966條(簡易訴訟)、第1967條(證據)、第1968條(民事調查請求)。許福生,從嚴格刑事政策觀點論組織犯罪抗制對策,警學叢刊,第27卷,第2期,85年9月,頁128。]
2.德國為對抗組織犯罪,於1992年通過「組織犯罪對抗法」,其中關於刑事訴訟法部分主要修正第68條「證人保護」規定[footnoteRef:15],以求證人保護與被告合法辯護權的平衡[footnoteRef:16],亦無類似我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剝奪被告對質詰問權規定。 [15: 德國刑事訴訟法第68條:「……遭受威脅的證人,可以不必供述住居所,而且姓名與身分也可以保密。但證人須於審判程序中答詢,基於何種原因知悉其所供述的事實……」。] [16: 許福生,同註14,頁119。]
(四)綜上,審酌刑事訴訟法業已明定證人於警詢時之陳述有無證據能力相關規範,且為避免不當剝奪被告對質詰問權,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規定是否參採前開論者意見予以檢討,似存有討論空間。
撰稿人:陳世超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224/File_19784722.docx |
R02081 | 強化性侵案被害人自殺防治保護之法制探討 |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自殺防治法;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 | 蔡琮浩 | 2023-05-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8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強化性侵案被害人自殺防治保護之法制探討
二、所涉法規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自殺防治法、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
(一)根據報載,一名23歲女子遭性侵,出現負面情緒後疑似因羞憤而自殺身亡,引起法界討論[footnoteRef:1]。近年來亦時見性侵案被害人因而自殺的新聞事件,每每引起社會輿論關注。另專家也指出,性侵案的被害人經常引起創傷反應[footnoteRef:2],需親友及社工等的多元支持和協助,才能協助性侵案被害人面對後續各項問題。 [1: 張文川,法界:刑罰加重 性侵致人自殺10年起跳,自由時報,112年4月28日,第A9版。] [2: 翁聿煌,專家:傾聽性侵受害人心聲 尋求專業治療,自由時報,112年4月28日,第A9版。]
(二)立法院於112年1月7日三讀通過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犯保法),並於同年月10日三讀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以下簡稱性防法)等兩部重要法律,強化犯罪被害人之保護服務措施,對性侵案犯罪被害人於性防法有被害人保護專章;另因犯罪行為致性自主權遭受侵害者及其家屬[footnoteRef:3]亦為犯保法明定之保護服務對象。 [3: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13條規定:「保護服務對象如下:一、因犯罪行為致死亡者之家屬。二、因犯罪行為致重傷者及其家屬。三、因犯罪行為致性自主權遭受侵害者及其家屬。四、家庭暴力或人口販運犯罪行為未死亡或受重傷之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五、兒童或少年為第一款至第三款以外之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六、依第五十四條得申請境外補償金之家屬。七、其他涉及重大公益或社會矚目案件,並經保護機構指定者。」]
(三)為加強自殺防治,關懷人民生命安全,培養社會尊重生命價值,我國制定自殺防治法以為因應,其第8條第1項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設置自殺防治相關人力,並提升其專業技能。」各地方主管機關則據以設置自殺防治中心或自殺防治守門人等專業人力,作為加強自殺防治之專責人力。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增訂性侵害防治中心落實整合自殺防治事項
根據自殺防治相關人力資格及訓練課程辦法第2條規定,自殺防治相關人力,指自殺關懷訪視人員及辦理自殺防治業務人員。是以,各地方政府均隨時配置有自殺關懷訪視人員及負責「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早期協助」角色的自殺防治守門人,以防治自殺行為。另依據犯保法第15條之規定,保護機構及分會僅提供訴訟程序進行期間之心理諮商或輔導[footnoteRef:4],而性防法雖針對被害人保護訂有專章,惟係針對被害人診療規定、身分、隱私保護、被害人人身安全保護、偵查及審訊期間之程序保護等內容,對於成年人之性侵案則由通報機制反映後,始由社福單位介入評估被害人需求及提供服務[footnoteRef:5]。 [4: 見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15條第1項規定:「保護機構及分會應辦理下列業務:一、生理、心理、醫療、經濟、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及安置等協助。二、訴訟程序之協助:(一)協助調查犯罪行為人或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人之財產及民事求償等事項。(二)陪同出庭及協助陳述意見。(三)協助聲請訴訟參與。(四)提供訴訟程序進行期間之心理諮商或輔導。(五)其他偵查、審判中及審判後之必要協助。三、生活重建之協助:…」] [5: 見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1條第3項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接獲第一項通報時,應即派員評估被害人需求及提供服務。」]
根據性防法第6條第1項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整合所屬警政、教育、衛生、社政、勞政、新聞、戶政與其他相關機關、單位之業務及人力,設立性侵害防治中心,並協調相關機關辦理下列事項:…」,其第2項並規定應配置社會工作、警察、衛生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爰基於強化運用自殺防治法明定之自殺防治中心或自殺防治守門人等專業人力,同時發揮早期發現、干預、協助之自殺防治效能,並以法律要求落實主管機關之整合功能,建議於該條規定中增訂性侵害防治中心應落實整合性侵被害人自殺防治事項,並明定配置自殺防治專業人力,俾同時強化早期自殺防治並加強性侵害犯罪被害人保護。
(二)建議主管機關同時啟動自殺防治並訂定相關整合標準作業程序
專家指出,性暴力犯罪之所以成為婦幼最大的恐懼,在於此犯行對被害人造成的傷害,不因行為的結束而畫下句點。許多實證研究指出,性侵害是一深具創傷性的生命事件,被害者經常面對創傷壓力症候群的折磨,因不堪其苦而企圖自殺、或成為精神疾患者亦不在少數[footnoteRef:6]。是以,性侵案被害人心理保護環節是自殺防治角度中容易被遺漏的重點,加強自殺防治亦可有效減少性侵案被害人之自殺行為。 [6: 王玥好,性侵受害人的法律權益保護,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會訊,第39期,104年10月15日,https://www.laf.org.tw/index.php?action=media_detail&p=1&id=206,最後瀏覽日:112年5月11日。]
目前,性侵害犯罪情事及自殺行為情事分別依據性防法及自殺防治法而有不同之通報規定[footnoteRef:7],鑑於自殺防治法已設置自殺防治中心或自殺守門人等專業人力,性防法第6條亦規定地方主管機關應整合所屬單位並協調相關機關辦理,爰建議相關主管機關應依據性防法之規定,加強橫向聯繫並訂定相關整合之標準作業程序,於主管機關之社福單位介入同時啟動自殺防治,更完善性侵案被害人之保護措施。 [7: 自殺防治法第11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置自殺防治通報系統,供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長期照顧服務人員、學校人員、警察人員、消防人員、矯正機關人員、村(里)長、村(里)幹事及其他相關業務人員,於知悉有自殺行為情事時,進行自殺防治通報作業。」。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1條第1項規定:「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警察人員、勞政人員、司法人員、移民業務人員、矯正人員、村(里)幹事人員、私立就業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疑似性侵害犯罪情事者,應立即向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155/File_19784691.docx |
R02080 | 準公共教保服務機制問題淺析 |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 郭憲鐘 | 2023-05-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80
議題研析
1、
題目:準公共教保服務機制問題淺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3、
背景說明
(一)教育部鑒於現行公共化教保服務擴展時程及供應量尚無法快速滿足家長期待下,近年乃致力推動準公共化教保服務政策,與私立幼兒園簽約成為準公共幼兒園,以提供家長優質、普及、平價及近便並可兼顧職場與教養子女的托育場域之多元選擇。不過行政院自112年1月起,替公共化托育人員加薪新臺幣(以下同)7,000元,達到月薪35,000元、非營利教保員起薪至少38,000元,但準公共教保人員薪水,卻僅調高1,000元,每月月薪僅30,000元。有論者謂,非營利、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同屬私立幼兒園,卻因政府薪資政策落差,致準公共教保員紛紛流動去非營利幼兒園,教保人才已逐步流失中[footnoteRef:1]。 [1: 趙宥寧,準公共教保員月薪3萬教部承諾檢討、比非營利教保員少8千元人才流失嚴重、3大幼教總會籲加薪,聯合報,112年4月19日,第A6版。 ]
(二)據教育部112年3月發布之「111學年學校基本概況統計結果提要分析」[footnoteRef:2];111學年全國幼兒園總數6,661所,其中準公共化幼兒園園數相較前學年累計增加510所,主要係因政府持續擴大幼兒教保服務公共化所致。全國三大幼教總會亦於立法院公聽會中,呼籲政府應正視準公共幼兒園教保員待遇問題,避免教保員淪為低薪行業[footnoteRef:3]。 [2: 111學年學校基本概況統計結果提要分析,教育部統計處,112年3月16日,參閱網址: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11_all_level.pdf,參閱日期:112年5月4日。] [3: 同註1。 ]
四、探討研析
(一)為確保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品質,允宜增訂該機構教保人員薪資支給、考核等相關規範
依「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9條第2項(非營利幼兒園之辦理)規定:「前項非營利幼兒園之辦理方式、委託要件、委託年限、委託方式、收退費基準、教保服務人員及其他服務人員薪資、審議機制、考核、契約期滿續辦、終止契約、代為經營管理、法人資格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教育部爰據以訂定「非營利幼兒園實施辦法」。依該辦法第21條第4項(非營利幼兒園教保員待遇)規定,略以非營利幼兒園支給教保人員薪資,應納入契約,且得參考當地物價、薪資水準、專業知能及曾任職於幼兒園之工作年資,依各級別薪資範圍內,擬訂薪資支給、考核、晉薪及績效獎金支領相關規定,並依實施辦法所定程序辦理。
教育部並訂定「教育部推動及補助地方政府與私立教保服務機構合作提供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簡稱作業要點)」以作為私立教保服務機構向地方政府申請為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之準據。由於該要點第5點第2項(教保員待遇)規定,僅訂定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履約期間,園長、中心主任、教師及教保員每人每月之固定薪資總額至少達以下額度。至於得否參考當地物價、薪資水準、專業知能及曾任職於幼兒園之工作年資,依各級別薪資範圍內,擬訂薪資支給、考核、晉薪及績效獎金支領相關之規範,則尚無明確規範。
基於教保服務機構不因公立私立而有不同服務內容,其教保人員之服務時數及內容亦不致有過多差異,惟現行制度導致其薪資落差過大,也可能影響其教學品質。為避免非營利、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同屬私立幼兒園,卻因政府薪資政策落差,致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教保品質失衡。主管機關允宜評估參酌非營利幼兒園支給教保人員薪資之規範,增訂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得參考當地物價、薪資水準、專業知能及曾任職於幼兒園之工作年資,依各級別薪資範圍內,擬訂教保服務人員薪資支給、考核、晉薪及績效獎金支領等相關規定。
(二)補助私立教保服務機構合作提供準公共教保服務之作業要點,允宜評估於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授權以辦法訂定之
作業要點第3點規定,私立教保服務機構符合收費數額、園長(中心主任)、教師及教保員薪資等條件者,得向地方政府申請為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雖有論者謂,準公共幼兒園具有普及、平價及近便性之優點;惟較為人詬病的是缺乏完善監督[footnoteRef:4]。但前開作業要點規定幼兒園基礎評鑑或教保中心訪視視導以作為是否可申請為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之依據,應可做為審核及監督之條件。檢視該部發布之作業要點,其補助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之規範及費用之給付等內容,涉及私立幼兒園及教保中心之經營權利,同時考量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於經營過程中,恐有發生損及教保服務人員或幼兒重大權益之情事,該等涉及雙方重大權利義務之事項,允宜由法律授權之法規命令為依據,並明確其權利義務歸屬。 [4: 陳韋彤,家長不選公幼選私幼?公幼、私幼、準公共幼兒園優缺一次看懂,Heho親子,111年12月29日,參閱網址:https://kids.heho.com.tw/archives/161884,參閱日期:112年5月6日。
]
撰稿人:郭憲鐘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95/File_19784665.docx |
R02079 | 計程車加裝隔板相關問題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 | 楊蕙如 | 2023-05-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79
議題研析
一、題目:計程車加裝隔板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
三、背景說明
(一)計程車司機遭到乘客暴力對待的事件層出不窮,中華民國計程車駕駛員工會全國聯合會等多個駕駛人團體,於今(2023)年4月19日共同召開記者會指出近期計程車司機被攻擊喪命、搶車、毆打、辱罵事件頻傳,訴求「拒絕暴力威脅,還我職場安全」,並要求交通部修法,讓計程車內安裝隔板、加重攻擊司機的刑責、優化發生事件時報警流程及速度。交通部回應就隔板部分,會研商可行性
。
(二)自2012年發生某藝人偕男友毆打計程車司機,以及2014年嘉義女司機遭乘客持刀割頸、刺心,重傷跳車求救等案件,計程車司機安全危機浮上檯面。計程車司機及乘客共處於不到1坪密閉空間,若任一方意圖不軌,恐形成安全死角;多年前民間計程車協會即呼籲,效法國外在司機、乘客間加裝隔板。英國除裝隔板外,雙方透過麥克風、喇叭溝通,並開小窗交易;香港則設防護網,保障雙方安全;中國大陸部分城市把透明隔板包住司機座位
。我國礙於無中央法源依據,計程車加裝隔板恐無法符合現行之監理站計程車檢驗標準。
四、探討研析
(一)外國計程車加裝隔板之情形
為避免計程車司機遭歹徒搶劫或攻擊,許多國家在計程車前後座間設計防護隔板(taxi protection screen,safety screen),用以隔開乘客與駕駛室,其材質主要有塑膠透明隔板及安全玻璃等。各國情形略以:
1.日本
由於2003年兵庫縣及大阪市分別發生計程車司機遭乘客持刀搶劫等事件,2004年警察廳擬定計程車預防犯罪基準(タクシーの防犯基準),國土交通省依此向計程車業者進行宣導及推廣此一預防犯罪措施
。裝設隔板雖非強制性,但全日本有高達74.8%的計程車有裝設,其中以名古屋100%最高,東京、神奈川、北海道、奈良、青森、大分等地區安裝率均超過90%
。
2.澳洲
自2008年10月起,在澳洲的都市等營業區域,計程車運營商須購置保護板(Protective screens)並提供給司機,並以發證機關批准的方式安裝保護板,以強化其安全保障
。
3.英國
為保障司機安全,減少來自乘客的威脅及攻擊(reducing the threat of attack from passengers),倫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 TfL)於2019年對乘載8名乘客以下之Private Hire Vehicles
訂有安全隔屏指引
。並規定:安全隔板之設計及安裝不能對該車的型式認證產生不利影響;應完全按照製造廠的規定及建議進行安裝與維護、不應明顯改變原本製造設計;不應妨礙乘客進出,造成絆倒的危險;隔板應保持清晰,沒有劃痕、混濁或貼紙,以免妨礙司機或乘客的視線;需考慮對健康的影響及安全責任;安裝隔板應通知保險公司等
。
(二)宜修改交通法規,使加裝隔板符合驗車規定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16條第1項第1款規定,汽車之「各項異動,不依規定申報登記」,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900元以上1,800元以下罰鍰;第18條第1項規定:「汽車車身……等重要設備變更或調換……不申請公路主管機關施行臨時檢驗而行駛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2,400元以上9,600元以下罰鍰,並責令其檢驗。」,此外,目前「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中亦未授權計程車、多元化計程車
可以自行安裝防護措施。爰建議增修相關規定,俾使計程車(含多元化計程車)司機得合法裝設隔板並符合驗車規定。
(三)宜訂定公告適合作為隔板之材質及其國家標準
由於塑膠板作為一般板材用途並非列為「強制檢驗
」商品,但特定塑膠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板」(高透明度之硬壓克力)等我國訂有相關國家標準(CNS)。為顧及行車安全,避免萬一車體受撞擊時隔板碎裂變形致人受傷或阻礙逃生,隔板板材應通過抗拉強度及衝擊測試,其硬度、厚度、膨脹係數、熱變形溫度、透光率等宜符合特定標準,爰主管機關宜訂定公告適合作為隔板之材質及其國家標準,以全面保障計程車駕駛及乘客之安全。
撰稿人:楊蕙如
� 鄭瑋奇,頻遭乘客攻擊 小黃運將心驚驚,自由時報,2023年4月20日,第A9版 。
� 謝幸恩,小黃盼裝隔板自保 監理所反對,中國時報,2015年7月21日,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1000517-260102?chdtv,檢索日期: 2023年5月8
� (日本)國土交通省,タクシーの防犯対策の強化について,發布日期:平成21年(2009年)1月7日,檢自https://www.mlit.go.jp/report/press/jidosha03_hh_000033.html,檢索日期: 2023年5月8。
� 此為截至2021年3月之統計,詳見:全国ハイヤー・タクシー防犯協力団体連合会,各県協会別タクシー防犯仕切板の設置状況(令和4年3月末現在),檢自� HYPERLINK "http://www.taxi-japan.or.jp/pdf/toukei_chousa/r4y3m31dbouhan.pdf" �http://www.taxi-japan.or.jp/pdf/toukei_chousa/r4y3m31dbouhan.pdf�,檢索日期: 2023年5月8。
� TAXI DRIVER PROTECTION SCREEN,Automotive Safety Engineering(ASE),檢自:� HYPERLINK "https://autosafety.com.au/brochures/taxi_screens.pdf" �https://autosafety.com.au/brochures/taxi_screens.pdf�,檢索日期: 2023年5月8。
� Private hire vehicles在英國為私人租用車輛,為適合家庭大小的車輛和小巴,最多可搭載 8 名乘客,不同於一般4-5人座計程車(taxi)之可隨招即停,其租用係透過預約。
� 「Guidelines for Driver Safety Partition Screens in Private Hire Vehicles」(14 June 2019 (V8))
� Mark Bursa,Why you should fit a partition screen in your car – and how to find a supplier that will fit one safely,PROFESSIONAL Drivers,2020年7月28日,檢自:� HYPERLINK "https://www.prodrivermags.com/business-advice/why-you-should-fit-a-partition-screen-in-your-car-and-how-to-find-a-supplier-that-will-fit-one-safely" �https://www.prodrivermags.com/business-advice/why-you-should-fit-a-partition-screen-in-your-car-and-how-to-find-a-supplier-that-will-fit-one-safely�,檢索日期: 2023年5月8。
� 「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2條第3項規定:「計程車客運業為因應特定消費型態所需,得經營多元化計程車客運服務。」,該規則規範範圍包括多元化計程車。
� 即應施檢驗,針對風險性較高之商品依據國家標準公告實施強制檢驗,規定進口商、製造商等業者於商品進入臺灣市場前,須符合檢驗標準及相關規定。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87/File_19784658.doc |
R02078 | 機器人理財服務之監理法制研析 | 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金融消費者保護法;證券投資顧問事業管理規則 | 彭文暉 | 2023-05-1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7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機器人理財服務之監理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金融消費者保護法、證券投資顧問事業管理規則
三、背景說明
(一)「機器人理財」係指透過人工智慧(AI)、演算法等技術,以自動化工具向客戶提供投資組合建議,又稱「自動化投顧服務」。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統計,截至今(2023)年第1季底,承作機器人理財業務之業者有16家,客戶數達16萬6,801人,資產管理規模約達新臺幣(以下同)69億元,年增率42%,前3大業者皆屬銀行業[footnoteRef:1]。 [1: 廖珮君、李秉豪,「金管會盯上機器人理財 研擬提升法律位階到《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 違者重罰1,500萬」,經濟日報,2023年4月21日,第A4版。]
(二)金管會表示[footnoteRef:2],機器人理財業務最重要部分為演算法,故需加強審查機制。目前演算法皆由業者自行審查,未來金管會將委外成立專家小組,就業者之機器人理財演算法進行審查;並研議將機器人理財服務納入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下稱投信投顧法)規範,且提高罰鍰金額至最高1,500萬元,以提升監理強度。 [2: 廖珮君、李秉豪,同前註;魏喬怡,「金管會強化AI監理,將適用投信投顧法 機器人理財違規 最高罰1,500萬」,工商時報,2023年4月21日,第A17版。]
四、探討研析
(一)
機器人理財服務之監理模式[footnoteRef:3] [3: 王偉霖,理財機器人對我國金融及相關法制的衝擊與發展,財金法學研究,第2卷第3期,2019年9月,頁388-400。]
美國係由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布機器人理財指引,金融監管局(FINRA)則要求業者就演算法為有效監管,除內部監管機制,並應針對演算法進行期初審核與定期審核,然並未制定機器人理財服務之管理專法。
英國係由金融業務監理局(FCA)就機器人理財服務之提供、從業人員之資格及適合性原則等訂定規範,亦未針對機器人理財服務制定專法。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除要求業者遵守適合性原則、投資組合管理及執行交易等規範,並就演算法之監管,明定須先經充分測試,且由專業人員設計及檢討演算法,並於提供服務後持續監控與測試,以防止利益衝突,惟未就機器人理財服務制定專法。
我國目前則僅採由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訂定「證券投資顧問事業以自動化工具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Robo-Advisor)作業要點」[footnoteRef:4](下稱「自動化投顧要點」)之「自律規範」模式。 [4: 主要規範事項包括:演算法監管(如「期初審核」及「定期審核」)、瞭解客戶(KYC)作業與建議投資組合、公平客觀執行、專責委員會監督及告知客戶相關注意事項等。]
(二) 機器人理財服務之風險與因應對策
機器人理財因係以自動化工具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footnoteRef:5],實務上須先蒐集足供判斷之相關數據,再依客戶之投資風險偏好、財務狀況及理財目標,透過AI進行綜合分析,並運用演算法及投資組合理論模型,提供適合之投資管理服務。 [5: 自動化投顧要點貳、「定義」:「本作業要點所稱自動化投資顧問服務,係指完全經由網路互動,全無或極少人工服務,而提供客戶投資組合建議之顧問服務。前項人工服務係屬輔助性質,僅限於協助客戶完成系統『瞭解客戶』之作業,或針對客戶使用自動化投資顧問服務所得之投資組合建議內容提供解釋,不得調整或擴張自動化投資顧問服務系統所提供之投資組合建議內容,或提供非由系統自動產生之其他投資組合建議。」]
惟AI及演算法之技術應用仍有其潛在風險[footnoteRef:6],如機器學習必須使用大數據分析及雲端計算,可能因評估資料之演算結果影響個人信用評價,進而衍生歧視或偏見;金融機構大量蒐集及處理客戶相關數據,可能引發個資、隱私外洩風險或形成資安漏洞;機器學習演算法相當複雜且缺乏透明性,有心人士亦可能利用自動交易策略之先進技術及預測模式,操縱金融市場價格。 [6: 吳佳琳,AI應用對金融監理之挑戰及法制建構探討,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35卷第1期,2022年3月,頁23-24;張偉郎,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之應用,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31卷第3期,2018年9月,頁45。]
對於前開風險之因應[footnoteRef:7],各國多倡議由獨立第三方專家組成獨立AI委員會或建立AI開發者認證制度,降低數據風險;美、日等國則透過制定個資去識別化國家標準、禁止再識別化及採行必要安全措施等義務,防範資安風險;論者亦認可研議設立演算法驗證機構或國家級AI倫理研究單位,監管演算法風險。 [7: 曾更瑩、吳志光,「人工智慧之相關法規國際發展趨勢與因應」委託研究報告,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年12月,頁186-189。]
(三)機器人理財服務之消費者保護機制
按消費者保護法第2條規定所稱「消費者」,係指以消費為目的而為交易、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者,並不包含投資人[footnoteRef:8];「消費關係」則指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間就商品或服務所發生之法律關係,亦不適用純投資型商品(服務)[footnoteRef:9]。由是,機器人理財服務尚無該法之適用。 [8: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2004年10月13日消保法字第0930003053號函。] [9: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2009年11月10日消保法字第0980010052號函。 ]
惟查機器人理財業者殆係「金融服務業」[footnoteRef:10],是依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第5條規定,民眾因機器人理財業者提供之服務所生民事爭議,仍得依該法處理,並適用所定規範如:業者所訂契約,應本公平合理、平等互惠及誠信原則,提供金融服務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第7條);刊登、播放廣告及進行業務招攬或營業促銷活動,不得有虛偽、詐欺、隱匿或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情事(第8條);訂立契約前,除充分瞭解金融消費者相關資料,確保該服務對金融消費者之適合度(第9條),並應充分說明該金融服務及契約之重要內容,充分揭露其風險(第10條)等。 [10: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第3條第1項:「本法所定金融服務業,包括銀行業、證券業、期貨業、保險業、電子票證業及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之金融服務業。」]
(四)機器人理財服務之監理法制宜予強化
按投信投顧法明定[footnoteRef:11],證券投資顧問事業及其從業人員,應依法令及契約規定,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及忠實義務,本誠實信用原則執行業務;不得有虛偽、詐欺或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行為。除涉刑事責任[footnoteRef:12]者外,違反主管機關所定行為規範或限制、禁止規定,應受一定行政處罰[footnoteRef:13]。 [11: 投信投顧法第7條:「證券投資信託事業、證券投資顧問事業、基金保管機構、全權委託保管機構及其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受僱人,應依本法、本法授權訂定之命令及契約之規定,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及忠實義務,本誠實信用原則執行業務。前項事業、機構或人員對於受益人或客戶個人資料、往來交易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除其他法律或主管機關另有規定外,應保守秘密。……」;第8條:「經營證券投資信託業務、證券投資顧問業務、全權委託投資業務、基金保管業務、全權委託保管業務或其他本法所定業務者,不得有下列情事:一、虛偽行為。二、詐欺行為。三、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行為。……」;第83條:「證券投資顧問事業接受客戶委任,對證券投資或交易有關事項提供分析意見或推介建議時,應訂定書面證券投資顧問契約,載明雙方權利義務。……第一項證券投資顧問契約應行記載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 [12: 投信投顧法第105條第2項:「經營證券投資顧問業務、全權委託投資業務、全權委託保管業務或其他本法所定業務,對公眾或客戶違反第8條第1項規定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 [13: 投信投顧法第111條:「證券投資信託事業或證券投資顧問事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60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並責令限期改善;屆期不改善者,得按次處2倍至5倍罰鍰至改善為止:一、……七、違反主管機關依第69條所定規則有關行為規範或限制、禁止之規定。八、違反主管機關依第70條所定規則有關限制、禁止之規定。……」]
