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_no
stringlengths 6
7
⌀ | title
stringlengths 4
50
⌀ | related_laws
stringlengths 2
149
⌀ | authors
stringclasses 76
values | published_date
stringlengths 10
10
⌀ | content
stringlengths 131
23.5k
⌀ | doc_url
stringlengths 90
91
⌀ |
---|---|---|---|---|---|---|
R02684 | 校園學生行動載具使用及管理相關問題研析 | 教育基本法;學校衛生法 | 蔡月秋 | 2025-02-1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84
議題研析
1、
題目:校園學生行動載具使用及管理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教育基本法、學校衛生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教育部於108年訂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以下簡稱行動載具使用原則),明定校園內使用行動載具,除教師引導學習或緊急必要聯繫時使用外,其餘時間應以關機為原則,也規定對學生使用於與學習無關之活動,應予必要管理,以符合教學現場及學生合理合規使用行動載具之需求。由於學生手機成癮問題日漸嚴重,教育部擬修正行動載具使用原則,除現行規定在校原則須關機之外,將增訂由學校或各班統一保管為原則。預計於114年2月開學前完成修正草案,提供學校訂定行動載具使用及管理的參考依據
。
四、問題爭點
在網路數位時代中,手機及平板電腦等行動載具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青少年學生族群過度使用手機、沉迷於社群媒體所帶來的手機成癮等問題,成為學校和家長共同關心的議題,如何平衡行動載具的使用以促進學習,避免學生不當使用帶來干擾,影響學習成效,也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教育部透過修正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之方式,除應加強學生使用行動載具的正向引導及教育,對於校園行動載具使用管理規範之研修亦應做審慎評估,以達實際效益。
五、探討研析
(1)
為防制學生不當使用行動載具影響身心健康,允宜研議適度規範相關物品或行為
國民教育法第3條前段規定:「六歲至十五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育。」、高級中等教育法第2條第1項規定:「九年國民教育及高級中等教育,合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重視以學生中心的教學,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則提供國中畢業生依其性向、能力和興趣,升入高級中等學校或五專之分流選擇,並分別施予適性的課程和教學,以使每個學生潛能都能獲得開展
。隨著手機等行動載具成為現代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智慧型手機帶來很多便利性,可以讓學生即時查詢資料、獲取最新資訊,甚至在特定課堂上成為學習工具。然而,當手機使用不當,使得許多學生沉迷於手機遊戲、社群媒體,甚至在課堂上偷偷使用手機進行非學習活動,這些行為嚴重影響學習專注力與教學效果
。
所謂的「手機成癮」,是指個人因某種緣故而導致過度濫用手機、並且出現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應現象。手機成癮不僅影響一般人的日常作息,也可能帶來多方面的健康問題,如:長期使用手機的姿勢會造成肩、頸、下背肌肉痠痛,或因眼睛吸收手機螢幕的藍光而導致失眠或睡眠品質不良;其次,由於手機成癮者長期依賴線上資訊的刺激而缺少人際間的實體互動,可能會增加心理上的孤獨感與焦慮感,甚至引發憂鬱症狀。研究顯示,過度使用手機可能導致注意力缺乏、學業表現不佳或工作表現下降,這現象在青少年學生族群中尤其明顯
。
國民教育及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其教育乃係人格養成,有規律的學習課業,且學生心智尚未成熟,故此階段學生對於智慧型手機吸引力,尚處於未有一定克制力,須教師、家長加以管制。允宜研議適度規範危害學生健康之物品或行為,爰建議於學校衛生法第19條增訂第2項:「學校對影響學生健康之物品或行為,應適時管理或限制其使用。」透過增訂校園行動載具等可能影響學生身心健康之規範,以強化親師透過對學生手機成癮等行動載具管理問題之輔導作為。
(2)
學校管理學生使用行動載具,建議明定法源依據
近年有關網路與手機對於腦部影響的討論相當廣泛,特別是在澳洲宣布將禁止16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社群網站,以及牛津辭典選出腦腐為年度代表字,顯示網路成癮、手機成癮等狀況不僅影響青少年,更影響成人
。有關法國教育部於2017年12月宣布,自2018年起全法中、小學生將全面禁用手機,換言之,法國學校得在學生進校門起,就得由老師搜查學生書包,並保管攜帶入校之手機。全法手機普及率達80%,此項政策引起家長聯盟與教師工會的熱議。另英國則是由各校自由決定手機是否禁用;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邦,雖然早年即以在青少年手機中發現色情、暴力影片為由,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近年學校與家長都主張應該交由各校自行管理,而非一味禁止。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義大利,雖然該國自2007年起亦全面禁止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義大利教育部卻於2017年12月表示,正研議部分解禁,以利學生進行數位媒體學習
。
為了讓學生專心學習並減少網路社交媒體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美國部分學校已禁止學生使用手機,例如華盛頓州西雅圖公立學校有部分中學也已於2024年秋天加入學生禁用手機行列,要求學生在上課期間將手機鎖在校方提供的處所,僅能在特定情況下開鎖使用。且該部分中學考量,讓學生自由使用手機確實會干擾教師上課,導致每堂課平均損失5-15分鐘的教學時間,因此學校希望創造6小時左右的無手機空間,讓學生能專心上課,教師也能心無旁騖地進行教學,學校也規定家長若需緊急聯絡孩子,可隨時利用電話或電子郵件方式請校方安排協助訊息傳遞。此外,每間教室也備有手機保管處所的鑰匙,方便教師於必要時讓學生使用手機
。
經查我國僅以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作為學生使用手機等行動載具之規範,此原則僅針對學校內部管理學生事項為規範,然依上開各國立法例,部分國家以法律位階規範學生之行動載具使用及管理,以明確學校與學生之權利義務關係,例如法國將手機使用規定於教育法,且前開國家所規範手機限制方式,雖使家長與學生通訊有所受限,但對於學生持有手機之財產權、秘密通訊自由權、家長之親權等基本權利亦應合理規範並保障之,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以法律位階明文規範行動載具使用及管理之法源依據,避免衍生學生手機等個人財產權益因被沒收等行為而產生爭議。
撰稿人:蔡月秋
�莊璦筠,<手機管理各自為政 教育部拍板「統一保管」>,大紀元時報,第A8版,生活文教,2025年1月6日,網址:
https://nplnews.ly.gov.tw/news/202501061040030/%E6%89%8B%E6%A9%9F%E7%AE%A1%E7%90%86%E5%90%84%E8%87%AA%E7%82%BA%E6%94%BF%20%E6%95%99%E8%82%B2%E9%83%A8%E6%8B%8D%E6%9D%BF%E3%80%8C%E7%B5%B1%E4%B8%80%E4%BF%9D%E7%AE%A1%E3%80%8D?statisticMenu=%E6%AF%8F%E6%97%A5%E6%96%B0%E8%81%9E,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3日。
�教育部,<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報告>,(2024年10月17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彙編),頁95、97,網址:https://lis.ly.gov.tw/pubhearc/pubhearkm?.af3004000111010010100000000003^000100000E0000000000E2000423d#JUMPOIN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5日。
�教育部,<當前教育重大政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業務>,2024年12月30日,網址: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37E2FF8B7ACFC28B,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5日。
�李珮瑩,<校園手機管理 關鍵在學生自控力>,聯合新聞網,2025年1月5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8468957,日期:2025"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8468957,�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5日。
�張雲潔,<手機成癮怎麼辦?>,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2024年11月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CFB4198B850ECC95&sms=F3B948768F07712C&s=E27A1D57E59D2852" �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CFB4198B850ECC95&sms=F3B948768F07712C&s=E27A1D57E59D285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6日。
�葉立斌,<防兒童手機成癮!心理師:給孩子手機前 先問自己5問題>,健康網站,2024年12月11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900251,日期:113"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90025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6日。
�李森永,<中小學校園中智慧型手機使用的美麗與哀愁?各國經驗及其啟示>,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80期,2019年2月,網址: � HYPERLINK "https://epaper.naer.edu.tw/upfiles/edm_180_3174_pdf_0.pdf" �https://epaper.naer.edu.tw/upfiles/edm_180_3174_pdf_0.pdf�,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7日。
�陳鐘民,<美國華盛頓州的 2 所中學禁止學生在上課期間使用手機>,臺灣研究教育資訊網,2024年6月20日,網址:https://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2065554&resCtNode=45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7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520/File_19846275.doc |
R02683 | 機車考照年齡下修相關問題研析 |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楊盛旺 | 2025-02-1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83
議題研析
一、題目:機車考照年齡下修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根據交通部資料[footnoteRef:1],近年取締無照駕駛交通違規案件,每年平均約30萬件,其中未成年人無照駕駛每年平均約3.9萬件,整體而言,變化不大;據報載[footnoteRef:2],無照駕駛情況居高不下,有地方首長表示,不少偏鄉地區缺乏大眾運輸工具,高中學子上下學騎機車比較方便,然現行法規規定考領輕型或普通重型機車[footnoteRef:3]駕照須年滿18歲[footnoteRef:4],爰建議中央下修機車考照年齡至16歲。 [1: 「偽變造車牌或其他隱匿車牌方式之查緝與防制暨如何有效杜絕無照駕駛猖獗之亂象」專題報告,交通部,113年11月18日,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交通委員會第10次全體委員會議。] [2: 藍于洺、李建緯,無照駕駛率居高不下,地方首長盼降考駕照年齡至16歲,TVBS新聞網,114年1月6日,網址:https://news.tvbs.com.tw/life/274152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7日。] [3: 本議題主要探討汽缸總排氣量(下同)250cc以下之普通重型及輕型機車。] [4: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60條第1項第1款第1目規定,考領普通駕駛執照、輕型或普通重型機車駕駛執照須年滿18歲,最高年齡不受限制。]
四、問題爭點
對於機車考照年齡下修至16歲相關課題,民眾看法不一,有高中生認為可行,尤其家住較偏遠地區學生,公車班次少,會有需要騎機車;但也有家長持反對意見,認為16歲以下孩子不夠成熟,容易衝動飆車,不妥,太危險[footnoteRef:5]。機車考照年齡下修相關課題引發討論,為確保民眾騎乘機車之安全,值得進一步探討。 [5: 于維寧,鍾東錦喊話中央:機車考照降至16歲 減少無照駕駛、灌輸正確觀念,Yahoo奇摩(即時新聞),113年12月18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9%8D%BE%E6%9D%B1%E9%8C%A6%E5%96%8A%E8%A9%B1%E4%B8%AD%E5%A4%AE%EF%BC%9A%E6%A9%9F%E8%BB%8A%E8%80%83%E7%85%A7%E9%99%8D%E8%87%B316%E6%AD%B2-%E6%B8%9B%E5%B0%91%E7%84%A1%E7%85%A7%E9%A7%95%E9%A7%9B%E3%80%81%E7%81%8C%E8%BC%B8%E6%AD%A3%E7%A2%BA%E8%A7%80%E5%BF%B5-073949012.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7日。]
五、探討研析
(一)我國與國外機車駕駛訓練及駕照考驗方式[footnoteRef:6] [6: 林大傑、劉欣憲、姜琇森、溫傑華、張立言、曹瑋玲、 楊佳蓉、周冠瑜、陳璟誼、葉祖宏、賴靜慧、周文靜,國內駕駛訓練、駕駛執照考驗及駕駛人管理制度之通盤檢討(上冊),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11年3月,頁2-1至頁2-311。]
有關我國與國外之機車駕駛訓練及駕照考驗方式(包含最低考照年齡、考驗內容、是否強制參加駕駛訓練等)摘述如次:
1、 我國
250cc以下(普通重型及輕型)機車最低考照年齡為18歲,駕照考驗內容包含筆試(交通規則)、場考(場內駕駛考驗),無路考;初考領駕照者,須先參加道路安全講習。另無規定強制性之機車駕駛訓練課程。
2、 日本
400cc以下(重型及輕型)機車最低考照年齡為16歲;駕照考驗內容包含筆試(學科理論測試)、場考,無路考;50cc至400cc機車,有提供非強制性之機車駕駛訓練課程35至41小時。
3、 韓國
125cc以下機車最低考照年齡為16歲,其他不限制排氣量則為18歲;駕照考驗內容包含筆試、場考,無路考;125cc以下機車,有提供非強制性之機車駕駛訓練課程13小時。
4、 美國
以加州為例,15歲半至20歲取得機車培訓計畫證,即可申請機車學習駕照,滿21歲可不用申請學習駕照;滿18歲者即可申請正式駕照,但未滿20歲者需持學習駕照至少6個月。正式駕照考驗內容包含筆試、場考,無路考。
未滿21歲之駕駛人需接受強制性之駕駛訓練課程(17小時),訓練課程包含基本學科理論及操作技能;滿21歲之駕駛人則可選擇參加駕駛訓練或是直接進行考驗。
5、 德國
AM類(50cc以下)機車與A1類(50cc至125cc)機車考領駕照須年滿16歲;A2類(輸出馬力35kw以下)機車須年滿18歲。駕照考驗內容包含學科(筆試)、術科(路考)。
AM類駕照考驗需先接受強制性之21小時學科訓練,A1類及A2類駕照考驗則需接受42小時學科及術科訓練。
6、 英國
以A1類(125cc以下)機車為例,考領駕照前,滿15歲9個月即可向駕駛執照及車輛牌照申請核發機構(Driver and Vehicle Licensing Agency,DVLA)申請學習駕照,其後至駕駛訓練學校參加強制性訓練課程(Compulsory Basic Training),課程包含基本理論、實用騎車技巧,以增加經驗參加後續之機車駕照考驗。
125cc以下機車最低考照年齡為17歲。駕照考驗內容包含筆試(理論及危險感知測試)、術科(第1階段場考與第2階段路考)。
前開各國機車最低考照年齡限制各有不同,大多訂於16歲至18歲間,歐美等國家之考照年齡較低,然多有學習駕照制度及分階段考驗制度等配套措施,作為風險控管措施。另大多數國家提供機車駕駛訓練課程,然部分國家要求強制參加;也有國家僅針對考照年齡較低之駕駛人要求強制參與駕駛訓練,如美國(加州)規定未滿21歲申請考照者需完成17小時訓練課程,方可申請學習駕照進行練習。有關機車駕照考驗內容,多數國家規定需通過筆試及場考,另有國家須通過路考測驗,如英國、德國等。
(二)建議中央主管機關宜就現行機車駕駛訓練、駕照考驗等議題通盤檢討評估下修機車考照年齡之可行性,並優先協助地方政府改善其偏遠地區交通問題
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11年3月之研究報告[footnoteRef:7],統計5年間(104年至108年)共發生機車事故約139萬件,整體(含汽車事故)事故共約157萬件,機車涉入事故比率[footnoteRef:8]約88.5%,相當於整體事故中有近90%與機車有關;又機車涉入事故當事人之年齡分布,以18歲至24歲之年輕族群約占1/3最多,其中以18歲至19歲之年齡層發生機車事故機率[footnoteRef:9](逾12%以上)最高。再者,該研究報告分析比較機車與汽車事故傷亡程度,其中機車事故受傷比率87.21%,汽車9.12%,一旦發生機車事故有近9成比率會受傷,而汽車僅近1成;機車事故死亡比率0.33%,汽車0.08%,機車為汽車之4倍。 [7: 林大傑、劉欣憲、姜琇森、溫傑華、張立言、曹瑋玲、 楊佳蓉、周冠瑜、陳璟誼、葉祖宏、賴靜慧、周文靜,國內駕駛訓練、駕駛執照考驗及駕駛人管理制度之通盤檢討(下冊),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11年3月,頁4-4至頁4-6。] [8: 機車涉入事故比例=機車事故件數/整體事故件數*100%。] [9: 發生機車事故機率=機車事故人(次)數/機車駕照持有人數*100%。]
另再依交通部道安總動員網站之最新統計資料[footnoteRef:10]顯示,年輕人(18歲至24歲)機車騎士於110年事故死傷人數103,586人,111年105,418人、112年109,233人,逐年增加,且少年(13歲至17歲)無照機車騎士(110年至112年)事故死傷人數,平均每年亦高達6,614人[footnoteRef:11]。 [10: 交通部道安總動員網站,網址:https://roadsafety.tw/Dashboard/Custom?type=%E7%B5%B1%E8%A8%88%E5%BF%AB%E8%A6%BD%E5%9C%96%E8%A1%A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7日。] [11: 110年6,646人,111年6,711人,112年6,485人,3年平均每年6,614人。]
前開報載所提因偏遠地區公車班次少,公共運輸較不便利,為利高中生騎乘機車通學,有地方政府提出下修機車考照年齡至16歲之建議,然依前開研究報告顯示,104年至108年間,近9成交通事故與機車有關,並以18歲至19歲之新手駕駛發生事故機率最高,且機車事故傷亡比率亦明顯高於汽車,再依前開道安總動員網站之統計資料,110年至112年間,年輕人(18歲至24歲)機車騎士事故死傷人數逐年增加,少年(13歲至17歲)無照駕駛死傷人數並未呈現明顯減少趨勢,爰建議中央主管機關宜參酌各國相關作法就現行機車駕駛訓練、駕照考驗等議題通盤檢討評估下修機車考照年齡之可行性;並優先協助地方政府改善其偏遠地區交通問題,以滿足學生通學、民眾通行之交通需求並確保交通安全。
撰稿人:楊盛旺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518/File_19846273.docx |
R02682 | 兒童死因回溯分析法制問題淺析 |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陳秋芬 | 2025-02-1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8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兒童死因回溯分析法制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
,根據教育部統計,近年來我國兒童及少年
(以下簡稱兒少)自殺、自傷事件持續增加,校安通報人次顯著攀升。截至2023年
,各學制學生自殺、自傷通報總人次達15,196人,較2019年的4,477人增加超過1萬人次。其中,國小學童通報人數由2019年的353人次增至2023年的1,583人次,甚至2023年還出現8起幼兒園自殺、自傷通報。過去5年間,共有9名國小學童及2名幼兒園學童輕生。
有論者指出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兒少權法)規定,政府僅針對6歲以下兒童進行死亡原因回溯分析(CHILD DEATH REVIEW,以下簡稱CDR)。然而,近年來7歲至18歲兒少輕生事件頻繁發生,卻僅停留於統計層面,缺乏深入分析,導致無法有效從環境因素或制度機制著手進行預防。因此,建議應針對7歲至18歲兒少輕生事件建立CDR機制,並由中央政府統籌推動,據此完善相關預防機制,降低兒少自殺發生率。
四、問題爭點
根據兒少權法第13條第1項規定:「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進行6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並定期公布分析結果。」現行規定僅限6歲以下兒童進行CDR。然而,考量兒少自殺比例逐年攀升,且如英國
之外國立法例亦規定對未滿18歲所有兒童
死亡個案均需進行全面回溯分析
。是本文擬針對CDR之定義與特色,並就英國規定為簡介,並提出兒少權法關於CDR修法建議,以供後續修法參考。
五、探討研析
(一) CDR定義及其特色
CDR
