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_no
stringlengths
6
7
title
stringlengths
4
50
related_laws
stringlengths
2
149
authors
stringclasses
74 values
published_date
stringlengths
10
10
content
stringlengths
1.18k
23.5k
doc_url
stringlengths
90
91
R02424
違反競業禁止規定法律效果之研析
勞動基準法
陳世超
2024-04-0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24 議題研析 一、題目:違反競業禁止規定法律效果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動基準法 三、背景說明 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第1項[footnoteRef:1]規定,未符合該條項各款規定者,雇主不得與勞工為離職後競業禁止之約定,違反該條項各款規定之一者,依同條第3項[footnoteRef:2]規定,其約定無效。惟此種法律效果之規範方式,是否能完整保障勞工權益,尚存不同意見而有討論空間。 [1: 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第1項:「未符合下列規定者,雇主不得與勞工為離職後競業禁止之約定:一、雇主有應受保護之正當營業利益。二、勞工擔任之職位或職務,能接觸或使用雇主之營業秘密。三、競業禁止之期間、區域、職業活動之範圍及就業對象,未逾合理範疇。四、雇主對勞工因不從事競業行為所受損失有合理補償」。] [2: 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第3項:「違反第1項各款規定之一者,其約定無效」。] 四、探討研析 (一)競業禁止約定因不符勞動基準法規定而無效,然勞工已依約於離職後未從事競業行為,得否請求補償,似不無疑義 依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第3項規定,雇主與勞工之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若違反該條第1項各款規定之一者,其約定無效。 以雇主對勞工因不從事競業行為所受損失之合理補償為例,依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7條之3第1項[footnoteRef:3]規定,若每月低於勞工離職時1個月平均工資50%,即非屬「合理補償」[footnoteRef:4],而為無效,勞工本無須受該約定拘束。 [3: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7條之3第1項:「本法第9條之1第1項第4款所定之合理補償,應就下列事項綜合考量:一、每月補償金額不低於勞工離職時1個月平均工資50%。二、補償金額足以維持勞工離職後競業禁止期間之生活所需。三、補償金額與勞工遵守競業禁止之期間、區域、職業活動範圍及就業對象之範疇所受損失相當。四、其他與判斷補償基準合理性有關之事項」。] [4: 鄭津津,〈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之雇主合理補償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249期,112年7月,頁31。] 然而,若勞工於離職後已依競業禁止約定未從事競業行為,並喪失原本可能取得之工作機會,但因事後雙方對補償給付發生爭議,經法院認定該競業禁止約定欠缺合理補償而無效。此時勞工得否依已被法院認定無效之競業禁止約定請求補償,抑或得逕依勞動基準法規定請求合理補償,似不無疑義。 就此,有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5],競業禁止約定無效之法律效果為雙方不受該約定拘束,勞工援引該無效約定請求雇主給付其不從事競業行為之補償,即乏所據。且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係規範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之有效要件,苟不符合該條第1項規定,依同條第3項規定,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即屬無效,勞工雖可不受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之拘束,但非謂其因此取得向雇主請求合理補償之權利。 [5: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6年度勞訴字第65號民事判決:「……系爭競業禁止合約要求原告於離職後1年內有從事競業行為之需求時,負有提出相關證明文件通知被告以取得許可之義務,苟被告不予許可始須一次給付不競業之合理補償。惟查,被告給予合理補償之對價為原告不競業之不作為義務,原告未為競業行為,被告即應給付合理補償,此由勞基法施行細則第7條之3規定:『合理補償,應約定離職後一次預為給付或按月給付』,可以得知,準此,系爭競業禁止之約定,難認被告對原告因不從事競業行為所受損失有給予合理補償,而屬無效。再查,系爭競業禁止條款約定無效之法律效果乃兩造不受拘束,是原告援引該無效之約定,請求被告給予在職時最後1個月本薪12倍之金錢補償,即乏所據。(四)又勞基法第9條之1係規範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條款之有效要件,苟不符合該條第1項4款之規定,依同條第3項之規定,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條款即屬無效,勞工雖可不受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之拘束,但非謂其因此取得向雇主請求合理補償之權利,此觀諸該法條之規定自明;本件原告援引勞基法第9條之1之規定,主張被告應給付其在職時最後1個月本薪12倍之合理補償,亦有誤會。又兩造簽訂之系爭競業禁止條款不符合勞基法第9條之1之規定,其法律效果乃系爭約定條款無效,兩造不受拘束,難認被告有何侵權行為或原告權利遭受侵害,原告依民法第184條之規定,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亦難認為正當,而不應准許。(五)承上析述,系爭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因未符合合理補償要件而屬無效,兩造不受系爭約定之拘束。原告依民法第184條、勞基法第9條之1規定及系爭競業禁止合約第3條約定,請求被告給予在職時最後1個月本薪12倍之金額即511,200元(42,600元×12月)作為補償,難認有據,所請自難准許。……」;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2年度重勞訴字第1號民事判決:「……又勞基法第9條之1係規範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條款之有效要件,苟不符合該條第1項第4款之規定,依同條第3項之規定,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條款即屬無效,勞工雖可不受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之拘束,但非謂其因此取得向雇主請求合理補償之權利,此觀諸該法條之規定自明。本件原告援引勞基法第9條之1之規定,主張被告應給付如聲明所示合理補償,亦有誤會,無法准許。……」;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重勞上字第54號民事判決:「……按雇主對勞工因不從事競業行為所受損失有合理補償者,不得與勞工為離職後競業禁止之約定,違反該款規定者,其約定無效,勞基法第9條之1第1項第4款、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是雇主與勞工間約定競業禁止行為須給付予勞工合理補償,否則競業行為約定無效,勞工依勞基法第9條之1第4款規定,固可主張未約定合理補償之競業禁止行為無效,無須遵守,但尚難據此認勞工可就未約定補償之競業禁止條款,逕向雇主請求補償,此觀之前開規定甚明。本件被上訴人原係委由上訴人擔任總經理,負責處理系爭商場之營運,性質上屬委任契約,並非勞動契約,已難認有勞基法第9條之1規定之適用;縱依上訴人主張認兩造間之契約性質屬勞動契約,然勞基法第9條之1規定亦非勞工得據而對雇主請求給付補償之依據,業如前述,則上訴人主張伊得依勞基法第9條之1規定,請求被上訴人給付競業禁止期間之合理補償云云,於法不合,難認有據。……」;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653號民事裁定:「……雇主違反勞基法第9條第1項第4款規定,依同條第3項(原判決誤載為第2項)規定,所約定競業禁止條款無效,該條規定並未賦予勞工得就未附補償約定之競業禁止條款請求雇主補償,自未能據此得出請求雇主補償之法理。……」。] 論者則有認[footnoteRef:6],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僅為判斷競業禁止約定合理性之標準,若競業禁止約定因無補償措施而無效,則勞工之工作自由並未受到任何限制,雇主本無給付補償之理。再者,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所定補償措施數額僅為最低標準,且法院就此審酌之重點在是否足以維持勞工於競業禁止期間之生活,若兩造未予約定,法院無從於判決內創設兩造未約定之事項並命雇主給付,因此法院在無補償措施時,僅能據此宣告競業禁止約款無效,並無介入創設補償措施之餘地。 [6: 王偉霖,〈自營業秘密保護觀點觀察勞基法第9條之1實務問題—兼評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重勞上字第54號民事判決、106年度勞上字第38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第273期,107年2月,頁242。] 然亦有論者認[footnoteRef:7],此種法律適用之結果將可能讓契約當事人陷入不安定之中,尤其勞工可能懼於高額之違約金而無法就任新職,在競業禁止約定合理性有爭執時更陷入兩難之中。 [7: 邱羽凡、劉哲鯤,〈勞工離職後競業禁止條款之研究—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規範要件與法律效果之分析〉,《東吳法律學報》,第32卷,第1期,109年7月,頁30。] 因此,競業禁止約定因不符勞動基準法規定而無效,然勞工已依約於離職後未從事競業行為,得否請求補償,似不無疑義。 (二)對於違反競業禁止規定之法律效果,是否參採論者建議改採「對勞工不具拘束力」方式,以避免爭議,似存有討論空間 對於違反勞動基準法競業禁止規定之法律效果,有論者認[footnoteRef:8],參酌德國商法典第74條第2項[footnoteRef:9]:「競業禁止約定僅於雇主於競業禁止期間負有給付補償金之義務時具有拘束力;該補償金至少需達到員工最後所任職務之工資總額的一半」及第74a條第1項[footnoteRef:10]:「競業禁止約定於該約定非為了保護雇主之正當利益時,不具有拘束力。於考量所禁止競業之地點、時間與行為種類與範圍後,若雇主給予之補償金對於勞工將構成其未來職業上發展的不公平障礙時,該約定亦屬無拘束力。競業禁止約定不得約定長於2年之競業期間」,不符上述要件之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不會歸於無效,僅是不具有拘束力,亦即該約定仍屬有效之請求權基礎。且適用上,德國商法典第75d條[footnoteRef:11]明確排除雇主得對勞工主張不符上述要件之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亦即不得禁止勞工為競業行為;反之,當勞工在知悉或懷疑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欠缺上列法定要件時,若仍有遵守約定之意願時,則勞工具有選擇權,其可以選擇受該約定拘束,並依據約定不為競業行為以及請求雇主給付補償,或是選擇不受該約定之拘束而為競業行為。 [8: 邱羽凡、劉哲鯤,同前註,頁30-31。] [9: Handelsgesetzbuch §74(2):「Das Wettbewerbverbot ist nur verbindlich, wenn sich der Prinzipal verpflichtet, für die Dauer des Verbots eine Entschädigung zu zahlen, die für jedes Jahr des Verbots mindestens die Hälfte der von dem Handlungsgehilfen zuletzt bezogenen vertragsmäßigen Leistungen erreicht.」。] [10: Handelsgesetzbuch §74a(1):「Das Wettbewerbverbot ist insoweit unverbindlich, als es nicht zum Schutze eines berechtigten geschäftlichen Interesses des Prinzipals dient. Es ist ferner unverbindlich, soweit es unt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gewährten Entschädigung nach Ort, Zeit oder Gegenstand eine unbillige Erschwerung des Fortkommens des Gehilfen enthält. Das Verbot kann nicht auf einen Zeitraum von mehr als zwei Jahren von der Beendigung des Dienstverhältnisses an erstreckt werden.」。] [11: Handelsgesetzbuch §75d:「Auf eine Vereinbarung, durch die von den Vorschriften der §§ 74 bis 75c zum Nachteil des Handlungsgehilfen abgewichen wird, kann sich der Prinzipal nicht berufen. Das gilt auch von Vereinbarungen, die bezwecken, die gesetzlichen Vorschriften über das Mindestmaß der Entschädigung durch Verrechnungen oder auf sonstige Weise zu umgehen.」。] 論者並認[footnoteRef:12],德國商法典第74a條第2項及第3項[footnoteRef:13]規定,競業禁止約定者為未成年勞工或違反公序良俗者,始為無效。此種區別「約定無效」與「約定有效但不具拘束力」兩種情形,並賦予離職勞工選擇權之立法方式,能讓信賴約定具有合理性且遵守約定之勞工能取得補償,不致於發生已遵守約定不為競業行為但又無法請求補償的困境。 [12: 邱羽凡、劉哲鯤,同註7,頁31。] [13: Handelsgesetzbuch §74a(2):「Das Verbot ist nichtig, wenn der Gehilfe zur Zeit des Abschlusses minderjährig ist oder wenn sich der Prinzipal die Erfüllung auf Ehrenwort oder unter ähnlichen Versicherungen versprechen läßt. Nichtig ist auch die Vereinbarung, durch die ein Dritter an Stelle des Gehilfen die Verpflichtung übernimmt, daß sich der Gehilfe nach der Beendigung des Dienstverhältnisses in seiner gewerblichen Tätigkeit beschränken werde.」;§74a(3):「Unberührt bleiben die Vorschriften des § 138 des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s über die Nichtigkeit von Rechtsgeschäften, die gegen die guten Sitten verstoßen.」。] 因此,立法政策上,勞動基準法有關違反競業禁止規定之法律效果是否參採論者意見,由「無效」改為「對勞工不具拘束力」之規範方式,以避免勞工因信賴競業禁止約定不為競業行為可能產生無法請求補償之爭議,仍待討論以凝聚共識。 撰稿人:陳世超 5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9226/File_19801899.docx
R02423
實質資產代幣化相關法制問題之研析
null
莊弘伃
2024-04-0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23 議題研析 1、 題目:實質資產代幣化相關法制問題之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3、 背景說明 比特幣價格近來屢創新高,有委員關切泡沫化風險,建議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借鏡國外推出「實質資產代幣化」,避免民眾一窩蜂投資比特幣。金管會亦表示,正積極朝此方向研究並將以「基金」代幣化做開頭,盼能有機會推出此商品[footnoteRef:1]。相較於虛擬貨幣,實質資產代幣化系建立在實際的經濟價值,爰擬簡介 基金代幣化之國際發展趨勢,以供我國法制之參考。 [1: 朱漢崙、廖珮君,憂比特幣風險 金管會研議基金代幣化,聯合報,第A7版,113年3月5日。] 4、 探討研析 (1) 實質資產代幣化之概述 「實質資產代幣化」是指將股票、基金、債券、房地產、甚至是汽車、珠寶精品、藝術品,或是大宗物資、農產品等實質資產,轉化為在區塊鏈上做交易的數字代幣,與虛擬貨幣最大不同之處乃在於此代幣的價值來自實質資產,又稱為「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s,RWA)」,概念如同不動產證券化。不論是廣義的實質資產代幣化,或是初期僅聚焦在基金的代幣化,可有三大優點:一、在區塊鏈上直接進行交易,可即時清算,使用智能合約來執行自動化清算,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全天候進行;二、代幣化可再將資產分割為更小的單位,有助於降低投資門檻,小額投資人或散戶可參與空間更大;三、透過區塊鏈紀錄,每筆交易買賣均透明且具不可篡改性,流動性因此更高,價格不易炒作,而能反映出真正市場供需所決定的價格[footnoteRef:2]。簡言之,倘若基金能夠透過上區塊鏈的方式來發行、銷售及申贖(不需要中介機構或銷售通路),速度會更快更準確,在流程優化之後,手續費也可望降低,成為民眾購買代幣化基金的誘因。 [2: 朱漢崙,虛擬貨幣風險高 台灣想先推基金代幣化,聯合新聞網,113年3月10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39/782061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8日。] (2) 基金代幣化之國際發展趨勢 近年來資產代幣化逐漸在傳統金融行業興起,2018年[footnoteRef:3]已有將傳統資產進行代幣化的嘗試,即證券型代幣發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STO)。2021年6月美國資管公司Franklin Templeton推出了Franklin On-Chain U.S. Government Money Fund(FOBXX),這是全球第一個獲得監管機構批准的代幣化基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MAS)在2022年11月成立了Project Guardian計畫,與全球大型金融機構就資產代幣化與DeFi[footnoteRef:4]應用展開試點,2023年10月,瑞士銀行宣布在新加坡啟動代幣化基金試點項目,開啟了亞洲基金代幣化的先河;香港在2022年底發表的「有關香港虛擬資產政策宣言」中就已明確表示要發展資產代幣化,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SFC)在2023年11月發布了兩份與代幣化證券相關的通函,規範行業術語,並明確了代幣化的監管方向,同年12月28日嘉實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HGI)與Meta Lab HK開展代幣化合作,推出香港首支代幣化基金,是中資金融機構在亞洲推出的第一支進行了代幣化安排的基金,正是香港代幣化政策成果之一[footnoteRef:5]。 [3: 本研析關於年分之使用,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採西元紀年表述,其餘以民國紀年表述。] [4: 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即去中心化金融,不同於傳統中心化金融模式CeFi(Centralized Finance),能夠在區塊鏈上解決所有相關業務。] [5: 崔靜雯編輯,嘉實國際將推出亞洲首支代幣化基金,香港新聞網,112年12月2日,網址:http://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0537372&channel=10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8日。] 查HGI針對基金代幣化,主要採用了公有非許可鏈技術[footnoteRef:6],在區塊鏈上記錄基金份額所有權和交易紀錄。具體而言,每個代幣(Token)代表一個基金份額的紀錄,Token在鑄造後會先存放在一個總錢包中,隨後根據申購紀錄轉入相應的錢包地址;同樣地在投資者贖回後,相應錢包地址中的Token將被轉移到銷毀地址中,由此在鏈上形成申購贖回紀錄,用戶可通過專門打造的瀏覽器來查閱相關鏈上的資訊。在隱私保護方面,則建立了新的隱私模型,採用「一對多」的方式,將一個投資者持有的基金份額隨機分配到多個錢包中,以此強化對投資者隱私的保護[footnoteRef:7]。 [6: 相對於有些區塊鏈的加入是需要許可的稱為「私有鏈」,僅對特定的對象開放;可自由加入的區塊鏈稱為「公有鏈」,不須經許可。] [7: 崔靜雯編輯,同註5。] (3) 比較法之借鏡 實質資產代幣化交易若能活絡,相較於投資虛擬資產所冒之風險,將更有利於資金有限的年輕人。然而,目前實質資產代幣化仍處於早期階段,預料上路之後,也有新的風險必須監管。美國聯準會2023年曾經提出報告,指出當真實資產代幣化發展到一定的規模,範圍和標的不斷增加的同時,不免對傳統金融體系的金融穩定產生影響,尤其是一旦代幣化資產的發行機構發生擠兌,效應一定會蔓延到傳統金融體系[footnoteRef:8]。主管機關是宜密切關注國際重要國家推動情形、監理架構及相關商品,俾利實質資產代幣化商品之推動。 [8: 朱漢崙,同註2。] 撰稿人:莊弘伃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9224/File_19801896.docx
R02422
道路交通安全講習相關法制之探討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辦法
楊盛旺
2024-04-0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22 議題研析 一、題目:道路交通安全講習相關法制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行政院113年3月7日院會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本條例)第7條之1、第63條及第63條之2條文修正草案」(下稱本草案)[footnoteRef:1],未來10類[footnoteRef:2]最高罰鍰新臺幣(下同)1,200元以下輕微違規行為(微罪),不開放民眾檢舉;此外,限於當場舉發之案件始得記違規點數,排除逕行舉發及民眾檢舉舉發之情形,並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講習扣抵違規點數之次數。 [1: 改善違規記點制度相關問題 政院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條之1、第63條、第63條之2修正草案,行政院新聞,113年3月7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2720d48d-f33f-428c-a4a4-d42810df20a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8日)] [2: 依交通部於113年3月7日行政院第3895次會議後記者會簡報資料,本次修正限縮民眾不得檢舉項目共10類,最高罰鍰1,200元以下之輕微違規行為,包含:1.機車駕駛人或附載座人未依規定戴安全帽;2.騎機車手持行動電話;3.汽機車駕駛人手持香菸、吸食、點燃香菸致有影響他人行車安全;4.倒車未顯示燈光或不注意行人、大型車倒車無人在後指引;5.在橋樑、隧道、圓環、障礙物對面、人行道(包含騎樓)、行人穿越道、快車道臨時停車;6.在交岔路口、公共汽車招呼站十公尺及消防車出入口五公尺內臨時停車;7.不依順行方向或併排臨時停車;8.在橋樑、隧道、圓環、障礙物對面、人行道(包含騎樓)、行人穿越道、快車道、交岔路口、公共汽車招呼站十公尺內或消防車出入口五公尺內停車;9.在機場、車站、碼頭、學校、娛樂、展覽、競技、市場、或其他公共場所出入口或消防栓前停車;10.於身心障礙專用停車位違規停車。] (二)本草案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講習扣抵違規點數之次數部分,交通部表示[footnoteRef:3],現行本條例第63條第4項規定1年記6點者,駕駛人可自費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扣抵2點,1年限1次,本草案第63條第4項修正為1年2次,即最高1年可扣抵4點。 [3: 吳亮儀、鄭淑婷,自費道安講習 擬最高一年可扣抵4點違規記點,自由時報,113年3月5日,第A09版。]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鼓勵被記點駕駛人積極改正不良駕駛行為或習慣,以維護道路交通安全 駕駛人之行為是最直接影響交通安全之因素,交通事故之發生,人為因素占很大部分,在實證資料中也指出交通事故約90~95%是人為因素所造成。因此駕駛人如能在駕駛時多提高警覺,以及培養良好之駕駛習慣與行為,必能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欲改善交通肇事問題,應從駕駛人之不良駕駛行為著手改善[footnoteRef:4]。 [4: 黃仲平,張新立,汽車駕駛人錯誤駕駛行為之影響因素探討,碩士論文,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99年8月。] 為導正汽車駕駛人不良駕駛行為或習慣,減少違規行為,以維護道路交通安全,除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透過教育訓練方式宣導正確用路行為及觀念外,建議同時宜以鼓勵方式,就汽車駕駛人自記違規點數之日起算,於每30天週期內未再違規者得以扣抵違規點數,並以此類推;期間若有繼續發生違規行為者,除中斷30天週期內未再違規之天數,重新計算外,並仍依本草案第63條第1項規定累積記點。此鼓勵制度之設計,係以扣抵點數之誘因,鼓勵被記點駕駛人積極改正不良駕駛行為或習慣,不再發生違規行為,以維護道路交通安全,亦可兼顧被記點駕駛人免被記點、扣照,確保其工作權。爰此,建議主管機關宜於本草案增訂前開相關鼓勵制度。 (二)建議主管機關宜審慎評估前開10類微罪是否應納入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之違規項目,並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辦法」第4條規定 按本草案就前開10類最高罰鍰1,200元以下微罪,將不開放民眾檢舉;再者,交通部表示也將不記違規點數,然應記違規點數條款係規定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2條第5項,該處理細則係依本條例第92條第4項規定授權訂定之法規命令,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修正發布即可處理,交通部表示於本草案送立法院審議過程,該部將辦理該細則修正之預告作業[footnoteRef:5]。 [5: 鍾麗華,交通違規10項微罪不記點 最快4月實施,自由時報,113年3月8日,第A01版。] 按該處理細則既授權主管機關依權責訂定,倘經主管機關評估後前開10類微罪不納入應記違規點數條款,然為期能透過教育訓練宣導方式,改正違規駕事人不良駕駛行為,建議主管機關宜審慎評估前開10類微罪是否應納入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之違規項目,並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辦法」第4條規定。 撰稿人:楊盛旺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9202/File_19801868.docx
R02421
爆竹煙火載運之法制研析
爆竹煙火管理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吳欣宜
2024-04-0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21 議題研析 一、題目:爆竹煙火載運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爆竹煙火管理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 民俗節慶、廟會等活動中,國人常藉由施放爆竹煙火來營造熱鬧氣氛,爆竹煙火在傳統文化中有舉足輕重之地位。但由於爆竹煙火乃是利用各式火藥、還原性物質、氧化物質等原物料所製成,因此具相當危險性。近年來因載運爆竹煙火導致火燒車之交通事故頻傳,凸顯出爆竹煙火之運送管制有進一步檢討之必要。 四、探討研析 (1) 施放完畢之爆竹煙火是否屬於危險物品仍待釐清 現行車輛裝載危險物品行駛於道路之一般性通則規範,係規定於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84條[footnoteRef:1]。另針對不同種類之危險物品,如爆竹煙火、事業用爆炸物、毒性化學物質、放射性物質及有害廢棄物等,因其危險特性差異極大,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另訂有特殊運送管理規定[footnoteRef:2],俾更臻完備運送危險物品應遵行事項。以爆竹煙火之運送為例,爆竹煙火管理條例第14條第1項明定輸入專業爆竹煙火,應檢附押運人、運輸方法、經過路線等,向主管機關申請發給許可文件;關於爆竹煙火原料如氯酸鉀或過氯酸鉀運出儲存場所,同條例第7條第3項亦規定應報請當地主管機關備查後,始得運出[footnoteRef:3]。惟針對爆竹煙火施放完畢後剩餘之殘餘物(含未爆彈),是否亦應遵守相關運送管理規定,似非無疑,是為確保公共安全,實有檢討之必要。 [1: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84條:「車輛裝載危險物品應遵守下列事項:一、廠商貨主運送危險物品,應備具危險物品道路運送計畫書及安全資料表向起運地或車籍所在地公路監理機關申請核發臨時通行證,該臨時通行證應隨車攜帶之,其交由貨運業者運輸者,應會同申請,並責令駕駛人依規定之運輸路線及時間行駛。二、車頭及車尾應懸掛布質三角紅旗之危險標識,每邊不得少於30公分。三、裝載危險物品車輛之左、右兩側及後方應懸掛或黏貼危險物品標誌及標示牌,其內容及應列要項如附件8。危險物品標誌及標示牌應以反光材料製作,運輸過程中並應不致產生變形、磨損、褪色及剝落等現象而能辨識清楚。四、裝載危險物品罐槽車之罐槽體,應依主管機關規定檢驗合格,並隨車攜帶有效之檢驗(查)合格證明書。五、運送危險物品之駕駛人或隨車護送人員應經專業訓練,並隨車攜帶有效之訓練證明書。六、裝載危險物品車輛應隨車攜帶未逾時效之滅火器,攜帶之數量比照第39條第1項第12款有關大貨車攜帶滅火器之規定。七、應參照安全資料表及危險物品之性質,隨車攜帶適當之個人防護裝備。八、裝載危險物品應隨車攜帶所裝載物品之安全資料表,其格式及填載應依勞動部訂定之危害性化學品標示及通識規則之規定,且隨車不得攜帶非所裝載危險物品之安全資料表。九、行駛中罐槽體之管口、人孔及封蓋,以及裝載容器之管口及封蓋應密封、鎖緊。十、裝載之危險物品,應以嚴密堅固之容器裝置,且依危險物品之特性,採直立或平放,並應綑紮穩妥,不得使其發生移動。十一、危險物品不得與不相容之其他危險物品或貨物同車裝運;裝載爆炸物,不得同時裝載爆管、雷管等引爆物。十二、危險物品運送途中,遇惡劣天候時,應停放適當地點,不得繼續行駛。十三、裝卸時,除應依照危險物品之特性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外,並應小心謹慎,不得撞擊、磨擦或用力拋放。十四、裝載危險物品,應注意溫度、濕度、氣壓、通風等,以免引起危險。十五、裝載危險物品車輛停駛時,應停放於空曠陰涼場所,與其他車輛隔離,禁止非作業人員接近。並嚴禁在橋樑、隧道、火場一百公尺範圍內停車。十六、裝載危險物品如發現外洩、滲漏或發生變化,應即停車妥善處理,如發生事故或災變並應迅即通知貨主及警察機關派遣人員與器材至事故災變現場處理,以及通報相關主管機關。並於車輛前後端各30公尺至100公尺處豎立車輛故障標誌。十七、行經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時,除另有規定外,應行駛外側車道,並禁止變換車道。但行經公告之交流道區前後路段,得暫時利用緊鄰外側車道之車道超越前車(第1項)。裝載危險物品車輛,行駛路線經高速公路時,接受申請之公路監理機關應依高速公路管理機關認可之路段、時段核發臨時通行證並以副本分送高速公路管理機關及公路警察機關(第2項)。前二項所稱危險物品,係指歸屬於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 6864危險物運輸標示之危險物品、有害事業廢棄物、依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公告之第一類至第三類毒性化學物質、具有危害性之關注化學物質(第3項)。輕型機車不得裝載危險物品,重型機車裝載液化石油氣之淨重未逾60公斤及罐槽車以外之貨車裝載危險物品之淨重未逾下列數量者,得不適用第1項第1款至第7款規定:一、氣體:50公斤。二、液體:100公斤。三、固體:200公斤(第4項)。車輛裝載第3項規定之危險物品,除應符合本條規定外,並應符合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所定相關法令及檢附各目的事業主管核准證明文件,始得向公路監理機關申請核發臨時通行證(第5項)。危險物品道路運送計畫書及車輛裝載危險物品臨時通行證格式如附件3及4(第6項)。」] [2: 例如針對爆竹煙火之「爆竹煙火管理條例」,針對事業用爆炸物之「事業用爆炸物管理條例」,針對毒性化學物質及具有危害性關注化學物質之「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針對放射性物質之「放射性物質安全運送規則」,以及針對有害廢棄物之「事業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 [3: 黃慧娟、簡弘儒、吳榮平,我國及日本爆竹煙火管理法制之比較,警專學報,第6卷第1期,104年4月,頁224。] (2) 豁免適用危險物品運送管理規定之要件過於僵固 對於危險程度較小或運送數量較少之危險物品,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84條第4項僅以危險物品未逾氣體50公斤、液體100公斤或固體200公斤者,作為豁免適用運送管理規定之標準。惟不同種類危險物品之危險特性差異頗大,允依各危險物品之危險程度予以類型化,以為分級管理,而非針對危險物品之物理狀態為齊頭式規範,俾兼顧道路交通安全與危險物品運送裝載效率。 (3) 運出專業爆竹煙火之報備義務主體不甚明確 按爆竹煙火管理條例第16條[footnoteRef:4]規定,專業爆竹煙火施放前,負責人應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或報請備查;專業爆竹煙火運出儲存地點前,亦應報請當地與臨時儲存場所及施放地點所在地之主管機關備查。然同條第3項關於專業爆竹煙火運出儲存地點之報備義務主體是否限於施放負責人,抑或包括製造或輸入業者,實務判決存在歧異之見解[footnoteRef:5]。論者主張前開報備義務屬事前報備性質,其規範目的在於防止公共危險,為避免非基於施放目的之運出行為無報備義務致生法律漏洞,應自文義擴張解釋報備義務主體不限於施放負責人。是以,為賦予主管機關明確之執法依據,以責令相關業者履行報備義務,現行爆竹煙火管理條例第16條第3項或可單獨另立條文,以避免與該條第1項、第2項前後不一貫所產生之法律解釋歧異[footnoteRef:6]。 [4: 爆竹煙火管理條例第16條:「施放第2項以外之專業爆竹煙火,其負責人應於施放5日前檢具施放時間、地點、種類、數量、來源及安全防護措施等文件資料,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發給許可文件後,始得為之(第1項)。施放一定數量以下之舞臺煙火,其負責人應於施放前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備查。但施放數量在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數量以下者,得免報請備查(第2項)。前二項專業爆竹煙火應於運出儲存地點前,將相關資料報請當地與臨時儲存場所及施放地點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備查後,始得運出儲存地點。施放作業前之儲存,並應於合格之臨時儲存場所為之(第3項)。專業爆竹煙火施放時應保持之安全距離、施放之安全作業方式、施放人員之資格、第二項所定一定數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4項)。」] [5: 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判字第36號判決認為報備義務主體為施放專業爆竹煙火之負責人;反之,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345號判決、104年度判字第648號判決及107年度判字第397號判決則認為報備義務主體尚及於專業爆竹煙火之製造業者或輸入業者。] [6: 蔡震榮、黃政龍,變調的煙火,燒出的問題—評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判字第345號判決,法令月刊,第65卷第6月,103年6月,頁9-10。] 撰稿人:吳欣宜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9200/File_19801866.docx
R02420
少年犯罪防制相關法制研析
刑法;少年事件處理法
林鈺琪
2024-04-0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2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少年犯罪防制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法、少年事件處理法 三、背景說明 112年12月25日發生國中生割頸命案後,被害家長及民間團體提出重新審視並修正少年事件處理法(下簡稱少事法),盼加重犯罪少年家長連帶責任 。根據警政署統計 ,107年至111年青少年嫌疑犯增加3.85%,占總嫌疑犯比率14%至16%之間。此外,因少子化緣故,整體少年人口總數減少,少年犯罪人口率(每10萬少年人口之少年嫌疑犯人數)因此反而略有增加,從107年每10萬人629.22人,上升至111年799.59人。而112年1月至10月警察機關查獲少年嫌疑犯8,949人,亦較111年同期增加924人(增加11.51%),顯見少年犯罪有愈加嚴重情形。為防制少年犯罪,並避免憾事發生,法制作業上仍有討論空間。 四、探討研析 (1) 強化事前防制,研議增訂曝險少年行為態樣 依108年6月19日修正公布施行少事法第3條規定,現行曝險少年指「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危險器械」、「有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之行為而尚未觸犯刑罰法律」或「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而為法所不罰之行為」 ,即處於觸犯刑罰法律邊緣而曝露於危險之中的少年。少年有上述情形,得通知少年輔導委員會(下簡稱少輔會)處理 ,並對少年施以適當期間之輔導 ,如經評估認由少年法院處理,始能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者,得請求少年法院處理 。 有論者 表示,日本近20多年來對少年觸法議題,是朝向對少年犯罪嚴懲化及考量被害人觀點而修正。我國因兒童權利公約、司法院釋字第664、805號解釋,朝向曝險少年去標籤化及縮減司法介入事由、尊重少年主體權及保障程序等。但法律雖強調保護優先,給予少年改過機會,不過,若觸犯重大犯罪,仍須考量侵害原則。鑑於近年來少年嫌疑人與幫派犯罪相連的部分微罪 有增加趨勢,考量少年犯罪組織化及多樣化,宜研議增訂曝險少年「參加不良組織」之行為態樣,讓少輔會主責介入輔導,以避免司法過度退縮。 (2) 犯罪少年父母是否負刑事責任,容有討論空間 依少事法第84條 規定,如果少年法院法官調查後認父母因疏忽教養子女,以致子女觸犯刑罰或有可能觸犯刑罰,少年法院得命父母接受8至50小時的親職教育,拒不接受或時數不足,可裁罰新臺幣6千至3萬元罰鍰,且可按次連續處罰至接受為止,處罰3次以上,得公告父母姓名。基此,針對犯罪少年,現行並無父母須負刑事責任之規定。 113年2月6日美國密西根州奧克蘭縣法院,對3年前造成4死7重傷的牛津高中大規模槍擊事件作出備受爭議的重大刑事判決-在陪審團的一致決議下,牛津高中槍擊案15歲槍手的母親,因嚴重忽略兒子犯罪計畫,遭判4項「過失致人於死」(Manslaughter)有罪,最重將面臨60年有期徒刑。這是美國司法史上,第一次對校園槍擊事件中「未成年兇手的父母」,追究刑事責任並判以重罪 。 就犯罪少年父母是否負刑事責任議題,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廳長亦提出,刑法 規定14歲以上未滿18歲者得減刑,其保護的必要性在於保全相關對象負刑事責任的平等性,是世界各國共識,是否要修法使犯罪少年家長負刑責,應由相關主管機關研議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簽署,但卻拒絕履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國家。在94年以前,美國還會判處少年犯死刑,至今也是唯一仍准許判處18歲以下少年犯終身監禁不得假釋(Juvenile Life Without Parole)的法治國家 。牛津高中槍擊案雖然對犯罪少年的父母追究刑事責任,成為美國法庭首次做出的判決,但同時也引起各方輿論的關注與爭辯。 綜上,考量我國國情及對少年犯罪處遇及保護措施,是否修法讓犯罪少年的父母負刑事責任,仍待社會凝聚共識而有討論空間。 撰稿人:林鈺琪 � 林郁平、葉書宏,學者:曝險少年 增列參加不良組織 刑事司法不能輕易縱容 新北割頸案掀《少事法》修法聲浪 盼讓少輔會能主責介入輔導,中國時報,113年3月18日,第A8版。 � 112年6月14日警政統計通報(112年第24週)、112年11月29日警政統計通報(112年第48週)。 �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3條第1項第2款:「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而認有保障其健全自我成長之必要者:    (一)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危險器械。    (二)有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之行為而尚未觸犯刑罰法律。    (三)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而為法所不罰之行為。」 �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18條第2項:「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 �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18條第5項:「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知悉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一者,應結合福利、教育、心理、醫療、衛生、戶政、警政、財政、金融管理、勞政、移民及其他相關資源,對少年施以適當期間之輔導。」 �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18條第6項:「前項輔導期間,少年輔導委員會如經評估認由少年法院處理,始能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者,得敘明理由並檢具輔導相關紀錄、有關資料及證據,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並持續依前項規定辦理。」 � 林郁平、葉書宏,同註1。 � 詐欺犯罪從103年557人逐年增加至109年1,642人、110年1,633人、111年1,662人;109年至111年為人數最多的觸法類型。另妨害秩序罪人數自105年前未滿20人至109年擴張刑法妨害秩序罪構成要件範圍後,人數大幅增加,自109年起已成為主要犯罪嫌疑類別之一。摘自中華民國111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2022犯罪趨勢關鍵報告,第三篇「少年之觸法狀況與司法處遇」,法務部司法官學院,112年12月,頁212。 �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84條:「少年之法定代理人,因忽視教養,致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之情形,而受保護處分或刑之宣告,或致保護處分之執行難收效果者,少年法院得裁定命其接受八小時以上五十小時以下之親職教育輔導,以強化其親職功能。   少年法院為前項親職教育輔導裁定前,認為必要時,得先命少年調查官就忽視教養之事實,提出調查報告並附具建議。   親職教育輔導之執行,由少年法院交付少年保護官為之,並得依少年保護官之意見,交付適當之機關、團體或個人為之,受少年保護官之指導。   親職教育輔導應於裁定之日起三年內執行之;逾期免予執行,或至多執行至少年成年為止。但因事實上原因以不繼續執行為宜者,少年保護官得檢具事證,聲請少年法院免除其執行。   拒不接受親職教育輔導或時數不足者,少年法院得裁定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經再通知仍不接受者,得按次連續處罰,至其接受為止。其經連續處罰三次以上者,並得裁定公告法定代理人之姓名。   前項罰鍰之裁定,得為民事強制執行名義,由少年法院囑託各該地方法院民事執行處強制執行之,免徵執行費。   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有第一項情形,情況嚴重者,少年法院並得裁定公告其姓名。   第一項、第五項及前項之裁定,受處分人得提起抗告,並準用第六十三條、第六十四條之規定。」 � 張鎮宏,養不教誰之過?美國牛津高中少年槍擊案,「兇手媽媽也有罪」過失刑責爭議,報導者,113年2月21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hello-world-2024-02-2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8日。 � 中華民國刑法第18條:「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 許維寧、李隆揆,割頸案死者父籲修法「家長負擔刑責」,聯合報,113年3月17日,第A6版。 � 張鎮宏,少年凶惡犯該不該用重刑?日本愛的法律、韓國刑責年齡、美國「超級掠奪者」的難題,報導者,113年1月7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juvenile-delinquency-japan-korea-usa-superpredator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8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9198/File_19801864.doc
R02419
數位法幣之隱私保護問題研析
中央銀行法;中央銀行發行新臺幣辦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陳育靖
2024-04-0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19 議題研析 1、 題目:數位法幣之隱私保護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中央銀行法、中央銀行發行新臺幣辦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3、 背景說明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2023[footnoteRef:1]年6月19日於非洲央行會議表示,已有110餘個國家研究中央銀行數位貨幣[footnoteRef:2](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全球央行數位貨幣之發展情形,以日本為例,其央行計畫啟動數位日圓試點(Pilot Run)測試,設計完整CBDC生態系統,預計2024年春季解決數位日圓的相關法律問題,最快於2026年推出CBDC。我國中央銀行亦持續研究數位法幣可行性,目前已分別完成第一階段「批發型[footnoteRef:3]CBDC可行性技術研究」及第二階段「通用型[footnoteRef:4]CBDC試驗計畫」,111年已與五家銀行合作試驗,但要上路的法規、資安等,將是下一波試驗關鍵[footnoteRef:5]。央行並於113年3月初首次向全體國銀進行數位貨幣調查,最快5月就會公布調查結果[footnoteRef:6]。CBDC就是法定貨幣的數位化[footnoteRef:7](下稱數位法幣),其發行、流通使用等可能涉及之議題眾多,擬以數位法幣所涉隱私問題進行初步研析。 [1: 本報告有關年份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2: 顏嘉南,IMF推動 全球央行數位貨幣平台,工商時報,112年6月21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0621700088-4307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8日。] [3: 「批發型(wholesale)」,係指提供金融機構跨行清算使用之數位法幣。參自中央銀行券幣數位博物館網站,網址:https://museum.cbc.gov.tw/web/en-us/story/evolution/digi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4: 亦稱為「零售型(retail)」,係指提供大眾使用之數位法幣。參自中央銀行券幣數位博物館網站,同前註。] [5: 巫其倫,央行推數位貨幣不搶快 配套先做好,工商時報,113年3月12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312700010-4303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5日。] [6: 朱漢崙、陳儷方,發行數位台幣?央行5月揭曉,聯合報,113年3月1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39/782703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5日。] [7: 巫其倫,同註5。] 4、 探討研析 (1) 數位法幣可能產生之問題與其採取之模式有關 數位法幣以其存在形式上可分為在央行或經央行授權之機構開立個人存款帳戶、與現行數位支付型態類似之「帳戶基礎型(account-based)」,及存放於電子錢包、與現金支付型態類似之「代幣基礎型(token-based)」[footnoteRef:8]。其中「帳戶基礎型」需驗證整個交易中所涉及之帳戶所有人資料,因此對隱私與個人資料保護之影響較大;而「代幣基礎型」雖可降低對個人隱私與資料外洩之威脅,但其風險在於,若使用者未妥善保管電子錢包的金鑰,則可能造成財物損失[footnoteRef:9];惟倘若為監管需要,將該代幣設計具有可追蹤性(traceable),則仍有隱私風險[footnoteRef:10]。 [8: Ori Freiman, CBDC Governance:Programmability, Privacy and Policies,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fall 2023, p.4。] [9: 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Supervisor(EDPS), TechDispatch on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p.9,available from:https://www.edps.europa.eu/system/files/2023-03/23-03-29_techdispatch_cbdc_en.pdf。] [10: Ori Freiman, supra note 8。] 數位法幣之隱私風險高低與其設計有關,倘若設計不允許央行處理個人資料,或嚴格採行「資料最小化(data minimization)」,將有助於防止或降低隱私風險;反之,若數位法幣之設計係允許央行識別及儲存付款相關個人資料,或銷售過程中所蒐集、可連結至消費者個人之資料時,則將可能提升隱私風險[footnoteRef:11]。 [11: 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Supervisor(EDPS),supra note 9,p.13。] (2) 造成數位法幣隱私風險之可能情況 1、存取憑證(access credential)遺失或遭竊[footnoteRef:12] [12: 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Supervisor(EDPS),supra note 9,p.14。] 通常透過使用數位法幣之設備轉帳須透過存取憑證之驗證,該憑證遭竊或遺失,即會導致帳戶及個人資料外洩,常見方式是透過社群引擎、旁路攻擊[footnoteRef:13](side-channel attacks)或惡意軟體等,從使用者之設備端提取憑證。 [13: 旁路攻擊之定義,參考INSIDE網站專欄「【Wired】硬塞駭客辭典:什麼是旁路攻擊?」一文之描述為:「旁路攻擊是用電腦不斷散發出來的訊息痕跡,解讀其中各種模式的攻擊手法。例如電腦螢幕或硬碟發出的電輻射,會因為穿過螢幕或被硬碟磁頭判讀的訊息不同,導致發散電輻射的情況也會有些許不同;或者是電腦零組件在執行某些過程中,會消耗不同的電量。又或者是當你打字放開鍵盤時,駭客判讀非常細微的聲音差異後,就能推敲出使用者的密碼。」該原文來自 Wired《Hacker Lexicon: What Is a Side Channel Attack?》,作者 Andy Greenberg。台灣康泰納仕集團授權提供,由 Linden Chen 翻譯並經 INSIDE 編審。網址: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299-what-is-a-side-channel-attack,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6日。] 2、資料中心化(data concentration)吸引網路攻擊[footnoteRef:14] [14: 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Supervisor(EDPS),supra note 9, p.14。] 數位法幣使用者資料倘若係以集中方式儲存,則該儲存區域會吸引大量網路攻擊,而可能導致個資侵害之系統性風險,或是導致使用者於進行支付時遭系統拒絕提供服務之風險。 3、增加非法利用個人資料之風險[footnoteRef:15] [15: 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Supervisor(EDPS),supra note 9, p.9。] 數位法幣可能使用單一且具持續性之識別碼(user-identifier, 又稱user ID),透過相關資料進行個人剖析(profiling)將更為容易,亦將加劇非法蒐集個人交易資料進行信用評估、或濫用該資料進行行銷等行為之風險。 (3) 可用於提升數位法幣隱私之加密科技[footnoteRef:16] [16: Ori Freiman, supra note 8, p.4-5。] 有論者認為,數位法幣透過加密科技之設計,得以大幅提升隱私保護,其建議之加密科技如下: 1、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s) 無須揭露即可確認該資料為真實之技術,例如:無須揭露帳戶餘額,即可確認帳戶中尚具有足夠金額可完成交易。 2、同態加密(homomorphic encryption) 相關技術得以在不解密之情況下對加密資料進行計算,例如:無須揭露帳戶餘額,即可計算及支付利息。 3、差異化隱私及匿名(differential privacy and anonymization) 相關技術得以保留利用資料進行研究和分析的能力,同時確保該研究與分析無法從資料集中提取個人資訊,例如:透過添加雜訊或刪除標識碼等方式。 (四)歐盟個資保護監督機關(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Supervisor, EDPS)針對數位法幣之隱私保護建議 歐盟之個資保護監督機關於2023年提出之數位法幣技術調度報告(TechDispatch on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認為於不同之數位法幣計畫階段,應進行個資保護影響評估(data protection impact assessment, DPIA),且於數位法幣設計之初,即應納入「隱私保護始於設計」(privacy by design)或「隱私保護預設」(privacy by default)等規劃,而其監管架構、核心技術決定皆應將隱私與個資保護納入考量,所有有關功能、配置和風險接受度的設計等亦皆應經過適當評估並記錄[footnoteRef:17]。 [17: 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Supervisor(EDPS),supra note 9, p.10。] (五)研析與建議 數位法幣之設計,將大幅影響其可能造成之隱私風險,目前央行對於數位法幣之態度亦傾向審慎評估、研究,央行或可參考歐盟個資保護監督機關之建議,視規劃階段進行DPIA,並納入「隱私保護始於設計或隱私保護預設」,採行適當之加密科技技術;又考量我國已設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籌備處,籌設未來個人資料保護獨立監督機關,央行於研議數位法幣之隱私保護制度及相關規劃時,宜與該籌備處共同研商,以降低數位法幣之隱私侵害風險。 撰稿人:陳育靖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9196/File_19801862.docx
R02418
國會改革議題-主要國家國會質詢(反質詢)法制之比較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陳建欉;傅朝文
2024-04-0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1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主要國家國會質詢(反質詢)法制之比較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三、背景說明 (一)立法院院會或委員會開會時,有立法委員質詢政府官員,而政府官員之回復中,有部分以反問方式為之,遭批評為「反質詢」。現行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立法院議事規則等國會相關法規對「反質詢」並無明文規定。本院雖曾於113年3月17日由院長召集協商質詢答復之相關事宜,惟與會委員針對反質詢的定義與解讀並未聚焦,對於官員的答復是否超越質詢範圍更是見仁見智,是以,針對限制官員反質詢是否入法亦未有共識[footnoteRef:1]。 [1: 參見立法院公報111年3月17日第111卷第37期黨團協商紀錄,頁443-463。] (二)質詢制度只存在於內閣制及行政機關須向立法機關負責的國家。在總統制國家,因為權力分立關係,總統與國會分別對選民負責,議員不能因總統政策問題追究其政治責任,故議員不具備質詢權,但具有類似質詢作用的委員會「聽證制度」(public hearing)[footnoteRef:2]。 [2: 楊日青,立法院質詢制度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0期,1995年6月,頁69。] 四、各國法制 質詢權制度最先起源於英國,原係內閣制之下的特別設計。以下針對英國、德國、日本、美國及法國等主要國家國會有關質詢(反質詢)法制之梗概,分述如下: (一)英國 1.質詢制度 英國基於內閣制政體,閣員均由國會議員兼任,國會議員可向內閣總理及閣員提出質詢。一般書面質詢(ordinary written question)以書面提出,政府亦以書面答復,並刊載於國會議事錄(Hansard)。要求口頭答復的質詢為口頭質詢(oral question),在議程表上以星號標示註記,亦稱為星標質詢(starred question)。對於答復如不滿意,原質詢人或其他議員得追加補充質詢(supplementary question)。 1997年國會針對內閣職責作成決議,要求部會首長向國會提供的資訊必須精確與符合事實,並且盡其可能地讓國會知悉其所知的一切,唯有在公開無助於公共利益之前提下,才可以拒絶提供資訊。議員質詢內容範圍須在部會首長之職權範圍內,即針對閣員主管政務為限,不得涉及他國之內政、外交及國防之秘密、涉及談判中之條約內容。 2.質詢法源 英國在18世紀已有質詢之例,19世紀中期後,始漸普遍,1880年代質詢制度逐漸定型並列入下議院議事規則(Standing Orders of the House of Common)。一般英國國會之質詢,其實只是詢問(question),假若議員於詢問後仍不滿意,並且詢問事項涉及國家根本政策與國民普遍利益時,其當可提議延長辯論(adjournment debate),或緊急動議(urgent motion),該效果類似於正式質詢。通常質詢之議員僅要求閣員說明問題之真相,而不會成為全院討論之議題,是故質詢本身不會推翻內閣,而係另行利用不信任投票的表決使政府下台或進行改選[footnoteRef:3]。英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攸久之民主國家,其國會常被稱為「國會之母」,有關質詢制度係逐漸演進而成,惟目前並無反質詢相關規定。 [3: 林宇晨,論我國立法院質詢制度-從第七屆國會探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大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第80頁。] 3.質詢效果 英國內閣閣員由國會多數黨議員兼任,國會多數黨即為內閣執政黨,既領導行政也領導立法。多數黨議員參與其黨團政策會議,對政策與法案表達意見並共同決定,因此,政策與法案提交國會之後,多數黨議員通常加以支持,很少行使質詢權。國會少數黨議員則運用質詢權批評監督政府的政策與法案[footnoteRef:4]。 [4: 楊日青,同註2,頁88。] (二)德國 1.質詢制度 質詢是聯邦眾議院監督聯邦政府的主要方式。依聯邦眾議院議事規則(Geschäftsordnung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第100條至第106條規定,可分為「大質詢」、「小質詢」、「議員個別質詢」及「時事議題質詢」4種,茲分述如下[footnoteRef:5]: [5: 德國聯邦眾議院網站,網址:https://www.bundestag.de/parlament/aufgaben/rechtsgrundlagen/go_btg。] (1)大質詢 大質詢大多涉及重要之綜合政策問題,通常由反對黨黨團向聯邦政府提出。但有時執政黨黨團也會提出,以便政府就特定問題加以說明。相較於小質詢,聯邦政府回復大質詢需要較多準備,聯邦政府通常在幾個月之後才對大質詢做出回復。近年來大質詢數量有下降趨勢,因為聯邦政府可以自行決定回復的時間,造成反對黨黨團無法要求聯邦政府對時事做出及時回應[footnoteRef:6]。 [6: 謝立斌、李藝,從實體到程序:德國聯邦議院組織法的圖景展開,法治社會,2021年第4期,頁125。] (2)小質詢 依據聯邦眾議院議事規則第104條規定,小質詢旨在就特別指出的領域向聯邦政府請求提供說明,其內容不得包含任何主觀陳述或價值判斷,但得附帶簡短說明。小質詢應提交議長。而議長應要求聯邦政府於14天內以書面答復。但得與質詢人協商,延長該期限。另依同規則第75條及第76條規定,小質詢之提案,亦須經黨團或議員總額5%提出請求。 (3)議員個別質詢 依據聯邦眾議院議事規則第105條規定,聯邦眾議院每位議員有權向聯邦政府提出簡短的個人質詢,以獲取口頭或書面答復。其相關細節規範於同規則之附件4「質詢時間與書面個別質詢準則」[footnoteRef:7](Richtlinien für die Fragestunde und für die schriftlichen Einzelfragen)中。依該準則第12條至第14條規定,每位議員每月有權向聯邦政府提出至多4件要求書面答復之質詢。聯邦政府應於聯邦總理府收到質詢的1週內答復之。於1週內所收到的答復應連同質詢於隔週出版公布。如果議長(國會秘書處)於1週內未收到答復,質詢人得要求於期限屆滿後之第一次質詢時間中以口頭答復。 [7: 德國聯邦眾議院網站,網址:https://www.bundestag.de/parlament/aufgaben/rechtsgrundlagen/go_btg/anlage4-245184] (4)時事議題質詢 依據聯邦眾議院議事規則第106條第2項之規定,會期週中,議員們應有機會針對聯邦政府職權範圍內的事務,主要係關於最近一次的內閣會議所討論之時事議題,提出質詢。其相關細節規範於前揭議事規則之附件7「質詢聯邦政府準則」[footnoteRef:8](Richtlinien für die Befragung der Bundesregierung)中。此種對聯邦政府之質詢,係使聯邦政府代表在直接且未有答復期限的情況下,即席答復議員質詢的機制。就國會監督職能而言,對聯邦政府詢問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footnoteRef:9]。 [8: 德國聯邦眾議院網站,網址:https://www.bundestag.de/parlament/aufgaben/rechtsgrundlagen/go_btg/anlage7-245188。] [9: 呂坤煌,德國聯邦眾議院質詢權之探討,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2010年8月,頁45。] 2.質詢法源 依據「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footnoteRef:10]第43條第1項規定:「聯邦眾議院及其委員會得要求聯邦政府任何人員列席會議。」雖然基本法並未明確規定聯邦眾議院或其成員、黨團向政府提出質詢之權利,但是實務上認為根據這項規定,聯邦政府成員被傳喚時,除應列席會議外,還有備詢「發言及答復」之義務。因此,聯邦眾議院議事規則中有關質詢權之規定,被視為基本法第43條第1項之具體化[footnoteRef:11]。 [10: 德國聯邦眾議院網站,網址:https://www.bundestag.de/gg。] [11: Josef Kestler, Parlamentarisches Fragerecht und Persönlichkeit, in: Zeitschrift für Parlamentsfragen (Zparl), Heft 2/2001, S.262.] 被傳喚的聯邦政府成員有無答復義務,曾存有爭議。但絕大多數意見認為其須對質詢為答復[footnoteRef:12]。聯邦憲法法院於2009年7月1日針對聯邦政府答復小質詢乙案的判決中,從基本法第38條第1項第2句及第20條第2項第2句推論聯邦眾議院對於聯邦政府的質詢與即席詢答權。聯邦憲法法院在判決中指出,聯邦眾議院議員、黨團及聯邦眾議院,都有權利向聯邦政府提出與其政治行為(politisches Handeln)有關之質詢。若不能質詢,聯邦眾議院、議員及黨團就不能取得與聯邦政府行為有關之資訊,而且無法以良好理由來評價與批准其行為。因此,聯邦政府有義務給予質詢有根據及以事實證明的答復[footnoteRef:13]。至於聯邦政府所為之「反質詢」或其他不當答復,則未有明文規定。 [12: Wolfgang Demmler, der Abgeordnete im Parlament der Fraktion,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GmbH, 1994, S.1332.] [13: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 – 2 BvR 5/06, auf :http://www.bundesverfassungsgericht.de/entscheidungen/es 20090701_2bve 000506.html;轉引自呂坤煌,同註9,頁12。] 3.質詢效果 德國聯邦眾議院的大質詢、小質詢、議員個別質詢及時事議題質詢等質詢類型,都有獲取政府資訊、監督政府施政的效果。但只有大質詢能列入議事日程,並進行辯論與表決。 (三)日本 1.質詢制度 有關日本國會質詢制度,可區分為「質問權」與「質疑權」。「質問」係指議員就一般國政事項,要求內閣說明事實或發表意見之行為。「質疑」係指議員對列入議事程序之議案,得以口頭提出疑義之行為[footnoteRef:14]。 [14: 浅野一郎、河野久,新・国会事典 用語による国会法解説,有斐閣,2003年7月,頁157。] (1)質問權 依日本國會法(下稱國會法)規定,各議院議員向內閣提出質問,須經各議院議長同意。質問以書面為原則,無關宏旨的質問,議長可不予同意,提出質問雷同時,可將之歸併[footnoteRef:15]。質問前必須作成簡明意見書[footnoteRef:16]交給議長。經議長或議院同意之質問,議長應將質問意見書轉送內閣。內閣應自受理質問意見書後,7日內提出答辯,無法於期限內答辯時,應明示理由及可答辯期限(國會法第75條)。質問有緊急之情形[footnoteRef:17],得經各議院決議,以口頭為之(國會法第76條)。實務上,緊急質問範圍僅限於天災、暴動及其他議院運營委員會認為緊急而不得已者,並經各議院之決議始得為之[footnoteRef:18]。 [15: 劉其昌,國會質詢制度之分析,立法院院聞,第22卷第9期,1994年9月,頁53。] [16: 日本國會議員開會時,向內閣提出質問時,原則以書面為之。為使質問內容更易了解,應作成「質問意見書」並經議長同意後轉交內閣。] [17: 日本眾議院事務局,逐条国会法,第5卷,2010年3月,信山社,頁155。有關緊急質問之認定標準,依1949年4月12日第5屆特別國會議院運營委員會決議辦理(議院運營委員會議錄第18號第2頁)。] [18: 林秋水,日本國會權限,水牛出版社,2001年7月,頁77。] 內閣答辯以書面為原則,各部會先作成初稿,經內閣法制局審查及內閣會議決定後,提交給議長[footnoteRef:19]。內閣之答辯書不得要領時,質問者得再提出書面質問(眾議院規則第159條)。內閣對於質問得以口頭答辯,質問者對答辯得以口頭方式再進行質問(眾議院規則第160條、參議院議事規則第154條)。 [19: 日本參議院網站,參議院簡介,網址:https://www.sangiin.go.jp/japanese/aramashi/keyword/situmon.html。] (2)質疑權 質疑係指議員在院會或委員會進行議案討論或表決前,口頭要求提議者等對議案之解釋或說明[footnoteRef:20],其範圍限於與議案有關之議題[footnoteRef:21] (眾議院規則第45條、參議院議事規則第42條)。各議院議長對於質疑、討論及其他發言,除各議院事先有決議外,得限制其時間(國會法第61條第1項)。「質疑」時間原則依所屬黨派議員席次比例決定。少數黨或無黨派議員質疑時間往往不足,而以質問意見書代替[footnoteRef:22]。議員在院會或委員會開會時,持續提出質疑而無法結束,經議員20人以上同意,得提出質疑終結之動議(眾議院規則第140條、參議院規則第111條)。 [20: 日本參議院網站,委員會審査,網址:https://www.sangiin.go.jp/japanese/kids/html/shikumi/iinkai.html。日本國會委員會對法律案的審查程序為,提案旨趣說明、質疑、討論、表決。] [21: ウィキペディアフリー百科事典,質疑,網址:https://ja.wikipedia.org/wiki/%E8%B3%AA%E7%96%91。] [22: 日経ビジネス,乱用される国会の「質問主意書」と不誠実な「答弁書」 ツケは国民に,2020年2月12日,網址:https://business.nikkei.com/atcl/seminar/19/00067/020500022/。] (3)質問權與質疑權的混用 經探討「質問」與「質疑」之性質及功能,並依日本國會法第74條至第76條規定之「質問」以書面為原則,與我國立法委員「書面質詢」權限較相近;另國會法第61條規定之「質疑」以口頭方式進行,與「口頭質詢」較相近。  2.質詢法源 日本憲法對國會議員質詢權並無明文規定,有論者認為可從憲法第63條後段規定,內閣有出席國會及答辯或說明之義務,導出質詢權之法源依據[footnoteRef:23]。國會法第8章以專章規範質問權,明定於第74條至第78條(其中第77條及第78條已刪除);質疑權則明定於國會法第61條。另眾議院規則及參議院規則分別對「質問」與「質疑」作較詳盡權利義務規範。日本國會基於三權分立與平衡原則,僅能透過不信任決議拘束內閣,使其負起政治責任。至於內閣「反質詢」、虛偽或迴避答辯等尚無明文規定。 [23: 森本昭夫,逐条解説国会法・議院規則国会法編,弘文堂,2019年4月,頁268。] 3.質詢效果 日本國會藉由質詢制度,了解政府施政,並追究內閣責任。惟實際運作上,常發生質問權濫用,內閣答辯則因受限於時效及件數過多,使行政官僚疲於奔命,導致品質低下、虛偽及迴避之答辯增多[footnoteRef:24]。「質問權」以書面為主,口頭緊急質問長期間未行使[footnoteRef:25],故以質問作為監督內閣之功能不彰[footnoteRef:26]。在國會具有重要政治意涵,較能監督內閣,係指以口頭質詢之「質疑權」[footnoteRef:27]。 [24: 日経ビジネス,乱用される国会の「質問主意書」と不誠実な「答弁書」 ツケは国民に,2020年2月12日,網址:https://business.nikkei.com/atcl/seminar/19/00067/020500022/。] [25: 日本経済新聞,野党、参院本会議で「緊急質問」要求へ,2012年10月30日,網址: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NASFS3001W_Q2A031C1PP8000/。1985年眾議院議員上川陽子因日米貿易摩擦問題,曾對中曾根內閣提出緊急質問後,直至2012年長達27年間,國會未行使緊急質問權。] [26: 田中信一郎,国会の質問制度をいかに評価すべきか-現行制度の役割と潜在力の検証,政治學論文集,第29期,2009年2月,頁60。日本學者認為由質問意見書所構成的質問制度,無法有效監督內閣,應導入口頭質問制度,才有加乘效果。] [27: 林金莖,日本國會制度概述,法令月刊,第43卷第7期,1992年7月,頁17。] (四)美國 美國為總統制國家,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之下,國會並無質詢權,但參眾兩院的委員會可行使與質詢權相似之聽證制度(public hearing)。 1.聽證制度 美國國會擁有調查權,為行使調查權得傳喚各種有關人員到國會備詢,為調查中之有關事件出席作證或提供證據,任何人不得拒絶到國會作證。 美國國會聽證係指委員會(包括常設委員會、特別委員會、兩院聯合委員會)及委員會內的小組委員會(subcommittee),在審查議案、監督法律之執行、揭發重大違法案件時,若認為有必要,可邀請行政官員、有關團體代表、利害關係人、專家學者及其他可提供資訊的人員,列席委員會並以書面或口頭形式,陳述事實、提供證據及答復議員詢問,以助益立法與案件之決斷,常採一問一答方式進行。 聽證為美國國會的工具性或輔助性權力(auxiliary power),並非目的性權力,惟仍具有強制性質,以限制相關人員配合辦理。國會舉行聽證會時,得發傳票傳喚證人,要求其宣誓並提供真實資料及證詞,若證人拒絶到會或拒絶作答,得以藐視國會罪(contempt of Congress)起訴,又倘有偽造文書或證詞不實之情事,得以偽證罪起訴,使不合作之證人受到法律制裁,此就國會聽證的程序與效果而言,顯然具有司法性及強制性[footnoteRef:28]。 [28: 〈美國國會調查及聽證制度考察報告〉,立法院專案參訪報告,2008年9月,頁52。] 2.聽證法源 根據1847年1月24日美國國會所制定的法律規定:「凡經國會命令傳喚前去兩院聯席或共同決議而成立之委員會,或兩院中任何委員會調查中之有關事件出席作證時,有意不予履行者,或已經出席就有關問題拒絶作答者,應判定為輕罪行為,得處1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之罰金,並處以1個月以上12個月以下之普通監禁。」[footnoteRef:29] [29: 劉其昌,國會質詢制度之分析,立法院院聞,第22卷第9期,1994年9月,頁52。] 1997年通過參眾兩院議事規則,有系統地就聽證之規則、聽證程序、證人權利及義務等事項加以明定,使國會聽證有制度化、法制化的規範。眾議院議事規則第11章第2條第13項(Rules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XI-2-(m))規定:「委員會或其小組委員會有權在美國境內舉行聽證會,不論院會是在會期中或休會延會期間,均得以傳票或其他方法要求證人出席作證,並提供證據或其他必要文件或紀錄。」參議院議事常規第26章第1條(Standing Rules of the Senate, XXVI-1)規定:「各常設委員會或其小組委員會,得經參議院決議之授權,在會期中或休會延會期間,舉行聽證會,以傳票或其他方法要求證人出席會議作證,並提供相關之書面證詞、文件及紀錄。任何常設委員會得在其管轄範圍內,對任何相關事情進行調查。」美國有關聽證規定大致如上,並無類似反質詢之相關規定。 3.聽證效果 美國政府體制為三權分立,職掌立法權的國會並沒有質詢權,但有調查權及因此而衍生之聽證權,以聽證作為調查之重要手段。依聽證之目的,大致分為立法性聽證(legislative hearings)、調查性聽證(investigative hearings)、審查性聽證(confirmation hearings)及監督性聽證(oversight hearings)[footnoteRef:30]。簡言之,國會藉由聽證,可強制行政部門提供相關資訊,從而達到監督政府施政之效果。 [30: 林宇晨,論我國立法院質詢制度-從第七屆國會探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大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0年6月,第99-101頁。] (五)法國 法國是混合制國家,國會由國民議會[footnoteRef:31](Assemblée nationale)及參議院(Sénat)兩院議會組成。國會議員質詢政府的權限,通常出現在內閣制國家。法國雖非內閣制國家,但基於其混合制(半總統制)國家特色,國會議員仍有其質詢權。 [31: 國民議會屬於兩院制議會之下議院,就監督政府之質詢制度而言,較具有重要性。] 1.質詢制度 「第五共和憲法」第48條第6項規定:「(國會兩院)每週至少保留一次會議,以供國會議員質詢及政府答詢之用。」[footnoteRef:32]由於具國會議員資格者得提出質詢,為保障反對黨派之意見能充分表達,每週依據前揭規定所保留之會議,其所安排的質詢案至少有一半應由反對黨派的議員提出[footnoteRef:33]。 [32: 法國國民議會網站,網址:https://www.assemblee-nationale.fr/dyn/16/divers/texte_reference/01_constitution。] [33: 《國民議會議事規則》第133條第2項。法國參議院網站,網址:https://www.assemblee-nationale.fr/dyn/15/divers/texte_reference/02_reglement_assemblee_nationale。] 法國質詢制度大體分為書面及口頭兩種方式。口頭質詢又分為「不進行辯論之口頭質詢」(les questions orales sans débat)、「進行辯論之口頭質詢」[footnoteRef:34](les questions orales avec débat)、「時事總質詢」[footnoteRef:35](les questions au Gouvernement)、「專題質詢」[footnoteRef:36](國民議會稱為les questions à un ministre;參議院稱為les questions cribles thématiques)等多種形式。書面或口頭質詢之提問及答復均須刊登政府公報。相關官員對於書面質詢之答復,自質詢提出並刊登政府公報起以2個月為限,不得以任何因素延長[footnoteRef:37]。 [34: 國會兩院之口頭質詢原則上皆為「不進行辯論之口頭質詢」,只有參議院在若干情況下,會實施「進行辯論之口頭質詢」。] [35: 「時事總質詢」係在不預先提供質詢內容的情形下,議員可就時事議題直接向部長質詢,要求部長即席答復。] [36: 「專題質詢」係國會兩院針對單一部會施政及政策作為或政府某一項施政方針所為之主題式質詢。] [37: 《國民議會議事規則》第135條第5項、第6項。] 2.質詢法源 法國國會議員的質詢(aux questions des membres du Parlemen)之法源依據規定於「第五共和憲法」第31條第1項規定:「政府閣員得列席國會兩院,並得要求發言。」及第48條第6項規定:「(國會兩院)每週至少保留一次會議,以供國會議員質詢及政府答詢之用。」[footnoteRef:38]至於官員就質詢內容,得否為反質詢,目前並無相關規定。 [38: 法國國民議會網站,網址:https://www.assemblee-nationale.fr/dyn/16/divers/texte_reference/01_constitution。] 3.質詢效果 法國於進入第五共和之後,制憲者有鑑於第三、第四共和下立法權凌駕行政權的情況相當嚴重。緣此,1958年《憲法》之設計大致朝向強化行政權、削弱立法權的原則發展[footnoteRef:39]。在此情形下,法國國會議員之質詢權僅有「詢問」(question)的性質,就個別官員掌管業務進行詢答,質詢結束後不能成為全院討論之議題,亦不交付表決,其目的僅在確保政府提供充分的資訊,並使之對國會負責[footnoteRef:40]。至於官員對於質詢之答復,原則上不具任何法效力(valeur juridique),亦不拘束行政部門;惟有關財政議題(en matière fiscale)為例外,其官員答詢內容得視為質詢提問內容之行政解釋[footnoteRef:41]。 [39: 張景舜,「法國2008年修憲有關立法權之內容及簡析」,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編號814,2010年11月,頁6。] [40: 張景舜,「法國國會質詢制度之研析」,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編號864,2011年3月,頁36。] [41: 法國國民議會網站,網址:http://www.assemblee-nationale.fr/connaissance/fiches_synthese/fiche_52.asp。] (六)小結    綜上所述,在內閣制或混合制國家,才有國會議員「質詢」政府的權限,以做為監督政府的主要工具。法制上既然賦予議員質詢權,官員自有答復之義務。此時官員如有反質詢或實問虛答等不當答復,前揭採取質詢制度諸國對之並未課以其法律上責任。可能因其國會公開原則之貫徹,官員言行可透過公報紀錄與錄影轉播等公諸於眾,而被評價相應的政治責任。   至於我國立法院有關議事規範對於「反質詢」並無明文規定。但在地方立法機關之議事規則中,則有若干「反質詢」規定[footnoteRef:42],如地方政府官員在接受質詢時應遵守「議員質詢事項,不得拒絕答復,並不得反質詢。」、「不得有任意搶答等妨礙議員質詢或破壞議場秩序及無禮辱罵等情事。」;「違反前項規定者,主席應制止之;經制止無效情節重大者,並得令其離開會場。」 [42: 臺北市議會議事規則第33條 市長、市政府各局處會及直屬機關首長、負責人暨所屬人員應邀列席本會報告或接受質詢時,應遵守下列規定: 一、議員質詢事項,不得拒絕答覆,並不得反質詢。 二、對議員質詢之答覆,不得超出質詢範圍。 三、不得有任意搶答等妨礙議員質詢或破壞議場秩序及無禮辱罵等情事。 違反前項規定者,主席應制止之;經制止無效情節重大者,並得令其離開會場。 臺中市議會議事規則第29條 市長、市政府各局處會及直屬機關首長、負責人暨所屬人員應邀列席本會報告或接受質詢時,應遵守下列規定: 一、議員質詢事項,不得拒絕答覆,並不得反質詢。 二、對議員質詢之答覆,不得超出質詢範圍。 三、不得有任意搶答等妨礙議員質詢或破壞議場秩序及無禮辱罵等情事。 違反前項規定者,主席應制止之;經制止無效情節重大者,並得令其離開會場。 臺南市議會議事規則第35條 市長、市政府一級機關和一級單位首長、負責人暨所屬人員應邀列席本會報告或接受質詢時,應遵守下列規定: 一、議員質詢事項,不得拒絕答覆,並不得反質詢。 二、對議員質詢之答覆,不得超出質詢範圍。 三、不得有任意搶答等妨礙議員質詢或破壞議場秩序及無禮辱罵等情事。 違反前項規定者,主席應制止之,經制止無效情節重大者,得令其離開會場。] 五、各國質詢制度比較表 國別 項目 英國 德國 日本 美國 法國 我國 政府體制 內閣制 內閣制 內閣制 總統制 混合制 混合制 質詢(聽證)對象 內閣成員 聯邦政府或其成員 內閣成員 國會為行使調查權得傳喚各有關人員到國會作證 「部長會議」成員,但涉及總體政策時以總理為對象 行政院院長及行政院各部會首長 質詢(聽證)方式 書面、口頭 大、小質詢: 書面 議員個別質詢: 書面、口頭 時事議題質詢: 口頭 質問: 書面為原則 質疑: 口頭 親自出席委員會並以書面或口頭形式,陳述事實、提供證據及答復議員詢問 書面、口頭 書面、口頭 質詢(聽證)範圍 質詢範圍須在閣員主管政務為限,不得涉及他國之內政、外交與國防之秘密、談判中之條約內容等 大質詢: 施政方針 小質詢: 施政具體事項 議員個別質詢: 聯邦政府負責事務 時事議題質詢: 內閣會議討論之時事議題 質問: 一般國政事項 質疑: 列入議程之議案 常設委員會得在其管轄範圍內,對任何相關事務進行調查,並為此舉行聽證會 一般口頭或書面質詢: 部長主管事項 時事總質詢: 時事議題 專題質詢: 部會某項施政作為 施政質詢: 行政院及各部會之施政 預算質詢: 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之預算案 總決算審核報告諮詢: 審計長向立法院提出總決算審核報告 專案質詢: 重要事項發生,或施政方針變更時 議案質詢: 院會交付之議案及人民請願書 質詢(聽證)限制 質詢的內容須涉及事實,而非僅為陳述個人意見,質詢的形式須為詢問而非陳述 大、小質詢: 一個黨團或議員總額5%提出請求 議員個別質詢: 每位議員每週限2件口頭質詢;每月限4件書面質詢;質詢內容不得包含主觀陳述或價值判斷 時事議題質詢: 限於週三下午1點進行,質詢內容必須簡短且允許簡短答復 質問: 須提出質問意見書 質疑: 有時間限制 國會聽證權受行政部門行政特權(Executive Privilege)之限制,多半為有關外交事務、國防事務、進行中的調查以及政府內部討論等 不得提出聯合質詢;書面質詢設上限數量;質詢權限於院會不及於委員會;每週依據憲法規定所保留之會議,其所安排的質詢案至少有一半應由反對黨派的議員提出 得採用聯合質詢。但其人數不得超過3人;書面質詢並無數量限制 質詢之提出,以說明其所質詢之主旨為限;質詢之答復,不得超過質詢範圍之外;質詢委員或被質詢人有違反者,主席得予制止 質詢(聽證)法源 下議院議事規則第21條至第22條之2 基本法第43條、聯邦眾議院議事規則 國會法第61條、第74條至第78條、眾議院規則、參議院規則 1927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McGrain V.Daughert案判決、立法改革法、眾議院議事規則第11章第2條第13項及參議院議事常規第26章第1條等規定 憲法第31條、第48條 憲法第57條、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3章、立法院各委員會組織法第2條 質詢(聽證)效果 國會少數黨議員運用質詢權監督政府施政 大質詢: 列入議事日程,大會可對之辯論、表決,但政府回復時間很慢,無法對時事及時回應 小質詢: 監督政府施政 議員個別質詢: 監督政府施政 時事議題質詢: 政府代表須即席答復,頗能發揮監督效能 質問: 監督成效不彰 質疑: 具有政治意涵,較能監督內閣施政 藉由聽證,可強制行政部門提供相關資訊,從而達到監督政府施政之效果 僅有「詢問」(question)的性質,就個別官員掌管業務進行詢答,以監督政府施政。質詢結束後不能成為全院討論之議題,亦不交付表決 質詢事項,不得作為討論的議題 有無反質詢規定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撰稿人:陳建欉、傅朝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995/File_19801639.docx
R02417
國會改革議題-各國國會行使調查權強制方式之比較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陳建欉
2024-04-0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1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各國國會行使調查權強制方式之比較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三、背景說明 (一)在內閣制國家,國會透過質詢官員、政策辯論、調閱文件,落實政策性調查權力;總統制下的美國,則因國會無權質詢官員,必須廣泛運用聽證制度,制衡行政部門[footnoteRef:1]。國會調查聽證係屬準司法程序,在行政立法分立之美國,運用遠比行政立法合一之內閣制國家多,內閣制國家國會仍有聽證調查制度,惟較常使用「質詢」制度監督行政部門[footnoteRef:2]。 [1: 鄭閔聲,國民黨擋了800次、民進黨也不給過 藍白合作下「聽證調查權」真的要來了?,2024年2月5日,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9242,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1日。] [2: 參見立法院法制局2024年2月26日「國會調查權行使權限相關法制研析」專題研究報告座談會廖副教授元豪發言紀錄。] (二)英國國會1967年成立「專家選任委員會」及「國會行政監察   使」負責各種調查事務,在行使立法、彈劾、議決租稅、批准條約等憲法權力前,均得先行調查[footnoteRef:3]。德國國會調查權實務運作上,不限於對行政權之監督,甚至可擴及至對人民或非屬政府之組織與程序,惟為避免侵害人民基本權利,仍應接受比例原則檢證[footnoteRef:4]。法國憲法明定國會職權包括議決法律、監督政府作為及評估公共政策。為履行上開任務,國會得行使調查權,以蒐集必要之相關資訊[footnoteRef:5]。美國國會調查權行使範圍包含,行政監督、立法準備、政策形成、揭弊報導、行使人事同意權、彈劾權[footnoteRef:6]。日本憲法第62條規定,兩議院得各自進行有關國政之調查,並得為此要求證人出席作證或提出證言及紀錄 。韓國憲法第61條規定,國會得監查國政,或對特定之國政個案進行調查,並得要求提出必要文書、證人出席及作證或陳述意見。綜上,各國國會行使調查聽證範圍雖有所不同,惟均包含立法準備及行政監督。 [3: 陳堯聖,《英國國會》,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月,頁145。] [4: 李寧修,〈論國會調查權之革新與展望〉,《政大法學評論》,第54期,2018年9月,頁117。] [5: 林瑞雯,〈出席 2014 年「國會圖書館及研究服務會議第30屆年會」暨「國際圖書館 協會聯盟第 80 屆年會」報告〉,《國會圖書館館訊》,第16卷,第2期(總126號),2015年5月,頁83。] [6: 立法院編印,《97年度立法院「美國國會調查及聽證制度運作實務」專案參訪報告》,2008年9月,頁4。] 四、各國國會對違反協助調查義務處罰比較表 為遂行國會調查權的權能,各國相關法律對調閱文件、陳述意見、出庭作證、虛偽證言、妨礙調查、保密規定、傷害國會尊嚴等違反義務者,或以行政罰或刑罰等強制力手段迫其履行義務,相關規範彙整如下表: 法 源 依 據 構 成 要 件 處 罰 英國 國會行政監察使法第9節 無正當理由,故意阻撓、妨礙或抵制行政監察使行使本法規定之權力,或作出任何虛假陳述,誤導行政監察使或行使本法規定權力之人 視同藐視法庭相應之責(最高監禁2年,或科或併科罰金) 德國 國會調查委員會法§27準用刑事訴訟法§70第4項之規定 無正當理由,拒絕證言 1.應負擔不到場相關費用 2.得處1萬歐元以下罰鍰 3.得命強制拘提 法國 國會職權行使法 §5之2 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調查或傳喚 得處7,500歐元罰鍰 國會職權行使法 §6第3項 1.無正當理由,證人拒絕配合應訊或應訊時拒絕宣誓 2.拒絕提供非屬不得進行調查事項之文件或資料 3.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應訊或提供文件或資料 1.得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及科7,500歐元罰金 2.另得依刑法第131條之26規定,褫奪公權最多2年 美國 美國法典 第2篇第6章 §192、§194 無正當理由,拒絕出席、作證或提供文件或資料 1.行使「藐視懲罰權」(民事手段),1935年後即無相關案例 2.「藐視國會罪」得處1月以上12月以下有期徒刑,並得科100美元以上10萬美元以下之罰金 日本 憲法§64 法官不適切裁判 得免職不適任之法官 議院證言法 §6第1項 虛偽陳述 得處3月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議院證言法 §7第1項 無正當理由,拒絕出席、宣誓、作證或提供文件或資料 得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10萬日圓罰金 韓國 國會證言鑑定法 §12 無正當理由不出席、故意迴避出庭請求之證人或拒絕提出報告、文件書類者、拒絕宣誓或不出席作證、鑑定 得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韓幣1,000萬元以上3,000萬元以下之罰金 §13 證人作證時,以暴行、脅迫或其他侮辱之行為,致影響國會權威 得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韓幣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之罰金 證人拒絕同行命令狀之執行或使第三人妨礙、阻止同行命令狀之執行 得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 §14 宣誓之證人或鑑定人作虛偽陳述(包括書面陳述)或鑑定 得處1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在犯罪發覺前自白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撰稿人:陳建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875/File_19801508.docx
R02416
建構無障礙環境修法研析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陳宏明
2024-04-0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16 議題研析 1、 題目:建構無障礙環境修法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3、 背景說明 為確保身心障礙者獨立行動及參與社會之公平性,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7項明定,國家對於身心障礙者無障礙環境之建構,應予保障。現行關於無障礙環境之法制,主要規範於《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五章「支持服務」中之第52條至第60條,除揭示無障礙環境為各級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辦理服務項目外,針對運輸營運業者提供無障礙運輸服務、公共運輸工具之無障礙設施及設備、道路無障礙之標誌、標線、號誌及識別頻率、市區道路、人行道及市區道路兩旁建築物之騎樓、身心障礙者專用停車位、公共建築物與活動場所之無障礙設施及設備等,定有相關規範。然因其所涉相關事項分屬不同主管機關職權,未能有效整合,爰衍生於《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增訂專章及另制定無障礙專法兩種不同主張[footnoteRef:1]。 [1: 歐陽夢萍,身障團體籲儘速修正障權法 須符CRPD且讓身障者充分參與,2024年3月1日,中央廣播電台,網址: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9745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25日。陳婕翎,身障團體盼無障礙專法 中央跨部會總體檢再研議,2023年12月17日,中央社,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12170149.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25日。] 4、 探討研析 面對人口急速高齡化及少子女化問題,為促進高齡者及身障者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日本於2006年6月21日公布《促進高齡者、身障者等行動便利法[footnoteRef:2]》(下稱日本無障礙專法),該法相關內容及執行措施或可供我國作為修法參考。茲就其重要規範簡述如下: [2: 該法日文簡稱為バリアフリー法,英譯名稱Barrier Free Law,高齢者、障害者等の移動等の円滑化の促進に関する法律,平成18年法律第91号,e-Gov,網址: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418AC0000000091_20230401_504AC0000000069&keyword=%E9%AB%98%E9%BD%A2%E8%80%85%E3%80%81%E9%9A%9C%E5%AE%B3%E8%80%85%E7%AD%89%E3%81%AE%E7%A7%BB%E5%8B%95%E7%AD%89%E3%81%AE%E5%86%86%E6%BB%91%E5%8C%96%E3%81%AE%E4%BF%83%E9%80%B2%E3%81%AB%E9%96%A2%E3%81%99%E3%82%8B%E6%B3%95%E5%BE%8B,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26日。] (1) 適用對象不分年齡及身體狀況 日本無障礙專法係鑑於確保高齡者、身障者等日常生活及社會生活自立之重要性,透過對公共運輸工具之乘客設施及車輛等、道路、路外停車場、公園設施、建築物構造及設備之改善,促進一定地區內乘客設施與建築物間之連通道路、站前廣場、通道及其他設施一體化的整備,以及增進國民理解與確保合作等措施,以提升高齡者、身障者行動上與利用設施之便利性及安全性,增進公共利益為立法目的[footnoteRef:3]。並以消除社會上對高齡者、身障者等日常生活或社會生活造成障礙之事物、制度、慣行、觀念及其他一切事物,促進實現一個不因年齡、身障或其他狀況與否而受歧視,全體國民都能共同生活的社會為基本理念[footnoteRef:4]。是以,日本無障礙專法之適用對象不以身障者為限,尚擴及於高齡者及其他在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身體機能受到限制之人員,以因應其高齡化及少子女化社會。 [3: 第1條:「この法律は、高齢者、障害者等の自立した日常生活及び社会生活を確保することの重要性に鑑み、公共交通機関の旅客施設及び車両等、道路、路外駐車場、公園施設並びに建築物の構造及び設備を改善するための措置、一定の地区における旅客施設、建築物等及びこれらの間の経路を構成する道路、駅前広場、通路その他の施設の一体的な整備を推進するための措置、移動等円滑化に関する国民の理解の増進及び協力の確保を図るための措置その他の措置を講ずることにより、高齢者、障害者等の移動上及び施設の利用上の利便性及び安全性の向上の促進を図り、もって公共の福祉の増進に資することを目的とする。」同前註。] [4: 第1條之2:「この法律に基づく措置は、高齢者、障害者等にとって日常生活又は社会生活を営む上で障壁となるような社会における事物、制度、慣行、観念その他一切のものの除去に資すること及び全ての国民が年齢、障害の有無その他の事情によって分け隔てられることなく共生する社会の実現に資することを旨として、行わ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同前註。] (2) 統合無障礙建築與無障礙交通設施 日本無障礙專法於2006年制定以前,關於無障礙環境事項,係分由《促進高齡者、身障者等便利使用之特定建築物建設法[footnoteRef:5]》及《促進高齡者、身障者等便利使用公共運輸法[footnoteRef:6]》規範,然此常被批評兩法各行其是,僅針對建築物或車站設施各自進行無障礙化,而未從使用者的觀點出發,謀求連結兩者間之道路、公園、設施或設備連續性的無障礙化[footnoteRef:7]。為完整建構無障礙環境,爰將兩法合而為一,除沿襲兩法之原規定外,並增訂介於兩法中間地帶之新規定,諸如增加依法負有無障礙義務之人員(除原規定之建築物所有人、管理人或占有人,以及公共運輸業者外,新增道路管理者、路外停車場管理者、公園管理者)、擴大重點整備範圍(將建築物、路外停車場、公園及其相互連結之道路等均納入整備範圍),由主管營建及交通設施事務之國土交通省為主管機關,推動整體性及綜合性之無障礙對策[footnoteRef:8]。 [5: 該法日文名稱為《高齢者、身体障害者等が円滑に利用できる特定建築物の建築の促進に関する法律》(1994年制定,2006年廢止)。] [6: 該法日文名稱為《高齢者、身体障害者等の公共交通機関を利用した移動の円滑化の促進に関する法律》(2000年制定,2006年廢止)。] [7: 張志源,強化我國建築物無障礙法令機制之研究:美日兩國建築物設置無障礙設施設備技術之分析,2016年12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頁57,網址:https://www.abri.gov.tw/News_Content_Table.aspx?n=807&s=3933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26日。] [8: 同前註,頁61-62。] (3) 全民共同建構無障礙環境 日本無障礙專法規定,為全面且有計畫地推動行動便利化,主管機關應擬定促進行動便利化之基本方針[footnoteRef:9]。要求國家應與高齡者、身障者、地方政府、設施設置管理者等各方合作,針對基本方針內容及設施設置管理者應採取的措施,依預定規劃期程定期召開會議進行評估,適時反映參加人員的意見並就其意見加以檢討;並應透過教育或宣傳活動,加深國民對於促進行動便利化之理解,尋求其為高齡者、身障者行動便利提供協助[footnoteRef:10]。地方政府應依國家政策,努力採取必要措施以促進人員行動便利[footnoteRef:11]。國民則應加深對確保高齡者、身障者等自立生活重要性之認識,並為高齡者、身障者行動便利提供必要的服務及支持[footnoteRef:12]。 [9: 詳見日本無障礙專法第3條(基本方針),同註2。] [10: 詳見日本無障礙專法第4條(国の責務),同註2。] [11: 詳見日本無障礙專法第5條(地方公共団体の責務),同註2。] [12: 詳見日本無障礙專法第6條(国民の責務),同註2。] 其次,主管機關針對各設施設置管理者發布各類設施之「便利化基準」,包括公共運輸業者、道路管理者、路外停車場管理者、公園管理者、特別指定建築物之所有人[footnoteRef:13]等,各設施設置管理者負有努力改善以符合基準之義務,並依規定負有定期接受檢查、報告或依主管機關命令修正至符合基準之義務,對於違反相關規定者定有罰則[footnoteRef:14]。 [13: 詳見日本無障礙專法第8條(公共交通事業者等の基準適合義務等)、第9條(旅客施設及び車両等に係る基準適合性審査等)、第10條(道路管理者の基準適合義務等)、第11條(路外駐車場管理者等の基準適合義務等)、第13條(公園管理者等の基準適合義務等)、第14條(特別特定建築物の建築主等の基準適合義務等),同註2。] [14: 詳見日本無障礙專法第七章罰則(第59條至第66條),同註2。]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無障礙專法在市町村層級,設有「協議會」之民眾參與機制,由市町村之代表、相關設施設置管理者、高齡者、身障者、學者專家及其他市町村認為有必要的人員組成,針對市町村所提行動便利化之基本構想或促進方針進行討論及協商[footnoteRef:15]。此外,包括高齡者、身障者及其他對使用生活相關設施、道路有利害關係者在內,均得就行動便利化之基本構想或促進方針向市町村提案建議,市町村收到提案後應通知提案者是否採納,如不採納則應說明理由[footnoteRef:16]。 [15: 詳見日本無障礙專法第24條之4(協議会)、第26條(協議会),同註2。] [16: 詳見日本無障礙專法第24條之5(移動等円滑化促進方針の作成等の提案)、第27條(基本構想の作成等の提案),同註2。] (4) 結語 同樣面臨高齡化及少子女化,建構無障礙環境不僅身心障礙者受惠,也有助於身體機能逐漸受到限制之高齡者,日本無障礙專法之適用對象無分年齡及身體狀況,此概念頗值我國參採。其次,相較於我國將無障礙環境主要規範於《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再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權責職掌無障礙生活環境等相關權益之規劃、推動及監督等事項;日本無障礙專法則將無障礙建築物及無障礙交通設施合而為一,進而擴展至連結兩者間之道路、路外停車場及都市公園,統由主管營建及交通設施事務之國土交通省職掌,有助於無障礙環境之整體規劃及建構。此外,日本結合民眾參與的思維,透過協議會及利害關係人提案等制度,聆聽基層無障礙設施使用者之心聲及需求,均值我國修法參考。 撰稿人:陳宏明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839/File_19801354.docx
R02414
詐欺犯罪防制議題-英國詐欺罪法令暨防詐生態圈相關法制之簡介
詐欺犯罪防制條例草案
林智勝
2024-03-2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14 議題研析 一、題目:詐欺犯罪防制議題-英國詐欺罪法令暨防詐生態圈相關法制之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詐欺犯罪防制條例草案[footnoteRef:1](行政院研擬中) [1: 行政院刻正召集各打詐主責部會積極研擬「詐欺犯罪防制條例」(草案)內容,由內政部擔任提案領銜主責機關,通傳會(電信管理)、數位部(數位經濟管理)、金管會(金融機構管理)及法務部(刑度及刑罰執行)擔任共同辦理機關,硏擬該條例內所屬業務所對應之章節,力求本(2024)年上半年送立法院審議。立法院議事暨公報資訊網站,行政院打擊詐欺辦公室「詐欺犯罪防制立法及各部會打詐機制盤點」公聽會書面資料,2024年3月14日,網址:https://ppg.ly.gov.tw/ppg/SittingAttachment/download/2024030618/PPGB60500_4300 _20769_1130313_0003.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8日。] 三、背景說明 根據英國國會2023年6月30日,數位詐欺委員會報告:「內政部(Home Office)統計全國性詐欺損失,2011年為380億英鎊,2022年上升至2,190億英鎊,增加約5.8倍[footnoteRef:2]。」另根據英國BDO財務諮詢公司最新2023年的詐欺追蹤(FraudTrack)報告顯示,英國詐欺案件逐年提高的因素為線上詐欺、網路釣魚、系統漏洞以及授權支付(APP)交易的日益流行,詐欺集團在這些交易中誘騙受害者轉帳,且詐欺集團正在利用人工智慧使詐欺手法更像真的[footnoteRef:3]。目前我國刻正研擬「詐欺犯罪防制條例」之打詐專法[footnoteRef:4],謹介紹英國詐欺罪法令暨防詐生態圈相關法制經驗,俾供參考。 [2: 英國國會議事錄網站,Hansard- Fighting Fraud (Fraud Act 2006 and Digital Fraud Committee Report)Volume 831: debated on Friday 30 June 2023,網址:https://hansard.parliament.uk/Lords/202 3-06-30/debates/AE4A7262-1126-4BED-8797-DB3853567E71/FightingFraud(FraudAct2006AndDigitalF raudCommitteeRepor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8日。] [3: 英國BDO財務諮詢公司網站,FraudTrack 2024,網址:https://www.bdo.co.uk/en-gb/insights/advisory/forensic-services/fraudtrack#for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9日。] [4: 依據內政部警政署說明,目前我國打詐專法納入方向如下: (1)電信面:賦予電信業者獲知疑似使用用戶號碼從事詐欺犯罪情事,重新查核與登錄義務與限 制、停止提供相關服務之法源依據。 (2)網路面:律定網路業者落地納管、業者防詐責任及自主管理、廣告、貼文涉詐的下架處分及民事賠償、網路業者對於違法用戶的停權處置、團體訴訟、電子送達、透明度報告、保存個資期限及調閱資料依據等。 (3)金融面:強化金融機構及時防詐作為,另對虛擬資產進行規範,將個人幣商納入管理。 (4)懲詐面:針對詐欺犯之刑期,依照不同的犯罪樣態量刑,並提高刑責和假釋條件。 立法院網站,2024年3月14日,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詐欺犯罪防制立法及各部會打詐機制盤點」公聽會報告,網址:https://ppg.ly.gov.tw/ppg/SittingAttachme nt/download/2024030618/PPGB60500_4300_20769_1130313_0003.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8日。] 四、探討研析 (1) 英國《反詐欺罪法》 英國反詐欺相關的法令主要為《2006年詐欺罪法令》(Fraud Act 2006)所規範(下稱《詐欺罪法》)[footnoteRef:5],於 2007 年 1 月 15 日生效,適用於英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詐欺罪法》刪除1968年《竊盜法》第15條(透過詐欺手段獲取財產)、第 15A條(透過詐欺手段取得匯款)、第16條(透過詐欺獲取金錢利益)、第20(2)條(透過詐欺手段促使執行有價證券)等舊法令條文,並將詐欺定義為3種型式: [5: 英格蘭及威爾斯皇家檢察署網站,Fraud Act 2006, The Updated: 16 July 2020; 11 March 2024 Leg al Guidance, Fraud and economic crime,網址:https://www.cps.gov.uk/legal-guidance/fraud-act-200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8日。] (1)「虛假陳述詐欺」(Fraud by false representation)為 第2條所定,定義何謂「虛假陳述」及陳述的形式。 (2)「未披露資訊作出詐欺」(Fraud by failing to disclose information)為第3條所定,適用於任何人不按法律義務的要求,向第三方披露特定資訊。 (3)「濫權進行詐欺」(Fraud by abuse of position)為第4 條所定,任何人不得利用職務上之機會,損害他人財物利益。 《詐欺罪法》第11條也規範「不誠實地獲得服務」罪行。即任何人若故意或意圖不付款或不交足款項,不誠實地獲得一項需付款的服務,可監禁12個月(北愛爾蘭為6個月),如為公訴程序定罪,其最高刑罰為監禁10年[footnoteRef:6]。 [6: 同註釋5。《2006年詐欺罪法令》第 1 節規定了一般詐欺罪「虛假陳述詐欺」、「未披露資訊作出詐欺」、「濫權進行詐欺」,最高刑罰為 10 年監禁,取代於《1978年盜竊罪法令》(Theft Act 1978)。] (2) 英國「防詐生態圈」 2023年5月,英國內政大臣蘇埃拉·布雷弗曼(Suella Braverm an),主導防範詐欺生態圈成立(Anti-Fraud Ecosystem),啟動英國政府打擊詐欺的3個核心[footnoteRef:7],分別為追蹤懲罰(Pursue Fraudster)、詐欺防止(Block Fraud)及意識加強(Empower People): [7: 英國Finextra金融新聞網站,Cracking Down on Scams:UK Government Taking Action,2023年7月26日,網址:https://www.finextra.com/blogposting/24622/cracking-down-on-scams-uk-government-taking-action;行政院網站,借鏡國外策略 打詐國家隊持續精進打詐作為,有關Pursue Fraudster、Block Fraud、Empower People等,行政院官方翻譯為追蹤懲罰、詐騙防止及意識加強,2023年7月2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f7ce817d-e989-48b5-a244-b75cad8bc23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8日。] (1)追蹤懲罰策略        該策略旨在結合反詐欺辦公室和國家犯罪局等執法       機構的力量,同時建置一個由400多名調查員組成的國      家反詐欺小隊(National Fraud Squad)。希透過「迅速      而成功的起訴」來打擊詐欺。 (2)詐欺防止策略   從源頭打擊詐欺行為,研議《線上安全法案》相關的      法規,並與科技公司合作制定新的線上反詐欺憲章。該憲       章將改善政府和民間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確保所有線上      金融促銷廣告商均已在金融行為監管局註冊,並建立防止      詐欺內容出現在平台上的系統。 (3)意識加強策略   該策略旨在澈底改革公共反詐欺通訊,創建警察保護      網絡,並為教師提供新的反詐欺課程所需的工具,以教導      年輕人反詐騙和網路安全技能。 (3) 英國「阻止詐欺與保護公眾戰略」 英國政府於2023年6月1日公布「反詐欺策略:阻止詐欺與保護公眾(Fraud Strategy:stopping scams and protecting the public)」,共列舉了156項網路詐欺犯罪,透過50多項新措施,預計2025年將詐欺和網路犯罪減少10%。未來將挹注4億英鎊來加強打擊詐欺的執法工作,其與防詐生態圈互為配套,主要重點如下[footnoteRef:8]: [8: 英國政府服務入口網站,Fraud Strategy: stopping scams and protecting the public (accessible) Updated 1 June 2023,網址: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fraud-strategy/fraud-strategy-stopping-scams-and-protecting-the-public,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8日。 ]  (1)禁止金融產品進行推銷電話,避免詐欺犯冒充合法電話; (2)禁止利用SIM大量發送詐欺短信; (3)攔截詐欺網路文字,以阻止詐欺者複製發送詐欺訊息; (4) 讓詐欺者更難偽造來電顯示號碼,從而阻止更多詐欺電話; (5) 提供更簡便的線上檢舉途徑系統,以便受害者向警方舉報。 (6) 修改法律確保詐欺受害者索取補償。 (7)允許銀行延遲處理付款時間延長,以便對可疑付款進行調查。 (8)透過《線上安全法(Online Safety Bill)》[footnoteRef:9]要求數位服務業 [9: 英國自2021年5月提出「線上安全法草案」(Online Safety Bill),於 2023年9月19日經上議院三讀通過、10月26日經國王批准(royal assent)正式實施。該法案目的係實現1、加強數位平臺之安全治理;2、線上服務之設計與營運皆需考量安全;3、提供用戶選擇權,以便用戶自由掌握其線上體驗;4建立安全措施之透明度,四項成果保障英國國民之線上安全。英國國會網站,Online Safety Act 2023 Government Bill Originated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Sessions 2021-22, 2022-23,網址:https://bills.parliament.uk/bills/3137/publication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9日。] 者須確保網路安全之法律責任。 (4) 新英國詐欺罪法令-《經濟犯罪和企業透明度法》 2023年10月26日,英國通過《經濟犯罪和企業透明度法》(UK Economic Crime and Corporate Transparency Act,下稱《ECCTA法》),該法生效將對英國當局在司法管轄範圍內打擊洗錢、詐欺和其他經濟犯罪行為產生重大影響[footnoteRef:10]。《ECCTA法》適用於特定的大型組織,下述3項條件符合其中2項即可定義為大型組織[footnoteRef:11]: [10: CoinDesk網站,UK Bill for Seizing Illicit Crypto Finally Becomes Law,2023年10月26日,網址:https://www.coindesk.com/policy/2023/10/26/uk-lawmakers-pass-bill-to-help-seize-illicit-crypto/,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20日。] [11: 英國國會網站,Economic Crime and Corporate Transparency Act 2023 Government Bill,網址:https://bills.parliament.uk/bills/333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9日。] (1)員工人數超過250名; (2)營業額超過3,600萬英鎊; (3)總資產超過1,800萬英鎊。 公司和附屬組織的員工或關聯第三方若透過不誠實的行為達成銷售、向消費者或投資者隱瞞重要訊息或在金融市場上進行不誠實的活動等行為,都構成詐欺行為。若任何代表該組織人員犯有上述詐欺行為,意圖直接或間接地使該組織或其關聯組織受益,則該組織必須承擔法律責任。確保企業對其高階主管有經濟犯罪行為時,可以追究刑事責任。另外,也賦予執法機構在無需定罪的情況下即可凍結與犯罪有關的加密貨幣權力,提早阻止詐欺行為。 (5) 結語 英國詐欺罪之罪名與處罰規定非常嚴格(其最高刑罰為監禁10年),其最新詐欺罪法令《經濟犯罪和企業透明度法》,阻止詐欺集團藉著公司法人身分規避,更是當前主動打詐較新穎的法案之一。隨著詐欺手法不斷升級,英國政府採取的防詐生態圈及保護公眾戰略措施來打擊詐欺活動,加強與金融、電信、網路等業者公私協力合作,透過各項因應對策,例如:追蹤懲罰(透過網路阻斷技術跟法律措施,減少接觸機會)、詐欺防止(透過各種警訊及提醒,避免誤信詐欺話術)、意識加強(透過反詐欺課程,降低民眾財產損失) 之3個核心策略,只要其中1個策略發揮作用,即可發揮防火牆效能阻斷詐欺,值得我國借鏡。 撰稿人:林智勝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807/File_19812426.docx
R02415
非正規教育學習權益保障之法制研析
終身學習法;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終身學習課程實
蔡月秋
2024-03-2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15 議題研析 1、 題目:非正規教育學習權益保障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終身學習法、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終身學習課程實 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 三、背景說明 教育部為鼓勵國民參與終身學習意願,加強非正規教育認證課程的學習參與,自民國(以下同)99年起持續依終身學習法第20條 規定辦理非正規教育認證課程學費補助,年滿55歲者經認證的非正規教育課程,每人每年最高以新臺幣6,000元為限。為促進正規、非正規教育活動交流,鼓勵大學以較具彈性方式招生,依「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規定,年滿22歲修習經認可課程累積達40學分以上者,即具有報考大學同等學力資格,如不報考大學,亦可作為學分抵免或升遷考核的參考。惟有關非正規教育對弱勢族群的補助與認證機構的擴大等問題亦有待檢討。 四、探討研析 (1) 研議非正規學習課程學費補助範圍與金額適時調整,以擴大辦理成效 依終身學習法第20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授權訂定之 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14條規定:「本辦法適用對象修習依本法第十三條第二項 所定辦法認可之非正規教育課程者,得依下列比率申請學費補助;每人每年最高以新臺幣六千元為限:一、原住民:百分之百。二、身心障礙者:(一)極重度、重度身心障礙者:百分之百。(二)中度身心障礙者:百分之七十。(三)輕度身心障礙者:百分之四十。三、低收入戶:百分之百。四、新住民:百分之五十。五、未完成國民義務教育且年滿五十五歲者:百分之五十。」其中具低收入戶身分者給予百分之百補助。該規定主要係參照社會救助法第16條第1項第3款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及財力,對設籍於該地之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提供教育補助。及低收入戶學生及中低收入戶學生就讀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雜費減免辦法第3條第1項規定,低收入戶學生及中低收入戶學生於修業年限內,得減免學雜費;其減免基準如下:一、低收入戶學生:免除全部學雜費。二、中低收入戶學生:減免學雜費百分之六十。 依前開社會救助法等法規對經濟弱勢族群的教育補助規定,其目的均在提供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於受正規教育或非正規教育時持續充實知識的實質幫助,透過學費補助或學費減免等方式以協助其繼續升學或培養就業知識教育,增進學識及提升專業技能,進而改變其經濟生活。惟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14條僅在第3款列舉「低收入戶」身分者申請學費補助之比例為百分之百,尚未若社會救助法及低收入戶學生及中低收入戶學生就讀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雜費減免辦法第3條規定,將「中低收入戶」身分者亦納入優予補助或減免範圍。是以,參照前開辦法將「中低收入戶」身分者亦納入優予適用對象。爰建議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14條增訂第4款為:「一、原住民:百分之百。二、身心障礙者:(一)極重度、重度身心障礙者:百分之百。(二)中度身心障礙者:百分之七十。(三)輕度身心障礙者:百分之四十。三、低收入戶:百分之百。四、 中低收入戶:百分之六十。五 、新住民:百分之五十。 六 、未完成國民義務教育且年滿五十五歲者:百分之五十。」,原第4款及第5款款次則遞移,以擴大照顧經濟弱勢族群,促進辦理成效。 (2) 研議學習成就認證機構不限於全國性學術、教育團體, 以促進學習資源便利性及保障受教權 我國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制度規範於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透過建立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以作為入學採認或升遷考核之參據。依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第2條第3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就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之課程認可及學分證明之發給,得委託大專校院或全國性學術、教育團體(以下簡稱認證機構)辦理。」該規範係以委託方式辦理學習成就認證及學分證明發給,然若僅限於全國性學術、教育團體可受託辦理認證,則地區性的社區大學等相關學術或教育團體則無法辦理認證,基於部分地區性的學術或教育團體其提供給學習者學習課程資源更具便利性與普遍性,允宜放寬其辦理認證的資格應不侷限於全國性學術、教育團體。爰建議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第2條第3項修正為:「中央主管機關就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之課程認可及學分證明之發給,得委託大專校院或 全國性學術、教育團體(以下簡稱認證機構)辦理。」以擴大學習認證的便利性及保障學習者的受教權益。 另依前開辦法第3條規定,終身學習機構申請認可之非正規教育課程,主要以學分課程為限;同辦法第4條亦規定,第3條申請認可之非正規教育課程,其內容又以具有相當於專科學校副學士班及大學學士班開設之人文、藝術、社會或科技領域之課程為限。惟如前述申請認可之非正規教育課程內容,若僅以專科學校或大學所開設之人文、藝術、社會或科技領域等課程為限,在分類上並未納入法律、自然科學、傳播或各國語言等其他領域,對於非正規教育課程的擴大發展及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似有限縮,允宜因應社會環境變化、產業需求等發展趨勢,調整現行申請認可之非正規教育課程類型,以符鼓勵學生培養多元專長的目標。 撰稿人:蔡月秋 � 終身學習法第20條:「各級主管機關應發展、普及終身學習機會,並考量不同族群、文化、經濟條件及身心狀況對象之特殊性,設計符合其需求之課程,提供具可近性之服務;其課程、教材、師資、補助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定,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第1項)。前項對象參與依第十三條第二項所定辦法規定之認可課程,中央主管機關得酌予補助其所繳納之學費;其補助對象、補助方式、比率、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 � 終身學習法第13條第2項:「前項學習成就認證制度,應包括課程之認可、學分證明之發給、入學採認、學分抵免之條件及其他相關事項;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809/File_19801215.doc
R02413
電動滑板車管理法制化相關問題研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刑法
楊蕙如
