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1311

議題研析

一、題目:關於警察臨檢之法制與實務問題研析

二、所涉法規

《警察職權行使法》、《警察勤務條例》及《戶籍法》

三、探討研析

(一)報載實例

報載:某音樂老師於2021年4月22日赴桃園中壢準備教課,遇員警盤查,質問她是誰、從哪裡來、有沒有帶證件等,該音樂老師自認沒有任何必須回答的理由,於是拒絕回答,並罵員警「很蠢」,且要員警跟她去教室就能知其身分,二者遂起爭執,終致音樂老師被依妨害公務移送檢察署,前後共被留置9小時。音樂老師事後並於臉書表示,雖然對方穿著警察制服、騎著警車,她仍有權利懷疑他不是真正的警察。

(二)法制沿革

按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35號(2001年12月14日)解釋指示,警察執行檢查、路檢、取締或盤查等,均屬對人或物之查驗、干預,影響人民行動自由、財產權及隱私權等甚鉅,應恪遵法治國家警察執勤之原則。「對人實施之臨檢則須以有相當理由足認其行為已構成或即將發生危害者為限,且均應遵守比例原則,不得逾越必要程度。」並認為當時警察執行勤務之法制有欠完備,限期於解釋公布後2年內通盤檢討,從而催生《警察職權行使法》之立法。

該法規定,警察得於公共場所查證「合理懷疑其有犯罪之嫌疑或有犯罪之虞者」的身分(第6條第1款);且經「詢問姓名、出生年月日、出生地、國籍、住居所及身分證統一編號等」且「令出示身分證明文件」,而無法查證身分時,「警察得將該人民帶往勤務處所查證;帶往時非遇抗拒不得使用強制力,且其時間自攔停起,不得逾三小時,並應即向該管警察勤務指揮中心報告及通知其指定之親友或律師。」(第7條第1項第2款、第3款及第2項)。

(三)本案實務之探討

本案當事人如有拒絕配合受檢之情事,警察當然得依《警察職權行使法》第7條規定將當事人帶至警察機關繼續查證。惟仍應依同條規定「自攔停起,不得逾三小時,並應即向該管警察勤務指揮中心報告及通知其指定之親友或律師」。但當事人被帶回警察機關,並移送檢察官開庭,以致其失去自由9小時,固未必無再檢討之餘地。

然因當事人亦不能以對方穿著警察制服、騎著警車,還懷疑他不是真正的警察,而拒絕臨檢,更不應該口罵員警「很蠢」。縱然有理由質疑值勤警員之身分,但於進入警察局時,倘能配合查證,本案殆能及早完滿落幕,而無後續之爭執。

四、結論與建議

(一)應體諒警察執勤應兼顧人權保障與治安維護之不易

維護社會治安,與其事後追懲歹徒,不如事前防患未然,因此,乃有執行臨檢之必要。惟其實施密度與強度應如何為當,不免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故《警察職權行使法》規定,對於「行經指定公共場所、路段及管制站者」執行臨檢,應「以防止犯罪,或處理重大公共安全或社會秩序事件而有必要者為限。」且「其指定應由警察機關主管長官為之。」(第6條第1項第6款及第2項)以免浮濫或嚴重擾民。然而警察為治安維護之第一線保姆,仍難免於執行勤務時,陷入人權保障與治安維護,孰為先後之兩難困境,遠非事後諸葛那樣容易處置。

(二)避免警察濫權臨檢仍宜維持事後追懲與賠償方式

《警察職權行使法》規定義務人或利害關係人得於警察行使職權時,就其違法或不當情事,當場陳述理由,表示異議;及其權益受損之救濟,包括損害賠償與損失補償(第29條至第31條)。除為保障人民之權益外,亦有為免警察執行勤務時,怯於選擇而貽誤維護社會治安之良機。故於具體個案,如本案者,為兼顧人權保障與治安維護,亦唯有以事後賠償或補償,與追懲以反制警察濫權臨檢。

(三)警察之養成與勤前教育仍須不斷加強合法程序與比例原則之要求

警察之養成與勤前教育,是維持警察素質不可輕忽的基本工作,必須不斷強化合法程序與比例原則之要求。畢竟避免與減少警民衝突,提高警察素質與執行勤務品質,乃極其關鍵之環節。

(四)強化人權教育之同時,不應忽視警民如何互動準則

本案當事人果如警察所言,行色慌張出現於分局列為治安要點,加強巡邏地區,而被臨檢,請求出示身分證。對於無作奸犯科意圖者之心理衝擊,固甚不舒服,但也不能以此為拒絕配合受檢之理由。況且《戶籍法》第56條第1項既已規定「國民身分證應隨身攜帶」,當事人洵無拒絕出示,以配合臨檢之理;若未能出示身分證,而被要求「帶往勤務處所查證」,亦符法定程序。前揭無謂之衝突,顯然是近年來不斷加強人權教育,而相對忽視警民互動準則之後果,有待反省與改善。