由於演算法有其不透明及不可解釋性,導致AI(機器人)及演算法不易課責,未來或可參酌國際趨勢研議制定專法(例如民間團體所研擬「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footnoteRef:14]因應。目前所採「自律規範」機制,則因有難期公正客觀及充分監理之疑慮,除宜明定業者提供理財服務之演算法應由主管機關審核,並納入「證券投資顧問事業管理規則」規範,且提高相關罰鍰額度外,主管機關亦宜將「自動化投顧服務」列為證券投資顧問契約應行記載事項並增訂罰則,以強化機器人理財服務之規制效力,維護民眾之投資權益。 [14: 世界各國多有應對AI發展之國家策略及規範,如歐盟「人工智慧法草案」、韓國「智慧資訊化基本法」,見徐子苓,「『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初稿出爐盼數位部為主管機關」,自由時報,2023年3月25日,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251156。]
撰稿人:彭文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83/File_19784649.docx |
R02077 | 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相關問題研析 | 警察人員陞遷辦法;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規定 | 王珮瑛 | 2023-05-1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77
議題研析
一、題目: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警察人員陞遷辦法、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規定
三、背景說明
(一)為廣蒐幫派活動不法情資,持續強化打擊黑幫力道,內政部警政署表示,自112年4月21日起將採更具彈性的放寬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的報備程序。警政署指出,兼顧黑幫動態與警紀維護為本次修訂原則,且因應刑事掃黑專責編組人員情資蒐報、約制幫派活動等工作,免除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前之報備程序,俟工作完成後,再核備即可[footnoteRef:1]。如此的修正,不僅使掃黑人員有確實可行的運作機制,也可防事前報備反而可能出現的洩密疑慮,此外,員警於與特定對象交往情蒐期間因公飲酒,警政署也正著手研議放寬員警飲用酒類禁止服勤規定[footnoteRef:2]。 [1: 內政部行政公告,廣蒐不法情資 持續強化打擊黑幫力道 警署放寬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規定,112年4月21日,網址: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9&sms=9009&s=279118,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8日。] [2: 記者邱俊福,蒐集黑幫情資 可事後核備/警署放寬 黑白道接觸規定,自由時報,112年4月22日,第A07版。]
(二)現行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規定之訂定,係源於99年臺中市發生之翁奇楠命案,外界指責黑道聚會現場有員警在場,批評員警與黑幫過從甚密[footnoteRef:3],警政署乃於100年7月9日核定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規定,並於同年7月12日函頒各警察機關實施。依該規定,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採「原則禁止、因公許可」方式實施[footnoteRef:4]。且需事前申請、事後核備[footnoteRef:5],同時對接觸交往的對象、方式、報准程序及禁止行為均有所規範。 [3: 同註2。] [4: 為使各級警察人員維護榮譽 嚴守紀律 避免不當接觸交往 內政部警政署訂頒「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規定」,100年1月2日,網址:https://mypaper.pchome.com.tw/kuo283/post/132180004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8日。] [5: 依警察人員與特定人士接觸交往規定第2點:警察人員因公務上之必要,需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時,應事先以書面載明必要之原因經警察機關主管長官(分局長或其相當職務以上長官)核准後實施,實施後1日內,應將接觸交往經過以書面報告陳核,因緊急特殊情況應先以電話向警察機關主管長官報准實施,實施後應於12小時內,將接觸交往經過以書面報核。不知情而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知情後應立即以書面報告陳核。同前註。]
四、探討研析
(一)放寬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規定較貼近實務運作
警察人員由於工作性質特殊,為預防犯罪、維護治安,常需與社會各階層人士交往,以利案件偵辦、查察,甚或約制幫派、廣蒐情資。然若警員自制力不足,或尺寸拿捏不當,極易滋生風紀事件,故此乃有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規定之訂頒,以為員警執行勤務之依據。但因過去事前申請、事後核備之層層限制,過程中恐因洩密而無法有效掌握黑幫動態;加以基層員警亦擔心於事前報備時,可能被貼上標籤,因而裹足不前。故放寬規定的確有助於警察人員在情蒐、偵察過程中來自內部壓力的紓解,長官的信任對於掃黑人員也是一種鼓勵。惟在流程鬆綁的同時,仍應劃出紅線予以規範[footnoteRef:6],主官(管)則更應確實負起管理與督導、考核之責任。而未來有關警察風紀疑慮,可朝向「有無觸法」層面調查,而非聚焦於是否與特定人士「交往」上[footnoteRef:7]。警察人員若因公務需要而與特定人士接觸交往,只要互動過程中未觸法,且事後核備屬實,自不應被貼上標籤。 [6: 記者邱俊福,卡在治安與風紀間 警方兩難,自由時報, 112年4月22日,第A07版。] [7: 記者劉慶侯,基層認同 越線交法律懲處,自由時報電子報,112年4月22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578913,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9日。]
(二)強制輪調仍有必要,惟可彈性處理,並加強溝通
除上述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規定外,內政部警政署為防止警察風紀問題層出不窮,於95年訂有「職期輪調」規定,指凡在同一警勤區任職6年,不論表現一律職期調動[footnoteRef:8]。此係依據警察人員陞遷辦法第16條[footnoteRef:9]規定執行,目的在防範員警因人情包袱或與轄區業者、特定人士掛鉤太深,造成警紀問題。雖然目前就警員強制輪調機制之執行力度各縣市有所不同,也迭有爭議,除常引發基層員警不滿外,亦有謂輪調並無法完全阻絕與舊單位、轄區之人際往來。然除防弊外,輪調制的實施,亦有助於員警增加工作歷練與能力提昇,並活化警察人事與陞遷管道,應仍有實施之必要。惟在執行時可彈性處理,並加強溝通,若因案或業務需要,可延長一定時間之任期,以期在防止警察風紀問題滋生的同時,亦可提昇警察人員專業能力並穩定治安。 [8: 周博彬,派出所職期輪調與警察風紀組織因素之研究─以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一分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48卷第5期,107年4月,頁75。] [9: 警察人員陞遷辦法第16條第1項:警察機關、警察大學主管職務及有管轄區域人員在同一單位(管轄區)之任期為3年,期滿得連任1次。但警察機關首長、副首長、直轄市、縣(市)政府警察局分局長、刑事警察大隊(隊)大隊長(隊長)在同一機關(分局)之任期為3年。]
(三)不合理的績效要求恐造成執法失當,可再行檢視
106年總統府召開的司改國是會議中,提出警政體系長年績效制度的弊端:警察為追求績效,可能會採取灰色地帶之執法行為,造成辦案品質低落、起訴率偏低或過勞的狀態,要求檢討警方績效制度。警政署亦表示106年1月便已廢除刑事案件偵防評核與偵查績效配分[footnoteRef:10]。然各種名目之專案與評比要求,仍造成員警極大的壓力,且重「成果」而輕「流程」之績效考評制度,使部分基層員警執法失當甚或違法偵查。臺灣警察工作權益推動協會即一再提醒,氾濫或錯誤的績效標準會造成警察過勞與警力浪費,甚至會促成使用「危險方法執法」,必須改革[footnoteRef:11]。因此實有必要再行檢視,訂定合理之績效考評制度,以使認真且正當執法之員警,能受到保障。 [10: 吳忻穎,警政署有改善扭曲績效制度的誠意嗎?以基隆警「黑吃黑」案為例,聯合新聞網,111年1月19日,網址: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626/6043759,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11日。] [11: 林平,「不良績效制度」讓公務員道德淪喪,111年7月15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6%8A%95%E6%9B%B8-%E4%B8%8D%E8%89%AF%E7%B8%BE%E6%95%88%E5%88%B6%E5%BA%A6-%E8%AE%93%E5%85%AC%E5%8B%99%E5%93%A1%E9%81%93%E5%BE%B7%E6%B7%AA%E5%96%AA-060922730.html,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11日。]
撰稿人:王珮瑛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81/File_19784646.docx |
R02076 | 推動家庭教育相關法制研析 | 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 | 盧延根 | 2023-05-1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76
議題研析
一、題目:推動家庭教育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
三、背景說明
(一)家庭是人類出生後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父母或監護人影響每一個體之人生觀、價值觀與人格發展的關鍵角色,因此親職教育[footnoteRef:1]更彰顯其重要性。當社會出現因貧窮、犯罪、失業、物質濫用、未成年親職、有嚴重身心障礙兒童需照顧、家庭照顧功能不足等易受傷害的風險或多重問題時,造成物質、生理、心理與環境等脆弱性的家庭[footnoteRef:2],故為家長提供與孩子建立友好親子關係的模式[footnoteRef:3],亟需政府與社會的關懷與扶助。 [1: 《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第2條第1款:「親職教育:指增進父母或監護人了解應盡職責與教養子女或被監護人知能之教育活動及服務。」] [2: 衛生福利部,2020年11月5日衛授家字第 1090907968 號函,2021年1月1日起適用。] [3: 李柏霖,陪父母找到溝通解方 家扶辦理強制性親職教育方案,更生日報,2023年4月26日,第6版。
]
(二)由於社會結構的變遷,政府推動家庭教育更有賴於家庭中為人父母者或監護人投入親職教育,並體認與扮演適切的角色。尤其面對現代交通環境惡化及網路時代衍生負面影響等問題更需政府相關機關結合社會資源及學校教育等方式提供支持與服務措施,方能提升家庭教育之效能。
四、探討研析
(一) 建議增列結合交通相關機關共同推動家庭教育
「馬路如虎口」是機動車輛對行人普遍不友善的情況,不論家長或教師耳提面命再三叮嚀與教導,學生交通事故仍頻傳不斷。依據靖娟文教基金會調查,交通事故是12歲以下兒童事故傷害的首要因素[footnoteRef:4]。由於交通事故仍是兒童的頭號殺手,而未成年兒童的心智尚在發展中,面對交通瞬間變化的即時反應能力與表現,都會因判斷力尚未成熟、自我控制或動作緩慢,導致充滿無法預知的危險。目前家庭教育有關「行的安全」觀念中,父母與孩子最需要注意的是建立行人遵守交通法規的觀念,政府除了制定法規加強防制酒駕、規範車輛駕駛人遵守「行人優先」與養成禮讓行人之習慣,更應由家庭教育中心結合社會整體力量加強宣導行人交通安全及路權觀念,並由學校與家長會共同擔任交通導護工作等方式以確保學生出入校園之交通安全。以上均需由交通相關機關或單位共同推動以擴大成效。爰建議《家庭教育法》第7條第1項修正為:「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設家庭教育中心,並結合教育、文化、
交通、衛政、社政、戶政、民政、農政、消防、警政、勞工、新聞、環保、原住民族事務等相關機關或單位、學校及大眾傳播媒體,共同推動轄區內家庭教育事宜……」藉由交通相關機關的納入推動,俾利於維護學生上下學與在校外活動之交通安全。 [4: 胡順惠,兒童交通事故大殺手!專家:6成發生在過馬路 安全觀念要早扎根,壹蘋新聞網,2022年9月24日,https://tw.nextapple.com/life/20220924/01836E9822349EAD88825B65F35AAA3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9日)。]
(二)
因應數位資訊時代,家庭教育應加強教導學童健康使用網路之觀念
近年來網路成癮引發的親子衝突不少[footnoteRef:5],詐騙集團透過網路的詐騙手法日新月異,一般民眾都無法判定其真實性[footnoteRef:6],何況是未成年的學生,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22年的研究,臺灣有八成以上的兒少常使用網路社交平臺,另2021年臉書資料也指出,13.5%的青少女表示IG加劇她們自殺的想法,有17%的青少女表示該社交軟體讓她們的飲食失調問題更為嚴重[footnoteRef:7],顯示網路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危害,至為嚴重。 [5: 林宛諭,網路成癮親子爆衝突 專家:不能只禁用 要更多陪伴與理解,聯合報,2023年4月19日,https://udn.com/news/story/6898/7109796(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0日)。] [6: 好律師免費法律諮詢網,遇到網路詐騙怎麼辦?網路詐欺報案、提告懶人包,https://www.howlawyer.com.tw/internet-fraud/(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0日)。] [7: 李怡慧,IG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因應之道,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2023年5月5日,https://eteacher.edu.tw/Archive.aspx?id=4025(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0日)。]
依據《兒童權利公約》(CRC)重要內涵,家長負有確保兒童發展所需生活條件之主要責任,也應重視兒少享有休息、遊戲、休閒等權利。因應數位資訊時代,家庭教育亦應培育家長學習瞭解數位科技與社群媒體、設定合宜的監控機制及力行健康的使用型態相關能力,以助家長了解孩子網路使用狀況,辨識網路不當使用、網路沉迷現象或防杜網路詐騙,進而引導孩子建立安全健康上網的使用概念,以「增進家庭凝聚力」的目標出發,鼓勵親子共同營造健康上網環境。因此,允宜於《家庭教育法》第9條[footnoteRef:8]研議增訂將數位發展及資訊科技機構列為推展家庭教育之機關(構),讓數位資訊科技產品的發展與運用,有助於親子關係互動與數位學習的期許及需求,發揮家庭教育之效能。 [8: 《家庭教育法》第9條:「推展家庭教育之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如下:一、家庭教育中心。二、終身學習機構。三、各級學校。四、各類型大眾傳播機構。五、其他與家庭教育有關之公私立機構、法人或團體。……」 ]
撰稿人:盧延根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79/File_19784644.docx |
R02075 | 數位平台管理之比較法制研析 | 歐盟「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 DSA) | 賴怡瑩 | 2023-05-1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75
議題研析
一、題目:數位平台管理之比較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歐盟「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 DSA)
三、背景說明
歐盟「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 DSA)前於2022年7月5日經歐洲議會通過。報載,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於2023年4月26日公布該法第一波受監管的網路企業名單。被指名的19家超大型網路企業[footnoteRef:1],必須在4個月內修改系統以符合該法規範,並向歐盟執委會提交第一份「年度風險評估」報告,分析違法內容和虛假訊息如何可能鑽過其系統漏洞的風險,以及如何改善。歐盟數位服務法要求歐盟各會員國在2024年2月17日前設立監督機制,使執委會能與各國政府合作落實該法。除了被指名的超大型平台先納入監管,所有在歐盟境內運作的網路平台也須在2024年2月17日前符合該法規範[footnoteRef:2]。 [1: 「超大型網路平台」(very large platforms):阿里巴巴國際版「速買通」(AliExpress)、亞馬遜商店(Amazon Store)、蘋果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訂房網Booking.com、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旗下遊戲、地圖和購物3平台、臉書旗下的IG、領英(LinkedIn)、抖音海外版TikTok、馬斯克購入的推特(Twitter)、維基百科(Wikipedia)和Youtube等17家。「超大型搜尋引擎」(gatekeeper online platforms):微軟的Bing和谷歌搜尋等2家] [2: 田習如,歐盟數位法發威 Google臉書TikTok等19家平台納管,中央社,112年4月26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04260005.aspx,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1日。]
四、探討研析
(一)數位平台管理模式
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網路平台提供各項便利生活的服務,但同時衍生個人資料保護、假訊息流傳及消費糾紛等各種問題,為期治理,各國紛紛開始正視數位平台之管理。
學者專家認為全球網路發展與治理有下列「加州式」、「中國式」、「歐洲式」3種模式,意涵分別為「加州式:網路發展完全由強大的全球私人企業主導且自主管理,政府沒有加以規範。」、「中國式:由強大的獨裁政權完全監控並驅動創新,是一種霸權。」、及「歐洲式:調合創新與公共利益,包含所有利害關係人在內的新形態多邊合作,以建立自由開放、安全的網路空間,鞏固民主基石。」不過,這3種模式也在持續演變中,且於2021年出現強化監管超大型網路企業的共同趨勢[footnoteRef:3]。數位平台管理法制以歐盟制定之數位服務法最具代表性,該法尤其彰顯對超大型網路企業管理之企圖心。 [3: 網路治理觀測站,網路治理模式,網址:https://igwatch.tw/governance-model/,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5日。]
(二)歐盟數位服務法簡介
1、目的:該法為歐盟首次建立中介業者於單一市場跨境之義務和問責通用規則,主要目的包括加強保護消費者及其網路基本權利,強化線上平台的透明度和明確的責任框架及促進單一市場中的創新、成長和競爭力[footnoteRef:4]。 [4: 王怡惠,從歐盟數位平台政策探討數位平台監理趨勢,臺灣經濟研究月刊,44卷 11期,110年11月,頁23。]
2、規範對象:提供網路基礎設施的中介服務(如ISP或網域名稱註冊商)、代管服務業者(如雲端服務商)、線上平台(如線上市場、應用程式商店與社群媒體等平台業者)[footnoteRef:5]、超大型網路平台(very large platforms)業者及搜尋引擎(gatekeeper online platforms)業者(擁有4千5百萬以上歐盟使用者)[footnoteRef:6]。 [5: 同註4。] [6: 謝國廉/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教授,歐盟數位服務法:迎向網路規範的新里程碑,112年1月11日,網址:https://blog.twnic.tw/2023/01/11/25347/,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5日。]
3、規範重點:
(1)打擊非法線上商品、服務或內容的措施
平台得與專業的民間監督機構(trusted flaggers)合作;平台應有追蹤商業使用者的能力及啟動調查與法遵(legal compliance)的程序;主管機關有權命令平台處理非法內容的問題。中介業者負有「透明報告義務」 (transparency reporting obligations);平台對於頻繁提供明顯違法內容的服務使用者,應暫停提供服務,若平台發現嚴重的犯罪行為(serious criminal offence),應立即通知主管機關等[footnoteRef:7]。 [7: 同註6。]
(2)賦予數位服務使用者和公民團體新的權利,以對抗數位服務業者並尋求救濟
服務使用者和公民團體有權挑戰平台處理疑似違法內容的決定。此外,針對涉及疑似違法內容的紛爭,DSA對於法院外的爭端解決(an out-of-court dispute settlement)和司法救濟(judicial redress)的機制,皆有明確的規範[footnoteRef:8]。 [8: 同註6。]
(3)建立評估及降低風險的機制
該法對數位服務業者係採疊加義務設計方式,依其提供服務類型,適用不同義務[footnoteRef:9]。超大型的線上搜尋引擎業者和超大型的線上平台業者,應負擔風險評估的義務,並進一步採取防止使用者濫用數位服務的作為。其次,此2類業者應尋求外部獨立單位的協助,就業者的風險管理系統(risk management systems)進行獨立的稽核工作(independent audits)。此外,業者應將其所發現的公共安全或公共衛生危機,迅速通報政府機關。再者,業者應就未成年人的保護建立新的防護機制[footnoteRef:10]。 [9: 同註4。] [10: 同註6。]
(三)取法外國立法例,宜因國情落地轉換
歐盟數位服務法是延續「電子商務指令」(E-Commerce Directive),屬於指導原則型的歐盟立法。在這類型的指令通過後,各會員國須依指令的規範,各自評估國內狀況,並確認其內國法對於指令的精神有無需要調整、修正之處,這是一個依據各國實際狀況不同「落地」的立法過程[footnoteRef:11]。因該法係指導原則型的歐盟立法,我國如擬取法上開立法例,宜因國情考量其落地轉換為數位平台管理相關法制之合宜性及可行性。 [11: 賴文智口述/白宜君、游絨絨整理 ,台灣《數位中介服務法》借鏡歐盟《數位服務法》,卻失其精神?看法律人賴文智解讀歐盟的數位治理願景,111年8月23日,網址:https: https://buzzorange.com/citiorange/2022/08/23/ncc-tiea/,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5日。]
撰稿人:賴怡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75/File_19784642.docx |
R02074 | 全民國防社會教育及救護訓練相關法制研析 | 全民國防教育法 | 康世宗 | 2023-05-1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7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全民國防社會教育及救護訓練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全民國防教育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媒體報導指出[footnoteRef:1],俄烏戰事中烏克蘭民眾備戰動機不一,不同職業、社會階層、年齡及戰鬥訓練水準的人凝聚為自立自強的民間防衛個體,有人積極訓練為了保家衛國,也有人參與只為了解如何保命,畢竟「活著,就贏一半」。 [1: 鍾佑貞, 烏克蘭民眾備戰動機不一 教官:活著 就贏一半,中央社,112年4月29日,國外政治。]
(二)另外,據相關報導指稱[footnoteRef:2],烏克蘭在103年起就成立國土防衛軍(Territorial Defence Force 簡稱TDF)提供志願參加之民眾相關之軍事及救護訓練。TDF並與各地民防訓練組織合作,多由具有戰鬥或軍陣醫療經驗者擔任教官,課程由基礎到進階,包括了解地勢、讀懂軍事地圖、緊急醫療及基本戰術等課程。引發強化全民國防教育及救護訓練相關問題之討論。 [2: 鍾佑貞, 烏克蘭民防主打即戰力 都市戰到反裝甲火箭全包,中央社,112年4月28日,國外政治。]
四、探討研析
(1)
尊重成年國民參與意願,規劃提供志願者國防教育及救護訓練課程
依全民國防教育法第5條規定:「本法所稱全民國防教育,以經常方式實施為原則,其範圍包括:一、學校教育。二、政府機關(構)在職教育。三、社會教育。四、國防文物保護、宣導及教育。」;同法第9條規定:「各級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製作全民國防教育電影片、錄影節目帶或文宣資料,透過大眾傳播媒體播放、刊載,積極凝聚社會大眾之全民國防共識,建立全民國防理念。」;同法第10條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配合動員演習,規劃辦理全民防衛動員演習之教育活動或課程,並於動員演習時配合實施全民國防教育。」簡言之,各級主管機關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透過大眾傳播媒體或配合動員演習,實施全民國防教育活動或課程,以建立全民國防觀念。
參考上開媒體報導有關烏克蘭提供志願參加民眾相關之軍事及救護訓練課程作法。建議各級主管機關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除依全民國防教育法上揭規定,透過大眾傳播媒體或配合動員演習,實施全民國防教育活動或課程外;在充分尊重成年國民參與意願之前提下,可進一步評估規劃非強制性之全民國防社會教育及救護訓練課程,提供志願參加之民眾選修或參訓,並可結合社區大學資源,便利有意願民眾就近參與,提升防衛意識及緊急救護等公共事務參與能力或素養。
綜上,建議評估於全民國防教育法第9條增訂第2項規定:「各級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依成年國民參與之意願,規劃提供非強制性之全民國防教育及救護訓練等課程,並得結合社區大學資源,便利有意願民眾就近參與。」透過全民國防社會教育資源之整合,以確保相關學習資源之近用性,並有助提升學習成效。
(2)
評估增訂多元化課程內容及師資管道之法源,作為推廣或執行之依據
首先,就多元彈性規劃全民國防教育課程之相關內容而言,參考上開媒體報導有關烏克蘭之作法,課程宜由淺至深、從「基礎到進階」循序漸進,除傳統之軍訓課程外,考量民眾多面向之實際需求,可增強「避難指引」、「軍圖導讀」、「軍備識別」或「緊急救護」等現代軍事或災防相關資訊之介紹或認識(知)課程,以利民眾了解居住地附近之地形地貌及充實避難逃生、救護醫療或軍事裝備等相關知識,期有效降低人員傷亡,避免釀成更嚴重之事故。
其次,宜建立多元化之師資管道來源,以避免影響現有軍事訓練能量。依全民國防教育法第3條第5款規定:「全民國防教育人員培訓及在職訓練事項」為中央主管機關(國防部)掌理之事項;復依同法第7條第2項授權訂定之「各級學校全民國防教育課程內容及實施辦法」第10條規定略以,視各級學校之不同階段及課程之內容,分別由各該教育階段合格教師、軍訓教官或護理教師等擔任全民國防「學校教育」人員,惟全民國防「社會教育」之課程內容及師資部分,因全民國防教育法第9條並未授權訂定相關辦法,而未能明確規範。
綜上,考量全民國防「社會教育」之課程內容、師資來源或實施細節等事項宜有具體之規範,作為推廣或執行之依據,爰建議併同評估增訂第9條第3項規定:「前項課程內容、師資來源、實施細節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教育部定之。」,以資周延。
撰稿人:康世宗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73/File_19784635.docx |
R02073 | 雇主調職權限適法性之探討 | 勞動基準法 | 陳建欉 | 2023-05-1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73
議題研析
一、題目:雇主調職權限適法性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動基準法
三、背景說明
(一)所謂調動工作[footnoteRef:1](下稱調職),係指雇主變動勞工人事配置,通常伴隨職務內容或工作場所之轉換,須為一段期間持續變更,與出差或支援有所不同[footnoteRef:2]。依《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10條之1規定,雇主調動勞工工作,不得違反勞動契約之約定,並應符合調動正當性、勞動條件無不利益變更、職務異動合理性、工作地點過遠之協助及勞工家庭生活利益均衡等5大原則。根據網路社群實驗室追蹤調查,職場上雇主違法調職,已成為過去一年內勞資糾紛的主要類型之一[footnoteRef:3]。 [1: 所謂調動勞工工作,一般亦稱之為調職、調派、調任或人事異動。例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79)台勞福一字第24507號函稱為「調職」、最高法院86年台上字第3638號民事判決稱為「調派」、「調任」。] [2: 邱駿彥,調職之法理運用,輔仁法學,第 15 期,1996年6月,頁253。] [3: 楊博喻,勞資爭議有哪些?網議五大「勞資糾紛排行」大公開,聯合新聞網/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2023年5月2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9/7130388(最後瀏覽日:2023年5月9日)。2022年五大勞資糾紛類型分別為,資遣與解雇、加班費給付、工資計算、調職處分、勞健保相關投保爭議。]
(二)企業因經營需求或員工升遷作業,行使調職權為常見之人事安排。然實務上雇主基於各項歧視、不願支付資遣費、不當勞動行為等原因,而假借調職之名,行逼退勞工之實,仍時有所聞。審查調職之適法性,應綜合考量該調職命令在業務上有無必要性或合理性、其他不當之動機或目的,及勞工因調職可能蒙受之生活上不利益,並依社會一般通念檢視,是否使勞工難忍及不合理,作為判斷基準[footnoteRef:4]。 [4: 最高法院 105 年度 台上 字第 2212 號民事判決。]