2024-03-2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13 一、題目:電動滑板車管理法制化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刑法 三、背景說明 (一)電動滑板車(以下簡稱滑板車)等個人行動器具近年造成交通亂象,內政部警政署統計,滑板車等個人行動器具違規上路攀升;去(2023)年7月起新增個人行動器具傷亡事故統計,截至12月有1人死亡、38人受傷。去年11月,警方處理騎滑板車闖紅燈車禍受傷事故,肇事者酒測值每公升0.54毫克,依公共危險罪移送,但無法以「酒駕」開罰,警方擔心類似案例恐肇生重大車禍事故 。 2022年修正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以下簡稱道交條例)第69條增訂「個人行動器具」為「慢車」,定義承載一人,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25公里以下的自平衡或立式器具 ;應依地方政府所定規格、指定行駛路段、時間、速度限制、安全注意及其他相關管理事項辦法,始得行駛道路。但修法迄今因地方政府均未訂定相關規定,仍是不可合法上路的行動器具;因其不合法,民眾駕滑板車若酒駕,警方因無法依相關交通法規開罰處行政罰 ,僅得依刑法公共危險罪送辦追究刑責,反而產生是否符合比例原則疑慮。 四、探討研析 (一)各主要國家管理電動滑板車之立法 1. 日本: 2022年修正「道路交通法」,於2023年實施,騎乘者不須領有駕照,但需年滿16歲,且需配備車燈、反光鏡、喇叭、車牌 。日本將滑板車歸類為「特定小型助力自行車」,得行使於「車道」、「自行車道」及「人行道」等,並區分不同道路之速限規定 。 2. 韓國: 明定騎乘者需年滿16歲、領有駕照,並強制配戴安全帽。將滑板車歸類為「摩托自行車」,得行使於「車道」及「自行車道」。韓國 2020 年時,一度修法只要年滿 13 歲,沒有駕照者也可使用滑板車,但隨著事故暴增,2021 年 5 月即修法,規定需年滿16歲且有駕照才能騎乘,必須配戴安全帽,否則將處以 2 萬~10 萬韓元(約新臺幣 484 元~2,420 元)的罰鍰 。 3.美國: 一般需年滿16歲,得行駛區域每州規定不盡相同,例如紐約州可以在「自行車道」和「車道」上騎乘,但不得於人行道上騎乘。特定商業中心區設有限制,例如華盛頓商業中心區不得騎乘。建議所有騎乘者戴上安全帽,要求16 歲至17 歲的青少年必須戴上安全帽 。 4. 瑞士: 可以在「自行車道」和「車道」上騎乘,但不能在人行道上騎乘。該國對滑板車的規定與慢速電動自行車一樣,在 14 歲之前不得騎乘;14 歲至 16 歲之間的滑板車騎士需有 M 類駕駛執照 ,並須有車燈、剎車系統等安全配備。 (二)建議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法定配備規格、騎乘年齡及禁止酒駕等規定 1. 明定法定配備規格、速限及騎乘年齡下限 日本2023年實施新修正之「道路交通法」,放寬滑板車的上路限制,年滿16歲者除了允許行駛於特定人行道(速限時速6km),亦可在一般道路上行駛(速限時速20km);滑板車需要進行車牌註冊,證明其車身大小 等符合相關法規,且有投保強制責任保險,並在車輛設置最高速度警示燈等。若車速度達最高限速時會持續亮警示燈,此亦利於警察識別及執法 。 現行道交條例第69條第4項規定「……個人行動器具,應依直轄市、縣(市)政府所定規格、指定行駛路段、時間、速度限制、安全注意及其他相關管理事項辦法之規定,始得行駛道路。」,由於規格、速限等直接涉及用路人之交通安全,允宜由中央制定全國一致之標準,例如日本將其直接於法律中明定,並公告認驗證合格之品項名單 ,讓購買者及騎乘者可資依循。 2. 滑板車禁止酒駕宜於交通法規中明定 日本自新法上路,在大阪、東京等地方發生騎滑板車酒駕,撞上卡車、計程車等事故,造成民意對修法放寬之疑慮;另澳洲衛生局的數據揭示,醉酒導致的滑板車碰撞事故非常普遍,五分之一的滑板車嚴重受傷者被歸類為「臨床醉酒狀態」,遭高額罰款 ;2020年英國一位女性酒駕滑板車闖紅燈險撞警車,遭法官判處禁止駕車上路兩年 。我國目前民眾駕滑板車若酒駕,僅得逕依刑法公共危險罪送辦 ,爰建議電動滑板車禁止酒駕及相關處罰由中央主管機關直接於交通法規中明定,以保障行的安全。 撰稿人:楊蕙如 � 電動滑板車等個人行動器具及沙灘車、高爾夫球車等違規上路攀升,2019至2023年,各舉發126、215、308、491、416件,詳見:翁至成 李奕昕,執法漏洞 醉騎電動滑板車難開罰,聯合報,2024年3月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0/780645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9條第1項第2款: 「二、其他慢車: (一)人力行駛車輛:指客、貨車、手拉(推)貨車等。包含以人力為主、電力為輔,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二十五公里以下,且行駛於指定路段之慢車。 (二)獸力行駛車輛:指牛車、馬車等。 (三)個人行動器具:指設計承載一人,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二十五公里以下之自平衡或立式器具。」 � 警政署表示,2018年曾函詢沙灘車、高爾夫球車舉發疑義,交通部函覆,既已限制不得行駛道路,無規範於道路行駛時應遵守規定及違反處罰之必要;依該函文,警方不舉發電動滑板車酒駕。 �(日本) 国土交通省>ホーム>政策・仕事>自動車>特定小型原動機付自転車について, 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lit.go.jp/jidosha/jidosha_fr7_000058.html" �https://www.mlit.go.jp/jidosha/jidosha_fr7_000058.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 徐乃義,盼台灣從電動滑板車先「禁」國家 變合法上路,大紀元電子報,2024年1月2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4/1/25/n14166048.htm"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4/1/25/n14166048.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韓國2021年修法趨向嚴格,獲多數民眾贊成,詳見:修法後馬上出現三寶?日本放寬「電動滑板車」規範,能成為交通新解方嗎?未來商務,2023年7月12日,網址:https://fc.bnext.com.tw/articles/view/299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NYC DOT (The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s )紐約市交通局網頁- Electric Scooters,網址: https://www.nyc.gov/html/dot/html/bicyclists/ebikes.s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Nadja Gysin, E-bikes and e-scooters: These are the rules in Switzerland,2023年12月1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xa.ch/en/privatkunden/blog/out-and-about/security-on-the-road/e-bike-rules.html" �https://www.axa.ch/en/privatkunden/blog/out-and-about/security-on-the-road/e-bike-rules.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 日本規定長1.9m、寬(幅)0.6m以下,網址:https://www.mlit.go.jp/jidosha/jidosha_fr7_000058.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 若車速度達最高限速時電滑板車之警示燈會常亮,警察只需看車燈,便可一目了然,容易執法,詳見同註5。 � 詳「保安基準適合性等が確認された特定小型原動機付自転車の型式」(令和6年2月29日更新),同註4 � 袁源,堪培拉電動滑板車受傷人數遠高於官方數據,大紀元電子報,2023年8月3,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8/1/n14045785.htm"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8/1/n14045785.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 懷特島地方法庭的法官表示,電動滑板車是「機動車,跟摩托車一樣,跟公共汽車一樣」,所以她被法官判處禁止駕車上路兩年,詳見:騎電動滑板車酒駕 英國婦女被禁上路兩年,大紀元電子報,2021年1月22,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1/1/22/n12705541.htm"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1/1/22/n12705541.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 刑法公共危險罪,駕駛動力交通工具酒測值0.25以上移送法辦,0.15以上未達0.25肇事,警政署律定原則移送;法務部2011年函文,動力交通工具指以電力或引擎動力推動,電動滑板車規範在內,警方仍依公危罪送辦。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711/File_19801055.doc
R02408
寵物保險相關問題之法制研析
動物保護法;特定寵物業管理辦法
林華彬
2024-03-2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0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寵物保險相關問題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動物保護法、特定寵物業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隨著台灣高齡化、少子化、單身化的趨勢攀升,加以社會人際關係疏離,愈來愈多民眾飼養寵物[footnoteRef:1],視其為家庭成員之一。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12年8月1日升格農業部)寵物登記統計,111年底犬貓合計登記數量已達 222萬隻[footnoteRef:2]。全球寵物市場蓬勃發展,寵物保險也是新興產業之一。歐洲、美國、澳洲等國家因動保法規嚴格,進而帶動寵物險的普及率[footnoteRef:3]。臺灣在93年開始陸續有業者推出相關寵物險,保單的項目類別分為寵物醫療(因疾病或意外傷害造成之門診、手術、住院),另尚有喪葬、走失協尋廣告、寵物寄宿(飼主若不幸住院,由保險公司補助安置寵物的費用)、侵權責任(自家寵物咬傷他人或造成意外等情形時,保險公司提供限額賠償)等[footnoteRef:4]。國內多家產險公司雖曾推出不同寵物險種,但由於近年保額損失率爆增,又曾有詐保集團透過投保寵 物險詐騙保險金案例,復因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要求112年9月起需依所核定的寵物險保單參考條款設計,因此多家產險公司相繼暫停銷售寵物險[footnoteRef:5]。 [1: 動物保護法第3條:「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五、寵物:指犬、貓及其他供玩賞、伴侶之目的而飼養或管領之動物。…」又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6條第1項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除本法或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故保育類野生動物不得做為寵物飼養。] [2: 參見財政部統計處,財政統計通報,112年2月23日。網址:https://service.mof.gov.tw/public/Data/statistic/bulletin/112/%E7%AC%AC3%E8%99%9F-%E5%AF%B5%E7%89%A9.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5日。] [3: 據研究統計瑞典寵物險普及率為40%、挪威為14%、英國為25%,澳洲、南非和日本的普及率也達到5~15%,法國和丹麥的寵物險普及率為5%,而美國,也有約1.5~2.0%的飼主投保寵物險。參見網址:https://seekingalpha.com/article/4230187-trupanion-high-growth-pet-insurer-short-tail-risk,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5日。] [4: 劉珮芬,想幫毛孩買寵物險?專家:投保前「這幾點」須留意!,自由時報,108年4月21日,網址:https://playing.ltn.com.tw/article/2055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5日。] [5: 黃惠聆,由盛而衰 寵物險剩兩產險銷售,工商時報,112年11月29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1129700327-4399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5日。] (二)查產險公會的「公版寵物綜合保險」條款於112年9月1日上線後,目前有4家產險公司配合推出寵物險。公版寵物險已將過去易產生道德風險、大規模人為造成損失部分排除,保費也根據理賠損失率調高。然因新版商品恐理賠率低,飼主投保意願大減,業績明顯衰退,產險業預期恐需1至2年的陣痛期[footnoteRef:6]。 [6: 李靚慧,寵物險捲土重來 業者估需撐過2年陣痛期,自由時報,113年3月3日,網址: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63358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5日。] 四、探討研析 (一)寵物保險現況與困境 1.從附約到獨立承保 我國寵物保險初始係產物保險公司以附約的方式附加於個人意外險或住宅綜合險中;隨後其他公司推出可獨立承保之寵物保險;全盛時期曾有10家產險公司推出不同類型之寵物保險[footnoteRef:7]。 [7: 劉政明、楊珺安,〈主要國家寵物保險之探討〉,《核保學報》,第24期,106年4月,頁223。] 2. 寵物險5年銷售成長128倍,業者卻停售 我國寵物保險環境,過去存在著獸醫院醫療費用不統一、資訊不透明、寵物險的理賠門檻低、保障範圍廣、投保免體檢免晶片、又無病歷可循等狀況,致賣得越多賠得越多,甚至賠到停售[footnoteRef:8]。 [8: 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近5年的統計,寵物險投保件數從107年的728件,到111年成長至93,927件,保單收入金額從新臺幣168萬,竄升至2.6億元。寵物理賠金額從107年的20.7萬,增至1.9億元,保額損失率更從44.76%暴增到86.41%,最高一度來到96.09%。張道宜,「寵物保險」5年賣出件數飆升128倍,為何各家業者卻默默下架?,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112年12月27日。網址: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714&page=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5日。] 3.新版寵物險理賠條件變嚴,考驗市場接受度 目前公版寵物綜合保險有共同性定義及不承保範圍,例如被保寵物規定只承保供玩賞、伴侶目的而飼養或管領,且已登記並植入 晶片並載明於保險契約的犬或貓,排除專門繁殖用、狩獵用、工作用、醫學用途之犬貓,此外也調高保費與飼主自負額比例、指定獸醫院理賠機制等,導致飼主投保意願降低。 (二)就特定類型寵物犬,立法要求飼主投保寵物侵權責任保險 1. 嚴格飼主責任 我國動物保護法於104年1月三讀修正通過,增加嚴格飼主責任罰則規範 (Legislative duty of care towards animals),成為第一個將嚴格飼主責任制度入法的亞洲國家。先進各國規範「具攻擊性寵物及其出入公共場所該採取之防護措施」大致相同,我國亦有相關規定[footnoteRef:9]。 [9: 修正「具攻擊性寵物及其出入公共場所該採取之防護措施」並自即日生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現為農業部)公告,民國111年3月30日。網址:https://www.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publication&id=592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5日。] 2.參考先進國家立法規範飼主投保寵物侵權強制責任險 近年來寵物傷人新聞層出不窮,若造成他人之體傷財損等侵權行為,飼主須負損害賠償責任[footnoteRef:10]。動保先進國家如德國養狗必須交「狗稅」(Hundesteuer)、強制保險以及植入能辨明寵物身分的晶片,飼主須對狗負所有的責任。德國16個邦政府中有6個邦規定飼養犬隻必須投保侵權責任保險[footnoteRef:11]。而美國(部分州)、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國,規範飼主需負責賠償所飼養的犬隻所造成的第三人人身及財產傷害外,也要求飼主強制投保犬第三人責任險或銀行(履約)保證金[footnoteRef:12]。考量具攻擊性寵物之潛在危險性,建議仿效上開國家法制,或得參考強制汽車責任保險之精神,於動物 [10: 飼主應防止其所飼養動物無故侵害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一旦違反造成他人受傷,飼主除應負民事侵權行為賠償責任外,並會面對刑事過失傷害、過失致死的刑責追訴。民法第190條規定:「動物加損害於他人者,由其占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但依動物之種類及性質已為相當注意之管束,或縱為相當注意之管束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不在此限(第1項)。動物係由第三人或他動物之挑動,致加損害於他人者,其占有人對於該第三人或該動物之占有人,有求償權(第2項)。」另參見動物保護法第20條、第31條、第32條、第33條規定。] [11: 德國除6個邦規定犬隻需投保侵權責任險外,部分邦政府則是僅要求對飼養特定犬種者強制投保,參見網址:https://www.simplegermany.com/dogs-in-germany/。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5日。 ] [12: 藍玉珠,〈提昇飼主投保寵物商業保險之研究〉,《保險專刊》, 第36卷,第 4 期,109年12月,頁 374。] 保護法之飼主責任中,增訂對飼養兇猛犬隻或有紀錄曾有攻擊人或動物行為之犬隻,強制飼主應投保基本之寵物侵權責任保險條款[footnoteRef:13],確保寵物傷人意外事件發生後,受害者不致求償無門,減輕飼主可能的負擔。 [13: 參見吳欣宜,具攻擊性寵物飼養管制之研析(編號:R01571),立法院法制局,111年1月17日。網址: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21683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5日。] (三)為利於寵物產業的發展,建議導入保險機制配合晶片管理 按特定寵物業管理辦法第13條規定「特定寵物買賣交易時,應依本法第22條之2第2項規定,將下列登載寵物相關資訊文件,提供予購買者:一、寵物登記證明。二、特定寵物飼養管理須知。三、最近三個月內,獸醫師開立之特定寵物診斷書或檢驗證明書。四、來源母犬或貓之晶片號碼。」建議可參考農業部與直轄市、縣(市)地方政府攜手辦理「認養公立動物收容所不易送養犬隻,提供首年寵物保險費補助」專案之精神[footnoteRef:14],增訂對特定寵物買賣業者導入保險機制,從販售源頭即應投保寵物險,與寵物登記、疫苗施打紀錄、植入晶片等結合,成為販售寵物之必要條件,強化寵物繁殖作業、買賣流向、保護寵物及維護消費者權益等管理,健全我國寵物業生態及提升管理品質,俾與世界潮流相接軌。 [14: 陳儷方,認養毛孩有贊助!農委會研擬認養收容動物附贈醫療險 明年上半年上路,農傳媒,111年11月22日,網址: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9339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5日。] 撰稿人:林華彬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640/File_19801016.docx
R02412
學校教職員違反專業倫理行為納入校安通報之研析
教師法;性別平等教育法
盧延根
2024-03-2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12 議題研析 1、 題目:學校教職員違反專業倫理行為納入校安通報之研 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教師法、性別平等教育法 三、背景說明 教育部自民國(下同)85年訂定《校園事件通報管理系統實施要點》建立校安通報機制,此通報機制,不論操作面與制度面業歷經多次變革,嗣於92年12月1日訂定發布《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取代前開要點,並建構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網站(簡稱校安通報網)。另配合112年16日修正性別平等教育法,考量學校教職員工於教學、輔導學生等均應遵守專業倫理,故《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配合該法修正於第4點[footnoteRef:1]中增列「校長或教職員工違反與性或性別有關的專業倫理行為」為校安通報事件[footnoteRef:2],落實校園性別平等。惟目前校園安全防護的管理模式僅限於行政命令的層級,且教師違反專業倫理與尊嚴者應予釐清,避免產生灰色地帶,以維護教師尊嚴及學生受教權。 [1: 《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第4點附件1/安全維護事件/校園性別事件/知悉疑似校長或教職員工違反與性或性別有關之專業倫理行為,112年11月。               ] [2: 李增汪,教育部修正校安通報要點 3/8正式生效,金門日報,113年3月2日,網址: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56422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8日。]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制定校園安全專法,以利於保障師生安全 學校是師生教與學的主要場域,營造安全與友善的環境,俾利於學生學習。依《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規定[footnoteRef:3],影響學生身心安全或發展之一般校安事件,應於知悉後,於校安通報網通報,至遲不得逾72小時,如隱匿、延誤緊急事件之通報,致生嚴重後果,除依各該法規規定辦理外,應檢討議處。 [3: 《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第4點第1項:「校安通報事件,依其屬性區分如下:(一) ……。(二)一般校安事件:前款以外,影響學生身心安全或發展,宜報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知悉之校安通報事件。……」;同要點第6點第1項:「校安通報事件之通報時限如下:(一)……。(二)一般校安事件:前款以外,影響學生身心安全或發展,宜報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知悉之校安通報事件。」及同要點第12點:「各機關學校每年應檢討校安事件通報優劣之情形,並依相關規定辦理獎懲。各機關學校人員(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除依各該法規規定辦理外,應檢討議處:(一)隱匿、延誤緊急事件之通報,致生嚴重後果。……」] 前揭要點攸關學校師生權益至鉅,惟如僅以行政規則規範之效力有限,尚限於行政指導或檢討議處,並無法將日益增多的校安類型完整涵蓋,為了宣示及真正維護校園安全的決心,建議主管機關可綜整現行規定,並參酌各國相關因應作為[footnoteRef:4],提升至法律位階層次,積極推動制定「校園安全法」,律定相關作業規範、通報機制、事件處理流程與罰則,以強化原有處理機制[footnoteRef:5],俾益結合相關實證資料與問題,對傷害原因、頻率記錄(包含意外與蓄意),不得威脅他人安全,有效防護校園安全與管理。 [4: 陳增娟、盧延根,國際安全學校認證與美國校園安全策略之啟示,新北市教育,第20期,105年9月,頁55-57;陳增娟、盧延根,校園安全防範處理模式與具體策略,教師天地,第203期,106年10月,頁19-20;王令宜,各國維護校園安全的因應作為,國際教育訊息分析,第189期,108年11月,網址: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3&edm_no=189&content_no=334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8日。] [5: 盧延根、陳增娟,校園安全與危機管理防護策略,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學校經營,五南,107年3月,頁272。] (二)學校教職員非因性別平等教育法所列之其他涉及逾越師生分際行為,如查證屬實者仍應依校安通報機制完成通報 教師專業倫理係教師在職涯中依循合理的道德價值與行為規範,並維持與發展專業關係。為人師表者能深切認知教師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並實踐力行,就是教師專業倫理的信守者,也是令人尊敬的「人師」和「教育家」[footnoteRef:6]。故學校教師除了應具備專業領域的知能進行教學外,對其個人、他人及社會生活規範產生的社會觀感,應有更高標準的行為準繩,方能作為學生及社會尊敬之典範。 [6: 張德銳,教師專業倫理 有所為有所不為,師友月刊,第583期,105年1月,頁1。] 因此,依性別平等教育法之定義範疇,包括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等情,如校長或教職員發生違反性或性別有關的專業倫理行為時,即應列為校安通報事件。但對於非因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等師生不當交往行為等事件(例如師生密室相處或互動密切等踰矩行為,很難解釋釐清其私下未公開相處行為是否有逾越師生分際),當教師已逾「受規範者所能預見其何種作為或不作為構成義務之違反及所應受之懲戒」[footnoteRef:7]之範圍,亦即教師不當行為雖未構成性別平等教育等法規範事由之要件,但如該等行為已損及教師之專業倫理尊嚴,也影響學生學習友善環境時,仍應由學校主動就教師行為是否損及教師專業倫理尊嚴查處確認,方能針對教師法[footnoteRef:8]及相關法規對於教師不當行為雖未違法,但可能遭受外界詬病之教師逾越分際之行為等事件妥適處理,允宜參照112年修正性別平等教育法列入校安通報事件範圍之精神,亦即教師行為如已損及專業倫理尊嚴之內涵,經學校查證屬實者仍應循校安通報網完成通報為宜。 [7: 教育部105年1月11日臺教人(三)字第1040154065號函。] [8: 《教師法》第14條第1項:「教師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予解聘,且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知悉服務學校發生疑似校園性侵害事件,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通報,致再度發生校園性侵害事件;或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他人所犯校園性侵害事件之證據,經學校或有關機關查證屬實。(第8款)」] 撰稿人:盧延根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648/File_19801014.docx
R02411
醫療機構掛號費之相關問題研析
醫療法;全民健康保險法
李郁強
2024-03-2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11 議題研析 一、題目:醫療機構掛號費之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醫療法、全民健康保險法 三、背景說明 (一)新冠疫情結束後,眾多診所紛紛調高掛號費。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於今(113)年3月4日公告[footnoteRef:1],公告事項:「一、前行政院衛生署99年6月21日衛署醫字第0990208572號公告『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footnoteRef:2],自即日停止適用。二、醫療機構應將所訂掛號費收費額,於機構明顯處揭示。三、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基於保障民眾就醫權益,得請轄內醫療機構陳報其掛號費調整情形。」衛福部部長表示,讓收費回歸市場機制,醫療院所可自行調整掛號費,無需再送衛生局備查,減輕經營壓力[footnoteRef:3]。 [1: 衛生福利部,停止適用「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113年3月4日衛部醫字第1131660861號公告。衛生福利部於113年3月4日以衛部醫字第1131660861號公告停止適用「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 ,其說明如下:「一、 醫療法自民國75年施行以來,歷年相關見解均認為掛號費並非『醫療費用』性質,不受醫療法管制,限制上限亦無法律依據。有關醫療機構營運所需行政管理費用,如土地、租金、水電等成本,均與其他產業相同,亦非健保給付範圍。二、為保障民眾就醫權益,本部仍將督導地方衛生主管機關,要求轄內醫療機構強化掛號費收費資訊之透明,並請衛生局依醫療法要求醫療機構提供必要資訊,俾加強下列三方面管理措施,包括:醫療機構間有無聯合行為、偏遠地區醫療機構有無區域性壟斷或獨占情形,以及醫療機構有無巧立名目收取醫療費用情事,以避免就醫病患權益受損。」衛生福利部,停止適用「收取掛號費參考範圍」,持續關注收費情形,確保 民眾就醫權利,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16-77894-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7日。] [2: 行政院衛生署,訂定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99年6月21日衛署醫字第0990208572號公告。公告事項:一、門診為新臺幣0-150元。二、急診為新臺幣0-300元。三、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成本,若超過上開參考範圍,應專案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備查。] [3: 李青縈、沈能元、林琮恩、歐陽良盈,掛號費取消上限 衛福部:回歸市場 即起免備查 醫界喊遲來的正義 民團斥放任調漲匪夷所思,聯合報,113年3月6日,第A1版。] (二)上述停止適用之公告發布,究其緣由,係因掛號費是唯一不包含在健保支付的項目。當醫師診療費被壓低且總額預算下被健保核退的款項繁多,醫院幾乎經營不下去時,只好增加掛號費以貼補[footnoteRef:4]。近年眾多醫療機構紛紛調高掛號費,並依99年公告向地方主管機關報請備查。由於部分縣(市)衛生局要求醫療機構報備程序需說明費用計算基準,再進行審查准駁,導致引起爭議。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以下簡稱全聯會)遂於112年5月函請衛生福利部,以運作良好之縣市作業方式,據以推展整合並優化各縣市掛號費備查程序,提供掛號費備查範本表單,俾利院所知所依循[footnoteRef:5]。 [4: 劉競明,〈頂級門診與頂級掛號費的迷思〉,《臺灣醫界》,第52卷,第4期,98年,頁58。] [5: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於112年5月22日以全醫聯字第1120000690號函衛生福利部:「《醫療法》第21條規定:『醫療機構收取醫療費用之標準,由 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核定之。』惟掛號費為行政管理費用,與《醫療法》第21條所稱醫療費用有間,得由醫療機構自行審酌,無須經由衛生主管機關核定。貴部公告之「醫療機構收費掛號費參考範圍」係屬行政指導,所要求之備查亦僅為通知或陳報主管機關知悉(法務部法律字第10200220480號函參照)。然有部分縣市衛生局卻以其為依歸,要求醫療機構說明費用計算基準並附實證,進而進行審查准駁,以致部分縣市迭有反映掛號費備查程序多有爭議。……建議仿效運作良好之縣市作業方式,據以推展整合並優化各縣市掛號費備查程序,提供掛號費備查範本表單,俾利院所知所依循。」] 四、探討研析 (一)為保障弱勢病患之就醫權益,訂定掛號費合理範圍 關於掛號費之法律意義,早年即有學者主張:掛號為醫師接受病人求診之意思表示,掛號費為行政管理費用。且強調病人掛號時固然可向其收取掛號費,但是,必須了解掛號費與醫療費用毫不相干,掛號費的內容是紙張、印刷及人員費用的總和,掛號費應全國一律,硬性規定掛號費若干,在法律上是站得住腳的[footnoteRef:6]。 [6: 學者分析如下:「收取掛號費,除醫院診所內部便於處理病人資料及維持看病秩序外,在法律上有更重要的含意。醫師與病人間在法律上是一種契約關係,病人請求醫師看病,醫師答應為其診治,醫師接受病人要求的意思表示就在掛號行為顯示。尤其是設有門診時間的醫院或診所,只要病人已掛號,即使超過門診時間,醫院或診所還是有義務為病人看完病,不得以逾門診時間或吃飯等為由,拒絕或延宕對於病人的醫療行為。相反地,掛號是醫師向病人收取醫療費用的證據,因此,病人到醫院或診所看病,掛號是絕對必須的。」李聖隆,〈醫療費用的法律性質〉,《當代醫學》,第18期,64年4月,頁90。有關醫院收取掛號費究屬醫療法所稱之醫療費用或屬行政費用,其法律性質及收費標準之依據等疑義一案,行政院衛生署(現為衛福部)曾於84年6月15日以衛署醫字第84031154號函釋如下:「……二、按醫療法第17條規定:『醫療機構收取醫療費用之標準』,由省(市)衛生主管機關核定之。』,所稱醫療費用,當係指醫療上所發生之費用而言。而掛號費固係醫療機構之收費,惟其並非醫療上所發生之費用,不屬於醫療法第17條所稱之醫療費用,前經本署79年10月26日衛署醫字第90513號函釋在案。故醫療機構之掛號費,由其自行訂定收費標準收取。」 ] 掛號費調漲直接受益者是醫療機構,醫療人員能否因而受益有待釐清,但直接受到衝擊的就是民眾的就醫權[footnoteRef:7]。99年衛生署(現為衛福部)公告「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時之說明:「上開有關掛號費之管理規範,衛生署均將納入醫院評鑑項目,同時責成各縣(市)衛生局對其轄內醫療機構加強輔導,以使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用均在合理範圍,並能減輕民眾就醫之負擔。[footnoteRef:8]」可知該參考範圍旨在「減輕民眾就醫之負擔」。84年訂定掛號費規範[footnoteRef:9],據前衛生署長表示,是以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5等分位,最底層的20%家庭收入作為計算依據[footnoteRef:10]。亦考量經濟弱勢病患之就醫負擔。 [7: 薛孟杰,慷病患之慨2/衛福部頻出亂子列賴政府換血名單 北市府也差點自爆掛號費風暴,CTWANT,113年3月20日,網址:https://www.ctwant.com/article/324906?utm_source=yahoo&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32490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8: 衛生福利部,衛生署公告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參考範圍-門診0-150元、急診0-300元,自99年7月1日起全面施行,99年6月28日,網址:https://www.mohw.gov.tw/fp-16-26394-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9: 行政院衛生署(現為衛福部),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醫療院所掛號費之規範,84年4月25日,行政院衛生署健保字第84023286號,說明一、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院、診所之掛號費,經中央健康保險局與醫界協商決議如下:(一)山地離島地區(馬公市除外)之診所,上限不得超過20元。(二)一般地區(含馬公市)之診所,上限不得超過50元。(三)醫院及院轄市與省轄市之診所,上限不得超過100元。] [10: 薛孟杰,慷病患之慨1/衛福部閃拆門診掛號費天花板 遺傳疾病家族恐被壓垮,CTWANT,113年3月20日,網址:https://www.ctwant.com/article/324902?utm_source=yahoo&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32490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誠如全聯會所主張,掛號費為行政管理費用,非《醫療法》第21條所稱之醫療費用,無須經由衛生主管機關核定;「醫療機構收費掛號費參考範圍」係屬行政指導,所要求之備查亦僅為通知或陳報主管機關知悉[footnoteRef:11]。鑑於掛號費的多寡涉及弱勢病患就醫權益,當掛號費金額從新臺幣(下同)150元到2,500元都存在時,等於默許醫療機構分階級收治病患[footnoteRef:12]。有專家估算,一家四口家庭,全家一次療程費用將高達4,200元至6,600元[footnoteRef:13]。為保障民眾的健康權,由國家訂定掛號費合理範圍之行政指導,由地方主管機關備查乃屬必要。誠如消基會、醫改會主張,如掛號費金額過低,不符現今成本,可適度調整,而非全盤廢除;如認為地方主管機關備查程序過當,應令其改善調整,而非取消備查制度[footnoteRef:14]。 [11: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於112年5月22日以全醫聯字第1120000690號函,同註5。] [12: 張雅淳,掛號費之亂1/民團批「無能又無為」4月後就醫更貴 預估人潮湧進藥局,CTWANT,113年3月20日,網址:https://www.ctwant.com/article/32489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13: 醫改會秘書長以一家四口為例計算如下:掛號費調高至300元至500元,加上基本部分負擔費用50元,則全家一次就診費用將達1400元至2200元,以一個療程大概需3次就診計算,全家一次療程費用將高達4200元至6600元,若部分負擔上漲至100元,負擔將增加到5600元;若是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年更增加到1萬2200元。陳稚華,衛福部取消「掛號費上限》專家:小家庭一年多付5600…恐增加民眾就醫負擔,信傳媒,113年3月9日,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45637?utm_source=YH,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5日。] [14: 張雅淳,同註12。] (二)建議考量調整健保總額支付制度 門診掛號費之所以要調漲,是因為「健保點值」下降。健保於84年開辦後,為避免醫療院所為賺錢安排不必要的檢查,87年起實施「總額支付制度(或稱總額預算制度)」(global budget system)[footnoteRef:15],對藥品給付1點1元,稱「固定點值」;對醫事人員提供的各種醫療服務都有額度上限,一旦服務量超出預期,1點的點值就會變成0.9、0.8……,稱為「浮動點值」[footnoteRef:16]。疫情趨緩後,各醫療院所人滿為患,但受限於健保總額支付制度,看診人數愈多,反而會稀釋健保點值,醫療機構收入反而變少,故調高掛號費以補貼[footnoteRef:17]。 [15: 「總額預算制度」又稱「總額支付制度」,是我國在全民健保規範時,從德國引進的制度,德國在1993年試辦基層醫師的總額預算,1997年全面實施,到2004年淡出,原因是被大法官判定違憲,因為「違反憲法保障病人可以自由選擇醫師的權利」,在總額預算下,醫師看病超過同儕平均數,會被扣款,所以有些病人約不到診必須自費。造成總額預算下,「健保病人」和「自費病人」會有差別待遇。社論,解決護理人員低薪血汗 要從問題的根本著手,工商時報,112年11月20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1120700042-4399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總額支付制度」是指付費者與醫事服務提供者,就特定範圍的醫療服務,如牙醫門診、中醫門診、西醫門診或住院服務等,預先以協商方式,訂定未來一段期間(通常為1年)內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總支出(預算總額),藉以控制醫療費用於預算範圍內的一種制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總額支付制度問答輯,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94年6月,頁6。] [16: 總額支付制度在實際運作上,可分為下列兩種:一、支出上限制(expenditure cap,浮動點值):即預先依據醫療服務成本及其服務量的成長,設定健康保險支出的年度預算總額,醫療服務是以相對點數反映各項服務成本,惟每點支付金額是採回溯性計價方式,由預算總額除以實際總服務量(點數)而得;當實際總服務量大於原先協議的總服務量時,每點支付金額將降低,反之將增加。由於固定年度預算總額而不固定每點支付金額,故可精確控制年度醫療費用總額。二、支出目標制(expenditure target,固定點值):即預先設定醫療服務支付價格及醫療服務利用量可容許的上漲率,當實際醫療服務利用量低於預先設定的目標值時,年度預算將會有結餘,但實際醫療服務利用量超過目標值時,超出部分的費用將打折支付,以適度反映醫療服務變動成本;因此實際支出可能超出原先設定目標。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同前註,頁6。有論者主張修正健保法,將醫療服務從支出上限制改為支出目標制。林周義,醫界力挺補點值 呼籲修正健保法,中國時報,113年3月11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40311000405-260114?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17: 張雅淳,同註12。] 每年年底全民健康保險會和衛福部會決定隔年健保的年度預算總額[footnoteRef:18],醫療服務以既定的點數對應服務成本。若總服務量大於原先預估的服務總量,每一點數的金額會降低,反之則增加[footnoteRef:19]。現行費用總額之計算方式是以上一年度為估算基準[footnoteRef:20],而推估的方式難免有失準之處,預估不足的部分,由醫療人員承擔實有失公允。去(112)年已由公務預算撥補[footnoteRef:21],建議考量將之法制化。 [18: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60條規定:「本保險每年度醫療給付費用總額,由主管機關於年度開始6個月前擬訂其範圍,經諮詢健保會後,報行政院核定。」] [19: 張雅淳,同註12。] [20: 依據《全民健康保險法》第61條暨111年12月28日衛部保字第1111260443號函,全民健康保險會,公告112年度健保總額及其分配。以112年度為例,112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總額之計算公式如下:(一)112年度全民健保醫療給付費用總額=[111年度部門別醫療給付費用×(1+112年度部門別醫療給付費用成長率)]之合計+112年度其他預算醫療給付費用。(二)112年度全民健保醫療給付費用總額成長率=[112年度核定之全民健保醫療給付費用總額-(111度核定之全民健保醫療給付費用總額-110年度一般服務未導入預算扣減部分)]/(111度核定之全民健保醫療給付費用總額-110年度一般服務未導入預算扣減部分)。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公告112年度健保總額及其分配,112年1月9日,網址:https://dep.mohw.gov.tw/NHIC/cp-1661-73150-116.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21: 王韋婷,政院51.33億撥補健保點值 補點值制度明年繼續,112年11月30日,中央廣播電台,網址: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8827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20日。] 撰稿人:李郁強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646/File_19801012.docx
R02410
太陽光電開發環評之法制問題研析
環境影響評估法;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
林淑靜
2024-03-2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1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太陽光電開發環評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環境影響評估法、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 三、背景說明 (1) 由於太陽光電廠施工便利,且無須大幅擾動地形地貌(山坡地上之光電開發案除外),初期被認為屬對環境影響輕微之開發類型,故僅於《環境影響評估法》(以下簡稱《環評法》)第5條第2項授權訂定之《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以下簡稱《環評標準》)第29條第1項第7款規定,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位於重要濕地時,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簡稱環評);同條第3項規定,第1項開發行為屬利用再生能源之發電設備,其裝置容量未達2,000瓩者,免實施環評[footnoteRef:1]。 [1: 張譽尹,落實魚電共生的環社檢核機制,法律問題如何解套?北美智權報,第296期,2021年11月10日,網址: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Editorial/IPNC_211110_1502.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8日。] (2) 又為達到我國能源轉型,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百分之二十之政策目標[footnoteRef:2],政府積極推動漁電共生政策[footnoteRef:3]。論者指出,太陽光電業者在中南部日照充足的各類型農地(包含養殖用地)大肆開發,卻因欠缺對於當地環境與社會影響的評估,造成各種不同的光電亂象[footnoteRef:4]。爰本文就太陽光電開發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簡稱環評)之規定,加以研析。 [2: 行政院,蘇揆:按部就班達2025年太陽光電20GW設置目標,2019年3月28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db431d06-19f7-4eb5-89e8-fcb0ba1a086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9日。] [3: 農業部負責9GW的目標,其中漁電共生占4.4GW。全臺陸上養殖漁塭總面積約4萬公頃,截至2023年5月止,經濟部已公告20,905公頃做為漁電共生專區,分為先行區與非先行區,幾乎占全臺半數養殖漁塭。郭正偉,養殖技術轉型中,光電漁塭誰會養?農傳媒,網址:https://www.agriharvest.tw/editoria/symbiosis/story0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9日。] [4: 張譽尹,同註1。] 4、 探討研析 (1) 參考外國立法例,修正太陽光電環評標準 日本於2012年推出「再生能源固定價格躉購制度(FIT)」以來,太陽光電之設置開發在全國快速增加,且隨著大型太陽光電發電計畫的開發,出現土石流、景觀影響、動物棲息地和植物生長環境惡化等問題[footnoteRef:5]。其於2019年7月修正《環境影響評價法施行令》(環境影響評価法施行令),規定裝置容量為4萬瓩(或以上)[footnoteRef:6]之新建或擴建太陽能發電廠被指定為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之第一種事業,3萬瓩以上未滿4萬瓩之太陽能發電廠為第二種事業[footnoteRef:7],個別判斷是否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另韓國《環境影響評估法》(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CT)針對發電設施容量10萬瓩以上之太陽能發電,規定須進行正式環境影響評估[footnoteRef:8],而針對常見之小型太陽能發電專案,依其開發區域及面積有不同規定,如屬《國家土地規劃利用法》(NATIONAL LAND PLANNING AND UTILIZATION ACT)第6條第2項規定之管理區內,其要求保護管理面積5,000平方公尺以上、生產管理面積7,500平方公尺以上、規劃管理面積10,000平方公尺以上,須進行小型環境影響評估;另規定同一經營者在許可土地邊界50公尺以內追加開發面積時,面積應合併計算是否達應進行小規模環評之規定[footnoteRef:9]。我國《環評標準》或可參考日、韓之規定,針對國內太陽能光電開發案實際運作情形,修正《環評標準》之規定,且為避免規避環評,造成分割開發之現象,增訂環評規模應合併計算之要件。 [5: 林祥輝,日本環境省提出太陽光電設施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制定方針,要求規模40MW以上比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規模30MW以上個別判斷是否須進行環境評估,能源知識庫,2019年1月17日,網址:https://km.twenergy.org.tw/Data/db_more?id=359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8日。] [6: 該數值係日本政策綜合考量太陽能發電面積及其發電輸出規模計算而得出。中央環境審議會,太陽光発電事業に係る環境影響評価の在り方について,日本環境省,2019年4月,網址:https://www.env.go.jp/content/900437698.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22日。] [7: 日本《環境影響評價法施行令》附表一(五)本法第2條第2項第1款第5目列出之事業種類。] [8: 能源開發項目屬韓國《環境影響評估法》第22條規定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之項目,依《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令》(ENFORCEMENT DECREE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CT)第31條第2項規定,依本法第22條第2項規定辦理環境影響評估之工程具體種類及範圍,載於附件三。] [9: 韓國《環境影響評估法》第43條第1項規定,如在總統令規定之保護地區預計進行開發,須進行環境保護計畫開發地區實施之開發項目;另《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令》第59條規定,依本法第43條第1項規定,應進行小型環境影響評估之地區及開發項目之種類及範圍,載於附件四。其中附件四即針對各法規劃設之保護區進行開發時,須進行小型環境影響評估之面積規定。] (2) 將現行法規有關「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納入《環評法》規範 農業部推行之農地種電分為屋頂型(蓄電共生、農糧儲銷設施、漁業設施發電)及地面型(漁電共生、不利農業區、低地力農地、埤塘、圳路及水庫)[footnoteRef:10],其中政府從漁電共生之開發類型開始試辦太陽能光電開發案應進行「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以下簡稱環社檢核機制)之規定。該制度之立意,期能藉由開發前,與利害關係人充分溝通,消彌各界疑慮,並讓實際掌管核發設備許可之主管機關,先內部審查環境衝擊與因應對策[footnoteRef:11]。檢視該機制,除針對區域劃設禁行檢核外,尚包括環境現場勘查、繪製生態情報圖、社會經濟議題蒐集及意見蒐集評估(如土地使用、公共建設與服務、生計經濟、社會關係、文化景觀、生態環境等面向)、利益團體意見處理等[footnoteRef:12]。因此,倘漁塭位於非經濟部公告之先行區中,其環社檢核機制之流程為:1、圖資套疊篩選;2、議題辨認審查(經濟部);3、環社檢核區位資訊公開(如屬關注減緩區[footnoteRef:13],申請者依議題研提因應對策報告);4、因應對策報告審查(經濟部);5、電業籌設許可審查(經濟部)或同意備案(地方政府),且針對該機制,經濟部定有《漁電共生非先行區環境與社會檢核議題辨認及因應對策審查機制》,就審查會議之委員組成、審查機制、審查決議採共識決等加以規範。故該流程與辦理環評相較,已類似簡易版之環評機制[footnoteRef:14]。 [10: 屋頂型主要於建築物屋頂加設太陽能光電設施,地面型則於室外水產養殖設施、經濟部公告之嚴重地層下陷區內、有土壤鹽化、水源不穩定等情形等農漁業土地或農田水利署管轄的水利用地,設置太陽能光電設施。劉映彤,農地種電纜人包∣農地種電是什麼?農業綠能分幾種?農電共生可能再推動嗎?房感不動產科技,2023年11月14日,網址: https://www.housefeel.com.tw/article?id=534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9日。] [11: 魚塭位於公告可優先推動漁業經營結合綠能之區位範圍(先行區),業者於光電申設時,僅須研提「漁電共生先行區環境與社會友善措施自評表」;而魚塭位於非先行區範圍,則須執行環社檢核「議題辨認」及「因應對策」工作,議題辨認旨在辨識預定劃設區位範圍潛在的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議題與確定魚塭屬優先區、關注減緩區或迴避區之分區,待審查通過並公開區位與議題後,將作為光電選址的重要參考依據。經濟部能源署,《漁電共生非先行區環境與社會檢核-議題辨認操作手冊》,2023年9月,頁2,網址:https://www.moeaea.gov.tw/ECW/populace/content/Content.aspx?menu_id=1453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9日。] [12: 同前註,頁5-25。] [13: 關注減緩區,指具既有或潛在生態環境議題之敏感區域,或重要社會經濟關切議題,經濟部能源署,同註12,頁6。] [14: 有關環評之流程可參照《環評法施行細則》第11條之1環境影響評估流程。] 另《電業法》第14條要求發電業及輸配電業於申請籌設或擴建許可時,除審查計畫之完整性,並應顧及能源政策、電力排碳係數、國土開發、區域均衡發展、環境保護、電業公平競爭、電能供需、備用容量及電力系統安全。其中應顧及「環境保護」是否指應符合《環評法》之規定?惟依《環評標準》規定,倘該太陽能發電設備未達2,000瓩,且未位於重要濕地者,即無須環評,何以再依《 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第29條第3項規定[footnoteRef:15]、《電業登記規則》第3條第1項第1款第6目之6[footnoteRef:16]、《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管理辦法》第18條第2項[footnoteRef:17]規定,檢送前述之「環社檢核機制」文件[footnoteRef:18]?該文件與環評規定之適用關係為何?是否屬環評之特殊規定?因此,建議經濟部與農業部應先釐清環社檢核機制之性質,且為避免環境保護機制之疊床架屋或解釋矛盾,待修正太陽光電之環評規定時,將環社檢核機制納入《環評法》,統一規範,俾資遵循。 [15: 《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第29條第3項規定,第1項第2款之區位範圍,由中央主管機關盤點具漁業經營結合綠能之可行區位,送中央能源主管機關辦理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作業後,由中央能源主管機關會同中央主管機關公告。] [16: 《電業登記規則》第3條第1項規定,發電業登記為下列5種,其應備書圖如下:「一、…(六)其他應備文件:…6. 太陽光電發電廠:…;屬該辦法第29條規定之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者,並應檢附太陽光電環境與社會檢核相關證明文件。」] [17: 《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管理辦法》第18條第2項,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機關得廢止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之同意備案或設備登記文件,其中第9款「九、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之設置未依環境與社會檢核相關證明文件辦理,或未依符合海岸管理法第26條所定條件之施工計畫書之內容或說明事項辦理。」] [18: 依《環評法》第1條規定,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之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令之規定;另第5條第1項規定,下列開發行為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虞者,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換言之,如非《環評標準》規定應實施環評者,即非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虞,何須再檢送環社檢核機制之文件?] 撰稿人:林淑靜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644/File_19801010.docx
R02409
情緒行為障礙生教育相關問題法制研析
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支持服務辦法
孫晉英
2024-03-2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09 議題研析 1、 題目:情緒行為障礙生教育相關問題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支持服務辦法 3、 背景說明 (一)報載 近來有特教生於課堂上,被不知班上有情緒行為障礙(下稱情障)生之代課老師指責影響上課,引發其不良情緒,並發生衝突。除雙方身心都受傷外,更使社會大眾與老師對情障生融合教育信心驟減,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下稱全中教)表示面對情障生,第一線教師並未受過專業輔導管教訓練。為了讓情障生日後能融入社會,讓其融合在一般班級中學習,此教育方式的目的雖是良善,但老師並無受過專業特教教師訓練,卻要承受輔導管教情障生壓力。 (二)有論者 指出這類型障礙係屬於「隱性特殊需求」者,最難被辨識出來,我國社會隨著對人權重視度提高,現今凡是外表可見的身心障礙者已很容易獲得社會大眾順手幫忙,但那些具有「隱性特殊需求」的孩子,卻最難被辨識出來,遑論得到社會及學校的包容與支持。但情障只是身心障礙生的一種 ,身心障礙生還有許多類別需要早療與幫忙,不應該被「隔離」,當他們的問題被壓抑而非慢慢好轉,將來會是社會更大的隱憂 。 四、探討研析 (1) 建議強化與落實教職員對情障生之衛教及輔導與管教技能 有專家學者 就本案例指出,認為師生都需要特教「衛教」。目前我國並無制度性的特教「衛教」機制,幫助全體師生認識多重障礙,並學習溝通技巧及教學策略,避免教學現場發生師生、生生衝突。目的在於使學校教職員(含代課老師)能對「特教生應對」的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後,以作為輔導與管教情障生之技能。 鑒於輔導與管教對學校教職員而言,係一項重要必備技能,茲建請主管機關研議於特殊教育法第39條增訂「認識多重障礙生及應對與溝通技巧策略」衛教規定之可行性。 (二)提供情障生結構性支持與適應調整的教育與醫療並置方式,以滿足其適性教育需求,保障學生的受教權 國內目前對情障生常見的安置型態有5類 ,此等教育安置方式即是因應情障學生不同的適應功能與需求,而規劃不同融合程度的安置型態,目的在使學生於接受特殊教育的過程中能逐漸增權賦能,脫離原本受限的處境。然一味將情障學生安排於普通班的安置方式,顯然未能完全符合這類學生的教育與醫療並重的需求,故有論者倡議教育與醫療並置方式,以提供結構性支持與適應調整,滿足學生的適性教育需求,保障學生的受教與醫療權,讓學生得以不受障礙限制實踐自己的機會。否則受困於精神疾患的情障學生,將因不自覺自身的疾患,而自困其中,可能更易使其因難以適應而中途離開學校,喪失了持續接受教育的平等機會 。鑒於教育與醫療並置方式尚未成為法制,茲建請主管機關研議於特殊教育法第 26 條或第27條或第39條條文中增訂與醫療機構辦理日間醫療與教育並置方式之可行性。 撰稿人:孫晉英 �王淑俐,特教生需早療與幫忙 而非隔離,聯合報,2024年3月6日,第A10版。洪子凱、戴永華,特教生毆代課師 北市重申交接說清楚 幼園特教班體罰 代理師停聘1年 宜蘭重啟調查,聯合報,2024年3月6日,第B204版。林紫馨,校安事件頻傳 教團提落實特教法配套,大紀元時報,2024年3月13日,第A8版。 �王品,建立師生特教「衛教」制度,聯合報,2024年3月7日,第A10版。 �特殊教育法第1條規定:「為使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之國民,均有接受適性及融合教育之權利,充分發展身心潛能,培養健全人格,增進服務社會能力,特制定本法。」其中身心障礙包含生理或心理之障礙,而情緒行為障礙即為同法第3條所規定之13種情形之1。 �對此,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曾在《台灣的社會福利》一書歸結國內外理論,認為照顧身心障礙者,使其有能力工作、照顧自己,長遠而言對國家是「利大於弊」,既能減輕財政負擔亦增加勞動產能,此價值亦應符合台灣社會主流的效益主義。參潘子祁,面對身心障礙者 認識才能談理解,聯合報,2024-03-06,第A10版。 �王品,同註2。 �5類如下:1.單類別巡迴情緒資源班,由特教教師巡迴至學生所在的學校提供教學或其他間接服務;2.跨類別身心障礙資源班,為現今國內大多數情障學生所屬的教育安置型態;3.不分類特教班,為少數智能低下且適應功能差者所設置;4.巡迴資源班或支援服務,透過巡迴有專長之特教教師支援學校的教師;5.醫院內設置的特教班,為醫療需求較高的學生所設置,提供學生於就醫時仍可繼續接受教育,例如臺北榮總的「向日葵學苑(兒童青少年日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開辦的「又一村暨蘭亭書苑」、「六合學苑」等,參洪儷瑜(2020),情緒行為障礙,載於吳武典、林幸台、杜正治、胡心慈、潘裕豐、林淑莉、杞昭安、張蓓莉、劉惠美、佘永吉、洪儷瑜、王曉嵐、陳心怡、張千惠、邱紹睿、張正芬、程國選、郭靜姿、于曉萍,特殊教育導論,頁427-466,轉引自林靜如、洪儷瑜,特殊需求還是標籤?由批判教育學觀點解構與重構「情緒行為障礙」標籤, 教育研究月刊,第 351期,2023年7月,頁81。 �同前註,頁81。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642/File_19801007.doc
R02407
旅遊消費爭議所涉公司法制問題探討
發展觀光條例;公司法;旅行業管理規則
彭文暉
2024-03-2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0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旅遊消費爭議所涉公司法制問題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發展觀光條例、公司法、旅行業管理規則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footnoteRef:1],某旅行社在國外丟包旅客爭議延燒,中華民國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下稱品保協會)表示,該旅行社將後續旅客出團事宜轉包其他同業,卻把責任推給品保協會承擔,傷害全國旅行業者形象及利益[footnoteRef:2]。 [1: 周湘芸、甘芝萁、邱書昱,富國島丟包案 品保、年代旅遊 互批卸責,聯合報,2024年3月1日, 第A7版。] [2: 倪有純,年代旅遊旅行團爭議 品保批林大鈞演很大 圖利鴻毅旅行社,台灣時報,2024年3月1日, 第5版。] (二)針對旅行社在國外丟包旅客、財務業務異常及積欠債務逾新臺幣(下同)千萬餘元等重大問題,主管機關交通部觀光署表示,為保護消費者權益,將研議加重罰則及提高旅行業最低實收資本總額之修法[footnoteRef:3]。 [3: 蕭富庭,《法律觀點》如何顧好門?談近來旅遊違約爭議與消費者保護,工商時報,2024年2月22日, 第A8版。] 四、探討研析 (一) 旅行業之實收資本總額規範 現行發展觀光條例第66條第3項授權訂定之旅行業管理規則第4條前段規定,旅行業應專業經營,並以公司組織為限;第11條第1項規定,旅行業實收之資本總額於「綜合」旅行業不得少於3,000萬元;「甲種」旅行業不得少於600萬元;「乙種」旅行業不得少於120萬元。 查有限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之最低資本總額規範,公司法第100條第2項及第156條第3項原明定「由中央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嗣於2009年經修正刪除,其修正理由[footnoteRef:4]略以:「按公司最低資本額之規定,係要求公司於設立登記時,最低資本須達一定數額,方得設立。惟資本僅為一計算上不變之數額,與公司之現實財產並無必然等同之關係。……資本額如足敷公司設立時之開辦成本即准予設立,有助於公司迅速成立,亦無閒置資金之弊,該數額宜由個別公司因應其開辦成本而自行決定,尚不宜由主管機關統一訂定最低資本額。」質言之,公司設立之資本額,並不等同公司日後必有相當資產可供賠償,以保障債權人之權益,是資本額與公司現實財產應屬二事。亦即最低實收資本額規定與債權人保護間尚無絕對關聯[footnoteRef:5]。 [4: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址: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8A41DDCD36000000000000000005A00000000CFFFFFD^04517098041400^0001800100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8日。] [5: 蕭富庭,同註3。] 按公司法規定設立登記時須有最低資本額,本在提供債權人初始之保障,然與債權擔保攸關者實為公司現實資產狀態及償債能力,且美國、英國、日本及新加坡等國,皆無最低資本額之要求,學者爰認該性質上屬公司設立限制之障礙,若無法達到保障債權人之目的,恐無規範之實益[footnoteRef:6]。由是,現行以公司組織型態設立之旅行業,是否仍有規範其最低實收資本總額之必要,似可檢討研議。 [6: 曾宛如,〈公司法最低資本額之變革─論有限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最低實收資本額規定之廢除〉,《月旦法學雜誌》,第171期,2009年8月,頁132、136-137。] (二)有限公司債權人之自行監督機制 公司法第210條第1項、第2項規定:「除證券主管機關另有規定外,董事會應將章程及歷屆股東會議事錄、財務報表備置於本公司,並將股東名簿及公司債存根簿備置於本公司或股務代理機構。」、「前項章程及簿冊,股東及公司之債權人得檢具利害關係證明文件,指定範圍,隨時請求查閱、抄錄或複製;其備置於股務代理機構者,公司應令股務代理機構提供。」;第230條第1項、第3項亦規定:「董事會應將其所造具之各項表冊,提出於股東常會請求承認,經股東常會承認後,董事會應將財務報表及盈餘分派或虧損撥補之決議,分發各股東。」、「第一項表冊及決議,公司債權人得要求給予、抄錄或複製。」準此,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及債權人依法皆有公司資訊請求權,以監督公司經營狀況。 惟查公司法第三章關於「有限公司」之規範,並無債權人得請求查閱、抄錄或複製公司財務報表之明文,所定相關條文如公司法第108條第4項及第110條第3項,亦未準用前開同法第210條第2項及第230條第3項等規定。因此,解釋上因法無明文且未準用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規定,有限公司債權人即無法比照股份有限公司債權人,享有查閱、抄錄或複製有限公司財務報表之資訊請求權。 論者指出任何類型公司之經營成效,皆與公司債權人息息相關,公司法應賦予債權人查閱、抄錄或複製公司財務報表之權限,以取得公司之財務資訊,掌握公司營運及財務狀況[footnoteRef:7]。惟現行公司法關於公司債權人之權限,似僅賦予股份有限公司債權人與股東享有公司資訊請求權,卻無有限公司債權人得請求查閱、抄錄或複製公司財務報表之明文規範,該法對於公司債權人權限之差別規範,是否符合平等原則、比例原則之要求,非無疑慮。建議主管機關研酌檢討相關法制之妥適性,藉由完善有限公司債權人之自行監督機制,保護消費者相關權益。 [7: 蕭富庭,同註3。] 撰稿人:彭文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622/File_19800992.docx
R02406
終止勞動契約效力及勞工權益保障之探討
勞動基準法;勞工退休金條例;就業服務法
陳建欉
2024-03-2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06 議題研析 一、題目:終止勞動契約效力及勞工權益保障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動基準法、勞工退休金條例、就業服務法 三、背景說明 (一)網傳有麵店員工主動向雇主提出離職要求,卻遭刁難須等替補人力覓得後才可離職,雇主之做法引發相關爭議[footnoteRef:1]。雇主與勞工本於契約自由原則,雙方得合意自由成立或終止勞動契約。惟有關勞動契約單方終止之情形,依《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11條、第12條及第14條規定,具有相關法定事由時,勞雇雙方始得終止契約。惟依《勞基法》第15條第2項規定,不定期契約之勞工,終止契約時仍應準用同法第16條第1項規定期間預告雇主,以利公司招募新任員工及辦理交接工作。 [1: 劉安晉、陳俞安,麵店打工遇跑單提離職 員工控業者「找到人才放人」,三立新聞網,2024年3月8日,網址: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434588&utm_campaign=viewallnews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20日。] (二)終止勞動契約之類型[footnoteRef:2] [2: 勞動部網站,勞動契約之終止,2021年12月7日,網址: https://www.mol.gov.tw/1607/28162/28296/28340/28342/28346/47066/pos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20日。] 勞雇雙方終止勞動契約態樣,包括單方終止和雙方協議終止,另有將勞動契約終止類型細分為15類[footnoteRef:3],相關法律規定,分述如下: [3: 勞動契約終止類型依不同法律依據,可再細分為自行離職、被迫離職(雇主有惡意行為)、資遣(經濟性解僱)、公司改組、轉讓或併購,未留用之員工、開除(懲戒性解僱)、勞工請他人代服勞務而被開除、資方未經勞方同意讓與勞務請求權、職災勞工被資遣、職災勞工被迫離職、育嬰留停中無法復職、自請退休、強制退休、定期契約期滿、合意終止契約、當事人死亡。參見Workforce勞動力量,好聚好散這麼難?關於勞動契約終止的15種方式(上),Workforce勞動力量,網址:https://twworkforce.com/2021/01/11/termination-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20日。]   1.雇主單方終止勞動契約 依《勞基法》第11條及第13條但書規定等,雇主得單方終止勞動契約之事由,應依同法第16條規定預告,並得依《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規定(適用舊制退休金者應依《勞基法》第17條規定)給付勞工資遣費;另勞工有《勞基法》第12條情形者,則雇主得不經預告而終止契約。 2.勞方單方終止勞動契約 勞工如因個人因素而欲終止勞動契約,得依《勞基法》第15條第2項準用第16條第1項規定期間預告雇主。此外,勞工如因雇主有同法第14條第1項第1款至第6款規定情事之一,勞工可「不經預告」終止契約,並得依相關規定,向雇主請求給付資遣費。 3.勞雇雙方合意終止勞動契約 勞雇雙方基於契約自治,本得依誠信協商合意而終止契約。惟雇主不得以強迫或其他不利對待之手段,要求勞工同意自請離職,來規避勞動法令之相關責任。 (三)主要國家對勞動契約規範相關法制,簡要說明如下:   1.德國 德國各勞動相關事項,並無類似之單一法典作規範,除於民法典中有原則性規定外,尚有70多部法律加以規範。德國法律向來採取嚴密保護勞工之立場,故雇主解僱勞工並非易事。依《解僱保護法》第23條規定,員工10名以上之企業即受該法之規範,除因特別事由(如洩露公司機密等)可立即解僱外,員工受有相當周密之保護。雇主終止勞動契約需預先通知[footnoteRef:4],惟德國法並未規定雇主得給付相當於預先通知期間日數之工資以代該通知,但勞雇雙方倘達成協議,則此方式亦非不可行。倘企業擬大規模裁員超過一定規模[footnoteRef:5],須事先通知勞動主管機關,並取得同意,勞動契約之終止始正式生效[footnoteRef:6]。 [4: 預先通知之期間一般而言係依據僱用期間而定,亦即工作時間越長,預先通知期間即越長,例如於試用期間內之通知期間為2週,工作未滿2年之通知期間為4週,前開期間並須自每月15日或月底起算。] [5: 依《解僱保護法》第17條規定,僱用勞工20至59人之企業,解僱5人以上;僱用勞工60至499人之,解僱10%以上或25人以上;僱用勞工500人以上企業,解僱30人以上。須事先通知勞動主管機關,並取得同意,勞動契約之終止始正式生效。] [6: 宏觀國際法律事務所,德國勞動法簡介(上),網址:https://www.germanlawfirm.eu/GermanLabourLaws-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20日。] 2.美國 美國勞動市場採取「自由僱傭」(at-will employment)政策,企業與勞工可基於各種原因、任何時間,自行發生或終止僱傭關係[footnoteRef:7]。美國法律並未規定終止僱傭關係,須有預告期。任一方皆可在不通知的情況下,終止僱傭關係。《公平勞動標準法》(Fair labor standards act, FLSA)未要求終止僱傭契約時,雇主應支付給雇員的補償,惟勞動契約另有規定,雇主必須提供資遣費時,則依該契約規定[footnoteRef:8]。 [7: 陳想想,美國企業出現「新式解僱」!企業為何錄取人又反悔?求職者如何自保?,經理人,2022年7月26日,網址: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549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7日。] [8: 林幸穗,美國勞動管理QA,紐約永輝BPO有限公司,網址: https://nyc.evershinecpa.com/usa-labor-management-qa-ct#LRC-CA-1003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7日。] 3.日本 日本2007年11月制定《勞動契約法》前,有關勞動契約之規範,主要係規定於該國《勞動基準法》。由於《勞動基準法》對勞動契約調職、懲戒等內容規範不足,故另定《勞動契約法》規範。前揭法律對企業外調職、懲戒權及解僱權等權利濫用加以限制。雇主對勞工單方面提出終止勞動契約,則必須滿足相關條件[footnoteRef:9],如發生糾紛時舉證責任歸於雇主。此外,雇主解僱勞工,須至少提前30日通知。如不預先通知即予解僱,須在解僱同時支付30日之工資[footnoteRef:10]。 [9: 裁員解僱(由於企業經營惡化,為精簡人力所作的解僱)的情況下,須滿足以下4個條件:(1)解僱的必要性,企業在經營上存在不得不裁員的理由;(2)企業為避免發生解僱所作的努力,為避免勞工解僱,企業曾作過調職、調動部門等努力;(3)妥當的人選,選定解僱之對象標準是合理、公正的;(4)妥善的解僱程序,並與工會、勞工進行充分之磋商。] [10: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第四章:人事和勞動制度 4.8 有關離職、解僱的法律,網址:https://www.jetro.go.jp/tc/invest/setting_up/section4/page8.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9 日。但在以下情況並得到所轄勞動基準監督署署長認可時,可不預先通知,也不發預告補貼:(1)由於天災等不可抗力且不得已的事由,導致企業無法繼續經營的情況;(2)歸咎於勞工的責任而不得不被解僱時;(3)在工作地點內犯有盜竊、貪污、傷害他人等觸犯刑法之行為;(4)嚴重敗壞風紀而擾亂工作秩序,造成其他惡劣影響;(5)求職時虛報履歷以滿足僱用條件;(6)無正當理由擅自曠職達2週以上、且不聽從上級指導;(7)屢次遲到、早退、曠職,並屢勸不改。] 四、探討研析 (一)勞動契約之終止屬於形成權,意思表示到達即生效力 勞動契約是勞動法之核心,而勞動契約終止又屬爭議最大的一環。有關勞動契約之終止,現行《勞基法》係採「法定事由制」,雇主若無法定事由,任意終止勞動契約,係違反《勞基法》強制規定,自不生終止效力[footnoteRef:11]。對於勞工單方終止契約,應特別注意其終止權之種類及預告期間之要求[footnoteRef:12]。勞雇雙方於契約終止日期屆至前,勞工仍有出勤義務,雇主並應依約給付工資。至於勞工自請離職時,因故未能依《勞基法》第15條第2項準用第16條第1項規定期間預告雇主,係屬違約行為,並不影響其終止效力,但若雇主因此受有損失,得與勞工協商或循民事途徑請求損害賠償。 [11: 參見臺灣高等法院 103 年度重勞上字第 33 號民事判決。] [12: Thomas Hsu,員工離職,單方終止勞動契約,法規怎麼說?,傑報人力資源服務集團,2023年6月13日,網址:https://www.soumu.go.jp/johotsusintokei/statistics/data/230529_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20日。] (二)勞動契約合意終止真意之判斷,應採綜合認定方式 勞動契約是否經由勞雇雙方合意終止,關係到勞動權益甚鉅。實務上,雇主因發生虧損或業務緊縮等營運問題,商請勞工另謀他職,勞工雖於該通知書簽名,非當然解釋為雙方合意終止,基於勞雇地位不平等,原則上仍應認定屬雇主單方終止勞動契約,對勞工權益保障較為周妥[footnoteRef:13]。法院對於勞動契約是否屬合意終止之判斷,首重勞雇雙方對於書面上明確之意思表示,同時亦一併衡酌雙方協商過程、勞工所提離職申請書上之文字及離職原因之記載等情事據以綜合認定。倘勞雇雙方欲透過合意的方式達成勞動契約終止時,雙方宜就協商溝通的過程,具體明確記載,並於包含雙方合意文字之文件上簽名,以減少產生後續勞資爭議。 [13: 參見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重勞上更(一)字第3號民事判決。] (三)研議刪除「給付預告期間工資替代解僱預告」之規定 依《勞基法》第16條第3項規定,如雇主未依規定給予預告期,則應該發給勞工「預告期工資」來代替預告期。《勞基法》對勞雇雙方欲終止勞動契約者,原則上均強制行使終止權的一方需事先預告,以免他方受到措手不及之損害。實務上有部分雇主在大量裁員解僱之場合,為使同受資遣但不同工作年資之勞工齊一日期離職,而依《勞基法》第16條第3項規定以發給預告期間工資,不經預告通知,而要求勞工立即離職。此舉在《勞基法》上固屬適法,但雇主未橫向顧及《就業服務法》(下稱《就服法》)第33條第1項規定,資遣員工必須於勞工離職前10日前,預先通報當地主管機關及公立就業服務機構之規定,而依同法第68條第1項規定,此可處罰鍰。為避免《勞基法》與《就服法》規定產生矛盾不一致之情形,並給予勞工一定調適期,爰參酌德國立法例,建議修正《勞基法》第16條第3項,刪除雇主得以給付「預告期間工資」,替代解僱預告之規定。 撰稿人:陳建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618/File_19800979.docx
R02404
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金修法方向研析
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獎勵輔導造林辦法
吳淑青
2024-03-2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0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金修法方向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獎勵輔導造林辦法 三、背景說明 原住民立委表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獎勵輔導造林,過去原住民造林20年每公頃只領到新臺幣(下同)60萬元,連請工人都不夠,現在新的造林政策是6年每公頃最多可以領到60萬元。既然新的造林政策,獎勵金提高很多倍,禁伐補償金若不提高,恐怕會面臨很多人砍樹造林 。 (1) 造林部分:農業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於97年9月5日依據森林法第48條:「為獎勵私人、原住民族或團體造林,主管機關免費供應種苗、發給獎勵金、長期低利貸款或其他方式予以輔導獎勵,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並會銜發布「獎勵輔導造林辦法」第1年每公頃新臺幣12萬元。二、第2年至第6年,每年每公頃新臺幣4萬元。三、第7年至第20年,每年每公頃新臺幣2萬元。……」依現行規定,造林20年每公頃之獎勵金為60萬元。 (2) 禁伐部分:為補償原住民保留地林地使用受限問題,並達到國土保安與生態保育等目標,「 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及造林回饋條例」於105年1月6日制定公布,嗣為避免與造林業務產生混淆,於108年12月10日修正本條例之名稱為「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同時刪除本條例有關造林之規定。該條例第6條第1項規定:「依本條例核發禁伐補償金額度如下:一、中華民國105年,每公頃新臺幣2萬元。二、中華民國106年起,每年每公頃新臺幣3萬元。」以20年計其補償金每公頃為60萬元。 (3) 農業部於113年3月5日預告修正「獎勵輔導造林辦法」 ,其修正條文第2條第1項規定略以:「……一、造林獎勵金:第1年每公頃新臺幣20萬元,第2年至第6年,每年每公頃新臺幣6萬元。二、成林獎勵金:第6年每公頃新臺幣5萬元。三、林產業儲備獎勵金:第6年每公頃新臺幣5萬元。」合計 6年每公頃最多可以領到60萬元。 四、探討研析 (1) 禁伐補償金與造林獎勵金額度宜同步調整,以維持政策衡平 森林法第6條第2項前段規定,經編為林業用地之土地,不得供其他用途之使用。同法第10條第1款及第2款規定,林地陡峻或土層淺薄,復舊造林困難者、或伐木後土壤易被沖蝕或影響公益者,應由主管機關限制採伐;另依同法第30條第2項規定,主管機關對於保安林之所有人,得限制或禁止其使用收益,或指定其經營及保護之方法。 原住民保留地中林業用地約74% 。過去許多原住民以採伐竹木與森林副產物為業,雖規模小,經濟效益不大,但卻是早期相當重要的收益來源。後來受到80年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政策影響,劃為林業用地的原住民保留地難以產出經濟價值,原住民面對生活經濟課題,林地農用的違法情況於焉而生 。為了避免違法現象屢次出現,政府推出「獎勵輔導造林辦法」提供獎勵金鼓勵參與造林,期限為20年。惟為避免屆期出現大舉砍伐現象,禁伐補償成為其中一種策略。 原住民族對森林之關聯與依存性高,禁伐補償是保育山林及補償原住民族受到的生計限制 。獎勵造林政策的成功,需要造林獎勵與禁伐補償齊頭併進的推動,依現行規定20年每公頃的獎勵金及補償金皆為60萬元,如其中一項政策的經濟誘因較高,即難以維持造林與禁伐之間的平衡。今農業部預告修正「獎勵輔導造林辦法」,6年每公頃即有60萬元獎勵金,為維持造林與禁伐之平衡,建議 造林獎勵金與禁伐補償金額度宜同步調整,以維持政策衡平。 (2) 禁伐補償金宜增加授權規定,由主管機關適時調整 造林獎勵金之額度明定於「獎勵輔導造林辦法」,該辦法係依據森林法第48條授權訂定。禁伐補償金之額度則明定於「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建議參酌造林獎勵金之規定,除於「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第6條原有之額度規定外,另增加授權規定,得由主管機關適時調整禁伐補償金,以增加彈性並符合現況。 撰稿人:吳淑青 � 林敬殷,立委建議提高原民保留地禁伐補償金 陳建仁支持,中央社,國內國會,113年3月1日。 � 農業部113年3月5日農林業字第1121740634號公告。 � 李桃生,原住民族林業發展之探討,林業新思維,第39卷第6期,102年12月,頁5。 � Hafay Nikar,國家VS.部落|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 遲來的土地正義,原視界,110年10月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insight.ipcf.org.tw/article/495" �https://insight.ipcf.org.tw/article/495�,最後瀏覽日期:113日3月18日。 � 鄭揚宜,越保育越危險? 竹產業視角下的《禁伐補償條例》觀察,環境資訊中心,111年8月2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e-info.org.tw/node/234836" �https://e-info.org.tw/node/234836�,最後瀏覽日期:113日3月18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546/File_19800936.doc
R02403
網紅散布虛假訊息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中華民國刑法;社會秩序維護法
康世宗
2024-03-2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403 議題研析 一、題目:網紅散布虛假訊息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華民國刑法、社會秩序維護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導[footnoteRef:1],近來不少網紅為搶點閱率,甚至靠抖內分潤賺錢,無所不用其極走偏鋒,類似網紅晚安小雞、新加坡籍網紅造假被砸雞蛋等自導自演戲碼,一再出現。多位法界人士認為,我國現行大多採社會秩序維護法(下稱「社維法」)裁罰了事,已無法遏阻此亂象,主管機關內政部應修法加重罰則,且以拘留為主,移民機關也應加速將不肖外籍網紅驅逐出境,加強遏阻力道。網路業者靠著廣告費、抖內分潤賺錢,對於平台上的網紅假訊息,若涉及恐嚇、誣告、詐欺取財等假訊息,目前已有刑罰,但網紅造謠程度若未達刑責,有律師建議可在社維法中增列「加重散布謠言」處罰,即利用網路造謠,設計較嚴厲的罰鍰或拘留,嚇阻投機心態。引發網紅散布虛假訊息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楊國文、吳政峰,遏阻亂象 法界:應修法加重處罰或拘留,自由時報,113年2月27日,A10版。] 四、探討研析 (一) 建構層級化處罰之具體規範,以符罪刑相當及明確性原則 依不法之層升概念[footnoteRef:2],可區分為:民事不法、行政不法及刑事不法三種層級。在民事不法部分,網紅造假如構成民事侵權行為或不當得利等「財產上」之損害時,如有民法第195條第1項規定,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僅有「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在刑事不法部分,若涉及恐嚇、誣告、詐欺取財等假訊息,目前中華民國刑法(下稱「刑法」)已有相關處罰規範,例如:網紅造假係基於獲利意圖及具備犯罪故意,施用詐術使人陷於錯誤而作出財產處分,可能構成刑法第339條之詐欺罪,最重可處5年徒刑,未遂犯併罰之,且若以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而犯之,則可能構成刑法第339條之4之加重詐欺罪,最重可處7年徒刑,得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未遂犯併罰之,且詐欺係公訴罪,檢察機關或警方等可依法主動偵辦。 [2: 林山田,〈評可罰的違法性理論〉,《刑事法雜誌》,第36卷,第6期,81年12月,頁10。] 介於民事及刑事不法之「行政不法」部分,依上開報載所述事實內容,主要涉及社維法相關處罰,據論者研究指出,實務上簡易法庭依據社維法的裁處都非常輕微,一般多僅裁罰數千元罰鍰,但整個調查、移送與審理過程,對表意人造成的心理、時間等壓力仍相當可觀,也凸顯了直接的言論管制……此類案件的裁罰,是由法院(地方法院簡易法庭)把關。而絕大多數法官在審酌相關事實是否符合『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要件時,更是對傳統憲法言論自由的理論與審查標準特別重視,相當程度的緩和了此一規定遭到浮濫使用而可能對言論市場造成的危害[footnoteRef:3]。換言之,社維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所稱「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等文字,因屬不確定之法律概念,建議主管機關參考相關司法實務見解[footnoteRef:4],研議修正社會秩序維護法相關文字用語,以符罪刑相當及明確性原則。 [3: 劉定基,〈網路平台時代的假訊息管制-傳統言論自由理論過時了嗎?〉,《憲政時代》,第47卷,第3期,112年10月,頁459。] [4: 同前註,頁463。] (二)研議利用網路等工具散布虛假訊息之加重處罰,以與時俱進 依社維法第19條規定:「處罰之種類如左:一、拘留:一日以上,三日以下;遇有依法加重時,合計不得逾五日。二、勒令歇業。三、停止營業:一日以上,二十日以下。四、罰鍰:新臺幣三百元以上,三萬元以下;遇有依法加重時,合計不得逾新臺幣六萬元。五、沒入。六、申誡:以書面或言詞為之(第1項)。勒令歇業或停止營業之裁處,應符合比例原則(第2項)」。根據上開報載說明,面對網紅造假欺騙,抖內粉絲或業者可依民法相關規定向造假之網紅提起民事賠償,多位法界人士認為,主管機關應修法加重罰則,以加強遏阻力道[footnoteRef:5]。爰此,現行社維法第19條有關處罰之種類及強度等規範,是否能充分因應現代生活使用網路等科技犯罪所需之懲罰,嚇阻類似網紅造假等投機行為,不無疑慮。 [5: 楊國文、吳政峰,同註1,A10版。] 基於「使犯罪代價大於犯罪所得,才可有效預防犯罪」之犯罪預防理論,網紅造假靠抖內分潤賺取可觀金錢或利益,若未達刑責,只能以社維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即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安寧,僅處以3日以下拘留或3萬元以下之罰鍰,似難達成預防再犯之效果。爰此,社維法如欲針對利用網路等工具散佈虛假訊息,設計較嚴厲之加重處罰,或可參考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3款規定:「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而犯之」,有關「加重詐欺罪」之立法體例,期能與時俱進,以遏止網紅散布虛假訊息造成更多危害。 撰稿人:康世宗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544/File_19800934.docx
R02405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及多元化社區支持資源法制問題研析
精神衛生法;社會救助法
江建逸
2024-03-2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05 議題研析 一、題目: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及多元化社區支持資源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精神衛生法、社會救助法 三、背景說明 (一)2024年2月間一名男子從漁港偷小貨車,先後撞死巡路員及警員,自己也因闖入軌道遭火車撞死[footnoteRef:1]。根據男子母親透露,兒子精神狀況不佳,有幻覺、幻聽症狀[footnoteRef:2],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出,此個案剛就診不久就發生意外,狀況還在釐清,收案列管須符合中央診斷標準,且須一段時間追蹤確認才會收案列管,後續會與中央討論現行制度是否有精進空間[footnoteRef:3]。專家也點出醫療資源的城鄉差距問題,偏鄉地區不僅就醫難,社工也難以立即介入,該地方政府應進行盤點,瞭解偏鄉是否有能力協助疑似精神症狀的個案。為強化社會安全網,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雖積極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但仍是以人口眾多的地區為主[footnoteRef:4]。 [1: 俞肇福,兒子撞死警與巡路員 簡母:「能請的錢」都會賠 想當面向家屬道歉,自由時報,2024年3月3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459590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1日。] [2: 林周義,專家:精障者悲歌 凸顯醫療城鄉差距,中國時報,2024年3月2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40302000369-260106?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3日。] [3: 江婉儀等,撞警案凶嫌就診未列管 專家:身心障家庭縮影,聯合報,2024年3月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3944/780499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3日。] [4: 林周義,同註2。] (二)2022年11月29日本院三讀通過修正精神衛生法部分條文,內含5大重點,包含推動心理健康促進、積極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及多元社區支持、精進病人協助及前端預防,強化病人通報及建立危機處理機制、強制住院改採法官保留,及病人權益保障[footnoteRef:5]。依據精神衛生法第91條規定:「本法施行日期,除第五章、第八十一條第三款及第四款,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外,自公布後二年施行。」,亦即除強制社區治療及強制住院治療條文與其對應罰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訂定,其餘條文自公布後2年施行。 [5: 郭建伸,精神衛生法三讀落實病人知情權 強制住院須法官裁定,中央社,2022年11月29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211290074.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8日。] 四、探討研析 (一)為落實精神衛生法考量偏遠地區特殊性,其授權子法應強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及多元社區支持功能   依據精神衛生法第19條第1項[footnoteRef:6]開宗明義規定精神衛生服務體系的架構布建評估應考量人口、醫療資源及偏遠地區特殊性,第28條第1項[footnoteRef:7]則規範地方主管機關應依轄區人口數與心理衛生之需求及資源,由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辦理病人個案管理等服務事項;同條第3項[footnoteRef:8]規定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服務內容及人員組成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衛福部擬訂前述辦法時,應就偏遠地區具有心理衛生需求者的服務可近性以及照護網絡的資源串聯、疑似病人之醫療協助與服務,以及建立與醫療機構就轉介、後送、醫療諮詢及網絡單位教育訓練之合作機制,參考專家學者意見審慎為之。查詢目前已布建完成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48個據點[footnoteRef:9],對於偏遠地區具有心理衛生需求者服務的可近性以及照護網絡的資源串聯,似仍以傳統醫療資源密集區進行布建,尚未足以評估其強化偏遠地區的執行成效,未來衛福部仍應研議積極布建其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期能有效全方位解決整合服務,不再因地區偏遠問題漏接任何一位需要及時協助的病友。 [6: 精神衛生法第19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依人口、醫療資源與心理衛生資源分布情形及考量原住民族地區或偏遠地區特殊性,劃分責任區域,建立區域心理健康促進、精神疾病預防及醫療服務網,並訂定計畫實施。」] [7: 精神衛生法第28條第1項規定:「地方主管機關應依轄區人口數與心理衛生之需求及資源,由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辦理病人個案管理、心理衛生促進、教育訓練、諮詢、轉介、轉銜服務、資源開發、網絡聯結、自殺防治、精神疾病防治、災後心理重建及其他心理衛生服務事項。」] [8: 精神衛生法第28條第3項規定:「第一項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應置心理、護理、職能治療、社會工作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其提供服務之內容及人員組成、訓練與認證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9: 衛生福利部,全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2024年2月23日,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6435-70356-107.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4日。] (二)評估擴充精神醫療緊急處置專線中心服務量能,協助精障家屬提供專業諮詢建議   2020年7月16日衛福部設立24小時全天候精神醫療緊急處置線上專線,由經過訓練的精神醫療專業人員,提供諮詢建議給基層警消衛生局所跟機構社工等專業人員,在面對社區有疑似精神疾患個案是否需要護送的諮詢服務專線[footnoteRef:10]。根據衛福部心理衛生報告[footnoteRef:11]統計,2020年全國追蹤照護之精神病個案數為125,319人,護送就醫案件數達4,939件,該專線對於一線人員面臨疑似個案應能發揮相當的輔助效果。惟由於精神障礙者在缺乏病識感、幻聽、幻覺等情況下,經常無法自主服藥、自理生活、自發就醫,身邊的親友支持網絡因此格外重要。然而,無數精障家屬,過去往往在社會的污名、對疾病的不理解,以及種種照顧困難中孤軍奮戰[footnoteRef:12],民間團體發揮助人善行,推動全臺唯一全國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footnoteRef:13],建議精神醫療緊急處置專線中心評估擴充服務量能,協助更多的精障家屬並提供專業諮詢建議。 [10: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精神醫療緊急處置專線中心,網址:https://www.ttpc.mohw.gov.tw/?aid=52&pid=118&page_name=detail&iid=24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5日。] [11: 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報告(106-109年),2021年3月29日,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MHAOH/lp-5120-107.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5日。] [12: 社團法人臺灣公民對話協會,陪伴精神疾病家人令你痛苦不安?給精神疾病照顧者的 6 張處方箋,2021年10月27日,網址:https://rightplus.org/2021/10/27/caregiver/,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5日。] [13: 同前註。] 撰稿人:江建逸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588/File_19800947.docx
R02402
囤房大戶逃漏租賃所得加重處罰相關法制之研析
所得稅法;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
楊翔宇
2024-03-2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0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囤房大戶逃漏租賃所得加重處罰相關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所得稅法、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 三、背景說明 報載為維護居住正義,財政部持續針對房東精準查稅,計劃自113年起為期2年,鎖定學校、捷運周邊之租屋熱區,展開新一波專案查核[footnoteRef:1]。事實上,財政部先前已分別針對10戶以上及5戶以上之囤房大戶辦理專案查核計畫,然而在財政部所查核之案件當中,破5成需補稅、合計補徵近新臺幣(下同)2.8億元[footnoteRef:2]。由於房東之租賃所得屬於非勞動所得範疇,惟擁有多屋族群未誠實申報租賃所得而逃漏稅之情事並非個案,為達到政府租稅公平之目標,允宜研議囤房大戶逃漏租賃所得加重處罰之法制規範。 [1: 翁至成,財部查房東 鎖定租屋熱區 估查核學校、捷運周邊8千件 籲漏報房東儘快補報補繳,聯合報,113年2月26日,第A7版。] [2: 張璦,財部追包租公補稅有成 下一步鎖定出租熱區查核8千件,中央社,113年2月25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402250009.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4日。] 四、探討研析 1. 我國租賃所得稅制概述 按所得稅法第14條規定:「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下列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第5類:租賃所得及權利金所得:凡以財產出租之租金所得,財產出典典價經運用之所得或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秘密方法及各種特許權利,供他人使用而取得之權利金所得:一、財產租賃所得及權利金所得之計算,以全年租賃收入或權利金收入,減除必要損耗及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是我國綜合所得稅採自動申報制,個人出租房屋收取租金,應依所得稅法第14條第1項第5類規定列報「租賃所得」,亦即以全年租賃收入減除必要損耗及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併入當年度綜合所得總額向稽徵機關辦理結算申報[footnoteRef:3]。 [3: 財政部賦稅署新聞稿,個人房東出租房屋應如實申報租賃所得,以免遭補稅處罰,110年10月5日,網址:https://www.dot.gov.tw/singlehtml/ch26?cntId=b20b65b902904f42a52a5f48b2cef3e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4日。] 根據租稅理論,直接稅無法轉嫁,有利政府調節收入分配,較易達成租稅公平,但納稅人痛苦感較大,且稽徵手續較複雜;間接稅則可轉嫁,具有稽徵手續簡便、易於徵收之優點,缺點則為缺乏中立性[footnoteRef:4]。所得稅之性質為直接稅,原則上不易轉嫁,但因房屋租賃市場為供給方市場,屢有房東要求房客負擔租賃所得產生之綜合所得稅差額等情事,亦即若房客擬申報房租支出,則房東可能調漲房租因應,變相轉嫁稅金[footnoteRef:5]。惟本院於112年12月三讀通過修正所得稅法及房屋稅條例,已分別將房屋租金支出自113年1月1日起自列舉扣除額改列特別扣除額,並為鼓勵房東誠實報稅,出租申報租賃所得達當地一般租金標準者可適用1.5%至2.4%之較低房屋稅率等,預期或可有助於減少租屋黑數及房東逃稅情事[footnoteRef:6]。 [4: 陳巧芸,財政部,112年稅收徵起情形分析,113年2月19日,頁7,網址:https://service.mof.gov.tw/public/Data/statistic/bulletin/113/112%E5%B9%B4%E7%A8%85%E6%94%B6%E5%BE%B5%E8%B5%B7%E6%83%85%E5%BD%A2.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4日。] [5: 李冬梅,〈以大數據思維討論租賃所得實質課稅(一)〉,《財稅法令半月刊》,第42卷,第6期,108年3月,頁41。] [6: 傅沁怡,回應監院 財政部:今年兩新政可減少房東逃稅,工商時報,113年2月7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207701419-43010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4日。] 1. 囤房大戶逃漏租賃所得情況 據監察院113年調查報告指出,依財政部統計資料,我國110年度綜合所得稅之租賃及權利金所得金額約為1,399億元,僅占當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之2.1%,若相較同期薪資所得占比高達77.5%,顯見租賃所得在綜合所得稅之稅基中所占比率偏低[footnoteRef:7]。復依財政部 針對全國多戶非自住住家用房屋持有者租賃所得之專案查核結果,於110年查核持有10戶以上房屋之1,734人中,未主動申報租賃所得者(指未申報綜合所得稅或未報列租賃所得)共585人,占33.73%;於111年查核持有5戶以上房屋之4,877人中,未主動申報者亦達2,651人,占54.36%,顯見多戶非自住住家用房屋持有者,常有未主動申報租賃所得情形[footnoteRef:8]。 [7: 監察院,113財調0002調查報告(財政部執行租賃所得三大專案查核計畫成效案),113年2月17日,頁3,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28611,最後瀏覽113年3月14日。] [8: 同前註,頁6-9。] 1. 針對囤房大戶逃漏租賃所得研議加重處罰之可行性 按有所得即應課稅,為所得稅制之基本原則,納稅義務人應誠實申報實際所得,並對申報內容負注意義務[footnoteRef:9]。納稅義務人倘漏未申報租賃所得經查獲者,應併同其他短漏報所得補稅,並依所得稅法第110條規定處罰[footnoteRef:10]。 [9: 黃俊杰,〈稅捐處罰與納稅者權利保護〉,《月旦財稅實務釋評》,第31期,111年7月,頁21。] [10: 所得稅法第110條規定:「納稅義務人已依本法規定辦理結算、決算或清算申報,而對依本法規定應申報課稅之所得額有漏報或短報情事者,處以所漏稅額2倍以下之罰鍰。(第1項)納稅義務人未依本法規定自行辦理結算、決算或清算申報,而經稽徵機關調查,發現有依本法規定課稅之所得額者,除依法核定補徵應納稅額外,應照補徵稅額,處3倍以下之罰鍰。(第2項)營利事業因受獎勵免稅或營業虧損,致加計短漏之所得額後仍無應納稅額者,應就短漏之所得額依當年度適用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計算之金額,分別依前2項之規定倍數處罰。但最高不得超過9萬元,最低不得少於4,500元。(第3項)第1項及第2項規定之納稅義務人為獨資、合夥組織之營利事業者,應就稽徵機關核定短漏之所得額依當年度適用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計算之金額,分別依第1項及第2項之規定倍數處罰。(第4項)綜合所得稅納稅義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致虛增第15條第4項規定可抵減稅額者,處以所漏稅額或溢退稅額1倍以下之罰鍰:一、未依第15條第4項規定之抵減比率或上限金額計算可抵減稅額。二、未依實際獲配股利或盈餘金額計算可抵減稅額。三、無獲配股利或盈餘事實,虛報可抵減稅額。(第5項)」] 惟納稅義務人基於個人利益極大化及與稽徵機關間存有資訊不對稱等因素,故在申報納稅時,有隱匿個人所得資訊之動機,而稽徵機關因無法確切知其所得,僅能根據納稅義務人申報之所得課稅,並進行事後查核[footnoteRef:11]。依據經濟學賽局理論,納稅義務人逃漏稅機率,將隨其逃漏所得額增加或罰鍰倍數增加而降低[footnoteRef:12],換言之,所得越高或預期懲罰越重,均將增加稽徵機關核查價值,導致納稅義務人降低逃漏稅機率,此亦與上述財政部110年及111年實務查核資料,持有10戶以上之囤房大戶未主動申報機率為33.73%,較5戶以上未主動申報機率54.36%為低一致。 [11: 姚名鴻、何家萱,〈擴大書面審核制度與租稅逃漏之賽局理論分析〉,《財稅研究》,第51卷,第3期,111年7月,頁36。] [12: 同前註,頁56。] 準此,鑑於囤房大戶常有未主動申報租賃所得情事,允宜就囤房大戶逃漏租賃所得研議加重處罰,經參酌本院112年12月三讀通過修正房屋稅條例重點之一在於提高多屋者持有成本,加重持有多戶且未作有效利用者之房屋稅負擔,合理化房屋稅負,非自住住家用房屋改按全國歸戶及調高其法定稅率等立法精神[footnoteRef:13],爰就短期規劃而言,應可研議修正「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針對多屋出租且逃漏租賃所得者,依其所持有之房屋數量,規劃差別級距分別訂定不同罰鍰金額或倍數,作為稽徵機關現階段加重裁罰之審酌依據,進而視日後實務執行情形,評估修正所得稅法第110條規定加重處罰之可行性,以嚇阻並加強取締囤房大戶違法逃漏租賃所得情事,達到政府租稅公平之目標。 [13: 財政部網站,房屋稅改革重點,網址:https://www.mof.gov.tw/house/multiplehtml/fb9a2a1b9efa426bb0cc7802e1a8da9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4日。] 撰稿人:楊翔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473/File_19800749.docx
R02401
外國人強制驅逐出國之研析
入出國及移民法;外國人強制驅逐出國處理辦法
吳欣宜
2024-03-2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0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外國人強制驅逐出國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入出國及移民法、外國人強制驅逐出國處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日前外國直播主來臺挑戰徒步環島,自稱在街頭時遭不明人士丟雞蛋襲擊,經警方追查是該直播主為引關注而偕其助理自導自演之案件,全案訊後依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移請地方法院簡易庭裁處[footnoteRef:1]。另一方面,不久前台灣某網紅和同夥亦在柬埔寨自導自演遭綁架毆打,當地法院旋於3日內判處2人2年有期徒刑,並已發監執行[footnoteRef:2]。上開二例均係網紅為提升網路關注流量而拍攝造假影片,然事後前例該外國直播主仍繼續在臺行程,引發外界對於內政部移民署是否怠於即時將其驅逐出國之質疑。 [1: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高雄簡易庭113年度雄秩字第28號刑事裁定。] [2: 東森新聞,小雞判2年光速出爐 律師:東南亞處理犯罪不手軟,網址:https://news.ebc.net.tw/news/article/405601,瀏覽日期:113年3月11日。] 四、探討研析 (1) 外國人有危害國家利益、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之虞者,得禁止其入國 按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第1項第13款固規定外國人有危害我國利益、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之虞者,移民署得禁止其入國,然此僅限外國人於入國前即已存在之事由,始可藉此規定審查拒絕其入國。又如上開背景說明所示外國人於經許可入國後始發生有涉及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等事由,則不在現行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規範入國許可之審查範圍,而係屬同法第36條強制驅逐出國規範之範疇。 (2) 外國人入國後有危害國家利益、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之實者,應予強制驅逐出國 按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6條第4項第4款規定強制驅逐外國人出國前,應給予當事人陳述意見之機會;又強制驅逐已取得居留或永久居留許可之外國人出國前,並應召開審查會,但外國人有危害我國利益、公共安全或從事恐怖活動之虞,且情況急迫應即時處分事由者,得不經審查會審查,逕行強制驅逐。然此「有危害我國利益、公共安全或從事恐怖活動之虞」等事由,卻非為現行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6條第1項及第2項強制驅逐出國之「實體事由」,而係規定在同條第4項強制驅逐出國前之陳述意見或召開審查會等「程序事項」中,輕重顯有失衡。 按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2條規定「一、在一國領土內合法居留之人,在該國領土內有遷徙往來之自由及擇居之自由。二、人人應有自由離去任何國家,連其本國在內。三、上列權利不得限制,但法律所規定、保護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衛生或風化、或他人權利與自由所必要,且與本公約所確認之其他權利不牴觸之限制,不在此限。四、人人進入其本國之權,不得無理褫奪。」由前開規定將保護國家安全、公共秩序與法律規定並列,可知保護國家安全、公共秩序為遷徙自由之內在限制,即便未有立法明文,亦屬當然不得逾越之界限。 又從國際法之角度出發,國家並無准許外國人入境之義務[footnoteRef:3],是否准許外國人出入境,事涉國家主權之行使,為國家統治權之表徵。「任何國家都擁有至高權力拒絕允許外國人入境,並得任意施加其入境條件;即便是對於友善之外國人,亦有權加以驅逐出國或遣返,遑論若其續留將不利於本國之和平、秩序、有效統治或其他實質社會利益時[footnoteRef:4]」,換言之,許可入境及驅逐出國是國家在國際法上所享有之一般性權力。再者,除涉及國家安全者外,學說認為為維護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之驅逐出國,例如維持政治秩序、防免外國人從事妨害治安活動,亦屬具合理理由之驅逐出國[footnoteRef:5]。是以,不論係對於外國人遷徙自由所為內在限制,或是基於國家在國際法上所享有之一般性權力,允宜研議將「有危害我國利益、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等事由增訂為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6條第1項及第2項強制驅逐出國之實體理由。 [3: 柯雨瑞、吳佳霖、黃翠紋,試論外國人與大陸地區人民收容、驅逐出國及強制出境之司法救濟機制之困境與對策,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第29期,107年6月,頁59。] [4: Attorney-General for Canada v. Cain, [1906] A.C.542.轉引自黃居正,孟德爾案:外國人的法律地位,台灣法學,第262期,103年12月,頁74。] [5: 黃居正,同註4,頁75-76。] 撰稿人:吳欣宜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393/File_19800715.docx
R02400
學生校外租賃居處所安全關懷及查核輔導之研析
學生輔導法
郭憲鐘
2024-03-2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00 議題研析 1、 題目:學生校外租賃居處所安全關懷及查核輔導之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學生輔導法 3、 背景說明 大專校院開學後,不少學生從家鄉返回租屋處,教育部提醒學生校外租屋應注意安全,也呼籲各校辦理學生校外賃居處所安全關懷訪視,可邀請當地地方政府警政、消防及建管單位協助,並為學生設立諮詢窗口,提供賃居相關服務[footnoteRef:1]。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截至111學年度,大專校院約有114萬名學生,其中約有24.6萬名學生在校外租屋[footnoteRef:2]。學生對於租屋條件,首要考量為租金,其次為租屋處與學校的距離;至於租屋環境,有21%至26%的學生表示可以接受頂樓加蓋,甚至5%至8%的學生表示可以接受地下室隔間住房;至於對防火避難的認知,竟有高達一半比例的學生表示不會操作簡易消防設備[footnoteRef:3]。由於在校外租屋學生眾多,如何落實並強化學生校外賃居安全維護,殊值探討。 [1: 李增汪,教育部提醒學生校外租屋應注意安全,113年2月21日,金門日報。] [2: 113年2月起實施大專校院學生校內住宿補貼方案減輕學生住宿經濟負擔,教育部新聞稿,112年11月23日。網址:www.edu.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3日。 ] [3: 李兆康,大學生校外租屋之防火避難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112年6月,頁i。 ] 四、探討研析 (一)允宜結合相關機關及民間資源,以維護學生校外生活安全 依學生輔導法第4條第1項規定:「各級主管機關為執行學生輔導行政工作,應指定學生輔導專責單位或專責人員,辦理各項學生輔導工作之規劃及執行事項。」同法第5條第1項第6款規定:「協調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並結合民間資源,共同推動學生輔導工作。」其立法意旨係為定明各級主管機關應指定學生輔導專責單位或專責人員,以綜理各項學生輔導工作之規劃及執行事宜。另為使學生輔導工作規劃更為周延,各級主管機關應協調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並結合民間資源,共同推動學生輔導工作,以有效發揮輔導效能。 另依「教育部補助辦理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原則」之訂定目的,係為積極推動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以提供學校內的生活均具適性發展之輔導與服務,協助學生具有健康成長安全的環境、並及早適應社會生活型態。因此,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旨在提供學生在校學習與生活環境等全方位的支持,協助其在校內學習生活和校外生活中健康安全的成長。由於學生校外賃居不若學校宿舍方便管理與輔導,導致租屋意外事故頻傳,使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 ,然受限於輔導人員更替頻仍及經費有限等因素,如僅賴學校推動學生校外賃居輔導工作,實難獲得預期成效。實應結合相關機關及民間資源共同推動校外賃居安全輔導工作,爰建議學生輔導法第5條第1項第6款修正為:「協調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並結合民間資源,共同推動學生輔導 及校外生活安全輔導 工作。」透過學校與跨機關的分工合作及民間團體資源的結合協力,提升學校輔導學生校內學習與校外生活的能量,以發揮學生輔導之效能。 (二)校外通報「賃居糾紛」之名稱宜修正為「賃居安全」,以符實需並保障學生租屋安全 依「教育部推動大專校院學生校外賃居安全暨服務工作注意事項」第6點規定:「學生發生租賃糾紛,宜協助轉介相關單位申訴、調解或調處,以確保學生權益,並應依事件情節輕重至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通報。」另依 「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第1點前段規定:「教育部為督導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各級學校、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團體、機構及教保服務機構,儘速掌握校園安全及災害情事,……。」同要點第4點第3項規定「校安通報事件類別、屬性及名稱一覽表如附件一。」前揭規範通報事件計有意外事件等8大主類別。其中有關學生校外賃居安全,僅於安全維護事件主類別之次類別細項下臚列「賃居糾紛」一項,實難以符合學生在校外賃居安全之真實狀況,更遑論據此作為各校辦理校外賃居安全暨服務工作之參據。 由於大專校院每學年約有24萬名學生在校外賃居,受限於學校人力資源尚無法全面性關懷輔導學生校外租屋安全受到保障,且校外發生安全事故也呈現多元態樣 (如火災、瓦斯中毒等)。據教育部表示,「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規定,已擴增納入至「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資訊網(簡稱校安通報網)」相關功能[footnoteRef:4]。爰此,為讓家長安心並維護學生在校外賃居之安全及權益,並促進各類校安事件相關對應處理機制暨對個案有效追蹤管理,前揭校外通報「賃居糾紛」之名稱,宜依教育部推動大專校院學生校外賃居安全之訂定意旨,修正為「賃居安全」,以符實需並據以提供輔導與協助,確保學生的租屋安全保障。 [4: 修正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維護學生安全及身心健康,教育部,網址:moe.gov.tw,113年2月27日,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4日。 ] 撰稿人:郭憲鐘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385/File_19800681.docx
R02399
大型車違規肇事相關法制研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林鈺琪
2024-03-2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9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大型車違規肇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三、背景說明 大型車駕駛座的前下方、後方及左右兩側,容易產生視野死角,轉彎時後輪會往轉彎一側偏移而產生「內輪差」現象,對同側人車造成強大殺傷力。尤其是右轉時,機車、腳踏車、行人常落入大型車內輪差及視野盲點區域,承受死亡威脅 。據統計 ,112年1月至12月交通事故死亡(30日死亡)人數共3,023人,大型車案件導致死亡為366人,占該年度死亡人數約12.1%。為避免憾事發生,除建立防禦駕駛觀念、養成危險預測的習慣以降低意外風險外,法制作業上仍有討論空間。 四、探討研析 (1) 現行大型車違規處罰之衡平疑義 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簡稱道交條例)第61條 第1項第4款及第3項規定,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33條之管制規則,因而肇事「致人死亡」者, 吊銷其駕駛執照;「致人重傷」者, 吊扣其駕駛執照3個月至6個月。 為加重大型車汽車駕駛人行車安全責任,於112年5月3日修正公布道交條例第61條,增訂第4項規定,駕駛大客車、大貨車、聯結車或重量逾三點五公噸之動力機械,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33條之管制規則,「致人重傷」者, 吊銷其駕駛執照。相較於同條第3項駕駛汽車「致人重傷」者, 吊扣其駕駛執照3個月至6個月,顯見對駕駛大型車致人重傷者,有較重之處罰。 該次修法僅針對駕駛大型車「致人重傷」加重處罰,但並未對駕駛大型車「致人死亡」另為加重處罰規定,造成無論駕駛一般車輛或是大型車致人死亡者,均依道交條例第61條第1項第4款規定,吊銷其駕駛執照。此即產生,駕駛大型車「致人重傷」或「致人死亡」,其法律效果均是 吊銷其駕駛執照。畢竟重傷與死亡的傷害程度不同,法律代價卻是相同,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即存疑慮 ,宜重新檢視大型車違規肇事致生結果態樣不同但處罰相同之衡平性,似較周妥。 (2) 研議增訂業者課責規定 根據全國大型車涉入案件事故統計 ,112年共10,037件,傷亡人數12,119人;111年共9,340件,傷亡人數11,076人;110年共9,399件,傷亡人數11,236人;109年共9,421件,11,390人傷亡;108年共8,908件,10,747人傷亡。顯見,近幾年來因大型車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每年都在1萬人以上,而且去(112)年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達到1萬2千人。 有論者 認為,可以透過吊扣大型車牌照手段,以管制性之不利行政處分,督促大型車業者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另參酌道交條例第35條第7項 規定,亦有課責非實際駕駛人之立法體例,汽車所有人明知駕駛人喝酒又將車輛借人駕駛,除依駕駛人的酒駕罰鍰金額一併處罰外,還需吊扣車輛牌照2年。建議明定針對大型車違規肇事致人死亡者,除吊銷駕駛人的駕照,針對該車車輛可考量一併吊扣一定期間之牌照。藉由同時課責大型車業者的方式,以落實業者的監督責任及管理機制。 撰稿人:林鈺琪 � 吳武煌,減少死亡車禍 大型車輛也須「有期徒刑」,中國時報,113年2月29日,第A12版。 � 道安資訊查詢網,網址:https://roadsafety.tw/Dashboard/Custom?type=%E7%B5%B1%E8%A8%88%E5%BF%AB%E8%A6%BD,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3日。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1條:「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一、利用汽車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以上之刑確定。   二、抗拒執行交通勤務之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人員之稽查或有第六十條第一項之情 形,因而引起傷害或死亡。   三、撞傷正在執行勤務中之警察或依法令執行指揮交通及交通稽查任務人員。   四、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三十三條之管制規則,因而肇事致人死亡。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有前項第二款、第三款情形之一者,並處新臺幣九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汽車駕駛人於五年內違反前項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二次以上者,並處新臺幣十五萬元罰鍰。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三十三條之管制規則,致人重傷者,吊扣其駕駛執照三個月至六個月。   汽車駕駛人駕駛大客車、大貨車、聯結車或重量逾三點五公噸之動力機械,而有前項應受吊扣駕駛執照情形時,吊銷其駕駛執照。   第一項第一款情形,在判決確定前,得視情形暫扣其駕駛執照,禁止其駕駛。」 � 吳武煌,同註1。 � 道安資訊查詢網,網址:https://roadsafety.tw/AccCauseOrder?type=%E5%A4%A7%E5%9E%8B%E8%BB%8A%E6%B6%89%E5%85%A5%E6%A1%88%E4%BB%B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3日。 � 吳武煌,同註1。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第7項:「汽機車所有人,明知汽機車駕駛人有第一項各款情形,而不予禁止駕駛者,依第一項規定之罰鍰處罰,並吊扣該汽機車牌照二年,於移置保管該汽機車時,扣繳其牌照。」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383/File_19800679.doc
R02398
劃設路口交通標線之研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
陳淑敏