是一種制度,透過回溯性收集死者相關資料,包括執法人員、法院、兒童保護服務機構及照顧者的資訊,經由系統性、跨機構及跨團隊的專業討論,深入分析並找出可矯正的致死原因,進而透過行政措施加以改善,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該制度起源於美國,因社會對嚴重兒童暴力侵害的意識逐漸提升,推動了CDR。1978年,洛杉磯加州率先實施,主要針對因嚴重暴力侵害致死的兒童案例進行回溯分析。到1990年,研究結果顯示,實際因暴力侵害致死的兒童案例遠超過通報數量,因此密蘇里州立法規定,所有14歲以下兒童死亡案例均須進行死因回溯分析。1993年,該制度開始在全美推廣,隨後英國、澳洲及紐西蘭等國家相繼採用。在亞洲,日本及印度也陸續引入CDR制度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
。而我國亦於2019年3月29日三讀通過兒少權法部分條文修正案,該次修正案中第13條增訂第1項規定,賦予6歲以下兒童CDR之法源依據
、
。
CDR具有以下特點:首先,該機制是一項跨領域的協作體系,類似於兒童保護政策,涵蓋內科、外科、警政、社會福利及法律等多個領域,回溯分析團隊需由不同專業背景的成員共同組成,以確保分析的全面性與多角度視野
。其次,回溯分析的核心目的並非進行責任歸屬或追究,因此不會因分析結果對任何個人或機構進行指責或懲責。該機制採用質性分析與數據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檢視兒童死亡過程中的各種因素,而非僅限於實驗室數據或醫療紀錄的檢討。其最終目標在於預防未來類似悲劇的發生,而非聚焦於個別錯誤的責任歸咎。且因兒童死亡原因通常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回溯分析應以宏觀視角全面檢視所有可能改善的環節,並提出具體且可行的預防措施
。
據此,CDR制度重點在於預防,希冀透過政府相關單位的積極介入,識別並干預影響兒童死亡的可預防性因素,從而避免類似事件的重複發生,切實保障兒童的生存權,並促進公共健康與安全的提升。
(二)
英國CDR適用主體法規簡介
根據《2004年兒童法》(Children Act 2004)第65條
規定,兒童係指未滿18歲之人。該法第2部分
關於英格蘭兒童服務的第16M條至第16Q條,對於CDR為進一步規範。其中,第16M條第(1)項
明確規定,所有兒童死亡案件均須依法進行回溯分析
。
此外,再依2018年《兒童死因回溯分析法定與操作指南(英格蘭)【Child Death Review Statutory and Operational Guidance (England)】》
亦指出,CDR適用於未滿18歲的所有兒童,且無論死亡原因為何,均需進行審查。審查範圍包括任何已出生之活產嬰兒,且隨後簽發死亡證明的死亡案例。若嬰兒出生時無醫療人員在場,相關單位得進行初步調查,以確認嬰兒是否為活產。若調查結果確認為活產後死亡,則需對其死亡原因進行回溯分析。
然而,以下三類情況不納入分析範圍:
1.死產:指妊娠24週後出生時無生命跡象的嬰兒;
2.晚期胎兒流產:指妊娠24週前妊娠結束且無生命跡象的情況;
3.合法妊娠終止:無論妊娠週數,若終止後有活產,亦無需進行兒童死亡審查。
上述規範旨在對兒童死亡案件進行全面且一致的回溯分析,以確保兒童福祉及公共健康安全。
(三) 我國兒少權法關於CDR修法建議
依兒少權法第1條規定,該法之立法目的在於促進兒少身心健全發展,保障其權益並增進其福利。另據行政院於2019年3月15日以院臺衛字第1080168789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修正草案總說明
,我國建立兒童死因調查機制,旨在因應當時頻繁發生之兒童受虐案件及不適任教師(狼師)事件。透過法規的強化,期能有效防範不當對待兒童案件的再度發生,並藉由建立兒童死因調查機制,降低兒童死亡率,該次修法方以6歲以下兒童為主要死因回溯分析對象。
然而,鑒於近年來兒少自殺、自傷事件持續攀升,自殺已成為僅次於交通事故之學生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成因亟待深入探討與分析,以採取適當措施防範未然。考量將兒少全面納入CDR範疇可能涉及範圍過廣,建議主管機關應以兒少權法第1條之立法目的為依據,並參考英國CDR立法經驗,審慎評估並逐步修正該法第13條第1項規定。
建議初期修法先將兒少自殺案件納入死因分析範疇,後續再逐步擴大至涵蓋所有兒少的死亡案件。希冀藉此循序漸進修法,能有效提升兒少保護機制的效能,並為未來全面實施CDR奠定堅實基礎,進一步實現兒童及少年福祉的全方位保障與提升。
撰稿人:陳秋芬
� 林良齊、李侑珊,5年11死 兒童輕生校安通報新高,YAHOO!新聞,2025年1月19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5%E5%B9%B411%E6%AD%BB-%E5%85%92%E7%AB%A5%E8%BC%95%E7%94%9F%E6%A0%A1%E5%AE%89%E9%80%9A%E5%A0%B1%E6%96%B0%E9%AB%98-201000476.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
� 全國法規資料庫,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網頁:� HYPERLINK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2日。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兒童及少年指未滿18歲之人;兒童指未滿12歲之人;少年則指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人。本議題所稱「兒童及少年」,除在介紹英國立法例時依《2004年兒童法》第65條第1項規定,將兒童定義為未滿18歲之人外,其餘均與上述法條範圍一致。
� 本議題年份之使用,因部分內容涉及外國法制介紹,為利閱讀與比較,統一以西元紀年表示,俾利索引。
� 林良齊、李侑珊,同註� NOTEREF _Ref189553121 \h � \* MERGEFORMAT �1�。依該新聞觀之,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即指出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規定,目前政府僅應對6歲以下兒童為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然近年來有許多7歲至18歲兒少選擇輕生,卻僅有統計而沒有分析,無法事前預防,爰建議應新增7歲至18歲兒少輕生事件建立死亡回溯分析。
� 縣市推動兒童死因回溯分析資源網站,後續追蹤執行與倡議網頁中表六:不同國家與美國不同州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貢獻,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dr.org.tw/upload/%E5%A6%82%E4%BD%95%E9%80%B2%E8%A1%8C/%E6%96%87%E4%BB%B6/%E8%A1%A8%E5%85%AD%EF%BC%9A%E4%B8%8D%E5%90%8C%E5%9C%8B%E5%AE%B6%E8%88%87%E7%BE%8E%E5%9C%8B%E4%B8%8D%E5%90%8C%E5%B7%9E%E5%85%92%E7%AB%A5%E6%AD%BB%E4%BA%A1%E5%8E%9F%E5%9B%A0%E5%9B%9E%E6%BA%AF%E5%88%86%E6%9E%90%E8%B2%A2%E7%8D%BB.pdf" ��https://www.cdr.org.tw/upload/%E5%A6%82%E4%BD%95%E9%80%B2%E8%A1%8C/%E6%96%87%E4%BB%B6/%E8%A1%A8%E5%85%AD%EF%BC%9A%E4%B8%8D%E5%90%8C%E5%9C%8B%E5%AE%B6%E8%88%87%E7%BE%8E%E5%9C%8B%E4%B8%8D%E5%90%8C%E5%B7%9E%E5%85%92%E7%AB%A5%E6%AD%BB%E4%BA%A1%E5%8E%9F%E5%9B%A0%E5%9B%9E%E6%BA%AF%E5%88%86%E6%9E%90%E8%B2%A2%E7%8D%BB.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依表六「一、影響政策或立法」所載,英格蘭於2004年通過兒童法案,規定所有兒童死亡都要回溯分析。
� 英國官方立法網站,《2004年兒童法》第65條第1項規定,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4/31/section/65"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4/31/section/65�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2日。依《2004年兒童法》第65條第1項就兒童定義,係指未滿18歲之人,考量此處係提及英國立法例,爰配合稱此為兒童。
� 縣市推動兒童死因回溯分析資源網站,什麼是CDR?國外推動歷程,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dr.org.tw/?rout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8" ��https://www.cdr.org.tw/?rout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8�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
� 縣市推動兒童死因回溯分析資源網站,為什麼要推動CDR,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dr.org.tw/?rout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4" ��https://www.cdr.org.tw/?rout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4�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經該網站指出,目前我國關於CDR有不同翻譯用語,有使用「兒童死亡回顧」、「兒童死亡檢視」、「兒童死因複審」及「兒童死亡審查」。本議題考量目前《兒少權法》第13條第1項條文使用為「兒童死因回溯分析」,爰遵循條文用語稱之。
� 李嶸,不可忽視的「兒童死因複審」制度,長庚醫訊,第39卷第4期,頁19。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1803012.pdf" ��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1803012.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
� 縣市推動兒童死因回溯分析資源網站,什麼是CDR?台灣推動歷程,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dr.org.tw/?rout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9" ��https://www.cdr.org.tw/?rout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9�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
� 依2019年3月29日三讀修正通過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3條第1項規定之立法理由:「一、增列第一項,規範中央衛生主管機關針對六歲以下兒童建立死亡原因調查機制,藉由分析該等兒童死亡原因,找出可矯正之致死原因,續採取相關改善行政措施,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有效降低兒童死亡率。……。」詳見立法院法律系統,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之法條沿革,網址:� HYPERLINK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897C3BED22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05125109122900^00007001001"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897C3BED22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05125109122900^00007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2年4日。
� 有關CDR是一跨領域協作體系,可參酌如高雄市政府兒童死因回溯諮詢會設置要點規定,依該要點第3點規定,成員包含各局處成員(含社會局、民政局、教育局及警察局)、專家學者(含衛生醫療、幼兒保育、社會工作及法律等相關領域者)及兒童福利相關民間組織團體代表,可資參酌。詳見法源法律網,高雄市政府兒童死因回溯諮詢會設置要點,網址:� HYPERLINK "https://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202.aspx?lsid=FL096512" ��https://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202.aspx?lsid=FL096512�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
� 李嶸,同註� NOTEREF _Ref188278416 \h � \* MERGEFORMAT �9�,頁19。
� 英國官方立法網站,《2004年兒童法》第65條第1項規定,同註� NOTEREF _Ref188451083 \h � \* MERGEFORMAT �6�。
� 英國官方立法網站,地方當局區域的兒童死亡審查夥伴(Child death review partners for local authority areas-第16M條至第16Q條),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4/31/part/2/crossheading/child-death-review-partners-for-local-authority-areas"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4/31/part/2/crossheading/child-death-review-partners-for-local-authority-areas�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0日。
� 英國官方立法網站,《2004年兒童法》第16M第(1)項規定,網址: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4/31/section/16M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2日。依第16M第(1)項規定:「英格蘭地方當局區域的兒童死亡審查夥伴必須就通常居住於該區域的每位兒童的死亡情況作出審查安排。」
� 地區性兒童保護程序適用於西米德蘭茲區網頁,1.17 Child Death Reviews,網頁:� HYPERLINK "https://westmidlands.procedures.org.uk/ykpzz/statutory-child-protection-procedures/child-death-reviews#s589" ��https://westmidlands.procedures.org.uk/ykpzz/statutory-child-protection-procedures/child-death-reviews#s589�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1日。
� 英國政府網站,兒童死因回溯分析法定與操作指南(英格蘭)之PDF檔【Child Death Review Statutory and Operational Guidance (England)】,網頁:� HYPERLINK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37f759bd3bf7f154876adbd/child-death-review-statutory-and-operational-guidance-england.pdf"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37f759bd3bf7f154876adbd/child-death-review-statutory-and-operational-guidance-england.pdf� ,頁5,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1日。
� 立法院第9屆第7會期第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932號政府提案第16701號),2019年3月20日印發。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516/File_19846271.doc |
R02681 | 日美德山域救援系統簡介 | 消防法;緊急醫療救護法;災害防救法 | 吳淑青 | 2025-02-0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81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日美德山域救援系統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消防法、緊急醫療救護法、災害防救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近日有一名51歲女山友,與7名山友以LINE揪團爬卑南主峰,但過程中身體不適,獨自留在3,000公尺高山待援,一度以為是遭隊員丟包,女山友獲救後澄清是自己要求隊員先行下山,且沿途一直受到照顧,輿論大逆轉。對此,登山專家表示,隊友要慎選,能力參差不齊,往往是造成山難的原因
。
依內政部消防署統計
發現,自110
年起,山難事故連續3年創下新高,112年山難案件已高達513件、救援人數786人,造成48人喪生,也是近22年來的最高峰。
四、問題爭點
從事登山及戶外環境教育均有一定的風險,且並非民眾日常生活或工作之一部分,性質較偏向運動、體驗或遊憩活動,且相關事故的發生亦在所難免。但山域事故發生時,往往耗費大量人力與物力救援,進而衍生搜救費用爭議。擬介紹日本、美國及德國的山難意外應變體系及搜救費用的分擔機制供參。
五、探討研析
(1)
日本
1.
搜救組織:山難的搜救任務主要由地方政府的警察局和消防署負責,管轄範圍內擁有高山的長野縣、富山縣、岐阜縣等甚至還有設置專門搜救山難的警察山岳警備隊,或是消防署的山岳救助隊
。
2.
搜救費用:除了埼玉縣於 2017年修正「埼玉縣防災航空隊緊急運航業務相關條例」,增加了直昇機出勤費用收取之規定
之外,原則上政府初步的搜救都是免費的,但只要臨時租賃民間的直升機協勤,或是徵調需付費的民間搜救組織,求援者或家屬就會需要付費。當然,一旦需要付費,負責協調搜救任務的單位也會盡量詢問求援者或家屬的意見,以免未來產生爭議
。
3.
保險制度:日本的山岳保險基本上都包含了搜救費用,其保險金額端看投保的內容。日本山岳保險裡有些只有保搜救費用,並不含人壽傷害費用,換句話說,日本的山岳保險以搜救費用的保險為主。支付保費有幾種不同的模式,有的是年費式,有的則是單次式,所以每個登山者會依其需求投保最適合的保險。如果只在夏天高山健行且一年只爬幾次,那每次買單次的健行保險就夠;如果要攀爬冬季雪山岩壁,且常爬山,那買年費式高搜救費保險最好,但並不強制登山者投保
。
(2)
美國
1.
搜救組織:雖然美國各州法令不同,但聯邦政府在搜救領域制定了「國家搜救計畫(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Plan)」,明確定義不同區域的搜救主責機關。以美國國家公園來看,園區內部署全職搜救人員,並輔以受過訓練的志願者
。其他地區則是以成立於1950年的全國性民間志願者組織-美國登山救援協會(Mountain Rescue Association)為主,各州都有其分會,各州的登山救援協會均有多個救援中心,該中心在業務上歸地方政府之警察局管轄
。
2.
搜救費用:美國的戶外救助行動跟警察和消防救援一樣是免費的,費用由政府承擔。但是,由於一些成本過高的救援事件導致公眾不滿,已有8個州通過可對求救者收費的法律。但是大多數州,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和愛達荷州的法律均規定,收費往往係針對因疏忽或刻意違規而令自己身陷險境的求救者
。
3.
搜救基金:對應可能有使用者付費的情況,科羅拉多州、猶他州和新罕布夏州皆推出了類似山難救助基金的制度,讓民眾以繳交年費的方式免除救援費用。另一個選項則是美國登山俱樂部(American Alpine Club)推出的付費會員機制
。
(3)
德國
1.
搜救組織:在德國,山域救援(Bergrettung)屬於救援服務(Rettungsdienst)的一種特殊類型。救援服務在德國非屬聯邦權限,而是歸屬於各邦,巴伐利亞邦(下稱巴邦)於1974年1月11日率先制定公布救援服務法(Bayerisches Rettungsdienstgesetz),為現代的救援服務創立獨立的法律基礎,許多邦後來陸續跟進。該法明定,提供全面的救援服務是一項公共任務,並應由公共救援服務予以確保
。依據該法規定山域救援係由「救援消防地方聯合會」委託巴伐利亞紅十字會的「巴伐利亞山域守護隊」(Bergwacht Bayern),或是經由甄選程序委託合適的私人山域救援企業實施之。如上述單位無法執行,則由「救援消防地方聯合會」自行為之。
2.
搜救費用:依巴邦救援服務法第36條第1項規定
,山域救援實施者,得為其服務收取費用。「巴伐利亞山域守護隊」依任務分級定額向當事人及其親屬請求支付。該守護隊總支出的1/3係來自於向當事人收取的費用;另1/3由巴邦政府提供,以採購裝備車輛、通訊及其他救援設備;其餘金額則經由捐款來募集。
3.
保險制度:傷者和患者的救援行動通常由法定或私人的健康保險法人支付費用。健康保險法人吸收的費用必須是基於健康醫療需要。反之,如涉及營救而非救援
,即不屬於法定或私人的健康保險範圍。因此,各界大多建議登山者自行投保涵蓋「搜尋」、「營救」、「救援」和「運送」等之險種。
(4)
我國山域救援法制之省思
1.
搜救組織:我國現行法中關於登山活動管制之規範,分別定於《國家安全法》、《國家公園法》、《森林法》、《文化資產保護法》及《發展觀光條例》等
。惟現行中央相關山域管理規範,雖有管制區或保護區山地須經相關單位許可或符合特定要件方可進入之規定
,但有關山域救援定位,並無明確法律基礎。目前是依《消防法》第24條
規定及該法授權之《緊急救護辦法》為之。內政部另訂有「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消防機關處理山域事故人命救助作業要點」,但該要點法位階過低,亦未就山域救援之任務性質、組織安排、經費來源等等有相關規範。德國巴邦的救援服務法,相當於我國《緊急醫療救護法》,但我國該法並未規定山域及水域救援的類型
。至是否納入《災害防救法》由各主管機關針對山域事故的防治,落實減災的管理措施,以減少山域事故的發生,則有待各界凝聚共識。
2.
搜救費用:105年起,臺中市政府轄內有多起濫用救援資源之疑慮案件,遂於105年11月24日制定公布《臺中市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研訂相關事前預防措施及罰則,如發生事故,得以書面命被救者支付相關
搜救費用,隨後南投縣、花蓮縣、高雄市、苗栗縣及屏東縣政府,陸續制定公布所屬登山活動管理或救援管理自治條例
。惟搜救費用之計算不得逾登山綜合保險緊急救援費用保險金額
。
3.
