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20
24.1k
体征 房颤患者的主要体征包括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体格检查从气道,呼吸、循环和生命体征开始,这些检查不仅可以帮助明确房颤潜在病因,还会影响治疗和预后效果。医生应事先告知患者或家属在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时,所显示的脉率可能低于实际心率,应以听诊为准。 生命体征 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在评估房颤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心率控制的充分性时尤其重要。 患者出现不规则脉搏,并且通常会出现心动过速,心率通常在 110-140 次/min 范围内,但很少超过 160-170 次/min。体温过低或有心脏药物毒性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动过缓性房颤。 头颈:头颈部检查可能发现眼球突出,甲状腺肿大,颈静脉压升高或发绀。颈动脉杂音提示外周动脉疾病,并增加了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可能性。 肺:肺部检查可能发现心力衰竭的迹象(例如啰音,胸膜积液)。喘息或呼吸音减弱提示潜在的肺部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 心脏:心脏检查对房颤患者的体格检查至关重要。必须进行触诊和听诊,以评估瓣膜性心脏病或心肌病。最大冲动或 S3 的位移点提示心室增大和左心室压力升高。显著的 P2 表示存在肺动脉高压。 腹部:腹水,肝肿大或肝包膜压痛的存在提示右心衰竭或有肝脏疾病。左上腹疼痛可能提示周围性血栓形成了脾梗塞。 下肢:下肢检查可能发现发绀,杵状或水肿。冰冷或无脉搏的四肢可能提示外周血栓形成,对外周脉搏的评估可能导致外周动脉疾病或心输出量减少的诊断。 7、神经方面:可能会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血管意外的迹象。先前中风和反射增加的证据提示甲状腺机能亢进。
体重的控制目标 目标体重指数 18.5~24.9 kg/m(推荐等级:Ⅰ,证据等级:B)。
康复训练 VN 急性期后,需要鼓励患者尽早活动,促进中枢代偿。 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前庭功能低下的慢性眩晕/头晕患者,前庭康复训练均可能使其受益。
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区别 1、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的基因组相似度分别为 79%和 50%。 2、中间宿主未明确,SARS-CoV 和 MERS-CoV 的中间宿主分别是果子狸和单峰骆驼。 3、与 SARS-CoV 的受体都是 ACE2,但 SARS-CoV-2 S 蛋白的 ACE2 亲和力高于 SARS-CoV。MERS-CoV 则使用 DPP4 受体。
急性和延迟性 CINV 治疗和预防 儿童急性和延迟性 CINV 的健康问题和预防建议总结以及预防儿童急性期和延迟性 CINV 的策略见表 13、图 10。 中-高致吐风险 方案 对于接受高致吐风险方案的儿童 5-HT3 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NK-1 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福沙匹坦); 对于无法接受 NK-1 受体拮抗剂治疗的儿童,推荐 5-HT3 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 对于无法接受地塞米松治疗的儿童,推荐帕洛诺司琼+NK-1 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福沙匹坦)(推荐等级:II,证据等级:2A)。 对于接受中致吐风险方案的儿童 5-HT3 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 对于无法接受地塞米松治疗的儿童,推荐 5-HT3 受体拮抗剂+NK-1 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福沙匹坦)(推荐等级:II,证据等级:2A)。 研究 两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帕洛诺司琼对于急性和延迟性恶心呕吐的缓解率显著高于昂丹司琼,两种药物对于儿童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此外,多项 III 期研究证实:在昂丹司琼+地塞米松的基础上联合阿瑞匹坦或福沙匹坦显著提高了中-高致吐治疗导致的急性和延迟性恶心呕吐的完全缓解率。目前尚未有临床证据支持其他 NK-1 受体拮抗剂用于儿童肿瘤药物治疗的止吐预防。 多项研究表明在接受高/中度致吐风险化疗方案的儿童患者中,5-HT₃RA、NK-1 RA 联合或不联合地塞米松可降低 CINV 的发生率。此外,有临床研究显示,对于接受高/中度致吐风险化疗方案的儿童患者,从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考虑,帕洛诺司琼优于昂丹司琼。 轻微-低致吐风险 对于接受低致吐风险方案的儿童,推荐 5-HT3 受体拮抗剂单药治疗;对于接受轻微致吐风险方案的儿童,不推荐常规预防性止吐(推荐等级:II,证据等级:2A)。目前针对儿童患者轻微-低致吐风险方案预防性止吐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少,缺乏足够的高级别证据。 表 13 儿童急性期和延迟期 CINV 的健康问题和预防建议总结 健康问题及建议推荐强度/证据质量1.对于使用高度致吐化疗药物的儿童患者:1.1 建议采用哪些策略预防急性期 CINV?a.使用 5 HT3RA+地塞米松+阿瑞匹坦(或福沙匹坦)强烈推荐/高质量b.对于不能使用阿瑞匹坦(或福沙匹坦)的患者,可使用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强烈推荐/中等质量c. 对于不能使用地塞米松的患者,可使用帕洛诺司琼+阿瑞匹坦(或福沙匹坦)强烈推荐/低质量d.对于不能使用地塞米松+阿瑞匹坦(或福沙匹坦),可使用帕洛诺司琼强烈推荐/中等质量e.考虑在其他符合 CPG 的止吐药基础上添加奥氮平有条件推荐/中等质量1.2 建议采用哪些策略预防延迟期 CINV?a.对于延迟期 CINV 风险高的患者,急性期选择帕洛诺司琼作为首选 5 HT3RA强烈推荐/中等质量b.如果在急性期使用阿瑞匹坦(或福沙匹坦),则延迟期使用口服阿瑞匹坦强烈推荐/高质量c.对于在急性期使用过格拉司琼或昂丹司琼的患者,延迟期添加地塞米松强烈推荐/中等质量d.对于在急性期使用过帕洛诺司琼的患者,考虑在延迟期添加地塞米松有条件推荐/中等质量e.对于不能口服阿瑞匹坦的患者,延迟期使用地塞米松强烈推荐/中等质量f.如果在急性期使用奥氮平,则延迟期继续使用奥氮平强烈推荐/中等质量g.延迟期请勿使用 5 HT3RA强烈推荐/低质量2.对于使用中度致吐化疗药物的儿童患者:2.1 建议采用哪些策略预防急性期 CINV?a.使用 5 HT3RA+地塞米松强烈推荐/中等质量b.对于不能使用地塞米松的患者,可使用 5 HT3RA+阿瑞匹坦(或福沙匹坦)强烈推荐/低质量c.对于不能使用地塞米松+阿瑞匹坦(或福沙匹坦)的患者,可使用 5 HT3RA强烈推荐/低质量c.对于不能使用地塞米松+阿瑞匹坦(或福沙匹坦)的患者,考虑使用帕洛诺司琼作为首选 5 HT3RA有条件推荐/低质量e.对于不能使用地塞米松+阿瑞匹坦(或福沙匹坦),考虑在其他符合 CPG 的止吐药基础上添加奥氮平有条件推荐/低质量2.2 建议采用哪些策略预防延迟期 CINV?a.考虑在延迟期使用地塞米松有条件推荐/低质量b.对于在急性期使用过阿瑞匹坦(或福沙匹坦)并且正在接受单日化疗的患者,延迟期继续口服阿瑞匹坦强烈推荐/中等质量c.对于在急性期使用过阿瑞匹坦(或福沙匹坦)并且正在接受多日化疗(≥3 天)的患者,延迟期不考虑口服阿瑞匹坦有条件推荐/低质量d.如果在急性期使用奥氮平,则延迟期继续使用奥氮平强烈推荐/低质量3.对于使用低度致吐化疗药物的儿童患者:3.1 建议采用哪些策略预防急性期 CINV?a.使用 5 HT3RA强烈推荐/低质量3.2 建议采用哪些策略预防延迟期 CINV?a.延迟期请勿经常使用预防治疗强烈推荐/极低质量4.对于使用轻微致吐化疗药物的儿童患者:4.1 建议采用哪些策略预防急性期 CINV?a.请勿经常使用预防治疗强烈推荐/极低质量4.2 建议采用哪些策略预防延迟期 CINV?a.延迟期请勿经常使用预防治疗强烈推荐/极低质量 全屏查看表格 缩略词:CINV,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HEC,高度致吐化疗;MEC,中度致吐化疗;LEC,低度致吐化疗;minEC,轻微致吐化疗。\[a\]\]在大多数情况下,“强烈推荐”的药物几乎适用于所有患者。“有条件推荐”的药物适用于大多数患者,但其应用会受到患者自身条件和制度环境的影响。\[b\]静脉注射福沙匹坦或口服阿瑞匹坦。 图 10 预防儿童急性期和延迟性 CINV 的策略 ![图片预览]( \*见“儿童癌症患者紧急和延迟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预防研究”
并发症 葡萄球菌肺炎的常见并发症是发生严重坏死性肺炎,可见于 CA-MRSA ;还可引起如脓毒症、感染性休克、菌血症和呼吸衰竭。
双相反应 双相过敏反应是指自发生患者有过敏相关表现后,在患者没有再次暴露于变应原物质的情况下,在首次症状完全缓解后 1~72 h 内,再次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症状。根据 2005 年 NIAID/FAAN 的第二次过敏反应会议,双相反应可发生在高达 20%的患者。儿童严重过敏反应患者发生双相过敏反应的比例为 0.4%~11.0%。双相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重度反应、皮肤黏膜受累、药物诱发(<18 岁)、未知诱因、脉压差大、1 次以上的肾上腺素治疗、严重过敏反应发生后应用糖皮质激素(<18 岁)、延迟应用肾上腺素。
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是咳嗽诊治中的难点,基本思路可参考以下几条原则(图 6)。 重视病史 包括耳鼻咽喉和消化系统疾病病史、对慢性咳嗽持续时间、“触发因素”和表现模式的全面评估、职业和环境因素暴露史、吸烟史及用药史。 谨慎对待“红色警示”,如出现咳血、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发音困难、体重减轻、发热、下肢水肿或咳嗽特征变化等,因为这些表现提示了与更严重的预后相关的病理改变(如心力衰竭或癌症)。 根据病史选择检查,由简单到复杂 EB、CVA 是慢性咳嗽最常见病因,约占国内慢性咳嗽病因的 50%,因此建议将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作为慢性咳嗽的一线检查。建议将 FeNO 检查作为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的补充手段。 先考虑常见病,后考虑少见病 慢性咳嗽患者应首先考虑 UACS、CVA、EB、GERC、AC 等常见病因的可能。 诊断和治疗两者应同步或顺位进行 检查条件不具备时,根据临床特征进行诊断性治疗,并根据治疗反应确定咳嗽病因。如有典型的鼻炎、鼻窦炎症状或鼻后滴流症状、体征,可先按 UACS 进行治疗。如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或进食后咳嗽,则先按 GERC 进行治疗。 治疗有效是明确病因诊断的前提 治疗部分有效但未完全缓解,应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和是否存在其他慢性咳嗽的病因。治疗无效时应评估是否诊断错误,治疗力度和时间是否足够,有无影响治疗疗效的因素,如职业或环境暴露因素。 符合转诊条件时应转诊至上级机构进一步诊治。 图 6 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流程 ![图片预览](
卒中风险评估 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CHA2DS2\-VASc 评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卒中风险评估工具(表 4)。对于房颤患者,建议采用经过验证的临床风险评分(如 CHA2DS2\-VASc)来评估他们每年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推荐等级:1,证据等级:B-NR)。 女性 CHA2DS2‑VASc 评分 1 分和男性 CHA2DS2‑VASc 评分 0 分的卒中风险相当,而在除性别外的其他危险因素积分相同时,女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高于男性。观察性研究显示,“女性 ”不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是一项危险调节因素。 年龄是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年龄超过 50 岁的亚洲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即出现增加趋势。 推荐 CHA2DS2‑VASc 60 评分≥2 分的男性或≥3 分的女性房颤患者应使用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nt,OAC)。 CHA2DS2‑VASc‑60 评分为 1 分的男性和 2 分的女性,在权衡预期的卒中风险、出血风险和患者的意愿后,也应当考虑使用 OAC。 CHA2DS2‑VASc‑60 评分 0 分的男性或 1 分的女性患者不应以预防卒中为目的使用 OAC。 卒中的危险因素是动态变化的,研究显示,约 16% 的低卒中风险的患者在 1 年后会进展为中高卒中风险人群,故对于 CHA2DS2‑VASc-60 评分 0 分的男性或 1 分的女性房颤患者,需应至少每年重新评估一次卒中风险,以及时调整抗凝策略。 任何特定评分在不同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 15 项队列研究中,CHA2DS2\-VASc 评分为 2 的患者年卒中发生率的范围从不到 1% 到超过 2% 不等。 CHA2DS2\-VASc 评分系统虽然广泛应用且备受推崇,但在某些特定人群中表现不佳(如患有肾病的患者)。这一现象促成了房颤抗凝危险因素(anticoagulation and risk factors in atrial fibrillation,ATRIA)(表 5)、全球抗凝剂实地登记研究-房颤(global anticoagulant registry in the field-atrial fibrillation,GARFIELD-AF)等新型风险评分系统的出现。这些评分系统相对于 CHA2DS2\-VASc 尽管校准和风险重新分类能力还未经过严格的评价,但其提高了风险辨别能力。三种风险评分均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便携的工具,以实现更高效、更精确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分的应用应基于目标人群的实际年卒中率进行精确校准,以确保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公平性。新开发的评分系统如 ATRIA 和 GARFIELD-AF,通过提供改进的风险辨别能力,可能为特定人群带来潜在的优势。 在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治疗中,临床决策需要再缺血性卒中风险、出血风险及治疗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同时考量临床效益与患者偏好。应评估房颤患者出血风险较高的具体因素,如既往出血和使用易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以确定可能的抗凝干预措施,防止出血(推荐等级:1,证据等级:B-NR)。根据风险评分每年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处于中等水平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益处尚不明确,应考虑其他可能影响卒中风险的因素,以辅助决策(推荐等级:2a,证据等级:C-LD)。 表 4 CHA2DS2‑VASc-60 评分 项目危险因素说明分值C充血性心衰包括 HFrEF、HFmrEF、HFpEF 及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VEF 小于 40%)1H高血压高血压病史,或目前血压≥140/90 mmHg1A2年龄≥65 岁亚洲房颤患者≥65 岁2D糖尿病包括Ⅰ 型和Ⅱ 型糖尿病,病程越长,卒中风险越高1S2卒中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体循环栓塞;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2V血管疾病包括影像证实的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病史、外周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狭窄≥50% 或行血运重建)、主动脉斑块1A年龄 60~64 岁亚洲房颤患者 60~64 岁1Sc性别(女性)卒中风险的修正因素,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1 全屏查看表格 注:心衰为心力衰竭,HFrEF 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mrEF 为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pEF 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LVEF 为左心室射血分数;1 mmHg=0. 133 kPa 表 5 ATRIA 评分系统 危险因素无卒中病史者积分无卒中病史者积分年龄≥85 岁6975-84 岁5765-74 岁37<65 岁08女性11糖尿病11充血性心衰11高血压11蛋白尿11eGFR<45 或终末期肾病11 全屏查看表格 注:eGFR: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
组织病理 组织学类型 组织病理学是诊断早期 CRC 及癌前病变的金标准。推荐使用 pit pattern 分型、日本窄带成像术专家小组(Japan narrow band imaging expert team,JNET)分型、窄带成像术国际结直肠内镜分型(narrow band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 classification,NICE)分型等描述病变特征,实时判断病理性质并指导治疗(不同病理分型详细内容参考「[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治-诊断]( 2019 年出版发行的《消化系统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类》第五版,普通型腺癌中含有特殊组织学类型如下:腺癌,非特殊型;锯齿状腺癌;腺瘤样腺癌;微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低黏附性癌;印戒细胞癌;髓样癌;腺鳞癌;未分化癌,非特殊型;癌伴肉瘤样成分。 组织学分级 针对结直肠腺癌(普通型),可按照腺管形成比例分为 4 级: 高分化(>95% 腺管形成) 中分化(50%~95% 腺管形成) 低分化(0~49% 腺管形成) 未分化(无腺管形成、黏液产生、神经内分泌、鳞状或肉瘤样分化) 按照 2019 版 WHO将结直肠腺癌分成: 低级别(高-中分化) 高级别(低分化)
POTS 治疗方案 需要综合下列几种方法: 1、有计划、渐进性的定期运动锻炼。 2、临床失代偿患者紧急静脉给予生理盐水≤2 L。 3、酌情每日补充液体 2~3 L 和氯化钠 10~12 g。 4、儿童 POTS:基础治疗与成人相似。药物治疗影响生活质量,非药物疗效不佳,有外伤风险者,可考虑盐酸米多君或美托洛尔。
流行病学 虽然在老年人中更常见,但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类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的非类固醇药物,它的作用机制与化学结构和糖皮质激素类的甾体抗炎药不同,故称为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按化学成分可分为: 水杨酸类(其中阿司匹林较常见); 阿司匹林 - 该药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镇痛、抗炎、解热、抗风湿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用于解热、镇痛,成人剂量为 0.3-0.6 g/次,3 次/日,必要时 q 4 h。 - 注意事项: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禁用;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胃肠道出血或溃疡;可有过敏反应,多为易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过量中毒者,轻度表现为水杨酸反应;重度可出现血尿、抽搐、幻觉、重症精神紊乱、呼吸困难等。 丙酸类(布洛芬和萘普生); 布洛芬 - 该药具有镇痛、抗炎、解热作用。 - 用法用量:缓释胶囊剂/口服。成人及 12 岁以上儿童常用剂量为 4 mg/次,2 次/日(早晚各一次),最好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 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诱发哮喘、荨麻疹或鼻炎、血管性水肿等过敏反应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既往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肝病、肾病及心脏疾病患者、正在服用其他含有布洛芬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包括服用已知是特异性环氧化酶-2 抑制剂药物)的患者禁用;本品慎与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物、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其他水杨酸类药物合用,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必须整粒吞服,不得咀嚼或吮吸缓释胶囊。 萘普生 - 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比较显效更快,并且在鉴别肿瘤性发热(NF)和非肿瘤性发热具有诊断价值。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成人常用剂量为第一次 0.5 g,以后 0.25 g/次,必要时 q 6-8 h。 - 注意事项:心、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禁用;常见不良反应为胃炎、消化道出血,尤其是血小板减少。 吲哚类(如吲哚美辛和舒林酸); 吲哚美辛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用于解热,成人剂量为 6.25~12.5 mg/次,不超过 3 次/日;儿童常用剂量为按体重 1.5-2.5 mg/kg/d,分 3-4 次;待有效后减至最低量。 - 注意事项:活动性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及病史者、癫痫、帕金森病及精神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血管神经性水肿或支气管哮喘者、孕妇、哺乳期妇女、14 岁以下小儿禁用,心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等患者、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等患者、老年患者慎用;本品慎与对乙酰氨基酚、其他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盐合用;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头痛、头晕等;本品宜于饭后服用或与食物或制酸药同服。 舒林酸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成人常用剂量为 0.2 g/次,一日早晚各 1 次;2 岁以上儿童常用剂量为按体重 2.25 mg/kg/次,2 次/日,剂量不得超过 6 mg/kg/d。 - 注意事项: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诱发哮喘及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患者、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2 岁以下儿童禁用;本品禁止与其它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选择性 COX-2 抑制剂)合用,慎与抗凝药华法林、降糖药(甲苯磺丁脲等)合用;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头痛、头晕。 灭酸类(如甲芬那酸和氯芬那酸); 甲芬那酸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成人常用剂量为开始 0.5 g,继用 0.25 g,q 6 h,一疗程用药不超过 7 日。 - 注意事项: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炎性肠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老年人开始用量宜小;本品禁止与甲氨蝶呤合用,慎与酒精、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酸氨基酚、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类药物、肝素及双香豆素等抗凝药、血小板聚集抑制药、呋塞米;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较常见;本品宜于饭后或与食物同服。 氯芬那酸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成人常用剂量为 0.2-0.4 g/次,3 次/日。 - 注意事项:炎症性肠道疾病、消化性溃疡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老年人减小剂量;本品禁止与酒精、甲氨蝶呤合用,慎与强抗凝药、溶栓药合用;常见不良反应为头晕、头痛、倦睡、恶心、呕吐及腹泻等。 乙酸类(如双氯芬酸钠); 双氯芬酸钠 - 用法用量:缓释胶囊剂/口服。成人常用剂量为 100 mg/次,1 次/日;或 50 mg/次,2 次/日,或遵医嘱。 - 注意事项: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诱发哮喘及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14 岁以下儿童禁用,老年人须慎用;本品慎与锂剂或地高辛制剂、保钾利尿剂、甲氨蝶呤合用;本品须整粒吞服,勿嚼碎。 喜康类(如吡罗昔康),目前较少使用; 吡罗昔康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成人常用剂量为 20 mg/次,1 次/日,或 10 mg/次,2 次/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20 mg/d;饭后服用。 - 注意事项: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诱发哮喘及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禁用,有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时、哮喘、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老年人慎用;本品慎与酒精、双香豆素等抗凝药、阿司匹林合用;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胃痛、纳减及消化不良。 吡唑酮类(如羟基保泰松); 保泰松 - 该药为非甾体抗炎药,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对炎性疼痛效果较好,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解热作用较弱。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常用剂量为一次 0.1 g,一日 0.2-0.3 g。 - 注意事项:对阿司匹林过敏者,有溃疡病史,水肿,高血压、精神病、癫痫、支气管哮喘、心脏病及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孕妇禁用。老年患者慎用。用药时宜忌盐;服药期间应检查血象,监测肾功能;本品不宜长期服用,超过一周应检查血象。 昔布类(如塞来昔布和罗飞昔布)。 塞来昔布 - 该药为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 - 用法用量:胶囊剂/口服。成人常用剂量为第 1 天首剂 400 mg,必要时,可再服 200 mg;随后根据需要,2 次/日,200 mg/次;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Child-Pugh II 级)剂量每日推应减少大约 50% 剂量。 - 注意事项:对磺胺过敏者禁用。孕妇及哺乳妇女、有心肌梗死史或脑卒中史者、重度肝损害者禁用,支气管哮喘病史者、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病史者慎用;氟康唑能抑制其代谢而使其血药浓度增高约 1 倍;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心血管系统(心绞痛、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死等)反应;本品长期服用导致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周围血管栓塞)的风险性较不服药者高。 罗非昔布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成人常用剂量为起始剂量为 12.5 mg,1 次/日;一些患者剂量增加至 25 mg,1 次/日,可取得更好的疗效;最大剂量为 25 mg/d;长期使用最大剂量为 12.5 mg/d。 - 注意事项:晚期肾脏疾病患者禁用,妊娠期哺乳期、严重脱水患者慎用;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Child-Pugh 评分为 7-9)最低剂量;当本品与利福平同时使用时,应考虑使用本品最高推荐剂量;常见不良反应为下肢水肿、高血压、心口灼热、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恶心、腹泻、头晕、头痛、口干和嗜睡。 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有效地缓解 NF,萘普生、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对于 NF 显示出不同的疗效,但萘普生与其他的药物比较显效更快,并且在鉴别 NF 和非肿瘤性发热具有诊断价值。 在 NF 消退后萘普生即使减低剂量,亦能达到较好的退热效果。 有些患者在停用奈普生后 NF 可以复发,若再次出现发热应重新评估,再次排除感染和其他原因的发热。
PPV 手术目的 PPV 的目的是去除混浊的玻璃体、积血和纤维增生膜,使脱离的视网膜重新复位。 适应症 增生期进展性 DR 的 PPV 适应证包括不吸收的玻璃体积血、PDR 的纤维增生膜、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被牵拉以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合并白内障、玻璃体积血合并虹膜新生血管等。 抗 VEGF 药联合手术 PPV 联合抗 VEGF 药物治疗相对于单纯 PPV 治疗,其 1 年后 BCVA 较基线 BCVA 平均增加 5.15 个字母;手术时长平均缩短了 21.11 min。 手术前抗 VEGF 药物治疗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降低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和手术后玻璃体再积血的发生率;有研究发现手术前或手术中抗 VEGF 药物治疗均可降低手术后玻璃体积血风险。 对于达到手术指征的 PDR 患者,PPV 联合抗 VEGF 药物可带来手术后视力改善的中等收益。需注意联合抗 VEGF 药物的用药人群与时机。针对达到手术指征的 PDR 患者,相较于单纯 PPV 治疗,有条件推荐 PPV 联合。
参考文献 文献评审日期:2021-05-31 [1\. 高琦, 殷菊, 徐保平, 等. 世界过敏组织严重过敏反应指导意见2020解读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 36(6) : 431-437. DOI: 10.3760/cma.j.cn101070-20210203-00152.]( [2\. GrabenhenrichLB, DölleS, Moneret-VautrinA, et al.Anaphylax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European Anaphylaxis Registry\[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6, 137(4): 1128-1137.e1.DOI: 10.1016/j.jaci.2015.11.015.]( [3\. ThamEH, LeungASY, PacharnP, et al.Anaphylaxis - Lessons learnt when East meets West\[J\].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19, 30(7): 681-688.DOI: 10.1111/pai.13098.]( 展开
药物治疗 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选择降糖药物时应当综合考虑药物对体重的影响,并尽量减少增加体重的降糖药物,部分患者可考虑应用减重药物。 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 具有不同程度减重效果的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i、GLP-1RA。对 BMI≥27 kg/m 的 T2DM 患者,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 GLP-1RA 等药物。 减重药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了在饮食、运动、行为疗法基础上辅助体重管理的药物。这类药物也可能对 T2DM 患者的血糖控制有改善作用,并能延迟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为 T2DM。FDA 批准的减重药包括芬特明、奥利司他(脂肪酶抑制剂)、氯卡色林(2 C 型血清素受体激动剂)、芬特明/托吡酯复方片剂、纳曲酮/安非他酮复方制剂、利拉鲁肽 3.0 mg(GLP-1RA),司美格鲁肽 2.4 mg,适用于 BMI≥27 kg/m 且患有一种或多种肥胖相关合并症(如 T2DM、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者,其中国内批准奥利司他用于肥胖的治疗,GLP-1 r 周制剂司美格鲁肽也在中国上市(目前有 2 mg 和 4 mg 两种规格)。 药物治疗的前 3 个月,至少每个月应评估 1 次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如果前 3 个月患者体重减轻<5%,或在任何时候存在安全性或耐受性问题,都应考虑停药,选择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
诱因 引发 G6PD 缺乏症患者出现溶血的最常见的诱因是食用蚕豆。感染和一些药物(涉及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如伯氨喹、拉布立海、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大剂量维生素 K1)也是常见诱因。其他诱因包括窒息缺氧、酸中毒、大量出血、分娩的刺激以及一些中药如川莲、牛黄、蜡梅花、珍珠粉、金银花等。母亲产前 4 周内或哺乳期服用有氧化作用的药物或一些中药、蚕豆及用一些化妆品(如指甲花醌,一种植物叶做成的染料)、新生儿穿戴含有樟脑丸存放的衣物等均可诱发溶血。但也有不少病例无任何诱因可查。
关节外受累 1、当 RA 患者出现关节外受累(如肺、眼、神经系统等)或重叠其他结缔组织病时,在 DMARDs 治疗方案基础上,可酌情根据受累部位、严重程度予以个体化糖皮质激素治疗。 2、注意监测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常规予以保护消化道黏膜、防治骨质疏松等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 避免接触诱发因素 1、据报道,许多物质会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通常会促进 Hb 转化为 MetHb。应避免接触下述物质:硝酸盐、铜、硫酸盐、亚氯酸盐、氯胺和氯酸盐等毒素、杀虫剂、氨苯砜等药物、局部麻醉剂(苯佐卡因、丙胺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可卡因和苯胺的混合物)、磺胺类、硝化甘油。 2、对于已知遗传性或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和 CYB5R3 杂合突变患者,应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应对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检测,这非常重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https://drugs.dxy.cn/pc/clinicalDecision/p6jz0plsplsAwrKnEKW2FxYu6plsplsg==#%E9%89%B4%E5%88%AB%E8%AF%8A%E6%96%AD)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COVID-19)的轻型患者仅表现为轻微发热和乏力。普通型以干咳、发热、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会出现鼻塞、流涕、咽痛等。其鉴别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及病原学检查,如 SARS-CoV-2 的核酸检测及血清学检查等。
诊断 有可疑或阳性家族史,亲代或同胞中有 G6PD 缺乏者,高发地区或祖籍在高发地区新生儿黄疸均应高度怀疑本病。G6PD 活性检测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有条件的单位可行基因检测以确定基因突变类型。
四、疑似白大衣高血压 如果在诊室中的血压 (BP) 读数超过临床环境之外的读数,则怀疑是白大衣 HTN。动态血压监测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 可能对疑似白大衣高血压患者有所帮助,在发生明显耐药性或偶发性高血压时也有帮助。
各型综合征的治疗 韦尼克脑病和柯萨可夫综合征的治疗 韦尼克脑病(WE)和柯萨可夫综合征(KS)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硫胺素缺乏,因此可积极通过非肠道补充 B 族维生素,包括维生素 B1 注射液肌肉注射及甲钴胺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1000 μg,1 次 / d)。积极非肠道补充高剂量维生素 B1 是 KS、WE 的关键病因治疗(推荐等级:1B)。注射甲钴胺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预后(推荐等级:1D)。 慢性酒精中毒性痴呆的治疗 大脑胆碱能功能受损是慢性酒精中毒性痴呆(ARD)的主要机制,酒精抑制乙酰胆碱活性,导致海马和额叶胆碱能神经元丢失等引起认知功能下降。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可用于临床治疗 ARD 的认知功能下降(推荐等级:1C);NMDA 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美金刚可用于临床治疗 ARD 的认知功能下降(推荐等级:1D)。 多奈哌齐 - 该药为特异的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脑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增加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浓度,从而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记忆力下降、生活能力减退等症状。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用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痴呆的成人剂量为 5-10 mg,1 次/日,4-6 周后加量至 10 mg,1 次/日。 - 注意事项:对哌啶衍生物过敏者及妊娠妇女禁用。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肌肉痉挛、乏力、恶心、呕吐和失眠。 美金刚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用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痴呆的成人剂量为前 3 周按每周递增 5 mg/d 剂量至 10 mg,2 次/日。 - 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有幻觉、意识障碍、头晕、头痛和疲倦,有癫痫发作的报道,多发生在有惊厥病史的患者。 酒精性震颤‐谵妄的治疗 首选苯二氮卓类药物短期应用,必要时联用抗精神病药,例如氟哌啶醇或奥氮平。 短期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可稳定酒精性震颤‐谵妄(DT)的症状(推荐等级:2 A)。不同苯二氮类药物在不同患者之间的药物反应不尽相同。 对于病情严重或对苯二氮类药物疗效反应差的患者,可考虑换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或苯巴比妥等治疗,必要时在重症监护室内严密观察下使用丙泊酚治疗。 苯二氮卓类药物 地西泮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用于急性酒精戒断,成人第一日 10 mg/次,3~4 次/日,之后按需要减少到 5 mg/次,3~4 次/日。 氯硝西泮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无相关疾病推荐剂量,可参考用于癫痫发作的剂量,成人推荐初始剂量为 0.5 mg/次,3 次/日,每 3 天加量 0.5~1 mg/次,直到症状被控制或出现了不良反应为止;维持剂量必须根据每位患者的反应进行个体化调整,成人最大量每天不应超过 20 mg;疗程不超过 3~6 个月。 抗精神病药 氟哌啶醇 - 氟哌啶醇属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作用与其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并可促进脑内多巴胺的转化有关,有很好的抗幻觉妄想和抗兴奋躁动作用。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无相关疾病推荐剂量,可参考用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剂量,成人起始剂量为 2~4 mg/次,2~3 次/日;逐渐增加至常用量 10~40 mg/d,维持剂量为 4~20 mg/d。 - 注意事项: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严重中枢神经抑制状态者、骨髓抑制、青光眼、重症肌无力者禁用。禁用于临床显著心脏疾病患者,如近期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使用 IA 类和 II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QTc 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病史、临床显著心动过缓、二度或三度心脏传导阻滞和未校正的低钾血症。、嗜铬细胞瘤、药物引起的急性中枢抑制或癫痫患者、肝功能损害、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尿潴留等情况应慎用。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期间应停止哺乳。老年患者应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以避免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及迟发性运动障碍。本品不应与其他延长 QT 间期的药物合并使用。本品与可引起电解质失衡的药物可能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应避免使用利尿剂,特别是引起低钾血症的利尿剂,但必要时首选保钾利尿剂。本品与乙醇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药(包括催眠药、镇静剂或强效镇痛药)合用,中枢抑制作用增强。发生低血压时应使用血管加压素,避免使用肾上腺素,因本品可能有逆转肾上腺素能的作用,并进一步降压;相反,应使用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不良反应有心血管类反应(心动过速、高血压)、神经精神反应(锥体外系反应、肌张力障碍、戒断症状、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尿潴留等。 奥氮平 - 奥氮平与其他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一样,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对多巴胺和 5-羟色胺 2(5HT2)的拮抗作用。奥氮平治疗与 I 型双相情感障碍有关的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的机理尚不清楚。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无相关疾病推荐剂量,可参考用于精神分裂症的剂量,成人推荐起始剂量是 10 mg/d,1 次/日;可以根据个体临床情况在 5~20 mg/d 的剂量范围内进行调整;建议仅在适当的临床再评估后方可在推荐起始剂量的基础上加量,且加药间隔不少于 24 小时。 - 注意事项:禁用于已知有窄角性青光眼危险的患者。慎用于前列腺肥大或麻痹性肠梗阻以及相关病症的患者。ALT 和/或 AST 升高的患者、有肝功能损害症状或体征的患者、已表现出局限性肝脏功能减退的患者以及已使用潜在肝毒性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慎用。慎用于由任何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减低的患者、正在服用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的患者、有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毒性作用病史的患者、由合并疾病、放疗或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患者以及嗜酸细胞增多症或骨髓增生症的患者。孕妇只有当可能的获益大于对胎儿的潜在危险时方能使用,哺乳期妇女使用建议停止哺乳。对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若有临床指征,应考虑使用较低的起始剂量。与丙戊酸钠合用时常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其他已知可以延长 QTc 间期的药物合用时要谨慎,尤其是在老年、先天性长 QT 综合征、充血性心脏衰竭、心肌肥厚、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的患者。与其他中枢活性药物合用或用于饮酒患者时应慎重。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体重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催乳素、胆固醇、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糖尿、食欲增加、头晕、静坐不能、帕金森症、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运动障碍、体位性低血压、抗胆碱能作用、肝转氨酶短暂无症状性升高、皮疹、乏力、疲劳、发热、关节痛、碱性磷酸酶增高、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高尿酸、高肌酸磷酸激酶和水肿。 