2024-03-2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9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劃設路口交通標線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 三、背景說明 (一)彰化國小三姊弟日前過馬路遭撞傷,事後發現該路口為典型「三缺」路口,警方統計該路口近3年每年各發生8到11件車禍。該事故給社會的警示包括:斜高路口行穿線的視線死角、高齡者駕駛風險等 。 (二)專家學者看法 : 1.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指出,斜的行穿線通常較長,行人穿越時間也會增長,讓過馬路的風險變高,建議行穿線應退縮到適當距離,變成「直的」行穿線,除可縮短行人穿越時間,也能減少駕駛視線死角。另考量高齡者或孩童步伐緩慢、步距較小,過大路口無法一次通過,若設置庇護島,穿越馬路一半仍有安全空間。 2.學者認為,除了調整路口硬體設計,還可思考調整「行人清道時間」,亦即讓行人只能在行人綠燈時進入路口,並在合理秒數內安全通過,避免搶時間通過的狀況。 3.亦有學者指出,無論路口、行穿線是不是斜的,開車經過路口本來就應該要減速,如果是視線不清楚釀災,路口就必須重新設計。 4.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認為,臺灣很多十字路口行穿線(指垂直、不同方向的斑馬線)會靠很近甚至重疊,這都是不及格,代表行穿線沒有退縮,駕駛就不容易看到行人,有的轉彎處甚至會有電線桿擋住視線,一轉彎過去就撞到行人。因交通工程面是我國最常忽略的面向,很多路口的工程設計若能透過強迫車輛降速、提高行人能見度,進而保障行人安全 。 四、探討研析 (一)通盤檢討交通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條第4款規定:「行人穿越道:指在道路上以標線劃設,供行人穿越道路之地方。」及其第6款規定:「標線:指管制道路交通,表示警告、禁制、指示,而在路面或其他設施上劃設之線條、圖形或文字。」依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以下簡稱設置規則)第185條第1項 、第185條之1第1項 及第186條第1項及第2項 係分別規範枕木紋(長度以2 至8 公尺為度)、對角線及斑馬紋(長度以3 至8 公尺為度)行人穿越道線之劃設標準。 設置規則第185條關於「枕木紋行人穿越道線」之設置,並未如對角線行人穿越道線及斑馬紋行人穿越道線之規範,明定須併用交通號誌或標誌,法制上需否參照增修,以強化實務上之路權管制執行效果,似亦可研酌檢討 。另有專家認為必須從上到下盤點法規,減少道路規劃之模糊彈性,讓好的設計規範不只是參考;整合道路主管機關權責,讓各機關不再互相卸責;重視道路幾何改善,把行人安全從基礎做好 。 (二)參酌國外作法 檢視英國、瑞典及新加坡的人行政策遠景、策略及行動方案,落實「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無論是英國要打造讓行人喜歡行走的環境,或是瑞典以零死傷的政策目標,到新加坡提升公共環境讓市民步行及搭乘公共運輸,都是期盼人行設施能夠從使用者需求的角度進行設計,特別是弱勢用路人的需求,更該被重視及落實。雖然各國都對於人行穿越設施的形式及設計方式均有所規範,但未特別規範人行穿越設施需離路緣多少距離,才可以維護行人安全。透過檢視各國路口人行穿越設施設計規範發現,各國路口設計均考量行人與駕駛的視距範圍,車輛停止線不能緊臨路緣,才能留意到路口兩側行人的動向,同樣的將行人穿越道稍微退縮,並搭配人行道斜坡一併設計,而非緊貼路緣進行劃設,才能引導行人透過正確的動線通過道路 。 相對於我國常見來不及過完馬路而倉皇奔跑過街的行人,英國道路中央常設有寬廣的中途停留區,給行人安心停留的餘裕,以便兩段式、甚至三段式穿越。道路設計重視「緩衝」 行人不再無所適從,如人行道拓寬和設置面積足夠的行人穿越中途停留區,道路中央設置行人中途停留等候區,方便行人兩段式、甚至三段式穿越馬路,這不僅方便行動較緩慢的行人、提升行人安全,也減少駕駛人每一次等候行人通過的時間 。 (三)曾發生交通事故及風險性高路口應優先改善 內政部警政署報告顯示,行人傷亡的事故型態,以「穿越道路中」(約47%)最多,「同向通行中」次之(12%)。許多關注交通安全的民間團體提出,規劃合理明確的行人動線,改造馬路設計才是提升行人安全的關鍵 。然前述系爭出事路口近3年每年各發生8到11件車禍,且為4線車道,加上沒有行穿線退縮、人行道、行人庇護島及行穿線加強輔助照明,出事率高卻遲未加以改善,有關交通標誌、標線、號誌之設置,應依設置規則規定,而設計準則皆應以行人通行安全為優先。且依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第二版)之道路交叉口整合設計準則,4車道以上道路中央宜設置庇護島,庇護島寬度宜大於1.5公尺 ,顯見已有道路設計規範卻未落實執行。 我國道路規劃仍有許多改善空間,尤其是行人從斑馬線穿越馬路時,更是經常發生意外。依報導,政府於111年即已提出:行穿線退縮、增設行人庇護島、轉角半徑縮小、行人號誌增設、行人穿越距離縮短及人行道增設等多項路口改善 。精進道路設計與增加行人保護裝置,應屬當前必須加速落實的優先作為,雖中央及地方政府屢稱已有改善,惟改善計畫應更為加速,方能遏止交通事故再度發生,尤其是曾發生交通事故及高風險之路口更應優先改善,俾讓行人有更安全之用路環境。 撰稿人:陳淑敏 � 葉冠妤、林敬家、簡慧珍,出事路口行穿線是斜的 學者:應退縮 孩童單獨過馬路、高齡駕駛風險 監理部門應加強管理,聯合報,113年2月24日,第A5版。所謂「三缺」:沒有行穿線退縮、沒有人行道、沒有行人庇護島。 � 同前註。 � 林雨佑,被稱「行人地獄」的臺灣──為何我們的馬路設計不安全?報導者THE REPORTER,112年1月4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sidewalk-pedestrian-traffic-safety,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4日。 �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85條第1項規定:「枕木紋行人穿越道線,設於交岔路口;其線型為枕木紋白色實線,線段長度以2公尺至8公尺為度,寬度為40公分,間隔為40至80公分,儘可能於最短距離處銜接人行道,且同一組標線之間隔長度需一致,以利行人穿越。」 �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85條之1第1項規定:「對角線行人穿越道線,設於有行人專用時相之號誌路口;其線型為於路口對角線位置劃設X字型平行白色實線,線寬15公分,平行寬度以3至5公尺為度。」 �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86條第1項規定:「斑馬紋行人穿越道線,設於道路中段行人穿越眾多之地點。但距最近行人穿越設施不得少於200公尺。」同條第2項:「本標線之線型為兩條平行實線,內插斜紋線,均為白色,平行實線之間距以3公尺至8公尺為度,線寬10公分,斜紋線之寬度與間隔均為40公分,依行車方向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45度。」 � 彭文暉,行人穿越道交通標線相關問題探討(編號:659),立法院法制局,108年3月。 � 林雨佑,同註3。 � 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中心研究團隊,人行設施規範與應用─以國外案例為例,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109年4月3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myway.cpami.gov.tw/Article/knowArticle/knowCont/39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myway.cpami.gov.tw/Article/knowArticle/knowCont/39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4日。 � 陳韻聿,英國「行人最大」 道路設計是安全大功臣,Hami書城,112年11月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blog.hamibook.com.tw/%E7%94%9F%E6%B4%BB%E5%81%A5%E5%BA%B7/%E8%8B%B1%E5%9C%8B%E3%80%8C%E8%A1%8C%E4%BA%BA%E6%9C%80%E5%A4%A7%E3%80%8D-%E9%81%93%E8%B7%AF%E8%A8%AD%E8%A8%88%E6%98%AF%E5%AE%89%E5%85%A8%E5%A4%A7%E5%8A%9F%E8%87%A3/?p=215274,最後瀏覽日期:113" � https://reurl.cc/67mm1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4日。 � 林雨佑,同註3。 � 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第二版),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110年1月版,網址:https://myway.cpami.gov.tw/wiki/wikiSession/83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4日。 � 探討行人庇護島、行穿線退縮,保護行人用路安全!GoNews 行新聞,111年7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onews.com.tw/law/walk/18979/,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gonews.com.tw/law/walk/1897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4日。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380/File_19800696.doc
R02397
兒少運動潛力助學與人才培育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國民體育法;優秀運動選手培養辦法
趙俊祥
2024-03-1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39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兒少運動潛力助學與人才培育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民體育法、優秀運動選手培養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依據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以下簡稱家扶)108年8月對弱勢兒少適性教育資源調查資料顯示,有5成孩子自認具有運動天賦,卻有近3成礙於各項困境只能深藏競技學習的夢想。家扶表示,透過實務觀察與發現,具運動潛力兒少在學雜費外,每人每學期需要新臺幣2,000至1萬2,000元額外的培訓費。弱勢兒少在運動培訓上以「訓練裝備」費用需求最高,占57.7%,其次則是因「比賽」延伸之報名、交通食宿費用,占14.7%[footnoteRef:1]。 [1: 吳欣紜,家扶:5成弱勢兒有運動天賦 3成不敢實現夢想,中央社,113年2月14日。] (二)《兒童權利公約》第29條(教育之目標)[footnoteRef:2]第1項揭示:「締約國一致認為兒童教育之目標為:(a)使兒童之人格、才能以及精神、身體之潛能獲得最大程度之發展;……。」本條明文揭櫫了國際間對於兒童教育基本目的所達成之共識。有關發展兒童的「潛能」,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於依據兒童個別的獨特性格、興趣、能力與學習需求,協助兒童發展其人格、天賦與能力[footnoteRef:3]。因此,對於具有運動潛力的兒少之助學與培育益顯重要,並值得各種培育之立法規範或補助措施以提升效益。 [2: 高玉泉、蔡沛倫,《兒童權利公約逐條要義》,臺北市:社家署,105年4月,頁264。] [3: 《兒童權利公約》第29條:「締約國一致認為兒童教育之目標為:(a)使兒童之人格、才能以及精神、身體之潛能獲得最大程度之發展;(b)培養對人權、基本自由以及聯合國憲章所揭櫫各項原則之尊重;(c)培養對兒童之父母、兒童自身的文化認同、語言與價值觀,兒童所居住國家之民族價值觀、其原籍國以及不同於其本國文明之尊重;(d)培養兒童本著理解、和平、寬容、性別平等與所有人民、種族、民族、宗教及原住民間友好的精神,於自由社會中,過負責任之生活;(e)培養對自然環境的尊重。(第1項)本條或第 28 條之所有規定,皆不得被解釋為干涉個人與團體設置及管理教育機構之自由,惟須完全遵守本條第 1 項所規定之原則,並符合 國家就該等機構所實施之教育所制定之最低標準。(第2項)」] 四、探討研析 (一)增訂第二級至第四級優秀運動選手遴選之法源依據 運動成績優良學生之培育,首重普及學生參與運動人口,往下扎根,厚實基礎,及早發掘具運動潛能青少年選手,進入學校競技運動培育體系;透過各級學校及體育專業團體輔以專業訓練,選拔潛力選手,循序強化訓練。進而銜接參加國內或國際賽會,增進實戰經驗,提升競技運動實力[footnoteRef:4]。 [4: 李昱叡,〈我國學校運動績優學生之輔導與協助〉,《國民體育季刊》,第172期,101 年 12 月,頁16。] 依據《國民體育法》第21條第1項授權訂定之《優秀運動選手培養辦法》第4條規定[footnoteRef:5],優秀運動選手分為4級(國家代表隊選手、國家儲備選手、具潛力選手、基層運動選手),各有其不同的單位負責遴選。惟僅第1級國家代表隊優秀運動選手明定遴選方式( 同辦法第6條至第9條),第2級至第4級之選手遴選方式付之闕如,爰建議於母法《國民體育法》第21條第1項明定「各級」優秀運動選手之「遴選」方式,皆須於其子法中規定。 [5: 《優秀運動選手培養辦法》第4條:「本辦法所定優秀運動選手,分級如下:一、第一級(國家代表隊選手):由本部、特定體育團體或本部委託之體育團體遴選,代表國家參賽之選手。二、第二級(國家儲備選手):由特定體育團體或或大專校院遴選,代表國家參賽之儲備選手。三、第三級(具潛力選手):由特定體育團體或本部委託之體育團體遴選,從事運動專項訓練之具潛力選手。四、第四級(基層運動選手):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遴選,從事運動基礎訓練之選手。」] (二)研議明文補助經濟弱勢運動選手,並明確各級優秀運動選手發掘與遴選之法源依據 過去為系統性培育優秀運動員,減輕學生家庭經濟負擔,鼓勵並協助運動成績優異之選手順利完成學業,於就學期間持續提升運動技術水準,教育部曾於98年6月訂頒「大專校院優秀運動人才助學實施要點」。補助公私立大專校院優秀學生運動員之學雜費,嘉惠經濟弱勢學生運動員,惟該要點已於102年7月廢止。前已述及,《兒童權利公約》第29條揭示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於依據兒童個別的獨特性格、興趣、能力與學習需求,協助兒童發展其人格、天賦與能力。是以,對於發展兒童潛能之經濟障礙,並依其發展需求提供必要之協助,國家應協助予以排除。爰建議《國民體育法》第21條第1項增訂補助優良運動選手之相關規定。 綜上兩點,建議《國民體育法》第21條第1項修正為:「各級主管機關應建立 各級優秀運動選手之培養制度 ,對於經濟弱勢選手並應予以補助;其 遴選、培養方式、規劃、 補助及經費之編列,運動選手之權利義務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並每年檢討之。」 撰稿人:趙俊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377/File_19800675.docx
R02396
優化人用藥品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之使用管理機制
動物保護法;動物用藥品管理法;人用藥品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之使用管理辦法
李雅村
2024-03-1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9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優化人用藥品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之使用管理機制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動物保護法、動物用藥品管理法、人用藥品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之使用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媒體報導,國人將伴侶動物視為小孩已成常態[footnoteRef:1],但伴侶動物藥品不多,為使伴侶動物使用人藥有更明確規定,並保障伴侶動物與飼主權益。農業部和衛生福利部於2024年2月26日共同發布「人用藥品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之使用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明定前揭辦法自2026年7月1日施行,獸醫師可用經合法公告人類用藥與動保用藥,治療伴侶動物,以確保動物用藥之權益[footnoteRef:2]。 [1: 楊媛婷,伴侶動物可用人藥治療 預計2026年7月上路,自由時報,2024年2月27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3274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8日。] [2: 參見「人用藥品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之使用管理辦法」第18條規定。目前有641種人類用藥,可用於治療動物的替代品項,未來相關藥物將成動保用藥,生產相關替代品項藥物藥廠須跟防檢署申請轉為動保用藥,藥廠生產動保用藥批次須跟人類用藥分開,包裝也須不同,因需要作業時間,因此預計2026年7月1日施行。] (二)獸醫師使用人用藥品,係因2015年動物保護法(下稱動保法)修正第4條[footnoteRef:3],增訂第2項及第3項規定,阻卻獸醫師(佐)使用人用藥物之違法性。獸醫師目前可以「合法使用」人用藥品,雖可合法使用,但因我國人用藥品管理應符合藥事法相關規定,故動物保護法修正規定時亦規定,由農業部會同衛生福利部訂定管理辦法[footnoteRef:4]。 [3: 參見「動物保護法」第4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遴聘專家、學者、相關機關及立案之民間動物保護團體代表,研擬動物保護政策、動物保護教育、動物福利指標、動物福利白皮書,並每季檢討政策成效;其中專家、學者及立案之民間動物保護團體不具政府機關代表身分者,不得少於遴聘總人數之三分之二(第1項)。治療動物疾病之藥物不足時,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人用藥物類別,得由獸醫師(佐)填入診療紀錄使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第2項)。前項人用藥物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之使用、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第3項)。] [4: 陳叡瑜,徐雅媛、蔡奉真,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就「人用藥品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之意見,2019年6月4日,網址:https://dpm.taiwan-pharma.org.tw/article/69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8日。] (三)綜觀各國藥廠於任何藥物之研發,都須先經過動物實驗,才進入人體實驗才能上市。因此,世界先進國家如美國及日本等,都允許使用人用藥品在動物身上。   1.美國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對於動物用藥採「負面表列」方式,僅針對因擔心藥物殘留影響公眾健康而列舉數10種藥物是不得使用在「經濟動物」,至於非經濟動物如犬貓等伴侶動物,在藥品負面表列上則是完全空白,顯見美國相對尊重並完全信任獸醫師在治療伴侶動物時有著高度專業、藥品調劑及管理藥品的能力[footnoteRef:5]。 [5: 林素惠,〈動物使用人用藥物爭議之研析〉,立法院法制局議題研析,2019年9月。] 2.日本 1999年日本設立「日本獸醫抗生素耐藥性監測系統」,規範獸醫師應主動回報人用抗生素的使用情況,以便主管機關建立統計資料庫,了解獸醫師用藥情形[footnoteRef:6]。 [6: 林士芬、蔡翌暄、林芷君,【N專題】伴侶動物缺藥成困境 醫療權益難平衡,新聞人,2023年6月14日,網址:https://www.newspeople.com.tw/npro-230614-0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8日。] 四、探討研析 (一)管理辦法需符法制調和原則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曾多次質疑管理辦法,內容有牴觸法律如藥事法而造成無效之虞[footnoteRef:7]。人用藥受藥事法的規範,動物用藥則受動物用藥品管理法之規範,本各有其管理對象及標的。惟動保法因第4條第2項將部分人用藥其成分可用於動物者,作例外規定,但僅針對獸醫師使用人用藥之行為進行規範,藥品身分依舊是藥事法所定之人用藥,管理辦法以「貼標流通原則」規範產製人用藥端,使其轉換為動物用藥,是否即可阻卻違反藥事法及動物用藥品管理法之違法性[footnoteRef:8];雖動物與人類用藥之研發、製程及管制原則不相牴觸,仍應保障動物用藥權益。惟為避免引發藥物濫用或有法規競合疑義,建請主管機關於正式施行前檢視管理辦法是否與其他法律牴觸,以符法制調和原則。 [7: 陳叡瑜,徐雅媛、蔡奉真,同註4 。] [8: 余萬能,〈寵物使用人藥之法制問題〉,《月旦醫事法報告》,第74期,111年12月,頁69-70。] (二)比照醫師法相關規定,遏止濫用人藥,降低用藥風險 動保法修法後獸醫師得合法針對伴侶動物使用人藥,但因人藥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管理,而獸醫師屬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管理,伴侶動物使用人藥之相關主管單位仍待釐清。因獸醫師為伴侶動物開立的處方藥成分為感冒藥與皮膚藥等人藥,可能發生飼主自行服用,或被獸醫師用作其他用途之虞。此外,耐藥性及藥物濫用,亦是開放人藥後產生之風險。由於目前尚未有法律規範獸醫師濫用藥物之法律效果。建議參照醫師法規定,明定獸醫師用藥權限,非醫療必要的過度用藥或治療行為,須由醫師懲戒委員會決議是否廢止執業執照及醫師證書[footnoteRef:9]。 [9: 林士芬、蔡翌暄、林芷君,同註6。] (三)動物藥證申請流程之簡化 開放使用部分人藥使獸醫師得以緩解缺藥困境,而面對動物藥證申請過程繁雜[footnoteRef:10],我國近年來因動物使用人用藥物引發相關爭議[footnoteRef:11],建議可參考美國及其他先進國家之作法,透過簡化流程吸引國外藥商來臺辦理,以保障動物用藥權益。 [10: 林士芬、蔡翌暄、林芷君,同註6。臺灣申請動物用藥的時長通常需2到5年不等。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認為,若申請之動物藥品在國外已合法且在藥品市場上使用超過5年,並悉知其副作用,只需附上相關臨床試驗等數據資料,向防檢局送檢就能獲得藥證,以簡化申請流程讓國外動物用藥商願意來台申請藥證。] [11: 如藥品流向管制、偽藥及藥物濫用及動物用藥品輸入門檻過高等問題及爭議。參見陳凌,窒礙難行的法規,遭忽視的動物用藥爭議:一位獸醫師的執業觀察,聯合新聞網,2022年5月4日,網址: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124/628749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1日;羅綺,動物用藥爭議有解 農委會簡化用藥申請流程,2022年5月5日,自由時報,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91653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1日。] 撰稿人:李雅村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152/File_19800424.docx
R02395
金融機構溫室氣體盤查之法制問題研析
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
李淑瓊
2024-03-1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 3 9 5 議題研析 一、題目:金融機構溫室氣體盤查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為因應氣候變遷,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於111年1月13日預告分階段推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規劃案,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於116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footnoteRef:1],118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之查證[footnoteRef:2],並於112年3月3日宣布正式啟動[footnoteRef:3]。另金管會盤點金融業在推動綠色金融所面臨的挑戰,於111年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該方案中即包括了推動金融業溫室氣體盤查及整合ESG及氣候相關資訊等項目,以導引金融業運用永續金融協助社會因應氣候變遷[footnoteRef:4]。由於我國唯一以法律位階規定溫室氣體盤查及查驗義務者為環境部所主管之「氣候變遷因應法」,該法並授權主管機關訂定「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是以,金管會在推動金融機構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環境部所主管之法規用語為「查驗」)相關業務時,其法律依據及與環境部所主管法規與業務間之關係為何,實有待釐清。 [1: 盤查類似於健康檢查的概念,透過定期的檢查,藉此找到哪些地方可以改善、精進的部分。企業經過相關活動數據的蒐集、彙整及計算,檢視自身營運活動中直接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藉由盤查結果找到排放熱點,進一步解析,發掘具有減量潛力的部分,再據以推動相關減量作為。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111年5月,頁1-1,網址:https://ghgregistry.moenv.gov.tw/upload/Tools/%E6%BA%AB%E5%AE%A4%E6%B0%A3%E9%AB%94%E6%8E%92%E6%94%BE%E9%87%8F%E7%9B%A4%E6%9F%A5%E4%BD%9C%E6%A5%AD%E6%8C%87%E5%BC%95(2022.05)-final.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6日。] [2: 「查證」為金管會新聞稿之用語,在年報與永續報告書之相關規範中之用語為「確信」,另環境部主管之「氣候變遷因應法」及「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中之用語為「查驗」。「查驗」之定義,依「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第2條第6款規定,係指「以系統化、文件化及獨立性等方式,執行查證或重要項目評估之作業。」] [3: 金管會新聞稿,金管會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 112年3月3日,網址:https://www.sfb.gov.tw/ch/home.jsp?id=95&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203030001&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6日。] [4: 金管會新聞稿,金管會協助清路障 畫地圖 鼓勵加入永續金融,113年3月1日,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402290001&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6日。] 四、探討研析 (一)環境部推動溫室氣體盤查之相關措施 依「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1條第1項規定,只有被公告為「事業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始有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及查驗之義務,而有關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之頻率、紀錄、應登錄事項與期限、查驗方式、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則依「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規定辦理(同條第2項);另有關查驗機構認證及其資格條件,尚須符合「溫室氣體認證機構及查驗機構管理辦法」規定。 有關排放源之公告,環境部係以排放源類型、排放溫室氣體種類及規模等進行分級規劃,分階段公告應盤查登錄者,若非屬環境部公告之排放源,並無前揭辦法之適用,故環境部為了因應非屬環境部所公告排放源之溫室氣體盤查需求,於111年5月公布「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footnoteRef:5],提供不同需求者了解碳盤查及執行方法,並提供試算工具,作為中小企業進行自主減碳的依循。 [5: 環境部,同註1。] (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推動溫室氣體盤查之相關措施 為落實「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金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分年逐步完成碳盤查及查證,其具體措施係要求上市櫃公司應於其「年報」及「永續報告書」中揭露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資訊,茲分述如下: 1.於「年報」中揭露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資訊之規定: 金管會於111年11月25日修正「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第10條並增訂附表2-2-3(上市上櫃公司氣候相關資訊[footnoteRef:6]),及修正「公司募集發行有價證券公開說明書應行記載事項準則」第32條並增訂附表63-1(上市上櫃公司氣候相關資訊[footnoteRef:7]),復發布111年11月28日金管證發字第11103849344號令,給予1年緩衝期,要求上市櫃公司自113年起依路徑圖規劃時程於年報附表2-2-3格式揭露溫室氣體盤查與確信資訊。另就金融機構部分,金管會亦陸續修正「金融控股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銀行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票券金融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及「金融業募集發行有價證券公開說明書應行記載事項準則」等有關金融機構年報應行記載事項之相關規定(皆是增訂氣候相關資訊之附表,且內容均同),並發布相關解釋令,規範揭露時程,以使金融業氣候資訊揭露相關規範與上市櫃公司規範一致。前揭規範要求金融機構自113年起(編製112年年報)應揭露氣候相關資訊,惟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資訊揭露部分,可依實收資本額大小自113年起分階段完成[footnoteRef:8]。 [6: 該附表於112年11月10日修正部分內容。] [7: 該附表於112年11月10日修正部分內容。] [8: 金管會113年2月22日金管銀法字第11302705091號令(「金融控股公司、銀行及票券金融公司溫室氣體盤查、確信及減碳目標、策略及具體行動計畫相關資訊揭露時程」解釋令),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7&parentpath=0,2&mcustomize=multimessage_view.jsp&dataserno=202402220001&dtable=NewsLaw&aplistdn=ou=newlaw,ou=chlaw,ou=ap_root,o=fsc,c=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6日。] 2. 於「永續報告書」中揭露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資訊之規定: 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交所)和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下稱櫃買中心)分別於111年9月22日(上市)及111年9月26日(上櫃)增訂「上市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及「上櫃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第4條之1,要求上市櫃公司應於永續報告書以專章揭露氣候相關資訊,並依該條附表2(氣候相關資訊附表[footnoteRef:9])揭露有關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相關資訊,並規定辦理前述溫室氣體之確信人員及所屬機構,均應符合「上市上櫃公司永續報告書確信機構管理要點」相關規定。另外,證交所及櫃買中心並修正「對有價證券上市/櫃公司資訊申報作業辦法」,規定永續報告書及該報告書檔案置於公司網站之連結,並依前述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規定之時限申報。 [9: 該附表分別於113年1月26日(上市)及113年1月31日(上櫃)修正部分內容。] (三)金融機構溫室氣體盤查之法制問題 從法制面觀之,目前有關溫室氣體的盤查及查驗(確信),係由環境部及金管會各依其職掌,雙軌推動併行。惟有關金融機構的溫室氣體盤查,由於金融業並非高碳排產業,故目前非屬環境部所公告應強制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及查驗之排放源。 比較二機關對溫室氣體盤查及查驗(確信)之規範,可以得出金管會對上市櫃公司及金融機構之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規範,恐存在以下問題: 1.金管會係於各別業別之「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footnoteRef:10]之「附表」中,規範業者應揭露「溫室氣體盤查資訊」及「溫室氣體確信資訊」,以間接方式要求業者應進行之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雖前述「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係由法律授權訂定,但法律係授權主管機關訂定「年報應記載事項」,以銀行法為例,該法第49條第1項後段規定:「……年報應記載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惟從前述「氣候相關資訊附表」之內容觀之,該表「1-1-1溫室氣體盤查資訊」之註1至註4,分別規定了各種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定義、資料涵蓋範圍及辦理時程、溫室氣體盤查標準及計算方式;該表「1-1-2溫室氣體確信資訊」之註2「確信機構應符合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訂定之永續報告書確信機構相關規定。」規範了確信機構的資格等事項,前揭規定內容,顯然已經逾越了法律所授權訂定之「年報應記載事項」,而係實質規範了業者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之執行方式,恐有違反法律保留原則之虞。 [10: 為法律授權訂定,性質上屬法規命令。] 2.證交所及櫃買中心之法律地位皆屬私法人性質,非政府機關,其以契約關係,實施相當於公權力行為之監理,其法律定性為何,多有爭論,有學者指出,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因為提供交易的場所,連帶其內部所訂定之營業細則、業務規則或審查準則,對證券商或上市櫃公司或其他事業也產生廣泛之約制作用,而負有如同行政主管機關的證券監理功能,間接對投資人權益產生重大影響。以契約關係,履行相當於公權力行為之管制或管理任務,不管從私法或公法關係來說都有不足之處[footnoteRef:11]。從前述之「上市/櫃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及「上市上櫃公司永續報告書確信機構管理要點」對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規定,即可看出前述問題,爰建議主管機關應重新思考證交所及櫃買中心之監理及定性問題並修正相關規定,當其業務涉及公權力行使時,不應以私法契約作為執行依據,而應有法律明文規定,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11: 簡立宗,證交所、櫃買中心法律定性 學者提建言,工商時報,112年6月15日,網址: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8%AD%89%E4%BA%A4%E6%89%80-%E6%AB%83%E8%B2%B7%E4%B8%AD%E5%BF%83%E6%B3%95%E5%BE%8B%E5%AE%9A%E6%80%A7-%E5%AD%B8%E8%80%85%E6%8F%90%E5%BB%BA%E8%A8%80-201000493.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6日。廖欽福教授發言內容。] 3.目前環境部及金管會就溫室氣體的盤查及查驗(確信),雙軌併行,兩者之盤查、查驗或確信之規範、用語,不盡相同,雖金融機構目前尚非環境部所公告之排放源,惟未來亦有可能被分階段納入管制範圍,使受管制者為了符合環境部及金管會查證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一管理目的,卻需同時遵守不同之規範[footnoteRef:12],爰建議相關主管機關研議是否有調和兩個規範之可行性,以減少受規範者之法令遵循成本。 [12: 雖證交所所編撰之「確信機構管理要點問答集」A1-3敘及「上市上櫃公司之部分營運據點已依環境部規定取得查證聲明書者,會計師依本要點第七點第二項第一款規定出具意見書時,得直接採用該聲明書出具分攤式意見。」惟在程序上,仍須進行兩套程序,且需經會計師就「已依環境部規定取得查證聲明書」出具意見。證交所,確信機構管理要點問答集,113年1月25日,網址:https://cgc.twse.com.tw/opinionLaw/listCh,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6日。] 撰稿人:李淑瓊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8116/File_19800421.docx
R02394
公共化教保服務機構設置評估相關法制研析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非營利幼兒園實施辦法
蔡琮浩
2024-03-1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9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公共化教保服務機構設置評估相關法制研析 二、所涉法規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非營利幼兒園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教育部指出,由中央、地方政府與非營利法人合作推動的非營利幼兒園,至112學年度止已開辦384園[footnoteRef:1]。不過,教育團體發現,在非營利幼兒園與準公共幼兒園的急速擴增下,已造成高雄市、臺南市、桃園市、臺中市等市中心學校公立幼兒園首招有缺額情形[footnoteRef:2];而非營利幼兒園109年缺額年增率達62%,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110年更升到121%,疑有濫設現象[footnoteRef:3]。 [1: 陳至中,非營利幼兒園達384園 每月繳費不超過2000元,中央社,113年2月15日。] [2: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新聞稿,非營利幼兒園+準公共幼兒園『夾殺』公幼?111年9月1日,網址:http://www.lgnh.com.tw/cgi-bin/big5/k/37m1?q1=da2&q27=20160229032902&q65=2028499&q 22=22&time=03:14:28,最後瀏覽日:113年2月27日。以111年為例,6月時公幼登記完、抽完籤台北市有354個缺額、桃園市近1000個缺額,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各有2000名缺額。見陳韋彤,家長不選公幼選私幼?公幼、私幼、準公共幼兒園優缺一次看懂,111年12月29日,雅虎新聞,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5%AE%B6%E9%95%B7%E4%B8%8D%E9%81%B8% E5%85%AC%E5%B9%BC%E9%81%B8%E7%A7%81%E5%B9%BC-%E5%85%AC%E5%B9%BC-%E7%A7%81 %E5%B9%BC-%E6%BA%96%E5%85%AC%E5%85%B1%E5%B9%BC%E5%85%92%E5%9C%92%E5%84%A A%E7%BC%BA-%E6%AC%A1%E7%9C%8B%E6%87%82-020000415.html,最後瀏覽日:113年2月27日。] [3: 楊舒婷、林志成,全幼盟轟政府大小眼 剝奪私幼孩子公平受教權 幼兒教育補助 最高相差上萬元,中國時報,113年2月1日,第A8版。] (二)依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下稱本法)第8條及第9條規定,目前幼兒園類型可分為公立幼兒園(下稱公幼)、私立幼兒園(下稱私幼)和非營利幼兒園等3類。另依教育部推動及補助地方政府與私立教保服務機構合作提供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尚有符合要件後與政府簽約之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下稱準公共幼兒園)[footnoteRef:4]。教育部表示,非營利幼兒園介於公幼及準公共幼兒園(政府簽約的私幼)之間,營運成本的差額由政府補助。而在分類上,非營利幼兒園雖屬私幼,但與公幼及政府機關(構)與公營公司委託辦理之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被視為公共化教保服務機構(下稱公共化幼兒園)[footnoteRef:5]。 [4: 教育部推動及補助地方政府與私立教保服務機構合作提供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第3點規定:「私立教保服務機構下列各款事項符合本要點規定者,得向地方政府申請為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教育部從107年8月起,分二階段推動準公共機制,提供符合「收費數額」、「教師及教保員薪資」、「基礎評鑑」、「建物公共安全」、「教保生師比」及「教保服務品質」等6項要件的私立幼兒園,與政府合作擴展平價就學名額。見全國教保資訊網,準公共幼兒園,網址:https://www.ece.moe.edu.tw/ch/subsidy/zgg-1/,最後瀏覽日:113年2月27日。] [5: 見全國教保資訊網,關於公共化教保服務,網址:https://www.ece.moe.edu.tw/ch/ggh/public/ about-ggh/,最後瀏覽日:113年3月1日。] (三)根據行政院核定的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對於6歲以下幼兒教育及照顧,係以「增加平價名額」、「降低就學費用」、「發放育兒津貼」為策略,並以提升公共化供應量為施政主軸。以112學年度而言,公共化幼兒園及準公共幼兒園合計提供約47.7萬個平價就學名額[footnoteRef:6],已超過各類型幼兒園合計幼生數57萬2,730人[footnoteRef:7]的83%。 [6: 教育部,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107年至113年),112年12月18日,網址:https://www. edu.tw/News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1F066099DDDA393B,最後瀏覽日:113年3月1日。] [7: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幼兒園幼生數—按年齡與性別分,112年5月31日,網址:https://www. ris.gov.tw/app/portal/346,最後瀏覽日:113年2月29日。]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修法將公共化幼兒園服務量能及就學區域均衡之評估調查納入本法之教保服務基本資料 根據本法第7條第3項規定:「政府應提供幼兒優質、普及、平價及近便性之教保服務,對處於離島、偏遠地區,或經濟、身心、文化與族群之需要協助幼兒,應優先提供其接受適當教保服務之機會,……」教育部為了達成上述政策目標,雖擴增公共化幼兒園就學名額,並採補助方式拉近公幼、非營利幼兒園、準公共幼兒園及私幼間的學費差距。不過,基層教師也擔憂,急速擴增的政策,對幼教量能缺乏合適之分配,恐成為更大問題[footnoteRef:8]。 [8: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新聞稿,同註2。] 一般而言,公幼具有價格最便宜、師資品質、教學內容穩定的優勢,私幼學費則較為昂貴但具有個別特色,準公共幼兒園是轉型的私幼,而非營利幼兒園則由政府委託或核准非營利法人辦理。調查顯示,公幼家長的平均滿意度分數最高,非營利幼兒園次之;而準公共幼兒園的平均就讀滿意度最低;公幼仍是家長的首選[footnoteRef:9]。實務上可以發現,由於學費差距的逐漸拉近,家長選擇增多,但部分人口密集區的公共化幼兒園仍然一位難求;在部分交通不便區,卻也同時發生缺額情形,顯見公共化幼兒園在服務量能與就學區均衡規劃間有失衡現象。 [9: 兒福聯盟,2023年台灣育兒現況調查報告—準公幼,不是家長安心送托標準?!112年5月23日,網址: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news_detail/2928,最後瀏覽日:113年3月4日。] 臺灣非營利幼兒園發展的背景,來自於公幼收托時間難配合雙薪家庭就業狀況、名額有限與私幼收費高且項目多、私幼品質良莠不齊、過度市場導向等問題。非營利幼兒園是政府為了解決對現有公、私立幼兒園服務現況的限制所採行的一種解決方式,調節市場失靈與公部門失靈的困境[footnoteRef:10]。積極推動者認為,非營利幼兒園的制度設計,結合了政府的資源與管理、法人的經營理念及教保人員的專業[footnoteRef:11],期以國家角色的提供資源支持經營,協助建構我國學前教育環境。 [10: 林俊瑩、張凱程、林志豪,〈臺灣地區非營利幼兒園的政策效果與侷限〉,《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第53卷,第1期,111年6月,頁25-28。] [11: 財團法人彭婉如基金會,創造多贏共好的托育環境:非營利幼兒園對台灣學前教育發展的意涵,107年5月2日,網址:https://www.pwr.org.tw/discourse/1189,最後瀏覽日:113年3月4日。] 參酌非營利幼兒園實施辦法第7條第1項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所轄地區之優質、平價教保服務供給不足,或需要協助幼兒比率較高者,應優先考量規劃辦理非營利幼兒園,並不得以停辦公立幼兒園改辦非營利幼兒園之方式為之。」就立法目的而言,非營利幼兒園與公幼各有不同定位與功能,對於教育部以增設非營利幼兒園為主及公立幼兒園為輔的方式擴大推動[footnoteRef:12],造成部分校園產生公幼與非營利幼兒園並存,須區隔公共場地使用範圍的矛盾現象[footnoteRef:13],甚至有地方政府反映中央要求增設非營利幼兒園與轄區特性不符等現象[footnoteRef:14],容有討論空間。 [12: 教育部,《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計畫(106-109年)核定本》,106年4月,頁22。] [13: 徐千惠,〈從公共政策角度思考非營利幼兒園的設立與營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7期,107年7月,頁16。] [14: 監察院,《育兒措施需求案調查報告》,108內調0042,110年5月7日,頁27。] 學者指出,幼兒教育具有準公共財性質,家庭、市場與國家皆扮演重要角色[footnoteRef:15],我國刻正面臨少子女化的嚴峻形勢,擴增公共化幼兒園數量提供家長育兒支持,應予鼓勵;但從都會區、文化弱勢區或偏遠地區的公共化幼兒園,其所需服務數量與區位條件等都不同,政府在擴充平價教保服務的政策目標下,有必要讓教保資源被更有效運用,爰建議應優先針對公共化幼兒園服務量能及就學區域均衡進行需求評估。 [15: 歐姿秀,〈重建學前教育中家庭、市場與國家的三角關係〉,《臺灣教育》,第640期,95年8月,頁2。] 按本法第5條[footnoteRef:16]第1項第5款及第6條[footnoteRef:17]第1項第5款規定雖已明定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掌理「教保服務基本資料之蒐集、調查、統計及公布」事項,惟第5條第2項及第6條第2項規定僅明定教保服務基本資料包括全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主管之教保服務機構之收費項目與數額、評鑑結果、不利處分及其他相關事項等項目,建議將公共化幼兒園之服務量能及就學區域均衡之需求評估調查納入本法之教保服務基本資料,俾要求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依法評估,調整最適資源分配,以達成本法健全幼兒教育及照顧體系之立法目的。 [16: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5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掌理下列事項:一、教保服務政策及法規之研擬。二、教保服務理念、法規之宣導及推廣。三、全國性教保服務之方案策劃、研究、獎助、輔導、實驗及評鑑規劃。四、地方教保服務行政之監督、指導及評鑑。五、全國性教保服務基本資料之蒐集、調查、統計及公布。六、協助教保服務人員組織及家長組織之成立。七、其他全國性教保服務之相關事項(第1項)。前項第五款教保服務基本資料,至少應包括全國教保服務機構之收費項目與數額、評鑑結果、不利處分及其他相關事項(第2項)。」] [17: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6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掌理下列事項:一、地方性教保服務方案之規劃、實驗、推展及獎助。二、教保服務機構之設立、監督、輔導及評鑑。三、公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社區、部落或職場互助式教保服務之推動。四、親職教育之規劃及辦理。五、地方性教保服務基本資料之蒐集、調查、統計及公布。六、其他地方性教保服務之相關事項(第1項)。前項第五款教保服務基本資料,至少應包括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主管之教保服務機構之收費項目與數額、評鑑結果、不利處分及其他相關事項(第2項)。」] (二)建議公幼與非營利幼兒園如設置於同地點時,應經諮詢會同意 依本法第9條規定[footnoteRef:18],非營利幼兒園採申請或委託方式辦理,其中委託非營利性質法人辦理之非營利幼兒園需用之公有不動產應以無償方式提供受託非營利法人使用,然各縣(市)政府多運用轄內國中、小可利用的空餘空間,造成部分縣(市)公立學校中同時設有公幼與非營利幼兒園,包含高雄市、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臺南市都出現類似狀況[footnoteRef:19]。 [18: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9條第1項規定:「非營利幼兒園應以下列方式之一設立:一、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及所屬機關(構)、中央政府機關(構)、國立各級學校、軍警校院、鄉(鎮、市)公所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以下簡稱政府機關(構)及國立學校)、公司組織之公營事業委託非營利性質法人辦理。二、由非營利性質法人申請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准辦理。」;同條第4項規定:「政府機關(構)及國立學校委託辦理非營利幼兒園,需用之公有不動產,應以無償方式提供受託之非營利性質法人使用;該公有不動產非自行經管者,得辦理撥用,或經管理機關同意無償提供政府機關(構)及國立學校。」] [19: 李芯,浮濫增設「非營利幼兒園」造成公幼招生出缺,全教產要求全面盤整幼兒園數量、補助課後留園,關鍵評論網,111年10月3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4215,最後瀏覽日:113年3月1日。] 依非營利幼兒園實施辦法第7條第2項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擴大公共化教保服務供應量而辦理非營利幼兒園,經審慎評估後,必要時得將公立幼兒園遷移至鄰近場地繼續辦理,於原場地空間辦理非營利幼兒園。」查其立法說明為:「……部分學校附設之公立幼兒園,其提供之公共化教保服務供應量未能滿足該社區教保服務需求,倘於學校內直接增設非營利幼兒園,會造成同一學校內同時存在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易造成家長混淆、地方政府實務管理困難。……」。顯見主管機關為擴大公共化教保服務供應量而於同地點同時設置公幼及非營利幼兒園確有不妥。 依本法第9條第6項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召開審議會審議非營利幼兒園有關同條第2項規定之事項[footnoteRef:20]。另依本法第4條規定[footnoteRef:21],各級主管機關應召開諮詢會整合規劃、協調本法所定各類型教保服務機構之幼兒教育及照顧服務。因事涉公幼與非營利幼兒園設置於同地點之衝突,基於其各有不同定位與功能、設置應依其資源及需求評估之觀點,建議明定需經諮詢會同意。 [20: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9條第2項規定:「前項非營利幼兒園之辦理方式、委託要件、委託年限、委託方式、收退費基準、教保服務人員及其他服務人員薪資、審議機制、考核、契約期滿續辦、終止契約、代為經營管理、法人資格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同條第6項規定:「各級主管機關為辦理第二項事項之審議,應召開審議會,由機關首長或指定之代理人為召集人,成員應包括勞工團體代表、教保與兒童福利學者專家、教保與兒童福利團體代表、教保服務人員團體代表、家長團體代表及婦女團體代表。」] [21: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4條規定:「各級主管機關為整合規劃、協調、諮詢及宣導教保服務,應召開諮詢會(第1項)。前項諮詢會,其成員應包括主管機關代表、衛生主管機關代表、勞動主管機關代表、身心障礙團體代表、教保與兒童福利學者專家、教保與兒童福利團體代表、教保服務人員團體代表、家長團體代表及婦女團體代表;其組織及會議等相關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 撰稿人:蔡琮浩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7637/File_19800066.docx
R02393
高風險受暴老人預防性保護之法制研析
老人福利法;老人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老人福利服務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
孫晉英
2024-03-1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93 議題研析 1、 題目:高風險受暴老人預防性保護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老人福利法、老人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老人福利服務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 3、 背景說明 (1) 報載 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公布,近5年老人受暴通報件數從107年1萬4,781件增至112年2萬2,540件,成長52%,老人受虐通報案件逐年增加,且在所有家庭暴力對象中增加最多,弱勢長者容易成為受暴對象。其中春節期間最常見向長輩要不到錢,被晚輩、家人施暴,精神與身體遭受雙重打擊,但高齡族群往往因傳統觀念而隱忍。雖近年衛福部積極推動社區紮根工作,提升民眾守望相助意識,然通報者仍以警察、街坊鄰居、施虐者之外的家人居多。 (2) 依據老人福利法(下稱本法) 對老人的保護措施,主要規定於第5章第41條至第44條,其中第43條規定:「(第1項)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村(里)長與村(里)幹事、警察人員、司法人員及其他執行老人福利業務之相關人員,於執行職務時知悉老人有疑似第41條第1項或第42條之情況者,應通報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第2項)前項通報人之身分資料應予保密。(第3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接獲通報後,應立即處理,必要時得進行訪視調查。進行訪視調查時,得請求警察、醫療或其他相關機關(構)協助,被請求之機關(構)應予配合。(第4項)前項通報及處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衛福部爰依本法第43條第4項規定,訂定「老人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作為保護老人而辦理通報及處理之依據。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對高風險或曾有受暴紀錄之老人加強預防性保護作為之可行性 有論者認為藉由完整的資料庫建立,除可將個案類型與發生原因做系統性的分析外,更能依此建構老人保護處遇與預防服務方案之機制 。鑒於現行通報者仍以警察、街坊鄰居、施虐者之外的家人居多,建議主管機關加強受暴個案管理,規劃春節或重點期間,由社會工作人員、村(里)長與村(里)幹事、警察人員、其他執行老人福利業務之相關人員,依本法第44條規定的精神,建請研議於「老人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中,修法明定對於照護機構與自宅高風險或曾有被施暴紀錄之老人,以排班方式加強預防性保護訪視作業。 (二)研議建置軟體應用程式(Software Application,App)等方式提供便利快捷通報路徑,擴大接受社區、鄰坊或一般民眾通報之可行性 鑒於現行之老人保護通報方式的相關規定 ,仍以法定對象填具通報表為主,當前雖有以電話、簡訊及網路對談等方式 ,然考量現今科技已發展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大數據的廣泛運用以提高處理效率,雖同樣係經由網際網路、電信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的方式 傳送,然仍有效率與運用層面上的差別,又,智慧型手機已幾乎是多數人的必備品,如能建置軟體應用程式 ,運用於全國對受暴老人、甚至家暴案件之通報或舉報,與後續處理作業必有相當效率的提升。 此外,通報方式設計之良莠,亦會影響通報作業、研判與後續處理效率,例如,除法定的應通報人員外,為落實保護受虐老人,全民共力、守望相助的作法,亦可提供社區、鄰坊或一般民眾通報,而通報者身分別可以「法定通報者(細分為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村(里)長與村(里)幹事、警察人員、司法人員、其他執行老人福利業務之相關人員)」、「社區、鄰坊或一般民眾」來區分。 (三)研議對照護機構老人或其家屬提供常態之申訴管道,並禁止僱用曾有施暴老人紀錄者之可行性 若能對照護機構之老人或家屬提供投訴管道與加強訪視頻率,應可降低老人受暴 案件比例,且機構在僱用照護人員時,應事先過濾、查證其等是否曾有惡意施暴老人之紀錄,亦為照護機構保護老人之最基本作法。建請研議將常態申訴管道增訂於老人福利法第5章「保護措施」中,並於老人福利服務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中增訂照護人員之消極資格,以作為保護老人受暴之預防性規範。 撰稿人:孫晉英 �沈佩瑤,老人受暴通報5年成長逾5成 春節常見不給錢遭虐,中央社,2024年2月3日。 �黃志忠,老人保護工作專業處遇與預防模式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56期 ,2016年12月,頁276。 �老人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第2條第1項之規定:「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村(里)長與村(里)幹事、警察人員、司法人員及其他執行老人福利業務之相關人員,於執行職務時知悉老人有疑似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填具通報表,以網際網路、電信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傳送方式,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情況緊急時,得先以言詞、電話通訊方式通報,並於二十四小時內填具通報表,以上開方式傳送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沈佩瑤,同註1。 �例如以簡訊及網路文字對談等方式,但速度皆無以軟體應用程式(APP) 或line等方式快速與便利。 �例如以即時通訊軟體line建置的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疾管家」、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建置的「健保快易通」APP……等。 �此處只規範受暴情形(即身體的虐待:使用暴力造成老人身體上的疼痛或傷害,或違反個人意願限制其身體自由,例如毆打、推、搖、踢、捏使其身體受傷;束縛在床上、椅子上或反鎖在房間內限制其身體自由。),係因虐待類型非屬單一類型,又老人受虐待情形有時係由受照護之老人方所造成,使照護者不得不採取之作為而不易認定。且本法亦未對「虐待」作定義。有關老人虐待定義與類型之論述,請參黃志忠,同註2,頁266-267。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7604/File_19799990.doc
R02392
從歐盟CBAM憑證制度看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之修法方向
氣候變遷因應法
莊弘伃
2024-03-0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92 議題研析 1、 題目:從歐盟CBAM憑證制度看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之修法方向 2、 議題所涉法規 氣候變遷因應法 3、 背景說明 歐盟自2005年[footnoteRef:1]開始施行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U ETS),EU ETS是透過歐盟指令Directive 2003/87/EC建立,亦即歐盟的內部限額和碳交易定價機制,以控管並逐漸降低歐盟境內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後於2023年5月通過歐盟碳邊界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footnoteRef:2],在CBAM 制度下,進口特定貨物至歐盟境內時應申報溫室氣體排放量並購買相應之CBAM憑證,使進口至歐盟之貨物亦被課予等同歐盟本地產品應負擔之碳費(carbon price),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法(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law)的同時,達成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及防止碳洩漏(carbon leakage)之目的[footnoteRef:3]。氣候變遷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爰擬簡介歐盟CBAM憑證制度,以供我國法制之參考。 [1: 本研析關於年分之使用,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採西元紀年表述,其餘以民國紀年表述。] [2: EUR-Lex, Regulation (EU) 2023/956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0 May 2023 establishing a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uriserv%3AOJ.L_.2023.130.01.0052.01.ENG&amp%3Btoc=OJ%3AL%3A2023%3A130%3ATO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2日。] [3: CBAM Recital 15:As an instrument to prevent carbon leakage and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e CBAM should ensure that imported products are subject to a regulatory system that applies carbon costs equivalent to those borne under the EU ETS, resulting in a carbon price that is equivalent for imports and domestic products. The CBAM is a climate measure which should support the reduction of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prevent the risk of carbon leakage, while ensuring compatibility with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law.] 4、 探討研析 (1) 歐盟CBAM憑證制度概述 1、 排放量之計算 依 CBAM第7條規定,貨物內含排放量(embedded emissions)應依附件4規定之簡單貨物(simple goods)、複雜貨物(complex goods)及相關公式方法等計算排放量。又同法第3條第22款規定,內含排放是指貨物生產過程中釋放的直接排放(direct emissions)以及生產過程中消耗的電力產生的間接排放(indirect emissions);同條第21款及第34款並就直接排放及間接排放定有明確之定義。 2、 CBAM申報及憑證購買 依 CBAM第6條第1項規定,自2027年開始,申報義務人應於每年5月31日之前提交上一年度CBAM申報書,因此2027年5月31日前須提交2026年度CBAM首次申報書;同條第2項並明定有CBAM申報書應包含上一年度各種貨物之總數量、總內排放量、全部應繳交之CBAM 憑證及合格證認證人(accredited verifiers)所核發之所有認證報告(verification reports)。又同法第22條規定,申報義務人應確保其CBAM登記處之帳戶中有足夠之CBAM憑證,除每年5月31日前帳戶應有足夠之憑證外,另應確保每季終了時,其帳戶中之CBAM憑證數量達到其當年度已進口貨物80%以上之內含排放量(corresponds to at least 80 % of the embedded emissions)。 3、 違規罰則 依 CBAM第26條第1項規定,申報義務人如果未能在每年5月 31日前繳交與上一年度進口貨物內含排放量相對應的 CBAM 憑證,將被處以罰款(penalties)。罰款金額應與 2003/87/EC指令規定的超額排放處罰相同。同條第3款並規定,除罰款外,申報義務人仍須補足依法應繳交之CBAM憑證數量。 (2) 比較法之借鏡 查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1條規定:「為避免碳洩漏,事業進口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產品,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報產品碳排放量,並依中央主管機關審查核定之排碳差額,於第25條之平台取得減量額度。但於出口國已實施排放交易、繳納碳稅或碳費且未於出口時退費者,得檢附相關證明文件,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定減免應取得之減量額度(第1項)。事業未依前項規定取得足夠減量額度,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繳納代金(第2項)。前2項申報、審查程序、排碳差額計算、減免、代金之計算、繳納期限、繳納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第3項)。」與歐盟CBAM制度相同,均有防止碳洩漏目的及維護產業之公平競爭力,然而歐盟CBAM對於排放量之計算、CBAM申報、憑證購買及違規罰則等,均於母法中定有明確之規範,相較之下,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於112年1月修正第31條就碳費課徵、代金之計算及繳納等均授權主管機關訂定之,有論者指出此種立法方式恐有檢討空間[footnoteRef:4],容待日後視實務執行情形併予討論。 [4: 劉至芳,〈淺談歐盟CBAM制度之申報、憑證及排放量計算規範〉,《月旦律評》,第22期,113年1月,頁25。] 撰稿人:莊弘伃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7574/File_19799828.docx
R02391
歐盟與美國反經濟脅迫法案之簡析
null
方華香
2024-03-0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91 議題研析 1、 題目:歐盟與美國反經濟脅迫法案之簡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近來因國際政經情勢多變,經濟脅迫措施大增,引發對立。例如中國大陸不滿澳洲呼籲對肺炎疫情來源調查,前曾展開對澳洲一系列經貿措施等 。在2023年10月日本舉行之七大工業國(G7)貿易部長會中亦提及經濟脅迫 。而歐盟及美國已陸續推動立法,擬針對經濟脅迫行為,展開經貿反制措施,以茲因應。 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與經濟制裁(economic sanction)都是利用非軍事之經濟手段對目標國家實施壓力,進而達成戰略政治目的,差別在於經濟脅迫通常是以較為隱蔽及難以追蹤之行為,而經濟制裁行為則通常是公開的且擁有明確目標 。 四、探討研析 (1) 歐盟反經濟脅迫規則之立法概述 歐盟議會已於2023年11月通過「保護歐盟及其成員國免受第三國經濟脅迫規則」(﹤REGULATION (EU) 2023/2675﹥,Regu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ion and its Member States from economic coercion by third countries ,下稱反經濟脅迫規則),並於2023年12月27日正式施行生效 。程序上區分下列步驟: 1. 調查是否構成經濟脅迫行為及決定處置措施(Implementing act,執行法案):依本規則第2條第1項規定,當第三國「採取」或「威脅採取」影響貿易或投資之措施,意圖阻止或促使歐盟或成員國停止、修正或採取特定行為,干涉歐盟或成員國之合法主權時,即存在經濟脅迫。其意涵包括:(1)第三國試圖(威脅)採取措施以迫使(pressure)歐盟或成員國做出特定選擇,及(2)不適當地干擾歐盟及其成員國之合法主權選擇。經濟脅迫可能影響任何政策領域,也可能採取立法或其他正式或非正式之行為或不行為形式,例如對來自歐盟或其會員國之商品施加歧視性的邊境或安全檢查或由國家支持抵制(state-sponsored boycotts)來自歐盟或其會員國之商品或投資等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得依職權或依請求調查是否構成上述之經濟脅迫行為,並應於4個月內完成調查(第4條第2項規定參照)。若調查結果認定有經濟脅迫,應向歐盟理事會(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提出處置該第三國之措施(Implementing act,執行法案),理事會應於8週內做出決議。經理事會決議通過之執行法案應通知歐洲議會及該實施經濟脅迫之第三國,執委會應要求該第三國停止經濟脅迫並在合理期間內修復對歐盟造成之損害(第5條)。 2.提出處置措施後之協商機制:依第5條通過執行法案後,執委會應提供充分機會與該第三國協商,協商方式包括直接談判、提交國際裁決、調解、調停與斡旋,或在相關國際論壇上提出該問題,以尋求停止經濟脅迫等(第6條)。 3.上述步驟仍無效果後之歐盟因應措施(Union response measures):採取第5條、第6條之行動後仍未果,且有採取歐盟因應措施以保護歐盟成員國或歐盟之權利或利益之必要,而採取歐盟因應措施亦符合第9條所列之歐盟利益者,執委會可從附件1(Annex I)中選擇適當的歐盟因應措施(第8條第1項、第2項)。附件1之歐盟因應措施包括新設或提高關稅、增加貨物進出口限制,例如配額、許可證等限制、禁止第三國的商品、服務或其供應商參與公共採購或針對其投標評分進行調整、採行影響外國直接投資進入歐盟之措施、對屬於有關第三國國民之智慧財產權保護或其商業利用施加限制、對銀行、保險、進入歐盟資本市場和其他金融服務活動施加限制等。 執委會即使已經決定採取上述措施,並通知該實施經濟脅迫之第三國,呼籲立即停止經濟脅迫行為,仍必須提供談判協商解決方案,一旦第三國停止經濟脅迫行為,執委會應廢除該執行法案(第8條第7項、第9項)。 (2) 美國法草案與歐盟反經濟脅迫規則之異同 美國參議院於2023年2月提出2023年反經濟脅迫法案(Countering Economic Coercion Act of 2023),最新進度為2023年12月13日於外交事務委員會審查 ,目前尚未完成立法,故本文僅以此草案內容與已經立法通過之歐盟反經濟脅迫規則相對照,簡述兩者之差異所在,以供參考。 1. 經濟脅迫之定義與受害對象 美國草案之定義指外國對手為實現戰略政治目標或影響主權政治行動而不合理限制、阻礙或操縱貿易、外援、投資或商業,意圖造成經濟損害之行動、做法或威脅。定義概要與歐盟規則差異不大,惟美國草案有包含「沒有明確政府行動參與之『非正式』行為」,例如2016年中國人自發抵制韓國產品,雖非中國政府官方行為,但仍可能符合美國草案上經濟脅迫之定義 。此外,歐盟關注之受害對象為歐盟會員國,不及於歐盟以外之國家,美國則是對受害的外國貿易夥伴(盟友)提出援助。 2. 經濟脅迫之確(判)定程序及反經濟脅迫措施之內容 在確認是否構成經濟脅迫程序中,美國草案明定資訊獲取(國務卿、商務部長、財政部長、美國貿易代表以及其他適當聯邦機構之書面意見和分析)及聽證會機制,另需諮詢國會意見;且設有加速判定程序(EXPEDITED DETERMINATION)。 若認定符合經濟脅迫,則授權總統對實施經濟脅迫之國家施以懲罰,包括提高關稅或修正關稅配額(方式不如歐盟規則多元);另對受害盟友則提供降低或免除關稅、修改關稅配額、加快出口許可決定程序、融資或撥款等援助,並協調其他盟友一起擴大對受害盟國之經濟支持。 歐盟規則是由執委會調查並提出處置措施(可請該受調查之第三國表示意見),由理事會決議,決議通過之處置措施通知歐洲議會。處理過程中,不斷尋求與施行經濟脅迫之第三國談判、協商、調解、斡旋或其他外交途徑解決。論者指出,此點或許與想像中的威脅國家差異有關,歐盟將盟國如美國亦列為可能之威脅國家,故將談判列入反經濟脅迫之機制,而美方並無之。另與美國不同,歐盟對受害會員國沒有提供相關協助措施;但歐盟規則有列出判斷經濟脅迫之考量因素,包括強度、嚴重性、頻率、持續時間、廣度、侵害歐盟或成員國之主權程度、該第三國是否真誠嘗試透過國際協調或裁決以解決問題等 (第2條第2項)。 (3) 立法效益分析 據文獻分析,上述歐盟、美國等法制基本上仍僅是防範性、遏阻性質。若美國草案通過,受到經濟脅迫之美國盟友雖可獲得美方經濟援助,然而,各國經濟情勢不同,美國之盟友若為小國,面對經濟脅迫,或許會傾向緩解衝突,以避免衝突升級成為犧牲品;歐盟以往並無專門處理經濟脅迫之機制,僅得採取常規外交手段或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 ,故立法除了威懾效果,也讓歐盟多了不同政策工具以因應情勢,惟歐盟各會員國對中國經濟之依賴程度不一,其他會員國是否因其中一個會員國受到中國經濟脅迫,願意與歐盟所有會員國一致對外採取反制經濟脅迫措施,仍待後續觀察 。 我國面對國際上之經濟脅迫行為,目前似無系統性策略可資因應 。雖有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以處理相關紛爭之呼籲 ,但相關經濟脅迫行為或貿易反制措施是否構成違反WTO相關規定、能否透過爭端解決機制處理仍有待認定,且爭端解決機制曠日廢時 。國際上之立法效益如何,雖尚待觀察,但若能明定相關處理機制或因應策略,至少有利於人民與政府之互動與共識,於人民或企業、產業遭受經濟脅迫時,能有所遵循。 撰稿人:方華香 � 劉大年,因應經濟脅迫的國際風潮,聯合報,2023年7月16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3296/730178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5日。 � 高詣軒,G7貿易部長 暗批陸經濟脅迫,聯合報,2023年10月30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11/753808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5日。 � 江文基,美國立法反制中國的經濟脅迫行為之觀察,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2023年3月9日,網址:https://web.wtocenter.org.tw/Page/253/38239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5日。 � 全文請參照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eli/reg/2023/2675/oj,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日。 � 吳彬詣,歐盟通過反脅迫規則,將針對他國的經濟脅迫手段採取反制措施,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2024年1月,網址: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910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日。 � 其規定為:「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gulation, economic coercion exists where a third country applies or threatens to apply a third-country measure affecting trade or investment in order to prevent or obtain the cessation, modification or adoption of a particular act by the Union or a Member State, thereby interfering in the legitimate sovereign choices of the Union or a Member State.」;European Commission,Protecting against coercion,網址:https://policy.trade.ec.europa.eu/enforcement-and-protection/protecting-against-coercion_en,最後瀏覽日:2024年3月7日;European Commission,Questions & Answers regarding the Anti-Coercion Instrument,網址:https://policy.trade.ec.europa.eu/enforcement-and-protection/protecting-against-coercion/qa-regarding-anti-coercion-instrument_en,最後瀏覽日:2024年3月7日。 � 參考網址: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8th-congress/house-bill/1135/all-action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日。 � 楊明敏,美國《2023年反制經濟脅迫法案》與歐盟反經濟脅迫工具之異同,當代法律,第21期,2023年9月,頁164。 � 楊明敏,同前註,頁165-166。 � 鄭昀欣,試析歐盟反脅迫工具立法草案,經濟前瞻,201期,2022年5月,頁101。 � 楊明敏,同註8,頁163、167;社論,G7反制中國經濟脅迫 難度高,經濟日報A2版,2023年4月15日。 � 劉大年,同註1。 � 經濟部,對岸經濟脅迫案例又增一例 政府協助產業調節影響,2023年12月21日,網址:https://www.gov.tw/News_Content_11_718287.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日。 � 楊明敏,同註8,頁166;社論,同註11;廖詩評,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中國貿易反制措施的國際法依據,經貿法律評論,第1期,(中國大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編輯,2019年,頁61。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7571/File_19799825.doc
R02390
個人資料外洩之團體訴訟相關法制研析
個人資料保護法
林淑靜
2024-03-0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9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個人資料外洩之團體訴訟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個人資料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 (1) 我國為結合民間力量,發揮保護個人資料之功能,爰於2010年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增訂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符合一定條件者,得提起團體訴訟,以協助隱私權遭侵害之當事人進行救濟。團體訴訟規範增訂迄今已逾10年,僅2018年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消基會)代某大旅行社個資外洩之受害消費者,依該規範提起團體訴訟,惟遭法院判決消基會敗訴後[footnoteRef:1],再無其他個資外洩受害者循《個資法》相關規定委託提起訴訟之案例。 [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7年消字第6號民事判決參照。該件總計25人被害,事件發生後,該旅行社僅表態願賠償每人2,000元折價券,雙方協商未果,由消基會依《個資法》等代25人提告求償450萬9,575元。臺灣士林地院認為該旅行社已善盡管理責任,惟消基會主張企業對個人資料保護觀念仍停留在個資外洩是他人不法犯行,企業本身對消費者受到損害不須負擔法律責任,不符一審判決而提出上訴,後續兩造於2020年7月7日經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庭成立調解。陳孟萱,博客來詐不完2/會員個資外洩只肯給2千折價券 雄獅旅遊開「集體訴訟」先例,CTWANT,2022年9月27日,網址: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0946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消基會,雄獅個資外洩團體訴訟進度表,2020年9月10日,網址:https://www.consumers.org.tw/product-detail-2519883.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2) 未再有循《個資法》提起團體提訴訟之原因,並非我國個人資料外洩之案例大幅減少。相反地,每年傳出業者個資外洩案例層出不窮[footnoteRef:2]。雖發生個資侵害事件尚可依《民事訴訟法》提出團體訴訟[footnoteRef:3],惟《個資法》於2023年5月16日經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增訂第1條之1明文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專責處理個人資料保護事項。為達事權統一規範,國家發展委員會表示將採分階段修法[footnoteRef:4]。爰本文就《個資法》團體訴訟之規定,加以研析。 [2: 依刑事局統計,2023年我國發生7,643件網購詐騙,民眾財損4.7億元;6,366件解除分期付款,民眾財損7.8億元,主要皆是個資外洩造成。朱漢崙,打詐不力 去年詐騙金額件數新高,聯合報,2024年1月2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39/767965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3: 詳《民事訴訟法》第44條之3第1項規定,以公益為目的之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經其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於章程所定目的範圍內,得對侵害多數人利益之行為人,提起不作為之訴。] [4: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審查報告第10035471號),2023年5月12日印發。] 4、 探討研析 (1) 修正得提起團體訴訟公益團體之資格要件及研議給付合理之律師酬金 報告指出,我國《個資法》第32條就委託公益團體提起訴訟門檻雖無美、法、荷、韓國須先向被告提出通知或協商才得以提起團體訴訟,亦無韓國對公益團體之要求有較高門檻之限制,惟仍未發揮其應有之功能,恐非透過比較法研究或單純引進外國立法例所能改善[footnoteRef:5]。有關團體訴訟之規定,除《個資法》外,《消費者保護法》(以下簡稱《消保法》)、《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投保法》)規定[footnoteRef:6],其中《個資法》考量社會上公益性民間團體良莠不齊,為免發生濫訴,爰加以限制,對提起訴訟之適格團體資格加以明文要求[footnoteRef:7]。惟依此條件,能承受訴訟之適格團體本即不多,另外《個資法》第39條規定,提出訴訟之法人應將訴訟結果所得之賠償,扣除訴訟必要費用後,分別交付授與訴訟實施權之當事人,且不得請求報酬[footnoteRef:8]。由於立法者希冀透過具有一定資格之公益法人擔任訴訟,利用公益團體之公益性,以避免招攬訴訟或濫訴之情形發生。惟有論者指出,該規定忽略我國目前公益法人制度是否足夠健全[footnoteRef:9],且符合資格之公益法人是否有足夠經驗擔任團體訴訟亦屬未知[footnoteRef:10]。 [5: 美國《加州消費者隱私法》(California Consumer Privacy Act)第1798.150條(b)規定,針對企業提起個人或集體法定損害賠償之任何訴訟之前,消費者應提前30天向企業發出書面通知並說明具體條款,若有補正可能,該企業得於前開30日內補正違反事項,並以書面向消費者聲明該違反事項已補正,並承諾將來不會再發生,消費者即不得向該企業提起個別或集體訴訟。法國《關於21世紀司法現代化的第2016-1547號法律》(LOI n° 2016-1547 du 18 novembre 2016 de modernisation de la justice du XXIe siècle)第63條規定,只有經准許之協會和已正式註冊至少5年之協會,且其法定目標包括維護被侵犯之利益,才可採取第62條所述的行動(第62條指團體訴訟);另第64條規定,至少須於提起團體訴訟前4個月通知潛在被告。荷蘭《民法典》(Burgerlijk wetboek)第305a條第3項第c款規定,原告須先向被告提出協商請求,始能提出訴訟。韓國《個人資料保護法》(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CT)第51條規定,拒絕接受第49條之集體爭議調解或不接受集體爭議調解結果,得提起個資團體訴訟之團體分為2類:(一)依《消費者基本法》( ENFORCEMENT DECREE OF THE FRAMEWORK ACT ON CONSUMERS)第29條規定向公平交易委員會登記且具備下列資格之消費者團體:1、依其章程規定,經常性以增進個人資料當事人權益為其主要目的;2、團體正是社員1,000人以上;3、依《消費者基本法》登記滿3年以上;(二)依《非營利民間團體支援法》(ASSISTANCE FOR NON-PROFIT,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CT)第2條所定之非營利民間團體且具備下列資格:1、受100名以上在法律或事實上共同受同一侵害之個人資料當事人請求提起團體訴訟;2、章程明示係以個人資料保護作為設立目的,且最近3年期間有相當活動實績;3、擁有至少5,000名以上經常性社員;4、經中央行政機關登記在案。國家發展委員會,《個人資料保護法團體訴訟規範之研析》,2023年5月,網址:https://gov.tw/YQj,頁6-7、26、29-30。] [6: 詳參《消保法》第47條至第55條、《投保法》第28條至第36條規定。] [7: 《個資法》第32條規定提起訴訟之財團法人及公益法人之要件應符合(一)財團法人之登記財產總額達新臺幣1,000萬元或社團法人之社員人數達100人;(二)保護個人資料事項於其章程所定目的範圍內;(三)許可設立3年以上。其與《消保法》第49條規定消費者保護團體提起訴訟之要件應符合(一)許可設立2年以上;(二)置有消費者保護專門人員;(三)申請行政院評鑑優良,或《投保法》未為資格限制相較,《個資法》之資格要求最為嚴格。] [8: 經檢視其立法理由,係參考《消保法》第50條及《投保法》第33條規定。] [9: 由於公益法人之運作,端賴部分政府資金挹注,或公司企業會員捐助,若不得因處理訴訟受有報酬,是否有足夠誘因積極處理個人資料訴訟;若發生個人資料外洩之企業為捐助該公益法人之會員,該公益法人是否願意承擔訴訟,亦有疑義。參見曾學立,《個人資料保護法團體訴訟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6月,頁124-125。] [10: 消基會指出,《個資法》修法之初,對法人資格並未限制,凡章程中記載有個資保護目的,皆可承受訴訟,惟如無法勝訴,所有費用皆只能由消基會自行承擔,故團體訴訟不應奠基消保團體之犧牲上。黃彥棻,臺灣個資外洩頻傳,該如何使個資法發揮更大保護力?消基會提個資修法三大建議,iThome,2023年3月16日,網址:https://www.ithome.com.tw/news/15595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張景皓,個資法將滿周年 產業因應情況仍紛亂不齊,iThome,2013年10月2日,網址:https://www.ithome.com.tw/tech/8290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9日。] 因此,針對提起團體訴訟之公益團體資格,建議研修《個資法》第32條規定,參考《消保法》第49條2015年修正消保團體資格之規定,放寬承受團體訴訟之法人資格[footnoteRef:11],以及《勞動事件法》第40條第5項規定,得適度允許請求合理律師費[footnoteRef:12]。 [11: 2015年《消保法》第49條修正時,刪除提起團體訴訟須為「社員人數500人以上之社團法人」、「登記財產總額新臺幣1,000萬以上之財團法人」之資格限制。] [12: 2018年《勞動事件法》制定時,第40條第5項就團體訴訟律師酬金之規定,明文得 為訴訟費用之一部,並應限定其最高額。其制定理由係為使委任律師之酬金公平合理,應由司法院根據社會經濟狀況,並參酌法務部及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之意見,就委任律師酬金之支給標準及其最高限額。如委任律師酬金公平合理,即可避免濫訴之虞。] (2) 研議提高被害人不易或不能證明實際損害之賠償費用上限 《個資法》第28條第3項規定,被害人不易或不能證明其實際損害時,得請求之金額至多為新臺幣(下同)2萬元,如依團體訴訟規定起訴人數為20人計算,不計非財產損害,所得請求金額最高僅為40萬元,是否足夠支付受理求償登記之行政費用?該金額於2010年《個資法》修正時係參考《法院辦理民事事件證人鑑定人日費旅費及鑑定費支給標準》第3條規定[footnoteRef:13],惟該條於2003年迄今未修正,實有重新檢視之必要,俾提高業者正視個資外洩之嚴重性及被害人及求償之意願[footnoteRef:14]。 [13: 《個資法》第28條於1995年制定時,規定每人每一事件之賠償總額以新臺幣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計算,2010年修正時考量當事人不易或不能證明其實際損害額之例外情形,且個人資料之價值性及當事人行使請求權、出庭作證之意願,爰參考《法院辦理民事事件證人鑑定人日費旅費及鑑定費支給標準》之規定,修正為每人每一事件新臺幣500元以上2萬元以下計算,係為兼顧法院在個案之裁量權限及防止有心人士興訟。] [14: 由於訴訟成本與賠償費用不成比例,民眾提告之意願極低,另《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56條第3項規定,消費者不易或不能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時,每人每一事件上限為新臺幣30萬元。何家慈、陳曉芙、劉以羚、羅思涵,當電商平台成為詐騙高風險賣場,政府與企業該如何聯防資安漏洞?報導者,2023年2月7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personal-data-leaked-e-commerc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3) 舉證責任轉由被告負擔 在個資外洩之訴訟中,受害者必須就個資外洩係由被告造成進行舉證,惟個資保管系統係由被告所保有、建置及管理,於訴訟中要求受害者自行舉證似顯失公允。又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雖有就舉證責任顯失公平者,當事人得減輕舉證責任,惟為避免個案審判情形不一[footnoteRef:15],爰建議於《個資法》增訂舉證責任由受害者轉換成由被告負起證明個資並無外洩之責任。 [15: 以消基會控訴雄獅旅行社個資外洩一案為例,當時法院認為原告消基會應就個資外洩一事負舉證責任。] 撰稿人:林淑靜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7560/File_19799799.docx
R02389
國外不在籍投票制度之介紹
中華民國憲法;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公民投票法
吳淑青
2024-03-0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8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外不在籍投票制度之介紹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華民國憲法、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公民投票法 三、背景說明 國外各個民主國家多已實施不在籍投票制度,而我國討論多年,有民意代表認為,必須跨出保障公民權利的第一步,才能推動國家進步 。 (1) 為保障人民之參政權,中華民國憲法(以下稱憲法)第17條規定「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投票之方法,依憲法第129條 、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2條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3條第1項 及公民投票法第4條 規定,皆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投票之方式行之。 (2) 查現行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13條第1項 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7條第1項 皆規定,選舉人,除另有規定外,應於戶籍地投票所投票。但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13條第3項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7條第2項前段,皆規定投票所工作人員,得在戶籍地或工作地之投票所投票。顯示我國現今選舉制度雖採「戶籍制」為原則,但已實施極少部分的不在籍投票。 (3) 公民投票法第25條規定「主管機關辦理全國性公民投票,得以不在籍投票方式為之,其實施方式另以法律定之」。行政院曾擬具「全國性公民投票不在籍投票法草案」,於110 年9月30日函請本院審議。前經內政委員會審竣,並於111年4月1日進行黨團協商,惟因屆期不續審,未能完成立法程序。 四、探討研析 (1) 不在籍投票的類型 依國外實施經驗,不在籍投票類型如下 : 1. 通訊投票:通訊投票係指選民以郵寄投票方式代替親自到指定投票所投票,可於事前依法向戶籍所在地的選務機關申請通訊投票。通訊投票可以說是最方便的實體投票方式,然而,在賦予投票權人這種靈活性的過程中,投票權人之身分識別及運輸選票過程之風險大幅提升。有部分國家 會使用雙信封系統,確保投票權人的身份和選票之間無法建立任何關聯。 2. 移轉投票:許可選舉人登記不同投票所或是選舉區投票。移轉投票的投票過程與親自投票相同,唯一區別在於,投票權人可以在戶籍地的指定投票所以外的投票所投票,至於是只能在其他投票所中擇一,或是其他投票所任選,則不同國家規定不同。 3. 特設投票所投票:設置特別投票所投票,指的是選舉機關在醫院、軍營、監獄設立特別投票所以便利選舉人投票。特設投票所投票是為常規投票所查缺補漏的一種方式,特設投票所可以因事、因地、因人制宜,靈活性相當高。惟容易使投票權人被干預影響,或是在該特設投票所投票人數偏低,都可能影響投票自由與選票秘密性。我國亦有受刑人前於112年11月29日向憲法法庭提出聲請案,主張行政機關怠惰不在監獄內設置投票所,導致無條件剝奪受刑人選舉權 ,案經憲法法庭於112年12月8日舉行說明會,並於112年12月15日裁判憲法審查之聲請不受理 。 4. 代理投票:代理投票相當便利,授權代理人之後,後面投票程序基本上跟親自投票相同。然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如果是沒有使用雙信封系統的國家,基本上沒有選票秘密可言,是種需要社會信任度較高的投票方式。 5. 事先投票:所謂事先投票指允許選舉人在投票日數天前可先行投票,或稱為「提前提票」。原則上在正式選舉之投票日當天不在選舉區的選舉人,都可以申請這種事先投票方式。提前投票的投票過程與地點都和親自投票相似,最大的區別在於可以在投票日之前的一段時間內投票,而投票地點依各國規定設置。 6. 電子投票:電子投票是民主結合科技後產生的投票方式,以網路投票為例,可以說是對投票權人最方便的投票方式。然風險也是諸多不在籍投票方式中最大的,皆存有相當程度的疑慮。目前全世界也只有愛沙尼亞全面推動電子投票,其他諸如美、英、德、法等民主大國,均部分使用或暫不使用。 7. 投票卡投票:投票卡投票是投票權人獲得投票卡後,可以選擇要用何種投票方式進行投票的一種制度。投票卡與其說是一種投票方式,毋寧更像一種統合措施,可以使多種不在籍投票方式及親自投票同時運行時,更加流暢。 8. 境外投票:境外投票最主要目的是使境外公民的投票權不被剝奪,因此各種境內投票會遇到的問題,境外投票也都有。境外投票最大的挑戰是,選票運輸風險與選務成本提升。除了運輸成本外,在國外設置投票所,也增加選務管理的成本。 (2) 實施不在籍投票之國家簡介 1. 美國的不在籍投票制度以通訊投票為主,再透過事先投票、特設投票所投票、代理投票、電子投票與境外投票等 6 種投票方式相互搭配,涵蓋了幾乎所有類型的投票權人的需求 。 2. 歐洲很多國家為了讓每一選民都能行使公民的投票權利,都有不在籍投票的設計,其方式包括代理投票、事先投票、投票卡投票及通訊投票等。其中以通訊投票最為各國所普遍採用 ,包含奧地利、德國、匈牙利、愛爾蘭、盧森堡、波蘭、斯洛維尼亞、西班牙、英國等 。 3. 亞洲及大洋洲國家實施不在籍投票的有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澳洲、紐西蘭等國 。日本的不在籍投票制度可以歸納分類為 5 種投票方式,包括通訊投票、事先投票、特設投票所投票、移轉投票及境外投票。韓國有通訊投票、事先投票、境外投票等 3 種不在籍投票方式 。 (3) 國外實施不在籍投票制度之成果 各國實施不在籍投票制度希望達成之目的多為保障投票權,同時期望能提升投票率。以實施的結果觀察,無論有沒有提升投票率,施行不在籍投票制度都一定能更好的保障國民投票權。 各國推行相同的不在籍投票方式,不一定能得到相同的預期成果,例如美、英、法都實施代理投票,在提升投票率方面法國就不如美國與英國。通訊投票在美、英、德、日、韓都有施行,而在提升投票率的效果方面,日本的效果似乎沒有其他4個國家好。 每個國家採用的不在籍投票方式是其政策選擇結果,與該國所處環境密切相關,沒有萬能的投票方式或解決方案的組合。制度實施結果不僅取決於國家環境背景,還取決於制度的設計與實施方式。 (4) 我國實施不在籍投票制度之主要爭點 行政院前於第10屆送請本院審議「全國性公民投票不在籍投票法草案」,於委員會審查時,委員提出之審查意見除修正公民投票法,尚包含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之相關修法意見,茲將委員會審查意見及主管機關說明彙整如下,供委員問政參考。 1. 適用之選舉類別:行政院提出之不在籍投票僅適用全國性公投,委員會審查時委員提出包含總統副總統選舉及公職人員選舉之不在籍投票。中央選舉委員會表示 ,101年起總統副總統選舉及公職人員選舉合併舉行投票,其中區域立法委員選舉有73種選票;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則自103年起9種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合併舉行投票,實施不在籍作業複雜度高,又如僅擇部分選舉種類實施不在籍投票,須考量選民能否完整行使選舉權等問題。內政部表示 ,考量公投事項是對「事」的投票,且全國性公投選票僅有 1 種,選務作業較為單純,先行採行較不具爭議性。至於對「人」的選舉,為確保政策成功實施,避免社會疑慮,建議於全國性公民投票推動後,再視其實施狀況,作為未來選舉制度是否採行不在籍投票之參考。 2. 適用之對象:係以交通便利性做為申請之依據,審查時委員提出將身分別亦納入作為申請依據,除適用在戶籍地外之工作、求學者及選務人員外,尚包括軍人、警察、因疾病、身心障礙,以及在監服刑等人。中央選舉委員會表示 ,不在籍投票之實施,係考量對於投票權人因工作、就學等因素於投票日不克返回戶籍地,或因返回戶籍地投票須花費時間、金錢成本,為方便投票權人投票,爰採行不在籍投票。 3. 實施之方式:依國外實施經驗,不在籍投票主要包括通訊投票、移轉投票、特設投票所投票、代理投票、事先投票、電子投票、投票卡投票及境外投票等多元投票方式。行政院則採循序漸進,先以境內移轉投票方式辦理。審查時委員提出兼採其他不在籍投票方式,依據該投票方式再配合修正相關規定。中央選舉委員會表示 ,制度實施初期,其他投票方式,是否納入採行,因社會各界看法不一,建議俟社會各界有共識後,再予採行。 4. 是否採專法規範:委員提出不同選舉以分別立法或制定專法加以規範。中央選舉委員會表示 ,宜視各界對於公職人員選舉與公民投票不在籍投票的制度內涵及實施方式,是否具有共識,以及立法內容而定。內政部表示 ,在維持兩項選舉罷免法作為規範選舉事務之專屬性,並避免專法與兩項選舉罷免法產生競合適用問題,認為選舉制度如實施不在籍投票,尚無須另以專法規範。 5. 其他修法意見:委員另建議原住民族以不在籍投票方式有效解決原住民秘密投票問題 、地方公投是否得以不在籍方式辦理 及是否開放境外投票 等問題。 撰稿人:吳淑青 � 李文馨、黃靖媗,民眾黨團:人工生殖法、不在籍投票 列重點法案,自由時報,政治,113年2月15日,第A4版。 � 中華民國憲法第129條:「本憲法所規定之各種選舉,除本憲法別有規定外,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投票之方法行之」。 � 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2條:「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除另有規定外,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投票方法行之」。 �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3條第1項:「公職人員選舉,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單記投票之方法行之」。 � 公民投票法第4條:「公民投票,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投票之方法行之」。 � 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13條第1項:「選舉人,除另有規定外,應於戶籍地投票所投票」。 �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7條第1項:「選舉人,除另有規定外,應於戶籍地投票所投票」。 �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張世熒、樊中原,我國實施移轉投票可行性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18卷第1期,109年6月,頁47-49;林穎霆,不在籍投票制度研究:美、英、德、法、日、韓之比較分析暨我國實施之可行性研究,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12年1月,頁22、25、35、54-55、112。 � 奧地利、比利時、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荷蘭、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英國均採用雙信封系統。 � 憲法法庭,林祐良聲請案說明會新聞稿,112年12月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75&id=351285" �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75&id=35128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5日。 � 憲法法庭,112年憲裁字第146號,112年12月1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5303&id=351208" �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5303&id=35120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5日。 � 林穎霆,同註9,頁57。 � 周良黛,台灣「不在籍投票」的立法政策研析,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3卷第2期,94年12月,頁99。 � 林穎霆,同註9,頁57。 � 周良黛,同註13,頁101。 � 林穎霆,同註9,頁78、86。 � 林穎霆,同註9,頁112-114。 � 立法院公報,第110卷,第83期,委員會紀錄,110年11月3日出版,頁8-9。 � 同前註,頁10。 � 同註19,頁9。 � 立法院公報,第110卷,第114期,委員會紀錄,110年12月22日出版,頁322。 � 同前註,頁321。 � 同註19,頁10。 � 同註19,頁35-37。 � 同註22,頁300-302。 � 同註19,頁68-71。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7558/File_19799796.doc
R02388
國會改革議題-日本參議院紀律委員會運作程序簡介
立法委員行為法;立法院紀律委員會組織規程;立法院紀律委員會審議懲戒案進行程序
陳韋佑
2024-03-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8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日本參議院紀律委員會運作程序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委員行為法、立法院紀律委員會組織規程、立法院紀律委員會審議懲戒案進行程序 三、背景說明 (一)日本國會由眾議院及參議院組成 ,皆由代表全體人民的民選議員組成 。兩議院議員任期不同,眾議院議員任期4年,參議院議員任期6年 。因參、眾議院紀律委會運作機制類似,以下謹介紹日本參議院紀律委員會之運作程序。依日本國會法第41條第3項規定,參議院設置17個常設委員會,包括紀律委員會 。依參議院規則第74條第17款規定,紀律委員會由10人組成,負責議員懲罰之相關事項 。 (二)依日本憲法第58條第2項規定,參議院及眾議院應各自制定會議運作程序及內部紀律規則,並得懲罰違反議院內部秩序之議員 ,學者認此屬國會自律權之表現 ,並認為議員「違反議院內部秩序」之違紀行為,應以空間及功能來綜合認定,僅於議院內執行議員職務時發生的違紀行為始屬之 。而議員「違反議院內部秩序」之違紀行為,包括國會法第124條、參議院規則第192條、第235條、第236條、第244條及245條等規定 ,但上開違紀行為規定,僅為例示,其他違反議院內部秩序之行為亦得提交紀律委員會 。因此,日本參議院紀律委員會負責審議議員違反議院內部秩序之違紀行為,內容包括議員無故缺席會議 、辭呈使用不雅文字 、議員不遵守議長制止或取消其發言命令 、洩漏議事秘密 等。 四、探討研析 (1) 日本參議院紀律委員會組成 依據日本國會法第42條第1項規定,紀律委員會委員由議院於每屆國會會議初始時選任,並於議員任期內任職 。紀律委員會委員由各政黨依所屬議員人數比率選任之。依上開規定選任委員後,各政黨所屬議員人數發生變動致影響各政黨可選任名額時,議長得經議院運營委員會審議後,更換委員 。另依參議院規則第74條之2規定,議員不得同時擔任二個常設委員會之委員,但依國會法第42條第3項規定選任或擔任國家基本政策委員會、預算委員會、決算委員會、行政監察委員會、內務管理委員會或紀律委員會委員者,不在此限 。紀律委員會得設具專業能力之職員及調查員 ,以發揮委員會之職能。 (2) 議員違紀行為提交紀律委員會 依國會法第121條第1項規定,參、眾議院發生違紀行為時,議長應先提交紀律委員會審議,並於議院審議後公布 。學者認為此項規定原因係對於由國民投票選出之議員施予紀律處分,須特別謹慎處理,因此須由紀律委員會審議並經議院審議後公布 。常設委員會內部發生違紀行為,委員長應向議長報告並要求給予紀律懲罰 。各委員會委員長有權維持委員會內部秩序,但不得親自處理違紀行為,而須向議長報告並請求給予紀律懲罰。議長應判定委員長報告的議員行為是否構成違紀行為,並決定是否將此行為提交紀律委員會議處。如有必要,議長得進行獨立調查,在作出此類提交決定時,議長應尊重委員長的報告,但不受其報告內容約束 。眾議院經40名以上議員提議、參議院20名以上議員提議,議員得提出紀律動議,且該動議應於行為發生後3日內提出 。 (3) 紀律委員會審議程序 紀律委員會委員長負責處理委員會議事並維持秩序 。紀律委員會須有委員總額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始得開會或作成決定 。紀律委員會之議事決定,應由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行之,可否同數時,取決於委員長 。 紀律委員會審議違紀案件時,應先聽取案件提交人或提出紀律動議人的說明,提出問題,再聽取違紀行為人或其代理人辯解。必要時得詢問違紀行為人及相關人員,經討論後議決 。紀律委員會得經由議長要求違紀行為人及利害關係人出席,並得向其提出詢問 。 紀律委員會審議違紀行為時,不允許議員以外人士在場旁聽。但經報告及取得紀律委員會委員長許可之人員,不在此限。紀律委員會得經決議召開秘密會議。紀律委員會委員長為維持秩序,可命令旁聽者離場 。紀律委員會委員長應向議院報告委員會之案件審議進展及結果 。紀律委員會少數意見遭否決,如取得出席委員十分之一以上支持,少數意見提案人得向紀律委員會委員長報告後,向議院報告。但須由少數意見贊同者連署提交一份少數意見簡明報告 。因此紀律委員會審議程序中少數意見,得併送院會討論審議。 (4) 紀律懲罰 依國會法第122條規定,紀律懲罰得處公開議場告誡、公開議場道歉、一定期間停權、除名 。一旦違紀行為事實經審議認定成立,紀律委員會即應依據違規情節輕重,決定紀律懲罰內容,但須是上述四種處罰之一,不得施加其他法未明定之懲罰 。 (5) 結語 日本於國會法、參議院規則內明定參議院紀律委員會組成、運作、審議程序及紀律懲罰種類,實務上亦有參議員遭到紀律懲罰之實例。例如2023年3月參議院議員因當選後長年旅居國外,未曾出席參議院任何一場議會,經警告後仍不回國履行職責,最後遭參議院除名 。由此可知,日本參議院紀律委員會之運作,除有完整規範外,亦具有實際懲罰效力。 撰稿人:陳韋佑 � 日本国憲法第42條規定:「国会は、衆議院及び参議院の両議院でこれを構成する。」 � 日本国憲法第43條第1項規定:「両議院は、全国民を代表する選挙された議員でこれを組織する。」 � 日本国憲法第45條規定:「衆議院議員の任期は、四年とする。但し、衆議院解散の場合には、その期間満了前に終了する。」日本国憲法第46條規定:「参議院議員の任期は、六年とし、三年ごとに議員の半数を改選する。」 � 国会法第41條第3項規定(節錄):「参議院の常任委員会は、次のとおりとする。……十七 懲罰委員会。」 � 參議院規則第74條第17款規定(節錄):「各常任委員会の委員の数及びその所管は、次のとおりとする。……十七 懲罰委員会 十人。1.議員の懲罰に関する事項。」 � 日本国憲法第58條第2項規定:「両議院は、各々その会議その他の手続及び内部の規律に関する規則を定め、又、院内の秩序をみだした議員を懲罰することができる。但し、議員を除名するには、出席議員の三分の二以上の多数による議決を必要とする。」 � 松澤浩一,《議會法》,ぎょうせい,1987,頁551。 � 松澤浩一,《議會法》,ぎょうせい,1987,頁552。 � 松澤浩一,《議會法》,ぎょうせい,1987,頁554。 � 松澤浩一,《議會法》,ぎょうせい,1987,頁554。 � 国会法第124條規定:「議員が正当な理由がなくて召集日から七日以内に召集に応じないため、又は正当な理由がなくて会議又は委員会に欠席したため、若しくは請暇の期限を過ぎたため、議長が、特に招状を発し、その招状を受け取つた日から七日以内に、なお、故なく出席しない者は、議長が、これを懲罰委員会に付する。」 � 參議院規則第192條規定:「辞表に無礼の言辞があると認めたときは、議長は、朗読を省略して、その要領を議院に報告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この場合において、議長は、その辞表を懲罰委員会に付託して審査せしめることができる。」 � 參議院規則第235條規定:「參議院議事規則第235條規定:「(第1項)議長の制止又は発言取消の命に従わない者に対しては、議長は、国会法第116条によりこれを処分するの外、なお、懲罰事犯として、これを懲罰委員会に付託することができる。(第2項)委員長の制止又は発言取消の命に従わない者に対しては、委員長は、第51条によりこれを処分するの外、なお、懲罰事犯として、これを議長に報告し処分を求めることができる。」 � 參議院規則第236條規定:「国会法第63条により公表しないもの又は議院に提出(提示を含むものとする。次項において同じ。)がされた特定秘密を他に漏らした者に対しては、議長は、これを懲罰事犯として、懲罰委員会に付託する。秘密会の記録の中でその委員会において特に秘密を要するものと決議した部分又は委員会に提出がされた特定秘密を他に漏らした者に対しては、委員長は、懲罰事犯として、これを議長に報告し処分を求め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 国会法第42條規定:「常任委員は、会期の始めに議院において選任し、議員の任期中その任にあるものとする。(第2項)議員は、少なくとも一箇の常任委員となる。ただし、議長、副議長、内閣総理大臣その他の国務大臣、内閣官房副長官、内閣総理大臣補佐官、副大臣、大臣政務官及び大臣補佐官は、その割り当てられた常任委員を辞することができる。(第3項)前項但書の規定により常任委員を辞した者があるときは、その者が属する会派の議員は、その委員を兼ねることができる。」本條規定「会期の始め」有學者進一步闡釋,指大選或定期選舉後國會會議之初始,即審議各項事務之前須舉行之選任會議,因非先選任各常設委員會委員,各項議事無法進行實質審議,詳參松澤浩一,《議會法》,ぎょうせい,1987,頁361。 � 国会法第46條規定:「常任委員及び特別委員は、各会派の所属議員数の比率により、これを各会派に割り当て選任する。(第2項)前項の規定により委員が選任された後、各会派の所属議員数に異動があつたため、委員の各会派割当数を変更する必要があるときは、議長は、第四十二条第一項及び前条第二項の規定にかかわらず、議院運営委員会の議を経て委員を変更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 參議院規則第74條之2規定:「議員は、同時に二箇を超える常任委員となることができない。二箇の常任委員となる場合 には、その一箇は、国会法第42条第3項の場合を除き、国家基本政策委員、予算委員、決算委員、行政 監視委員、議院運営委員又は懲罰委員に限る。」 � 国会法第43條規定:「常任委員会には、専門の知識を有する職員(これを専門員という)及び調査員を置くことができる。」 � 国会法第121條第1項規定:「各議院において懲罰事犯があるときは、議長は、先ずこれを懲罰委員会に付し審査させ、議院の議を経てこれを宣告する。」 � 松澤浩一,《議會法》,ぎょうせい,1987,頁554。 � 国会法第121條第2項規定:「委員会において懲罰事犯があるときは、委員長は、これを議長に報告し処分を求め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 松澤浩一,《議會法》,ぎょうせい,1987,頁555。 � 国会法第121條第3項規定:「議員は、衆議院においては四十人以上、参議院においては二十人以上の賛成で懲罰の動議を提出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この動議は、事犯があつた日から三日以内にこれを提出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 国会法第48條規定:「委員長は、委員会の議事を整理し、秩序を保持する。」 � 国会法第49條規定:「委員会は、その委員の半数以上の出席がなければ、議事を開き議決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い。」 � 国会法第50條規定:「委員会の議事は、出席委員の過半数でこれを決し、可否同数のときは、委員長の決するところによる。」 � 松澤浩一,《議會法》,ぎょうせい,1987,頁559。 � 參議院規則第239條規定:「懲罰委員会は、議長を経て、本人及び関係者の出席を求め、尋問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 国会法第52條規定:「委員会は、議員の外傍聴を許さない。但し、報道の任務にあたる者その他の者で委員長の許可を得たものについては、この限りでない。(第2項)委員会は、その決議により秘密会とすることができる。(第3項)委員長は、秩序保持のため、傍聴人の退場を命ずることができる。」 � 国会法第53條規定:「委員長は、委員会の経過及び結果を議院に報告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 国会法第54條規定:「委員会において廃棄された少数意見で、出席委員の十分の一以上の賛成があるものは、委員長の報告に次いで、少数意見者がこれを議院に報告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この場合においては、少数意見者は、その賛成者と連名で簡明な少数意見の報告書を議長に提出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第2項)議長は、少数意見の報告につき、時間を制限することができる。(第3項)第一項後段の報告書は、委員会の報告書と共にこれを会議録に掲載する。」 � 国会法第122條規定:「懲罰は、左の通りとする。一、公開議場における戒告。二、公開議場における陳謝。三、一定期間の登院停止。四、除名。」 � 松澤浩一,《議會法》,ぎょうせい,1987,頁559。 � 日本第211回国会参議院懲罰委員会会議録情報第3号,令和5年3月14日,議事錄網址:� HYPERLINK "https://kokkai.ndl.go.jp/#/detail?minId=121114780X00320230314&current=14" �https://kokkai.ndl.go.jp/#/detail?minId=121114780X00320230314&current=14�。 5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7234/File_19799569.doc
R02387
行政法人監督密度之研析
行政法人法
賴怡瑩
2024-03-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87 議題研析 一、題目:行政法人監督密度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行政法人法 三、背景說明 113年2月間,報載稱,媒體抨擊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發部)打擊假訊息不力、刪減相關業務,數發部透過新聞稿澄清,數發部部長唐鳳兼任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行政法人)董事長,積極督促並推廣相關技術,且今(113)年新增「智慧防詐」計畫預算,推動技術研發 。另外,文化部委外研究之「文化類行政法人之運作、發展及政策建議」報告,指出社會各界對行政法人認識不足,政策配套也未完整與連貫,造成監督機關將行政法人視為「自負盈虧」;不少法人董事長由監督機關首長兼任,「機關化」成為高度聽從於監督機關的「下級機關」,無法以專業核心為依歸 。上述二則新聞似反映個別行政法人之自主性及其配套之績效成果衡量應有不同的考量。本文擬就監督機關與受監督之行政法人監督密度加以研析。 四、探討研析 (1) 行政法人應以執行公共事務為主要績效指標 我國於100年4 月27日公布施行行政法人法,該法第2條第1項規定「本法所稱行政法人,指國家及地方自治團體以外,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為執行特定公共事務,依法律設立之公法人。」同條第2項復規定「前項特定公共事務須符合下列規定:一、具有專業需求或須強化成本效益及經營效能者。二、不適合由政府機關推動,亦不宜交由民間辦理者。三、所涉公權力行使程度較低者」。另該法具基準法性質,規範行政法人的共通事項,並作為行政法人個別組織法律的導引 。目前中央機關以個別組織法律設置之行政法人計有11個 ;業務範疇包括文化、科技、運動、住宅及都更、資安及核安領域。依行政法人法規定,行政法人主要由監督機關監督 ,其餘監督機制包括立法監督 、審計監督 及公眾監督 。 以「行政法人年度自籌款比率達成率 」而言,或有認為行政法人應視肩負公共事務性,自訂合理財務自籌目標,部分行政法人成立後,財務仰賴政府程度未減反增;另自籌收入目標值設置多有偏低或自籌財源未達目標 ;或有認為行政法人制度所強調的成本效益、經營效能,在遂行公共任務及履行公共責任時,不宜將之窄化為以自籌經費能力為關鍵指標,以避免行政院各部會及地方所屬機關(構)卻步於改制為行政法人 。 依上,監督者對行政法人績效指標之設定及達成情形依其角色立場不見得有一致之理解。為免爭議,建議行政法人監督機關審慎行使監督權限,依個別行政法人特性審核相關營運計畫及績效指標,避免盲目追求成本效益,以期個別行政法人能達成落實公共事務之核心目標。 (2) 行政法人董事長是否由監督機關首長或副首長兼任,建議得予明定 行政法人法第9條第1項規定,行政法人設董(理)事會者,置董(理)事長一人,由監督機關聘任或提請行政院院長聘任;解聘時,亦同。經查目前中央機關設置之11個行政法人中,僅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設置條例第10條第1項規定「本院置董事長一人,由國防部部長兼任」,其餘均採空白授權方式規定,亦即個別行政法人設置條例規定該行政法人「置董事長一人,由監督機關就董事中提請行政院院長聘任之」。 除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外,目前中央機關設置之10個行政法人中,有6個行政法人係由各該行政法人監督機關首長或副首長、政務委員兼任董事長 ;其餘4個行政法人—文化部為監督機關之3個行政法人及國家運動科學中心非由政府機關代表兼任董事長,亦即除此4個行政法人外,現行行政法人設置確有學界及實務界所言行政法人實際運作趨向「行政機關化」 。惟由監督機關首長或副首長長期兼任行政法人董事長,學者認為容易導致制度設計原理被扭曲;行政法人制度強調引進民間專業人士,除了開放多元參與公共事務,也在避免出現政策制定與業務執行分不開,以致出現球員兼裁判的問題 。 學者有謂在調整監督機關對行政法人監督密度方面,監督機關須在「放手」(鬆綁、彈性、自主)和「拉回」(董事長由監督機關首長或副首長長期兼任)之間尋求適當的臂距和鬆緊度 ,爰此,建議個別行政法人組設時,應以其設置目的及其業務屬性研議是否由政府機關代表兼任董事長;另為利各界監督行政法人與監督機關之「臂距」衡量,建議參照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設置條例之立法體例,明定是否由監督機關代表兼任董事長。 撰稿人:賴怡瑩 � 潘姿羽,遭批打假訊息不力 數位部:積極督導資安院加碼防詐,中央社,113年2月17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2170098.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7日。 � 陳宛茜,朱宗慶主持首份文化類行政法人報告 點出自籌款迷思,聯合報,113年2月5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75511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7日。 �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行政法人專區-行政法人法規定,網址:https://www.dgpa.gov.tw/mp/archive?uid=149&mid=14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3月1日。 �以文化部為監督機關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一法人多館所)、文化內容策進院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以國防部為監督機關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以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為監督機關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國家太空中心;以教育部為監督機關為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國家運動科學中心;以內政部為監督機關為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以數位發展部為監督機關為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以核能安全委員會為監督機關為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 � 行政法人法第15條、第19條。 � 行政法人法第35條、第38條。 � 行政法人法第35條。 � 行政法人法第38條。 � 行政法人法第17條規定之績效評鑑內容之一(第3款)。 � 賴怡穎 ; 魏志揚,我國行政法人制度推動情形之審計,政府審計季刊,44卷 1期,112年10月,頁31。及游亦安,近年中央政府行政法人之設置及績效初探,國會季刊,49卷 1期,110年3月,頁93。 �劉坤億,檢視臺灣行政法人制度發展現況,政府審計季刊,44卷 1期,112年10月,頁13。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董事長由國科會副主任委員陳宗權兼任;國家太空中心董事長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董事長由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兼任;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董事長由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代理;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董事長由數發部部長唐鳳兼任;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董事長由核能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欣兼任。 � 同註11,頁10。 � 同註11,頁11-12。 � 同註11,頁13。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7212/File_19799542.doc
R02386
國會改革議題-美國眾議院倫理委員會運作程序簡介
立法委員行為法
陳宏明