(三)日本法令將調職稱之為「配轉」或「出向」[footnoteRef:5],學者將調職類型區分為,企業經營所需、褒賞或懲戒、經營手段、勞工自願等調職類型。判斷調職之有效性基準包含,業務上之必要性、不當動機或目的、勞工蒙受不利益程度等[footnoteRef:6]。日本法院則依調職類型不同,而浮動調整審查基準[footnoteRef:7]。德國法規定勞工事前概括同意或默示合意,不得做為雇主調職之依據,以保障經濟上弱勢勞工之工作權[footnoteRef:8]。調職牽涉勞資雙方利益,學界、主管機關及司法判決實務對於雇主調職權限、調職原則適用,目前仍未有明確而一致的判斷基準,而產生相關爭議,容有討論空間。 [5: 「配轉」即「配置轉換」,一般被理解為企業內調解,「出向」則區分「在籍出向」與「移籍出向」,前者保有原企業員工身分,而長期於他企業任職;後者則與原企業勞動關係終止,至他企業任職。] [6: 中川浩秀,配置転換命令が違法と判断される基準・拒否された場合の注意点も解説,TSL MAGAZINE,2021年1月5日,網址:https://tokyo-startup-law.or.jp/magazine/category04/illegal-relocation-order/(最後瀏覽日:2023年5月9日)。] [7: 陳薏伩,我國與日本調職法理之比較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頁7-9。] [8: 陳旺聖,調職糾紛爭議之研究,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27卷第4期, 2019年12月,頁 134-135。]
四、探討研析
(一)宜釐清雇主調職權限取得之來源
有關雇主調職權限之依據,《勞基法》並無明文規定,依不同學說,調職權限來源分別有勞資締結勞動契約時之概括同意,或調職時勞工之明示或默示同意[footnoteRef:9]。德國法採認勞工明示同意始得作為雇主調動之依據,我國學者見解與法院判決出現歧異,對調職權源取得仍有爭議,為調和雇主經營權及勞工工作權,爰建議釐清雇主調職權源,並於《勞基法》明文定之,以解決相關爭議。 [9: 吳姿慧,調職之類型及其審查:以實務之判斷標準為觀察中心,月旦法學,第245期,2015年10月,頁39。學說對於雇主調職權限之論述有採概括合意說、契約約定說、調職命令否定說、法規範說等理論。]
(二)調動原則之具體內涵,宜予更細緻之規範
雇主調動五原則,在實務上適用已趨成熟,惟部分內容如「企業經營之必要性」、「調動地點過遠」、「必要之協助」、「家庭及生活利益」等不確定法律概念,仍缺乏客觀可遵循之具體指標,致法院審查雇主違法調職時,產生標準寬嚴不一情形。建議修正《勞基法》,將調職定義明文化,並授權主管機關訂定相關標準,將調動原則之具體內涵,予以更細緻之規範。
(三)增訂雇主違法調職之罰則
有關雇主違反《勞基法》第10條之1規定,調動勞工職務,致使其勞動條件產生不利益變更。勞工雖可依《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6款規定,終止勞動契約並請求資遣費;或依《勞動事件法》第50條規定,向法院提出確認調動無效或是回復原職之訴等救濟措施。惟因現行法律並無罰則規定,致使業界「假調動,真逼退」之事件仍層出不窮,為杜絕雇主僥倖心態並保障勞工權益,爰建議修正《勞基法》,增訂違反第10條之1規定者之罰則,以收警惕之效。
撰稿人:陳建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57/File_19784581.docx |
R02072 | 我國光害防制相關議題之研析 | 建築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招牌廣告及樹立廣告管理辦法;建築技術規則 | 盧焜鑫 | 2023-05-1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72
議題研析
一、題目:我國光害防制相關議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建築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招牌廣告及樹立廣告管理辦法、建築技術規則
三、背景說明
光害(又稱光污染)議題起源於1970年代,由國際天文學界首先提出。由於天文觀測仰賴夜間天空與被觀測量體之亮度,各種照明設備發散出之光線,會因大氣中懸浮塵埃散射使夜空亮度增加,因而對天文觀測產生影響
。而光害不僅於天文,是由多種問題匯集而成,大部分均來自低效率及非必要之人工光源。主要的光害有五大來源
,包含光侵犯
、過度照明
、眩光
、雜亂光
、天空輝光
。
在臺灣,光害逐漸成為重要環境問題。根據美國航太總署(NASA)發表之臺灣夜景高照圖,臺灣光害相當嚴重,且多集中於臺灣西海岸之都會區。近年來國內光害陳情案件亦持續增加,並以臺北市及新北市為最大宗。2015年至2017年1,282件中,分占55.3%(709件)及42.1%(540件),其中又以廣告類899件為多數,占70.1%,成為光害之主要來源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環保署)表示,其實光害陳情僅占全部污染陳情案件總數約1%,因此,現階段仍會先以擬訂「光污染管理指引2.0」
為先,希望增加色溫、閃爍等管理,也會與各部會進行討論;惟前述指引2.0未訂詳細期程,但希望今年能對外公布
。
四、探討研析
(一)有效整合光害防制規範,接軌國際
隨著科技化及都市化世代來臨,光害已成為許多國家重視議題,過度使用照明設備,對人類健康、環境、交通、社會等均造成重大傷害。因此,世界各國紛紛朝向立法規範光害,惟我國尚未跟進。現行我國有關光害防制之相關規範係依光害來源而散見於各不同主管機關業管法規中,例如廣告招牌係依據招牌廣告及樹立廣告管理辦法、道路障礙車輛燈光係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路燈則依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雖環保署認為光害不是普遍存在之公害,且80%集中於六都,認為應因地制宜,由各地方政府按環保署訂定之光污染管理指引自行訂定相關規定,惟參照韓國、捷克、美國
等已制定相關之光污染法規,且臺灣地狹人稠,不似美國幅員廣大,規定散見,無一主政機關似反不易管理,爰建議應將光害防制問題法制化。
(二) 加強光害防制教育,建構友善環境
在全球能源短缺下,LED高效率、節能及使用壽命長等特性,使其大幅度取代傳統光源。LED應用領域亦相當廣泛,舉凡家電產品、交通號誌、汽車、看板等均加以運用,此亦為近年來政府所大力推廣宣傳者。然而,又亮又省電LED燈卻成為光害,研究顯示,克氏溫度4,000度之白色LED燈,大約讓光害變為2.5倍
,而一般民眾渾然不知,目前僅連江縣議會於2021年12月15日通過「連江縣光害管制自治條例」,其餘地區均因無法源,僅能透過協調處理,爰建議除於城市景觀、廣告招牌、街道燈具等需制定規範及罰則,加強人民遵守之意願外,並依光污染類別由主管機關進行光害防制之環境教育,宣導民眾控制燈具配光方向、加裝遮光設施,降低住宅窗面照度,避免影響鄰舍作息;LED招牌廣告晚間不採閃爍改以靜態畫面呈現;分時段調控景觀燈具或路燈亮度與輝度功能,降低在高效率燈源發展下,對環境所帶來之環境衝擊,亦可減少不必要之浪費,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惟有提升民眾素養,使其透過自律及自覺,與環境彼此尊重,始能建構無光害之友善環境。
撰稿人:盧焜鑫
�何晨瑛、黃光佑、林憲德,台北市LED招牌廣告輝度現況解析,真空科技,第23卷,第4期,2010年12月31日,頁62-68。
�洪景川,光污染問題簡介,天文期刊,第38期,2007年11月,頁6-10。
�Light trespass,又稱光害騷擾,係指不必要的光線進入他人的私有領域。
�Over-illumination,係指光線的過度使用。
�Glare,係指直接觀看照明系統核心或燈絲時所產生的短暫目眩現象。
�Clutter,係指光線過度混亂所造成的現象。
�Sky glow,係指人口稠密區所能看到的天區輝光效應。
�彭保仁,光污染防制標準與管理趨勢,108年環境科技論壇,2019年6月18日。
�環保署為有效管理光源對環境造成之影響,參採國際照明委員會及歷年來研究成果於2020年3月訂定光污染管理指引(第1版),建議各地方政府將光源相關管理方式,納入地方自治法規管制轄境內光污染源,該指引並可提供其作為光污染源管理與執行之參考,以期由光污染源頭加強管制與管理,有效防制光污染源對環境造成之影響。此外,各地方政府得視環境差異,擬訂個別較嚴格建議值,納入自治法規相關規定加強管制。
�張雄風,民團籲光污染修法納管 環署擬訂指引2.0先行,中央社,2023年4月23日,網址: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E6%B0%91%E5%9C%98%E7%B1%B2%E5%85%89%E6%B1%A1%E6%9F%93%E4%BF%AE%E6%B3%95%E7%B4%8D%E7%AE%A1-%E7%92%B0%E7%BD%B2%E6%93%AC%E8%A8%82%E6%8C%87%E5%BC%952-0%E5%85%88%E8%A1%8C-012901523.html,瀏覽日期:2023年5月1日。
�韓國2016年制定光污染防制法、捷克2002年制定保護黑夜環境法、美國1986亞利桑那州制定光污染法規,後續各州已陸續立法。
�李昱德 ,亮到你、苦到我—趕走夜晚的光污染,深度低碳社會網站,2021年2月26日,網址:http://ddpp.ntu.edu.tw/about-ddpp.html,瀏覽日期:2023年5月2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49/File_19784564.doc |
R02071 | 圖書價格折扣限制相關問題研析 | 公平交易法;所得稅法 | 傅朝文 | 2023-05-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71
議題研析
1、
題目:圖書價格折扣限制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公平交易法、所得稅法
3、
背景說明
今(112)年3月,博客來網路書店於「三八女神節」活動中打出低至65折的促銷,出版業者遂聯合發出連署,要求文化部就「圖書折扣秩序制」立法,希望能規範圖書折扣範圍,不讓網路平台業者「任意折扣」[footnoteRef:1]。文化部表示將啟動立法保護出版產業的議程,但內容、方向仍期待出版業有更多討論和共識[footnoteRef:2]。 [1: 賴詩涵,電商賣書「打到骨折」,出版業連署立法「圖書折扣秩序制」救市場,文化部正面回應,關鍵評論網,112年4月13日。] [2: 李怡芸,出版業連署籲書價折扣秩序制立法,中國時報,112年4月12日,第A7版。]
4、
探討研析
(一)研議購書抵稅之配套措施並與「圖書折扣秩序制」同步實施之可行性
20年前網路書店崛起後,新書上架多半進行79至9折促銷,資深出版人指出,過去實體書店多半以7折價格跟經銷商進貨,書店賣給客人最多只能打8折。但最近幾年,網路平台業者競爭66折開始成為常態,對實體書店造成嚴重衝擊,許多人只是去書店看書,喜歡的話再上網訂。出版業者要求,應立法限制新書出版後一定時間內,通路端的售價不能低於一定折扣。此種「圖書折扣秩序制」在世界各國有不同的實施方式,如英國早在1900年即立法要求書店賣書時不得低於出版社所訂標價,但此做法歷經將近百年的爭論後在1997年廢止;法國於1981年也實施類似規定,要求新書折扣不得低於95折,後來也納入電子書;德國則在2002年正式立法,規範新書出版後原則上18個月內不得打折[footnoteRef:3]。 [3: 吳尚軒,【深度報導】電商書價打到骨折 出版界史無前例團結向政府討救兵,太報網站,112年4月8日,https://www.taisounds.com/news/content/125/40118。最後瀏覽日期:112年5月3日。]
惟反對意見認為出版業的挑戰其實來自電子閱讀大量取代過去的紙本閱讀,網路平台業者低價銷售的做法,如果能吸引讀者大量購買,出版業的獲利空間反而會增加。且實體書店應該有非常強烈的特色風格,提供讀者不在網路平台購買書籍而想踏進書店買書的誘因。再者,網路平台的出現使得許多實體書店面臨被淘汰的壓力,這並不是出版業獨有的現象。要做價格管制,也是禁止聯合抬價,不應禁止降價[footnoteRef:4]。 [4: 徐宗懋,資深媒體人專欄 當出版業先鋒成為大老,中國時報,112年4月19日,第A10版。]
「圖書折扣秩序制」性質上係業者對交易相對人轉售與第三人之價格限制,是否有違反公平交易法問題,應先釐清。依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1項規定:「事業不得限制其交易相對人,就供給之商品轉售與第三人或第三人再轉售時之價格。但有正當理由者,不在此限。」該條之立法意旨,係為防止事業對商品轉售價格為限制。但有正當理由者即可允許。依文化基本法第5條規定:「人民享有參與、欣賞及共享文化之近用權利。國家應建立友善平權之文化環境,落實人民參與文化生活權利。」第15條規定:「國家應促進文化經濟之振興,致力以文化厚實經濟發展之基礎,並應訂定相關獎勵、補助、投資、租稅優惠與其他振興政策及法規。」換言之,國家如不採取扶助措施,地區性之中小型實體書店可能在不斷的折扣戰壓力下,面臨嚴重之生存危機,進而影響地方或偏鄉人民之文化近用權利,也不利於文化經濟之發展。是以未來如主管機關擬啟動立法保護相關業者,對圖書商品轉售價格為限制,應妥適說明其具正當理由之空間,而提出不違反公平交易法不得限制自由競爭意旨的修法提案。
此外,「圖書折扣秩序制」面臨之最大問題在於是否確能藉由價格限制而提高圖書之銷售額。依文化部於105年委託研究報告調查認為,在讀者預期書價變貴的情況下,制度實施的第1年,整體出版產業總產值會產生約1成5至2成左右跌幅。並建議採取免徵營業稅與購書抵稅等配套措施以減輕衝擊[footnoteRef:5]。惟圖書出版品免徵營業稅已於110年3月實施[footnoteRef:6],未來能產生類似圖書折扣降價效果者,僅餘購書抵稅。所謂購書抵稅,係藉由修正所得稅法第17條,就扣除額增列購買圖書項目,以提高消費者購書意願。綜上,爰建議主管機關會商財政部研議購書抵稅之配套措施並與「圖書折扣秩序制」同步實施之可行性。 [5: 邱炯友等,圖書定價銷售制度對出版產業影響評估研究,文化部委託研究計畫,105年,頁282、312。] [6: 文化藝術事業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辦法第2條。]
(二)建議主管機關協調業者訂立有關圖書價格折扣之自律機制
按圖書不同於一般商品,攸關國家的文化發展。各地的實體書店(獨立書店)常會販售一些小眾、特色的書籍,能夠提供讀者更多元的閱讀選擇,有利於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發展,亦有助於地方經濟發展,不宜因近年來的折扣戰而使其遭遇生存危機。因此,在「圖書折扣秩序制」立法以前,建議主管機關協調網路平台業者與出版業者訂立有關圖書價格折扣之自律機制,以保障人民文化權利,促進文化多樣發展。
撰稿人:傅朝文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20/File_19784410.docx |
R02070 | 網路行銷之法制問題研析 | 公平交易法 | 李淑瓊 | 2023-05-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70
議題研析
一、題目:網路行銷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平交易法
三、背景說明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行動通訊與智慧型裝置的發達,使傳統傳播媒體逐漸式微,新媒體、自媒體興起,廣告行銷的型態發生了大幅的變化。2021年數位廣告量與非數位廣告量之占比分別為67.4%與32.6%[footnoteRef:1],網路行銷已逐漸成為許多企業主要的行銷方法。而隨之引發的,尚有網路詐騙橫行的問題,根據警政署統計,2022年全臺灣民眾被詐騙金額將近新臺幣70億元[footnoteRef:2]。 [1: 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DMA發布2021全年度數位廣告量統計報告/ 2021 年臺灣數位廣告量突破500 億大關 數位轉型浪潮持續加深加廣,2022年6月17日臺北訊,網址:https://www.magazine.org.tw/others/28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23日)] [2: 孔德廉,人頭帳戶氾濫,打詐國家隊怎麼加快部會和企業合作、從源頭「阻詐」?,報導者,2023年3月16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human-trafficking-scam-gangs-and-violence-policy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3日)。劉宇珊,Google不鳥金管會 通報投資詐騙廣告1件都沒下架,上報,2023年04月19日,網址: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4&SerialNo=170688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3日)]
四、探討研析
(一)我國現行法中未就網路行銷行為制定專門之管制措施
行政院曾於2017年擬具「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送本院審議,並經交通委員會審查完竣,惟終未完成三讀立法程序。2022年6月底,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公布「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惟招致箝制言論自由的強大批評聲浪,幾大產業公協會甚至罕見的發表聯合聲明[footnoteRef:3],讓該會表態不會再推有爭議的「中介法」[footnoteRef:4]是以,我國目前仍未有專法對網路治理進行規範。 [3: Chris、湯皓茹,TiEA、DMA、DEAT 發表聯合聲明,敬請 NCC 暫緩《數位中介服務法》,關鍵評論網,2022年8月19日,網址: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8659-moda-tiea-dma-deat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3日)] [4: 陳心瑜,數位中介法爭議多 NCC:不續推,自由時報,2022年12月2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554736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3日)]
(二)歐盟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DSA)與數位市場法(Digital Markets Act,DMA)的立法
歐洲議會於2022年7月5日正式通過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DSA)[footnoteRef:5]與數位市場法(Digital Markets Act,DMA)[footnoteRef:6]。數位服務法的規範重點主要有3項,第1項規範重點為:打擊非法線上商品、服務或內容的措施。第2項規範重點為:賦予數位服務使用者和公民團體新的權利,以對抗數位服務業者並尋求救濟。第3項規範重點為:建立評估及降低風險的機制。有學者認為歐盟數位服務法的立法凝聚了歐盟立法者和各會員國專家的智慧與心血,極有可能成為國際上數位服務法制的典範[footnoteRef:7]。而數位市場法是為了防制具有守門人地位、構成中小企業與消費者間交易瓶頸的大型數位平台濫用其壟斷力量,對消費者與潛在競爭者形成不公平競爭[footnoteRef:8]。 [5: 歐盟數位服務法之原文,請參照歐盟網頁,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32022R2065&qid=1666857835014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3日)] [6: 歐盟數位市場法之原文,請參照歐盟網頁,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32022R1925(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3日)] [7: 謝國廉,歐盟數位服務法:迎向網路規範的新里程碑,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部落格,2023年1月11日,網址:https://blog.twnic.tw/2023/01/11/25347/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3日)] [8: 羅世宏,歐盟數位雙法最快2024上路!羅世宏:政府應與Google等超大平台協商,保障民眾數位權,未來城市@天下,天下雜誌,2022年8月18日。網址: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2714 (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3日)]
(三)專門的數位監管法規應有其必要性
由於網路廣告已變成行銷主流,公平交易法第21條雖就不實廣告,訂有相關廣告關係人民事賠償責任之規定,惟不足以因應隨著網路應用服務迅速發展而衍生出的多元網路行銷方式及其衍生問題。例如:Facebook、Google等超大型網路巨頭所造成網路服務的壟斷問題、網路平台業者透過演算法投放推播特定資訊給使用者、販賣關鍵字廣告,間接加強了使用者的偏見的問題、網路服務業者以各種網路管理理由,所採取過濾或篩選資訊的作法,是否限制了使用者的言論自由的問題……諸此問題,仍有待一部專門的數位監管法規加以規範。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於2022年6月所公布之「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雖因有箝制言論自由的疑慮招致強大批評聲浪,而不續推,惟為保護使用者的言論自由等數位人權及促進公平競爭,主管機關仍應積極與各界協商溝通,參考歐盟數位服務法及數位市場法之理念與作法,並衡平管制違法訊息、保障言論自由、促進數位經濟等互相衝突或相互影響之因素,儘速提出適合我國國情之數位監管法規草案。
撰稿人:李淑瓊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08/File_19784371.docx |
R02069 | 日本及韓國因應全球最低稅負制之介紹 | 所得稅法;所得基本稅額條例 | 莊弘伃 | 2023-05-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69
議題研析
1、 題目:日本及韓國因應全球最低稅負制之介紹
2、 議題所涉法規:所得稅法、所得基本稅額條例
3、 背景說明
相對於歐盟推動之數位服務稅制,OECD/G20則是於2019年3月提出所謂的「雙柱方案」(Two-Pillar Approach),此乃是自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BEPS)1.0以來,國際租稅制度再次之重大變化,可稱之為BEPS 2.0。第1支柱「課稅權的重新配置」(Re-allocation of taxing rights),亦稱為「全球數位稅」;第2支柱「全球反稅基侵蝕」(Global Anti-Base Erosion,GloBE),亦稱為「全球最低稅負制」[footnoteRef:1]。歐盟理事會已於2022年12月12日宣布歐盟成員國達成政治性協議,同意實施全球最低稅負制,歐盟成員國將被要求於2023年12月31日前將相關規則轉化為國內法令。於亞洲地區,與臺商密切相關的日本及韓國也確定將實施全球最低稅負制[footnoteRef:2]。爰擬概括介紹日本及韓國因應全球最低稅負制之作法,或可為我國未來立法之借鏡。 [1: 曾博昇,OECD 稅基侵蝕及利潤移轉規定2.0提案及解析-重寫國際利潤分配規則,月旦財稅實務釋評,第5期,2020年5月,頁55-59;黃士洲,世界重新上線前臺灣數位稅政策布局契機,會計研究月刊,第414期,2020年5月,頁78-79;OECD (2020), Statement by the OECD/G20 Inclusive Framework on BEPS on the Two-Pillar Approach to Address the Tax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the Digitalisation of the Economy – January 2020, OECD/G20 Inclusive Framework on BEPS, OECD, https://www.oecd.org/tax/beps/statement-by-the-oecd-g20-inclusive-framework-on-beps-january-2020.pdf,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日。] [2: 陳彩凰,2023稅務最新發展議題分享,KPMG,https://kpmg.com/tw/zh/home/insights/2023/02/2023-kpmg-insight/tax.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日。]
4、 探討研析
(1) 韓國全球最低稅負制修法概要
自2022年以來,韓國、日本、澳洲、瑞士、英國與歐盟等已經宣示將在2023年通過全球最低稅負制的內國法修正。2022年底韓國率先依照OECD的第2支柱全球最低稅負立法範本(Model Rules),修正通過國際稅務協調法(Law of Coord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ax Affaires,LCITA),並自2024年起實施,成為亞洲首個通過全球最低稅負制修法國家,簡要內容說明如下[footnoteRef:3]: [3: 黃士洲,韓國與日本關於全球最低稅負的立法進度,台灣商貿稅務法令資訊站,2023年3月20日, https://www.taiwanbiztax.info/2023/03/20/gmt-developments-in-korea-and-jp-2023-march-updates/,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日;曾博昇,日韓確定導入全球最低稅負制 OECD避風港規則出爐,pwc,2022年12月29日,https://www.pwc.tw/zh/news/press-release/press-20221229.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日。]
1、適用的企業集團:前4個年度有至少2個年度,集團營收超過7.5億歐元。
2、「所得納入規則」(Income Inclusion Rule,IIR):有效稅率不達15%的企業子公司,其最終母公司(Ultimate Parent Entity)在韓國者,該不足15%的稅賦差額,將透過「補充稅」(Top-up Tax)歸課入韓國母公司。
3、「徵稅不足之支出規則」(Undertaxed Payments Rule,UTPR):若有權行使所得納入規則之最終母公司在其所在國的實質稅率不足15%,或最終母公司所在國或其他控股母公司所在國未實施所得納入規則,則應課徵的補充稅負將會歸屬於有實施UTPR的其他國家。
4、避風港條款:依全球最低稅負計算規則得出的平均營收不足1,000萬歐元,且平均稅前損益低於100萬歐元的子公司,免課徵補充稅負。持股低於50%的合營企業(Joint Venture)也不納入計算補充稅負[footnoteRef:4]。 [4: 陳彩凰,同註2。]
(2) 日本全球最低稅負制修法概要
日本於2022年12月16日發布2023年稅務改革方案,宣布將實施全球最低稅負制,並於2023年3月通過相關法律,預計於2024年4月開始之會計年度開始適用。概括說明如下[footnoteRef:5]: [5: グローバル・ミニマム課税への対応に関する改正のあらまし,国税庁,令和5(2023)年4月,https://www.nta.go.jp/publication/pamph/pdf/0023003-075.pdf,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2日;黃士洲,同註3;曾博昇,同註3。]
1、適用的企業集團須前4個年度有至少2個年度,集團營收超過7.5億歐元(與韓國立法同)。且跨國集團的最終母公司位於日本,且在稅務年度中直接或間接擁有低稅負企業的控制股權(Ownership Interest),須依照持股比例,報繳補充稅負;其餘稅基計算、有效稅額、稅率計算也與OECD全球最低稅負立法範本一致。
2、「所得納入規則」將自2024年4月開始的新稅務年度適用(計算繳納補充稅負)。「徵稅不足之支出規則」以及「合格境內補充稅負」(Qualified Domestic Minimum Top-up Tax,QDMTT),將納入2024年度的稅務改革。
3、跨國企業如符合申報資格,其日本境內子公司有申報義務;若日本稅局可透過稅務資訊交換機制,取得跨國集團最終母公司在境外的最低稅負申報資料,則日本境內子公司毋庸申報。
(3) 我國現況及展望
包含日韓在內近期多國已經確定實施全球最低稅負制,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國家跟進,以免稅源流失。我國為因應全球最低稅負制,今(2023)年已正式實施受控外國企業(CFC)制度,將保留在境外低稅負地區盈餘視為已匯回課稅。而我國上市櫃公司有200多家達到全球最低稅負制的門檻(7.5億歐元全球營收),且幾乎都有跨國組織與業務,我國稅制立法自無法別於國際而獨獨缺席,全球最低稅負制的內國法化自然也是我國必走的趨勢。
撰稿人:莊弘伃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06/File_19784369.docx |
R02068 | 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合併或停辦時學生參與之法制研析 | 國民教育法;原住民族教育法;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 | 趙俊祥 | 2023-05-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6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合併或停辦時學生參與之法制研析
二、所涉法規
國民教育法、原住民族教育法、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
三、背景說明
受到少子化影響,我國近年來學齡人口急遽下降,許多國小面臨合併或停辦的危機。例如彰化縣某鄉人口流失嚴重,3年來已經裁撤2所國小,今年將再裁撤1所國小,不少鄉親不滿連續3年廢3校,影響偏鄉小孩受教權,組成「反廢校聯盟」抗議。小學生也寫信給總統,懇求總統救救國小[footnoteRef:1]。學校是學生求學階段長時間活動的場域,既然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學校存廢理應尊重在校學生的意見。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第13條對於兒童(公約的兒童年齡為未滿18歲者,相當於我國的兒少)表意權已有揭示,透過尊重兒少之意見表達,可以發展兒少的學習能力、人性尊嚴、自尊與自信心,讓兒少獲得自主的能力。現行學校合併或停辦之法制,是否足以保障兒少表意權,實有探討之必要。 [1: 陳冠備,〈彰化大城「3年廢3校」 小學生寫信求總統:救救潭墘國小〉,《自由時報》,2023年4月12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268563(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28日)。]
四、探討研析
(一)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合併或停辦涉及學生受教權,現行法制均未將學校在校學生意見納入考量
關於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合併或停辦,規範於《國民教育法》第4條之1第2項、第3項:「前項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之合併或停辦,直轄市、縣(市)政府應擬具校園空間利用與財務支援計畫,邀請學者專家、家長代表、學校教職員代表、地方社區人士及相關人員進行專案評估及辦理公聽會,並經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教育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後,送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第2項)原住民重點學校之合併或停辦,另依原住民族教育法規定辦理。(第3項)」。經查《原住民族教育法》對於原住民重點學校之合併或停辦,規定於第10條第2項:「國民教育階段之原住民重點學校,於徵得設籍於該學區成年原住民二分之一以上書面同意,始得合併或停辦學校;原住民重點學校為完全中學者,其國民教育階段亦同。」另《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第6條第1項、第2項進一步規定:「學校之合併或停辦,應由地方主管機關依本法第四條之一第二項之規定,進行專案評估及辦理公聽會,經各地方主管機關教育審議委員會(以下簡稱教審會)審議通過後為之,並送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第1項)前項專案評估,應由地方主管機關規劃合併或停辦之方案,並擬具校園空間利用及財務支援計畫,邀請學者專家、家長代表、學校教職員代表、地方社區人士及相關人員組成評估小組進行之;其涉及原住民地區之學校者,評估小組應納入學區內原住民族之代表。(第2項)」