酒精性癫痫的治疗 戒断期或恢复期出现癫痫发作均应积极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首选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戒断期或恢复期出现的酒精性癫痫(推荐等级:1C)。例如劳拉西泮或地西泮,必要时可联合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或左乙拉西坦控制酒精性癫痫发作(推荐等级:2C),调整至最低安全有效剂量。减停药应在戒酒并完全控制癫痫发作 1~2 年后考虑,并根据患者脑损伤情况适当延长。 劳拉西泮(国内未上市注射剂型) - 该药物有中枢镇静作用。 - 用法用量:注射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片剂/口服。国外上市注射剂可用于癫痫持续状态,成人推荐剂量为 4 mg/次,缓慢推注(2 mg /min);若癫痫停止,则无需继续给药;若观察 10-15 分钟后癫痫仍继续发作,或者癫痫复发,可再次给予 4 mg/次,缓慢静脉注射;当静脉给药不可行时,可采用肌肉注射。国内片剂用于缓解焦虑症状,推荐初始剂量为 2-3 mg/d,每日 2~3 次。 - 注意事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禁用。呼吸功能不全(如 COPD、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慎用。有严重肝脏功能不全和/或肝性脑病的患者应慎用。除非对于妇女的可预期利益超过对于婴儿的潜在危险,否则哺乳期妇女不应服用。老年患者的剂量选择应谨慎,较低剂最可能已经足够。对于严重肝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反应仔细调整用药剂量;可能应用低剂量就已足够。本品与丙戊酸盐、丙磺舒合用时,要将本品的给药剂量约降低至原来剂量的 50%。常见不良反应是镇静、眩晕、乏力和步态不稳。需停药时应先减量后再逐渐停药。 地西泮 - 用法用量:注射剂/静脉注射。用于癫痫持续状态和严重频发性癫痫,成人首次剂量为 10 mg,每隔 10~15 分钟可按需增加甚至达最大限用量。 丙戊酸钠 - 丙戊酸钠在血液中以丙戊酸离子存在。丙戊酸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其抗癫痫活性可能与升高脑内 γ-氨基丁酸(GABA)的浓度有关。 - 用法用量:片剂、溶液剂/口服。用于癫痫,成人单药治疗时,一般从 600 mg/d 起步,每隔 3 天可增加 200 mg,直至症状得到控制;通常剂量范围为 1000~2000 mg/d,即按体重计 20~30 mg/kg;若仍未得到控制,剂量可以增加至 2500 mg/d。 - 注意事项:以下情况禁用,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性卟啉症、已知患有由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酶聚合酶 γ 突变引起的线粒体疾病(POLG,例如 Alpers-Huttenlocher 综合征)的患者、已知患有尿素循环障碍疾病的患者;有严重肝炎的病史或家族史,特别是与用药相关的;合用甲氟喹、圣约翰草。若胰腺炎诊断成立,丙戊酸应立即停用。妊娠期间,除非没有合适的其他治疗方案才可以使用本品,其他情况都应禁用;育龄期妇女,除非满足避孕计划的条件才可以使用本品,其他情况都应禁用。老年患者(年龄大于 68 岁)应下调起始给药剂量,同时给药剂量的递增应该更加缓慢,并且需要规律地对液体和营养物质的摄取、脱水、嗜睡以及其他不良事件进行监测。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减少,剂量应根据临床监测进行调整。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应权衡潜在的益处和风险。当怀疑患者有尿素循环酶缺陷,在治疗前应做代谢方面的检查。应警示患有 II 型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陷的潜在患者,应注意由于服用丙戊酸盐而致横纹肌溶解的风险增高。如果合并使用水杨酸盐,由于与本品具有相同的代谢途径,也应停止水杨酸盐治疗。不建议同时使用本品和碳青霉烯类药物及氨曲南。不建议在使用本品治疗期间摄入酒精。常见不良反应有贫血、血小板减少、震颤、锥体外系障碍、木僵、嗜睡、惊厥、记忆障碍、头痛、眼球震颤、头晕、耳聋、恶心、呕吐、牙龈异常(主要是牙龈增生)、口腔粘膜炎、上腹痛、腹泻、尿失禁、超敏反应、一过性和(或)剂量相关的脱发、指甲和甲床的疾病、低钠血症、体重增加、出血、肝脏损伤、痛经、意识模糊状态、幻觉、攻击行为、情绪激动、注意力障碍。 左乙拉西坦 - 左乙拉西坦是一种吡咯烷酮衍生物,其化学结构与现有的抗癫痫药物无相关性。左乙拉西坦的抗癫痫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用于癫痫,成人起始治疗剂量为 500 mg/次,2 次/日;根据临床效果及耐受性,每日剂量可增加至 1500 mg/次,2 次/日;剂量的变化应每 2~4 周增加或减少 500 mg/次,2 次/日。 - 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有乏力、嗜睡、头晕;健忘、共济失调、惊厥、头痛、运动过度、震颤;易激动、抑郁、情绪不稳、敌意、失眠、神经质、人格改变、思维异常;腹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眩晕、复视、意外伤害、感染、咳嗽增加、皮疹。如需停止服用本品,建议逐渐停药。 酒精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治疗 酒精会对中枢神经递质系统产生明显影响,包括多巴胺、γ-氨基丁酸和 5-羟色胺等中枢神经递质。 应积极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障碍,可使用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and noradrenaline reuptake inhibitor,SNRI)或米氮平等药物减少酒精性精神和行为障碍(推荐等级:1B),包括氟西汀、文拉法辛或度洛西汀,米氮平用于酒精依赖相关抑郁障碍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轻度焦虑、抑郁障碍,也可以联合使用中成药如舒肝解郁胶囊、乌灵胶囊等(推荐等级:2D)。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 - 氟西汀具有抗抑郁作用,推测与其抑制中枢神经元 5-HT 再摄取有关。经典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抗胆碱能、镇静及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与其对毒蕈碱、组胺及肾上腺素能 α1 受体拮抗作用有关。体外受体结合试验显示,氟西汀与脑组织的上述受体及其他膜受体的结合力明显弱于三环类抗抑郁药。 - 用法用量:胶囊剂/口服。用于抑郁性精神障碍,成人推荐剂量为 20 mg/d,早晨口服;如果观察到临床改善不足,可考虑在几周后增加剂量;推荐最大剂量为 60 mg/d;抑郁症患者必须持续治疗至少 6 个月,以确保症状的消失。 - 注意事项:在有癫痫发作病史的患者中使用应当谨慎。存在先天性长 QT 综合征、QT 间期延长病史、长 QT 综合征家族史或心脏猝死以及其他容易引起 QT 间期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的患者应慎用。治疗孕妇时,应仔细考虑服用 SSRIs 的潜在风险,以及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既定获益。哺乳期妇女使用应权衡利弊。老年患者增加剂量应当慎重,日剂量一般不宜超过 40 mg。在肝硬化患者中使用时应当减少本品的剂量或给药频率。由于 5-羟色胺综合征发生风险可能升高,正在使用或停用本品 5 周内禁止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在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后的 14 天内也禁止使用本品。禁止正在使用利奈唑胺或静脉注射亚甲蓝等 MAOI 的患者使用本品进行治疗。禁止与匹莫齐特、硫利达嗪合用。本品伴随使用 NSAIDs、阿司匹林、华法林或其它影响凝血的药物时,应当警告患者出血风险。避免与已知会延长 QT 间期的药物同时使用。在他莫昔芬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本品。常见不良反应有寒战、心悸、QT 间期延长、情绪不稳、味觉倒错、排尿障碍。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文拉法辛 - 文拉法辛在人体内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被认为与通过抑制 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NE)的再摄取而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 5-HT、NE 效应有关。文拉法辛及其活性代谢物 O-去甲基文拉法辛是在体外对 M 胆碱受体、H1 组胺受体、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无明显的亲和力。 - 用法用量:缓释胶囊/口服。用于各类抑郁症的剂量、广泛性焦虑症,成人起始剂量为 75 mg/d,单次服药;对某些新发病患者,在调整剂量增至 75 mg/d 前,可能更适于 37.5 mg/d 起始治疗 4 至 7 天;一些患者对每天 75 mg 的剂量无效时,可能在剂量提高到最大剂量约每天 225 mg 时有效,如果必要,可以在 4 天以上的间隔,以增量可达 75 mg/d 的幅度加量。 - 注意事项:慎用于有双相情感障碍病史或家族史的患者。对于具有攻击性倾向病史的患者慎用。本品应慎用于有癫痫发作病史的患者,当患者癫痫发作时应停药。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包括使用抗凝药及血小板抑制剂的患者应慎用。除非必须,否则不应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必须考虑用药的必要性,并在停止哺乳和停药之间作出选择。肾功能不全(GFR=10 到 70 mL/min)和肝硬化的患者应慎用。禁用于同时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的患者,在停用 MAOIs 后至少 14 天内不得开始使用本品,对于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此间期可相应缩短;停用本品至少 7 天后方可开始以 MAOIs 进行治疗。禁用于正在接受利奈唑胺或静脉用亚甲蓝等 MAOI 治疗的患者,因为这样会增加 5-羟色胺综合征的风险。不建议合并使用本品和 5-羟色胺前体(如色氨酸补充剂)。本品和非甾体性抗炎药、阿司匹林、华法令或其他影响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合用时应谨慎,因会增加出血风险。服用本品时应戒酒。十分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失眠、头痛、头晕、镇静、恶心、口干、便秘、多汗(包括盗汗)。 度洛西汀 - 度洛西汀抗抑郁、中枢镇痛和抗焦虑作用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认为与其增强中枢神经系统 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能功能有关。 度洛西汀用于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的用法用量 剂型/给药途径用药人群适应症用法用量胶囊剂/口服成人抑郁症推荐起始剂量为 40 mg/d(20 mg/次,2 次/日)至 60 mg/d(60 mg/次,1 次/日;或 30 mg/次,2 次/日),不考虑进食情况;一些患者可能需要以 30 mg/次,1 次/日为起始剂量连续 1 周给药,使患者适应药物治疗后增加至 60 mg/次,1 次/日。需要定期对维持治疗的必要性和所需剂量进行重新评估。广泛性焦虑症推荐起始剂量为 60 mg/次,1 次/日;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以 30 mg/次,1 次/日为起始剂量连续 1 周给药,使患者适应度洛西汀治疗后,增加至 60 mg/次,1 次/日;如决定将剂量增加至超过 60 mg/次,1 次/日,剂量增幅应为 30 mg/次,1 次/日。需要定期对维持治疗的必要性和所需剂量进行重新评估。 全屏查看表格 - 注意事项:未经治疗的窄角型青光眼禁用。既往有躁狂史、癫痫发作史的患者慎用。在胃排空减慢的患者(如某些糖尿病患者)中使用时需谨慎。哺乳期妇女应慎用。由于增加发生五羟色胺综合征的危险,所以将要服用本品治疗精神疾病或停用本品 5 天内,禁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MAOIs 停药 14 天内也应禁用本品。正在使用 MAOIs(如利奈唑胺或静脉注射亚甲基蓝)的患者禁用本品。合并使用阿司匹林、NSAIDs、华法林和其它抗凝剂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应避免合并使用强 CYP1A2 抑制剂。因为甲硫达嗪血药浓度增高会有严重室性心律不齐和猝死的风险,因此不能和甲硫达嗪一起使用。服用本品的同时大量饮酒可导致严重的肝脏损伤。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口干、嗜睡、便秘、食欲下降和多汗。 噻吨类神经阻滞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是由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组成的复方制剂。氟哌噻吨是一种氟哌噻吨类神经阻滞剂,小剂量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美利曲辛是一种三环类双相抗抑郁剂,低剂量应用时,具有兴奋特性。两种成份的复方制剂具有抗抑郁、抗焦虑和兴奋特性。 - 用法用量:片剂(氟哌噻吨 0.5 mg 和美利曲辛 10 mg/片)/口服。用于治疗轻、中度抑郁和焦虑,成人剂量为 0.5 mg 氟哌噻吨和 10 mg 美利曲辛,每日分 2 次于早晨及中午服用;严重病例早晨的剂量可加至 1 mg 氟哌噻吨和 20 mg 美利曲辛;每日最大用量为 2 mg 氟哌噻吨和 40 mg 美利曲辛。维持剂量为每日 0.5 mg 氟哌噻吨和 10 mg 美利曲辛,于早晨服用。 - 注意事项:禁用于循环衰竭、任何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如急性酒精、巴比妥类或阿片类中毒)、昏迷状态、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恶液质、未经治疗的闭角性青光眼。不推荐用于心肌梗塞的恢复早期、各种程度的心脏传导阻滞或心律失常及冠状动脉缺血患者。以下病人使用本品时需谨慎给药,包括器质性脑损伤、惊厥抽搐、尿猪留、甲状腺功能亢进、帕金森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肝脏疾病晚期、心血管及其它循环系统疾病。易感染个体(低钾血症、低镁血症或遗传素质)以及心血管病史患者(如 QT 间期延长、显著心动过缓(<50 搏/分)、近期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需谨慎使用。妊娠与哺乳期间最好不要服用本品。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时使用,联合使用可能导致五羟色胺综合征。也不能用于正在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患者。停止服用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司来吉兰 14 天后,以及停用吗氯贝胺至少 1 天后才能开始使用本品治疗。同样,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治疗也应在本品停药观察 14 天后开始。应避免与其他可能造成 QT 间期延长的抗精神病药的联合治疗。常见不良反应有失眠、不安、躁动、嗜睡、震颤、头晕、眼睛调节紊乱、口干、便秘、疲劳、心电图 QT 间期延长。 脑白质脱髓鞘和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的治疗 鉴于他汀类降脂药物对粥样硬化性动脉病变和血管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该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对酒精性脑白质脱髓鞘和酒精性认知功能障碍也可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在用药过程中应更加注意监测肝功能和肌酶。同时,可给予神经营养保护药物如鼠神经生长因子及艾地苯醌、甲钴胺等 B 族维生素以及依达拉奉等治疗。 糖皮质激素对酒精性脑白质脱髓鞘的疗效不佳。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 1、CTP 的临床表现类似于 ITP。 (1)出血倾向可表现在:并无症状、易淤血、牙龈出血、反复鼻出血、月经过多、血尿。 (2)更严重的出血,包括胃肠道或中枢神经系统出血。 2、每个血小板减少的周期通常为 3-6 周,患病的女性多于男性。血小板的计数可在一较宽的范围内波动。 (1)反弹性血小板增多症是 CTP 重要的与众不同的特点。 (2)曾有一例病例报道内源性 TPO 水平的波动与血小板数目成负相关。 (3)在有报道的病例中,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和最高值的中位数分别为 10 x 10/L(范围:(1-90)x 10/L)和 330 x 10/L(范围:(72-2300)x 10/L)。 3、CTP 很少作为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因而患者常常被按照 ITP 诊断和治疗。 4、尽管 CTP 是罕见疾病,但在 ITP 患者对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和免疫球蛋白输注无效,以及有血小板反弹性增多时,应考虑 CTP。
治疗注意事项 调查显示,约 72% 的 GAD 患者首诊于内科,只有不足 1/3 的 GAD 患者接受了较为规范的治疗。 1、紧急转诊 具有以下情况需立即转诊至精神专科机构: (1)伴有自杀和自伤风险。 (2)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3)合并严重的抑郁、双相情感障碍。 (4)伴有物质依赖。 2、紧急处置 伴有急性焦虑发作时,有条件的机构可临时给予劳拉西泮 0.5~1.0 mg 或者阿普唑仑 0.4~0.8 mg 口服,必要时可予地西泮 5~10 mg 肌内注射。伴有明显抑郁情绪,甚至存在强烈自杀观念者,应告知家人加强看护。紧急处置后,应建议立即转诊至精神专科机构。 3、普通转诊 出现焦虑症状,需转诊至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明确诊断;诊断为 GAD,一般处理后效果不佳,或出现难以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或治疗依从性差等,应建议至精神专科机构就诊。
治疗原则 胰腺癌患者最好的治疗原则是由多学科团队管理(multi disciplinary team,MDT),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根治性切除(R0)。
蝶腭神经痛 蝶腭神经痛称为 sluder 综合征,又名 sluder 颏面血管性疼痛、sluder 神经痛、下面部疼痛综合征、翼腭窝综合征。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头面部疼痛性疾病之一,因其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诊断比较困难。一般临床表现:单侧面中部阵发性疼痛,常在夜间发作。部位在一侧眼眶上、下区域,而不超越中线。常由一侧眼眶部、鼻根部后方及上颌部开始,继而扩散至腭部、牙龈、颧部等,疼痛性质剧烈,呈灼痛或钻痛,每次发作时间由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每日可能发作1次至数次或 2~3 天作一次,亦有 1~2 周发作1次者,疼痛与咀嚼、吞咽或触压痛区无关,亦无“扳机点”存在,常伴 Horner 征。在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中,蝶腭神经痛被归属于丛集性头痛。不同的发作形式、伴随症状是蝶腭神经痛与三叉神经痛的鉴别点。如果患者症状表现既符合蝶腭神经痛,又符合三叉神经痛,他们应该同时诊断为这两种疾病。
筛查 可以建议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家属检测 MetHb 水平,如果测得的 MetHb 水平高(>10%)则进行分子分析。如果家中有人通过分子检测确诊,则其一级家属应尽可能接受分子检测。
机制 角蛋白属于中间丝蛋白家族,目前已知的细胞角蛋白中CK18和CK19的表达最为丰富,CK19是家族中最小的成员,广泛分布于鳞状上皮、复层上皮以及单层上皮表面,在外周血、骨髓和淋巴结中分布罕见。当这些上皮组织出现细胞恶变时,激活的蛋白酶加速了细胞角蛋白的降解,使得大量可溶性的CK19片段也就是CYF 21-1被释放入体液,导致了血液、组织液以及胸膜腔等体液中CYF 21-1浓度异常升高,从而能够被生物仪器检测到,因此CYF 21-1能够作为上皮性恶性肿瘤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尤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意义十分重大,可用于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实验室检查 应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因,如血、尿、粪常规、脑脊液常规及生化、血糖、肝肾功能检查以及微生物、免疫学检查、可能的毒物检测等。
血运重建 建议在 2 种情况下进行血运重建: 对于生活方式受限的心绞痛患者,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可进行血运重建,目的是改善症状(推荐等级:1,证据等级:A)。与单独药物治疗相比,PCI 可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 对于患有严重左主干疾病或多支血管疾病,并伴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35%)的患者,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建议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联合药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推荐等级:1,证据等级:B)。 在血运重建决策环节,对于存在心绞痛等症状的 CCS 患者,既往未对其缺血症状进行评估,建议行 PCI 前使用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或其他经验证的功能学评估方法评估缺血症状(推荐等级:1,证据等级:A)。 行 PCI 前使用侵入性 FFR 评估血管造影中冠状动脉狭窄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干预措施。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 CCS 患者,若存在主动脉狭窄和低/中度复杂性 CAD(SYNTAX 评分≤33),可考虑 PCI 作为 CABG 的替代方案(推荐等级:2b,证据等级:B)。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单腔 CAD 患者的负荷超声心动图室壁运动评分降低幅度更大,接受 PCI 且室壁运动评分≥1 的患者不易发生无心绞痛。 PET 和 SPECT 检查出中度至重度缺血的患者,早期进行冠状动脉再通术可改善预后。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2~4 天。 2、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国内外证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肺部致病力明显减弱, 临床表现已由肺炎为主衍变为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3、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 缺血性坏死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4、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5、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 Omicron 株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6、儿童感染后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高热相对多见;部分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少数可出现声音嘶哑等急性喉炎或喉气管炎表现或喘息、肺部哮鸣音,但极少出现严重呼吸窘迫;少数出现热性惊厥,极少数患儿可出现脑炎、脑膜炎、 脑病甚至急性坏死性脑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吉兰- 巴雷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也可发生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及惊厥、脑水肿等脑病表现,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7、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