2024-03-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8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美國眾議院倫理委員會運作程序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委員行為法 三、背景說明 美國憲法第1條第5項第2款明確授權各議院得規定該院之議事規則,處罰該院擾亂秩序之議員,並得經議員3分之2同意,將議員除名[footnoteRef:1]。為處理違紀懲戒案件,1967年眾議院設立「公務行為標準委員會(Committee on Standards of Official Conduct)」,嗣於2011年更名為「倫理委員會(Committee on Ethics)」。該委員會為眾議院唯一按政黨數平均分配席次之常設委員會,現由民主黨、共和黨各5席議員組成,共計10席。其職權包括(1)建議眾議院建立或執行行為標準所必要之立法或行政措施;(2)調查議員、議院官員及雇員執行公務所涉違反任何法律、規則、條例或其他行為標準之告發,經通知及聽證(Hearing)後,向眾議院建議其認為適當之行為或懲戒內容;(3)經眾議院核准,將調查所得涉嫌違法之相關證據送交聯邦或州主管機關;(4)發布及提供行為適當性相關諮詢意見[footnoteRef:2]。茲就美國眾議院倫理委員會(下稱倫理委員會)處理議員違紀懲戒案件現行法制及運作程序概述如下,俾供參考。 [1: 其原文為“Each House may determine the rules of its proceedings,punish its members for disorderly behavior,and, with the concurrence of two thirds,expel a member.”] [2: Jacob R. Straus, House Committee on Ethics:A Brief History of Its Evolution and Jurisdiction,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Updated 2023/3/31,p.6-7,website: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L/98-15 (last visit:2024/2/22)] 四、探討研析 (1) 倫理委員會職權行使之法源依據 美國憲法賦予國會制定議事規則懲戒議員違紀行為之權力,議員如違反相關法規,包括刑事犯罪、議事違紀行為或有損國會聲譽之行為,國會有權對其懲戒。除眾議院議事規則[footnoteRef:3](Rules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適用於倫理委員會及其下設小組委員會外,倫理委員會依眾議院議事規則第XI條2(a)(1)授權訂定倫理委員會規則[footnoteRef:4](Rules Committee on Ethics,下稱委員會規則),作為其職權行使之法源依據。 [3: Cheryl L. Johnson , Rules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118th) ,2023/1/10,website:https://cha.house.gov/_cache/files/5/3/5361f9f8-24bc-4fbc-ac97-3d79fd689602/1F09ADA16E45C9E7B67F147DCF176D95.118-rules-01102023.pdf (last visit:2024/2/26)] [4: Thomas A. Rust ,Rules Committee on Ethics (118th) ,2023/2/28,website:https://ethics.house.gov/sites/ethics.house.gov/files/documents/CoE%20Adopted%20Rules%20118th_0.pdf (last visit:2024/2/26)] 委員會規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委員會一般規則,其內容包括一般規定、定義、諮詢意見與豁免、財務揭露、會議、委員會幕僚人員、保密、小組委員會(一般政策與組織)、法定人數與資格喪失、投票要件、委員會紀錄、委員會與小組委員會會議進行之轉播。第二部分為調查機構,相關內容包括眾議院決議、委員會調查權(一般政策)、申訴、主席與少數黨領袖之職責、申訴處理、國會倫理辦公室(Office of Congressional Ethics,下稱倫理辦公室)之移送(Referral)、委員會主動詢問或調查、調查小組委員會、違紀告發聲明之修正、委員會報告要件、被申訴人答辯、裁決聽證、懲戒聽證與懲戒或其他建議之審議、向被申訴人揭露免責資訊、被申訴人與證人之權利、無意義申訴之處理,以及移送至聯邦或州有關機關[footnoteRef:5]。 [5: Contents,p.iii,同前註。] 此外,委員會規則規定,委員會得經多數決通過修正、增訂或廢止委員會規則。基於公平正義需要,委員會得經多數決通過審議特定事項有必要而不違反本規則之特別程序,並應於通過後通知相關當事人[footnoteRef:6]。 [6: Rule 1. General Provisions,p.1,同註4。] (2) 倫理委員會及倫理辦公室之組成 1.倫理委員會 倫理委員會由10名議員組成,其中5名來自多數黨,5名來自少數黨。並由多數黨1人擔任主席(Chairman),少數黨1人為少數黨領袖(Ranking Minority Member)。此外,委員會現有幕僚人員(Committee Staff)29名[footnoteRef:7],其應符合專業且無黨派、具備專業知識且足以勝任其職務、執行職務不受黨派影響及不得參與任何直接影響國會或總統選舉之政治活動等條件。所有幕僚人員應於倫理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時以委員會多數決通過任命。如有必要,並得經委員會多數決議對外聘請法律顧問,以因應調查之需要[footnoteRef:8]。 [7: Committee on Ethics , Committee Staff ,website:https://ethics.house.gov/committee-staff (last visit:2024/2/26)] [8: Rule 6. Committee Staff,p.11-12,同註4。] 2.倫理辦公室 有鑑於倫理委員會自律性經常飽受外界批評,眾議院於2008年成立倫理辦公室,負責接收、審查眾議院議員、官員及雇員不當行為之告發,並酌情將有關事項移送倫理委員會處理。倫理辦公室為獨立、無黨派之獨立實體,理事會(Board)由6名理事[footnoteRef:9]組成,另有2名為候補理事。其中3名理事及1名候補理事由眾議院議長提名,並指定1名理事為主席;另3名理事及1名候補理事由少數黨領袖提名,並指定其中1名理事為共同主席(Co-Chairman)。提名人選經議長及少數黨領袖同意後,由議長任命之。其資格為「應具有傑出的公眾聲望,在立法、司法、監管、職業倫理、商業、法律及學術等領域受過良好教育、培訓或擁有豐富經驗,因而特別有資格擔任理事會成員。」遴選時無須考慮政治派別,而應以其是否適合履行職責為依據[footnoteRef:10]。 [9: 經查,目前6名理事會成員中,其中3名為前眾議員,其餘3名為自眾議院退休之高階官員。Office of Congressional Ethics , Board And Staff ,website:https://oce.house.gov/about/board-and-staff (last visit:2024/2/26)] [10: Jacob R. Straus, House Office of Congressional Ethics: History, Authority, and Procedure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Updated 2023/3/31,p.11-15,website: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R40760 (last visit:2024/2/26)] 倫理辦公室之幕僚人員主要由法律顧問及其他在倫理、法律或調查方面具有專門知識的專業人員組成,現有7名人員。理事會成員及幕僚人員受到嚴格的調查實施規則及行為準則約束,於調查、收集相關證據資料時應嚴守公正立場及遵守保密規定[footnoteRef:11],以維護被申訴人之權益。 [11: Office of Congressional Ethics, Citizen’s Guide , website:https://oce.house.gov/learn/citizen-s-guide (last visit:2024/2/26)] (3) 倫理委員會運作程序 1.例行會議[footnoteRef:12] [12: Rule 5. Meetings,p.10,同註4。] 委員會例行會議於每月第2個星期二,除非眾議院於當日不開會。當委員會主席認為有充分理由時,得於其他日期召開會議。當主席認定無待審查事項時,得不召開例行會議。另外,委員會主席應排定委員會會議之議程,少數黨領袖得於議程中增列會議事項。 2.委員會調查權之行使[footnoteRef:13] [13: Rule 14. Committee Authority to Investigate—General Policy,p.17-18,同註4。] 依據眾議院議事規則第XI條3(b)規定,委員會得於下列情況行使調查權: (1) 眾議員以書面形式並經宣誓直接向委員會申訴及提供資訊。 (2) 非由眾議員提供之申訴資訊,但經眾議員以書面保證該資訊係出於真誠且值得委員會調查及審議; (3) 委員會主動進行調查; (4) 眾議員被起訴或以其他方式被指控有犯罪行為或在聯邦、州或地方法院判處重罪。 (5) 眾議院通過決議授權或指示委員會進行詢問或調查; (6) 倫理辦公室之移送。 3.委員會主席與少數黨領袖之職責[footnoteRef:14] [14: Rule 16. Duties of Committee Chair and Ranking Minority Member,p.20-22,同註4。] 委員會主席與少數黨領袖得共同決定下列事項: (1) 當申訴資訊提交至委員會時,應於14個日曆天或5個會議日內(以先到者為準),決定該資訊是否符合委員會規則所定之申訴要件。 (2) 除委員會以多數決另作決定外,委員會主席與少數黨領袖於共同決定提送委員會之申訴資訊符合委員會規則所定申訴要件後之45個日曆天或5個會議日內(以晚到者為準),得共同決定: A、 建議委員會以不需要眾議院採取任何行動之方式處理申訴之全部或一部,其中包括駁回申訴或發函回復提出申訴及被申訴的眾議員。 B、 成立調查小組委員會。 C、 要求委員會延長45個日曆天之期限。 (3) 在調查小組委員會成立前共同收集有關申訴的相關資訊或將是否成立調查小組委員會之議題列入議程。 (4) 如委員會主席與少數黨領袖共同決定提交給委員會的資訊符合委員會規則有關申訴之要求,且申訴未於45個日曆天或5個會議日內(以較晚者為準)處理,且未再延長45個日曆天,應即成立調查小組委員會,並將申訴送交該小組委員會審議。如委員會主席與少數黨領袖於前開期限內曾將是否成立調查小組委員會之議題列入議程,則調查小組委員會僅得經委員會多數決贊成,始得成立。 (5) 當主席和少數黨領袖共同認定提交至委員會的資訊不符合委員會規則有關申訴之要求時,得將資訊退還給申訴人,並聲明該資訊不符合委員會規則規定申訴之要求;或建議委員會授權成立調查小組委員會,以繼續進行調查。 4.調查小組委員會[footnoteRef:15] [15: Rule 19. Investigative Subcommittee,p.28-31,同註4。] 委員會主席與少數黨領袖應選定4名非倫理委員會成員之眾議員(由多數黨及少數黨平均分配)組成調查小組委員會,委員會主席應指定其中1名多數黨議員擔任小組委員會主席,少數黨領袖亦應指定其中1名少數黨議員擔任小組委員會之少數黨領袖。 調查小組委員會進行調查時,包括取證等程序,均應於執行會議上進行;依據傳票或其他方式提供的所有證據或證詞,均應視為於執行會議上取得或提供。調查小組委員會應詢問被申訴人及證人是否須由法律顧問代理。如是,應以書面方式指定,且其不得在法律顧問缺席的情況下接受詢問,除非其明確表明放棄權利。調查小組委員會應給予被申訴人答辯之機會,就申訴及調查中出現的相關問題進行口頭或書面陳述,陳述須經宣誓或確認。幕僚人員得面談證人,檢視文件及其他證據,並要求證詞陳述應經宣誓,並確認文件之真實性及正確性。調查小組委員會得以多數決通過以傳票或其他方式傳喚證人出席作證,並提出帳簿、紀錄、信件、備忘錄、文件及其他調查所需之物品。除非委員會另有規定,傳喚權屬於調查小組委員會主席與少數黨領袖,其應依調查小組委員會之要求簽發傳票。 除眾議院先例對該證據另有規定外,調查過程中相關證據均應經採認。調查小組委員會主席或其他主持成員應就證據、動議及程序等其他相關事項作出裁決,並得指示證人回答問題。調查完成後,幕僚人員應起草調查小組委員會報告,內容包括涉嫌違紀行為相關資訊之綜合摘要。如調查小組委員會有充分理由認定其行為違反公務行為準則等相關規定,調查小組委員會得以多數決通過「違紀告發報告」。違紀事項如不只一項,則應分項列舉,內容包括對違紀事項之簡要陳述及其違反之條文規定,並應將副本送交被申訴人及其法律顧問,以供答辯。如未通過違紀告發報告,則應向委員會提交報告,說明調查所收集之資訊摘要、結論、理由及其他適當建議。 5.裁決聽證[footnoteRef:16] [16: Rule 23. Adjudicatory Hearings,p.34-39,同註4。] 在被申訴人提交答辯或提交期限屆滿後,調查小組委員會主席應將違紀告發報告、被申訴人答辯聲明等資料提交給倫理委員會主席與少數黨領袖。除倫理委員會主席與少數黨領袖已擔任調查小組委員會成員外,兩人應為裁決小組委員會之當然主席及少數黨領袖。 裁決小組委員會應舉行聽證,以確定違紀告發報告中之違紀事項是否成立。裁決小組委員會得以傳票或其他方式傳喚證人出席作證,並提出帳簿、紀錄、信件、備忘錄、文件及其他調查所需之物品。 除另有規定外,裁決聽證應依以下程序進行[footnoteRef:17]: [17: Rule 23(k).p.38-39,同註4。] (1) 主席與少數黨領袖應宣布聽證開始、時間分配、舉行聽證之依據及目的。 (2) 主席應依序請委員會法律顧問及被申訴人法律顧問進行開場陳述。 (3) 證人證詞及其他相關證據依序採認。 (4) 證人應先由傳喚該證人之法律顧問進行詰問(examine)。對方法律顧問得對證人進行反詰問(cross-examine)。主席得酌情准許法律顧問進行覆主詰問及覆反詰問(Redirect examination and recross examination)。其後,裁決小組委員會成員得向證人提問。 (5) 主席應依序請委員會法律顧問及被申訴人法律顧問進行結案陳述。委員會法律顧問得經主席准許預留反駁時間。 在提交所有證詞及證據後,裁決小組委員會應儘速審查違紀告發報告中的各項違紀事項,並以多數決認定是否成立。裁決小組委員會之裁決結果應向倫理委員會提出報告。如裁決結果為不成立,倫理委員會應基於裁決小組委員會之報告內容,向眾議院提出報告。 6.懲戒聽證與懲戒或其他建議之審議[footnoteRef:18] [18: Rule 24. Sanction Hearing and Consideration of Sanctions or Other Recommendations,p.40-41,同註4。] 如裁決小組委員會向倫理委員會報告違紀事項經裁決結果成立,則倫理委員會應舉行懲戒聽證。懲戒聽證程序係倫理委員會就此類違紀事項擬向眾議院提出之懲戒建議,聽取委員會法律顧問及被申訴人法律顧問之口頭或書面意見;除有書面請求並經委員多數決同意外,原則上無須聽取證人之證詞,與前述裁決小組委員會舉行之裁決聽證在程序上有所不同。 懲戒聽證結束後,倫理委員會應就擬向眾議院提出之懲戒建議案進行審查及表決。倫理委員會得經多數委員決議,逕向違紀議員發出申誡函(Letter of Reproval)或採取其他適當的委員會懲戒行動;亦得以多數決通過,建議眾議院採取下列一項或多項懲戒處分:(1)自眾議院除名(Expulsion)。(2)譴責(Censure)。(3)訓誡(Reprimand)。(4)罰鍰(Fine)。(5)在不違憲的前提下,剝奪或限制議員之權利、權力、特權或豁免權。(6)其他委員會認為適當的懲戒處分。倫理委員會提交眾議院之報告,其內容應適當說明支持其所作結論之證據,並敘明建議懲戒處分之理由,以利眾議院作最終決定。 撰稿人:陳宏明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7129/File_19799491.docx
R02384
國會改革議題-英國國會議員利益衝突迴避相關法制簡介
立法委員行為法
林智勝
2024-02-2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8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英國國會議員利益衝突迴避相關 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委員行為法 三、背景說明 英國國會(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由三部分所組成:國王、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s)及下議院(The House of Commons)。一般所稱「英國國會」,係指透過選舉產生的下議院,目前共有650位席次,稱為國會議員(Members of Parliament,MP)[footnoteRef:1]。鑑於我國《立法委員行為法》[footnoteRef:2]為維護國會尊嚴、規範立法委員行為準則及利益之迴避之重要法律,謹介紹英國國會議員利益衝突迴避相關法制經驗,俾供參考。 [1: 英國國會網站,House of Commons,網址:https://www.parliament.uk/business/common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2: 《立法委員行為法》於1999年1月25日制定公布,最後修正日期為2002年1月25日。] 四、探討研析 (1) 英國下議院規範登記議員個人利益-《議員行為守則指引》 英國國會下議院訂有《議員行為守則指引》(House of Commons Code of Conduct and Guide to Rules)(下稱《指引》),規範議員相關利益衝突迴避行為。該《指引》於1995年7月19日經下議院決議通過,規範議員應登記之利益項目,目前最新版本為2023年2月10日所發布[footnoteRef:3],以下彙整議員應登記4大部分利益簡介[footnoteRef:4]: [3: 英國國會網站,The Code of Conduct together with the Guide to the Rules relating to the Conduct of Members,網址:https://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5803/cmcode/1083/report.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4: 英國國會網站,Employment and earnings、Donations and other support for activities as a Member of Parliament Threshold for registration、Gifts、Visits、Shareholdings、Miscellaneous,網址:https://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5803/cmcode/1083/report.html#1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1.就業和收入利益 議員一年內同一來源總金額超過3百英鎊;董事關係薪 資;配偶、伴侶或家庭成員收入;捐贈他人、慈善機構或社 區組織;簽訂12個月或以上合約並定期收款項等,必須登 記。 2.對議員活動的捐贈及其他支持利益 選舉超過1,500英鎊單筆捐款,或超過5百英鎊定期捐款;財務贊助、貸款、遺贈、禮物(包括免費或優惠價格提供);或屬《政黨、選舉及全民投票法》捐贈利益等,均須登記。 3.對議員的捐贈及其他支持利益 議員本人、配偶或其助理在國、內外收到價值超過3百英 鎊禮品、福利或招待。包括旅遊門票、餐飲與住宿、衣服或珠 寶等禮物;俱樂部會費及會員資格;國外訪問,均應登記。 4.土地與財產、股權、雜項利益 價值超過10萬英鎊的總財產、具有實質價值的土地、股 權占公司已發行股本15%以上,或價值超過7千英鎊,同時包 括國外信託所獲實際與潛在利益及其他任何未明確屬於其他 類別之相關經濟利益或物質的雜項利益,均應登記。 (2) 英國上議院議員利益聲明與議事程序書面通知申報機制 有關上議院議員利益聲明與申報,主要目的是提供議員所收受的任何財務利益資料供社會檢視,因該等收受利益行為可能會被視為影響該議員在國會的行為、言論、表決取向[footnoteRef:5],謹分述如下: [5: 英國國會網站,Declaration of Members' Interests,網址:https://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201012/cmcode/1885/188505.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1.上議院議員利益聲明規範[footnoteRef:6] [6: 英國國會網站,Appendix to the Guide to the Rules: Resolutions of the House relating to the Conduct of Members,網址:https://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201516/cmcode/1076/107608.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根據1974年5月22日上議院決議「在上議院或其委員會 的任何辯論程序,或議員、大臣與王室僕人進行的溝通中,須 披露任何相關的金錢利益或任何性質的利益。」上議院此決議 確立議員任何性質的相關經濟利益,無論是直接或間接,都應 在議會程序中予以宣布。除了申報當前利益外,議員還必須申 報相關的過去利益及預期的利益。 2.上議院啟動議事程序書面通知申報機制[footnoteRef:7] [7: 同註5,第78段。] 根據1995年7月19日的決議,議員在提交任何啟動議事 程序的書面通知時,必須在議事令文件(或通知文件)上申報 相關利益,即: (1)問題(Questions)(口頭或書面回答,包括緊急問 題); (2)早期動議(Early Day Motions)、其修正提案,或 支持此案的原因; (3)提交法案利益(包括「投票」法案或支持此類提交 法案); (4)任何其他動議、修正案採具名支持(Added names in support of them); (5)法律修正案具名支持。 當有議員申報此類利益時,議事程序表上有關議員名字後面 會標示「R」的符號,表示該議員已申報相關利益,避免利益衝 突。所謂應申報的「相關利益」為議員財務利益登記冊(Register of Members' Financial Interests)中應登記的任何利益,或 議員應在辯論與溝通中申報的利益。 (3) 英國國會設置標準專員-調查議員利益衝突迴避 英國國會根據第150號議事規則[footnoteRef:8]任命一名具有獨立地位的人士為議會標準專員(Parliamentary Commissioner for Standards)(下稱專員),任期固定為5年,現任專員是丹尼爾(Daniel Greenberg CB),於2023年1月1日被任命。專員負責維護議員利益登記冊(Register of Members' Financial Interests),接受及調查有關議員被檢舉違反《指引》的檢舉。專員調查議員相關檢舉可設立調查小組(Investigatory Panel),由專員擔任主席,並聘兩名評估員(Assessors),其中一名資格為法律背景人士,由專員委任,另一成員由議長委任[footnoteRef:9]。當專員建議採取進一步行動時會舉行聽證會,由7名資深議員組成,並提出處罰建議。接受聽證的議員可由法律顧問陪同。調查結束後專員將向標準及特權事宜委員會(Committee on Standards and Privileges)(下稱委員會)報告調查結果[footnoteRef:10]。另上議院同樣亦設有標準專員負責對涉嫌違反上議院行為準則(Rules of conduct in the House of Lords)進行獨立及公正的調查。這包括調查議員在財務贊助、議會設施的使用以及履行議會職責與活動過程中接觸到的人的待遇方面有否違反規則之情況[footnoteRef:11]。因上、下兩院之專員設置機制類似,謹介紹下議院專員調查議員利益衝突迴避權責。下議院專員接獲檢舉,或掌握足夠證據即可展開調查[footnoteRef:12],一般有兩種處理結果: [8: 英國國會網站,Standing Order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 Public Business 2002 (2) Contents-150,網址:https://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200102/cmstords/27519.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6日。] [9: 英國國會網站,PARLIAMENTARY STANDARDS Description of the Complaints Investigation Process Procedural Note 1-21 paragraph,網址:https://www.parliament.uk/globalassets/documents/pcfs/procedural-notes/pcfsprocednote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6日。] [10: 英國國會網站,Summary of the Nolan Committee's First Report on Standards in Public Life- Members of Parliament,頁4,網址: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5a7da2ed40f0b635051d0604/1stInquiry_Summary.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6日。] [11: 英國國會網站,Parliamentary Commissioner for Standards,網址:https://www.parliament.uk/mps-lords-and-offices/standards-and-financial-interests/parliamentary-commissioner-for-standard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1日。] [12: 英國國會網站,What happens if an MP is found to have broken the Code of Conduct?,網址:https://www.parliament.uk/mps-lords-and-offices/standards-and-financial-interests/parliamentary-commissioner-for-standards/parliamentary-commissioner-for-standards/faq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1.由議員更正資料進行道歉[footnoteRef:13] [13: 英國國會網站,Allegations currently under investigation by the Commissioner,網址:https://www.parliament.uk/mps-lords-and-offices/standards-and-financial-interests/parliamentary-commissioner-for-standards/complaints-and-investigations/allegations-currently-under-investigation-by-the-commissioner/,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1日。] 專員認為違規行為輕微,可以更正程序結案。若被檢舉的議 員已承認未登記或申報某項個人利益,或所涉及的個人利益輕微, 便可酌情更正資料。現行處理方式為要求議員承認違規行為並為 此道歉,且讓議員對公眾解釋其正在採取的措施,以確保不再發 生進一步的違規行為。 2.向委員會提交備忘錄或建議實施制裁[footnoteRef:14] [14: 英國國會網站,Allegations reported to the Committee on Standards,網址:https://www.parliament.uk/mps-lords-and-offices/standards-and-financial-interests/parliamentary-commissioner-for-standards/complaints-and-investigations/allegations-reported-to-the-standards-committe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1日。] 在調查結束後,專員向委員會提交備忘錄,列出調查事實, 委員會就是否發生違規行為得作出結論,若違法屬實,則會建議 對議員實施制裁。該委員會其後會向下議院報告結論及提出罰則 建議,並由下議院作出最終決定。此外,即使裁定檢舉不成立,亦 可因檢舉涉及公眾利益或檢舉衍生較廣泛的問題,同樣由專員向 委員會提交備忘錄。委員會的報告會連同備忘錄一併提交下議院 作決定。調查結束後,專員、委員會、下議院的決定及調查過程中 收到的證據將會公布在官方網頁[footnoteRef:15]。 [15: 英國國會網站,Allegations and complaints against MPs,網址:https://www.parliament.uk/mps-lords-and-offices/standards-and-financial-interests/parliamentary-commissioner-for-standards/complaints-and-investigations/allegations--rectified/,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1日。] (4) 結論 英國國會制定議員行為規範,規範相關經濟利益應登記項目,主要用意為「協助國會議員盡職地去執行對議會、選民及大眾的責任」。因相關利益可能會對於未來國會中的議事運作產生影響,藉公開登記機制供社會大眾隨時檢驗,增進全民對國會議員應迴避利益衝突的關注。再者由英國國會設立標準專員專門負責監督議員的收入申報,就議員的行為規範及利益衝突迴避提出建議,並受理對議員的檢舉,對檢舉進行調查,配合委員會對議員的違紀行為進行處理,可窺見英國規範國會議員行為,並非紙上談兵。而良好的經濟利益應登記機制對政府而言也是國會議員利益衝突迴避的早期警示系統。 撰稿人:林智勝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857/File_19799295.docx
R02383
國會改革議題-美、法總統國情咨文制度之研析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傅朝文
2024-02-2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83 議題研析 1、 題目:國會改革議題-美、法總統國情咨文制度之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3、 背景說明 我國憲法於89年[footnoteRef:1]修憲增修立法院於每年集會時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footnoteRef:2],並於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二章之一「聽取總統國情報告」中規定相關條文。學者認此國情報告制度係參照美國總統向國會提出國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的制度所設計,而法國於2008年修改憲法時,也採取此制度[footnoteRef:3]。爰擬介紹美法兩國總統國情咨文制度相關規範及經驗,俾供參考。 [1: 有關年分使用採民國紀年,但涉及外國法制則採西元紀年。] [2: 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第3項規定︰「立法院於每年集會時,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 [3: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三民書局,十版,111年2月,頁449。] 4、 探討研析 (1) 美國總統國情咨文制度 1.起源、依據及咨文內容 依據美國憲法第2條第3款規定[footnoteRef:4]:「總統應經常向國會報告聯邦的情況,並向國會提出他認為必要和適當的措施,供其考慮;……。」簡言之,美國憲法要求總統時常向國會報告國情,其後逐步演變成總統每年發表國情咨文的慣例。總統發表國情咨文具有多重目的,其中包括報告美國國內外形勢,提出今後一年的立法建議,總統還可以藉這個機會發表個人對國家前景的理念。美國憲法雖未明文規定總統何時須至國會報告,但從1790年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Washington)發表「年度咨文」(Annual Message)開始,每年一次的年度報告便逐漸成為慣例。1945年,總統年度報告始改稱為國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footnoteRef:5]。其後隨著廣播、電視和網路等科技變革的出現,進一步將國情咨文發展成總統直接向美國人民發表講話的論壇[footnoteRef:6]。 [4: 美國在台協會網站,網址:美利堅合眾國憲法,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us-constitution.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日。] [5: 美國在台協會網站,美國總統國情咨文的緣起與沿革,2006年1月24日,網址: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age5a4a.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日。] [6: 美國眾議院網站,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網址:https://history.house.gov/Institution/SOTU/State-of-the-Union/﹔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15日。] 2.形式和次數的發展歷程 美國總統向國會發表國情咨文的傳統可追溯自首任華盛頓總統,他和繼任者亞當斯(Adms)總統都是親自到場報告,但在1801年第三任傑佛遜(Jefferson)總統改為書面咨文方式。從此,書面咨文的先例延續了百餘年,但到1913年威爾遜(Wilson)總統決定親自到場發表國情咨文,此後到場演說的傳統原則就一直延續至今[footnoteRef:7]。據統計,自1913年以來,包括拜登(Biden)總統於2023年發表的國情咨文在內,共有87次總統親自到場演說[footnoteRef:8]。惟並非每一位總統都遵循此傳統,歷史上部分總統僅發送國情咨文的書面報告,而非親自發表,例如尼克森(Nixon)總統(1973 年)和卡特(Carter)總統(1981年)。近幾任總統,從1981年雷根(Reagan)總統至2021年拜登總統,甚至在新就職第一年不發表正式的國情咨文,而是就各政策發表專題演講(Topical Speeches )。此外,少數情況下,在兩屆政府交接期間,一年內甚至有發表2次國情咨文,例如1961年艾森豪(Eisenhower)總統(提出國情咨文書面報告)與甘迺迪(Kennedy)總統(親自到場發表國情咨文)[footnoteRef:9]。 [7: 美國參議院網站,About Traditions & Symbols | State of the Union,網址:https://www.senate.gov/about/traditions-symbols/state-of-the-union.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日。] [8: 同註6。] [9: 美國眾議院網站,Delivery of the Speech,網址:https://history.house.gov/Institution/SOTU/Delivery/﹔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15日。] 3.地點及時間 在美國國會大廈遷至華盛頓特區以前,國情咨文通常在參議院發表。其後則在眾議院議場發表,並形成慣例。為接受總統的國情咨文,眾議院和參議院會共同通過決議以確定舉行聯席會議的日期和時間。自1934年起,通常在每年1月[footnoteRef:10]或2月初發表國情咨文[footnoteRef:11]。 [10: 美國國會的開會時間開始於每年1月初。即通常在每年第一個會期集會時為國情咨文。] [11: 美國眾議院網站,The Speech: Where and When,網址:https://history.house.gov/Institution/SOTU/Where-When/﹔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15日。] 4.對象 美國總統發表國情咨文時,在眾議院議事大廳就座者有參眾兩院議員、總統的內閣( The President’s Cabinet)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成員、最高法院大法官及外交使節團。在旁聽席上還有一些總統邀請的來賓在總統發表國情咨文過程中會得到公開表彰[footnoteRef:12],例如退伍軍人、移民、小商人、癌症倖存者等社會各界代表[footnoteRef:13]。總統的內閣成員不會全部出席,會有一位閣員未出席會議,以便在發生緊急狀況時,能有人繼承總統職務[footnoteRef:14]。 [12: 同前註。] [13: 楊晨,國情咨文歷史及意義,2012年1月25日,美國之音粵語網,網址:https://www.voacantonese.com/a/article-20120125stateoftheunionabc-138035373/937326.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15日。] [14: 同註7。] 5.進行程序 總統發表國情咨文時,先由專人引導進入眾議院議場大廳,所有人起立鼓掌。在眾議院議長介紹總統後,才由總統發表國情咨文。在此種儀式性的場合中,兩黨議員不論政治觀點如何分歧,不會干擾報告的進行。總統發表後,即行離開。國會議員不會對總統進行質詢或提問,也不會對國情咨文進行討論或表決[footnoteRef:15]。 [15: 黎家維,從美、法兩國憲政設計,思考我國總統國情報告制度,101年5月3日,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s://www.npf.org.tw/1/1069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15日。] 6.對國情咨文之回應 1966年在詹森(Johnson)總統發表國情咨文後,反對黨首次透過電視發表了對國情咨文的回應(Televised Opposition Responses),日後形成了反對黨對總統國情咨文發表電視回應的傳統[footnoteRef:16]。到1976年,電視台幾乎在發表國情咨文後會立即為反對黨提供一個時段進行對國情咨文的電視回應[footnoteRef:17]。 [16: 同註5。] [17: 美國眾議院網站,Televised Opposition Responses to the President's Annual Message,網址:https://history.house.gov/Institution/SOTU/Opposition-Speeche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15日。] (2) 法國總統國情咨文制度 1.起源 法國憲法在2008年修憲以前,雖有總統(書面)國情咨文權(Messages écrits)之規定,但沒有如美國總統制的總統國情咨文演說權(Déclarations devant le Congrès)。換言之,總統不赴國會演說,只能對國會提送書面國情咨文,國會議員對書面咨文內容也不會進行辯論。2008年修憲後,除擴大總統國情咨文演說權外,國會議員還可在總統離場後對其演說內容舉行辯論,但不能附隨投票表決[footnoteRef:18]。法國學者認為此次修憲強化總統國情咨文權,形同間接彰顯總統為國家大政決定者的憲政負責角色,擴增總統權力,並弱化總理作為行政權首長(chef du gouvernement)的角色[footnoteRef:19]。 [18: 2008年法國修憲增訂憲法第18條第2項。] [19: 郝培芝,法國半總統制的演化:法國 2008 年修憲的憲政影響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9卷, 第2期,99 年 6 月,頁80。] 2.依據 依法國憲法第18條[footnoteRef:20]規定:「總統得向國會兩院提送咨文,由其選派之代表宣讀以與國會溝通,國會不得對之舉行辯論(第1項)。總統得在特別為此目的召開之國會兩院聯席大會上發表演說。國會兩院聯席大會得在總統不在場時對其演說內容舉行辯論,但不得進行投票表決(第2項)。在國會休會期間,可為此目的舉行特別會議(第3項)。」次依「國會兩院聯席大會議事規則(Règlement du Congrès)[footnoteRef:21]」第23條規定︰「總統得於國會兩院聯席大會,對國會發表演說。於其演講預定之開始時間,依國會兩院聯席大會主席之主持指揮,引導總統進入會議大廳。總統就定位後,國會兩院聯席大會主席,立即請總統發表演說。總統之演說結束後,總統依其進入會議大廳之相同禮儀,離開會議大廳。因總統演說,而召開之該國會兩院聯席大會之會議場次,於總統演說結束後,即行暫停或散會。總統演說期間,任何國會兩院聯席大會之成員,皆不得發言干擾(第1項)。該國會兩院聯席大會之會議場次,得於總統離開會議大廳之後,再行召開,針對總統演說之內容,進行辯論。此一辯論,由國會兩院之任一政團主席,提出舉行之要求,即應進行。該舉行辯論之要求,應至遲於國會兩院聯席大會召開之前一天中午之前提出。此一辯論,亦得由國會兩院聯席大會之秘書處,逕行決定予以進行(第2項)。……不得進行任何表決(第5項)。」 [20: 法國憲法委員會網站,Texte intégral de la Constitution du 4 octobre 1958 en vigueur,網址︰https://www.conseil-constitutionnel.fr/le-bloc-de-constitutionnalite/texte-integral-de-la-constitution-du-4-octobre-1958-en-vigueur﹔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15日。] [21: 法國國民議會網站,Règlement du Congrès du Parlement,網址︰https://www.assemblee-nationale.fr/connaissance/reglement_congres.asp﹔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16日。] 3.形式和次數的發展歷程 依法國憲法第18條規定,法國總統行使國情咨文權可以選擇用書面或親自赴國會演說兩種形式。自1958年法國第五共和成立以來,法國總統已向國會提送18次書面咨文。自2008年修憲以來,國會已召開4次會議以聽取總統的國情咨文演說。簡言之,總統咨文權無須部長副署,也不受任何意見或條件的限制,被認為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行為,但總統很少使用該種權力[footnoteRef:22]。 [22: 法蘭西共和國公共事務網站,Le message du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au Parlement : quel fondement, quel historique ?,網址︰https://www.vie-publique.fr/eclairage/18717-le-message-du-president-de-la-republique-au-parlemen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17日。] 4.地點、時間及咨文內容 法國國會由兩院(參議院與國民議會)組成,但總統不是在參議院或國民議會發表國情咨文演說,而是在「國會兩院聯席大會Congrès」,即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發表國情咨文演說。另依憲法第18條規定,總統「得」赴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演說,時間及次數,都由總統主動決定。至於國情咨文演說內容,也完全由總統單方面決定,國會無建議的餘地[footnoteRef:23]。一般來說,在新當選的總統就職或新一屆立法機構在進行選舉後展開新一屆任期時,會依傳統向國會發表總統國情咨文;或在特殊情況下,例如1991年法國參與波斯灣戰爭時也會發表總統國情咨文。國情咨文內容有些純屬禮節性致詞,如致新當選國會的致詞,有些則涉及廣泛的政策事項,例如密特朗總統1986年4月的致詞,對立法機構的改革進行了理論探討[footnoteRef:24]。 [23: 李鎨澂,總統赴立法院進行國情報告,立法委員能否向其提出質詢?----以法國總統赴國會演說之憲法制度做參考,101年2月2日,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s://www.npf.org.tw/3/1029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16日。] [24: 同註22。] 5.對象 法國總統親自赴國會進行國情咨文演說時,在凡爾賽宮就座者除參議院與國民議會兩院議員外,還包含總理及內閣部長[footnoteRef:25]。 [25: 詳法國總統薩科齊先生在國會舉行的議會會議上就政府政策的挑戰和優先事項發表的演講。法蘭西共和國公共事務網站,Déclaration de M. Nicolas Sarkozy,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devant le Parlement réuni en Congrès, sur les défis et priorités de la politique gouvernementale, le 22 juin 2009.,網址︰https://www.vie-publique.fr/discours/175696-declaration-de-m-nicolas-sarkozy-president-de-la-republique-devant-le﹔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17日。] 6.進行程序 依法國憲法第18條第2項規定,總統不在場時,國會議員才能對總統國情咨文演說內容進行辯論,辯論後也不進行表決。因為總統不對議會負責。憲法明文規定之目的在於避免對內閣制或總統制產生混淆[footnoteRef:26]。另依國會兩院聯席大會議事規則第23條規定,總統國情咨文演說期間,任何國會兩院聯席大會議員,皆不得發言干擾。同規則第20條並規定,對於違反紀律的議員,依國民議會議事規則有關紀律的規定處理[footnoteRef:27]。值得注意者是在2018年7月9日,馬克宏(Macron)總統在國會發表任內第二次國情咨文演說時宣布,他希望修改憲法第18條,允許總統在演講後出席議會辯論,不僅可以留下來聆聽國會議員發言,而且能夠對議員做出回應。但嗣後其修憲案未獲通過[footnoteRef:28]。 [26: 同註22。] [27: 同註21。] [28: 同註22。] (3) 結語 美國約在19世紀以前,法國約在20世紀以前,總統原則上都不會親自赴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法國第三共和成立之初,依當時憲法規定,法國總統甚至被禁止進入國會,只能透過部長在國會宣讀咨文以與國會溝通[footnoteRef:29]。顯示出總統制或半總統制國家,傳統上對權力分立的重視及對強勢總統的戒心。但19、20世紀以後,美、法兩國總統與國會間漸由書面的間接溝通模式,轉變為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模式,雖然不是一般一問一答的方式,但已經是重大的改變。 [29: 同註22。] 在國情咨文權的行使時間上,美國通常在年初的1月或2月,而法國並沒有固定的時間。在國情咨文內容上,美國多為通案性的國情報告或立法計畫,而法國有時就個案事項如發動戰爭或對恐怖活動的因應等向國會發表國情咨文。在國情咨文次數上,法國遠少於美國,歷史上法國總統不常行使國情咨文權。 在總統國情咨文演說結束後,美國與法國皆無國會議員向總統質詢或提問之制度設計,國會議員也不得當場就演說內容為辯論或表決。法國國會雖有得辯論之規定,但也只能在總統不在場時進行。顯示出總統制或半總統制下之總統不對國會負責之憲政精神。但隨著廣播電視與網路科技的進步,總統與國會間,或總統與人民間存在許多溝通的管道,總統赴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漸成一種禮儀式的活動,並被解釋為對國會的尊重。 撰稿人:傅朝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854/File_19799289.docx
R02385
國會改革議題-韓國倫理特別委員會與倫理審查諮詢委員會運作程序簡介
立法委員行為法
陳秋芬
2024-02-2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8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韓國倫理特別委員會與倫理審查諮詢委員會運作程序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委員行為法 三、背景說明 依韓國憲法第40條及第46條規定,立法權屬於國會,且國會議員負有廉潔義務,應以國家利益為優先,本於良心履行職責,不得濫用職權,透過與國家、公共團體或企業之契約或處分來為自己或他人取得財產權、利益或職位等[footnoteRef:1]。如國會議員行為舉止有應為紀律處分時,程序應如何進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韓國國會作法,或可作為我國借鏡。 [1: 대한민국헌법제40조:「입법권은 국회에 속한다.」제41조:「①국회는 국민의 보통ㆍ평등ㆍ직접ㆍ비밀선거에 의하여 선출된 국회의원으로 구성한다.②국회의원의 수는 법률로 정하되, 200인 이상으로 한다.③국회의원의 선거구와 비례대표제 기타 선거에 관한 사항은 법률로 정한다.」제46조:「①국회의원은 청렴의 의무가 있다.②국회의원은 국가이익을 우선하여 양심에 따라 직무를 행한다.③국회의원은 그 지위를 남용하여 국가ㆍ공공단체 또는 기업체와의 계약이나 그 처분에 의하여 재산상의 권리ㆍ이익 또는 직위를 취득하거나 타인을 위하여 그 취득을 알선할 수 없다.」韓國憲法請參酌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B%8C%80%ED%95%9C%EB%AF%BC%EA%B5%AD%ED%97%8C%EB%B2%95 ,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19日。] 南韓國會屬一院制立法機關,下設有17個常務委員會(상임위원회)、1個常設特別委員會(상설특별위원회)及8個特別委員會(특별위원회)[footnoteRef:2]。然依國會法第46條[footnoteRef:3]設有倫理特別委員會(下稱倫理會),負責審議議員紀律處分等事宜;又依同法第46條之2[footnoteRef:4],國會亦設有倫理審查諮詢委員會(下稱諮詢會),本文謹就韓國倫理會及諮詢會立法沿革及運作為簡介,俾供參考。 [2: 韓國國會委員會介紹,請參酌韓國國會網站中委員會介紹,詳網址:https://www.assembly.go.kr/portal/cnts/cntsCont/dataA.do?cntsDivCd=CMMIT&menuNo=600238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3: 국회법46조(윤리특별위원회) :「① 의원의 자격심사ㆍ징계에 관한 사항을 심사하기 위하여 제44조제1항에 따라 윤리특별위원회를 구성한다……」現行有效國會法規定,請參酌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A%B5%AD%ED%9A%8C%EB%B2%95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4: 국회법제46조의2(윤리심사자문위원회) :「① 다음 각 호의 사무를 수행하기 위하여 국회에 윤리심사자문위원회를 둔다……」現行有效之國會法規定網址,同註3。] 四、探討研析 (1) 倫理會及諮詢會立法沿革簡介 參酌韓國國會法立法沿革以觀,國會議員紀律處分,1948年制定之初,係交由紀律資格委員會處理[footnoteRef:5];於1960年9月26日則修正交由立法司法委員會負責[footnoteRef:6];又於1991年5月31日修正時,再次改弦易轍於第46條明定由國會設立倫理會[footnoteRef:7]。該次修正迄今,雖規範倫理會些許條文仍有修正,但倫理會主責國會議員紀律處分等審議業務,已然確立。 [5: 請參酌1948年10月2日實施之國會法第96條規定以下,另依當時第16條規定,紀律資格委員會屬常設委員會性質。請參酌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InfoP.do?lsiSeq=4013&ancYd=19481002&ancNo=00005&efYd=19481002&nwJoYnInfo=N&efGubun=Y&chrClsCd=010202&ancYnChk=0#0000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6: 請參酌1960年9月26日修正生效國會法第174條規定以下,另依當時第35條規定,立法司法委員會屬常設委員會性質。請參酌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InfoP.do?lsiSeq=4022&ancYd=19600926&ancNo=00557&efYd=19600926&nwJoYnInfo=N&efGubun=Y&chrClsCd=010202&ancYnChk=0#0000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7: 請參酌1991年5月31日修正生效國會法第46條規定以下,另依當時國會法第44條規定以下,倫理會屬特別委員會一環。審查程序可參酌當時國會法第155條規範以下,請參酌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InfoP.do?lsiSeq=50031&lsId=&viewCls=lsRvsDocInfoR&chrClsCd=010102#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另依1991年5月31日修正國會法第46條第3項[footnoteRef:8]規定,有關倫理會之組成及國會法未規定之委員會運作事項,由國會規則為規定,據此,韓國亦訂有「倫理特別委員會組成規則」(下稱該規則)[footnoteRef:9],並於1991年8月1日決議通過施行。 [8: 原文請參酌1991年5月31日修正前之國會法제46조 (윤리특별위원회):「……③윤리특별위원회의 구성과 이 법이 정한 이외의 위원회운영에 관하여 필요한 사항은 국회규칙으로 정한다.」請參酌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InfoP.do?lsiSeq=50031&lsId=&viewCls=lsRvsDocInfoR&chrClsCd=010102#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1日。] [9: 1991年8月1日施行之規則為윤리특별위원회구성등에관한규칙,請參酌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 https://www.law.go.kr/LSW/lsInfoP.do?lsiSeq=35904&ancYd=19910801&ancNo=00063&efYd=19910801&nwJoYnInfo=N&efGubun=Y&chrClsCd=010202&ancYnChk=0#0000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該規則施行迄今,歷經5次修法,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7月6日修正,將諮詢會納入該規則第12條至第16條[footnoteRef:10],並明定諮詢會委員資格組成,係由國會議員以外之專家學者組成(含學術界、法律界、媒體或民間團體),負責就議員紀律問題等事項向倫理會提供建議。該次修正屬諮詢會於法令明文規範之起點。 [10: 有關2005年7月6日修訂該規則第12條規定,係規範倫理特別委員會設立倫理審查諮詢委員會,就議員道德操守審查和紀律問題向倫理會提供建議。原文請參酌該次修訂第12條第1項規定:「의원의 윤리심사 및 징계에 관한 자문에 응하기 위하여 위원회에 윤리심사자문위원회(이하 “자문위원회”라 한다)를 둔다.」,其餘第13條至第16條條文,併同參酌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InfoP.do?lsiSeq=71559&ancYd=20050706&ancNo=00130&efYd=20050706&nwJoYnInfo=N&efGubun=Y&chrClsCd=010202&ancYnChk=0#0000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嗣後韓國為確保諮詢會有效運行,讓倫理會於審議紀律處分前,有義務聽取並尊重諮詢會意見等理由,乃於2010年為5月28日修正國會法第46條之2[footnoteRef:11],將倫理會應設立諮詢會規定,提升法律位階至國會法為規範;隨後國會法又於2021年5月18日再次修正[footnoteRef:12],將原屬倫理會下之諮詢會,修正為國會應設立諮詢會,更確保諮詢會之獨立公正性[footnoteRef:13]。 [11: 2010年5月28日部分修訂之國會法版本,有關第46條之2規定原文及立法理由,請參酌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InfoP.do?lsiSeq=105409&ancYd=20100528&ancNo=10328&efYd=20100528&nwJoYnInfo=N&efGubun=Y&chrClsCd=010202&ancYnChk=0#0000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12: 諮詢會原屬倫理特別委員會所設立委員會(原文請參酌2021年5月18日修正前之國會法第46條之2第1項:「……윤리특별위원회에 윤리심사자문위원회(이하 이 조에서 "자문위원회"라 한다)를 둔다.」),然國會法修正時,將其修正為國會應設立諮詢會(原文請參酌現行國會法第46條之2第1項:「……국회에 윤리심사자문위원회를 둔다」)其主要職責係就國會議員兼職及從事營利業務向議長提供建議、就倫理特別委員會關於議員紀律處分提供建議及防止議員間之利益衝突相關事項。] [13: 參酌該次有關諮詢會轉為國會所屬之修法理由,係認議員利益衝突防止事項,宜由諮詢會負責,爰將諮詢會由倫理會轉為國會所屬。(原文係의원의 이해충돌 방지에 관한 사항을 윤리심사자문위원회에서 담당하도록 하고, 윤리심사자문위원회를 윤리특별위원회 소속에서 국회 소속으로 변경함(제46조의2).)參酌2021年5月18日部分修訂,2022年5月30日生效之國會法第46條之2及其制定/修訂理由,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InfoP.do?lsiSeq=232301&ancYd=20210518&ancNo=18192&efYd=20220530&nwJoYnInfo=N&efGubun=Y&chrClsCd=010202&ancYnChk=0#0000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是以歷經國會法等法規之多次修正,倫理會及諮詢會之法令依據及運作,已較為成熟完備。 (2) 現行國會法就倫理會及諮詢會處理紀律處分運作模式介紹 按現行有關韓國國會議員之紀律處分規定,涉及國會法[footnoteRef:14]第46條、第46條之2及第155條至164條規定。依第46條及第46條之2規定,明白揭櫫倫理會係負責審議國會議員紀律處分事宜;諮詢會職責則係向倫理會提出國會議員紀律處分之建議,倫理會審議國會議員之紀律處分前,應聽取且尊重諮詢會所提建議。茲就現行規定流程簡述[footnoteRef:15]如下: [14: 現行有效國會法規定,參酌網址,同註3。] [15: 有關紀律處分流程,參酌韓國國會網站,就紀律處分流程分4階段,為收案、倫理會審議(含諮詢會提供意見)、提交國會全體會議決議、作出決定等。可參酌韓國國會就某議員紀律處分審查階段示意圖,詳韓國國會網址:https://likms.assembly.go.kr/bill/billDetail.do?billId=PRC_M2U3A0F5U0D8T1H8V2U6M0M9Y0Z6V8&ageFrom=21&ageTo=21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1日。] 1. 收案 按國會法第156條及第157條規定,如國會議員有155條[footnoteRef:16]所述行為者,由議長於法定期間內將懲戒要求移交倫理會作出審議報告。 [16: 參酌國會法第155條規定:「國會議員有以下行為之一者,國會經倫理特別委員會審查後,可通過決議對議員進行紀律處分,但有第10項行為時,可不經倫理特別委員會審議而逕行決議為紀律處分。1.違反憲法第46條第1項及第3項行為。2.違反第29條兼職禁止規定。3.違反第29條之2從事營利業務禁止規定。3之2未依照第32條之2第1項或第2項進行私人利益關係的登記或變更登記,或故意遺漏或虛假提交登記或變更登記事項。3之3.違反第32條之4第1項利益衝突申報規定。3之4.明知有第32條之5第1項規定應迴避表決及發言而未申請迴避者。4.違反第54條之2第2項規定。5.違反第102條規定,發表與議題無關或與許可發言性質不同之言論,或違反本法規定之發言時間限制,嚴重擾亂會議進行者。6.違反第118條第3項規定,將未公開之部分,提供予他人閱覽、轉載或複製。7.違反第118條第4項,發表禁止公開之內容。8.有第145條第1項擾亂會場秩序之行為,或不遵守議長或委員長之處置。9.違反第146條規定,在全體會議或委員會上侮辱他人或發表有關他人私生活的言論。10.違反第148條之2,佔據議長席或委員長席,且不遵守第145條規定議長或委員長所為維持秩序之措施。11.違反第148條之3,妨礙議員進入全體會議及委員會議場之行為。12. 在國會集會日起7天內無正當理由不出席全體會議或委員會,或在收到議長或委員長的出席要求書後5天內仍不出席會議。13.在調查彈劾案件時,違反『國政監察及調查相關法律』規定之注意義務。14.符合『國政監察及調查相關法律』第17條所定懲戒理由時。15.符合『公職人員倫理法』第22條所定懲戒理由時。15之2違反『公職人員利益衝突防止法』。16.違反『國會議員倫理準則』或『國會議員倫理實踐規範』時」,現行有效國會法第155條規定之原文,參酌網址,同註3。] 2. 倫理會審議 倫理會於收案後,依國會法第46條第3項及第46條之2第1項第2款,於審查紀律處分前,應請諮詢會先予提供建議,倫理會須聽取並尊重諮詢會意見。倫理會於審議時,除聽取諮詢會建議外,依第159條規定,可請被移付懲戒之議員及有關議員到場接受詢問。而被移付懲戒之議員亦可依第160條出席會議說明,最後倫理會再依第162條作出審議報告送予議長。 3. 提交國會全體會議決議及作出決定 議長於收受倫理會之審議報告後,應依第162條及第163條規定提交國會全體會議為決議,並為紀律處分決定之宣告。 準此,現行國會法所規定之倫理會及諮詢會,各自有其法定角色與定位,其組成方式及兩委員會間之運作,或可供同屬一院制立法機關之我國參考。 撰稿人:陳秋芬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860/File_19799293.docx
R02382
自然碳匯取得減量額度之法制問題研析
氣候變遷因應法;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國土計畫法
李淑瓊
2024-02-2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82 議題研析 一、題目:自然碳匯取得減量額度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氣候變遷因應法、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國土計畫法 三、背景說明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條第9款規定:「碳匯:指將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自排放源或大氣中持續移除後,吸收或儲存之樹木、森林、土壤、海洋、地層、設施或場所。」而「自然碳匯」(natural carbon sink)則泛指自然環境中可固定及吸儲二氧化碳的載體,常見的自然碳庫如森林、草原、濕地、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如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各種碳匯儲存或固定碳的能力都不相同,普遍認為海洋、土壤與森林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碳匯潛力領域,其負碳能力於減緩氣候變遷扮演重要角色[footnoteRef:1]。根據媒體報導,不管是從供應鏈的要求或從企業永續發展等需求出發,國內企業對於自然碳匯所抵換的碳權(減量額度)[footnoteRef:2],皆具有高度的購買意願[footnoteRef:3]。 [1: 農業部,臺灣2050淨零轉型「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核定本),頁3-4,112年4月。] [2: 「碳權」為法規外的用語,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之用語為「減量額度」自願減量產生的額度,即是國際間所稱「carbon credit」,有人稱「碳信用」。參見:氣候變遷署籌備處(已於112年8月22日改制為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環保署自願減量推動策略專家論壇 各界對談納入修法,環境部新聞專區,112年5月18日,網址: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3064ec63-e51b-43be-8f20-1ce0abb05d3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1日。] [3: 林于蘅,碳交所納入自然碳匯 蘋果供應鏈樂見其成,工商日報,113年1月11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111700040-4399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1日。林巧璉,海委會完成「藍碳方法學」文件 提交環境部審查,中央通訊社,113年1月29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1290089.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1日。洪定宏,海委會完成藍碳方法學 企業購買意願高,自由時報,113年2月16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3092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1日。] 四、探討研析 (一)我國現行有關自然碳匯取得減量額度之相關規定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4條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中華民國139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第1項)。為達成前項目標,各級政府應與國民、事業、團體共同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發展負排放技術及促進國際合作(第2項)。」同法第25條定有自願減量專案之規定,該條第1項規定:「事業或各級政府得自行或聯合共同提出自願減量專案,據以執行溫室氣體減量措施,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取得減量額度[footnoteRef:4],並應依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條件及期限使用。」環境部依據同條第4項規定授權訂定「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並依該辦法第12條規定,完成自願減量專案之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審定(首批共計13類143項[footnoteRef:5]),公告於「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暨抵換資訊平臺」上。是以,事業或各級政府若欲從自然碳匯取得減量額度,應依前述相關規定辦理。 [4: 「減量額度」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條第13款之規定為「指事業及各級政府執行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本法修正施行前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額度抵換專案(以下簡稱抵換專案)、溫室氣體減量先期專案(以下簡稱先期專案)取得之額度。」] [5: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之減量方法清單」詳見: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溫室氣體實質減量新助力 環境部發布首批自願減量方法清單,環境部新聞專區,113年2月1日,網址: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d8e5e698-a05a-47ad-97a9-674cc260499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1日。] (二)自然碳匯自願減量專案之執行情形 依「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規定,事業或各級政府若欲取得自然碳匯自願減量專案之減量額度,應檢具使用中央主管機關審定公開溫室氣體減量方法之專案計畫書及相關文件,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註冊(同辦法第4條規定),經審查通過後據以執行,於執行完成提出監測報告及相關文件,經中央主管機關審查核准具實際減量成效後取得減量額度(同辦法第3條及第16條)。惟依環境部公告之自願減量方法清單,有關自然碳匯我國目前僅有「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footnoteRef:6]1項針對新植造林的減量方法,「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溫室氣體減量方法雖已公告,但皆仍在草案階段,還需蒐集公眾意見[footnoteRef:7]經環境部邀集學者專家召開審議會審查[footnoteRef:8]。另外有關海洋碳匯之減量方法,海洋委員會雖已委託研究完成臺灣本土紅樹林及海草床之海洋碳匯「藍碳方法學」[footnoteRef:9],惟尚未進行至草案公告階段。 [6: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暨抵換資訊平臺/自願減量專案/減量方法查詢」網頁,網址:https://carbonoffset.moenv.gov.tw/VoluntaryReductionView/MethodQuery,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1日。] [7: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暨抵換資訊平臺/參考資訊/公眾意見」網頁,網址:https://carbonoffset.moenv.gov.tw/VoluntaryReductionView/PublicOpinion,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1日。] [8: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第13條第3款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邀集學者專家召開審議會,辦理下列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相關審查作業:……三、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審定與修訂之申請。」] [9: 海洋委員會,購買藍碳碳權,企業高度意願,海委會已完成「藍碳方法學」,海洋委員會「本會新聞」網頁,113年1月29日,網址:https://www.oac.gov.tw/ch/home.jsp?id=63&parentpath=0,6&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4012900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1日。] (三)自然碳匯取得減量額度及認可境外碳權尚待補實 綜上可知,自然碳匯取得減量額度之重要關鍵在於減量方法,惟如前所述,我國目前僅有「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1項針對新植造林的自然碳匯減量方法,實務上目前尚未呈現具體成效,且事業或各級政府若欲從新植造林以外的自然碳匯取得減量額度,亦會因無其他碳匯可供適用的減量方法可據以執行專案,而無法申請。是以,目前我國自然碳匯取得減量額度於法制面上最大的問題,在於減量方法不足,爰建議與自然碳匯有關之主管機關,應積極研究其主管業務範圍之自然碳匯減量方法,送請環境部審議,以增加自然碳匯取得減量額度之途徑,並促進溫室氣體減量業務之推行。 其次,由於國內自然碳匯之減量方法不足,且執行減量方法亦需一定時程,始可取得成效,是以目前尚無事業或各級政府從自然碳匯取得減量額度。臺灣碳權交易所雖計劃於未來引進國外自然碳匯的碳權商品[footnoteRef:10],惟因我國的相關法規尚未承認境外的碳權,故企業購買境外碳權,並不能用來抵減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的碳費,僅能用以滿足綠色供應鏈或企業永續發展等法規強制減碳以外的需求,爰建議環境部應積極研議認可境外碳權之可行性[footnoteRef:11],及若認可境外碳權,其認可標準、可抵減額度及作業原則等相關規範,俾加速推動我國碳權交易與國際接軌,並提高企業之交易意願。 [10: 林于蘅,自然碳匯納碳交易 拚3月上架,工商時報,113年1月8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108700038-4399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1日。] [11: 翁至威,境外碳權暫不能抵碳費 環境部擬參考國際趨勢訂定認可準則,經濟日報,112年12月12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763425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1日。] 另外,由於平地森林保育可以增加碳匯,然近年臺灣平原卻出現森林、農業與再生能源用地相互競合的狀況。依據國土計畫法,各機關須針對其自身業務所涉及的空間政策和區位,提出「部門空間發展策略」,有學者指出,前述用地互相競合的狀況,應該回歸「國土空間規畫」解決[footnoteRef:12],爰建議相關主管機關就前述用地競合問題,應就其各別之使用及管理目的,積極進行協商,協調其使用及競合問題。 [12: 廖禹婷、陳昭宏,森林碳匯是什麼? 能永久不變嗎? 碳匯如何轉「碳權」、申請管道一次搞懂,環境資訊中心,111年8月5日,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23473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1日。(參見文中東華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系戴興盛教授意見)] 撰稿人:李淑瓊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835/File_19799227.docx
R02381
國會改革議題-各國國會行使監督懲罰權相關法制之探討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陳建欉
2024-02-2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8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各國國會行使監督懲罰權相關法制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三、背景說明 (一)國會為最高民意機關,基於權力分立制衡原則,為防止權力集中於任一權,而有監督行政部門之責。國會行使監督權賴以實現之主要手段有:調查聽證、質詢、文件調閱、舉行公聽會及行政命令審查等權力。為進行有效之監督,國會監督工具甚為重要,唯有充分掌握各項立法事實與資訊,才能做出正確之判斷[footnoteRef:1]。國會調查聽證係賦予國會主動蒐集並獲取立法相關資訊之權限;質詢或調閱文件,則須視行政部門答詢之態度積極與否,而產生不同之效果[footnoteRef:2]。 [1: 李仁淼,〈國會調查權之行使方法與界限〉,《月旦法學雜誌》,第250期,2016年3月,頁86。] [2: 黎淑慧,〈談立法院調查權〉,《管理資訊計算》,第7卷,特刊2,2018年8月,頁5。] (二)國會調查權起源,可追溯至1688年英國國會下議院,開啟調查委員會之先例[footnoteRef:3]。主要民主國家國會,無論是否有明文規範,皆具有廣泛調查權。質詢制度存在於內閣制及行政機關須向立法機關負責的國家;總統制國家,因為權力分立關係,總統與國會分別對選民負責,國會議員因而不具備質詢權[footnoteRef:4]。民主國家國會首要之任務與功能即在於善盡對政府之監督,國會監督之有效與否,向來是備受重視之議題[footnoteRef:5]。 [3: 鄒筱涵,《調查權與治理機制》,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1月21日,頁14。] [4: 楊日青,〈立法院質詢制度之探討〉,《政治大學學報》,第70期,1995年6月,頁69。] [5: 李昌麟,〈民主國家之國會對政府監督能力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第25卷,第2期,2019年6月,頁80。] (三)主要國家對違反國會監督義務者,所賦予強制力相關法制規定,簡要說明如下:   1.英國 英國為內閣制國家,閣員由國會多數黨議員兼任,下議院議員雖可向首相及閣員提出質詢,惟同黨議員通常加以支持,很少行使質詢權[footnoteRef:6]。1871年英國制定《國會證人宣誓法》(Parliamentary Witness Oaths Act),規定上議院、下議院兩院及委員會均有令證人宣誓之權限,如違反國會基於調查權所發之命令時,將構成刑事責任。1921年制定《調查法庭法》(Tribunals of Inquirly Act),國會針對官員違法失職時,得決議進行調查並指派專人組成調查法庭,藉強制性司法程序,確保國會行使質詢、彈劾等權力[footnoteRef:7]。英國下議院行使立法調查權,各選任委員會有權傳喚證人,調閱文件及紀錄,如有拒絕出席作證者,得以「藐視國會罪」(guilty of contempt)追訴,如證人作虛偽證言亦可能被依偽證罪起訴[footnoteRef:8]。 [6: 楊日青,同註4。] [7: 駱建呈,《國會調查權之研究—兼論我國立法院調查權之法制化》,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頁39-40。] [8: 同前註,頁42。] 2.德國 德國「聯邦眾議院議事規則」第100條至第106條規定,將質詢區分為「大質詢」、「小質詢」、「議員個別質詢」及「時事議題質詢」4種[footnoteRef:9],聯邦政府對於國會議員之質詢,有義務給予具根據及以事實證明之答復[footnoteRef:10]。此外,德國《基本法》規定議會可以組成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程序則準用刑事訴訟程序,並對證據調查過程賦予強制力[footnoteRef:11]。如證人拒絕到場則可處以1萬歐元以下之罰鍰並得命強制拘提之,且得依《國會調查委員會職權行使法》第21條規定,連續處以罰鍰一次[footnoteRef:12]。 [9: 德國聯邦眾議院網站,德國聯邦眾議院議事規則,第100條至第106條,網址:https://www.bundestag.de/parlament/aufgaben/rechtsgrundlagen/go_btg/go08-24517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1日。「大質詢」大多涉及重要之綜合政策問題。通常由反對黨黨團向聯邦政府提出。「小質詢」旨在就特別指出的領域向聯邦政府請求提供說明。「議員個別質詢」指聯邦眾議院每位議員有權向聯邦政府提出簡短的個人質詢,以獲取口頭或書面答復。「時事議題質詢」指議員關於最近一次的內閣會議所討論之時事議題,提出質詢。] [10: 呂坤煌,《德國聯邦眾議院質詢權之探討》,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2010年8月,頁12。] [11: 胡博硯,國民黨最好先了解國會有什麼工具,自由時報,2024年2月17日,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58149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8日。] [12: 李寧修,〈論國會調查權之革新與展望〉,《政大法學評論》,第54期,2018年9月,頁123。] 3.法國 法國雖為半總統制國家,國會議員仍具有質詢權,質詢制度大體分為書面及口頭兩種方式。《第五共和憲法》第48條第6項規定:「(國會兩院)每週至少保留1次會議,以供國會議員質詢及政府答詢之用。」[footnoteRef:13]1958年後法國國會議員之質詢權僅有「詢問」(question)性質,就個別官員職掌業務進行詢答,質詢結束後不能成為全院討論之議題,亦不交付表決,其目的僅在確保政府提供充分的資訊,並使之對國會負責[footnoteRef:14]。 [13: 法國國民議會網站,網址:https://www.assemblee-nationale.fr/dyn/16/divers/texte_reference/01_constitutio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14: 張景舜,《法國國會質詢制度之研析》,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編號864,2011年3月,頁36。] 此外,法國國會得成立調查委員會,可採行傳喚證人、舉行聽證或調閱文件等不同方法進行調查[footnoteRef:15]。各常設委員會亦可舉行聽證會,並要求政府官員到場;若經委員會要求,部長亦須到會備詢[footnoteRef:16]。依《國會職權行使法》第 6 條第 3 項第 1 款、第 2款規定,證人如有拒絕應訊或應訊時拒絕宣誓,可處 2 年有期徒刑及科 7,500歐元罰金[footnoteRef:17]。 [15: 徐正戎,〈法國的國會調查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8期,2006年1月,頁69。] [16: 國民議會議事規則第45條規定,網址: https://www.assemblee-nationale.fr/dyn/15/divers/texte_reference/02_reglement_assemblee_nationale#D_Article_4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17: 1958年國會職權行使法第6條第3項第1款規定,網址:https://www.legifrance.gouv.fr/loda/article_lc/LEGIARTI00003539136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4.美國 美國為總統制國家,在三權分立之下,國會並無質詢權。美國國會有調查事實之權力,其所發出傳票效力,獲得最高法院承認[footnoteRef:18]。參、眾兩院委員會可行使聽證制度(public hearing),具有輔助性權力(auxiliary power)及強制性質。美國國會行使調查聽證權,實務上為執行傳喚以取得文件或證言,可採取之強制措施包括行使「藐視懲罰權」[footnoteRef:19]、移請法院依「藐視國會罪」(contempt of Congress)裁判,得科100美元至10萬美元之罰金,並處1個月以上12個月以下有期徒刑。倘有偽造文書或證詞不實之情事,得以偽證罪起訴,使不合作之證人受到法律制裁,就國會聽證程序與效果而言,具有司法性及強制性[footnoteRef:20]。 [18: 胡博硯,同註11。] [19: 美國1857年通過「藐視國會罪」後,越來越偏重刑事手段取代民事的「藐視懲罰權」,1935年之後就無行使藐視懲罰權的案例。] [20: Congress’s Contempt Power and the Enforcement of Congressional Subpoenas : Law, History, Practice, and Procedure, CRS Report, May 8, 2014, p.18。] 5.日本 日本國會質詢制度,可區分為「質問」與「質疑」。質問係指議員就一般國政事項,要求內閣說明事實或發表意見;質疑係指議員對列入議事程序之議案,得以口頭提出疑義之行為[footnoteRef:21]。國會僅能透過不信任決議拘束內閣,使其負起政治責任,對於內閣虛偽、迴避答辯或「反質詢」之法律效果尚無明文規定。依《日本憲法》第62條規定,參、眾兩議院得各自進行有關國政之調查,並得為此要求證人出席作證或提出證言及紀錄[footnoteRef:22]。《議院證言法》第1條確認國會之國政調查權具強制性,依該法第6條第1項規定,對拒絕出席、宣誓、作證、提出文件與作虛假陳述者,得處3個月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footnoteRef:23]。 [21: 浅野一郎、河野久,新・国会事典 用語による国会法解説,有斐閣,2003年7月,頁157。] [22: 《日本憲法》第62條規定:「両議院は、各々国政に関する調査を行ひ、これに関して、証人の出頭及び証言並びに記録の提出を要求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23: 日本法令檢索,議院における証人の宣誓及び証言等に関する法律,網址: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322AC1000000225_20220617_504AC000000006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0日。] 四、探討研析 (一)各國國會對行政部門違反質詢義務,尚未建立相關課責制度 綜觀內閣制或混合制國家,國會議員擁有「質詢」權限,作為監督政府的主要工具。法制上雖賦予議員質詢權,行政官員自有答復之義務。惟行政官員如有反質詢或實問虛答等不當情形,前揭採取質詢制度諸國對之尚未明文規定課以其法律上責任。行政官員言行主要透過公報紀錄與錄影轉播等向社會公開,而被追究相應之政治責任。 (二)各國均賦予國會調查權一定之強制力,俾利遂行國會職能 綜觀主要國家國會,為遂行國會調查權能,相關法律對調閱文件、陳述意見、出庭作證、虛偽證言、妨礙調查、保密規定、傷害國會尊嚴等違反義務者,均處以行政罰或刑罰。如未賦予國會調查權相當之強制力,將會因受邀備詢或受傳喚者之拒絕出席、受要求提供資料者拒絕提供或作虛偽證言,而受到相當之影響而無法查明真相。故各國國會為取得行使職權所必要之資訊,皆賦予國會監督懲罰權,俾能有效監督行政部門[footnoteRef:24]。 [24: 陳清雲,〈立法院調查權法制化之立法建議〉,《軍法專刊》,第61卷,第1期,2015年2月,頁64-65。] (三)我國現行立法院監督相關法制與各界意見 依我國《憲法》第57條第1款後段及增修條文第3條第2項第1款後段規定,立法委員開會時有向行政院院長及行政院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針對官員虛偽答復,現行法律並未規定其法律效果。此外,立法院現行議事規範對於「反質詢」並未明文規定,惟部分地方立法機關之議事規則中,則有禁止「反質詢」規定[footnoteRef:25]。 [25: 例如臺北市議會議事規則第33條、臺中市議會議事規則第29條、臺南市議會議事規則第35條等規定。] 司法院釋字(下稱釋字)第325號解釋,雖確認立法院具有文件調閱權,惟與民主國家國會調查制度仍有差距[footnoteRef:26]。後經釋字第585號解釋,賦予立法院享有一定之調查權,俾能主動獲取行使職權所需之資訊。有論者認為現行體制下,調查權如由立法院行使,將與司法院及監察院調查職權產生爭議,有違憲擴權之虞[footnoteRef:27]。惟另有論者認為,經過7次修憲後,五權體制已實質不復存在,欲以五權憲法體制去否認立法院調查權,已難成理[footnoteRef:28]。鑑於各界意見不一,我國國會行使監督懲罰權相關法制,仍待討論以凝聚共識。 [26: 駱建呈,同註7,頁97。] [27: 林憲同,自由開講》國會調查權的法律本質及其憲政界限,自由時報,2024年2月7日,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57459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8日。] [28: 李仁淼,同註1,頁88-89。 ] 撰稿人:陳建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832/File_19799225.docx
R02380
國會改革議題-德國國會調查權相關法制簡介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江建逸
2024-02-2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8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德國國會調查權相關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三、背景說明 (一)依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footnoteRef:1](以下簡稱德國基本法)第20條規定,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一個聯邦國家,立法權應受憲法之限制,行政權與司法權應受立法權與法律之限制。1816年德國薩克森-威瑪-埃森納森邦(Sachsen-Weimar-Eisenach)憲法第91條賦予該邦國會成立調查委員會的權利,迄今德國的國會調查權發展史已逾200年[footnoteRef:2]。 [1: 司法院,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2020年1月2日,網址:https://www.judicial.gov.tw/tw/sp-search-1.html?Query=%E5%BE%B7%E5%9C%8B%E5%9F%BA%E6%9C%AC%E6%B3%9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2: 呂坤煌,〈德國的國會調查制度(上)〉,《國會季刊》,第31卷第7期,2003年6月,頁77。] (二)德國的國會調查權制度,在1919年的威瑪憲法第34條規定國會調查權正式確立。威瑪憲法第34條規定:「聯邦眾議院得設置調查委員會,經議員五分之一以上請求時,應設置之」。而1949年的德國基本法沿襲威瑪憲法,亦於其第44條明定國會調查權:「(1)聯邦眾議院有權,經四分之一議員提議之下,有義務成立調查委員會,委員會以公開審理方式調查必要的證據。舉證會議得不公開。(2)調查證據準用刑事訴訟的相關規定。信件、郵政及電訊秘密仍不得侵犯之。(3)法院及行政機關有法律協助及職務協助之義務。(4)調查委員會之決議不受司法審查。但法院對調查所根據之事實得自由評價及定斷。」[footnoteRef:3]德國國會調查權制度最大的特色是少數權的設計,其亦確實對國會調查權之制衡功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footnoteRef:4]。 [3: 陳淑芳,〈德國之國會調查權〉,《臺灣法學雜誌》,第78期,2006年1月,頁53。] [4: 駱建呈,《國會調查權之研究—兼論我國立法院調查權之法制化》,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頁47。] 四、探討研析 (一) 國會調查權法源依據   德國基本法第44條規定國會調查權,第45條之1第2項特別賦予國防委員會調查權。2001年制定國會調查委員會法(以下簡稱調查會法)來行使國會調查權。德國就國會調查權特別制定調查會法,將調查權以法律位階來具體化。 (二)國會調查程序   依德國基本法第44條及第45條之1第2項規定,國會調查權之行使皆在四分之一議員提議下得成立調查委員會,惟仍須經由院會的決議通過後進行,調查的範圍依憲法允許的權限進行(調查會法第1條)。調查的先行準備工作得委由調查官進行,期間以6個月為限(調查會法第10條)。調查官協助取得與審視必要證據,並得聽取相關人陳述意見,經調查委員會決議,得要求相關機關、私人提供證據(調查會法第18條及第30條),並得進行勘驗(調查會法第19條)。調查官獨立行使職權,但不得逕自對外表示意見,並應於期限內向調查委員會提交書面及口頭報告,並對於後續之處置提出建議[footnoteRef:5]。 [5: 李寧修,〈論國會調查權之革新與展望〉,《政大法學評論》,第152期,2018年3月31日,頁119。]   至於舉證會議則明定以公開會議方式行之,但原則上不得以錄音錄影以及影音轉播方式公開(調查會法第13條),惟在特殊條件下得例外決議不予公開,但應公開說明不公開之理由。調查委員會對證據調查過程賦予強制力以達成目的,如傳喚證人拒絕到場,則可向證人收取因缺席而產生的費用,處以1萬歐元以下罰鍰並強制拘提到場,如果屢傳不到,加倍罰鍰,並適用刑事訴訟法第135條規定(調查會法第21條)。   舉證過程適用保密規範(調查會法第14條第3款、第15條及議事規則第16條、第17條),涉及機密也包括商業、營運、發明或稅務秘密等事項。調查委員會依聯邦眾議院保密規則決定證據、證據蒐集及審議內容的機密等級,調查委員會成員於調查過程中知悉之機密資料應保守秘密,未經聯邦眾議院議長許可,不得在法庭或庭外陳述機密資料內容。調查結束後,調查委員會向聯邦眾議院提交書面報告,報告必須呈現調查過程、查明的事實和調查結果,調查委員會未形成一致意見的報告,應在報告中一併呈現(調查會法第33條)。   至於調查結果的效力,在內部效力,調查權係屬輔助性權力,院會或委員會在行使該「憲法職權」時,自應負有審酌、參納調查結果之義務[footnoteRef:6]。而其外部效力,則可藉由德國基本法第44條第4項之規定:「調查委員會之決議不受司法審查。但法院對調查所根據之事實得自由評價及定斷。」來一窺究竟,從而得知調查結果的效力,也釐清國家機關間的權限分際。 [6: 同前註,頁136。] (三)國會調查權之限制 1.與行政權之間的界限: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曾就國會調查權之行使與行政權之間須遵循權力分立之界限表示,「基於聯邦眾議院對於聯邦政府之監督權限,行政領域雖然是聯邦眾議院可以調查的領域,但仍不得侵犯行政自我負責的核心領域,如:事件尚未終結、尚處在內閣內部意志形成之提案、審議與處理之領域。」[footnoteRef:7] [7: 李寧修,同註5,頁121。] 2.與司法權之間的界限:調查會法第36條特別界定法院管轄權,明定本法發生爭議的管轄法院為聯邦高等法院,如有違憲爭議則由聯邦憲法法院決定。例如調查會法第18條就提出證據部分加以規範,在遵守憲法限制的前提下,聯邦政府、聯邦行政機關、與聯邦直接關聯之社團、公法人團體及基金會有義務根據要求提交物證,特別是與調查主題有關的檔案予調查委員會。如果請求被拒絕或提交的重要證據被列為密件,則必須以書面形式告知調查委員會無法提供的原因。如應調查委員會或其四分之一成員的聲請,聯邦憲法法院得判決拒絕請求的適法性。法院和行政機關有義務提供法律與業務協助,特別是提供物證。所引起的法律爭議,由聯邦高等法院依調查委員會或其四分之一成員的聲請而判決之。而德國基本法第44條第4項規定:「調查委員會之決議不受司法審查。但法院對調查所根據之事實得自由評價及定斷。」,從而得知國會調查報告對司法審判並不具有拘束力。 3.不得侵害基本人權:國會調查必須是政府或行政對於私人施以違法措施,或政府官員與私人有違反職務之往來,為監督政府或行政而須調查私人時,方得以社會或私人領域作為調查對象。尤應注意德國基本法第2條第1項、第12條第1項、第14條第1項之個人人格權、營業權與財產權的保障,亦需考量比例原則[footnoteRef:8]等。 [8: 陳淑芳,同註3,頁56-57。] (四)結論   德國國會調查權制度最大的特色是少數權的設計,為使國會確實對行政權發揮制衡的功能,採用基本門檻發動調查權制度,惟仍需經院會議決後始得進行調查。調查委員會成員的組成雖依議會各黨成員比例組成,但須涵括各黨成員,各小黨至少有1位代表;同時委員會設有主席及副主席,並規範分別由不同政黨成員擔任,以確保多元意見之呈現。並依法治國原則制定調查會法,以法律位階規範國會調查權的行使,同時依據權力分立原則界定與行政權及司法權之分際。另對於證據的蒐集、取得、保密與提出;證人的傳喚、缺席、拒絕作證、拒絕提供資料等,均有相應之規範,於期限內完成調查,並提交書面及口頭報告。調查完成,委員會任期結束,向聯邦眾議院提出書面報告,闡述程序進行的經過、所調查出之事實與調查之結果。若無法提出一致性之報告時,得附上不同意見書。 撰稿人:江建逸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826/File_19799185.docx
R02379
國會改革議題-美國國會行使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人事同意權之法制研析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安怡芸
2024-02-2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7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美國國會行使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人事同意權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三、背景說明 美國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之總統制國家。政府權力依美國憲法規定分屬立法部門,國會為代表;行政部門,總統為代表;司法部門,最高法院為代表[footnoteRef:1]。依據美國憲法第1條第1項(Article I. Section 1)規定,立法權屬於國會,國會由眾議院及參議院組成[footnoteRef:2]。美國憲法第2條(Article II)規定總統職權,第2項(Section 2)規定:「……有權提名,並於取得參議院的意見和同意後,任命大使、公使及領事、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一切其他在本憲法中未經明定、但以後將依法律的規定而設置之合眾國官員;國會可以制定法律,酌情把這些較低級官員的任命權,授予總統本人,授予法院,或授予各行政部門的首長。[footnoteRef:3]」參議院議事規則(下稱議事規則)第31條雖有人事提名案行使諮詢同意權之程序規定,但並不詳細,多數仍依照實務運作累積之慣例處理[footnoteRef:4]。美國國會行使人事同意權之對象可分為司法官及行政官兩大類。對於行政官之任命行使同意權時,國會多基於尊重理論(doctrine of deference)尊重總統的人事安排[footnoteRef:5],相較之下,對於司法官則更為慎重,其中尤以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之任命同意案更為全國、甚至國際之矚目。鑑於同意權之行使為立法院重要職權之一,謹介紹美國國會行使大法官同意權相關規範及經驗,俾供參考。 [1: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之解釋說明,美國在台協會網站,網址: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UBS/Constitution/constitution.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1日。] [2: 原文:「All legislative Powers herein granted shall be vested in a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shall consist of a Senate and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美國在台協會網站,網址: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us-constitution.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1日。] [3: 原文:「……and he shall nominate, and by and with the Advice and Consent of the Senate, shall appoint Ambassadors, other public Ministers and Consuls, Judges of the supreme Court, and all other Offic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whose Appointments are not herein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which shall be established by Law: but the Congress may by Law vest the Appointment of such inferior Officers, as they think proper, in the President alone, in the Courts of Law, or in the Heads of Departments.」,同前註。] [4: 張景舜 ,〈 美國參議院行使人事同意權之程序與實務〉,《國會月刊 》,第36卷,第1期,總期第417期,97年1月,頁125。] [5: 史慶璞,〈美國國會同意權行使之制度探討〉,《 憲政時代 》,第28卷,第4期,92年4月,頁128-129。] 四、探討研析 1. 大法官任命同意案具有政治上重要意義 聯邦法院系統之法官,包含最高法院大法官(含首席大法官)、上訴法院法官和地方法院法官等[footnoteRef:6],係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同意。依據美國憲法第3條第1項(Article III. Section 1)規定,法官除有行為不當經國會彈劾程序予以解職外,原則上屬終身職。參議院對於聯邦法官之同意權行使,可使其經由國會認可間接取得相當程度之民意基礎,俾便其終身獨立行使司法權。基於權力制衡本旨及司法獨立之保障,審查程序上特別慎重,尤以最高法院大法官之任命更為指標意義之政治問題,如遭國會否決時,社會各界多會將此視為總統政治上的一次挫敗,因此為顧及總統威嚴,亦會以撤回或留待休會自動撤案方式處理[footnoteRef:7]。自1789年[footnoteRef:8]最高法院成立截至2022年4月7日止,大法官提名總計165件,通過121件,44件未通過[footnoteRef:9]。 [6: 依美國憲法第3條規定,設立聯邦最高法院(The Supreme Court)並授權國會通過法律建立下級法院系統。在聯邦法院系統目前的形式中,最高法院以下有94個地區級初審法院(district level trial courts)和13個上訴法院(courts of appeals sit below the Supreme Court),其他並有美國索賠法院(the U.S. Court of Claims)及美國國際貿易法院(the U.S. Court of International Trade)等,詳見Court Role and Structure,United States Courts 網站,網址:https://www.uscourts.gov/about-federal-courts/court-role-and-structure,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1日。] [7: 史慶璞,同註5,頁129。] [8: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9: 44件未通過之案件中,12件遭否決(rejected),12件則被總統撤回(withdrawn),或被參議院推遲(postponed)、擱置(tabled)或從未進行投票,被總統撤回之12件中6人由總統就同一人選再行提名,詳見Supreme Court Nominations (1789-Present),United Sates Senate網站,網址:https://www.senate.gov/legislative/nominations/SupremeCourtNominations1789present.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6日。Barry J. McMillion,Supreme Court Appointment Process:Senate Debate and Confirmation Vote,CRS Report No. R44234,2021年4月1日,Summary,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網站,網址: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R4423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6日。] 1. 行使大法官同意案程序 1、提案及付委 憲法對大法官資格並無具體規定,被提名人通常係由參議員推薦,有時由屬於總統所屬政黨的眾議院議員推薦[footnoteRef:10]。總統經常係從國會議員推薦名單中挑選被提名人[footnoteRef:11],並在宣布提名前與參議員們先進行協商[footnoteRef:12]。提名名單確定後,須由總統以正式書面文件咨請參議院同意。參議院收到後,經提交參議院全體會議(即院會)宣讀後交由司法委員會審查[footnoteRef:13]。 [10: Judgeship Appointments By President,United states courts 網站,網址:https://www.uscourts.gov/judges-judgeships/authorized-judgeships/judgeship-appointments-presiden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6日。] [11: 唐纳德.A.里奇(Donald A. Ritchie)著、孫晨旭 譯,〈美國國會〉,譯林出版社,107年,頁92。] [12: Supreme Court Nominations Research Guide,Georgetown Law Library網站,網址:https://guides.ll.georgetown.edu/c.php?g=365722&p=247107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6日。] [13: 張景舜,同註4,頁109。] 2、委員會審查 司法委員會對被提名人審查大致包含3階段:聽證前調查、聽證會、向參議院全體會議提出建議。 (1) 聽證前調查 司法委員會會對被提名人進行深入調查。被提名人應向司法委員會提供履歷、專業和財務揭露資訊等,並須詳細回答司法委員會的調查問卷,司法委員會亦可要求其他單位提供被提名人問卷回答中所缺乏的資料。實務上大法官多為資深聯邦法院法官、知名憲法學者、或具有高階公職經驗的律師[footnoteRef:14],司法委員會可能向其原服務單位請求提供相關工作紀錄,有時總統可能以行政特權(executive privilege)為由拒絕,但因可能導致同意案受阻,最後仍會提供[footnoteRef:15]。此外,聯邦調查局也會對被提名人進行調查,並向司法委員會提供機密報告。美國律師協會亦同時評估被提名人的專業資格,給予「優秀資格」(well qualified)、「合格」(qualified)或「不合格」(not qualified)之評判。據統計,從1975年起至2020年總統正式向參議院提交提名名單至舉行第一次聽證會平均約為41天[footnoteRef:16],實務上日期過短可能會引起反對者的質疑[footnoteRef:17]。聽證會開始之前,被提名人亦會禮貌性拜會各參議員(不限於司法委員會的參議員)[footnoteRef:18]。 [14: 黃海寧,美國大選、疫情、聯邦最高法院(上)金斯伯格大法官逝世,引發的真正爭議,109年10月14日,換日線季刊網站,網址: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405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7日。] [15: Barry J. McMillion,Supreme Court Appointment Process: Consideration by the Senate Judiciary Committee,CRS Report No. R44236,2021年2月22日,頁3-4,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網站,網址: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R4423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7日。] [16: Barry J. McMillion,同前註,頁13。] [17: 黃海寧,同註14。] [18: Barry J. McMillion,同註9,Summary。] (2) 聽證會 司法委員會自1955年開始例行會為每位被提名人舉行公開聽證會[footnoteRef:19]。一般針對較無爭議之被提名人的聽證會約4到5天。在聽證會上,支持和反對提名的證人陳述他們的觀點,此階段證人無須宣誓[footnoteRef:20]。參議員對被提名人提出的問題包含涉及被提名人的法律資格、個人背景、之前作為公眾人物的任何行為,以及對於社會及政治問題、憲法、法院裁判、當前憲法爭議及司法哲學等之想法[footnoteRef:21],即使針對道聽塗說的問題亦可以提出[footnoteRef:22]。通常由主席開始提問,然後按參議員資歷深淺依序排列,多數黨和少數黨成員輪流提問,每輪每位參議員提問時間統一(實務上通常第一輪30分鐘,第二輪20分鐘,第三輪則時間不等),同一輪全部參議員提問結束後,始進行第二輪,並依據主席決定隨後可進行更多輪質詢[footnoteRef:23]。在被提名人的詢問完成後,委員會在隨後幾天的聽證會上聽取證人的證詞,例如美國律師協會負責解釋對提名人的評級、被提名人的專業同事,或支持及反對被提名人的團體代表等。提名案審查之各項會議,依議事規則第31條第2項規定,原則上均為公開,縱使進行閉門會議,委員仍可公開投票結果。 [19: About Judicial Nominations | Historical Overview,United States Courts 網站,網址:https://www.senate.gov/about/powers-procedures/nominations/judicial-nominations-overview.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7日。] [20: 張景舜,同註4,頁119。] [21: Barry J. McMillion,同註9,Summary。] [22: 唐纳德.A.里奇 ,同註11,頁94。] [23: Barry J. McMillion,同註15,頁11。] (3)向院會提出建議 通常於聽證會結束後一週內,司法委員會舉行公開會議並進行投票表決,以確定向院會報告之建議[footnoteRef:24]。委員會做成之報告可能有贊成、反對,或不提出任何建議[footnoteRef:25]。提名案送交參議院到院會表決並無期限規定,一般平均為1到2個月,近十年最長者為3個月左右[footnoteRef:26]。 [24: 同前註,Summary。] [25: 同前註,頁18。] [26: 2018年川普總統任期提名之Kavanaugh, Brett, 於2018年7月10日被提名,參議院 同年10月6日表決同意,詳見Supreme Court Nominations (1789-Present),同註9。] 3、院會審議 院會收到司法委員會提報之報告後,排入議程,就提名案進行辯論。議事規則無限制辯論時間,實務上即有採冗長辯論(filibustering)以阻擾議事的方式拖延提名案之進行,需要參議院3/5即60名參議員的終結辯論投票(cloture vote)方可結束辯論[footnoteRef:27]。然而於2017年時,共和黨為多數的參議院更改了議事規則,將大法官人事任命案的終結辯論投票改為簡單多數決(即只需要51位參議員同意即可終結辯論,又稱nuclear option),以避免反對黨動用程序性阻礙杯葛議事[footnoteRef:28]。辯論結束後,院會對提名進行唱名投票(roll-call votes)[footnoteRef:29],被提名人需得出席並投票的參議員之簡單多數票才能得到同意。如果出現平局,則由兼任參議院主席的副總統投下決定性的一票[footnoteRef:30]。 [27: 詳見議事規則第22章「動議之優先順序」,張景舜,同註4,頁113。] [28: 黃海寧,同註14。] [29: Barry J. McMillion,同註9,頁16-17。] [30: Supreme Court Nominations Research Guide,同註12。] 依議事規則第31條第3項規定,提名案之表決結果無論為同意或否決,贊成該一立場的任何一位參議員得在表決當日或其後參議院實際召開行政議程會議的兩個開會日中之任何一日,提出復議動議(motion to reconsider)。復議動議之通過,僅需簡單多數。原則上,任一提名案僅得提出1次復議動議,如果復議動議提出後未成立、或經院會同意後撤回、或被擱置、或復議表決仍維持原議者,除非經出席院會議員一致同意,否則不得再提出復議動議[footnoteRef:31]。 [31: 張景舜,同註4,頁114。] 4、停會休會 依議事規則第31條第5項及第6項規定,如遇休會(兩會期間)或停會(一會期內)長達30日以上時,所有未獲同意或否決之提名案,或已同意或否決提名案之復議如仍懸而未決,即應終止審議並由秘書長咨復總統,但實務上並未如此運作,多數此類提名案或復議在休會或停會後仍然繼續審議。唯有在一屆國會結束時,未決之提名案或復議方由秘書長咨復總統,且除總統重新咨請參議院同意外,不得再予審議[footnoteRef:32]。 [32: 同前註,頁114。] 5、咨復總統 院會表決後秘書長將同意或否決之結果以決議案之形式送達白宮,正式咨復總統[footnoteRef:33],並依議事規則第31條第7項規定向外界公開,參議院記錄員(official reporter)應將結果付印並刊載於國會紀錄中。參議院網站亦公開提名日期、投票日期、票數及結果相關資訊。 [33: 同前註,頁114。] 1. 結論 為避免權力過度集中造成權力濫用,民主國家之憲法設有制約與平衡(checks and balances)機制,以使各機關行使權力受到牽制,維持權力間之相互平衡,美國國會行使人事同意權制度即是權力制衡精神下的具體展現。美國國會依憲法有權同意各種政府官員之任命,但除高級官員(包含大法官)任命必須由超過一半的出席參議員同意外[footnoteRef:34],其他官員國會多尊重總統的人事安排。 [34: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之解釋說明,同註1。] 國會行使同意權雖有憲法及議事規則之規定,惟具體規範有限,實務運作仍多依慣例或循政治途徑處理。有關被提名人資料提供義務、資料審查期限、是否召開公聽會、公聽會訊答方式等事項,美國國會相關議事規則等似亦無具體明確規定,惟實務運作上均有召開公聽會,而為使同意案順利通過,可要求相關單位提供被提名人資料,資料審查期限一般多超過1個月,以為充分審查。另有關投票方式是否應採記名,以及同意案表決門檻應否調整等部分,美國國會係採點名表決方式以簡單多數即為通過。 撰稿人:安怡芸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96/File_19799137.docx
R02378
工資認定與給付相關法制研析
勞工退休金條例;勞動基準法;勞動事件法
黃兆儀
2024-02-2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7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工資認定與給付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工退休金條例、勞動基準法、勞動事件法 三、背景說明 (一)中華郵政以往未將績效獎金、考核獎金納勞健保投保、勞退提撥薪資計算,自2020年起補正,將績效、考核與全勤獎金等納入薪資計算;惟有郵務士提告中華郵政,追討2005年轉勞退新制後至2019年獎金應納薪資計算提撥勞退,一審、二審法院皆判中華郵政應補提撥9萬3千元給該郵務士,且不得再上訴;中華郵政目前適用勞退新制的人約1萬多人,而所有國營事業都可能會面臨相同問題,提撥金額恐甚鉅[footnoteRef:1]。 [1: 周彥妤,〈郵務士告贏中華郵政 恐掀追討潮 績效獎金未納薪資 提告獲補9.3萬元勞退提撥中華郵政:溯及既往提撥牽涉廣泛〉,聯合報,第A6版,2024年1月29日。] (二)論者指出,工資認定以「經常性給與」較易產生歧見,即便勞動事件法第37條[footnoteRef:2]業已將勞工本於勞動關係而自雇主所受領之給付,優先推定為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即「工資」)。然主管機關與司法機關對工資定義與內涵各有見解,我國勞動主管機關採以「補充認定說」,即工資之認定應以勞務對價為主,「經常性給與」僅為認定工資之補充標準。而司法機關因法官職權獨立裁判,法官得針對模糊之法條規範進行裁定、解讀,非必然受行政機關之「補充認定說」所約束。目前司法實務以「經常性給與」為判斷工資之要件[footnoteRef:3]。 [2: 勞動事件法第37條規定:「勞工與雇主間關於工資之爭執,經證明勞工本於勞動關係自雇主所受領之給付,推定為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 [3: 沈以軒,〈「經常性給與」對工資認定之影響〉,《宇恒週報》,網址:https://www.jobforum.tw/discussTopic.asp?id=23693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5日。] 四、探討研析 (一)雇主勞退提撥範圍宜修法明確規範,以符法律明確性原則 勞工退休金條例第3條明定,條例所稱勞工、雇主、事業單位、勞動契約、「工資」及平均工資之定義,依勞動基準法第2條規定。而勞動基準法第2條明定「工資」的定義,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屬之。除此之外,並未列出明確的細項名稱。依勞動基準法規定,工資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欠缺明確規定,勞雇若有爭議只能由法官在法庭上依個案與實務經驗裁決。爰建議修法更明確規範雇主勞退提撥範圍,以解決實務爭議。 (二)主管機關宜研議增訂獎勵機制,以鼓勵雇主提高提撥率 依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4條規定,雇主強制提撥率不得低於6%,勞工自提最高上限6%[footnoteRef:4],亦即新制勞退總提撥率為12%,難謂能提供勞工退休後充足的經濟保障。再者,同條第3項及第4項規定,自願提繳之退休金,不計入年度所得或收入課稅,優惠畢竟有限。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增訂獎勵機制,提供誘因,以鼓勵雇主提高提撥率。 [4: 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4條規定:「(第1項)雇主應為第7條第1項規定之勞工負擔提繳之退休金,不得低於勞工每月工資百分之六。(第2項)雇主得為第7條第2項第3款或第4款規定之人員,於每月工資百分之六範圍內提繳退休金。(第3項) 第7條規定之人員,得在其每月工資百分之六範圍內,自願提繳退休金;其自願提繳之退休金,不計入提繳年度薪資所得課稅。(第4項) 第7條第2項第1款至第3款規定之人員,得在其每月執行業務所得百分之六範圍內,自願提繳退休金;其自願提繳之退休金,不計入提繳年度執行業務收入課稅。(第5項) 第1項至第3項所定每月工資及前項所定每月執行業務所得,由中央主管機關擬訂月提繳分級表,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撰稿人:黃兆儀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87/File_19799102.docx
R02377
機車行駛車道之探討-以道路內側禁行機車、兩段式左轉為例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楊盛旺
2024-02-2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7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機車行駛車道之探討-以道路內側禁行機車、兩段式左轉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footnoteRef:1],有民眾於2023年9月間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廢除一般道路內側禁行機車、兩段式轉彎及考照制度改革」一案,前開提案內容指出[footnoteRef:2],臺灣道路應將車種分流制度改為以車向分流為原則,實踐「左轉靠左,右轉靠右」,更符合用路人直覺之行駛方式,全面廢除道路內側禁行機車、兩段式轉彎之規則。該提案累計有5,930人附議,已達中央主管機關需回應之門檻。 [1: 蔡亞樺,呼籲廢除內側禁機車、兩段式轉彎 機車族提案爭路權 交通部甩鍋地方,中國時報,2024年1月25日,第A7版。] [2: 廢除一般道路內側禁行機車、兩段式轉彎及考照制度改革,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網址:https://join.gov.tw/idea/detail/6b644aa3-a11d-4a0f-a892-963824b6f1b4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二)按交通部2024年1月24日就前開提案回應內容略以[footnoteRef:3],不宜全面廢除道路內側禁行機車、兩段式左轉,應給予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評估規劃機車行駛車道及兩段式左轉管制措施。然機車團體則批評,交通部把責任推給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也有意見,盼中央有統一標準,地方較能遵循[footnoteRef:4]。 [3: 同前註。] [4: 同註1。]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主管機關宜通盤檢討修正現行機車行駛相關規定,並納入「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中予以規範,以符明確性原則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下稱本規則)第99條第1項第1款、第2款規定,「機車行駛之車道,應依標誌或標線之規定行駛;無標誌或標線者,依下列規定行駛:一、在未劃分快慢車道之道路,應在最外側二車道行駛;單行道應在最左、右側車道行駛。二、在已劃分快慢車道之道路,雙向道路應在最外側快車道及慢車道行駛;單行道道路應在慢車道及與慢車道相鄰之快車道行駛。」;第2項第1款、第2款規定,「機車行駛至交岔路口,其轉彎,應依標誌或標線之規定行駛;無標誌或標線者,應依第102條及下列規定行駛:一、內側車道設有禁行機車標誌或標線者,應依兩段方式進行左轉,不得由內側或其他車道左轉。二、在3快車道以上單行道道路,行駛於右側車道或慢車道者,應以兩段方式進行左轉彎;行駛於左側車道或慢車道者,應以兩段方式進行右轉彎。」爰此,機車行駛車道及其行駛至路口之轉彎,首應依標誌或標線之規定行駛,在無標誌或標線者,方依前開原則性規定行駛。 「內側車道禁行機車」及「機車兩段式左轉」規定,長期受到許多機車族所詬病,按前開交通部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之回應說明[footnoteRef:5],考量各路口道路幾何及車流特性之差異,交通部認仍應給予地方道路主管機關因地制宜評估規劃,不宜全面廢除;且該部曾於2023年5月間檢送「改善機車交通環境之原則及作法」供各地方政府參考規劃,例如在公車及其他大型車尖峰流量大(如大於每小時170輛),或考慮機車流量、外側車道寬度、路邊停車干擾等因素,可檢討第3車道(內側車道)開放機車行駛;若開放,則需同時考量機車在路口之左轉方式,以及上、下游路口車道管制之一致性,然和本規則上開現行機車行駛規定(3車道以上道路,內側車道禁行機車,且需二段式左轉)似有未符之疑慮,且也有學者認為[footnoteRef:6],臺灣機車數量太多,慢車道空間不足,開放路權勢在必行,政府應通盤檢討規劃。爰此,建議主管機關於給予地方道路主管機關因地制宜評估規劃之際,亦宜通盤檢討修正現行機車行駛相關規定,並納入本規則中予以規範,以符明確性原則。 [5: 同註2。] [6: 周湘芸,學者:開放路權勢在必行 「台灣機車數太多 慢車道空間已不足」,聯合報,2023年4月29日,第A2版。] (二)建議主管機關宜通盤檢討機車整體監理制度,精進機車道路駕駛訓練計畫,強化防禦駕駛觀念 經交通部盤點國內機車交通安全所面臨問題[footnoteRef:7],機車事故死亡人數占全年死亡人數約六成,受傷人數則約占八成,進一步分析事故資料可知,機車死亡事故最常見的是號誌路口左、右轉彎車與直行車發生之側撞,以及閃光及無號誌路口之交叉撞,另外還有路段中發生之單一車事故(包含自撞、自摔、衝出路外)等;另在行駛路權方面,包括路段外側車道常被占用,路口兩段式左轉之待轉區位置與空間設置不當等。 [7: 112年4月道路交通安全說明,交通部新聞稿,2023年4月28日,網址:https://www.motc.gov.tw/ch/app/news_list/view?module=news&id=14&serno=3817c2b9-2dea-4281-a0e2-7eb1ba191d7d(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1日)] 國內機車數量高達1,454萬輛[footnoteRef:8],機車事故死傷人數比率高,為能有效降低機車交通事故發生率,減少死傷人數,建議主管機關宜通盤檢討機車整體監理制度,精進機車道路駕駛訓練計畫,並培養機車駕駛人實際上路經驗,強化防禦駕駛[footnoteRef:9]觀念。 [8: 周湘芸,提案逾5千人附議 民怨兩段式左轉 交部:不宜全廢,聯合報,2024年1月25日,第A5版。] [9: 「防禦駕駛」簡單來說,就是「預測危險、避開危險」的用路觀念,這和所謂的「安全駕駛」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以紅綠燈號誌為例,「安全駕駛」所代表的意義為遵守號誌,尤其不要闖紅燈;但就「防禦駕駛」而言,指的是綠燈時要有其他用路人可能會闖紅燈,或紅燈號誌也有故障時候的認知,以及因應的駕駛行為對策。機車防禦駕駛手冊,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2016年1月。] 撰稿人:楊盛旺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76/File_19799090.docx
R02376
國會改革議題─美、法、日國會調查權與聽證制度簡介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彭文暉