學校之合併或停辦涉及在學學生之重大權益,尤其攸關學生受教權之保障,雖然《國民教育法》第4條之1立法說明有提到「利害關係人得以參與決策並表達意見」。但我國國中小學之合併或停辦之程序,雖規定須組成評估小組進行專案評估及辦理公聽會,評估小組成員包括家長代表,但卻沒有學生代表。依據《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之規定,除非例外的情況,學校之停辦,限於「學區內設有戶籍之選舉權人」才有同意權。至於原住民重點學校之合併或停辦,除上述規定外,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尚須徵得設籍於「該學區成年原住民」1/2以上書面同意,同樣未將學生納入。總之,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合併或停辦,現行法制均未將學校在校學生意見納入考量,僅能透過家長代為表達意見,惟家長能否真實代表學生意見,甚至可能與學生意見相左,均須檢討現行法規制度以保障學生受教權。
(二)研議國民教育法、原住民族教育法增訂學生代表參與之相關規定
《兒童權利公約》指出兒童表意權的內涵包括兒童參與,兒童參與有許多層級(從「傾聽兒童」、「支持兒童表達他們的觀點」、「考慮兒童的觀點」、「兒童參與決策過程」到「兒童分享決策的權力與責任」)。在學校而言則為學生參與,學生參與有許多方式,成為各種會議的成員,擁有表決權是一種方式(分享決策的權力與責任),參與公聽會也是一種方式(參與決策過程)。為保障兒童表意權,《國民教育法》第4條之1第2項直轄市、縣(市)政府對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之合併或停辦,進行專案評估及辦理公聽會時,除邀請學者專家、家長代表、學校教職員代表、地方社區人士及相關人員外,應研議增訂「學生代表」之可行性。另《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相關條文亦應配合修正。此外,《原住民族教育法》第10條應併同研議增訂第3項規定:「第二項學校之合併或停辦,於進行專案評估及辦理公聽會時,應邀請學區內原住民族之代表及學生代表。」期使學生成為評估小組成員,參與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合併或停辦相關之專案評估或公聽會進而表示有關意見,以尊重學生表意權並使其維護切身重大權益。
撰稿人:趙俊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04/File_19784367.docx |
R02067 | 捐血與血清監測問題之探討 | 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流行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實施辦法 | 孫晉英 | 2023-05-08 | 編號:206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捐血與血清監測問題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流行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
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表示,依據傳染病防治法(下稱傳防法)及傳染病流行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實施辦法(下稱監視預警辦法)執行公務常規監測COVID-19冠狀病毒血清抗體,指定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下稱基金會)配合辦理,基金會將針對1至6月期間捐血者血液留樣檢體隨機抽樣約7,000人,將每人0.5毫升血液檢體樣本,提供疾管署檢測抗體與分析資料。被隨機選中但不同意而欲退出者,須致電疾管署報備,並留下「血袋號碼」或「姓名、身分證字號及生日」等資料,民眾認為權益被侵犯,同時質疑該血液監測未經倫理審查。對此,疾管署表示捐血者個資保護無虞,有關未採「捐血前告知」一節,是與基金會及倫理專家再三討論,因考量半年多達100萬名捐血人,若採「捐血前告知」,恐將因排隊等候過久,影響捐血意願,決定採「利用前告知」
。
四、探討研析
(一)傳防法對採檢與對象之規定
如疾管署所表示,執行本案之血清監測,係依傳防法與監視預警辦法辦理,指揮中心亦表示大規模血液檢驗乃是執行監視預警辦法第3條第2款之「實驗室監視及預警系統」,及第6條「必要時實驗室應提供指定檢體或病原體供流行疫情監視及流行病學調查之用」
的規定
。依傳防法第46條第1項第1款對採檢者與被採檢對象之規定:「傳染病檢體,由醫師採檢為原則;接觸者檢體,由醫師或其他醫事人員採檢;…。採檢之實施,醫事機構負責人應負督導之責;病人及有關人員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應是醫師或其他醫事人員向病人或接觸病人者等對象執行採集。而監視預警辦法第6條係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視需要,「指定」設有「臨床檢驗單位」之「醫事機構、衛生局(所)或研究單位之實驗室」為之,本案例中的基金會係捐血機構,並非前述的採檢機構(人員)。
(二)捐血機構大規模採檢應明確其法源依據
傳防法或監視預警辦法,並無規定「捐血機構」應或得配合
行政機關自民眾之捐血中大規模抽取樣本,供疾管署做傳染病血清監測使用。如中央主管機關對於第五類或嚴重性傳染病認為有須對全民的捐血進行大規模隨機抽樣檢驗監測之必要時,建議宜於傳防法明確授權。同時,於監視預警辦法第6條中研議是否將捐血機構明文納入指定對象以解消外界疑慮。
撰稿人:孫晉英 112.5.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陳婕翎,血清監測採利用前告知 指揮中心:符合倫理保護,中央社,2023年4月10日。
�第3條:「傳染病流行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分類如下:一、傳染病監視及預警系統。二、實驗室監視及預警系統。三、定點醫療機構監視及預警系統。四、學校監視及預警系統。五、醫院院內感染監視及預警系統。六、全民監視及預警系統。七、防疫物資監視及預警系統。八、人口密集機構監視及預警系統。九、症狀監視及預警系統。十、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十一、其他傳染病流行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第6條:「實驗室監視及預警系統之辦理事項如下:一、中央主管機關得視需要指定設有臨床檢驗單位之醫事機構、衛生局(所)或研究單位之實驗室,定期報告特定病原體檢驗項目與檢驗結果等資料,如附表;必要時實驗室應提供指定檢體或病原體供流行疫情監視及流行病學調查之用。二、中央主管機關應就前款報告結果,進行疫情監視。」
�楊智傑(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所教授),擅用捐血樣本檢測 疾管署曲解法規,聯合報,2023年4月12日,第A10版。
�另有報導說血液基金會原本排斥「新冠病毒血清抗體監視系統」作業,對此,指揮中心予以否認,血液基金會台北捐血中心說該基金會向來配合政府辦理防疫作業,僅討論過程序,原先打算先徵詢捐血人同意,但擔心造成第一線工作人員負擔,拉長等候時間也恐降低捐血意願,後來改以抽樣7千人方式進行。參鄒尚謙、劉明岩,血液基金會:監測去連結化 不會提供個資,聯合報,2023年4月10日,第A2版。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9002/File_19784365.doc |
R02066 | 安全通學環境之法制研析-以通學步道為例 |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 | 陳淑敏 | 2023-05-05 | 編號:206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安全通學環境之法制研析-以通學步道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
三、背景說明
(一)鑑於日前發生汽車差點撞到學生事件,本院委員以日本、韓國的通學步道設計為例,表示日本通學步道設計會先畫潛在危險地圖,在通學步道安全改善的設計當中,駕駛人的各種風險行為本來就應該納入考量,針對可能的危險採取對應措施。然而過去我國的思維卻都停留在把人行道鋪好,道路設計仍然是以車行為中心,顯然是完全不夠
。
(二)國際上推廣走路上學最大的組織為「國際走路上學聯盟(International Walk to School)」,參加的成員包含英國、美國、加拿大及法國等共42個國家,我國則於2004年加入該聯盟,2005年由教育部推動「走路上下學方案」
。步行通學已成為學童通學方式的發展趨勢。國內許多縣市陸續推動中小學校園通學步道之規劃,其政策措施上相關依據有:1.行政院2003年7月1日院臺字第0920034435號函核定「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2.行政院2005年4月14日院臺字第0940014390號函核定「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3. 2007年「營造都市社區新風貌計畫申請補助作業須知
」,將興建社區學童通學步道列優先補助項目
。
(三)通學巷,是小學生上學的步道,即通學步道。通學步道是指於學校旁,因道路寬度不足或無人行道,為了保護學童安全,在上下學時段內規劃某範圍道路禁止車輛進入,即該時段內僅准行人通行,讓學童可以有安全通學的環境;廣義上通學步道包括規劃人行空間、限制車輛減速等路段。以日本為例,日本在製作道路安全改善具體方案時,強調先製作潛在危險地圖,所謂「潛在危險」概念,即為每一個重大事故發生前,其實都已經有許多「差點發生的事故」,從這些去設計對策,才能防止悲劇成為現實
,值得我國參酌。
(四)2022年底行政院核定「校園周邊暨道路行車安全改善計畫」新臺幣50億元,分別為內政部營建署編列新臺幣46.5億元及交通部公路總局編列新臺幣3.5億元,用於改善446所校園週邊學童通行安全,2023年將全數執行
。
四、探討研析
(一)允宜審慎檢討通學步道納入法規規範之可行性
經查內政部雖於2021年8月11日修正《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及揆諸《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均未明確將通學步道納入法規。然通學步道既已實施多年,為必須且有可能以改善國、高中通學環境為目標,擴大通學步道範圍之措施,爰建議將通學步道以法規明確規範,研議於《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明文規範之可行性,以達法規明確性。
另,本院有委員呼籲政府應儘速改善學童通學環境,將校園周邊設置「交通寧靜區」,且「區內限速每小時30公里」納入法律規範;內政部營建署也應將「通學環境安全」納入《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作為未來道路工程設計遵守的原則。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指出,近年「降速」為國際追求交安趨勢,更有許多學區降低速限之措施,例如新加坡學區車道劃設明顯的紅色區塊,提醒駕駛時應減速;韓國也針對學區設置減速路面,以提升行人能見度
。
(二)設置通學步道須跨部會整合
通學步道之設置必須有適當的周遭環境,且需要鄰里支持與配合。「通學步道」是社區總體營造中極重要的一環,其中牽涉了校方、家長、鄰里居民、教育局、建商,多方的意見、資金來源甚至是房地產
。然目前通學步道並無系統化規範,欲規劃一套完整而有系統的通學步道,應整合地方政府交通主管機關、鄰里開放空間主管機關、規劃者、使用者,由機能性及重視學童在通學途中的安全與所能得到的樂趣進行整合,使通學步道不僅只有運輸功能,更要達教育、生活目的。在規劃設計通學步道時應針對設計對象做完善規劃,後續維護也是相當重要的
。
通盤檢討安全通學環境之規劃設計,首先應確立通學步道是以「行人」為優先的路段;以往地方政府在工程層面之道路設計、交通管制設施規劃等較少著墨,且作法不一,中央須瞭解地方不同需求,統籌規劃辦理與規範
,檢討改善實質環境,並督促內政部、交通部,積極改善校園周邊學童通行環境,以落實保護學童及行人安全。
撰稿人:陳淑敏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 邱璽臣、李盛雯,新竹市學生差點被車撞 邱顯智:日本通學步道設計先畫潛在危險地圖,yahoo新聞by CNEWS匯流新聞網,2023年4月14日,� HYPERLINK "https://reurl.cc/jleqdM,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 �https://reurl.cc/jleqdM,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1�日。
� 謝政穎、謝竺君,學童步行通學最佳環境安全路徑之研究-以台中市上石國小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第15卷第1期,2014年6月,第45頁。
� 指出4大目標:(1)營造美麗具特色之社區景觀,塑造符合空間美學及生態永續原則之社區環境;(2)落實社區居民共同餐與社區發展規劃與環境營造;(3)鼓勵採用雇工購料方式辦理環境改造;(4)透過居民共同討論,執行社區無用設施減量。
� 吳俊憲、吳錦惠,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造之研究-以高雄市「通學步道」為例,中等教育,第60卷第1期,2009年3月,第122頁。
� 邱璽臣、李盛雯,同註1。
� 交通與內政兩部聯手打造行人交通安全環境,交通安全入口網,2023年3月24日,� HYPERLINK "https://168.motc.gov.tw/theme/child/post/2303291015116,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2" �https://168.motc.gov.tw/theme/child/post/2303291015116,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2�日。
� 陳芝瑄,通學環境藏危機 立委:交通寧靜區應入法,國語日報,2023年3月2日,� HYPERLINK "https://www.mdnkids.com/content.asp?sub=1&sn=1046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2" �https://www.mdnkids.com/content.asp?sub=1&sn=1046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2�日。
� 林雨學,「通學巷」甘苦談:校園改建不只為師生,更為了整個社區,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16年1月31日,� HYPERLINK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5185,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28"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5185,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28�日。
� 黃國平、陳佩君,社區安全通學環境之規劃設計與檢討-以東明里為例,健康城市學刊(五),2007年,第77-78頁。
� 曾玉婷,交通意外連年高居兒少事故之首!多數死傷原本可預防、乘客風險遠高於駕駛,Right Plus 多多益善,2023年2月14日,https://rightplus.org/2023/02/14/traffic/,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5月2日。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958/File_19784188.doc |
R02065 | 居家醫療團隊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法制研析 | 病人自主權利法;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管理辦法 | 李郁強 | 2023-05-0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6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居家醫療團隊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法制研析
二、所涉法規
病人自主權利法、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病人自主權利法》(以下簡稱病主法)於2019年1月施行,具完全行為能力之人可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並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 AD)。目前患者簽署AD,大多數由醫護人員先提出[footnoteRef:1]。 [1: 邱宜君,〈病人表達意願 家屬也理解支持 女兒越洋視訊 陪媽做醫療決定〉,《聯合報》,2023年4月22 日,第A7版。]
(二)有關預立醫療決定之規定於病主法第9條[footnoteRef:2],依據該條第5項授權訂定之《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諮管辦法),其中第4條規定,諮商機構應組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footnoteRef:3]。 [2: 病主法第9條:「意願人為預立醫療決定,應符合下列規定:一、經醫療機構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經其於預立醫療決定上核章證明。二、經公證人公證或有具完全行為能力者二人以上在場見證。三、經註記於全民健康保險憑證。(第1項)意願人、二親等內之親屬至少一人及醫療委任代理人應參與前項第一款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經意願人同意之親屬亦得參與。但二親等內之親屬死亡、失蹤或具特殊事由時,得不參與。(第2項)第一項第一款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有事實足認意願人具心智缺陷或非出於自願者,不得為核章證明。(第3項)意願人之醫療委任代理人、主責照護醫療團隊成員及第十條第二項各款之人不得為第一項第二款之見證人。(第4項)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其資格、應組成之諮商團隊成員與條件、程序及其他應遵循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5項)」] [3: 諮管辦法第4條規定:「諮商機構應組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以下簡稱諮商團隊),至少包括下列人員:一、醫師一人:應具有專科醫師資格。二、護理人員一人:應具有二年以上臨床實務經驗。三、心理師或社會工作人員一人:應具有二年以上臨床實務經驗。(第1項)第二條第二項諮商機構,得就前項第二款或第三款人員擇一設置。(第2項)第一項人員,應完成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訓練課程。(第3項)」。]
四、探討研析
(一)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地點不限於醫療機構內
諮管辦法第3條規定:「前條第一項諮商機構,應指定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專責單位,並符合下列規定:一、諮商處所應有明顯區隔之獨立空間,並具隱密性;設施、設備具舒適及便利性。……」諮商地點著重於隱密、舒適、便利,並未明確限制諮商處所須於醫療機構內。
衛生福利部曾於「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的問答集第16點說明「諮商團隊可於居家失能個案家中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預立醫療決定』之簽署」[footnoteRef:4]。故有專家認為,如居家失能個案得接受居家「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則其他重症或末期病人,因行動不便,更需要接受居家「預立醫療照護諮商」[footnoteRef:5]。 [4: 衛生福利部,〈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 問答集〉,頁5,2019年7月29日,https://www-ws.gov.taipei/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jg0L3JlbGZpbGUvNDY4MTIvODEzNDcwMS85NjhiYTI3Yi04YzQwLTQxZWUtYmIxMC04NTY3NDA4ZWFhZWIucGRm&n=6KGb56aP6YOoLeWxheWutuWkseiDveWAi%2BahiOWutuW6remGq%2BW4q%2BeFp%2Bitt%2BaWueahiOWVj%2BetlOmbhjEwOC44LjgucGRm&icon=..pdf(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28日)。] [5: 劉宜廉,〈居家醫療相關的法律問題〉,《臺灣醫界》,第62卷,第9期,2019年9月,頁34。]
(二)放寬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規模及地區之限制
居家醫療團隊提供居家醫療,伴隨逐漸理解病人之生活,得期待團隊易與病人建立長期且持續的信賴關係,病人在熟悉的環境、親近的周遭事物下,較能夠自在安心分享表達自身之價值觀,甚而預為決定將來健康照護事項[footnoteRef:6]。如居家醫療團隊人員具備一定資格,由該團隊於病患家中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在高齡化社會更具隱密、舒適及便利性。 [6: 黃三榮,〈論「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參與者」:「醫療服務提供者」、「醫療機構」/「諮商機構」與「諮商團隊」(下)—兼評「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實像與虛像(三)〉,《萬國法律》,第240期,2021年12月,頁89。]
然諮管辦法第2條規定[footnoteRef:7],除200床以上醫院或通過醫院評鑑之醫院外,其他醫院或診所如具特殊專長,或位於離島、山地或其他偏遠地區,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同意後,得為諮商機構。鑑於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提供者為諮商團隊人員,諮商團隊人員之素質(即團隊人員須完成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訓練課程)才是重點;諮商無須使用醫療機構之設備及技術,限制醫療機構規模大小似無實益。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修正諮管辦法,放寬對醫療機構規模及地區之限制,即無論醫療機構規模大小以及是否屬於山地、離島或其他偏遠地區,只要能組成合乎諮商團隊資格、人數之居家醫療團隊,亦可於病人家中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7: 諮管辦法第2條:「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就符合下列條件之醫院,指定其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機構(以下簡稱諮商機構),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一、一般病床二百床以上。二、經醫院評鑑通過之醫院。(第1項)前項以外之醫院、診所具特殊專長,或位於離島、山地或其他偏遠地區,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並經同意者,得為諮商機構,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第2項)」]
撰稿人:李郁強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933/File_19784158.docx |
R02063 | 國小及國中教科書審定之法制問題淺析 |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 | 陳秋芬 | 2023-05-0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6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小及國中教科書審定之法制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康軒國一下冊生物課本「3-2生物的命名與分類」(下稱該版課本),被發現以「土豆」稱呼馬鈴薯,掀起輿論爭議。教育部部長(下稱部長)於112年4月17日在立法院備詢時被問及此事,強調教育部
審定教科書一定使用國家慣用詞,若出版誤寫將做修正。康軒同日(17日)發出聲明稿指出:「……原教材編寫目的在於提示,我們生活中使用的一些不同語詞,講的都是同一事物,例如:土豆,也可稱為『落花生』、『花生』、『馬鈴薯』、『洋芋』(
參考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由於教科書內容須經國家教育研究院審查,
且任何內容之調整修改,皆須經其同意方能為之,本版後續會將預計修訂內容依教科圖書審定辦法規定的行政程序送請審查……。[footnoteRef:1]、[footnoteRef:2]」 [1: 王翊綺,快訊/「土豆是馬鈴薯」康軒道歉了!生物課本要修訂送查,TVBS新聞網,2023年4月17日,網址:https://news.tvbs.com.tw/life/2098684 ,瀏覽日期:2023年4月21日。] [2: 於註1新聞後,康軒文教集團網站所張貼聲明稿內容略有更動,將土豆也可稱為馬鈴薯之參考出處由「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修改成「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詳康軒文教集團,康軒自然科學領域教科書用詞之聲明稿,網址:https://www.knsh.com.tw/knsh_p072-73_ch3.pdf ,瀏覽日期:2023年4月25日。]
嗣後外界質疑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下稱重編辭典)也將土豆解釋成馬鈴薯[footnoteRef:3]。部長則解釋,線上國語辭典每種類型都有特定適用對象,重編辭典主要提供學術研究使用,另國語辭典簡編本(下稱簡編辭典)[footnoteRef:4]、國語小字典[footnoteRef:5],專門為中小學教學學生學習,或是教科書編訂使用。出版社參考重編辭典為教科書編輯,提供學生跟老師來教學「比較不適宜,引用上確實要請出版社斟酌」。出版社再重新檢視後提出修訂,教育部也會請國家教育研究院依照教科書審定相關原則審視,這是過往相關的情形,相關的內容也會秉持這樣的原則、程序來處理[footnoteRef:6]。 [3: 經至重編辭典,以「土豆」查詢,其釋義「1.豆科「落花生」、「花生」的別名。參見「落花生」條。2.茄科「馬鈴薯」、「洋芋」的別名。參見「馬鈴薯」條……。」參考網址: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54254&word=%E5%9C%9F%E8%B1%86 ,瀏覽日期:2023年4月25日] [4: 經至簡編辭典以「土豆」再為查詢,釋義則為「1.落花生。2.大陸地區馬鈴薯。」義類「花生,落花生,馬鈴薯。」參考網址:https://dict.conc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1505 瀏覽日期:2023年4月25日。] [5: 經查詢國語小字典,其係顯示「本典(《國語小字典》)未收錄,以下提供《國語辭典簡編本》搜尋結果」導引讀者至簡編辭典為搜尋,參考網址:https://dict.mini.moe.edu.tw/SearchIndex/searchResult ,瀏覽日期:2023年4月25日。] [6: 王千豪,教育部辭典也稱「土豆」是馬鈴薯!潘文忠:學術用版本不適宜教學,自由時報,2023年4月19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274850 ,瀏覽日期:2023年4月24日。]
四、探討研析
(一) 建議主管機關就教科圖書審定原則之規範應更清楚明確
依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下稱本辦法)[footnoteRef:7],申請教科圖書審定,申請人應填具申請表並檢附教科圖書及教師手冊等書稿,送請審定機關為審定,審定機關應組成教科圖書審定委員會審查教科圖書,申請人依審查通過內容印製樣書並送審定機關核對,經確認與審查通過書稿相符,發給審定執照,再提供學校作為選用教科圖書之用。而該版課本既已印製完成並發行,自屬依上開法定流程完成審定之教科圖書,惟仍引發軒然大波並經部長指明內容非使用國家慣用詞及引述辭典不適宜,則該審定原則是否有檢討修正必要?容有討論空間。 [7: 有關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可參酌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網頁,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948#lawmenu ,瀏覽日期:2023年4月28日。]
另搜尋教科圖書審定相關法規[footnoteRef:8],申請審定教科圖書應符合之規定,為本辦法第6條[footnoteRef:9],然該規定似未就部長所指不適宜之處有所規範;又該規定如確屬該審定原則,該版課本亦經法制流程為審定通過,該審定原則是否已無法符合實際情事而有檢討修正必要?畢竟「不適宜」與「要件不符合,審定未通過」,法律定位上仍有差異,為符合法律明確性原則,建請主管機關宜通盤審視並於審定原則中清楚明定為宜。 [8: 教科書審定法規,有關教科書審理相關法律、法規命令、行政規則等最新規定,均經國教院整理,並置放於教科書審定資訊網,參考網址:https://textbooks.naer.edu.tw/Law.aspx ,瀏覽日期:2023年4月28日。] [9: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第6條規定:「申請人依前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檢附之教科圖書書稿,應符合下列規定:一、在領域課程架構下,除語文領域外,教科圖書不得分科申請審定。二、以冊為單位,並應美工完稿。三、教科圖書之印製,依本部所訂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印製規格辦理。四、封面除標明圖書名稱、冊次外,不得標記其他文字、符號;內文不得出現申請人、編著者之姓名及其任職處所。五、使用之翻譯名詞,如經本部、改制前國立編譯館或國家教育研究院公告者,以公告內容為準。六、國字注音,應以本部公告之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為依據。七、使用之度量衡單位,採經濟部指定之法定度量衡單位。」]
(二)線上電子字辭典宜於網頁明顯處標註使用對象
經查詢教育部網站,線上國語辭典類型繁多,依教育部網頁辭典簡介[footnoteRef:10],不同辭典均有建議適用對象及適用特點,為免主管機關所述以重編辭典作為教科書編訂
引用依據不適宜狀況再度發生[footnoteRef:11],主管機關應思考於線上電子字辭典頁面明顯處將使用對象標記更為明確,避免審定機關及使用對象誤用。另比較重編辭典及簡編辭典就「土豆」釋義,均有提及「馬鈴薯」一詞,差異在於簡編辭典中有點明「大陸地區指馬鈴薯」,重編辭典是否得採用類似註記,而非以身分限縮辭典使用對象,然此涉及教育主管機關專業判斷與考量,建請斟酌為宜。 [10: 依線上電子字辭典簡介,辭典類型共8種,均有其適用對象及特點,參考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網址:https://depart.moe.edu.tw/ED2400/cp.aspx?n=D509C3C9F6F496FD&s=31218F193CB4FD6E ,瀏覽日期:2023年4月28日。] [11: 同註6。]
撰稿人:陳秋芬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921/File_19784129.docx |
R02064 | 車露行為合法性之問題研析 | 國家公園法;發展觀光條例;森林法 | 吳淑青 | 2023-05-0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64
議題研析
1、
題目:車露行為合法性之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國家公園法、發展觀光條例、森林法
三、背景說明