撰稿人:李基勝

1

/

3

編號:

1311

議題研析

¤@¡BÃD¥Ø¡G

Ãö©óĵ¹îÁ{Àˤ§ªk¨î»P¹ê°È°ÝÃD¬ãªR

¤G¡B©Ò¯Aªk

³W

¡m

ĵ¹î¾Åv¦æ¨Ï

ªk

¡n

¡B¡m

ĵ¹î¶Ô°È±ø¨Ò

¡n

¤Î

¡m

¤áÄy

ªk

¡n

¤T¡B±´°Q¬ãªR

(

¤@

)

³ø¸ü¹ê¨Ò

³ø¸ü

¡G

¬Y

­µ¼Ö¦Ñ®v

©ó

2021

¦~

4

¤ë

22

¤é­u®ç¶é¤¤Ãc·Ç³Æ±Ð½Ò¡A

¹J­ûĵ½L¬d¡A

½è°Ý¦o¬O½Ö¡B±q­þ¸Ì¨Ó¡B¦³¨S¦³±aÃҥ󵥡A¸Ó­µ¼Ö¦Ñ

®v¦Û»{¨S¦³¥ô¦ó¥²¶·¦^µªªº²z¥Ñ¡A©ó¬O©Úµ´¦^µª¡A¨Ã

½|­ûĵ¡u«Ü

Äø¡v

¡A¥B­n­ûĵ¸ò¦o¥h±Ð«Ç´N¯àª¾¨ä¨­¤À¡A

¤GªÌ¹E°_ª§°õ¡A²×­P­µ¼Ö

¦Ñ®v

³Q¨Ì

§«®`¤½°È²¾°eÀ˹î¸p

¡A«e«á¦@³Q¯d¸m

9

¤p®É

¡C­µ¼Ö¦Ñ®v¨Æ

«á¨Ã

©óÁy®Ñªí¥Ü¡AÁöµM¹ï¤è¬ïµÛĵ¹î¨îªA¡BÃMµÛĵ¨®¡A¦o¤´¦³Åv§Q

ÃhºÃ¥L¤£¬O¯u¥¿ªºÄµ¹î¡C

(

)

法制沿革

司法院大法官

釋字第

535

2001

12

14

日)解釋

示,

警察執行

檢查、路檢、取締或盤查等,均屬對人或物之查驗、

干預,影響人民行動自由、財產權及隱私權等甚鉅,應恪遵法治國

家警察執勤之原則。

對人實施之臨檢則須以有相當理由足認其行為

已構成或即將發生危害者為限,且均應遵守比例原則,不得逾越必

要程度。

」並認為當時警察執行勤務

法制有欠完備,限期於解釋

公布後

2

年內通盤檢討,

從而

催生

《警察職權行使法》

之立法。

該法規定,警察得於

公共場所查證

合理懷疑其有犯罪之嫌疑

或有犯罪之虞者

」的身分(第

6

條第

1

款);且經「

詢問姓名、出生

1/3

編號:1311

議題研析

一、題目:關於警察臨檢之法制與實務問題研析

二、所涉法規

《警察職權行使法》、《警察勤務條例》及《戶籍法》

三、探討研析

(一)報載實例

報載:某音樂老師於2021年4月22日赴桃園中壢準備教課,

遇員警盤查,質問她是誰、從哪裡來、有沒有帶證件等,該音樂老

師自認沒有任何必須回答的理由,於是拒絕回答,並罵員警「很

蠢」,且要員警跟她去教室就能知其身分,二者遂起爭執,終致音樂

老師被依妨害公務移送檢察署,前後共被留置9小時。音樂老師事

後並於臉書表示,雖然對方穿著警察制服、騎著警車,她仍有權利

懷疑他不是真正的警察。

(二)法制沿革

按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35號(2001年12月14日)解釋指

示,警察執行檢查、路檢、取締或盤查等,均屬對人或物之查驗、

干預,影響人民行動自由、財產權及隱私權等甚鉅,應恪遵法治國

家警察執勤之原則。「對人實施之臨檢則須以有相當理由足認其行為

已構成或即將發生危害者為限,且均應遵守比例原則,不得逾越必

要程度。」並認為當時警察執行勤務之法制有欠完備,限期於解釋

公布後2年內通盤檢討,從而催生《警察職權行使法》之立法。

該法規定,警察得於公共場所查證「合理懷疑其有犯罪之嫌疑

或有犯罪之虞者」的身分(第6條第1款);且經「詢問姓名、出生