2024-02-2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7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美、法、日國會調查權與聽證制度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三、背景說明 現今主要民主國家國會無論是否明文規範[footnoteRef:1],皆有廣泛調查權[footnoteRef:2]。我國司法院釋字(下稱釋字)第325號解釋指出,立法院得經院會或委員會決議,要求有關機關就議案所涉事項提供參考資料,必要時並得經院會決議調閱文件原本;釋字第585 號解釋則肯認本院享有國會調查權,且得要求與調查事項相關之人民或政府人員,陳述證言或表示意見,並得施以合理之強制手段。為使我國會調查制度更為完整、全面[footnoteRef:3],爰就調查權之行使方式及聽證制度加以介紹,俾供參考。 [1: 本研析關於年分之使用,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採西元紀年表述,其餘以民國紀年表述。] [2: 吳煜宗,〈日本國會調查權序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8 期,95年1月,頁72-73。] [3: 陳清雲,〈立法院調查權法制化之立法建議〉,《軍法專刊》,第61卷,第1期,104年2月,頁57。] 四、探討研析 (一)我國國會調查權相關規範及解釋 1.憲法規定及解釋 憲法第62條規定,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人民選舉之立法委員組織之,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第63條規定,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之職權。按我國憲法雖無國會調查權之明文規定,惟釋字第585號解釋揭示調查權乃立法院行使其憲法職權所必要之輔助性權力;立法院自得享有一定之調查權,主動獲取行使職權所需之相關資訊,俾能充分思辯,審慎決定,以善盡民意機關之職責,發揮權力分立與制衡之機能;必要時並得經院會決議,要求與調查事項相關之人民或政府人員,陳述證言或表示意見,並得對違反協助調查義務者,於科處罰鍰之範圍內,施以合理之強制手段。釋字第633號解釋亦補充闡明立法院應享有一定調查權之意旨。 憲法第67條及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第2項第1款另規定,立法院得設各種委員會,並得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係人員到會備詢;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之責,立法委員在開會時有向行政院院長及行政院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此外,釋字第325號解釋除肯認立法院具有文件調閱權,並指出立法院為行使憲法所賦予之職權,得經院會或委員會之決議,要求有關機關就議案涉及事項提供參考資料,必要時並得經院會決議調閱文件原本,受要求之機關非依法律規定或其他正當理由不得拒絕。 2.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8章「文件調閱之處理」明定立法院經院會決議得設調閱委員會,或經委員會決議得設調閱專案小組,要求有關機關就特定議案涉及事項提供參考資料,必要時並得經院會決議調閱議案涉及事項之文件原本(第45 條);政府機關或公務人員於立法院調閱文件時拒絕、拖延或隱匿不提供者,得經立法院院會決議將其移送監察院依法提出糾正、糾舉或彈劾(第48條)。另第9章則明定各委員會為審查院會交付之議案,得依憲法第67條第2項規定舉行公聽會(第54 條前段);並得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係人員出席表達意見,應邀出席人員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出席(第56 條第1項、第3項)。 (二)民主先進國家法制 1.美國 國會調查權並未明定於聯邦憲法,然美國國會向認調查權係聯邦憲法賦予之「隱含權力」或「固有權力」[footnoteRef:4],故相關事項多源自司法判例及國會運作實務。按國會調查權乃自國會立法權衍生之一種監督權,其目的在確保國會有效、正確行使憲法賦予之職權,是國會行使調查權之事由可包括行政監督、立法準備、政策形成、揭弊與報導、行使人事同意權及行使彈劾權等[footnoteRef:5]。 [4: 陳清雲,《立法院調查權法制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03年1月,頁144。] [5: 立法院編印,《97年度立法院「美國國會調查及聽證制度運作實務」專案參訪報告》,97年9月,頁4。] 國會行使調查權之方式係以舉行聽證(Hearing)為主,該制度由國會常設委員會或專門委員會就特定問題舉行公開會議,並傳喚或安排政府官員、利益團體或個人與會,以聽取相關意見及證據。查「參議院議事規則」(Standing Rules of the Senate)及第118屆「眾議院議事規則」(Rules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皆規定[footnoteRef:6],常設委員會及其小組委員會得於該院會期或休會、閉會期間召開聽證會。 [6: 參議院議事規則第26條(26.1)規定,網址:https://www.rules.senate.gov/rules-of-the-senate;眾議院議事規則(2023.12.11)第11條〔RULE XI-2(m) (1) (A)〕規定,網址:https://rules.house.gov/sites/republicans.rules118.house.gov/files/117-House-Rules-Clerk.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26日。] 國會為舉行聽證,得行使傳喚調閱權(Subpoena Power),以傳喚證人作證及調閱文件等物證。依「參議院議事規則」及第118屆「眾議院議事規則」有關規定,常設委員會及其小組委員會得以傳票或其他方式傳喚證人、聽取證言或調閱通信、書籍、紀錄、備忘錄、證件或及文件到會[footnoteRef:7]。另為取得調查所需之證詞及文件、證據,國會執行傳喚之強制手段包括行使「藐視懲罰權」(Contempt Power)、以「藐視國會罪」移送法院裁判或訴請法院強制執行[footnoteRef:8]。 [7: 參議院議事規則第26條(26.1)規定、眾議院議事規則(2023.12.11)第11條〔RULE XI-2(m) (1) (B)〕規定,同前註。] [8: 楊芳苓,《美國國會調查權之研析─以行政特權與國會調查監督為中心》,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編號:AO1375),105年11月,頁31。] 2.法國 1958年國會確立享有調查權,得針對特定問題成立調查委員會,以蒐集特定事實或公共服務、國營事業經營管理相關資訊,作為向國會提出報告之基礎[footnoteRef:9]。2008年修憲後,法國憲法(Loi Constitutionnelle)第51條之2明定:「為履行第24條第1項[footnoteRef:10]所定監督及評估之任務,國會各議院得設置調查委員會,依據法律規定之要件,蒐集必要之資訊。調查委員會之組織及運作,由法律定之;調查委員會之設置要件,依各議院議事規則之規定。」另1958年國會職權行政法令(Ordonnance n°58-1100 du 17 Novembre 1958 Relative au Fonctionnement des Assemblées Parlementaires;下稱國會職權行政法令)亦於2011年修正,增訂接受聽證調查者有權查閱聽證紀錄之規定,以提升國會監督之客觀及公正性[footnoteRef:11]。 [9: 廖達琪、陳月卿、李承訓,〈半總統制下的國會監督-從法制面比較臺灣與法國國會的監督能量〉,《問題與研究》,第52卷,第2期,102年6月,頁63-64。] [10: 法國憲法第24條第1項規定:「國會議決法律、監督政府作為及評估公共政策。」,網址:https://www.conseil-constitutionnel.fr/le-bloc-de-constitutionnalite/texte-integral-de-la-constitution-du-4-octobre-1958-en-vigueur,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0日。] [11: 國會職權行政法令第6條業於2011年2月3日經第2011-140號法第2條予以修正(Modifié par LOI n°2011-140 du 3 février 2011 - art. 2),網址:https://www.legifrance.gouv.fr/loda/id/LEGIARTI000023519114/2011-02-0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0日。] 按國會為履行憲法所定任務,得設置調查委員會蒐集必要相關資訊。基於調查權之本質,調查委員會並得以最合於調查意旨及發掘真相之方式為之[footnoteRef:12],包括舉行聽證(Audition)[footnoteRef:13];國民議會議事規則第45條亦規定,各委員會辦公室(Bureau de Chaque Commission)得舉行聽證,並可要求政府官員到場[footnoteRef:14]。 [12: 徐正戎,〈法國的國會調查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8期,95年1月,頁69。] [13: ;國會職權行政法令第6條第4項第1款規定,網址:https://www.legifrance.gouv.fr/loda/article_lc/LEGIARTI00003539136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0日。] [14: 廖達琪、陳月卿、李承訓,同註9,頁78;國民議會議事規則第45條規定,網址:https://www.assemblee-nationale.fr/dyn/15/divers/texte_reference/02_reglement_assemblee_nationale.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0日。] 此外,國會職權行政法令第5條之2明定[footnoteRef:15],特別委員會或常設委員會(Commission Spéciale ou Permanente)舉行聽證時,得傳喚必要之任何人。依同法令第6條第3項規定[footnoteRef:16],受調查者對於調查事項應誠實回答,拒絕應訊、應訊時拒絕宣誓或拒絕提供非屬不得調查事項之文件或資料者,得處2年有期徒刑及7,500歐元罰款,甚至可褫奪公權2年;應訊或於聽證會為偽證者,尚得依刑法論處。此外,舉行聽證時,委員會主席並得請求司法或公權力機關強制受調查者應訊;拒絕出席聽證會、應訊時拒絕宣誓、偽證或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文件及資料者,委員會主席亦得請求訴追[footnoteRef:17]。 [15: 國會職權行政法令第5-2條規定,網址:https://www.legifrance.gouv.fr/loda/article_lc/LEGIARTI00000653004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0日。] [16: 國會職權行政法令第6條第3項規定,網址:https://www.legifrance.gouv.fr/loda/article_lc/LEGIARTI00003539136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0日。] [17: 徐正戎,同註12,頁70。] 3.日本 日本國會為兩院制,由眾議院及參議院組成。為有效監督政府行政部門,使內閣對國會負責,須賦予國會如質詢權、聽證權及調查權等相關權限,以有效行使其憲法上之職權[footnoteRef:18]。 [18: 吳煜宗,同註2,頁72。] 日本之國會調查權稱為「国政調査権」,其憲法第62條規定[footnoteRef:19],參眾兩議院得各自進行有關國政之調查,並得要求證人出席作證或提出證言、紀錄。按國政調查係由各委員會進行,調查方法包括聽取政府及相關人員說明、向官員質詢或要求提供資料,並得傳喚證人或參考人[footnoteRef:20]。 [19: 日本憲法第62條規定,網址: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321CONSTITUTION_19470503_00000000000000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7日。] [20: 政治ドットコム 編集部(株式会社PoliPoli),〈政治ドットコム,国政調査権とは?3つの国政調査を簡単解説〉,2024年2月9日,網址:https://say-g.com/national-government-investigation-right-488#i-1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7日。按傳喚證人,係國會命令涉及國家政治重要事項之政黨或相關人士出席,接受質詢;而參考人,則係國會以非強制證言之方式,邀請相關人士出席表示意見,其並未被課予出席義務。] 依國會法(国会法)規定[footnoteRef:21],各議院或其委員會為進行審查或調查,得要求內閣及政府部門提出必要之報告或紀錄。另依「證人於議院宣誓及作證法」(議院における証人の宣誓及び証言等に関する法律)有關規定[footnoteRef:22],各議院為進行議案及其他審查或國政調查,得要求證人出席作證及提交證言或文件;證人虛偽陳述者,處3月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證人拒絕出席、作證、提出文件或宣誓而無正當理由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萬日圓以下罰金。 [21: 國會法第104條第1項規定,網址: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322AC1000000079_20220422_504AC1000000029&keyword=%E5%9B%BD%E4%BC%9A%E6%B3%9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7日。] [22: 證人於議院宣誓及作證法第1條、第6條及第7條規定,網址: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322AC1000000225_20220617_504AC000000006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7日。] (三)結論 參諸民主先進國家之國會調查權制度,殆以輔助國會有效行使憲法賦予之職權為目的;獲取必要資訊之手段,則包括舉行聽證、傳喚證人,以及調閱通信、書籍、紀錄、備忘錄、證件或有關文件等多元調查方式;對於拒絕配合調查者,亦定有相當強制措施及處罰,其相關規範或可作為我國未來研修相關法制之參考。 撰稿人:彭文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74/File_19799088.docx
R02374
國會改革議題-韓國國會行使人事同意權法制之研析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楊翔宇
2024-02-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7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韓國國會行使人事同意權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三、背景說明 大韓民國國會(대한민국국회,下稱韓國國會)採一院制,議員總額為300名,任期4年,其中253席透過選區多數票選出,47席以不分區政黨比例代表制選出[footnoteRef:1]。另韓國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任期5年不得連任。「國務會議(국무회의)」由總統擔任主席,國務總理(副主席)及國務委員(即內閣部會首長)均為成員,協助總統審議國務[footnoteRef:2]。國會有預算權、調查權、彈劾權、人事同意權、倒閣建議權[footnoteRef:3]以制衡總統之行政權,總統則有否決權(要求覆議權)以制衡國會之立法權,惟韓國總統尚有修憲提案權、公民複決權、向國會提出法案權,且擔任最高行政首長,係屬實權總統而被稱為「強勢總統制」[footnoteRef:4]。鑑於人事同意權之行使為立 法院重要職權之一,謹介紹在韓國憲政體制之下,國會行使人事同意權相關規範及經驗,俾供參考。 [1: 韓國國會網站,國會議員(members),網址:https://korea.assembly.go.kr:447/portalEn/main/contents.do?menuNo=150002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2: 韓國憲法(대한민국헌법)第70條、第86條、第87條及第88條規定。] [3: 倒閣建議權(建議罷免權、建議解任權)係指依韓國憲法第63條規定,國會經全體議員1/3以上提議,並經全體議員過半數通過,可向總統建議罷免國務總理或國務委員。然而,國會雖有權針對國務總理、國務委員之違法行為或政治決策錯誤等情況提出罷免建議,惟因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故不能約束總統。詳參韓國國會網站,國會角色和權限(역할과 권한),網址:https://www.assembly.go.kr/portal/main/contents.do?menuNo=60015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4: 蘇子喬,〈南韓與臺灣憲政體制之比較-「形異實同」的憲政體制〉,《中研院法制期刊》,第20期,2017年3月,頁85-90。] 四、探討研析 1. 韓國國會審查他機關人事案件之對象及法制規範 早期韓國國會進行人事審查對象僅有憲法規範須經國會遴選或同意任命之23個職位,自2000年實施人事聽證制度以來,須經國會人事審查之對象即不斷擴大,目前包含各部會首長在內共有63個職位被列為審查對象[footnoteRef:5]。 [5: 全鎮榮(전진영),〈圍繞國會人事聽證制度之運作爭議(국회 인사청문제도의 운영을 둘러싼 쟁점)〉,《問題與論點(이슈와 논점)》,第1335號,2017年7月13日,頁1,網址:https://dl.nanet.go.kr/SearchDetailView.do?cn=NONB120171143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 日。] 基於韓國國會審查涉及「他機關人事案」之職權及法制規範不同,經歸納分為3種類型如下: 1、 「選舉提案(선출안)」:國會有遴選他機關成員之人事權力。依據憲法規定,國家選舉管理委員會(중앙선거관리위원회)由總統任命之3名成員、國會選出之3名成員和最高法院院長任命之3名成員組成;憲法法院(헌법재판소)為具法官資格之9名法官組成,法官由總統任命,其中3名法官由國會選出之人選擔任、3名法官由最高法院院長指定之人選擔任[footnoteRef:6]。 [6: 韓國憲法第111條第2項及第3項規定、第114條第2項規定。] 2、 「任命同意案(임명동의안)」:國會有准駁他機關成員任命之權力。依據憲法規定,國務總理、監查院(감사원,官方英文名稱為Board of Audit and Inspection,職掌韓國審計及監察)院長、最高法院院長及法官、憲法法院院長等共17個職位,被提名人須經國會同意後,由總統任命[footnoteRef:7]。 [7: 韓國憲法第86條第1項、第98條第2項、第104條第1項及第2項、第111條第4項規定。] 3、 「人事聽證申請案(인사청문요청안)」:國會有事先審查他機關成員人選之權力。依據個別法律規定,國務委員、放送通信委員會(방송통신위원회)主席、央行總裁等共40個職位(列表如後附)在任命前,被提名人必須先經過國會人事聽證審查程序[footnoteRef:8]。 [8: 國會法第65條之2規定,國會依據其他法律規定,應舉行人事聽證會,並逐一列明職位名稱。例如韓國國家公務員法第31條之2規定:「總統要任命國務委員, 必須事先經過國會人事聽證會。(대통령이 국무위원을 임명하려면 미리 국회의 인사청문을 거쳐야 한다.)」另國家情報院法、檢察廳法、警察廳法、放送通信委員會之設立與運作法等法律均有其首長須經過國會人事聽證會之規範。] 關於任命同意案及人事聽證申請案之區別實益在於,因憲法明定國務總理等職位之任命須經國會同意,若國會不同意則總統不得任意任命[footnoteRef:9];至於個別法律僅係規範機關首長於任命前須經國會人事聽證,惟國會審查結論對於總統無約束力,故總統仍可強行任命,此被解釋為一種憲法賦予總統人事任命權之保障[footnoteRef:10]。 [9: 韓國國會圖書館 記錄政策部,〈「人事聽證會法」之制定及修正歷史(「인사청문회법」제정·개정 역사)〉,網址:https://archives.nanet.go.kr/bbs/bbsView.do?curr_menu_cd=0102020000&pageIndex=1&recordCountPerPage=5&page_gubun=&search_type=WEB&search_text=%EC%9D%B8%EC%82%AC%EC%B2%AD%EB%AC%B8%ED%9A%8C&search_tab_gubun=WEB&research_keyword=&research_flag=&facetGbn=&facet0Cd=&facet1Cd=&facet2Cd=&facet3Cd=&facet4Cd=&order_by_type=&sel_collection_db=&talk_record_seq=&search_flag=&bbs_id=5&bbs_no=103&seq=&playStatus=&committee_basic_seq=&input_search_text=%EC%9D%B8%EC%82%AC%EC%B2%AD%EB%AC%B8%ED%9A%8C,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10: 全鎮榮(전진영),同註5,頁3。] 1. 韓國國會審查他機關人事案件之程序 韓國國會依據國會法(국회법)及人事聽證會法(인사청문회법)相關規定,以舉行公開人事聽證會方式,要求被提名人、證人或推薦人出席國會並提出問題及聽取陳述,審查被提名人是否適任[footnoteRef:11]。 [11: 韓國國會圖書館 記錄政策部,同註9。] 有關憲法層級規範國會行使之選舉提案及任命同意案,國會係依國會法專門成立「人事聽證特別委員會(인사청문특별위원회)」負責舉行人事聽證[footnoteRef:12],該特別委員會共有13名議員,依各黨(政)團[footnoteRef:13]之人數比例推派,並經議長任命所組成[footnoteRef:14],主席則循例由朝野政黨輪流擔任[footnoteRef:15]。人事聽證之審查經過報告(심사경과보고서)須提交院會議決,對於人事相關案件(含議長選舉[footnoteRef:16])採無記名投票方式表決,若議長與各黨(政)團達成協議,亦可用電子設備進行無記名投票[footnoteRef:17],並經全體議員1/2以上出席及出席者過半數同意通過[footnoteRef:18]。另個別法律規定國會行使之人事聽證申請案,則係交由相關常設委員會(상임위원회,目前有17個常設委員會[footnoteRef:19])負責舉行人事聽證[footnoteRef:20]。常設委員會主席向院會報告人事聽證經過後,應立即將報告書函送總統[footnoteRef:21],不須經院會表決,該報告書可包含對被提名人究否適任之審查意見,但無法左右總統之任命[footnoteRef:22]。 [12: 國會法第46條之3規定。] [13: 韓國正式名稱為「交涉團體(교섭단체)」。依國會法第33條規定,國會中20名或以上議員之政黨可組成交涉團體,另不屬於其他交涉團體之20人以上的議員亦可以單獨組成交涉團體。] [14: 人事聽證會法第3條規定。] [15: 韓國國會議案信息系統網站,會議記錄 [第21屆國會第410回最高法院院長(曹喜大)任命同意相關的人事聽證特別委員會第1次會議](회의록 [제21대국회 제410회 제1차 대법원장(조희대)임명동의에관한인사청문특별위원회]),2023年11月28日,頁1,網址:https://likms.assembly.go.kr/record/mhs-10-030.do?conferNum=05355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16: 國會法第15條規定。] [17: 國會法第112條規定。] [18: 國會法第54條規定;韓國國會網站,全體會議介紹(본회의 소개),網址:https://www.assembly.go.kr/portal/main/contents.do?menuNo=60016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 [19: 韓國國會網站,委員會(위원회),網址:https://www.assembly.go.kr/portal/main/contents.do?menuNo=60015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20: 國會法第65條之2規定。] [21: 人事聽證會法第11條規定。] [22: 金鎮宇(김진우),【議會術語評論】任命同意案和人事聽證申請案有什麼區別?([의회용어해설]임명동의안, 인사청문요청안 무슨 차이?),國會新聞ON(국회뉴스ON),2017年8月21日,網址:https://www.naon.go.kr/content/html/2017/08/14/d5c26d7b-78f4-4490-8a2c-52eae412cec4.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鄭亨基(정형기),人事聽證會,首相和部長有不同嗎?(인사청문회, 총리와 장관이 다르다?),國會新聞ON(국회뉴스ON),2016年1月6日,網址:https://www.naon.go.kr/content/html/2016/01/05/91c3d78b-6ed3-4883-84bc-e386674b200a.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至於各委員會舉行人事聽證之相關程序,韓國係以人事聽證會法加以規範,包含被提名人應備齊之證明文件(背景、財產、兵役、繳稅或犯罪狀況)、審查期限及延期規定(國會應在任命同意案等議案提交之日起20天內完成審查或人事聽證會;委員會應在任命同意案等議案提交之日起15日內完成人事聽證會、聽證會之會議舉行時間不得逾3日,且應於人事聽證會結束之日起3日內向議長提交報告書等)、人事聽證會以公開為原則、例外不公開規定等[footnoteRef:23]。 [23: 人事聽證會法第5條、第6條、第9條、第14條、第15條規定。] 按韓國國會於2023年10月否決總統提名最高法院院長李均龍之任命同意案,係自1988年以來最高法院院長任命案首次遭否決[footnoteRef:24],爰以國會審議該案件為例,說明舉行人事聽證會及議決歷程: [24: 韓聯社,韓最高法院院長人選任命案被國會否決,2023年10月6日,網址:https://cb.yna.co.kr/gate/big5/cn.yna.co.kr/view/ACK20231006003000881?section=politics/inde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1、 人事聽證特別委員會階段[footnoteRef:25]:總統於2023年8月29日向國會提出任命同意案,經國會於8月30日交由人事聽證特別委員會審查,並經議長於8月31日任命各黨(政)團推派之委員。該特別委員會於9月7日選任主席及通過人事聽證會實施計畫書(실시계획서)、於9月13日決議要求證人出席、於9月19日及20日共2日舉行人事聽證會、於9月21日通過審查經過報告書。其中報告書載明各委員之書面質詢及答復資料共667件、口頭詢答要旨、審查結論(同時列有贊同及反對意見)等。 [25: 韓國國會議案信息系統網站,最高法院院長(李均龍)任命同意案(總統)審查經過報告(대법원장(이균용) 임명동의안(대통령) 심사경과보고서),網址:https://likms.assembly.go.kr/bill/billDetail.do?billId=PRC_Z2C3L0E8N2H9T1R7K2D6V3B7H9K4J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2、 院會議決階段[footnoteRef:26]:於10月6日經人事聽證特別委員會報告本案審查經過後,以電子無記名投票方式表決,經全體委員1/2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過半數否決本案(總投票數295票,其中118票贊成、175票反對及2票棄權)。 [26: 韓國國會議案信息系統網站,會議紀要【第21屆國會第410回第9次院會】(회의록 [제21대국회 제410회 제9차 국회본회의] ),頁6-8,2023年10月6日,https://likms.assembly.go.kr/record/mhs-10-030.do?conferNum=05328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1. 結論 整體而言,韓國國會以人事聽證會制度為核心,透過公開之書面及口頭詢答方式審查高階公職人員究否適任,謹總結韓國國會審查涉及他機關人事案件之法制規範如下: 國會議案 選舉提案 任命同意案 人事聽證申請案 審查單位 人事聽證特別委員會 (國會法第46條之3) 常設委員會 (國會法第65條之2) 審查 依據 憲法 個別法律 審查對象 由國會選出之國家選舉管理委員會委員及憲法法官,共6人 國務總理、監查院院長、最高法院院長及法官、憲法法院院長,共17人 憲法法院法官、國家選舉管理委員會委員、國務委員、放送通信委員會主席、國家情報院院長、公平交易委員會主席、金融委員會主席、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席、高級公職人員犯罪調查室主任、國稅廳首長、檢察總長、警察廳首長、聯合參謀本部議長、央行總裁、特別監察長及韓國廣播公司總裁等,共40人 審查方式 舉行人事聽證會,並出具審查經過報告 (人事聽證會法規範相關程序) 院會審議 提院會報告後,採無記名投票方式,經全體議員1/2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決議 提院會報告後,逕將審查意見函送總統,不須經院會表決 效力 有,係憲法賦予國會之職權 法律僅係規範特定職位於任命前須經國會審查之「程序」,故國會審查結論對總統無法律上約束力 在韓國經驗中,舉行人事聽證會雖然有預先篩選不適任者效果,然而也無法避免成為一種政治衝突之工具[footnoteRef:27],故有論者指出,若能完善人事聽證制度(例如延長人事聽證審查時間、專注審查被提名人理念及業務能力等),使公眾都能信任國會審查程序及結果,仍將使總統負有仔細選任適合職位人選之政治責任,進而起到一定約制效果[footnoteRef:28]。 [27: 人民團結參與民主(참여연대)網站,在54次的"人事聽證會"中,討論了什麼?(54번의‘인사청문회’에서는 무엇이 다뤄졌나? ),網址:https://www.peoplepower21.org/government/55559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28: 權健寶·金智勳(권건보 · 김지훈),〈人事聽證會制度之比較法分析(인사청문회제도에 대한비 교법적 고찰)〉,頁46-50,2012年12月31日,網址:https://www.klri.re.kr/kor/publication/1200/view.do,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9日。] 撰稿人:楊翔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63/File_19799070.docx
R02373
國會改革議題—國會議長選舉投票方式之研析
立法院組織法;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
陳世超
2024-02-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7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國會議長選舉投票方式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組織法、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 三、背景說明 憲法第66條[footnoteRef:1]規定立法院院長由立法委員互選,惟此是否屬憲法第129條[footnoteRef:2]「本憲法所規定之各種選舉」而須適用同條「以無記名投票之方法行之」[footnoteRef:3],尚存爭議。 [1: 中華民國憲法第66條:「立法院設院長、副院長各1人,由立法委員互選之」。] [2: 中華民國憲法第129條:「本憲法所規定之各種選舉,除本憲法別有規定外,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投票之方法行之」。] [3: 目前本院實務作業係依立法院組織法第3條第1項:「立法院設院長、副院長各1人,由立法委員互選產生;其選舉辦法,另定之」、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第1條:「根據憲法第66條之規定,院長、副院長由立法委員互選之,全體立法委員均為當然候選人」及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投票及開票辦法第6條:「委員領取選票後,應即往圈票處圈選,並親自投入票匭」等規定,採「無記名投票方式」為之。] 雖司法院釋字第769號解釋對於地方制度法明定地方議會議長應由議員以記名投票方式選舉之規定[footnoteRef:4],基於「憲法本文及其增修條文均無明定地方議會議長之選舉事項」,而認此非屬憲法第129條「本憲法所規定之各種選舉」,因而並無違背憲法第129條「以無記名投票之方法行之」問題[footnoteRef:5]。 [4: 地方制度法第44條第1項:「直轄市議會、縣(市)議會置議長、副議長各1人,……由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以記名投票分別互選或罷免之。……」。] [5: 司法院釋字第769號解釋理由書:「……憲法第129條明定:『本憲法所規定之各種選舉,除本憲法別有規定外,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投票之方法行之。』查憲法本文及其增修條文均無明定地方議會議長及副議長之選舉及罷免事項,是縣(市)議會議長及副議長之選舉及罷免,非憲法第129條所規範,系爭規定有關記名投票規定之部分,自不生違背憲法第129條之問題」。] 惟依司法院釋字第769號解釋文義是否即得反面推論,凡憲法所規定之選舉(例如,憲法第66條規定之立法院院長選舉),即屬憲法第129條規範範疇,論者尚存不同意見而有討論空間。爰整理相關見解及外國實務俾供委員參考。 四、探討研析 (一)憲法第66條規定之立法院院長選舉是否屬憲法第129條規範範疇而應採「無記名投票」,論者尚存不同意見 1.肯定說 有論者認[footnoteRef:6],依文義解釋,憲法第129條「本憲法所規定之各種選舉」係指 憲法有明文規定之各種選舉,包括憲法第66條規定之立法院院長選舉。 [6: 司法院釋字第769號解釋林俊益大法官部分不同、部分協同意見書,頁8-10。] 亦即論者認[footnoteRef:7],依憲法第66條及第129條規定合併以觀,憲法已明定立法院院長之選舉應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為之。 [7: 陳淳文、吳庚,《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7版,2021年9月,頁547。] 2.否定說 有論者認[footnoteRef:8],憲法第129條「本憲法所規定之各種選舉」,係指 「憲法所定由人民直接行使選舉權事項」,而 非指憲法所涵括的各種選舉。因此憲法第66條立法院院長選舉,非屬憲法第129條所欲規範範圍。 [8: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版,2004年9月,頁290。] 亦即論者認[footnoteRef:9],憲法第12章所設選舉與罷免之相關保障機制,係為實現憲法第17條[footnoteRef:10]保障人民直接行使選舉及罷免權,故除憲法第129條有關投票方法之規範外,並規定選舉年齡、原選區罷免、婦女當選名額等[footnoteRef:11],其本質與立法委員行使職權參與立法院院長之投票,並不相同。故立法院院長之選舉縱規定於憲法第66條,仍非屬憲法第129條規範之對象,亦不因此而得推論立法院院長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係憲法之要求。 [9: 司法院釋字第769號解釋羅昌發大法官協同意見書,頁9-10;司法院釋字第769號解釋黃昭元大法官協同意見書,頁2-3。] [10: 中華民國憲法第17條:「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 [11: 中華民國憲法第130條:「中華民國國民年滿20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者外,年滿23歲者,有依法被選舉之權」、第133條:「被選舉人得由原選舉區依法罷免之」、第134條:「各種選舉,應規定婦女當選名額,其辦法以法律定之」。] 因此,論者認[footnoteRef:12],國會議長之選任權,乃國會自主組織權之一環,屬於國會自律權之範疇。國會議員選任議長,係國會議員權能之行使,性質為一種議事行為,此與人民行使參政權,選舉公職人員,性質截然不同,不能相提並論。準此,立法委員選任立法院院長,自始不屬憲法第12章規範之對象,應與憲法第129條無涉。 [12: 司法院釋字第769號解釋許志雄大法官協同意見書,頁8。] 此外,論者認[footnoteRef:13],由於憲法第66條並未明文規定立法院院長選舉應採記名或不記名投票,且立法院院長選舉亦無憲法第129條之適用,因此立法院向來所採之無記名投票方式,顯非憲法之要求,而屬立法院本於其議事自主權所為之決定。未來如立法院修法改為記名投票方式,亦無違憲問題。甚至另採非以投票方式產生之其他方式,例如黨團協商或由最大黨之黨籍立法委員出任院長等,仍屬憲法容許之制度選項。 [13: 司法院釋字第769號解釋黃昭元大法官協同意見書,頁3。] (二)縱認立法院院長選舉屬憲法第129條「無記名投票」適用範圍,惟司法實務認,除法律對「亮票行為」有特別處罰規定外,尚不構成刑法公務員洩漏國防以外秘密罪 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14],憲法第129條規定「無記名投票」之目的,係在維護選舉程序之公正與結果之正確性,其作用在於保護投票人行使投票權之自由,賦予投票人秘密投票之保障,並非課以其對於投票圈選內容保密之義務。若投票權人於投票時自願將其所圈選之內容以公開揭露之方式出示於他人,此應屬其自願放棄秘密投票自由之行為,除法律對此「亮票行為」有特別處罰規定外[footnoteRef:15],不能將此行為視為刑法「洩密行為」而加以處罰。 [14: 最高法院104年度第14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參照。] [15: 例如,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59條第2項:「選舉人圈選後,不得將圈選內容出示他人」、第91條:「違反第59條第2項或第74條第3項規定者或有第61條第1項各款情事之一經令其退出而不退出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20萬元以下罰金」;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63條第2項:「選舉人圈選後,不得將圈選內容出示他人」、第105條:「違反第63條第2項或第88條第2項規定或有第65條第1項各款情事之一,經令其退出而不退出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20萬元以下罰金」;公民投票法第21條第2項:「投票人圈定後不得將圈定內容出示他人」、第43條:「違反第21條第2項規定或有第22條第1項各款情事之一,經令其退出而不退出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20萬元以下罰金」。] 因此,縱認立法院院長選舉屬憲法第129條「無記名投票」適用範圍,惟司法實務認,除法律對「亮票行為」有特別處罰規定外,尚不構成刑法公務員洩漏國防以外秘密罪。 (三)實務曾有提案修正「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第1條為「院長、副院長由立法委員 以記名投票互選之」,惟未完成修正程序 經查本院第9屆第1會期分別有本院委員徐國勇等22人擬具「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第1條條文修正草案」[footnoteRef:16]及本院民進黨黨團擬具「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第1條及第1條之1條文修正草案」[footnoteRef:17],其內容均係將「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第1條修正為:「根據憲法第66條之規定,院長、副院長由立法委員 以記名投票互選之,全體立法委員均為當然候選人」。 [16: 立法院第9屆第1會期第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3號,委員提案第18824號,2016年4月13日印發,頁委7-8。] [17: 立法院第9屆第1會期第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3號,委員提案第18905號,2016年4月13日印發,頁委247-248。] 前開修正草案經本院第9屆第1會期第11次會議決定:「交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查」[footnoteRef:18],司法及法制委員會於2016年5月16日召開第9屆第1會期第23次全體委員會議,審查結果為「照民進黨黨團提案通過」[footnoteRef:19]。嗣於2016年10月21日提報本院第9屆第2會期第7次會議,經院會決議:「交黨團進行協商」[footnoteRef:20],惟至本院第9屆屆滿為止未及完成協商及後續修正程序。 [18: 立法院公報,第105卷,第26期,院會紀錄,頁41。] [19: 立法院第9屆第1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3號,委員提案第18824號之1、第18905號之1,2016年5月25日印發,討62。] [20: 立法院公報,第105卷,第75期,院會紀錄,頁106。] (四)外國國會議長選舉,有採記名投票方式者,亦有採無記名投票方式者 1.採記名投票方式者 依美國憲法第1條[footnoteRef:21]規定,眾議院應選出議長。且自1839年以來,眾議院的傳統作法係在眾議員選舉後首次召開會議時以點名投票(roll call vote)方式選出議長[footnoteRef:22]。 [21: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rticle I:「…… Section 2. ……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shall chuse their Speaker and other Officers; and shall have the sole Power of Impeachment. ……」。] [22: Valerie Heitshusen,〈Speakers of the House: Elections, 1913-2023〉,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RL30857,2023年11月。網址: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L/RL3085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5日;Valerie Heitshusen,〈Electing the Speaker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R44243,2023年5月。網址: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R4424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15日。] 2.採無記名投票方式者 (1)德國 德國聯邦眾議院議事規則第2條第1項[footnoteRef:23]規定,聯邦眾議院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議長。且依該議事規則第49條第1項[footnoteRef:24]規定,聯邦法律或議事規則規定聯邦眾議院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者,該選舉應秘密進行。 [23: Geschäftsordnung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 §2:「(1) Der Bundestag wählt mit verdeckten Stimmzetteln (§ 49) in besonderen Wahlhandlungen den Präsidenten und seine Stellvertreter für die Dauer der Wahlperiode.……」。] [24: Geschäftsordnung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 §49:「(1) Soweit in einem Bundesgesetz oder in dieser Geschäftsordnung Wahlen durch den Bundestag mit verdeckten (amtlichen) Stimmzetteln vorgeschrieben sind, findet die Wahl geheim statt.……」。] (2)英國 英國下議院議事規則第1B條[footnoteRef:25]規定,在任何須要選擇新議長的情況下(例如,新議會開始時、前任議長辭職、退休或去世時),應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 [25: Standing Order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1B.:「(1) If the question put in accordance with Standing Order No. 1A (Re-election of former Speaker) has been negatived, and on any other occasion when it is necessary to proceed with the choice of a new Speaker, the election shall be by secret ballot. ……」。] (3)法國 法國國民議會議事規則第9條第2項[footnoteRef:26]規定,國民議會議長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 [26: RÈGLEMENT DE L’ASSEMBLÉE NATIONALE Article 9:「…… Le Président de l’Assemblée nationale est élu au scrutin secret à la tribune. Si la majorité absolue des suffrages exprimés n’a pas été acquise aux deux premiers tours de scrutin, au troisième tour la majorité relative suffit et, en cas d’égalité de suffrages, le plus âgé est élu. ……」。] (4)南韓 南韓國民議會法第15條第1項[footnoteRef:27]規定,議長由國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 [27: 국회법 제15조:「의장과 부의장은 국회에서 무기명투표로 선거하고 재적의원 과반수의 득표로 당선된다. ……」。] (5)日本 日本眾議院規則第3條第2項[footnoteRef:28]規定,議長的選舉應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 [28: 衆議院規則第3条:「…… 議長の選挙は、無名投票でこれを行う」。] (五)綜上,憲法第66條規定之立法院院長選舉是否屬憲法第129條規範範疇,論者尚存不同意見;實務曾有修正提案,惟未完成修正程序;至於外國國會議長選舉,有採記名投票方式者,亦有採無記名投票方式者,均併供參考。 撰稿人:陳世超 6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60/File_19799068.docx
R02372
國會改革議題-美國國會議員義務權益暨行為規範相關法制研析
立法委員行為法
林智勝
2024-02-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7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美國國會議員義務權益暨行為規範 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委員行為法 三、背景說明 論及國會議員行為規範法制的發展,美國無疑是代表性國家。美國立法部門由國會兩院所構成,分別是參議院(The Senate)和眾議院(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每位議員由該州的公民直接選舉。眾議員席次為按該州的人口數所產生,全國共有435席。參議員席次為每州兩席,共100席。眾議員任期2年,參議員任期6年[footnoteRef:1],並定有相關倫理守則,規範國會議員的服務倫理和利益迴避行為。鑑於我國《立法委員行為法》[footnoteRef:2](下稱行為法)為維護國會尊嚴、規範立法委員行為準則之重要法律,謹介紹美國國會議員相關倫理守則及行為規範經驗,俾供參考。 [1: 美國在臺協會網站,Legislative Branch,網址: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DOCS/politics_Legislative.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31日。] [2: 《立法委員行為法》於1999年1月25日制定公布,最後修正日期為2002年1月25日。] 四、探討研析 (1) 美國國會議員遵循義務之濫觴-「政府服務倫理守則」 規範美國國會議員之義務雛型為1958年7月11日,第86屆國會第1次會議通過的「政府服務倫理守則」(Code of Ethics For Government Service),規定議員應盡義務[footnoteRef:3]。參、眾兩院並定有財務公開與收受餽贈規範: [3: 美國政府出版局網站,Code of Ethics For Government Service,CONCURRENT RESOLUTIONS-JULY 11, 1958,該「政府服務倫理守則」(Code of Ethics For Government Service)規定為: 1.盡忠職守為最高義務原則,忠於國家應高於個人、政黨或政府部門之上。 2.擁護美國憲法、法律及政府法規,絕不規避職責。 3.全日工作,為履行職責付出真誠和努力。 4.力求績效與經濟的方法完成任務。 5.奉公守法,不得為特權或他人謀利。 6.不向任何人作出私下承諾,以私害公。 7.不直接或間接與政府有不符原則之往來。 8.不利用職務便利與任何公務資訊為自己牟利。 9.發現腐敗現象,予以揭露舉發。 10.始終堅持以上原則,不辜負公眾信任。 網址: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STATUTE-72/pdf/STATUTE-72-PgB12.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9日。] (1)「參議院規則」(Rules of the Senate)第34條規範財務公開及第35條規範參議院任何議員、官員或雇員均不得故意接受餽贈[footnoteRef:4]; [4: 美國參議院網站,RULES OF THE SENATE XXXV GIFTS 35 1(a)(1)(No Member, officer, or employee of the Senate shall knowingly accept a gift except as provided in this rule),網址:https://www.rules.senate.gov/rules-of-the-senat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31日。] (2)「眾議院規則」(Rules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第25條規範眾議院議員不得故意接受餽贈[footnoteRef:5]及其第26條規範公開財務揭露事宜。 [5: 美國政府出版局網站,Rules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XXV 5(a)(1)(A)(i) Limitations on Outside Earned Income and Acceptance of Gifts.(A Member, Delegate, Resident Commissioner, officer, or employee of the House may not knowingly accept a gift except as provided in this clause),網址: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GPO-CLERK-RULE-PAMPHLET-117/xml/GPO-CLERK-RULE-PAMPHLET-117.x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31日。] (2) 美國國會議員權益-代議津貼補助 美國國會為公眾服務需要許多資源,例如:選民服務、辦公用品、研究立法與媒體溝通,眾議院向每位議員提供支付這些資源費用。1995年9月眾議院行政委員會(Committee on House Adminis tration),將常用津貼整合,11月通過立法部門撥款法案,於1996 財政年度立法部門撥款法案中撥款[footnoteRef:6]。參議院方面,自1988年1月起,參議院應急基金(The contingent fund)內設立單獨的撥款帳戶,稱為「參議員官方人事和辦公開支帳戶」,支付參議員「行政、文書和立法」撥款帳戶資助的所有項目、活動和開支[footnoteRef:7],謹分述如下: [6: 美國國會研究處網站,The Members' Representational Allowance (MRA),網址:https://www.congressionalinstitute.org/2019/04/05/the-members-representational-allowance-mra-looking-at-house-personal-office-budget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日。] [7: 美國線上法典網站,Senators' Official Personnel and Office Expense Account,網址:https://uscode.house.gov/view.xhtml?req=granuleid:USC-prelim-title2-section6313&num=0&edition=preli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日。] (1)眾議員代議津貼(Members’Representational Allowance, MRA,會員代表性津貼) [footnoteRef:8],每位議員享有代議津貼補助,用於選區履行官方和代表職責,相關項目如下: [8: 美國眾議院網站,Members' Representational Allowance,網址: https://ethics.house.gov/official-allowances/members-representational-allowanc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日。] 1.員工津貼 可僱用不超過 18 名全職、長期雇員和4名其他雇員或助理(實習生、兼職或臨時雇員)。根據2018年津貼標準,每位議員每年補助944,671美元。 2.辦公事務及郵資信件津貼 眾議院管理委員會規定,辦公津貼用於支付議員或議員之雇員在美國、其領土與選區內為支持議員執行官方及代表職責而產生的必要費用。其它官方資源,包括國會辦公室、由議長與多數黨領袖及少數黨領袖組成的眾議院辦公大樓。相關補助允許的用途包括旅行支出、辦公設備租賃、地區辦公室租賃、文具、電信、印刷、郵資及電腦設備。 上述津貼有特別限制不得使用於競選支出、不得因公務需要接受私人資金或相關援助、或不得支付個人郵資等。 (2)參議員代議津貼(Senators’Official Personnel and Office Expense Account, SOPOEA,官方人員及辦公費用帳戶)[footnoteRef:9],參議院的官方人員及辦公室費用帳戶(SOPOEA)可協助參議員履行公務。該津貼按財政年度(即每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提供議員使用,相關項目如下: [9: 美國國會研究網站,Senators' Official Personnel and Office Expense Account(SOPOEA),網址:https://www.everycrsreport.com/files/20160225_R44399_5f2d9e03779a176cd771e8371999dfcc39e297ef.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日。] 1.行政及文書協助津貼 每位參議員津貼,可用於支付任何類型的官方費用,但須遵守法規與參議院制定的規定或限制。該津貼以州人口為基礎計算,根據2016財政年度參議院報告(S.Rept.114-64)顯示,此一津貼從人口低於500萬州補助參議員2,409,294美元到人口2,800萬州補助參議員3,829,063美元不等。 2.立法協助津貼 為根據所聘3位法案助理的工資按固定比例計算,2016 財政年度參議院報告(S.Rept.114-64),立法協助津貼部分為每年每位參議員補助不超過477,874 美元。 3.官方辦公費用津貼 辦公津貼因州而異,補助取決於華盛頓特區與所在州之間的距離,及該地區辦公室租賃空間成本而有所差別。 (3) 美國國會倫理改革暨議員行為規範-《政府倫理改革法》 1989年美國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BUSH)憑藉總統賦予的權力、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和法律,為建立公平和嚴格的倫理行為標準,針對所有行政部門員工,頒行第12674號「總統命令(Executive Order)」,闡明倫理行為原則、倫理辦公室、機構職責、相關授權、一般規定等5大部分,要求公務人員遵行後[footnoteRef:10];1989年《政府倫理改革法》(the Ethics in Government Reform Act of 1989[footnoteRef:11]),亦將適用對象擴及國會議員,以下簡介該法供我國參考借鏡: [10: 美國倫理辦公室網站,Executive Order 12674 of April 12, 1989,網址:https://ethics.od.nih.gov/EO1267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日。] [11: 美國國會網站,Executive Order 12674 of April 12, 1989,網址:https://www.congress.gov/bill/101st-congress/house-bill/366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6日。] 1.議員卸任後不可進行遊說,1年之內不得利用其與在職官員的關係從事遊說活動或利用非公開的資訊謀取利益。國會議員去職後,前任議員不可要求現任議員、官員,或國會眾議院或參議院的雇員,採取官方職務行動。 2. 議員財務揭露,需提交具有公信力的財產認證,申報各項收入最高金額由原先「10萬美元以上」提高為「100萬美元以上」,應申報收入及車馬費之金額由100美元提高為200美元。 3.議員禁止對某些特定資源的不當謀取,包括餽贈禮物或收受賄賂 或免費旅行招待等。 4.國會議員不得在現職工作以外兼職超過其年薪的百分之15、不得 接受來自專業工作之外的額外報酬;不得接受任何協會、公司或 其他機構的官員的聘用及服務報酬。 5.議員違反倫理規範,倫理委員會可要求參議院特別調查辦公室進行調查議員違法行為,並禁止國會議員挪用資金支付私人開支。 (4) 結論 美國國會議員服務行為倫理手冊,分別為眾議院的Ethics Manual for Members,Officers and Employees of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footnoteRef:12]及參議院的U.S. Senate Ethics Manual[footnoteRef:13],規範國會議員的服務倫理及利益迴避等行為。其國會議員必須接受公職人員紀律法(Civil Service Reform Act)及各院擬訂準則雙重法規所約束,參照美國眾議院及參議院上述鉅細靡遺的服務行為倫理規範,嚴格限制饋贈禮物、禁止收受酬謝金及其他相關利益等……,該國對國會議員廉潔操守的要求,一方面固然出於國會議員自發反省的倫理觀,但透過倫理規範外部制約的潛移默化力量亦不容忽視,足徵美國政府對行政倫理法制的重視。 [12: 美國眾議院倫理委員會網站,HOUSE ETHICS MANUAL,網址:https://ethics.house.gov/sites/ethics.house.gov/files/documents/2022/House-Ethics-Manual-2022-Print.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日。] [13: 美國參議院倫理委員會網站,SENATE ETHICS MANUAL,網址:https://www.ethics.senate.gov/downloads/pdffiles/manual.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2日。] 撰稿人:林智勝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58/File_19799066.docx
R02371
國會改革議題─美國國會調查權相關法制簡介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彭文暉
2024-02-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7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美國國會調查權相關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三、背景說明 美國在殖民地時代,軍事權、外交權、通商規則權係由英國掌有,內政權、預算權及課稅權則歸屬殖民地議會。此後,各殖民地議會代表爰將英國下議院之特權視為固有權限。從而,殖民地時代之調查權行使乃以預算權為基礎,並以改善行政為主要目的,嗣於制憲會議時亦直接將國會調查權視為傳統權限之一部分[footnoteRef:1]。 [1: 沈中元,〈論國會調查權-釋字三二五號解釋之比較分析〉,《空大行政學報》,第1期,83年5月,頁90。] 1789年[footnoteRef:2]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成立,聯邦政府正式運作,三權分立、權力制衡之機制也逐漸形成。惟美國政府之中央體制採總統制,與英國之內閣制有所不同,國會議員尚無質詢權,總統及部會首長亦無須列席國會備詢,國會若欲追究政府官員責任,即須倚賴調查權之行使,以釐清違法或失職事實,並依法究懲[footnoteRef:3]。我國司法院釋字第325號、第585號、第633號及第729號等解釋亦揭示本院享有一定之調查權,爰就美國國會調查權相關法制加以介紹,俾供參考。 [2: 本研析關於年分之使用,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採西元紀年表述,其餘以民國紀年表述。] [3: 立法院編印,《97年度立法院「美國國會調查及聽證制度運作實務」專案參訪報告》,97年9月,頁4。] 四、探討研析 (一)國會調查權之法源依據 美國聯邦憲法並無國會調查權之明文規範,相關事項多源自於司法判例及國會運作實務形成之架構。國會調查權制度,最早可追溯自1792年眾議院調查聖克萊爾將軍戰敗(St. Clair's Defeat)一案;其後聯邦最高法院亦於相關判例中承認國會享有調查權及藐視懲罰權,1927年並於 McGrain v. Daugherty一案確立調查權乃立法權固有之附帶權力[footnoteRef:4]。 [4: 李健源,〈美國國會與我國立法院調查權之比較研究〉,《修平學報》,第45期,111年9月,頁134-136。] 國會調查權雖未明定於聯邦憲法或其他法律(例如United States Code, U.S.C.;Legislative Reorganization Act of 1946),惟美國國會向認調查權係聯邦憲法賦予之「隱含權力」(Implied Power)或「固有權力」(Inherent Power)[footnoteRef:5]。析言之,國會調查權為從國會立法權衍生之一種監督權,目的在確保國會有效、正確行使憲法賦予之職權,即國會調查權乃附隨立法權之自然、固有權力。 [5: 陳清雲,《立法院調查權法制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03年1月,頁144。] (二)國會調查權之行使事由 國會行使調查權之事由包括[footnoteRef:6]: [6: 立法院編印,同註3,頁4。] 1.行政監督 ─依據「依法行政」(Rule of Law)原則,行政部門之作為不得違反立法機關依法定程序制定之法律。因此,基於制衡原理之憲政機制,國會對於各部會執行國會立法之情形自應加以監督,並探究有無違反依法行政情事。 2.立法準備 ─國會立法權非僅指法律之制定,尚包含立法過程中之立法準備步驟,包括法案或預(決)算案之立法預測、立法規劃、立法建議採納、立法項目確定等。司法判例認為國會行使調查權須以立法目的為據,惟若係有助於將來立法之事項,亦屬正當之立法目的,是縱基於報導或行政監督而進行調查,仍非不可。 3.政策形成 ─國會為全國最高民意機關,當應訪查社會、經濟或政治體制之運作缺失,以為制定或修正法律之參考;政府部門固有行政裁量權限,基於制衡原理,國會探究行政體系運作良窳,除可促其謹慎、公允擬定及推動政策,亦可達矯正體制缺失之功效。 4.揭弊及報導 ─基於制衡原理及監督職責,對於違法失職、舞弊亂紀、貪污腐化或效能低落等重大情事,國會自應進行專案調查,以防杜行政部門藉機圖利,避免人民權益遭受損害。此外,聯邦最高法院亦認公眾應有被告知政府活動之權利,且屬國會之必要機能與重要職責[footnoteRef:7]。 [7: 沈中元,同註1,頁108。] 5.行使人事同意權 ─總統提出重要政府官員人選,包括部會首長、最高法院大法官、駐外使節等,皆須送請參議院諮詢並獲同意始得任命,通常並透過聽證方式進行審查;另副總統出缺時,總統提名之新任人選亦須由參、眾兩議院共同批准。 6.行使彈劾權 ─彈劾權為司法監督之一種方式,當總統、副總統、政府官員、聯邦法官、最高法院大法官涉有違憲或叛亂罪之嫌,眾議院可提出彈劾案,並由司法委員會進行聽證調查程序,審查彈劾理由是否成立,而參議院則得進行彈劾審判(Impeachment Trials)[footnoteRef:8]。 [8: 美國參議院,網址:https://www.senate.gov/about/powers-procedures/impeachment/senate-impeachment-role.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日。          ] (三)調查權行使之方式 國會行使調查權係依下列權限,並以進行聽證為主要方式: 1.會議召集權─現行「參議院議事規則」(Standing Rules of the Senate)明定參議院常設委員會及其小組委員會得於該院會期或休會(Recesses)、閉會(Adjourned)期間召開聽證會[footnoteRef:9];第118屆「眾議院議事規則」(Rules of the House)亦規定,委員會及其小組委員會得在美國境內,無論於眾議院會期或休會、閉會期間召集會議,並在必要情況下舉行聽證會[footnoteRef:10]。 [9: 參議院議事規則第26章第1條規定,網址:https://www.rules.senate.gov/rules-of-the-senate,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26日。] [10: 眾議院議事規則(2023.12.11)第11章第2節第(m)條第(1)項第(A)款規定,網址:https://rules.house.gov/sites/republicans.rules118.house.gov/files/117-House-Rules-Clerk.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26日。] 2.傳喚調閱權─國會為進行聽證得行使傳喚調閱權(Subpoena Power),其內涵包括傳喚(證人作證)及調閱(文件等物證)。現行「參議院議事規則」明定參議院常設委員會及其小組委員會得以傳票或其他方式傳喚證人或調閱通信、書籍、證件及文件到會[footnoteRef:11];第118屆「眾議院議事規則」亦規定,委員會及其小組委員會得以傳票或其他方式傳喚證人、聽取證言,並在其認為必要的情況下調閱書籍、紀錄、通信、備忘錄、證件及文件到會[footnoteRef:12]。 [11: 參議院議事規則第26章第1條規定,同註9。] [12: 眾議院議事規則(2023.12.11)眾議院議事規則第11章第2節第(m)條第(1)項第(B)款規定,同註10。] (四)調查權行使之強制手段 為達調查之目的,國會行使調查權執行傳喚須有強制手段,以便能取得所需之證詞及文件、證據。實務運作上之強制手段包括: 1.行使「藐視懲罰權」(Contempt Power)─美國國會承襲英國國會本有之司法功能傳統,用以維護其尊嚴及特權。憲法雖無藐視懲罰權之明文,實務運作上向認係立法權固有之「隱含權力」,聯邦最高法院亦於相關判例中承認國會享有藐視懲罰權,惟指出僅得作為用以防止妨礙之行為或確保立法任務履行之自衛手段[footnoteRef:13]。 [13: 楊芳苓,《美國國會調查權之研析─以行政特權與國會調查監督為中心》,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編號:AO1375),105年11月,頁32-34。] 2.以「藐視國會罪」移送法院裁判─1857年「藐視國會罪」通過立法(Act of January 24, 1857),藐視國會者得交由聯邦法院依刑事程序裁判。查該法明定經眾議院或參議院以聯合、共同決議或眾議院、參議院任何委員會所傳喚,為進行調查作證或提供文件資料之證人,故意不出席或出席但拒絶回答相關問題,應為犯輕罪(Misdemeanor),得科100美元至100,000美元罰金,並處1個月以上12個月以下監禁[footnoteRef:14]。 [14: 2 U.S.C. §192(2012);原定最高罰金已提高至100,000美元,參見18 U.S.C. §3571 (2012),網址: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USCODE-2010-title18/html/USCODE-2010-title18.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26日。 ] 3.訴請法院強制執行─1978年政府倫理法(Ethics in Government Act)規定,當證人不尊重參議院傳票時,參議院有權向聯邦地方法院請求民事之強制執行;證人若拒絕服從法院之命令,將以藐視法院行為論處[footnoteRef:15]。惟上開規定僅適用於一般民眾,並不適用於聯邦政府官員之職權行使,亦即參議院尚難以上開強制手段取得執行公務中之聯邦公務員或雇員之證詞。 [15: 參見28 U.S.C.§1365(a),網址: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USCODE-2011-title28/html/USCODE-2011-title28-partIV.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26日。] (五)調查權行使之界限 美國採行政、立法及司法三權分立之憲政體制,國會調查權係輔助立法權之工具,故不得超越憲法賦予立法部門之職權範圍,亦不得干預其他憲政部門之權力核心。 1.調查權與行政權之關係 美國行政部門為達成特定行政目的或貫徹政策,基於權力分立原則,得於其權力範圍內享有事務獨立專斷之權,其強度甚至可不受國會監督及免於司法審查,乃所謂「行政特權」(Executive Privilege)[footnoteRef:16]。 [16: 李健源,同註4,頁144。] 美國憲法並未明文授予總統上開特權,係由憲法分權規範,以及總統為執行憲法職權而須正當享有行政特權所導出。實務運作上總統與國會針對行政特權與國會調查權之界限,大多遵循以下原則:(1)本於國家安全與公共利益維護之原則,若認資料之提供有礙國家利益或涉及軍事、外交上機密,對於國會之要求,總統可予拒絕提出;(2)本於三權分立之精神,總統就其持有之任何文件或各政府機關、官員所保有之資料,皆得以行政特權宣告為機密或拒絕接受調查[footnoteRef:17]。 [17: 陳清雲,同註5,頁163-164。] 2.調查權與司法權之關係 基於司法獨立原則,國會對於法院審理中之案件,不得以任何方式為調查;就法院業經審判確定之案件,國會倘有不同見解,可經由修法程序廢棄法院之裁判,亦無須直接對法院之判決進行調查,避免有干涉司法之嫌。因此,國會不會對法院審理中之案件進行調查,惟仍可就涉及國會權限事項如預算、組織、司法制度等,對於司法部門行使調查權[footnoteRef:18]。 [18: 駱建呈,《國會調查權之研究─兼論我國立法院調查權之法制化》,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95年7月,頁37-38。] 國會進行調查之事項,可能與法院繫屬之民事或刑事案件有所牽連。基於權力分立原則,國會調查推定符合正當立法目的,法院基本上不會事前干預國會調查,原則上容許國會對繫屬案件之事實並行調查[footnoteRef:19]。 [19: 李健源,同註4,頁148。] 3.調查權與基本人權之關係 國會調查權雖屬立法權之固有權力,但調查權之行使仍須與國會之憲法上職權有正當關聯。聯邦最高法院亦表示國會行使調查權,不得侵害人民受權利法案所保障之程序上及實體上的權利。準此,人民雖有應國會要求作證之義務,但國會亦應尊重證人受憲法保障之權利(如憲法第1、第4及第5修正案),若涉及該等受憲法保障之自由時,須明確規定調查委員會之調查權限及目的,確保調查僅限立法輔助之性質[footnoteRef:20]。 [20: 李健源,同註4,頁149-150。] (六)結論 美國國會調查權制度,係為輔助立法權,並以舉行聽證為主要方式。藉由調查權之行使,除可蒐集相關資訊,以輔助立法及監督行政;透過公開之聽證,並能滿足民眾「知的權力」。以2021年美國國會暴動案為例[footnoteRef:21],眾議院成立調查特別委員會並進行聽證調查,透過訴訟程序保全相關文件、證據,且將拒絕出席聽證者移送法院,而對總統Donald J.Trump提出彈劾案;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亦就所涉犯罪提出相關調查報告,然因該案投票未達定罪所需之三分之二多數而裁決無罪[footnoteRef:22]。如上述說明,美國國會行使調查權係以舉行聽證為主,對證據資料亦可採行保全措施,並遵守權力分立原則,其制度運作及相關規範或可作為我國未來研修相關法制之參考借鏡。 [21: 李健源,同註4,頁139。] [22: 美國國會圖書館,網址:https://guides.loc.gov/federal-impeachment/donald-trump,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日。] 撰稿人:彭文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56/File_19799064.docx
R02370
國會改革議題-韓國國會國政監查及調查權相關法制之研析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林淑靜
2024-02-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7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韓國國會國政監查及調查權相關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3、 背景說明 按我國憲法第62條規定:「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人民選舉之立法委員組織之,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而為了行使立法權,按司法院釋字第325號、第585號、第633號及第729號解釋立法院於行使憲法職權時享有文件調閱權,且本其固有之權能亦享有一定之調查權,主動獲取行使職權所需之相關資訊,並可基於目的與範圍均屬明確之特定議案,與其行使憲法上職權有重大關聯,且非屬法律所禁止者,向檢察機關調閱已偵查終結而不起訴處分確定或未經起訴而以其他方式結案之案件卷證。綜上,大法官肯認立法院擁有國會調查權,然而國會調查權之性質為何?具體立法又應如何規範?爰概括介紹韓國國會國政監查及調查權之制度,或可作為我國未來立(修)法之借鏡。 4、 探討研析 (1) 國會國政監查及調查權法源依據 韓國《憲法》(대한민국 헌법)第61條規定「國會得監查國政,或對特定之國政個案進行調查,並得要求提出必要文書、證人出席及作證或陳述意見。」、「有關國政監查與調查程序,及其他必要事項,以法律定之。」爰於1988年8月5日制定《國政監查調查法》(국정감사 및 조사에 관한 법률)。 (2) 國會國政監查及調查權之性質 《國政監查調查法》分為國政監查與國政調查,二者皆是針對國家事務,差別在於國政監查為國會針對國家整體事務進行定期調查,國政調查則是國會針對國家具體事項進行不定期調查,二者皆屬廣泛之國會調查權範疇。二者皆係基於立法、監督或批評國家事務之前提下,由國會調查事實、準備資料之必要行動,並可滿足人民對國家事務之知情權。有論者認為依憲法立法原意來看,既規定了國政監查,又規定國政調查,國政監查應被視為一項獨立之權力,而國政調查則應被視為輔助性之權力[footnoteRef:1]。 [1: 전찬희, “국정조사권 개선 방향에 관한 연구”, 유럽헌법연구, 제28호, 2019.1, p.277.] (3) 國會國政監查及調查權之程序 1、 啟動程序、範圍及期間: (1) 國政監查:國會每年在各有關常設委員會定期會議集會前的30日以內進行國政監查。但監查期限可以透過全體會議議決進行更改。 (2) 國政調查:須有超過四分之一以上之國會議員就具體事項提出調查請求 ,且須提交一份包含調查目的、範圍及進行調查委員會之調查請求書。由主席向全體會議報告後,並與各交涉團體[footnoteRef:2]代表協商後,組成特別委員會或提請有關常設委員會[footnoteRef:3]進行調查;調查期限可經調查委員會議決延期或縮短;當國會於休會時進行國政調查,可被視為提出召開國會之請求。 [2: 《國會法》第33條規定,國會中擁有20名以上議員之政黨可成為交涉團體,亦可以由20名或更多不屬於其他交涉團體之成員組成一個單獨之交涉團體。] [3: 自1995年以來,韓國已無相關常設委員會進行國政調查之案例。전진영、최정인,국정조사제도의 운영현황과 개선방안,2014年8月14日,網址:https://www.nars.go.kr/report/view.do?cmsCode=CM0018&brdSeq=1299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0日。] 2、 地點及揭露原則:國政監查或調查可以在國會、監查或調查對象所在地、委員會決定之其他地點進行;二者皆採公開進行為原則[footnoteRef:4]。 [4: 原則上採公開原則,但亦可由委員會為其他議決。] 3、 國政監查及調查對象: (1) 國政監查:A.依《政府組織法》(정부조직법)或其他法律設立之國家機關;B.地方自治團體中之特別市、廣域市、道[footnoteRef:5];C.《政府機關投資管理基本法》(공공기관의 운영에 관한 법률)第4條所定之政府投資機關、韓國銀行、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水產業協同組合中央會;D.其他地方行政機關、地方自治團體以及依《監查院法》(감사원법)規定應接受監查院監查之機構等[footnoteRef:6]。 [5: 韓國行政區目前有1個特別市(首爾)、6個廣域市(釜山廣域市、仁川廣域市、大邱廣域市、大田廣域市、光州廣域市、蔚山廣域市)、6個道(京畿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羅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資料來源:韓國內政及安全部,網址:https://www.laiis.go.kr/lips/mlo/wco/wholeCountryList.do,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31日。] [6: 監查對象,如為地方政府,監查範圍限於國家委託事務及國家提供補貼等預算支持項目;國政監查對象為監查院所轄之機關時,僅限全體會議認為有必要。] (2) 國政調查:與國政有關之具體案件之人員或單位[footnoteRef:7]。 [7: 由韓國國會通過全國加濕器消毒劑國政調查計畫可知,受調查對象除國家相關行政機關外,尚包括加濕器消毒劑製造商、銷售商、和原料供應商等。연윤정,가습기살균제 국정조사7일부터시작,매일노동뉴스,2016年1月16日,網址:https://www.labortoday.co.kr/news/articleView.html?idxno=13898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6日。] 4、 調查方法:委員會、第五條第一項之小組委員會及監查、調查小組為進行監查、調查,得經其議決要求提出有關之報告、向關係人或其他關係機關要求提出文件書類、要求證人、鑑定人、參考人出席,並進行核實。但委員會為進行監查、調查要求提出相關文件,以經三分之一以上委員要求,始得為之。 5、 支援機構及人員: (1) 國政監查:可由事務輔助者協助監查[footnoteRef:8],亦可要求相關行政機關提供人力、設施或裝備等支援[footnoteRef:9]。 [8: 事務輔助者由國會事務處之公職人員擔任,包括專門委員、國會預算室、國會研究服務處之公職人員,以及屬於交涉團體之政策研究人員。但必要時,可以任命不屬於被監查或調查單位之專家擔任。又其中交涉團體之政策研究人員資格,另有《交涉團體研究成員之聘任規則》(교섭단체정책연구위원임용등에관한규칙)定之。] [9: 如需金融監督單位等提供金融交易資訊,可依《實名金融交易和保密法》(금융실명거래 및 비밀보장에 관한 법률)第4條規定辦理;如需監查院等關係行政機關協助,可依《國政監查調查法》第15條之2及《國會法》第127條之2之規定辦理。] (2) 國政調查:除比照國政監查規定外,於進行國家調查之初步調查前,委員會得請專家委員、國會事務處其他職員或不屬於被調查機構之專家先行協助。 6、 結果之處理:委員會必須將完成之國政監查或調查報告提交主席 ,並由主席向全體會議報告;國政監查或調查結果經全體會議議決,並向國政監查或調查對象提出糾正意見,受監查或調查對象後續應將處理結果向國會報告。 7、 其他應遵行事項:國政監查與國政調查皆應遵守迴避規定、保密義務。 8、 處罰:議員進行國政監查或調查違反迴避規定或保密義務,依《國會法》(국회법)進行紀律處分;證人等違反出庭義務、拒絕作證、提交報告或證人、鑑定人為偽證、侮辱國會等者,依《國會證言鑑定法》(국회에서의 증언ㆍ감정 등에 관한 법률)規定,處以刑罰。 (4) 國會國政監查及調查權之限制 1、 與行政權行使之界線 (1) 《國會證言鑑定法》第4條第1項規定,國會要求公職人員或前公職人員作證,或國家機關提交文件書類時,被要求者不得以其職務上應守秘密之事項為由提出拒絕。但各單位主官部會長官(大統領及國務總理所屬各機關官署首長)自收到請求之日起5日內,向國會釋明所要求事項涉及軍事、外交或對北韓有關之國家機密事項,且公開後對國家安全有危害或對國家重大利益有損害之虞時,不在此限[footnoteRef:10]。 [10: 韓大元,韓國國會,第1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頁120。] (2) 韓國檢察權為行政權之一種,惟檢察機關之偵查與審判密不可分,具有準司法性質,作為刑事司法前提,應強調公正。因此,《國政監查調查法》第8條規定,國政調查之實施,不得以妨礙繫屬中之偵查案件之進行為目的。 2、 與司法權之界線 國政監查及調查權對司法獨立權之尊重,其界限具體表現在(1)對審判中案件,不得以法官之訴訟、審判程序為對象進行調查;(2)對法院之審判內容不得進行是否妥當之調查;(3)不得針對正在審判中之案件,要求法院提出司法上之文件;(4)禁止針對特定個人是否有罪進行調查。因此,《國政監查調查法》第8條規定,調查之實施不得以妨礙繫屬中之司法裁判案件為目的[footnoteRef:11]。惟法院預算管理、法官配置是否妥適以及審判之速度等,亦可為國政監查及調查之範疇[footnoteRef:12]。 [11: 同前註,頁119-120。] [12: 전찬희,同註1, p.279.] 3、 不得侵害基本人權 國政監查及調查權之本質僅得就國家事務為之,其目的是保障國民之權利與自由,與國政無關之私人事務不得為調查。當國政監查及調查權涉及國民個人私生活時,不能以個人利益之犧牲為代價而實現公共利益[footnoteRef:13]。因此,《國政監查調查法》第8條規定,不得以侵犯個人隱私為目的,進行監查或調查。 [13: 韓大元,同註10,頁121。] 撰稿人:林淑靜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54/File_19799062.docx
R02369
國會改革議題-韓國國會議員從事營利業務之相關法制簡介
立法委員行為法
陳秋芬
2024-02-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6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韓國國會議員從事營利業務之相關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委員行為法 三、背景說明 依韓國憲法第40條規定,立法權屬於國會。國會係由代表全體國民當選議員所組成。且韓國憲法第46條亦明白揭櫫,國會議員負有廉潔義務,應以國家利益為優先,本於良心履行職責,不得濫用職權,透過與國家、公共團體或企業之契約或處分來為自己或他人取得財產權、利益或職位等[footnoteRef:1]。準此,韓國憲法既對國會議員行為舉止與利益衝突有高道德宣示性規範,韓國議員是否得從事營利業務等行為,其規定或可供參酌,本文謹就韓國國會議員從事營利業務相關規範為介紹,俾供參考。 [1: 대한민국헌법제40조:「입법권은 국회에 속한다.」제41조:「①국회는 국민의 보통ㆍ평등ㆍ직접ㆍ비밀선거에 의하여 선출된 국회의원으로 구성한다.②국회의원의 수는 법률로 정하되, 200인 이상으로 한다.③국회의원의 선거구와 비례대표제 기타 선거에 관한 사항은 법률로 정한다.」제46조:「①국회의원은 청렴의 의무가 있다.②국회의원은 국가이익을 우선하여 양심에 따라 직무를 행한다.③국회의원은 그 지위를 남용하여 국가ㆍ공공단체 또는 기업체와의 계약이나 그 처분에 의하여 재산상의 권리ㆍ이익 또는 직위를 취득하거나 타인을 위하여 그 취득을 알선할 수 없다.」韓國憲法請參酌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B%8C%80%ED%95%9C%EB%AF%BC%EA%B5%AD%ED%97%8C%EB%B2%9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26日。] 四、探討研析 (1) 韓國國會議員從事營利業務法制規範之立法理由 查韓國國會議員是否得從事營利業務,規定於國會法第29條之2、第155條及第163條等(下稱該等規定)。 該等規定係於2013年8月13日修正時所增訂[footnoteRef:2],立法理由[footnoteRef:3]係考量當時國會法規定,國會議員在議員職位外可廣泛兼職,且從事營利業務活動無明確禁止規定,給予國會議員過多特權,不符合議會活動公正性及國會議員的廉潔義務。為回應公眾對政治改革要求,就國會議員從事營利業務活動等為禁止規定,藉此提高國會在公眾之信任度,方於第29條之2明文禁止議員從事營利業務活動,並將第29條之2列入第155條紀律處分違規事由之一,且修正第163條規定將該事由之停會處罰,從30天增加到90天。於附則並規範該等規定自公布之日起6個月後施行(即自2014年2月14日施行)[footnoteRef:4]、[footnoteRef:5]。 [2: 2013年8月13日部分修訂,2014年2月14日生效之國會法版本,請參酌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InfoP.do?lsiSeq=143043&ancYd=20130813&ancNo=12108&efYd=20140214&nwJoYnInfo=N&efGubun=Y&chrClsCd=010202&ancYnChk=0#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7日。] [3: 立法理由,請參酌https://www.law.go.kr/LSW//lsInfoP.do?lsiSeq=143043&lsId=&viewCls=lsRvsDocInfoR&chrClsCd=010102#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7日。] [4: 有關施行日期,可參酌2013年8月13日部分修訂,2014年2月14日生效之國會法之附則第1條規定:「本法自公布日起施行。但……第二十九條之二……、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百六十三條之修正規定,自公布之日起六個月後施行。」請參考註2網址。] [5: KBS WORLD,國會公開違反兼職規定和營利活動規定的議員名單,2014年11月4日,網址:https://world.kbs.co.kr/service/news_vod_view.htm?lang=c&menu_cate=Po&id=Po&Seq_Code=43802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8日。] (2) 禁止從事營利業務規範[footnoteRef:6]及違反效果 [6: 現行有效之國會法規定,請參酌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A%B5%AD%ED%9A%8C%EB%B2%95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9日。] 韓國國會法第29條之2於2013年8月13日增訂迄今,雖仍有少許修正,惟國會議員原則不得從事營利業務規定方向不變,茲就現行規定簡述如下: 1. 原則禁止從事營利業務 國會議員禁止從事職務範圍外之營利業務。但在不妨礙國會議員履行職責,利用其擁有之土地及建築物等財產進行租賃等營利性業務,則不在限制範圍(第29條之2第1項);如從事第1項但書以外之營利業務,應在就任之日起6個月內停止或結束其商業業務。(第29條之2第2項) 2. 例外從事營利業務負有書面報告義務 如當選前即從事第1項但書之營利業務,於任期開始1個月內應向議長報告;如任期開始後方從事該營利業務,應立即向議長報告。(第29條之2第3項) 3. 議長須請倫理審查諮詢委員會[footnoteRef:7] (下稱諮詢會)就議員所提書面報告提出意見,聽取諮詢會意見並告知議員;議長必須尊重諮詢會所提意見。(第29條之2第4項) [7: 值得注意的是,諮詢會原屬倫理特別委員會所設立委員會(原文請參酌2021年5月18日修正前之國會法第46條之2第1項:「……윤리특별위원회에 윤리심사자문위원회(이하 이 조에서 "자문위원회"라 한다)를 둔다.」),然國會法修正時,將其修正為國會應設立諮詢會(原文請參酌現行國會法第46條之2第1項:「……국회에 윤리심사자문위원회를 둔다」)其主要職責係就國會議員兼職及從事營利業務向議長提供建議、就倫理特別委員會關於議員紀律處分提供建議及防止議員間之利益衝突相關事項。] 4. 議員收到議長通知其營利業務非屬第1項但書營利業務時,議員必須在收到通知之日起6個月內停業或結束其商業業務。(第29條之2第6項) 5. 議員違反禁止從事營利業務規定時,國會得經倫理特別委員會審查[footnoteRef:8]後,決議對議員進行紀律處分。(第155條第3款)紀律處分種類則依第163條規定辦理。 [8: 倫理特別委員會依國會法第46條規定,其職責在於審查議員資格及紀律處分相關事宜,且於第3項明文規定,倫理特別委員會在審查議員紀律處分相關事項前,應聽取且尊重諮詢會之意見。] 韓國國會為追求議會活動公正性及國會議員廉潔義務,所為國會議員禁止從事營利業務規定之認定程序,賦予國會議員書面報告義務及議長聽取與尊重諮詢會意見規範,並就違反第29條之2所為紀律處分明文,或可供我國參酌。 撰稿人:陳秋芬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52/File_19799060.docx
R02368
國會改革議題-立法委員利益衝突與迴避相關立法例簡析
立法委員行為法;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
陳宏明
2024-02-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6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立法委員利益衝突與迴避相關立法例簡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委員行為法、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 三、背景說明 本院88年1月制定之立法委員行為法,第五章「利益之迴避」對於立法委員之利益迴避已有相關規範,除就「利益」加以定義(第19條)及確立利益迴避原則(第20條)外,並明定立法委員行使職權就有利益迴避情事之議案,應迴避審議及表決(第22條);以及立法委員應行迴避而不迴避時,利害關係人得向本院紀律委員會舉發;紀律委員會亦得主動調查,若調查屬實者,得請其迴避(第23條)。而於89年6月制定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當時該法所稱公職人員,指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第2條第1項所定之人員,亦包括縣(市)級以上各級民意機關民意代表,立法委員自屬之,嗣107年修法,其適用對象即包括「各級民意機關之民意代表」(第2條第1項第5款)之立法委員在內。該法規定知有利益衝突之情事者,應即自行迴避,民意代表應以書面通知各該民意機關(第6條第1項及第2項第1款);民意代表,不得參與個人利益相關議案之審議及表決(第10條第1款);以及違反前開規定之罰則(第16條第1項)。 然查,前揭兩法對於利益定義與關係人範圍之認定標準,有所不同;而後法規定之書面通知義務及罰則,則為前法所無。鑒於利益迴避制度乃為避免利益衝突而影響最終決定之正確性,且議案審議及表決為議事運作之核心,謹就外國有關國會議員利益衝突與迴避相關法制簡要概述,以供我國借鑑參考。 四、探討研析 (1) 美國 美國眾議院議事規則(Rules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第3條第1項[footnoteRef:1]規定:「每位議員……應就提出的每一議題進行表決,除非就該議題具有直接的個人或金錢利益。」亦即以有無涉及議員「直接的個人或金錢利益」為區別標準。另《眾議院倫理規範手冊》(House Ethics Manual)指出,議員對審議事項進行表決乃其基本代表職責之一,依照議事先例,無人有權剝奪議員在眾議院之表決權。因此,對於特定事項是否該放棄投票的決定權在於議員,而非議長或委員會[footnoteRef:2]。 [1: Rule Ⅲ Voting 1.:“Every Member shall be present within the Hall of the House during its sittings, unless excused or necessarily prevented, and shall vote on each question put, unless having a direct personal or pecuniary interest in the event of such question.”,Kevin F.McCumber,Rules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118th,2023/12/11,https://cha.house.gov/_cache/files/5/3/5361f9f8-24bc-4fbc-ac97-3d79fd689602/1F09ADA16E45C9E7B67F147DCF176D95.118-rules-01102023.pdf (last visit:2024/01/22)] [2: House Committee on Ethics, House Ethics Manual,2022/12, p.242, https://ethics.house.gov/sites/ethics.house.gov/files/documents/Dec%202022%20House%20Ethics%20Manual%20website%20version.pdf (last visit:2024/1/22)] 前揭規定對於眾議員表決採取較寬鬆標準之理由至少有二:首先,在代議制民主國家中,議員代表其選民,當議員迴避就某一特定事項表決時,則無他人可代替其表決,意味著該議員所代表的選民在此議題上沒有發言權。其次,正如《眾議院倫理規範手冊》所述,議員們的立法考量會影響「廣泛的商業及經濟活動」。由於範圍廣泛,立法者不可避免地必須考慮對其個人利益有一定影響的法案。要求立法者迴避對此類法案表決將導致大量的迴避[footnoteRef:3]。 [3: C. Simon Davidson,When Must Members Recuse Themselves From a Vote?,2009/2/6,https://rollcall.com/2009/02/06/when-must-members-recuse-themselves-from-a-vote/(last visit:2024/1/22)] 當出現涉及其本人的問題時,議員應行迴避,此乃「亙古不變」的原則。雖然議員不應就其個人有直接利益的法案進行表決,但可對其身為某群體成員之一的法案進行投票。例如:議員對於涉及其持有股票銀行之立法進行表決、具退伍軍人身分之立法者對於涉及退伍軍人之立法進行表決、議員對於涉及其持有證券之立法進行表決等[footnoteRef:4]。此外,眾議院議事規則並未就議員應迴避而未迴避之行為定有相關處置措施,併予敘明。 [4: 同前註。] (2) 加拿大 為防止私人利益與議員的公共職責發生衝突,2004年4月加拿大下議院通過「下議院議員利益衝突準則」(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Code for Member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附錄於下議院《會議常規》中,成為永久性之成文行為規範。該準則第13條[footnoteRef:5]明定, 議員不得參加與其私人利益有關議題之辯論及表決。此所稱「私人利益」,包括 議員行為直接或間接促進某一特定人或自己之私人利益[footnoteRef:6]在內,但不包括「具普遍適用性」、「影響議員或其他人作為廣大群體成員之一」、「作為與議員行為有關的法律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及「國會法所定之議員薪酬或福利」[footnoteRef:7]。 [5: Section 13:“A member shall not participate in debate on or vote on a question in which he or she has a private interest.”,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Code for Member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2023/9/18,https://www.ourcommons.ca/procedure/standing-orders/appa1-e.html(last visit:2024/01/22)] [6: Section 3(2),同前註。] [7: Section 3(3),同註5。] 依據加拿大國會法(Parliament of Canada Act)規定,下議院置利益衝突及倫理規範專員(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Ethics Commissioner,下稱專員)[footnoteRef:8],其任務為履行下議院指定之職責及功能,以規範下議院議員行使職權時之行為[footnoteRef:9],也包括執行該準則所定事項在內。依該準則規定,議員於政府公告其當選之日起60日內及任期中每年度應向專員提交1份完整的聲明,揭露個人及其家庭成員之私人利益資訊[footnoteRef:10]。下議院或委員會審議事項涉及議員之私人利益,如該議員出席審議,應在第一時間以口頭或書面方式揭露私人利益資訊,並立即以書面方式向下議院秘書揭露。如該議員日後才意識到其本應揭露的私人利益,則應立即揭露,由眾議院秘書記錄並發送給專員,併同該議員揭露資料存檔[footnoteRef:11]。 [8: 該專員由總理提名,經下議院各政黨領導人協商通過後,由議院決議任命之,任期7年,獨立行使職權,在執行公務時享有議院及其議員之特權和豁免權。OCIEC Home,Commissoner’s Role and Mandate,2023/6/23,https://ciec-ccie.parl.gc.ca/en/About-APropos/Pages/RoleMandate-RoleMandat.aspx(last visit:2024/01/23)] [9: Subsection 86(1),Parliament of Canada Act,2023/9/20,https://laws-lois.justice.gc.ca/eng/acts/p-1/FullText.html(last visit:2024/01/23)] [10: 家庭成員包括:1.議員之配偶或同居伴侶(指與議員以夫妻關係同居之人,且同居至少1年。);2.議員之兒女、配偶或同居伴侶之兒女,未滿18歲或滿18歲但經濟主要依賴議員、議員之配偶或同居伴侶支持者。Section 3(1)、(4)、Section 20(1),同前註。] [11: Section 12(1)、(3),同註9。] 議員如有合理理由認為另一議員未遵守本準則規定義務,得以書面申請專員對此進行調查。申請時應確切指明未遵守義務之行為,並附具合理理由。下議院亦可通過決議指示專員進行調查,以確認該議員是否遵守義務[footnoteRef:12]。調查結束後,專員應向議長提交報告,並可建議對該議員實施制裁或不予制裁,議長應在下次開會時向議會提交報告並作後續處理[footnoteRef:13]。 [12: Section 27(1)、(3),同註9。] [13: Section 28,同註9。] (3) 韓國 韓國國會法(국회법)於2021年5月18日增訂第4章之2「國會議員利益衝突之預防」,規範有關利益衝突報告及申請迴避等事項。明定議員於所屬委員會審查議案、審計或調查政務時,知悉其內容涉及議員或其家庭成員等[footnoteRef:14]之 直接利益或不利益,應自知悉之日起10日內將該事實向倫理審查諮詢委員會[footnoteRef:15](下稱諮詢會)報告義務;以及議員於所屬委員會審查議案、審計或調查政務過程中,認有涉及前述利益衝突情事時,應當場向委員會主席申請迴避表決及發言之義務[footnoteRef:16]。 [14: 所列情形包括:1.議員或其家庭成員(依韓國民法第779條規定,包括配偶、直系血親、兄弟姐妹,以及共同生活之直系血親之配偶、配偶之直系血親、配偶之兄弟姐妹)。2.議員或其家庭成員擔任董事、代表、經理人或外部董事之法人或團體。3.由議員或其家庭成員代理或提供顧問、諮詢之個人、法人或團體。4.議員任期開始前2年內由議員代理或提供顧問、諮詢之個人、法人或團體。5.議員或其家庭成員持有超過一定比例之股票、股份或資本之法人或團體。6.最近2年內退休之公職人員,於退休前2年內曾經在國會從事委員會審查議案、審計或調查政務等工作。7.其他依規定與議員私人利益有關人員。Article 32-4(1),National Assembly Act,The National Assembly of Republic of Korea),2023/7/11,https://korea.assembly.go.kr:447/portalEn/main/contents.do?menuNo=1500077(last visit:2024/1/25)] [15: 國會法所定倫理特別委員會及倫理審查諮詢委員會,兩者係不同組織。前者屬特別委員會,非常設組織,依政黨比例推薦議員並經全體會議決議組成,職掌議員資格審查及紀律處分相關事宜。後者則由8名外部諮詢委員組成,由議長依各黨團推薦及政黨比例任命之,任期2年,負責提供國會有關議員紀律、防止利益衝突之諮詢意見及建議。倫理特別委員會在審查涉及議員紀律事項前,應徵求倫理審查諮詢委員會之意見,並應尊重其意見,Article 46、Article 46-2,同前註。] [16: Article 32-5(1),同註14。] 關係議員提出前述利益衝突報告後,諮詢會將根據報告事實進行審查,如經審認關係議員於委員會之行為有利益衝突之風險,諮詢會應於收到報告之日起10日內將審查意見提交議長、關係議員及其所屬黨團代表[footnoteRef:17]。倘諮詢會發現有議員存在利益衝突之風險,但未自行申請迴避表決及發言,亦可向議長、關係議員及其所屬黨團代表提出意見[footnoteRef:18]。對於該違反利益衝突報告及申請迴避義務之議員,國會得經倫理特別委員會審查後,提請國會全體委員會議決議對其為紀律處分[footnoteRef:19],以資懲戒。 [17: Article 32-4(2),同註14。] [18: Article 32-5(3),同註14。] [19: Article 155,同註14。] (4) 結語 綜上以觀,為維持立法職權行使之客觀性及公正性,美國、加拿大、韓國之國會對於議員職務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均肯認關係議員應行迴避。然其對於「利益衝突」之認定,標準不一。有如加拿大及韓國兩國國會於國會法中明確列舉其適用對象及範圍者,亦有如美國眾議院採取較寬鬆標準,僅以「議員直接的個人或金錢利益」為限。其次,議員及其家庭成員利益資訊之事前揭露,乃判斷其行使職權時是否涉及利益衝突之重要依據。復因議事動態變化快速,審查議案是否涉及利益衝突,當下僅有議員本人知悉,爰要求其應於第一時間自行向會議主席申請迴避;如係事後始發覺參與審查議案涉及利益衝突,加拿大及韓國之國會法均明定議員知悉後之申報義務,以供後續調查及檢討。另關於專責調查組織方面,加拿大國會法於下議院置獨立行使職權之特任專員,韓國國會法則增設由外部委員組成之諮詢會,以維持調查公正性。 撰稿人:陳宏明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50/File_19799058.docx
R02367
國會改革議題-德國國會行使聯邦憲法法院法官人事同意權之法制研析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方華香
2024-02-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6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德國國會行使聯邦憲法法院法官人事同意權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三、背景說明 (一)德國為內閣制國家,內閣閣揆通常為國會多數黨領袖,行政與立法間較無對抗情形,其權力分立主要靠議會中之政黨制衡,因此多數黨與少數黨間之協調互動,係觀察重點。 (二)相較於美國總統制,國會行使人事同意權係針對總統之人事任命權之監督,強調權力分立與制衡不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下稱基本法)第94條第1項規定,聯邦憲法法院法官(相當於我國司法院大法官)由參眾議院各選舉出半數,重在透過議院選任賦予聯邦憲法法院法官民主正當性。縱使德國與美國制度背景所代表之意義不同,德國國會形式上雖不是行使「同意權」,但透過「選舉」亦達成與同意特定人選相同之實質效果[footnoteRef:1]。 [1: 吳志光,〈德國國會同意權行使之制度探討〉,《憲政時代》,第28卷,第4期,2003年4月,頁145-148。] (三)與美國制不同之點另有,聯邦憲法法院法官提名與選舉過程中,總統無涉入機會[footnoteRef:2],僅依基本法第60條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法(下稱憲法法院法)第10條規定,於被選任者符合選任條件及法定程序,總統即有任命義務,無權為其他審查[footnoteRef:3]。謹先敘明。 [2: 陳淑芳,〈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法官之選任〉,《月旦法學》,第101期,2003年9月,頁30。] [3: 林明昕等譯,《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法逐條釋義》,初版2刷,司法院出版,2022年12月,頁20。] 四、探討研析 (1) 先由委員會推薦人選,再由院會投票選舉 依憲法法院法規定,聯邦憲法法院分成二庭,各8名法官,每庭由眾議院選出4名(其中1名為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參議院選出4名(其中2名為聯邦最高法院法官)[footnoteRef:4]。 [4: 憲法法院法第2條及第5條規定參照;另第一庭與第二庭管轄之案件不同,第一庭稱為基本權利審判庭,負責人民基本權相關案件,第二庭則被稱為國家法審判庭,處理機關間、聯邦與各邦權限之爭議、宣告政黨違憲等與國家政府制度相關之案件。詳見,蘇子喬、許友芳,〈我國大法官任命制度爭議之探討-兼論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法官之比較〉,《東吳政治學報》,第40卷,第3期,2022年12月,頁145。] 眾議院部分,先依政黨比例推薦選出12名眾議院議員組成選舉委員會,以至少8票決議,就符合資格者[footnoteRef:5]向院會提出候選人之建議名單(1個職位提1個候選人)[footnoteRef:6]。就此名單,眾議院不經討論,以不記名投票獲得2/3投票數且達眾議員半數者,即獲選任[footnoteRef:7]。 [5: 法官資格規定於憲法法院法第3條,基本資格為年滿40歲,具有聯邦眾議院議員之候選資格,並以書面表示願意擔任聯邦憲法法院法官且應具有德國法官法所定擔任法官之資格等,年齡上限為68歲(憲法法院法第4條第3項規定)。] [6: 林明昕等譯,同註3,頁16-17。] [7: 憲法法院法第6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參照。] 參議院部分,雖無規定須成立委員會提出建議名單,但實務上多半由成員包括各邦司法部長組成之非正式委員會事前決定。該非正式委員會雖僅具諮詢性質,但其向院會提出之建議人選,通常院會不經討論,予以接受(參議院2/3票數始為當選)[footnoteRef:8]。 [8: 憲法法院法第7條規定參照;吳志光,同註1,頁152] (2) 委員會會議原則不公開,委員負有保密義務;候選人亦無向委員會自我介紹之規定或慣例 選舉委員會亦是眾議院下的一個委員會,依聯邦眾議院議事規則(Geschäftsordnung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第69條規定,委員會會議原則以非公開方式進行,除非該委員會決定公開[footnoteRef:9]。從而,選舉委員會之委員對候選人相關資料及討論與投票內容亦有保密義務(憲法法院法第6條第4項規定)。保密義務亦適用於選舉委員會非正式之先行程序。憲法法院法未規定候選人須自我介紹與聽取候選人陳述,幾十年來也不常見,迄今未形成自我介紹之慣例[footnoteRef:10]。 [9: 陳淑芳,同註2,頁30。] [10: 林明昕等譯,同註3,頁14、16 ] 參議院為選舉聯邦憲法法院法官組成之非正式委員會,依參議院議事規則(Geschäftsordnung des Bundesrates,GO-BR)第37條第2項規定,其審查程序亦採非公開方式,審查過程亦應予保密[footnoteRef:11]。 [11: 陳淑芳,同註2,頁30。] (3) 由法律明定2/3多數決門檻,因應其憲法任務及確保中立性 德國基本法本身並未明定議院選舉法官之表決門檻為2/3,係由法律位階之憲法法院法第6條及第7條所規定。1956年前之憲法法院法,甚至須有3/4之多數決,因表決門檻過高,有時遲遲無法選出新法官,影響到憲法法院正常運作,故而下修為今日的2/3[footnoteRef:12]。 [12: 吳志光,同註1,頁153;陳淑芳,同註2,頁31。] 2/3多數決亦是因為聯邦憲法法院所擔負解釋憲法、終局裁決法律合憲與否等爭議之憲法功能使然,因涉及建立與維繫社會共識,不能僅以單純多數決方式獲致[footnoteRef:13]。且2/3多數決理論上較能保障法官之中立性,彰顯憲法法院職責,避免多數黨獨大決定人事案,提出之法官人選須是各黨派共識較高之人選。 [13: 陳愛娥,〈立法院應如何行使各種同意權〉,載於《國會改革 台灣民主憲政的新境界?》(蘇永欽主編),翰蘆圖書出版,2001年10月30日,頁316、320。] (4) 明定任期保障,不得連任,不得再任 依憲法法院法第4條第1項至第3項規定,法官任期12年,最長不得超過68歲之年齡上限,不得連任,亦不得再被選任。法官12年任期,長於國會議員或內閣閣員,可確保憲法法院之人事穩定性,不會受到國會選舉結果政黨勢力消長之影響;不得連任或再任,亦使法官免於受到政治或政黨干擾,確保行使職權具有獨立性、中立性[footnoteRef:14]。 [14: 蘇子喬、許友芳,同註4,頁156-157;陳淑芳,同註2,頁31。] (5) 免職由憲法法院2/3多數裁決並授權總統令該法官免職 德國基本法第97條第2項規定:「正式任用之法官非經法院判決,並根據法定理由、依照法定程序,在其任期屆滿前,不得違反其意志予以免職,或永久或暫時予以停職或轉任,或令其退休。……」,憲法法院法第105條則對憲法法院法官免職之原因及程序有所規定。第1項明定有2種免職原因:第1款長期不能執行職務及第2款紀律原因;紀律原因包括:不名譽行為、被判6個月以上徒刑確定、違背職務情節重大。 免職程序部分,分二階段:聯邦憲法法院內部及總統部分。首先,聯邦憲法法院聯合庭出席法官半數決定「開始」免職程序,獲得2/3法官同意始得為不利於該法官之裁決,並以憲法法院之名授權聯邦總統令該法官退休(第1項第2款長期不能執行職務)或免職(第1項第2款紀律原因)。實際上,為維持憲法法院之運作,總統不會反對憲法法院之裁決結果,而到目前為止,第105條也還沒有實際適用案例[footnoteRef:15]。簡言之,法官雖為國會提名選出,但僅有憲法法院聯合庭能自行裁決該法官是否符合免職事由。 [15: 林明昕等譯,同註3,頁930-931。] (6) 德國制度特色、爭議及利弊 1.兼具聯邦與各邦代表之組成特色(不同來源之民主正當性) 聯邦憲法法院負有裁決法規範是否違憲及裁決聯邦與各邦間爭議之任務,因此,基本法明定憲法法院法官一半來自於眾議院,一半來自於參議院選舉而出,彰顯此種不同來源之民主正當性要求:一半來自於議會民主,一半來自於聯邦式民主[footnoteRef:16]。而就德國憲政實踐上,參眾議院之多數黨未必一致(各邦政府未必同時由眾議院的多數黨執政)[footnoteRef:17],依憲法法院法第9條規定,聯邦憲法法院正副院長亦分由眾議院、參議院交替選出,亦有兼顧參眾議院兩者平衡之意。此種組成方式確保憲法法院不會由多數黨單獨決策,法官之來源背景可以兼納不同黨派。 [16: 德國為聯邦國家,其基本法明定,眾議院由人民直選之議員組成,代表聯邦,具有直接之民主正當性(德國基本法第38條規定參照);參議院則是由各邦政府推派之邦內閣成員代表所組成,代表該邦人民參與聯邦事務(德國基本法第50條、第51條規定參照)。] [17: 吳志光,同註1,頁147。] 2.委員會提出推薦名單,由院會投票確認之利與弊 由人數不多的委員會提出法官之建議名單,優點係避免受干預,較能確保就事論事、憲法法院之專業性與選舉程序之保密[footnoteRef:18]。且眾議院之選舉委員會,須有12名議員中至少8票決議才提出選舉建議名單,亦較能確保於院會中獲得2/3多數決。 [18: 陳淑芳,同註2,頁31。] 惟選舉委員會之12位委員乃透過政黨比例投票產生,本身即具有政黨色彩,提出推薦名單又須8票才通過,迫使各黨在黨團間及在選舉委員會會議以外進行非正式協商,實際上即以政黨為主體進行選任程序之運作。為確保順利選出,政黨通常會考量參眾兩院席次、各黨於邦政府執政狀況、政黨結盟狀況、候選人特定議題立場、過去判決評價等,各政黨取得共識後,才會進行正式選任程序,故提名過程之不透明,也常被批評為黑箱作業[footnoteRef:19]。 [19: 林明昕等譯,同註3,頁15、蘇子喬、許友芳,同註4,頁147-149。] 3.委員會不公開與院會不記名投票之爭議 一般議事原則,於涉及「事」時,原則上採公開表決方式,涉及「人」時,原則上採不公開方式。後者不公開之意旨係為避免演變成對當事人作人身攻擊,損及憲法法院及其法官之威信,另一方面投票表決者亦會因有所顧慮而無法依其自由意志投票,同時使政黨有操作涉入之空間[footnoteRef:20],故其規定之正當性來自於鞏固聯邦憲法法院聲望及對憲法法院獨立性之信賴[footnoteRef:21]。 [20: 陳淑芳,同註2,頁31-32。] [21: 林明昕等譯,同註3,頁14、16 ] 憲法法院法明定眾議院投票不經討論,以不記名方式為之,及委員會對人選之討論與表決係採秘密方式,參與之議員負有保密義務等規定,雖有上述優點,但在德國亦產生人民或媒體無參與機會,是否違反公開透明之民主原則要求之疑慮。然而,公開透明義務係針對議員或政黨,並非被推薦之法官候選人,從基本法第94條第1項或民主原則,亦無法得出候選人於院會上就其個人政治上、經濟上或其他關係須全面公開甚至應個別議院要求而公開細節之要求,因德國基本法並未要求美國式的公開審查型態,故憲法法院法相關規定在德國仍被認為合憲[footnoteRef:22]。 [22: 林明昕等譯,同註3,頁15。] 4.高決議門檻之利與弊 高門檻確保法官人選之決定權非由大黨獨斷,理論上賦予法官中立性與獨立性,但實務運作經驗卻是各政黨協商分配各黨可提名法官之席次[footnoteRef:23]。一旦黨團提出人選,通常其他黨也會接受,各黨對於否決其他黨提名人選十分慎重,以避免自己提名之人選亦被杯葛,因此,保障少數的同時,亦有淪為政黨分贓之疑慮。肯定見解有認為國會本為政治機制,法官選舉難以去政治化,經由執政黨及反對黨之運作,或多或少在兩庭中達到一定的平衡,亦能選出最適當而多元之人選及代表,法官選舉「去政治化」既不合理也不切實際,重點在於聯邦憲法法院之法官會否因其黨派歸屬或傾向,而影響審判結果[footnoteRef:24]。 [23: 目前德國各政黨共識,係由4個主要政黨:基督教民主與基督教社會聯盟(聯盟黨)、社會民主黨、自由民主黨、綠黨依比例提名並決定法官人選,各黨分別是3名、3名、1名、1名法官。蘇子喬、許友芳,同註4,頁148。] [24: 吳志光,同註1,頁154-155;蘇子喬、許友芳,同註4,頁147-148。] 撰稿人:方華香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48/File_19799056.docx
R02366
國會改革議題-日本國會國政調查權相關法制簡介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陳建欉
2024-02-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6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日本國會國政調查權相關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三、背景說明 民主國家國會代表國民傳遞整體意志,透過制定法律、審議預算及行使人事同意權,體現民主正當性。日本國體採君主立憲,政體採三權分立,立法權屬於國會,行政權屬於內閣,司法權屬於各級法院[footnoteRef:1]。日本國會為兩院制,由眾議院及參議院組成。眾議院對預算案有先議權,對法律案、預算案及條約案之審議,其權限優於參議院[footnoteRef:2]。為有效監督政府行政部門,使內閣對國會負責,必須賦予國會相關權限,如質詢權[footnoteRef:3]、聽證權及調查權等,以有效行使其憲法上之職權[footnoteRef:4]。 [1: 章瑞卿,〈日本與我國國會質詢聽證制度之比較研究〉,《律師雜誌》,第297期,2004年6月,頁96。] [2: 陳清秀、范秀羽、簡玉聰、呂理翔、林韋廷、黃于軒,《「立法院審議預算案所作決議之研究」》,行政院主計總處委託研究報告,2022年11月30日,頁81-83。] [3: 浅野一郎、河野久,《新・国会事典第2版 用語による国会法解説》,有斐閣,2008年7月,頁160。日本國會質詢制度,可區分為「質問權」與「質疑權」。「質問」係指議員就一般國政事項,要求內閣說明事實或發表意見之行為。「質疑」係指議員對列入議事程序之議案,得以口頭提出疑義之行為] [4: 吳煜宗,〈日本國會調查權序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78 期,2006年1月,頁72。] 四、探討研析 (一)國政調查權法源依據 日本稱國會調查權為「国政調査権」,依《日本憲法》第62條規定,兩議院得各自進行有關國政之調查,並得為此要求證人出席作證或提出證言及紀錄[footnoteRef:5]。依《國會法》第104條第1項、《關於證人於議院宣誓與作證法》(下稱《議院證言法》)第1條規定,分別就政府機關文件提出及證人出席作證義務予以明文規範[footnoteRef:6]。國政調查權行使主體為參眾兩議院,兩議院之委員會基於多數意見而發動,並分別獨立行使調查權。為保障少數黨派行使調查權,眾議院於1998年導入「預備調查制度」[footnoteRef:7],除降低提案門檻,並賦予作成調查報告書之義務[footnoteRef:8]。 [5: 《日本憲法》第62條規定:「両議院は、各々国政に関する調査を行ひ、これに関して、証人の出頭及び証言並びに記録の提出を要求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6: 《国会法》第104條第1項規定:「各議院又は各議院の委員会から審査又は調査のため、内閣、官公署その他に対し、必要な報告又は記録の提出を求めたときは、その求めに応じ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議院における証人の宣誓及び証言等に関する法律》第1條規定:「各議院から、議案その他の審査又は国政に関する調査のため、証人として出頭及び証言又は書類の提出(提示を含むものとする。以下同じ。)を求められたときは、この法律に別段の定めのある場合を除いて、何人でも、これに応じ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7: 日本眾議院,国会関係資料>衆議院の動き>平成11年衆議院の動き7号>予備調査,網址:  https://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annai.nsf/html/statics/ugoki/h11ugoki/h11/h11yobit.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1日。依「眾議院規則」第56條之2、第56條之3規定,「預備調查制度」指眾議院各委員會為進行審查或調查時,委員會做成下令預備調查之決議或40人以上之眾議員向議長提出預備調查之申請時,得要求眾議院調查局先行初步調查,目的在使眾議院的審查或調查更有效率 。預備調查制度,行使條件較國政調查權放寬,實質上滿足少數派之調查需求,惟行使對象僅限公職人員,且不具強制力。] [8: 武蔵勝宏,〈国政調査権の制度と運用〉,《同志社政策科学研究》,第20卷,第1期,2018年8月,頁25。 ] (二)國政調查權之性質與論爭 國政調查範圍,在日本曾引發「獨立權能說」及「輔助權能說」之爭。獨立權能說認為,基於國會為最高民意機關[footnoteRef:9],自可獨立調查關於一切國家活動之權力;輔助權能說認為,國政調查權是國會於制定法律、審議預算或行政監督或統制時,輔助該職權有效行使之權力[footnoteRef:10]。日本多數學說認為國會議員如以行使調查之名,而介入司法審判,即違反司法權獨立精神。國政調查權乃基於確保作為國會既有任務之立法活動,遂行國會權能之手段而獲得承認[footnoteRef:11]。 [9: 《日本憲法》第41條規定:「国会は、国権の最高機関であつて、国の唯一の立法機関である。」] [10: 吳明孝,〈從日本國會調查權淺論我國國會調查權之問題〉,《憲政時代》,第26卷,第4期,2001年4月,頁43。] [11: 吳煜宗,同註4,頁74。] (三)國政調查程序 依「眾議院規則」第53條及第94條第1項規定,常設委員會於休會時或會期中,經議長同意得就其管轄事項進行國政調查。至於特別委員會法無明文,慣例上以得到議院議決同意而進行調查[footnoteRef:12]。國政調查由各委員會進行,調查方法包含聽取政府及相關人員說明、向官員質詢或要求提供資料,並得傳喚證人或參考人等方式進行[footnoteRef:13]。此外,委員會認為有必要時,亦可派遣議員至相關場所進行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提出法律案或要求政府採取適當措施[footnoteRef:14]。《議院證言法》第6條及第7條規定,證人不報到、拒絕證言或提出文件及為虛偽證言等之罰則。 [12: 駱建呈,《調查權之研究--兼論我國立法院調查權之法制化》,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頁54。] [13: 政治ドットコム,国政調査権とは?3つの国政調査を簡単解説,2022年10月20日,網址:https://say-g.com/national-government-investigation-right-488#i-1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傳喚證人係指國會命令涉及國家政治重要事項之政黨或相關人士出席,接受質詢之行為。證人如故意為虛偽證言將科以罰則。另證人出席有困難時,可以允許其在院外作證;所謂參考人,即以非強制證言之方式,由國會邀請相關人士出席表示意見,參考人並未被課予出席義務。] [14: 日本參議院事務局,《日本の国会》簡介,2019年11月,頁14。] (四)國政調查權之限制   1.與行政權之間的界限 在國政調查權與行政權關係上,國政調查與公務員守密義務發生衝突時,依《議院證言法》第5條規定,如未經委員會同意或具正當理由,不得拒絕證言。另檢察權因具有準司法性質,亦不得以政治壓力介入調查[footnoteRef:15]。依《憲法》第41條規定,國會為民意最高機關及國民主權原理,人民有知的權利,《議院證言法》所規定職務上秘密,應儘可能嚴格地限縮解釋,並以個案衡量兩者之公益程度來決定較為妥適[footnoteRef:16]。 [15: ノウハウノート,ファンダメンタル日本国憲法―国政調査権とは,2020年6月15日,網址:https://know-how-note.com/kokuseityousa/,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1日。] [16: 吳煜宗,同註4,頁76-77。依《關於證人於議院宣誓與作證法》第5條第1項規定:「…本人(公務員)或是該當公務機關對於職務上秘密相關事項有所主張時,若是未經該當公務機關或其監督機關之同意,則不得要求其證言或是提出文件資料。」] 2.與司法權之間的界限 憲法雖賦予國會國政調查權,惟不能損害司法權之獨立,亦不能侵入司法權固有之領域。基於權力分立精神,國會不得對裁判內容加以批評,或要求提出繫屬之司法案件文書[footnoteRef:17]。 [17: 吳煜宗,同註4,頁78。] 3.不得侵害基本人權 國會行使調查權不能進行侵犯思想或良心自由之調查,人民並有拒絕自證其罪之權利[footnoteRef:18]。此外,在基本人權遭受侵害時,得行使《憲法》第38條默秘權而拒絕證言[footnoteRef:19],並禁止國會假藉調查之名,而執行搜索和逮捕等刑事程序之手段[footnoteRef:20]。 [18: 浅野一郎、河野久,同註3,頁18。] [19: 吳煜宗,同註4,頁80。] [20: 政治ドットコム,同註13。] (五)國政調查幕僚作業及支援單位 國會採取委員會中心主義之國家,如美國及日本,多以常設委員會為中心而行使國會調查權[footnoteRef:21]。依《國會法》第104條、「眾議院規則」第94條第1項、「參議院規則」第74條之3規定,國會各委員會在國政調查權行使上,應發揮核心的角色,另為調查特別事項而設置特別委員會。眾議院事務局所轄之委員部及調查局[footnoteRef:22],與參議院事務局所轄「常任委員會調查室」、「特別委員會調查室」及「企劃調整室」,分別協助議案審查及國政調查等業務[footnoteRef:23]。另因應每會期之需要所成立特別委員會調查室,及國會圖書館下設調查及立法考查局,亦依分工提供調查相關幕僚協助作業[footnoteRef:24]。 [21: 秋山啟介,〈国政調査権に基づく資料要求〉,《立法と調査》,第401期,2018年6月,頁52;林秋水,《日本國會權限》,水牛出版社,2001年7月1日,頁326-327。] [22: 日本眾議院網站,国会関係資料 >国会について >事務局,網址:https://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annai.nsf/html/statics/kokkai/jimukyoku.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23: 日本參議院網站,調查室作成資料,網址:https://www.sangiin.go.jp/japanese/annai/chousa/index.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24: 参議院議員 浜田聡のブログ,参議院の調査室が行う調査とはどういったものか,2020年7月20日,網址:https://www.kurashikiooya.com/2020/07/20/post-1027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2日;陳鵬仁,《日本的國會》,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8月,頁158-159。日本國會圖書館對應兩議院常設委員會,設置各調查室,針對國會議員要求事項展開立法調查,包含法律案之分析評估,國政所需國內外法律制度之調查,及起草法律案綱要等。] (六)小結 從日本國政調查權運作歷史觀察,一方面曾因運作過於積極而發生「濫用權力」,導致侵害基本人權、行政權及司法權之情事[footnoteRef:25];另一方面實務運作上,則發生過於泛政治化及調查能力不足之窘境[footnoteRef:26]。政府對於國會要求證言或文件資料提出,除限於「對於國家之重大利益有嚴重影響」外,不得拒絕。惟實務上公務員常以守密義務作為理由,使得國政調查權之行使,未發揮預期之功能[footnoteRef:27]。為避免行政機關隱蔽資訊,妨礙國會行使調查權,造成無法監督政府,日本在野5黨曾於2019年提案於國會設置「行政監視院」並要求廢止《秘密保護法》[footnoteRef:28]。 [25: 如1948年發生「浦和事件」調查案,開啟了國會調查與司法權之論戰。] [26: 吳明孝,同註10,頁42。] [27: 吳煜宗,同註4,頁76-82。] [28: 日本共產黨網站,「国会改革」と議会制民主主義,2021年10月,網址:https://www.jcp.or.jp/web_policy/2021/10/2021s-bunya-052.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2日。] 撰稿人:陳建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46/File_19799054.docx
R02365
國會改革議題-日本國會行使人事同意權法制之研析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楊翔宇
2024-02-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6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日本國會行使人事同意權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三、背景說明 依據日本憲法規定,國會是國家最高權力之唯一立法機關,為眾議院及 參議院之兩議院構成,並由代表全體國民之當選議員所組成[footnoteRef:1],就眾議院及 參議院議員之人數、任期、選舉制度等均有不同規範[footnoteRef:2]。此外,日本憲法亦規定,內閣總理大臣(内閣総理大臣,或稱「首相」)須有國會議員的身分並經國會以記名投票過半數通過,且其所任命半數以上之國務大臣應由國會議員中選任[footnoteRef:3],內閣因國會支持而存在,並對國會負責,故稱為「議會內閣制」。鑑於同意權之行使為立法院重要職權之一,謹介紹日本國會行使同意權相關規範及經驗,俾供參考。 [1: 日本国憲法第41條規定:「国会は、国権の最高機関であつて、国の唯一の立法機関である。」第42條規定:「国会は、衆議院及び参議院の両議院でこれを構成する。」第43條第1項規定:「両議院は、全国民を代表する選挙された議員でこれを組織する。」] [2: 參議院,《參議院見學がイド》,2023年6月,頁18,網址:https://www.sangiin.go.jp/japanese/taiken/bochou/pdf/japanese/202306-all.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3: 日本国憲法第67條第1項規定:「内閣総理大臣は、国会議員の中から国会の議決で、これを指名する。……」第68條第1項規定:「内閣総理大臣は、国務大臣を任命する。但し、その過半数は、国会議員の中から選ば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眾議院規則第18條規定、參議院規則第20條規定。] 四、探討研析 1. 日本國會行使人事同意權之對象及法制規範 日本國會人事同意案件,係指需要一定獨立性、中立性之機構,以個別法律規範機關成員之任命須事先經兩議院同意(両議院の同意)或事後承認(両議院の事後の承認)之程序[footnoteRef:4],為國家重要人事任命賦予一定民主正當性[footnoteRef:5],計有約40個機關及250位人員[footnoteRef:6],例如日本審計官(依会計検査院法規定之会計検査院検査官)及人事總處政務官(依国家公務員法規定之人事院人事官)等。兩議院若對於人事同意決議不一致則無法任命,內閣必須重新提名人選[footnoteRef:7]。 [4: 西木戶一真,〈同意人事案件〉,《立法と調査》,第342號,2013年7月,頁107,網址:https://www.sangiin.go.jp/japanese/annai/chousa/rippou_chousa/backnumber/2013pdf/20130701107.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5: 竹內俊久,《国会の制度設計(憲法、国会法)と運用の見直し案》,2008年6月,頁59,網址:https://npi.or.jp/research/2008/06/01162158.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6: 参議院議員 吉川沙織(吉川さおり),国会同意人事とは,2021年1月30日,網址:https://www.yoshikawasaori.com/column/%E5%9B%BD%E4%BC%9A%E5%90%8C%E6%84%8F%E4%BA%BA%E4%BA%8B%E3%81%A8%E3%81%AF.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7: 西木戶一真,同註4。] 整體而言,日本國會行使同意權之對象涵蓋審計、金融、社會保險、交通安全等各類機關成員,涉及型態以合議制委員會為主[footnoteRef:8],且於法制面均有成員任期及身分保障規定,以確保機關運作之獨立性。 [8: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網站,国会同意人事,網址: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9B%BD%E4%BC%9A%E5%90%8C%E6%84%8F%E4%BA%BA%E4%BA%8B,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1. 日本國會審議人事同意權案件之程序 因法律未具體規範國會人事同意案件之審查程序,循例通常係分別經各議院設置之常設委員會「議院營運委員會(議院運営委員会)[footnoteRef:9]」審議後,於各議院院會(本会议)各自議決,具體流程包含:1、內閣官房副長官同時向眾議院及參議院之議院營運委員會理事會提出人選。2、各派系對同意與否進行討論。3、各議院營運委員會聽取相關副大臣說明後進行表決。4、於各議院院會議決。5、經兩議院均同意後,內閣進行任命[footnoteRef:10]。除上述程序外,兩議院營運委員會於2008年協議,針對人事總處政務官(人事院之人事官)計3人、審計官(会計検査院之検査官)計3人、競爭法主管機關主席(公正取引委員会委員長)計1人、原子能管制委員會主席(原子能规制委员会主席)計1人、日本央行總裁及副總裁(日本銀行総裁、副総裁)計3人等,因考量相關職務之重要性需要更加謹慎處理,各該議院營運委員會在審議時將另進行被提名者「聽取陳述理念及國會議員質詢(所信聴取と質疑)」程序[footnoteRef:11]。 [9: 眾議院及參議院之議院營運委員會均由25位議員組成,議院營運委員會作為全體會議討論或協商國會運作的地方,協商案件包括院會日程安排(開會時間、議事事項、發言時間等)、各委員會之構成、特別委員會之設立、會期及延長會期、國會人事同意、其他與議院事務有關之事項等,範圍非常廣泛。該委員會作為各派系間之窗口,實際協商往往在理事會進行,並且有時在未提交委員會之情況下由理事會處理。詳參小室敬,〈議院運営委員会〉,《立法と調査》,第379號,2016年8月,頁173,網址:https://www.sangiin.go.jp/japanese/annai/chousa/rippou_chousa/backnumber/2016pdf/20160801173.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10: 西木戶一真,同註4。] [11: 大西祥世,〈両院間の意思の相違と調整〉,《立命館法学》,第354號,2014年8月,頁474-475,網址:https://www.ritsumei.ac.jp/acd/cg/law/lex/14-2/onishi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至於日本國會表決方式,依據眾議院規則及參議院規則相關規定,一般採「起立表決」,由議長請贊同者起立確定票數及宣布表決結果[footnoteRef:12],若議長認為有必要或經出席議員1/5以上請求時,應採取「記名投票表決」[footnoteRef:13]。議長亦可針對問題向議院諮詢確認是否有異議,若無人表示異議時,議長可逕予宣告通過,若有異議則須進行表決[footnoteRef:14]。另日本國會之議事表決僅限於上述起立或記名投票等公開、顯名之方式表決,並未採行無記名方式表決,僅在兩議院之議長、特別委員會主席等涉及由國會議員擔任之職務採無記名方式選舉[footnoteRef:15]。 [12: 眾議院規則第151條規定、參議院規則第137條規定。] [13: 眾議院規則第152條規定、參議院規則第138條規定。] [14: 眾議院規則第157條規定、參議院規則第143條規定。] [15: 眾議院規則第3條及第101條規定、參議院規則第4條及第80條規定。] 茲以2023年受關注之日本央行總裁、副總裁人事同意案於眾議院審議為例,說明該案議決之歷程、聽取理念與質詢,以及表決情形: 1、 眾議院營運委員會階段(須議員1/2以上出席,過半數同意[footnoteRef:16]):內閣於2023年2月14日向營運委員會理事會提出總裁、副總裁人選,經該委員會於同年2月24日聽取被提名者陳述理念,並先由各派系之代表議員輪流口頭質詢10分鐘,再開放議員舉手並經主席同意後自由質詢1分鐘[footnoteRef:17]。嗣於同年3月9日進行人事同意權之表決,確認多數同意後通過,並於議事錄列明表示反對之政黨名稱[footnoteRef:18]。 [16: 国会法第49條規定:「委員会は、その委員の半数以上の出席がなければ、議事を開き議決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い。」第50條規定:「委員会の議事は、出席委員の過半数でこれを決し、可否同数のときは、委員長の決するところによる。」] [17: 眾議院議院運営委員会会議録,第211回国会 議院運営委員会 第8号,2023年2月24日,網址:https://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kaigiroku.nsf/html/kaigiroku/002021120230224008.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18: 眾議院議院運営委員会会議録,第211回国会 議院運営委員会 第11号,2023年3月9日,網址:https://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kaigiroku.nsf/html/kaigiroku/002021120230309011.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2、 眾議院院會階段(須議員1/3以上出席,過半數同意[footnoteRef:19]):於同年3月9日召開院會進行人事同意表決,經議長以起立表決方式,確認議員起立者為多數,議決通過[footnoteRef:20]。 [19: 日本国憲法第56條規定:「両議院は、各々その総議員の三分の一以上の出席がなければ、議事を開き議決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い。(第1項)両議院の議事は、この憲法に特別の定のある場合を除いては、出席議員の過半数でこれを決し、可否同数のときは、議長の決するところによる。(第2項)」] [20: 眾議院本会議会議録,第211回国会 本会議 第9号,2023年3月9日,網址:https://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kaigiroku.nsf/html/kaigiroku/000121120230309009.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1. 結論 整體而言,日本國會依據個別法律規定審查特定機關成員之人事同意案件,惟無權審議最高法院(最高裁判所,負有違憲審查之責)院長任命[footnoteRef:21],且因法律規定必須取得兩議院一致同意任命,眾議院並無優越地位,就人事同意案件之通過門檻而言,在法制面上甚至可以認為比欲通過法律案更加嚴苛[footnoteRef:22]。另人事同意案件在審議時,兩議院均先交由各自「營運委員會」審議,並經該委員會達1/2以上議員出席及過半數同意通過後,再經院會達1/3以上議員出席及過半數同意而決議,亦即日本國會係採行常設委員會及院會之2階段2次表決模式,此外,日本國會對於人事同意案件等議事表決,係採起立或記名投票等公開、顯名方式表決,並未採行無記名方式表決。 [21: 周宗憲,〈日本最高法院法官之國民審查制度及啟示〉,《國會季刊》,第47卷,第1期,2019年3月,頁1。] [22: 参議院議員 吉川沙織(吉川さおり),同註6;日本国憲法第59條第2項規定:「眾議院決議通過之法律案,而在參議院為不同之議決時,經眾議院出席議員三分之二以上多數再度決議通過時,即成為法律。(衆議院で可決し、参議院でこれと異なつた議決をした法律案は、衆議院で出席議員の三分の二以上の多数で再び可決したときは、法律となる。)」] 撰稿人:楊翔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44/File_19799052.docx