(一)近年車露(指用車輛結合露營)蔚為風潮,但也導致山區「人滿為患」,衍生出停車一位難求、隨地便溺等環境衛生亂象,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林務局、觀光局將祭出罰則,管制亂象
。行政院近年積極鼓勵民眾親近山林及海洋,國人於假日期間規劃出外遊玩比例日增。依觀光局統計資料全臺共計1,830個露營場,但合法的僅有187個,約有9成都是不合格的露營場
,熱門露營區經常一位難求,合格的露營車場地更是難尋。
(二)不少露營玩家,開著廂型車或休旅車簡單改裝的車輛,親近大自然並過一晚,也不擔心訂不到房。不過去年(111年)有部分遊客於國家風景區公共停車場,違規搭設帳篷、炊煮,不僅影響其他遊客停車權益,更嚴重危及遊憩安全及品質。交通部觀光局要求轄下13個風景區管理處,盤點所轄停車場、草皮、涼亭、步道,依《發展觀光條例》第64條第2項規定,公告禁止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及危害安全之行為,違者處新臺幣5,000元至100萬元罰鍰
。
(三)除國家風景區外,各國家公園管理處亦依《國家公園法》第13條第8款規定「其他經國家公園主管機關禁止之行為」,公告禁止(或未經核准,禁止)於指定地區以外進行露營、營火、野炊或燒烤等活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110年5月12日預告修正
《森林法》第17條之2,增訂主管機關為保護森林環境,得公告管制國有林、公有林之人員入出、交通工具及宿營地點之規定,惟迄今尚未送本院審議。
四、探討研析
(一) 車露行為無明確定義,宜於公告中明定此行為禁止的範圍
目前依《國家公園法》、《發展觀光條例》及上述已預告之《森林法》修正草案規定,就其公告地點所禁止的行為為露營,但對於車宿過夜並不禁止,亦即單純在車上過夜,沒有展開車邊帳或搭帳篷都不在限制之列。至於搭設休閒露營車或車體活動房屋類構造物等行為是否允許,並無一致的規定,爰對於此種新型態的露營方式,宜予以明定以資遵循。
(二) 臺灣山林占地範圍廣袤,民眾從事遊憩活動具多樣性,管制措施宜具有彈性
臺灣地區國、公有林之林地面積約185萬公頃,吸引民眾從事登山健行等遊憩活動。全臺有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為避免民眾占用森林遊樂區車位宿營,目前都沒有開放車宿露營。但部分遊憩活動僅是短暫的一日遊,並不會在山區過夜,在非尖峰時期得考量適度開放停車位予車露者使用,以滿足不同的遊憩活動需求。
撰稿人:吳淑青
� 歐素美、陳嘉怡、陳心瑜,《自由日日Shoot》國家森遊區「車露」為患 林務局修森林法管制亂象,自由時報,112年4月6日,第A10版。
� 交通部觀光局,各露營場權管機關盤點露營場資訊平台,112年3月1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admin.taiwan.net.tw/FileUploadCategoryListC003210.aspx?CategoryID=967ee678-565b-418b-9947-a66a8e47dbec&appname=FileUploadCategory3215" �https://admin.taiwan.net.tw/FileUploadCategoryListC003210.aspx?CategoryID=967ee678-565b-418b-9947-a66a8e47dbec&appname=FileUploadCategory3215�,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25日。
� 鄭瑋奇,國家風景區471處設施使用規範出爐 停車場不得露營、炊煮,自由時報電子報,111年6月1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963956"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963956�,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25日。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森林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110年5月12日,� HYPERLINK "https://www.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law_prefecture&id=20" �https://www.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law_prefecture&id=2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26日。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923/File_19784131.doc |
R02062 | 向車外丟棄廢棄物法制研析 | 廢棄物清理法 | 林鈺琪 | 2023-05-0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6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向車外丟棄廢棄物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廢棄物清理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民眾拍到前方車輛從副駕駛座車窗丟出垃圾,故以行車紀錄器畫面向環保局檢舉,環保局以亂丟垃圾者係副駕駛座乘客,不是汽車駕駛人,無法舉發,所以不受理該檢舉,因而引起網友撻伐,造成變相鼓勵從副駕駛座亂丟垃圾之法律漏洞[footnoteRef:1]。 [1: 東森新聞,檢舉前車垃圾竟不受理 環保局:副駕非車主不罰,2023年4月11日,網址:https://www.mirrormedia.mg/external/ebc_36229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24日。]
四、探討研析
(一)現行向車外丟棄廢棄物相關規定
依廢棄物清理法(下簡稱廢清法)第27條[footnoteRef:2]第1款規定,在指定清除地區內嚴禁有隨地吐痰、檳榔汁、檳榔渣,拋棄紙屑、煙蒂、口香糖、瓜果或其皮、核、汁、渣或其他一般廢棄物等行為;另依同法第50條[footnoteRef:3]規定,有前述行為者,處新臺幣1千2百元以上6千元以下罰鍰。因此,行為人在「指定清除地區內」違反清潔之行為,對「行為人」處以罰緩,目的係為改善環境衛生。 [2: 廢棄物清理法第27條:「在指定清除地區內嚴禁有下列行為:一、隨地吐痰、檳榔汁、檳榔渣,拋棄紙屑、煙蒂、口香糖、瓜果或其皮、核、汁、渣或其他一般廢棄物。……」] [3: 廢棄物清理法第50條:「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1千2百元以上6千元以下罰鍰。經限期改善,屆期仍未完成改善者,按日連續處罰:一、不依第11條第1款至第7款規定清除一般廢棄物。二、違反第12條之規定。三、為第27條各款行為之一。」]
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簡稱道交條例)第33條第1項[footnoteRef:4]第15款規定,汽車行駛於高速公路、快速公路,向車外丟棄物品或廢棄物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3千元以上6千元以下罰鍰。是以,「行駛」於「高速公路、快速公路」之汽車,若有向車外丟棄物品或廢棄物之情形,不論行為人為何人,對「汽車駕駛人」處以罰緩,目的係為確保交通安全。 [4: 2023年4月14日立法院修正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3條第1項:「汽車行駛於高速公路、快速公路,不遵使用限制、禁止、行車管制及管理事項之管制規則而有下列行為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3千元以上6千元以下罰鍰:……十五、行駛中向車外丟棄物品或廢棄物。……」]
(二)向車外丟棄廢棄物之地區規範範疇
依廢清法第27條規定,丟棄廢棄物行為之規範範疇為「指定清除地區內」,依同法第3條[footnoteRef:5]規定,「指定清除地區」,為執行機關基於環境衛生需要,所公告指定之清除地區。就通常的情況來說,為直轄市、縣(市)政府所轄之行政區域[footnoteRef:6]。因此,若於一般道路上向車外丟棄廢棄物,符合廢清法第27條規範範疇,不適用道交條例第33條第1項規範之「高速公路、快速公路」。而且,車輛行駛一般道路有前述情形者,係涉及環境清潔維護事宜,非屬道交條例規範範疇[footnoteRef:7]。 [5: 廢棄物清理法第3條:「本法所稱指定清除地區,謂執行機關基於環境衛生需要,所公告指定之清除地區。」] [6: 詳見2002年3月7日北市環三字第09130580801號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公告,網址:https://www.dep.gov.taipei/cp.aspx?n=0F5A006E225412F0,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24日。] [7: 詳見交通部2010年9月10日交路字第0990048828號函。]
(三)向車外丟棄廢棄物之處罰對象
依廢清法第50條規定,其處罰對象為實際丟棄廢棄物之「行為人」,不似道交條例第33條規定,不論向車外丟棄廢棄物之行為人為何人,均處罰「汽車駕駛人」。如前述,若係車輛乘客於一般道路向車外丟棄廢棄物,而非汽車駕駛人所為之行為,依廢清法第50條規定,因汽車駕駛人非實際丟棄廢棄物之行為人,則造成無法可罰的情形。
(四)修法建議
為彌補上述法律漏洞,可參酌道交條例第33條之立法體例,於廢清法第27條修法規範,若有向車外丟棄廢棄物之情形,將對汽車駕駛人進行裁罰。惟汽車駕駛人可能並非實際違規之行為人,若對其裁罰,顯失公平,另參酌道交條例第85條第1項[footnoteRef:8]規定,宜同時規範「受處罰人認為受舉發之違規行為應歸責他人者,應檢附相關證據及應歸責人相關證明文件,向處罰機關告知應歸責人,處罰機關並應依法處理」等相關規定,以符衡平原則。 [8: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85條第1項:「本條例之處罰,受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之受處罰人,認為受舉發之違規行為應歸責他人者,應於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應到案日期前,檢附相關證據及應歸責人相關證明文件,向處罰機關告知應歸責人,處罰機關應即另行通知應歸責人到案依法處理。逾期未依規定辦理者,仍依本條例各該違反條款規定處罰。」]
撰稿人:林鈺琪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882/File_19784068.docx |
R02061 | 地下水管理法制化可能性之研析 | 水利法 | 曾耀民 | 2023-05-0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6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地下水管理法制化可能性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水利法
三、背景說明
(一)目前正值南臺灣大旱。高屏地區缺乏水庫,有主張該地區的平原地質即為大水庫。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國內教授團隊與國際團隊曾經長年調查研究,發現蘊藏豐富地下水,有大量伏流水,地下水流向海洋。在建造水庫困難重重之際,地下水庫正是天造地設,好環境值得珍惜。若善用惜用,供應南部萬行萬業、萬民之需應無問題[footnoteRef:1]。 [1: 曹啟鴻,救旱地下水 當救全民之旱,自由時報,2023年4月12日,第A16版。]
(二) 屏東平原地下水資源蘊藏豐沛,高屏溪上游的伏流水帶,主要為厚層礫石夾砂層組成,為河道地表水補注地下水之重要來源區。屏東平原相對其它地下水分區其資源相對較為豐沛,地下水能迅速回補。抗旱調度過程做好監測地下水水位,管理安全出水量並定期公開資訊,如達到警示管理水位就立即停止調度,如此可以避免對當地造成影響[footnoteRef:2]。 [2: 張竝瑜、倪春發、顧承宇、羅偉誠,我們對於地下水救旱的看法,自由時報,2023年4月10日,第A14版。。]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將地下水智慧管理
近年氣候變遷造成全球發生乾旱的頻率大幅增加,臺灣2021年經歷百年大旱,2022年臺灣南部降雨量是30年來新低。臺灣年總用水量約165億噸,目前有96座水庫,有效蓄水量約20億立方公尺,而地下水年利用量約59億噸,約占四成年總用水量,足見地下水資源在整體水資源利用的重要性。受惠於5G及AIoT蓬勃發展,經濟部水利署與地方政府合作執行「地下水智慧管理推動計畫」。首先進行地下水水權資料收集分析,並完成用水資料管理監控平台的初步架構。除了推廣安裝智慧量水設備,更以人工智慧方式預測地下水水位,擴充智慧地下水管理系統、開發水權核發統計功能,同時於抽水異常行為發生時即時通知水權人與機關人員,做出適當管理[footnoteRef:3]。 [3: 劉靜君,桃市地下水智慧管理 落實永續利用,經濟日報,2023年4月21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22/7112319,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25日。]
政府宜研議落實全面地下水智慧管理,推動於全國各縣市施行地下水水權裝置量水設備,要求地下水年引用量達一定程度的水權人,於水權井裝設智慧量水設備,以便智慧管理地下水。
(二)政府宜規劃地下水庫以抗旱並防洪
面對極端氣候,洪旱交互襲來,如何適當運用地下水,作為防洪、抗旱,甚至區域氣候調節之用的地下水庫,已成為近十年世界科學家的焦點課題[footnoteRef:4]。 [4: 張竝瑜、倪春發、顧承宇、羅偉誠,同註2。]
事實上,經濟部於2011年就訂定「赤崁地下水庫運用要點」,以調蓄及有效運用赤崁地下水庫所攔蓄之天然積水蓄存水量,供應家用及公共給水、農業用水等用水標的使用,並以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自來水公司)為管理機構,由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負責營運管理[footnoteRef:5]。 [5: 赤崁地下水庫運用要點,水利法規查詢系統,https://wralaw.wra.gov.tw/Law_Content.aspx?n=9302&s=10252&sms=919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25日。]
政府相關部門例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及水利署等,宜對地下水等國土資源進行調查研究,深入調查評估各地的地下水庫潛能,規劃建置地下水庫,以便於洪旱時期與補注池、抗旱井聯合運用,以達抗旱防洪之目的。
(三)借鏡國外地下水資源管理
以色列受限自然氣候條件,欠缺豐沛水源,地下水資源約占45%(地面水資源約占55%)。地下水管理由中央政府完全管理,透過全國輸水系統實施地下水及地面水資源聯合調度;建置高度靈敏感應監測系統,嚴格管制地下水抽取與監測地下水水位,落實地下水井管理與水質監測,著重水源安全與監測,並善用價格工具,提升用水者的用水效率。國家供水系統除供水外,亦有蓄洪調節功能,在雨水多的早春及冬季,排放過多的雨水,同時補給沿海地區地下含水層,以防海水因地下水水位下降而倒灌,可以調節不同地區之用水需求。前述有關以色列的地下水管理規定,其相關法律包括水法(The Water Law)、水井控制法(The Water Drilling Control Law)、量水法(The Water Measuring Law)[footnoteRef:6]。 [6: 我國地下水資源政策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編印,2014年4月, 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3JlbGZpbGUvNTY0NC8yNjk5LzAwNjAyMTAucGRm&n=5oiR5ZyL5Zyw5LiL5rC06LOH5rqQ5pS%2F562W5LmL56CU56m277yI5a6a56i%2F77yJLnBkZg%3D%3D&icon=..pdf,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25日;LTN經濟通,「台灣缺水?看以色列怎做的」,自由時報,2021年4月14日,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90617,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25日。]
綜上,政府可參採外國作法,重視水資源調查資訊,水資源分布在流域上中下游,應統整調節運用以抗旱或防汛,俾利因應極端氣候,強化水資源供給之韌性,並考量於水利法第3章水權增訂智慧管理地下水,第5章水利事業之興辦增訂地下水庫運用,並增訂地下水資源管理專章以善用地下水資源。
撰稿人:曾耀民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880/File_19784066.docx |
R02060 | 學校教師輔導管教學生之法制研析 | 教師法 | 王幼萍 | 2023-05-0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6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學校教師輔導管教學生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教師法
三、背景說明
(一)臺灣青年民主協會表示近來接獲某高中學生反映,學校規定學生到校必須將手機交至手機櫃,下課、午休都不能使用手機,近期校方更是嚴格執法,生輔組長會在上課時間或下課、午休到各班巡堂,發現學生手放在桌子下面,就會被「合理懷疑」翻抽屜、書包,檢查有無違規
。該協會表示,學校教師長期使用這樣的方式管教,已明顯違法,更侵害隱私權,教育局應立即要求學校停止違法作為
。該高中表示,學校組長及老師係因上課期間發現學生違規使用手機,為進一步確認抽屜有無手機,學生外套放在桌上才挪動學生的外套,並非直接翻找抽屜,但沒錄影確實違規。今後校方會立即改善輔導管教措施,以精進師長輔導管教知能
。
(二)教育局知悉該事件後派員進入學校調查以還原事實,並認定生輔組長確有移動學生外套查看抽屜手機,違反《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相關規定,並要求校方調整輔導管教措施、加強正向管教
。
四、探討研析
(1)
學校應加強教育宣導教師輔導與管教法規措施,以維護校園安全與教學秩序
自2003年10月16日《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廢止以來,改由各學校依《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各自訂定該校之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辦法明定禁止體罰、禁止刑事違法行為、禁止行政違法行為、禁止民事違法行為及明確違法管教之法律責任,亦規範教師如有前述不當管教或違法處罰之行為者學校應予以適當懲處,但或因學校對教師之輔導與管教相關宣導教育不足,導致不當管教或違法處罰行為屢屢發生,甚至發生學生輕生憾事
。
依據《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所訂定之各校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規定,如遇有搜查學生身體及私人物品情況,學校應遵循搜查時全程錄影之原則,確實維護學生之身體自主權與人格發展權,以符法制規定,且因為學生輔導與管教的措施與法律責任,高度影響學生身心與人格發展,學校應透過在職訓練、法治宣導或邀請專家學者演講等方式加強宣導教育,精進教師輔導與管教相關知能,以維護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並維護校園安全與教學秩序。
(2)
明定輔導或管教學生,應注意遵守正當法律程序,以符合比例原則之方式為之
依《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第28點
及第29點
規定略以,學校搜查個人物品或安全檢查須有「合理懷疑」並「全程錄影」。依上述報導確有移動學生外套檢查抽屜,卻未依規定全程錄影,且其「合理懷疑」的認定標準允宜有客觀事實作為判斷基礎,而非單純臆測,另「全程錄影」之程序如何進行亦應明確規範,以避免衍生爭議。
另依《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第12點
及第15點
規定略以,輔導與管教之目的及原則應符合比例原則及處罰之正當法律程序。當學校發生學生管教事件爭議時,為避免事實未釐清前,學校與學生即針對處理程序各有主張,且為確保老師輔導或管教的合法性,允宜於法律明文揭示教師輔導或管教學生應注意遵守正當程序原則,依法定的適當程序為之,並以符合比例原則方式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基本權益。爰建議修正《教師法》第32條第1項第4款規定,應依正當法律程序及比例原則輔導或管教學生,導引其適性發展,並培養其健全人格。
撰稿人:王幼萍
� 林炫均,合理懷疑你玩手機!福誠高中被控違法搜書包教育局說話了,TVBS新聞網,2023年4月10日,https://news.tvbs.com.tw/local/2092331,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4月17日。
� 陳景清、陳芝瑄,遭控違法搜書包高市福誠高中坦承有瑕疵,國語日報,2023年4月11日,https://www.mdnkids.com/content.asp?sub=1&sn=10969,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4月17日。
� 陳奐宇、許政俊,高雄某高中師翻抽屜搜手機未依規錄影學生質疑違法搜查,2023年4月11日,https://tw.news.yahoo.com/%E9%AB%98%E9%9B%84%E6%9F%90%E9%AB%98%E4%B8%AD%E5%B8%AB%E7%BF%BB%E6%8A%BD%E5%B1%9C%E6%90%9C%E6%89%8B%E6%A9%9F%E6%9C%AA%E4%BE%9D%E8%A6%8F%E9%8C%84%E5%BD%B1-%E5%AD%B8%E7%94%9F%E8%B3%AA%E7%96%91%E9%81%95%E6%B3%95%E6%90%9C%E6%9F%A5-053402628.html,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4月17日。
� 陳文嬋,福誠高中組長移動學生外套查看抽屜手機市府認定違規搜查,自由電子報,2023年4月11日,https://news.ltn.com.tw/news/Kaohsiung/breakingnews/4267367,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4月17日。
� 陳祖傑,台中高中生疑遭校方霸凌輕生 教育局:校長等7人調職調查,公視新聞網,2023年3月24日,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4%B8%AD%E9%AB%98%E4%B8%AD%E7%94%9F%E7%96%91%E9%81%AD%E6%A0%A1%E6%96%B9%E9%9C%B8%E5%87%8C%E8%BC%95%E7%94%9F-%E6%95%99%E8%82%B2%E5%B1%80-%E6%A0%A1%E9%95%B7%E7%AD%897%E4%BA%BA%E8%AA%BF%E8%81%B7%E8%AA%BF%E6%9F%A5-043700993.html,上網檢視日期:2023年4月26日。
�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第28點規定:「搜查學生身體及私人物品之限制。為維護學生之身體自主權與人格發展權,除法律有明文規定,或有相當理由及證據足以認為特定學生涉嫌犯罪或攜帶第三十點第一項及第二項各款所列之違禁物品,或為了避免緊急危害者外,學校不得搜查學生身體及其隨身攜帶之私人物品(如書包、手提包等)(第1項)。學校進行前項搜查時,應全程錄影(第2項)。」
�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第29點規定:「校園安全檢查之限制。為維護校園安全,學校得訂定相關規定,由學務處依規定進行安全檢查:…(二)高級中等學校之學務處對特定學生涉嫌犯罪或攜帶第三十點第一項及第二項各款所列違禁物品,有合理懷疑,而有進行安全檢查之必要時,在二位以上之學生家長會代表、學生會幹部或教師陪同下,得在校園內檢查學生私人物品(如書包、手提包等)或專屬學生私人管領之空間(如抽屜或上鎖之置物櫃等);國民中小學進行前段之檢查時,應有二位以上之學生家長會代表或教師陪同。進行本款之安全檢查時,被檢查之學生本人得在場。…」
�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第2章章名及第12點規定:「第二章輔導與管教之目的及原則…十二、比例原則。教師採行之輔導與管教措施,應與學生違規行為之情節輕重相當,並依下列原則為之:(一)採取之措施應有助於目的之達成。(二)有多種同樣能達成目的之措施時,應選擇對學生權益損害較少者。(三)採取之措施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
�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第15點規定:「處罰之正當法律程序。學校或教師處罰學生,應視情況適度給予學生陳述意見之機會,以了解其行為動機與目的等重要情狀,並適當說明所針對之須導正行為、實施處罰之理由及措施(第1項)。學生對於教師之處罰措施提出異議,教師認為有理由者,得斟酌情形,調整所執行之處罰措施;必要時,得將學生移請學生事務處(以下簡稱學務處)或輔導處(室)處置(第2項)。教師應依學生或其監護權人之請求,說明處罰過程及理由(第3項)。」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878/File_19784064.doc |
B02059 | 建築物改採實坪制之問題研析 |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土地法;土地登記規則 | 李基勝 | 2023-04-2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59
:
議題研析
一、題目:建築物改採實坪制之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土地法》及《土地登記規則》
三、背景說明
茲有論者認為高房價惹民怨,大部分來自公寓大廈的高公設比,乃主張「改實坪制者得天下」要求改革,內政部長則承諾 2 個月左右提出虛坪改革政策;但也有不少房市專家都認為是譁眾取寵的假議題,不能真正解決高房價問題,甚至直言「不用妄想實坪制會造成房價下跌」[footnoteRef:1]。 [1: 王翊綺,〈實坪制讓房價下跌?他列 4 種人喊沒用:沒買房門票的才在乎〉,TVBS新聞網,2023年4月12日,https://news.tvbs.com.tw/money/2093930,瀏覽日期:2023年4月12日。]
四、探討研析
(一)最初有關區分所有建物(樓房型態之公寓)之公共設施登記,並未如當前的登記實務,專有部分與共有部分涇渭分明。業經廢止的《建物測量辦法[footnoteRef:2]》第28條曾規定:「建物第一次測量,應測繪建物位置圖及其平面圖。區分所有建物之共同使用部分,除有特殊情形者外,應測繪於各區分所有建物之內。地政事務所於測量完竣後,應發給建物測量成果圖。」[footnoteRef:3]因此,辦理所有權第一次登記,於勘測時,權利人已協議將通道、樓梯間、電梯間分別測量繪於各區分所有建物[footnoteRef:4]之內,且經依法登記完畢,依《土地登記規則》(1980年1月23日發布)第72條第3款規定:「區分所有建物共同使用部分,不得分割。」[footnoteRef:5]直至自1995年9月1日才施行「區分所有建物共同使用部分僅建立標示部,及加附區分所有建物共同使用部分附表,其建號,應於各區分所有建物之所有權狀中記明之,不另發給所有權狀」之規定[footnoteRef:6]迄今(之後修正為現行第81條第2項)。 [2: 內政部,台內地字第93108號(1982年8月12日)發布《建物測量辦法》(https://twinfo.ncl.edu.tw/tiqry/hypage.cgi?HYPAGE=search/merge_pdf.hpg&type=g&dtd_id=12&sysid=D8200152),台(79)內地字第800619號(1990年6月27日)廢止(https://twinfo.ncl.edu.tw/tiqry/hypage.cgi?HYPAGE=search/merge_pdf.hpg&type=g&dtd_id=12&sysid=D9000876)。以上均瀏覽於2023年4月13日。] [3: 內政部,台(69)內地字第55983號(1980年1月23日)修正發布,同年3月1日施行之《土地登記規則》第69條第1項即已規定:「申請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前,應先向登記機關申請建物勘測,建物屬區分所有者,其共同使用部分於勘測時,除有特殊情形者外,應測繪於各區分所有建物之內。」按前揭規定之「區分所有建物」實係指今之專有部分,此由第71條規定:「區分所有建物,區分所有權人得就其區分所有部分之權利,單獨申請登記。」證明之。https://twinfo.ncl.edu.tw/tiqry/hypage.cgi?HYPAGE=search/merge_pdf.hpg&type=g&dtd_id=12&sysid=E2100659,瀏覽日期:2023年4月13日。] [4: 內政部 ,台(74)內地字第313621號(1985年5月10日)。] [5: 內政部,台內地字第523957號(1987年7月31日)。] [6: 內政部,(84)台內地字第8477506 號(1995年7月12日)修正發布《土地登記規則》第75條規定,(84)台內地字第8481117 號(1995年7月26日)定自同年9月1日施行。]
(二)各類型區分所有建物之共用部分,不免有所差異,5層樓以下的公寓,少有設置電梯(昇降梯)者,6層以上的華廈[footnoteRef:7]則不然[footnoteRef:8],近年來的住宅大樓更常有氣勢磅礡的門廳,甚至有中庭花園、地下停車場、警衛管理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多樣公共設施[footnoteRef:9]。該等「共用部分」或為可免,或為不可免。例如:游泳池非屬必要,電梯(昇降梯)則不能免,且10層以上建物依法更須增設[footnoteRef:10]。 [7: 華廈,一般指10層以下樓並擁有電梯的集合住宅。見:〈了解房屋的種類,公寓、華廈、大樓、透天厝〉(2021年4月9日),樂屋網,https://extra.rakuya.com.tw/house_news/%5B%E6%A8%82%E5%B1%8B%E6%83%85%E5%A0%B1%5D%E4%BA%86%E8%A7%A3%E6%88%BF%E5%B1%8B%E7%9A%84%E7%A8%AE%E9%A1%9E%EF%BC%8C%E5%85%AC%E5%AF%93%E3%80%81%E8%8F%AF%E5%BB%88%E3%80%81%E5%A4%A7%E6%A8%93%E3%80%81%E9%80%8F%E5%A4%A9%E5%8E%9D-1882.html,瀏覽日期:2023年4月24日)。] [8: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55條規定,6 層以上建築物應設昇降機(電梯)。前揭規定,轉引自:內政部,台內營字第142518號(1983年2月25日),在網路上,僅見於法源法律網(1993年4月12日)與全國法規資料庫(2001年6月6日),但其原始規定究竟為台內營字第91123號(1982年6月15日)或台內營字第642788號(1975年8月5日)發布,不得而知(請參照:中華民國早期法規文獻系統,https://lis.ly.gov.tw/lyearlyc/lyearlykm,瀏覽日期:2023年4月24日)。] [9: 住宅大樓,一般定義為超過10層樓並擁有電梯的集合住宅,部分配有同前註。] [10: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55條及第106條。]
(三)如上所見,論者所謂「實坪制」應包括「專有部分[footnoteRef:11]」,固無疑義,但是否排除「約定共用部分[footnoteRef:12]」而包括「約定專用部分[footnoteRef:13]」?「共用部分[footnoteRef:14]」應全部或部分排除於建物所有權登記範圍外?顯然應先釐清,並以法規明定之,否則治絲益棼。 [11: 公寓大廈之一部分,具有使用上之獨立性,且為區分所有之標的者(《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條第3款)。] [12: 公寓大廈專有部分經約定供共同使用者(《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條第6款)。] [13: 公寓大廈共用部分經約定供特定區分所有權人使用者(《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條第5款)。] [14: 公寓大廈專有部分以外之其他部分及不屬專有之附屬建築物,而供共同使用者(《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條第4款)。]