保險制度:論者指出,由於目前的登山綜合險實際上並不包含航空器費用,所以這個保險只是象徵性地符合規定,實際的搜救費用仍是由納稅人買單,無法遏止資源的濫用
。另有論者認,考量我國登山及戶外教育保險市場尚在起步階段,可先由山岳協會、山難搜救協會或登山用品裝備公司等,鼓勵其會員以會員制山難基金之運作模式,基於使用者負擔及互助原則,共同分攤戶外風險
。
撰稿人:吳淑青
� 施郁韻,撿回一命山神保佑!登山專家曝4年前「打死不退姐」山難:救援該收費了,三立新聞網,114年1月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setn.com/News.aspx?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mainpage&utm_campaign=005&NewsID=1590033&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2cM0M3diWQ-MqnoxzHwqcWHwb2J14AV8QpL-UwozByXXEu_-GZuEeLT-o_aem_q9CFwe4853UQuJm-xlwxDQ" �https://www.setn.com/News.aspx?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mainpage&utm_campaign=005&NewsID=1590033&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2cM0M3diWQ-MqnoxzHwqcWHwb2J14AV8QpL-UwozByXXEu_-GZuEeLT-o_aem_q9CFwe4853UQuJm-xlwxDQ�,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0日。
� 內政部消防署,112年山域事故案件分析,113年9月1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nf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ids=1625" �https://www.nf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ids=162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6日。
�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Michael Sone,日本的山岳救援與登山保險制度,健行筆記,網址:� HYPERLINK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9719"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971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6日。
� 洪振豪,從憲法基本權探討山域事故搜救「使用者付費」的妥適性,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108年9月26日,頁204。
� 董威言,使用者付費,或濫用者買單?山難搜救再思考(上),111年1月2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51559"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5155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6日。
�Michael Sone,同註4。
� 董威言,同註6。
� 林志純、陳玉婷,國際山域事故救助政策制度與我國救助成本之初探,2017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106年11月17日,頁50。
� 同前註,頁51。。
� 董威言,同註6。。
� 劉如慧,山域救援收費及保險問題初探,全國律師,第24卷,第2期,109年2月,頁26-32。
� 巴邦救援服務法第1條:「1Dieses Gesetz regelt Notfallrettung, arztbegleiteten Patiententransport, Krankentransport, Patientenrückholung, Berg- und Höhlenrettung sowie Wasserrettung (Rettungsdienst). 2Die flächendeckende Versorgung mit rettungsdienstlichen Leistungen ist vorbehaltlich der Sätze 3 und 4 eine öffentliche Aufgabe und durch einen öffentlichen Rettungsdienst sicherzustellen. 3Die Patientenrückholung erfolgt außerhalb des öffentlichen Rettungsdienstes. 4Der bodengebundene Krankentransport kann außerhalb des öffentlichen Rettungsdienstes erfolgen, soweit dies durch dieses Gesetz zugelassen ist.」,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esetze-bayern.de/Content/Document/BayRDG-1" �https://www.gesetze-bayern.de/Content/Document/BayRDG-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8日。
� 巴邦救援服務法第36條第1項:「Die Durchführenden der Berg- und Höhlenrettung sowie der Wasserrettung können für ihre Leistungen Benutzungsentgelte erheben.」,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esetze-bayern.de/Content/Document/BayRDG-36" �https://www.gesetze-bayern.de/Content/Document/BayRDG-3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8日。
� 營救:例如滑雪者因天候因素而無法安全返回,需要直升機運輸的情形。救援:例如登山客心肌梗塞或遭落石擊中,需要立即的醫療協助。
� 參「國家安全法」第6條,由國防部會同內政部指定山地管制區並公告之,人民出入管制區應提出申請並經許可;「國家公園法」第19條,則得劃分生態保護區,人民進入該區應經許可;「森林法」第17條之1,基於維護森林生態環境及保存生物多樣性之考量,劃設自然保護區,人民不得擅自進入;「文化資產保存法」第86條,就自然地景劃設自然保留區,非經許可不得任意進入其區域範圍;「發展觀光條例」第19及第64條,則指定及劃定觀光地區及風景特定區,禁止人民擅自進入觀光地區或風景特定區管理機關公告禁止進入之地區,另劃設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須申請專業導覽人員陪同進入。
� 張哲豪、廖子緹、郭德田、蔡佳融、林瑞安,整合山域事故救援效能法制化之第一步,2022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111年10月21日,頁153、154、155。
� 消防法第24條:「直轄市、縣(市)消防機關應依實際需要普遍設置救護隊;救護隊應配置救護車輛及救護人員,負責緊急救護業務(第1項)。前項救護車輛、裝備、人力配置標準及緊急救護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
� 劉如慧,同註12,頁35、36。
� 張哲豪、廖子緹、郭德田、蔡佳融、林瑞安,同註17,頁151。
� 臺中市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第14條第3項:「第1項搜救費用之計算不得逾第6條第4項登山綜合保險緊急救援費用保險金額。但從事登山活動者有違反第4條、第6條第1項、第4項或第7條第2項規定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 孫嘉君、陳禹蓁,一國多制的登山條例、未達共識的定型化契約草案──安全登頂路還有多遠?報導者,111年7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wreporter.org/a/climbing-security-policy-and-awareness" �https://www.twreporter.org/a/climbing-security-policy-and-awareness�,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4日。
� 林志純、陳玉婷,同註9,頁56。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477/File_19846238.doc |
R02680 | 勞資雙方誠信協商義務相關法制之探討 | 工會法;團體協約法 | 陳建欉 | 2025-02-0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8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勞資雙方誠信協商義務相關法制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工會法、團體協約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某科大因停辦引發教職員組成工會,爭取合理失業補償,惟校方無視於工會所提團體協約協商之要求,經勞動部裁決,確認校方行為違反《團體協約法》(下稱《團協法》)第6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1]及《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規定[footnoteRef:2],構成不當勞動行為[footnoteRef:3],令校方限期提出對案並恢復協商[footnoteRef:4]。《團協法》第32條第1項規定,違反第6條第1項規定,經依《勞資爭議處理法》(下稱《勞爭法》)之裁決認定者,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另雇主、雇主團體經認定違反誠信協商之不當勞動行為者,工會得依《勞爭法》第53條規定為爭議行為[footnoteRef:5]。 [1: 《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項,勞資雙方應本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團體協約之協商;對於他方所提團體協約之協商,無正當理由者,不得拒絕。本條所揭櫫者,即團體協商誠信原則及義務。] [2: 《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規定,雇主或代表雇主行使管理權之人,不得有下列行為:…5.不當影響、妨礙或限制工會之成立、組織或活動。] [3: 李俊璋,不當勞動行為類型有哪些?─(三)雇主或工會「違反誠信協商」,法律百科,2022年11月14日,網址: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069,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不當勞動行為係指,行為人意圖破壞或弱化工會活動,對工會成員所採取的不公平或不公正的作為,可分為「不利益對待」、「支配介入」及「不誠信協商」等3種類型。] [4: 張博瑞,東方設大遭爆欠薪逾千萬 勞動部裁決不當勞動下回應工會最後通牒,聯合新聞網,2025年1月8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477137,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9日。] [5: 依《勞資爭議處理法》第53條第2項規定,雇主、雇主團體經中央主管機關裁決認定違反工會法第35條、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項規定者,工會得依本法為爭議行為。另依同法第5條第4款規定,爭議行為係指勞資爭議當事人為達成其主張,所為之罷工或其他阻礙事業正常運作及與之對抗之行為。即任何阻礙事業正常運作及與之對抗之行為皆屬於「爭議行為」,其中罷工屬最嚴重、影響程度最大之爭議行為。]
(二)團體協約是藉由平等、民主之協商方式,確立勞資間權利義務之規範。《團協法》第6條第1項前段所課予勞資雙方誠信協商之義務,即指勞資雙方進入團體協商程序後,雙方需秉持誠信原則進行協商;同條項後段則課予勞資雙方有團體協商之義務,係指就當勞資一方請求他方針對勞動條件等進行協商時,他方無正當理由時,不得拒絕團體協商。
(三)美日韓等國工會組織及勞資團體協商相關法制概述:
1.美國
美國工會組織並不存在企業內,勞工須透過秘密無記名投票方式,加入外部全國性產(職)業工會,投票過半同意加入該工會,則該工會就贏者全拿,取得該企業所有員工代表權[footnoteRef:6]。美國勞資團體協商法律架構主要規範於《全國勞資關係法》(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NLRA),該法第8條第(d)項規定,雇主與擁有協商代表權之工會,就工資、工時及其他勞動條件,有相互誠信協商之義務[footnoteRef:7]。 [6: 張烽益,美國高科技勞工的工會組織發展困境,台灣勞工陣線,網址:https://labor.ngo.tw/labor-comments/political-views/1088-2021-08-04-06-45-28,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7: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 ,網址:https://www.nlrb.gov/guidance/key-reference-materials/national-labor-relations-ac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勞資爭議經國家勞動關係委員會(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NLRB)認定後,該委員會即可強制命雙方進行協商,並得由聯邦法院進行強制執行。誠信協商義務非以確保協商結果為目的,而係以促成勞資雙方於協商過程得以維持對等地位為目的,故其基本概念仍係基於「契約自由」原則[footnoteRef:8]。 [8: 沈以軒,【宇恒週報】集體勞動法專章(九)─團體協約法的誠信協商義務,宇恒勞資錦囊部落格,2021年11月12日,網址:https://www.jobforum.tw/discussTopic.asp?id=327206,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2.日本
日本《勞動組合法》(以下簡稱《勞組法》)第1條第1項即明定該法主要目的,為維護勞工自主組織工會,促進勞資雙方透過談判及相關程序締結團體協約[footnoteRef:9]。《勞組法》第7條第2款規定,雇主如無正當理由而拒絕與工會進行團體談判即屬不當勞動行為[footnoteRef:10]。日本《勞組法》雖明定雇主拒絕團體談判屬於不當勞動行為之類型,但「拒絕」意義並不是僅指雇主單純地「避不見面」之行為,而是指達到「實質拒絕協商」程度之行為,亦即包括雇主未能與工會之間以適宜方式進行協商等各種之事實行為[footnoteRef:11]。 [9: 日本E-GOV法令検索,労働組合法,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324AC000000017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2日。] [10: 日本労働組合法第7條第2項規定,使用者が雇用する労働者の代表者と団体交渉をすることを正当な理由がなくて拒むこと。] [11: 林良榮,〈論雇主支配介入與拒絕團體協商之不當勞動行為及工會保護-兼論我國裁決決定之實務案例〉,軍法專刊,第61卷,第3期,2015年6月,頁145-146。]
日本勞資非誠信協商可進一步區分為「拒絕交涉」與「非誠實交涉」兩種爭議之類型。就實務上,雇主之行為是否該當於無正當理由拒絕協商,尤其是「非誠實交涉」之類型,其判斷基準乃在於雇主以何種方式、態度回應工會之協商請求,包括雇主對於協商進行之規則設定、協商時程、進行之時間與場所、勞資交涉過程中的雇主所持立場與對應態度等,是否違反誠信協商應遵守之義務規範[footnoteRef:12]。 [12: 同前註,頁146。]
3.韓國
韓國工會組織主要以企業工會為主,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韓國非典型勞工增多,當時工會經歷多次抗爭,檢討後發現企業工會林立,對於整體勞工團結發展產生限制,因而推動有利於團結的產業工會制度。若以產業工會身分進行爭議或協商,即能以更宏觀角度與雇主協商或進行施壓,透過產業勞工的團結力量帶動整體產業勞動條件向上提升[footnoteRef:13]。 [13: 周于萱,韓國民主勞總來訪 聚焦集體勞權與公正轉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2024年2月5日,網址:https://www.bankunions.org.tw/?q=node/310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韓國1997年將《工會法》(노동조합법)與《勞動爭議調整法》(노동쟁의조정법)修正合併為《工會與勞動關係調整法》(노동조합및노동관계조정법)。前揭法律於2010年修正,其修正重點包括工作時間豁免制度、協商窗口單一化制度、公正代表義務。依《工會與勞動關係調整法》第29條之4第1項規定[footnoteRef:14],工會及雇主協商代表無正當理由,不得對參加協商之工會及其會員為差別待遇;依同條第2項規定,協商代表違反前項義務時,工會得要求勞動關係委員會,於3個月內依據相關法律程序糾正該不當行為[footnoteRef:15]。 [14: 韓國法律資訊中心,工會與勞動關係調整法,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B%85%B8%EB%8F%99%EC%A1%B0%ED%95%A9%EB%B0%8F%EB%85%B8%EB%8F%99%EA%B4%80%EA%B3%84%EC%A1%B0%EC%A0%95%EB%B2%95,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15: 張義德,〈初探 2010 年韓國工會與勞動關係調整法之修正〉,《台灣勞工季刊》,第35期,2013年9月,頁3-6。]
四、問題爭點
(一)依《團協法》第6條第1項前段所規定之「誠信協商原則」屬抽象原則,是否違反前揭原則,仍須仰賴實務上個案判斷,尚無統一認定標準;另同條第2項雖例示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協商之情形,然因各事業單位與工會間不同之勞資關係脈絡、工會組織型態之差異,易引發認定之爭議[footnoteRef:16]。 [16: 沈以軒,同註8。]
(二)依《團協法》第8條第2項前段規定,工會或雇主團體之協商代表以會員為限。前揭規定對個別雇主並不適用,雇主得自由委任第3人擔任協商代表,而工會欲委任第3人與雇主協商時,卻須得到雇主之書面同意,有失勞資雙方對等、公平進行團體協商之精義[footnoteRef:17]。 [17: 蔡晴羽,拒絕上級工會幹部當協商代表,違反誠信協商嗎?-103年度勞裁字第43號裁決決定簡介,勞動視野協會,2015年6月15日,網址:https://labor-vision.org/2015/06/15/%E3%80%90%E5%B7%A5%E6%9C%83%E6%AC%8A%E5%88%A9%E4%BF%9D%E8%AD%B7%E4%B9%8B%E8%A3%81%E6%B1%BA%E6%A1%88%E4%BE%8B%E5%B0%88%E6%AC%84%E3%80%91-%E6%8B%92%E7%B5%95%E4%B8%8A%E7%B4%9A%E5%B7%A5%E6%9C%83%E5%B9%B9/,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五、探討研析
(一)誠信協商義務係強調勞資雙方協商態度,而非協議之達成
誠信協商並非意謂強迫勞資任一方,須就某些事項達成合意而締結團體協約。法律規定僅要求協商過程應保持誠信原則,雇主對工會所提出的勞動條件實無全盤接受之義務[footnoteRef:18]。依勞動部見解,誠信協商義務係指勞資雙方須傾聽對方之要求或主張,而且對於他方之合理適當的協商請求或主張,己方有提出具體性或積極性之回答、主張或對應方案,必要時有提出根據或必要資料之義務[footnoteRef:19]。有論者認為是否違反誠信協商仍應視實際情況判定,若工會只要提出協商,不論其主張之合理性,一概認為雇主必須讓步,不僅有礙勞資和諧,更添企業永續經營之難度[footnoteRef:20]。 [18: 陳金泉,團體協商與誠信原則-以美國法制為中心,網址:https://www.geocities.ws/chenkc.geo/law/law11.htm,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19: 韓仕賢,團體協商「誠信協商義務」之判斷與實務態樣,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2021年8月6日,網址:https://www.bankunions.org.tw/?q=node/278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20: 俞百羽,雇主拒絕進行第三次協商,是否違反誠信協商義務?,蔚理法律事務所,2017年8月22日,網址:https://welilaw.com/2017/08/22/%E9%9B%87%E4%B8%BB%E6%8B%92%E7%B5%95%E8%88%87%E5%85%AC%E6%9C%83%E9%80%B2%E8%A1%8C%E7%AC%AC%E4%B8%89%E6%AC%A1%E5%8D%94%E5%95%86%EF%BC%8C%E6%98%AF%E5%90%A6%E9%81%95%E5%8F%8D%E8%AA%A0%E4%BF%A1%E5%8D%9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二)勞雇違反誠信協商態樣除例示規定外,宜增訂概括條款
《團協法》第6條第1項規定,勞資雙方互負誠信協商義務。透過法律規範,以落實協商權之保障,促進集體勞資關係健全運作。同條第2項規定,勞資之一方於有協商資格之他方提出協商時,屬無正當理由之「違反誠信協商」3種態樣[footnoteRef:21]。是否屬無正當理由,實務上僅能以具體行為,判斷是否構成不當勞動行為[footnoteRef:22]。關於違反誠信協商類型雖已例示前述3種類型,惟現行裁決案例至少已彙整12種實務態樣。為避免雇主誤認誠信協商範圍,並導正其應秉持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團體協商[footnoteRef:23],爰建議修正《團協法》第6條,增訂較常出現之類型及概括條款,俾能落實本條立法目的[footnoteRef:24]。 [21: 《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2項,勞資之一方於有協商資格之他方提出協商時,有下列情形之一,為無正當理由:1.對於他方提出合理適當之協商內容、時間、地點及進行方式,拒絕進行協商。2.未於60日內針對協商書面通知提出對應方案,並進行協商。3.拒絕提供進行協商所必要之資料。] [22: 蔡晉維,《我國團體協約法關於誠信協商制度之探討—以不當勞動行為之裁決與法院見解為觀察對象》,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1月,頁159。] [23: 韓仕賢,〈團體協約法修法後實施現況及面臨之挑戰與因應〉,《台灣勞工季刊》,第68期,2021年12月,頁27-28。依臺灣勞動法學會主編之「集體勞動法實務見解彙編」,目前經由勞動部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審理違反誠信協商之案例(團體協約誠信協商爭議),已經累積逾百件,至少包括以下12 種態樣:1.對於他方提出合理適當之協商內容、時間、地點及進行方式,拒絕進行協商。2.未於 60 日內提出對應方案並進行協商。3.拒絕提供進行協商所必要之資料。4.自始宣示無達成合意之意思。5.迴避工會逕與個別勞工進行協商。6.協商中單方決定或變更勞動條件。7.指派無權限之人作為協商代表。8.不承認所授權之協商代表與工會達成合意之草案。9.變更已達成共識之團體協約草案條款。10.拒絕就已達成合意之內容簽署團體協約。11.認為不具協商資格而拒絕協商。12.主管機關拒絕核可團體協約或拒絕協商。] [24: 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建立更公平對等的集體勞資關係─對團體協約法的修法建議,2021年5月31日,網址:http://www.bankunions.org.tw/?q=node/276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
(三)為符勞資對等原則,研議修法允許非工會會員參與協商工作
《團協法》第8條第2項前段規定,工會或雇主團體的協商代表僅能由會員擔任。實務上,現行尚未存有所謂雇主團體,而個別雇主並無上述之限制,工會若想委託外部專業人士擔任其協商代表,則須經協商他方(資方)的書面同意,顯然有失勞資雙方對等、公平原則。勞資雙方衍生相關之協商困境,主要是工會欠缺外部專業人員協助,對其協商議題之論述無法完整且具說服力,資方協商代表欠缺決策權,常以攜回研議或請示而無法明確回應工會[footnoteRef:25]。 [25: 韓仕賢,〈團體協約法修法後實施現況及面臨之挑戰與因應〉,《台灣勞工季刊》,第68期,2021年12月,頁31。]
有論者認為擔任輔助團體協商之工作(如擔任團體協商會議之記錄,或居於第二線提供企業工會有關協商策略等諮詢意見等而直接針對協商議題發言之職務),實無需雇主或雇主團體之書面同意[footnoteRef:26]。為使勞資雙方進行對等、公平的團體協商,參酌日本《勞組法》第6條,「工會代表或受工會委託者,有權與雇主或其團體簽訂勞動協議及其他事項進行談判。」之規定[footnoteRef:27],爰建議修正《團協法》第8條,允許一定資格之非工會會員(如上級工會幹部、法律顧問等)參與協商工作。 [26: 參見2014年3月20日勞動部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103年勞裁字第43號裁決決定。] [27: 日本E-GOV法令検索,同註9。]
撰稿人:陳建欉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351/File_19846146.docx |