R02375
國會改革議題-日本國會警察權之相關法制簡介
立法院組織法;立法委員行為法
陳韋佑
2024-02-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7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會改革議題-日本國會警察權之相關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立法院組織法、立法委員行為法 三、背景說明 (一)依日本憲法規定,國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且是唯一的立法機關 ,由眾議院及參議院組成 ,均由代表全體人民的民選議員組成 。於權力分立制度下,為避免行政權掌控警察力量有侵害立法權之虞,將原隸屬於行政權下且受行政權指揮命令之警察權力,改隸於立法權之下,並交由國會主席指揮,以排除國會外來侵擾,並維持國會議事秩序及院區安全,藉以達成國會自律 。 (二)有學者指出,國會議長可以行使強制力排除妨害國會運作者,即國家將維持紀律的警察權力,移交一部分到國會中,使國會設置的警察權能獨立於國家警察權力體系外,受國會自行指揮。國家警察權力,在未得國會同意時,不能進入國會進行搜索或扣押,或進行其他任務(如巡邏、偵查),但如有緊急事故(如火災、救助傷患)不在此限 。基於這樣的理念,國會警衛及秩序維護工作非由行政機關所轄的警察單位負責,而是由各議院以議會自律原則行使國會警察權。日本國會警衛及治安維持工作由參、眾議院事務局衛視 及警察負責,同受國會議長指揮命令執行職務 。 四、探討研析 (1) 日本國會議長透過指揮衛視及警察來行使國會警察權 日本國會警察權規定於國會法第14章「紀律及警察」,依國會法第114條 規定,國會議長為維持會議期間各議院之紀律,得依據本法及各議院所制定之規則,行使內部警察權。休會期間亦同。同法第115條規定,各議院必要之警察官由內閣應議長請求派出,並受議長指揮 。參議院規則第217條及眾議院規則第208條 亦明定,議長指揮衛視及警察,行使議院內部之警察權。參議院規則第218條及眾議院規則第209條 亦明定,衛視執行議事堂內部警衛、警察執行議事堂外部警衛,但議長認為必要時得命警察進入議事堂 執行警衛職務。因此,議事堂內由衛視執行警衛職務,議事堂外則由警察執行警衛職務,原則上兩者職務執行以議事堂內、外為界。有學者認為,議長警察權行使範圍僅限於議事堂及其附屬建築物,而不及於議員住宅或宿舍 。 (2) 對於議會進行中違反議事規則之議員或議院內犯罪者,議長均得行使警察權 依據日本國會法第116條規定,議員於議會進行中違反本法或議事規則,或有其他擾亂議會秩序或有損議院尊嚴之行為,議長得警告、制止或取消其發言。如仍未遵守命令,議長得禁止其發言或帶出議場外至當日會議結束;如會議持續至次日,則至會議結束為止 。因此日本國會警察權,是參議院及眾議院議長為維持議院秩序而命令衛視或警察採取回復議院紀律之措施;日本國會議員雖由國民選舉產生,於執行職務時如有違反議事規則之情事,議長得依國會法規定行使警察權加以制止。依參議院議事規則第235條及眾議院議事規則第238條 規定,對於議員不聽從議長制止或取消其發言之命令時,議長除得依國會法第116條處分外,另得移送紀律委員會議處。復依國會法第122條規定,處罰種類包含於公開議場告誡、於公開議場道歉、一定期間停權、除名 。 依參議院規則第219條及眾議院規則第210條 規定,對於議院內部現行犯罪者,衛視或警察應將其拘禁後,向議長報告並等待其指示命令。但於議場內,未經議長命令,不得實施任何拘禁。因此,各議院議長基於國會法規定擁有議場內拘禁現行犯之命令權。 (3) 議長對於旁聽者或議員以外人士妨礙秩序行為之處理 依日本國會法第118條規定,旁聽者妨礙議場之議事進行,議長得令其離開,必要時得移送警察廳處理。旁聽席如發生騷亂,議長得令所有旁聽者離開 。同法第118條之2規定,二名議員以外之人妨礙議院內部秩序,議長得令其退出議院,必要時得移送警察廳處理 。 (4) 結語 日本雖於國會法、參議院規則及眾議院規則內明定國會警察權行使之對象、要件及法律效果,但實務上議長動用警察權之實例並不多見。例如1960年5月「美日互助安全保障條約」新約送交眾議院審議批准時,議長對於佔領國會主席臺之在野黨議員發動警察權將其強行驅離 。1997年4月參議院院會審議「駐留軍用地特別措置法」時,議長對於妨害議會秩序之旁聽人士行使警察權 。由此可知,日本法律雖有完整國會警察權規範,但實務上動用國會警察權態度是趨於保守。 撰稿人:陳韋佑 � 日本国憲法第41條規定:「国会は、国権の最高機関であつて、国の唯一の立法機関である。」 � 日本国憲法第42條規定:「国会は、衆議院及び参議院の両議院でこれを構成する。」 � 日本国憲法第43條第1項規定:「両議院は、全国民を代表する選挙された議員でこれを組織する。」 � 王政中,《立法院秩序維護的歷史考察-以國會警察權為中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07年6月,頁14。 �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三民書局,90年,頁565。 �「衛視」為日本國會警衛之漢字,為忠於日文原意且為與日本警察有所區隔,本文沿稱「衛視」。衛視隸屬於參議院及眾議院事務局之警務部,屬於參議院及眾議院職員,身分為國家特聘公務員,權利義務與在行政機關任職之公務員相同。職務內容主要為參議院與眾議院警衛工作及維持治安,須為全體國會議員提供安全保護,執行參議院及眾議院防災消防工作,乃至於提供外賓導覽服務。衛視招考、訓練及任用程序皆由參議院、眾議院事務局獨立辦理,與日本警察任用程序不同。目前參議院約有200名衛視,執行警衛工作及維持治安工作。日本參議院資料網址:https://www.sangiin.go.jp/japanese/annai/saiyou/pamphlet_eishi/24pamphlets.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5日。 � 王政中,同註4,頁14。陳春林,〈議會警察權〉,《警學叢刊》,第 24 卷第 1 期,頁255,82年9月。 � 国会法第114條規定:「国会の会期中各議院の紀律を保持するため、内部警察の権は、この法律及び各議院の定める規則に従い、議長が、これを行う。閉会中もまた、同様とする。」 � 国会法第115條規定:「各議院において必要とする警察官は、議長の要求により内閣がこれを派出し、議長の指揮を受ける。」 � 參議院規則第217條規定:「議長は、衛視及び警察官を指揮して、議院内部の警察権を行う。」眾議院規則第208條規定:「議長は、衛視及び警察官を指揮して議院内部の警察権を行う。」 � 參議院規則第218條規定:「(第1項)衛視は、議院内部の警察を行う。(第2項)警察官は、議事堂外の警察を行う。但し、議長において特に必要と認めるときは、警察官をして議事堂 内の警察を行わせることができる。」眾議院規則第209條規定:「衛視は、議院内部の警察を行う。 警察官は、議事堂外の警察を行う。但し、議長において特に必要と認めるときは、警察官をして議事堂内の警察を行わせることができる。」 � 有關日本國會議事堂、議院及議場介紹如下,日本國會「議事堂」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永田町一丁目,竣工於1936年(昭和11年),係白色中央高塔且左右長方對稱之建築,中央部分突起如金字塔尖頂,左右兩側對稱,呈長方形狀。從正面觀看議事堂,左側為眾議院,右側為參議院,而「議場」則分別位於左右兩側。相關建築資料及圖示請參見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網站,国会議事堂,網址:https://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9B%BD%E4%BC%9A%E8%AD%B0%E4%BA%8B%E5%A0%8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0日。 � 松澤浩一,《議會法》,ぎょうせい,1987,頁581。 � 国会法第116條規定:「会議中議員がこの法律又は議事規則に違いその他議場の秩序をみだし又は議院の品位を傷けるときは、議長は、これを警戒し、又は制止し、又は発言を取り消させる。命に従わないときは、議長は、当日の会議を終るまで、又は議事が翌日に継続した場合はその議事を終るまで、発言を禁止し、又は議場の外に退去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る。」 � 參議院議事規則第235條規定:「(第1項)議長の制止又は発言取消の命に従わない者に対しては、議長は、国会法第116条によりこれを処分するの外、なお、懲罰事犯として、これを懲罰委員会に付託することができる。(第2項)委員長の制止又は発言取消の命に従わない者に対しては、委員長は、第51条によりこれを処分するの外、なお、懲罰事犯として、これを議長に報告し処分を求めることができる。」及眾議院議事規則第238條規定:「議長の制止又は取消の命に従わない者は、議長は、国会法第百十六条の規定によつてこれを 処する外、なお、懲罰事犯として懲罰委員会に付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 国会法第122條規定:「懲罰は、左の通りとする。一、公開議場における戒告。二、公開議場における陳謝。三、一定期間の登院停止。四、除名。」 � 參議院規則第219條規定:「議院内部において、現行犯人があるときは、衛視又は警察官は、これを拘束し、議長に報告してその命令を待た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但し、議場においては、議長の命令を待たないで、拘束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い。」眾議院規則第210條規定:「議院内部において現行犯人があるときは、衛視又は警察官は、これを逮捕して議長の命令を請わ 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但し、議場においては、議長の命令がなければ逮捕することはできない。」 � 日本國會法第118條:「(第1項)傍聴人が議場の妨害をするときは、議長は、これを退場させ、必要な場合は、これを警察官庁に引渡すことができる。(第2項)傍聴席が騒がしいときは、議長は、すべての傍聴人を退場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る。」 � 日本國會法第118條之2:「議員以外の者が議院内部において秩序をみだしたときは、議長は、これを院外に退去させ、必要な場合は、これを警察官庁に引渡すことができる。」 � 涂豐恩,那一天,他們衝進了國會-「安保抗爭」:日本二戰後規模最大的社會運動,關鍵評論,104年3月18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13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6日。 �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網站,議院警察權,網址:https://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8%AD%B0%E9%99%A2%E8%AD%A6%E5%AF%9F%E6%A8%A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6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65/File_19799072.doc
R02364
國民中學辦理技藝教育之研析
技術及職業教育法
郭憲鐘
2024-02-2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64 議題研析 1、 題目:國民中學辦理技藝教育之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技術及職業教育法 3、 背景說明 (一)為讓技職教育向下扎根,某市政府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合作協助學科命題,號召大專校院及技術型高中,舉辦112學年度國中技藝競賽;主題分為13職群及35項目,獲獎選手除頒給獎學金鼓勵外;在升學時以特色招生[footnoteRef:1]、技優甄審方式入學時,給予加分或優先分發入學[footnoteRef:2]。 [1: 特色招生,指高中端在國中教育會考成績之外,自辦術科或學科能力測驗,甄選學生進入特殊班級就讀:其兩個入學子管道分為「特色招生甄選入學」和「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 [2: 劉懿萱,新北國中技藝賽求公平聯手師大命題,113年1月16日,聯合報,第B2版。] (二)據教育部統計111學年大專校院學生數114萬人,依就讀學科分類[footnoteRef:3]觀察,以攻讀科技類學生52.33萬人,占比45.9%為最多[footnoteRef:4]。有學者謂,80年代國內產業開始轉型,中高階技術人力需求日增,大量專科學校也隨之改制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由於在改制評審過程中加入學術化指標,致專科學校原有「務實致用」理念與目標已逐漸失焦[footnoteRef:5]。而如何從國民中學階段開始讓學生奠定其未來升學至技術型高中及大專校院時的技藝基礎,具備進入職場的技藝能力,益顯重要亦值得探討。 [3: 學科分為人文類、社會類、科技類等三分類,係學科分類慣常用法,其內容係依教育部106年公布實施之「中華民國學科標準分類(第 5次修正)」說明:1. 歸類:其中人文類包括「教育」、「藝術」、「人文」等學門,社會類包括「社會及行為科學」、「新聞學及圖書資訊」、「商業及管理」等學門,科技類包括「生命科學」、「環境」、「物理及化學科學」等學門。] [4: 教育部,111學年度大專校院概況統計,頁II,網址:moe.gov.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23日。] [5: 張仁家、陳琨義,從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看我國技術型高中的發展與因應,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7卷,第2期,106年3月,頁 64,網址:content.ntnu.edu.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25日。] 四、探討研析 (一)允宜於國中職業試探教育課程納入技藝競賽項目,俾利國民教育階段扎根技職教育基礎 依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9條第2項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之課程綱要,應納入職業認識與探索相關內容;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學應安排學生至相關產業參訪。」其立法意旨為考量現今學生大多缺乏務實致用能力,及各級教育階段畢業生所學無法為產業所用等現象,為了使學生的所學與其生涯規劃緊密結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參照前開規定,應開設或採融入式的職業試探、生涯輔導課程,提供學生職業試探機會,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且在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的課程綱要中,納入職業認識與探索等相關內容,另在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學也須安排學生到相關產業進行參訪,以深化學生專業能力,培養能發揮所長的實務人才。 鑑於技職教育的發展必須依據國家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需求,進行完整性與系統性的規劃及設計基礎課程,方能讓技職教育往下札根及提高技職學生未來就業機會,教育主管機關目前亦透過每年度辦理國中技藝競賽等方式,藉由比賽獎金及升學加分或優先分發等鼓勵,讓具有技職發展興趣的國中學生參賽以增加技藝能力的實際考驗,且在準備參與競賽過程中,更早學習優良技藝能力並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如能在國中職業試探教育課程中,納入最新的國中技藝競賽職群及項目,將有助於國中學生有系統及早學習其未來升學或就業所應具備的技藝能力。 為期國民小學或國民中學實施職業試探教育課程能配合目前國中技藝競賽之職群及項目,有效鼓勵具有技職發展興趣的學生與時俱進,持續學習最新技藝課程,除有利其參加升學發展之優勢,並可配合產業需求培養優良的技藝能力。爰建議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9條第2項修正為:「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之課程綱要,應納入職業認識與探索或 技藝競賽 相關內容;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學應安排學生至相關產業參訪。」 (二)研議國民中學為實施職業試探教育,得與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合作辦理技藝教育 依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10條第1項規定:「國民中學為實施職業試探教育,得與技職校院或職業訓練機構合作辦理技藝教育;其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中央勞動主管機關定之。」其立法意旨係為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學習興趣及需要,學校應實施職業試探教育,在自由參加之原則下,提供技藝課程供學生選習,以加強技藝教育。且另訂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實施辦法據以實施。 國中技藝教育始於72年「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班」,並自82年結合高級職業學校、職訓中心或專科學校與國中合作,加強辦理國中技藝教育班。國中技藝教育旨在實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五大理念並以多元智能、適性發展原則辦理,協助學生從技能學習導向的教學中發掘自我興趣與潛能,瞭解技職教育職群概況,進而規劃未來生涯進路之選擇。達成試探及適性發展目標[footnoteRef:6]。 [6: 教育部,106學年度至108學年度技術及職業教育發展報告,111年2月28日,頁13。] 目前各教育主管機關在推動國中技藝教育所結合的外部資源,主要為社區與教師、家長及產業等三大方面,結合不同合作對象辦理職業試探活動。其中包括由社區內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或科技大學安排專業群科師資,就學校各群科或與職群相關之科系,進行參訪實作或研習推動技職教育[footnoteRef:7]。惟檢視目前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僅規定國民中學得與技職校院或職業訓練機構合作辦理技藝教育,尚未將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納入合作辦理範圍。爰建議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10條第1項修正為:「國民中學為實施職業試探教育,得與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 技職校院或職業訓練機構合作辦理技藝教育;其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中央勞動主管機關定之。」以符合目前實務上運作之需求。 [7: 同前註,頁12。] 撰稿人:郭憲鐘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735/File_19799029.docx
R02363
學習障礙者就業支持相關法制研析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特殊教育法;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蔡琮浩
2024-02-1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6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學習障礙者就業支持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特殊教育法、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媒體指出[footnoteRef:1],求學期間被歸為特教生的學習障礙(下稱學障)者,畢業求職路就像一場永無止盡的障礙賽。學障者甚至被稱為「隱形障礙者」,因不易取得身心障礙證明而成為被社會「漏接」的一群人。 [1: 葉冠妤,求職屢受挫 特教生身心受創 看數字是亂碼 當外送員無法找零 文字辨識障礙 同事譏「豬隊友」,聯合報,113年1月23日,第A6版。] (二)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表示,學障者若身體、心智功能發展良好,會由教育單位給予協助,但此群學生未必就是身心障礙者,若無法取得身心障礙證明者,表示評估後不符資格[footnoteRef:2]。故有部分學障者離校後,因未必符合鑑定項目而未取得身心障礙證明,故無法享有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下稱身權法)提供之福利及服務,惟因文字辨識、書寫障礙等問題依舊存在,造成出社會後工作屢屢受挫,亦無法享受身權法規定之就業權益保障。 [2: 葉冠妤、李芯、林琮恩,社會漏接 學障生淪職場弱勢 身障證明不易取得 多數只能從事低階工作,聯合報,113年1月23日,第A1版。] (三)根據統計,112學年各級學校特殊教育身心障礙學生(下稱特教生)為12萬4,548人,學障者則為4萬2,447人,占特教生比例34%[footnoteRef:3],為所占比例最高項目,亦為10年來成長人數最多的類別。根據國外研究,學障比例介於人口數的5%至10%,臺灣鑑定標準比較嚴格,可能低估學障人數[footnoteRef:4]。 [3: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各縣市身心障礙學生特教類別統計,102年10月20日,網址:https://www.set.edu.tw/Stastic_Spc/STA2/default.asp,最後瀏覽日:103年1月31日。] [4: 葉冠妤、李芯、林琮恩,同註2。]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擴大身權法第33條之適用對象,納入曾領有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鑑定證明者 1. 學障者屬特殊教育法之適用對象 學習障礙統稱指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知覺、知覺動作、推理等能力有問題,致在聽、說、讀、寫或算等學習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其鑑定基準包括智力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上;個人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聽覺理解、口語表達、識字、閱讀理解、書寫、數學運算等學習表現有顯著困難,且經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介入,仍難有效改善[footnoteRef:5],屬終身性的障礙。 [5: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第10條規定:「本法第三條第九款所稱學習障礙,統稱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知覺、知覺動作、推理等能力有問題,致在聽、說、讀、寫或算等學習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第1項)。前項所定學習障礙,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一、智力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上。二、個人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三、聽覺理解、口語表達、識字、閱讀理解、書寫、數學運算等學習表現有顯著困難,且經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介入,仍難有效改善。(第2項)」] 依特殊教育法(下稱特教法)第3條規定[footnoteRef:6],學障屬於特教法認定之身心障礙類別。惟依身權法第5條及第7條規定[footnoteRef:7],身心障礙者須經醫事、社會工作、特殊教育與職業輔導評量等相關專業人員組成之專業團隊鑑定及評估;後續經地方主管機關進行鑑定並完成身心障礙鑑定報告及需求評估,依身心障礙者障礙類別、程度、家庭經濟情況、照顧服務需求、家庭生活需求、社會參與需求等因素評估後,始得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由於特教法之立法目的係為使身心障礙國民均有接受適性及融合教育之權利,故其適用對象為受教育之人。換言之,由於學障僅屬於特教法認定之身心障礙類別,學生出社會後若要取得身權法規定之相關福利及服務保障,須依身權法之身心障礙鑑定制度再取得身心障礙身分,方可適用。但仍有部分學障者因未必符合鑑定項目而未取得身心障礙身分。 [6: 特殊教育法第3條規定:「本法所稱身心障礙,指因下列生理或心理之障礙,經專業評估及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須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協助之情形:一、智能障礙。二、視覺障礙。三、聽覺障礙。四、語言障礙。五、肢體障礙。六、腦性麻痺。七、身體病弱。八、情緒行為障礙。九、學習障礙。十、自閉症。十一、多重障礙。十二、發展遲緩。十三、其他障礙。」] [7: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條規定:「本法所稱身心障礙者,指下列各款身體系統構造或功能,有損傷或不全導致顯著偏離或喪失,影響其活動與參與社會生活,經醫事、社會工作、特殊教育與職業輔導評量等相關專業人員組成之專業團隊鑑定及評估,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一、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二、眼、耳及相關構造與感官功能及疼痛。三、涉及聲音與言語構造及其功能。四、循環、造血、免疫與呼吸系統構造及其功能。五、消化、新陳代謝與內分泌系統相關構造及其功能。六、泌尿與生殖系統相關構造及其功能。七、神經、肌肉、骨骼之移動相關構造及其功能。八、皮膚與相關構造及其功能。」;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7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於取得衛生主管機關所核轉之身心障礙鑑定報告後,籌組專業團隊進行需求評估(第1項)。前項需求評估,應依身心障礙者障礙類別、程度、家庭經濟情況、照顧服務需求、家庭生活需求、社會參與需求等因素為之(第2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於設籍於轄區內依前項評估合於規定者,應核發身心障礙證明,據以提供所需之福利及服務(第3項)。……」] 2. 建議提供未取得身心障礙證明之學障者職業重建服務 學障者是一群異質性很高的特殊教育群體,有其獨特的個別性[footnoteRef:8],國內過去對於學障者的支持服務多聚焦在教育階段。但研究指出[footnoteRef:9],學障在生活各種情境和各年齡層均持續存在,學障成人在注意力、推理、訊息處理、記憶、溝通、動作協調、社會能力及情緒成熟上仍有困難,造成其謀職技巧、應徵技巧差,有時保有工作亦會產生困難,而多從事低技術性、高重複性的工作,亦較一般人有較高失業率,工作持續性低更經常換工作。換言之,學障者不只在學校教育上需保障,轉銜工作後更應加強協助。 [8: 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學習障礙(身心特質),106年9月20日,網址:https://special.moe.gov. tw/articleInfo.php?guid=AE9381F0-34FD-2187-5062-D93EE2E2F841&paid=181&token=409d869c62df a91f4a001bbf706bde4a,最後瀏覽日:113年2月6日。] [9: 張萬烽、莊文如,學習障礙成人職業復健服務需求與ICF之啟示,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第45547期,102年12月,頁238-239。] 若為身權法之適用對象,依身權法第33條第1項規定:「各級勞工主管機關應參考身心障礙者之就業意願,由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評估其能力與需求,訂定適切之個別化職業重建服務計畫,並結合相關資源,提供職業重建服務……」。職業重建服務包括職業重建個案管理服務、職業輔導評量、職業訓練、就業服務、職務再設計、創業輔導等,可對學障者就業有極為重要之協助。 學障為終身性的障礙,離開教育階段後之就業支持對學障者極為重要,惟囿於身權法之適用規定,勞工主管機關對學障者因非屬於身權法適用對象之就業支持仍有不足。按目前經依特教法鑑定之學障學生均核發有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鑑定證明,部分學障者雖未取得身權法之身心障礙證明,惟仍面臨就業困擾,需政府資源介入支持,為免適用特教法之學障者在離開學校後面臨職業重建服務需求,卻因非身權法之適用對象,而無法申請國家對障礙者之就業支持福利[footnoteRef:10],爰建議修法擴大身權法第33條之適用對象,納入曾領有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鑑定證明之學障者,亦得申請勞工主管機關提供之職業重建服務,以加強對學障者的就業支持。 [10: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33條第3項規定:「前項所定各項職業重建服務,得由身心障礙者本人或其監護人向各級勞工主管機關提出申請。」] (二)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及社會福利主管機關研議整合或銜接機制 目前我國身權法規定之身心障礙鑑定制度係採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國際健康與功能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Health and Disability,ICF),其中學習障礙類別之「閱讀」與「書寫」劃歸ICF第1類(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損傷)。不過若依特教法之專業評估及鑑定制度[footnoteRef:11],係由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下稱鑑輔會)採多元評量,依學生個別狀況採取標準化評量、直接觀察、晤談、醫學檢查等方式,或參考身心障礙手冊(證明)記載蒐集個案資料,綜合研判之方式鑑定。其評估及鑑定偏重具學習特殊需求,須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之協助者;其分類則有智能障礙等13類,去除6歲以下之發展遲緩類學生,在大專校院之障礙類別為12類;身權法則依ICF架構為8大類身心障礙。因此,雖同稱為身心障礙,在特殊教育與社會福利分類上,不能等同而論[footnoteRef:12]。換言之,兩者之鑑定單位、評估方式、分類方式、適用對象等仍有所不同。 [11: 特殊教育法第6條第1項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以下簡稱鑑輔會),遴聘學者專家、教育行政人員、學校及幼兒園行政人員、同級教師及教保服務人員組織代表、特殊教育相關家長團體代表、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學生及幼兒家長代表、專業人員、同級衛生主管機關代表、相關機關(構)及團體代表,辦理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就學安置(以下簡稱安置)、輔導及支持服務等事宜;其實施方法、程序、期程、相關資源配置、運作方式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第2條第1項規定:「身心障礙學生之鑑定,應採多元評量,依學生個別狀況採取標準化評量、直接觀察、晤談、醫學檢查等方式,或參考身心障礙手冊(證明)記載蒐集個案資料,綜合研判之。」] [12: 慈濟大學諮商中心,學生入學時身分就是身心障礙,為什麼入學後還要再鑑定?105年11月17日,網址:https://counseling.tcu.edu.tw/?p=1968,最後瀏覽日:113年2月2日。] 由於特教法與身權法之立法目的不同,從法制度面而言,特教系統與社會福利系統依據各自的法規提供服務,難謂不妥,惟兩者間因法規範及系統之落差,恐造成部分身心障礙者因兩者之專業評估及鑑定方式不同,而有被社會福利系統「漏接」的情形。雖然從特殊教育的觀點,身心障礙鑑定(ICF)偏重從醫學、神經心理學、神經生理學觀點作為學習障礙之鑑定標準,有時無法適時提供特教生適應社會所必須之基本學業學習需要[footnoteRef:13],而仍有評量工具、鑑定機制如何整合之探討[footnoteRef:14],但為使教育、就業及社會福利服務等有效銜接串連學校與職場,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及社會福利主管機關宜針對此一情形研議相關整合或銜接機制,以發揮對身心障礙者之最大利益保障。 [13: 胡永崇,從特殊教育的觀點檢討我國學習障礙的定義與鑑定標準,國小特殊教育,第56期,102年12月,頁1、14。] [14: 張萬烽,ICF對特殊教育實務的啟示,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第45524期,103年11月,頁116-117。] 撰稿人:蔡琮浩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696/File_19798947.docx
R02358
以日本經驗精進我國災害防救之問題研析
災害防救法
吳淑青
2024-02-1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58 議題研析 一、題目:以日本經驗精進我國災害防救之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災害防救法 三、背景說明 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頒布住宅耐震改修促進法,針對既有建築進行評估與改修,並要求新建物的防震係數,也開始防災士的制度和培力 。 (1) 我國於2000年7月19日公布施行災害防救法,涵蓋防災、救災應變與復原重建措施。在組織體制方面,我國災害防救體系依災害防救法規定,區分為「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山地原住民區」三層級;明定各類災害的主管機關,將不同災害救援權責賦予各部會,藉由各主管機關的專業,有效因應不同災害。 (2) 日本在阪神大地震之後,深刻地認知,防災不能只靠政府來推動,在災害來臨時,民眾必先能夠自救,之後才能救人,這樣的「自助、互助、共助」的觀念,也是日本政府所積極推動的 。目前我國中央與地方災害防救之執行核心以消防人員為主,國軍、民間志願團及其他人士為輔 ,如何運用防災士制度,一方面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進而協助他人,亦為我國值得努力的方向。 四、探討研析 (1) 參考日本防災士制度,將其配置於地方防災組織中 1995年阪神地震後,日本一份調查指出,成功脫離災難的民眾,高達9成是憑藉自助和社區互助的力量,顯示出社區防災扮演的重要角色,日本也為此開始培育社區裡的防災士 。日本的防災士由非營利組織「日本防災士機構」培訓及認證,該機構非由政府的財政支持,而是透過純粹民間自主的想法及民間力量的努力,為提升區域防災能力做出貢獻 。 行政院於2017年核定「災害防救深耕第 3 期計畫」,並開始建立民間及企業參與災害防救工作機制。同時由內政部建立防災士培訓制度、韌性社區推動及標章制度,逐步提升民間及社區災害防救能量 。截至2023年12月止,國內已有25,584位依「防災士培訓及認證管理要點」獲得認證的防災士 。以目前人口數為臺灣4倍的日本擁有23.5萬位防災士,依等比例推算臺灣約需要6萬位防災士 ,顯見我國目前的防災士與實際需求仍有相當大差距。 除了認證的防災士人數尚待努力外,臺灣防災士培訓以民眾自費受訓與政府培訓雙軌方式推動 。由於政府經費有限,民眾自費受訓誘因不足,災時動員也很難具有強制力,除了把訓練強度降低,也不強制防災士接受動員 。此與日本將其配置於當地防災組織、學校、福利設施和商業機構等場所並持續運用及擴展 有所不同。 有關各級政府平時應依權責實施之減災事項,災害防救法第22條第1項第9款明定「災害防救團體、災害防救志願組織之促進、輔導、協助及獎勵」為其減災項目,另依同條第2項 規定,各級政府應依權責將其列入災害防救計畫。故為強化公私部門的合作,發揮災防士之功能,除推廣與輔導之外,應將已認證的防災士配置於當地防災組織中,以在地化的方式增進防災救災之效能。 (2) 整合各式防災志工,將資源最大化,以發揮綜效 我國災害防救法跟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是,不同部會專責不同災害 。臺灣目前受限於災害防救法為災因導向,各部會各自為政,要整合各部會之經費及教育訓練實屬困難,在缺乏共識之下,導致各自培養各自的防災志工,例如: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土石流防災專員、經濟部水利署防汛志工、內政部消防署防災士等,甚至可能出現資源重疊、競逐的情形發生 。 依災害防救法第2條第3款之定義「災害防救計畫:指災害防救基本計畫、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及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災害防救基本計畫係依據災害防救法第6條規定,由行政院設中央災害防救會報,其任務之一為決定災害防救之基本方針。另依災害防救法第17 條規定,災害防救基本計畫由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擬訂,經中央災害防救會報核定後,由行政院函送各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及直轄市、縣(市)政府據以辦理災害防救事項。 依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於2023年12月訂定之「災害防救基本計畫」(2024年至2028年)第3篇災害防救基本計畫優先推動重點,其中第10點「獎勵誘因引導災害防救教育訓練及廣納專業志工」,仍欠缺相關之整合機制,建議於災害防救基本計畫中明確綜整各式防災志工之單位,以發揮綜效。 撰稿人:吳淑青 � 王思涵(日本現場)、李振豪、王志元、尹俞歡(台北現場,從能登半島強震 看台日防災差異,鏡週刊,2023年1月1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gzkwvPX?oaId=linetoday_tw&oapHash=pvk4n&oapContentOrder=1&utm_source=oa&utm_medium=TODAY&utm_campaign=202401100844&utm_term=1"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gzkwvPX?oaId=linetoday_tw&oapHash=pvk4n&oapContentOrder=1&utm_source=oa&utm_medium=TODAY&utm_campaign=202401100844&utm_term=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 李鴻源、陳彥旭、陳文龍、史明原,赴日考察日本災害防救組織與設施,內政部出國報告,2013 年10月2日,頁84。 � 劉俊宏,淺論中央消防組織變革與展望,公務人員月刊,第178期,2011年4月,頁37。 � 廖禹婷,全台1.3萬「防災士」成互助關鍵 專家建議:公共事業、社區管委會、企業應加強部署,環境資訊中心,2022年11月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e-info.org.tw/node/235101" �https://e-info.org.tw/node/23510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3日。 � 陳昶憲、陳柏蒼、陳勝義,跨域公私部門推動水土保持及全民防災教育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23年8月1日因行政院組織改造,更名為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研究報告,2019年12月,頁3-3。 � 內政部,強韌臺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核定本),2022年6月10日,頁1。 � 內政部消防署,防災士培訓,防災士統計,2023年12月,網址:� HYPERLINK "https://rtp.nfa.gov.tw/dp/statistics" �https://rtp.nfa.gov.tw/dp/statistic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3日。 � 同註4。 � 同註6,頁140。 � 同註4。 � 蕭云婷,防災士制度有效推動與多元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7月,頁9。 � 同註1。 � 同註5,頁6-1。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670/File_19798922.doc
R02362
鋰電池火災風險控管之法制研析
消防法;用戶用電設備裝置規則;戶外電池儲能系統案埸驗證技術規範
陳淑敏
2024-02-1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62 議題研析 一、題目:鋰電池火災風險控管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消防法、用戶用電設備裝置規則、戶外電池儲能系統案埸驗證技術規範 三、背景說明 (一)高雄一處鋰電池工廠於2024年1月間發生火災,當地消防局獲報後,隨即派人前往現場灌救。該處起火工廠為鋰電池之倉庫,裡面有著大量的蓄電池與充電器 。 (二)鋰電池為目前及未來電池主流,舉凡空拍機、汽車、機車、自行車、手機、筆電及電動工具等,皆須依靠鋰電池來供電以維持運作;惟屢傳因鋰電池自燃引致火災。內政部消防署表示,鋰電池自燃有3種可能;過度充電、外部短路、內部短路。尤其回收來的鋰電池大多還有電力,可能導致電池中存電量高的電池向存電量低的電池持續充電,進而過充發生火警;爰呼籲有關鋰電池回收、運輸、作業及儲存時必須小心謹慎 。 四、探討研析 (一)參酌國外對鋰電池立法管理,以控管火災風險 過去一年因鋰電池引發的火災在紐約市以創紀錄的速率激增,數據顯示,2023年共有267起鋰電池火災,造成10餘人死亡、百餘人受傷,2023年的鋰電池火災較2022年增加約20%,而相關法規則仍然有限 ,故美國各級政府不斷嘗試立法,藉以清除市場上的廉價、低質量鋰電池,概述如下: 1.紐約州長霍楚(Kathy Hochul)在2024年1月9日發布之州情咨文中提出,計劃禁止銷售有風險、未經認證的鋰電池驅動的移動工具,包括電單車和電動滑板車等。紐約州國會參議員提出一系列立法提案,以建立鋰電池的安全標準,要求紐約州銷售電單車的商家必須加強消防安全預防措施,以及安裝自動火災監控和B級滅火器 。 2.2023年3月20日紐約市長艾瑞克·亞當斯(Eric Adams)簽署5項加強電單車鋰電池監管法案,包括禁止組裝和銷售二手鋰電池、要求市消防局與市府消費者和工人保護局(DCWP)合作安全宣導、禁止銷售未被廣泛認可的檢測實驗室認證的鋰電池、要求市消防局每年對電單車鋰電池事故做分析報告和安全改進措施,並評估新型電單車監管法律 。紐約市從2023年9月起,在5個行政區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鋰電池已是違法行為 。電單車專家表示,解決鋰電池火災風險的方式之一為立法 。 3.舊金山:自2019年起,可充電鋰電池引起的大火在舊金山大幅上升,且鋰電池通常存放在家中充電,促使各級政府制定法令規範其使用與儲存。市議長亞倫.佩斯金(Aaron Peskin)於本(2024)年表示,這是個全新的領域,已起草之立法若通過,將修改舊金山市之消防法規,限制電動滑板車、電動自行車和其他現代電子產品提供動力之鋰電池在舊金山充電與儲存方式,並提高住宅物業對鋰離子電池儲存的要求 。 歐洲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於2020年12月10日提出歐盟電池法規(EU Batteries Regulation)修法,以取代歐盟原電池指令,該法規於2023年7月12日通過,同年8月17日生效。歐盟電池法規是歐洲第一部採用全生命週期方法的立法,其中採購、製造、使用和回收均在單一法規中規範。該法規除部分條文及章節另定實施日期外,於2024年2月18日實施,將於2025年8月18日取代原電池指令2006/66/EC 。 韓國於2018年公告鋰電池儲能系統防火安全指引(KFS 412),之後連續於2019年、2020年公布調查報告。透過一連串管制,2020年與2021年事故果然大幅下降。不過,2022年韓國儲能火災再度增加,能源部遂於2022年5月公布新一輪的儲能系統安全措施,從限制電池荷電、定期檢查等加強防護 。 (二)完善鋰電池消防機制 電動車已是全球發展趨勢,鋰電池火災是各國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國外學者認為,應該要對消防員進行鋰電池火災之防災訓練 ,使其成為可控制之風險。美國聖地牙哥消防隊表示,鋰電池增加了滅火的難度,其產生的火勢更加猛烈,造成的毒氣也更加致命 。而鋰電池風險方面法規亦構成挑戰,原因是風控措施的實施速度趕不上風險格局(特別是技術和環保驅動因素)變化速度,尤其是因法規管控措施從範圍規劃、討論、達成一致最終到實施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 儲能系統之鋰電池「熱失控」時難以撲滅之特性,及國際間多起鋰電池儲能系統發生火災事故,故亟需訂定相關規範或標準。我國雖已訂有:併網型儲能系統設置區域及設置安全規範、用戶用電設備裝置規則、戶外電池儲能系統案場設計及驗證審查作業要點、戶外電池儲能系統案場實施自願性產品驗證相關規定、戶外電池儲能系統案埸驗證技術規範及提升儲能系統消防安全管理指引 等,還有電動車充電設備產品自願性產品驗證(VPC),經濟部預計規劃「電動車充電設備資訊安全技術規範」納入VPC 規範內 ,惟對於鋰電池之火災風險控管仍應持續加強。 鋰電池、電動車日漸普及,致使火災狀況多元且變化迅速,複雜程度更甚以往,當鋰電池發生火災時,應充分瞭解該以何種正確方式進行滅火,因錯誤的滅火方式可能導致火勢擴大,危及生命安全。學者認為,儲能(鋰電池)需要一套完整的消防機制,而機制建立之前提是定位必須明確,鋰電池無消防法規限制與安全規範,當發生火災時,消防人員的指導原則與保障堪憂,且沒有定位,就沒有規範 。爰建議應更完善有關鋰電池之消防機制,使消防人員熟悉鋰電池火災特性及搶救方式,以保障民眾與消防人員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撰稿人:陳淑敏 � 廖梓翔,高雄鋰電池工廠驚傳火災 消防局急派45車116人前往救援,周刊王CTWANT,2024年1月2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313406,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31340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5日。 � 王冠仁,鋰電池有3自燃原因 存放不可不慎,自由時報,2019年12月2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reurl.cc/pr3qea,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reurl.cc/pr3qea,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5日。 � 劉梓祁,過去一年 鋰電池火災數量持續上升,世界新聞網,2024年1月18日,網址: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382/771823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5日。 � 劉梓祁,霍楚:未認證電動車將禁售,世界新聞網,2024年1月1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390/7698455,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390/769845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9日。 � 和釗宇,鋰電池頻釀災 紐約市長簽署5法嚴管,世界新聞網,2023年3月2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382/7045572,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382/704557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9日。 � 同註4。 � 同註3。 � 鋰電池頻釀火災 舊金山擬立法管理,世界新聞網,2024年1月1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519/7701363,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519/770136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30日。 � 許莉美,「歐盟電池法規(EU Batteries Regulation)」於2023年8月17日生效,經濟部國際貿易署,2023年12月2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775693,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77569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30日。 � 陳文姿,【儲能防火線1】儲能火災為何很危險?美韓經驗築起安全規範,環境資訊中心,2022年6月29日,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23428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5日。 � 郭家宏,電動車普及後,政府得面對的新風險:鋰電池火災,科技橘報Tech Orange,2020年11月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11/05/lithium-battery-fire/,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11/05/lithium-battery-fir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5日。 � 同註8。 � 鋰離子電池火災——行業指南與會議設法化解相關風險 / Lithium-ion battery fires–industry guidance and conference address risks(TradChinese),gard,2023 年 5 月 3 日,網址:� HYPERLINK " https://www.gard.no/web/articles?documentId=35318359,最後瀏覽日期:2024" � https://www.gard.no/web/articles?documentId=3531835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5日。 � 宋郁德,淺談儲能系統的潛在風險與防範,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工安簡訊第25期,2023年4月1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www.isha.org.tw/Newsletter/Newsletter/2023/230404.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www.isha.org.tw/Newsletter/Newsletter/2023/230404.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5日。 � 宋郁德,電動車充電設備安全相關技術規範概述,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工安簡訊第30期,2023年9月1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www.isha.org.tw/Newsletter/Newsletter/2023/230904.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www.isha.org.tw/Newsletter/Newsletter/2023/230904.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9日。 � 陳貽評,風險無所不在,購買儲能系統前應詳閱電池爆炸說明書(下),關鍵評論THE NEWS LENS,2021年9月10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402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2月7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681/File_19798932.doc
R02361
資安治理機制之法制研析
資通安全管理法;資通安全責任等級分級辦法
賴怡瑩
2024-02-1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61 議題研析 一、題目:資安治理機制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資通安全管理法、資通安全責任等級分級辦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半導體設備廠遭駭客網路攻擊,國科會主委表示,資安問題必須公私協力;113年1月17日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召開第9次委員會議,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提報資安跨域整合聯防計畫推動成果,計畫有4大主軸,包含跨部會落實跨域資安人才培育、完善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建立主動防禦縱深環境、強化產業資安防護能量 。我國目前規範資安治理之主要法規為資通安全管理法及其子法,本文擬就強化政府機關資安治理之人力配置及其業務運作之法制加以研析。 四、探討研析 (1) 資安人力配置宜兼顧運用彈性 資訊人員泛指機關資訊單位所屬人員或業務單位所屬人員並從事資通系統自行或委外設置、開發、維運者 ;資通安全專職人員,指應全職執行資通安全業務者 。依據資通安全責任等級分級辦法之附表一、附表三及附表五規定,公務機關資安等級為A級、B級及C級機關,資通安全專責人員應分別配置4人、2人及1人,其須以專職人員配置之。亦即各機關需依資安等級配置專職人員全職執行資安業務。 我國公務人員國家考試112年以前僅設置資訊處理類科,113年甫增置資通安全類科,二者考試科目均包括資通安全 ;另以行政院所屬「部」層級機關而言,國防部、財政部及文化部未設置資訊相關單位;內政部等11個機關均設置資訊相關單位,業務職掌均包括資訊安全規劃及推動。目前在制度設計及業務推動上,似尚難明確區隔資訊及資安業務,爰此,資安人力如全職從事資安業務,恐不利各機關整體資訊業務運作,建議研議考量是否限定資通安全專職人員應全職執行資通安全業務。 (2) 資安及資訊人員管理制度是否借鏡一條鞭制度,宜再予研議 政府資訊及資安組織業成立數位部及其次級機關資通安全署(以下簡稱資安署)、數位產業署;並設置專責行政法人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方式組設。為因應主管機關變革等情,主管機關配合研提資通安全管理法修正草案,其中草案第2條修正為,本法之主管機關為數位部,並定明國家資通安全業務由資安署辦理;草案第18條增訂資安類一條鞭制度,重大資安事件資安署得調度各機關資通安全人員支援 ,目前刻正徵詢各界意見中;論者或有謂,資安署一旦進行徵調時,除了會影響該機關原本已多如牛毛的業務執行,可能因被徵調人員在機關的貢獻度相對較低而影響考績,此外,升遷管道也可能受阻 。 承上,政府機關資訊單位業務職掌含括資訊業務及資訊安全規劃及推動,政府組織改造後,資訊單位多向上集中至部會層級,部會內部單位及所屬機關應與部會級資訊單位建立良好的溝通與相互支援管道 ,方有助於業務推動,爰此,建議應審慎評估資安類一條鞭制度,是否僅限於資安人員?有無可能擴及資訊人員?再者,類一條鞭制度如何解決考績及陞遷困境?有無可能建立資訊(含資安)一條鞭制度 ? 撰稿人:賴怡瑩 � 張璦,國科會:資安威脅日益嚴峻 持續公私協力精進聯防,中央社,113年1月17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401170301.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5日。 � 資通安全署-資安法規專區-資安法常見問題-資通安全責任等級分級之應辦事項-資安專職人力及證照-3.18,網址:https://moda.gov.tw/ACS/laws/faq/03/63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2日。 � 資通安全責任等級分級辦法附表一備註三。 � 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暨普通考試規則附表三規定,資訊處理類科考試科目:資料結構、資通網路與安全、資料庫應用、資訊管理;資通安全類科考試科目:資通安全概論、資通安全管理、資通安全法令與規範、資通安全防護技術。 � 資通安全署-資安法規專區-資通安全管理法修法專區,網址:https://moda.gov.tw/ACS/laws/draft-notice/139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5日。 � 黃彥棻,【盤點《資安法》修法草案重點3】公務機關遇重大資安事件,資安署有權調度各機關資安人員支援,iThome,112年11月10日,網址:https://www.ithome.com.tw/news/15973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5日。 � 行政院-新聞與公告-行政院第3385次院會決議,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4EC2394BE4EE9DD0/3db071e4-961e-4273-9ea0-e9c515e56b9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5日。 � 107年4月27日本院第9屆第5會期第10次會議委員張宏陸等22人擬具「行政院資訊總處組織法草案;105年11月8日立法院第9屆第2會期第9次會議本院委員余宛如等16人擬具「行政院資訊總處組織法草案」;105年10月14日立法院第9屆第2會期第6次會議本院委員許毓仁等20人擬具「行政院資訊總處組織法草案」,均交司法及法制、教育及文化兩委員會審查;上開三提案比照人事、主計系統運作方式,明定資訊一條鞭制度。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677/File_19798928.doc
R02360
緊急任務車輛優先通行之研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林鈺琪
2024-02-1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60 議題研析 一、題目:緊急任務車輛優先通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表示,為提升緊急任務車輛優先號控,將5G技術應用導入道路出勤的緊急任務車輛,減少交通號誌阻礙,快速完成救護任務。113年初將擴大緊急優先號誌控制功能實施範圍,把系統裝設在救護車輛上,藉由反覆測試,確保技術穩定度,預計下半年「緊急救援車輛優先通行建置指引手冊」就會出爐,屆時有望逐步推廣 。惟有論者直言,市區大小路口繁雜、交通號誌多,就算開放全線道路綠燈,遇到塞車回堵時,執行緊急任務車輛仍僅能陷於車陣中,等待車輛慢慢移動避讓 。除運用5G技術協助執行緊急任務車輛順利通行外,法制作業上仍有改進之空間。 四、探討研析 (1) 禮讓緊急任務車輛相關規定 1.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下簡稱道安規則)第93條第2項規定,車輛執行緊急任務時,得不受行車速度之限制,且於開啟警示燈及警鳴器執行緊急任務時,得不受標誌、標線及號誌指示之限制。 2. 道安規則第101條第3項規定,汽車聞有執行緊急任務車輛之警號時,應依規定避讓行駛: (1)不論來自何方,均 應立即避讓,並 不得在後跟隨急駛、併駛或超越。 (2)在同向或雙向僅有一車道之路段, 應即減速慢行向右緊靠道路右側避讓, 並暫時停車於適當地點。 (3)在同向二車道以上路段,與執行緊急任務車輛同車道之前車, 應即向相鄰車道或路側避讓,相鄰車道之車輛 應減速配合避讓, 並作隨時停車之準備。 (4)執行緊急任務車輛得利用相鄰二車道間之車道線行駛,而在車道線左右兩側車道之車輛, 應即減速慢行分向左右兩側車道避讓, 並作隨時停車之準備。 (5)執行緊急任務車輛行經交岔路口時,已進入路口之車輛 應駛離至不妨害執行緊急任務車輛行進動線之地點;同向以外未進入路口車輛 應減速暫停, 不得搶快進入路口,以避讓執行緊急任務車輛先行。 3. 道安規則第129條規定,慢車行駛或停止時,聞有執行緊急任務車輛之警號時, 應立即靠道路右側避讓;於單行道 應靠道路兩側避讓。 (2) 參酌外國立法例,研議增訂對向車輛禮讓執行緊急任務車輛規定 在美國,遇到警車、救護車、消防車鳴笛時一定要禮讓,但是禮讓不是打個方向燈減速而已,而是必須要馬上靠邊停車,否則可能被視為妨礙值勤而被罰款。另外,只要聽到鳴笛聲,即使是 對向車輛也必須要馬上靠邊停車,因為這些值勤的緊急車輛可能會越過中線進行超車;但如果車道中間有物理分隔的話 (如有分隔島、護欄等),那麼對面的車輛就不需要靠邊停車 。 而德國道路交通法規定,急救車在搶救生命、防止公共災害以及追捕逃犯等特殊情形下擁有特殊路權。在急救車鳴響警笛後,「所有道路使用者應立即讓開道路」。具體說,「讓開道路」意味著其他所有道路使用者應該儘可能靠右行駛、減速甚至停車,包括 對面方向的行車 。 我國現狀大多係因交通壅塞,影響緊急任務車輛即時執行任務,除運用5G技術協助執行緊急任務車輛順利通行外,似可參酌外國立法例,研議增訂對向車輛禮讓執行緊急任務車輛規定,以解決交通壅塞時,能有更多空間讓執行緊急任務車輛通行。 (3) 宜研議檢討行人禮讓執行緊急任務車輛規定 112年11月曾發生一群學生穿越人行道時,剛好遇到救護車行經此處,卻無視救護車仍慢慢前進,待救護車鳴笛後才快步穿越道路 。依道安規則第93條第2項規定,當救護車開啟警示燈及警鳴器執行緊急任務時,得不受標誌、標線及號誌指示限制。基此,救護車有道路優先通行權,因此汽車駕駛和行人都應該避讓,先讓執行緊急任務車輛通過 。而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5條第2項 規定,係針對汽車駕駛人之違規處罰,現行並無行人未禮讓救護車之相關罰則,值勤警察僅能以勸說方式處理。為使執行緊急任務車輛能快速完成救護任務,有關違反禮讓緊急任務車輛之處罰對象,似容有討論空間。 撰稿人:林鈺琪 � 周彥妤,5G助救護車一路綠燈 不再塞車陣,聯合報,113年1月16日,第A6版。 � 王煌忠,緊急救援「一路綠燈」 遇回堵仍沒輒,中國時報,113年1月16日,第A5版。 � Tim & Ting,美國自駕全攻略 18件美國開車必懂規則和注意事項,112年9月27日,網址:https://timtingtravel.com/usa-driving-tip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5日。 � 在國外,你知道司機如何給救護車讓道嗎?106年3月8日,網址:https://read01.com/zh-tw/mKBNOR.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5日。 � 王鴻國,學生未禮讓救護車慢慢過馬路 新莊警嘆無罰則盼修法,中央通訊社,112年11月9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311090399.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6日。 � 同前註。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5條第2項:「聞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工程救險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事故應變車之警號,不立即避讓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3千6百元罰鍰,並吊銷駕駛執照。」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675/File_19798926.doc
R02359
社區與學校對偏差行為兒少通報輔導法制之研析
學生輔導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少年事件處理法;少年偏差行為之預防及輔導辦法
趙俊祥
2024-02-1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359 議題研析 一、題目:社區與學校對偏差行為兒少通報輔導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學生輔導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少年事件處理法、少年偏差行為之預防及輔導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自發生某國中生割頸命案後,直轄市、縣(市)政府設之少年輔導委員會(以下簡稱少輔會)功能受到關切。少輔會主要功能是輔導《少年事件處理法》的「曝險少年」,即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危險器械、有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之行為而尚未觸犯刑罰法律、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而為法所不罰之行為等[footnoteRef:1]。有論者認為警察任務是偵查、預防犯罪,與輔導角色衝突,建議應改由社政單位主導少年輔導工作[footnoteRef:2]。 [1: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3條第1項第2款:「二、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而認有保障其健全自我成長之必要者:(一)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危險器械。(二)有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之行為而尚未觸犯刑罰法律。(三)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而為法所不罰之行為。」] [2: 李奕昕,警、教、輔3端矛盾 如何接住曝險少年,聯合報,113年1月18日,第A5版。] (二)為落實司法院釋字第664號解釋及103年《兒童權利公約》內國法化為《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之精神,108年修正《少年事件處理法》,以期促進兒少在教育、社區及福利行政中,能受到公平對待。除將虞犯改為曝險行為,並將處理機制修正為「行政輔導先行」模式[footnoteRef:3],112年7月1日起,改由少輔會提供適當期間的輔導後,方得報請少年法院處理,以減少司法處遇空間[footnoteRef:4]。關於曝險少年曝險行為之前端預防,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第86條第4項[footnoteRef:5],行政院會同司法院訂定《少年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辦法》,惟該辦法與現行法律有未臻調和之處,容有檢討必要。 [3: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18條規定:「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之事件者,應移送該管少年法院。(第1項)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第2項)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第3項)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少年,得請求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協助之。(第4項)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知悉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一者,應結合福利、教育、心理、醫療、衛生、戶政、警政、財政、金融管理、勞政、移民及其他相關資源,對少年施以適當期間之輔導。(第5項)前項輔導期間,少年輔導委員會如經評估認由少年法院處理,始能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者,得敘明理由並檢具輔導相關紀錄、有關資料及證據,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並持續依前項規定辦理。(第6項)少年輔導委員會對於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行為所用、所生或所得之物,得扣留、保管之,除依前項規定檢具請求少年法院處理者外,應予沒入、銷毀、發還或為適當之處理;其要件、方式、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第7項)直轄市、縣(市)政府少年輔導委員會應由具備社會工作、心理、教育、家庭教育或其他相關專業之人員,辦理第二項至第六項之事務;少年輔導委員會之設置、輔導方式、辦理事務、評估及請求少年法院處理等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第8項)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前,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法院、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移送或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第9項)」] [4: 丁靖、張睿瑜、王則富,〈曝險少年輔導與社會安全網〉,《社區發展季刊》,第177期,111年3月,頁213。] [5: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86條第4項:「少年偏差行為之輔導及預防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四、探討研析 (一)針對偏差行為兒少,宜採先行勸阻等適當方式處理,並即時通知父母、監護人或實際照顧兒少之人及就讀學校 《少年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辦法》第2條第1項係對「偏差行為」之定義,其第3款第1目至第8目及第15目後段屬於「損及他人權益或公共秩序之行為」;第9目至第15目前段屬於「不利於健全自我成長行為」,其中第11目至第14目與《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3條第1項規範內容大致相近。 前開辦法第5條規定:「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司法警察人員、勞政人員、司法人員、村(里)幹事人員於執行職務時,發現少年有偏差行為,『得先勸阻或為其他適當處理,並得採適當方式通知父母、監護人或實際照顧少年之人、就讀學校。』」且該辦法第18條規定第5條於兒童準用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3條第1項第1款規定,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警察、司法人員、移民業務人員、戶政人員、村(里)幹事及其他執行兒少福利業務人員,於執行業務時知悉兒少有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情形者,應立即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24小時。其處理流程及通報時效與《少年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辦法》第5條並不相同。為求法規之調和,且有鑑於發現兒少有偏差行為,允宜優先勸阻或為其他適當處理,並即時通知父母、監護人或實際照顧兒少之人及就讀學校,透過家庭與學校直接關切掌握曝險少年的偏差行為,儘早導正或預防危害行為的發生,相較於實務上直接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較為妥適,爰建議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3條有關處理流程及通報時效等相關規定。 (二)研議修正法規明確規範學校主動提供偏差行為兒少輔導資源與跨機關分工配合規定 前已述及《少年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辦法》第2條第1項係「偏差行為」之定義。包括觸法行為(第1款)、曝險行為(第2款)、及其他不利於健全自我成長或損及他人權益行為(第3款)。少年如有「其他不利於健全自我成長」或「損及他人權益行為」,各機關分工規定於同辦法第6條[footnoteRef:6]:有不利於健全自我成長行為者,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等社政相關法規辦理;有損及他人權益行為者,得由少輔會辦理,少年具學籍者,教育機關(構)應依《學生輔導法》等教育相關法規辦理預防及輔導工作。 [6: 《少年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辦法》第6條第1項:「各機關(構)辦理少年偏差行為之預防及輔導,依下列各款情形處理:一、少年有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行為者,依本法規定辦理。二、少年有第二條第一項第三款第一目至第八目、第十五目後段行為者,得由少年輔導委員會辦理;少年具學籍者,教育機關(構)應依學生輔導法等相關教育法規辦理預防及輔導工作。三、少年有第二條第一項第三款第九目至第十四目、第十五目前段行為者,得由直轄市、縣(市)政府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等相關社政法規辦理;少年具學籍者,教育機關(構)應依學生輔導法等相關教育法規辦理預防及輔導工作。」] 《少年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辦法》第7條第2項規定:「學校得知少年有偏差行為,應主動提供輔導資源,召開評估會議,依少年個別需求訂定輔導計畫,結合學生輔導諮詢中心、特殊教育中心、家庭教育中心等資源,與學生家長保持密切聯繫;必要時得結合社政、衛生、警政、少年輔導委員會等相關機關(構)協助處理,相關機關(構)應予配合。」本條文與《學生輔導法》第7條第4項[footnoteRef:7]規定事項內容相近,惟後者規定「學校執行學生輔導工作,必要時,得…..」。鑑於辦法之「『應』主動提供輔導資源,召開評估會議,依少年個別需求訂定輔導計畫等規定」更臻完備,且辦法第18條規定第7條(除第2項有關少年輔導委員會事項外)於兒童準用之,而《學生輔導法》所規範之學校包括公私立各級學校(第3條)。為求輔導工作順利進行,建議條文應予統合並提升位階於《學生輔導法》中明確規範,爰建議將《少年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辦法》第7條第2項規定增訂為《學生輔導法》第7條第4項,修正為: 「學校得知少年有偏差行為,應主動提供輔導資源,召開評估會議,依少年個別需求訂定輔導計畫,結合學生輔導諮詢中心、特殊教育中心、家庭教育中心等資源,與學生家長保持密切聯繫;必要時得結合社政、衛生、警政等相關機關(構)協助處理,相關機關(構)應予配合。」原《學生輔導法》第7條第4項移列為第5項,修正為:「 學校執行學生輔導工作,必要時,得依前項規定辦理。」 [7: 《學生輔導法》第7條第4項規定:「學校執行學生輔導工作,必要時,得結合學生輔導諮詢中心、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家庭教育中心等資源,並得請求其他相關機關(構)協助,被請求之機關(構)應予配合。」] 撰稿人:趙俊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673/File_19798924.docx
R02357
太空無人探測器發展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太空發展法;師資培育法
康世宗
2024-02-0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35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太空無人探測器發展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太空發展法、師資培育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導[footnoteRef:1],日本繼前蘇聯、美國、中國及印度後,於2024[footnoteRef:2]年1月20日成為第五個將小型太空無人探測器送上月球的國家,但隨即遭遇太陽能電池無法運作的問題,可能會縮短此次太空計畫的任務時間。日本尋求在太空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並與美國盟友合作,擁有多家私人太空新創公司,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內將太空人送上月球,這是NASA「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的一部分;同時希望透過降低發射成本,以在未來執行更多任務,保持輕量化是該計畫的另一個目標,因為輕量太空無人探測器的低成本效應,可能會為包括新創公司在內的全球太空組織帶來新的登月機會。引發太空無人探測器等新創發展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李言(113年1月22日),日本成功登月 探測器發電出狀況,大紀元時報,A8版。] [2: 本研析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四、探討研析 (一) 因應太空無人探測器產業發展趨勢,適時研修相關規範 近來太空科技產業已成為備受全球矚目的新興產業,各國政府或民間競相投入相關資源,希望取得發展之先機,依據論者研究指出[footnoteRef:3]「目前我國之太空技術主要聚焦於通訊與觀測衛星之研發,以發展歷程與規劃而言,太空探索或開採並非我國的發展重點。然私人企業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太空探索與資源採集可能成為未來太空產業之一環,美國51U.S. Code§51303中明確規定,美國公民具有其採集之小行星或太空資源之財產權,此一規定開創新的經濟模式,不僅為美國之私人太空企業提供保障與誘因、激勵更多企業投入太空探索活動,企業自主投入太空產業之研發亦得以促進美國太空產業之進步,使其保持太空領域發展先驅之地位」。 [3: 羅文妗,〈我國太空產業法制發展初探-以各國太空法制為例〉,《科技法律透析》,第34卷,第2期,111年2月,頁68。] 依太空發展法第13條第1項規定:「我國個人、法人或團體運用太空載具獲取之地球、太空及其他天體之資訊,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歸屬我國個人、法人或團體所有」。根據上開報載說明,日本為尋求在太空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除與美國合作發展相關計畫外,並擁有許多私人太空新創公司,以提供及激勵太空產業發展新的誘因或動能;上開論者研究同時指出[footnoteRef:4]「《太空發展法》於第13條規定運用太空載具獲取之地球、太空及其他天體之資訊,原則上歸屬該運用太空載具者所有,而未對太空資源之探索與獲取進行規定,就我國太空產業整體之發展現況而言,由私人企業進行太空探索任務非短時間內可達成,然考量到太空產業作為我國之未來發展重點項目,應持續對此議題與法制發展進行關注,並依我國之太空產業發展進程,將太空資源之探勘與採集規範作為未來可能之法規調適方向」。爰此,為期因應我國未來發展太空無人探測器等太空產業領域多元化的彈性發展空間,以接軌國際先進國家的作法,及鼓勵民間私人公司投入太空科技新創產業,建議相關主管機關因應太空無人探測器產業新創發展趨勢,適時研修太空發展法等相關規範,以期與時俱進,並有效激勵民間積極投入研發與創新。 [4: 同前註,頁68。] (二)深耕太空科技教育,增能師資培訓機制 依太空發展法第9條規定:「主管機關應透過教育宣導,促進太空科學普及、增進國民對我國太空政策之瞭解,並培育太空人才」。換言之,太空發展法已賦予主管機關進行相關太空科技教育宣導之義務,增進國民對我國太空政策之瞭解,以培育更多太空優秀人才。 然而,對於進行相關太空科技教育宣導之課程內容、教材或師資來源等,太空發展法目前並未作具體之授權或規範,鑑於太空科技產業已成為各國未來重點發展之新興戰略產業之一,實有考量是否深耕於學校教育之必要性,又相關課程內容或師資培育等,亦宜前瞻整體趨勢通盤規劃。參考全民國防教育法第7條規定:「各級學校應推動全民國防教育,並視實際需要,納入教學課程,實施多元教學活動(第1項)。前項課程內容及實施辦法,由教育部會同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爰建議有關主管機關參酌上開規定,研議於太空發展法第9條相關條文中增訂具體之授權或規範之可能性,或評估於師資培育法第20條相關條文中增訂或於其授權辦法中規範教師在職進修課程,包括太空科技素養課程,透過在職進修課程設計安排,充實教師相關太空科技新知或技能,並將所學運用於教學課程或活動中,透過增能師資培訓機制,提供學生優質的太空科技教育學習環境,以期未來能帶動更多優秀人才投入太空相關產業。 撰稿人:康世宗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656/File_19798897.docx
R02356
基因檢測管制之相關法制研析
醫療法;消費者保護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
李郁強
2024-02-0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35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基因檢測管制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醫療法、消費者保護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精準醫療時代來臨,透過基因檢測能從中了解個體差異,給予相關疾病合適治療方式(如癌症的標靶藥物、罕病的基因治療藥物),而健保已給付多項這些藥物、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的「單基因檢測」。基因檢測產品和技術,可分為傳統的「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IVD)[footnoteRef:1]及非診斷型「健康評估」項目,包括「實驗室開發檢測」(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s),即實驗室自行研發LDTs技術,經小規模測試後應用於臨床[footnoteRef:2]。 [1: IVD即開發出套件的產品,通過食藥署查驗登記許可後上巿,但IVD產品套組研發與申請過程耗時,也須投入大量資金,有些疾病對象局限、研究不易,少有試劑廠商願意開發。台南400專輯,衛福部特管法納管7項LDTs 限由醫療機構進行 基因檢測 精準醫療關鍵助力,經濟日報,113年1月17日,第A14版。] [2: 同前註。] (二)過去並無明文規範LDTs,除醫療機構外,生技公司也可以進行。110年修正《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特管辦法」)[footnoteRef:3],納管高風險基因檢測並涉及診察、診斷或治療特定病人或疾病目的而使用的LDTs,正面表列7項LDTs基因檢測列管[footnoteRef:4],限由醫療機構才能進行、基因檢測報告必須由醫師講解,並給予3年落日期限。今(113)年2月9日前未申請通過或補件者,不准進行此7項LDTs基因檢測[footnoteRef:5]。健保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給付[footnoteRef:6],也須遵循這項認證核定。落日條款將至,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湧入大量施行計畫申請案,截至112年12月25日,逾千申請案,通過者不到200件[footnoteRef:7]。 [3: 《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係依據《醫療法》第62條第2項授權訂定。] [4: 《特管辦法》附表四所列7項檢測:1.抗癌瘤藥物之伴隨檢測。2.癌症篩檢、診斷、治療及預後之基因檢測。3.產前及新生兒染色體與基因變異檢測。4.藥物不良反應或藥物代謝之基因檢測。5.遺傳代謝與罕見疾病之基因檢測。6.病原體鑑定、毒力及抗藥性基因檢測。7.其他藥物伴隨基因檢測(於藥物仿單中,明載用藥前應執行檢測)。] [5: 台南400專輯,同註1。] [6: 為讓癌症病人及早用藥,達到精準治療,衛福部健保署規劃113年將次世代基因檢測(NGS)納入健保給付,首波預計將納入肺癌、乳癌等11種癌症,不過大腸癌晚期患者則被排除在外,有醫師擔憂恐怕增加大腸直腸癌患者龐大的醫療負擔。賴淑敏、蔣龍祥,次世代基因檢測擬明年納健保 首波納11癌但排除腸癌晚期,公視新聞網,112年12月11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7078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0日。] [7: 黃浩珉,特管法納管基因檢測,審查大塞車、跟不上新技術,實驗室品質能把關嗎?,報導者,112年12月25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regulating-genetic-testing-regulation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0日。 ] 四、探討研析 (一)除納管高風險基因檢測外,建議對於消費型基因檢測提供定型化契約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110年修正《特管辦法》,納管高風險基因檢測並涉及診察、診斷或治療特定病人或疾病目的而使用的LDTs,正面表列7項LDTs基因檢測列管,若生技業者推出特管辦法表列以外的基因檢測而產生糾紛,只能依《消費者保護法》處理。學者認為衛福部除《特管辦法》所列7項基因檢測外,對於消費型基因檢測也應該介入,若有內容不實廣告宣傳,公平交易委員會也應該介入,建議衛福部同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針對消費型基因檢測定訂定型化契約範本,並明確訂定「定型化契約條款得記載與不得記載事項」,藉此提供消費者具保障效果的知情同意書[footnoteRef:8]。 [8: 陳潔、黃浩珉,從癌症檢測賣到月老配對、諮詢師卻無認證,如何不讓基因檢測淪科技算命?,報導者,112年12月25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regulating-genetic-testing-ethic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0日。 ] (二)研議建立「遺傳諮詢師」教、考、訓制度,以保障民眾權益 當民眾做完基因檢測得到報告尋求解釋時,如果負責告知的醫師、遺傳諮詢師沒有事先溝通,輕率說出檢查結果,可能引發職場歧視、家族風暴或可能因此宣告人生終點。故而,負責解釋報告的醫師、遺傳諮詢師,不僅須具備基因檢測知識,能正確解讀內容,更要拿捏與每位民眾溝通的技巧[footnoteRef:9]。 [9: 同前註。] 在美國,民眾想在醫院進行基因檢測,通常需要醫師、遺傳諮詢師、社工師及心理師對民眾溝通與心理評估,確認可以接受,檢測才會進行。相較之下,我國沒有完善的人力配置。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遺傳諮詢中心審定要點》附表一[footnoteRef:10]要求遺傳諮詢中心需具備2人以上具「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或「台灣遺傳諮詢學會」認證或具臨床遺傳諮詢2年以上經驗的遺傳諮詢人員。兩會都有提供課程、研討會個案討論會等,並辦理認證考試,要求6年換照一次,截至112年12月,共78人取得認證資格。在遺傳諮詢教學方面,僅有陽明交通大學學分班及遺傳學研究所(每年僅招收2人至4人)以及臺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遺傳諮詢組(每年招收13人)。由於遺傳諮詢師並非專門職業人員,坊間出現許多「基因諮詢師」、「基因精準醫療諮詢師」等,透過2天至4天的工作坊,就為民眾解釋基因檢測報告,很可能給病人錯誤的觀念[footnoteRef:11],對民眾影響甚鉅。爰建議研議建立「遺傳諮詢師」教、考、訓制度[footnoteRef:12],以保障民眾權益。 [10: 《遺傳諮詢中心審定要點》附表一「遺傳諮詢中心審查基準」一、必要條件:(二)置有二人以上之專任經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或台灣遺傳諮詢學會認證,或具臨床遺傳諮詢二年以上經驗之遺傳諮詢人員。] [11: 陳潔、黃浩珉,同註8。] [12: 建立「遺傳諮詢師」教、考、訓制度,在法制方面,納入《醫療法》第10條第1項「醫事人員」範圍,經由國家考試取得醫事人員資格。] 撰稿人:李郁強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626/File_19798806.docx
R02355
金融法律規範明確性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銀行法;保險法;金融控股公司法;票券金融管理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證券交易法;信用合作社法
安怡芸
2024-01-3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55 議題研析 一、題目:金融法律規範明確性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銀行法、保險法、金融控股公司法、票券金融管理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證券交易法、 信用合作社法 三、背景說明 (1) 金融體系為民眾及企業提供存放款、風險管理、支付及投資等多項金融服務,對於一國的社會秩序、經濟發展與繁榮至關重要。根據各國金融體系的發展經驗顯示,金融體系能夠運作得宜之前提,在於有一套制度能夠確保市場機制不被扭曲,且能夠強力執行市場遵行的基本規範 。為確保金融機構經營的穩健與安全,世界各國均對於金融業採取高度監理措施,因此金融法律及監理措施之良窳,對於維持金融秩序與保障民眾利益具有重要影響力,故而一向為各界關注之焦點。 (2) 據報載,近來有論者針對我國現行金融監理實務上之違法認定規範與處罰標準提出質疑,例如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對外公布之裁罰案件中涉及「有礙健全經營之虞 」者眾 ,然 何謂「健全經營」法條並無明定、「有礙」屬不確定法律概念、「之虞」缺乏明確,又如「其他必要之處置 」缺乏可預測性與明確性,給予監理機關過大處罰裁量的空白授權 之嫌。 四、探討研析 (1) 不確定法律概念用語之適用疑義允宜定期檢討並研擬修正 基於憲法對於人權之保障,法律的內容、範圍應具體明確,使人民可事先預見及考量,此即為法律明確性原則。依據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如使用抽象概念表示,必須意義上不是難以理解,且一般受規範者可以預見,並可經由法院加以確認,始未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 。法律明確性原則雖為法治國之重要原則之一,但為因應實務之複雜性並即時反映社會環境之變遷快速,法律條文中仍不免有不確定之法律概念。基於功能最適當原則,法律有時賦予行政機關得依其專業知識分工及能力作成判斷,即學者所稱之判斷餘地 。現行金融法律規定中亦存有多項法律用語為不確定法律概念,除 「有礙健全經營之虞」外,尚有「顯不相當」、「重大損害」、「情節重大」、「重大事項」及「重大影響」 等多項不確定法律概念用語,或亦存有適用上之疑義 。實務上行政機關多透過函釋予以補充,或訂定行政規則統一裁量標準,然而法院原則上並不受行政機關解釋之拘束 ,而法官依法獨立審判,在大法庭尚未統一法律見解之前,個案審判上仍存有差異性,例如針對銀行法第29條之1違法吸金罪構成要件中之與本金「顯不相當 」,實務上即曾存有不同見解 。有學者建議,法規內容應力求明確,授權行政機關訂定子法者,就授權內容、目的、範圍等亦須具體明確,立法上如需運用不確定法律概念規定者,亦應先列舉再輔以概括規定 ,爰針對上開違法吸金罪,或可考慮參酌學者意見增加「顯有特殊超額」之要件 ,以資明確。另有學者提出德國學界基於不確定法律概念實質內容上之不確定性而被視為國會立法調控能力弱化之表徵 ,但其並不認為立法者因此認可行政機關得任意選擇管制手段,反而是課予行政機關及時檢討與調整管制策略之義務 ,爰亦建議主管機關或可定期彙整金融法相關判決,以檢討現行條文規定中不確定法律概念用語之適用疑義並研擬修正,俾利人權保障。 (2) 「其他必要之處置」規定之合宜性允宜再檢討 司法院釋字第488號及第489號解釋中曾就銀行法第62條第1項 及 信用合作社法第27條第1項 處理問題金融機構規定之 「其他必要之處置」提出相關解釋意見,大法官雖認為所謂「必要之處置」係因情況急迫,採取同條其他措施勢將不能實現預期效果時,所為不得已之合理手段 ,並未認為其違憲。惟查上開兩號解釋做成於民國80年代基層金融機構遭到大量擠兌的本土型金融風暴之際 ,各界希望能授予主管機關緊急處置權以迅速處理問題金融機構,避免引發更大危害,實與現下時空背景截然迥異,且當時仍有大法官持保留意見,認為上開條文所規定之「其他必要之處置」未以明確列舉方式而以概括之方式空白授權為之,違反法律保留原則,亦有違法律明確性之要求,應宣告違憲 ,由此可見金融法中「其他必要之處置」規定之合宜性,似仍有檢討必要。爰此,建議主管機關應就類此或已不合時宜之法規進行檢視並研議修正 ,以減少外界質疑。 撰稿人:安怡芸 � 王文宇主編,《金融法》,第6版第1刷,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00年9月,頁4。 � 金融控股公司法第54條第1項序文:「金融控股公司有違反法令、章程或有礙健全經營之虞時,……」、銀行法第61條之1第1項序文:「銀行違反法令、章程或有礙健全經營之虞時,……」、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第38條第1項序文:「專營電子支付機構違反法令、章程或其行為有礙健全經營之虞時……」、票券金融管理法第51條:「票券金融公司違反法令、章程或有礙健全經營之虞時……」、保險法第149條第1項序文:「保險業違反法令、章程或有礙健全經營之虞時,……」及同法第164條之1第1項序文:「保險代理人、經紀人、公證人違反法令或有礙健全經營之虞時,……」 � 金管會對外公布之裁罰案件總計468筆,其中涉及有礙健全經營之虞者,計有113筆,詳見金管會裁罰案件,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131&parentpath=0,2,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131&parentpath=0,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23日。 � 銀行法第29條第3項:「……並得拆除其標誌等設施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同法第61條之1第1項第9款:「九、其他必要之處置。」同法第62條第1項:「……主管機關應派員接管、勒令停業清理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金融控股公司法第40條第2項:「……限制其發給董事、監察人酬勞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或限制……」同法第41條第2項:「 ……限制其發給董事、監察人酬勞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或限制……」同法第54條第1項第7款:「七、其他必要之處置。」保險法第136條第4項:「……並得撤除其標誌等設施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同法第143條之6 第1款第5目:「(五)其他必要之處置。」同法第149條第1項第7款:「(七)其他必要之處置。」同法第164條之1 第1項第4款:「(四)其他必要之處置。」、信用合作社法第27條第1項第8款:「(八)其他必要之處置。」 � 社論,提升金融監理明確性 主管機關責無旁貸,工商時報,113年1月10日,第A2版。 � 詳見司法院釋字第702號、第659號、第545號及第521號解釋。 � 陳清秀,〈稅法上之判斷餘地與行政裁量(上) 〉,《植根雜誌》,第38卷第6期,111年6月,頁232。 � 王志誠,〈不合營業常規交易罪「重大損害」要件之認定 〉,《月旦法學教室》,第247期,112年5月,頁36。 � 同前註 ,頁34。 � 蔡國勝,〈論「顯著不相當代價」之認定 〉,《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 52期,111年4月,頁16。 � 銀行法第29條之1:「……而約定或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 � 楊皓清,〈從罪刑法定原則看銀行法第29條之1之適用困境與違憲疑義 〉,《臺灣法學雜誌 》,第369期,108年6月,頁136。 � 羅傳賢,《立法程序與技術概要》,初版第1刷,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02年1月,頁28。 � 楊皓清,同註12,頁136。 � 黃舒芃,〈「不確定法律概念」是一種「法律」概念嗎?:從德國行政法的新近發展反思不確定法律概念的制度功能 〉,《憲政時代 》,第37卷第4期,101年4月,頁492。 � 同前註,頁506。 � 銀行法第62條第1項:「銀行因業務或財務狀況顯著惡化,不能支付其債務或有損及存款人利益之虞時,主管機關應派員接管、勒令停業清理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必要時得通知有關機關或機構禁止其負責人財產為移轉、交付或設定他項權利,函請入出國管理機關限制其出國。」 � 信用合作社法第27條第1項:「信用合作社違反法令、章程或無法健全經營而有損及社員及存款人權益之虞時,主管機關得為左列處分:一、撤銷各類法定會議之決議。但其決議內容違反法令或章程者,當然無效。二、撤銷經理人、職員,或命令信用合作社予以處分。三、限制發給理事、監事酬勞金。四、停止或解除理事、監事職務。五、停止部分業務。六、勒令停業清理或合併。七、命令解散。八、其他必要之處置。」 � 司法院釋字第489號解釋文:「……必要處置係指在符合信用合作社法第27條第1項『無法健全經營而有損及社員及存款人權益之虞時』或銀行法第62條第1項『銀行因業務或財務狀況顯著惡化,不能支付其債務或有損及存款人利益之虞時』之前提下,因情況急迫,縱然採取上開法律所舉之措施,勢將不能實現預期效果時,所為不得已之合理手段而言。主管機關對財務狀況顯著惡化、無法健全經營之銀行或信用合作社促使其由其他金融機構概括承受,應合於前述要件外,尚須被概括承受之銀行或信用合作社未能適時提供相當資金、擔保或其他解決其資產不足清償債務之有效方法時,經依相關法令規定辦理概括承受之程序,始符合必要處置之意旨。」 � 郭玉麒,〈 金融風暴的省思〉,《 今日合庫》,第 21卷第10期,總期第250期,84年10月,頁45。 � 詳見司法院釋字第488號解釋黃越欽大法官不同意見書。 � 行政院曾於106年訂定「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通盤檢討不合時宜法令實施計畫」,詳見程立民 ,〈不合時宜法規之檢視及建議 〉,《全國律師 》,第23卷第7期,108年7月,頁104。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613/File_19798766.doc
R02354
重大軍法案件妥速偵審相關問題研析
軍事審判法;刑事訴訟法;刑事妥速審判法
傅朝文
2024-01-3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54 議題研析 1、 題目:重大軍法案件妥速偵審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軍事審判法、刑事訴訟法、刑事妥速審判法 3、 背景說明 最高檢察署表示,義務役役期自113年1月1日起由4個月延長為1年,重大軍法案件例如暴行犯上、抗命、聚眾鬥毆等可能增加,勢必嚴重影響國防戰備演訓。未來檢察機關偵辦嚴重違反軍法案件者,將妥速縮短偵辦期程,必要時向法院聲請從重量刑,以維護國軍紀律[footnoteRef:1]。爰擬從軍事審判制度之演進為基礎,說明我國軍法案件之偵審實務現況,並探討促進軍法案件妥速偵辦之解決途徑,以供實務之參考。 [1: 謝幸恩,暴行抗命等軍紀案 最高檢:妥速偵辦從重量刑,113年1月2日,中央社。] 4、 探討研析 (1) 軍事審判制度之演進 我國憲法第9條規定:「人民除現役軍人外,不受軍事審判。」司法院釋字第436號解釋認為軍事審判之建制,憲法雖未設明文規定,仍得以法律定之,惟軍事審判機關所行使者,亦屬國家刑罰權,其發動與運作,必須符合正當法律程序之最低要求(包括獨立、公正之審判機關與程序,並不得違背憲法第77條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第80條法官依法律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等有關司法權建制之憲政原理)。 軍事審判法(以下簡稱軍審法)制定於民國(以下同)45年,除採取隸屬制[footnoteRef:2]及適應軍事需求之特別規定外,大體仍援用當時之刑事訴訟法規定。88年軍審法依前揭司法院解釋意旨大幅修正,軍事審判機關廢除隸屬制,改採地區制,國防部於各地區設置軍事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再隸屬於部隊。該次修正後,幾乎完全採用刑事訴訟法所規定之訴訟制度。嗣於102年7月4日發生義務役軍人疑似遭虐死案件,國人質疑軍事法院及檢察署均隸屬於國防部,難以發揮審判獨立,保障人權功能[footnoteRef:3]。因此,立法院於同年8月6日修正軍審法第1條規定,將現役軍人平時犯陸海空軍刑法(以下簡稱軍刑法)之罪完全歸司法機關依刑事訴訟法審判。 [2: 軍事審判機關隸屬於各級軍事機關編制內。] [3: 陳呈雲, 試論我國軍軍事審判制度之今昔變革及相關法制修定經過現況,中律會訊雜誌,第 17卷 ,第5期,104年3月,頁86-93。] (2) 軍法案件偵審實務現況 據國防部統計,近年來軍法案件每年約4百餘件(109年為479件、110年為468件、111年為455件)[footnoteRef:4]。司法院表示,軍審法修正後,各法院已於102年8月15日成立軍事專業法庭,並請法官參加研習[footnoteRef:5]。但有研究意見認為,軍審法修法前,由於軍法官之軍事專業,較能有效率地專注於承辦案件,有利於速審速結;修法後,因涉案官兵須經判決確定始得進行相關人事作業(如停職、撤職及支領退休俸等),冗長訴訟期間致其仍繼續於營內生活,不但難收遏阻犯罪效果且影響涉案官兵士氣[footnoteRef:6]。另據監察院調查研究表示:「102年8月軍事審判法修正後,……,司法機關因案量負荷重,致訴訟時程較為延長,復因不熟稔國防事務,對於軍事管理行為之認知有所落差,肇致量刑結果無法符應軍隊實況,難收適度懲處違犯軍人並達嚇阻之效,凸顯改制後的軍事審判制度仍有精進之空間[footnoteRef:7]。」 [4: 立法院公報第112卷第28期,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紀錄,112年3月15日,頁251。] [5: 吳政峰,遭疑未獨立設置軍事法庭 司法院澄清:各法院都有,112年10月27日,自由時報電子報,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47217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1日。] [6: 翁魁隆、李瑞典,軍事審判之現況與展望,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 37 期,108年10月,頁169。例如「洪仲丘」案被告10人,自102年8月開始偵查,迄107年10月2日才經無罪判決確定。] [7: 監察院全球資訊網,國軍提振軍隊紀律成效之檢討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監察院106年度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報告,頁8,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All.aspx?CSN=1&n=718&_Query=368297af-da6f-4fd1-a0b8-e781211cfca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2日。] (3) 促進軍法案件妥速偵審之解決途徑 基於對軍事審判制度之立場各有見解,促進軍法案件妥速偵辦之解決途徑亦有所不同,擬分述如下: 1、 研議平時犯軍刑法特定案件者改依軍審法追訴處罰之可行性 學者認為性質特殊的案件如智財案件與少年事件等,皆有其審理上之特別程序法。同理,軍法案件亦有其特殊性,例如告發人之保密規範或特定情況下不公開審理等,係考量軍中文化下可能衍生私下報復問題。況軍刑法確屬軍中管教統御之必要手段,適用軍審法以達速審速結目的,仍有其必要[footnoteRef:8]。國防部於102年立法院審議軍審法修正草案時,即曾提出修法意見,建議將純粹軍事犯(例如暴行犯上、抗命、洩漏軍事機密等)、與涉及軍事機密、軍事勤務及影響社會重大治安之相關犯罪(例如酒駕、毒品等)仍由軍事審判,其餘由司法機關辦理[footnoteRef:9]。考量軍事審判有其速審速結之必要性,且現行軍審法多準用刑事訴訟法規定,針對現役軍人平時犯軍刑法特定案件(例如暴行犯上、抗命、洩漏軍事機密等)之情形,若認仍有速審速結之必要,建議主管機關研議改依軍審法追訴處罰之可行性。 [8: 林志潔,軍事審判法倉促修法之缺憾, 人權會訊,第110期,102年10月,頁38。] [9: 詳軍審法修法二讀會討論過程中國防部法律事務司司長報告內容。立法院公報第102卷第47期,院會紀錄,102年8月6日,頁21。] 2、 研議前揭特定案件法院有優先審理之法律上義務 軍審法雖有其優點,惟依102年軍審法修法意旨係將現役軍人平時犯軍刑法之罪完全歸司法機關依刑事訴訟法審判。如繼續維持現行制度,並兼顧重大軍法案件妥速偵審之需求,宜從刑事訴訟程序尋求解決途徑。按普通刑事案件為維護刑事審判之公正、合法、迅速,保障人權及公共利益,99年間制定刑事妥速審判法。且該法第5條第1項規定,法院就被告在押之案件,應優先且密集集中審理(以下簡稱優先審理)。但該法並未就軍法案件之妥速偵審另為特別規定。目前實務上國防部訂有「軍事機關向司法機關表達意見具體作法」規定,使軍事機關就影響國防安全、部隊(執勤)紀律、領導統御重大之刑事案件,適時、主動向司法機關表達部隊意見,使司法機關偵查、審理時,能綜合審酌部隊特性,共同維護部隊軍紀及領導統御。惟軍事機關依該規定,僅得就重大之刑事案件向司法機關表達部隊意見(例如刑度),普通法院對之並無優先審理之法律上義務。爰建議主管機關斟酌重大軍法案件妥速偵審之需求,研議是否修正刑事妥速審判法,增訂有關前揭特定案件,法院亦有優先審理之法律上義務。 撰稿人:傅朝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99/File_19798737.docx
R02351
少年司法逆送制度之研析—日本法制與我國之比較
刑法;少年事件處理法
吳欣宜
2024-01-3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5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少年司法逆送制度之研析—日本法制與我國之比較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法、少年事件處理法 三、背景說明 按少年事件處理法(以下簡稱本法)第1條規定:「為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調整其成長環境,並矯治其性格,特制定本法」,揭示少年法制特別立法之精神,在於保障少年健全自我成長,並採取保護優先主義[footnoteRef:1]。少年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者,依本法第3條第1項第1款規定,由少年法院依本法處理之,而少年事件又區分為「少年保護事件」與「少年刑事案件」。其中,只有當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情形符合本法第27條要件,才會裁定移送檢察官依刑事案件處理,此即學理所稱「逆送制度」。 [1: 國家在面對非行少年時,考量其不同於成人之特殊性,故不僅消極地不予以犯罪追訴與懲罰,更應積極地投入資源,以保護、矯治或教育等方式,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 近年來重大青少年犯罪事件發生後,每每激起社會討論,其中尤以少年得受減刑或寬免等制度性優遇之妥適性引起最多關注。學者指出本法係一獨立於刑事訴訟法之司法制度,相關制度設計如上開說明,係以少年健全自我成長為核心,是以在制度檢討與修正上,不應貿然比照成人刑事案件之處理,否則即忽視少年司法與成人司法之根本性差異,進而造成少年健全自我成長之立法意旨受到破壞。少年刑事案件固然兼以確認國家刑罰權為其目標,但仍應注意在其刑罰外表下,仍係以需保護性、再社會化、調整少年環境與培養自我成長能力為依歸之使命[footnoteRef:2]。 [2: 謝煜偉,論少年司法中的被害人參與—日本法制的省思與借鐿,法律扶助與社會,第5期,109年9月,頁73。] 四、探討研析 (1) 日本「特定少年」之概念 日本「少年法」適用對象所稱少年,係指未滿20歲之人(第2條第1項)。惟自2022年4月1日以後,投票年齡及民法成年年齡已從原先20歲降至18歲,其中18歲以上未滿20歲之人因被賦予重要權利與自由,而被期待以一負責任之行為主體參與社會,考量該年齡層仍處於成長過程,縱使犯罪,仍希望透過適當教育和處遇促使其等自新,爰日本少年法特別規範該年齡層為「特定少年」[footnoteRef:3]。 [3: 日本法務省,少年法改正Q&A第7題,https://www.moj.go.jp/keiji1/keiji14_00015.html#Q7,瀏覽日期:113年1月23日。] 另一方面,本法適用對象所稱少年,原即指12歲以上18歲未滿之人(少年事件處理法第2條),是縱我國民法成年年齡亦下修至18歲,似尚無比照日本規範「特定少年」之必要。換言之,行為人於犯罪時已滿18歲者,即無少年事件處理法之適用,且因具完全責任能力,亦無任何刑罰優待(刑法第18條)。 (2) 逆送制度之適用範圍 逆送制度係指少年法院(按:日本為家事法院)將少年事件移送檢察官偵辦,再由檢察官提起刑事訴訟程序之公訴。我國與日本相同,未滿14歲之人不具刑事責任能力,故14歲以上即有逆送制度之適用,並區分為「絕對逆送」與「相對逆送」,惟在各別規範上仍存有差異。日本於2022年4月1日前,絕對逆送僅限16歲以上故意犯罪導致被害人死亡之情形(日本少年法第20條第2項);自2022年4月1日以後,配合上述「特定少年」之規範,針對18歲以上未滿20歲此一年齡層之「特定少年」增訂觸犯死刑、無期徒刑或法定最低刑期為1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亦屬絕對逆送(日本少年法第62條)。惟值得注意者,雖符合絕對逆送要件,日本少年法仍賦與法院實質審查少年是否以受刑事處分為適當之權限;換言之,倘認個案以受刑事處分以外之處置為適當者,仍得不予移送。至相對逆送則是針對觸犯受死刑[footnoteRef:4]、懲役或禁錮[footnoteRef:5]之罪者,法院依調查之結果,參酌犯行之罪質及情狀,認以受刑事處分為適當者,得為移送(日本少年法第20條第1項)。 [4: 14歲以上即有逆送制度之適用,故14歲以上18歲未滿犯死刑者為相對逆送,至18歲以上20歲未滿犯死刑者則為絕對逆送。] [5: 依日本刑法第12條及第13條規定,懲役與禁錮同屬自由刑,差別在於前者有強制工作,而後者則無。] 另一方面,我國絕對逆送係以所犯罪行之最低本刑及案件繫屬年齡作為標準,涉犯最輕本刑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或事件繫屬後滿20歲,即應移由檢察官訴追(本法第27條第1項)。相較於日本少年法絕對逆送之規定,我國並無16歲以上之限制,且亦無法院審酌個案情狀得不予移送之裁量。至相對逆送則係法院依據個案之調查結果,認犯罪情節重大,參酌其品行、性格、經歷等情狀,以受刑事處分為適當者,得為移送(本法第27條第2項)。 (3) 逆送案件之科刑 日本刑法第41條固同我國刑法第18條第1項,規定未滿14歲人之行為不罰,但該條文並未如我國刑法第18條第2項般,有針對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得減刑之規定,而係在日本少年法另為規範。對於犯罪時未滿18歲之人,依日本少年法第51條規定,應判處死刑者,處無期徒刑;應判處無期徒刑者,處10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至於18歲以上未滿20歲之特定少年,應判處死刑及無期徒刑者,並無減輕量刑之規定,其刑罰與年滿20歲之成年人一致[footnoteRef:6]。此外,依據日本少年法第52條規定,對於少年判處有期徒刑時,可適用不定期刑。 [6: 日本法務省,少年法改正Q&A第10題,https://www.moj.go.jp/keiji1/keiji14_00015.html#Q10 ,瀏覽日期:113年1月23日。] 撰稿人:吳欣宜 3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82/File_19798592.docx
R02353
強化健保新藥審查之法制問題研析
全民健康保險法;全民健康保險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
江建逸
2024-01-3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5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強化健保新藥審查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全民健康保險法、全民健康保險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簡稱健保署)2023年12月底舉辦「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辦公室(CHPTA)」啟動典禮,專責辦公室於2024年1月1日起開始運作,執行藥品平行送審相關作業,估計未來新藥審查時間將大幅縮短,在取得藥證後6個月內即可健保給付[footnoteRef:1]。該辦公室運作財源預計來自菸捐挹注健保安全準備金,大約新臺幣2億元,擴充人力達110名[footnoteRef:2]。 [1: 劉品希,醫療科技專責辦公室今啟動 拚新藥審查6個月納健保,中央廣播電台,2023年12月27日,網址: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9098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2日。] [2: 林惠琴,促新藥納保 專責辦公室人力擴大逾百名,自由時報,2023年12月28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1774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2日。] (二)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藥費申報點數從2019年的1301億點,到2022年增至2316億點,占健保總額比率愈來愈高。新藥藥價屢創新高,健保財務受藥價影響日趨沈重[footnoteRef:3]。由於健保經費有限,癌症或罕見疾病等新藥要納入健保給付,現行在取得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藥證後,須經由「藥品專家諮詢會議」與「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簡稱共擬會)」審核通過。在共擬會召開前,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會依醫療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提交報告[footnoteRef:4]供與會委員作為評估依據,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所費時程通常要耗時500天以上[footnoteRef:5],相對其他國家,以日本為例,平均60天內就可將癌症新藥納入日本國民健康保險給付[footnoteRef:6],德國平均納入時程又較日本為短[footnoteRef:7],德國醫療保險對新藥甚至採取「暫行給付」制,對有成本效益疑慮的藥物,先行給付一年,再進行後續評估,決定是否納入常規給付[footnoteRef:8]。我國健保因經費有限,經過食藥署核發藥證的藥物,甚至僅部分的適應症可被納入給付[footnoteRef:9]。 [3: 林琮恩等,健保老藥藥價瘦身 二代健保首次藥價改革 病團盼省下藥費挹注新藥,聯合報,2023年11月19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58354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5日。] [4: 林琮恩等,經濟學人評7國罕見疾病用藥可近性:台灣落後國際水平,聯合報,2022年9月29日,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2422/665000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9日。] [5: 林宏文,台灣健保世界第一是假象!缺藥、缺醫生、缺醫護人員…一場醫療危機快要爆發,今周刊,2023年9月27日,網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1/ post/20230927003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6日。] [6: 同前註。] [7: 林琮恩等,同註4。] [8: 林琮恩,專訪張鴻仁:當健保保護力漸衰、重症患者有藥用不起,誰來避免國人因病而貧?聯合報,2022年9月16日,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2460/661405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9日。] [9: 林宏文,同註5。] 四、探討研析 (一)主管機關擬以健保安全準備金運作專責辦公室,建議研修辦法以明確資金運用範圍   全民健康保險法(以下簡稱健保法)第76條規定安全準備金的來源,而第77條則規範基金的運用方式[footnoteRef:10]。全民健康保險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第4條明定基金之用途[footnoteRef:11],包括「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相關支出」、「聯合門診中心相關醫療支出」及「其他有關支出」,惟「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相關支出」係指依健保法第5章之法定支應,「聯合門診中心相關醫療支出」亦已限定項目,而「其他有關支出」所指範圍則相當廣泛而不明確。此次「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辦公室(CHPTA)」運作財源預計來自菸捐所挹注之健保安全準備金,為更明確運用資金,建議主管機關應研修辦法明確基金之用途,避免再次發生「付費者代表委員在健保會舉牌抗議,不滿政府撥補挹注健保安全準備金的公務預算被挪用狀況事件」[footnoteRef:12]而有任意使用健保安全準備金之疑慮。另因健保聯合門診中心已於2017年10月31日全面結束營運[footnoteRef:13],建議修改辦法時一併考量。 [10: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76條規定:「(第1項)本保險為平衡保險財務,應提列安全準備,其來源如下:一、本保險每年度收支之結餘。二、本保險之滯納金。三、本保險安全準備所運用之收益。四、政府已開徵之菸、酒健康福利捐。五、依其他法令規定之收入。(第2項)本保險年度收支發生短絀時,應由本保險安全準備先行填補。」第77條規定:「本保險之基金,得以下列方式運用:一、公債、庫券及公司債之投資。二、存放於公營銀行或主管機關指定之金融機構。三、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有利於本保險之投資。」] [11: 全民健康保險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第4條規定:「(第1項)本基金之用途如下:一、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相關支出。二、聯合門診中心相關醫療支出。三、其他有關支出。(第2項)前條第四款之收入,應專供前項第二款用途之用。」] [12: 陳婕翎,健保付費者代表不滿公務預算運用 衛福部擬修法,中央通訊社,2023年12月21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12210166.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13: 衛生福利部,健保署臺北信義門診中心完成階段性任務,於106年10月31日結束營運,2017年10月30日,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3567-37949-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6日。] (二)建議主管機關釐清新藥醫療科技評估之分工及權責,研議由全民健康保險法明定或明確授權子法規定   由於新藥審查流程在共擬會召開前,會由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依醫療科技評估提交報告供與會委員作為評估依據,健保署在新藥納入給付過程中,雖有不同層面的考量,惟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辦公室(CHPTA)與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彼此間的分工合作,應有明確的權責釐清,建議主管機關研議由全民健康保險法明定相關流程、權責或明確授權子法規定,俾在保障全民醫療權益前提下,更有效能的撙節預算並納入有利國人醫療的新藥。 撰稿人:江建逸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88/File_19798632.docx
R02352
強化外籍移工權益保障之相關法制研析
就業服務法;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
陳韋佑