(四)區分所有建物之公共設施(共用部分),雖不容否認有提升居住品質而不能免者,然而所謂居住品質,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再者,無論建物所有權登記是否採納「實坪制」,繁華高貴與樸素簡約的建物,不可能同等價位。不計入「實坪制」的建築設施,也不可能不計價,即建商必然提升「實坪」的單價,以吸納其成本及利潤。
(五)建物價值及其交易價格,並非只取決於面積,包括整體結構,及其使用功能外,土地坐落與社群(鄰居)互動關係也有關鍵性的影響。單從建物所有權登記項目著手,對於建物買賣價格是否產生實質作用,仍值觀察。
(六)綜上所見,與其改採「實坪制」,不如教育民眾何謂「專有部分」、「主建物[footnoteRef:15]」、「附屬建物[footnoteRef:16]」與其他區分所有建物的「共用部分」為何物,及其建物所有權與使用關係,以充實民眾購屋所需知識,更能切合實際。正是所謂送魚,不如教釣魚,方為務本之道。 [15: 房屋室內面積,有使用上及構造上獨立性的建築物,購買後可以自由進出。包含客廳、餐廳、臥室、書房、廚房及衛浴等部分。請參考:〈一圖秒懂專屬建物篇〉,賣厝阿明NEWS,https://54aming.com/articles/d1bdcc,瀏覽日期:2023年4月25日。] [16: 連接主建物室內面積的附屬部分,像是從主建物長出去的地方,例如陽台、平台、花台、露台等,同前註。]
撰稿人:李基勝
1/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748/File_19783852.docx |
R02058 | 指認犯罪嫌疑人程序法制化之研析 | 檢察機關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警察機關實施指認犯罪嫌疑人注意事項 | 陳世超 | 2023-04-2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5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指認犯罪嫌疑人程序法制化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檢察機關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警察機關實施指認犯罪嫌疑人注意事項
三、背景說明
刑事訴訟實務上之對人指認,乃犯罪後,經由被害人、共犯或目擊之第三人,指證並確認犯罪嫌疑人之證據方法。惟現行刑事訴訟法並無關於指認程序規定,而僅規範於「檢察機關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及「警察機關實施指認犯罪嫌疑人注意事項」,是否妥適,尚存討論空間。
四、探討研析
對於犯罪嫌疑人之指認程序,現行雖已有法務部及內政部警政署訂定「檢察機關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footnoteRef:1]」及「警察機關實施指認犯罪嫌疑人注意事項[footnoteRef:2]」以供辦案人員遵循。惟刑事訴訟法對於指認程序並無相關規定,是否妥適,尚有爭議。 [1: 檢察機關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99點:「檢察官對於有必要指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之案件,為期勿枉勿縱,應審慎為之,確實依照本法之規定,實施全程錄音及必要時全程錄影,並依案情之需要,以各檢察署所設置單面指認玻璃及雙向視訊系統,實地操作使用(第1項)。指認前應由指認人先陳述犯罪嫌疑人之特徵,於有數人可供指認時,對於可供選擇指認之人,其外型不得有重大之差異。指認前必須告知指認人,真正之犯罪嫌疑人並不一定存在於被指認人之中,且不得有任何可能誘導之安排出現(第2項)。檢察官行訊問或檢察事務官行詢問並製作指認之供述筆錄時,應要求證人將目擊經過、現場視線及犯罪嫌疑人之容貌、外型、衣著或其他明顯特徵等查證結果予以詳述,命書記官一併附記於筆錄內,以便與指認之結果進行核對查考(第3項)」。] [2: 警察機關實施指認犯罪嫌疑人注意事項規範重點包括「應指派非案件偵辦人員辦理」、「全程連續錄音及錄影」、「指認前應由指認人先就犯罪嫌疑人特徵進行陳述,並詢問指認人與犯罪嫌疑人之關係及雙方實際接觸之時間地點,以確認指認人對於犯罪嫌疑人之知覺記憶為客觀可信」、「指認前不得向指認人提供任何具暗示或誘導性之指示或資訊,並應告知指認人,犯罪嫌疑人未必存在於被指認人之中」、「實施指認,應依指認人描述之犯罪嫌疑人特徵,安排六名以上於外型無重大差異之被指認人,供指認人進行真人選擇式列隊指認」、「二名以上指認人就同一犯罪嫌疑人進行指認時,應予區隔,並先後為之」。]
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3],因現行刑事訴訟法並無關於指認程序之規定,如何由證人正確指認犯罪嫌疑人,應依個案具體情形為適當處理,縱證人指認程序與「檢察機關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及「警察機關實施指認犯罪嫌疑人注意事項」不盡相符,亦難謂係違反法律位階之法定程序。 [3: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4882號刑事判決:「…刑事實務上之對人指認,乃犯罪後,經由被害人、共犯或目擊之第三人,指證並確認犯罪嫌疑之人之調查方法。現行刑事訴訟法並無關於指認程序之規定,如何由證人正確指認犯罪嫌疑人,自應依個案之具體情形為適當之處理,法務部及司法警察主管機關對於指認程序所訂頒之相關要領規範,無非提供辦案人員參考之資料,故證人之指認程序與相關要領規範不盡相符時,尚難謂係違反法律位階之法定程序。…」、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5號刑事判決:「……刑事訴訟實務上之對人指認,乃犯罪後,經由被害人、共犯或目擊之第三人,指證並確認犯罪嫌疑人之證據方法。現行刑事訴訟法並無關於指認程序之規定,如何由證人正確指認犯罪嫌疑人,自應依個案之具體情形為適當之處理。法務部及司法警察主管機關對於指認程序所訂頒之相關要領規範,旨在促使辦案人員注意,並非屬法律位階之『法定程序』之一環,尚不得僅因指認之程序與相關要領規範未盡相符,遽認其無證據能力。……」。]
惟有論者認[footnoteRef:4],指認如同其他刑事訴訟上的干預處分一樣,重點在於有無法律授權基礎(法律保留)及是否遵守比例原則。 [4: 林鈺雄與談意見,收錄於楊雲驊,偵查中之指認程序—評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第478號、95年台上字第1172號及95年台上字第3026號等三則判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2期,96年2月,頁127。]
亦即,論者認[footnoteRef:5],就犯罪嫌疑人而言,國家機關為確認身分對其所為之指認,以及為達到有效指認所採取之必要措施,均涉及諸多個人權利領域,尤其是受憲法保護之人格發展自由以及身體不受侵犯等基本權利。除非犯罪嫌疑人願意配合指認,否則違反犯罪嫌疑人意願所造成之基本權利干預,必須有法律之授權方可,此屬法律保留之範圍。司法實務見解「現行刑事訴訟法並無關於指認程序之規定,如何由證人正確指認犯罪嫌疑人,應依個案之具體情形為適當之處理」,似認指認程序無須法律授權即可執行而不屬法律保留範圍,忽略此將對犯罪嫌疑人產生干預或限制,顯有疑義。 [5: 楊雲驊,同註4,頁107。]
因此,有論者建議[footnoteRef:6],應於刑事訴訟法中明文規範指認實施之要件、程序及違反相關法律效果,以避免適用爭議。 [6: 傅美惠,刑事程序中指認法制建構芻議,真理法學論叢,第22期,108年3月,頁28;另有論者建議制定「指證程序法」,王兆鵬,證人指證之瑕疵及防制—美國法制之借鏡,臺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88 年1月,頁248。]
是以,審酌指認程序對犯罪嫌疑人而言仍屬干預處分,對於干預處分發動與執行的程序要件及法律效果,宜有法律明文,較為妥適。未來刑事訴訟法修法時,似得參採前開論者意見,納入指認實施之要件、程序及違反相關法律效果等規定,以平衡偵查程序發見真實、保障人權與程序正當等目的。
撰稿人:陳世超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642/File_19783747.docx |
R02057 | 外送員職業安全保障相關問題研析 | 公路法;機車外送交通安全指引 | 楊蕙如 | 2023-04-2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5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外送員職業安全保障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路法、機車外送交通安全指引
三、背景說明
(一)本院委員
質詢時引述審計部111年「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資料,110年外送員交通違規案件計5萬1,703件,較109年增加約3.99%;110年外送員涉入的交通事故達1萬1,799件,較109年9,339件遽增26.3%。如何保障外送員之職業安全已成政府亟需處理之議題。
(二)據內政部警政署111年公布110年道路交通事故概況之統計,(一般)肇事時間以傍晚「16時-18時」最多,上午「8時-10時」次之
,主要係該兩時段為上下班交通尖峰,車流量大較易發生交通事故所致;而「外送員」涉入交通事故情形,肇事的時段多集中在午餐時段「12時-14時」,以及晚餐時段「18時-20時」
,前三大肇事原因,分別為未依規定讓車、未注意車前狀況,以及起步未注意其他車(人)安全;由於外送員涉入交通事故之時段與整體一般事故有別,推估應與外送員急於在短時間內盡可能完成多筆訂單有關。交通部於相關公聽會
上表示,未來強化業者對所屬高風險外送員之管理及風險防制應從「強化業者源頭管理」及「薪資制度」面著手,避免外送員搶單等現象,以維道路交通安全
。
四、探討研析
(一)西班牙制定「騎士法」專法納管外送員之權益保障
義大利在現有的就業法增訂「外送員保護條款」,明定外送員在假日或晚上特定時段外送,需加發加班費,也規範業者須與工會簽團體協約、替外送員加保綜合性社會保險等
;而西班牙是全球唯一針對外送員訂立專法-「騎士法」(Rider Law)的國家,該法於2021年8月12日生效,主要創舉有二:其一,要求餐飲數位平臺將其外送騎士聘為受雇勞工(employees),而非自雇人士(self-employed workers)或獨立承攬人(independent contractors),外送員因而得享有社會安全的保障。外送平臺必須提供餐飲外送員病假等員工福利,同時不得恣意解僱;其二,管制數位平臺所使用足以影響外送員勞動條件之演算法的透明性
。除餐飲外送行業外,西班牙其他行業的零工經濟不適用「騎士法」
。
(二)研議制(訂)定專法及定型化契約範本之可行性
交通部公路總局「機車外送交通安全指引」第2點規定:「業者對於使用機車從事外送作業之從業人員,應有效降低其違規駕駛行為及減少交通事故傷害以維護道路交通安全,並訂定機車外送交通危害防止計畫據以執行。……」然該指引之法律位階偏低,全部規定共14點僅具宣示性質、規範效果有限,爰建議可參考西班牙「騎士法」,研議制定專法,以法律明定保障權益事項。另在契約部分,目前多家平臺業者透過手機APP程式讓外送員在線上簽工作契約,各平臺對外送員之權益保障不一,宜研議訂定定型化契約範本,明確約定平臺方不得片面減損外送員之勞動條件,例如片面減少跑單費用,或以相同報酬加長跑單距離等。從研議制定專法及訂定定型化契約範本,全面保障外送員之權益。
(三)維護外送員不低於基本工資之時薪
「機車外送交通安全指引」第3點規定,業者應遵守:合理派單
、加強高風險從業人員管理
,以及降低從業人員肇事率等規定
,然而我國外送員跑單之報酬有逐年降低之情形。2-3年前平均每單新臺幣(下同)70元以上約等同於臺北市計程車之起跳費率。惟計程車起跳費率自今(2023)年4月起調漲至85元、夜間加成更達105元,然外送員現今每單平均報酬甚至不到50元
,有民意代表指出外送員長期面臨低工資環境,一個小時須跑5張單才能達到基本工資
,誠不合理。由於運價下調及演算法常遭平臺業者片面變更且不透明,許多外送員「拼命」搶單送1.5倍以上之單量,以獲取以往相同收入,致增加違規及事故之風險。
我國之基本工資自2023年1月1日起時薪已調整為176元,基於交通安全考量,如果外送員每小時跑2.5單,每單至少須有70.4元(176/2.5=70.4)之報酬方能達到基本工資;如每小時跑3單,則每單亦須有58.7元(176/3=58.66)之報酬方能達到基本工資。然若以現今每單平均報酬恐不到50元來看,外送員很可能力拼每小時跑4單以上,或透過超時工作來補薪資之不足,勢增加危險駕駛及疲勞駕駛之風險。為從制度上減少危險駕駛風險,宜以基本工資或計程車起跳費率為參考基數,連動調高外送員每單基本報酬,以落實合理派單、減少搶單事故。
(四)明定平臺須公開運價演算法,避免外送員被片面降薪
西班牙「騎士法」規定,數位平臺公司必須定期提供決定演算法運作的「參數、規則與指令」,以及對於勞雇關係有影響的「數學公式」,以減少其扭曲與歧視性後果
。建議未來或於專法中明定平臺業者須公開運價演算法之規則及公式(例如:基本薪資、接案率、運送里程加價門檻、運送趟數,以及顧客評價等獎勵機制及其參數等),讓外送員可以獲得合理、可期待之報酬,以減少外送員為了拼接單收入所獨自承受職業安全及交通事故風險。
撰稿人:楊蕙如
� 參立法院公報初稿(第 10 屆第 7 會期第 32 期),委員會紀錄,112 年3月29 日,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司法及法制、交通委員會第1次聯席會議 委員賴香伶之發言,委 170-171。
� 110 年道路交通事故概況,肇事時間以「16-18 時」及「8-10 時」居前 2 位:110 年肇事時間以「16-18 時」5 萬 5,547 件(占 15.51%)最多,「8-10 時」4萬9,333 件(占 13.77%)次之,主要係該兩時段為上下班交通尖峰,車流量大較易發生交通事故所致。依增減數觀察,以「6-8 時」增加 1,755 件(+4.59%)最多,詳見:警政署統計室,110 年道路交通事故總死傷人數 47 萬 9 千人 發生於路口死傷占 57.59%,警政統計通報(111 年第 26 週),頁2,發布日期:2022年6月29日,檢自https://www.npa.gov.tw/ch/app/data/list?module=wg057&id=2218&page=1&pageSize=15,檢索日期:2023年4月18日。
� 陳祁,賺錢丟命!外送員車禍風險高 台中兩年死傷2576人,TVBS新聞網,2022年10月1日,https://news.tvbs.com.tw/local/1922059?utm_source=Yahoo&utm_medium=Yahoo_news&utm_campaign=newsid_1929881,檢索日期:2023年4月18日。
� 委員賴香伶、張其祿等於112年4月14日召開「外送平臺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修法公聽會。
� 簡嘉佑,立委籲立法保障外送員 勞動部:有難度,台灣醒報,2023年4月14日,https://tw.news.yahoo.com/%E7%AB%8B%E5%A7%94%E7%B1%B2%E7%AB%8B%E6%B3%95%E4%BF%9D%E9%9A%9C%E5%A4%96%E9%80%81%E5%93%A1-%E5%8B%9E%E5%8B%95%E9%83%A8-%E6%9C%89%E9%9B%A3%E5%BA%A6-091705634.html,檢索日期:2023年4月18日。
� 葉冠妤,護外送員勞權 勞動部擬訂指導原則,聯合報,2022年8月7日,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518215,檢索日期:2023年4月18日。
� 陳錫平,西班牙「騎士法」即將上路——平台外送員勞動權益保障的新里程碑,臺灣人工智慧行動網,2021年8月5日,檢自� HYPERLINK "https://ai.iias.sinica.edu.tw/riders-law/" �https://ai.iias.sinica.edu.tw/riders-law/�,檢索日期:2023年4月12 日。
� 王素彎,兼顧產業發展與餐飲外送員的勞動權益,經濟前瞻,2022年5月,頁51-52。
� 「機車外送交通安全指引」第3點規定:「業者利用行動裝置透過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同時提供託運人及受貨人即時運送服務,且其應用程式具有受貨人交易之功能者,除應符合職業安全衛生法等職業安全管理相關法令之規定外,並應遵守下列規定:
(一)設定合理從業人員選用門檻。
(二)辦理交通安全教育訓練。
(三)合理派單。
(四)合法取得相關資料。
(五)辦理業者自主管理檢核項目。
(六)加強高風險從業人員管理。
(七)提供從業人員向業者申訴之管道。
(八)事故通報及處理。
(九)降低從業人員肇事率。
(十)成效評估及改善。」
� 林詠琪、簡士峯,平台變相減薪? 外送員跑單快4公里僅「拿到40元」,民視新聞網,2023年2月15日,檢自� HYPERLINK "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3215F14M1" �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3215F14M1�,檢索日期:2023年4月21日。
� 引述時代力量高雄市議員林于凱發言,詳見: 陳鈺馥,別拿外送員生命開玩笑!時代力量籲成立「外送防疫國家隊」,自由時報,發布日期:2022年4月25日,檢自� HYPERLINK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904677?fbclid=IwAR2tBw1oRp44_utUJrDB38c6sqyy1uCIVvC__Acot9oDWWFwZ6lQW6_VYZc"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904677?fbclid=IwAR2tBw1oRp44_utUJrDB38c6sqyy1uCIVvC__Acot9oDWWFwZ6lQW6_VYZc�,檢索日期:2023年4月21日。
� 參數、規則與指令之原文為:parámetros, reglas e instrucciones;parameters, rules and instructions,詳見陳錫平,同註7。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640/File_19783745.doc |
R02056 | 解決農業缺工相關機制之探討 | 就業服務法;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 | 陳建欉 | 2023-04-2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56
議題研析
一、題目:解決農業缺工相關機制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就業服務法、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因從事農業所得偏低、工作環境不佳,導致農村人口大量外移,復因人口老化,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日益嚴峻。爰此,政府於 2016年建置「農業人力資源平臺」,2017年成立「農業人力發展辦公室」[footnoteRef:1],2019年開放農業移工[footnoteRef:2],申請名額從最初800人,增至2023年的1萬2,000人,惟迄今仍無法完全解決該問題[footnoteRef: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下稱農委會)近年陸續推動外國人力運用方案,內容包含在臺僑外生農業打工、新南向國家青年來臺農業度假打工、印尼青農來臺技術實習等計畫[footnoteRef:4],以緩解國內農業人力缺口。 [1: 林嘉慧,我國農業人力資源之現況與運用情形,經濟前瞻,第203期,2022年9月,頁57-60。] [2: 所稱農業移工即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外展農務服務計畫」,移工並非長期駐於某農家,實質雇主是農會、合作社或「農業NGO(非政府組織)」,農民只需在有人力需求時才付費申請派工協助,平常不需肩負管理、照顧責任。] [3: 楊媛婷,解決農業缺工 陳吉仲:從6千人增至1萬2千人,自由時報,2023年3月22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247466(最後瀏覽日:2023年4月24日)。] [4: 王勝平 、 黃淑蕙,擴增多元人力運用緩解農業缺工問題,農政與農情,第323期,2019年5月,頁9。]
(二)國內農業長期缺工,1年高達10萬人,導致農田裡黑工屢見不鮮。農委會去(2022)年4月發文各級農會[footnoteRef:5],鼓勵農民舉辦休閒活動,讓移工閒暇時到田區內從事「農事體驗」,強調僅為採收體驗,而非僱傭之勞務對價關係,惟此舉遭批評為黑工解套[footnoteRef:6];近日更研擬開放新住民親人以「依親打工」方式來臺工作。勞動部則表示,較可行的作法應是由權責機關農委會規劃試辦「度假打工」之方案[footnoteRef:7]。 [5: 參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2年4月22日農輔字第1110022791號函。] [6: 彭宣雅、葉冠妤,熱議題/農委會鼓勵移工「體驗農事」,聯合新聞網,2022年6月8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371421(最後瀏覽日:2023年4月24日)。] [7: 葉冠妤,解農村缺工 農委會擬辦「依親打工」,聯合新聞網,2023年4月1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094356(最後瀏覽日:2023年4月24日)。依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第4條規定,取得「度假打工」簽證的外國人,簽證即視同「聘僱許可」,雇主不需要再向勞動部申請聘僱許可 。]
(三)面對農業勞工短缺,韓國於1993 年實施產業實習生制度,惟因實習生不受相關勞動法規保護,衍生不少勞動人權問題[footnoteRef:8]。日本於2018 年修訂「妥適實施外國人的技能實習及保護技能實習相關法」[footnoteRef:9],技能實習制度實施多年,弊端叢生、效果不彰,學界呼籲廢除該制度聲浪不斷[footnoteRef:10]。德國為解決缺工危機,近期將修正移民法,允許低薪移民、降低學位認證門檻,以吸引各國技術人員[footnoteRef:11]。農委會為緩解農業缺工問題先後提出「度假打工」、「體驗農事」、「依親打工」等方案,惟相關措施之法源依據、移工勞權、國人工作權保障等面向引發疑慮,容有討論之空間。 [8: 許聖章,韓國農業外籍勞動力政策分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網址:https://www.coa.gov.tw/(最後瀏覽日:2023年4月24日)。] [9: 林文傑、陳雅惠,日本現階段引進農業外勞之相關措施簡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網址: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4896&RWD_mode=N(最後瀏覽日:2023年4月24日)。技能實習制度,是一種培養外國人技能的政策,讓外國人可在日本企業中工作並學習技能,同時也能幫助日本企業解決勞動力缺乏等問題。] [10: 李浩宇,實習生淪奴隸工?日本實施30年的「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喊卡,出了哪些問題,今周刊,2023年4月13日,網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5/post/202304130034/(最後瀏覽日:2023年4月24日)。目前技能實習制度較為明顯的問題,包含企業不依規定發薪、實習生經常從職場失聯。] [11: 謝丹慈等,全球缺工!德國祭出最新移民法招手國際人才,TVBS新聞網,2023年4月12日,網址:https://news.tvbs.com.tw/life/2094586(最後瀏覽日:2023年4月24日)。]
四、探討研析
(一)移工下班或休假日依法不得兼差
依《就業服務法》第57條第1款規定,雇主不得聘僱未經許可、許可失效或他人所申請聘僱之外國人。合法移工必須要有固定雇主,且需要從事單一項目工作,而工作定義並非以形式上之契約型態或報酬與否加以判斷,若外國人有勞務之提供或工作之事實,不論是「短期」、「臨時性」、「是否支領工資」,雇主必須依規定提出申請,經核發許可後才能聘僱[footnoteRef:12]。即使是他人合法申請的移工,亦不得非法聘僱或容留從事工作。違反前揭規定,依《就業服務法》第63條規定,可處新臺幣15萬元以上75萬元以下之高額行政罰鍰,而5年內再違反者,則以刑罰相繩。 [12: 賴正琳,農事體驗恐淪「無酬工作」 勞動部:許可外工作恐廢聘,今日新聞,2022年6月9日,網址:https://www.nownews.com/news/5832432(最後瀏覽日:2023年4月24日)。]
(二)農事體驗應符合就業服務法相關規定
有關農委會對移工農事體驗所作之函釋,雖強調僅屬體驗與文化交流,而非僱傭之勞務對價關係。惟移工來臺主要目的應是賺取工資,而非從事各項體驗活動,如係偶發性參加休閒體驗活動,自無須另予規範。該函釋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反而造成非法移工識別及取締困難。為避免引發外界不當聯想,如需移工於假日支援農事活動,宜研修相關法令,將支援範圍、相關權利義務加以明定,以兼顧移工勞動權益及國人工作權。
(三)依親打工之適法性應予釐清
我國《就業服務法》對聘僱外國人工作係採許可制,除「受聘僱於機關(構)或大學進行講座、學術研究」、「與本國人結婚並獲准居留者」,或「持有工作許可證之外籍學生」等可直接聘僱外[footnoteRef:13],餘仍應依規定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許可。現行法規對來臺探親核發之停留簽證,並未允許從事短期工作,依親打工之適法性仍有疑義,爰建議主管機關先研修《就業服務法》第48條,將依親打工納入規範後,再予推動較為妥適。 [13: 參見就業服務法第48條及第50條規定。]
撰稿人:陳建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552/File_19783632.docx |
R02055 | 假訊息澄清機制之研析─以公教退休金不實訊息為例 | 衛星廣播電視法 | 賴怡瑩 | 2023-04-2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5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假訊息澄清機制之研析─以公教退休金不實訊息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衛星廣播電視法
三、背景說明
(一)報載,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指稱政府再次向軍警消公教的退休金下手,並附新聞連結,經第三方事實查證發現,網傳訊息的連結內容是本院2021年底修正退撫相關法規,將軍公教退休金由「先課稅、後免稅」,改為與勞工一致的「先免稅、後課稅」。訊息將當年修法舊聞當成是現今的新規定,經媒體披露為不實訊息[footnoteRef:1]。 [1: 謠言終結站,政府再找軍公教退休金下手? 訊息不實,自由時報,112年4月8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576335,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14日。]
(二)另111年11月間,有二則有關公教退撫基金相關報導,分別為「公教退撫基金何時破產?」[footnoteRef:2]及「退撫基金破產大限,恐提前5年,個人專戶制明年7月上路,新進公教人員另設新基金 既有機制將在2046年引爆危機」[footnoteRef:3],銓敘部則分別以新聞稿回應: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務人員新退撫制度,採個人專戶制,財務與現行退撫基金脫鉤,不會有破產問題[footnoteRef:4]及政府一定會負起撥補責任,公教人員不用擔心[footnoteRef:5],上開澄清新聞稿並獲媒體予以引述刊登。 [2: 高永光/考試院前副院長,【專家之眼】公教退撫基金何時破產?聯合報,111年11月18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656/6774371,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14日。] [3: 江睿智(111年11月14日),「退撫基金破產大限,恐提前五年,個人專戶制明年7月上路,新進公教人員另設新基金,既有機制將在2046年引爆危機」,經濟日報,第A5版。] [4: 銓敘部-新聞稿-針對媒體刊載「【專家之眼】公教退撫基金何時破產?」對112年初任公務人員退撫制度提出質疑,銓敘部回應:「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務人員新退撫制度,採個人專戶制,財務與現行退撫基金脫鉤,不會有破產問題」,111年11月18日,網址:https://www.mocs.gov.tw/pages/detail.aspx?Node=489&Page=10169&Index=1,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14日。] [5: 銓敘部-新聞稿-針對媒體報導「明年初任公教人員實施新退撫制度,退撫基金破產大限,恐提前5年」銓敘部回應:「政府一定會負起撥補責任,公教人員不用擔心」,111年11月14日,網址:https://www.mocs.gov.tw/pages/detail.aspx?Node=489&Page=10157&Index=1,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14日。]
(三)前述二類型之公教退休金不實訊息,分別為社群平台廣為流傳之訊息及傳統新聞媒體發表之評論報導,前者由第三方事實查核組織向銓敘部等機關查證後,發表事實查核報告[footnoteRef:6],後者銓敘部則主動發布新聞稿澄清。 [6: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公布之事實查核報告#2286。]
四、探討研析
(一)假訊息意涵及研議增訂媒體之事實查核規範
假訊息可以分成惡意不實訊息(disinformation)和不實訊息(misinformation),惡意不實訊息,是刻意編造以傷害個人、社會團體、組織或國家的訊息,其目的在煽惑人心,謀取某種政治或商業利益;而不實訊息則是內容錯誤,但並非為造成傷害而刻意製造的訊息,兩者的差異是製造和傳播過程中是否帶有惡意[footnoteRef:7]。二者之界定亦有可能不易判斷,上述公教退休金訊息似屬不實訊息(misinformation)。 [7: 考試院,數位時代中的媒體識讀新挑戰,國家人力資源論壇,20期,110年1月,網址:https://www.exam.gov.tw/NHRF/default.aspx?type=106241E966C563C0,最後瀏覽日期:112年4月14日。]
衛星廣播電視法第27條第2項規定,製播新聞及評論,應注意事實查證及公平原則;第3項規定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及境外衛星廣播電視事業之分公司或代理商播送之節目或廣告內容,不得有製播新聞違反事實查證原則,致損害公共利益之情形。爰此,除衛星廣播電視外,其餘媒體平台未有事實查證原則等法律條文規定,建議主管機關得參酌衛星廣播電視法第27條規定,依媒體平台性質,研擬增訂事實查證相關規定。
(二)因應社群平台特性,即時澄清不實訊息
數位科技的發達,造成社群平台的蓬勃發展,諸如LINE、Facebook、Instagram 以及 YouTube等均是民眾廣泛獲得訊息的來源;涉及公部門之不實訊息,亦會在各種社群平台流傳。
以前述第一則不實訊息為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判斷該訊息在網路及社群平台關注度高,主動向政府部門查證並公布事實查核報告;是項業務主管機關係被動提供該中心正確資訊,並未主動發布新聞稿澄清。為保障民眾知的權利,增進人民對公共事務之瞭解、信賴及監督,除由第三方事實查核組織協助事實查核外,建議政府部門輿情回應亦應含括民眾廣泛使用之社群平台,並建立假訊息澄清機制(包括回應訊息類別、公布方式、回應期限等),以期以即時澄清方式,迅速降低假訊息之負面影響力。
撰稿人:賴怡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540/File_19783580.docx |
R02054 | 證券詐欺之損害賠償爭議問題研析 | 證券交易法;民法 | 彭文暉 | 2023-04-2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54
議題研析