抗感冒复方制剂 OTC 抗感冒复方制剂治疗感冒有一定疗效,但也有一定不良反应,有的患者甚至可能会诱发严重后果。建议患者在应用 OTC 抗感冒复方制剂前,充分咨询医生意见。不推荐含有苯丙醇胺的组方治疗感冒。 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缓解感冒症状,但具有嗜睡、牙龈肿胀、失眠、头晕、心悸、腹泻、头痛、腹痛、呕吐等不良反应。 对于从事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危险工作人群,服用具有嗜睡不良反应的第一代抗组织胺药,可能会给患者本人和社会带来危险。鼻减充血剂有升高血压不良反应,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可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有诱发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表 3 临床常用抗感冒药复方制剂的组成成分及作用 药品名解热镇痛抗过敏收缩血管镇咳中枢兴奋剂抗病毒其他美扑伪麻片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伪麻黄碱右美沙芬---复方氨酚伪麻缓释胶囊-氯苯那敏伪麻黄碱----氨酚伪麻美芬片Ⅱ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右美沙芬---氨麻苯美片对乙酰氨基酚苯海拉明伪麻黄碱右美沙芬---复方氨酚烷胺片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咖啡因金刚烷胺人工牛黄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咖啡因金刚烷胺人工牛黄酚咖片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氨咖黄敏胶囊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咖啡因-人工牛黄 表 4 临床常用抗感冒药复方制剂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药品名药物成分剂型/给药途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美扑伪麻片每片含:右美沙芬 15 mg伪麻黄碱 30 mg愈创木酚甘油醚 100 mg&nbsp;片剂/口服1~2 片/次,q6 h,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严重冠状动脉疾患或严重高血压及有精神病史患者禁用。老年患者、过敏体质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运动员慎用。心脏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抑郁症、消化道溃疡、哮喘等患者以及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能同时服用与本品成份相似的其他抗感冒药;与降压药、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服会产生不良反应,应避免合用。不良反应为胃肠不适、恶心、口干等。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复方氨酚伪麻缓释胶囊每片含:伪麻黄碱 90 mg氯苯那敏 4 mg&nbsp;缓释片/口服1 片/次,q12 h,24 小时内不应超过 2 粒。有窄角型青光眼、尿潴留、癫痫、精神疾病、严重高血压或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重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GFR&lt;30 mL/min)、正在接受单胺氧化酶(MAO)抑制剂治疗或 14 日内接受过这类治疗或刚停止这类治疗的患者、正在使用其他拟交感神经药物(如减充血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食欲抑制剂和类安非他明药物)的患者、正在使用噁唑烷酮类抗生素,包括呋喃唑酮和利奈唑胺的患者禁用。存在果糖不耐受、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或者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等罕见遗传性疾病的患者不应使用。运动员、消化性溃疡、幽门十二指肠梗阻、前列腺增生、膀胱颈梗阻、心血管疾病、眼内压增加(包括青光眼)、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中度肾功能损害者(GFR30-59 mL/min)、重度肝功能损害(定义为胆红素&gt;50 μmoL/L 和白蛋白&lt;28 g/L)、嗜铬细胞瘤、糖尿病、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哮喘患者、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正在使用血管收缩剂(如麦角生物碱)的患者慎用。抗酸剂(如奥美拉唑等)可增加伪麻黄碱的吸收率;伪麻黄碱与碳酸氢钠合用可导致伪麻黄碱毒性(激动、高血压、心悸),与血管收缩剂合用可导致增加麦角中毒的风险。本品不宜与酚妥拉明并用;同时服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镇静药、催眠药、安定药),可加强马来酸氯苯那敏的抗组胺和中枢抑制作用;马来酸氯苯那敏可增强金刚烷胺、氟哌啶醇、抗胆碱药、抗抑郁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吩噻嗪类以及拟交感神经药等的药效;常见不良反应为头晕、困倦、口干、胃部不适、乏力、大便干燥等。氨酚伪麻美芬片Ⅱ氨酚伪麻美芬片 II(日用片):对乙酰氨基酚 325 mg伪麻黄碱 30 mg右美沙芬 15 mg氨麻苯美片(夜用片):对乙酰氨基酚 325 mg伪麻黄碱 30 mg右美沙芬 15 mg苯海拉明 25 mg&nbsp;片剂/口服日用片:成人和 12 岁以上儿童,1~2 片/次,2 次/日或白天每 6 小时服 1 次。夜用片:成人和 12 岁以上儿童,睡前服 1~2 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运动员、过敏体质者慎用。心脏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抑郁症及哮喘等患者、老年人、12 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与其他解热镇痛药同用,可增加肾毒性的危险;不宜与氯霉素、巴比妥类、解痉药酚妥拉明、洋地黄苷类同用。不良反应为轻度头晕、乏力、恶心、上腹不适、口干、食欲缺乏和皮疹等,可自行恢复。夜用片服用后,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氨麻苯美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 325 mg伪麻黄碱 30 mg无水氢溴酸右美沙芬 15 mg苯海拉明 25 mg片剂/口服成人和 12 岁以上儿童,睡前服 1~2 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运动员、孕妇、哺乳期妇女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心脏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抑郁症、哮喘等患者、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与其他解热镇痛药同用,可增加肾毒性危险;不宜与氯霉素、巴比妥类、解痉药、酚妥拉明、洋地黄苷类同用。不良反应为轻度头晕、乏力、恶心、上腹不适、口干、食欲缺乏和皮疹等。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复方氨酚烷胺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 250 mg金刚烷胺 100 mg人工牛黄 10 mg咖啡因 15 mg氯苯那敏 2 mg片剂/口服1 片/次,2 次/日。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史、精神病史或癫痫病史患者慎用。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等患者、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与其他解热镇痛药同用,可增加肾毒性的危险;不宜与氯霉素、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等并用。严重不良反应为致命的皮肤不良反应。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 250 mg金刚烷胺 100 mg氯苯那敏 2 mg人工牛黄 10 mg咖啡因 15 mg&nbsp;胶囊剂/口服1 粒/次,2 次/日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史、精神病史或癫痫病史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等患者以及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与其他解热镇痛药同用,可增加肾毒性的危险;不宜与氯霉素、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等并用。严重不良反应为致命的皮肤不良反应。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酚咖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 500 mg咖啡因 65 mg&nbsp;片剂/口服1 片/次,若症状不缓解,间隔 4-6 小时可重复用药一次,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严重肝功能不全或失代偿的活动性肝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可能会导致溶血性贫血)、慢性酒精中毒,过量饮酒、厌食,食欲亢进或恶病质、慢性营养不良(较低的肝脏谷胱甘肽储备)、脱水和低血容量、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老年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对阿司匹林过敏者、过敏体质者慎用。应用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或解痉药(如颠茄)的患者,长期应用本品可致肝损害;与氯霉素同服,可增强后者的毒性;长期大量与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合用时,有明显增加肾毒性的危险;与抗病毒药齐多夫定(Zidovudine)合用时,可增加其毒性,应避免同时应用;本品含对乙酰氨基酚,慎与苯妥英、丙磺舒、氟氯西林同用。严重不良反应为致命的皮肤不良反应(如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疮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用于解热连续应用不得超过 3 天,用于止痛不得超过 5 天。用药期间如发现肝生化指标异常或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上腹胀痛、尿黄、目黄、皮肤黄染等可能与肝损伤有关的临床表现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服用本品期间禁止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氨咖黄敏胶囊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 250 mg咖啡因 15 mg氯苯那敏 1 mg人工牛黄 10 mg&nbsp;胶囊/口服1~2 粒/次,3 次/日。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慎用。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等患者、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与其他解热镇痛药同用,可增加肾毒性的危险;不宜与氯霉素、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等并用。严重不良反应为致命的皮肤不良反应。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全屏查看表格
临床表现 抑郁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核心症状及其他相关症状。可大体分为情感、躯体和认知症状等多个方面的特征: 1、情感症状:是抑郁障碍的核心特征,包括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甚至丧失,愉快感缺乏。低落的心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一般不随环境变化而好转。症状在一天之内可呈现节律性变化,如有些患者晨起心境低落最为严重,傍晚开始好转。 2、躯体症状:ICD-10 中的“躯体症状”,即临床上传统所认为的“生物学症状”或“内源性抑郁症状”,包括体重、食欲、睡眠和行为活动等方面的异常。通常中、重度抑郁发作的患者都存在以下 4 条或以上的躯体症状。典型表现包括: (1)对通常能享受乐趣的活动丧失兴趣和愉快感。 (2)对通常令人愉快的环境缺乏情感反应。 (3)早晨抑郁加重。 (4)存在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5)早上较平时早醒 2 小时或更多。 (6)食欲明显下降。 (7)1 个月中体重降低至少 5%。 (8)性欲明显减退。 (9)部分患者还存在疼痛、心动过速、便秘等症状。 3、认知症状:抑郁障碍患者大多存在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信息加工能力减退、对自我和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等表现,这类认知损害往往是可逆的。严重抑郁障碍的患者往往还存在悲观自责、消极厌世、自杀的风险,需要认真评估和预防。 4、其他临床症状: 抑郁障碍患者除了出现上述主要症状外,还可能具有某些特定的临床特征。 (1)焦虑特征:抑郁发作的同时还存在显著的紧张不安,担心失控或发生意外等。常常因过度担忧而加重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焦虑往往增加自杀的风险。 (2)混合特征:在抑郁心境背景下,患者出现心境高涨、自我评价过高、思维联想加速、精力充沛、参加高风险的活动、睡眠需要减少等表现(但症状的数目、持续时间均不能达到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需考虑存在混合特征。混合特征是双相障碍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 (3)忧郁特征:患者愉快感完全丧失,即便有愉快感也至多是数分钟,对日常愉快事件刺激缺乏反应,症状晨重夜轻。同时伴显著的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早醒、明显的厌食或体重减轻。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抑郁障碍患者往往抑郁严重程度较重,自杀风险高,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常需要住院治疗。 (4)不典型特征:对于具备下述特征的患者需要鉴别双相障碍的可能。 1)患者表现为有正性事件时心境可以变得愉快并持续较长时间。 2)睡眠增加或过度睡眠;食欲大增;全身沉重、肢体如灌铅样感觉。 3)对外界评价比较敏感,人际关系紧张。 4)明显的焦虑,显著的体重增加或食欲增多,以及贪睡。 (5)精神病性特征:抑郁障碍有时会伴有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与抑郁心境协调或不协调。 1)与心境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内容多涉及无能力、患病、死亡、一无所有或应受到惩罚等。 2)与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则与上述主题无关。 (6)紧张症性特征:患者须符合以下至少 2 种表现: 1)不动(有亚木僵或木僵证据)。 2)极度激惹。 3)极度抗拒。 4)怪异的自主运动(有特殊姿势、刻板运动、做作或怪相证据)。 5)模仿言语或模仿动作。 (7)围产期起病特征:围产期抑郁是指在整个妊娠期间至产后 4 周出现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可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一旦患者产后有伴精神病性的抑郁发作,后续每次分娩的抑郁复发风险为 30%-50%。 (8)季节性发作特征:这类患者比正常人对环境的季节性变化更加敏感。该症状发生常与光照的季节性减少有关,冬季型较夏季型多见,常在秋季和冬季(10 月初至 11 月底)出现抑郁发作,而在次年春季和夏季(2 月中旬至 4 月中旬)缓解。与非季节性抑郁相比,季节性抑郁患者的职业和认知功能损害较少,且多数具有不典型特征,如食欲/体重增加和睡眠增多。
[慢性鼻窦炎](https://drugs.dxy.cn/pc/clinicalDecision/15e6hAKbKCIV6uXyuBKfCg==#%E8%AF%8A%E6%96%AD) 过敏性炎症是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的主要致病因素。最近一项调查显示,CRS 的患病率为 4.8%-9.7%。此外 AR 患者和哮喘患者的 CRS 患病率分别为 30%和 23%,而非 AR 受试者或非哮喘受试者的 CRS 患病率分别为 6%和 7%。另外一项调查结果发现 13.3%和 10.1%的 AR 患者患有 CRS。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与非 CRS 受试者相比,CRS 患者的 AR 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病率更高。此外,CRS 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明显低于非 CRS 者,而且 CRS 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受损。虽然此研究未评估 CRS 严重度与睡眠受损之间的相关性,但与 AR 患者一样,CRS 患者睡眠受损可能确实与 CRS 严重度相关。
结束居家治疗的条件 如居家治疗人员症状明显好转或无明显症状,自测抗原阴性并且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Ct 值≥35(两次检测间隔大于 24 小时),可结束居家治疗,恢复正常生活和外出。
药物治疗原则 AHF 药物治疗原则: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是治疗 AHF 的主要药物(见表 9)。 高血压导致急性肺水肿的患者需要积极的扩血管、降压治疗。 对于血压正常的容量超负荷患者,优选利尿剂联合血管扩张剂。 低血压但血管内容量超负荷患者无法耐受血管扩张剂,单用利尿剂或利尿剂联合正性肌力药物可能有效。 正性肌力药一般不适用于 HFpEF 的患者。 与停药相比,除非存在禁忌症,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继续口服 GDMT 可降低出院后死亡和再住院的风险。在住院期间出现肾功能轻度下降或无症状性血压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不应常规停用利尿剂以及其他 GDMT 治疗,对于 HFrEF 患者中,在达到临床稳定后,应在住院期间启动 GDMT。 表 9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 ![图片预览]( 注:1 mmHg=0.133 kPa
影响因素 1、临床遇到 CA199 升高的患者时,尤其是非癌症高危人群,首先需要明确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排除实验误差的可能。 2、不同医院之间的结果可能由于方法和试剂的不同无法进行精确对比,建议对结果有怀疑的患者进行不同检测方法或者随访确认。 3、月经对 CA 199 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有个案报道称月经期 CA199 和 CA125 会出现轻度增高,月经期后下降,但目前未见大宗人群报道,可能和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有关。
E‑FACED 评分标准如表 2 所示。 表 2 E‑FACED 评分标准 ![图片预览](
控制目标 常见类型急性循环衰竭要点:
癌性疼痛 文献评审 2023-03-01·最新修订 2021-10-25 - 邵宜审核专家 肿瘤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一般用药原则 药物治疗除应遵循综合治疗、全病程治疗、个体化治疗原则外,还应注意“剂量滴定给药”和“维持给药”。 “剂量滴定给药”指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至治疗剂量,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减少不良反应。足量(有效药物剂量上限)和足疗程(4~12 周)治疗后效果仍不明显的,可换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 “维持给药”指患者病情好转后,不调低原药物剂量,继续使用原有效剂量维持治疗 12 个月以上。
病因 有几种原因可以引起 B12 缺乏,而 B12 缺乏也具有不同的严重程度(表 1)。将引起 B12 缺乏的原因分为轻中度缺乏和重度缺乏两种,重度缺乏常会引发巨幼细胞贫血或可导致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原因,轻中度缺乏通常不会引发巨幼细胞贫血或不会导致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原因。 表 1 引起维生素 B12 缺乏的原因 ![图片预览](
分布性休克 脓毒性休克需在进行初始复苏的最初 6 小时内达到: (1)中心静脉压 8~12 cmH2O(1 cmH2O=0.098 kPa); (2)平均动脉压大于等于 65 mmHg; (3)尿量大于等于 0.5 mL/(kg·h); (4)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大于等于 0.70 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大于等于 0.65 
正念防复吸治疗 将结合正念冥想和认知行为治疗相结合,通过提高患者对触发因素、习惯性思维模式及自动反应的自我意识,培养患者接纳目前体验,帮助患者摆脱习惯性思维模式及自动行为反应,主要用于康复期药物依赖者的预防复发,适合已经完成住院或者门诊治疗的患者,具有治疗动机的维持治疗患者。
分类 1、急性循环衰竭 (休克)按病因可分为脓毒性休克、创伤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烧伤性休克等。 2、按血流动力学可分四大类: (1)分布性休克占 66% ,其中脓毒性休克占 62% 。 (2)低血容量性休克占 16% 。 (3)心源性休克占 17%。 (4)梗阻性休克占  2%。
无症状原发灶不可切除 T<sub>4b</sub>,M<sub>0</sub> 治疗方案: 姑息性药物治疗+/-肠造口术 化疗和支持治疗。 内镜下支架植入、肠吻合短路手术,对于有梗阻的 T4b 结肠癌患者可通过内镜下支架植入或旁路手术解除梗阻。 药物治疗同上述无症状原发灶潜在可切除 T4b,M0。