2024-01-3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5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強化外籍移工權益保障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就業服務法、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1) 據報載目前營造業缺工,為加速解決國內缺工問題,預計再開放1.5萬名營造業類移工 ,顯見國內移工勞動力需求仍高。為保障國民工作權並聘僱外國人工作,81年5月8日制定公布就業服務法,該法第5章規範外國人之聘僱與管理,明定聘僱外國人工作許可期間 ,並揭示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就業機會 ,僅得作為補充本國勞動力缺口,學者稱此開啟了我國「客工政策」之序幕 。 (2) 就業服務法將入境工作之外國人,以工作性質區分為兩類 ,即勞動學者所稱「白領移工」與「藍領移工」 ,分別規範其留臺年限 、轉換雇主自由 等不同規定。 (3) 美國國務院2022年各國人權報告關於臺灣部分,指出臺灣聘僱外籍移工發生強迫勞動情事,主要發生在家事服務業、漁業、農業、製造業、肉類加工業與營建業等;家事移工屬勞動部核定之特殊行業類別,不適用基本工資及工時規定;據官方估計超過72,000位移工與其合法雇主失聯,可能繼續在臺灣境內非法工作,未受相關勞動法規保障,這類非法移工大多從事家事移工或製造業 。這些研究資料有損我國國際社會形象,實值檢討改善。 四、探討研析 (1) 研議增訂「受雇主違法侵害或嚴重無法適應受雇環境」為家事移工轉換雇主或工作之事由 面對產業缺工及高齡化照顧需求,就業服務法雖逐步修正放寬聘僱外國人留臺工作年限及離境要求,但藍領移工始終受限於該法第53條第4項「不得轉換雇主或工作」之規定,該項採原則禁止、例外許可之立法模式,立法本旨係為避免移工久居及任何人媒介圖利 ,但學者指出藍領移工來臺前多需借貸繳付高額仲介費,期待來臺後由未來的勞動所得清償,若遇雇主不當侵害移工或移工無法適應惡劣工作環境時,只能繼續隱忍或成逃逸黑工 。雖於91年修正就業服務法第59條增訂因不可歸責於受聘僱外國人之事由,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者,得轉換雇主或工作。但有學者認為外籍家事移工,經常性超時勞動、無合理休假且缺乏隱私空間,易成為24小時待命工作方式,在低劣勞動條件下,仍可能發生強迫勞動之不當情事 。考量此類移工工作性質之特殊 ,為求立法明確考量,建議於就業服務法第59條第1項規定,增訂「受雇主違法侵害或嚴重無法適應受雇環境」為家事移工轉換雇主或工作之事由,如此相當程度地提高外籍家事移工選擇雇主之自由,並針對雇主違法侵害、移工嚴重無法適應時,提供轉介機制,以降低逃逸黑工發生機率。 (2) 外國人生活照顧服務計畫書裁量基準研議提升法規位階,並於就業服務法中增訂授權依據 根據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 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產業及社福移工申訴案件統計,近5年申訴案件量均約4萬多件,主要申訴內容依序為管理、工資、契約、仲介及生活爭議。針對外籍移工生活管理,勞動部發布外國人生活照顧服務計畫書裁量基準(下稱基準),其附表一所定居住面積(含個人床鋪及衣物櫃),每人應在3.6平方公尺(相當於1.09坪)以上,然而1坪空間扣除個人床位及衣物櫃後,所得空間所剩無幾,已為學者專家批評不符人性尊嚴的生活環境 ;另盥洗設備、廁所便坑數(男25人、女15人配置1個),已為專家指出成為防疫之嚴重疑慮 ,建議提高每人居住面積、降低廁所便坑、盥洗設備配置人數比。 雇主如未依外國人生活照顧服務計畫書確實執行,得依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第33條、就業服務法第57條第9款、第67條第1項及第72條第2款 限期改善、處以罰鍰、廢止招募許可及聘僱許可之一部或全部。上開基準僅為裁量性行政規則,規範內容卻涉及雇主聘僱自由及權利 ,甚至可能影響受聘僱外國人在臺生活權利,建議提升位階至法規命令,並考量於就業服務法第48條聘僱外國人管理規範事項中增訂明確授權依據,以改善外籍移工生活環境、提升其居住衛生水準。 撰稿人:陳韋佑 � 全台營造業大缺工/內政部明年再開放1.5萬移工,自由電子網,112年12月29日,網址:https://estate.ltn.com.tw/article/1921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6日。 � 81年制定公布就業服務法第49條:「聘僱外國人工作許可之期間,最長為二年,期滿後如有繼續聘僱必要者,雇主得申請展延,展延以一年為限。但聘僱從事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七款、第八款規定工作者,其聘僱許可之期間最長為一年,雇主申請展延以一次為限,其展延期間不得超過一年。」 � 81年制定公布就業服務法第41條:「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之就業機會、勞動條件、國民經濟發展及社會安定。」 � 劉梅君,外籍移工管理法制的回顧及其生活照顧的未竟之地,台灣勞工季刊,第72期,111年12月,頁72。 � 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雇主聘僱外國人在中華民國境內從事之工作,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以下列各款為限:一、專門性或技術性之工作。二、華僑或外國人經政府核准投資或設立事業之主管。三、下列學校教師:(一)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專以上校院或外國僑民學校之教師。(二)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之合格外國語文課程教師。(三)公立或已立案私立實驗高級中等學校雙語部或雙語學校之學科教師。四、依補習及進修教育法立案之短期補習班之專任教師。五、運動教練及運動員。六、宗教、藝術及演藝工作。七、商船、工作船及其他經交通部特許船舶之船員。八、海洋漁撈工作。九、家庭幫傭及看護工作。十、為因應國家重要建設工程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工作。十一、其他因工作性質特殊,國內缺乏該項人才,在業務上確有聘僱外國人從事工作之必要,經中央主管機關專案核定者。(第2項)從事前項工作之外國人,其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第3項)雇主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款規定聘僱外國人,須訂立書面勞動契約,並以定期契約為限;其未定期限者,以聘僱許可之期限為勞動契約之期限。續約時,亦同。」立法者將本條第1項第1款至第7款及第11款,列為一類,而第8款至第10款則劃歸為另一類,分別適用不同規範。 � 劉梅君,外籍移工管理法制的回顧及其生活照顧的未竟之地,台灣勞工季刊,第72期,111年12月,頁43。鄭津津,外籍外籍勞工之政策及人權保障之檢視,監察院第4屆人權保障工作研討會,99年9月,頁3。 � 就業服務法第52條第1項、第2項、第4項及第6項:「(第1項)聘僱外國人從事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七款及第十一款規定之工作,許可期間最長為三年,期滿有繼續聘僱之需要者,雇主得申請展延。(第2項)聘僱外國人從事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款規定之工作,許可期間最長為三年。有重大特殊情形者,雇主得申請展延,其情形及期間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但屬重大工程者,其展延期間,最長以六個月為限。 (第4項)受聘僱之外國人於聘僱許可期間無違反法令規定情事而因聘僱關係終止、聘僱許可期間屆滿出國或因健康檢查不合格經返國治療再檢查合格者,得再入國工作。但從事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款規定工作之外國人,其在中華民國境內工作期間,累計不得逾十二年,且不適用前條第一項第二款之規定。(第6項)從事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九款規定家庭看護工作之外國人,且經專業訓練或自力學習,而有特殊表現,符合中央主管機關所定之資格、條件者,其在中華民國境內工作期間累計不得逾十四年。」 � 就業服務法第53條第1項、第4項及第5項:「(第1項)雇主聘僱之外國人於聘僱許可有效期間內,如需轉換雇主或受聘僱於二以上之雇主者,應由新雇主申請許可。申請轉換雇主時,新雇主應檢附受聘僱外國人之離職證明文件。(第4項)受聘僱從事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一款規定工作之外國人,不得轉換雇主或工作。但有第五十九條第一項各款規定之情事,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第5項)前項受聘僱之外國人經許可轉換雇主或工作者,其受聘僱期間應合併計算之,並受第五十二條規定之限制。」另就業服務法第59條第1項:「外國人受聘僱從事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一款規定之工作,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得轉換雇主或工作:一、雇主或被看護者死亡或移民者。二、船舶被扣押、沈沒或修繕而無法繼續作業者。三、雇主關廠、歇業或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經終止勞動契約者。四、其他不可歸責於受聘僱外國人之事由者。」 � U.S. Department of State.〝Taiwan 2022 Human Rights Report.” In Country Reports on Human Rights Practices for 2022, 2023, 23. � 立法院法律系統,就業服務法81年制定條文及理由,網址: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8A5B513AE30000000000000000014000000004000000^03615081041700^000050010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6日。 � 劉梅君,外籍移工管理法制的回顧及其生活照顧的未竟之地,台灣勞工季刊,第72期,111年12月,頁44。顧玉玲,跛腳的偽自由市場:檢析台灣外勞政策的三大矛盾,台灣人權學刊,第2卷,第2期,102年12月,頁96。 � 鄭津津,外籍外籍勞工之政策及人權保障之檢視,監察院第4屆人權保障工作研討會,99年9月,第21頁。該文提及:「外籍家事勞工在我國所面臨之勞動困境相當多,主因在於外籍家事勞工提供勞務的地點在雇主家中,很容易成為二十四小時待命的工作方式,雇主也因此較容易有不當對待的行為(如要求過長的工作時間、要求外籍家事勞工從事許可以外之工作);再加上家庭是一個封閉空間,雇主較容易有凌虐、性騷擾外籍勞工的不當行為,造成受不了不當對待的外籍家事勞工選擇逃跑之事件頻傳。因此,外籍家事勞工之人權保障問題已成為我國外籍勞工政策之一大挑戰。」 � 此類情形能否適用就業服務法第59條第1項第4款以不可歸責於移工為由轉換雇主,個案適用上存有疑義,經查相關實際案例,外籍移工以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轉換雇主,多發生在勞雇雙方已合意終止聘僱關係或原聘僱許可已遭主管機關廢止之情形,例如勞動部108年10月22日勞動發管字第10805074521號函:「檢送移工受聘僱期間發生懷孕及後續工作權益之處理原則如說明,……,(說明三、(二))勞雇雙方合意終止聘僱關係,移工倘有本法第59條第1項規定不可歸責之事由,本部將依本法第73條第3款規定廢止聘僱許可並同意移工得轉換雇主。」行政院97年10月23日院臺訴字第0970091231號訴願決定書:「V○V○TI○君及NG○○V○C○○君2人已與訴願人終止聘僱關係,且符合就業服務法第59條第1項第4款規定,乃以97年4月24日勞職管字第0970507904A號函,廢止該會96年1月4日勞職外字第0951308151號函核發該等外國人之聘僱許可,同意渠2人得於該函送達後14日內至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轉換雇主……。」 � 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網址: � HYPERLINK "https://statdb.mol.gov.tw/statiscla/webMain.aspx?sys=100&kind=10&type=1&funid=wq143" �https://statdb.mol.gov.tw/statiscla/webMain.aspx?sys=100&kind=10&type=1&funid=wq14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6日。 � 鄭津津,外籍外籍勞工之政策及人權保障之檢視,監察院第4屆人權保障工作研討會,第16頁,99年9月,頁16。謝珮瑩、廖雲章、劉苑杉,是宿舍還是「監獄」:移工在台沒名字、沒空間,台灣要怎麼留住他,獨立評論,111年1月27日,網址: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5/article/1189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6日。 � 李芷涵,移工居住空間法定僅1.1坪/「比監獄大一點」爆發群聚不意外,YAHOO奇摩新聞,111年1月27日,網址: https://tw.news.yahoo.com/%E7%A7%BB%E5%B7%A5%E5%B1%85%E4%BD%8F%E7%A9%BA%E9%96%93%E6%B3%95%E5%AE%9A%E5%83%851-1%E5%9D%AA-%E6%AF%94%E7%9B%A3%E7%8D%84%E5%A4%A7-%E9%BB%9E-%E7%88%86%E7%99%BC%E7%BE%A4%E8%81%9A%E4%B8%8D%E6%84%8F%E5%A4%96-175559475.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6日。 � 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第33條第1項及第4項:「(第1項)雇主申請聘僱第二類外國人,應依外國人生活照顧服務計畫書確實執行。(第4項) 雇主違反第一項規定,經當地主管機關認定情節輕微者,得先以書面通知限期改善。」就業服務法第57條第9款(略以):「雇主聘僱外國人不得有下列情事:……九、其他違反本法或依本法所發布之命令。」同法第67條第1項(略以):「違反第五條第二項第二款……、第五十七條第五款、第八款、第九款或第六十二條第二項規定,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同法第72條第2款(略以):「雇主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應廢止其招募許可及聘僱許可之一部或全部:……二、有第五十七條第一款、第二款、第六款至第九款規定情事之一。」 � 釋字第443號理由書(節錄):「憲法所定人民之自由及權利範圍甚廣,凡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保障。……;涉及人民其他自由權利之限制者,亦應由法律加以規定,如以法律授權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應符合具體明確之原則;若僅屬與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次要事項,則得由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必要之規範,雖因而對人民產生不便或輕微影響,尚非憲法所不許。又關於給付行政措施,其受法律規範之密度,自較限制人民權益者寬鬆,倘涉及公共利益之重大事項者,應有法律或法律授權之命令為依據之必要,乃屬當然。」依上開釋字揭示之層級化法律保留原則,基準規範內容涉及雇主聘僱自由及權利,甚至可能影響受聘僱外國人入境後生活權利,宜以法律授權之命令定之較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86/File_19798630.doc
R02350
醫療收據副本理賠相關法制問題之研析
保險法
莊弘伃
2024-01-3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50 議題研析 1、 題目:醫療收據副本理賠相關法制問題之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保險法 3、 背景說明 報載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宣示改革實支實付醫療險,以損失分攤落實損害填補原則,民眾擔心未來醫療險會越賠越少,出現醫療收據副本理賠(下稱副本理賠)保單搶購潮及停售潮[footnoteRef:1]。在醫療費用越來越昂貴的現代, 實支實付醫療保險商品之改革發展,攸關民眾醫療保障及保險規劃,殊值重視。 [1: 孫彬訓,實支實付險 台新人壽只當第一家,工商時報,113年1月6日,第A7版。 ] 4、 探討研析 (1) 實支實付醫療險及副本理賠保單概述 一般實支實付醫療險保單內容,大致分為:病房費日額、手術費及其他(俗稱雜費)等3種科目;實支實付理論上是依據要保人所購買的保險額度上限內「實報實銷」,因此需要憑藉醫療收據正本申請理賠。據保險業者表示,副本理賠是市場競爭下的產物;幾家大保險公司由於行銷網絡、企業形象等先天優勢存在,外商、中小型保險公司拚不過大型保險公司,乃自96年起推出了副本理賠商品,希望搶占第2張、第3張以上實支實付醫療險的市場[footnoteRef:2]。然因後續衍生出「生病賺錢」的現象,金管會因此於108年8月8日函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及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實支實付型醫療保險(含傷害醫療)副本理賠之控管措施」,每一被保險人投保實支實付型醫療保險(含日額或實支實付給付擇一之商品)之張數上限3張,上開上限於醫療保險及傷害醫療保險採分別計算。此即一般所謂的「3實支」。 [2: 仝澤蓉,一次看懂實支實付之亂1/副本理賠恐成絕響 少了雙實支、三實支 醫療保障真會出現大破口?經濟日報,113年1月11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3742/770107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8日。 ] (2) 不當得利與損害填補 按保險法第36條規定:「複保險,除另有約定外,要保人應將他保險人之名稱及保險金額通知各保險人。」第37條規定:「要保人故意不為前條之通知,或意圖不當得利而為複保險者,其契約無效。」係基於損害填補原則,為防止被保險人不當得利、獲致超過其財產上損害之保險給付,以維護保險市場交易秩序、降低交易成本與健全保險制度之發展,而對複保險行為所為之合理限制,符合憲法第23條之規定,與憲法保障人民契約自由之本旨,並無牴觸。而人身保險並非以填補被保險人財產上之具體損害為目的,被保險人之生命、身體完整性既無法以金錢估計價值,自無從認定保險給付是否超額,僅得於締約時,事先約定一定金額作為事故發生時給付之保險金額。故人身保險契約與填補財產上具體損害之財產保險契約有所不同,無不當得利之問題(司法院釋字第576號解釋參照)。本解釋使得定額保險性質的人身保險均無複保險之適用,已無爭議。但實支實付型之醫療保險究屬損害保險或定額保險,仍爭議不斷[footnoteRef:3]。 [3: 陳俞沛、陳怡蓁,〈防疫保險重複投保爭議問題〉,《月旦醫事法報告》,第72期,111年10月,頁35。] 有謂實支實付醫療險是「中間性保險」,也就是人身保險的外觀,財產保險的內涵。由於實支實付醫療險是憑單據給付,因此給付方式是產險的賠償概念,但是又被包裝在健康險裡面,健康險是人身保險,沒有損害填補的問題,被認為是抽象性填補,也因此造成市場認為,「實支實付」不管幾張,都沒有不當得利,可以逃避損害填補原則。然法院判決和學術界對此現象,一直都有批判,認為實支實付醫療險是中間性保險,是有損害填補原則的適用[footnoteRef:4]。 [4: 同註2。] (3) 實支實付醫療險改革方向 因應我國保險業接軌 IFRS17及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TW-ICS)[footnoteRef:5],保險商品宜應逐步轉型回歸「保險保障」本質[footnoteRef:6]。實支實付醫療保險商品,以損失分攤落實損害填補原則,符合保險保障本質,並可降低道德風險。然而,怎樣的損害才是損害(損害範圍的認定)?現行實支實付醫療商品各保險公司條件不一下,如何比例分攤?創新醫藥及新型醫療能否納入實支實付醫療保險商品給付範圍?副本理賠保單停售下,民眾在高端醫療、自費醫材方面的保障需求等,均有賴主管機關建立完善的配套機制。 [5: 有關TW-ICS,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新聞稿,我國保險業接軌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中市場風險-股票、不動產、公共建設之在地化及過渡性措施,112年7月25日,網址:https://www.ib.gov.tw/ch/home.jsp?id=239&parentpath=0,2,238&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307250003&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5日。] [6: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稿,金管會針對媒體報導實支實付醫療保險商品掀停售潮、民眾買不到所需醫療保險保障之澄清說明,112年12月30日,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312300001&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5日。] 撰稿人:莊弘伃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79/File_19798590.docx
R02349
家事勞工與外籍船員剝削防制之法制研析
人口販運防制法;勞動基準法;就業服務法;遠洋漁業條例;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
林智勝
2024-01-2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49 議題研析 1、 題目:家事勞工與外籍船員剝削防制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人口販運防制法、勞動基準法、就業服務法、遠洋漁業條例、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美國2023年度「人口販運報告」(Trafficking in Persons Report,TIP report)(以下簡稱TIP),我國被評比為第一級(Tier 1)。惟該報告正文中有關我國部分,美方提出9項建議,其中涉及法規部分有5項,略以:「對人口販運嫌犯起訴與定罪、修訂相關政策並補足法律漏洞、將家庭看護和家事勞工納入權益保障範圍、調查遠洋船隊勞力剝削(含納入人力仲介評鑑程序) 。」針對美國TIP報告對臺灣優先要務之建議,涉及我國相關法規部分,容有討論空間。 四、探討研析 (1) 美、英、德國人口販運勞力剝削與性剝削立法例 (1)美國法典第18卷第1589節規範強制勞務,包括 : 經由濫用或威脅等行為而使他人提供強迫勞動或奴役 時,處最重 20 年徒刑。如係以綁架、企圖綁架、加重性濫 用、企圖使用加重性濫用、企圖殺害等為上述行為時,最重 可處無期徒刑。 (2)英國2015年頒布「現代奴役法令」 : 違反「現代奴役法令」第 4 條者(關於協助、教唆、 諮詢或仲介),經公訴程序定罪,處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若 是因綁架或非法監禁而違反「現代奴役法令」第 4條,依定 罪便處無期徒刑。 (3)德國將公約議定書與決議國內法化: 德國2005年為將《聯合國打擊販運人口議定書》、《歐盟 對抗人口販運框架決議》轉化為內國法,增訂舊刑法第 232 條《以性剝削為目的之人口販運罪》與舊刑法第233條《以 剝削勞動力為目的之人口販運罪》 。德國歷經上述國內法化 後,2016年修法,為了將取代《歐盟對抗人口販運框架決議》 的《歐盟預防和對抗人口販運及保護其受害者指令》內國法 化,經重新檢視後導致全面概念重組,將原本舊刑法第232、 233 條移至新刑法第232a、232b條。並於修法理由中闡明, 原稱為「以性剝削為目的的人口販運」和「以勞動剝削為目 的的人口販運」的舊法係指不正地影響他人意願,使其接受 或繼續保持某些剝削性關係,修正為「強迫性交易」和「強 迫勞動」以符《聯合國打擊販運人口議定書》意旨 。 (2) 我國對剝削嫌犯起訴與定罪,尚有改善空間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23年12月23日發布各司法警察機關查緝人口販運案件統計 2023年1月起至11月止,查緝總件數共計135件,其中勞力剝削58件、性剝削73件、器官摘取4件。就上述統計觀之,2023年性剝削高於勞力剝削。我國對剝削嫌犯起訴與定罪,以性剝削態樣為例,有學者認為《刑法》及《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儘管具備充分適當的刑罰,但對於涉及兒童性販運的刑罰卻不夠嚴厲 ,建議積極依據《人口販運防制法》、《刑法》、《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對性剝削人口販運嫌犯起訴與定罪;可進一步考量將重要相關機關、單位納入剝削人口販運被害人鑑別之組織之中,提升各類剝削態樣被害人身分鑑別程序之實際成效 。 (三)修正現行法律規定,使相關勞動法令適用明確化 2011年國際勞工組織(ILO)於日內瓦通過《家務勞動者公約》(Domestic Workers’ Convention,即189號公約),揭示「家務工為工人」,應與其他工人享有同樣的勞工權利。例如:合理工時、最低工資及每週至少連續24小時的休息日等國際規範 ,希望能將在各國之家務勞動者予以國內法化。2021年11月23日,行政院舉辦CEDAW(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第4次國家報告座談會會議紀錄決議:「請勞動部參酌民間團體及委員針對家事移工之建議,於國家報告補充改善作法及立法時程」 。惟勞動部指出,受僱於個人的家事勞工,因工作型態、工作時間、休息時間與受僱於事業單位的勞工明顯不同,適用現行《勞動基準法》,有窒礙難行之處。又因家事勞工工作場所主要於家庭內,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不易釐清,且各界對於相關規範內容未有具體共識,現階段推動專法有其困難 。另查監察委員2022年3月發布之新聞稿亦指出:「家庭看護工因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不易釐清等因素,目前無論本國籍或外國籍家事勞工均未能納入勞動基準法適用對象、、、,勞動部允宜、、、通盤研議規劃家事勞工法制化保障,維護其基本人權。 」承上,若推動專法有困難,似可考量將家事勞工納入《勞動基準法》保障及考量修正《就業服務法》規定家事勞工每天工作時間或休假時間適用範圍,使家事勞動法令適用明確化。 (四)納入外籍船員仲介機構停業處分或廢止核准許可機制 現行我國漁船外籍船員之勞動力來源,依僱用方式區分為「境內僱用」與「境外僱用」2類型,前者係於我國境內具有勞僱關係,適用《就業服務法》及《勞動基準法》(勞動部主責),後者為遠洋漁業條例第26條規範之僱用方式,其管理則依《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 (農業部漁業署主責)辦理。查由我國人投資經營的兩艘權宜船在2022年曾遭納米比亞政府以違法捕撈及人口販運遭到扣留,美國將我國遠洋漁獲列為「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 。因此農業部於2023年「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建議朝向修正「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納入國內仲介機構若仲介外籍漁船之外籍船員,亦應善盡其責任(如提供契約、協助上船報到、薪資給付、平常關懷、協助急難處理、協助返鄉等),倘漁船發生人口販運或強迫勞動之犯行時,涉及仲介應盡責任且不妥適處理者,廢止其核准許可,並對船員行蹤不明達一定比例予國內仲介機構停業處分 ,希從源頭根本解決遠洋漁業中的人口販運問題。 撰稿人:林智勝 � 美國在臺協會網站,2023年人口販運報告–臺灣部分,網址:https://www.ait.org.tw/2023-trafficking-in-persons-report-taiwa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5日。 � 內政部移民署網站,國外防制人口販運規範,網址: 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445/7535/356458/35647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5日。 � 同註2。 � 內政部移民署網站,國際新趨勢之防制人口販運定義及犯罪樣態,頁9,網址: 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445/7535/356458/356474/362187/cp_new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5日。 � 同註 4,頁 23。 �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網站,各司法警察機關查緝人口販運案件統計,網址: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sxS0zYNM1N7WG1ozJJUc0g%40%40&d=m9ww9odNZAz2Rc5Ooj%24wIQ%40%4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 柯雨瑞教授網站,臺灣性剝削防制機制之現況、困境與可行之回應對策,頁8,網址: https://www.koko.url.tw/download/%E5%8F%B0%E7%81%A3%E6%80%A7%E5%89%9D%E5%89%8A%E9%98%B2%E5%88%B6%E6%A9%9F%E5%88%B6%E4%B9%8B%E7%8F%BE%E6%B3%81%E3%80%81%E5%9B%B0%E5%A2%83%E8%88%87%E5%8F%AF%E8%A1%8C%E4%B9%8B%E5%9B%9E%E6%87%89%E5%B0%8D%E7%AD%96.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2日。 � 同註7,頁 27。 �婦女新知基金會網站,「看護工周休1日24小時,譴責勞動部傲慢怠惰」,網址: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503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 行政院網站,CEDAW 第4次國家報告座談會會議紀錄(第2輪第1場) ,網址:https://gec.ey.gov.tw/File/CD58BB8FDCDB5E53?A=C,頁1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 許若茵,民團籲立家服法 勞動部:難推專法,NOWnews今日新聞,2022年3月8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6%B0%91%E5%9C%98%E7%B1%B2%E7%AB%8B%E5%AE%B6%E6%9C%8D%E6%B3%95-%E5%8B%9E%E5%8B%95%E9%83%A8-%E9%9B%A3%E6%8E%A8%E5%B0%88%E6%B3%95-110524569.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4日。 � 監察院網站,監察委員新聞稿,OO縣政府漠視印尼籍移工申訴遭性騷擾,不但未依法處理,且輕忽其申訴內容涉有仲介不當對待,未探詢移工轉換雇主原因、未依職權進行調查,嚴重忽視移工權益,監察委員葉大華、王美玉提案糾正,2022年3月18日,網址: 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125&sms=8912&s=2341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4日。 �勞動部網站,漁船於境外僱用外籍漁工,其勞動權益之保障, 依《遠洋漁業條例》授權訂定之「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規範新聞稿,2017年1月17日,網址: 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7179/3107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4日。 � 臺灣人權促進會網站,美國2023年人口販運問題報告,臺灣舊有強迫勞動問題沒改善,址: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11917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 農業部網站,2023年7月修正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核定本),網址:https://www.fa.gov.tw/redirect_file.php?theme=Rights_for_Foreign_Crews&id=15444,頁1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9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72/File_19798481.doc
R02348
國道客運運價相關問題之探討
公路法;發展大眾運輸條例;汽車運輸業客貨運運價準則
楊盛旺
2024-01-2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4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道客運運價相關問題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路法、發展大眾運輸條例、汽車運輸業客貨運運價準則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 ,國道客運運價自2006年至今均未調整,然受到新冠疫情 後運量低迷,加上駕駛員缺工、物價飆漲等影響,中華民國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 (以下稱公會全聯會)2023年10月向交通部公路局(以下稱公路局)提報運價調整方案,其中短途通勤國道客運四排椅、中長途三排椅運價約漲3成,中長途四排椅運價約漲18%至19%。 (二)上開公會全聯會所提之運價調整案,日前已遭公路局退回重新檢討,公路局認為中長途路線因有高鐵及臺鐵可供選擇替代,且國道塞車也有較多不確定性,本次提報之運價調幅過高,恐將引發消費者反彈,爰有重新檢討之必要;然該公會全聯會表示 ,以現行國道客運營運環境情況下,運價調漲有其必要性,也期盼政府能以補貼票價差額方式予以協助。另公路局回應指出 ,本次所報運價調整案已請業者就調幅部分再行檢討;至於是否採補貼票價差額方式,仍待研議。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主管機關宜適時檢討修正「汽車運輸業客貨運運價準則」第5條第2項第1款所列成本計算項目,以符實需 為協助汽車客運業確認路線別之實際成本,掌握成本控制之方向,交通部前於2000年7月1日起實施「汽車客運業路線別成本計算制度」 ,以期藉由該制度之執行,一方面能促使業者改善營運狀況,另一方面亦能對汽車客運運價之訂定、申請路線虧損補貼等,提供較合理之成本評估基礎。 按該制度將路線別成本共歸納為18項 ,包括「汽車運輸業客貨運運價準則」第5條第2項第1款所列之16項成本,加上高速公路通行費及租借保修場暨車站所負擔之租金費用等2項成本。各客運業者應按以上18項成本分類,並於計算路線別成本時,應採由交通部頒訂之「汽車客運業統一會計科目」 ,俾使不同業者於各路線之各項成本分析具一致性及比較性。 按「運具電動化與無碳化」係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12 項關鍵戰略之一,並優先聚焦技術成熟之客運車輛,交通部爰提報「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推動計畫(2024年至2030年)」,7年共投入新臺幣643億元,政策目標為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公路客運部分電動化 。為達成前開政策目標,客運業者也將逐年汰換柴油大客車為電動大客車,然電動大客車和柴油大客車二者成本特性並不相同(如電動大客車動力來源為電力,並無「燃料(燃油費用)」成本項目,係為「用電費用」;另其尚有電池設備、充電設備及其相關折舊費用等成本項目),前開制度所定義之18項成本項目實已無法涵蓋電動大客車成本特性,爰建議主管機關宜適時檢討修正「汽車運輸業客貨運運價準則」第5條第2項第1款所列成本計算項目,以符實需。此外,上開「汽車客運業統一會計科目」、「汽車客運業路線別成本計算制度」宜一併檢討修正。 (二)建議主管機關宜通盤檢討「發展大眾運輸條例」現行補貼大眾運輸事業之規定,以提升業者營運績效並確保旅客安全 交通部前於2023年10月25日本院第10屆第8會期交通委員會第5次全體委員會議中針對本次運價調整案表示,運價調整反映的是營運成本,不一定要調漲到票價,運量不足若提高票價,運量只會更差,票價漲幅傾向由政府來吸收 。 然政府現行補貼大眾運輸事業係依據「發展大眾運輸條例」(以下稱本條例)第9條、第10條規定,其中第9條係指大眾運輸法定優待票之票價差額補貼,作為補貼大眾運輸業者依「老人福利法」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定提供半價優待而減少之收入;第10條規定主管機關對大眾運輸事業資本設備投資及營運虧損,得以補貼;其補貼之對象,限於偏遠、離島、往來東部地區或特殊服務性之路(航)線業者。按本次國道客運運價調整案,倘若考量國道運量低迷,未來票價漲幅差額擬由政府補貼吸收,然探究其補貼性質既非為前開法定優待票之票價差額補貼,亦非屬營運虧損補貼之對象;另也有本院委員表示 ,近來行駛國道之大型車事故頻傳,如2023年10月17日國道客運火燒車事件等,政府也應督促業者確保旅客安全,爰建議主管機關宜通盤檢討本條例現行補貼大眾運輸事業之規定,以提升業者營運績效並確保旅客安全。 撰稿人:楊盛旺 � 蔡亞樺,國道短程客運 擬設離尖峰差別運價,中國時報,2024年1月11日,第A5版。 � 2020年至2022年為新冠疫情影響期間。 � 公路法第42條第1項「汽車運輸業之客、貨運運價,由汽車運輸業同業公會暨相關之工會按汽車運輸業客、貨運價準則共同擬訂,報請該管公路主管機關核定,非經核准,不得調整」;第2項「前項準則,由交通部定之。」 � 周湘芸,國道客運短程 擬規畫差別運價 客運公會全聯會研議 通勤路線分尖離峰或去回程運價 月底前提案,聯合報,2024年1月11日,第A6版。 � 同前註。 �「汽車客運業路線別成本計算制度」,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9年9月。 � 18項成本為燃料、附屬油料、輪胎、車輛折舊、行車人員薪資、行車附支、修車材料、修車員工薪資、修車附支、業務員工薪資、業務費用、各項設備折舊、管理員工薪資、管理費用、稅捐費用、站場租金、通行費、財務費用。 � 「汽車客運業統一會計科目」,係依據行政院核頒之「促進大眾運輸發展方案」而訂定,在使汽車客運業成本項目有一致之比較基礎,並提供政府推動大眾運輸發展政策所需之資訊,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7年2月。 � 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推動計畫簡報,交通部,2023年6月1日(行政院第3858次院會報告案)。 � 立法院第10屆第8會期交通委員會第5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議事暨公報資訊網,網址:https://ppg.ly.gov.tw/ppg/sittings/2023101948/details?meetingDate=112/10/25&meetingTime=09:00-17:30&departmentCode=null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3日)。 � 同前註。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70/File_19798479.doc
R02347
虛擬實境之性犯罪法制問題研析
刑法;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陳育靖
2024-01-2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47 議題研析 1、 題目:虛擬實境之性犯罪法制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刑法、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3、 背景說明 據報導,日前英國一名16歲少女稱其戴著VR(Virtual Reality)設備沉浸於虛擬電玩遊戲時,其遊戲分身遭多名玩家性侵,因事發於虛擬平台中,該名少女的身體並未實際遭受侵害,但VR設備特性係讓使用者身臨其境,因此實際上這名少女與現實中的受害者經歷相同程度的心理創傷。這起案件成為英國警方首次偵辦的元宇宙性侵案,但此前,其實已發生過多起虛擬遊戲中的性犯罪案,但迄今為止,英國尚未對此類犯罪提起過訴訟案[footnoteRef:1]。考量虛擬實境可能涉及之犯罪型態眾多,爰擬先就我國性犯罪相關法制於虛擬實境適用問題進行研析。 [1: 聯合新聞網,16歲少女玩VR遭多人性侵!英警首次調查「元宇宙性侵案」 他曝:不應輕忽虛擬犯罪,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12/768876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2日。] 4、 探討研析 (1) 虛擬實境之沉浸式體驗發展現況 真實世界中,人體藉由包括視覺、嗅覺、聽覺、觸覺與味覺等感官與現實環境之互動、刺激,產生相應之體驗。虛擬實境目前已有藉由頭戴式裝置、耳機、觸覺反饋(haptic feedback)之手套與衣服等裝置,使虛擬空間使用者之視覺、聽覺與觸覺接近真實,產生沉浸式體驗[footnoteRef:2]。而觸覺體驗更從早期之單純觸碰物體之感受,進一步提升至模擬刷牙喝水親吻之嘴唇觸感[footnoteRef:3]、武器後座力、透過觸覺反饋衣服緊縮體驗擁抱感、甚至透過微量電擊刺激肌肉創造出痛覺[footnoteRef:4]等,隨著相關裝置、設備之日新月異,虛擬實境使用者將體驗到更接近真實的感受。因此,當虛擬實境的活動與現實世界發生連動時,也意味著虛擬實境中的行為是否應與現實世界中的行為一樣受到相同的法規範或管制。 [2: 李潤容,虛擬實境的沉浸感,106年7月26日,網址:https://ictjournal.itri.org.tw/xcdoc/cont?xsmsid=0M236556470056558161&qcat=0M236615929154970794&sid=0M26951659839533044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7日。] [3: 36氪,元宇宙中能接吻了:CMU推出VR頭顯外掛,復刻唇部逼真觸覺,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5%85%83%E5%AE%87%E5%AE%99%E4%B8%AD%E8%83%BD%E6%8E%A5%E5%90%BB%E4%BA%86%EF%BC%9Acmu%E6%8E%A8%E5%87%BAvr%E9%A0%AD%E9%A1%AF%E5%A4%96%E6%8E%9B%EF%BC%8C%E5%BE%A9%E5%88%BB%E5%94%87%E9%83%A8%E9%80%BC%E7%9C%9F%E8%A7%B8%E8%A6%BA-052133139.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2日。] [4: 陳玉鳳,打造身歷其境的沉浸感 「感同身受」你的數位分身,網址:https://www.charmingscitech.nat.gov.tw/post/%e6%89%93%e9%80%a0%e8%ba%ab%e6%ad%b7%e5%85%b6%e5%a2%83%e7%9a%84%e6%b2%89%e6%b5%b8%e6%84%9f-%e3%80%8c%e6%84%9f%e5%90%8c%e8%ba%ab%e5%8f%97%e3%80%8d%e4%bd%a0%e7%9a%84%e6%95%b8%e4%bd%8d%e5%88%86%e8%ba%ab?utm_campaign=pansci,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2日。] (2) 虛擬實境之沉浸式體驗仍可能造成被害人心理或精神傷害 觀察虛擬實境相關犯罪的外國立法例,英國「性犯罪法」定義性侵犯為「未經他人同意而對他人進行身體接觸」者,因此難以概括至虛擬世界中的性犯罪[footnoteRef:5]。惟有論者認為,判斷虛擬世界行為是否應於真實世界以刑事法論處,應考量該行為是否會在真實生活(real-life)中產生相關效果,若該行為之影響僅存在於虛擬世界,相關傷害亦是在虛擬世界中,則該行為似不應以刑事法評價,但仍應考量虛擬世界之「傷害」與真實世界實際造成傷害之差異。因為,雖然虛擬世界犯罪行為不太可能造成身體傷害,但卻可能造成心理上或財產上損害,且因虛擬實境係以類似欺騙神經系統方式以達成沉浸式體驗及身體反應,因此即便並無造成身體傷害,仍可能導致相類似之心理、神經系統及情緒體驗的傷害,進而可能造成新型態之犯罪行為[footnoteRef:6]。 [5: 聯合新聞網,同註1。] [6: See Haber, Eldar, The Criminal Metaverse (March 26, 2023). Indiana Law Journal, Forthcoming,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4400281, at 18-19.] (3) 我國現行法關於虛擬實境相關性犯罪之適用分析 近年來,虛擬空間發生之騷擾事件頻傳,其中又以女性、少數族裔及兒童為最常受害之對象[footnoteRef:7],雖當事人身體可能並未被實際碰觸,但若以構成性騷擾為例,本即未以實際接觸為限[footnoteRef:8]。依我國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第1項規定略以,本法所稱性騷擾,指性侵害犯罪以外,對他人實施違反其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因此,依我國現行法規定,虛擬實境仍可能構成性騷擾,惟刑事責任僅限於具有實體接觸之情形[footnoteRef:9],倘若欠缺實際上之身體接觸,則僅得以行政罰處罰之[footnoteRef:10]。 [7: 王郁琦,元宇宙與使用者人格侵害相關法律議題研究,世新法學,第16卷第1號,111年12月,頁46。] [8: 同前註,頁49。] [9: 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第1項規定,意圖性騷擾,乘人不及抗拒而為親吻、擁抱或觸摸其臀部、胸部或其他身體隱私處之行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利用第二條第二項之權勢或機會而犯之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10: 性騷擾防治法第27條第1項、第2項規定:「對他人為權勢性騷擾,經申訴調查成立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第1項)對他人為權勢性騷擾以外之性騷擾,經申訴調查成立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第2項)」。] 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條第1款規定,性侵害犯罪指觸犯刑法妨害性自主章等罪,主要規範妨害自主意願之性交及猥褻行為。依刑法第10條第5項有關於性交之定義,仍係以身體遭受性侵入行為者為限,爰虛擬實境產生之虛擬性侵害問題,恐難以符合妨害自主意願性交之構成要件;至猥褻行為,刑法雖無明確定義,然依司法院釋字第617號解釋略以,「所謂猥褻,指客觀上足以刺激或滿足性慾,其內容可與性器官、性行為及性文化之描繪與論述聯結,且須以引起普通一般人羞恥或厭惡感而侵害性的道德感情,有礙於社會風化者為限。」,爰虛擬實境之行為倘符合上開情形,即便未有身體接觸,仍可能構成猥褻行為。 (4) 因應虛擬實境等新興科技發展趨勢,適時檢討性犯罪相關法律規定 1、 依虛擬實境犯罪型態,適時檢討刑法現行性犯罪規定構成要件及罪責 刑法於民國88年修正時,提案委員係認妨害性自主章所侵害法益為個人性自主決定權及身體控制權,除侵害個人法益外,且為妨害自由罪之一種型態,爰將相關條文由妨害風化章移列[footnoteRef:11]。因此,當探討新興犯罪型態是否納入刑法相關規範時,宜本於所欲保護之法益是否滿足而予審酌。倘若虛擬實境科技發展,已使刑法所欲保護之法益遭受侵害,應積極考量檢討現行性犯罪等規定,或因應虛擬世界發展衍生之法律問題,增訂相應之構成要件及罪責。 [11: 立法院公報第88卷第1期院會紀錄,頁222至223。] 2、 應就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有關被害人保護部分,研議虛擬實境相關性犯罪適用之可能性 虛擬實境性犯罪被害人即便未遭受實際身體侵害,但因為沉浸式體驗日益趨近於真實感受,該被害人所受侵害及影響程度可能不亞於實際遭受性侵害之被害人,倘依現行規定,僅有情節較輕之虛擬空間猥褻行為被害人,可能符合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之被害人保護要件,情節較重之虛擬空間妨害性自主性交則因未具有實際身體接觸,難以符合刑法有關性交之定義,致使被害人無法依據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得到相當之保護,似有輕重失衡之嫌,亦有違該法兼顧防治性侵害犯罪及保護被害人權益之意旨,爰建議應一併考量就被害人保護部分研議適用可能性。 3、 檢視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提升兒少於虛擬空間之保護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條明白揭示其目的係為促進兒少身心健全發展,並保障其權益、增進福利,該法第4章規範之保護措施,雖已納入遊戲軟體分級、防止兒童及少年接觸有害其身心發展之網際網路內容,及不得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猥褻行為或性交等規定[footnoteRef:12],但應注意的是,虛擬實境遊戲或空間本身可能未涉及危害兒少身心發展之內容,而該遊戲或空間使用者之不當行為卻可能是造成兒少身心危害或導致類似之心理或情緒傷害之源頭,目前雖有部分虛擬空間提供安全空間(Safe Zone),以與其他虛擬分身保持安全距離,但仍難防止有心人士說服、引誘兒少關閉相關保護機制[footnoteRef:13],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章保護措施已將網際網路(平臺)納入規範,惟虛擬實境之保護措施尚未明確予以規範,爰建議因應虛擬實境之發展趨勢,研議於該法第4章增訂虛擬實境對兒童及少年之相關保護措施。 [12: 如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4條、第46條、第46條之1、第49條等規定。] [13: See Haber, Eldar, supra note 6, at 33-34.] 撰稿人:陳育靖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68/File_19798477.docx
R02346
消費者保護法之商品責任與免責條款淺析-以電動機車電池安全為例
消費者保護法
楊蕙如
2024-01-2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46 一、題目:消費者保護法之商品責任與免責條款淺析-以電動機車電池安全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消費者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 (一)報載自2023年11月至今(2024年1月),發生多起電動機車行駛途中突然斷電,釀成追撞或自摔事故。然業者合約中有「免責條款」,車主們只能自救,在有問題的電池上做記號互相提醒。對此交通部表示,目前有問題的電池多為第一、二代,且在特定時段製程出現問題的車輛較多,已要求業者提出召回改正計畫 。 (二)業者智慧電池服務合約中「免責條款」:「除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外,……對電池服務不負損害賠償責任 」。有律師指出,該業者的免責範圍、事項不明確,究竟能免責到何種程度,充滿疑問 。 四、探討研析 (一)企業經營者對消費者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過失責任 「消費者保護法」(下稱消保法)第7條 規定,任何的商品或服務有造成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財產的損害,企業經營者「不論其有無過失」都應該要負相當的賠償責任 。其要件為:企業經營者於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流通進入市場時,未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即具有缺陷或瑕疵)者,始須對因而受有損害之消費者負無過失之損害賠償責任。換言之,商品或服務若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者,該企業經營者即無須負責 。電動機車部分電池如係電源元件之品質未達預期年限耐受標準,或因系統串接相容性問題造成行進間誤觸發低電量車輛緩行模式 ,而導致交通事故,恐未符合消保法所稱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產品(此指電池)製造者仍應依前開法條負損害賠償責任。 (二)損害賠償責任不得預先約定限制或免除;「免責條款」若對消費者顯失公平時,無效 依消保法第10條之1規定:「本節 所定企業經營者對消費者或第三人之損害賠償責任,不得預先約定限制或免除。」;前述智慧電池服務合約中之「免責條款」將企業經營者之損害賠償責任限縮於「故意或重大過失」,與消保法之「無過失責任」不符,似有違該法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國民消費生活之本旨;再者,消保法第12條 規定:「定型化契約中之條款違反誠信原則,對消費者顯失公平者,無效……」,業者免責條款倘牴觸消保法該條之規範,應為無效條款 。 (三)相關部會宜檢視督促修改電動機車電池契約內容 消保法第17條第3項 規定定型化契約「不得」記載事項,其內容得包括:「限制或免除企業經營者之義務或責任」、「其他對消費者顯失公平事項」等,前述智慧電池服務合約單方限縮業者之義務或責任,恐不利於消費者之安全保障,亦無助於預防消費糾紛,其妥適性值得商榷,爰建議相關主管機關依同條第6項規定派員查核檢視並督促修改該等契約內容,以促進契約之公平化並保障電動機車駕駛之行車安全。 撰稿人:楊蕙如 � 同體系的業者係指宏佳騰、山葉、台鈴等,交通部要求其一併檢視車輛設計是否存在瑕疵後 ,提出車輛召回改正計畫。詳見:周彥妤、林海,Gogoro頻傳電池斷電 車主串聯自救,聯合報,2024年1月9日,A6版。 � 依目前(2023年6月版)「Gogoro Network® 智慧電池服務合約」第九點「免責條款」內容: 「1.睿能新動力僅依提供 Gogoro Network® 智慧電池當時之功能及現況提供電池服務。在法律許可之最大範圍內,睿能新動力明示排除或免除任何聲明、保證及承諾,包括但不限於與正確性、可靠性、滿意度、品質、適於特定目的及無侵權行為相關之聲明、保證或承諾。 2.除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外,睿能新動力對電池服務不負損害賠償責任。」,網址:� HYPERLINK "https://network.gogoro.com/tw/contract/battery-contract/" �https://network.gogoro.com/tw/contract/battery-contrac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 引述律師凃冠宇發言,詳見同註1。 � 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 「從事設計、生產、製造商品或提供服務之企業經營者,於提供商品流通進入市場,或提供服務時,應確保該商品或服務,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 商品或服務具有危害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財產之可能者,應於明顯處為警告標示及緊急處理危險之方法。 企業經營者違反前二項規定,致生損害於消費者或第三人時,應負連帶賠償責任。但企業經營者能證明其無過失者,法院得減輕其賠償責任。」 � 引述行政院消保處副處長陳星宏說法,詳見:林依榕,電動機車龍頭「電池斷電出包型號曝光」!免責條款竟成免死金牌?4業者全被點名提車輛召回計畫,今周刊網路版,2024年1月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401090003/"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40109000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消費者保護法Q&A,21.消費者保護法第七條所規定之責任是否為『無過失責任』?,2013年7月4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cpc.ey.gov.tw/Page/4432D6D5FA6677B9/b625f625-e542-4827-b452-b20a2454adcf" �https://cpc.ey.gov.tw/Page/4432D6D5FA6677B9/b625f625-e542-4827-b452-b20a2454adc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 陳映璇,Gogoro「電池瘟疫」風暴擴大,官方祭2大補償!斷電真相是什麼?免責條款為何引爆爭議?,數位時代,2024年1月1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8055/gogoro-power-outage-the-truth-"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8055/gogoro-power-outage-the-truth-�,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 係指消費者保護法第二章「消費者權益」之第一節「健康與安全保障」。 � 消費者保護法第12條: 「定型化契約中之條款違反誠信原則,對消費者顯失公平者,無效。 定型化契約中之條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推定其顯失公平: 一、違反平等互惠原則者。 二、條款與其所排除不予適用之任意規定之立法意旨顯相矛盾者。 三、契約之主要權利或義務,因受條款之限制,致契約之目的難以達成者。」 � 行政院消保處副處長陳星宏表示,該免責條款已牴觸「消保法」第十二條規範,應為無效條款,詳見:同註1。 � 「第一項不得記載事項,依契約之性質及目的,其內容得包括: 一、企業經營者保留契約內容或期限之變更權或解釋權。 二、限制或免除企業經營者之義務或責任。 三、限制或剝奪消費者行使權利,加重消費者之義務或責任。 四、其他對消費者顯失公平事項。」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66/File_19798475.doc
R02345
數位平臺開放應用程式側載功能之法制研析
公平交易法
李淑瓊
2024-01-2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45 議題研析 一、題目:數位平臺開放應用程式側載功能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平交易法 三、背景說明 數位經濟時代造就了大型的數位平臺,由於該等平臺擁有極高的市場占有率,使消費者無法不使用其平臺服務,亦使大型數位平臺業者具有可支配市場之地位。平臺業者為了其商業利益,產生了操縱演算法、濫用平臺優越地位及壟斷市場等不公平競爭問題,而數位平台禁止側載安裝應用程式(Sideloading Apps),即為其中之一,是以,世界各國為維護公平競爭環境,並使消費者擁有廣泛的選擇,亦相繼提出因應對策[footnoteRef:1]。 [1: 顏敏翔,準備跟進歐盟!日本擬立法要求蘋果開放側載第三方APP,TVBS新聞,2023年12月29日,網址:https://news.tvbs.com.tw/tech/235069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5日。] 四、探討研析 (一)國際上對數位平臺開放應用程式側載功能之法制現況與趨勢 1.歐盟 歐盟執委會於2020年12月15日提出「數位市場法」(Digital Markets Act,DMA)草案,該法於2022年11月1日生效[footnoteRef:2]。該法中規範了數位平臺守門人(gatekeeper)的標準[footnoteRef:3]與義務,以避免平臺業者濫用其優越地位造成不公平競爭等問題。2023年9月6日,歐盟執委會公布符合「數位市場法」規範的6個守門人(包括:Alphabet、Amazon、Apple、ByteDance、Meta、Microsoft),以及這些企業旗下的22項核心平臺服務,要求這些企業與服務必須在6個月內(2024年3月6日以前)遵循該法規定[footnoteRef:4],其中,即函括了數位平臺開放應用程式側載功能之要求,違反規定者,執委會可對其處不超過上一會計年度全球總營業額10%的罰款,若守門人再犯相同或類似行為,則執委會對其可處最高達上一會計年度全球總營業額20%的罰款[footnoteRef:5]。 [2: 數位市場法全文: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uriserv%3AOJ.L_.2022.265.01.0001.01.ENG&toc=OJ%3AL%3A2022%3A265%3ATOC,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6日。] [3: 守門人(gatekeeper)的具體標準包括,該數位平臺於歐洲經濟區達一定年營業額,且至少在3個歐盟成員國提供平臺服務,該數位平臺擁有單月逾4,500萬名於歐盟境內的活躍終端用戶、逾1萬名於歐盟的年度活躍企業用戶,具有穩固且持久的市場地位等。European Commission,Digital Markets Act: Commission designates six gatekeepers,2023年9月6日,網址: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3_432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6日。] [4: 同前註。] [5: 歐盟數位市場法第30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 2.美國 (1) EPIC GAMES, INC. V. APPLE INC.案[footnoteRef:6] [6: Epic Games, Inc. v. Apple Inc., 559 F. Supp. 3d 898 (N.D. Cal. 2021),判決全文:https://s3.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1060631/apple-epic-judgement.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遊戲開發公司Epic Games逕自在其開發的某知名遊戲中添加自家的支付機制,Apple公司發現後立即於Apple App Store下架該遊戲,於是Epic Games公司於2020年控告Apple公司濫用市場壟斷地位及收取30%的高額佣金。美國加州北區地方法院於2021年9月10日作出判決,認定Epic Games公司主張Apple公司違反反壟斷法之部分皆不成立,但認定Apple公司的反導向條款(the anti-steering provisions,即阻止開發者在應用程式中將使用者轉介到其他支付平臺)確實有防止平臺上出現替代交易選項、有利於制定超競爭價格與獲得超額利潤,且對消費者帶來損害等反競爭效果,而這點違反加州的不公平競爭法(Unfair Competition Law, UCL)[footnoteRef:7]。 [7: Manny Li,行動應用商店的關鍵審判:Epic Games v. Apple 判決書精華,曼報,2021年9月23日。網址:https://manny-li.com/epic-games-v-appl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Epic Games和Apple公司均就上述判決向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提出上訴,上訴法院大致上維持了地方法院的判決結果[footnoteRef:8]。兩造續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2024年1月16日,最高法院拒絕受理(CERTIORARI DENIED)兩造對此案的上訴[footnoteRef:9]。 [8: 判決全文:https://cdn.ca9.uscourts.gov/datastore/opinions/2023/04/24/21-16506.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9: 美國最高法院2024年1月16日(ORDER LIST: 601 U.S.) 中之CERTIORARI DENIED案件:https://www.supremecourt.gov/orders/courtorders/011624zor_e1pf.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Andrew Chung,US Supreme Court snubs Apple-Epic Games legal battle,REUTERS,2024年1月17日,網址:https://www.reuters.com/legal/us-supreme-court-snubs-epic-games-legal-battle-with-apple-2024-01-1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8日。] (2) 開放應用程式市場法案(Open App Markets Act) 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兩黨議員認為Apple及Google應用程式商店對應用程式開發者的限制過多,有壟斷應用程式市場造成不公平競爭之情形,因此共同提出了「開放應用程式市場法案」(Open App Markets Act)[footnoteRef:10] ,該法案於2022年2月3日獲得了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表決通過[footnoteRef:11],雖尚未經參議院進行投票表決,但仍對Apple及Google造成一定的壓力。 [10: 參議院版本全文: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7th-congress/senate-bill/271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11: Lauren Feiner,Senate committee advances bill targeting Google and Apple’s app store profitability,CBC,2022年2月3日,網址:https://www.cnbc.com/2022/02/03/senate-committee-advances-open-app-markets-act.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7日。] 3.韓國 韓國是全球第一個立法通過要求平臺業者開放側載功能的國家。韓國國會在2021年8月修正通過「電信商業法」(當地稱為「反Google法」),要求應用程式營運商開放支付管道,禁止主要的應用程式商店平臺要求開發者只能使用內建的付費系統來進行銷售。法案通過後,開發者將可以透過其他付款方式來避免向平臺業者支付高額的抽成費用。該法還禁止平臺業者向沒有使用內建付費系統的開發者進行報復,像是延後審核或是阻擋上架,違反該法將會被處罰款,最高會達到當地收入的3%[footnoteRef:12]。 [12: 參見韓國「電信商業法」第50條至第54條規定,該法全文:https://www.law.go.kr/LSW//lsInfoP.do?lsId=001733&ancYnChk=0#000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5日。Lucie,韓國拍板通過「反Google法」,打破Google、Apple壟斷支付現狀,4GAMERS,2021年9月1日。網址:https://www.4gamers.com.tw/news/detail/49765/south-korea-passes-bill-limiting-apple-and-google-control-over-app-store-payment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6日。] (二)我國現行規定及法制建議 大型數位平臺獨家主導應用程式販售,不利於公平競爭,亦會損害消費者可廣泛選擇商品之權利,隨著各國陸續透過司法判決及法律規範,要求數位平臺開放應用程式側載功能,可以預期未來應該會有更多國家陸續跟進。 我國現行法中,公平交易法第9條第1款、第4款及第20條第5款分別規定:「獨占之事業,不得有下列行為:一、以不公平之方法,直接或間接阻礙他事業參與競爭。……四、其他濫用市場地位之行為。」、「有下列各款行為之一,而有限制競爭之虞者,事業不得為之:……五、以不正當限制交易相對人之事業活動為條件,而與其交易之行為。」,故對於大型數位平臺限制應用程式側載功能,使用戶僅能從其官方的應用程式商店下載和安裝應用程式之行為,是否有濫用其市場地位、限制競爭及妨害公平交易之虞,或可先從前揭規定加以檢視,惟由於公平交易法之前揭規定皆屬事後監督之性質,不若歐盟之「數位市場法」及韓國之「電信商業法」,係透過對數位平臺守門人課予義務等方式,直接要求平臺業者改變其經營模式,從問題的源頭進行監管更有效率,爰相關業務之主管機關,應積極蒐集及研議外國相關司法實務案例及立法例,並調查研究數位平臺於我國市場之經營模式及營運狀況,制定符合我國數位市場之監管規範,以維護數位市場之公平交易環境,並保障消費者權益。 撰稿人:李淑瓊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53/File_19798400.docx
R02344
多元業師輔佐技職教學相關問題研析
教育基本法;技術及職業教育法
盧延根
2024-01-2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44 議題研析 1、 題目:多元業師輔佐技職教學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教育基本法、技術及職業教育法 三、背景說明 臺灣地區111年平均青年失業率(15-24歲—以OECD及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的年齡分組作標準)11.79%,為全體失業率3.67%的3.26倍[footnoteRef:1],高於OECD國家青年失業率10.9%(為全體5.0%的2.18倍)[footnoteRef:2]甚多。顯然政府自108年起至111年整合8個部會資源推動「投資青年就業方案」[footnoteRef:3]等計畫性作為,其中在校青年部分包括:加強職涯輔導與就業準備及補助訓練重點產業所需人才等,所產生產學合作的效用似仍有努力空間。 [1: 行政院主計總處,111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國勢普查處,112年3月,網址:https://www.stat.gov.tw/News_Content.aspx?n=4001&s=23111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8日。 ] [2: OECD, youth-unemployment-rate , https://data.oecd.org/unemp/youth-unemployment-rate.htm#indicator-chart.2023.] [3: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投資青年就業方案,108年8月21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70cb9e1e-07ff-4180-b073-c0f14cd3b1b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8日。] 隨著時代科技進步與產業結構轉型,社會與產業人力需求也迥然不同,而學校仍依循傳統教育系統培育人力,恐將無法符應就業市場的需求而產生學用落差[footnoteRef:4],故近日全國首創「動力產學聯合義診-社區機車檢修活動」,由業界師父進入學校診斷學生具有的職能及態度,藉由「動力產學聯合義診」加值學生進入職場相關職能與提升競爭力[footnoteRef:5],讓學生有實務見習機會,深值賡續推動,故如何建構與產業夥伴關係的多元業師輔佐技職教學方式,有效培育特定產業基層技術人力,甚值教育主管機關的重視與策進。 [4: 陳增娟、盧延根,大專校院學用落差之問題與策略,商業職業教育,第140期,106年5月,頁20。 ] [5: 顏大堡,南市動力產學聯合義診 加值學子職場職能,民眾日報,113年1月3日,第B12版。]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增訂學校得聘任業界實務工作經驗之多元業師輔佐教學,以因應產業結構轉型 產學聯合義診在於瞭解學校教學完成後,診斷學生習得職能及態度之結果,等同於依評鑑進行評價,當發現學生習得職能及態度不足或有缺失時,僅提供學校進行補救改進之參考。鑒於近年來產業結構隨著科技發展而轉變,且工作職能多元化,人力培育若無法滿足產業界的需求,也將不利學生的就業機會;因此在技職教育之人才培育過程中,必須配合產業界的工作性質及技術需要,逐漸調整教學的內涵與方式。 依教育基本法第8條第2項規定,明確揭櫫國家應保障學生學習權、受教育權等權利[footnoteRef:6],面臨社會人力需求轉變,但學校因襲傳統系科設置與課程規劃僵化,不易回應外在環境培育學生關鍵基礎能力、核心專業能力及就業能力。因而學校允宜依社會及產業人力需求,聘任業界實務工作經驗之多元業師,以輔佐學校原以理論為主之教學模式,結合多元業師培育彈性實務教學,提升符應產業界的人力培育。爰建議主管機關於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25條增訂第3項但書:「…。但為應產業結構轉型需要及增加學生實務見習機會,學校得聘任業界實務工作經驗之多元業師輔佐教學。」讓技職校院專業科目或技術科目之教師,不受限於應具備一年以上與任教領域相關之產業界實務工作經驗[footnoteRef:7],以培育符應產業界需求之人力。 [6: 《教育基本法》第8條第2項:「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國家應予保障,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及霸凌行為,造成身心之侵害。」] [7: 《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25條第1項序文規定:「技職校院專業科目或技術科目之教師,應具備一年以上與任教領域相關之業界實務工作經驗。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 (二)明定高級中等學校培育特定產業基層技術人力專案辦理專班之辦法,俾利參照遵循 依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16條第1項及技術及職業教育法施行細則第4條規定[footnoteRef:8],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附設專業群科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專門學程,為培育特定產業基層技術人力,得專案擬訂計畫,報學校主管機關核定後辦理專班。且依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7條第2項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技職教育具有成效時,中央主管機關得提撥經費予以獎勵[footnoteRef:9]。惟經查目前僅有臺中市、桃園市兩直轄市自行訂定要點[footnoteRef:10],據以辦理專班培育特定產業基層技術人才,中央則尚無提供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整體適用之具體規範。 [8: 《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16條第1項規定:「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附設專業群科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專門學程為培育特定產業基層技術人力,得專案擬訂計畫,報學校主管機關核定後辦理專班。」; 職業教育法施行細則第4條規定:「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附設專業群科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專門學程,依本法第十六條第一項規定向學校主管機關專案申請培育特定產業基層技術人力專班,其特定產業之認定、申請計畫內容、申請時間及審查作業等有關事項,依學校主管機關規定辦理。」] [9: 《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7條第2項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技職教育具有成效時,中央主管機關得提撥經費予以獎勵 ;其獎勵之條件、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10: 《臺中市政府主管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培育特定產業基層技術人力專班作業要點》,107年11月30 日,府授教高字第1070293065號函;《桃園市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培育特定產業基層技術人力專班作業要點》,111年4月22日,府教高字第1110066779號令。] 依據高級中等教育法規定[footnoteRef:11],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均得籌設高級中等學校,惟學校辦學的目標似無因所屬地域不同而有差異,且技術及職業教育法於103年12月30日制定迄逾9年,部分縣(市)政府似未重視技職基礎人才培育並依該法第16條規定訂定計畫,辦理專班以協助特定產業培育基層技術人力。為針對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籌設培育特定產業基層技術人力專班,明確於母法中明定授權辦法之法源依據,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於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16條第1項增訂鼓勵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籌設培育基層技術人才專班之授權辦法,除了能夠發揚技職教育「做中學、學中做」務實致用之特色,同時兼顧學生就學、就業能學以致用,並培育特定產業所需基層技術人才,俾利於產業發展及提升國家競爭力。 [11: 《高級中等教育法》第3條:「本法之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撰稿人:盧延根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34/File_19798318.docx
R02342
學校輔導人力相關問題法制研析
學生輔導法;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
孫晉英
2024-01-2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42 議題研析 1、 題目:學校輔導人力相關問題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學生輔導法、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 3、 背景說明 (1) 報載 校園同儕割頸案,致使校園輔導人力不足的問題再 度被重視。各級學校輔導人力長期不足,專任輔導人力配置太少,致負荷量過重。遂有教育團體(下稱教團)呼籲,針對校園輔導人力、心理師、社工師做合理配置,以學生人數做考量,增加學校專業輔導人力。同時,教師普遍缺乏輔導專業也是個問題。教團亦指出導師沒親輔專業,遇需三級輔導之行為偏差學生,只能通報學校輔導室,若沒有和三級輔導 機制接軌,很難發揮成效,應該做個別化管理及追蹤,呼籲勿再漠視或將壓力丟給第一線的老師。 (2) 依據學生輔導法(下稱本法)第3條第1項第2、3款 對於輔導教 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各有明確定義。此外,本法第7條第1項規定:「學校校長、教師及專業輔導人員,均負學生輔導之責任。」,另第3條第2項授權訂定輔導教師資格,故於本法施行細則第2條至第3條對於小學與中學之專任輔導教師及校內合格教師兼任輔導教師,與第4條高中專任輔導教師之資格皆有明確規定。換言之,如不具這些條件的老師,是不具輔導教師資格。雖教師法第32條第1項第4款規定:教師負有「輔導或管教學生,導引其適性發展,並培養其健全人格」之義務,對於老師負「管教」學生義務一節,有老師認為各校雖參酌教育部「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依教師法規定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但因其中規定多為模稜兩可,然學生或家長對老師,卻是用刑法與民法與之應對 ,以致造成老師心理負擔,而不敢管教學生。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研議提升待遇留住專才,穩定發展學校學生輔導 鑒於具有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社會工作師證書等專業輔導人員為聘用制,其薪資待遇與福利落差大,致使其流動率偏高,成為穩定發展之隱憂 ,建議研議給予提升待遇,以使其能長期穩定加入輔導學生的領域。 (二)建議評估增訂助理或協辦輔導人員,以補專任輔導教師不足之人力之可行性 1.建議評估讓有經驗具輔導資格者以兼職方式加入輔導學生工作 評估對於符合資格,且曾經擔任過學校輔導工作之退休教師 或具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社會工作師證書者,有意願在這領 域以兼職方式繼續奉獻己力者,由學校聘任為助理或協辦輔導人員 之可行性。 2.建議評估與大專以上相關科系合作 評估與設有相關科系之學術機構合作之可行性,由機構老師與 其大三、大四學生與研究生團隊參與學校輔導工作,在專任輔導教 師或專業輔導人員的督導下,一方面可讓學生以助理或協辦方式實 習,培養其輔導技能,二方面可補足專任輔導教師之人力,並藉以 引入新的輔導觀念與做法。 (三)評估學校專任主任級老師與校長應修畢輔導學分之可行性 鼓勵學校專任主任級老師與校長,修畢輔導學分至少40學分, 或研議將之列為升任該職務優先條件之可行性。 撰稿人:孫晉英 �葉冠妤、王慧瑛,學校輔導人力不足問題之探討 校園輔導問題多…人力不足 教師欠缺專業,聯合報,2023年12月30日,第A3版。 �學生輔導法第6條規定:「(第1項)學校應視學生身心狀況及需求,提供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或處遇性輔導之三級輔導。(第2項)前項所定三級輔導之內容如下:一、發展性輔導: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及適性發展,針對全校學生,訂定學校輔導工作計畫,實施生活輔導、學習輔導及生涯輔導相關措施。二、介入性輔導:針對經前款發展性輔導仍無法有效滿足其需求,或適應欠佳、重複發生問題行為,或遭受重大創傷經驗等學生,依其個別化需求訂定輔導方案或計畫,提供諮詢、個別諮商及小團體輔導等措施,並提供評估轉介機制,進行個案管理及輔導。三、處遇性輔導:針對經前款介入性輔導仍無法有效協助,或嚴重適應困難、行為偏差,或重大違規行為等學生,配合其特殊需求,結合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家庭輔導、職能治療、法律服務、精神醫療等各類專業服務。」 �學生輔導法第3條第1項規定:「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二、輔導教師:指符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輔導教師資格,依法令任用於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從事學生輔導工作者。三、專業輔導人員:指具有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社會工作師證書,由主管機關或學校依法進用,從事學生輔導工作者。」 �馮靖惠、許維寧、江良誠、葉冠宇,新北校園割頸案 第一線教師嘆付出熱情卻可能被學生告 「學校教育綁手綁腳 難敵失能家庭」,聯合報,2023年12月30日,第A3版。 �李佩珊、方惠生,我國學校專業輔導人員制度25年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第68卷第1期,2022年3月,頁5。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16/File_19798274.doc
R02343
人行道淨寬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市區道路條例;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
陳淑敏
2024-01-2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43 議題研析 一、題目:人行道淨寬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市區道路條例、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 三、背景說明 (一)審計部報告指出,全國市區道路仍有超過三分之一道路其人行道淨寬不足最低標準,逾三分之一路段尚未電纜地下化,其周邊交通事故頻繁 。人行道小於0.9公尺輪椅無法通過,騎樓不整平亦是身障通行一大難題,人行道猶如輪椅族之隱形殺手 。 (二)人行道淨寬係指人行道總寬扣除公共設施後可供行人通行之連續淨空間,以 2.5 公尺以上為宜,一般情況不得小於 1.5 公尺 ;但道路寬度 12 公尺以下者,其淨寬不得小於 1.2 公尺,如受限於道路現況,經該管主管機關同意者,其淨寬不得小於 0.9 公尺,即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第16條 之規定。 4、 探討研析 (一)建議修正人行道淨寬但書規範之可行性,以確保行人通行安全 目前很多人行道寬度已明顯不足,上面還有電線桿、電箱、路樹等龐然大物矗立在通行空間,設施缺乏整合,造成通行不便,甚至無路可走與車爭道,險象環生;騎樓同樣也是常被商家堆放物品,民眾得繞道通行。加上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第16條第1款但書後段規定:「……如受限於道路現況,經該管主管機關同意者,其淨寬不得小於0.9公尺。」導致很多人行道淨寬不符1.5公尺規定都未改善;然既已明文規範淨寬卻未能落實執行,問題恐永遠無法解決。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表示,新加坡規範就是明確的工程圖,沒有文字「各自表述」之模稜兩可;日本的道路構造令明確規範其應有之構造及尺寸,反觀臺灣規範很鬆散,故必須道路構造法制化,才有更明確規範說服大眾。本院立法委員亦支持法制化,認為臺灣目前交通規劃之準則散見於多本手冊,標準不一,更缺乏強制性,應該制定對交通工程更明確之規範,進而要求各級政府有執行之義務 。 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第16條已明確規範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人行道淨寬既有法規之規定,違反規定就該予以處罰,況且目前尚有超過三分之一道路其人行道淨寬不足最低標準,故須從上到下盤點法規,以減少道路規劃之模糊彈性。有研究指出,在僅有的0.9公尺範圍內,尚需因應規劃設置無障礙通路及坡道等,並考量與一般行人交錯並行空間之需,宜參酌國外先進國家之做法予以放寬最小寬度 。爰建議應衡酌檢討將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第16條第1款但書後段「如受限於道路現況,經該管主管機關同意者,其淨寬不得小於0.9公尺。」予以刪除。 (二)中央政府應整合規範人行道公共設施,加速變電箱地下化期程 市區道路條例第8條 及第16條 係規定各該事業附設於道路範圍內之設施,卻形成行人空間上電箱、電桿等林立,行人行走空間遭占用;為保持行走之安全、順暢,步行帶應排除一切突起障礙物,以保持步行帶之淨空 。爰此,本院委員呼籲,交通部及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應立即檢討人行道法規,將散落雜亂之人行道設置規範整合,俾使地方政府據以執行。應強制市區道路設置人行道,並不因有騎樓而免設;且相關單位應立即盤點全國人行道上電桿、變電箱等障礙物之地點與數量,針對校園、醫院、捷運站周邊等地方應優先立即處理 。 全臺超過142萬個變電箱,但許多變電箱的設置,都嚴重壓縮到行人空間,更造成安全疑慮。學者認為政府一直在推動共同管溝,故可以在人行道,或者是慢車道,把電力、瓦斯,汙水排水,還有光纖纜線,一併埋在地下,它會有一個通道,如同是一個地下隧道,維修人員就可以進入維修 ;並呼籲,我國可參考先進國家作法,在都市規劃時,事先留設公共設施帶,將變電箱地下化,不僅可以改善都市景觀,也能大幅降低風險 。 (三)檢視道路交通工程法規有關無障礙設施之一致性 有論者認為,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4條雖明確規定市區道路、人行道及市區道路兩旁建築物之騎樓,應符合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所規定之無障礙相關法規。然而此所謂之「無障礙相關法規」所指為何並不明確,令人無所適從。如是指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第20條 之市區道路無障礙設施設計規定,似無法滿足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保障身心障礙者於人行空間安全暢行的宗旨 。 各項環境設施之配置以無障礙環境為優先考慮 ,惟依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規定,現行最低寬度0.9公尺之人行空間似未全面考量高齡者、行動不便者及輪椅使用者移動需求。復依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第14章無障礙設施之14.1 無障礙通路規定,市區道路宜「視實際狀況」於人行道設置無障礙通路,惟並非強制性設置,致無法符合無障礙動線,亦未呼應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第20條「無障礙通行空間採連續性設計,且不得設置妨礙行人通行之障礙物。」之精神 。我國於114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人行道無障礙設施改善有其重要性及迫切性,建議主管機關應通盤檢討道路交通之相關無障礙設施法規,其間是否存在重疊或矛盾,並就其內容進行整合。 撰稿人:陳淑敏 � 審計部,111年政府推動交通安全改善情形報告,頁(乙-260),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udit.gov.tw/p/406-1000-8970,r30.php?Lang=zh-tw,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audit.gov.tw/p/406-1000-8970,r30.php?Lang=zh-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5日。 � 林麗玉,人行道寬度不足 直擊輪椅族視角 每天和障礙競賽 經常繞路折返,聯合新聞網by聯合報,113年1月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678279,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67827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8日。 � 內政部,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111年2月10日修正,頁6 - 1。 � 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第16條-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規定如下: 一、人行道寬度依行人交通量決定,其供人行之淨寬不得小於一點五公尺。但道路寬度十二公尺以下者,其淨寬不得小於一點二公尺,如受限於道路現況,經該管主管機關同意者,其淨寬不得小於零點九公尺。 二、人行道允許腳踏自行車通行者,其設計不得有礙行人通行。 三、縱向坡度不得大於百分之十二,並應配合道路縱向坡度。但無法配合者,得另行設計。橫向坡度不得大於百分之五。 四、人行道之通行空間淨高,不得小於二點一公尺。 五、人行道緣石高度不得大於零點一五公尺,如為車流導引者,不得大於零點二公尺。與行人穿越道銜接處或地形變化處,得採斜坡方式處理。 六、人行道上原則不劃設機車停車格,有機車停車需求者,應優先採停車彎型式設置。如於人行道上劃設機車停車格位,應經該管主管機關同意,且劃設後供人行之淨寬不得小於一點五公尺。 � 洪敏隆,【行人地獄2-1】比隨機殺人還讓家長擔心 盤點臺灣交通10大險境,yahoo新聞by太報,111年12月2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reurl.cc/pr69Vd,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reurl.cc/pr69Vd,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5日。 � 靳燕玲研究主持,我國因應高齡趨勢之作為-高齡社會之友善人行道環境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108年12月,頁128。 � 市區道路條例第8條規定:「擬訂市區道路修築計劃時,應先與必須附設於道路範圍內之下水道、自來水、電力、郵政電信、瓦斯、水圳、堤堰、鐵路交叉道、公共汽車站等各該事業之主管機關聯繫,取得協議,修築計劃報經核定後,各該事業附設於道路範圍內之設施,必須配合道路修築計劃辦理。」 � 市區道路條例第16條規定:「道路用地範圍內,除道路及其附屬工程,暨第8條規定必須附設於道路範圍內之各項設施外,禁止其他任何建築;其有擅自建築者,勒令拆除之,並依第33條之規定,予以處罰。」 �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原內政部營建署,於112年9月20日改制),都市人本交通規劃設計手冊(第二版),110年1月,頁4-53。 � 翁子竣,終結行人地獄 藍委促推動電桿電箱地下化,yahoo新聞by今日新聞,112年6月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reurl.cc/pr5KNr,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reurl.cc/pr5KNr,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8日。 � 徐葳倫,變電箱路霸太猖狂阻礙人行 怎麼移置?還得考量風水,TVBS新聞網,110年1月1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tvbs.com.tw/life/1449491,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news.tvbs.com.tw/life/144949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8日。 � 劉彥萱,終結行人地獄!學者:「變電箱地下化」行人路權最大化,TVBS新聞網,113年1月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tvbs.com.tw/life/2356288,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news.tvbs.com.tw/life/235628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1日。 � 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第20條-市區道路無障礙設施設計規定如下: 一、無障礙通行空間採連續性設計,且不得設置妨礙行人通行之障礙物。 二、無障礙通行空間設置坡道者,坡道斜率不得大於一比十二;坡道淨寬不得小於零點九公尺。 三、人行天橋與人行地下道出入口及路面高低差變化位置,應設置警示帶。 四、無障礙通行空間於交叉路口連接行人穿越道時,應與路面齊平或設置坡道。 � 蔡宜臻,超高齡社會的人行道體檢(上):臺灣人行道出了什麼問題?鳴人堂,108年1月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135/3579663,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135/357966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2日。 � 同註9,頁4-63。 � 同註6,頁122。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19/File_19798281.doc
R02341
高齡者服務型住宅之法制研析
老人福利法;住宅法;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
吳淑青
2024-01-2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41 議題研析 一、題目:高齡者服務型住宅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老人福利法、住宅法、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 三、背景說明 臺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養生村需求大增,高端養生村入住前得先支付等同一棟房子新臺幣(下同)1,500萬元押金,平均每個月支出超過15萬元,仍供不應求,更有不少人排隊候補。養生村住戶平均年齡逐年降低,52歲就提前卡位,反映愈來愈多民眾不再堅持「養兒防老」,提前規劃晚年生活 。 (1)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2022年第三季統計,全國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為695,300宅,其中65歲以上獨居的宅數為528,717宅,占全國老年人口居住宅的76.04%。老人獨居的宅數較2012年的260,812宅,增加267,905宅,10年來已翻倍成長。 (2) 以往對於高齡人口的居住問題,都從供給硬體的層面思考,但更重要的議題是生活品質與內涵。目前獨居或老老同居比例大幅增加,傳統家庭的照顧功能開始式微,但對於如何完整且通盤性規劃高齡者居住環境、並加強其未來健康維持、延緩失能的對應政策,目前仍未見有明顯方針或具體作為 。高齡「服務住宅」的最大功能,不只是「住」的意義而已,更重要的是新的「服務」二字,得以提供長者生活支持的協助,積極面更具有健康促進、預防失能甚至快樂生活的意義 。 四、探討研析 (1) 借鏡日本附服務高齡者住宅制度,滿足高齡者不同服務需求 日本於200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 ,日本政府預見高齡樂活的關鍵將會是高品質的居住,因此,在2001年制定確保高齡者居住安定法(高齢者の居住の安定確保に関する法律),藉由法案及制度,打造高齡者安心居住的環境。並在這20年持續精進,從過去專注於建物,如今納入生活服務多樣化需求的考量,全方位提供高齡友善住居環境,並由國土交通省 及厚生勞動省 列為該法共同主管機關。尤以2011年推行的附服務高齡者住宅制度最受重視,也受到國內長者的歡迎 。 附服務高齡者住宅制度(サービス付き高齢者向け住宅),整合過去複雜的高齡住宅類型,建立硬體、服務、契約等登錄基準,且對符合基準之登錄住宅進行供給促進,尤其是在跨部門合作基礎上強化住宅「附服務」之特徵,制度化亦確實使此種「適宜住宅」存量穩定成長 。 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22年臺灣擁有住宅自有率高達84.6% ,在住習慣的家中度過晚年是多數人的願望。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僅對於住宅的硬體需求不同,若發生緊急狀態也無人照護,雖然擁有自有住宅,卻是不適合高齡者居住的住宅。日本「附服務高齡者住宅」專供高齡者居住的租賃型住宅,以高齡者的居住為中心,進而發展醫療、照護、生活支援。截至2023年1月為止,日本已有超過8千棟、總計28萬戶的附服務高齡宅完成登記 ,不僅滿足高齡者需求,更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2) 研議制定專法規範高齡者服務住宅,以發展產業並保障雙方權益 當前臺灣的高齡者服務型住宅,目標族群多半設定為經濟高端的退休族,而弱勢族群,則有社會福利系統支持。但隨著高齡人口比例大增,如何讓中產階級也住得起服務型住宅,是我國邁入超高齡社會,應該正視的課題。至高齡者服務住宅是否應納入社會福利的範疇,由於社會福利之支出仍應以服務弱勢為優先,如將具經濟基礎的中產階級納入,難以說服大眾為何須由納稅者負擔健康且具一定資產老人的居住福利資源投入 。 老人福利法第3條3項第6款明定住宅主管機關之權責為「主管供老人居住之社會住宅、購租屋協助之規劃及推動事項。」因此,住宅主管機關對於老人的居住需求,係依據住宅法納入社會住宅整體規劃,以滿足弱勢老人的需求。除此之外,住宅法並無明確針對民間參與或自主興辦高齡服務住宅之法源或獎勵辦法,而老人福利法之相關規定僅剩下行政規則位階之老人住宅綜合管理要點。我國在高齡住宅的政策規劃上,住宅及老人福利分屬不同部會管理,在法制面仍然欠缺跨部會的整合機制。 高齡者服務型住宅既不宜以社會福利方式提供,如要擴大市場量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務需求,需要引進民間參與的商業模式。但依現行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之重大公共建設範圍,仍僅限於社會福利設施的社會住宅,鼓勵民間參與高齡者服務住宅法制面仍然欠缺相關法源依據。由於高齡者服務住宅仍屬於新的產業,若想促使該產業得以快速導入商業模式運作,必須先確認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以明事權 。建議參酌日本制度制定專法,由我國負責相關業務職掌的內政部及衛生福利部列為共同主管機關,政府提供租稅優惠及融資協助等誘因,以滿足嬰兒潮世代步入老年期後高度個別化的住宅與照顧。 撰稿人:吳淑青 � 鄒尚謙、陳雨鑫,養生村住民年輕化 52歲就入住 押金上看1500萬 每月至少7萬元 考驗退休族財力,聯合報,生活,2023年12月27日,第A6版。 � 洪千岱、邱怡玟,老人居住設施之現況探討,康照護科學雜誌,第1期,2020年2月,頁9-10。 � 王美珍,銀髮友善住宅將成最大內需市場!除了富裕老人,如何讓中產階級都住得起,銀天下,2023年11月2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8031" �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803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8日。 � 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老化專輯_全球人口老化之現況與趨勢,台灣經濟論衡,2013年10月,頁30。 � 國土交通省,是日本的中央省廳之一,職責相當於各國的交通部與建設部,維基百科,網址:� HYPERLINK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5%9C%9F%E4%BA%A4%E9%80%9A%E7%9C%8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5%9C%9F%E4%BA%A4%E9%80%9A%E7%9C%8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6日。 � 厚生勞動省,是日本中央省廳之一,職責相當於各國福利部、衛生部及勞動部的綜合體,維基百科,網址:� HYPERLINK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E%9A%E7%94%9F%E5%8B%9E%E5%8B%95%E7%9C%8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E%9A%E7%94%9F%E5%8B%9E%E5%8B%95%E7%9C%8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6日。。 �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提前部署高齡住居未來 國家住都中心參考日本這項作法,2023年1月30 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hurc.org.tw/hurc/docDetail?uid=17&pid=10&doc_id=1172" �https://www.hurc.org.tw/hurc/docDetail?uid=17&pid=10&doc_id=1172�,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8日。 � 于筑庭,我國高齡友善出租住宅法制度建構—借鏡日本高齡者居住法「附服務型高齡者住宅」,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8月,頁6。 �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2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2023年10月,頁12 。 � 龎惠潔,不用去養老院,還有人照顧到老!日本以租代買的附服務型高齡宅,怎麼做?銀天下,2023年11月2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8180" �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818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11日。 � 同註8,頁234。 � 內政部營建署,「促進民間興辦高齡友善出租住宅及社會住宅策略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研究報告,2020年11月,頁149。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14/File_19798272.doc
R02340
推動開放銀行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安怡芸
2024-01-1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40 議題研析 一、題目:推動開放銀行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 (1)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係將銀行掌握的金融消費者(下稱消費者)金融帳戶資料,經由消費者授權後,透過開放應用程式介面(Open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讓第三方服務提供業者(Third Service Providers,下稱TSP)讀取或存寫金融數據,使消費者能透過單一平台實現跨行帳戶統一管理 。近年來,開放銀行在世界各地如英國、歐盟、香港、新加坡及澳洲等正迅速發展。而在採行的模式上可分為規範(強制開放)型,以及促進(自願自律)型 ,前者如英國及澳洲等,後者如香港及新加坡。 (2)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參採香港及新加坡作法,鼓勵業者以自願自律方式,自108年起分三階段推動開放銀行政策:第一階段「公開資料查詢」:108年9月上線,截至112年10月底已有27家銀行及6家TSP參與。第二階段「消費者資訊查詢」:開放消費者金融帳戶等相關金融往來等3類共計18項資訊查詢,109年12月上線,截至112年10月底已有17家金融機構與2家TSP參與 。第三階段:「交易面資訊」:消費者可透過TSP的APP直接連結帳戶扣款、消費支付,以及整合不同帳戶資金 ,預計113年6月上線 ,目前僅完成相關自律規範訂定 。然而近期有第二階段TSP宣布退出,並連帶影響合作銀行的參與,金管會亦表示後續將再觀察 ,以至於第三階段能否順利推動,引發各界關注 。 四、探討研析 (1) 外國發展開放銀行之簡介 在英國方面,英國競爭及市場管理局(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CMA)於2016年 成立開放銀行實施機構(Open Banking Implementation Entity,OBIE)訂定操作指引、資安、技術標準及消費爭議等相關規範。澳洲於2019年8月修正2010年競爭及消費者法(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Act 2010)增訂消費者資料權(Consumer Data Right,CDR) ,以賦予消費者與TSP共享數據的權利,並分階段實施開放銀行。香港則由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HKMA)邀集銀行代表研商後,於2018年制定「香港銀行開放API框架(Open API Framework For the Hong Kong Banking Sector)」,採分階段的合作模式推動開放銀行。新加坡亦未強制銀行開放資料,係由銀行和TSP自訂合作需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MAS)與新加坡銀行協會(Association of Banks in Singapore,ABS)則共同發布金融即服務API手冊(Financial as a service API playbook)引導銀行、TSP與消費者共同參與 。 (2) 外界對於持續推動開放銀行政策存有疑問 開放銀行對消費者而言,可實現跨行帳戶統一管理,得到較傳統銀行更透明公開的金融服務和產品。對銀行而言,可更加專注提供客製化的金融產品與理財建議,促進數位化時代的發展。對TSP業者而言,可擴大創新獲利空間,提供消費者更好的金融服務體驗 。在金融科技愈益進步的時代,開放銀行逐漸成為世界各金融先進國家趨勢,以英國為例,截至2023年6月已有151家全執照TSP,全英國更已有九分之一民眾使用 。然而開放銀行政策是否適合我國,外界仍或有疑問。我國將於113年進入最核心的交易面開放,然而隨著各階段的進行,相關業者興趣低落 ,不但參與業者家數明顯減少,甚至因使用者少,維護成本高而退出 ,有論者遂認為國內長久以來即存有銀行家數過多(Overbanking)問題 ,在金融市場已處於高度競爭的情況下,或可思考有無必要再導入TSP ,值得主管機關重視並進行了解。又如若經評估仍有持續推動之必要,則或應參酌國外作法,研議調整現行推動模式,方能促進業者與消費者參與。 (3) 建議強化個資保護以提升消費者參與意願 開放銀行的概念雖然是將金融資料的自主權歸還給消費者,然而開放的同時也存有個資外洩的疑慮,或是造成消費者卻步的因素之一。以澳洲為例,澳洲原訂於2020年2月實施開放銀行第一階段,但因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委員會(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ACCC)對於資安及隱私保護尚有疑慮,認為仍須更多測試,故於2019年12月決定推延5個月實施,並在修正相關規則後於2020年7月正式啟動 。故而強化個資保護將是開放銀行政策能否持續推動的重要關鍵。爰此,或可檢討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參考英國作法明定TSP取得消費者同意開放資料之效期,過期須重新取得同意才可展延資料使用。此外亦或可參考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制度,若消費者未來反悔時可撤銷授權,行使資料被遺忘權(刪除權),以落實消費者資料保護 ,進而提升消費者使用信心及意願。 (4) 研議修正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納管TSP之可行性 TSP並非金融業,金管會在現行法律制度下無法直接監理 ,一旦發生資安、個資洩漏事故或其他管理面及作業面疏漏造成消費者損失,銀行與TSP間責任劃分即產生疑義 。爰此,有論者建議或可修正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藉由擴大電子支付機構功能,使其成為金融支付與資訊的平台,並依其性質及規模制定規範納管,不僅能監督TSP的資訊安全、個資保護、與防制洗錢等基本要求,並可透過金融消費者保護法,解決TSP與消費者間的糾紛 ,或可考慮做為推動開放銀行政策之參考。 撰稿人:安怡芸 � 鍾欣宜,〈主要國家發展開放銀行制度對我國之啟示〉,《經濟研究年刊》,第21期,110年3月,頁79,國家發展委員會,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A07A5B955DFD7262,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A07A5B955DFD726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1日。 � 根據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BCBS)報告指出,開放銀行的監理措施可以分為規範型(prescriptive)以及促進型(facilitative)兩大類。採取規範型監理措施之國家,明令要求銀行與第三方服務業者分享客戶同意的數據。採取促進型監理措施之國家,則是發布指引或原則性文件,鼓勵銀行採用指引中所規範的技術標準,例如應用API技術於金融創新服務之中。詳見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報告書,金管會,109年8月27日,頁7,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814&parentpath=0,7,478,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814&parentpath=0,7,47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8日。 �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政策之回顧與展望及純網銀、純網保之發展與挑戰」專題報告,金管會,立法院第10屆第8會期財政委員會第20次全體委員會議,112年12月11日,頁3-4。 � 高敬原,開放銀行第三階段要來了,最快明年上路!什麼是開放銀行?為何全球都在熱?數位時代,112年7月1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5095/global-open-banking-taiwan,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5095/global-open-banking-taiwan,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 � 朱漢崙,開放銀行進入第三階段 黃天牧:明年六月有機會,經濟日報,112年12月1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632455,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63245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7日。 �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政策之回顧與展望及純網銀、純網保之發展與挑戰」專題報告,同註3,頁2、5。 � 朱漢崙、馬瑞璿,遠傳退出 開放銀行生波 使用者少 維護成本高 金管會:後續將再觀察,聯合報,113年1月5日,第A6版。 � 社論,實現「開放銀行」仍待努力,經濟日報,112年12月21日,第A2版。 �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相關敘述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李怡親 ,〈澳洲開放銀行推行最新發展與消費者資料權規則資料請求範圍〉,《科技法律透析》第 33卷,第4期,110年4月,頁10。 � 鍾欣宜,同註1,頁80-87。 � 洪瑋廷,〈各國開放銀行架構之比較研究(上)〉,《 今日合庫》,第 48卷,第12期,總期第576期, 111年12月,頁45-46。 � 朱漢崙,2關鍵情勢 難移植「開放」經驗,聯合報,113年1月5日,第A6版。 � 魏喬怡、戴瑞瑤,開放銀行水土不服 黃天牧:先建制度,工商時報,112年12月12日,第A4版。 � 朱漢崙、馬瑞璿,同註7。 � 朱漢崙,同註13。 � 同註8。 � 李怡親 ,同註10,頁10。 � 鍾欣宜,同註1,頁94-95。陳鴻達,個資有保障,開放銀行才有信心,工商時報,108年11月25日,第A6版。 � 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報告書,同註2,頁38-39。 � 中華民國銀行公會會員銀行與第三方服務提供者合作之自律規範第10條第2項:「會員銀行應與第三方服務提供者約定,如消費者向會員銀行提出因其與第三方服務提供者所生之消費爭議而受有損害者,除會員銀行得證明消費者有故意或過失者外,於一定金額內由會員銀行先行給付消費者,再依業務合作契約之約定向第三方服務提供者求償。」 � 同註8。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10/File_19798249.doc
R02339
推動男性勞工參與育嬰相關法制研析
性別平等工作法;就業保險法;育嬰留職停薪實施辦法;育嬰留職停薪薪資補助要點
蔡琮浩
2024-01-1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39 議題研析 一、題目:推動男性勞工參與育嬰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性別平等工作法、就業保險法、育嬰留職停薪實施辦法、育嬰留職停薪薪資補助要點 三、背景說明 (一)根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的統計,男性勞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比例逐年攀升,從109至111年,比例分別為18.56%、19.99%、25.49%[footnoteRef:1]。雖然男性分擔家庭育兒責任的比例明顯增加,但從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給付件數來看,女性件數仍為男性件數的3倍以上[footnoteRef:2],顯見國內許多新生兒父母為兼顧職場與家庭選擇育嬰留職停薪,惟仍以女性為主。 [1: 王鴻國,奶爸崛起 新北男性申請育嬰留停比例近3成,中央社,112年12月20日。] [2: 以111年為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總計給付件數,男性128,828件,女性為403,719件,詳見勞動統計查詢網,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核付情形,網址:https://statdb.mol.gov.tw/statiscla/webMain. aspx?sys=210&kind=21&type=1&funid=q06052&rdm=0k9trneq,最後瀏覽日:113年1月3日。] (二)依性別平等工作法(以下簡稱性工法)規定,我國現行幼兒照顧休假制度包括產假、陪產檢及陪產假、育嬰留職停薪(以下簡稱育嬰留停)及家庭照顧假[footnoteRef:3]。其中家庭照顧假因併入事假計算,與前揭假別給予薪資補貼之方式不同,爰暫不予討論。另依就業保險法第19條之2規定,育嬰留停期間將發給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0%的育嬰留停津貼[footnoteRef:4],再加上勞動部自110年7月1日起以公務預算補助的20%,現行不論男性或女性勞工申請育嬰留停期間,可領到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80%的補貼。另只要父母同為就業保險被保險人,且符合育嬰留停津貼請領條件,就可以同時請領津貼。 [3: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5條第5項規定:「受僱者陪伴其配偶妊娠產檢或其配偶分娩時,雇主應給予陪產檢及陪產假七日。」,同條第6項規定:「產檢假、陪產檢及陪產假期間,薪資照給。」;第16條第1項規定:「受僱者任職滿六個月後,於每一子女滿三歲前,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期間至該子女滿三歲止,但不得逾二年。……」;第20條第1項規定:「受僱者於其家庭成員預防接種、發生嚴重之疾病或其他重大事故須親自照顧時,得請家庭照顧假;其請假日數併入事假計算,全年以七日為限。」] [4: 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給付之請領條件,依就業保險法第11條第1項第4款規定,為「被保險人之保險年資合計滿一年以上,子女滿三歲前,依性別工作平等法之規定,辦理育嬰留職停薪」。] (三)以男性勞工而言,現行陪產檢及陪產假為7日,並由雇主負擔全額薪資;另可申請育嬰留停假最長2年,並可領到最長6個月的育嬰留停津貼。以育嬰留停假而言,世界主要國家在制度設計的發展趨勢有傾向於特別保留專屬於父親或母親的個人期間[footnoteRef:5]。 [5: 蔡培元,〈由國際比較觀點檢視我國的幼兒照顧休假政策〉,《社區發展季刊》,第159期,106年9月,頁115。]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修法明定專屬男性勞工的「父親額度」,給予額外獎勵或全額薪資補貼 傳統幼兒照顧休假的分類有越來越模糊的傾向,在概念上不特別區分產假、陪產假、育嬰假,也有部分國家的產假可以移轉給父親使用[footnoteRef:6]。我國現行法令制度係採男性與女性勞工自由申請的方式,並未特別針對男性勞工設計專屬父親的育嬰假。 [6: 如英國、紐西蘭、葡萄牙以產假或育嬰假(parental leave)含括產假、陪產假等;克羅埃西亞、捷克、波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產假可移轉父親使用。另如澳大利亞、比利時、芬蘭、德國、愛爾蘭、義大利、荷蘭、紐西蘭等國則不再以生理性別或是父親、母親的身分區別。同前註,頁111-112。] 瑞典是第一個立法保障育嬰假的國家,也是首先制度化使父親照顧幼齡子女權利的國家[footnoteRef:7]。以追求兩性平權、重視家庭生活的瑞典為例,瑞典父母親在小孩8歲之前擁有480天有薪的育嬰假,讓生育或收養小孩的父母,前390日父或母可享8成薪[footnoteRef:8],後90日則領取最低費率補貼。其中90天並規定強制給配偶使用,又被稱為「父親月」(Pappamånad)。 [7: 吳妙蓮,瑞典兒童照顧政策探討:社會民主主義模式福利國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9卷,第7期,109年7月,頁36。] [8: 黃齡儀,育嬰假480天 瑞典踴躍增產報國,全球中央,107年9月12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world/116/201809120005.aspx,最後瀏覽日:113年1月4日。] 以瑞典的經驗而言,1974年時,育嬰假可父母共享180天、9成薪資補貼,惟到了1995年也僅10%的父親申請,因此於1995年時仿效挪威導入限定父親申請、不能移轉給母親的「父親額度」(Daddy Quota)設計,強迫父親至少要休30天,否則將從6個月的育嬰假中扣除1個月。之後專屬父親配給天數隨著育嬰假增加。2016年時,480天育嬰假中規定90天專屬父親,到2017年時請育嬰假的父親已從10%成長到28%[footnoteRef:9]。 [9: 蘇岱崙,親職假近3成爸爸請,家務分工更平等 瑞典花45年做到,親子天下,108年9月20日,網址: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0310,最後瀏覽日:113年1月5日。] 德國和北歐五國被譽為歐洲「最適合育兒的國家」,德國向父母提供合計14個月有薪育嬰假,若為其中一方則不超過12個月。請育嬰假期間,政府會根據父母的薪資水準發放「父母津貼」(Elterngeld)。每個人每個月從300至1,800歐元,而且免稅[footnoteRef:10]。不過,2020年德國女性申請育兒假的平均長度是14.5個月,而男性只有3.7個月;論者認為,雙方雖可自由分配各自休假的時間長度,卻凸顯了性別間的顯著差距[footnoteRef:11]。聯合國的研究也發現,在性別分工最為不對稱的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香港、臺灣),根深蒂固的父權文化傳統分工由女性承擔家庭工作責任,使得女性無法兼顧工作與子女教養,是造成生育率低落的原因。因此,在育嬰假設計上,有必要透過國家政策將一定比例的家務工作分配給每位家長。同時,賦予父親法定權利的同時,也有助於緩解父親和雇主之間的談判,改變雇主傾向於將男性視為「理想的工人」的態度[footnoteRef:12]。 [10: 德國之聲,德國有哪些育兒福利?110年6月1日,網址: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 XG9Mj9,最後瀏覽日:113年1月4日。] [11: Kate Ferguson,評論:政策進步、社會落伍—德國式育兒陷阱,德國之聲中文網,110年9月5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8%A9%95%E8%AB%96-%E6%94%BF%E7%AD%96 %E9% 80%B2%E6%AD%A5-%E7%A4%BE%E6%9C%83%E8%90%BD%E4%BC%8D-%E5%BE%B7 %E5%9C%8B% E5%BC%8F%E8%82%B2%E5%85%92%E9%99%B7%E9%98%B1-071300797.html,最後瀏覽日:113年1月5日。] [12: Tomáš Sobotka, Anna Matysiak, Zuzanna Brzozowska, Policy responses to low fertility: How effective are they? Working Paper No. 1, UNFPA, 2019/05/31, pp16-18、5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fpa.org/publications/policy-responses-low-fertility-how-effective-are-they?fbclid= IwAR3fpMyqIlSpgr8DhQS7k85IYvFqPo1NMmFXMWXN4C0_E2Kv7eB9WxujziY, Last Retrieved: 2024/01/08.]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出,雖然許多國家制定育嬰休假制度,但女性仍然比男性請更長的休假;縮小差距的方法是設計讓父親獲得不可轉讓的育嬰假權利,其休假率就會顯著增加。以冰島為例,在引入父親額度後,男性休育嬰假比例從3%增加至45%[footnoteRef:13]。研究發現,男性請育嬰假將使男性願意如入更多時間在日後子女教養上,有對婦女賦權的重要意義[footnoteRef:14]。 [13: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 Gender equality and work: Parental leave and childcare, Retreived From: https://www.oecd.org/stories/gender/gender-equality-and-work, Last Retrieved: 2024/01/05.] [14: 吳玉珍、陳芬苓,男性請育嬰假對婦女賦權的意涵,社區發展季刊,第171期,109年9月,頁107。] 隨著臺灣性別文化變遷,傳統父權文化已逐漸轉型,社會上普遍對男性分擔家務工作有一定的支持。從性別平等的角度而言,我國育嬰假的立法政策上應更積極設計鼓勵男性申請,提供從法律上鼓勵男性參與育嬰之明確訊號。各國經驗也顯示,當前國際育嬰假制度設計的一大趨勢為提供鼓勵父親使用育嬰假措施,因此越來越多國家制定特別保留給父親的假期[footnoteRef:15]。鑑於我國少子化問題嚴重,除了良好的社會福利制度外,唯有在性別更平等、更平衡的社會及職場環境下,生育政策才能見效。爰建議修正現行性工法第16條,研議增訂父母同時申請並共享假期條件下專屬男性勞工育嬰的「父親額度」,給予額外獎勵或全額薪資補貼,以鼓勵申請。 [15: 蔡培元,同註5,頁121。] (二)由政府補貼雇主給付相關薪資之意旨建議同時入法 研究發現,男性請育嬰假受經濟、職場與同事支持、自我價值觀、生涯與職涯發展等因素影響。而男性請育嬰假以「短期」有補助津貼的時間內為主[footnoteRef:16]。根據統計,111 年工業及服務業女性平均時薪為男性之84.2%,兩性薪資差距為15.8%[footnoteRef:17]。換言之,由於家庭結構改變,雙薪家庭成為主流,因此當夫妻雙方申請育嬰假時,考量家庭經濟因素、職場環境加上傳統父權文化觀念,女性容易成為犧牲者。 [16: 吳玉珍、陳芬苓,同註14,頁108、112。] [17: 111 年工業及服務業男性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總薪資為63,219元,總工時169.7小時,平均時薪373元;女性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總薪資為51,636元,總工時164.6小時,平均時薪314元。見勞動部統計處,勞動統計通報:111年我國兩性薪資差距,112年3月20日,網址:https://www.mol.gov.tw/media/wcwdxdfd/111%E5%B9%B4%E6%88%91%E5%9C%8B%E5%85%A9%E6%80%A7%E8%96%AA%E8%B3%87%E5%B7%AE%E8%B7%9D.pdf?mediaDL=true,最後瀏覽日:113年1月5日。] 參酌捷克、奧地利等國制度,採父母雙方共享假期,以提高父親的參與度,並以總額制補貼,依照申請假期長短進行補貼。奧地利甚至設計若父母雙方平等分享假期,可獲得「合作夥伴獎金」( Partner schafts bonus)[footnoteRef:18]。新加坡父親除在小孩7歲前享有每年6天的全薪育嬰假外[footnoteRef:19],新加坡也從研究發現,只有一周的陪產假反而可能會增加父母的壓力,因為父親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承擔育兒和家務的全部責任;休陪產假時間較長的父親會更多地參與育兒活動和其他家務,從而減輕母親的壓力,促進家庭凝聚力並減輕育兒壓力,也有助於減少兒童的行為問題[footnoteRef:20]。因此新加坡政府修正《兒童發展共同儲蓄法》(Child Development Co-Savings Act),並從2024年起,將全薪陪產假由2周增加為4周,增加的2周由雇主自願提供假期,並可依法向新加坡政府申請補貼(reimbursed)給付男性勞工之全額薪資,其相關規定並明定於法律中[footnoteRef:21]。韓國則透過提供對中小企業補貼、減稅等方式,改變企業對員工育兒的態度[footnoteRef:22]。日本也有當父母親雙方皆申請育兒假時,其育嬰假期限將予延長之規定[footnoteRef:23]。 [18: Tomáš Sobotka, Anna Matysiak, Zuzanna Brzozowska,同註12,頁48。] [19: Ministry of Manpower, Childcare leave eligibility and entitl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om.gov.sg/employment-practices/leave/childcare-leave/eligibility-and-entitlement, Last Retrieved: 2024/01/09.] [20: Nicole Lam, The Big Read: Paternity leave helps but for men to take on fair share of parenting, a rethink of gender roles is needed, Today, 2023/10/0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odayonline.com/ big-read/big-read-paternity-leave-helps-men-take-fair-share-parenting-rethink-gender-roles-needed-2270471, Last Retrieved: 2024/01/09.] [21: Singapore Statutes Online, Child Development Co-Savings Act 2001, 2020 Revised Edi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sso.agc.gov.sg/Act/CDCSA2001?WholeDoc=1, Last Retrieved: 2024/01/09.] [22: 林士蕙,產檢假與陪產假多2天能催生?看看韓國怎麼反轉育兒意願,遠見雜誌,110年12月29日,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85760,最後瀏覽日:113年1月5日。] [23: 侯岳宏,〈我國育嬰留職停薪相關規定之檢討及日本經驗之啟示〉,《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11期,108年9月,頁129。] 綜上,依現行性工法第15條及第16條規定,男性勞工申請陪產檢及陪產假之薪資照給,逾5日之部分得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補助;再依就業保險法第19條之2及「育嬰留職停薪薪資補助要點」第5點規定,育嬰留停津貼則為前6個月平均投保金額的60%,並由政府以公務預算補助20%。換言之,現行法律除規定假期及因陪產檢與陪產假及留職停薪所提供之經濟支援外,對於改善職場環境並無相關規定。由於職場環境及職涯發展亦是影響男性勞工申請之重要因素,除前揭增訂專屬男性勞工育嬰申請的「父親額度」,並給予額外獎勵或全額薪資補貼外,建議可參酌新加坡、韓國等國之作法,將男性勞工育嬰申請的「父親額度」由政府補貼雇主給付相關薪資之意旨同時入法,以增加雇主支持男性勞工申請育嬰假之意願,共同改善職場文化環境。 撰稿人:蔡琮浩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500/File_19798204.docx