一、題目:證券詐欺之損害賠償爭議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證券交易法、民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和財務處長等人,為美化財務報告,以虛偽之三角貿易方式,大量虛增營業收入,藉以掩飾虧損,並創造盈餘。嗣後該公司遭檢調搜索,財報造假事件曝光後,公司股價在10個交易日大跌逾7成。嗣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代表受害投資人訴請該公司董事長等人賠償損害,然現行證券交易法(下稱證交法)並未明定賠償金額之計算方法,不同法院(法官)對如何計算賠償金額的看法分歧,引發司法實務爭議[footnoteRef:1]。 [1: 賴英照,「證交法應規定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經濟日報,2023年3月29日,第A4版。]
(二)一般而言,投資人信賴公司財報資訊而買入股票,當財報造假消息曝光後,縱使立刻賣出股票,仍難免遭受損失。法院若採「毛損益法」,投資人買賣股票之價差損失應全額賠償;若採「淨損差額法」,則股票價值之損失,部分雖因不實財報消息所致,但部分可能與該消息無關,而係政治、經濟或其他市場因素所造成。故投資人僅得請求賠償因造假消息曝光造成之跌價損失,其他因市場因素導致之價差損失,則須予扣除[footnoteRef:2]。 [2: 賴英照,同前註。]
四、探討研析
(一) 證券詐欺之損害賠償規範
現行證交法對於財務報告與公開說明書不實、操縱股價、內線交易等證券詐欺不法行為,僅於第157條之1就違反內線交易規定之損害賠償範圍有所明定,其餘不法類型則未有規範。
查證交法第20條第1項、第2項規定:「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私募或買賣,不得有虛偽、詐欺或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行為。」、「發行人依本法規定申報或公告之財務報告及財務業務文件,其內容不得有虛偽或隱匿之情事。」惟同法第20條第3項及第20條之1均未就其損害賠償之計算方式定有明文。按證交法乃公司法、民法之特別法,現行證交法、公司法既未就上開損害賠償之計算方式有所規範,則應適用民法第213條、第216條至第218條等損害賠償原則規定,即應以填補債權人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為限,並須斟酌個案有無損益相抵及過失相抵之適用[footnoteRef:3]。 [3: 劉連煜,財報不實損害賠償案件 如何計算損害金額─新方法的思考,月旦法學雜誌,第331期,2022年12月,頁56。]
(二)外國相關立法例[footnoteRef:4] [4: 劉連煜,同前註,頁57-59;67。]
1.美國
美國法院原則上採「淨損差額法」,依1934年證券交易法增訂 第21條規定,投資人求償金額,係以其「購買證券之價格(或賣出價格)」與「更正不實消息之日起90日內該證券平均收盤價格」間之差額為上限;若投資人於消息更正後未滿90日內賣出證券,賠償金額之上限為「賣出價格」與「消息更正日起至賣出日止平均收盤價格」之差額。惟仍有採「毛損益法」或解除契約返還買賣價金之例外情形。
2.日本
依2004年金融商品取引法第21條之2第3項規定,投資人得請求以「不實記載公布日前1個月該有價證券之平均市場價格」扣除「公布日後1個月該有價證券之平均市場價格」計算其應受賠償之金額。析言之,虛偽不實資訊公開後股價下跌幅度,理論上可顯示虛偽不實資訊對該有價證券價值之影響程度。因此,該法乃以價格下跌幅度,推定為投資人因不實資訊所致高額買入該證券所受損害,以之計算損害賠償金額。
(三)證券詐欺之損害賠償計算方式宜予明文規定
我國司法實務對於證券詐欺之損害賠償多採「毛損益法」計算投資人之損害,而不論資訊不實因素對於證券價格之影響程度。論者認其在法理上缺乏堅實基礎,且引發許多難以自圓其說之問題,不僅對賠償義務人過於嚴苛,投資人間也有不公平的情形[footnoteRef:5]。至美國法例所採以90日內價格為基礎,恐有更多經濟、金融、政治及其他市場因素介入,進而嚴重影響證券價格之漲跌,與立法本旨未必相符[footnoteRef:6]。 [5: 邵慶平,財報不實淨損差額法的得失與司法制度的變革,月旦法學雜誌,第310期,2021年3月,頁96。] [6: 劉連煜,同註3,頁59。]
又現行證交法第157條之1第3項規定,違反內線交易規定者,對於當日善意從事相反買賣之人買入或賣出該證券之價格,與消息公開後10個營業日收盤平均價格之差額,負損害賠償責任。惟現行證券交易制度定有漲跌停幅度之限制,10個營業日能否充分顯現不實資訊之影響,且投資人於該期間內有無充足機會賣出股票,尚非無疑。
學者認為損害賠償應參酌民法216條第1項所定「以填補債權人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為限」之法理,故證券詐欺之損害賠償原則上宜採「淨損差額法」作為計算方式。日本法例以不實資訊公布日前後1個月之平均價格差額作為損害賠償計算基礎,所定期間合理適中,亦可充分反映不實資訊之影響程度,可謂妥適之損害賠償計算方式[footnoteRef:7]。爰建議主管機關可參照日本法例研修證交法,將證券詐欺之損害賠償計算方式予以明文規定,以解決目前司法實務有關爭議。 [7: 劉連煜,同註3,頁70-71。]
撰稿人:彭文暉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535/File_19783565.docx |
R02050 | 疫後調降傳染病類別之相關法制研析 |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傳染病防治法 | 李郁強 | 2023-04-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50
議題研析
一、題目:疫後調降傳染病類別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所涉法規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傳染病防治法
三、背景說明
(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下簡稱指揮中心)指揮官於今(2023)年4月7日表示,下一步重要工作為COVID-19從第5類傳染病調整為第4類,擬4月底、5月初進行[footnoteRef:1]。 [1: 沈佩瑤,〈COVID-19擬改法定傳染病類別 王必勝:最快4月〉,《中央社》,2023年4月7日,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04070219.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7日)。]
(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施行期間延長至今(2023)年6月30日,該條例係針對COVID-19制定,故無傳染病分類問題。《傳染病防治法》將傳染病依致死率、發生率及傳播速度等危害風險程度高低分為5類。其中第4類傳染病是指第1類至第3類以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有監視疫情發生或施行防治必要之已知傳染病或症候群。第5類傳染病是指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其傳染流行可能對國民健康造成影響,有依該法建立防治對策或準備計畫必要之新興傳染病或症候群。
四、探討研析
(一)COVID-19從第5類調降為第4類傳染病對社會大眾影響不大
《傳染病防治法》第4類與第5類傳染病規範相同者有:醫師診治病人或法醫師檢驗或解剖屍體,發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時,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及規定方式報告當地主管機關(第39條第2項),主管機關對於傳染病病人,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防治措施處置(第44條)。有關第5類傳染病之特別規定:檢驗應送中央主管機關或其指定之具實驗室能力試驗證明之地方主管機關、醫事機構、學術或研究機構檢驗(第46條第1項);染患第5類傳染病之屍體應於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內入殮並火化(第50條第4項);明知自己罹患第5類傳染病,不遵各級主管機關指示,致傳染於人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50萬元以下罰金(第62條);因執行第5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身心障礙或死亡者,得補助給付(第74條)。
然,因第53條第1項規定,指揮中心成立期間,指揮官基於防疫之必要,得指示中央主管機關彈性調整第39條、第44條及第50條之處置措施,所以上述第39條、第44條及第50條規定,只要指揮中心成立期間措施都可能改變。將COVID-19從第5類調降為第4類後,僅第46條[footnoteRef:2]、第62條及第74條不再適用,第46條為檢體送驗規定、第74條為執行人員之補助,第62條因為致傳染之因果關係不易成立,所以原本即難以適用。綜上,COVID-19從第5類調降為第4類,對大眾影響不大。 [2: 2022年12月29日預告之傳染病防治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第53條第1項,指揮官得彈性調整之條文增訂第46條。衛生福利部,2022年12月29日衛授疾字第1110101642號公告。]
(二)增訂親友瞻仰染患第一類及第五類傳染病屍體之規定
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於2020年1月15日起將COVID-19列為第5類法定傳染病[footnoteRef:3],衛福部2021年5月26日公告,COVID-19報告時限為「24小時」,病人處置措施為「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或指定處所,施行隔離治療或其他必要措施」,屍體處置為「火化或報請地方主管關核准後深埋。」[footnoteRef:4]。2022年5月我國疫情升溫,公告雖未要求24小時內火化,但因當時染疫死亡數多、遺體儲存空間有限,實務上均於24小時內火化,造成家屬想見確診亡者最後一面不得其門而入,無法與親人道別引發民怨[footnoteRef:5]。同年6月指揮中心指揮官表示,家屬無法與往生者見最後一面的最大難處,不是火化時間,而是依規定屍體必須用完全密封且非滲透性的雙層屍袋包裹,一旦裝入就無法打開,將會朝讓家人可與往生者見最後一面,同時維繫殯葬人員健康的方式調整[footnoteRef:6]。 [3: 衛生福利部,2020年1月15日衛授疾字第1090100030號公告。] [4: 衛生福利部,2021年5月26日衛授疾字第1100100721號公告。] [5: 游凱翔,〈確診死亡不必24小時內火化?徐國勇:會與疾管署研議〉,《中央社》,2022年10月13日,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10130114.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9日)。] [6: 陳人齊、李欣恬、張立勳,〈24小時火化 陳時中拿公文不認帳〉,《中國時報》,2022年6月6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606000273-260118?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9日)。]
2023年3月9日指揮中心於函請內政部轉知轄區醫療院所及權屬相關單位,自2023年3月20日起,調整COVID-19屍體處理感染管制措施指引及建議,於「屍體處理」部分修正重點如下:1、取消「醫院或接體車上入殮封棺後逕送火化場火化」建議,調整為「遺體得採火化或埋葬等方式進行處置」。2、取消「不可再打開屍袋」建議,調整為「於符合感染管制原則下,親友可瞻仰遺容,惟應佩戴醫用/外科口罩,並避免直接碰觸遺體」。3、取消「使用雙層屍袋」建議,調整為「如有體液滲漏風險,應使用完全密封且非滲透性的屍袋」[footnoteRef:7]。 [7: 「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感染管制措施指引」十六、屍體處理相關建議同步停止適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函,2023年3月9日,肺中指字第1123800068號。]
鑑於傳染病之分類常有變更,且同列為第5類傳染病,有些疾病(裂谷熱、馬堡病毒出血熱、黃熱病、伊波拉病毒感染、拉薩熱、中東呼吸症候群管狀病毒感染症)屍體處理為「24小時內入殮並火化」,有些疾病(新型A型流感、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則是「火化或報請地方主管關核准後深埋」[footnoteRef:8],確實易讓人誤解。誠如前述所言,關鍵不在火化時間,而是無法見最後一面,爰建議《傳染病防治法》第50條增訂第5項「前項傳染病之屍體,於符合感染管制原則下,親友瞻仰遺容時,應佩戴醫用口罩,並避免直接碰觸屍體。」,原第5項遞延為第6項。 [8: 衛生福利部,前揭註4。]
撰稿人:李郁強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392/File_19783395.docx |
R02053 | 強化核威脅應變及防護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中華民國刑法 | 康世宗 | 2023-04-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5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強化核威脅應變及防護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中華民國刑法(下稱刑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媒體報導指出[footnoteRef:1],112年可能成為冷戰結束以來使用核武風險最高的1年,日本長崎大學廢除核武器研究中心(RECNA)針對東北亞核戰風險進行模擬,近期發表「降低東北亞核武使用風險計畫」報告。在5種模擬核戰的情境中,短期內直接死亡人數最高的情境是美、中爆發核戰,推估將達260萬人,報告同時警告,使用核武後的數日內,就可能升級為世界性核戰,因此核武國家間必須維持必要溝通管道,以避免誤判。 [1: 自由時報(112年4月9日),美中若為臺爆核戰 預估至少260萬人亡,國際新聞中心,第A04版。]
(二)另外,據相關報導指稱[footnoteRef:2],美國目前最重要的仍是使用常規武器等非核軍事選項,避免直接、全面之核武攻擊,例如:使用核彈在高空引爆,產生電磁脈衝(EMP),讓電力網崩潰;或使用小型核武,進行有限回應戰,雖不至於引爆全面核戰,仍應充實相關應變及防護能量。引發強化核威脅應變及防護能力相關問題之討論。 [2: 陳成良(111年10月3日),核戰威脅升高 美媒:拜登考慮「斬首」普廷,自由時報,第A01版。]
四、探討研析
(1)
周延核子事故緊急應變計畫及演訓,強化我應變及防護能力
依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第2條第1款規定:「核子事故:指核子反應器設施發生緊急事故,且核子反應器設施內部之應變組織無法迅速排除事故成因及防止災害之擴大,而導致放射性物質外釋或有外釋之虞,足以引起輻射危害之事故。」同條第13款規定:「緊急應變計畫:指緊急應變基本計畫、區域民眾防護應變計畫及核子反應器設施緊急應變計畫。」;第23條第1項規定:「核子事故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核子反應器設施經營者應立即依核子反應器設施緊急應變計畫進行應變措施,並通報各級主管機關。」簡言之,當核子事故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核子反應器設施經營者、中央或地方有關機關,應依緊急應變計畫,視情勢發展進行應變作業及執行應變措施。
我國雖非擁有核子武器之國家,但境內數座核能發電廠中之核子反應器等設施,均屬重要之關鍵基礎設施,無論面對傳統核武等軍事或其他非軍事手段之攻擊或威脅,其設施一旦遭到實體或虛擬之攻擊破壞而停止運作或降低效能,對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國民生活或經濟活動等都可能產生重大之影響。故建議相關主管部門應周延核子事故緊急應變計畫及演訓,並依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第15條等規定,「定期」實施演習,以強化我應變及防護能力。
另外,面對新型態「複合式之核威脅」,例如:於海中爆破核彈,引發海嘯進行攻擊等涉及跨部門、領域之事件,平時即應進行相關基礎設施維護的風險評估,視情勢發展需要,模擬各種可能發生之情形,「適時」實施相關兵棋推演、演習訓練等,非以「定期」為必要,以有效強化跨部門及中央與地方之協調合作能力,故建議於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第15條增訂第5項規定:「第1項及前項演習,必要時得以不定期方式辦理。」透過資源之整合及不斷的模擬演練,以精進危機應變、制變及防護的處理能力。
(2)
研議評估增訂非法取得或製作專供犯罪使用「電腦程式之附著物及物品」之義務沒收規範
論者[footnoteRef:3]研究分析,依據世界經濟論壇之全球風險研究報告指出,極端氣候、天災及網路攻擊為目前全球所面臨之前三大可能風險,而面對各種不同之風險及威脅,各國已開始重視對於民生、經濟維運有重大影響之關鍵基礎設施,並致力於加強相關之保護措施。其中如何因應及防範來自網路之攻擊所產生之核安威脅,避免釀成核子事故,是目前資安或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工作重點之一,例如:意圖危害核能發電廠正常運作之功能,非法取得或製作專供網路攻擊核子反應器等設施之電腦程式,對其核心資通系統進行干擾、破壞或侵害等行為。 [3: 施弘文,從美國關鍵基礎設施之防護淺論我國相關法制之方向,科技法律透析,108年1月,第31卷第1期,第37頁。]
為強化相關保護措施,行政院近期函請立法院審議[footnoteRef:4]之「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第31條之1、第31條之2及第45條條文修正草案」,針對以實體或虛擬方式攻擊、侵害核子反應器設施之行為,增訂相應之刑罰規範,期藉由加重刑責達到嚇阻不法的效果。另外,考量該等犯罪行為對國家及社會法益具有高侵害危險性,建議主管部門硏議評估,增訂非法取得或製作專供犯侵害核子反應器設施之罪使用「電腦程式之附著物及物品」之義務沒收規範,例如:參考刑法第315條之3規定[footnoteRef:5]之立法體例,於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增訂第31條之3規定:「前條電腦程式之附著物及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以資周延相關法益之保護規範。 [4: 詳參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政府提案第10033631號,112年4月12日印發,政224-226。] [5: 刑法第315條之3規定:「前二條竊錄內容之附著物及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撰稿人:康世宗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398/File_19783404.docx |
R02046 | 大眾捷運飲食規定之法制研析 | 大眾捷運法;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 | 方華香 | 2023-04-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4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大眾捷運飲食規定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大眾捷運法、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依大眾捷運法第50條第1項第9款規定及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捷)官網[footnoteRef:1]所示,旅客於捷運禁止飲食區內吃東西、喝飲料、嚼食口香糖或檳榔,處新臺幣1,500元以上7,500元以下罰鍰。上開罰鍰,依大眾捷運法第52條第2項規定,地方主管機關得委託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為處罰。 [1: 「捷運系統內旅客禁止飲食規定與範圍為何?是否有相關取締或宣導措施?」(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首頁/常見問答:https://www.metro.taipei/News_Content.aspx?n=566DA580861CEE77&sms=87415A8B9CE81B16&s=CBB430D2363C29FC)(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7日)]
(二)倘嬰幼兒於捷運上有飲食需求,依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第4條第1項規定,婦女得於公共場所以母乳哺育,任何人不得禁止。另依民眾寫捷運意見信箱得到北捷之回覆(北捷站字第10531564500號):「惟考量嬰幼兒飲食為其生理需求,對於嬰幼兒飲食(含哺乳或餵食副食品)行為目前並不會取締。另查現行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尚未針對受哺乳之人設有年齡限制,惟參考我國現行教育學制規定,受幼托教育者係5歲以下之人,故本公司對嬰幼兒(5歲以下)於乘車過程中,若有需要飲食(含哺乳或餵食副食品)之情形,均不會禁止。」[footnoteRef:2] [2: 官有紘,討拍反被打臉!她發文暗諷捷運不能飲食 下秒結局神逆轉,中天新聞網,2023年4月10日(https://tw.news.yahoo.com/%E8%A8%8E%E6%8B%8D%E5%8F%8D%E8%A2%AB%E6%89%93%E8%87%89-%E5%A5%B9%E7%99%BC%E6%96%87%E6%9A%97%E8%AB%B7%E6%8D%B7%E9%81%8B%E4%B8%8D%E8%83%BD%E9%A3%B2%E9%A3%9F-%E4%B8%8B%E7%A7%92%E7%B5%90%E5%B1%80%E7%A5%9E%E9%80%86%E8%BD%89-031355748.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4日)]
(三)外國捷運地鐵是否禁止飲食之情形略以:
1.紐約地鐵未明文禁止飲食[footnoteRef:3];倫敦地鐵亦可飲食(倫敦鐵路運輸條例TRANSPORT FOR LONDON RAILWAY BYELAWS第3條、第4條[footnoteRef:4],僅禁止抽菸、酒精類飲品及禁藥)[footnoteRef:5] [3: 魯皓平,台北捷運令人驕傲!外媒列10大理由大讚世界第一,遠見/首頁/國際,2019年1月25日(https://www.gvm.com.tw/article/5577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7日)] [4: https://content.tfl.gov.uk/railway-byelaws.pdf] [5: 葉靖斯,不准帶榴槤、蝸牛要買票、不排隊是犯罪!盤點世界鐵路六種奇葩規定,BBC中文網,2017年10月5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340338?page=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7日)]
2.香港鐵路附例第27條:「任何人不得─……(b) 在已付車費區域內(港鐵公司或第三者從中國任何其他地方運載乘客到香港或從香港運載乘客到中國任何其他地方的任何列車除外)進食或企圖進食任何食物或飲用或企圖飲用任何飲品(不論是酒精類或非酒精類飲品)。」[footnoteRef:6] [6: 葉靖斯,同前註5。]
3.新加坡快捷交通系統法令(Rapid Trainsit System Regulations第14條[footnoteRef:7]),任何人不得飲食、飲水或嚼食口香糖。 [7: 「No consumption of food or drinks :No person shall —consume or attempt to consume any food or drinks while in or upon any part of the railway premises except in such places as are designated for this purpose by the Authority or its licensee; or consume or attempt to consume any chewing gum or bubble gum while in or upon any part of the railway premises.」]
四、探討研析
(1)
捷運上餵食嬰幼兒行為以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豁免之範圍仍屬有限
查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第3條:「本條例所稱母乳哺育,指婦女以乳房哺餵嬰幼兒或收集母乳哺餵嬰幼兒之行為。」依此定義,限於「婦女」、「乳房哺餵」或「收集母乳哺餵」之行為方可適用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之規範,如係祖父、父親或其他長輩親屬,餵食小餅乾或其他食物之行為,文義上恐難包括於內。且上開規定,亦無定義「嬰幼兒」之年紀。
(2)
宜於大眾捷運法明文規定豁免情形
北捷雖於民眾意見信箱中回覆:「對嬰幼兒(5歲以下)於乘車過程中,若有需要飲食(含哺乳或餵食副食品)之情形,均不會禁止。」但觀諸前述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規定,能豁免的範圍有限,對民眾意見信箱之回覆,似乎已超出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之文義範圍,而應只是北捷的實務權宜作法而已。復觀諸大眾捷運法第52條第2項規定,地方主管機關得委託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為處罰,換言之,其他各縣市之捷運系統營運機構(例如:高雄捷運股份有限公司、桃園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等未必採取一致作法。
依行政罰法第19條第1項規定:「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法定最高額新臺幣3,000元以下罰鍰之處罰,其情節輕微,認以不處罰為適當者,得免予處罰。」而大眾捷運法第50條第1項第9款規定之法定最高額為7,500元以下罰鍰,無法適用行政罰法上述規定免予處罰。若搭乘捷運民眾(不限於嬰幼兒)確實有因病或因基本生理需求有飲食、飲水必要時,似乎取決於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之取締或處罰態度,而產生執法之不確定性,爰建議將相關豁免處罰情形於大眾捷運法規定為宜,以茲明確,增進法之可預測性。
撰稿人:方華香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378/File_19783378.docx |
R02052 | 圍捕逸失野生動物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野生動物保育法;動物保護法;動物展演管理辦法 | 安怡芸 | 2023-04-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5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圍捕逸失野生動物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野生動物保育法、動物保護法、動物展演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近百年來,工業化發展迅速,都市面積大幅擴張,使得人類與野生動物生活領域重疊,致使衝突層出不窮。為免野生動物傷人或損害財物,過往多半採用獵殺方式解決。隨著野生動物數量日趨減少,部分種類動物甚至陷入滅絕危機的情況下,動物保育觀念興起並已成為現今國際上之主流趨勢。
(二)近來國內發生私立動物園所有之東非狒狒逸失事件[footnoteRef:1],該園不但未能於第一時間察覺,圍捕過程抑或有重大瑕疵,導致動物遭到獵殺,不但造成民眾譁然,甚至引來國際媒體報導[footnoteRef:2]。目前國內登記在案的大型動物園計有6家,小型觀光農場20多家,未來動物逸失事件恐仍不免發生[footnoteRef:3]。政府針對逸失野生動物圍捕之相關措施及法規是否有疏漏,應如何檢討改進,遂引發各界討論及關切。 [1: 郭宣彣,六福村坦承狒狒逃脫 新竹縣府開罰5萬,中央社,112年4月6日。] [2: 魏君程,對比狒死事件!南韓斑馬逃3小時被活捉 韓聯社嘆:台灣狒狒命運慘,三立新聞網,112年3月29日,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273040,最後閱覽日:112年4月10日。狒狒事件登國際媒體!BBC點名台灣致命缺失,東森新聞,112年3月31日,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360966,最後閱覽日:112年4月10日。] [3: 郭建伸,圍捕狒狒致死惹議 民眾黨團籲制定誘捕動物SOP,中央社,112年3月30日。]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強制所有人即時通報野生動物逸失並制定違反之罰則
針對逸失野生動物之圍捕,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37條規定:「瀕臨絕種及珍貴稀有野生動物於飼養繁殖中應妥為管理,不得逸失。如有逸失時,所有人或占有人應自行或報請當地主管機關協助圍捕。」從上開規定可知,所有人或占有人應自行圍捕逸失之野生動物,亦可通報當地主管機關協助,惟並非強制性規定。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條規定,該法之目的係為保育野生動物,維護物種多樣性,與自然生態之平衡,故而圍捕時首應確保人員及動物之安全,除就執行流程應有詳盡之細部規範,亦須由具相當經驗之專業人士如獸醫、動物保育員、動物訓練師、動物行為學專家等共同參與執行或主導,以提供專業建議並即時救援,降低傷亡機率[footnoteRef:4],尤其針對具攻擊性之中、大型野生動物,僅憑所有人或占有人自行圍捕,而未有主管機關派駐專業人士進行現場控管[footnoteRef:5],容易造成圍觀民眾的傷害[footnoteRef:6]。爰此,為確保民眾自身以及逸失野生動物之安全,建議參酌保育類動物救援之處理方式[footnoteRef:7]儘速修正野生動物保育法,明定野生動物逸失時所有人或占有人應即時通報,並由當地主管機關派駐專業人士到場監督或主導執行圍捕,且負擔圍捕所需費用,針對違反通報義務者,並應制定罰則,以利遵守[footnoteRef:8]。 [4: 常懷仁,東非狒狒之死 在野黨促檢討政策,大紀元時報,112年3月31日,第A7版 。] [5: 關於狒狒,我們來談談捕捉保定,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臉書,112年3月28日,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ALASLKF2LX6Jxm7gGmJLQhUvwjH3kcJ4nztLc4DaPrffoNBp5FQbE7dbGjf8bW31l&id=1950290231858790&eav=AfZ_02j0k0qZUS135eAkXh6eTPdWlUl9mI0mLpIZGmQPDhaJgTwj1MUtwABTXIhCrx8&m_entstream_source=timeline&paipv=0,最後閱覽日:112年4月19日。] [6: 呂欣芷,生人勿近!狒狒脫逃逛大街 動物專家:具爆發力恐攻擊人,奇摩新聞,112年3月23日,https://tw.news.yahoo.com/search?p=%E7%94%9F%E4%BA%BA%E5%8B%BF%E8%BF%91%EF%BC%81%E7%8B%92%E7%8B%92%E8%84%AB%E9%80%83%E9%80%9B%E5%A4%A7%E8%A1%97+%E5%8B%95%E7%89%A9%E5%B0%88%E5%AE%B6%EF%BC%9A%E5%85%B7%E7%88%86%E7%99%BC%E5%8A%9B%E6%81%90%E6%94%BB%E6%93%8A%E4%BA%BA+tvbs&fr=uh3_news_web&fr2=p%3Anews%2Cm%3Asb,最後閱覽日:112年4月19日。] [7: 參酌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通報案件處理流程,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網站,https://www.oca.gov.tw/ch/home.jsp?id=186&parentpath=0,6,185,最後閱覽日:112年4月19日。] [8: 鍾麗華,東非狒狒事件發酵 「野保法」修法增訂「六福村條款」,自由時報,112年4月20日,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275899,最後閱覽日:112年4月20日。]