咳嗽 cough 文献评审 2024-04-25·最新修订 2024-04-25 - 董维刚审核专家 呼吸科 天津市胸科医院 - 于百全审核专家 呼吸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孙思庆审核专家 呼吸科 南京市第二医院 - 查看 更多
其他诊断研究 表2显示了评价高阴离子和正常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时应开展的研究。血清和尿酮体、血清乳酸盐、血清肌酐、血清水杨酸盐、血清渗透压和渗透压间隙的测量,以及在某些情况下,血清有毒醇水平和尿液有机酸浓度的检测,将筛查出超过90%的高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在某些情况下,蓄积酸的性质甚至无法进行复杂的研究,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法。 表2 用于代谢性酸中毒的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DD)的检测 ![图片预览]( \*在疑似有毒醇摄入的情况下有用。 ‡需要计算尿液阴离子和渗透压间隙。 §计算尿液渗透压间隙时需要。缩略语:DD,鉴别诊断;HCO3-,碳酸氢盐。 1、血清和尿酮体的测定通常可鉴别酮症酸中毒,但酮体试验仅识别乙酰乙酸盐。因此,在酒精性酮症酸中毒或乳酸酸中毒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即,在有利于β-羟丁酸形成的疾病中),可获得微量阳性甚至阴性读数。血清乳酸盐浓度>5 mmol/L将识别经典的A型乳酸酸中毒患者。但是,乳酸盐的常规检测仅检出了L-异构体;需要专门的检测来检出D-乳酸酸中毒时存在的D-异构体。 2、某些有毒醇类的代谢产物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这些醇的分子量较低(范围为32 kDa至106 kDa),其蓄积显著升高血清渗透压,导致估计和测量的血清渗透压之间的差异,称为渗透压间隙。可使用以下公式估算血清渗透压: 血清渗透压(mOsm/l)= 2×\[Na+\](mmol/l)+\[血尿素氮\](mg/dl)/2.8 +\[葡萄糖\](mg/dl)/18 3、正常情况下,估计的血清渗透压与通过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的结果之间的差异≤10 mOsm/L(≤10 mmol/kg)。 (1)渗透压间隙的小幅增加可见于酮症酸中毒、乳酸中毒和慢性肾衰竭。 (2)血清渗透压间隙>20 mOsm/L(>20 mmol/kg)通常表明一种毒性醇类或乙醇蓄积。 (3)血清渗透压没有增加,不能排除毒性醇摄入。如果经过足够的时间使大部分母体醇代谢为有机酸,则血清渗透压只能受到最低限度的干扰。 (4)血清渗透压间隙增加或根据临床表现怀疑毒性醇中毒时,需要测量乙醇、甲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测量丙二醇。在怀疑乙二醇中毒时,显微镜检查尿液中的草酸钙结晶或使用伍德灯检查来检测尿液的荧光可能有用,尽管这些方法确实存在局限性(包括可能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4、对正在接受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的患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高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尿液有机酸筛查中发现5个草酸即可诊断为焦谷氨酸酸中毒。 5、测量血清钾和血清肌酐水平,以及测定尿液阴离子和/或渗透压间隙和尿液pH值,是对高氯性酸中毒进行鉴别诊断最有用的检查手段。血清钾水平检查很有帮助,因为有些疾病会影响钾的排泄从而导致高钾血症,而有些疾病会导致尿液或胃肠道钾的丢失,从而导致低钾血症。肾脏酸化的指标可以确定肾脏是否有助于酸中毒产生。 6、在低碳酸氢盐血症的情况下,测量尿液pH值通常用于评估肾脏酸化功能,尿液pH值低于5.3~5.5表示酸化正常,高于5.5表示酸化受损。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尿液pH值可能具有误导性。例如,在腹泻相关的代谢性酸中毒中,尿液pH值通常高于6.0,即使NH4排泄丰富(反映了NH3的大量生成)。相反,在低肾素性醛固酮减少症患者中,尿pH值始终低于5.5,即使NH4+排泄量较低(反映NH3生成较低)。 7、氨是最重要的尿液缓冲液;因此,测量尿氨排泄量是评估肾脏酸化功能的另一种方法。 (1)由于尿氨水平不易测量,因此开发了尿阴离子和渗透压间隙以间接估计其浓度。使用点滴尿液样本的值测定尿液阴离子间隙:(\[Na\]+\[K\])-(\[Cl\]+\[HCO3\])。 (2)当尿pH值低于6.5时,可忽略碳酸氢盐。 (3)酸化正常时,代谢性酸中毒尿NH4+和伴随的Cl-水平将升高。因此,尿Cl-水平将超过Na +K总和,导致尿阴离子间隙≥ –30mmol/L。负值减少或正值表明NH4排泄减少。 (4)如果NH4与Cl以外的阴离子排泄(如酮症酸中毒中发生的),即使尿NH4+排泄增加,尿阴离子间隙也可能为阳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尿渗透压间隙: ① 尿渗透压间隙 = 测定的尿渗透压-2(\[Na\]+\[K\])+\[尿素氮\]/2.8 +\[葡萄糖\]/18。 ② 将所得值除以2,就可以估算出NH4的总排泄量。在尿液pH值高于5.5时,尿氨排泄量较低,这与各种类型的远端RTA一致,包括醛固酮抵抗。在CKD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醛固酮血症状态下,可观察到尿pH值低于5.5时尿氨排泄量较低。 (5)如果怀疑近端RTA,可通过测定HCO3的排泄分数(当血清HCO3浓度升高至24mmol/L时)确诊。数值>20%可诊断近端RTA。
下一代测序技术 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可以确定患有罕见红细胞疾病(包括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患者个体的显著变异,明确新发病例,并有助于鉴别诊断。
神经电生理 神经电生理也能发现 ARBD 的一些特征性改变,有助于客观诊断和治疗反应的监测。比如事件相关电位的 P300 波幅降低和潜伏期延长都与酒精依赖的严重程度有关,也提示认知损害的改变;经过治疗后部分 P300 的特征异常有所恢复,可一定程度反映治疗反应和预测临床预后。
抗组胺 H₁ 受体药物 有关抗组胺药治疗失眠症的证据不足。一篇系统性综述指出,没有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明抗组胺药比安慰剂更具疗效,结论是这些药物的证据很少,而且可能会迅速产生耐受性。因此,目前的科学证据不支持建议使用抗组胺药来治疗失眠,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使用。最近公布的证据表明,抗组胺药与死亡率增加相关,因此建议进一步谨慎使用。 多塞平:原归属三环类抗抑郁药,但对 H1 受体拮抗活性非常高。能够增加睡眠效率和总睡眠时间、抑制睡眠发生后觉醒和早醒,但对缩短入睡潜伏期作用较小。低剂量范围内(1~6 mg)多塞平的主要适应证是睡眠维持困难。它既有镇静作用,又没有较高剂量时的抗胆碱能不良反应,临床耐受性良好,无戒断效应,小剂量多塞平是目前唯一获批治疗失眠的选择性 H1 受体拮抗剂。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患者可有咳嗽、气短等症状,可能与哮喘相混淆,但其特发性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龄大于 60 岁者占 2/3;继发性者常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病史。起病多隐袭,但也可较急,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而非发作性。查体可有杵状指(趾),双下肺,尤其是背部,可出现特征性的吸气末细湿啰音(爆裂音),而无哮鸣音,胸部 CT 早期表现为毛玻璃样非均匀分布的阴影,后期可见肺周边部位出现广泛纤维条索状、云絮状或网状阴影。肺功能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减退等,可资鉴别。
肿瘤与感染性发热的鉴别 肿瘤和感染性发热的产生机制是一致的,故在临床环境中区分两者可能较为困难,只有在排除其他原因时才能诊断NF。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化疗的患者中,尤其重要的是不要错过合并感染的可能。 1、绘制体温脉搏图对区分 NF 和感染性发热没有帮助,NF 更可能发生在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早期治疗和广泛转移时。 2、萘普生可以在癌症患者不明原因发热中起到鉴别诊断的作用。 (1)22 名患有癌症和 PUO(超过 7 天发热)的患者在仔细初步评估后没有感染证据时,接受了萘普生治疗以控制发热。 (2)15 例 NF 患者中有 14 例在开始萘普生治疗后 24 小时内表现出迅速、完全和持续的发热消退,并且患者也表现出症状改善,而随后显示的 5 名感染性发热患者中没有人对萘普生有反应。 (3)1 名对萘普生无反应的 NF 患者在切除坏死肿瘤组织后出现发热消退。 (4)2 名结缔组织病发热患者对萘普生有部分反应。这些数据表明,萘普生特异性地消退 NF,因此是协助鉴别诊断不明原因的癌症和发热患者的传染性发热和 NF 的有用药物。 3、感染性发热,尤其是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发热,常常出现一个体温峰值,并伴有寒战、发热和出汗,而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患者,还会出现心动过速、高血压和偶尔出现的精神症状。NF 则很少出现寒战心动过速和精神症状。NF 对非甾体抗炎药疗效很好,但对乙酰水杨酸类和扑热息痛疗效较差。 (4)采用客观方法来区分 NF 和感染性发热,曾采用四唑氨蓝实验用来区分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后来证实实用价值较小。CRP 和血沉被通常作为炎症的非特异性标记物,最近有研究作为区别 NF 和感染性发热的潜在标记物,但临床上无法将 CRP 作为鉴别的标准。
慢性持续期哮喘分级 严重程度的分级 根据白天、夜间哮喘症状出现的频率和肺功能结果,将慢性持续期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间歇状态、轻度持续、中度持续和重度持续 4 级(见表 2)。 表 2 慢性持续期哮喘严重程度分级 ![图片预览]( GINA 2023 建议分级 根据达到哮喘控制所采用的治疗级别来进行分级,将慢性持续期哮喘分为 3 级。该分级方法由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病学会(ATS/ERS)工作组提出后,被纳入大多数哮喘指南中,且在临床实践中更为实用。(表 3)。 表 3 GINA 2023 建议的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分级定义注释重度是指尽管用大剂量 ICS-LABA 进行了优化治疗仍不能控制;或者需要大剂量 ICS-LABA 防止其失控的哮喘须注意与因为治疗不充分或不恰当,以及持续存在依从性差或合并症(如慢性鼻窦炎或肥胖)而难以治疗的哮喘相鉴别。因为其与大剂量 ICS-LABA 甚至 OCS 相对难治性哮喘的治疗意义截然不同中度是指通过第 3 级或第 4 级阶梯治疗得到良好控制的哮喘例如,在这两级治疗中均使用小剂量或中剂量 ICS-LABA轻度是指按需使用 ICS-福莫特罗或小剂量 ICS+按需 SABA 能获得良好控制的哮喘 注:该分级属于回顾性定义,只有在获得良好的哮喘控制并通过降级治疗找到患者的最小有效剂量后,或者经过至少几个月的最大剂量优化治疗,哮喘仍未得到控制时,才能进行评估。
治疗 推荐劳拉西泮、行为疗法用于成人预期性 CINV 的治疗(推荐等级:II,证据等级:2A)。(见图 8) 一旦发生预期性 CINV,推荐抗焦虑药劳拉西泮与止吐药物联合应用。 劳拉西泮的起始剂量为 0.5~1.0 mg,从治疗前 1 晚开始服用,然后在第 2 天抗肿瘤治疗前 1~2 h 重复服用。但对于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使用劳拉西泮需要慎重。 由于阿普唑仑的反跳性焦虑发生率高于劳拉西泮,不推荐使用阿普唑仑。 一旦发生预期性 CINV,推荐采取心理行为干预疗法,包括系统脱敏、催眠、分散患者注意力、放松练习(如音乐疗法、生物反馈)、认知干扰等。
筛查频率 建议肺癌筛查的间隔时间为 1 年,不推荐间隔时间>2 年的筛查模式。年度筛查结果正常的,建议每 1~2 年继续筛查。
抗精神病药物 1、奥氮平 - 奥氮平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常超适应证用于治疗化疗所致恶心。初步研究表明奥氮平可增加热量摄入,在一项纳入 80 例癌症患者的试验中,醋酸甲地孕酮与奥氮平联用后增加体重、改善食欲和生存质量的效果更优。不过,长期使用可引起高血糖,并增加癫痫发作风险。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常用剂量,成人剂量为 10 mg/d,1 次/日。 - 注意事项:闭角型青光眼、哺乳期妇女禁用。有低血压倾向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病人、肝功能损害、前列腺肥大、麻痹性肠梗阻和癫痫患者、儿童慎用;老年人起始剂量为 5 mg;同时服用乙醇可出现镇静作用增强,与其他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合用时应谨慎;常见的不良反应:嗜睡、头晕、外周性水肿、体位性低血压、急性或迟发性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本品可引起嗜睡,操纵机器及驾驶员应慎用。 2、米氮平 - 米氮平是一种四环类抗抑郁药,可增加体重,但一项关于癌症相关厌食和恶病质患者的试验显示,该药物改善食欲的效果并不优于安慰剂。 - 本品为中枢突触前膜受体阻断剂,可以增强肾上腺素能的神经传导,它通过与中枢的 5-羟色胺受体作用以调节 5-羟色胺的功能。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常用剂量,成人剂量为 15-45 mg/d,治疗起始剂量应为 15 或 30 mg。 - 注意事项:有心血管疾病、癫痫、器质性脑综合征、糖尿病、黄疸、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排尿困难、青光眼等患者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不宜使用;对正在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患者禁用;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2 周后才可用本品,反之亦然;常见不良反应:嗜睡;少见体位性低血压、震颤、肌痉挛、转氨酶升高、皮疹等司机或机械操作者慎用。
腺病毒 不同血清型发病特点 根据腺病毒感染因子的血清型可引起多种临床疾病。这些疾病包括无症状性疾病、结膜炎、发热性上呼吸道疾病、肺炎、胃肠道疾病、出血性膀胱炎、皮疹和神经系统疾病。 腺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多种非呼吸系统疾病,包括 40 型和 41 型在幼儿中引起的急性腹泻及 11 型和 21 型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多由 8 型、9 型和 37 型腺病毒引起)常通过眼药水和擦手毛巾等污染源传播。 1、2、3 和 5 型病毒是最常见的儿童分离株。 某些血清型(尤其是 4 和 7 型及 3、14 和 21 型)与冬春季入伍新兵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暴发有关。 典型表现 入伍新兵发生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特征性疾病流行时出现某些特定的临床症状(如咽结膜热或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可以疑诊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感染的症状包括发热、不适、头痛、喉咙痛、声音嘶哑和咳嗽。潜伏期为 4-5 天。根据血清型的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可能出现或不出现角膜结膜炎(由 8 型、19 型、37 型引起)、腹泻(由 2 型、3 型、5 型、40 型、41 型引起)、成人重症肺炎(55 型)和儿童重症肺炎(3 型、7 型)。 14 型腺病毒肺炎的常见症状是发热(89%)和咳嗽(82%)。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呼吸急促(58%)、呕吐(42%)、腹泻(34%)、头痛(29%)、肌痛(29%)、鼻炎(26%)、发冷(26%)、喉咙痛(21%)和胸痛(16%)。 儿童 儿童感染腺病毒可以表现为多种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伴严重的鼻窦炎。有时可发生下呼吸道疾病,包括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成人 成人感染腺病毒最常见的是 4 型和 7 型病毒在入伍新兵中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疾病以明显的喉咙痛和渐进性发热为特征,体温在起病后 2~3 天可高达 39 ℃。患者持续咳嗽,常出现鼻炎和局部淋巴结肿大。体检表现咽部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可出现轻微溢脓。 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成年人中,发热是其主要症状,胃肠道症状可能很严重。虽然腺病毒几乎总是从呼吸道中分离的,但肺部症状可能不明显。
诊断 诊断流程见图 1。 图 1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治流程图 ![图片预览]( 1、高尿酸血症 诊断标准见定义。 2、痛风 (1)简易评估法 该临床诊断方法可在初级保健中不采用关节液分析的情况下提高痛风发作的诊断准确性。该模型有 7 个项目(有各自的分值),均可在初级保健中确定,从而得出痛风的 3 种风险分级。 表 1 临床诊断评分 男性2 分患者主诉既往有关节炎发作2 分1 日内起病0.5 分关节发红1 分第一跖趾关节受累2.5 分高血压或至少一种心血管疾病1.5 分血清尿酸盐水平>5.88 mg/dL3.5 分 全屏查看表格 根据总评分,可将患者分类为痛风低风险(≤4 分)、中风险(>4 至<8 分),或高风险(≥8 分)。 (2)欧美诊断标准 2015 年由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和 欧洲风湿病协会联盟(EuropeanAlliance ofAssociations for Rheumatology, EULAR) 制订的痛风分类标准,将关节穿刺液镜检发现 MSU 作为诊断金标准。2018 年 EULAR 的推荐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同时推荐在没有关节镜检穿刺的情况下,基层医院和非风湿科医生可以依赖分类标准进行痛风的临床诊断(见表 2)(临床表现评分累计≥8 分)。 表 2 2015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联盟痛风分类标准 ![图片预览]( MSU:单钠尿酸盐;DECT:双源 CT;\*:无相关检查结果或尿酸水平在≥4 且 <6 mg/dl(≥0.24 且<0.36 mmol/L)均记为 0 分,总分≥8 分即可诊断痛风 3、难治性痛风 即血尿酸≥480 μmol/L,且存在下列临床特征中的至少一条定义为难治性痛风: (1)在过去 18 个月,痛风发作 3 次以上; (2)至少 1 个痛风石; (3)持续性关节疼痛或者影像学显示痛风相关的关节损伤; (4)别嘌醇治疗存在禁忌,或使用最大剂量别嘌醇治疗 3 个月以上时血尿酸仍不达标者。
合并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中 47.2%~77.7%合并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时,建议降压药物首选氯沙坦和(或)钙通道阻滞剂(2 C),不推荐噻嗪类和袢利尿剂等单独用于降压治疗(1 C)。 氯沙坦和钙通道阻滞剂(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如西尼地平)在降压的同时,兼有降尿酸作用,并可降低痛风发作风险。 排钾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非氯沙坦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阻滞剂均明显增加痛风发生风险。
[心源性休克](https://drugs.dxy.cn/pc/clinicalDecision/TpIPqhFk55kWqDtgaHozQA==#%E8%AF%8A%E6%96%AD) 见表 6-8。 表 6 推荐的休克临床标准\* SBP<90 mmHg,持续>30 分钟a.或平均 BP<60 mmHg,持续>30 分钟b.或需要应用血管升压药物以维持收缩压≥90 mmHg 或平均 BP≥60 mmHg灌注不足定义为:c.精神萎靡d.四肢末梢冰冷,网状花斑e.尿量<30 mL/hf.乳酸>2 mmol/L \*休克诊断需要符合收缩压和灌注不足的标准。BP,血压;SBP,收缩压。 表 7 推荐的休克血流动力学标准\* 1. SBP&lt;90 mmHg 或平均 BP&lt;60 mmHg2.心脏指数&lt;2.2 L/min/m3.肺毛细血管楔压&gt;15 mmHg4.其他血流动力学考虑因素a.心输出功率[(CO×MAP)/451] &lt;0.6 Wb.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gt;1.0c. RV 休克&nbsp;i. 肺动脉搏动指数 [(PASP-PADP)/CVP] &lt;1.0&nbsp;ii. CVP&gt;15 mmHg&nbsp;iii. CVP-PCW&gt;0.6 \*休克的诊断需要满足≥1 条上述标准,同时心脏指数<2.0 L/min/m且 SBP<90 mmHg。BP,血压;CO,心输出量;CVP,中心静脉压;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PADP,肺动脉舒张压;PASP,肺动脉收缩压;PCW,肺毛细血管楔压;RV,右心室;SBP,收缩压。 表 8 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SCAI)心源性休克标准 分期床旁检查结果特定的实验室标志物血流动力学A:高危期血压正常灌注正常存在休克高危的病因,如大面积心肌梗死或 HF静脉压正常肺部听诊呼吸音清四肢末梢温暖脉搏清晰强劲神志正常肾功能正常乳酸正常SBP>100 mmHg血流动力学:正常B:休克开始期(“休克前期”)低血压灌注正常静脉压升高肺部听诊存在啰音四肢末梢温暖脉搏强劲神志正常肾功能保留乳酸正常BNP 升高SBP<90 mmHg,MAP<60 mmHg,或 SBP 较基线水平下降>30 mmHgHR>100 次/分血流动力学:CI:≥2.2 L/min/m2C:典型心源性休克期低血压灌注不足静脉压升高肺部听诊存在啰音皮肤冰冷、苍白、花斑脉搏微弱或无法触及神志改变尿量减少呼吸窘迫肾功能受损乳酸升高BNP 升高LFT 升高酸中毒SBP<90 mmHg;MAP<60 mmHg;尽管应用了药物治疗和临时性 MCS 治疗,SBP 仍较基线水平下降>30 mmHgHR>100 次/分血流动力学:CI:≤2.2 L/min/m2;PCW>15 mmHg;CPO<0.6 W;PAPi<2.0;CVP-PCW>1.0D:恶化期低血压加重灌注不足加重同 C 期一致C 期指标水平持续存在或加重在 C 期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情况下,逐步使用升压药或 MCS 以维持 SBP 和终末器官灌注E:终末期顽固性低血压顽固性灌注不足心脏骤停CPRC 期实验室指标水平恶化仅有复苏时的 SBPPEA反复 VT/VF 展开 BNP,脑钠肽;CI,心脏指数;CPO,心输出功率;CPR,心肺复苏术;CVP,中心静脉压;HR,心率;LFT,肝功能检测;MAP,平均动脉血压;MCS,机械循环支持;PAPi,肺动脉搏动指数;PCW,肺毛细血管楔压;PEA,无脉冲电活动;SBP,收缩压;VF,心室颤动;VT,室性心动过速。
血小板系 血小板计数(PLT) 1、血小板是从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主要参与机体的止血功能。血小板在同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 2、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 /L(10万-30万个/mm) 3、指导意义 (1)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也可呈一过性增高。 (2)血小板减少 由于血小板的生成障碍所致,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恶性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风疹、输血后血小板减少、DIC等;也可能为血小板分布异常所致,见于脾肿大、大量输入库存血或血浆导致血液被稀释。