R02679 | 政府照顧責任及退撫基金撥補之淺析 | 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例 | 賴怡瑩 | 2025-02-0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79
議題研析
1、 題目:政府照顧責任及退撫基金撥補之淺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例
3、
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公教人員呼籲修法停砍公教退休金。銓敘部114年1月10日回應說明,政府於107年推動年金改革,主要是為了解決退休所得與現職待遇接近的不合理現象,以健全退撫制度,並使退撫基金財務永續;現行退撫制度採確定給付[footnoteRef:1],已不是全由政府負擔的恩給制,因此應該依照精算結果,由基金成員和政府共同努力維持,避免過度擴大國庫及全民負擔[footnoteRef:2]。 [1: 銓敘部所指現行現行退撫制度採確定給付,係指適用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人員。] [2: 林曉雲,退休公教團體要求比照警消 銓敘部:確保退撫基金永續,自由時報,114年1月11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68670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2月3日。]
4、
問題爭點
我國公務人員退休制度最早係採行恩給制,84年7月1日則由恩給制改為確定給付制[footnoteRef:3],由政府與公務人員按月共同提撥一定數額,建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用以支應公務人員退休金,退休金給與方式仍維持確定給付制,本文擬就退撫法令支付責任規定、政府照顧責任等,據以提出研析意見。 [3: 同註1。]
5、 探討研析
(一)退休制度設計及基金經費挹注之法令及執行情形
確定給付制(Defined Benefit Plan)簡稱DB,係指雇主承諾員工於退休時,按照約定之退休辦法支付定額退休金,或分期支付一定數額之退休俸,至於退休給付多寡與雇主及員工提撥之資金並無必然關係,其金額與薪資水準及服務年資有關。此種辦法對雇主而言,性質屬於長期給付承諾,退休金之精算成本為估計值,較不確定[footnoteRef:4]。我國現行退休制度係採確定給付制,依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以下簡稱退撫法)第7條第1項規定,由公務人員與政府共同按月撥繳退撫基金費用,並由政府負最後支付保證責任。另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例第8條後段規定,如基金不足支付時,應由基金檢討調整繳費費率,或由政府撥款補助,並由政府負最後支付責任。 [4: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資訊專區-退撫基金詞彙197,網址:https://www.fund.gov.tw/News.aspx?n=708&sms=9395&_Query=c88253dc-067f-4205-8270-e41b6683b7a5&page=10&PageSize=2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4日。]
除依上開規定撥繳退撫基金費用外,在政府撥款補助部分,依退撫法第93條規定,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務人員者,其退撫制度由主管機關另以法律規定,退撫基金用罄年度提前之財務缺口,由政府依退撫基金財務精算結果,自前項退撫制度實施之日起,分年編列預算撥款補助之;政府完成撥補後,應依退撫基金財務精算結果,接續分年編列預算撥補現行退撫基金,以健全基金財務。爰此,為因應112 年公教退撫新制實施後,原退撫基金財務缺口,銓敘部前於112 年3月13日邀集教育部及財政部、行政院主計總處等有關機關開會研商,並獲致結論略以:在先撥補初任公務人員實施個人專戶制後,現行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將提前 5 年(140 年提前至 135 年)用罄之財務缺口原則下,並參照銓敘部及教育部於立法過程中委託進行精算之結果,自 113 年度起,分 10 年撥補,其中公務人員部分,由銓敘部每年編列預算撥補新臺幣(以下同)194 億元;教育人員部分,由教育部每年編列預算撥補 123 億元,並請行政院主計總處慎重考量[footnoteRef:5]﹔另據審計部決算報告,銓敘部及教育部依「政府編列預算撥補公教人員退撫基金之執行事宜會議」決議,每年度應撥補公務人員及教育人員數額分別為194 億元及123 億元,合計317 億元,並於113 年度撥補退撫基金100 億元,其中113 年度仍有217億元尚未撥補,已經連同114 年度應撥補數額317 億元,共計534 億元,編入退撫基金114 年度預算案,未來將依會議決議賡續辦理撥補退撫基金,持續改善基金收支情形,以保障公務人員之退休權益[footnoteRef:6]。惟查,114 年政府撥補數額為194 億元[footnoteRef:7],併計113年度100 億元,共計撥補294 億元,距上開二年度撥補總數額仍有340億元[footnoteRef:8]差距。 [5: 銓敘部,〈銓敘部書面報告〉《立法院第 10 屆第8 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112 年公教退撫新制實施後,原退撫基金財務缺口如何補?」專題報告》,112年10月25日,頁2-3。] [6: 審計部網站/審計報告/總決算審核報告/112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附屬單位決算及綜計表審核報告_非營業部分(丁31),網址:https://www.dgpa.gov.tw/mp/archive?uid=577&mid=15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6日。] [7: 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第16次全體委員會議,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及公教人員個人專戶制退撫儲金基金114年度業務計畫及收支預算案口頭報告(資料截至113年10月底),頁9,113年11月27日。] [8: 分10年撥補退撫基金財務缺口情形下,113年及114年需各撥補317億元,扣除113度撥補100億元及114年度撥補194億元,尚有340億元未撥補。]
在調降退休所得節省費用挹注部分,年金改革前並無調降退休所得節省費用挹注;年金改革後依退撫法第40條規定,調降退休所得和優惠存款利率所節省經費,應全部挹注退撫基金;107年至112年軍公教人員節省經費挹注退撫基金達2,774億元[footnoteRef:9]。 [9: 同註7,(丁30)。]
(二)優予考量退撫基金撥補數額,以強化公務人員對政府照顧責任之信心
公務人員與國家之間係為公法上職務關係,國家對公務人員有給予俸給、退休金等照顧其生活及保障其權益之義務,公務人員對國家亦負有忠誠、執行職務等義務[footnoteRef:10],亦即揭櫫國家對公務人員之照顧原則;學者認為,公務人員關係仍被認為有別於勞動法上勞動法律關係之特別法律關係,除了忠誠、執行職務義務外,對於公務人員生活維持有關者,特別是兼職限制以及不能透過團體協約與「雇主」(國家)協議勞動條件,相對國家應給予俸給與退休金以照顧其生活[footnoteRef:11],亦再肯認政府照顧責任。 [10: 司法院釋字433號理由書第1段。] [11: 張桐銳,〈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之年金保險化: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之改革評析〉,《東吳法律學報》,30卷 1期,107年7月,頁49。]
司法院釋字782解釋文(理由書第67段)認為,政府負最後支付保證責任意旨在於,於採行開源節流手段仍不足以維持退撫基金收支平衡時,政府應另以預算為撥款補助支應。分年編列預算撥款補助經費情形,事涉政府資源如何分配,惟在公教人員已於107年7月1日實施年金改革(已開源節流)後,政府財主單位是否能優予考量分年編列預算撥款補助經費數額,以使公務人員退撫基金財務健全及永續,攸關公務人員對政府照顧義務之信心;爰此,建議政府善盡公教退撫基金撥補責任。
撰稿人:賴怡瑩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349/File_19846144.docx |
R02678 | 共享運具個資保護相關法制研析 | 民法;個人資料保護法;消費者保護法 | 楊蕙如 | 2025-02-0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78
一、題目:共享運具個資保護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個人資料保護法、消費者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消基會)質疑共享汽機車「iRent」租車條款宛如霸王條款,將租用者之個資交給多個關係企業分享
,過度蒐集個資對消費者極為不利,有違法之虞
。主管機關交通部公路局於114年1月8日對案關公司進行行政檢查,查核結果認為針對公司將消費者個人資料分享給關係企業使用部分,雖有經當事人同意,惟其合理性與必要性並不明確,為避免爭議,公司承諾立即將消費者個人資料上傳至其集團內共同行銷資料系統功能關閉
。
(二)消基會表示,案關公司在消費者透過APP租用汽車時,即規定消費者必須要填寫姓名、出生年月日、行動電話、e-mail、戶籍地址及聯絡地址、性別、國籍、身分證、護照、駕照、來台許可證、相片、電子簽名檔、信用卡(限於門市租車信用卡傳刷單)及銀行存摺影本(使用於帳務退款申請) 等資訊,填寫的項目之多,顯已超越租用汽車所必備的資料範圍,提供資料之多,已有失衡且非必要,違反平等互惠原則
。
四、問題爭點
本案顯示過往許多企業集團希望一次蒐集資料就能夠提供予全部「關係企業」應用的不合理期待。而企業藉經營之便蒐集過多且超出使用目的之個資,一旦發生個資外洩其所造成之損害難以想像,非單一企業所能負擔,而最後的損害及風險,恐仍由消費者承擔。國內資料治理及個資保護成熟度尚有不足,過度的蒐集也未尊重當事人之權益,相關契約有不利於消費者之嫌,爰探討共享運具企業廣蒐消費者個人資料所涉法制問題。
五、探討研析
(一)個資蒐集應符合基於特定目的 且須與蒐集目的有正當合理關聯
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第5條規定:「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應尊重當事人之權益,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並應與蒐集之目的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故即令看起來形式上符合個資法第19條非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蒐集或處理的要件
,此「行銷」之特定目的,仍必須具正當合理之關聯。故須審酌提供共享運具服務之公司,與該集團旗下關係企業要進行共同行銷,有沒有正當合理的關聯
?其行銷方式是否已超出原先蒐集的目的為使用;此外,若在消費者申請使用共享運具服務時,要求填寫過多的個人資料,亦可能會因為不具正當合理關聯性,而違反個資法第5條。
(二)契約內容對消費者顯失公平者 該部分約定無效
消基會表示,消費者若租用共享運具汽車,就必須接受租賃公司片面的條款,將個資交給多個關係企業分享,對消費者不利也不安全。依民法第247條之1,消費者得主張這類的定型化契約條款造成一方當事人(此指消費者)「重大不利益」,顯失公平而無效
。
另消費者保護法第12條亦規定:「定型化契約中之條款違反誠信原則,對消費者顯失公平者,無效。定型化契約中之條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推定其顯失公平:一、違反平等互惠原則者。二、條款與其所排除不予適用之任意規定之立法意旨顯相矛盾者。三、契約之主要權利或義務,因受條款之限制,致契約之目的難以達成者。」如符前述規定,該定型化契約之條款為無效。
(三)個資若需授權宜以個別契約簽訂
交通部公告之「機車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小客車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對於承租人個資使用限制並無明定。消基會表示,個資的授權應該屬於一對一的關係,如果要轉授權給其他單位,企業與消費者應要重新簽訂一份新的合約,另行約定
。因此個資不應僅以一個契約就以此包裹式全部轉予關係企業「共同分享及利用」,而避開個別授權契約之簽訂。爰建議主管機關交通部研議將「個資轉授權」、「完全免責聲明」等事項列入機車租賃、小客車租賃定型化契約「不得記載事項」當中,以避免消費者個資被利用的不公平情事。
撰稿人:楊蕙如
� 根據和雲行動服務(轄下營業項目包含和運門市短期租車、和運專車附駕接送、iRent共享汽機車及Hi PARKING停車場等服務)的「隱私權條款」顯示,和雲公司蒐集的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姓名、出生年月日、行動電話、e-mail、戶籍地址及聯絡地址、性別、國籍、身分證、護照、駕照、來台許可證、相片、電子簽名檔、信用卡(限於門市租車信用卡傳刷單)及銀行存摺影本(使用於帳務退款申請)資訊等;而消費者的個人資料透過和雲公司無償分享及利用的對象,「包括:和運公司、和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關係企業、台灣地區授權經銷商及有合作關係第三人(包含國都汽車、北都汽車、桃苗汽車、中部汽車、南都汽車、高都汽車、蘭揚汽車、東部汽車、和航汽車、中誠汽車、長源汽車、和泰豐田物料運搬、和泰聯網、和泰移動服務、和泰產險、和潤企業、和潤電能、和運租車、車美仕、興聯科技、和泰興業、和安保代、和全保代、和勁企業、和漾旅行社、和泰服務行銷、和泰車體銷售股份有限公司);及當會員承租iRent共享車平台上架之合作租賃公司(愛旺租車股份有限公司、小馬小客車租賃股份有限公司、直航聯合有限公司等。)時,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irentcar.com.tw/UPLOAD/event/111event/2654/index.html" �https://www.irentcar.com.tw/UPLOAD/event/111event/2654/index.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0日。
�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網頁/新聞發佈 /新聞發佈一覽 /iRent霸王條款對消費者極為不利 消基會認已違法,交通部應立即強制刪除 保障消費者權益,114年1月7日,網址:https://www.consumers.org.tw/product-detail-3831319.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0日。
� 交通部公路局/公告資訊/新聞專區/新聞稿,iRent蒐集個資爭議 公路局查核結果說明,114年1月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hb.gov.tw/News_Content_table.aspx?n=12181&s=263785" �https://www.thb.gov.tw/News_Content_table.aspx?n=12181&s=26378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0日。
� 消基會,同註2。
�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 19 條規定:
「非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蒐集或處理,除第六條第一項所規定資料外,應有特定目的,並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法律明文規定。
二、與當事人有契約或類似契約之關係,且已採取適當之安全措施。
三、當事人自行公開或其他已合法公開之個人資料。
四、學術研究機構基於公共利益為統計或學術研究而有必要,且資料經過提供者處理後或經蒐集者依其揭露方式無從識別特定之當事人。
五、經當事人同意。
六、為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
七、個人資料取自於一般可得之來源。但當事人對該資料之禁止處理或利用,顯有更值得保護之重大利益者,不在此限。
八、對當事人權益無侵害。
蒐集或處理者知悉或經當事人通知依前項第七款但書規定禁止對該資料之處理或利用時,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
� 賴文智,從iRent過度蒐集、利用個資事件談企業資料治理,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114年1月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is-law.com/a-discussion-on-corporate-data-governance-prompted-by-irents-excessive-personal-data-collection-and-usage-incident/" �https://www.is-law.com/a-discussion-on-corporate-data-governance-prompted-by-irents-excessive-personal-data-collection-and-usage-incident/�,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0日。
� 民法第 247條之1規定:
「依照當事人一方預定用於同類契約之條款而訂定之契約,為左列各款之約定,按其情形顯失公平者,該部分約定無效:
一、免除或減輕預定契約條款之當事人之責任者。
二、加重他方當事人之責任者。
三、使他方當事人拋棄權利或限制其行使權利者。
四、其他於他方當事人有重大不利益者。」
� 消基會,同註2。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331/File_19846139.doc |
R02677 | 落實國血國用之法制研析 | 血液製劑條例;捐血者健康標準;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必要藥品短缺通報登錄及專案核准製造輸入辦法;藥品追溯或追蹤系統申報及管理辦法 | 李郁強 | 2025-02-0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77
議題研析
一、題目:落實國血國用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血液製劑條例、捐血者健康標準、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必要藥品短缺通報登錄及專案核准製造輸入辦法、藥品追溯或追蹤系統申報及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依據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以下簡稱血液基金會)統計,去(113)年國人捐血率8.08%,為近10年最高,亦為世界第一[footnoteRef:1]。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預告最新血液製劑預估需求,115年血漿需求預計達17萬公斤,較114年再增3萬公斤[footnoteRef:2],[footnoteRef:3]。 [1: 吳雅瑜、張國樑,臺灣捐血率世界第一仍經常缺血 住院輸血率超出美國3倍,公視新聞網,113年2月19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8134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0日。] [2: 沈佩瑤,避免戰爭或疫情供應短缺 國血製劑產品盼逐年增,114年1月4日,中央社,國內衛生版。] [3: 為加強捐血血液品質,降低輸血相關傳染病之風險,自102年起,全面納入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及B、C型肝炎病毒之血液核酸擴大試驗(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 NAT)。此種檢驗具有極佳的敏感度,可直接偵測病毒核酸,有效縮短檢驗空窗期,可使B型肝炎空窗期由56天縮短至36天;C型肝炎空窗期由82天縮短到10天;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空窗期由22天縮短到11天。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核酸擴大檢驗,108年2月15日,網址:https://www.blood.org.tw/Internet/main/docDetail.aspx?uid=7971&pid=9&docid=4545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5日。]
(二)雖然我國捐血率世界第一,卻沒有血液製劑工廠,是由血液基金會將血漿原料送到澳洲,生產「以國人血源為基礎的血液製劑」(以下簡稱國血製劑)[footnoteRef:4]。即血液基金會自96年起,辦理血漿原料收集,委託澳洲CSL Behring血漿分離工廠加工製成「國血製劑益康」4項國血製劑,包括:血清白蛋白注射劑、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劑、第8凝血因子注射劑及第9凝血因子注射劑,以供應國內醫療院所病人輸用[footnoteRef:5]。 [4: 血液基金會於96年承辦國血製劑業務時,因國內無血漿工廠,經公開招標並報請行政院衛生署(102年改制為衛生福利部)同意,與國內生技公司簽訂國血製劑委託代工代銷合約,並約定該公司需配合「血液製劑自製先導計畫(BOO)」之政策,規劃建置國內血漿工廠,但行政院衛生署依據99年自製先導計畫評估結果,建議血液基金會續以委託代工方式投產國血製劑。鄭稀瑋、侯勝茂,〈配合『國血國用』政策,達成國血製劑自給自足之目標〉,《臺灣醫界》,第64卷,第2期,110年2 月,頁44。] [5: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12-115 年度血液製劑發展方案,111年12月5日衛授食字第1111412488 號,網址: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cid=3&id=2839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4日。]
四、問題爭點
目前國血製劑藥品許可證,包括免疫球蛋白許可證、白蛋白許可證、第8凝血因子注射劑及第9凝血因子注射劑各1[footnoteRef:6];其餘血液製劑均由國外輸入,非國人血源之許可證共約71張。免疫球蛋白是重要血液製劑,各國均管控用量,若遇到戰爭或疫情將管制出口。去(113)年國血製劑中免疫球蛋白之供應量僅占使用量一半;而白蛋白占比更低,供應量不到使用量10%[footnoteRef:7]。如何提升國人的捐血血源以及國血製劑自給率,以穩定醫療韌性,在疫情、戰爭頻仍的國際局勢下,益顯重要。 [6: 由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申請輸入之國血製劑計有:「第二代"國血製劑益康"人體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液10%」(許可證字號:衛部菌疫輸字第001238號)、「第二代"國血製劑益康"人類血清白蛋白20%注射液」(許可證字號:衛部菌疫輸字第001239號)、「“國血製劑益康”高純度第八凝血因子/溫韋伯氏因子注射劑」(許可證字號:衛署菌疫輸字第000844號)、「“國血製劑益康”高純度第九凝血因子注射劑」(許可證字號:衛署菌疫輸字第000843號)。] [7: 沈佩瑤,同註2。]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主管機關參酌WHO指引及德國作法,放寬捐血者年齡上限宜逐步為之
為減少各國間血液傳染病源之傳播,及避免病人輸用境外不安全之血液及血液製劑,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1975年第28屆世界衛生會議之血液安全決議(Resolution WHA 28.72),要求其會員國以收集低危險群自願無常捐血者之血液提供醫療使用,以確保用血安全與品質,並以立法或政策性管理國家血液事業,採行必要措施保障捐血人及用血人健康[footnoteRef:8]。 [8: 鄭稀瑋、侯勝茂,同註4,頁43。]
我國於90年行政院核定「國血國用」政策,並於同年10月修正《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第30條[footnoteRef:9],於該條文「家屬、親友捐贈或捐血機構供應之血液」後將血液製劑列入優先使用的範圍,並由健保給付。以推動使用國人無償捐血所得之血液及國血製劑,期達到國血自給自足之目標。 [9: 90年10月修正《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第30條為:「保險對象需要輸血及使用血液製劑時,應優先使用其家屬、親友捐贈或捐血機構供應之血液及其製劑;所需工本材料費,由保險特約醫院、診所併入送核醫療費用,逕向保險人列報,不得向保險對象收費。(第1項)因緊急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必要之輸血及使用血液製劑,而捐血機構無庫存血液及其製劑供應時,保險特約醫院、診所得向評鑑合格醫院之血庫調用捐血機構之血液及其製劑。(第2項)保險特約醫院、診所使用前項血液或使用非第一項所定之血液,於向保險人申請費用時,應出具證明單,註明供血人姓名、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詳細住址、血型及供血數量等資料。(第3項)」。本條文歷經101年 11 月、107 年4 月兩次修正,條次改為第19條,現行條文規定:「保險對象需要輸血及使用血液製劑時,應優先使用捐血機構供應之血液及其製劑。(第1項)因緊急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必要之輸血及使用血液製劑,而捐血機構無庫存血液及其製劑供應時,特約醫院、診所得向評鑑合格醫院之血庫調用捐血機構之血液及其製劑。(第2項)」。]