R02338
微菌叢植入治療之法制研析
醫療法;藥事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
李郁強
2024-01-1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33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微菌叢植入治療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醫療法、藥事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近期醫學研究發現,許多疾病都可能與腸道細菌有高度相關性(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之困難梭菌感染[footnoteRef:1]、自閉症[footnoteRef:2]、呼吸道疾病[footnoteRef:3]),而「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就是重建腸道細菌多樣性的一種重要治療方式,能以新鮮、冷凍、乾燥和膠囊方式製備,並藉由口服、鼻腸管、上下消化道內視鏡或灌腸方式植入[footnoteRef:4]。以臨床上常見且棘手的「困難梭菌」感染為例,若以傳統抗生素治療,治療失敗或疾病再復發率相當高;倘以微菌叢植入治療,常在治療隔天就能看到腹瀉症狀完全消失,且能有效降低腸道內困難梭菌比例[footnoteRef:5]。 [1: 林毅軒、羅景全、黃怡翔、 侯明志,〈微菌叢植入治療〉,《臨床醫學》,第83卷,第3期,108年3月,頁139。] [2: 黃威勝、蔡佳芬,〈腸道微菌叢與自閉症類群障礙〉,《臨床醫學》,第84卷,第1期,108年7月,頁508。] [3: 蘇維鈞,〈腸道微菌叢與呼吸道疾病〉,《臨床醫學》,第84卷,第2期,108年8月,頁532。] [4: 林毅軒、羅景全、黃怡翔、 侯明志,同註1,頁139。] [5: 曾以寧,捐糞也能救人 北榮微菌叢植入治療場道感染,中央社,112年12月22日,國內醫藥衛生。] (二)現代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引起醫界廣泛重視,係來自於2013年英格蘭雜誌的一個臨床試驗,發現該治療對於反覆發作之困難梭菌感染患者,其治療效果顯著較優[footnoteRef:6]。台北榮總微菌叢治療團隊自107年著手建置臺灣本土健康腸道微菌庫,建立微菌叢植入治療標準作業系統。目前已從844名自願捐贈者中,篩選出41名合格捐贈者,共製成102份口服膠囊或糞便微菌叢植入物,為40名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之困難梭菌感染患者,執行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成功率達97.5%[footnoteRef:7]。 [6: 吳俊穎,〈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臺灣共識及特管辦法〉,《臨床醫學》,第84卷,第2期,108年8月,頁559。] [7: 曾以寧,同註5。] 四、探討研析 (一)以FMT治療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之困難梭菌感染,宜增訂長期追蹤機制 我國於107年9月6日有條件開放微菌叢植入治療(FMT)為特定醫療技術,納入依《醫療法》第62條第2項授權訂定之《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特管辦法)第5條附表1第十點明列,對於治療之適應症(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之困難梭菌感染recurrent or refractory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施行醫院(醫學中心或具有教學醫院資格之區域醫院)、操作人員資格(操作醫師應為專科醫師,並完成相關課程訓練,取得證明。以內視鏡植入者,操作醫師應完成內視鏡相關訓練,並取得證明)、微菌叢植入物之製備場所(教學醫院、生物安全等級第二級以上操作環境設施)。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footnoteRef:8]6月發表一篇新聞稿,呼籲醫師和病患留意:進行FMT有引發嚴重感染的潛在風險[footnoteRef:9]。特管辦法附表1「適應症及其他應遵行事項」欄,雖指示「醫療機構應將施行治療情形,登錄於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資訊系統」,但未明定應進行治療效果評估及追蹤方式。類此特定醫療技術,均具有一定風險,爰建議於《醫療法》第62條增訂有關治療效果評估及追蹤方式之相關規定。 [8: 本議題研析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年表述。] [9: 吳元暉,〈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呼籲留意糞便移植潛在的感染風險〉,《健康世界》,第514期,108年10月,頁6-7。] (二)持續關注國際對於FMT口服膠囊之規範趨勢 臺灣微菌聯盟會長前於2019年第3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表示,在國際上沒有將FMT定義為藥物或療法的共識[footnoteRef:10]。世界各國對於FMT之規範:法國將之視為藥物、比利時以藥物方式管理、奧地利將之歸類為療法而非藥物或醫療器材、澳洲將之當作生物製劑管制,美國則是以新藥開發管理,規範嚴謹[footnoteRef:11]。近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於2023年4月批准位於馬薩諸塞州的賽里斯醫療公司Seres Therapeutics研發之口服藥物VOWST,用於治療CDI 的成人[footnoteRef:12]。此外,同樣位於麻塞諸塞州的Finch Therapeutics 也正在開發針對治療CDI的口服療法,已進行第3期臨床試驗,預計於 2024 年上半年報告數據[footnoteRef:13]。 [10: 彭梓涵、李林璦、薛瀹熢,〈第三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疾病、健康、微生物體學交織帶動下一波生技新未來〉,《環球生技月刊》,第60期,108年1月,頁25-26。] [11: 基因線上,治療「黃金」的規範及益生菌開發的挑戰與契機—第三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網址:https://geneonline.news/asia-microbiome-conference-2019-part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9日。] [12: FDA, VOWST, Apr. 26, 2023, https://www.fda.gov/vaccines-blood-biologics/vowst (last visit: 2024/01/10)] [13: Christopher Newman, FDA approves first microbiota-based treatment, Dec. 1, 2022, https://www.biopharmadive.com/news/fda-ferring-rebyota-approval-c-diff-recurrent-infection/637705/ (last visit: 2024/01/10)] 前已述及FMT可以新鮮、冷凍、乾燥和膠囊等多種方式製備,藉由口服、鼻腸管、上下消化道內視鏡或灌腸方式植入。其中口服膠囊為廣泛治療適應症之不特定人,美國、澳洲、法國、比利時均以藥物管理,美國更已批准上市。爰建議持續關注國際對於FMT口服膠囊之規範趨勢,以作為我國法規修正之參考。 撰稿人:李郁強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475/File_19798161.docx
R02335
經濟部補助學術機構產業創新及研發之申請資格法制研析
產業創新條例;經濟部推動學術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
方華香
2024-01-1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35 議題研析 1、 題目:經濟部補助學術機構產業創新及研發之申請資格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產業創新條例、 經濟部推動學術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 三、背景說明 經濟部為因應全球以新創帶動創新之發展趨勢,加速我國優勢領域或關鍵技術之研發,爰依產業創新條例(下稱產創條例)第9條第2項之授權,於民國(下略)112年12月28日以經技字第11202423650號公告,預告修正「經濟部推動學術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第2條(下稱本草案),以擴大學術機構之定義,介接我國學研機關(構)研發成果,強化我國整體學研資源投入產業,並於刊登公報隔日起60日內對外徵詢意見 。 四、探討研析 (1) 現行各部會產業創新補助法制之概況 依產創條例第9條規定,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以補助、獎勵等方式,推動促進產業創新或研究發展、提供產業技術及升級輔導、促進產業、學術及研究機構之合作等事項,而補助之對象、資格條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依產創條例上開規定之授權,各部會針對學術機構、研究機構之補助,訂有相關補助辦法,例如:數位發展部、農業部,係將研究機構與學術機構並列於同一補助辦法內( 數位發展部推動 研究與學術機構進行數位發展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 農業部推動 學術與研究機構參與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而經濟部係將學術機構、研究機構各自獨立分列為2個補助辦法(經濟部推動 學術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 經濟部推動 研究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另客家委員會推動客家產業創新補助辦法則是以研究機構、企業、團體為補助對象,未及於學術機構。 (2) 學術機構與研究機構雖各有定義,若具產業創新研發能力,則應適用同一法制,給予兩者同等受補助之機會 觀諸上述補助辦法,有關學術機構之定義,一般指公私立大學校院,而研究機構一般指的是財團法人、行政法人、政府機關(構)等 ;另本草案說明欄提及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受補助單位申請作業要點則是將上述二者個別定義,合稱為學研機構。而產創條例第9條、第12條之2規定文字,亦係將「學術」、「研究」機構分列。 各主管機關雖可依產創條例第9條授權,自行訂定補助辦法,明定補助之對象、資格條件,而本於鼓勵創新之立場,不論是學術機構或研究機構,只要具備創新研發能力,似均應同等給予受補助之機會。本草案擬將現行學術機構定義:「依法設立之公私立大學校院」,擴及包括「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受補助單位申請作業要點核定補助之國內具學術研究性質之公立機關(構)、行政法人及財團法人」,及「經衛生福利部公告醫院評鑑及教學醫院評鑑均為合格以上之醫療機構」,就擴大補助對象,鼓勵創新之立場言,應具正面效益。 惟與 數位發展部、農業部不同之處在於,經濟部將學術機構、研究機構分列為2部補助子法之補助對象。因本草案名稱即為經濟部推動 學術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另訂有 經濟部推動 研究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則本草案將學術機構定義擴及研究機構,會否與草案名稱不符?再者,若本草案之補助對象資格及於研究機構,則經濟部推動 研究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是否亦要放寬及於學術機構,以期兩者之申請補助機會均等? 綜上,為免治絲益棼,建議仿數位發展部、農業部之作法,將2部補助子法合一;而在該子法中,建議同時擴大補助對象資格包含學術機構、研究機構、經衛生福利部公告醫院評鑑及教學醫院評鑑均為合格以上之醫療機構等。亦即,不論學術或研究機構、醫療機構,均以創新能力為是否受補助之主要考量,而非受限於機構本身之定性去適用不同之補助辦法。 (3) 以經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核定補助」之公立機關(構)、行政法人及財團法人為申請產業創新補助資格要件之妥適性探討 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受補助單位申請作業要點所示,該要點係為補助學研機構「執行研究計畫」所設,程序上須先申請納為該會之「受補助單位」後,才依個案研究計畫之需求、屬性及發展情形,申請研究獎勵等補助(第1點、第3點、第4點規定參照),該會審查後予以核定補助(第5點、第6點規定參照)。亦即,申請納為「受補助單位」與「核定補助」係不同階段。 查本草案所由授權之產創條例,立法目的係為鼓勵學術機構與產業合作,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下稱國科會)補助學研機構「執行研究計畫」,補助目的或標準並不全然一致。本草案若欲放寬申請補助對象及於具學術研究性質之公立機關(構)、行政法人及財團法人,卻又將其限於經國科會「核定補助」者之必要性何在?又向國科會申請納為「受補助單位」與「核定補助」係不同階段,本草案原意究係指要經國科會納為「受補助單位」?抑或尚須經「核定補助」?若係後者,申請經濟部鼓勵產業創新之補助,限於經國科會「核定補助」之公立機關(構)、行政法人、財團法人,有否重複補助之虞(產創條例第70條第1項規定參照)? 綜上所述,本草案補助對象擴大及於具學術研究性質之公立機關(構)、行政法人及財團法人,原係具鼓勵產業創新之良法美意,惟限於經國科會「核定補助」者,其妥適性似仍有疑義。經查前述其他部會補助辦法,其研究機構均未限於經國科會「核定補助」者,本草案修法說明也無法看出經濟部產業創新補助須與國科會研究計畫執行之補助「連結」之關聯性,本草案定義學術機構之「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受補助單位申請作業要點核定補助之」等字,即顯係畫蛇添足,應再思考其必要性,以期更能落實鼓勵產學合作進行產業創新之意旨。 撰稿人:方華香 � 參照經濟部推動學術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第2條修正草案總說明,行政院公報,第29卷,第248期,112年12月29日。該修正草案條文如下:「本辦法所稱學術機構,指依法設立之公私立大學校院或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受補助單位申請作業要點核定補助之國內具學術研究性質之公立機關(構)、行政法人及財團法人,及經衛生福利部公告醫院評鑑及教學醫院評鑑均為合格以上之醫療機構。」 � 數位發展部推動研究與學術機構進行數位發展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第3條、 農業部推動學術與研究機構參與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第2條、客家委員會推動客家產業創新補助辦法第3條、經濟部推動學術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第2條、 經濟部推動研究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第2條等規定參照。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457/File_19798326.doc
R02337
職務代理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公務人員任用法;各機關職務代理應行注意事項
賴怡瑩
2024-01-1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37 議題研析 一、題目:職務代理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務人員任用法、各機關職務代理應行注意事項 三、背景說明 報載,因機關當前重要業務之任務編組主管請長假142天,導致外界質疑有可能影響該項業務之推動 。政府機關公務員請假或職務出缺,為使業務正常運作,須由職務代理人代行職務,兼任機關任務編組業務如有上述情形,亦有是否併同代理等情。本文擬就專任及兼任職務需由他人代理之相關法制加以研析。 四、探討研析 (1) 釐清「各機關職務代理應行注意事項」法制上扞格之處 公務人員任用法(以下簡稱任用法)第21條:「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各機關不得指派未具第9條 資格之人員代理或兼任應具同條資格之職務。」,除上述法律規定外,我國政府機關職務代理制度係依「各機關職務代理應行注意事項」(以下簡稱職代注意事項)規定辧理,各機關職務代理之樣態包括出缺、請假、依法停職或休職、依規定奉准保留職缺 等,參照職代注意事項第2點至第5點規定,得由現職人員或約聘僱人員代理,另依第11點規定,代理人員所支酬金不符規定者,應不予核銷,並予追繳。 論者有謂,職代注意事項不僅僅規範由現職人員代理,尚得由非現職人員之約聘僱人員代理,如以任用法第21條文義解釋意旨,現職人員不具任用資格不得代理,舉輕以明重,不具任用資格之非現職約聘僱人員更無代理之資格,現行職代注意事項恐有牴觸該法之嫌 ,爰此,建議主管機關予以釐清法制上扞格之處。 (2) 「各機關職務代理應行注意事項」應以法規命令定之 職代注意事項係以「行政規則」規定,行政規則係規範「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或長官對屬官,依其權限或職權為規範機關內部秩序及運作,所為非直接對外發生法規範效力之一般、抽象之規定。」 ,論者有謂職代注意事項適用範圍為全國各機關,如屬行政規則非基於法律授權訂定,因係上級機關(考試院)對下級機關(考選部、銓敘部等)為規範機關內部秩序及運作之規定,其效力僅對所屬下級機關具有拘束力,考試院以外機關以及其所屬機關,應不生效力,此種非依據法律授權之行政規則,卻規定適用於各機關,其適法性不無疑義 。爰此,建議職代注意事項應以法規命令定之;另因代理與任用制度息息相關,建議於任用法明定授權子法規定。 (三)依兼職態樣明確規範兼任職務代理 職代注意事項並未明確定義所稱「職務」是否僅規範專任職務,銓敘部認為兼任職務在組織編制上,並無專置員額數,非屬職代注意事項規範範圍 ;惟有論者以為兼任職務亦為「職務」,既為職務即有代理問題,職務代理在適用上,應以「職務」為中心,無論專任或兼任職務,只要是職務,即延伸代理問題 。 公務人員兼職目前區分為「法定兼職」、「當然兼職」及「非當然兼職」3 種態樣。「法定兼職」係指機關組織法規(含組織規程、編制表)中,明定由有關機關或本機關人員兼任之職務。「當然兼職」係指依法令(法律、法規命令、行政規則、職權命令)或章程,明定由某機關之特定職務人員代表兼任之職務,其範圍包括「法定兼職」。至「非當然兼職」係指法令或章程未明定須由特定職務人員兼任之職務 ;爰此,除當然兼職之代理,需由代理人員併同代理外,其餘並非均需併同代理兼任職務。 綜上,各機關兼任職務代理目前並無明確規定,為使政府部門業務運作順暢,無論是「專任」或「兼任」職務都應落實職務代理,基此,建議職代注意事項應依兼職態樣明確規範兼任職務代理事宜。 撰稿人:賴怡瑩 � 楊亞璇、陳志賢,調查局打詐督導中心主任 請長假142天,中國時報,112年12月27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8%AA%BF%E6%9F%A5%E5%B1%80%E6%89%93%E8%A9%90%E7%9D%A3%E5%B0%8E%E4%B8%AD%E5%BF%83%E4%B8%BB%E4%BB%BB-%E8%AB%8B%E9%95%B7%E5%81%87142%E5%A4%A9-201000956.html,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29日。 � 公務入員任用法第9條:「(第1項)公務人員之任用,應具有左列資格之一:一、依法考試及格。二、依法銓敘合格。三、依法升等合格。(第2項)特殊性質職務人員之任用,除應具有前項資格外,如法律另有其他特別遴用規定者,並應從其規定。(第3項)初任各職務人員,應具有擬任職務所列職等之任用資格;未具擬任職務職等任用資格者,在同官等高二職等範圍內得予權理。權理人員得隨時調任與其所具職等資格相當性質相近之職務。」 � 參照職代注意事項第2點第1項。 � 梁永興,論政府機關職務代理之法制化,文官制度季刊,6卷2期,103年4月,頁131。 � 行政程序法第159條第1項 � 吳俊霖,論各機關職務代理法制實務與未來興革建議,公務人員雙月刊,220期,104年7月,頁28。 � 吳聰成,淺論我國行政機關職務代理制度未來展望,公務人員雙月刊,220期,104年7月,頁5。 � 同註6,頁31。 �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培用考訓處-任免遷調,常用任免法規釋例及作業程序參考手冊,112年11月,頁1001,網址:https://www.dgpa.gov.tw/informationlist?uid=9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4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461/File_19798112.doc
R02336
從比較法論我國金融業營業稅之修法方向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
莊弘伃
2024-01-1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36 議題研析 1、 題目:從比較法論我國金融業營業稅之修法方向 2、 議題所涉法規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 3、 背景說明 報載財政部表示,對調降金融業營業稅率「持開放態度」,對於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期盼降至2%的意見,會予審慎評估[footnoteRef:1]。查我國金融業營業稅率原本是5%,88年7月因應亞洲金融風暴降至2%;103年為健全政府財政,稅率又回復到5%至今。金融業營業稅率應否調降,近期再度成為討論議題,爰擬透過回顧我國金融業營業稅之修正沿革,並比較主要國家金融業營業稅之課徵規範,以供我國法制之參考。 [1: 傅沁怡,降金融營業稅 財政部:持開放態度,工商時報,112年12月20日,第A4版。] 4、 探討研析 (1) 我國金融業營業稅之修正沿革 我國營業稅課稅制度分為加值型與非加值型二種。前者以每一交易階段的附加價值為稅基,稅率5%,以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相互抵扣的方式,計算出營業人每期應繳的稅額;後者則以每一交易階段的交易總額為稅基,稅率按不同業別有所不同,營業人依銷售額課稅,進項稅額不得扣抵。我國金融業營業稅係採用後者,亦即總額課稅,不得扣抵進項稅額。 揆諸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以下簡稱營業稅法)第11條之修正沿革如下(參營業稅法第11條歷年修正理由): 1、88年,為配合發展我國成為亞太金融中心,有效降低銀行業保險業等之逾期放款比例,改善金融機構經營體質,金融業專屬本業之營業稅率由5%調降為2%,所調降之3%用以沖銷各業逾期債權或提列備抵呆帳。 2、91年1月起9年,將金融業營業稅改專款撥供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作為處理問題金融機構之用,並不受財政收支劃分法有關條文之限制。 3、100年1月起,第1項銀行業營業稅稅款專款撥供存款保險賠款特別準備金,其餘各業營業稅稅款撥入銀行業以外之金融業特別準備金。 4、103年7月1日,為健全政府財政,又修法將金融業營業稅從2%提高到5%,以回饋政府財政,增加的3%稅收直接入國庫,至於原有的2%稅收,原定金融業營業稅稅款區分為銀行業及銀行業以外稅款,並分別撥入不同準備金之規定,修正為撥入金融業特別準備金,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統籌管理運用;又為兼顧穩定金融,累積充足準備金,以防範系統性風險,並避免政府長期以稅收支應金融業特別準備金造成金融機構道德風險問題,定明營業稅稅款專款撥入金融業特別準備金之期限至113年12月31日止,屆期後金融業繳納第1項各款之稅款由國庫統收統支。 (2) 金融業營業稅之各種立法例 現行各種對於金融業營業稅的課徵規定,大致可區分如下[footnoteRef:2]: [2: 潘俊男,〈從國際經驗評估是否調降或取消金融業營業稅〉,《月旦財稅實務釋評》,第43期,112年7月,頁51-52。] 1、 不課徵金融業營業稅:如香港。 2、 課徵加值稅:如中國大陸。 3、 主要金融業務(專屬本業)不課稅,次要金融業務課徵加值稅:如歐盟各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紐西蘭、韓國、日本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實施加值稅之大多數國家,對金融業係根據主要業務和次要業務區分課稅,主要金融保險業務,均予以免徵加值稅,對於次要業務則多課以8%至25%不等之標準稅率[footnoteRef:3]。OECD對主要金融業務不課徵營業稅之理由為:(1)某些服務項目的收入難以區分;(2)營業收入具有混和性質,難以明確區分、難以估算進項稅額扣抵,例如存款利息;(3)稅務行政效率及課徵成本考量。 [3: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稿,金融業營業稅稅率宜維持2%,102年4月29日,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304290005&toolsflag=Y&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5日。] 4、 毛額課稅(總額課稅):如我國,我國金融業營業稅係採總額方式課稅,與主要先進國家相比,作法甚為不同。就主要金融業務言,我國按總額5%課稅,較各國為重;但就次要金融業務言,由於其他國家一般稅率皆高於我國,故此部分的稅負乃較各國偏低。 (3) 調降金融業營業稅率有助金融業競爭力及稅負公平性 按營業稅收本屬統收統支,現行將金融業營業2%稅收撥入金融業特別準備金,限定用於解決金融問題之用途,不但破壞了原有營業稅制的完整性,更扭曲了銀行存款保險準備制度的正常功能,畢竟各產業均宜自負盈虧之責,否則即有失其公平性及正義性。據財政部試算,金融業營業稅稅率若由5%降至2%,因自114年起稅收全進國庫、不再撥入特別準備金,兩者相抵後,對國庫並不會造成稅收損失[footnoteRef:4]。我國金融業營業稅係採總額方式課稅,與國際間之作法並不相同;若以各產業間之稅負公平性來檢視,因金融業不能扣抵進項稅額,金融業營業稅稅率5%,稅負相對較為偏重。 爰此,若能調降金融業營業稅率應有助金融業競爭力及稅負公平性。 [4: 傅沁怡、黃有容,金融營業稅降至2% 三方有共識,工商時報,112年10月3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1003700055-4399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5日。] 撰稿人:莊弘伃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459/File_19798110.docx
R02334
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就業輔導機制修法淺析
社會救助法;就業服務法
陳秋芬
2024-01-1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34 議題研析 一、題目: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就業輔導機制修法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社會救助法、就業服務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多有學者主張104年修正公布之社會救助法,規範多與現實脫節,不盡吻合社會變遷脈絡。依社會救助法規定[footnoteRef:1],是否符合社會救助標準係以最低生活費(即貧窮線[footnoteRef:2])作為判斷標準,雖該標準會隨著社會經濟成長每年有所修正,並依城鄉差距訂定不同最低生活水準。然依實務現況,不少生活於貧窮線下之民眾,因難以想像跨過貧窮線補助瞬間全無而須面對接踵而來經濟壓力[footnoteRef:3],寧可選擇繼續於貧窮線下苟延殘喘生活[footnoteRef:4]。對此專家指出,此為制度誘導人民深陷貧窮輪迴,社會救助法應即刻啟動修法程序,並將輔導就業規範強制入法,給予脫貧者更多補助緩衝期,協助脫貧者自立[footnoteRef:5]。 [1: 社會救助法第4條第1項至第3項規定:「(第1項)本法所稱低收入戶,指經申請戶籍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核認定,符合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每月在最低生活費以下,且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公告之當年度一定金額者。(第2項)前項所稱最低生活費,由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所公布當地區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百分之六十定之,並於新年度計算出之數額較現行最低生活費變動達百分之五以上時調整之。直轄市主管機關並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第3項)前項最低生活費之數額,不得超過同一最近年度中央主計機關所公布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以下稱所得基準)百分之七十,同時不得低於台灣省其餘縣(市)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百分之六十。」] [2: 貧窮線係指為滿足生活標準而需要的最低收入水準,亦可稱為「貧窮門檻」。貧窮門檻並非一組絕對的數字,通常須合併考量各國、各城市的生活水平、物價水準及最低薪資等資訊,方能劃出那道相對的門檻。事實上我國並沒有法定的貧窮門檻,而是以社會救助法第4條第2項所定義的最低生活費作為替代的衡量指標,所謂最低生活費係由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所公布當地區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百分之六十定之,並於新年度計算出之數額較現行最低生活費變動達百分之五以上時調整之,而我國「低收入戶」之認定則是以該戶內平均每人每月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費,且家庭財產(含動產及不動產)未超過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公告之當年度一定金額者作為標準。參閱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貧窮線下,109年7月31日,網址:https://pride.stpi.narl.org.tw/index/graph-world/detail/4b1141ad7332009001739394ca250cd4 ,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28日。] [3: 臺大社工系名譽教授鄭麗珍即指出,讓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持續待在福利人口的最大因素,即一旦離開福利資格,是「瞬間」沒有資源,包括就學補助、健保減免統統都會喪失,但這些人可能才剛找到工作,儘管有收入,但工作還不穩,也未有穩健財務,任一臨時狀況都可能壓垮他們,種種經濟壓力都讓他們恐慌。社會救助法應盡速檢視修訂,設計緩衝機制,採取漸進式協助脫貧,且就業輔導也應入法,強制介入協助。請參閱林琮恩,脫貧就零補助 專家:恐釀貧窮輪迴,112年12月2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661605 ,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月2日。] [4: 參閱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社會救助法修法方向」公聽會報告,發言紀錄第10頁,即有委員舉例「……當教授時,就遇有這種問題的學生,他必須再多念一年,理由是他們家是中低收入戶,一旦他開始工作,整個家庭就不再具有中低收入戶資格,這反而讓他不敢脫貧,只好延長就學期間。本席認為衛福部應該清點部裡所有福利政策,不要是斷崖式的補助,而應該是階梯式協助脫貧……。」] [5: 林琮恩,同註3。]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明定主管機關應提供或轉介就業服務之法定要件 按社會救助法第1條明白揭示,該法除照顧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外,亦有協助自立之立法目的。然參酌該法有關就業服務與輔導規定,係規範於第13條第2項及第15條第1項、第2項[footnoteRef:6],明定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應依需求提供或轉介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相關就業服務。依條文規定觀之,是否提供或轉介就業服務仍需視其需求決定,惟此需求究係透過申請?抑或須經主管機關評估?依條文規定尚難知悉。又參酌社會救助法授權訂定之「協助積極自立脫離貧窮實施辦法」,亦無就此為明確規定。基於法律明確性原則,建議明定主管機關應提供或轉介就業服務之法律要件,避免輔導就業規範形同具文,以確實達成社會救助法立法目的。 [6: 社會救助法第13條第2項及第15條第1項、第2項規定:「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調查後,對因收入或資產增加而停止扶助者,應主動評估其需求,協助申請其他相關福利補助或津貼,並得視需要提供或轉介相關就業服務。」「(第1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需求提供或轉介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相關就業服務、職業訓練或以工代賑。(第2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需要提供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創業輔導、創業貸款利息補貼、求職交通補助、求職或職業訓練期間之臨時托育及日間照顧津貼等其他就業服務與補助。」] (二)建請整合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促進就業規定 再參酌就業服務法第24條第1項第5款及第29條[footnoteRef:7]規定,亦針對就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促進就業有所規範,然對於促進就業兩法規範似有些許不同,為使法體系一致,並使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就業服務與輔導有更周全考量,社會救助法(衛生福利部)與就業服務法(勞動部)之中央主管機關應積極協調整合,研議於單一法規規範即可,以避免兩法分歧而造成行政資源浪費之可能。 [7: 就業服務法第24條第1項第5款及第29條規定:「主管機關對下列自願就業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必要時,得發給相關津貼或補助金:……五、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第1項)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應將轄區內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列冊送當地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推介就業或參加職業訓練。(第2項)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推介之求職人為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有工作能力者,其應徵工作所需旅費,得酌予補助。」] 撰稿人:陳秋芬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406/File_19798028.docx
R02333
內線交易罪責主體之探討
證券交易法;刑法
彭文暉
2024-01-1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33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內線交易罪責主體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證券交易法、刑法 三、背景說明 (一)隨著數位時代來臨,資訊科技蓬勃發展,網路資安愈形重要。證券交易法(下稱證交法)爰修正明定[footnoteRef:1],破壞、入侵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或證券集中保管事業之資通系統設備,或危害該系統功能正常運作者,應負刑事責任;若有「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之意圖,並加重其刑,以維護證券市場交易秩序。 [1: 證交法第174條之3:「以竊取、毀壞或其他非法方法危害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或證券集中保管事業之核心資通系統設備功能正常運作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千萬元以下罰金。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項之罪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5千萬元以下罰金。前2項情形致損及證券交易市場穩定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第1項及第2項之未遂犯罰之。」] (二)現行證交法明文禁止內線交易[footnoteRef:2],惟並未將駭客列為規範對象。由是,駭客竊取證券市場資訊後,再買賣股票獲取暴利,尚無法適用新法加重處罰,亦難依內線交易罪論處。論者因認證交法應研議修正,將駭客納入內線交易之規範對象[footnoteRef:3]。 [2: 證交法第157條之1第1項:「下列各款之人,實際知悉發行股票公司有重大影響其股票價格之消息時,在該消息明確後,未公開前或公開後18小時內,不得對該公司之上市或在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股票或其他具有股權性質之有價證券,自行或以他人名義買入或賣出:一、該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依公司法第27條第1項規定受指定代表行使職務之自然人。二、持有該公司之股份超過百分之十之股東。三、基於職業或控制關係獲悉消息之人。四、喪失前3款身分後,未滿6個月者。五、從前4款所列之人獲悉消息之人。」] [3: 高瑜君,上市櫃協會東方領袖講座 前司法院長提建言 賴英照:駭客納內線交易規範,經濟日報,2023年12月19日, 第A13版。] 四、探討研析 (一) 證券交易市場之資通安全 駭客侵入電腦系統或相關設備,可能涉及刑法第358條無故入侵電腦或相關設備、第359條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電磁紀錄或第360條無故干擾電腦或相關設備等罪;若係針對公務機關之電腦或相關設備犯上開之罪,同法第361條並規定應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考量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或證券集中保管事業,其核心資通系統或相關設備乃提供有價證券交易、交割、登錄、保管及帳簿劃撥服務之重要資產,若遭實體破壞或虛擬侵害,現行刑法所定毀損罪及妨害電腦使用罪等規範之保護尚有不足,證交法爰於2023年5月增訂第174條之3及第174條之4,針對破壞或入侵證券交易所、櫃檯買賣中心或證券集中保管事業之核心資通系統設備,或危害其功能正常運作之行為,明定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下同)1千萬元以下罰金;其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者,並加重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5千萬元以下罰金。惟駭客若未癱瘓核心資通系統運作,但偷竊資訊用以危害國家安全或牟利,例如入侵證券交易所電腦系統竊取資料,再用以買賣股票獲取暴利,似無法適用上開規定加重處罰,對證券交易市場之資安維護尚有不足[footnoteRef:4]。 [4: 賴英照,資通安全與內線交易,經濟日報,2023年7月26日, 第A4版。] (二) 內線交易規範對象之爭議 依證交法第157條之1第1項規定[footnoteRef:5],實際知悉發行股票公司有重大影響其股票價格消息時,在該消息明確後,未公開前或公開後18小時內,不得對該公司上市或在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股票或其他具有股權性質之有價證券,自行或以他人名義買入或賣出。違者,依同法第171條第1項第1款規定,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且得併科1千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金。 [5: 證交法第157條之1第1項:「下列各款之人,實際知悉發行股票公司有重大影響其股票價格之消息時,在該消息明確後,未公開前或公開後18小時內,不得對該公司之上市或在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股票或其他具有股權性質之有價證券,自行或以他人名義買入或賣出:一、該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依公司法第27條第1項規定受指定代表行使職務之自然人。二、持有該公司之股份超過百分之十之股東。三、基於職業或控制關係獲悉消息之人。四、喪失前3款身分後,未滿6個月者。五、從前4款所列之人獲悉消息之人。」] 就證交法內線交易罪所定要件觀察,其適用對象包括公司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依公司法第27條第1項規定受指定代表行使職務的自然人;持有該公司股份超過10%股東;基於職業或控制關係獲悉消息之人;喪失前開身分後,未滿6個月者;從前開所列之人獲悉消息者。析言之,內線交易之罪責主體僅限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大股東、因職業或控制關係獲悉消息之人,以及從前述人員取得資訊之消息受領人。從而,駭客既非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大股東,通常亦也不是因「職業關係」得到消息的人或是「消息受領人」[footnoteRef:6]。 [6: 賴英照,同註4。] 按駭客入侵上市(櫃)公司電腦系統取得內線消息,進而買賣股票獲利,得否依證交法所定內線交易罪處罰,法界意見並不一致。主張不成立該罪者,認為所稱「職業」乃以合法職業為限,不包括違法竊取資料之駭客;駭客與竊聽消息不同,亦難認屬「消息受領人」;主張成立該罪者,則就文義解釋及立法目的分析,認駭客除係「基於職業關係獲悉消息之人」,亦屬「消息受領人」,自應適用內線交易罪之規範。另有見解認為基於罪刑法定原則,刑罰規範不得任意擴張解釋,故駭客並不成立內線交易罪,但為實現防制內線交易之立法目的,相關民事責任可從寬認定,駭客仍應負證交法第157條之1第3項之民事賠償責任。論者指出上開爭議乃因法律解釋方法及對內線交易評價之歧異所致[footnoteRef:7]。 [7: 賴英照,〈駭客是否成立內線交易〉,《台灣法律人》,第26期,2023年8月,頁19-20。] (三) 內線交易罪責主體之研修 依入侵電腦之方法,駭客略可區分為「結構型駭客行為」與「欺騙型駭客行為」。前者指駭客以輸入特定程式或其他方法,破解電腦防護結構弱點,入侵電腦竊取資料;後者係駭客假冒有權使用電腦者身分,入侵電腦竊取資料。美國法院認為內線交易屬欺騙行為,故以「欺騙型駭客行為」入侵上市公司電腦竊取內線消息,得適用內線交易規範定罪,然「結構型駭客行為」則尚無定論[footnoteRef:8]。 [8: 同前註,頁2。] 歐盟禁止內線交易之主要規範則係2014年制定之「市場濫用規則」(Market Abuse Regulation,MAR)及關於刑事制裁之市場濫用指令(Market Abuse Directive on Criminal Sanctions)。查其規範目的乃為防止內線交易之不公平資訊優勢,以確保市場公正及提升投資人信心。依MAR第8條規定,因涉入犯罪行為而持有內線消息者,仍有上開內線交易規範之適用[footnoteRef:9]。 [9: 江朝聖,〈駭客、炸彈客與內線交易〉,《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42期,2022 年4 月,頁168-170。] 論者雖亦有認為駭客入侵電腦,竊取重大消息,再利用該重大消息買賣股票,法律上類似處分贓物行為,不應再論內線交易罪責[footnoteRef:10]。惟考量證券交易市場之資通安全,且與先進國家法制接軌,立法政策上或可參考前開美國及歐盟法制,研議將駭客、竊盜、搶奪等犯罪行為納入內線交易規範,使「因犯罪行為獲取消息之人」亦負證交法之內線交易罪責,以維護投資人權益,並杜相關爭議。 [10: 邱智宏,〈電腦駭客及內線交易〉,《司法新聲》,第100期,2011年10月,頁83。] 撰稿人:彭文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403/File_19798026.docx
R02332
數位學習相關法制研析
國民教育法;師資培育法
趙俊祥
2024-01-1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332 議題研析 一、題目:數位學習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民教育法、師資培育法 三、背景說明 2022年[footnoteRef:1]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成績於2023年12月5日公布,我國不受疫情影響,閱讀、數學與科學3科成績與上屆相較皆逆勢變強,數學科更挺進全球第3名[footnoteRef:2]。然而,報載有民間教育基金會點出「M型化」隱憂,導入數位學習反讓高分群更強,後段班的學習落差仍未有效改善[footnoteRef: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亦曾於2019年發布「人工智慧與教育」(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共識中指出,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適性公平與多元包容的學習體驗,實現為所有人提供一個獲得優質教育的機會。我國為因應數位學習教育趨勢,有必要推動各級學校之數位學習方案或計畫,俾利學生運用數位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成效,以接軌國際發展趨勢並提升我國學生科技方面的國際競爭力。 [1: 本研析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2: 蕭歆諺 ,最新PISA出爐!台灣數學科挺進全球第三 風光背後卻有「錢坑」難題,天下雜誌,112年12月5日,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845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日。] [3: 數學成績最高的學生(得分最高的10%)和成績最差的學生(最低的10%)之間的差距擴大,「高分群」分數平均為623分,「基本門檻」待加強的學生平均只有434 分,差距近200分。陳至中,HPISA評比台生數學M型化隱憂 數位學習讓強者更強,中央社,112年12月7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12070046.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日。]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中央主管機關補助規定入法以持續推動數位學習 教育部為推動縮減數位落差政策,曾於94年12月訂定「教育部補助推動縮減數位落差要點」,該要點為因應科技發展快速及學校教學現場之需求,歷經4次修正內容;107年7月修正後之第四點補助原則(三)補助額度依計畫審查結果及本部年度預算編列情形而定,並經行政程序簽核後辦理。依前開要點補助規定,教育部可擬訂各種與數位學習相關的計畫並編列預算補助各級學校。例如為強化校園網路佈建與建置智慧學習教室等設施作為基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規劃於106年至114年期間投入新臺幣150億元經費,透過「數位內容充實」、「行動載具與網路提升」及「教育大數據分析」3項計畫,以達成數位學習方式作為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改善教師教學模式、主管機關政策研訂與數位內容改善的目標。 為考量教育資源的有效分配運用,並避免計畫型的預算編列不足或受到資源排擠等因素,致影響數位學習的持續有效推動,有必要將數位學習補助預算納入法律規定,以臻周延。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於《國民教育法》第42條增訂中央主管機關補助中小學校採購及維修數位內容及教學軟體、擴充中小學校與縣市教育網路中心對外連網頻寬等相關規定。俾利保障中小學數位教育持續推動,提供學生優質的數位學習環境。 (二)師資增能培訓數位學習 PISA 國際報告中也指出,平板用於學習的時間與成績正相關,以OECD國家平均來說,在學校將電子設備用於「學習」1個小時的學生,數學成績比完全未使用載具的學生高出14分,也比花5至7個小時使用電子設備的學生高出49分。我國近年導入數位學習的確發揮效果,但高社經家庭因父母會管制和引導孩子使用電子設備,低社經家庭則難防孩子只使用電子設備看社群網站,卻很少用來寫作業或評量,導致不同家庭間的學生數位學習能力差距越來越大[footnoteRef:4]。而且學校中並非每位教師都能將平板與教學結合,甚至有部分老師抗拒使用平板教學,以致部分平板根本從未被用過;有偏鄉小學教務主任坦言,學校老師仍習慣使用傳統板書教學,目前平板大多鎖在充電車裡[footnoteRef:5]。 [4: 趙宥寧,「生生用平板」 直擊現場3大問題關卡,翻轉教育,112年3月12日,網址: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777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2日。] [5: 同前註。] 推動數位學習的基礎前提是有學校老師能夠引導學生以電子設備進行科技學習,為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公平的學習環境,故有必要確認老師能否善用數位科技工具與方法,且重新檢視師生實際使用狀況,才能真正有效降低城鄉及學習落差[footnoteRef:6]。是以,建構在職教師數位教學增能培訓機制,透過補助地方政府、高中職及國立國中小學辦理數位學習工作坊及數位素養等課程,以奠定教師基礎數位教學知能,並運用在教學課程中,已變得至關重要。爰建議於《師資培育法》第16條增訂教師在職進修課程,包括數位科技素養課程。透過進修課程設計安排,以期讓在職教師隨時吸收科技新知,充實最新資訊知識及使用電子設備技能,並將所學運用於教學活動中,以提升學生數位學習的效果。 [6: 秦宛萱,都市與偏鄉的學習落差存在2年鴻溝…台灣PISA成績亮眼仍有隱憂,信傳媒,112年12月11日, 網址: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43949 ,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日。] 撰稿人:趙俊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401/File_19798024.docx
R02331
國道行車用路安全之法制問題研析
公路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
江建逸
2024-01-0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3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道行車用路安全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路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 三、背景說明 (一)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電)承包商近日在國道3號苗栗通霄路段附近施工,因工作人員施作疏失,導致電纜線掉落國道造成7車追撞,釀1死5傷[footnoteRef:1]。由於施工地點不屬國道路權範圍[footnoteRef:2],台電未提報施工計畫及通報施工作業,引發國道周邊施工影響道路延伸空權是否屬需通報的路權範圍疑義,而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以下簡稱高公局)則依違反公路法第72條規定開罰新臺幣6萬元[footnoteRef:3]。嗣後,經高公局全面盤點,全臺灣有124處電塔纜線跨越國道,有引發同樣危害可能,高公局將與台電開會,協調安全防護對策[footnoteRef:4]。 [1: 周湘芸等,電纜奪命/高公局:施工未核准也無通報施工點不在國道路權範圍仍釀禍 將檢討申請範疇,聯合報,2023年12月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15/761458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1日。] [2: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公告修正國道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範圍,2023年1月9日。根據公告內容國道路權範圍係指公告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路段範圍內之道路,含交流道、匝道及連絡道等路權。網址:https://www.mvdis.gov.tw/webMvdisLaw/SorderContent.aspx?SOID=16215,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5日。] [3: 丁奕,電纜掉國道釀1死 高公局罰台電6萬,自由時報,2023年12月6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19157,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1日。] [4: 汪淑芬,124處電塔纜線跨國道 高公局台電將協調防護對策,中央社,2023年12月4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12040088.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2日。] (二)國道3號七堵段2010年4月25日無風無雨無地震狀態發生走山意外[footnoteRef:5],估計將近60萬立方公尺的土方傾洩而下,掩蓋國道車道,最終奪走4條寶貴人命[footnoteRef:6]。無獨有偶,2022年11月2日國道1號南向汐止交流道邊坡發生走山事故,大片土石滑落,有砂石車險些遭到土石掩埋[footnoteRef:7],所幸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為因應人為或天然致災導致國人行駛國道生命威脅或危害,爰有進一步檢視相關法令之必要。 [5: 林嘉東等,七堵走山/挖出4遺體 家屬哭斷腸,自由時報,2010年4月29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91619,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8日。] [6: 高彬原,2010年國道3號史上最嚴重走山 土石洪流奪4命,聯合報,2021年4月25日,網址: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160/5411335,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8日。] [7: 鄭俊宇,國道1號汐止又走山 高公局長目睹超驚悚瞬間,東森新聞,2022年11月2日,網址: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343055,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8日。] 四、探討研析 (一)主管機關應依道路用路實務研議修法,使處罰依據明確以符法治國原則   依公路法第30條規定,公路用地須取得使用許可,並不得破壞,而使用公路用地設置管線或其他公共設施時,使用人亦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工程計畫書,向公路主管機關申請許可後,始得設置[footnoteRef:8]。公路法第72條第1項規定「擅自使用、破壞公路用地或損壞公路設施者,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公路主管機關並應責令其限期回復原狀、償還修復費用或賠償。」、第2項規定「前項情形,經以書面限定相當期間令回復原狀,屆期仍未履行者,公路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前述規定對於高速公路周邊施工導致空降異物(電纜線)侵犯路權且危害行車安全等情形,似均未有明確規定。另外,審諸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其第82條第3項規定「行為人在高速公路或高速公路兩旁,有第1項第1款、第2款情事者,處新臺幣3千元以上6千元以下罰鍰;致發生交通事故者,加倍處罰。」,所指第1項第1款、第2款情事分別為「在道路堆積、置放、設置或拋擲足以妨礙交通之物。」、「在道路兩旁附近燃燒物品,發生濃煙,足以妨礙行車視線。」亦難謂完備而足以規範類似狀況。爰建議主管機關通盤檢視相關規定,研議修法以維護國道行車用路安全,並使相關處罰依據明確,以符法治國原則。 [8: 公路法第30條規定:「(第1項)公路用地,非經許可,不得使用。擅自使用、破壞公路用地,或損壞公路設施時,應由公路主管機關取締之。(第2項) 使用公路用地設置管線或其他公共設施時,使用人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工程計畫書,向公路主管機關申請許可後,始得設置。公路主管機關除向使用人徵收許可費外,並應向使用人徵收公路用地使用費,優先用於公路之修建、養護及管理。但基於公共利益或特殊需要考量者,得減徵或免徵公路用地使用費。(第3項) 前項公路用地使用費徵收之作業程序、減徵或免徵之條件、範圍、費率計算基準與考量因素、欠費追繳及溢繳退費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二)建議主管機關全方位優化評估道路交通安全,預防自然或人為致災發生   氣候變遷正在改變全球的氣候狀態,亦會影響臺灣水文氣象類的災害特性,而災害風險也將有所不同,可能導致的改變包括:危害事件規模與強度的增加、危害事件頻率的增加、危害事件的時間/季節特性、空間/潛勢地區特性的改變。若未能調整原有防減災策略,災害風險將可能增加[footnoteRef:9]。因應極端氣候對於自然環境改變的影響,評估地形潛勢、邊坡防護等長期追蹤影響公路行車安全實有必要。復以科技日新月異,空拍機、無人機等科技產品日益盛行,雖相關管理規範逐步架構中,惟對於道路行車用路安全之規範仍待強化。綜上,無論係自然致災因子或人為致災因子的預防與規範,皆需進一步檢視法規。我國已於2023年12月15日制定公布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並經行政院定自2024年1月1日施行,建議主管機關配合該法[footnoteRef:10]全方位優化評估國道行車用路安全,另可參酌美國聯邦法律2023年12月19日修正高速公路篇之管理與監視系統,系統性強化高速公路安全管理[footnoteRef:11],以維用路人生命安全。 [9: 行政法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風險概念介紹。網址:https://dra.ncdr.nat.gov.tw/Frontend/Disaster/RiskDetail/BAL000001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日。] [10: 例如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第11條規定:「各級政府為建立以人為本之安全用路環境,應完備道路交通設施、道路設計規範、道路養護與改善制度、道路交通安全法規、道路交通安全檢核機制及相關管理措施。」;第17條規定:「各級政府為善用科學技術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應推動與促進相關之研究及科學技術發展。」] [11: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Highways-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Systems,2023年12月27日,網址:https://www.ecfr.gov/current/title-23/chapter-I/subchapter-F/part-500?toc=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月2日。] 撰稿人:江建逸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391/File_19797998.docx
R02330
加氫站設置許可管理之法制問題研析
能源管理法;加氫站銷售氫燃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
林淑靜
2024-01-0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3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加氫站設置許可管理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能源管理法、加氫站銷售 氫燃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1) 全世界已有超過30個國家發布氫能策略,各國也以政府角色來支持氫能發展,其中以韓國最為積極[footnoteRef:1],在2021年即實行氫能專法(促進氫經濟與氫安全管理法,수소경제 육성 및 수소 안전관리에 관한 법률)[footnoteRef:2],並通過《特別稅收限制法》(조세특례제한법)[footnoteRef:3]修正案,將氫能相關技術設施及電動車製造設施等革新技術產業,納入租稅減免優惠之項目。由於韓國政府提供氫能車售價5成補助,目前韓國已有約230座加氫站,氫燃料電池車(FCEV)掛牌數業已突破3萬台[footnoteRef:4]。 [1: 黃育婷,各國搶氫!韓國如何占有一席之地?公視新聞網,2023年8月18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52071,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5日。] [2: 韓國2020年2月4日頒布《促進氫經濟與氫安全管理法》,並於2021年2月5日施行,其內容包括制定氫經濟實施基本計畫、對氫能企業之補助、減免稅費、氫燃料供給設施設置規範、清潔氫認證及氫能發電採購供應、氫能標準化及其安全管理等。] [3: 韓國《特別稅收限制法》第10條規定,在研究和人力資源發展費用中,涉及半導體、二次電池、疫苗、顯示器、氫、未來交通及總統令規定之其他領域技術,被認為對國家安全具有戰略重要性,並具對國民經濟總體產生重大影響,其課稅年度發生之研發費用得以規定比例,予以補貼。] [4: 柳名耕,打造氫能王國 日韓立專法、補助購車,聯合新聞網,2023年10月29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38/7536620,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5日。] (2) 我國因應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政府積極開發可應用更廣泛之新低碳能源,其中氫能已被規劃為「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短期以公私協力方式成立氫能推動小組,加速國內氫能發展[footnoteRef:5];長期則會檢視國際氫能技術發展及國內使用規劃,再推動氫能管理專法之立法作業[footnoteRef:6]。爰本文擬就《能源管理法》(以下簡稱《能源法》)及其授權訂定之《加氫站銷售氫燃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加氫站管理辦法》)加以研析。 [5: 經濟部,《臺灣2050淨零轉型「氫能」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核定本)》,2023年4月,頁7。] [6: 柳名耕,同註4。] 4、 探討研析 (1) 建議於《能源法》就《加氫站管理辦法》增訂相關罰則,並就不同違規態樣增訂罰鍰規定 經濟部能源署(2023年9月26日由經濟部能源局改制)於2023年7月4日公告《指定氫燃料為能源管理法第二條第六款之能源》,並於2023年11月1日依《能源法》第6條第2項公告《指定供氫能車輛最終使用之氫燃料為能源管理法第六條第二項非經許可不得經營銷售業務之能源產品》,以及依第6條第3項授權訂定《加氫站管理辦法》。亦即欲從事氫燃料之銷售者,除需取得中央主管機關之許可外,尚應依循《加氫站管理辦法》。經檢視《能源法》對違反第6條第3項授權訂定之《加氫站管理辦法》未訂有罰則,僅於《加氫站管理辦法》第24條第1項規定,違反該辦法應具設備(施)或經營管理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時廢止其經營許可。然僅以管制性之不利處分是否即可達管制之效果,容有疑義[footnoteRef:7]。倘加氫站業者違反《加氫站管理辦法》第14條未依規定投保公共意外險或違反最低保險額度,亦或違反第17條規定,銷售未符合國家標準之氫燃料,與第19條未依規定變更加氫站許可證登記事項,皆依第24條規定僅能限期改善或廢止其許可,明顯不符比例原則。 [7: 《加氫站管理辦法》第24條係屬行政機關基於管制目的,對業者作成限制或剝奪之行政處分,其目的非制裁業者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即非行政罰,而屬管制性之不利處分,自無須依行政罰法第4條規定,於《能源法》上明文規範處罰規定。然取得經營許可者違反《加氫站管理辦法》遲遲未於期限內完成改善,縱遭廢止經營許可,僅需重新申請即可,只要符合申請之規定,中央主管機關似無不發許可之理由,易造成管制上之漏洞。] 《能源法》第6條第3項,雖係概括授權訂定《加氫站管理辦法》,惟依司法院釋字第538號解釋,尚難依此即論其違反授權明確性[footnoteRef:8]。然而考量《加氫站管理辦法》係屬概括性授權所訂定之規定且無罰則,對人民違反該辦法規範之不同義務,無法具體處罰之。而參照同為《能源法》第2條所稱能源之「石油」,業已依《石油管理法》第17條第3項授權訂定《加油站設置管理規則》, 該管理規則就經營汽油、柴油或供車輛使用液化石油氣零售業務者之規範,則於其上位法律明文規定其用地及設置條件、設備、申請程序、經營許可執照核發、換發及其他經營管理事項之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爰建議比照《石油管理法》第17條第3項之立法體例,並就實務管理需求修正之[footnoteRef:9];另參照《石油管理法》第46條、第47條第1項第3款、第7款之處罰規定[footnoteRef:10],將《加氫站管理辦法》中不同之違規態樣於能源法增訂不同之罰鍰規定,以利加氫站之管理。 [8: 依司法院釋字第538號解釋,若依法律整體解釋,應可推知立法者有意授權主管機關,就營造業登記要件、營造業及其從業人員準則、主管機關之考核管理等事項,依其行政專業之考量,訂定法規命令,以資規範,尚無違憲。如建築法第15條第2項規定:「營造業之管理規則,由內政部定之。」即屬此例。 ] [9: 參考我國《石油管理法》第19條之1第3項尚有規範應液化石油氣經銷零售價格資訊揭示之方法等授權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而韓國《促進氫經濟與氫安全管理法》第50條亦有授權訂定《加氫站價格牌顯示方法》,爰建議中央主管機關應通盤規劃未來氫能發展之管理措施,並於法律明文授權訂定之。] [10: 《石油管理法》對銷售之石油製品應符合國家標準及加油站應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意外污染責任險之規定,並未授權訂於《加油站設置管理規則》,而係單獨規範於《石油管理法》其他條文。因此,在罰則之設計上可基於業者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處以不同罰鍰。] (2) 建議《能源法》新增行政檢查對象應包含能源供應事業 查《能源法》第6條第3項並未授權中央主管機關得規範行政檢查之規定,且《能源法》第19條之1規定中央主關機關得實施檢查之對象,僅限「『公告或指定之能源用戶、使用能源設備、器具或車輛』之製造、進口廠商或販賣業者」,尚不及於「能源供應事業」[footnoteRef:11]。故《加氫站管理辦法》第21條第1項規定「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或會同中央主管機關委託機構,必要時並得邀請相關單位,查核加氫站設備情形、營運情形、緊急處理措施及查驗供氣品質,業者不得妨礙、拒絕或規避檢查。」顯已違反法律保留原則[footnoteRef:12]。爰建議將《能源法》第19條之1行政檢查由第3章「能源使用及查核」移列至第1章「總則」,並明文將行政檢查之對象納入「能源供應事業」以資適用[footnoteRef:13],俾符法制及執行之周妥。 [11: 《能源法》第19條之1於2009年7月8日新增,其立法理由敘明「為確保能源用戶切實遵行關於降低能源使用量及能源使用效率之規定…爰於第一項賦予中央主管機關得就有關事項加以查核…。」綜觀條文規定,中央主關機關得進行查核之對象僅限《能源法》第3章能源使用與查核所規定之對象,尚不及於第2章之能源供應事業。] [12: 行政機關若基於亦須對業主之營業活動現場予以監督之目的,而進入營業場所時,法律若准許進入檢查,尚難謂侵害業主居住自由;另行政程序法第42條之規定,係行政機關為瞭解事實真相,得對與事實有關人、地、物實地勘驗,並未課予當事人配合調查之協力義務,故當事人未配合調查時,行政機關不得依該條規定實施強力檢查,而須有其他法律依據,始得為之。詳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三民書局,修訂10版1刷,2014年9月,頁495;法務部103年8月18日法律字第10303509440號函參照;另韓國《促進氫經濟與氫安全管理法》第47條亦以法律明定對氫燃料使用設備之檢查。] [13: 《能源法》第19條之1規範於第3章「能源使用與查核」,如僅於第19條之1新增「能源供應事業」為行政檢查對象,就法律體系上似未顯周延,爰建議將之移列至第1章總則。] 撰稿人:林淑靜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387/File_19797984.docx
R02329
以不正方式利用電腦或其他相關設備搶票之法制問題研析
刑法;社會秩序維護法
陳韋佑
2024-01-0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29 議題研析 一、題目:以不正方式利用電腦或其他相關設備搶票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法、社會秩序維護法 三、背景說明 (1) 日常生活中常遇到搶購高鐵票、火車票、演唱會、限量商品等熱潮,熱門表演活動及官方限量商品需求者眾,一經推出即告售罄秒殺,動作之快令人咋舌。據報載網路盛行用「搶票機器人」 ,只要下載業者開發的系統版本並加入會員,從票券開賣到結帳,業者號稱不到1.8秒即可完成,並提供教戰手冊及教學影片 ,業者提供版本還分為標準版與急速版,差異在於版本售價及搶票速度,甚至網路上搜尋「搶票機器人」,還能找到傳授民眾如何寫Python程式來搶各大平臺限定門票。 (2) 關於以不正方式利用電腦或其他相關設備搶購票券行為,現行採分散立法方式,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針對特定行為類型加以規範,如鐵路法第65條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10條之1 及運動產業發展條例第24條之1 ,針對「以虛偽資料或其他不正方式,利用電腦或其他相關設備購買票券,取得訂票或取票憑證」加以規範,最重可處五年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目的是基於擾亂購票市場秩序,侵害一般民眾公平取票機會。 (3) 另因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4條第2款僅規範非供自用而轉售圖利運輸、遊樂票券行為,故以不正方式利用電腦或其他相關設備搶購票券或取票憑證,實務見解多認屬私法自治、契約自由,而面臨無法可管窘境。 四、探討研析 (1) 能否成立刑法電腦詐欺罪或干擾他人電腦設備罪仍存爭議 對於以不正當或不合法(外掛搶票程式、駭侵售票系統)方式取得娛樂票券後,再藉機哄抬票價兜售,主管機關曾表示可依刑法偽造文書罪、妨害電腦使用罪、詐欺罪加以查辦及偵審,以刑事司法手段(如扣押、沒收),澈底剝奪利得 ,惟有學者指出,是否構成刑法第360條干擾他人電腦設備罪,須視有無影響售票系統效能而定。條文所稱「干擾」,指對電腦及網路設備產生重大影響之故意行為,如未影響到系統效能,即不會成立干擾電腦罪,且干擾行為影響效果必須要「致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以避免刑罰範圍過於擴張。因此如使用外掛程式(例如搶票機器人),造成銷售系統伺服器超過負荷而當機 ,無法正常銷售運作,始符合致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而成立本罪。 但實務上檢察官對於刑法第339條之3電腦詐欺罪及第360條干擾他人電腦設備罪,多分別以「外掛程式僅係增加購票之速度,同時他人亦可購票」及「外掛程式購得之票券數量不至造成購票系統負擔,難認被告有癱瘓告訴人電腦之意」等理由為不起訴處分 ,於司法判決查詢系統中亦查無以此兩罪名定罪判刑確定之實例 。 (2) 美國及英國對網路售票之管理相關規範可供借鏡 美國於2016年通過優化網路售票法案(Better Online Ticket Sales Act,BOTS Act) ,為確保消費者得以公平獲得票券,明文禁止任何人規避(票券發行者所採)維持購票規則完整或購買上限之安全措施、科技控制措施,同時也對因此取得之票券的販售行為加以禁止,違反行為將被視為違反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法(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之不公平或欺騙行為 。州檢察總長或經授權的消保官有正當理由相信該州民利益已受上開搶票行為威脅或不利影響時,檢察總長或消保官可代表州民向當地法院提起訴訟,禁止行為人再為相同違反行為,強制行為人遵守特定條款,及代表州民獲得損害賠償、恢復原狀或其他補償 。該法同時明定州檢察總長於處理此類案件之調查及強制取證權。英國於2017年通過數位經濟法(Digital Economy Act),除將使用搶票程式規避系統購買限制之行為規範為犯罪,並得採行票券聯動門票號碼之類似實名制作法,以提高消費市場透明度 。上述美英兩國規範皆非侷限於特定產業票券市場所為規範,可供我國修法借鏡。 (3) 建議制定專法,將不同領域統合規範,並建置源頭管理、分層規範、調查蒐證完整立法架構 如前所述美英兩國規範皆非侷限於特定產業的搶票行為而為規範,針對我國目前分散立法之規範模式,為規範之一致性與執法之效率性考量,應研議制定專法,將藝文、體育、航空、交通、醫療、商業消費等不同領域統合規範,並建置前端源頭管理、中端分層規範、末端調查蒐證完整立法架構 。前端源頭管理可協助業者採取實名制及身分認證措施;中端針對「以不正方式利用電腦或其他相關設備搶購票券或取票憑證」行為,以侵害法益情節輕重,制定行政罰、刑罰及民事求償規定,不僅可避免無法可管窘境再次發生,且可針對涉及民生必需或促進產業振興之事務,考量提高處罰而以刑罰規範;末端對於違規事實之調查及取締,訂定強化調查、網路蒐證及證據保全規定,同時可將吹哨者保護、保密規定、檢舉獎金等制度規範於附則,以完善整體法制。 撰稿人:陳韋佑 � 林佳彣,亞錦賽/球迷出動「機器人搶票」無法管!警只能抓黃牛票,聯合新聞網,112年12月7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8448/7625227,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14日。 � 曹子涵、陶怡軒、許修銘,獨/黃牛業者改賣「搶票機器人」 消保官:恐仍屬違法,台視新聞網,112年5月15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7%8D%A8-%E9%BB%83%E7%89%9B%E6%A5%AD%E8%80%85%E6%94%B9%E8%B3%A3-%E6%90%B6%E7%A5%A8%E6%A9%9F%E5%99%A8%E4%BA%BA-%E6%B6%88%E4%BF%9D%E5%AE%98-%E6%81%90%E4%BB%8D%E5%B1%AC%E9%81%95%E6%B3%95-054014665.html,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15日。 � 鐵路法第65條:「(第1項)購買車票加價出售或換取不正利益圖利者,按車票張數,處每張車票價格之五倍至三十倍罰鍰。加價出售車票或取票憑證圖利者,亦同。(第2項)以不正方法將虛偽資料或不正指令輸入電腦或其相關設備而購買車票、取得訂票或取票憑證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10條之1第2項及第3項:「(第2項)將藝文表演票券以超過票面金額或定價販售者,按票券張數,由主管機關處票面金額或定價之十倍至五十倍罰鍰。(第3項)以虛偽資料或其他不正方式,利用電腦或其他相關設備購買藝文表演票券,取得訂票或取票憑證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 運動產業發展條例增訂第24條之1第3項:「以虛偽資料或其他不正方式,利用電腦或其他相關設備購買運動賽事或活動票券,取得訂票或取票憑證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如何有效杜絕黃牛炒作票券歪風之法制及行政作為精進方向」公聽會報告-內政部書面資料,112年4月13日,第139頁。 � 曾淑瑜,〈九十二年刑法增訂妨害電腦使用罪章前後之法律適用〉,《華岡法粹》,第31期,93年5月,第131頁。使用外掛程式上網是否該當本罪,應視行為人之干擾行為是否已「致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例如外掛練功程式,如係以正常遊戲節奏自動操作角色進行練功或尋寶,因此種程式並未影響到系統效能,應不該當本罪;反之,如果該程式係以非常誇張之密集封包傳送方法「加速」練功,因此種程式會造成伺服器超過負荷而當機,因而致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倘若行為人主觀上對此種損害之發生有所預見,則可能構成本罪。至於影響系統效能要到何種程度始能認定「致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仍應視具體個案之情形,無法量化。 � 同註6,第138頁。 � 於司法院判決查詢系統中,係以「搶票」字詞進行檢索,查無以刑法第339條之3電腦詐欺罪或第360條干擾他人電腦設備罪定罪判刑確定之實例,最後查詢日期:113年1月4日。 � 15 U.S.C.§45c (2016). � 15 U.S.C.§57a (2016). � 15 U.S.C.§45c (c) (1) (2016). � Digital Economy Act, UK Public General Acts, 2017 � HYPERLINK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17/30/contents/enacted"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17/30/contents/enacted�,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25日。 � 禁止娛樂型票券加價轉賣議題協調會,行政院,108年1月3日,警政署發言內容,亦提出制定專法分階段規範之類似想法。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385/File_19797981.doc
R02328
新加坡發展「單一家族辦公室」法制之研析
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
楊翔宇
2024-01-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2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新加坡發展「單一家族辦公室」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是專為富裕家族提供財富管理的專業機構,在歐美已經相當普遍,常見結構為透過信託、控股公司等方式形成,並聘用專業經理人,以確保資產適當保障、安全及穩定投資回報。又新加坡以其國際金融中心領導地位、健全監管體系、穩定之政治局勢及優越稅收激勵計畫,成為亞洲富有家族設置家族辦公室首選之地,囊括亞洲區約6成比例[footnoteRef:1]。鑑於我國亦有中小型家族企業期待能進行傳承,持續保有家族事業所有權及經營權等,爰有進一步瞭解新加坡模式以探討家族辦公室發展現況之必要。 [1: 潘姿羽,富豪資產家族辦公室成長快速 亞太區新加坡最亮眼,中央社,112年12月15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312150235.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 四、探討研析 1. 新加坡「單一家族辦公室(Single Family Office, SFO)」簡介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MAS)指出,家族辦公室包含管理兩個或多個家族第三方資產之「多家族辦公室(multi-family offices, MFO)」,及管理僅屬於一個家族資產之「單一家族辦公室」。該國證券及期貨法(Securities & Futures Act)未對單一家族辦公室進行定義,通常係指一個家族或代表一個家族管理財富,並由同一個家族成員全資擁有或控制之實體。截至111年底,在新加坡已成立1,100個單一家族辦公室[footnoteRef:2]。 [2: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Wealth Management,網址:https://www.mas.gov.sg/development/wealth-management#_family-office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 就法規面而言,單一家族辦公室因具有僅管理單一家族之資金,且未服務或管理第三方客戶資產等特性,不須受新加坡證券及期貨法之許可與監管(該法旨在維護第三方客戶利益)[footnoteRef:3],而依據新加坡證券及期貨(商業許可及行為)規則(Securities and Futures (Licensing and Conduct of Business) Regulations)規定,在單一家族透過共同控股公司持有單一家族辦公室及用於管理家族資產之基金(Investment Fund)情況下,單一家族辦公室得豁免持有基金管理之營業執照(Exemption from requirement to hold capital markets services licence for fund management),下圖即屬於適用豁免之架構範例[footnoteRef:4]。 [3: 同前註。] [4: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FAQs on the Licensing and Registration of Fund Management Companies》,112年6月1日,頁11-12,網址:https://www.mas.gov.sg/regulation/faqs/faqs-on-the-licensing-and-registration-of-fund-management-companie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 單一家族辦公室設立之基金得依據新加坡所得稅法第13O條及第13U條規定(Section 13O and 13U schemes under the Income Tax Act)申請租稅優惠,在符合所得稅法規範之商業支出、管理資產、僱用投資專業人員及一定金額投資新加坡本地等標準下,新加坡政府得准許單一家族辦公室設立之基金所產生之投資收益免課徵所得稅[footnoteRef:5]。該國政府認為,單一家族辦公室主要透過2種方式作出貢獻:1、於僱用投資專業人士成為員工時,直接創造就業機會。2、創造收入同時亦幫助私人銀行、法律、託管、基金管理及稅務公司等外部服務提供者創造就業機會[footnoteRef:6]。另新加坡政府於112年7月5日變更家族辦公室基金稅收激勵計畫(Fund Tax Incentive Schemes for Family Offices)內容[footnoteRef:7],以鼓勵基金投入支持永續發展、氣候相關投資及慈善捐款之混合金融結構,並增進新加坡當地福祉[footnoteRef:8]。 [5: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Oral reply to Parliamentary Question on Family Offices,112年2月14日,網址:https://www.mas.gov.sg/news/parliamentary-replies/2023/oral-reply-to-parliamentary-question-on-family-office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 [6: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Written reply to Parliamentary Questions on contributions and jobs created by family offices,112年7月6日,網址:https://www.mas.gov.sg/news/parliamentary-replies/2023/written-reply-to-parliamentary-question-on-contributions-and-jobs-created-by-family-office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 [7: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Fund Tax Incentive Schemes for Family Offices,112年7月5日,網址:https://www.mas.gov.sg/schemes-and-initiatives/fund-tax-incentive-scheme-for-family-offices,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月3日。] [8: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同註6。] 此外,新加坡經濟發展局(Singap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 EDB)公布「全球商業投資者計畫(The Global Investor Programme, GIP)」指出,針對擁有豐富商業與成功創業背景並有意於新加坡投資或創業人士,將授予新加坡永久居民身分(Singapore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其中一項符合申請資格之模式即為「家族辦公室負責人(Family Office Principals)」[footnoteRef:9],且該申請人必須擁有至少5年之創業、投資或管理紀錄,所建立單一家族辦公室之最低管理資產(Assets-Under-Management)為新加坡幣2億元(約新臺幣47.1億元),其中至少新加坡幣5千萬元(約新臺幣11.8億元)必須投資於下列4種投資類別之一:1、在新加坡核准交易所 上市之股票、不動產投資信託(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REITs)或商業信託。2、經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登錄之合格債務證券(debt securities)。3、經新加坡許可或註冊之經理人或金融機構所發行之基金。4、對新加坡非上市公司之私募股權投資[footnoteRef:10],目的係藉由投資移民計畫引入國外資金,以促進新加坡本地事業發展。 [9: Singap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Global Investor Programme,網址:https://www.edb.gov.sg/en/how-we-help/global-investor-programme.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 [10: Singap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GIP Factsheet》,112年8月2日,頁3,網址:https://www.edb.gov.sg/en/how-we-help/global-investor-programme.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 1. 我國現況及展望 為解決家族財產跨代傳承問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於109年9月發布「信託2.0全方位信託推動計畫」,將「研議建構發展家族信託之法制及稅制環境」列為重要措施之一[footnoteRef:11],係以推動家族信託(family trust)模式,為家族提供財富管理服務。又現階段在我國欲從事受託管理資產之投資服務,依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相關規定,須經主管機關金管會許可,且僅有證券投資信託事業等[footnoteRef:12],並未規範單一家族辦公室類型。若相較於新加坡將單一家族辦公室視為一種獨立投資機構,允許其從事基金管理業務而不須申請執照,該國顯然係積極推動信託以外另一種可行之家族財富管理模式。 [11: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稿,金管會推動「信託2.0第二階段計畫」,協助信託業提供人生各階段所需的信託服務,111年9月29日,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209290003&toolsflag=Y&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 [12: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稿,如有委託專人管理運用資產進行投資之需求,應洽合法業者辦理,110年5月13日,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105130001&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 鑑於單一家族辦公室具有管理單一家族之資金、由家族單獨控制及未管理第三方客戶資產等特性,包含美國[footnoteRef:13]及香港[footnoteRef:14]均對於非為第三方提供資產管理服務之單一家族辦公室豁免監管,其中香港更於112年仿效新加坡推出單一家族辦公室之投資利得免稅及移民方案[footnoteRef:15]。我國或可參照相關經驗,於 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研議發展單一家族辦公室型態,並提供相關租稅優惠,打造適切財富管理環境,以吸引國內外資金促進我國產業發展及提供就業機會,保障國際金融競爭力。 [13: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Family Office,100年11月21日,網址:http://www.sec.gov/rules/final/2011/ia-3220-secg.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投資推廣署,常見問題3.3:單一家族辦公室是否須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申領牌照?,網址:https://www.familyofficehk.gov.hk/zh-hk/fohk-team-help/frequently-asked-questions-faq/index.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稅務局,家族投資控權工具的税務寬減,112年7月4日,網址:https://www.ird.gov.hk/chi/tax/bus_fihv.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政府公布「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詳情,112年12月19日,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312/19/P2023121900405.htm?fontSize=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3日。] 撰稿人:楊翔宇 1 image1.png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380/File_19797979.docx
R02327
遠距工作者職安權益相關法制之探討
勞動基準法;職業安全衛生法;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
陳建欉
2024-01-0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27 議題研析 一、題目:遠距工作者職安權益相關法制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動基準法、職業安全衛生法、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 (一)因資訊傳播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快速發展,各類「事業場所外勞動」不斷興起,一般通稱為遠距工作[footnoteRef:1](或稱電傳勞動[footnoteRef:2])。該工作型態使傳統職場產生結構性改變,勞工不必然皆於固定時間或集中場域提供勞務。依數位發展部報告指出,COVID-19疫情發生前,僅 6.1%民眾有遠距工作經驗,2022年至 2023 年疫情趨緩後,仍有 16.1%~18.4%民眾於近3個月內曾遠距工作[footnoteRef:3]。遠距工作雖創造經濟發展及就業機會,對勞雇雙方產生利弊得失[footnoteRef:4],亦衍生新型職業安全衛生風險及管理挑戰[footnoteRef:5]。 [1: 許雲翔、成之約、李右婷、黃鼎佑、劉士豪,《遠距工作趨勢與勞動權益保障之國際經驗研析》,勞動部委託研究報告,2022年5月,頁1、29。遠距工作在我國並非法定用詞,依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之定義為:「勞雇雙方同意下,勞工使用 ICT 執行工作,在雇主場所外之其他地方提供勞務。」ILO認為遠距工作、電傳勞動、平台工作及在家工作為相近之概念,均受「家內勞動公約第 177 號」及「家內勞動建議書第184 號」架構規範。過往遠距工作並未盛行,多數企業對該工作型態抱持懷疑態度。自2000年起,遠距工作逐漸受到各國關注,隨著2020年COVID-19疫情升溫,遠距工作進一步普及與常態化,尤其在知識密集(knowledge-intensive)產業最為常見。] [2: 依勞動部函定之「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第3點第2款第1目規定,電傳勞動指勞工於雇主指揮監督下,於事業場所外,藉由電腦資訊科技或電子通信設備履行勞動契約之型態。] [3: 聯合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112 年國家數位發展研究報告》,數位發展部委託研究報告,2023年7月,頁113。] [4: 寇德曼,在家上班兼顧防疫與工作?淺析「電傳勞動」的美麗與哀愁,聯合新聞網,2021年6月1日,網址: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78/5500059,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8日。遠距工作優點,包含工時彈性、減少通勤及辦公場所成本、方便勞工照顧家庭及增加鄉村、身障者工作機會等。遠距工作缺點,包含雇主指揮管理較難實現、工作與生活界限難以區分、工時及加班費計算爭議、資訊安全風險、隱私權維護及職業災害認定困難等。] [5: 邱琮浩,勞動部舉辦「推動數位時代以人為中心的職業安全衛生措施」APEC工作坊,工商時報,2023年12月12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1212701613-43010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7日。] (二)中華經濟研究院調查報告指出,遠距工作模式下,勞資雙方最關心事項,依序為「工作監督機制」、「薪資」、「與傳統工作模式相同之福利」、「明確的法規制度」、「提供所需電腦網路設備」[footnoteRef:6]。此外,有論者歸納遠距工作所涉勞動法律相關議題包含[footnoteRef:7]:勞雇雙方遠距工作請求權、雇主設備提供義務[footnoteRef:8]、雇主出勤紀錄備置[footnoteRef:9]、延長工時工資認定[footnoteRef:10]、勞工隱私與離線權之保障及職業災害認定[footnoteRef:11]等勞動權益事項。COVID-19疫情加速遠距工作之應用及發展,後疫情時代隨著ICT日益發達,遠距工作仍會持續擴張[footnoteRef:12]。 [6: 葉冠妤,中經院調查:疫情後企業允許員工申請遠距辦公增1倍,聯合新聞網,2023年11月21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588462,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1月24日。] [7: 沈以軒,2023最完整!1小時掌握「遠距工作權益」指南|老闆及員工都要知道的最新法規與真實案例!,2022年12月27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pZ06fJ8SA,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4日。] [8: 參照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動部前身)2000年10月16日勞資2字第0043550號函示意旨,有關生產設備如電腦、行動裝置,軟體、通訊設備等,如係屬勞務成本,似不應轉嫁勞工負擔。] [9: 勞動基準法第30條第5項及第6項規定,雇主應置備勞工出勤紀錄,並保存5年。前項出勤紀錄,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勞工向雇主申請其出勤紀錄副本或影本時,雇主不得拒絕。。] [10: 由於遠距工作場域非受雇主直接監控,因此實務見解對於加班事實認定採取較為嚴格之立場,多認為勞工有依加班申請制度申請加班之義務,或須舉證其有受雇主要求延長工作時間,雇主始生相應之加班費給付義務。] [11: 勞工遠距工作期間如發生職害災害,因場域並非雇主所提供或能實質監控,勞工對此過程始末與執行職務所致等事,應負擔較高之舉證(釋明)責任。] [12: 陳叡瑜,徐雅媛、蔡奉真,《居家遠距工作對健康影響之初步探討》,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23年6月,頁2。] (三)主要國家對遠距工作相關政策及法制規定,簡要說明如下:   1.歐盟 歐盟於 2002 年訂定「遠距工作框架協議」(Framework Agreement on Telework)(下稱「遠距協議」),目的在提高企業生產力及競爭力,並於靈活性及安全間取得必要之平衡[footnoteRef:13]。各成員國在法律保留及明確性原則下,持續進行與遠距工作及離線權立法討論[footnoteRef:14]。2021年歐洲議會立法賦予勞工劃清工作與生活界限之權利,並設立遠距工作最低勞動條件。歐盟職業安全衛生署2022年發表「遠距工作時預防肌肉骨骼傷害指引」,鼓勵雇主及勞工共同努力預防肌肉骨骼疾病,並保持遠距工作者身心健康[footnoteRef:15]。 [13: 申康,〈如何完善遠距工作相關法令機制之研究〉,《人力規劃及發展研究報告》,第22輯,2023年2月,頁311-312。] [14: 許雲翔、成之約、李右婷、黃鼎佑、劉士豪,同註1,頁3。德國於2020年提出遠距工作專法草案,其間適逢政黨輪替而暫停討論。歐洲議會及其他主要國家,如葡萄牙與比利時等,仍持續進行遠距工作及離線權相關立法討論。] [15: 張維珊、陳怡如、陳振菶、蔡詩偉、葉沛杰、張國明、陳美蓮,〈遠距工作之職業衛生問題與管理政策初探〉,《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31卷,第1期,2023年3月,頁4、8。] 2.美國 美國自1970 年代開始發展遠距工作模式,911事件及禽流感災害後,為使政府組織得以持續運作,乃分散員工工作場所,進而推廣遠距工作[footnoteRef:16]。2010 年發布《遠距工作強化法》(The Telework Enhancement Act),奠定遠距工作實施基礎及勞雇責任歸屬。商務部(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2014年修正「遠距工作計畫」,內容包括遠距工作定義、分類、適用範圍、目的及執行程序(例如申請資格、遠距工作協議應具備之約定內容、申訴機制等)[footnoteRef:17]。2021年訂定「聯邦政府遠距工作及偏遠地區工作指引」,規定實施遠距工作前,應完成評估、培訓並簽訂書面協議[footnoteRef:18]。 [16: 許雲翔、成之約、李右婷、黃鼎佑、劉士豪,同註1,頁20。] [17: 國家發展委員會,虛擬世界發展法規調適規劃方案核定本,2017年9月19日,網址: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9D32B61B1E56E558&sms=9D3CAFD318C60877&s=14228CADEF82D7A6,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5日。] [18: 張維珊、陳怡如、陳振菶、蔡詩偉、葉沛杰、張國明、陳美蓮,同註15,頁9-10。] 3.日本 日本厚生勞動省將遠距工作區分為居家工作、移動性工作及衛星辦公室工作等3類[footnoteRef:19]。2021年3月頒布「適當導入和推動實施遠距工作指導方針」,規定雇主在實施遠距工作前,應先提供遠距工作者完整教育訓練。依日本《勞動基準法》規定,若於遠距工作時發生職業事故,雇主應承擔補償責任;《勞動契約法》亦規定,在雇主指揮監督發生的遠距職傷事故,屬於職傷事故保險理賠範圍 [footnoteRef:20]。依日本總務省通信利用動向調查結果顯示,2022 年日本企業引進遠距工作占全體企業51.7%[footnoteRef:21]。日本政府為此,建立遠距工作專責網站,單一諮詢窗口,並導入遠距工作之方法步驟等[footnoteRef:22]。 [19: 日本厚生勞動省,遠距辦公的定義,網址:https://telework.mhlw.go.jp/telework/about/,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1月24日。居家辦公(在宅勤務)指勞動者離開公司工作場所,在家提供勞務。衛星辦公室辦公(サテライトオフィス)指在總部辦公室以外的固定場所工作的一種形式。行動辦公(モバイルワーク)指在移動情況下,使用筆記型電腦、智慧手機等,靈活選擇場所展開業務的一種形式。] [20: 張維珊、陳怡如、陳振菶、蔡詩偉、葉沛杰、張國明、陳美蓮,同註15,頁9。] [21: 日本總務省,令和4年(2022年)通信利用動向調査結果, 2023年5月29日,網址:https://www.soumu.go.jp/johotsusintokei/statistics/data/230529_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1月28日。] [22: 李右婷,〈日本遠距工作挑戰與策略之研究〉,《東亞論壇季刊》,第 518期,2022年12月,頁32。] 四、探討研析 (一)遠距工作應透過勞資協商,並於勞動契約中明定勞動條件 依歐盟之規範,遠距工作屬於自願性質(voluntary),勞雇雙方對遠距工作都有參與或拒絕的權利[footnoteRef:23]。我國現行法律,對遠距工作相關事項尚無明文規定,勞工並無遠距工作請求權,雇主亦不能強制勞工遠距工作[footnoteRef:24]。爰建議勞資雙方在實施遠距工作型態前,應透過協商經勞資雙方同意後實施,並將雇主遠端監控範圍、工時計算、績效評估、設備負擔、勞工隱私及離線權(工作時間外有屏蔽雇主連絡之權利)等事項,明定於勞動契約,以減少相關勞資爭議。 [23: 黃煥榮,〈以電傳勞動促進工作生活平衡-兼論芬蘭的經驗與啟示〉,《台灣勞工季刊》, 第57期,2019年3月,頁92。] [24: 雇主如有勞工遠距工作之需求,仍應依勞動基準法第10條之1,調動5原則規定辦理。] (二)建立遠距工作的職業健康風險評估及管理機制 遠距工作易造成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社交隔離(social isolation)可能導致精神緊張、抑鬱、焦慮等不良後果,致使勞工生產力下降,並對其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而引發相關職業傷害[footnoteRef:25]。參酌國際勞動公約及美、日等國作法,企業欲將導入遠距工作時,宜先進行人格特質測驗,及完整教育培訓。建議主管機關研議建立遠距工作者專責網站或健康諮詢管道,以完善遠距工作者職業健康風險評估及管理機制。 [25: 張維珊、陳怡如、陳振菶、蔡詩偉、葉沛杰、張國明、陳美蓮,同註15,頁3、6。] (三)重要事項提升至法律位階或授權法規命令訂定 勞動部於2017年訂定「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2021年訂定「居家工作職業安全衛生參考指引」,對遠距工作雖已有相關規範,惟因屬行政指導性質,未具有法律拘束力,難以落實對該型態工作者權益保障。為符合法律保留原則並減少相關勞資爭議,爰建議參酌國際勞動公約及歐盟「遠距協議」,研議修法明定遠距工作定義及勞資雙方權利義務,將重要事項提升至法律位階,或授權訂定法規命令,俾利強化對遠距工作者之權益保障。 撰稿人:陳建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373/File_19797959.docx
R02326
集資平臺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草案之法制問題研析
消費者保護法
方華香
2024-01-0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26 議題研析 1、 題目:集資平臺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草案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消費者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 隨著網路與社群影響力擴大,集資平臺產業蓬勃發展,集資專案件數、集資金額與贊助人數屢見新高,集資平臺已成為新創或傳統產業積極嘗試籌資之管道。因集資專案之構想商品或服務尚未完成開發或生產,具高度不確定性,與一般商品或服務已是市面可見,廠商可生產提供無虞之情況不同,消費者面臨較高風險。為兼顧集資平臺發展以及消費者保護之需求,數位發展部爰依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之授權,於民國112年11月27日以數授產經字第1124001021號公告,預告訂定「集資平臺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草案」(下稱本草案),並於刊登公報隔日起60日內對外徵詢意見。本草案包括應記載事項13點,不得記載事項8點,規範重點包含揭露集資專案資訊、強化履約風險控管機制等,期以保障贊助人權益,並提升集資平臺服務之品質 。 四、探討研析 (1) 群眾集資之類型 以群眾與獲取資金之發起人(或新創事業,下略)間關係區分,群眾集資略有5種類型:1、捐贈:群眾贈與發起人資金,發起人無任何義務;2、回饋:發起人承諾給予小禮物或紀念品等回饋,但不涉及給付利息或分享盈餘;3、預購:群眾出資預購發起人將著手創造之產品或服務,視為預先購買之對價;4、借貸:發起人取得資金後,日後須依約償還資金;5、股權:群眾以資金取得發起人之股權 。 第2種與第3種類型,適法性較無疑義;至於第4種類型之法律關係涉及放款,實際上結構與網路借貸平臺(peer to peer,P2P)相同 、第5種類型與股權有關,分別可能涉及銀行法、證券交易法,而有適法性疑義。經營借貸與股權投資兩種類型之集資平臺,在英國係由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FCA)納管 。 (2) 本草案僅適用於特定類型之集資平臺業者 依本草案前言規定,本草案所稱集資平臺業者,指提供數位服務使提案人與贊助人締結「集資專案」契約之業者,即 提供集資平臺服務之企業經營者;而所稱集資專案,指已具構想、尚未完成開發或生產之商品或服務,並由提案人以集資專案計畫所載內容向贊助人募集資金後, 依集資專案內容產出、提供贊助人之專案。 簡言之,本草案僅適用於將募集資金用在已具構想、尚未開發或生產之商品或服務,於產出後,將該商品或服務提供贊助人之預購型集資服務之平臺業者。 (3) 宜就不同法律關係分別釐清與明定相關資訊揭露事項 集資平臺係提案人與贊助人(消費者)間之中介平臺,本草案應記載事項第1點明定平臺業者為企業經營者;而本草案應記載事項第4點有關揭露集資專案資訊之規定,要求平臺業者應於集資專案頁面載明包括消費者保護法(下稱消保法)第18條第1項規定之相關資訊,以充分揭露提案人、集資產品或服務等正確資訊。 查消保法第18條第1項係規定:「 企業經營者以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方式訂立契約時,應將下列資訊以清楚易懂之文句記載於書面,提供消費者:一、企業經營者之名稱、代表人、事務所或營業所及電話或電子郵件等消費者得迅速有效聯絡之通訊資料。二、商品或服務之內容、對價、付款期日及方式、交付期日及方式。三、消費者依第19條規定解除契約之行使期限及方式。四、商品或服務依第19條第2項規定排除第19條第1項解除權之適用。五、消費申訴之受理方式。……」本草案要求揭露集資專案資訊,而集資專案資訊又包含消保法第18條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之書面告知事項,似係將提案人與贊助人間因集資專案成立之法律關係,定性為通訊或訪問交易,而通訊或訪問交易之企業經營者為提案人。 簡言之,消費者(贊助人)使用平臺業者之服務,成立一個消費法律關係(企業經營者為平臺業者);其加入集資專案,與贊助人間另成立一個通訊或訪問交易之法律關係(企業經營者為提案人)。加入集資平臺之集資專案時,若平臺業者另有收取服務費或手續費等對價,包含付款期日、方式等資訊,應否亦有揭露義務?倘消費者(贊助人)對提案人行使消保法第19條規定之7日解約權(無須說明理由及負擔任何費用或對價),則與平臺業者間之法律關係是否亦附隨解約?等,涉及解除權之行使及契約之重要權利義務事項,依消保法第17條第2項規定,得為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之內容。本草案應記載事項第4點僅明定應揭露集資專案資訊,並未及於因參與集資專案而使用平臺服務所成立契約之重要事項之資訊揭露,由於兩個法律關係雖係不同,卻可能連動影響,本草案似宜分別釐清與明定相關資訊揭露事項,以資明確。 (4) 強化平臺業者之履約風險控管機制之檢視與建議 考量集資專案不成功時提案人無法履約,贊助人求償無門,本草案應記載事項第13點訂有平臺業者之履約風險控管機制。明定平臺業者須按集資專案金額、履約風險或能力、提案人經濟規模,依不同比例保留贊助人贊助款,於爭議發生時指示金流業者退還予贊助人。另保留款項視提案人履約程度,依比例遞減,給付予提案人。此點規定,略有下列疑義,宜予釐清後明定: 1. 由平臺業者與提案人約定保留款項之不同比例之妥適性疑慮 平臺業者以保留款項作為履約風險控管機制,既係保護贊助人之重要機制,則保留款項比例完全委由集資平臺業者與提案人約定,似乎過度仰賴平臺業者之素質。相較於零散群眾(贊助人)或提案人(個人或新創事業),平臺業者享有較優勢地位。主管機關訂定本草案既係賦予集資平臺定型化契約一定法律效力,則或可考量同時訂定保留款項之合理比例區間,例如保留款比例為5%-10%、10%-20%或類此比例,並輔以集資金額不同門檻、提案人不同經濟規模等訂出較細部之比例區間,以克竟全功。 2. 保留款項應與平臺業者自有資金分離,要求平臺業者採取專款專戶、信託、履約保證等機制 觀諸本草案應記載事項第8點、第10點、第12點等之說明欄,有參採第三方支付服務或即時通訊軟體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等現行規定者,復查第三方支付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第6點及即時通訊軟體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第5點分別訂有支付款項之保障、履約保障機制等規範,本草案應記載事項第13點之保留款項似應仿照之,要求平臺業者採取專款專戶、信託、履約保證等機制,以資周全。 撰稿人:方華香 � 參照集資平臺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草案總說明,行政院公報,第29卷,第224期,112年11月27日。 � 邵慶平,〈文創產業籌資與群眾集資〉,《月旦法學教室》,第123期,102年1月,頁79;王文宇,〈網路金融的發展與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238期,104年3月,頁9。 � 王文宇,同前註,頁9。 � 谷湘儀,〈 P2P網路借貸平台監管發展之借鏡與省思〉,《月旦律評》,第18期,112年9月,頁67-68;林佳儒,〈英國股權式群眾募資簡介—以近期監管規則發展為中心〉,《科技法律透析》,第27卷,第 4期,104年4月,頁30。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362/File_19797901.doc
R02325
涉外案件警務通譯規定之法制問題研析
刑事訴訟法;入出國及移民法
林智勝
2024-01-0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325 議題研析 一、題目:涉外案件警務通譯規定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事訴訟法、入出國及移民法 三、背景說明 (一) 112年12月4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舉行「為落實新住民權益保 障,探討通譯人才培訓與認證制度」公聽會,內政部表示刻 正邀集相關單位,研擬通譯制度精進試辦計畫[footnoteRef:1]。 [1: 立法院第10屆第8會期內政委員會「為落實新住民權益保障,探討通譯人才培訓與認證制度」公聽會(112年12月4日,衛生福利部書面報告),網址:https://ppg.ly.gov.tw/ppg/SittingAttachment/download/2023112415/02023108201507117002.pdf,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20日。] (二)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10條[footnoteRef:2]: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權由一個獨立而無偏倚的法庭進行公正和公開的審訊,以確定他的權利和義務並判定對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第11條第1項[footnoteRef:3]:凡受刑事控告者,有未經獲得辯護上所需的一切保證的公開審判而依法證實有罪以前,有權被視為無罪。另根據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31號一般性建議,在刑事司法系統的司法和運作中預防種族歧視規定,各締約國要有效地保障這些權利就必須制定制度,為屬於序言部分最後段落提及群體的人免費提供律師和通譯,同時提供法律援助或諮詢和通譯服務[footnoteRef:4]。 [2: 法務部網站,世界人權宣言(聯合國大會1948年12月10日,第 217A(III)號決議通過並宣佈),網址:https://www.humanrights.moj.gov.tw/media/12941/591093319206.pdf?mediaDL=true,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28日。] [3: 同註2。] [4: 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網站,自由與人身安全權相關國際人權規範,網址: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ved=2ahUKEwjH2v_yz56DAxU7h1YBHe0AWwQFnoECAoQAQ&url=https%3A%2F%2Fwww.ey.gov.tw%2FFile%2FDC25F74392E51D9C%3FA%3DC&usg=AOvVaw0UuxFKIW9FkpfuFmRgRPVs&opi=89978449,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20日。] (三)惟查,近5年地方檢察署辦理涉外案件偵查終結13萬8,663人,占全般刑案之3.7%。終結人數呈逐年增加趨勢,自107年2萬79人增至111年2萬8,846人,為近5年最多[footnoteRef:5]。另110年與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地區、港澳配偶中,就地區別觀察,以東南亞地區配偶2,703人(占33.10%)最多,大陸地區配偶2,067人(占25.31%)次之。若就大陸、港澳地區以外配偶人數之原屬國籍來看,以越南籍1,603人最多,日本籍747人次之,美國籍559人居第3[footnoteRef:6]。基於前述外籍人士眾多,涉外案件警務通譯,因各語系通譯數量不足、或執行職務不當,相應所衍生的訴訟紛爭也日益增加,通譯制度容有討論空間。 [5: 法務部網站,涉外案件統計分析,地方檢察署辦理涉外案件偵查終結人數統計,網址:https://www.rjsd.moj.gov.tw/RJSDWeb/common/WebListFile.ashx?list_id=1916,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20日。] [6: 內政部網站,內政統計通報,111年第10週國人與非本國籍者結婚登記人數,網址: https://ws.moi.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AwL3JlbGZpbGUvMC8xNTQ1NC9iMDIzZjZmYy1jOTYzLTQwM2UtOTQ0My01ZWI0MzUyMmUyMTUucGRm&n=MTEx5bm056ysMTDpgLHlhafmlL%2FntbHoqIjpgJrloLFf57WQ5ama55m76KiY5qaC5rOBLnBkZg%3D%3D&icon=.pdf,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20日。] (四)美國、日本通譯制度簡介 1.美國 197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庭通譯法》,規定強制使用通譯的場合。該法規定於刑事案件中或美國政府為一造之民事訴訟,若主審法官認定當事人或證人為不通曉英文或是瘖啞人,以致於不能瞭解程序之進行,從而無法與其律師或法官溝通時,法官應使用具通譯證照之通譯。若無具有通譯證照之通譯可用,則法官應使用適當之通譯[footnoteRef:7]。 [7: 監察院網站,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天主教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南洋台灣姊妹會北部辦公室、新移民勞動權益促進會、婦女救援基金會及原住民政策協會等司法要專業推動聯盟到院陳訴調查報告書,網址:https://cybsbox.cy.gov.tw/CYBSBoxSSL/edoc/download/2977,頁233,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20日。] 2.日本 日本《刑事訴訟法》第175條規定:「令不通曉國語者陳述時,應由通譯員進行傳譯。」日本警察《犯罪搜查規範》(平成22年國家公安委員會規則第5號)第233條規定警官對於不通曉日語之外國人調查或採取相關措施時,倘不通曉該外國人之語言,應備通譯[footnoteRef:8]。 [8: 松尾浩也監修,《條解刑事訴訟法》,弘文堂出版社,98年10月,頁324。] 四、探討研析 (一) 《刑事訴訟法》司法通譯之法規檢視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99條:「被告為聽覺或語言障礙或語言不通者,應由通譯傳譯之;必要時,並得以文字訊問或命以文字陳述。」查修正前《刑事訴訟法》第99條規定:「被告為聾或啞或語言不通者,得用通譯,並得以文字訊問或命以文字陳述。」當時是否使用通譯,係屬檢察官與法院之職權,惟本條文於108年12月17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footnoteRef:9]刪除原有的歧視性用語,另為平等保障聽覺、語言障礙或語言不通人士接近使用司法權利,法院應主動委請通譯協助。本次三讀條文已修改為「應」用通譯,限縮法院或檢察官決定使用通譯與否之裁量權。 [9: 本院委員王定宇等23人擬具「刑事訴訟法第99條條文修正草案」,於108年12月17日經立法院第9屆第8會期第14次會議完成三讀。立法院第9屆第8會期第1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46號,委員提案第20280號之1,108年11月27日印發,頁討201。] (二) 涉外案件警務使用通譯之法規檢視 國際移工、外籍配偶與外籍旅客入出我國國門,因語言隔閡及生活習慣差異,難免衍生司法案件糾紛,為保障外國人與新移民在我國人權受到平等保障,警務通譯需求日增。查「檢察機關辦理刑事案件使用通譯應行注意事項」第8點規定「各檢察機關單一窗口聯合服務中心及開庭報到處應備置使用通譯聲請書,俾利需要傳譯服務之刑事案件當事人或關係人填寫。」藉以落實不通曉國語人士訴訟權益之保障;次查為精進警察機關通譯制度,內政部警政署參據歐盟2008年至2016年執行之「刑事訴訟程序(含警詢期間)以視訊媒介傳譯之研究(AVIDICUS Projects)」,訂頒「警察機關涉外案件使用遠距傳譯作業程序」,各警察機關必要時得通報啟動機制[footnoteRef:10]。然實務上,依據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所載「通譯制度改革」,其中「人力之不足與利益衝突」部分指出,由於法庭設置通譯未發揮功能,導致需要通譯時,反而是由職司逮捕的外事警察直接擔任所捕被告之通譯,或是由陪同當事人出庭的社工擔任臨時翻譯[footnoteRef:11],恐有違通譯公正中立義務,通譯制度改革刻不容緩。 [10: 立法院第10屆第8會期內政委員會「為落實新住民權益保障,探討通譯人才培訓與認證制度」公聽會(112年12月4日,內政部警政署書面報告),網址:https://ppg.ly.gov.tw/ppg/SittingAttachment/download/2023112415/31300122091172002002.pdf,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28日。] [11: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網站,通譯制度改革,網址:https://www.jrf.org.tw/keywords/57,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20日。] (三) 建議增訂司法通譯人員法,區分司法通譯人員與一般通譯人員 ,並使當事人得自行選任通譯 我國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相較,至今仍無全國統一之通譯招募考試或取得證照系統,故建議: 1.比照前述美國《法庭通譯法》,研擬制定司法通譯人員專法, 規範司法通譯人員資格、保障執行職務之權利、規範工作基本原則及執業範圍等。 2.考量將《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內關 於「通譯」之規定,修正為「司法通譯」,使司法通譯人員與 一般通譯人員作區別。 3.另建議於《入出國及移民法》第9章移民輔導及移民業務管 理,新增條文明定「一般通譯」人員制度之規定,落實新移民 人權之保障。 4.司法通譯品質影響訴訟當事人之自由、財產或人格權等各項權益甚鉅,若訴訟當事人認為所聘通譯專業程度或其他因素不符需求,可參酌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成果報告之建議,訴訟當事人經聲請同意後得於司法通譯人才資料庫所建置之司法通譯名冊有自行選任通譯之權利[footnoteRef:12],保障通譯事務之溝通無礙。 [12: 總統府網站,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成果報告,確立司法通譯之專業性,頁34,網址: https://www.president.gov.tw/File/Doc/1754f2f0-c60d-4de1-a2e3-4c967610bcaa,最後瀏覽日期:112年12月20日。] 撰稿人:林智勝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36360/File_1979789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