既往下呼吸道感染 1、既往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婴幼儿和儿童时期下呼吸道感染是支扩最常见的病因,如麻疹、百日咳、肺结核、肺炎(包括细菌、 病毒和支原体),部分患者会在感染后出现支扩症状。 2、肺结核是 20 世纪 70 年代前我国支扩最常见的原因(高达 45.3%),随着我国卡介苗接种制度的完善,以及抗结核治疗的规范化,肺结核导致的支扩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需关注。 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感染或定植与支扩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PA 的检出及其毒力基因(pldA、exoU)的存在,会影响支扩的急性加重频率及预后(例如肺功能较差、肺功能下降速度更快、病死率更高)。
肿瘤标志物 AFP 血清 AFP 是目前肝癌高危人群筛查和诊断、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结合临界值进行科学解读,并注重高危人群 AFP 阴性时的补充检测。 AFP 诊断 HCC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临界值的设定密切相关:敏感性随 AFP 临界值的提升而下降,特异性则相反,当临界值为 20 ng/mL 时,AFP 诊断 HCC 的敏感性为 40%~60%,特异性为 80%~90%;当 AFP>100 ng/mL 时,诊断 HCC 的敏感性为 31.2%,特异性为 98.8%。超声检查联合 AFP 检测用于监测 HCC 时,AFP 的临界值可设定为 200 ng/mL。 在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消化道肿瘤后,血清 AFP≥400 ng/mL,高度提示肝癌;对于血清 AFP 轻度升高者,应结合影像学检查,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动态观察,做出诊断。 AFP-L3% 氨基酸序列相同,而糖链结构、蛋白质等电点不同的 AFP 称为甲胎蛋白异质体。由于 AFP-L3 来源于癌变肝细胞,因此甲胎蛋白异质体一般特指 AFP-L3,临床上将 AFP-L3 占总 AFP 的百分比称为 AFP-L3%。 AFP-L3% 对诊断 HCC 的总体敏感性为 50%~60%,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AFP-L3% 的敏感性升高,当肿瘤直径≥5 cm 时,AFP-L3% 诊断 HCC 的敏感性为 80%~90%。 AFP-L3% 在早期诊断 HCC、识别小肝癌方面也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以 5% 为临界值时,AFP-L3% 诊断单发且7%)。 AFP-L3% 是 AFP 的重要补充,可用于鉴别 AFP 升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结合不同的临界值,有助于早期筛查肝癌和补充筛查小肝癌。 异常凝血酶原 维生素 K 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PIVKA-Ⅱ),又叫脱-γ-羧基凝血酶原(异常凝血酶原,DCP),是一种新型 HCC 标志物,并且与 AFP 无相关性,二者可以互为补充。 根据我国多中心队列研究数据,以 37.5 mAU/mL 为界值时,DCP 可以有效地从 HBV 慢性感染者中检出 HCC 患者,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1.8% 和 96.3%。 血清 DCP 在 HCC 高危筛查、诊断和预后分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推荐与 AFP 平行检测,以降低漏检率,并且建议作为 AFP 阴性 HCC 患者的随访指标。 GALAD 评分 AFP-L3% 和 DCP 可与 AFP 互补,联合检测这些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肝癌的诊断性能大大提高。荟萃分析表明,基于性别、年龄、AFP、DCP 和 AFP-L3 构建的 GALAD 评分,对于诊断早期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3% 和 87%,有助于 AFP 阴性肝癌
氧疗与呼吸支持 氧疗适用于呼吸困难明显伴低氧血症(SaO2<90% 或 PaO2<60 mmHg)的患者。若 SpO2<90%,应及时给予常规氧疗如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对于呼吸困难明显的患者除非禁忌证可尽早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或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必要时可考虑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支持。在氧疗期间,应监测酸碱平衡和 SPO2。 鼻导管吸氧 是常用的给氧方法,适用于轻-中度缺氧者,氧流量从 1~2 L/min 起始,根据动脉血气结果可增加到 4~6 L/min。 面罩吸氧 适用于伴呼吸性碱中毒的患者。 无创正压通气 当常规氧疗效果不满意或呼吸频率>25 次/min、SpO2<90% 的患者除外禁忌证应尽早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NIPPV 包括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和双水平气道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其中对于有二氧化碳潴留者,应首先考虑 BiPAP 模式。 在无创正压通气时,应定期监测血压。无创正压通气增加了胸腔内压力,减少了静脉回流和左右心室前负荷;也可能降低心输出量和血压,因此在前负荷储备减少和低血压的患者中,无创通气应谨用。肺血管阻力和右心室后负荷增加也可能加重右心室功能障碍。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对于有 NIPPV 适应证而又不能良好耐受 NIPPV 的轻-中度低氧型呼吸衰竭患者可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flow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HFNC 是指一种通过高流量鼻塞持续为患者提供可以调控并相对恒定吸氧浓度(21%~100%)、温度(31~37℃)和湿度的高流量(8~80 L/min)空氧混合气体的治疗方式。在 30 min 内 HFNC 比传统氧疗能更明显地降低呼吸频率,提高 SpO2,但两者在改善机械通气率及病死率等方面无差异。 有创机械通气 经积极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意识障碍、呼吸节律异常、呼吸频率>35~40 次/min 或<6~8 次/min、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PaCO2进行性升高或 pH 动态性下降)、不能耐受 NIPPV 或是存在 NIPPV 治疗禁忌证者,应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
流行病学 瘙痒的流行病学资料十分有限,而我国还缺乏相关数据。由于瘙痒发生情况受地域、种族、年龄、职业、疾病、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等影响,各个国家或地区报道的数据高低不一。成人中慢性瘙痒发生率达到10%以上,老年人中则高60%。
非药物干预 非药物干预在缓解 CINV 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非药物干预涉及面广且循证证据相对不足,建议根据临床环境、专业技能、患者意愿等及循证证据等进行综合考虑,以制定延迟性 CINV 的非药物干预的预防方案。(推荐等级:弱,证据等级:低)非药物干预措施具有风险小、成本较低及涉及面广的特点,其包括起居护理与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运动干预及综合干预等。但相关研究纳入人群对非药物干预的观念、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医疗服务系统的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且相关研究还存在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较低的情况,上述情况均可能对非药物干预的实施或效果造成显著影响。
标本的污染 1、汗液污染 除了血液中有 CEA,在人体汗液中也能检测到 CEA,汗液的生成由小汗腺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经导管再吸收,最终成为最稀的人类汗液,大小汗腺中 CEA 的功能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 CEA 是大小汗腺分泌过程中的正常成分,因此应当检测血 CEA 时需要注意标本污染的问题,尤其是汗液。 2、溶血或带血球的标本污染 红细胞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其作用效应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类似,如果反应孔因非特异性吸附红细胞残留,加入 TMB 底物液产生显色反应,造成假阳性结果。随着溶血程度的加重和红细胞浓度的升高,CEA 的假阳性率也呈上升趋势。当溶血达到 20 g/L和红细胞正在 0.25×10/L时有 93%的结果呈假阳性。
第一阶梯用药 1、药物选择 对于轻度疼痛患者,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常用的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轻度癌性疼痛具有一定的效果,且无耐药性和成瘾性,为第一阶梯用药。 2、不良反应及防治 (1)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以及心脏毒性等。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和持续时间使用相关。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用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以上时,再增加用药剂量并不能增强其止痛效果,可是药物毒性反应将明显增加。 (2)不良反应防治:如果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对乙酰氨基酚,或日用剂量已达到限制性用量时,应考虑更换为单用阿片类止痛药;如为联合用药,则只增加阿片类止痛药用药剂量,不得增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剂量。 3、用药剂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 (1)布洛芬日限制剂量为 2.4 g/d; (2)塞来昔布 0.4 g/d,镇痛连用不超过 7 d; (3)对乙酰氨基酚用于镇痛日剂量不宜超过 2 g/d,连用不宜超过 10 d,用于骨关节炎日剂量不超过 4 g/d(疗程遵医嘱),复方制剂则不宜超过 1.5 g/d。如果需要长期单独使用 NSAID 或对乙酰氨基酚已达到限制性用量或不良反应无法耐受,可考虑更换为阿片类镇痛药物;如为联合用药,则 NSAID 和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不应超过日限制剂量。考虑长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肝脏毒性,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复方制剂须谨慎。 4、具体药物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1)阿司匹林 - 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用于镇痛,成人剂量为每次 0.3~0.6 g,3 次/日,必要时每 4 小时 1 次。 - 注意事项: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禁用;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禁用;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禁用。高血压、心力衰竭(如液体潴留和水肿)病史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史或严重的胃肠事件病史、老年患者慎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溃疡和穿孔、心血管拴性不良事件、心肌梗塞和中风的风险增加、剥脱性皮炎等,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服用利尿剂的患者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可能会影响疗效  。 (2)吲哚美辛 - 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用于缓解疼痛,成人。首剂一次 25~50 mg,继之 25 mg,一日 3 次,直到疼痛缓解,可停药。 - 注意事项:活动性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及病史者,癫痫,帕金森病及精神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对本品或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血管神经性水肿或支气管哮喘者禁用。心功能不全患者、高血压患者、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粒细胞减少等患者慎用。本品能导致角膜沉着及视网膜改变(包括黄斑病变),遇有视力模糊时应马上作眼科检查。为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本品宜于饭后服用或与食物或制酸药同服。 (3)布洛芬 - 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抗炎、解热作用。 - 用法用量:缓释胶囊/口服。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缓释胶囊口服:成人及 12 岁以上儿童,每次 0.3~0.6 g,2 次/日。布洛芬日限制剂量为 2.4 g/d。 - 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禁用;60 岁以上、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如血友病)患者慎用;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品必须整粒吞服,不得打开或溶解后服用;服用本品期间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4)双氯芬酸钠 - 本品为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 用法用量:缓释片/口服。用于急性轻、中度疼痛,75~150 mg/d,分 3 次服,疗效满意后可逐渐减量。用于急性的轻、中度疼痛,首次 50 mg,以后每次 25~50 mg,每 6~8 小时 1 次。 - 注意事项: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引起哮喘、血管性水肿、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禁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禁用;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慎用;有高血压和/或心力衰竭(如液体潴留和水肿)病史的患者应慎用;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慎用;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慎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慎用。本品可能引起致命的、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例如剥脱性皮炎、Stevens Johnson 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TEN)。本品可能短暂性抑制血小板凝聚。应密切监护患有凝血障碍的患者。长期服用本品,建议进行血细胞计数检查 。 (5)塞来昔布 - 本品为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 - 用法用量:胶囊/口服。适用于治疗急性期或慢性期骨关节炎的症状。口服:0.2 g/d,分 1~2 次服用。用于治疗急性期或慢性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每次 0.1~0.2 g,2 次/日。 -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和心血管系统(心绞痛、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死等)反应。对磺胺过敏者禁用。孕妇及哺乳妇女、有心肌梗死史或脑卒中史者、重度肝损害者禁用。支气管哮喘病史者、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病史者慎用。服用本品时不能停服因防治心血管病所需服用的小剂量阿司匹林(80~150 mg/d),但两者同服会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本品适用于有消化道出血的高风险者及对传统 NSAIDs 疗效不满意或不耐受者,用时应采用最低有效剂量。本品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服药疗程及剂量呈正相关。氟康唑能抑制其代谢而使其血药浓度增高约 1 倍。本品长期服用导致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周围血管栓塞)的风险性较不服药者高。 (6)对乙酰氨基酚 - 本品为解热镇痛药,能有效地缓解疼痛和发热。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650~1300 mg/次,每 8 小时 1 次。每 4~6 小时 1 次,24 小时不超过 4 次。 - 注意事项:一般不引起胃肠出血的不良反应。可见粒细胞缺乏和血小板减少及肝肾功能损害等。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定义 肿瘤性发热(Neoplastic fever,NF)是由肿瘤本身所引起的一种副癌综合症,指肿瘤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通常与发热相关的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软组织肉瘤、急性或慢性白血病和肾细胞癌;然而,大多数类型的癌症和良性肿瘤,如心房粘液瘤,也可引起发热。
糖链抗原系列 CA199 1、是一种唾液酸化的Ⅰ型乳糖系岩藻五糖,主要分布在胎儿的胰腺、胆囊、肝脏、肠管等脏器,健康成人唾液腺、前列腺、胰腺、乳腺、胃、胆管、胆囊、支气管的上皮细胞存在微量 CA199 表达。 2、CA199 在健康成人血液循环中含量较低,但在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胰腺癌患者中血浓度明显升高,因此被作为一种重要临床检验指标广泛应用于上述疾病诊断或预后评估。 3、此外在一些消化系良性疾病如胆结石、胰腺炎、良性肝病中等也可以观察到 CA199 升高的现象。 4、CA199 无法起到精确、特异筛查某一种或某几种恶性肿瘤的作用,但是在**消化系统癌症,尤其是胃癌、胰腺癌和胆管癌等患者中,CA199 能够良好的预测抗肿瘤治疗的效果、治疗后复发转移以及患者生存时间的长短等作用。**
危险分层 在 CCS 患者中,仅靠无创或有创检查不足以对个体未来发生心血管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进行准确分层,应尽可能将所有临床变量(包括心血管检测结果)与患者是否贫困或缺乏医疗保健服务等社会经济地位因素相结合,并应用经验证的风险预测模型估计每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建议根据临床情况和负荷试验结果进行危险分层(推荐等级:Ⅰ,证据等级:B)。 患者运动负荷心电图结果不确定时,建议使用负荷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危险分层(推荐等级:Ⅰ,证据等级:B)。 对心绞痛症状明显的 CCS 患者,建议行负荷心电图来进行危险分层(除非患者没有运动能力或心电图的改变难以评估),或在当地医院专业水平和诊疗设施允许的情况下,优选负荷影像学检查(推荐等级:Ⅰ,证据等级:B)。 对症状恶化的已经确诊 CCS 患者,若了解缺血部位和范围可能对临床决策有帮助,建议采用负荷影像学检查来进行危险分层(推荐等级:Ⅰ,证据等级:B)。 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应考虑使用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或 SPECT 来进行危险分层(推荐等级:Ⅱa,证据等级:B)。 置入起搏器的患者应考虑使用负荷超声心动图或 SPECT 来进行危险分层(推荐等级:Ⅱa,证据等级:B)。 对于可采用冠状动脉 CTA 进行事件危险分层的患者,应考虑到严重钙化可能会高估狭窄程度,对于中高度 PTP 患者尤其如此(推荐等级:Ⅱa,证据等级:C)。 存在严重稳定性心绞痛(CCS Ⅲ级)或临床表现、提示事件高风险的患者建议行 CAG(必要时行 FFR 测定)来进行危险分层,尤其是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推荐等级:Ⅰ,证据等级:C)。 对心绞痛症状轻微(CCSⅠ-Ⅱ级)或无症状、正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若其无创性危险分层提示高危,为改善预后考虑行血运重建时,建议行 CAG(必要时行 FFR 测定)来进行危险分层(推荐等级:Ⅰ,证据等级:C)。 如果无创性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不同无创性检查手段结果出现矛盾,应考虑行 CAG(必要时行 FFR 测定)(推荐等级:Ⅱa,证据等级:C)。 各种危险分层方法的适用人群不同,主要方法如下: 依据临床情况进行危险分层适用于所有的患者; 依据左心室功能进行危险分层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 依据对负荷试验的反应进行危险分层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依据 CAG 进行危险分层适用于选择性的患者。 2018 年《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为危险分层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对心血管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年风险分层如下: 低风险:指年死亡率<1%; 中等风险:指年死亡率 1%~3%; 高风险:指年死亡率>3%。 不同无创检查方法判断预后风险的定义 负荷心电图 应用负荷心电图判断预后风险可参照 Duke 运动平板评分:根据运动时间、ST 段压低程度和运动中出现心绞痛的程度进行危险分层,Duke 活动平板评分=运动时间(min)-5×ST 段下降(mm)-(4×心绞痛指数),其中心绞痛指数定义为:运动中未出现心绞痛评 0 分,运动中出现心绞痛评 1 分,因心绞痛终止运动试验评 2 分;Duke 评分≥5 分属低风险,-10 分~4 分属中风险,≤-11 分属高风险。 高风险:心血管年死亡率>3%; 中风险:心血管年死亡率 1%~3%; 低风险:心血管年死亡率<1%。 无创影像检查 高风险:缺血面积>10%(SPECT 检查>10%;CMR 新发充盈缺损≥2/16 或多巴酚丁胺诱发的功能障碍节段≥3;负荷超声心动图异常≥3 个左心室节段); 中风险:1%≤缺血面积<10%; 低风险:无心肌缺血。 CTA 高风险:重要供血部位的冠状动脉高度狭窄(三支血管近段狭窄,尤其是前降支近段狭窄,左主干病变)。 中风险:冠状动脉近中段高度狭窄,非高风险类型。 低风险:冠状动脉正常或仅见少许斑块。