94年1月19日制定公布《血液製劑條例》,該條例第4條前段規定:「血液製劑原料,應以國內捐血而得。」第14條規定:「捐血機構採集血液應對捐血者實施健康篩檢。(第1項)捐血者健康要件之標準及前項健康篩檢之項目,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基於過去醫療對於高齡者健康特徵的認識,捐血年齡普遍會訂定上限,以保障捐血者安全。WHO在2012年版《評估捐血者適捐性指引》(Guideline on Assessing Donor Suitability for Blood Donation)建議,捐血年齡上限的訂定需考量當地的健康平均餘命,而一般常用的捐血年齡上限為65歲;在醫師的允許下,可接受超過60歲的首捐及超過65歲的規律捐血者捐血,然超過60歲的首捐者,在首次捐血時應在有醫師駐診的場所捐血。歐盟輸血醫學委員會則建議,捐血者年齡最大為65歲,超過65歲的規律捐血者如要持續捐血,每年需由醫師評估,或者可基於對當地捐血者之風險評估結果,決定該族群是否可捐血[footnoteRef:10]。 [10: 侯勝茂、陳韻元、余靜美,〈捐血年齡上限之國際趨勢〉,《臺灣醫界》,第62卷,第8期,108年月,頁34。]
外國對於捐血者年齡之限制,英國國家血液中心委託專家小組,提出「取消規律捐血者年齡上限之建議」(Recommendations for removal of the upper age limit for regular whole blood and component dornors),該小組參考美國、加拿大等11篇研究及5個國家的執行經驗,建議規律捐血者只要符合現行捐血者健康標準,在70歲後可以繼續捐血。德國自1996年將規律捐血者的年齡上限自65歲提高至68歲,並在2005年進一步放寬,68歲以上之捐血者經醫師評估後可以捐血。不同於英、美、加等國,德國認為各國的捐血者健康標準具相當的差異性,應採用審慎的態度面對其他國家的經驗,於是該國進行大規模前瞻研究,結果顯示經醫師許可捐血的高齡規律捐血者,其安全性沒有問題,據此,德國在2010年1月起取消捐血年齡上限,在72歲生日前,捐血中心會主動邀請捐血者前來捐血,之後就不再主動邀約。在2012年,超過68歲的捐血者貢獻4.2%的血量[footnoteRef:11]。 [11: 同前註,頁 36。]
我國為因應高齡化,食藥署於去(113)年10月預告修正「捐血者健康標準」草案[footnoteRef:12],將捐血者年齡上限放寬至70歲、下限放寬至16歲;體重標準也有調整,以增加血液來源。鑑於WHO指引建議捐血年齡上限需考量「當地」的健康平均餘命,以及德國面對他國經驗之審慎態度,建議於放寬捐血者年齡上限,或可如德國先放寬至68歲,經過實證研究評估安全性沒有問題後,再逐步放寬。 [12: 衛生福利部公告,預告修正「捐血者健康標準」草案,113年10月24日衛授食字第1131408229號。]
(二)建請主管機關參酌日本之用血指引,研議訂定我國本土的指引並列入醫院評鑑項目
我國捐血率世界第一,仍經常缺血(尤其是每年春節前[footnoteRef:13]),經統計我國住院輸血率超出美國3倍,在高齡化、少子化情況下,血液基金會預計捐血量與用血量將於116年呈現交叉,屆時缺血情況恐更嚴重[footnoteRef:14]。是以,除放寬捐血年齡外,捐血血品以及血液製劑之使用,亦需訂定規範。 [13: 余亭萱,全台鬧血荒!台北剩4.7天最慘「急缺O型血」春節前差5.9萬袋血,114年1月4日,TVBS新聞網,網址:https://news.tvbs.com.tw/life/273966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2日。] [14: 吳雅瑜、張國樑,同註1。]
日本對於血品及血液製劑之使用,過去已訂定《針對大量出血病例之血品適當使用治療指引》、《依科學建立之新鮮冷凍血漿(FFP)使用指南》、《依科學建立之紅血球製劑使用指南》(修訂第2版)、《依科學建立之血小板製劑使用指南》、《白蛋白製劑使用指南》(第2版),而我國「台灣輸血學會」已將上述指引、指南翻譯並提供下載[footnoteRef:15]。建議主管機關參酌日本指引、指南,訂定我國本土的用血指引,並列入醫院評鑑項目。 [15: 台灣輸血學會,《2022年台灣血液安全監測網絡年報》,112年7月,頁13。]
(三)建請主管機關參酌澳洲作法,研議統一採購血液製劑之可行性
前已述及,我國血液製劑幾乎全仰賴國外廠商供應。《血液製劑條例》第6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確保血液製劑安全、品質及穩定供應,並促進血液製劑安全性技術之研發及發展國內血液製劑產業,應訂定血液製劑發展方案。」。行政院衛生署(102年改制為衛生福利部)於96年依據條例第6條,訂定「血液製劑發展方案」,最新「血液製劑發展方案」為「112-115年度血液製劑發展方案」。方案中「穩定供應血漿原料,確保血液及血液製劑供應無虞」部分,執行方式提出:「建立血液製劑缺藥預防機制[footnoteRef:16],掌握國際及國內市場需求趨勢,建立國內庫存機制,如建立國血製劑免疫球蛋白6個月庫存量、2個批次及規劃多來源之血液製劑製造廠」[footnoteRef:17],建立庫存及缺藥通報機制雖有一定助益,仍屬消極作法。 [16: 為確保血液製劑之穩定供應並強化管控其販售與庫存,衛生福利部已於105年7月11日、9月6日先後訂定發布《必要藥品短缺通報登錄及專案核准製造輸入辦法》及《藥品追溯或追蹤系統申報及管理辦法》,規範包括血液製劑在內之必要藥品短缺之通報、登錄及專案核准製造、輸入等事項,並強化其流通管理機制。] [17: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12-115 年度血液製劑發展方案,111年12月5日衛授食字第1111412488 號,頁4,網址: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cid=3&id=2839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4日。]
有論者認為,我國配合「國血國用」政策,制定《血液製劑條例》,雖已規定優先使用國血製劑[footnoteRef:18],但對於商用血液製劑並無限制性使用規定,造成國血製劑須與商用血液自由競爭,又因藥商削價競爭,壓縮國血製劑生存空間[footnoteRef:19]。例如國內約99%血友病人使用基因工程之血液製劑,造成國血製劑凝血因子藥品使用量不佳[footnoteRef:20]。 [18: 《血液製劑條例》第9條第1項規定:「醫療機構、醫師使用血液製劑時,應優先使用國內捐血製造之血液製劑,並提供病人血液製劑之用藥資訊。」。] [19: 鄭稀瑋、侯勝茂,同註4,頁45。] [20: 鄭稀瑋、侯勝茂,同註4,頁44。]
先進國家為達到其「國血國用」自給自足目標,皆以制定國家衛生政策進而立法管理國家血液事業。以澳洲為例,其於2003年成立國家血液管理署(National Blood Authority, NBA)[footnoteRef:21]統籌血品及血液製劑的政策規劃及行政管理,其血液製劑依據該國《2013年公共治理、績效與問責法》(Public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Act 2013, PGPA)及《聯邦採購規則》(Commonwealth Procurement Rules)[footnoteRef:22],如同疫苗採購政策一樣,統一由政府採購,全國醫療院所遂得以持續獲得足量、安全且價格穩定的血液製劑。而正因為血液製劑由政府統一採購,故可優先採購國血製劑;當國血製劑供應不足時,才開放招標其他商用血液製劑[footnoteRef:23]。如此作法對於落實「國血國用」、穩定醫療韌性甚有助益,爰建議主管機關參酌澳洲作法,研議統一採購血液製劑之可行性,倘屬可行,再進一步配合修正《血液製劑條例》。 [21: 澳洲依據《National Blood Authority Act 2003》,成立國家血液管理署。] [22: 澳洲國家血液管理署(National Blood Authority),採購及服務(Procurement of goods and services),2024 年 3 月,網址:https://www.blood.gov.au/procurement-goods-and-services,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22日。] [23: 巫芝岳,〈政府可借鏡澳洲「國血國用」成功經驗〉,《環球生技月刊》,第168期,108年10月,頁10-11。]
撰稿人:李郁強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323/File_19846125.docx |
R02676 | 落實特殊教育鑑定評估人員專職化之研析 | 特殊教育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班班級與專責單位設置及人員進用辦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人員資格權益及培訓辦法 | 趙俊祥 | 2025-02-0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76
議題研析
一、題目:落實特殊教育鑑定評估人員專職化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特殊教育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班班級與專責單位設置及人員進用辦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人員資格權益及培訓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特殊教育法》明定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以下簡稱鑑輔會),遴聘專業團隊辦理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就學安置、輔導及支持服務等事宜(第6條第1項)[footnoteRef:1]。據此,各縣(市)政府在鑑定與安置特教生時,須經由鑑輔會相關專業人員合作,進行各種資料蒐集、多元化的評量;並利用相關標準化測驗,協助專業人員進行障別評估。而鑑定評估人員(112年修法《特殊教育法》第19條稱為「評估人員」,以往實務上則多稱心理評量簡稱心評人員),即是標準化與多元資料蒐集的執行者。 [1: 《特殊教育法》第6條第1項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以下簡稱鑑輔會),遴聘學者專家、教育行政人員、學校及幼兒園行政人員、同級教師及教保服務人員組織代表、特殊教育相關家長團體代表、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學生及幼兒家長代表、專業人員、同級衛生主管機關代表、相關機關(構)及團體代表,辦理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就學安置(以下簡稱安置)、輔導及支持服務等事宜;其實施方法、程序、期程、相關資源配置、運作方式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二)心理評量是利用特定的測量工具及程序,對個人或群體的心理特徵進行量化測驗及評估,目的在於瞭解個體的心理狀態、能力、興趣和偏好等,藉以幫助心理學家、臨床醫師、教育者、人力資源等專業人士對個案進行評估診斷,提供適當的介入、教學及治療[footnoteRef:2]。《特殊教育法》112年修正,其重點之一為「心評專職化」,相關子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班班級與專責單位設置及人員進用辦法》自113年8月1日施行、《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人員資格權益及培訓辦法》除第12條自113年8月1日施行外,自114年8月1日施行,依法各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可自行增置免除課務之專職心評人員。 [2: 李佳璇,〈心評人員工作現況與困境之探討—以高雄市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3卷,第2期,113年2月,頁110。]
四、問題爭點
《特殊教育法》第51條[footnoteRef:3]第4項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班班級與專責單位設置及人員進用辦法》第7條[footnoteRef:4],規定主管機關得增置編制內特殊教育教師,《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人員資格權益及培訓辦法》第12條[footnoteRef:5],則規定專職與兼職鑑定評估人員的合理報酬。但113年12月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普查發現,僅2縣市(苗栗縣、南投縣)在教育部國民教育署(以下簡稱國教署)補助員額外,依法自行增置鑑定評估人員並給予合理待遇[footnoteRef:6];多數縣市(11縣市)僅依據國教署補助的員額增置,甚有地方未增置[footnoteRef:7]。爰此,如何落實特殊教育鑑定評估人員專職化,以保障特殊教育學生受教權益及建立友善特殊教育教師職場環境,亟待各界持續關注。 [3: 《特殊教育法》第51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之主管機關,得商借公立學校或幼兒園教師組成任務編組性質、具專業自主性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及特殊教育輔導團,推動特殊教育。(第1項)前項任務編組之組織、任務、運作與教師資格、遴選、商借、培訓、獎勵、年資採計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各級主管機關為有效推動特殊教育、整合相關資源、協助各級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之執行及提供諮詢、輔導與服務,應建立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網絡;其支持網絡聯繫、運作方式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第3項)各級主管機關得於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或幼兒園,指定增置由主管機關統籌運用及調派之編制內特殊教育教師員額,用以協助辦理第十九條第一項所定鑑定評估作業,及辦理第一項所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及特殊教育輔導團業務,或前項所定支持網絡業務。(第4項)」。] [4: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班班級與專責單位設置及人員進用辦法》第7條規定:「各該主管機關得依本法第五十一條第四項規定,於學校或幼兒園,指定增置編制內特殊教育教師;該增置教師得免除課務,並依各該主管機關之調派,辦理下列業務:一、本法第十九條第一項所定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作業。二、本法第五十一條第一項所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相關業務。三、本法第五十一條第一項所定特殊教育輔導團相關業務。四、本法第五十一條第三項所定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網絡相關業務。」] [5: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人員資格權益及培訓辦法》第12條規定:「鑑定評估人員辦理鑑定評估工作,除有第三項規定情形外,各該主管機關應為下列措施:一、於校(園)內鑑定評估者,給予至少半日公假及課務排代。二、至他校(園)或幼兒園新生入園鑑定評估者,給予至少一日公差及課務排代,並支給跨校鑑定評估費新臺幣四百元及交通費。三、採用鑑定評估工具施測者,依其實施之測驗給予施測費。四、鑑定評估人員撰寫鑑定評估報告,每份給予至少新臺幣一千一百元。(第1項)前項個案鑑定評估安排於平日下班後時段、夜間或假日進行者,各該主管機關除依前項規定辦理外,並應依鑑定評估人員辦理鑑定評估時數,給予補休及其課務排代。(第2項)本法第五十一條第四項所定增置之編制內特殊教育教師辦理鑑定評估,應核予公差假及支給差旅費,並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支給施測費;具鑑定評估人員資格之退休教師或教保員辦理鑑定評估,依第一項規定支給交通費、施測費及報告費。(第3項)」] [6: 陳至中,特教法心評專職化 全教總:僅苗栗、南投完全落實,113年12月3日,中央社,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2030159.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3日。] [7: 林曉雲、蘇孟娟、花孟璟、甘孟霖,心評專職化10指標調查 臺北、花蓮、台中幾近滿江紅,自由時報,113年12月30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8469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3日。 ]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教育部積極監督地方主管機關落實相關法規以減輕特殊教育教師壓力
依據教育部統計,93年至112年特殊教育學生從70,799人增至131,884人,增加86%;與此同時,特殊教育教師從9,681人增至14,295人,僅增加48%。在特殊教育教師人力已顯不足的情況下,鑑定評估工作還長期要求特殊教育教師兼任,特殊教育教師因此請公假、找代課,進行施測及撰寫評估報告,所增加之工作負擔,對特殊教育學生之教學品質也受影響,此亦為特殊教育教師工作超量及壓力之主因[footnoteRef:8]。 [8: 林曉雲、蘇孟娟、花孟璟、甘孟霖,同註7。]
前已述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鑑定評估人員資格權益及培訓辦法》第12條已明定專職與兼職鑑定評估人員的合理報酬,但依據全國教師工會聯合總會113年調查各縣(市)依法落實增置專職鑑定評估人員及鑑定評估人員合理報酬的狀況,與上述法規及政策推動上存有不小落差。調查結果顯示,除「給予至少半日公假及課務排代」落實率90%外,其他各項落實率介於23%-77%之間。其中即便國教署提供專款經費補助跨校鑑評估費新臺幣(以下同)400元及鑑定評估報告撰寫費1,100元,都僅有約59%的落實率。顯示在專職鑑定評估人力不足的狀況下,兼任鑑定評估工作的特殊教育教師,仍處於教學、鑑定評估工作兩頭燒,以及缺乏合理待遇的職場環境[footnoteRef:9]。鑑於各縣(市)落實狀況不一,造成一國多制的不合理情況,爰建議教育部正視此一問題,積極監督地方主管機關,落實《特殊教育法》及其相關子法之特殊教育鑑定評估人員專職化規定,以保障特殊教育教師及特殊教育學生之權益。 [9: 全國教師工會聯合總會新聞稿,教學心評兩頭燒,特生權益誰來保?依法落實心評專職與合理待遇刻不容緩,113年12月3日,網址:https://www.nftu.org.tw/News/news_view.aspx?NewsID=202412031120423D0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1月13日。]
(二)建立專職鑑定評估人員之制度性保障,以鼓勵具備教學與鑑定評估經驗之現職特殊教育教師轉任
鑑定評估人員須具有使用測驗工具及撰寫評估報告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需要相當時間的經驗累積,目前的師資培育不僅對鑑定評估知能著墨甚微,更難以做到對教學現場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多仰賴進入教學現場後的培訓、實作及教學經驗的積累。是以,全國教師工會聯合總會特殊教育委員會主委認為,若要建立專職且專業的鑑定評估人員,應在提供完善待遇的前提下,鼓勵具備教學與鑑定評估經驗之現職特殊教育教師轉任,擔任依法增置之無課務專職鑑定評估人員[footnoteRef:10]。 [10: 鍾正信,落實「心評專職化」才能完整保障特教學生的權益,獨立評論,113年12月2日,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559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月16日。]
然而,在初期專職鑑定評估人員數量不足的狀況下,仍不免需要多數第一線特殊教育教師兼任,呈現「兼職為主、專職為輔」的狀況。尚待未來專職鑑定評估人員達一定數量後,即應轉而成為「專職為主、兼職為輔」,最後再往全部專職化之目標邁進。為達成此目標,建議主管機關調查具備特教教學與鑑定評估特殊教育教師轉任專職鑑定評估人員之意願,建立人才資料庫並施以專業訓練,並透過優化待遇與升遷等制度性保障方式,以鼓勵具備特教教學與鑑定評估之特殊教育教師轉任專職鑑定評估人員。
撰稿人:趙俊祥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320/File_19846121.docx |
R02675 | 車輛非廢氣排放顆粒之法制問題研析 | null | 林淑靜 | 2025-01-24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95/File_19846071.docx |
R02674 | 山坡地濫墾防制相關問題研析 | null | 曾耀民 | 2025-01-23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88/File_19846051.docx |
R02673 | 澳大利亞社群媒體用戶最低年齡限制法簡介 | null | 陳韋佑 | 2025-01-23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86/File_19846049.doc |
R02672 | 醫師涉及性騷擾案件公布個資措施相關法制探討 | null | 蔡琮浩 | 2025-01-23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84/File_19846046.docx |
R02671 | 安樂死相關法制之探討 | null | 尤月亭 | 2025-01-22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67/File_19846021.docx |
R02670 | 台灣高鐵行車人員之監督管理法制研析 | null | 陳淑敏 | 2025-01-22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64/File_19846019.doc |
R02669 | 風力發電結合國防需求相關法制研析 | null | 康世宗 | 2025-01-22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60/File_19846011.docx |
R02668 | 歐盟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制研析 | null | 陳育靖 | 2025-01-22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57/File_19846009.docx |
R02667 | 課徵檳榔稅捐之合宜性研析 | null | 安怡芸 | 2025-01-22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48/File_19845997.doc |
R02666 | 歐盟永續治理評鑑監管法制之介紹及借鏡 | null | 莊弘伃 | 2025-01-22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46/File_19845995.docx |
R02665 | 全民閱讀力培養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null | 傅朝文 | 2025-01-20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207/File_19845922.doc |
R02664 | 美國國防教育法(NDEA)簡介與影響 | null | 林智勝 | 2025-01-16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129/File_19845851.doc |
R02663 | 未盡扶養義務作為喪失繼承權事由之研析 | null | 吳欣宜 | 2025-01-16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127/File_19845847.docx |
R02662 | 美國國家機密保護機制-「安全查核」(security clearance)制度簡介 | null | 楊蕙如 | 2025-01-14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104/File_19845825.doc |
R02661 | AI生成之自動語音相關法制研析 | null | 林鈺琪 | 2025-01-14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8099/File_19845823.doc |
R02659 | 國際數位貿易協定所涉議題於我國法制之借鏡 | null | 陳樂庭 | 2025-01-07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970/File_19845641.doc |
R02658 | 簡介日本有關外國人工作法制概況 | null | 陳宏明 | 2025-01-07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965/File_19845637.docx |
R02657 | 政策環評之法制問題研析 | null | 李淑瓊 | 2025-01-07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963/File_19845634.docx |
R02656 | 韓國職場霸凌防治相關法制簡介 | null | 陳建欉 | 2025-01-07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917/File_19845619.docx |
R02655 | 低收入戶家庭財產審查之法制問題研析 | null | 林淑靜 | 2025-01-06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879/File_19845599.docx |
R02654 | 觀光產業發展相關法制研析 | null | 林鈺琪 | 2025-01-06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877/File_19845597.doc |
R02653 | 人事業務主管機關組織職掌之淺析 | null | 賴怡瑩 | 2025-01-02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741/File_19845495.docx |
R02652 | 公部門資安人力問題簡析 | null | 曾耀民 | 2024-12-23 | Method Not Allowed
The requested method PUT is not allowed for this URL.