(二)研議制定動物園管理專法之可行性
檢討本次圍捕動物園逸失動物之缺失,有論者認為主管機關應加強對動物園之督導並訂定圍捕SOP[footnoteRef:9]。然而目前針對動物園之管理,似欠缺完備之法律規範。動物保護法第6條之1雖授權訂定動物展演管理辦法,規範展演場所之設置與管理等相關事項,並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主管機關,但動物園之功能不僅限於展演,若以該辦法規範動物園,似有不足之虞。另查終身學習法第4條第1款第6目規定,動物園屬社會教育機構[footnoteRef:10],而該法之主管機關為教育部,如符合博物館法第3條第1項及博物館法施行細則第2條第1項[footnoteRef:11]定義者,動物園又可屬博物館,而該法之主管機關為文化部,上開二部會能否具體督導動物園之管理,又不無疑問。因此有本院委員指出,許多先進國家針對動物園管理定有專法,以英國為例,動物園必須遵守「英國現代動物園運作標準」,其中對於動物的適居環境、飲食、與其他動物的共居分離要求、公共安全與逸失圍捕等均有規範[footnoteRef:12]。爰此,建議研議制定動物園管理專法並由具動物保育等相關人力資源之農業單位擔任主管機關之可行性。 [9: 張裕珍,別再有枉死 圍捕動物應訂SOP,聯合報,112年3月31日,第A5版。 ] [10: 終身學習法第4條:「終身學習機構之種類如下:一、社會教育機構:……(六)動物園。……」] [11: 博物館法第3條第1項:「本法所稱博物館,指從事蒐藏、保存、修復、維護、研究人類活動、自然環境之物質及非物質證物,以展示、教育推廣或其他方式定常性開放供民眾利用之非營利常設機構。」博物館法施行細則第2條第1項:「符合本法第3條定義之館所,其功能應符合下列要件之一:一、具有符合設立宗旨之收藏,並能持續管理及運用。二、對於設立宗旨涉及之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科技與環境等相關證物或資料,有持續性之調查、整理與建檔計畫,並將其運用於展示及教育。」第3項:「第1項館所依其定位,名稱包括但不限於美術館、文物(化)館、紀念館、天文館、水族館、動物園及植物園。」] [12: 林銘翰、胡瑞玲、趙宥寧,狒狒之死 行政失靈釀悲劇 邱顯智籲訂「動物園法」 防堵動物走私買賣黑洞,聯合報,112年3月28日,第A2版。]
撰稿人:安怡芸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396/File_19783399.docx |
R02051 | 擴大家庭照顧假相關法制探討 | 性別工作平等法;兒童及少年福利權益保障法 | 蔡琮浩 | 2023-04-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51
議題研析
一、題目:擴大家庭照顧假相關法制探討
二、所涉法規
性別工作平等法、兒童及少年福利權益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
(一)根據內政部戶政司資料顯示,我國111年出生數為138,986人,較上年同期減少14,834人或9.64%[footnoteRef:1],是內政部統計以來,新生兒人數史上新低,顯見少子女化的嚴重程度。近日,臺灣大學中信兒家研究中心發布報告書點出親職假等6大警訊,直言現行親職假制度僵化,未予有需求父母足夠彈性,讓在職民眾不敢提出請假需求[footnoteRef:2]。 [1: 內政部,民國111年12月戶口統計資料分析,112年1月10日,https://www.moi.gov.tw/ News_Content.aspx?n=9&s=275427,最後瀏覽日:112年4月12日。] [2: 陳至中,台灣兒少權益 台大點出親職假不完善等6大警訊,中央社,112年3月30日。]
(二)前述報告書中所指之親職假包括產假、育嬰假、家庭照顧假等。其中產假及育嬰留職停薪假分別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以下簡稱性工法)第15條及第16條規定辦理,而家庭照顧假係依照性工法第20條第1項規定:「受僱者於其家庭成員預防接種、發生嚴重之疾病或其他重大事故須親自照顧時,得請家庭照顧假;其請假日數併入事假計算,全年以七日為限。」。
(三)在防疫期間,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曾依據災害防救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footnoteRef:3]之規定,以函釋規定防疫照顧假[footnoteRef:4],亦屬親職假的一種,惟係因應防疫期間之特殊規定,並非常態實施之假別。 [3: 災害防救法第30條第1項規定:「各級政府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後,指揮官於災害應變範圍內,依其權責分別實施下列事項,並以指揮官指定執行之各該機關名義為之:……十一、其他必要之應變處置。」] [4: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09年2月3日肺中指字第1093700056號函第三點規定:12歲以下學童之家長,若有親自照顧學童之需求,109年2月11日至2月24日期間,受雇之家長其中1人得請防疫照顧假,雇主應予准假,且不得視為曠工、強迫勞工以事假或其他假別處理,亦不得扣發全勤獎金、解僱或予不利之處分。]
(四)為抒解我國少子女化的國安問題,行政院也積極推動「0至6歲國家一起養」的政策,不過政策重點在擴大公共托育相關政策,對於負實際教養責任之父母而言,由於仍有職場工作壓力,有時發揮實質之幫助有限。對於家中幼兒照顧時有需求、需隨時因應突發狀況之家庭而言,目前家庭照顧假之彈性不足,顯見臺灣的兒童權益仍有許多值得改善的空間。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修法增加以照顧6歲以下幼兒為主之家庭照顧假
家庭照顧假是為了讓受僱者能同時兼顧家庭照顧責任與職場工作而立法之假別,其假別雖為事假,惟依性工法第21條第2項規定:「受僱者為前項之請求時,雇主不得視為缺勤而影響其全勤獎金、考績或為其他不利之處分。」顯見其與事假最大差別在於不得將其視為缺勤而有扣發全勤獎金、績效獎金等不利之待遇,其請假條件與事假仍有一定程度之區別。是以,對負實際照顧責任、常需處理幼兒各種突發狀況之父母而言,家庭照顧假確實能發揮兼顧平日之家庭照顧責任與職場工作之立法目的。
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兒權法)第2條,兒童係指未滿12歲之人;防疫期間之防疫照顧假,則將年齡定為12歲以下學童均適用之。另同法第51條規定:「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不得使六歲以下兒童或需要特別看護之兒童及少年獨處或由不適當之人代為照顧。」基此,鑑於兒權法規定之幼兒照顧權益,政府可考慮強化家庭照顧假之幼兒照顧目的,來協助解決勞工之家庭與工作兼顧需求,爰建議修法增加以照顧6歲以下幼兒為主之家庭照顧假,以實際行動支持需兼顧家庭幼兒照顧責任與職場工作之勞工。
(二)建議修法放寬並增列幼兒照顧之現行家庭照顧假請假事由
防疫期間為支持親自照顧學童需求之勞工,政府增加防疫照顧假,亦有效抒解疫情期間之勞工家庭與職場壓力,惟家庭照顧假應該落實在平日,不是只有疫情期間才特別重視,這樣才能讓家長得到比較多的支持,並承擔家庭照顧之實際需求。
依據性工法第19條規定,為撫育未滿3歲子女,受僱者得向雇主請求每天減少工作時間1小時或調整工作時間。排除第19條適用未滿3歲子女之對象及條件,若勞工依據性工法第20條第1項規定向雇主請求家庭照顧假,則其適用條件為「受僱者於其家庭成員預防接種、發生嚴重之疾病或其他重大事故須親自照顧」,僅限預防接種、嚴重疾病、重大事故等事由才能申請家庭照顧假,對於負實際家庭幼兒照顧責任之勞工而言,為免請假未達法所明定之成立要件而生爭議,其請假事由有適度放寬之必要,爰基於前揭增加以6歲以下幼兒為主之家庭照顧假之修法建議,亦宜同時修法放寬並增列幼兒照顧之現行家庭照顧假請假事由,以符實際。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394/File_19783397.docx |
R02049 | 日本課徵空屋稅新制之介紹 | 房屋稅條例 | 莊弘伃 | 2023-04-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49
議題研析
1、
題目:日本課徵空屋稅新制之介紹
2、 議題所涉法規:房屋稅條例
3、 背景說明
報載[footnoteRef:1]日本總務省準備通過京都當局的提案,對空屋和別墅開徵新稅,意味京都可望成為該國第一個實施空屋稅的城市。京都購屋不易,導致年輕人大量出走,新稅旨在提振房市,預定最快2026年實施,若新稅奏效,其他面臨類似問題的城市可能會仿效。簡單來說,空屋稅就是針對空閒或無人使用的房屋實施課稅,目的就是要讓持有多房者把閒置的房屋出租或出售,提高供需,但我國並未實施該類課稅。爰擬概括介紹京都市「非居住住宅利活用促進税」,或可為我國未來立法之借鏡。 [1: 陳苓,日徵空屋稅 京都開第一槍,經濟日報,2023年3月24日,第A6版。 ]
4、 探討研析
(1) 京都市「非居住住宅利活用促進税」制度概要及目的
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2018年「住宅土地統計調查」,日本全國空置房屋約849萬9千戶(與5年前相比增加3.6%),占了全國所有房屋的13.6%[footnoteRef:2]。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更推測,到了2033年,全日本將有高達1,955萬戶空屋,等於每4間房子就有1間沒人居住利用[footnoteRef:3]。京都市一直在推進「課税自主権の活用」(稅收自主權的利用),以確保獨立的財政資源,並根據城市的特點建立公平的稅收制度。而「空屋」、「別墅」、「閒置的第2間住宅」(統稱非居住住宅)的存在,阻礙了想在京都市居住者的住房供應,並在防災、預防犯罪和居住環境方面造成許多問題。有鑑於此,京都市引進全國首創的「空き家税」(空屋稅),法案名稱為「非居住住宅利活用促進税條例」,是由地方政府自主徵收的稅課,預計自2026年實施,非居住住宅所有權人除繳納既有房產稅外,還需繳納空屋稅(評定價值較低的房屋和需要維護保存的京町屋免稅),預計稅負約為1.5倍。透過對非居住住宅課空屋稅,目的是促進住房供應,確保安全和安心的生活環境,振興當地社區,並為持續城市發展做出貢獻[footnoteRef:4]。 [2: 京都市計畫針對無人居住的房屋徵收空屋稅,realestatejapan,2023年4月4日,https://resources.realestate.co.jp/zh_TW/2023/04/04/%e4%ba%ac%e9%83%bd%e5%b8%82%e8%a8%88%e7%95%ab%e9%87%9d%e5%b0%8d%e7%84%a1%e4%ba%ba%e5%b1%85%e4%bd%8f%e7%9a%84%e6%88%bf%e5%b1%8b%e5%be%b5%e6%94%b6%e7%a9%ba%e5%b1%8b%e7%a8%85/,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2日。] [3: 日本空屋得繳5倍的稅!有別墅1日元求售,遠見轉自聯合新聞網,2019年4月8日,https://www.gvm.com.tw/article/6042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2日。] [4: 非居住住宅利活用促進税について,京都市情報館,2023年4月10日,https://www.city.kyoto.lg.jp/gyozai/page/0000296672.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2日。ついに「空き家税」導入で「家じまい」どうする…岸田首相も狙っていた「税額4倍」の大増税プラン,YAHOO!JAPAN,2023年3月23日,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a490f8a325208e3c69558de7d28482a5dd21dde7,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2日。]
(2) 京都市「非居住住宅利活用促進税」課稅標準及稅率
京都市空屋稅的課稅客體為空屋、別墅、閒置的第2間住宅;納稅義務人為此非居住住宅的所有權人。課稅標準包括房屋評定價值(家屋価値割:非居住住宅に係る固定資産評価額)及房屋所在地段價值(立地床面積割:非居住住宅の敷地の用に供する土地に係る1㎡当たり固定資産評価額×当該非居住住宅の延べ床面積)。稅額計算為:依房屋評定價值課0.7%再加上依房屋所在地段價值不同課0.15%-0.6%。房屋所在地段價值未滿700萬日圓,稅率0.15%,700萬日圓以上未滿900萬日圓,稅率0.3%,900萬日圓以上,稅率0.6%;而房屋價值20萬日圓以下免課空屋稅(該條例施行後的前5年100萬日圓以下免課),空屋稅稅額約為既有房產稅的一半[footnoteRef:5]。 [5: 非居住住宅利活用促進税について,同前註;京都市「非居住住宅利活用促進税」の概要,京都市検討委員会(R2.12.25)資料,https://www.soumu.go.jp/main_content/000816614.pdf,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2日。]
京都市的空屋稅預計於2026年實施,將會是日本全國首個以空置房屋為課稅對象的地方稅。京都市估算,若為找不到合適買家,而被用作儲藏室的40年房齡公寓(專有面積60m²),每年的空屋稅額約為2.4萬日圓;若為市中心每年僅入住數天的5年屋齡高樓公寓的頂層公寓別墅(專有面積100m²),則每年約為93.9萬日圓。空屋稅預計可帶來每年約為9.5億日圓的稅收(徵收費用約2億日圓),將會作為空屋對策方面等城市發展財源。
(3) 我國現況及展望
我國目前並未課徵空屋稅,僅有房屋稅,在房屋稅條例中,房屋稅把住家用房屋區分為「自住」及「非自住」。其中,「自住」限3戶,稅率為1.2%;第4戶起則為「非自住」,稅率介於1.5%至3.6%。針對「非自住」,由地方政府決定課徵較高稅率的房屋稅,就是俗稱的「囤房稅」。我國之囤房稅,係針對非自用住宅課以較高稅率,其主要目的為降低「個人持有多戶房屋」之情況,期透過該政策之實施,增加持有多戶房屋者之持有成本,進而迫使其釋出持有之房屋,達成「住者有其屋」的居住正義,並可抑制房地產炒作。而空屋稅係針對無人使用之房屋進行課稅,其目的為降低閒置房屋數量並且提高住屋的使用效率,此項政策增加閒置房屋持有者的持有成本,迫使他們租、售空屋,達成房屋資源利用最大化,亦可同時解決老舊空屋造成的社會問題。囤房稅與空屋稅看似皆為針對持有多戶房屋者進行重稅課徵,但兩者之目的不盡相同,效果也有所差異。
查除京都市外,加拿大溫哥華市自2017年起,對1年中空置超過6個月的房屋徵收1%的空屋稅(Empty Homes Tax)[footnoteRef:6],年度空屋稅稅收約加幣3千8百萬元(約新臺幣8億餘元),扣除執行成本後,盈餘尚可挹注可負擔住宅(Affordable housing)相關措施。根據溫哥華市府最新公布的房屋空置稅徵收數據,空屋稅實施5年來,溫哥華空置房產總數已降至1,398 套,與2017年該稅首次開徵時相比減少了36%[footnoteRef:7]。此外,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另課徵投機與空置稅(Speculation and Vacancy),年度稅收約新臺幣1.15 億元;多倫多亦有空屋稅法源,相關經驗可作為未來我國研議空屋稅之參考[footnoteRef:8]。 [6: 2022年4月,溫哥華市議會批准2023納稅年度房屋空置稅率 上調至5%。這高於2021和2022 納稅年度3%的稅率。該稅種於2017年首次推出時,稅率為1%,2020年上調後增至1.25%。] [7: 柯瑞斯,溫哥華空置房屋減少36%,大紀元,2022年12月9日,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12/9/n13881470.htm,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13日。] [8: 游適銘,溫哥華空屋稅實施經驗及成效之啟發,財稅研究,第49卷第1期,2020年1月,頁149。]
撰稿人:莊弘伃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390/File_19783393.docx |
R02048 | 防杜人頭門號之法制研析 | 刑法;電信法 | 吳欣宜 | 2023-04-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48
議題研析
1、
題目:防杜人頭門號之法制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刑法、電信法
3、
背景說明
臺灣電信詐騙自1990年代開始至今,已發展為專業分工之作業模式,詐騙集團不再是統包行騙、取款、洗錢等一條龍作業,而是將電話或網路行騙(俗稱話務手)、收集人頭帳戶(俗稱帳簿手)、取款(俗稱車手)、洗錢(俗稱水房)等工作細分,交由不同機房集團合作。這些不法機房集團各自獨立作業,除了機動性高,渠等反覆實施相同犯罪手法,更可對應社會情勢變化,靈活改變其犯罪手段,導致詐騙案件日益猖獗、難以禁絕。
為了躲避查緝,增加檢警追查困難,詐騙集團多以人頭帳戶和人頭門號製造斷點。針對人頭帳戶,洗錢防制法前於2016年、2018年大幅度修正後,課予金融機構在開戶時要落實認識客戶KYC(Know Your Customers)義務,即確認客戶身分背景、開戶目的,使得銀行開戶難度提高。另外,行政院院會於2023年4月13日甫通過「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1、第15條之2及第16條修正草案」,增訂收集帳戶罪及交付帳戶罪,以期從源頭端阻斷詐騙集團之不法金流。
另一方面,現行我國電信業者對於門號之申請程序極為寬鬆,即便要求非本人親辦門號須附具代辦者身分資料,然因部分業者未落實查核,以致實際上任何人只要能取得他人雙證件,就能代他人申請門號。
4、
探討研析
(1)
人頭門號提供者尚難以詐欺罪之幫助犯論罪
人頭門號提供者是否成立詐欺罪或加重詐欺罪之幫助犯,關鍵就在於提供者主觀上是否具備幫助詐欺之故意。按刑法第30條之幫助犯,係以行為人主觀上有幫助故意,客觀上有幫助行為,意即須對於犯罪與正犯有共同之認識,而以幫助之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但未參與實行犯罪之行為。其中,幫助犯之故意,除須認識其行為足以幫助他人實現故意不法構成要件之「幫助故意」外,尚須具備幫助他人實現該特定不法構成要件之「幫助既遂故意」,此即學理所謂幫助犯之「雙重故意」[footnoteRef:1]。 [1: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大字第3101號刑事裁定。]
關於幫助犯雙重故意之具體化程度,固不必如同教唆犯嚴格,不以行為人確知正犯不法行為之具體內容或細節為必要,但仍應概略認識該特定犯罪之不法內涵,始足當之[footnoteRef:2]。依一般社會通念,現時申辦電信門號並無任何特殊限制,若見他人不以自己名義申辦,反而是借用或收購他人門號以供使用,門號提供者之主觀上似難謂無意識到,其所提供之門號可能被用以從事不法行為。然而在構成要件是否該當之論斷,人頭門號提供者主觀上有無幫助詐欺之故意,仍應依個案證據而定,尚不得僅以一般社會通念作通案式概括推論認定。 [2: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6版,元照,2019年3月,頁479。]
基此,由於要證明人頭門號提供者在提供之際,即已認識其所提供之門號將幫助詐騙集團實施詐欺,舉證上十分困難,是以實務上不易以詐欺罪之幫助犯論罪。
(2)
日本法制之參考—增訂不正交付手機門號罪
與我國僅有一海之隔之日本,亦深受詐騙集團犯罪猖獗之困擾,利用人頭帳戶和人頭門號之詐騙案件層出不窮。為防止行動電話被不當利用做為詐騙工具,日本於2005年制定「行動電話不正利用防止法」(亦有別稱「行動電話本人確認法」)[footnoteRef:3],規範電信通訊業者在締約或讓渡時,負有確認契約本人身分之義務。依該法第3條至第6條、第10條及第12條規定,電信通訊相關業者在販售、出租手機、sim卡等通訊設備或讓渡時,應確認契約者之身分,並負有作成紀錄及留存之義務。另一方面,使用者以隱蔽特定事項為目的,違反身分確認義務者,依該法第19條規定,處50萬日圓以下罰金。另外,依該法第7條規定,使用者欲轉讓含電信通訊服務之通訊設備時,應先取得電信通訊業者之同意。違反第7條規定,且以有償轉讓通訊設備為業,或明知他人未經電信通訊業者同意,而以受讓他人通訊設備為業者,依該法第20條規定,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300萬日圓以下罰金。又依該法第21條規定,轉讓與受讓通訊設備者,處50萬日圓以下罰金;若以此為業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300萬日圓以下罰金。最後,該法於第26條併同規範法人之刑事責任。 [3: 法令全名為「携帯音声通信事業者による契約者等の本人確認等及び携帯音声通信役務の不正な利用の防止に関する法律」,條文規定請參見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417AC1000000031。]
撰稿人:吳欣宜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386/File_19783390.docx |
R02047 | 我國強迫勞動相關議題之研析 | 勞動基準法;就業服務法;人口販運防制法;中華民國刑法 | 盧焜鑫 | 2023-04-2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04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我國強迫勞動相關議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動基準法、就業服務法、人口販運防制法、中華民國刑法
三、背景說明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估計,2022年全球強迫勞動
人數約2,760萬人,亞太地區人數即高達1,510萬人。除中國大陸以外,東南亞與南亞國家因製造業與捕撈業興盛,外籍勞工與海上漁工人數繁多,為最常見強迫勞動受害者。
我國遠洋漁業漁獲分別於2020、2022年兩度遭美國列入「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List of Goods Produced by Child Labor or Forced Labor),臺灣漁船外籍漁工遭仲介機構以不實工資與契約資訊欺騙,因而被迫支付仲介費以及簽下借貸契約,背負龐大債務,此外,漁船上之漁工,經常面臨證明文件被沒收,工作時間長且生活條件惡劣,甚至遭受身心暴力對待,對工人最重要的薪資也被苛扣
。
四、探討研析
(一)
盤點檢視相關法規,落實勞動者權益保護
國際勞工組織除於1930年通過第29號所謂強迫勞動公約外,針對禁止強迫勞動尚有1957年第105號「廢除強迫勞動公約」,要求會員國政府倘已批准第105號公約,應承諾禁止任何形式之強迫勞動,2014年通過、2016年生效之「1930年強迫勞動公約的議定書」(Protocol of 2014 to the Forced Labour Convention, 1930)作為公約原本補充
,我國根據國際勞動公約保障勞動人權亦有相關規範。目前有關強迫勞動之規定係規範於刑法
、人口販運防制法
、勞動基準法
及就業服務法
等,惟對於議定書所觸及之雇主及弱勢族群之教育,以防止其成為強迫勞動受害者或加害者部分,仍付之闕如。另外,涉及強迫勞動之外籍遠洋漁工及家庭照護工等之勞動檢查亦有所不足,目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從仲介機構、經營者及遠洋漁船三方面訂定遠洋漁業勞動權益檢查標準作業程序,家庭照護工則因家庭看護移工之工作型態、工作與休息時間與受僱於事業單位之勞工明顯不同,且不易釐清,未能適用勞動基準法;現行雖有以勞動契約規範家庭看護移工勞動條件,但其低薪、長工時、無休假仍與照顧任務不相等
,建議主管機關應就教育及勞檢部分全面檢視修正相關法規。
(二) 要求企業社會責任,接軌國際規範
企業為追求更高利益,使得相關社會問題不斷發生,例如:血鑽石、童工、勞資糾紛和環境汙染等事件頻傳。因此國際組織紛紛提出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要求企業改善類似問題,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義務與揭露相關資訊,更有許多大型國際機構投資人開始偏好投資於良好企業社會責任之
企業
。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已成為檢視各國人權一項重要指標,甚至在政府採購及各項公共基金投資管理規範中亦列入人權、環保及永續指標。臺灣也不例外,企業除了獲利能力、積極自律及強化內部控制之外,落實社會責任標準亦被列為重要考量項目之一。然而,除了通過企業社會責任系統性驗證,以及政策性鼓勵企業積極履行相關指引企業人權義務之外,未來更應順應各國針對供應鏈人權規範立法趨勢,強化國內企業社會責任及勞動人權之保障,尤其是針對「禁止強迫勞動」這個核心保護
。
我國人口販運防制法為強化打擊人口販運及銜接國際人權標準,行政院於2023年3月通過提案送立法院審議,增訂觸犯人口販運罪經有罪判決確定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自判決確定之日起,5年內不得參加政府採購投標或作為決標對象或分包廠商,以維護政府採購供應鏈之合法正當競爭秩序。惟身處於地球村時代,臺資企業與遭歐美嚴重關切強迫勞動人權題之中國大陸、東南亞各地均有緊密貿易往來,中國大陸與東南亞係我國廠商海外投資布局之重鎮,尤其集中於紡織成衣、製鞋、電子、車輛等產業。我國廠商於這些國家投資設廠與雇用勞工,除應確實遵循國際勞動公約與規範外,在進口與採購原料、中間材、零配件時亦須謹慎查核,確保生產程序所涉供應鏈均無使用強迫勞動製造之產品,以免衝擊出口市場與商譽
。如何確保廠商於生產過程所涉及之供應鏈均無強迫勞動問題,我國相關法規仍為不足。
近來各國紛紛制定相關法令,如美國加州2010年之供應鏈透明度法案(California Transparency in Supply Chains Act)、英國2015年、澳洲2017年之現代奴隸法(Modern Slavery Act),以及德國2021年之供應鏈企業責任法(Lieferkettengesetz)
等。另外,於2021年復談之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TIFA)就深化雙邊貿易及投資關係、支持以勞工為主之貿易政策及遏止全球供應鏈中強迫勞動等面向上密切合作,並同意在TIFA下成立新勞工小組
。雙方約定要支持與致力於強化供應鏈之安全及彈性,有鑑於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中勞工權益條款之引進,我國未來勢必也應該再次檢視國內相關勞動法令與國際規範
,當此我國致力於加入區域貿易協定之際,建議將企業供應鏈責任制度法,制定相關法規,以免成為進入國際組織或貿易之障礙。
撰稿人:盧焜鑫
�所謂強迫勞動(forced labour),依據國際勞工組織於 1930 年通過第29 號強迫勞動公約第2 條第1 項規定,以任何形式之懲罰作為威脅,強迫勞工進行任何被強迫的、非自願性質勞務或服務者,來自於心理、環境等壓力,如工作環境惡劣、扣留護照、大量超時等均屬之(服兵役、法院判決或國家緊急狀態除外)。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臺灣再列美國強迫勞動清單 拖累守法漁民,遠洋漁業出口恐受挫,Yahoo新聞網,2022年9月29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news/%E8%87%BA%E7%81%A3%E5%86%8D%E5%88%97%E7%BE%8E%E5%9C%8B%E5%BC%B7%E8%BF%AB%E5%8B%9E%E5%8B%95%E6%B8%85%E5%96%AE-%E6%8B%96%E7%B4%AF%E5%AE%88%E6%B3%95%E6%BC%81%E6%B0%91-%E9%81%A0%E6%B4%8B%E6%BC%81%E6%A5%AD%E5%87%BA%E5%8F%A3%E6%81%90%E5%8F%97%E6%8C%AB-075345651.html,瀏覽日期:2023年4月9日。
�黃鼎佑,自由貿易下全球供應鏈之禁止強迫勞動作法探討,台灣勞工季刊,第69期,2022年6月,頁25-33。
�刑法第 296 條規定:「(第1項)使人為奴隸或使人居於類似奴隸之不自由地位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項)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人口販運防制法第2條規定:「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一、人口販運:(一)指意圖使人從事性交易、勞動與報酬顯不相當之工作或摘取他人器官,而以強暴、脅迫、恐嚇、拘禁、監控、藥劑、催眠術、詐術、故意隱瞞重要資訊、不當債務約束、扣留重要文件、利用他人不能、不知或難以求助之處境,或其他違反本人意願之方法,從事招募、買賣、質押、運送、交付、收受、藏匿、隱避、媒介、容留國內外人口,或以前述方法使之從事性交易、勞動與報酬顯不相當之工作或摘取其器官。(二)指意圖使未滿十八歲之人從事性交易、勞動與報酬顯不相當之工作或摘取其器官,而招募、買賣、質押、運送、交付、收受、藏匿、隱避、媒介、容留未滿十八歲之人,或使未滿十八歲之人從事性交易、勞動與報酬顯不相當之工作或摘取其器官。二、人口販運罪:指從事人口販運,而犯本法、刑法、勞動基準法、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或其他相關之罪。三、不當債務約束:指以內容或清償方式不確定或顯不合理之債務約束他人,使其從事性交易、提供勞務或摘取其器官,以履行或擔保債務之清償」。第32條規定:「(第1項)意圖營利,以強暴、脅迫、恐嚇、拘禁、監控、藥劑、詐術、催眠術或其他違反本人意願之方法,使人從事勞動與報酬顯不相當之工作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第2項)意圖營利,利用不當債務約束或他人不能、不知或難以求助之處境,使人從事勞動與報酬顯不相當之工作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第3項)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第33條規定:「(第1項)意圖營利,招募、運送、交付、收受、藏匿、隱避、媒介、容留未滿十八歲之人,使之從事勞動與報酬顯不相當之工作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第2項)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勞動基準法第5條規定:「雇主不得以強暴、脅迫、拘禁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強制勞工從事勞動」。第75條規定:「違反第五條規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七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就業服務法第57條規定:「雇主聘僱外國人不得有下列情事:一、聘僱未經許可、許可失效或他人所申請聘僱之外國人。二、以本人名義聘僱外國人為他人工作。三、指派所聘僱之外國人從事許可以外之工作。四、未經許可,指派所聘僱從事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款規定工作之外國人變更工作場所。五、未依規定安排所聘僱之外國人接受健康檢查或未依規定將健康檢查結果函報衛生主管機關。六、因聘僱外國人致生解僱或資遣本國勞工之結果。七、對所聘僱之外國人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強制其從事勞動。八、非法扣留或侵占所聘僱外國人之護照、居留證件或財物。九、其他違反本法或依本法所發布之命令。」
� 監察院112社調0004調查報告,2023年3月20日公告。
� 陳振遠、王健聰、洪世偉,「公司治理對於企業社會責任、公司價值之影響」,中山管理評論,25卷1期,2017年3月,頁135-176。
�孫友聯,新疆棉事件後,台灣應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及供應鏈人權保護法制化問題,報導者,2021年7月19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xinjiang-cotton-taiwan-regulation,瀏覽日期:2023年4月9日。
�徐遵慈,我應關注東南亞「強迫勞動」議題,聯合新聞網,2023年4月1日,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123296/7071036,瀏覽日期:2023年4月7日。
�同註10。
�鍾佑貞,TIFA共識 美:強化供應鏈、化解美豬牛准入壁壘,2021年6月30日,中央通訊社,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6300296.aspx,瀏覽日期:2023年4月11日。
�同註3。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28380/File_19783380.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