随访内容 1、患者疼痛情况,包括疼痛强度、部位、性质;是否出现爆发痛,爆发痛次数、评分和解救用药。 2、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包括饮食、睡眠、活动、情绪、人际关系等。 3、患者镇痛药物应用情况,包括药物名称、服用剂量、频次、方法;是否遵医嘱用药;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包括便秘、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皮肤瘙痒等。 4、根据随访中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指导和建议,包括规范用药、处理药物不良反应、麻醉药品的取药方法等。在疼痛加重、每日出现3次及以上的爆发痛或影响睡眠时,应咨询医生或来院治疗。 参考文献
避免诱因 避免接触已知会引起溶血的食物(如蚕豆)、药物和化学品,G6PD 缺乏症禁用及慎用的部分药物详见表 2。 表 2 G6PD 缺乏症禁用及慎用的部分药物 ![图片预览]( 注:禁用:常规剂量可导致溶血;慎用:大剂量或特殊情况可导致溶血。
易感人群 临床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肝病尤其是门脉高压侧支循环者,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患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而致体内菌群失调者以及静脉应用毒品者,均为金葡菌的易感人群。 金葡菌肺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以 5~15 岁的儿童和 50~80 岁的老年人多见,而且病死率较高。 患病率与性别的关系不肯定,通常男性人群中金葡菌肺炎的患病率高于女性,且疾病较为严重,容易威胁生命。 儿童患者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青壮年患者常因患流感而合并金葡菌肺炎; 年老体弱及慢性疾病患者因基础疾病常反复住院、接受侵袭性诊疗技术和不适当应用抗生素,易发生医院内金葡菌肺炎。
常见原因 食物、昆虫毒液和药物(表 1)。在儿童中最常见原因是食物,而在成人中,药物和昆虫叮咬更常见。 表 1 世界范围严重过敏反应诱因举例 ![图片预览]( 1、食物 (1)在儿童中,食物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过敏原为鸡蛋(婴儿和学龄前期儿童)、牛奶、小麦和花生,具体诱因种类亦因地域而异。 (2)亚洲范围内,在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牛奶和鸡蛋是诱发婴幼儿严重过敏反应的主要食物。 (3)在我国北方,谷类和小麦是食物诱发严重过敏反应中最常见的两类,尤其在青少年和成人。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2岁以上儿童前两位食物过敏原诱发物为花生和海鲜。海鲜亦是我国台湾青少年和成人主要的食物过敏原。 (4)中欧最常见的为花生、树生坚果、芝麻、小麦和贝类。南欧常见食物为包含有脂质转移蛋白的植物源性食物,通常有伴发因素同时存在。 2、昆虫叮咬 韩国最常见的为蜜蜂叮咬,中欧最常见的为黄蜂,红蚂蚁叮咬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亚洲部分地区亦有报道。 3、药物 通常被认为是导致成人严重过敏反应死亡的主要诱因。 (1)最常见的为抗菌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同样也存在年龄和地域差异。 (2)新的诱发药物逐渐被报道认识,包括生物制剂西妥昔单抗、小分子或新的化疗药物(如奥拉帕尼)、消毒剂(如氯己定)、药物辅料(如聚乙二醇)、甲基纤维素。 (3)我国及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中药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亦需引起重视。 4、其他:天然乳胶、精液、造影剂、医疗用染料及围手术期药物,如琥珀胆碱、罗库溴铵、硫喷妥钠、异丙酚、阿片类药物、鱼精蛋白、氯己定、血浆扩容剂等。
梗阻性休克 主要是由于心脏外源性病因导致的左心室心输出量减少所致。 1、肺血管病变 由从右心到左心的血流受损所致。包括血流动力学显著异常的肺栓塞、重度肺动脉高压等。 2、机械性病因 右心充盈受损或外部压迫所致的右心静脉回流减少。例如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限制型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等。
诊断 建议主要根据 ICD-11 中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一、预后 多数谵妄的临床转归与病因相关,老年人、患有痴呆或躯体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谵妄可能带来较高的死亡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消耗增加,以及更加持续严重的认知功能损害。
胰性脑病 胰性脑病为胰腺炎罕见、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常见于重症胰腺炎,也可发生在轻型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过程中。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急性痴呆发作、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精神症状、共济失调及癫痫发作,这些症状可能会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波动。胰性脑病患者血液中脂肪酶、髓鞘碱性蛋白、血清可溶性纤维蛋白原样蛋白 2 异常升高,颅脑 MR 表现为大脑皮质轻中度萎缩,脑室周围和基底节区脑组织水肿,深白质弥漫性高信号病变及弥漫性白质异常等脱髓鞘病变,病理学检查是胰性脑病诊断的金标准。胰性脑病易与韦尼克脑病相混淆。韦尼克脑病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妊娠剧吐、胃肠外科手术者,在发病后及时予以维生素 B1 注射治疗后可缓解症状。二者基础病因不同,易于鉴别。值得注意的是,胰腺炎病程进展中患者由于长期禁食、呕吐和不含硫胺素的全肠外营养,会导致出现非酒精性韦尼克脑病,临床工作中对胰腺炎的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对维生素 B1 的补充。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与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的心室率在 140~200 次/分,而预激综合征伴房颤的心室率多在 180~240 次/分;室速的心室律较为规整,RR 间期相差 0.02~0.04 秒。而预激综合征伴房颤的心室律绝对不整,RR 间期可大于 0.03~0.10 秒;室速的 QRS 波宽大畸形,起始部无预激波出现。而预激伴房颤 QRS 波起始部可见预激波出现;室速可见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而预激伴房颤则无;室速发作前可见形态一致的室性期前收缩出现,而预激伴房颤发生前可见心电图出现预激综合征的图形。
严格控酒 2012 年 ACR 痛风诊疗指南推荐,痛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的患者应避免饮酒。可按照戒酒流程图帮助有过量饮酒习惯的患者戒酒,并随访戒酒效果。痛风间歇期血尿酸水平达标后仍应控制酒精的摄入:男性不宜超过 2 个酒精单位/d,女性不宜超过 1 个酒精单位/d(1 个酒精单位≈14 g 纯酒精)。
其他机制类药物 包括活性维生素 D 及其类似物(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艾地骨化醇)、维生素 K 2。 活性维生素 D 及其类似物(vitamin D analogue)有阿法骨化醇(alfacalcidol,1α 羟维生素 D)、骨化三醇(calcitriol,1,25(OH)2 D)及艾地骨化醇(eldecalcitol,ELD),艾地骨化醇为新型活性维生素 D 衍生物,在 1,25(OH)2 D 化学结构 2 β 位引入 3 羟基丙氧基。上述药物因不需要肾脏 1α 羟化酶羟化即可发挥生理活性,故称为活性维生素 D 及其类似物。此类药物更适用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及 1α 羟化酶缺乏或减少的患者,具有提高骨密度、减少跌倒、降低骨折风险的作用。 活性维生素 D 总体安全性良好,但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服药期间不宜同时补充较大剂量的钙剂,并建议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特别是艾地骨化醇,常规饮食情况下,服药期间可不必服用钙剂。活性维生素 D 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可与其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联用。 阿法骨化醇 - 适当剂量的活性维生素 D 能促进骨形成和矿化,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发生率,进而降低骨折风险。 - 用法用量:胶丸/口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成人剂量为 0.25~1.0 μg/次,1 次/日。 - 注意事项:高钙血症者、高磷酸盐血症(伴有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者除外)、高镁血症、具有维生素 D 中毒症状者禁用;肾结石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血钙和尿钙,特别是同时补充钙剂者。 骨化三醇 - 适当剂量的活性维生素 D 能促进骨形成和矿化,并抑制骨吸收;对增加骨密度有益,能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发生率,进而降低骨折风险。 - 用法用量:胶丸/口服。用于治疗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成人剂量为 0.25 μg/次,1~2 次/日。 - 注意事项:高钙血症者、有维生素 D 中毒迹象的患者禁用;肾结石患者慎用。孕妇使用本品,需权衡利弊。治疗期间注意监测血、尿钙,特别是同时补充钙剂者。开始以本品治疗时,应尽可能使用最小剂量,并且不能在没有监测血钙水平的情况下增加用量。 艾地骨化醇 - 增加患者骨密度,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 - 用法用量:胶囊/口服。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成人剂量为 0.75 μg/次或 0.50 μg/次,1 次/日。 - 注意事项:高钙血症、孕妇及哺乳期患者禁用;肾结石患者慎用。治疗期间注意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 维生素 K 类:四烯甲萘醌(menatetrenone)是维生素 K 2 的一种同型物,是羧化酶的辅酶,在 γ-羧基谷氨酸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γ-羧基谷氨酸是骨钙素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具有提高骨量的作用。四烯甲萘醌总体安全性良好,但与华法林合用可影响抗凝药的效果,导致华法林抗凝作用明显减弱,因此服用华法林者禁用。 四烯甲萘醌 - 能够促进骨形成,并有一定抑制骨吸收作用,能够轻度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量。 - 用法用量:胶囊/口服。用于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量,成人剂量为 15 mg/次,3 次/日。 - 注意事项:服用华法林者禁用。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部不适、腹痛、皮肤瘙痒、水肿和转氨酶轻度升高。出现皮疹、皮肤发红、瘙痒时,应停止用药。本品系脂溶性制剂,空腹服用时吸收较差,必须让患者饭后服用。且饮食中脂肪含量较少时本品的吸收率也会降低。
胰岛素剂量调整及方案转换 基础胰岛素调整方案 对起始用中效胰岛素治疗的 T2DM患者,通常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每 3~5 天调整 1 次,每次调整 1~4 U,直至空腹血糖达标,建议空腹血糖达标值为 4.4~7.0 mmol/L,若空腹血糖未达标而出现夜间低血糖,可更换为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或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为确保安全达标,空腹血糖达标值须因人而异。 对起始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或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治疗的 T2DM患者,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最大剂量可调整为 0.5~0.6 U·kg·d。推荐医生指导患者采用简便易行的“2-0-2 剂量调整法”,即空腹血糖6.1 mmol/L 时,胰岛素剂量增加 2 U(+2 U)。每 3~7 天调整 1 次,直至空腹血糖达到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基础胰岛素治疗 3 个月后,如果空腹血糖控制理想但 HbA1c 不达标,应关注餐后血糖,或基础胰岛素的日剂量达到最大剂量而血糖仍未达标,应考虑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可在原基础胰岛素方案基础上联合 1~3 次餐时胰岛素方案,或换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70/30 每日 1~2 次的方案,或转换为预混胰岛素每日 2~3 次的方案。 基础联合餐时胰岛素调整方案 使用基础联合餐时胰岛素方案时,根据午餐前、晚餐前和睡前血糖水平分别调整早、午、晚餐前胰岛素用量;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基础胰岛素用量;每 3~5 天调整 1 次,每次调整 1~4 U,直至血糖达标。患者三餐前血糖达标值可以参考个体化空腹血糖达标值设定。 预混胰岛素调整方案 采用每日 1 次预混人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晚餐前注射方案,需关注夜间低血糖情况,如无夜间低血糖,可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 3~5 天调整 1 次,每次调整 1~4 U,直至空腹血糖达标。建议大多数成人非妊娠 T2DM患者的空腹血糖达标值为 4.4~7.0 mmol/L,老年患者空腹血糖的达标值放宽至 5.0~8.0 mmol/L。当每日 1 次预混胰岛素日剂量达到 30 U,或治疗≥3 个月血糖仍不达标,或在剂量调整过程中反复出现低血糖,则可改为预混胰岛素每日 2 次注射,或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70/30 每日 1 次的方案。 采用每日 2 次预混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早、晚餐前注射方案,需根据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分别调整晚餐前和早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 3~5 天调整 1 次,每次调整的剂量为 1~4 U,直到空腹和晚餐前血糖达标。建议大多数成人非妊娠 T2DM患者的空腹血糖及晚餐前血糖达标值为 4.4~7.0 mmol/L。若预混胰岛素每日 2 次方案治疗午餐后血糖控制不佳,可考虑调整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 3 次注射,或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70/30 每日 2 次的方案。 采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 3 次注射方案,建议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水平进行剂量调整,每 3~5 天调整 1 次,直至血糖达标。一般为 0.2~0.4 U·kg·d起始,按 2∶1∶2 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午餐前和晚餐前,应用时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类别、日总剂量和三餐前剂量的分配比例,并注意进行剂量优化,严密监测低血糖事件。建议大多数成人非妊娠 T2DM患者的三餐前血糖达标值为 4.4~7.0 mmol/L。若患者血糖仍无法控制满意或频发低血糖,则建议改为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的方案。 双胰岛素类似物剂量调整方案 采用每日 1 次主餐前注射方案时,通常根据空腹血糖调整剂量直至达标。简易“2-0-2 剂量调整法”为:如果血糖达到目标值,则不用调整剂量;如果血糖高于或低于目标值,则剂量增加 2 U 或减少 2 U。 当每日 1 次注射剂量达到 0.5 U·kg·d或 30~40 U/d,餐后血糖仍控制不佳,或患者有两次主餐时,可改为每日 2 次的注射方案。应根据前 3d 的晚餐前血糖水平来调整当天早餐或午餐的注射剂量;根据当天和前 2d 的早餐前血糖水平调整当天晚餐前的注射剂量。每日 2 次注射的给药时间间隔应>4 h。 基础或预混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为优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可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70/30 治疗,转换方案的推荐见表11。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70/30 每日 1~2 次注射的降糖疗效与多次胰岛素注射相当,由于注射次数较少,患者用药依从性较高;并且老年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疗效和安全性与非老年患者相似。 表11 基础或预混胰岛素方案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方案的剂量关系 基础或预混胰岛素方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70/30 方案1 次/d 基础或预混胰岛素等剂量转换为 1 次/d,总剂量不变&gt;1 次/d 基础或预混胰岛素等剂量转换为 2 次/d,总剂量不变基础+餐时方案基于个体需要,常以相同单位数量的基础胰岛素剂量开始治疗 全屏查看表格 基层胰岛素剂量简易调整法及方案转换路径 可通过简易且相对安全的剂量调整方案(图4)来逐步实现血糖达标,若血糖达标后出现低血糖,则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方案的调整。 图4 基层 T2DM患者胰岛素治疗剂量简易调整及方案转换路径 ![图片预览](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达那唑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达那唑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或复发患者,1 年持续有效率约为 62%,中位起效时间为 5 周,患者耐受性良好(B 级推荐,Ⅰb 级证据)。 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用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成人剂量为 20 mg/d(分 2 次),与达那唑联合应用 16 周。 - 注意事项:妊娠妇女、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育龄妇女及其配偶在口服本品期间及服药前三个月和服药后一年内应严格避孕,育龄妇女服药前、停药后应做妊免试验。儿童慎用。应避免与维生素 A 及四环素同服。不良反应有唇炎、黏膜干燥、结膜炎、甲沟炎、脱发、高血脂、肝功能受损等。 达那唑 - 用法用量:胶囊/口服。用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成人剂量为 400 mg/d(分 2 次),与 ATRA 联合应用 16 周。 - 注意事项:禁用于血栓症病患者、心肝肾疾患者、异常性生殖器出血患者。慎用于癫痫、偏头痛、糖尿病患者、运动员。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本品与胰岛素同用时,容易产生耐药性。与华法林并用抗凝增效,容易发生出血。较多见的不良反应为闭经、突破性子宫出血、并可有乳房缩小、音哑、毛发增多、痤疮、皮肤或毛发的油脂增多、下肢浮肿或体重增多等雄激素效应的表现。治疗期间注意肝功能检查。男性用药时,需检查精液量、粘度、精子数和活动力,每 3-4 月检查一次,特别是青年患者。使用本品时应注意有无心脏功能损害、肾脏功能损害、生殖器官出血及肝脏功能损害,对男性应注意睾丸大小。出现男性化症状,应停止治疗。服药期间对一些诊断性实验有影响。如糖耐量试验、甲状腺功能试验、血清总 T4可降低而血清 T3则可增加。
对因治疗 实乃针对贫血发病机制的治疗。 如缺铁性贫血补铁及治疗导致缺铁的原发病; 巨幼细胞贫血补充叶酸或维生素 B12; 部分溶血性贫血(如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术;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有肯定疗效; 造血干细胞质异常性贫血可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 AA 釆用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及造血正调控因子(如雄激素、G-CSF、GM-CSF 或 EPO 等); ACD 及肾性贫血釆用 EPO; 肿瘤性贫血釆用化疗或放疗; 免疫相关性贫血釆用免疫抑制剂; 各类继发性贫血治疗原发病等。 参考文献
体格检查 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线索和靶器官损害情况: 测量体质量指数、腰围及臀围; 观察有无特殊面容、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多毛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颈部血管搏动和下肢水肿; 触诊甲状腺、有无肾脏增大(多囊肾)或肿块; 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有无杂音; 全面的心肺查体; 检查四肢血压(至少需要检测双上臂血压)、动脉搏动和神经系统体征; 眼底镜检查视网膜有无异常。