Apache/2.4.52 (Ubuntu) Server at tika.openfun.dev Port 80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484/File_19845318.docx |
R02651 | 樂齡教育學習資源整合相關問題研析 | 終身學習法;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 | 蔡月秋 | 2024-12-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51
議題研析
1、
題目:樂齡教育學習資源整合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終身學習法、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因應55歲以上人口教育需求增加,教育部規劃第三人生大學試辦計畫,試辦期間將採累計學分,預計114學年開始執行。教育部自民國99年開始推動「樂齡大學」計畫,仿照大學校院學年制,讓55歲以上樂齡者有機會到校園學習。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113學年樂齡大學計畫核定補助84校,約3,405名長者參與學習。部分樂齡大學反映目前樂齡大學採2年制學制,且規定新舊生比例為1比1,導致部分舊生想持續學習就必須轉至其他學校上課。教育部回應,基於政府資源充分運用,為拓展及招募更多55歲以上國民投入樂齡學習,該部歷年補助樂齡大學,均責成學校成立樂齡學習社團,鼓勵學員在學習年滿後,引導到社團持續學習,113學年度教育部補助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大學實施計畫規範,新生比例以不低於50%為原則,以提供更多高齡者學習機會。該試辦計畫長期將規劃銜接授予學位,以滿足55歲以上民眾的學習需求,並協助其強化參與職場的能力
。
四、問題爭點
在樂齡大學之學習環境資源有限情形下,有必要研議資源整合平臺或多元學習模式以提供樂齡學習者之便利管道,亦有必要評估樂齡學習者透過學習資源整合的培力,同時充實其生活技能或再度就業的專業知識。
五、探討研析
(1)
研擬強化高齡教育資源整合,以提升高齡者學習機會
臺灣正面臨2026年「超高齡社會」的挑戰,為讓民眾即早養成終身學習習慣,教育部樂齡學習網建置「退休準備專區」,以「健康促進」、「醫療照護」、「心靈成長」、「經濟安全」、「人際關係」、「服務貢獻」、「居住安全」及「休閒娛樂」八大面向為退休準備之必備知識層面,協助國人在面對退休後的生活適應、人際關係變遷以及家人相處時間變多等議題,進行退休規劃。屆退者或退休者可以從認識退休規劃開始,進而根據自己的需要規劃相關知識的學習,例如:退休金的計算與規劃、正確的理財、志工的參與等,讓高齡者及早意識到退休準備的重要性,瞭解退休準備的方式,透過各種學習資源,蒐集退休準備的資訊,進而產生退休準備的行動,享有健康、快樂、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
現代科技的快速普及已讓生活愈加依賴數位工具,但高齡族群的科技使用率偏低。依調查顯示,我國61至70歲族群中,僅有41.8%使用智慧科技,而70歲以上更僅剩22.7%,65歲以上的上網率也驟降至51.6%,數位能力不足讓高齡者在生活中遭遇困難,影響社會參與及身心健康,也影響其透過數位學習方式吸取知識的能力。相較於40至50歲世代則因對科技接受度高,其退休生活品質將更優越。借鏡外國採用超智慧科技解決高齡之經驗,例如日本早在2016年提出超智慧社會Society 5.0計畫,運用AI及機器人解決高齡問題,提供老年人健康與生活支援,我國則於2023年啟動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以智慧科技整合高齡者需求,提供包括智慧學習環境的多元友善服務
,透過科技方式整合學習資源,讓樂齡者更便利學習。
依終身學習法第16條規定:「各級政府及終身學習機構得視需要結合網際網路、行動通訊載具、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圖書等,規劃終身學習活動,擴展人民參與非正式教育之學習機會。」依該條文雖規定各級政府及終身學習機構得視需要與各種傳播工具結合,惟尚無明確規定積極性的措施或規範,考量年齡越高者,其使用網際網路、行動通訊載具接受度越來越低,但科技時代的學習知識訊息無不由網際網路、行動通訊載具得知,為保障樂齡族群學習權益,並提供其科技型整合型的多元學習管道,爰建議終身學習法第16條增訂第2項:「前項終身學習活動之學習資源整合或多元學習服務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俾利各級主管機關建構終身學習資源整合平臺,結合各種傳播工具提供樂齡者學習之需求,以增進學習資源共享之成效。
(2)
增訂終身學習課程生活技職之輔導學習,加強高齡人力的開發運用
邁入21世紀之後,終身學習的發展愈加受到各國際組織及歐美成人教育專業組織的重視及推廣;歐美成人教育專業組織對於終身學習的發展影響及貢獻較為深遠者,當屬「歐洲成人教育學會」、「英國成人及繼續教育協會」及「美國成人及繼續教育學會」,其中「英國成人及繼續教育協會」的終身學習推動方向,主要包含生活技能、職場學習、家庭與社區學習等;在生活技能方面,促進人人具備識字、數學運算、理財、數位能力等生活技能,幫助民眾養成終身學習能力,以促進每個人未來都能繼續學習,尤其是提供弱勢團體學習機會;在職場學習方面,成人均應持續充實職涯生活與品質,俾利於本身、家人以及社區,並且有助於經濟能力之提升;在家庭與社區學習方面,透過家庭學習,促進代間融合與互動,社區學習則提升學習者的自信,並且協助弱勢團體學習如何管理生活,以發揮自我潛力
。
依終身學習法第20條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發展、普及終身學習機會,並考量不同族群、文化、經濟條件及身心狀況對象之特殊性,設計符合其需求之課程,提供具可近性之服務;其課程、教材、師資、補助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定,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第1項)前項對象參與依第十三條第二項所定辦法規定之認可課程,中央主管機關得酌予補助其所繳納之學費;其補助對象、補助方式、比率、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另依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3條規定:「本辦法所定終身學習課程,其範圍如下:一、社區教育:現代公民素養、公共事務參與、在地認同、地方文化、社區性別平等教育等課程或教育活動。二、語文學習:我國語文課程或教育活動。三、人文鄉土:民俗節慶、傳統手工藝、戲劇樂曲、鄉土建築、地方產業及古蹟等人文鄉土特色課程或教育活動。四、家庭教育:依家庭教育法及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家庭教育範圍之課程或教育活動。五、法令常識:憲政、移民法規、戶籍法規、國籍法規、民事、刑事、社會秩序維護、消費者保護、教育、衛生福利、勞動及其他基本法律常識。六、多元培力:提供各類生活技能之輔導學習。七、其他配合國家政策發展需求開設之課程或教育活動。」惟依終身學習法第20條立法理由雖敘明終身學習不以引導投入社會服務機會為目的,然基於終身學習多元發展愈形重要,且我國高齡化及少子女化情況日趨嚴重,國人退休年齡普遍較早,但中高齡者、高齡者勞動參與相較於日本、韓國、美國等主要國家較低,我國樂齡大學計畫的推動係因應55歲以上人口教育及技能訓練需求增加,並活化過早離開職場或退休但仍有體力、技術者的學習,惟對於退休者開創事業第二春之基本技能或專業能力仍有待檢討加強,爰建議終身學習課程實施及非正規教育課程補助辦法第3條第6款修正為:「六、多元培力:提供各類生活技能
或職場專業
之輔導學習。」俾使樂齡學習既可充實生活技能亦可學習職場上專業需求,以強化終身學習的多元目標。
撰稿人:蔡月秋
�許秩維,<教育部114學年試辦第三人生大學 將採累計學分>,國內文教,中央通訊社,2024年11月24日,網址:
https://nplnews.ly.gov.tw/news/202411243200176?statisticMenu=,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27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教育部樂齡學習網 讓你樂齡學習情報一把抓>,2022 年10月30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9EB73E61D38E7FD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9EB73E61D38E7FD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黃英傑,<台壽高齡友善調查:超高齡社會來臨,向日本看齊>,經濟日報,2024年11月19日,網址: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5/837108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賴協志,<英國終身學習教育政策之發展趨勢>,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85期,2019年7月,網址: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g_name=%E5%9C%8B%E9%9A%9B%E6%95%99%E8%82%B2%E8%A8%8A%E6%81%AF%E5%88%86%E6%9E%90&edm_no=185&content_no=3270#:~:tex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2月5日。
5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468/File_19845272.doc |
R02650 | 車輛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之法制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陳淑敏 | 2024-12-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50
議題研析
一、題目:車輛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以下簡稱運安會)發現,多起小客車撞國道工程緩撞車事故是部分駕駛人錯誤認知,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 以下簡稱 ADAS)
當作自動化駕駛造成危險叢生,交通部擬將相關正確觀念納入考照及駕訓
。
四、問題爭點
目前許多車輛已配備 ADAS ,然駕駛誤認可以完全放手自駕,導致國道追撞工程緩撞車的事故層出不窮,平均每3天就挨撞1次。運安會近日發布事故調查報告,指各廠牌 ADAS 皆未達駕駛人可完全仰賴的自動化駕駛等級,駕駛過度依賴系統導致分神為事故主因。交通部表示,擬將使用 ADAS 的注意事項列入駕照考試題庫
,
惟當務之急仍應先建立有關 ADAS 之法制規範。
五、探討研析
(一)宜通盤檢討修正須配合 ADAS 及自動駕駛之法規調適
全球車廠積極發展駕駛安全輔助系統,並逐步推出自動駕駛
(Autonomous Driving, AD)功能,近年國際早都將 ADAS 列入標配;2022年起,歐盟所有新款車輛都須搭載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安全性技術(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1590)。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30年之前全球自駕車的銷售主要集中在L1和L2自駕等級車款,伴隨各國政府陸續頒布車輛安全相關法規,強制汽車安裝ADAS
。ADAS並非指稱單一科技,而是多種駕駛輔助系統的集合名稱,其最終目的為實現全自動駕駛系統
。
汽車產業正逐步向自動駕駛邁進,以ADAS再逐漸整合成自動駕駛的功能,ADAS 在這一轉變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我國目前有關ADAS及自動駕駛之法規並不完善,僅計有: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第3條第1項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管理辦法第15條第1項及第16條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資訊公告及安全事故評估辦法第2條第2項第1款第1目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18條之1
(行車視野輔助系統)、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20條第3項
(自動化程度)、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39條第31款及第39條之1第26款及第89條第1項第1款
(行車視野輔助系統)、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之附表「車輛安全檢測基準及適用車種範圍表」、「附件四十七、轉向系統」及「附件九十四、盲點警示系統」等,惟尚未有全面性更周延之規範。自動駕駛是持續進展之技術,相關法規應配合自駕車發展建構完整且周全模式,不應推動多年仍停留實驗測試階段。
依審計部審核報告,汽車自動化駕駛為全球路面交通之發展趨勢,惟全自動駕駛車輛正式商業化量產前,道路交通須面臨半自動駕駛車輛上路之過渡時期,歷年政策推行或法規研訂,多聚焦於有條件自動化(L3)、高度自動化(L4)及完全自動化(L5)駕駛車輛。因我國對於 ADAS 系統及分級標準尚無明確法律定義,車輛安全審驗及道路行駛亦缺乏具體規範
。復依運安會調查報告,目前各廠牌 ADAS 皆未達駕駛人可完全仰賴之自動化駕駛等級
。我國並未開放不須駕駛人操控方向盤就可自動變換車道和行駛的全自駕功能,且並未核可駕駛人可放手離開方向盤,自動駕駛只是輔助駕駛人判斷,發生肇事責任仍會歸咎駕駛人;惟使用 ADAS 並無相關罰則
。
鑑於半自動駕駛車輛於消費市場普及且為趨勢
,我國除擬將使用 ADAS 的注意事項列入駕駛執照考試題庫外,實應儘速將自動駕駛技術及相關的ADAS 於法制面予以規範;並參照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之自動化駕駛等級與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 已經制定的相關檢測基準規範,逐步且儘速完善我國的自駕車檢測基準
。
(二)參酌各國對於 ADAS
之立法例
法規之制定是順利推進自駕車的關鍵,各國政府爰積極將ADAS的採用納入交通安全法規當中。如歐、美、日、中政府透過法規推動,於 2021 年至 2022 年依序導入 ADAS ,如中國大陸早在2020 年即將前車碰撞示警入法導入 ADAS ,日本、美國、澳洲則在 2021 年至 2022 年分別以法規逐步要求車廠將自動緊急煞車導入 ADAS 。歐洲在 ADAS 導入程度可說最為完善,2020 年至 2022 年已分別將自動緊急煞車、車道偏移、智慧速度輔助、酒精偵測/車輛上鎖、疲勞注意力偵測、駕駛人分心警示、事故資料紀錄器、緊急煞車燈號、倒車偵測……等ADAS 功能導入智慧車與電動車。綜上所述,可以得知在各國政府積極透過法規導入下,將使車載移動感測市場更具體化並帶動應用成長動能逐步加溫,加上各類車用感知融合技術的快速整合,也可望使各項 ADAS 次系統的發展更加成熟穩定
。依上,我國更應迎頭趕上,以順應國際潮流之趨勢。
撰稿人:陳淑敏
�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重大運輸事故調查報告,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報告編號:TTSB-HOR-24-11-002,113 年 11 月,頁 29。ADAS 係指廣泛用於輔助駕駛之系統,包含提供警告及瞬間干預功能,例如前方碰撞警告系統(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 FCW)、車道維持輔助系統(Lane Keeping Assistants, LKA)、緊急煞車輔助系統(Automatic Emergency Braking, AEB)、適應性巡航控制系統(Adaptive Cruise Control, ACC)及主動式停車輔助系統(Active Park Assist, APA)等功能。
� 汪淑芬,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誤當自駕太危險 擬納入考照駕訓,中央通訊社,113 年 12 月 1 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24806,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reurl.cc/mRlljW,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12 月 12 日。
� 陳祐誠,過度依賴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釀事故 運安會:各牌 ADAS 未達自駕等級,中國時報,113 年 12 月 2 日,第 A5 版。
� 李玉忠,智慧車輛自動駕駛系統發展趨勢,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106 年 10 月 26 日,頁7。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定義,將駕駛自動化程度分類如下:
Level 0:無自動化,由駕駛人全面進行駕駛操作。
Level 1:輔助駕駛,根據駕駛環境的資訊,由系統進行操舵或速度控制中的一項動作。 其他則由駕駛人進行也可以經由警告與介入駕駛系統獲得協助。
Level 2:部分自動化,根據駕駛環境的資訊,由系統進行操舵或速度控制中的多項動作。 其他則由駕駛人進行。
Level 3:有條件的自動化,由自動駕駛系統進行所有的駕駛與操控。系統提出操作判斷要求時,駕駛人必須適當地回應。
Level 4:高度自動化,由自動駕駛系統進行所有的駕駛與操控。系統提出操作判斷要求時,駕駛人不一定需要回應。受限於道路及環境條件。
Level 5:完全自動化,由自動駕駛系統全面進行駕駛操控。在車子可以行駛的道路及環境條件下進行自動駕駛。
� 陳鈺妏、林雅潔,全球自駕車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113 年 7月 12 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artc.org.tw/tw/knowledge/articles/13760,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artc.org.tw/tw/knowledge/articles/13760,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 12 月12 日。
� 李玉忠,同註4,頁3。
�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第3條第1項規定:「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
一、無人載具:指車輛、航空器、船舶或其結合之無人駕駛交通運輸工具,透過遠端控制或自動操作而運行,且具備以下技術:
(一)感測技術:可偵測及辨識行駛過程之周遭環境或事件狀況之訊息。
(二)定位技術:藉由導航模組或資通訊應用,可進行定位輔助、地理位置傳達,並協助路徑及任務等規劃。
(三)監控技術:監控操作人員透過自動系統與無人載具間保有持續與雙向之通訊連結,得以掌控整體運程,並得隨時取得無人載具之完全控制權。
(四)決策及控制技術:綜合前三目技術所提供之資訊,進行路徑及任務規劃之決策判斷,進而控制無人載具之因應方式或運行。」
�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管理辦法第15條第1項規定:「本條例第十四條第三項所稱紀錄資料,指下列資料:
一、日期及時戳。
二、無人載具之位置及速度。
三、無人載具狀態,包括係由人為控制、自動駕駛模式或遠端電傳控制。
四、自動駕駛模式中由監控操作人員介入控制之次數及類型。
五、感測資料。
六、由無人載具內部鏡頭或外部鏡頭所擷取之攝錄畫面。」
第16條規定:「申請人應於無人載具安裝資料紀錄器,並應於創新實驗執行測試全程維持運作,不論自動駕駛系統是否開啟。」
�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資訊公告及安全事故評估辦法第2條第2項第1款第1目規定:「標示內容:應具備「自動駕駛實驗車」之文字,於不影響行車安全下,每字原則至少十六公分見方,且應以正楷字體標示。車身側並應標示申請人之緊急聯絡電話。」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18條之1規定:「
汽車未依規定裝設行車紀錄器、行車視野輔助系統或防止捲入裝置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一萬二千元以上二萬四千元以下罰鍰。
汽車依前項規定裝設之行車紀錄器、行車視野輔助系統或防止捲入裝置無法正常運作,未於行車前改善,仍繼續行車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九千元以上一萬八千元以下罰鍰。
未依規定保存第一項行車紀錄器之紀錄資料或未依規定使用、不當使用行車紀錄器致無法正確記錄資料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九千元以上一萬二千元以下罰鍰。
違反前三項除未依規定保存第一項行車紀錄器之紀錄資料之行為外,應責令其參加臨時檢驗。
第一項應裝設行車視野輔助系統、防止捲入裝置之規格及車輛種類,由交通部定之。
第一項汽車裝設防止捲入裝置之實施、宣導、輔導及獎勵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20條第3項規定:「依法領有公司、商業或工廠登記證明文件之業者或汽車研究機構,因研究、測試業務而有試行有條件自動化、高度自動化及完全自動化駕駛車輛需要,得依附件二十一規定申領試車牌照及行駛,且行駛時應有適當管制措施,並遵守相關道路交通安全之規定。」
�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39條第31款規定:「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一月一日起新登檢領照之大客車與大貨車,應裝設合於規定之行車視野輔助系統。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九月四日起,新登檢領照總重量逾三千五百公斤至五千公斤且全長六公尺以下之小貨車,亦同。」、第39條之1第26款規定:「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一月一日起,新登檢領照之大客車、大貨車及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九月四日起,新登檢領照總重量逾三千五百公斤至五千公斤且全長六公尺以下之小貨車,應裝設合於車輛安全檢測基準規定之行車視野輔助系統。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新登檢領照之大客車、大貨車應裝設以下任一行車視野輔助系統:
(一)左右兩側視野鏡頭及可顯示車身兩側影像之車內螢幕。
(二)於車輛右側裝設一個外部近側視鏡並於車輛右前側裝設雷達警示系統。」
(三)可顯示車輛四周影像之環景顯示系統。」
第89條第1項第1款規定:「行車前應注意之事項,依下列規定:一、方向盤、煞車、輪胎、 燈光、雨刮、喇叭、照後鏡及依規定應裝設之行車紀錄器、載重計、轉彎及倒車警報裝置、行車視野輔助系統等須詳細檢查確實有效。」
� 112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_第2冊 >丙、各公務機關重要審核意見-拾肆、交通部主管,審計部,113年7月29日,頁(丙429-430)。
�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同註1,頁 i。
� 徐建峰,特斯拉狂攻超級電腦 Dojo 力拚全自駕車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如何、供應鏈一次看,經濟日報,113年4月3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7285140,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728514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7日。
� 審計部,同註13,頁(丙430-431)。
�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同註1,頁49。
� 謝孟玹,移動感測技術應用發展趨勢,經濟部產業技術司,111 年 8 月 31 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oea.gov.tw/MNS/doit/industrytech/IndustryTech.aspx?menu_id=13545&it_id=438,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moea.gov.tw/MNS/doit/industrytech/IndustryTech.aspx?menu_id=13545&it_id=438,最後瀏覽日期:113� 年 12 月 12 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443/File_19845252.doc |
R02649 | 預防家庭照顧者離職之法制研析 | 性別平等工作法 | 李郁強 | 2024-12-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49
議題研析
一、題目:預防家庭照顧者離職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性別平等工作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我國將於114年進入「超高齡社會」[footnoteRef:1],大缺工時代來臨。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我國15至64歲勞動人口自105年起,年減18萬人;而勞動人口將在117年低於2/3,人口紅利消失,社會經濟負擔加劇[footnoteRef:2]。 [1: 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20%稱為超高齡社會,參見國家發展委員會,高齡化,111年9月14日,網址: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2688C8F5935982D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2: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發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4年至2070年)」,113年10月17日,網址:https://www.ndc.gov.tw/nc_27_3854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二)行政院主計總處111年調查,勞工「因照顧滿65歲年長家屬」而離職者共計1,460人,已超過「照顧未滿12歲子女」的1,050人,即200名勞工中約有1人因長照離職。其中,男性約為女性的2倍[footnoteRef:3]。中華民國家庭照顧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研究顯示,老人家庭照顧者當中,未滿65歲工作者約占2/3,半數是主管階級,在大缺工時代對企業造成很大的損失;員工若於3至6個月內穩定照顧安排,將可大幅減少離職[footnoteRef:4]。如何做到照顧不離職,亟需企業協助。 [3: 勞動部全球資訊網,性別勞動統計分析「表1-13非初次尋職失業者之失業原因」,頁12,網址:https://statdb.mol.gov.tw/html/woman/111/111woanalyze01.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4: 陳婕翎,男性家庭照顧者離職風險高 企業留意5異常助轉介,中央社,113年12月10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2100224.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三)近日發生身為家庭照顧者的丈夫將病妻從高樓推下之憾事,家總秘書長表示,我國照顧歷程平均長達10年之久,除長照資源布建,亦希望新家人關係倡議深植人心,讓照顧者不受限於家人,因為「能到職場工作就是喘息」,希望能夠做到不離職照顧,以避免長照悲歌重演。
四、問題爭點
為照顧家中長輩而離開職場,無論對國家或企業,都是寶貴的人力損失。且因長年在職場工作,對於照顧技巧、照顧資源均不熟悉。我國無論長照十年或長照2.0均是以計畫的方式進行,規定繁瑣不易查詢。職場如何覺查家庭照顧者的困難並提供協助,讓照顧者能夠兼顧工作與家庭,或在照顧者請假離開職場一段時間後,還能夠重返職場,實為大缺工時代應努力的課題。
五、探討研析
(一)建請主管機關研議增訂雇主提供友善長照職場措施之規定
113年長照2.0經費已達新臺幣876億元[footnoteRef:5],長照資源可協助員工解決長照問題,企業只需轉介員工善用,即可減少因照顧流失之寶貴人力。家總提醒當發現員工出現5大異常:突然頻繁請假、工作表現落差大、無法再如過去配合加班、睡眠不足精神不濟、性格轉變,應及早協助連結、轉介長照資源[footnoteRef:6],即在同仁提出離職申請前,適時提供協助,將有效降低家庭照顧者離職。 [5: 賴昀岫,長照預算衝千億 財源成隱憂,工商時報,112年8月28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0828700437-43010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6: 陳婕翎,同註4。]
家總並為友善長照職場提供建議,例如指定負責人員或員工為求助窗口,至少辦理一場長期照顧課程,故勵員工善用1966長照專線,針對企業員工長照處境與需求進行調查等[footnoteRef:7]。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增訂雇主提供友善長照職場措施之規定。 [7: 陳婕翎,同註4。]
(二)建請主管機關參酌日本立法例,研議增訂有薪侍親假之規定
依據家總調查顯示,同時兼顧照顧與工作的在職照顧者有3成有睡眠困擾、7成以上心理壓力大,跟不上其他人或很難完成交辦工作等,也容易遲到早退,甚至提前退休或辭職。
自107年1月1日起,長照2.0提供有長照需求的民眾4大類服務額度,一般家庭(不限弱勢)皆可請領。包括:1.照顧與專業服務。2.交通接送服務。3.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4.喘息服務。除此之外,尚有全日住宿機構之服務[footnoteRef:8]。衛生福利部推動之長照資源,民眾必需花時間詢問資源、申請補助、等候照顧專員評估、與新居服員磨合、拜訪日間照顧中心或養護機構、陪伴長輩適應等,都需要請假陪伴。 [8: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長照平安五守則」 提供家庭照顧者「照顧救生圈」,112年7月21日,網址:https://1966.gov.tw/LTC/cp-6455-75309-207.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7日。]
我國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28條之1第2項訂定之《公務人員留職停薪辦法》規定,公務人員有「侍親假」,本人或配偶之直系血親尊親屬老邁(65歲以上)或重大傷病須侍奉者,可以申請留職停薪(第2條[footnoteRef:9]、第5條[footnoteRef:10]),期間以2年為限,必要時得再申請延長1年(第6條[footnoteRef:11])。此外,《性別平等工作法》中有「家庭照顧假」,對象為一般勞工及公務人員。受僱者於其家庭成員預防接種、發生嚴重之疾病或其他重大事故須親自照顧時,得請家庭照顧假。全年以7日為限,須併入事假來計算(第20條第1項),且事假期間不給工資(勞工請假規則第7條)。 [9: 《公務人員留職停薪辦法》第2條第1項規定:「本辦法所稱留職停薪,指公務人員因育嬰、侍親、進修及其他情事,經權責機關核准離開原職務而准予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規定期間屆滿或留職停薪原因消失後回職復薪。」] [10: 《公務人員留職停薪辦法》第5條第1項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申請留職停薪,除第一款及第二款各機關不得拒絕外,其餘各款由各機關考量業務運作及個案實際情況依權責辦理:……四、本人或配偶之直系血親尊親屬年滿六十五歲以上或重大傷病,且須侍奉。五、配偶或子女重大傷病須照護。六、配偶經服務之公私部門派赴國外執行政府工作、因政府公務需要指派或獲取政府公費補助出國進修研究,其期間在一年以上須隨同前往。七、受刑事確定判決並獲准許易服社會勞動。八、其他經考試院會同行政院認定之情事。」] [11: 《公務人員留職停薪辦法》第6條規定:「前二條留職停薪期間,除下列各款情形外,均以二年為限,必要時得延長一年:一、依第四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依法應徵服兵役留職停薪者,其期間依兵役法第十六條、替代役實施條例第七條及預備軍官預備士官選訓服役實施辦法第十六條規定辦理。二、依第四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規定國內外進修留職停薪者,其期間依公務人員訓練進修法第十條至第十二條規定辦理。三、依第四條第一項第六款規定借調至受託處理大陸事務機構服務留職停薪者,其期間依有關法規規定辦理。四、依第四條第一項第八款規定延長病假或因公傷病公假期滿留職停薪者,其期間依公務人員請假規則第五條規定辦理。五、依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規定育嬰留職停薪者,其期間最長至子女、收養兒童滿三足歲止。六、依第四條第一項第七款或第五條第一項第七款規定留職停薪者,其期間依所受之拘役宣告期間、易服勞役或易服社會勞動之執(履)行期間辦理。」]
在1990年代,日本社會勞動政策的重要理念是實現勞動者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為落實該理念,於1991年(平成3年)制定《育兒及家庭照顧假法》(育兒、介護休業法),藉由對勞動者進行育兒或家庭介護的支援措施,促進為育兒或家庭介護的勞動者得以繼續就業或再就業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們兼顧工作和家庭生活,提升經濟和社會發展[footnoteRef:12]。平均10年的照顧歷程,家庭會經歷混亂期、適應期、穩定期、下一次病情變化期等四階段,且不斷循環。日本政府為了協助家庭縮短慌亂期,儘速穩定照顧安排,2016年安倍內閣第三支社福箭「零介護離職」對策,提供每位失能失智老人終身93天「顧老假」[footnoteRef:13]。適用對象為工作滿1年的勞工,而薪水的部分則是由「僱用保險」給付6成薪水。 [12: 蕭正祥、陳彥宏,〈日本公部門友善職場措施下的「家庭介護制度」〉,《國家人力資源論壇》,112年4月,網址:https://www.exam.gov.tw/NHRF/News_EpaperContent.aspx?n=3778&s=46734&type=3F111E57648FF61F,最後瀏 覽日期:113年 12月17日。 ] [13: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友善照顧職場:家總訴求,網址:https://www.familycare.org.tw/policy/1126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7日。]
2024年3月日本修正《關於育嬰假、照顧假等承擔育嬰或家庭照護的勞工福利法》(育児休業、介護休業等育児又は家族介護を行う労働者の福祉に関する法律)[footnoteRef:14](以下簡稱「育兒和家庭照護假法」)(於2025年4月1日生效),該法第3章「介護休業」(第11條至第16條),為照顧因受傷、疾病、身體或精神殘疾等而需要持續護理兩週或以上的家庭成員,明定每位需要照顧之家庭成員93天之「介護休業」(有計劃地請一段天數的假),例如照顧父母,則子女可以分3次使用;第5章「介護休暇」(第16條之5至第16條之7),則是家庭突然發生事件家庭成員需要照顧時,可請「家庭照顧假」,例如有1位符合資格的家庭成員每年最多 5 天;有兩名或以上符合資格的家庭成員每年最多 10天。 [14: 日本《育児休業、介護休業等育児又は家族介護を行う労働者の福祉に関する法律》,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403AC0000000076#Mp-Ch_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7日。]
我國《性別平等工作法》第20條已明定「家庭照顧假」,爰建議參酌日本立法例,區分突發狀況之7日家庭照顧假,並增訂有計劃地請一段天數之家庭照顧假(類似公務人員「侍親假」),並考量比照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由就業保險提供平均月投保薪資6成之津貼[footnoteRef:15]。 [15: 針對「有薪親職假」之議題,本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曾於113年11月13日舉辦「於性別平等工作法育嬰留職停薪制度中,增訂並併行『有薪彈性親職假』的可行性」公聽會,會中勞動部表示,為協助受僱者兼顧工作與家庭,《性別平等工作法》定有育嬰留職停薪、調整或減少工作時間及家庭照顧假等各項促進工作平等措施,受僱父母如有需要,可提出申請加以運用。就業保險提供平均月投保薪資6成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請領條件為被保險人就業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以上,子女滿3歲前,依《性別平等工作法》之規定,辦理育嬰留職停薪。又為強化對育嬰留職停薪勞工之經濟支持,自110年7月1日起,另以公務預算加給2成薪資補助,使留職停薪期間平均月投保薪資替代率達8成。立法院,〈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舉行「於性別平等工作法育嬰留職停薪制度中,增訂並併行『有薪彈性親職假』的可行性」公聽會紀錄〉,《立法院公報》,第113卷,第96期,113年11月29日。]
撰稿人:李郁強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441/File_19845250.docx |
R02648 | 路跑活動主辦單位法律責任問題研析 | 國民體育法;消費者保護法 | 方華香 | 2024-12-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48
議題研析
1、
題目:路跑活動主辦單位法律責任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國民體育法、消費者保護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陪同父親參加路跑活動之兒童遭闖入賽道之休旅車撞擊不治,主辦單位之責任尚在調查中
。
4、
問題爭點
為維護路跑活動參與者(下稱參與者)之安全,保障其權益,教育部體育署訂有「路跑活動參與者安全維護及權益保障應注意事項」
(下稱注意事項),於第4點明定主辦單位辦理路跑活動應遵行事項、第6點明定應為參與者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第8點明定主辦單位應於活動規程、報名網站明定退費基準等。因本注意事項並非法律或法律具體明確授權之法規命令位階,似不應發生對人民之法規範拘束力,且其內容涉及主辦單位與路跑參與者間之權利義務,相關法制疑義及主辦單位法律責任為何?檢視探討如下。
5、
探討研析
(1)
注意事項有關主辦單位責任規定之檢視
依注意事項第2點規定,路跑活動指相當距離,具休閒娛樂性質之跑步運動,但不包括正式運動賽會之馬拉松競賽。而辦理路跑活動之各級政府、學校、體育運動團體或其他民間法人、團體即為主辦單位。
主辦單位辦理路跑活動前,應訂定實施計畫,送活動所在地或道路主管機關審核後,於主辦單位網頁公告實施計畫。實施計畫包含交通管制、安全措施、緊急救護計畫及消費者權益(保險、退費辦法等)等內容(注意事項第3點及其附件、第8點規定參照)。主辦單位應為參與者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且其保險範圍及最低保險金額均有規定(注意事項第6點規定參照),尚應遵行下列事項:揭示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範圍、路跑活動經過之路線,應依法令規定完成路權申請,主動將路線或管制措施之資訊,告知居民及大眾;有採取分段交通管制措施之必要者,並應確保參與者之安全等(注意事項第4點規定參照)。
然而,即使主辦單位違反注意事項或其他法規規定,主管機關教育部體育署亦僅是得將違反情節函知路跑活動之場地或道路管理機關,作為主辦單位下次申請路跑活動之准駁依據;其涉及刑事責任者,並得移送司法機關(注意事項第11點規定參照)而已,並無行政罰鍰規定。換言之,以旨揭新聞事件言,似僅能由男童父母循司法訴訟途徑向肇事駕駛及主辦單位主張一般民刑事責任。
(2)
國民體育法規定之檢視
106年修正公布之國民體育法第20條規定:「為加強安全管理及維護參加者之權益,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辦理高風險體育活動時,應經活動場地所在主管機關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許可;其運動種類、規模、經營之許可、廢止與撤銷、安全設施或措施、體育專業人員、運動教練或安全人員之設置、醫療衛生、保險、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1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前項辦法規定,訂定自治法規(第2項)。」本條僅針對「高風險體育活動」,有由地方主管機關加強其安全管理之必要,於第1項定明是類活動事前許可之機制,並授權中央主管機關就運動種類等事項訂定辦法予以規範,各級地方主管機關得依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辦法,因地制宜訂定自治法規規範高風險體育活動,並依地方制度法第26條規定訂定罰則。所稱「高風險體育活動」,係指傳統運動項目外,所發展出較高風險(冒險、刺激、極限)並