降尿酸药物的选择 2006 年 EULAR 指南推荐对年轻起病或有年轻起病家族史的痛风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前应检测肾脏尿酸排泄情况,以指导降尿酸药物的选择。推荐别嘌醇、非布司他或苯溴马隆为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1 B),推荐别嘌醇或苯溴马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1 B)。单药足量、足疗程治疗,血尿酸仍未达标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尿酸药物,不推荐尿酸氧化酶与其他降尿酸药物联用(1 C)。 **别嘌醇** - 剂量:多国指南均推荐别嘌醇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建议从小剂量起始,并根据肾功能调整起始剂量、增量及最大剂量。本品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推荐成人初始剂量一次 50 mg、1~2 次/d,每次递增 50~100 mg,一般剂量 200~300 mg/d,分 2~3 次服,每日最大剂量 600 mg。CKD 3~4 期\[eGFR 15~59 mL·min·(1.73 m )\]时,起始剂量 50 mg/d,每 4 周增加 50 mg/d,最大剂量 200 mg/d。CKD 5 期\[eGFR<15 mL·min·(1.73 m )\]禁用。 - 注意事项:eGFR<10 mL/min 时或透析患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者须减量;不良反应包括过敏、肝功能损伤和骨髓抑制等。超敏反应,一旦发生,致死率高达 30%,已证实,别嘌醇超敏反应的发生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Antigen,HLA)-B\*5801 存在明显相关性,且汉族人群携带该基因型的频率为 10%~20%;因此,对于 HLA-B\*5801 阳性患者,国内外指南均不推荐使用别嘌醇;如无法进行基因筛查,应仔细询问过敏史,从 50 mg/d 甚至更小剂量开始使用,仔细观察,一旦出现皮疹立即停药。本品必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症状消失后(一般在发作后两周左右)才能开始应用;服药期间应多饮水,并使尿液呈中性或碱性以利尿酸排泄。 非布司他 - 非布司他可作为痛风患者的一线降尿酸药物。为 2-芳基噻唑衍生物,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降低血清尿酸浓度。 -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推荐起始剂量为 20 mg/d,2~4 周后血尿酸水平仍未达标,可增加 20 mg/d,最大剂量为 80 mg/d。对 CKD 4~5 期患者,非布司他推荐起始剂量为 20 mg/d,最大剂量 40 mg/d。 - 注意事项:正在使用巯嘌呤或硫唑嘌呤的患者禁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给药期间应停止哺乳;在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中应谨慎使用,并密切关注心血管事件。常见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症、肝功能衰竭、黄疸、严重肝功能异常、过敏反应、横纹肌溶解等。第一次使用非布司他之前患者应该进行一次肝功能测试(血清 ALT、AST、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将此结果作为基线水平。 **苯溴马隆** - 苯溴马隆作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本品为促尿酸排泄药,主要以原型从尿液及粪便排泄。 - 用法用量:胶囊/口服。对于 eGFR>30 mL/min 的肾功能不全患者,推荐成人起始剂量为 25 mg、1 次/d,最大剂量为 75~100 mg/d,服用期间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对于 CKD 5 期\[eGFR<15 mL·min·(1.73 m)\]患者不推荐使用。 - 注意事项:泌尿系结石和肾功能不全属于相对禁忌。建议在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肝功能,在合并慢性肝病患者中,应谨慎使用苯溴马隆。服用苯溴马隆时应注意大量饮水及碱化尿液。
鼻用减充血剂 1、局部减充血剂可收缩鼻粘膜血管,改善鼻腔通畅性,进而缓解 AR 患者的鼻塞症状。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鼻充血减轻剂有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盐酸羟甲唑啉、盐酸赛洛唑啉等。而在中国常用的鼻充血减轻剂为 0.05%的羟甲唑啉。研究表明,临床浓度为 0.05%的羟甲唑啉对体外人鼻腔黏膜纤毛摆动频率无明显抑制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鼻充血减轻剂只能暂时缓解 AR 患者的鼻塞症状。与 INS 联合使用时,减充血剂可以改善 INS 的均匀有效分布而缓解 AR 患者的鼻塞状况。 2、有研究指出,连续使用局部减充血剂 5 天后可引起反弹性鼻塞,长期使用后可引起药物性鼻炎,且老年患者使用后有血压波动风险。鼻用减充血剂属于二线治疗药物,通常不能连续使用超过 7 天。需要注意的是,应为儿童选用较低剂量(成人药物浓度的一半)的用减充血剂喷雾。因口服减充血剂可能引起全身反应,包括高血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心动过速,因此不推荐用于 AR 患者的治疗。 (1)盐酸麻黄碱 用法用量:滴鼻液/滴鼻。用于缓解鼻黏膜充血肿胀引起的鼻塞,成人剂量:一次每鼻孔 2-4 滴,3-4 次/日。 注意事项:鼻腔干燥、萎缩性鼻炎禁用。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慎用;儿童、孕妇慎用。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同用。滴鼻时应采取立式或坐式。 (2)盐酸伪麻黄碱 用法用量:缓释片/口服。用于 AR 引起的鼻充血鼻塞、流鼻涕等症状,成人剂量:0.12 g/次,2 次/日。 注意事项: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对盐酸伪麻黄碱敏感或不能耐受的患者禁用;甲亢、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眼压高、高血压、前列腺肥大及对拟交感神经药敏感的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老年人慎用。服用其他的拟交感神经药、减轻鼻黏膜充血药时应慎用。 (3)盐酸羟甲唑啉 用法用量:喷雾剂/喷鼻。用于 AR,成人和 6 岁以上儿童剂量:1-3 喷/次;3-5 岁儿童剂量:1 喷/次,早晨或睡前各 1 次。 注意事项:2 岁以下小儿、孕妇禁用;有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的患者慎用。若需长时间用药,需采取每连续使用 7 日后,停药几日再使用的间断性用药方式。 (4)盐酸赛洛唑啉 用法用量:喷雾剂/喷鼻。用于减轻 AR 引起的鼻塞症状,成人剂量:一侧 1 喷/次,每日用量不超过 4 次。 注意事项:萎缩性鼻炎及干燥性鼻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闭角型青光眼、接受经蝶骨垂体切除术或暴露硬脑膜手术的患者及妊娠期妇女禁用;前列腺肥大、嗜铬细胞瘤患者慎用;儿童不推荐使用。正在接受或过去在两周内曾接受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异卡波肼、苯乙肼、异烟肼等)或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禁用本品。使用本品时不能同时使用其他收缩血管类滴鼻剂。用药过频易致反跳性鼻充血,久用可致药物性鼻炎。
[血管运动性鼻炎](https://drugs.dxy.cn/pc/clinicalDecision/y7RjrWnwk53wZyweWAp6mg==#%E9%89%B4%E5%88%AB%E8%AF%8A%E6%96%AD) 患者无过敏史,表现为上呼吸道对非特异性环境诱因如温度和湿度变化、暴露于吸烟和强烈气味时出现高反应性症状,如鼻塞、喷嚏、大量水样鼻涕,部分可有嗅觉减退和头昏等症状,但咳嗽、咽痛少见,常反复发作且无发热等可与普通感冒相鉴别。过敏原试验阴性有助于和变应性鼻炎鉴别。
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 低骨密度: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依据测量部位不同,骨密度每降低 1 个标准差,骨折风险增加 1.5~2.0 倍。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低骨密度可以解释约 70% 的骨折风险。 既往脆性骨折史:既往脆性骨折史可预示今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特别是患者在初次骨折后 1~2 年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显著升高。随后骨折风险逐渐下降,趋于平缓,但始终高于既往无骨折人群。 跌倒及其危险因素:跌倒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不同地区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为 10.7%~20.6%。老年人跌倒后骨折发生率约为 1/3。 环境因素:包括光线昏暗、路面湿滑、地面障碍物、地毯松动、卫生间未安装扶手等。 自身因素:包括高龄、缺乏运动、平衡能力差、既往跌倒史、肌少症、视觉异常、感觉迟钝、神经肌肉疾病、步态异常、心脏疾病、直立性低血压、抑郁症、精神和认知疾患、维生素 D 缺乏或不足、营养不良、药物(如安眠药、抗癫痫药及治疗精神疾病药物)等。 其他:除上述危险因素外,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均为骨折危险因素。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 岁以上人群中,低股骨颈骨密度、超重、饮酒、长程使用糖皮质激素(>3 个月)、从坐位到站立时长增加均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是指受到轻微创伤(相当于从站立高度或更低的高度跌倒)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而高龄、体力活动少、握力低、腰痛和 Sharpened Romberg 测试阳性也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适应证和禁忌症 1、适应证 AIT 适用于经证实有临床相关过敏原特异性 IgE 抗体的 AR/结膜炎和/或过敏性哮喘患者,且患者(表 10)。SPT 是检测特异性 IgE 抗体的首选方法,而体外过敏原特异性 IgE 检测是 SPT 的合理替代法。 表 10 AIT 的适应证和禁忌症 适应证AR/结膜炎和/或过敏性哮喘且有明显证据表明有对临床上相关过敏原有特异性 IgE 抗体的患者;包括:-不能通过回避措施和药物治疗来控制症状的患者-不希望持续或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因药物治疗出现过副作用的患者禁忌症-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毒液类过敏原的相对禁忌症)。-控制不佳或重度哮喘患者-有重要合并疾病,如心血管功能障碍患者特殊考虑-5 岁以下儿童-妊娠女性-老年人-患有恶性肿瘤、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2、禁忌症 AIT 禁用于出现以下状况的患者,这些状况会增加因治疗相关全身反应而死亡的风险,如严重或控制不佳的哮喘,或严重心血管疾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和控制不佳的高血压)(表 10)。AIT 也禁用于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因为这些药物会放大反应的严重程度,使全身反应的治疗更加困难。 3、特殊考虑 医生应权衡 AIT 对 5 岁以下儿童的风险和益处,因为这些儿童可能很难自诉潜在的副作用,特别是全身反应。一般而言,不会对妊娠女性启动 AIT 治疗,但妊娠前已接受过 AIT 治疗的女性可继续安全地进行该治疗。其他需要特别考虑的人群包括患有可能增加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风险的合并疾病的老年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和恶性疾病患者(表 10)。
生长激素和食欲刺激素 1、一项小型研究纳入了 7 例营养不良的 COPD 患者,发现皮下注射重组生长激素 0.05 mg/kg/d 治疗仅 3 周后患者体重就大幅增加。但是,危重成人患者使用重组生长激素后死亡率高,这可能是由于氨基酸和能量被转移至骨骼肌,减少参与急性期反应,使宿主防御减弱。 重组人生长激素 - 本品具有与人生长激素同等的作用,即能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 用法用量:注射剂/皮下注射。常用剂量,成人剂量为每周应分为 6 或 7 次单剂量给予\[相当于 0.67(2 IU)或 0.57 mg(1.7 IU)/m 体表面积\],或分 3 次单剂量给予\[0.07 mg(0.2 IU)/kg 体重\]。 - 注意事项:任何有进展迹象的潜在性脑肿瘤患者、妊娠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均禁用。脑肿瘤引起的垂体性侏儒病患者、心脏或肾脏病患者慎用;不得用于骨骺已闭合的儿童患者;糖尿病为相对禁忌证,给糖尿病患者应用时应进行严格的医学及实验室监控。 2、食欲刺激素和阿拉莫林(anamorelin) 一些关于有恶病质的 COPD 患者的研究表明,反复静脉给予食欲刺激素可减少肌萎缩,并改善身体组成、功能能力和降低交感神经活动。不过,食欲刺激素的利弊仍在研究中。 (1)前者是一种生长激素释放肽,通过不依赖生长激素的机制减少脂肪利用并刺激进食来诱导正能量平衡; (2)后者则是一种口服的食欲刺激素类似物。
发生血栓/栓塞的机制 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ITP 疾病本身、ITP 治疗相关因素以及合并症等因素共同参与了血栓事件的发生。 ITP 疾病本身 血小板动力学研究显示慢性 ITP 患者血小板更新加速,外周血中具有更高比例的年轻血小板,其活性更强,更易发生黏附聚集。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自身抗体抗可通过结合血小板表面受体 FcγRⅡA 进而活化血小板。同时,ITP 患者体内血小板微颗粒及红细胞微颗粒明显增多,这些微颗粒表面表达丰富的磷脂酰丝氨酸,内部含有大量巨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对启动凝血、促进凝血酶生成及血栓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以介导血小板激活及脂质斑块的形成,在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致病作用。研究证实 ITP 患者血浆中多种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标志物水平升高,包括细胞间黏附分子 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凝血酶调节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 2 等,提示 ITP 患者具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备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 补体激活及抗凝因子水平降低也可能参与部分 ITP 患者高凝状态的形成。 ITP 治疗相关因素 与血栓形成可能有关的 ITP 相关治疗主要包含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和脾切除。在短期内快速提升血小板水平是上述治疗方式的共同特点。此外,糖皮质激素可提升凝血因子 Ⅷ 水平、抑制纤溶,诱发高凝状态。大剂量 IVIg 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介导血管痉挛收缩。 研究显示,应用 rhTPO 或 TPO-RA 治疗的患者动/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是未接受相应治疗 ITP 患者的 2~3 倍。血栓多发生于 rhTPO 或 TPO-RA 治疗的第 1 年,具有 1 个或以上血栓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肥胖、血栓家族史等)的 ITP 患者是高发人群。 脾切除后血栓风险增加的原因包括:血小板计数升高并活化增多、术后高凝状态、内皮细胞损伤及纤维蛋白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水平升高等。随着切脾时间延长,血栓风险逐渐上升,脾切除后 10、20、30 年的血栓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1%、15%、21%。因此,对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上升过高、过快者需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对中高危患者给予血栓预防治疗。 合并症的影响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肿瘤、遗传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乏等疾病,可能增加 ITP 患者的血栓风险。
合并⾼铁⾎红蛋⽩⾎症的治疗 如患者表现为中⼼性发绀和低氧血症,且吸氧后⽆改善,应考虑⾼铁⾎红蛋⽩⾎症的可能性。除了遗传性病因。⾼铁⾎红蛋⽩⾎症也可能由于一些药物引起。G6PD 缺乏症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的治疗包括维生素 C、输注浓缩红细胞或提供高压氧治疗。特别需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急性⾼铁⾎红蛋⽩⾎症的特效解毒剂是亚甲蓝,但是已知或怀疑有任何程度 G6PD 缺乏的患者不应接受亚甲蓝治疗。因为 G6PD 缺乏症患者缺乏⾜够 NADPH 来适当还原亚甲蓝,未还原的亚甲蓝可能在 G6PD 缺乏的患者中引起进⼀步的氧化损伤,导致溶⾎甚⾄死亡。 维生素 C - 本品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 C 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 用法用量:注射剂/肌肉或静脉注射。用于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成人每次 100~250 mg,每日 1~3 次;小儿每日 100~300 mg,分次注射。 - 注意事项:下列情况应慎用:半胱氨酸尿症、痛风、高草酸盐尿症、草酸盐沉积症、尿酸盐性肾结石、糖尿病(因维生素 C 可能干扰血糖定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色病、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镰形红细胞贫血。本品与氨茶碱、博来霉素、头孢唑林、头孢匹啉、结合雌激素、右旋糖酐、多沙普仑、红霉素、甲氧霉素、青霉素 G、维生素 K、华法林、重碳酸钠配伍禁忌。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 C 偶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昏厥;大量应用(每日用量 1 g 以上)可引起腹泻、皮肤红而亮、头痛、尿频(每日用量 600 mg 以上时)、恶心呕吐、胃痉挛;长期应用每日 2~3 g 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
病因 1、许多系统性疾病可发生瘙痒。常见的疾病有: (1)原发或继发代谢性或内分泌疾病,如慢性肾衰、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 (2)血液系统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缺铁性贫血等; (3)消化系统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4)系统性感染,如HIV感染或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蠕虫病等; (5)神经系统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颅内肿瘤、感觉异常性背痛、臂桡侧瘙痒、带状疱疹后瘙痒等; (6)精神障碍性或身心疾病,如抑郁、幻觉、强迫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2、药物同样可引起瘙痒。可能诱发瘙痒的药物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抗生素、抗抑郁药、降糖药、抗惊厥药、非甾体抗炎药、利尿剂、免疫抑制剂、降脂药、精神类药物、镇静剂、降尿酸药、抗肿瘤靶向药物等。8%~15%的瘙痒患者原因不能明确,属于原因不明的瘙痒。
影响因素 肿瘤标志物的上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现象,正常人群肿瘤标志物的升高不一定就是得了肿瘤,因为导致肿瘤标志物上升的因素有许多,正常群体出现肿瘤标志物上升时,需要结合许多因素进行综合及动态的判断才能得出结论。 1、慢性炎症、吸烟、饮酒、睡眠不佳、糖尿病以及频繁进食补品,江南大学田亚平教授曾经做过研究,发现长期进食燕窝这样的补品容易刺激细胞过度分化,从而影响部分肿瘤标志物的升高。 2、女性的月经期和怀孕期检查肿瘤标志物,也会发现 CA 199 或 CA 125 浓度的上升。 3、检测试剂和检测仪器、平台的不一样也会导致同一患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差异,因此不能单纯对比几家医疗单位之间的肿瘤标志物浓度,监测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必须在同一分析系统上进行才有价值。而肿瘤标志物无论在实验室仪器、检测标准、甚至是同一产品的不同批号都存在不一致。
发作期表现 1、据报告,在 12%~90%的晕厥事件中都会出现肌阵挛性抽搐,包括累及近端和远端肌肉的多灶性无节律抽搐。 2、患者晕厥时眼睛通常是睁开的,初始发作时可能出现向上偏斜,也有患者出现下跳性眼球震颤的报道。出现这些表现的机制被认为是小脑灌注不足所引起的前庭去抑制。 3、在意识丧失期间患者仍然保持呼吸,但可能会出现呼吸浅慢或呼吸加深。也有心搏停止超过 30 秒而引发呼吸暂停的罕见病例被报道。因患者脉压降低,可能暂时不易触到外周脉搏。 4、高达 5%的晕厥患者会出现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尤其是对于那些晕厥频繁发作、曾于幼年时发生过晕厥、主动站立时舒张压恢复延迟或伴有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 5、在约 10%~25%的晕厥病例中患者出现了尿失禁,而大便失禁比较罕见。 6、患者通常在神经介导性晕厥发作后就会出现头痛,这可能是由晕厥后的脑缺血再灌注或脑过度灌注所致。 7、无知觉反应 (1)神经介导性晕厥发作期间出现的意识丧失通常是短暂的。通过过度换气、直立性低血压、瓦氏动作等一系列操作诱导健康受试者发生晕厥,其意识丧失平均持续了 12 秒。若长时间无知觉反应,则应及时考虑其他疾病引发晕厥的可能性,如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脑损伤、中毒、低血糖;如果排除了医学原因,则应考虑心因性假性晕厥的可能性。 (2)但这条规则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例外,即失去意识但无法采取平卧位来恢复脑循环的患者。例如,晕厥时被绑在轮椅上,或从马桶上滑下并以直立状态被夹在卫生器具与墙壁之间的患者,他们可能持续保持脑灌注不足和无意识状态,某些情况下还会发生分水岭脑梗死。
晕厥病理生理改变 1、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心输出量减少均可导致血压降低: (1)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见于交感缩血管反射活动降低引起的血管舒张、药物的作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心输出量减少见于反射性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和器质性疾病(包括肺栓塞/肺动脉高压)、血容量减少或静脉血淤滞导致静脉回流减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心脏变时和变力功能障碍。 2、晕厥发生机制 (1)据估计,维持意识所需脑血流量的临界水平为 30 ml/(100 g\*min),当脑的灌注压降低 50%~55%;一旦平均血压降至约 60 mmHg 以下,患者就会出现前驱症状;降至 45-60 mmHg 时可发生晕厥;意识丧失的临界值为心脏水平的平均血压低于 50 mmHg,相当于脑动脉压的 30 mmHg。一旦血压低于该临界值,患者通常会在 7 秒内出现意识丧失。 (2)导致脑血流量骤减的原因:血压急剧下降;心排血量突然减少;供应脑部血流的动脉发生急性广泛性缺血。而导致上述三种情况的原因可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静脉回流不全、微动脉张力缺失、血容量不足、神经-体液调节障碍等。此外,导致供应脑部血流的动脉发生急性广泛性缺血的原因还有动脉本身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颈部疾病或人为地压迫颈部血管、交感神经受累引起反射性椎动脉痉挛等,这些因素之间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