與消費者人身安全、權益密切相關之新興運動項目,例如無動力飛行運動、高空彈跳等(參照本條修正理由)。
旨揭規定僅針對「高風險體育活動」明定有事前許可機制,需先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辦法後,再由地方政府以自治法規訂定罰則。然而,「高風險體育活動」應係不確定法律概念,以路跑活動而言,參加人數多寡、路程長短、氣溫高低、路線為市區或山區海邊,容或有不同風險高低考量
。前揭條文立法理由將「高風險體育活動」僅限於高空彈跳等冒險、刺激、極限之新興運動,此種解釋是否過於限縮?容值思考。
(3)
修法建議
有關場地及道路之申請,其管理機關為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本於權責自行訂定其審查程序,如臺北市政府定有「臺北市路跑活動執行審核計畫」,以審核臺北市各項路跑活動之辦理。然路跑活動有些基本事項,仍有全國統一之必要,現行之注意事項位階及法律效果似有不足,於立法政策上,中央主管機關教育部體育署(預定升格為運動部)可採行之法制建議如下:
1、消費者保護部分-教育部體育署訂定「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查前揭注意事項包含資訊揭露、公共意外責任險、退費基準(方式、期限……),已涉及眾多消費者權益,但未及於履約保障機制;另臺北市政府113年1月16日府授法保字第1133001879號函提出「企業經營者使用市府轄管場地舉辦藝文活動及路跑活動之消保強化措施」要求主辦單位於官方網站等處揭露履約保障或其他消費者付款保障措施及可行退費方式等相關資訊,惟因現行法規並未強制提供「履約保障機制」,故上開臺北市政府函僅能要求揭示有無履約保障之資訊,並無法要求業者採行履約保障機制。
依路跑活動具有一日性、預付型、大型活動場地、人潮聚集等性質,參考屬於實質法規命令位階之運動賽事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應記載事項第2點及第7點銷售資訊及入場規範資訊之揭露、第5點退票機制、第8點公共意外責任險);簡易型一日遊國內旅遊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應記載事項第12點至第16點有關不同時間點或不同事由解除或變更契約之退費方式、第18點應投保責任保險及履約保證保險);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應記載事項第2點、第3點、第6點及第8點各種資訊揭露)等,均有類似之消費者保護規範,以法規命令強制要求業者應揭露相關資訊、明定退費機制(方式)、且必須投保強制責任險、履約保證險等。
如前述,旨揭注意事項所規範內容,亦涉及大型活動之資訊揭露、公共意外責任險、退費基準等,對人民權利義務之影響與前述現行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所欲規範之活動事項相當,建議中央主管機關可審酌訂定「路跑活動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並強制納入履約保障(證)機制,以補現行注意事項位階及法律效果之不足。
2、注意事項提升位階,由國民體育法(事前許可制)授權中央主管機關訂定辦法以為管理
承前述,國民體育法第20條第1項規定所謂「高風險體育活動」限於高空彈跳等活動,解釋上或有過於限縮之虞。為避免「高風險」此種不確定法律概念之認定有所疑義,建議刪除「高風險」等字,修正國民體育法第20條第1項規定為:「為加強安全管理及維護參加者之權益,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辦理
體育活動時,應經活動場地所在主管機關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許可……」,再適用同條項後段規定:「其
運動種類、規模、經營之許可、廢止與撤銷、
安全設施或措施、體育專業人員、運動教練或安全人員之設置、醫療衛生、
保險、
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授權中央主管機關擇定若干運動種類、規模(例如路跑參加人數達萬人以上)等事項訂定辦法予以規範,以避免事前許可制範圍太廣泛之疑慮,並保有就特定運動種類訂定授權辦法之彈性。
若有國民體育法之授權,則中央主管機關自可參考高空彈跳活動及其經營管理辦法第5條應檢附計畫書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第6條主動公開資訊、第8條強制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第9條退費機制,及無動力飛行運動及其經營管理辦法第7條第1項第3款及第3項投保責任保險、第8條主動公開資訊、第9條第2項運動者應投保傷害險、第10條退還所繳費用等相關規定,訂定路跑活動相關管理辦法,而地方政府可進一步依其自治法規予以管理或裁罰,亦可解決現行注意事項位階及法律效果不足之難題。
撰稿人:方華香
� 劉明岩,「陪爸爸路跑卻回不了家 被撞死9歲男童父母跪泣求主辦單位道歉還公道」,聯合新聞網,113年12月2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0/839793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2日。
�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網址: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058&KeyWord=%E8%B7%AF%E8%B7%91%E6%B4%BB%E5%8B%95%E5%8F%83%E8%88%87%E8%80%85%E5%AE%89%E5%85%A8%E7%B6%AD%E8%AD%B7%E5%8F%8A%E6%AC%8A%E7%9B%8A%E4%BF%9D%E9%9A%9C%E6%87%89%E6%B3%A8%E6%84%8F%E4%BA%8B%E9%A0%8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 有心臟科醫師認為馬拉松係屬較激烈運動,詳見吳紹尹,「台北馬拉松連年有人猝死!中年男在『最後1/4階段』最危險」,中天新聞網,113年12月13日,網址:https://ctinews.com/news/items/ogxwvBdoaG?utm_source=linetoday&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路跑活動藏陷阱 逾半數報名後不退費」, 106年2月24日,網址:https://www.consumers.org.tw/product-detail-2697375.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6日。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375/File_19845237.doc |
R02647 |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處理藝文表演票券黃牛新制相關問題研析 |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 傅朝文 | 2024-12-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47
議題研析
1、
題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處理藝文表演票券黃牛新制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演藝圈知名歌手陸續於113年12月開演唱會,卻遇黃牛橫行。據市政府統計,自112年5月31日施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以下簡稱文創法)處理藝文表演票券黃牛新制(以下簡稱黃牛條款)以來,對於藝文表演票券加價轉售行為(以下簡稱黃牛行為),僅裁罰25件,其餘2,062件仍在處理中。市議員認為效果不彰,要求落實實名制。該市政府表示初步規畫先從小巨蛋試辦,以提供場地優惠等方式,鼓勵業者採實名制
。
4、
問題爭點
藝文表演票券黃牛行為之防制困境及針對黃牛行為之有效防制等問題,有待檢討改善。
五、探討研析
(1)
黃牛條款之內涵及沿革
1、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4條
文創法之黃牛條款實施以前,實務上對黃牛行為,係依社會秩序維護法(以下簡稱社維法)第64條第2款處理。該款規定非供自用,購買運輸、遊樂票券而轉售圖利者,處3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18,000元以下罰鍰。其立法理由略以遊樂場所每因「黃牛」之霸持售票窗口購買轉售圖利,嚴重影響他人購買之機會,且易發生糾紛,亟應取締,乃訂定本款規定,以維秩序。由於該款有「非自用」與「圖利」的要件規定,過往實務上往往要求必須買方已購買,才能舉證賣方的轉售圖利行為,要完全符合該款構成要件並不容易
。
2、文創法第10條之1
政府考量社維法第64條雖有非供自用購買遊樂票券而轉售圖利行為之行政罰,惟罰則過輕,難以遏止黃牛行為,爰於112年5月間於文創法第10條之1增訂黃牛條款,針對藝文表演票券加價轉售之行為明定處以行政罰罰鍰(票面金額或定價之十倍至五十倍罰鍰),並對以機器人程式掃票等不正方式,取得票券或取票憑證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為配合黃牛條款之施行,文化部開設黃牛檢舉專區,並於112年8月8日發布同年10月20日修正「文化部鼓勵流行音樂現場演出實施票券實名制補助作業要點」,輔導業者採用實名制並申請文化部補助,期以檢舉及補助雙軌齊下之方式遏止黃牛
。
(2)
黃牛行為的防制困境
1、黃牛行為查察困難
文創法增訂之黃牛條款自112年5月31日總統公布施行以來,檢舉案件雖多,卻難以成案開罰。以某地方政府為例,據媒體報導,至113年5月初,共接獲109件檢舉案,只有1件涉及「以不正方式取得票券」移送地檢署偵辦,其他多因資料不完備無法成案或仍在行政調查中,以致新制實施近一年仍無開罰案例。該市政府指出,取締黃牛票的困境,在於被檢舉人個資查證困難,尤其現今網路搶票、身分認證與以往紙本票券運作方式不同,難以查察
。
2、實名制成本過高
一般認為藝文表演票券採行實名制購票,可以有效減少黃牛行為。惟據資深流行音樂產業工作者表示,對於藝文表演事業者而言,採取實名制須解決程式編寫、進場管制驗票等問題,尤其實名制進場可能造成排隊、交通壅塞等,成本會增加,且對熱門度沒那麼高的表演團體,售票上比較不利
。因此,許多業者不願採行實名制。文化部也表示目前不宜對業者強制推動實名制
。
(3)
黃牛行為之事前防制機制與外國作法
1、事前防制機制
文創法增訂「黃牛條款」以前,即有學者指出當時雖有前揭社維法第64條第2款做為販售黃牛票行為之處罰,但對如何防制之規範仍有所不足。文化部雖於107年間曾修訂《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不同時間之退換票機制,用以保障消費者權益,但僅處理原訂票人與活動單位間關係,仍未能解決一人購買多張票券並哄抬售價之問題。又由於實務上難以認定符合該款構成要件,以致黃牛行為無法根本解決
。現今文創法雖增訂黃牛條款加重處罰黃牛行為,仍屬事後裁罰,且由於黃牛行為多在網路上進行,主管機關疲於奔命卻依然面對查緝困難之問題。事實上,目前國外面對黃牛行為,多著重於事前防制機制,茲介紹如下
︰
(1) 購票實名制
該制要求購票者須以個人真實身分登錄系統,確保票券無法輕易轉讓,以有效追蹤票券的合法性和持有人真實性。
(2) 購票抽選制
該制係由系統隨機選出中籤者購票,減少黃牛搶票之技術性操作,避免票券集中於少數人。
(3) 優先購票權
該制允許付費會員優先購票,讓真正的粉絲有機會優先選位和購票,保障忠實粉絲的購票權益。
2、外國作法
外國對黃牛行為所採事前防制機制各有不同。日本主要採行
購票抽選制,依照會員不同等級(例如是否加入粉絲俱樂部FANCLUB)區分不同抽選時間,等級越高的會員,會有較多抽選的機會,但抽選張數仍有限制。且門票中選後,即不開放退票。若有退票需求者,僅能透過官方讓票平臺將門票轉讓他人,使票券轉讓的價格受到限制。韓國則兼採
購票實名制及
優先購票權,以韓團TWICE於2023年「READY TO BE」演唱會為例,購票前須加入售票平臺會員,並經過實名制驗證。開放購票時,加入付費粉絲俱樂部者,才能優先購票,一般會員其次,同時限制購買的票券張數。取票及入場時必須出示身分證件,以確認是否為本人購票後始可入場。而美國最大的售票平臺Ticketmaster則是設定動態定價的規則,透過市場需求了解真實價值,直接調整票券售價,不讓黃牛賺取價差
。
(四)改革建議
1、評估、試辦各事前防制機制並研定票務程序規範
近日有論者指出,從檢舉案件數來看,相較於單純採取實名制,結合
購票抽選制與實名制兩者之演唱會最能降低黃牛行為
。惟無論如何,對於黃牛行為應採取何種事前防制機制最為有效,並不致產生過高成本,宜經評估與試辦程序,確認後再考慮入法問題。建議主管機關就各事前防制機制加以評估並進行試辦,確認試辦成效後再研議就藝文表演票券之購票、驗票或退票等票務程序於《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加以規範。
2、研擬明定相關機關及業者之協助調查義務
據地方主管機關表示,於接獲黃牛票案件檢舉後,須向售票平臺、警察局、電信業者、銀行等申請被檢舉人、買受人或關係人等資料
。惟據立法委員質詢指出,文化部曾請求金融主管機關提供黃牛案件之金融帳戶資料,但因不符銀行法規定
致無法提供,金融主管機關可以另訂暫行辦法來提供相關資料
。
按文創法第10條之1第4項規定︰「主管機關為調查或取締前二項違規事實,得洽請警察機關派員協助。」該項立法理由係為彰顯政府取締黃牛之決心,爰明定主管機關得視需要洽請警察機關派員協助調查或取締。惟主管機關為調查或取締前揭加價轉售及不正方式取得票券等違規事實,除須洽請警察機關協助外,還須向金融主管機關及售票平臺、電信業者等請求提供相關資料。因此,為使金融主管機關等提供帳戶資料有所依據,並明確相關機關及業者協助主管機關之調查取締義務,爰建議將文創法第10條之1第4項規定修正為︰「主管機關為調查或取締前二項違規事實,得洽請警察
、金融、電信、網際網路售票平臺與其他相關機關
及業者提供協助。」以明確其法律依據。
撰稿人:傅朝文
� 洪子凱,實名制給場地優惠 小巨蛋擬試辦 議員要求從源頭遏止黃牛 業者憂成本增加 文化局:鼓勵售票實名制,聯合報,113年11月25日,第B201版。
� 顏筠展, 比較兩岸防制黃牛票之法律規範研究,展望與探索,第21卷,第10期,112年10月,頁48。
�文化部「表演及運動賽事黃牛票氾濫,相關單位取締、防範及執法成效」專題報告,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0次全體委員會議,113年4月29日,頁5。
� 陳秋雲,取締黃牛票 多因資料不全難成案,聯合新聞網,113年5月6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5/7944265�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11日。
� 洪子凱,同註1。
� 林敬殷,黃牛票亂象 李遠勸業者採實名制若不行再考慮修法,中央社,113年10月30日。
� 顏筠展, 比較兩岸防制黃牛票之法律規範研究,展望與探索,第21卷,第10期,112年10月,頁46。
� 陳佑哲,一味加重與擴大處罰,真能解決「黃牛票」問題嗎?,113年11月24日,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網址︰https://plainlaw.me/posts/can-expanding-penalties-solve-scalper-ticket-problem�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8日。
� 謝函穎、黃苡昕,黃牛翻倍賣票 台灣遏止不住 日、韓推行實名制,113年4月25日,銘報網站,網址︰https://mol.mcu.edu.tw/%E9%BB%83%E7%89%9B%E7%BF%BB%E5%80%8D%E8%B3%A3%E7%A5%A8-%E5%8F%B0%E7%81%A3%E9%81%8F%E6%AD%A2%E4%B8%8D%E4%BD%8F-%E6%97%A5%E3%80%81%E9%9F%93%E6%8E%A8%E8%A1%8C%E5%AF%A6%E5%90%8D%E5%88%B6/� HYPERLINK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312969,最後瀏覽日期:113" �,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2月8日。
� 陳怡璇、劉建邦,黃牛與詐騙橫行演唱會 北市議員要求試辦抽票制,中央社,113年12月5日。
� 洪子凱,同註1。
� 銀行法第48條第2項︰「銀行對於客戶之存款、放款或匯款等有關資料,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應保守秘密:一、法律另有規定。二、對同一客戶逾期債權已轉銷呆帳者,累計轉銷呆帳金額超過新臺幣五千萬元,或貸放後半年內發生逾期累計轉銷呆帳金額達新臺幣三千萬元以上,其轉銷呆帳資料。三、依第一百二十五條之二、第一百二十五條之三或第一百二十七條之一規定,經檢察官提起公訴之案件,與其有關之逾期放款或催收款資料。四、其他經主管機關規定之情形。」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0次全體委員會議,文化部、教育部、內政部、法務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數位發展部及行政院主計總處列席就「表演及運動賽事黃牛票氾濫,相關單位取締、防範及執法成效」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113年4月29日,立法院公報,第113卷,第39期,委員會紀錄,頁257-258。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7351/File_19845195.doc |
End of preview. Expand
in Dataset Viewer.
Taiwan Legislator Yuan Law Research Data
Overview
The law research documents are issued irregularly from Taiwan Legislator Yuan. The purpose of those research are providing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social issues in aspect of laws. One may find documents rich with technical terms which could provided as training data.
For comprehensive document list check out this link provided by Taiwan Legislator Yuan.
There are currently missing document download links in 10th and 9th terms due to minor issue on crawler. We will fill in those missing data ASAP.
Data Fields
Field name | Description |
---|---|
research_no | ID of the research document |
title | title of the document |
related_laws | Related names of laws in the document. Separated by ; |
authors | Authors of document. Separated by ; |
published_date | Published date of the document in form YYYY-mm-dd |
content | Full text content of the document. One may also find the original content in .html format at html/{research_no}.html |
doc_url | The download link hosted on ly.gov.tw |
Sponsorship
The work is sponsored by "【g0v 零時小學校】繁體中文AI 開源實踐計畫"
Contact
If you have any issue on the dataset. Please leave a discussion on it or contact us via:
報導者(The Reporter) [email protected]
歐噴有限公司(OpenFun Ltd.) [email protected]
- Downloads last month
-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